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149 / 150
 64 段 8623 字
 534 种 81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十一 職官志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北宋]薛居正 等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150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同光元年[923] 6 開平元年[907] 4 長興元年[930] 4 天成元年[926] 4 天福五年[940] 4
清泰二年[935] 3 顯德五年[958] 3 會昌二年[842] 3
地点 許州 2 滄州 2 河南 2
人物 陛下 6 趙鳳 4 馮道 3
文官 宰臣 11 中書門下 11 翰林學士 9 刺史 7 樞密使 7 給事中 6 節度使 6 諫議大夫 6
武官 上柱國 4 西班 2 將軍 2
其他 後唐 16 御史臺 7 正四品 5 三司 5 六典 5 戶部 5 正三品 5
目錄
0
1
2
3
4
5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夫官非位無以分貴賤,位非品無以定高卑,是以歷代史官史官 ,咸有所紀,皆窮源而討本,期與世以作
程。迨乎唐祚 方隆 ,玄宗 在宥 ,採累朝之故事,考衆職之遐源,申命才臣,著成六典 ,其勳階
之等級,品秩之重輕,則已備載于其中矣。故今之所撰,不敢相沿,祖述五代之命官,以踵百王之垂
範,或釐革升降,則謹而志之,俾後之為天官卿天官卿 者,得以觀焉。
梁開平三年[910]三月,詔升尚書令尚書令 為正一品。按唐六典 ,尚書令尚書令 正二品,是時以將授趙州 王
鎔 此官,故升之。
後唐 天成四年[929]八月,詔曰:「朝廷每有將相恩命,準往例,諸道節度使道節度使 帶平章事平章事 、兼侍侍
中中 、中書令中書令 ,並列銜于敕牒後,側書『使』字。今兩浙 節度使節度使 錢鏐 是元帥元帥 、尚父,與使使
相相 名殊,承前列銜,久未改正。湖南 節度使節度使 馬殷 ,先兼中書令中書令 之時,理宜齒于相位,今守太太
師師 、尚書令尚書令 ,是南省 官資,不合列署敕尾。今後每署將相敕牒,宜落下錢鏐 、馬殷 官位,仍永
為常式。」
梁開平二年[909]四月,改左右丞左右丞 為左右司 侍郎侍郎 ,避廟諱 也。至後唐 同光元年[923]十月,復舊
為左右丞左右丞 。
文
名 名 號 名 礼
文
文 作 文 地
名
代 文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武
文 地 文 名 文
文 文 衙 名 名
文 衙 文 礼 代
文
1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後唐 長興元年[930]九月,詔曰:「臺轄臺轄 之司,官資並設,左右貂素來相類,左右揆右揆 不至相懸,以此比
方,豈宜分別。自此宜升尚書右丞尚書右丞 官品,與左丞左丞 並為正四品。」
右都省
後唐 長興四年[933]九月,敕:「馮贇 有經邦之茂業 ,宜進位于公台,但緣平章事平章事 字犯其父名不欲
斥其家諱 ,可改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同中書門下二品 。」後至周顯德中,樞密使樞密使 吳廷祚 亦加同中書門下同中書門下
二品二品 ,避其諱也。
晉天福五年[940]二月,敕:「以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並為清望正三品。」
晉天福五年[940]九月,詔曰:「六典 云: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掌侍奉進 奏參議參議 表章,凡詔旨制敕、璽書策
命,皆按故事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洩,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
所以重王命也。古昔已來,典實斯在,爰從近代,別創新名。今運屬興王 ,事從師古 ,俾仍舊貫,
以耀前規。其翰林學士院 公事,宜並歸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
七年五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上言:「有司檢尋長興四年[933]八月二十一日敕:準官品令,侍中侍中 、中書令中書令 正
三品,按會要,大曆二年[767]十一月陞為正二品;左右常侍左右常侍 從三品,按會要,廣德二年[764]五月陞為正
三品;門下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正四品,大曆二年[767]十一月陞為正三品;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正五品,按續會要 ,會
昌二年[842]十二月陞為正四品,以備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四品之闕;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從三品,會昌二年[842]十二月陞
為正三品;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正五品,亦與大夫同時陞 為正四品。」敕:「宜各準元 敕處分,仍添入令
文,永為定制。」又詔:「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班在常侍常侍 之下,俸祿同常侍常侍 。」
周顯德五年[958]六月,敕:「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宜依舊正五品上,仍班位 在給事中給事中 之下。」按唐典 ,諫議諫議
大夫大夫 四員,正五品上,皆隸門下省 ,班在給事中給事中 之下。至會昌二年[842]十一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陞
為正四品下,仍分為左右,以備兩省 四品之闕,故其班亦陞在給事中給事中 之上。近朝自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拜給給
事中事中 者,官雖序遷,位則降等,至是以其遷次不備,故改正焉。
右兩省
後唐 清泰二年[935]十一月,制:「以前同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馮道 為守司空司空 。
」時議者曰:「自隋、唐以來,三公無職事,自非親王 不恆置,于宰臣宰臣 為加官,無單置者。」道在
相位時帶司空司空 ,及罷鎮,未命官,議者不練故事,率意行之。及制出,言議紛然,或云便可綜中書門中書門
下下 事,或云須冊拜開府 。及就列,無故事,乃不就朝堂敘班,臺官兩省 官入就列,方入,宰宰
臣臣 退,踵後先退。劉昫 又以罷相為僕射僕射 ,出入就列,一與馮道 同,議者非之。及晉天福中,以李
鏻 為司徒司徒 ,周廣順初,以竇貞固 為司徒司徒 ,蘇禹珪 為司空司空 ,遂以為例,議者不復有云。
右三公右三公
後唐 天成元年[926]夏六月,以李琪 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自後不復除 。
代 文 文
文 文
衙
代 名 名 文
礼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礼 文 名 文
主 名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作
文 文
文 名 名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作
文 衙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衙
代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主 文
文
文 衙 衙
文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代 名 文 仕
2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其年冬十一月丙子,諸道進奏官進奏官 上言:「今月四日,中丞中丞 上事,臣等禮合至臺,比期不越前規,依舊
傳語,忽蒙處分通出,尋則再取指揮,要明審的。又蒙問:大夫相公上事日如何?臣等訴云:大夫曾為宰宰
相相 ,進奏官進奏官 伏事中書,事體之間,實為舊吏。若以別官除授,合云傳語勞來,又堅令通出。臣等出身
藩府,不會朝儀,拒命則恐有奏聞,遵稟則全隳則例 ,伏恐此後到臺參賀,儀則不定者。」詔曰「御史
臺 是大朝 執憲之司,乃四海繩違之地,凡居中外,皆所整齊,藩侯 尚展于公參,邸吏邸吏 豈宜于抗禮。
遽觀論列,可驗侮輕,但以喪亂孔多,紀綱隳紊,霜威掃地,風憲銷聲。今則景運惟新,皇圖重正,稍
加提舉提舉 ,漸止澆訛。宜令御史臺 ,凡關舊例,並須舉行,如不稟承,當行朝典。」時盧文紀 初拜中中
丞丞 ,領事于御史府 ,諸道進奏官進奏官 來賀,文紀 曰:「事例如何?」臺吏喬德威 等言:「朝廷在長安
日,進奏官進奏官 見大夫中丞中丞 ,如胥吏胥吏 見長官長官 之禮。及梁氏將革命,本朝微弱,諸藩強據,人主大臣姑
息邸吏邸吏 ,時中丞中丞 上事,邸吏邸吏 雖至,皆于客次傳語,竟不相見。自經兵亂,便以為常。」文紀 令臺吏
諭以舊儀相見,據案端簡,通名贊拜 。邸吏邸吏 輩既出,怒不自勝,相率于閤門 求見,騰口喧訴。明
宗 謂趙鳳 曰:「進奏官進奏官 比外何官?」鳳對曰:「府縣發遞祗候祗候 之流也。」明宗 曰:「乃吏役耳,
安得慢吾法官法官 。」乃下此詔。
晉天福五年[940]二月,以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為清望正四品。按唐典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正五品上,今始陞之。
三年三月壬戌,御史臺 奏:「按六典 ,侍御史侍御史 掌糾舉百僚,推鞫 獄訟 ,居上者判臺 ,知公廨
雜事,次知西推、贓贖、三司受事三司受事 ,次知東推、理匭。」敕宜依舊制。遂以駕部員外郎駕部員外郎 兼侍御史知侍御史知
雜事雜事 劉暭為河南尹河南尹 ,自是無省郎省郎 知雜者。
開運二年[945]八月,敕:「御史臺 準前朝故事,以郎中郎中 、員外郎員外郎 一人兼侍御史知雜事侍御史知雜事 ,近年停
罷,獨委年深御史知雜御史知雜 。振舉之間,紀綱未峻,宜遵舊事,庶叶通規。宜却于郎署 中選清慎強幹
者,兼侍御史知雜事侍御史知雜事 。」
右御史臺
昔唐朝 擇中官中官 一人焉,為樞密使樞密使 ,以出納帝命。至梁開平元年[907]五月,改樞密院 為崇政院 ,
始命敬翔 為院使院使 ,仍置判官一人,自後改置副使一人。二年十一月,置崇政院直學士崇政院直學士 二員,選有
政術文學者為之,其後又改為直崇政院 。
後唐 同光元年[923]十月,崇政院 依舊為樞密院 ,命宰臣宰臣 郭崇韜 兼樞密使樞密使 ,亦置直院 一人。
晉天福四年[939]四月,以樞密副使樞密副使 張從恩 為宣徽使宣徽使 ,權廢樞密院 故也。先是,晉祖以宰臣宰臣 桑維
翰 兼樞密使樞密使 ,懇求免職,只在中書,遂以宣徽使宣徽使 劉處讓 代之,每有奏議,多不稱旨。其後處
讓 丁憂 ,乃以樞密樞密 印付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故有是釐改也。
開運元年[944]六月,敕依舊置樞密院 ,以宰臣宰臣 桑維翰 兼樞密使樞密使 ,從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請也。
周顯德六年[959]六月,命司徒司徒 平章事平章事 范質、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平章事平章事 王溥 並參知樞密院事參知樞密院事 。
梁開平元年[907]四月,始置建昌院,以博王 友文 判院事判院事 ,以太祖 在藩時,四鎮所管兵車 賦稅、
諸色課利,按舊簿籍而主之。其年五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請以判建昌院事為建昌宮使宮使 ,仍以東京太
