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3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史记
 029 / 130
 16 段 2056 字
 91 种 114 个标注
 简体中文
书第七 河渠书 史記 029
[西漢]司馬遷
←028 书第六 封禅书 030 书第八 平准书→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史記 / 029 书第七 河渠书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汉兴三十九年 1
地点 关中 4 河东 3 故道 3 河北 2 河渠 2 东郡 2 鸿沟 2 山东 2
人物 梁楚 2 武安侯 1 黎蒸 1
文官 丞相 1 大农 1 御史大夫 1
其他 郑国 3 斜道 3 封禅 2
目錄
0
1
2
3
4
5
6
河渠 书
夏书曰:禹抑洪水 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
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 河自积
石历龙门 ,南到华阴 ,东下砥柱,及孟津 、雒汭,至于大邳。於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
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
河,入于勃海 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自是之後,荥阳 下引河东 南为鸿沟 ,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
楚,西方则通渠汉水 、云梦 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 之间。於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於齐,则通
菑济之间。於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 之害,穿二江成都 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騑,
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 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门豹 引漳水 溉鄴,以富魏之河内 。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 间说秦,令凿泾水 自中山 西邸瓠口为渠,
并北山 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 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
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
中 为沃野 ,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 ,东溃金隄,於是东郡 大兴卒塞之。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名
名 地 地
政 地 地
地 政 政
地 地 地
地 地
1 / 3
https://taolang.club/doc/9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其後四十有馀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於瓠子,东南注钜野,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黯 、郑当
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 田蚡为丞相丞相 ,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 ,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
邑收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彊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 用数者亦以为
然。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大农 ,言曰:「异时关东 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馀里,时有难
处。引渭穿渠起长安 ,并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馀顷,又
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 之地,得穀。」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 表,悉发卒数
万人穿漕渠 ,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其後河东 守番系言:「漕从山东 西,岁百馀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
溉皮氏 、汾阴 下,引河溉汾阴 、蒲坂 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民茭牧其中耳,
今溉田之,度可得穀二百万石以上。穀从渭上,与关中 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
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 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少
府府 以为稍入。
其後人有上书欲通襃斜道 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张汤 。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 ,故道 多
阪,回远。今穿襃斜道 ,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 通渭 ,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 上
沔入襃,襃之绝水 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 之穀可致,山东 从沔无
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襃斜材木竹箭之饶,拟於巴蜀 。」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汉中守 ,发数万
人作襃斜道 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後庄熊罴言:「临晋 民原穿洛以溉重泉 以东万馀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於是为发卒
万馀人穿渠,自徵引洛水 至商颜山 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
水。水穨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馀岁,
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自河决瓠子後二十馀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 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 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
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於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 ,则还自临决河,沈白
马 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决河。是时东郡 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 之竹
以为楗。
天子既临河 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柰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
宁,功无已时兮吾山 平。吾山 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 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 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
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
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穨林竹 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於是卒塞瓠
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 。而道河北 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後,用事者争言水利 。朔方 、西河 、河西 、酒泉 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 辅渠、
灵轵引堵水 ;汝南 、九江 引淮;东海 引钜定;泰山 下引汶水 :皆穿渠为溉田,各万馀顷。佗
小渠披山通道 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太史公 曰:余南登庐山 ,观禹疏九江 ,遂至于会稽 太湟,上姑苏 ,望五湖;东闚洛汭、大
邳,迎河 ,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 及离碓;北自龙门 至于朔方 。曰:甚哉,水之
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 书。
地
主 文 地
礼
文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地
文
建 文 名 地 地
建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建
地 地
地 地
名 礼
地
然 地 地
地
地 地
礼 名
名
名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2 / 3
https://taolang.club/doc/9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028 书第六 封禅书 030 书第八 平准书→目錄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濬川。爰洎後世,非无圣贤。鸿沟 既划,龙骨斯穿。填阏攸
垦,黎蒸 有年。宣房在咏,梁楚 获全。
地
名 名
3 / 3
https://taolang.club/doc/9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元史 064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元史 064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元史 064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元史 064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helloiac
 
