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92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委託研究期末報告書
計畫名稱: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
計畫委託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
國科會審議編號: 9321012300090101F12500
農委會計畫編號: 93 農科-9.1.1-漁-F1(15)
i
計畫名稱: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
計畫委託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委會計畫編號: 93 農科-9.1.1-漁-F1(15)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
計畫主持人: 戴昌鳳 教授
共同主持人: 宋克義 教授
鄭明修 研究員
陳昭倫 副研究員
樊同雲 副研究員
參與研究人員:洪聖雯、陳建勳、童亞瑄、劉商隱、朱永盛、周雅嵐、周郁
翔、林明墩、張朝欽、曾明哲、張睿昇、劉弼仁、尤宜美、邱
郁文、謝恆毅、澎湖共生藻潛水協會、南北潛水俱樂部、亞潮
潛水俱樂部、宜蘭潛水協會
中華民國 93 年 12 月 31 日
ii
目 錄
頁 次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2
前言……………………………………………………………….…... 4
實施方法 ……………………………………………………………...6
結果 …………………………………………………………..……… 8
台灣本島
一、東北角海域 ………………………………..………………. 8
二、宜蘭海域 ..………………………………………………… 9
三、恆春半島海域 ..…………………………………………....11
離島地區
四、小琉球海域 …..……………………………………………13
五、綠島海域 ..…………………………………………………14
六、蘭嶼海域 ..…………………………………………………16
七、澎湖海域 ..…………………………………………………17
討論
一、歷年調查資料綜合分析…………………………….……… 19
二、台灣海域珊瑚分布與珊瑚礁概況 ………………………... 21
三、珊瑚礁保育方案 …………………………………………... 30
結論與建議...……………………………………………………… 32
參考文獻 ……………………………………………………….……33
表 ...…………………………………………………………….…… 37
圖 ...…………………………………………………………….…… 71
1
中文摘要
本計畫參考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的標準調查法,對台灣海域的珊瑚礁進行定量調查;調
查範圍包括臺灣東北角、宜蘭、恆春半島、小琉球、綠島、蘭嶼、澎湖等七區域,共 27 個
地點。調查結果顯示,東北角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地點之間的變異較大,在 8.3%至 36.7%
之間,而宜蘭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約在 13.3%至 29%之間。恆春半島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
以香蕉灣最高(64.5%),其他地點在 21.3%至 47.5%之間。小琉球海域三個調查地點的石珊
瑚覆蓋率以美人洞最低(15%),其他兩地點分別為 33.2%與 39.4%。綠島海域的石珊瑚覆蓋
率以柴口最高(77.5%),除石朗以軟珊瑚為主以外,公館石珊瑚的覆蓋率亦很高(57.2%)。蘭
嶼海域三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相當均勻, 在 44.4%至 62.2%之間。澎湖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
以青灣內灣最高(79%),歧頭最低(3.2%),歧頭地區則有相當高比例的死珊瑚覆蓋(96.6%)。
在 27 調查地點中,共有 6 地點(蘭嶼中學、土地公廟、香蕉灣、柴口、公館及青灣內灣)石
珊瑚覆蓋率高於 50% (良好),11 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介於 25~50%之間(受威脅),10 地點的
石珊瑚覆蓋率低於 25%(極不良)。而在各地點,指標生物的豐富度都很低(包括珊瑚礁魚
類及無脊椎動物),顯示台灣本島及週邊海域的珊瑚礁受到過漁的影響甚大。錨具、漁網、
垃圾堆積以及沉積物是頻率較高的珊瑚礁迫害因子。歷年(2000-2004 年)珊瑚群聚變動趨勢
分析,顯示各地點珊瑚覆蓋率的變動並無一致趨勢,年間約有半數地點珊瑚覆蓋率維持穩
定,四分之一呈現增加,另四分之一呈現降低。綜合歷年調查結果,建議將珊瑚覆蓋率高
及物種多樣性高的礁區,包括:龍洞灣、卯澳灣、豆腐岬、石梯坪、三仙台、綠島、蘭嶼、
小琉球西側、澎湖青灣、將軍澳嶼及東、西嶼坪海域劃設為海洋保護區。
(關鍵字: 珊瑚礁、台灣、珊瑚礁體檢)
2
英文摘要
The modified Reef Check protocol was applied to survey the coral reefs in Taiwan. A total of
27 reef sites in seven regions, including the northeastern coast, I-lan County, Hengchun Peninsula,
Penghu Islands, Hsiao-Liuchiu, Lutao, and Lanyu, were surveyed. Coral coverage on the NE
coast was highly variable, ranging from 8.3% to 36.7%. Coral cover in I-lan County ranged
from 13.3% to 29%. Coral coverage on the reef sites in Hengchun Peninsula was higher at
Hsiangchiaowan (64.5%) than those of other sites (21.3% to 47.5%). Coral cover in
Hsiao-Liuchiu ranged from 15% to 39.4%. Coral cover was relatively high in Lutao and ranged
from 57.2% to 77.5%, with the exception of Shilang, which was dominated by soft coral. Coral
cover at Lanyu was quite homogenous and ranged from 44.4% to 62.2%. Coral cover at Penghu
Islands was highly variable with the highest found at the inner bay of Chinwan (79%) and the
lowest at Chitou (3.2%) where dead coral skeletons occupied about 96.6% of the substrate.