祖 潛龍舊宅為宮也。二年二月,以侍中侍中 判建昌宮事。至十月,以尚書尚書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李皎 為建昌宮副
使。三年九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門下侍郎平章事 薛貽矩 兼延資庫使延資庫使 ,判建昌宮事。至四年十二月,以李振 為建
昌宮副使。乾化二年[914]五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門下侍郎平章事 于兢兼延資庫使延資庫使 ,判建昌宮事。其年六月,廢建
昌宮,以河南尹河南尹 魏王 張宗奭 為國計使國計使 ,凡天下金穀 兵戎舊隸建昌宮者悉主之。至後唐 同光四
年[926]二月,以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李琪 為國計使國計使 。自後廢其名額不置。
文 文
文 文
法
衙 礼 名 文
文 衙 名
文 衙 文 名 名
文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名
礼 文 建
號 名 文 文 號
文
文 作 文
衙 礼 文 法 法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政 文 文 衙 衙
名 文 文
衙
代 衙 衙 文 名 文 衙
文 名 文 衙 文
名 文 文 名
名 仕 文 文
衙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武
主 名 文 號 军
文 文
號 文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主 名 文 名 代
文 名 文
3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後唐 同光元年[923]十一月,以左監門監門 衞將軍衞將軍 、判內侍省 李紹宏 兼內勾內勾 ,凡天下錢穀 簿簿
書書 ,悉委裁遣。自是州縣供帳煩費,議者非之。又內勾內勾 之名,人以為不祥之言。二年正月,敕鹽
鐵、度支、戶部 三司 ,凡關錢物,並委租庸使租庸使 管轄,踵梁之舊制也。天成元年[926]四月,詔廢租庸
院,依舊為鹽鐵、戶部 、度支三司 ,委宰臣宰臣 一人專判。至長興元年[930]八月,以許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
延朗 行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充三司使三司使 ,班在宣徽使宣徽使 之下。三司 置使置使 ,自延朗 始也。唐朝 已來,戶
部 、度支掌泉貨,鹽鐵時置使置使 名,戶部 、度支則尚書省 本司郎中司郎中 、侍郎侍郎 判其事。天寶中,楊
慎矜 、王鉷 、楊國忠 繼以聚貨 之術,媚上受寵,然皆守戶部 、度支本官,別帶使額,亦無所改
作。下及劉晏、第五琦 亦如舊制。自後亦以宰臣宰臣 各判一司,不置使置使 額。乾符後,天下兵興,隨處
置租庸使租庸使 以主調發,兵罷則停。梁時乃置租庸使租庸使 ,專天下泉貨。莊宗 中興,秉政者不閑典故,踵
梁朝故事,復置租庸使租庸使 ,以魏博 故吏孔謙 專使務。斂怨于下,斲喪王室者,實租庸之弊故也。
洎明宗 嗣位,思革其弊,未及下車,乃詔削除使名,但命重臣一人判其事,曰判三司 。至是,延
朗 自許州 入再掌國計,白於樞密使樞密使 ,請置三司 名。宣下中書議其事。宰臣宰臣 以舊制覆奏,授延
朗 特進特進 、行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轉運等使 ,兼判戶部 、度支事,從舊制也。明宗 不從,
竟以三司使三司使 為名。
梁開平三年[910]正月,改思政殿為金鑾殿 ,至乾化元年[913]五月,置大學士大學士 一員,始命崇政院使崇政院使 敬
翔 為之。前朝因金巒坡以為門名,與翰林院 相接,故為學士學士 者稱「金巒」焉。梁氏因之以為殿
名,仍改「巒」為「鑾」,從美名也。大學士大學士 與三館 大學士大學士 同。
後唐 天成元年[926]五月,敕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尚書尚書 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知制誥知制誥 馮道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中書舍中書舍
人人 趙鳳 ,俱以本官充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非舊號也。時明宗 登位,每四方書奏,多令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
誨 讀之,不曉文義,於是孔循 獻議,始置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之名,命道等為之。二年正月,敕:「端明端明
殿學士殿學士 宜命班在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上,今後如有轉改,仍只于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內選任。」初置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名目
如三館 之例,職在官下。趙鳳 轉侍郎侍郎 ,遣人諷任圜 移職在官上,至今為例。
同光元年[923]四月,置護鑾書制學士制學士 ,以尚書尚書 倉部員外郎倉部員外郎 趙鳳 為之。時莊宗 初建號,故特立此
名,非故事也。八月,賜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戶部尚書戶部尚書 盧質 論思匡佐 功臣,亦非常例也。
天成三年[928]八月,敕:「掌綸 之任,擢才以居,或自初命而升,或自憲秩而授,蓋重厥職,靡繫其
官,雖事分皆同,而行綴或異,誠由往日未有定規,議官議官 位則上下不恒,論職次則後先未當,宜行顯
命,以正近班。今後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入院,並以先後為定,惟承旨一員,出自朕意,不計官資先後,在學學
士士 之上,仍編入翰林志 。」其年十一月,敕:「新除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張昭遠 ,早踐綸闈,久司史筆,曾
居憲府 ,累陟貳卿 ,今既擢在禁林,所宜別宣班序 ,其立位宜次崔梲 。」
晉開運元年[944]六月,敕:「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與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舊分為兩制,各置六員,偶自近年,權停內
署,況司詔命,必在深嚴,將使從宜,却仍舊貫,宜復置翰林學士院 。」
周顯德五年[958]十一月,詔曰:「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職係禁庭,地居親近,與班行而既異,在朝請 以宜殊。
起今後當直下直學士 ,宜令逐日起居,其當直學士 ,仍赴晚朝 。」舊制,翰林院學士翰林院學士 與常參常參
官官 五日一度起居,時世宗 欲令朝夕謁見,訪以時事,故有是詔。
右內職
代 文 武 衙 名 文 词
文 文
衙 衙 文
衙 衙 文 地 文
名 文 文 文 衙 文 名 政
衙 文 衙 衙 文 文
名 名 名 地 衙
名 文 文
文 文 號
文 名 名
號 衙
名 地 文 衙 文
名 文 文 文 衙 號
文
处 文 文
名 衙 文
文 衙 文
代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號 文
名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號
文 文 名 名
名
文
文
文 作 文 名
衙 名 礼 名
文 文
衙
文 礼
仕 仕 礼 文
文 號
4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後唐 天成三年[928]五月,詔曰:「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階之極;太師太師 ,官之極;封王,爵之極;上柱上柱
國國 ,勳之極。近代已來,文臣官階稍高,便授職柱國柱國 ,歲月未深,便轉上柱國上柱國 ;武資不計何人,初
官便授上柱國上柱國 。官爵非無次第,階勳備有等差,宜自此時,重修舊職。今後凡是加勳,先自武騎尉武騎尉 ,
經十二轉方授上柱國上柱國 ,永作成規,不令踰越。」雖有是命,竟不革前例。
右勳格
後唐 清泰二年[935]秋九月庚申,尚書考 功上言:「今年五月,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程遜 所上封事內,請自宰宰
相相 百執事、外鎮節度使鎮節度使 、刺史刺史 ,應係公事官,逐年書考,較其優劣。遂檢尋唐書、六典 、會要考
課 ,令書考第。」從之。時議者曰:「考績之法,唐堯、三代舊制。西漢 以刺史刺史 六條察郡守郡守 ,五五
曹尚書曹尚書 綜庶績,法尤精察,吏有檢繩。漢末亂離,舊章弛廢。魏武于軍中權制品第,議吏清濁,用人
按吏,頓爽前規。隋、唐已來,始著于令。漢代郡守代郡守 ,入為三公,魏、晉之後,政在中書,左右僕左右僕
射射 知政事知政事 ,午前視禁中,午後視省中,三臺 百職,無不統攝。以是論之,宰輔憑何較考。自天寶
末,權置使置使 務已後,庶事因循,尚書尚書 諸司,漸致有名無實,廢墜已久,未知憑何督責。」程遜 所
上,亦未詳本源,其時所司雖有舉明,大都諸官亦無考較之事。
右較考
梁開平元年[907]四月,詔:「開封府司錄開封府司錄 參軍及六曹掾曹掾 屬,宜各置一員,兩畿赤縣 ,置令、簿、尉
各一員。」
二年十月,省諸道州 府六曹掾曹掾 屬,只留戶曹戶曹 一員,通判通判 六曹。
後唐 同光元年[923]十一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諸寺監 各請只置大卿監 、祭酒祭酒 、司業 各一員,博博
士士 兩員,其餘官屬並請權停。惟太常寺 事關大禮,大理寺 事關刑法,除太常博士太常博士 外,許更置丞一
員。其王府及東宮官東宮官 屬、司天五官正司天五官正 、奉御奉御 之類,凡不急司存,並請未議除授。其諸司郎中司郎中 、員員
外郎外郎 ,應有雙曹處,且署一員,左右散騎常侍左右散騎常侍 、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給事中給事中 、起居郎起居郎 、起居舍人起居舍人 、補
闕、拾遺拾遺 ,各置一半。三院 侍御史侍御史 仍委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條理申奏,即日停罷。朝官仍各錄名氏,具罷任
月日,留在中書,候見任官滿二十五箇月,並據資品却與除官。」從之。
周顯德五年[958]十二月,詔:「兩京五府 少尹少尹 、司錄參軍司錄參軍 ,先各置兩員,起今後只置一員,六曹判
司 內只置戶曹戶曹 、法曹各一員,其餘及諸州支使支使 、兩蕃判官並省。」
右增減
梁開平元年[907]五月,改御食使為司膳司膳 使,小馬坊使小馬坊使 為天驥 使,文思院使文思院使 為乾文院使院使 ,同和院院
使使 為儀鸞儀鸞 院使院使 。其年又改城門郎城門郎 為門局郎,避廟諱 也。唐同光元年[923]十一月,依舊為城門城門
郎郎 。
後唐 天成元年[926]十一月,詔曰:「雄武軍節度 使官銜內,宜兼押蕃落使。」二年七月,詔曰:
「頃因本朝親王 遙領方鎮 ,其在鎮者,遂云副大使副大使 知節度事知節度事 ,但年代已深,相沿未改。今天下侯
伯並正節旄,惟東、西兩川未落『副大使副大使 』字,宜令今後只言節度使節度使 。」
晉天福五年[940]四月丙午,詔曰:「承旨者,承時君之旨,非近侍重臣,無以稟朕命、宣予言。是以
大朝會 宰臣宰臣 承旨,草制詔學士學士 承旨,若無區別,何表等威。除翰林承旨外,殿前承旨殿前承旨 宜改為殿殿
直直 ,密院 承旨宜改為承宣承宣 ,御史臺 、三司 、閤門 、客省 所有承旨,並令別定其名。」
代 文 文
武 武 武
武 武
武
代 作 文 名
文 文 文 礼