西夏黑水城文物 上
西夏黑水城文物 上西夏黑水城文物 上
西夏黑水城文物 上Ct Wu
 
壯麗三峽的原貌
壯麗三峽的原貌壯麗三峽的原貌
壯麗三峽的原貌Jaing Lai
 
壯麗三峽的原貌
壯麗三峽的原貌壯麗三峽的原貌
壯麗三峽的原貌Jaing Lai
 
三峽原貌
三峽原貌三峽原貌
三峽原貌mw chuang
 
壯麗三峽的原貎 China's Mississippi
壯麗三峽的原貎 China's Mississippi壯麗三峽的原貎 China's Mississippi
壯麗三峽的原貎 China's Mississippibrophy, inc
 

What's hot (6)

元史 064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元史 064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元史 064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元史 064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河渠一
 
西夏黑水城文物 上
西夏黑水城文物 上西夏黑水城文物 上
西夏黑水城文物 上
 
壯麗三峽的原貌
壯麗三峽的原貌壯麗三峽的原貌
壯麗三峽的原貌
 
壯麗三峽的原貌
壯麗三峽的原貌壯麗三峽的原貌
壯麗三峽的原貌
 
三峽原貌
三峽原貌三峽原貌
三峽原貌
 
壯麗三峽的原貎 China's Mississippi
壯麗三峽的原貎 China's Mississippi壯麗三峽的原貎 China's Mississippi
壯麗三峽的原貎 China's Mississippi
 

Similar to 史記 029 书第七 河渠书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helloiac
 
元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元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元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元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helloiac
 
漢書 039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漢書 039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漢書 039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漢書 039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helloiac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helloiac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helloiac
 
史記 123 列传第六十三 大宛列传
史記 123 列传第六十三 大宛列传史記 123 列传第六十三 大宛列传
史記 123 列传第六十三 大宛列传helloiac
 
陕甘两路读者考察一条河
陕甘两路读者考察一条河陕甘两路读者考察一条河
陕甘两路读者考察一条河sugeladi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helloiac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helloiac
 
舊唐書 170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舊唐書 170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舊唐書 170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舊唐書 170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helloiac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helloiac
 
元史 027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元史 027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元史 027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元史 027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helloiac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helloiac
 
漢書 070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漢書 070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漢書 070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漢書 070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helloiac
 
史記 030 书第八 平准书
史記 030 书第八 平准书史記 030 书第八 平准书
史記 030 书第八 平准书helloiac
 
宋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宋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宋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宋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helloiac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helloiac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helloiac
 
史記 121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列传
史記 121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列传史記 121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列传
史記 121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列传helloiac
 

Similar to 史記 029 书第七 河渠书 (20)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元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元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元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元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泰定帝二
 
漢書 039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漢書 039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漢書 039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漢書 039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史記 123 列传第六十三 大宛列传
史記 123 列传第六十三 大宛列传史記 123 列传第六十三 大宛列传
史記 123 列传第六十三 大宛列传
 
陕甘两路读者考察一条河
陕甘两路读者考察一条河陕甘两路读者考察一条河
陕甘两路读者考察一条河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舊唐書 170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舊唐書 170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舊唐書 170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舊唐書 170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元史 027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元史 027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元史 027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元史 027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英宗一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漢書 070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漢書 070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漢書 070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漢書 070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史記 030 书第八 平准书
史記 030 书第八 平准书史記 030 书第八 平准书
史記 030 书第八 平准书
 
宋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宋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宋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宋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九十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史記 121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列传
史記 121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列传史記 121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列传
史記 121 列传第六十一 儒林列传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史記 029 书第七 河渠书