Among the 27 sites surveyed, coral cover at 6 sites (Lanyu-JHS, Lanyu Earth-God Temple,
Hsiangjiaowan, Chaikou, Kunguan, and the inner bay of Chinwan) was higher than 50%
suggesting that these reefs were in relatively good condition. The other 11 sites had their coral
cover ranged from 25% to 50% representing reefs under the threats of anthropogenic or
environmental stresses. Coral cover at the remaining 10 sites was below 25% indicating that
these reefs were under severe stresses or had been heavily damaged. Moreover, the abundance
of indicator species of fish and invertebrates was at low levels suggesting that most reef sites
were under the stress of overfishing. Sediment pollution, trash, anchors and discarded fishing
nets were observed at many localities indicating that coral reefs in Taiwan were under the threat
of human activities. Results of tren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consistent trend of
change among sites. Among years, 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sites showing little
perturbations, a quarter of the sites decreasing, and a quarter increasing in coral cover. However,
those sites with high coral coverage and high species diversity were stable with lower
perturbations. We recommend to delineate these areas as the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cluding
Longdong Bay and Mao-ao Bay on NE coast, Doufujia in I-lan County, Shitiiping and Sanxiantai
on east coast, Lutao, Lanyu, Kengting in Hengchun Peninsula, west coast of Hsiao-Liuchiu, and
3
Jiangjiun-ao, Dongjiyu and Xijiyu in Penghu Archipelago.
(Keywords: Coral reef, Taiwan, Reef Check)
4
前 言
珊瑚礁是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根據估計,每平方米珊瑚礁面積的生產力約為周遭熱
帶海洋生態系的 50~100 倍,因此珊瑚礁常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或「海洋中的綠
洲」。珊瑚礁也是海洋環境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全球的海洋生物種類約有四分之一
生活在珊瑚礁區,雖然現生珊瑚礁在地球上所佔的面積很小,它在維持地球生態平衡和生
物多樣性方面,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Birkeland 1997; Wilkinson 2000)。珊瑚礁是孕育漁
業資源的重要棲所,據估計有十餘萬種海洋生物在珊瑚礁區產卵、育幼或繁衍下一代;珊
瑚礁的立體結構提供仔稚魚及無脊椎動物幼苗躲避敵害的掩蔽,它的高生產力則提供充足
的食物給幼苗及其他生物利用。珊瑚礁區的許多魚類、無脊椎動物與藻類等是重要的食物
或藥物資源,珊瑚礁美麗的景觀更是重要的遊憩資源。
珊瑚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它的生長條件是溫暖的海水、堅固的底質和清澈的
水質。台灣本島及各離島的海洋環境,除了西部沿岸的沙質海底之外,大多適合珊瑚生長,
而且,由於台灣鄰近全球珊瑚礁最發達、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菲律賓—印尼海域,因此
台灣海域珊瑚礁的分布很廣,也擁有種類豐富的海洋生物。根據歷年來的調查記錄,台灣
沿海擁有 300 種以上的珊瑚、1200 種以上的珊瑚礁魚類,以及眾多的海洋無脊椎動物;雖
然台灣珊瑚礁的面積不及全球的千分之一,卻擁有全球大約三分之一的珊瑚礁物種,這些
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是我國非常珍貴的自然資產(Dai 1997)。
珊瑚礁位於陸地與海洋交界的淺海,容易受到來自陸地的污染衝擊和天然災害的影
響。近年來,隨著珊瑚礁鄰近地區的開發和利用,珊瑚礁所面臨的環境衝擊也日益加劇。