仕 代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地 文 文 文
代 文 衙 衙 文 仕
文 衙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衙 文 武
衙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代 地
主 营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衙 建 衙
5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周廣順二年[952]十二月,詔改左右威衞復為屯衞,避御名也。
右改制
後唐 同光二年[924]三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糾轄之任,時謂外臺 ,宰字之官,古稱列爵,如非朝命,
是廢國章。近日諸道多是各列官銜,便指州縣,請朝廷之正授 ,樹藩 鎮之私恩,頗亂規程,宜加條
制。自今後大鎮節度使鎮節度使 ,管三州已上者,每年許奏管內官三人;如管三州以下者,許奏管內官二人。
仍須有課績尤異,方得上聞。若止于檢慎無瑕,科徵及限,是守常道,只得書考旌嘉,不得特有薦奏。
其防禦使防禦使 每年只許奏一人,若無尤異,不得奏薦。刺史刺史 無奏薦之例,不得輒亂規程。」其年八月,
中書奏:「偽庭之時,諸藩參佐,皆從除授。自今後諸道除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兩使判官除授外,其餘職員并
諸州軍事判官軍事判官 ,各任本處奏辟,其軍事判官軍事判官 仍不在奏官之限。所冀招延之禮,皆合于前規;簡辟之
間,無聞于濫舉。」從之。
長興二年[931]十一月,詔曰:「闕員有限,人數常多,須以高低,定其等級。起今後兩使判官罷任後,
宜一年外與比擬;書記書記 、支使支使 、防禦團練判官團練判官 等,二年外與比擬;推巡、防禦團練推官團練推官 、軍事判軍事判
官官 等,並三年後與比擬。仍每遇除授,量與改轉官資,或階勳,或職資。其有殊常勳績者,別議優
陞。若有文學知術超邁羣倫,或為眾所稱,或良知迥舉、察驗的實者,不拘年月之限。」
清泰二年[935]八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上言:「前大卿監 、五品陞朝官、西班西班 將軍將軍 ,皆在任許滿二十五
月,如衝替已經二十月,即別任用。少卿監 ,舊例三任四任方入大卿監 ,五品三任四任方入少卿
監 ,今後並祇三任,逐任須月限滿無殿責者,便入此官。西班西班 將軍將軍 ,罷任一年許求官,舊例三任
四任方入大將軍大將軍 ,今祇以三任為限,三任大將軍大將軍 方入上將軍上將軍 ,並須逐任滿月限,無殿責,或曾
任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街使街使 、藩鎮刺史刺史 ,特敕並不拘此例。諸道除兩使判官外,書記書記 已下任自辟請。應朝
官除外任,罷任後一年方許陳乞。諸道賓席未曾陞朝者,若官兼三院御史三院御史 ,即除中下縣令中下縣令 ;兼大
夫、中丞中丞 、祕書少監祕書少監 、郎中郎中 、員外郎員外郎 與清資。初任陞朝官,檢校官檢校官 至尚書尚書 、常侍常侍 、祕書祕書
監監 、庶子 ,陞朝便與少卿監 。諸州防禦、團練團練 判、推官推官 ,並請本州辟請,中書不更除授。應出
選門官門官 帶三院御史三院御史 供奉裏行及省銜,罷任後周 年,許陳乞。諸州別駕諸州別駕 ,不除令錄,仍守本官月
限,得替後一年,許陳乞。長史長史 、司馬司馬 ,因攝奏正,未有官者送名。」從之。
三年五月乙未,詔曰:「近以內外臣寮,出入迭處,稍均勞逸,免滯轉遷,應兩司判官司判官 、畿赤令,
取郎中郎中 、員外、補闕、拾遺拾遺 、三丞、五博,少列宮寮,選擇擢任,一則俾藩方侯伯,別耀賓階 ;
次則致朝列人臣,備諳時政。今後或有滿闕,便宜依此施行。」
周廣順元年[951]夏五月辛巳,詔:「朝廷設爵命官,求賢取士,或以資敘進,或以科級陞。至有白首窮
經 ,方諧一第;半生守選,始遂一官。是以國無幸民,士不濫進。近年州郡奏薦,多無出身、前官,
或因權勢書題,或是衷私請託,既難阻意,便授真恩。遂使躁求僥倖之徒,爭趨捷徑;辛苦孤寒之士,
盡泣窮途。將期激濁揚清,所宜循名責實 。今後州府不得奏薦無前官及無出身人,如有奇才異行,越
眾超羣,亦許具名以聞,便可隨表赴闕,當令有司考試,朕亦親自披詳,斷其否臧,俾之陞黜,庶使人
不謬舉,野無遺才。」
顯德二年[955]六月,詔:「兩京諸道州府 留守判官留守判官 、兩使判官、少尹少尹 、防禦團練團練 軍事判官軍事判官 ,今
後並不得奏薦;其防禦團練團練 、刺史州刺史州 各置推官推官 一員。」
右釐革
代 文 衙
仕 名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武 武
衙 衙
衙 武 武
武 武 武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亲 衙 文 文
文 文 代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礼
词
词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6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6
57
58
59
60
晉天福三年[938]十一月,起居郎起居郎 殷鵬 上言:「竊聞司封格式,內外文武臣寮纔陞朝籍者,無父母便
與追封 贈,父母在即未敘未封。以臣所見,誠為不可。此則輕生者而重死者,棄今人而錄故人,其榮
有何?其理安在?又云,父母在,品秩及格者,即以封其母,不加其父,便加邑號,兼曰太君 。遂令
妻則旁若無夫,子則上若無父,豈有父則賤而母則貴,夫則卑而妻則尊?若謂其父未合加恩,安得其母
受賜;若謂以子便合貴,曷得其父不先封?伏以父尊母卑,天地之道 ,尊無二上,國家同體。今授封
父無爵,名教不順,莫大于茲。臣伏乞自今後文武臣寮,父母在,其父母已有官爵者,即敘進資品以及
格式,或不任祿仕,即可授以致仕 或同正官,所貴得以敘封妻 室。即父母俱榮,孝子無不逮之感;
閨門交映,聖君覃慶賞之恩。噫!荷陛下 孝治之風,受陛下 榮親之祿者,靜而屈指,不過數人。陛
下 得以特議舉行,編為令式,勸天下之為善,令域中之望風,自然見前代之闕文,成我朝之盛典。況
唐長興元年[930]德音 內一節,『應在朝中外臣僚,父母在,並與加恩。』司封不行明制,堅執前文;
儻布新恩,兼合舊敕,庶使事君事父,恒遵一體之規;為子為臣,不失兩全之義。臣又聞司封令式,內
外臣寮官階及五品以上者,即與封妻 廕子,固不分於清濁,但祇言 其品秩。且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給事給事
中中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並是五品,贊善大夫贊善大夫 、洗馬、中允中允 、奉御奉御 等,亦是五品。若論朝廷之委任,宰宰
臣臣 之擬論,出入之階資,中外之瞻望,則天壤相懸矣。及其敘封,乃為一貫,相沿至此,甚非。而
況北省 為陛下 侍從之臣,南宮 掌陛下 經綸之務,憲臺 執陛下 紀綱之司,首冠羣寮,總為三
署,當職尤重,責望非輕。此則清列十年,不遂顯榮之願;彼則雜班兩任,便承封廕之恩。事不均平,
理宜改革。伏乞自今後應諸官及五品已上者,即依舊制施行,應三署清望官清望官 及六品以上,便與封廕。
清濁既異,品秩宜升,仍下所司,議為恆式。」從之。
漢乾祐元年[948]七月,詔:「尚書省 集議,內外臣寮,父在,母承子廕,敘封追封 ,合加『太』字
否?以聞。」尚書省 奏議曰:「今詳前後敕條,凡母皆加『太』字,存沒並同。此即是父歿母存,即
敘封進封內加『太』字,母沒追封 ,亦加『太』字,故云存沒並同。若是父在,據敕格無載為母加
『太』字處。若以近敕,因子貴與父命官,父自有官,即妻從夫品,可以封妻 ,父在不合以其子加母
『太』字。若雖有因子之官,其品尚卑,未得廕妻,亦不合用子廕之限。」從之。
周顯德六年[959]冬十二月壬辰,尚書兵部 上言:「本司蔭補 千牛、進馬,在漢乾祐中散失敕文,自
來只準晉編敕 及堂帖施行。伏緣前後不同,請別降敕命。」詔曰:「今後應蔭補 子孫,宜令逐品許
補一人,直候轉品,方得更補,不得於本品內重疊收補。如是所補人有身故、除名 、落蕃、廢疾 及
應舉及第 內,只許于本品內再補一人。太子 進馬、太子千牛太子千牛 ,不用收補。詹事詹事 依祭酒祭酒 例施
行。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侍郎侍郎 ,舊制不許收補,宜許收補。致仕 官歷任 中曾任在朝文班三品、武班二品及
丞郎給舍已上,金吾大將軍金吾大將軍 、節度節度 、防禦、團練團練 、留後留後 者,方得補廕。皇蔭人,其祖、父曾授著
皇朝官秩,方得收補。應合收補人,須是本官親子孫年貌合格,別無渝濫,方許施行。餘從舊例處分。
」
右封廕
梁開平四年[911]四月,敕:「諸州鎮使,官秩無高卑,並在縣令縣令 之下。」其年九月,詔曰:「魏
博 管內刺史刺史 ,比來州 務並委督郵督郵 ,遂使曹官擅其威權,州牧州牧 同于閑冗,俾循通制,宜塞異端,
並宜依河南 諸州例,刺史刺史 得以專達。」時議者曰:「唐朝 憲宗時,烏重胤 為滄州 節度使節度使 ,嘗
以河朔十六州能抗拒朝命者,以奪刺史 權與縣令縣令 職而自作威福耳。若二千石各得其柄,又有鎮兵,
雖安、史挾奸,豈能據一墉而叛哉!遂奏以所管德、棣、景三州 ,各還刺史刺史 職分,州兵並隸收管。
是後雖幽、鎮、魏三道,以河北 舊風,自相傳襲,惟滄州 一道,獨稟命受代,自重胤 制置使制置使 然
也。則梁氏之更張,正合其事矣。」
文 名
仕
主
词
仕 名
主 主
主
法
名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主 衙 主 衙 主
文
衙 仕
衙
仕
名
衙 仕
法 仕
法 法
仕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仕 仕
武 武 文 武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地 文 政 名 地 文
词 文
地 文
地 地 名 文
7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150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目錄
61
62
63
後唐 長興元年[930]正月,詔曰:「要道纔行,則千岐共貫;宏綱 一舉,則萬目畢張。前王之法制罔
殊,百代之科條悉在,無煩改作,各有定規,守程式 者心逸 日休,率胸臆者心勞日拙。天垂萬象,
星辰之分野 靡差;地載羣倫,岳瀆之方隅不易。儻各司其局,則皆盡其心。且律令 、格式、六
典 ,凡關庶政,互有區分,久不舉行,遂至隳紊。宜準舊制,令百司各於其間錄出本局公事,巨細一
一抄寫,不得漏落纖毫,集成卷軸,仍粉壁書在公廳。若未有廨署者,文書文書 委官司主掌,仍每有新授
官到,令自寫錄一本披尋。或因顧問之時,應對須知次第,無容曠闕。每在執行,使庶寮則守法奉
公,宰臣宰臣 則提綱振領,必當彝倫攸敘 。所謂至道不繁,何必期年,然後報政。宜令御史臺 遍加告
諭催促,限兩月內鈔錄及粉壁書寫書寫 須畢,其間或有未可便行,及曾釐革事件,委逐司旋申中書門中書門
下下 ,當更參酌,奏覆施行。」其年八月,敕:「今後大理寺官大理寺官 員,宜同臺省 官例升進,其法直法直
官官 ,比禮直官直官 任使。」
應順元年[934]春三月戊午,宗正宗正 上言:「故事,諸陵有令、丞各一員,近令、丞不俱置,便委本縣縣
令令 兼之。緣河南 、洛陽 是京邑,恐兼令、丞不便。」詔特置陵臺令陵臺令 、丞各一員。
右雜錄
代 名
名 名
天 法
礼
文
文 名 衙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地 地 文
8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元史 089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元史 089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元史 089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元史 089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helloiac
 