  • 1. 文档信息  史记  029 / 130  16 段 2056 字  91 种 114 个标注  简体中文 书第七 河渠书 史記 029 [西漢]司馬遷 ←028 书第六 封禅书 030 书第八 平准书→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史記 / 029 书第七 河渠书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汉兴三十九年 1 地点 关中 4 河东 3 故道 3 河北 2 河渠 2 东郡 2 鸿沟 2 山东 2 人物 梁楚 2 武安侯 1 黎蒸 1 文官 丞相 1 大农 1 御史大夫 1 其他 郑国 3 斜道 3 封禅 2 目錄 0 1 2 3 4 5 6 河渠 书 夏书曰:禹抑洪水 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 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故道 河自积 石历龙门 ,南到华阴 ,东下砥柱,及孟津 、雒汭,至于大邳。於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 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至于大陆,播为九河,同为逆 河,入于勃海 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自是之後,荥阳 下引河东 南为鸿沟 ,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 楚,西方则通渠汉水 、云梦 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 之间。於吴,则通渠三江、五湖。於齐,则通 菑济之间。於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 之害,穿二江成都 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騑, 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 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门豹 引漳水 溉鄴,以富魏之河内 。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 间说秦,令凿泾水 自中山 西邸瓠口为渠, 并北山 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 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 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 中 为沃野 ,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 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 ,东溃金隄,於是东郡 大兴卒塞之。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名 名 地 地 政 地 地 地 政 政 地 地 地 地 地 1 / 3 https://taolang.club/doc/9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其後四十有馀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於瓠子,东南注钜野,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黯 、郑当 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 田蚡为丞相丞相 ,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 ,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 邑收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彊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 用数者亦以为 然。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大农 ,言曰:「异时关东 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馀里,时有难 处。引渭穿渠起长安 ,并南山下,至河三百馀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馀顷,又 可得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 之地,得穀。」天子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 表,悉发卒数 万人穿漕渠 ,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其後河东 守番系言:「漕从山东 西,岁百馀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 溉皮氏 、汾阴 下,引河溉汾阴 、蒲坂 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壖弃地,民茭牧其中耳, 今溉田之,度可得穀二百万石以上。穀从渭上,与关中 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 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 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少 府府 以为稍入。 其後人有上书欲通襃斜道 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张汤 。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 ,故道 多 阪,回远。今穿襃斜道 ,少阪,近四百里;而襃水通沔,斜水 通渭 ,皆可以行船漕。漕从南阳 上 沔入襃,襃之绝水 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 之穀可致,山东 从沔无 限,便於砥柱之漕。且襃斜材木竹箭之饶,拟於巴蜀 。」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汉中守 ,发数万 人作襃斜道 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後庄熊罴言:「临晋 民原穿洛以溉重泉 以东万馀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於是为发卒 万馀人穿渠,自徵引洛水 至商颜山 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馀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 水。水穨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馀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馀岁, 渠颇通,犹未得其饶。 自河决瓠子後二十馀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 之地尤甚。天子既封禅 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 封少雨。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於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 ,则还自临决河,沈白 马 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窴决河。是时东郡 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 之竹 以为楗。 天子既临河 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柰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 宁,功无已时兮吾山 平。吾山 平兮钜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 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 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 满,久不反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 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穨林竹 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於是卒塞瓠 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 。而道河北 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自是之後,用事者争言水利 。朔方 、西河 、河西 、酒泉 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 辅渠、 灵轵引堵水 ;汝南 、九江 引淮;东海 引钜定;泰山 下引汶水 :皆穿渠为溉田,各万馀顷。佗 小渠披山通道 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太史公 曰:余南登庐山 ,观禹疏九江 ,遂至于会稽 太湟,上姑苏 ,望五湖;东闚洛汭、大 邳,迎河 ,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 及离碓;北自龙门 至于朔方 。曰:甚哉,水之 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 书。 地 主 文 地 礼 文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地 文 建 文 名 地 地 建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建 地 地 地 地 名 礼 地 然 地 地 地 地 地 礼 名 名 名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2 / 3 https://taolang.club/doc/9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028 书第六 封禅书 030 书第八 平准书→目錄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濬川。爰洎後世,非无圣贤。鸿沟 既划,龙骨斯穿。填阏攸 垦,黎蒸 有年。宣房在咏,梁楚 获全。 地 名 名 3 / 3 https://taolang.club/doc/9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