珊瑚礁的污染和破壞問題,自 1980 年代開始逐漸受到重視,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即
指出珊瑚礁是亟需保護的生態系,而設立海洋保護區以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的永續則是重要
議題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相關機構於1997年推動的「國際珊瑚礁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Reef),以及於 1998 年推動的「國際海洋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Ocean),主
要的目標就是在推展珊瑚礁和海洋生態系的保護,這些活動吸引全世界許多國家政府和民
間組織的積極參與,珊瑚礁保育已成為國際間生態保育的重要議題。
全球的珊瑚礁在 1997 至 1998 年面臨了大量白化和死亡的危機(Hoegh-Guldberg 1999;
Wilkinson 2000; Spalding et al. 2001),根據國際珊瑚礁學會的統計,全世界至少有 50 個國
家或地區的珊瑚礁發生大量白化的現象,珊瑚白化的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
5
主要珊瑚礁區,而且從潮間帶一直延伸到水深 20 m 處,幾乎所有的石珊瑚和軟珊瑚都遭
殃,同時也波及海葵、海綿、海鞘等生物。許多地區的珊瑚礁,從海面或從衛星影像上就
可看出海底一大片慘白的景象,珊瑚嚴重白化的現象,令人觸目驚心。台灣的珊瑚礁在這
場浩劫中,也未能倖免;全球水溫上升引起的珊瑚大量白化,更使台灣海域原本飽受污染
摧殘的珊瑚礁雪上加霜。
在 1997 年的國際珊瑚礁年活動中,美國珊瑚礁學者 Gregor Hodgson 提出了「珊瑚礁
總體檢」(Reef Check)的構想,他建議採用標準化的定量調查方法,號召全球的珊瑚礁學者
和志工,同步調查各地的珊瑚礁,並將資料匯集,互相比較,以瞭解各地珊瑚礁的健康狀
態(Hodgson 1999; 2000);這項活動迅即引起各國學者的熱烈參與,並在往後的各年持續進
行,成為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 GCRMN)的重要活動。
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在 1997 年成立時,國內學者和潛水團體即積極進行台灣海域的珊瑚礁
總體檢,本項計畫自 1999 年起獲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的經費補助,持續進行台灣海
域珊瑚礁總體檢工作,以監測台灣珊瑚礁的現況,做為保育珊瑚礁資源和設立海洋保護區
的基礎資料。
本計畫參考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的標準調查法,選擇台灣本島以及四周海域具代表性珊
瑚礁區,進行橫截線的定量調查,每年量測各地點的珊瑚礁底質組成,建立台灣珊瑚礁的
數量化資料,同時記錄各地珊瑚礁的現況和遭受污染的情形,以監測各地珊瑚礁的變遷,
並與歷年調查資料比較,瞭解年間的變化,做為擬定珊瑚礁保育策略和海劃設洋保護區的
參考資料。
6
實施方法
一、調查地點
本計畫選擇臺灣本島的東北角、宜蘭、東海岸、恆春半島,以及小琉球、綠島、蘭嶼、
澎湖等八區具代表性的珊瑚礁海域(圖一~八),每區選擇三至六地點進行調查,歷年的調查
地點包括:東北角(和美、龍洞、卯澳、桂安)、宜蘭(豆腐岬、內埤、蕃薯寮、鶯歌石)、東
部(石梯坪、三仙台、杉原)、恆春半島(萬里桐、核三廠排水口、後壁湖、跳石、香蕉灣、
佳洛水)、小琉球(大寮、美人洞、蛤板)、綠島(柴口、公館、石朗)、蘭嶼(機場、蘭嶼國中、
土地公廟),以及澎湖(歧頭、青灣內灣、青灣外灣、蛇頭山)等八區海域,共 30 個地點,各
地點的地理座標如表一所示;本年度東部海域的調查因海況限制無法進行。在每一地點分
別進行二個深度(以水深 3 及 10 m 為原則)的調查;然而,由於受限於野外調查時的現況及
各礁區的實際分布情形,各地點的調查深度可能有些調整。
二、調查方法
依據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的調查法,並參酌國內珊瑚礁狀況,在各調查地點的二個深度
各設置一條 50 公尺長的橫截線,橫截線上以 20(或 25)公分為一個觀測點,記錄底質類型(包
括:石珊瑚、大型海藻、礫石、軟珊瑚、海綿、沙、死珊瑚、岩石、泥及其他等十項)之出
現頻度(表二),其中,死珊瑚係指近期死亡而外骨骼仍可辨認的珊瑚遺留,岩石(或空白基
質)則包括沒有大型附著物的裸露珊瑚礁基質。在每一橫截線至少記錄 200 點底質資料,以
各項底質出現的頻率,作為估計石珊瑚覆蓋率及各類底質所佔比例的依據。
除了珊瑚礁底質調查之外,同時進行指標魚類及無脊椎動物調查,當作珊瑚礁健康狀
況的指標。調查方法為在進行橫截線調查時,同時記錄各橫截線兩側各 5 公尺帶狀範圍內
珊瑚礁指標生物的數量(表三),包括:(1)魚類(蝶魚、石鱸、笛鯛、老鼠斑、石斑魚、龍王
鯛、隆頭鸚鵡魚),(2)無脊椎動物(櫻花蝦、魔鬼海膽、鉛筆海膽、食用海參、棘冠海星、
硨磲貝、大法螺、龍蝦等)的數量,據以估計各地點各類指標生物的密度。
此外,為了瞭解各調查地點遭受的各類污染的情形,在進行橫截線調查時,同時記錄
各橫截線兩側各 5 公尺帶狀範圍內,各類污染(包括:沉積物污染、有機污染、垃圾、白化)
7
或人為破壞(包括: 錨定、炸魚、魚網、毒魚)出現的次數,當作各地點遭受污染及人為破壞
的指標(表三)。
8
結 果
一、東北角海域
東北角海域共完成龍洞、和美、卯澳、桂安等四個地點的調查,結果如表三及表十所
示。各地點的底質組成略有差異,僅龍洞的石珊瑚覆蓋率較高;桂安和卯澳地區的底質組