元史 084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考課
元史 084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考課元史 084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考課
元史 084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考課
helloiac
 
新唐書 013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新唐書 013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新唐書 013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新唐書 013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helloiac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helloiac
 
新唐書 132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新唐書 132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新唐書 132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新唐書 132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helloiac
 
宋史 489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外國五
宋史 489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外國五宋史 489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外國五
宋史 489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外國五
helloiac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helloiac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helloiac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helloiac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helloiac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helloiac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helloiac
 

What's hot (20)

元史 089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元史 089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元史 089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元史 089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元史 084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考課
元史 084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考課元史 084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考課
元史 084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四 考課
 
新唐書 013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新唐書 013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新唐書 013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新唐書 013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新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新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新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新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新唐書 132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新唐書 132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新唐書 132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新唐書 132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宋史 489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外國五
宋史 489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外國五宋史 489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外國五
宋史 489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 外國五
 
舊唐書 070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舊唐書 070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舊唐書 070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舊唐書 070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元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元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元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元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隋書 17 卷十七 志第十二 律曆中
隋書 17 卷十七 志第十二 律曆中隋書 17 卷十七 志第十二 律曆中
隋書 17 卷十七 志第十二 律曆中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宋史 150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〇三 輿服二
宋史 150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〇三 輿服二宋史 150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〇三 輿服二
宋史 150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〇三 輿服二
helloiac
 
新五代史 74 卷七十四 四夷附錄第三
新五代史 74 卷七十四 四夷附錄第三新五代史 74 卷七十四 四夷附錄第三
新五代史 74 卷七十四 四夷附錄第三
helloiac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helloiac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helloiac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helloiac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helloiac
 
舊唐書 179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舊唐書 179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舊唐書 179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舊唐書 179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helloiac
 
元史 155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元史 155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元史 155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元史 155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宋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
宋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宋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
宋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
helloiac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helloiac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helloiac
 
舊唐書 209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舊唐書 209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舊唐書 209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舊唐書 209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helloiac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20)

宋史 150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〇三 輿服二
宋史 150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〇三 輿服二宋史 150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〇三 輿服二
宋史 150 卷一百五十 志第一百〇三 輿服二
 
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
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
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
 
新五代史 74 卷七十四 四夷附錄第三
新五代史 74 卷七十四 四夷附錄第三新五代史 74 卷七十四 四夷附錄第三
新五代史 74 卷七十四 四夷附錄第三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457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隱逸上
宋史 457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隱逸上宋史 457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隱逸上
宋史 457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隱逸上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
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
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舊唐書 179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舊唐書 179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舊唐書 179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舊唐書 179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元史 155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元史 155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元史 155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元史 155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宋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
宋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宋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
宋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志第一百五十二 刑法一
 