成是以藻類為主,其次為沙或礫石;和美則有明顯的深度差異,在深度較淺的地方以藻類
與礫石為主,深的地方以石珊瑚和藻類為主。龍洞地區的石珊瑚平均覆蓋率為 36.7%,較
前一年的調查結果(29%)增加,與以往的資料比較(1999~2002 年,23% ~ 50%),顯示本區域
的珊瑚礁狀況尚處於穩定的狀況。其餘各點的石珊瑚覆蓋率都很低,介於 1.5% ~ 12.2%之
間,只有和美 10 m 深處石珊瑚覆蓋率達 42.5%。軟珊瑚僅於桂安 3 m、卯澳 10 m 深處有記
錄(但覆蓋率僅 0.5%),其餘各地皆無記錄到軟珊瑚。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除了龍洞地區
的珊瑚礁維持較穩定狀態外,其餘地區的調查結果顯示石珊瑚有減少的現象,可能為該地
區石珊瑚分布較不均質或與近年來東北角海岸大量開發有關。底質組成比例大致與去年結
果相似(圖九),而各地點在歷年間改變的主要底質組成是空白基質減少,而由藻類和沙所覆
蓋,部分原因是調查人員的判斷差異所致。
1. 龍洞
調查地點位於龍洞岬北側至漁港之間(N25˚7', E121˚55'),底質以石珊瑚以及礫石所佔
比例最高 (表四;石珊瑚─水深 3 m:32.5%,水深 10 m:40.8%;礫石─水深 3 m:57.5%,
水深 10 m:12.0%)。在指標魚類方面,記錄有蝶魚以及少數小型石斑魚;無脊椎動物記錄
有魔鬼海膽及櫻花蝦,兩者皆以水深 10 m 處記錄較多(表五)。珊瑚迫害因子方面,本地點
受到廢棄漁網及垃圾的影響。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藻類及石珊瑚的比例有些變動,可能
係因調查地點不同所致(圖九);而魔鬼海膽則有減少的現象。
2. 和美
調查地點位於北部濱海公路和美站海岸九孔養殖池附近(N25˚6.5', E122˚11'),本地點
的底質顯示明顯的深度差異,水深 3 m 珊瑚覆蓋率甚低,以藻類所佔比例最高(59.5%),水
深 10 m 則以石珊瑚所佔比例最高(42.5%) (表四)。指標生物記錄有蝶魚、石鱸與石斑,以及
25 隻魔鬼海膽,水深 10 m 記錄的數量則比水深 3 m 所記錄的數量要高(表五)。珊瑚迫害因
子方面,本地點受到廢棄漁網以及垃圾的影響。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底質組成比例大致
9
與去年相似,主要改變為礫石與空白基質減少,伴隨藻類增加,比例的變動可能係因調查
人員判斷差異所致(圖九)。
3. 桂安
調查地點位於濱海公路桂安站的桂安漁港附近(N25˚01.7' E121˚57.5'),底質以大型藻
類所佔比例最多(表四;水深 3 m:63.0%,水深 10 m:55.5%)其次為礫石(水深 3 m:17.0%,
水深 10 m:22.0%);石珊瑚覆蓋率皆很低(水深 3 m:8.0%,水深 10 m:8.5%)。指標生物
記錄有蝶魚 9 隻及石斑 1 隻(皆在水深 10 m)和笛鯛 31 隻(水深 10 m:28 隻);無脊椎動物僅
在 10 m 處記錄有魔鬼海膽及極少的鉛筆海膽(表五)。珊瑚迫害因子方面,本地點受到廢棄
漁網及垃圾的影響。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底質組成比例大致相似,僅石珊瑚覆蓋率降低(圖
九);而魚類則稍有增加的現象。
4. 卯澳
調查地點位於卯澳灣西側(N25˚02.2', E121˚58.7'),底質以大型藻類所佔比例最多(水深
3 m:47.5%,水深 10 m:50.3%),石珊瑚覆蓋率皆很低(水深 3 m:6.0%,水深 10 m:12.2%)(表
四)。指標生物方面記錄有蝶魚、石鱸及笛鯛;無脊椎動物僅記錄有魔鬼海膽,僅笛鯛的數量
在 10 m 深處明顯多於在 3 m 處。在迫害因子方面,本區同樣受到垃圾的影響。與去年調查
結果比較,底質組成比例大致不變,在水深 3 m 處石珊瑚比例有明顯降低的現象(圖九)。造
成石珊瑚比例變動的原因,主要為調查地點差異導致,因 1999~2002 年調查資料顯示此區
石珊瑚覆蓋率為 8.0%~13.2%,僅去年調查所得石珊瑚覆蓋率偏高,為 26.0%;但魚類種類
與數目略有增加的現象。
二、宜蘭海域
宜蘭海域共完成豆腐岬、內埤、蕃薯寮、鶯歌石等四個地點的調查,結果如表六及表
七所示。各地點的主要底質組成有些差異,豆腐岬底質主要由石珊瑚與空白基質組成,值
得注意的是水深 3 m 處死珊瑚所佔比例甚高;內埤與蕃薯寮主要的底質為石珊瑚、藻類與
泥;鶯歌石的底質組成則是藻類為主。各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在 7.5% ~ 39.5%之間,僅豆
10
腐岬淺水域(水深 3 m)有較高的石珊瑚覆蓋(39.5%);在軟珊瑚組成方面,除了內埤的軟珊瑚
覆蓋率超過 10%之外,其餘各地點介於 0 ~ 1.5%之間。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豆腐岬與內
埤有沉積物(泥沙)或空白基質比例增加,以及藻類覆蓋率減少的趨勢;蕃薯寮與鶯歌石則有
藻類覆蓋率增加,而礫石比例減少的趨勢(圖十)。
1. 豆腐岬
調查地點位於豆腐岬北側的小灣內(N24˚35.1', E121˚52.4'),水深 3 m 的調查線係在消
波水泥塊旁,該處的石珊瑚生長情況良好,覆蓋率達 39.5%(表六);水深 10 m 處的底質則
以沉積物(泥+沙)以及空白基質為主,覆蓋率分別為 37.0%及 33.5%,由於水質混濁,不利
珊瑚生存,石珊瑚覆蓋率低,僅佔 18.5%。指標魚類方面,僅記錄有蝶魚;底棲無脊椎動
物則僅在 3 m 處記錄有硨磲貝(表七)。至於珊瑚的迫害因子,在較深的區域有魚網和垃圾堆
積海底的現象,顯示人為影響相當嚴重。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水深 10 m 處各地質組成比
例相似,但 3 m 處死珊瑚大幅增加,推測可能是由於沿岸地區開發使海水沉積物增加的影