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
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
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舊唐書 209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舊唐書 209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舊唐書 209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舊唐書 209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More from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 1.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149 / 150  64 段 8623 字  534 种 81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十一 職官志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北宋]薛居正 等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150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同光元年[923] 6 開平元年[907] 4 長興元年[930] 4 天成元年[926] 4 天福五年[940] 4 清泰二年[935] 3 顯德五年[958] 3 會昌二年[842] 3 地点 許州 2 滄州 2 河南 2 人物 陛下 6 趙鳳 4 馮道 3 文官 宰臣 11 中書門下 11 翰林學士 9 刺史 7 樞密使 7 給事中 6 節度使 6 諫議大夫 6 武官 上柱國 4 西班 2 將軍 2 其他 後唐 16 御史臺 7 正四品 5 三司 5 六典 5 戶部 5 正三品 5 目錄 0 1 2 3 4 5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夫官非位無以分貴賤,位非品無以定高卑,是以歷代史官史官 ,咸有所紀,皆窮源而討本,期與世以作 程。迨乎唐祚 方隆 ,玄宗 在宥 ,採累朝之故事,考衆職之遐源,申命才臣,著成六典 ,其勳階 之等級,品秩之重輕,則已備載于其中矣。故今之所撰,不敢相沿,祖述五代之命官,以踵百王之垂 範,或釐革升降,則謹而志之,俾後之為天官卿天官卿 者,得以觀焉。 梁開平三年[910]三月,詔升尚書令尚書令 為正一品。按唐六典 ,尚書令尚書令 正二品,是時以將授趙州 王 鎔 此官,故升之。 後唐 天成四年[929]八月,詔曰:「朝廷每有將相恩命,準往例,諸道節度使道節度使 帶平章事平章事 、兼侍侍 中中 、中書令中書令 ,並列銜于敕牒後,側書『使』字。今兩浙 節度使節度使 錢鏐 是元帥元帥 、尚父,與使使 相相 名殊,承前列銜,久未改正。湖南 節度使節度使 馬殷 ,先兼中書令中書令 之時,理宜齒于相位,今守太太 師師 、尚書令尚書令 ,是南省 官資,不合列署敕尾。今後每署將相敕牒,宜落下錢鏐 、馬殷 官位,仍永 為常式。」 梁開平二年[909]四月,改左右丞左右丞 為左右司 侍郎侍郎 ,避廟諱 也。至後唐 同光元年[923]十月,復舊 為左右丞左右丞 。 文 名 名 號 名 礼 文 文 作 文 地 名 代 文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武 文 地 文 名 文 文 文 衙 名 名 文 衙 文 礼 代 文 1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後唐 長興元年[930]九月,詔曰:「臺轄臺轄 之司,官資並設,左右貂素來相類,左右揆右揆 不至相懸,以此比 方,豈宜分別。自此宜升尚書右丞尚書右丞 官品,與左丞左丞 並為正四品。」 右都省 後唐 長興四年[933]九月,敕:「馮贇 有經邦之茂業 ,宜進位于公台,但緣平章事平章事 字犯其父名不欲 斥其家諱 ,可改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同中書門下二品 。」後至周顯德中,樞密使樞密使 吳廷祚 亦加同中書門下同中書門下 二品二品 ,避其諱也。 晉天福五年[940]二月,敕:「以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並為清望正三品。」 晉天福五年[940]九月,詔曰:「六典 云: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掌侍奉進 奏參議參議 表章,凡詔旨制敕、璽書策 命,皆按故事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洩,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 所以重王命也。古昔已來,典實斯在,爰從近代,別創新名。今運屬興王 ,事從師古 ,俾仍舊貫, 以耀前規。其翰林學士院 公事,宜並歸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 七年五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上言:「有司檢尋長興四年[933]八月二十一日敕:準官品令,侍中侍中 、中書令中書令 正 三品,按會要,大曆二年[767]十一月陞為正二品;左右常侍左右常侍 從三品,按會要,廣德二年[764]五月陞為正 三品;門下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正四品,大曆二年[767]十一月陞為正三品;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正五品,按續會要 ,會 昌二年[842]十二月陞為正四品,以備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四品之闕;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從三品,會昌二年[842]十二月陞 為正三品;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正五品,亦與大夫同時陞 為正四品。」敕:「宜各準元 敕處分,仍添入令 文,永為定制。」又詔:「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班在常侍常侍 之下,俸祿同常侍常侍 。」 周顯德五年[958]六月,敕:「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宜依舊正五品上,仍班位 在給事中給事中 之下。」按唐典 ,諫議諫議 大夫大夫 四員,正五品上,皆隸門下省 ,班在給事中給事中 之下。至會昌二年[842]十一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陞 為正四品下,仍分為左右,以備兩省 四品之闕,故其班亦陞在給事中給事中 之上。近朝自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拜給給 事中事中 者,官雖序遷,位則降等,至是以其遷次不備,故改正焉。 右兩省 後唐 清泰二年[935]十一月,制:「以前同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馮道 為守司空司空 。 」時議者曰:「自隋、唐以來,三公無職事,自非親王 不恆置,于宰臣宰臣 為加官,無單置者。」道在 相位時帶司空司空 ,及罷鎮,未命官,議者不練故事,率意行之。及制出,言議紛然,或云便可綜中書門中書門 下下 事,或云須冊拜開府 。及就列,無故事,乃不就朝堂敘班,臺官兩省 官入就列,方入,宰宰 臣臣 退,踵後先退。劉昫 又以罷相為僕射僕射 ,出入就列,一與馮道 同,議者非之。及晉天福中,以李 鏻 為司徒司徒 ,周廣順初,以竇貞固 為司徒司徒 ,蘇禹珪 為司空司空 ,遂以為例,議者不復有云。 右三公右三公 後唐 天成元年[926]夏六月,以李琪 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自後不復除 。 代 文 文 文 文 衙 代 名 名 文 礼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礼 文 名 文 主 名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作 文 文 文 名 名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作 文 衙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衙 代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主 文 文 文 衙 衙 文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代 名 文 仕 2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其年冬十一月丙子,諸道進奏官進奏官 上言:「今月四日,中丞中丞 上事,臣等禮合至臺,比期不越前規,依舊 傳語,忽蒙處分通出,尋則再取指揮,要明審的。又蒙問:大夫相公上事日如何?臣等訴云:大夫曾為宰宰 相相 ,進奏官進奏官 伏事中書,事體之間,實為舊吏。若以別官除授,合云傳語勞來,又堅令通出。臣等出身 藩府,不會朝儀,拒命則恐有奏聞,遵稟則全隳則例 ,伏恐此後到臺參賀,儀則不定者。」詔曰「御史 臺 是大朝 執憲之司,乃四海繩違之地,凡居中外,皆所整齊,藩侯 尚展于公參,邸吏邸吏 豈宜于抗禮。 遽觀論列,可驗侮輕,但以喪亂孔多,紀綱隳紊,霜威掃地,風憲銷聲。今則景運惟新,皇圖重正,稍 加提舉提舉 ,漸止澆訛。宜令御史臺 ,凡關舊例,並須舉行,如不稟承,當行朝典。」時盧文紀 初拜中中 丞丞 ,領事于御史府 ,諸道進奏官進奏官 來賀,文紀 曰:「事例如何?」臺吏喬德威 等言:「朝廷在長安 日,進奏官進奏官 見大夫中丞中丞 ,如胥吏胥吏 見長官長官 之禮。及梁氏將革命,本朝微弱,諸藩強據,人主大臣姑 息邸吏邸吏 ,時中丞中丞 上事,邸吏邸吏 雖至,皆于客次傳語,竟不相見。自經兵亂,便以為常。」文紀 令臺吏 諭以舊儀相見,據案端簡,通名贊拜 。邸吏邸吏 輩既出,怒不自勝,相率于閤門 求見,騰口喧訴。明 宗 謂趙鳳 曰:「進奏官進奏官 比外何官?」鳳對曰:「府縣發遞祗候祗候 之流也。」明宗 曰:「乃吏役耳, 安得慢吾法官法官 。」乃下此詔。 晉天福五年[940]二月,以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為清望正四品。按唐典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正五品上,今始陞之。 三年三月壬戌,御史臺 奏:「按六典 ,侍御史侍御史 掌糾舉百僚,推鞫 獄訟 ,居上者判臺 ,知公廨 雜事,次知西推、贓贖、三司受事三司受事 ,次知東推、理匭。」敕宜依舊制。遂以駕部員外郎駕部員外郎 兼侍御史知侍御史知 雜事雜事 劉暭為河南尹河南尹 ,自是無省郎省郎 知雜者。 開運二年[945]八月,敕:「御史臺 準前朝故事,以郎中郎中 、員外郎員外郎 一人兼侍御史知雜事侍御史知雜事 ,近年停 罷,獨委年深御史知雜御史知雜 。振舉之間,紀綱未峻,宜遵舊事,庶叶通規。宜却于郎署 中選清慎強幹 者,兼侍御史知雜事侍御史知雜事 。」 右御史臺 昔唐朝 擇中官中官 一人焉,為樞密使樞密使 ,以出納帝命。至梁開平元年[907]五月,改樞密院 為崇政院 , 始命敬翔 為院使院使 ,仍置判官一人,自後改置副使一人。二年十一月,置崇政院直學士崇政院直學士 二員,選有 政術文學者為之,其後又改為直崇政院 。 後唐 同光元年[923]十月,崇政院 依舊為樞密院 ,命宰臣宰臣 郭崇韜 兼樞密使樞密使 ,亦置直院 一人。 晉天福四年[939]四月,以樞密副使樞密副使 張從恩 為宣徽使宣徽使 ,權廢樞密院 故也。先是,晉祖以宰臣宰臣 桑維 翰 兼樞密使樞密使 ,懇求免職,只在中書,遂以宣徽使宣徽使 劉處讓 代之,每有奏議,多不稱旨。