響(圖十)。
2. 內埤
調查地點位於內埤岬角北側附近(N24˚34.8', E121˚52.1'),底質主要以藻類(水深 3 m:
29.5%,水深 10 m:22.5%)、石珊瑚(水深 3 m:27.5%,水深 10 m:7.5%)、泥(水深 3 m:
18.0%,水深 10 m:45.5%)所組成(表六)。軟珊瑚覆蓋率與宜蘭其他地區相較之下較高(水
深 3 m:16.5%,水深 10 m:11.0%)。指標生物方面,僅記錄有蝶魚和魔鬼海膽。至於珊瑚
的迫害因子,本區受到垃圾影響(表七)。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水深 3 m 處石珊瑚覆蓋率增
加,軟珊瑚與藻類則減少,而沉積物的比例亦有增加的現象,然而底質組成比例的變動可
能係因調查地點不同所致(圖十)。
3. 蕃薯寮
調查地點在蕃薯寮漁港外(N24˚57.1', E121˚53.7'),底質組成皆以藻類為主(水深 3 m:
43.0%,水深 10 m:28.5%),主要是殼狀及櫛狀珊瑚藻,其次為石珊瑚(水深 3 m:20.5%,
水深 10 m:26.5%)、泥(水深 3 m:18%,水深 10 m:37.0%)(表六)。在指標魚類方面,
僅水深 10 m 記錄有蝶魚;無脊椎動物則無紀錄(表七)。垃圾的影響是本地點珊瑚迫害的主
要因子。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藻類覆蓋率呈現增加的現象,此變動可能係自然現象或有
11
利於藻類生長的營養鹽增加所致(圖十);而指標生物有明顯減少的現象。
4. 鶯歌石
調查地點位於鶯歌石岬角南側(N24˚59.3', E121˚56.5'),底質群聚組成以藻類為主(水深
3 m:46.5%,水深 10 m:36.0%),石珊瑚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皆不高(分別為 9.0%,
17.5%)(表六)。指標魚類記錄有蝶魚;無脊椎動物則記錄有魔鬼海膽(水深 3 m 即記錄有 269
隻)與可食用海參(僅在水深 10 m 有紀錄) (表七)。廢棄漁網及垃圾的影響是本地點珊瑚迫害
的主要因子。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藻類覆蓋率呈現增加的現象,而礫石的比例則減少,
但底質組成比例的變動可能係因調查人員判斷或地點差異所致(圖十);而魔鬼海膽則呈現大
幅增加的情形,可能與海藻生物量增加有關。
三、恆春半島海域
恆春半島海域的調查地點都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共完成萬里桐、核三廠排水口(以下
簡稱排水口)、後壁湖、跳石、香蕉灣及佳洛水等六地點的調查,結果如表八及表九所示。
各地點的底質組成有些差異,但主要的底質皆為石珊瑚與空白基質。就各地點各底質的平
均覆蓋率而言,除了後壁湖是以空白基質為主之外(佔 37.8%),其他各調查地點的底質組成
都是以石珊瑚為主;平均石珊瑚覆蓋率在 21.3% ~ 64.5%之間,在香蕉灣地區的平均覆蓋率
超過 50%,萬里桐、排水口、跳石及佳洛水等四地區則 33.0 ~ 47.5%之間。在軟珊瑚組成方
面,後壁湖地區的軟珊瑚平均覆蓋率最高(17.5%),其次是排水口(16.8%),其他四地點的平
均覆蓋率則小於 2%。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圖十一),各地點底質組成與去年大致相似,六
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皆稍有增加,但軟珊瑚覆蓋率下降,底質比例小幅度的變化可能為自
然變動或調查地點的差異所致。2004 年的颱風次數較往年頻繁,有些石珊瑚群體被颱風破
壞受損或死亡。尤其七月二日恆春地區大雨過後,沿岸海水非常混濁,加上大量浮潛遊客
的踐踏行為、遊艇停靠及漁船作業等破壞行為,及海底垃圾堆積、魚網纒繞珊瑚礁、加上
漂流木等眾多因子的影響,對墾丁珊瑚礁造成相當大的迫害,這些環境污染和人為破壞的
長期衝擊,尚待日後追蹤監測以評估其影響。
1. 萬里桐
12
調查地點位於萬里桐漁港北側(N22˚00', E120˚45.4'),本地點主要是石珊瑚(水深 3 m:
50.5%,水深 8 m:44.5%)與空白基質(水深 3 m:29.5%,水深 8 m:34.0%)為主的底質組成
(表八),軟珊瑚覆蓋率低(0 ~ 0.5%)。指標魚類方面,記錄有蝶魚和石斑魚;底棲無脊椎動
物則無記錄(表九)。本區有魚網和垃圾堆積海底的情形,並且有少許珊瑚有白化的現象。2004
年 7 月 2 日水災過後海岸、海底皆有許多漂流木,並且有許多垃圾、破布跟魚網,覆蓋在
珊瑚表面,造成許多珊瑚死亡。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各項底質組成比例都呈現一些變動,
尤其是石珊瑚與藻類比例變動甚大,可能係因天然災害及調查地點位置差異的影響(圖十
一)。
2. 排水口
調查地點位於核三廠排水口西側(N21˚56', E120˚44.2'),水深 3 m 處的底棲群聚以石
珊瑚與空白基質為主,其覆蓋率分別是 51.5%及 31.5%;水深 8 m 處是石珊瑚與軟珊瑚混生
的群聚,軟珊瑚覆蓋率較高,約 31.5%,石珊瑚覆蓋率為 25.5%,空白基質覆蓋率為 28.0%
(表八)。在指標魚類方面,僅記錄到蝶魚,底棲無脊椎動物則記錄有魔鬼海膽(表九)。對於
珊瑚礁的迫害主要來自許多遊客的衝擊,因本地點是浮潛遊客集中地,經常有遊艇停靠,
而靠近軟珊瑚區也有許多漁船作業。各項底質組成與去年大致相似,並未顯現大幅變動(圖
十一)。
3. 後壁湖
調查地點位於後壁湖漁港西側(N21˚56.8', E120˚44.5'),水深 3 m 處的底棲群聚分布以
空白基質為主(62.0%),其次為海藻和石珊瑚,其覆蓋率分別是 12.0%及 11.5%;水深 8 m
處則為石珊瑚、軟珊瑚混生的群聚,覆蓋率分別為 31.0%與 27.0%(表八)。指標魚類記錄到