其後處 讓 丁憂 ,乃以樞密樞密 印付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故有是釐改也。 開運元年[944]六月,敕依舊置樞密院 ,以宰臣宰臣 桑維翰 兼樞密使樞密使 ,從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請也。 周顯德六年[959]六月,命司徒司徒 平章事平章事 范質、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平章事平章事 王溥 並參知樞密院事參知樞密院事 。 梁開平元年[907]四月,始置建昌院,以博王 友文 判院事判院事 ,以太祖 在藩時,四鎮所管兵車 賦稅、 諸色課利,按舊簿籍而主之。其年五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請以判建昌院事為建昌宮使宮使 ,仍以東京太 祖 潛龍舊宅為宮也。二年二月,以侍中侍中 判建昌宮事。至十月,以尚書尚書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李皎 為建昌宮副 使。三年九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門下侍郎平章事 薛貽矩 兼延資庫使延資庫使 ,判建昌宮事。至四年十二月,以李振 為建 昌宮副使。乾化二年[914]五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門下侍郎平章事 于兢兼延資庫使延資庫使 ,判建昌宮事。其年六月,廢建 昌宮,以河南尹河南尹 魏王 張宗奭 為國計使國計使 ,凡天下金穀 兵戎舊隸建昌宮者悉主之。至後唐 同光四 年[926]二月,以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李琪 為國計使國計使 。自後廢其名額不置。 文 文 文 文 法 衙 礼 名 文 文 衙 名 文 衙 文 名 名 文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名 礼 文 建 號 名 文 文 號 文 文 作 文 衙 礼 文 法 法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政 文 文 衙 衙 名 文 文 衙 代 衙 衙 文 名 文 衙 文 名 文 衙 文 名 文 文 名 名 仕 文 文 衙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武 主 名 文 號 军 文 文 號 文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主 名 文 名 代 文 名 文 3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後唐 同光元年[923]十一月,以左監門監門 衞將軍衞將軍 、判內侍省 李紹宏 兼內勾內勾 ,凡天下錢穀 簿簿 書書 ,悉委裁遣。自是州縣供帳煩費,議者非之。又內勾內勾 之名,人以為不祥之言。二年正月,敕鹽 鐵、度支、戶部 三司 ,凡關錢物,並委租庸使租庸使 管轄,踵梁之舊制也。天成元年[926]四月,詔廢租庸 院,依舊為鹽鐵、戶部 、度支三司 ,委宰臣宰臣 一人專判。至長興元年[930]八月,以許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 延朗 行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充三司使三司使 ,班在宣徽使宣徽使 之下。三司 置使置使 ,自延朗 始也。唐朝 已來,戶 部 、度支掌泉貨,鹽鐵時置使置使 名,戶部 、度支則尚書省 本司郎中司郎中 、侍郎侍郎 判其事。天寶中,楊 慎矜 、王鉷 、楊國忠 繼以聚貨 之術,媚上受寵,然皆守戶部 、度支本官,別帶使額,亦無所改 作。下及劉晏、第五琦 亦如舊制。自後亦以宰臣宰臣 各判一司,不置使置使 額。乾符後,天下兵興,隨處 置租庸使租庸使 以主調發,兵罷則停。梁時乃置租庸使租庸使 ,專天下泉貨。莊宗 中興,秉政者不閑典故,踵 梁朝故事,復置租庸使租庸使 ,以魏博 故吏孔謙 專使務。斂怨于下,斲喪王室者,實租庸之弊故也。 洎明宗 嗣位,思革其弊,未及下車,乃詔削除使名,但命重臣一人判其事,曰判三司 。至是,延 朗 自許州 入再掌國計,白於樞密使樞密使 ,請置三司 名。宣下中書議其事。宰臣宰臣 以舊制覆奏,授延 朗 特進特進 、行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充諸道鹽鐵、轉運等使轉運等使 ,兼判戶部 、度支事,從舊制也。明宗 不從, 竟以三司使三司使 為名。 梁開平三年[910]正月,改思政殿為金鑾殿 ,至乾化元年[913]五月,置大學士大學士 一員,始命崇政院使崇政院使 敬 翔 為之。前朝因金巒坡以為門名,與翰林院 相接,故為學士學士 者稱「金巒」焉。梁氏因之以為殿 名,仍改「巒」為「鑾」,從美名也。大學士大學士 與三館 大學士大學士 同。 後唐 天成元年[926]五月,敕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尚書尚書 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知制誥知制誥 馮道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中書舍中書舍 人人 趙鳳 ,俱以本官充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非舊號也。時明宗 登位,每四方書奏,多令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 誨 讀之,不曉文義,於是孔循 獻議,始置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之名,命道等為之。二年正月,敕:「端明端明 殿學士殿學士 宜命班在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上,今後如有轉改,仍只于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內選任。」初置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名目 如三館 之例,職在官下。趙鳳 轉侍郎侍郎 ,遣人諷任圜 移職在官上,至今為例。 同光元年[923]四月,置護鑾書制學士制學士 ,以尚書尚書 倉部員外郎倉部員外郎 趙鳳 為之。時莊宗 初建號,故特立此 名,非故事也。八月,賜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戶部尚書戶部尚書 盧質 論思匡佐 功臣,亦非常例也。 天成三年[928]八月,敕:「掌綸 之任,擢才以居,或自初命而升,或自憲秩而授,蓋重厥職,靡繫其 官,雖事分皆同,而行綴或異,誠由往日未有定規,議官議官 位則上下不恒,論職次則後先未當,宜行顯 命,以正近班。今後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入院,並以先後為定,惟承旨一員,出自朕意,不計官資先後,在學學 士士 之上,仍編入翰林志 。」其年十一月,敕:「新除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張昭遠 ,早踐綸闈,久司史筆,曾 居憲府 ,累陟貳卿 ,今既擢在禁林,所宜別宣班序 ,其立位宜次崔梲 。」 晉開運元年[944]六月,敕:「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與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舊分為兩制,各置六員,偶自近年,權停內 署,況司詔命,必在深嚴,將使從宜,却仍舊貫,宜復置翰林學士院 。」 周顯德五年[958]十一月,詔曰:「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職係禁庭,地居親近,與班行而既異,在朝請 以宜殊。 起今後當直下直學士 ,宜令逐日起居,其當直學士 ,仍赴晚朝 。」舊制,翰林院學士翰林院學士 與常參常參 官官 五日一度起居,時世宗 欲令朝夕謁見,訪以時事,故有是詔。 右內職 代 文 武 衙 名 文 词 文 文 衙 衙 文 衙 衙 文 地 文 名 文 文 文 衙 文 名 政 衙 文 衙 衙 文 文 名 名 名 地 衙 名 文 文 文 文 號 文 名 名 號 衙 名 地 文 衙 文 名 文 文 文 衙 號 文 处 文 文 名 衙 文 文 衙 文 代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號 文 名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號 文 文 名 名 名 文 文 文 作 文 名 衙 名 礼 名 文 文 衙 文 礼 仕 仕 礼 文 文 號 4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後唐 天成三年[928]五月,詔曰:「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階之極;太師太師 ,官之極;封王,爵之極;上柱上柱 國國 ,勳之極。近代已來,文臣官階稍高,便授職柱國柱國 ,歲月未深,便轉上柱國上柱國 ;武資不計何人,初 官便授上柱國上柱國 。官爵非無次第,階勳備有等差,宜自此時,重修舊職。今後凡是加勳,先自武騎尉武騎尉 , 經十二轉方授上柱國上柱國 ,永作成規,不令踰越。」雖有是命,竟不革前例。 右勳格 後唐 清泰二年[935]秋九月庚申,尚書考 功上言:「今年五月,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程遜 所上封事內,請自宰宰 相相 百執事、外鎮節度使鎮節度使 、刺史刺史 ,應係公事官,逐年書考,較其優劣。遂檢尋唐書、六典 、會要考 課 ,令書考第。」從之。時議者曰:「考績之法,唐堯、三代舊制。西漢 以刺史刺史 六條察郡守郡守 ,五五 曹尚書曹尚書 綜庶績,法尤精察,吏有檢繩。漢末亂離,舊章弛廢。魏武于軍中權制品第,議吏清濁,用人 按吏,頓爽前規。隋、唐已來,始著于令。漢代郡守代郡守 ,入為三公,魏、晉之後,政在中書,左右僕左右僕 射射 知政事知政事 ,午前視禁中,午後視省中,三臺 百職,無不統攝。以是論之,宰輔憑何較考。自天寶 末,權置使置使 務已後,庶事因循,尚書尚書 諸司,漸致有名無實,廢墜已久,未知憑何督責。」程遜 所 上,亦未詳本源,其時所司雖有舉明,大都諸官亦無考較之事。 右較考 梁開平元年[907]四月,詔:「開封府司錄開封府司錄 參軍及六曹掾曹掾 屬,宜各置一員,兩畿赤縣 ,置令、簿、尉 各一員。」 二年十月,省諸道州 府六曹掾曹掾 屬,只留戶曹戶曹 一員,通判通判 六曹。 後唐 同光元年[923]十一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諸寺監 各請只置大卿監 、祭酒祭酒 、司業 各一員,博博 士士 兩員,其餘官屬並請權停。惟太常寺 事關大禮,大理寺 事關刑法,除太常博士太常博士 外,許更置丞一 員。其王府及東宮官東宮官 屬、司天五官正司天五官正 、奉御奉御 之類,凡不急司存,並請未議除授。其諸司郎中司郎中 、員員 外郎外郎 ,應有雙曹處,且署一員,左右散騎常侍左右散騎常侍 、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給事中給事中 、起居郎起居郎 、起居舍人起居舍人 、補 闕、拾遺拾遺 ,各置一半。三院 侍御史侍御史 仍委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條理申奏,即日停罷。朝官仍各錄名氏,具罷任 月日,留在中書,候見任官滿二十五箇月,並據資品却與除官。」從之。 周顯德五年[958]十二月,詔:「兩京五府 少尹少尹 、司錄參軍司錄參軍 ,先各置兩員,起今後只置一員,六曹判 司 內只置戶曹戶曹 、法曹各一員,其餘及諸州支使支使 、兩蕃判官並省。」 右增減 梁開平元年[907]五月,改御食使為司膳司膳 使,小馬坊使小馬坊使 為天驥 使,文思院使文思院使 為乾文院使院使 ,同和院院 使使 為儀鸞儀鸞 院使院使 。其年又改城門郎城門郎 為門局郎,避廟諱 也。唐同光元年[923]十一月,依舊為城門城門 郎郎 。 後唐 天成元年[926]十一月,詔曰:「雄武軍節度 使官銜內,宜兼押蕃落使。」二年七月,詔曰: 「頃因本朝親王 遙領方鎮 ,其在鎮者,遂云副大使副大使 知節度事知節度事 ,但年代已深,相沿未改。