蝶魚、石鱸、石斑魚,無脊椎動物記錄有魔鬼海膽以及硨磲貝(表九)。本區並未有珊瑚白化
現象,但有少量垃圾、漁網或繩索堆積海底的情形,還有一些珊瑚被颱風打壞。與歷年調
查結果比較,軟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此外,水深 3 m 處的石珊瑚覆蓋率亦降低,其他的
底質組成則與去年大致相似 (圖十一)。
4. 香蕉灣
本地點位於香蕉灣漁港西側(N21˚55', E120˚50.2'),主要底質亦為石珊瑚與空白基質,
石珊瑚所佔比例最高,水深 3 m 與 8 m 處的覆蓋率同為 64.5%(表八),空白基質的覆蓋率則
13
分別是 27.5%(水深 3 m)及 24.0%(水深 8 m);軟珊瑚的覆蓋率低,深水及淺水區均小於 1%。
指標生物僅在 3 m 淺水域記錄有蝶魚,以及魔鬼海膽、硨磲貝、龍蝦(表九)。本區水質較清,
能見度佳,未記錄有明顯的珊瑚迫害因子,但有一些漁網或釣繩殘存珊瑚上。與歷年調查
結果比較,各底質組成與去年大致相似,並未顯現大幅變動(圖十一)。
5. 跳石
本地點位於南灣沙灘至跳石鼻之間(N21˚57.5', E120˚41.7'),底質組成主要以石珊瑚和
空白基質為主,在水深 3 m 處,覆蓋率分別是 47.5%及 38.0%,在水深 8 m 處的覆蓋率則
分別是 44.0%及 33.5%,本區的軟珊瑚覆蓋率低,深水及淺水區均小於 4%(表八)。指標生
物方面僅在水深 3 m 處記錄有蝶魚、石斑魚以及魔鬼海膽、硨磲貝;水深 8 m 處則未記錄
到任何指標生物(表九)。2004 年 7 月 2 日大雨過後,水質非常混濁,有少許珊瑚局部白化,
也有一些被颱風打壞的珊瑚,另有一些漁網和垃圾的危害。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本年度
的底質組成與去年大致相似,並未顯現大幅變動(圖十一)。
6. 佳洛水
調查地點位於佳洛水停車場北側,風景區入口附近(N22˚00', E120˚51.5'),淺水域珊
瑚生長較好,但水深 8 m 以下則以礫石為主,水深 3 m 的底質主要是以石珊瑚與空白基質
為主,覆蓋率分別為 59.0%及 22.5%;水深 8 m 處則以礫石與空白基質為主,所佔比例共有
71.5%,石珊瑚則僅佔 7.0%(表八)。指標生物僅在 3 m 淺水域記錄有少數蝶魚、石鱸和笛鯛
以及魔鬼海膽(表九)。海水能見度不佳,只有一些垃圾與魚網。與歷年調查結果相比,底質
組成比例有些許變動,變動的原因可能為調查地點不同所致(圖十一)。
四、小琉球海域
小琉球海域共完成大寮、蛤板及美人洞等三個地點的調查,結果如表十及表十一所
示。與去年的調查結果比較,今年的石珊瑚覆蓋率大幅增加,大寮與蛤板 3 m 與 10 m 的平
均石珊瑚覆蓋率分別為 39.4%與 33.2%,美人洞的平均石珊瑚覆蓋率則較低為 15.0%。本年
度的調查結果,並未顯示去年於三個調查地點所觀察到的深度差異,推測應為調查人員的
判斷誤差及地點差異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三地點的 10 m 處都有極高比例的死珊瑚,分別
14
為大寮 48.8%、美人洞 42.0%及蛤板 47.2%,藻類覆蓋率也不高,顯示這些地點可能曾經受
到天然災害(如颱風)或人為破壞的干擾,使得珊瑚及其他底棲生物的覆蓋率都很低。
1. 大寮
調查地點位於大寮漁港南側防波堤外,水深 3 m 處是以石珊瑚與空白基質為主,分別
為 37.2%與 59.6%;水深 10 m 處的底質則以石珊瑚與死珊瑚為主,分別為 41.6%與 48.8%(表
十);軟珊瑚的覆蓋率低,在兩個調查深度皆小於 2.0%。指標魚類方面,僅在水深 10 m 處
記錄有 1 隻石斑魚,底棲無脊椎動物則僅記錄有魔鬼海膽(表十一)。與去年調查結果相較,
石珊瑚覆蓋率呈現大幅增加的現象,推測主要由於調查人員判斷及地點差異,而當地珊瑚
礁分布不均質所致(圖十二)。
2. 蛤板
本地點位於蛤板灣中段,水深 3 m 處是以石珊瑚與藻類為主,分別為 30.4%與 56.4%;
水深 10 m 處的底質則以石珊瑚與死珊瑚為主,分別為 36.0%與 47.2%(表十);在兩個深度
的測線上則皆未記錄到任何軟珊瑚。指標魚類方面,僅在水深 10 m 處記錄有蝶魚與石斑
魚,底棲無脊椎動物則僅記錄有食用海參(表十一)。今年在水深 3 m 的石珊瑚覆蓋率比去年
高出許多,推測主要原因為調查人員判斷及地點差異,而當地珊瑚礁分佈不均質所致(圖十
二)。
3. 美人洞
調查地點位於美人洞與箱網養殖場之間(N22˚21.5', E120˚21.8'),水深 3 m 處的底質組
成以藻類為主,覆蓋率高達 79.2%(表十);水深 10 m 處則以死珊瑚為主,其次是沙,覆蓋
率分別為 42.0%與 38.4%;兩個深度的石珊瑚比例均低於 20%,覆蓋率分別為 10.4%(水深 3
m)與 19.6%(水深 10 m),軟珊瑚覆蓋率則為 0%。指標魚類僅記錄有少數的蝶魚與石斑魚(表
十一);無脊椎動物在水深 10 m 處記錄有大量的魔鬼海膽。顯示本區珊瑚群聚受到箱網養
殖場的影響。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各項底質的比例大致相似(圖十二)。
五、綠島海域
15
共完成柴口、公館以及石朗等三個地點的調查,在三個地點中,除了石朗的底質組成
是以軟珊瑚為主外,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均超過 50%,位於綠島北側的柴口甚至高達
77.6%(表十二)。柴口與公館地區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為主,其平均覆蓋率大於 57%,石朗
地區則是石珊瑚與軟珊瑚混生的群聚。各地點的藻類平均覆蓋率除了公館水深 3 m 處為
21.5%之外,其餘皆低於 5%,顯示綠島海域的珊瑚礁生長情況良好。然而指標生物的種類
與豐度皆很低,推測可能為過漁或是受大量觀光客干擾所致。
1. 柴口
調查地點位於柴口橋附近(N22˚31', E121˚29.3'),主要是石珊瑚為主的底質組成(表十
二),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分別高達 71.9%和 83.2%,軟珊瑚覆蓋率低(水深 3 m:
5.7%,水深 10 m:3.6%)。指標生物方面,僅記錄有蝶魚、少數石斑魚與魔鬼海膽(表十三)。
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各項底質組成變動不大(圖十三)。
2. 公館
本地點位於公館漁港外東側(N22˚31.2', E121˚30'),底質皆以石珊瑚為主,其覆蓋率
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分別是 55.5%及 58.8%(表十二),覆蓋率次高的在水深 3 m 為藻類
(21.5%),10 m 處為死珊瑚(39.2%)。在指標魚類方面,記錄到蝶魚和石斑魚,底棲無脊椎
動物有少數魔鬼海膽與硨磲貝(表十三)。珊瑚迫害因子方面,本區有許多垃圾覆蓋珊瑚礁的
現象。與歷年調查結果的比較,今年在水深 3 m 的海藻覆蓋率明顯增多,在水深 10 m 的死
珊瑚也明顯增加,可能由於人為污染增加所致(圖十三)。
3. 石朗
本地點位於南寮漁港外(N22˚40', E121˚27.8'),底質主要為石珊瑚與軟珊瑚混生,石
珊瑚的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分別是 31.5%及 5.2%,而軟珊瑚的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則分別為 27.8%及 81.2%(表十二);石珊瑚加上軟珊瑚的覆蓋率在兩個調查深度
皆超過 59%。指標生物方面僅記錄有蝶魚與魔鬼海膽(表十三)。與歷年調查結果的比較,
水深 3 m 處的底質組成未顯現大幅變動;水深 10 m 處的石珊瑚覆蓋率下降、軟珊瑚覆蓋率
上升,推測為調查地點差異所致(圖十三)。
16
六、蘭嶼
共完成機場、蘭嶼國中以及土地公廟三個地點的調查,三個地點皆是以石珊瑚為主的
底棲群聚,石珊瑚平均覆蓋率皆超過 40%(44.4% ~ 62.2%),而軟珊瑚的覆蓋率方面,平均
在 11.8%~16.0%之間(表十四),顯示蘭嶼地區的珊瑚礁狀況良好。除了石珊瑚和軟珊瑚,其
次為海藻或死珊瑚的比例較高,在機場地區水深 3 m 處,死珊瑚覆蓋率達 28.8%,水深 10 m
處藻類覆蓋率達 38.0%。然而指標生物的的種類與豐度皆很低,推測可能為過漁或受大量
觀光客干擾所致。
1. 土地公廟
調查地點位於土地公廟附近淺海(N22˚05.1', E121˚30'),主要是石珊瑚和軟珊瑚為主
的底質組成(表十四),石珊瑚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分別達 63.2%和 55.6%,軟珊瑚
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亦達 9.6%和 22.4%。指標魚類方面,僅記錄有蝶魚;底棲無
脊椎動物記錄有魔鬼海膽與少數硨磲貝(表十五)。本區有魚網和垃圾堆積海底的情形。與去
年調查結果比較,底質組成變動不大(圖十四),但指標生物種類與豐度下降,可能與過漁或
人為干擾有關。
2. 機場
調查地點位於蘭嶼西南側機場地區(N22˚03.6', E121˚31.8'),底質以石珊瑚為主。水深 3
m 處最主要的石珊瑚覆蓋率達 46.4%,其次為死珊瑚(28.8%);水深 10 m 處石珊瑚覆蓋率達
42.4%,其次為藻類(38.0%)(表十四)。指標魚類方面,僅記錄有蝶魚;底棲無脊椎動物記錄
有魔鬼海膽與少數的硨磲貝(表十五)。與歷年調查結果的比較,除了水深 3 m 的死珊瑚覆蓋
與水深 10 m 的藻類覆蓋率大幅增加之外,其餘底質組成與去年大致相似,並未顯現大幅變
動。淺水域的死珊瑚可能與環境品質惡化或人為干擾所致(圖十四);指標生物的種類與豐度
明顯降低,可能與過漁或人為污染有關。
3. 蘭嶼中學
本地點位於蘭嶼中學附近淺海,為石珊瑚為主的底棲群聚,石珊瑚的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分別是 66.4%及 58.0%,其次為死珊瑚(水深 3 m:16.0%,水深 10 m:13.6%)和
17
軟珊瑚(水深 3 m:6.0%,水深 10 m:19.6%)(表十四)。指標魚類只記錄到蝶魚,無脊椎動
物則記錄有魔鬼海膽以及少數的硨磲貝和一隻棘冠海星(表十五)。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石
珊瑚與死珊瑚覆蓋率皆增加,推測為調查地點差異或環境變動所致(圖十四)。
七、澎湖海域
澎湖海域共完成歧頭、青灣內灣、青灣外灣以及蛇頭山等四個地點的調查,結果如表
十六及表十七所示,由於這些海域的珊瑚分布深度較受侷限,因此皆進行水深 3 m 及 6 m
的調查。各地點的底質組成有相當大差異,青灣內灣、青灣外灣是以石珊瑚為主的群聚,
蛇頭山是以石珊瑚、死珊瑚或沙為主,歧頭則是以死珊瑚為主。青灣內灣的石珊瑚平均覆
蓋率達 79.0%,顯示珊瑚礁狀況良好,而歧頭的平均石珊瑚覆蓋率最低,僅 3.2%,其餘二
地點介於 28.6 ~ 44.8%之間;只有在青灣內、外灣有軟珊瑚分布,但皆低於 1%。
1. 歧頭
調查地點位於歧頭漁港附近(N23˚38.8', E190˚35.3'),底質幾乎都是死亡的石珊瑚(水深
3 m:93.6%,水深 6 m:99.6%),活珊瑚的覆蓋率極低(兩深度平均約為 3%),與以往的調
查結果比較,本年度的珊瑚覆蓋率仍很低(表十六、圖十五),顯示本地點的珊瑚群聚遭受重
創後,仍需更長時間才能回復。至於指標魚類,則記錄有蝶魚、石鱸與石斑魚;無脊椎動
物則主要分布在水深 6 米處,記錄有櫻花蝦以及魔鬼海膽(表十七)。珊瑚的迫害因子方面,
今年沒有記錄到垃圾堆積海底的情形。與歷年調查結果的比較,自 2001 年遭受奇比颱風侵