今天下侯 伯並正節旄,惟東、西兩川未落『副大使副大使 』字,宜令今後只言節度使節度使 。」 晉天福五年[940]四月丙午,詔曰:「承旨者,承時君之旨,非近侍重臣,無以稟朕命、宣予言。是以 大朝會 宰臣宰臣 承旨,草制詔學士學士 承旨,若無區別,何表等威。除翰林承旨外,殿前承旨殿前承旨 宜改為殿殿 直直 ,密院 承旨宜改為承宣承宣 ,御史臺 、三司 、閤門 、客省 所有承旨,並令別定其名。」 代 文 文 武 武 武 武 武 武 代 作 文 名 文 文 文 礼 仕 代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地 文 文 文 代 文 衙 衙 文 仕 文 衙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衙 文 武 衙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代 地 主 营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衙 建 衙 5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周廣順二年[952]十二月,詔改左右威衞復為屯衞,避御名也。 右改制 後唐 同光二年[924]三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糾轄之任,時謂外臺 ,宰字之官,古稱列爵,如非朝命, 是廢國章。近日諸道多是各列官銜,便指州縣,請朝廷之正授 ,樹藩 鎮之私恩,頗亂規程,宜加條 制。自今後大鎮節度使鎮節度使 ,管三州已上者,每年許奏管內官三人;如管三州以下者,許奏管內官二人。 仍須有課績尤異,方得上聞。若止于檢慎無瑕,科徵及限,是守常道,只得書考旌嘉,不得特有薦奏。 其防禦使防禦使 每年只許奏一人,若無尤異,不得奏薦。刺史刺史 無奏薦之例,不得輒亂規程。」其年八月, 中書奏:「偽庭之時,諸藩參佐,皆從除授。自今後諸道除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兩使判官除授外,其餘職員并 諸州軍事判官軍事判官 ,各任本處奏辟,其軍事判官軍事判官 仍不在奏官之限。所冀招延之禮,皆合于前規;簡辟之 間,無聞于濫舉。」從之。 長興二年[931]十一月,詔曰:「闕員有限,人數常多,須以高低,定其等級。起今後兩使判官罷任後, 宜一年外與比擬;書記書記 、支使支使 、防禦團練判官團練判官 等,二年外與比擬;推巡、防禦團練推官團練推官 、軍事判軍事判 官官 等,並三年後與比擬。仍每遇除授,量與改轉官資,或階勳,或職資。其有殊常勳績者,別議優 陞。若有文學知術超邁羣倫,或為眾所稱,或良知迥舉、察驗的實者,不拘年月之限。」 清泰二年[935]八月,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上言:「前大卿監 、五品陞朝官、西班西班 將軍將軍 ,皆在任許滿二十五 月,如衝替已經二十月,即別任用。少卿監 ,舊例三任四任方入大卿監 ,五品三任四任方入少卿 監 ,今後並祇三任,逐任須月限滿無殿責者,便入此官。西班西班 將軍將軍 ,罷任一年許求官,舊例三任 四任方入大將軍大將軍 ,今祇以三任為限,三任大將軍大將軍 方入上將軍上將軍 ,並須逐任滿月限,無殿責,或曾 任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街使街使 、藩鎮刺史刺史 ,特敕並不拘此例。諸道除兩使判官外,書記書記 已下任自辟請。應朝 官除外任,罷任後一年方許陳乞。諸道賓席未曾陞朝者,若官兼三院御史三院御史 ,即除中下縣令中下縣令 ;兼大 夫、中丞中丞 、祕書少監祕書少監 、郎中郎中 、員外郎員外郎 與清資。初任陞朝官,檢校官檢校官 至尚書尚書 、常侍常侍 、祕書祕書 監監 、庶子 ,陞朝便與少卿監 。諸州防禦、團練團練 判、推官推官 ,並請本州辟請,中書不更除授。應出 選門官門官 帶三院御史三院御史 供奉裏行及省銜,罷任後周 年,許陳乞。諸州別駕諸州別駕 ,不除令錄,仍守本官月 限,得替後一年,許陳乞。長史長史 、司馬司馬 ,因攝奏正,未有官者送名。」從之。 三年五月乙未,詔曰:「近以內外臣寮,出入迭處,稍均勞逸,免滯轉遷,應兩司判官司判官 、畿赤令, 取郎中郎中 、員外、補闕、拾遺拾遺 、三丞、五博,少列宮寮,選擇擢任,一則俾藩方侯伯,別耀賓階 ; 次則致朝列人臣,備諳時政。今後或有滿闕,便宜依此施行。」 周廣順元年[951]夏五月辛巳,詔:「朝廷設爵命官,求賢取士,或以資敘進,或以科級陞。至有白首窮 經 ,方諧一第;半生守選,始遂一官。是以國無幸民,士不濫進。近年州郡奏薦,多無出身、前官, 或因權勢書題,或是衷私請託,既難阻意,便授真恩。遂使躁求僥倖之徒,爭趨捷徑;辛苦孤寒之士, 盡泣窮途。將期激濁揚清,所宜循名責實 。今後州府不得奏薦無前官及無出身人,如有奇才異行,越 眾超羣,亦許具名以聞,便可隨表赴闕,當令有司考試,朕亦親自披詳,斷其否臧,俾之陞黜,庶使人 不謬舉,野無遺才。」 顯德二年[955]六月,詔:「兩京諸道州府 留守判官留守判官 、兩使判官、少尹少尹 、防禦團練團練 軍事判官軍事判官 ,今 後並不得奏薦;其防禦團練團練 、刺史州刺史州 各置推官推官 一員。」 右釐革 代 文 衙 仕 名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武 武 衙 衙 衙 武 武 武 武 武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亲 衙 文 文 文 文 代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礼 词 词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6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7. 56 57 58 59 60 晉天福三年[938]十一月,起居郎起居郎 殷鵬 上言:「竊聞司封格式,內外文武臣寮纔陞朝籍者,無父母便 與追封 贈,父母在即未敘未封。以臣所見,誠為不可。此則輕生者而重死者,棄今人而錄故人,其榮 有何?其理安在?又云,父母在,品秩及格者,即以封其母,不加其父,便加邑號,兼曰太君 。遂令 妻則旁若無夫,子則上若無父,豈有父則賤而母則貴,夫則卑而妻則尊?若謂其父未合加恩,安得其母 受賜;若謂以子便合貴,曷得其父不先封?伏以父尊母卑,天地之道 ,尊無二上,國家同體。今授封 父無爵,名教不順,莫大于茲。臣伏乞自今後文武臣寮,父母在,其父母已有官爵者,即敘進資品以及 格式,或不任祿仕,即可授以致仕 或同正官,所貴得以敘封妻 室。即父母俱榮,孝子無不逮之感; 閨門交映,聖君覃慶賞之恩。噫!荷陛下 孝治之風,受陛下 榮親之祿者,靜而屈指,不過數人。陛 下 得以特議舉行,編為令式,勸天下之為善,令域中之望風,自然見前代之闕文,成我朝之盛典。況 唐長興元年[930]德音 內一節,『應在朝中外臣僚,父母在,並與加恩。』司封不行明制,堅執前文; 儻布新恩,兼合舊敕,庶使事君事父,恒遵一體之規;為子為臣,不失兩全之義。臣又聞司封令式,內 外臣寮官階及五品以上者,即與封妻 廕子,固不分於清濁,但祇言 其品秩。且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給事給事 中中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並是五品,贊善大夫贊善大夫 、洗馬、中允中允 、奉御奉御 等,亦是五品。若論朝廷之委任,宰宰 臣臣 之擬論,出入之階資,中外之瞻望,則天壤相懸矣。及其敘封,乃為一貫,相沿至此,甚非。而 況北省 為陛下 侍從之臣,南宮 掌陛下 經綸之務,憲臺 執陛下 紀綱之司,首冠羣寮,總為三 署,當職尤重,責望非輕。此則清列十年,不遂顯榮之願;彼則雜班兩任,便承封廕之恩。事不均平, 理宜改革。伏乞自今後應諸官及五品已上者,即依舊制施行,應三署清望官清望官 及六品以上,便與封廕。 清濁既異,品秩宜升,仍下所司,議為恆式。」從之。 漢乾祐元年[948]七月,詔:「尚書省 集議,內外臣寮,父在,母承子廕,敘封追封 ,合加『太』字 否?以聞。」尚書省 奏議曰:「今詳前後敕條,凡母皆加『太』字,存沒並同。此即是父歿母存,即 敘封進封內加『太』字,母沒追封 ,亦加『太』字,故云存沒並同。若是父在,據敕格無載為母加 『太』字處。若以近敕,因子貴與父命官,父自有官,即妻從夫品,可以封妻 ,父在不合以其子加母 『太』字。若雖有因子之官,其品尚卑,未得廕妻,亦不合用子廕之限。」從之。 周顯德六年[959]冬十二月壬辰,尚書兵部 上言:「本司蔭補 千牛、進馬,在漢乾祐中散失敕文,自 來只準晉編敕 及堂帖施行。伏緣前後不同,請別降敕命。」詔曰:「今後應蔭補 子孫,宜令逐品許 補一人,直候轉品,方得更補,不得於本品內重疊收補。如是所補人有身故、除名 、落蕃、廢疾 及 應舉及第 內,只許于本品內再補一人。太子 進馬、太子千牛太子千牛 ,不用收補。詹事詹事 依祭酒祭酒 例施 行。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侍郎侍郎 ,舊制不許收補,宜許收補。致仕 官歷任 中曾任在朝文班三品、武班二品及 丞郎給舍已上,金吾大將軍金吾大將軍 、節度節度 、防禦、團練團練 、留後留後 者,方得補廕。皇蔭人,其祖、父曾授著 皇朝官秩,方得收補。應合收補人,須是本官親子孫年貌合格,別無渝濫,方許施行。餘從舊例處分。 」 右封廕 梁開平四年[911]四月,敕:「諸州鎮使,官秩無高卑,並在縣令縣令 之下。」其年九月,詔曰:「魏 博 管內刺史刺史 ,比來州 務並委督郵督郵 ,遂使曹官擅其威權,州牧州牧 同于閑冗,俾循通制,宜塞異端, 並宜依河南 諸州例,刺史刺史 得以專達。」時議者曰:「唐朝 憲宗時,烏重胤 為滄州 節度使節度使 ,嘗 以河朔十六州能抗拒朝命者,以奪刺史 權與縣令縣令 職而自作威福耳。若二千石各得其柄,又有鎮兵, 雖安、史挾奸,豈能據一墉而叛哉!遂奏以所管德、棣、景三州 ,各還刺史刺史 職分,州兵並隸收管。 是後雖幽、鎮、魏三道,以河北 舊風,自相傳襲,惟滄州 一道,獨稟命受代,自重胤 制置使制置使 然 也。則梁氏之更張,正合其事矣。」 文 名 仕 主 词 仕 名 主 主 主 法 名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主 衙 主 衙 主 文 衙 仕 衙 仕 名 衙 仕 法 仕 法 法 仕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仕 仕 武 武 文 武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地 文 政 名 地 文 词 文 地 文 地 地 名 文 7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8.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選舉志 150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郡縣志→目錄 61 62 63 後唐 長興元年[930]正月,詔曰:「要道纔行,則千岐共貫;宏綱 一舉,則萬目畢張。前王之法制罔 殊,百代之科條悉在,無煩改作,各有定規,守程式 者心逸 日休,率胸臆者心勞日拙。天垂萬象, 星辰之分野 靡差;地載羣倫,岳瀆之方隅不易。儻各司其局,則皆盡其心。且律令 、格式、六 典 ,凡關庶政,互有區分,久不舉行,遂至隳紊。宜準舊制,令百司各於其間錄出本局公事,巨細一 一抄寫,不得漏落纖毫,集成卷軸,仍粉壁書在公廳。若未有廨署者,文書文書 委官司主掌,仍每有新授 官到,令自寫錄一本披尋。或因顧問之時,應對須知次第,無容曠闕。每在執行,使庶寮則守法奉 公,宰臣宰臣 則提綱振領,必當彝倫攸敘 。所謂至道不繁,何必期年,然後報政。宜令御史臺 遍加告 諭催促,限兩月內鈔錄及粉壁書寫書寫 須畢,其間或有未可便行,及曾釐革事件,委逐司旋申中書門中書門 下下 ,當更參酌,奏覆施行。」其年八月,敕:「今後大理寺官大理寺官 員,宜同臺省 官例升進,其法直法直 官官 ,比禮直官直官 任使。」 應順元年[934]春三月戊午,宗正宗正 上言:「故事,諸陵有令、丞各一員,近令、丞不俱置,便委本縣縣 令令 兼之。緣河南 、洛陽 是京邑,恐兼令、丞不便。」詔特置陵臺令陵臺令 、丞各一員。 右雜錄 代 名 名 名 天 法 礼 文 文 名 衙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地 地 文 8 / 8 https://taolang.club/doc/218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