襲,本地區的平均石珊瑚覆蓋率由 2000 年的 16%降至 2001 年 2.6%之後,取而代之的是高
比例的死珊瑚(圖十五)。
2. 青灣內灣
本地點位於青灣的內海側淺灣(N23˚33', E119˚30'),底質的組成以石珊瑚群聚為主,其
平均覆蓋率達 79.0%(水深 3 m:86.4%,水深 6 m:71.6%) (表十六),底質組成其次為沙和
死珊瑚,其平均覆蓋率分別為 11.0%與 7.4%。指標魚類的種類較豐富,但數量不多,以蝶
魚最多,此外有笛鯛、老鼠斑和石斑魚(表十七);未記錄有任何指標無脊椎動物。珊瑚的迫
害因子,主要是廢棄垃圾及錨的傷害。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底質組成比例大致與往年相
18
似(圖十五)。
3. 青灣外灣
本地點位於(N23˚32', E119˚32'),底質的組成在水深 3 m 處以石珊瑚為主,其次為藻類,
覆蓋率分別為 50.8%與 27.2%;水深 10 m 處的底質則以石珊瑚(38.8%)為主,其次則為藻類
(20.4%)與空白基質(24.4%)(表十六)。指標生物種類相當多,但數量少,魚類以蝶魚數量較
多,此外有老鼠斑與石斑魚;無脊椎動物記錄有櫻花蝦、魔鬼海膽、食用海參及龍蝦(表十
七)。珊瑚的迫害因子,主要是少許的廢棄漁網、垃圾及錨的傷害。與去年的調查結果比較,
石珊瑚與空白基質的覆蓋率小幅增加,藻類覆蓋率下降 (圖十五)。
4. 蛇頭山
本地點位於蛇頭山東側淺海(N23˚34', E119˚33'),底質組成在水深 3 m 處以石珊瑚與死
珊瑚為主,覆蓋率分別為 44.8%以及 54.8%;水深 10 m 處則是以沙與死珊瑚為主的底質,
覆蓋率分別為 66.8%及 20.0%(表十六)。指標魚類記錄有、少數的老鼠斑與石斑魚;無脊椎
動物則主要分布在水深 6 m 處,記錄有魔鬼海膽與櫻花蝦(表十七)。珊瑚的迫害因子為少量
的廢棄漁網。與歷年的調查結果比較,藻類大幅減少,去年為優勢種,但今年卻完全無記
錄,此外石珊瑚與死珊瑚覆蓋率皆增加,推測主要由於調查人員判斷誤差及地點差異所致
(圖十五)。
19
討 論
一、歷年調查資料綜合分析
本年度 27 個調查地點的底質比例如表十八所示。在這些地點中,共有 6 地點(蘭嶼中
學、土地公廟、香蕉灣、柴口、公館及青灣內灣)的珊瑚礁狀況良好,石珊瑚覆蓋率在 57.2%
至 79%之間;而有 11 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介於 25-50%之間,顯示台灣及周邊海域約有 41%
的珊瑚礁已經受到人為破壞或環境壓力的影響;此外,有 10 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低於 25%,
這些珊瑚礁已處於不良狀況(圖十六)。
綜合分析自 1997 至 2004 年間台灣周圍各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的變動,發現在礁岩平
台(水深 3 m)整體石珊瑚覆蓋率有略為增加趨勢,礁岩斜坡(水深 10 m)的石珊瑚覆蓋
率在各年間均沒有顯著差異(表十九)。若將各地點二深度合併或將石珊瑚覆蓋率區分成不
同等級來比較,則各年間的石珊瑚覆蓋率都沒有顯著差異,亦即自 1997 至 2004 年間,台
灣周圍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並無明顯變動。探究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各項:(1)在 1997 年之
前,台灣海域的珊瑚礁已遭受相當嚴重的破壞,而降低至較低的狀態(Dai, 1997),並維持在
此狀態震盪;(2)資料的時間序列並不夠長,由於珊瑚是世代很長的動物,八年期間仍不足
以顯示珊瑚群聚的明顯變動;國外學者在澳洲大堡礁長達 30 年的追蹤研究顯示,珊瑚群聚
的變動趨勢需要更長的時間才可偵測出來(Connell et al., 1997, 2004); (3)年間石珊瑚覆蓋率
的變動太小或地點之間很不均質,以致於無法偵測出其變遷;由於各年的調查地點並非完
全相同,而且珊瑚礁區的生物分布並不均質,加上不同地點之間遭受颱風或其他干擾的影
響也非均質,因此往往造成年間的變動太大。上述各項原因導致八年期間仍無法明確看出
台灣珊瑚礁整體變遷趨勢,也說明珊瑚礁監測需要更長的時間。儘管如此,若個別檢視各
礁區或地點的歷年調查資料,仍可看出各地點珊瑚礁的改變趨勢。
比較本年與往年的調查結果(宋等,2000;戴等,2001,2002,2003),東北角的桂安、
卯澳、宜蘭的豆腐岬和綠島的石朗等四地點石珊瑚覆蓋率今年大幅降低,可能因歷年來該
海域的沉積物污染或調查地點不同所致,其中,台北縣貢寮鄉卯澳及宜蘭縣豆腐岬的珊瑚
覆蓋率大幅降低,尤其值得注意。小琉球的大寮灣與蛤板的石珊瑚覆蓋率則呈現增加的現
象,可能是調查人員和地點差異所致,而美人洞的珊瑚覆蓋率低,顯示箱網養殖場對珊瑚
礁生態的長期影響值得重視。其餘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大致與去年相似或是有小幅變動的
趨勢,並未呈現巨幅的變動。但值得注意的是卯澳、內埤、番薯寮、鶯歌石、美人洞及歧
20
頭的石珊瑚覆蓋率皆低於 25%,這些珊瑚群聚都已受到破壞,在自然狀態下將很難恢復,
可能必須以珊瑚種苗培植或珊瑚群體移植等復育方式促進其復原。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
雖尚未達嚴重破壞狀態,但是皆已受到過漁及過度人為干擾的影響,亟需進行環境保護及
資源保育措施,以保障珊瑚礁的健全發展。
珊瑚礁指標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海域珊瑚礁的大型魚種(例如:大
石斑魚、龍王鯛、隆頭鸚鵡魚)幾乎已絕跡;而鉛筆海膽,在各調查地點都沒有任何記錄;
各地點指標生物的豐富度都很低,例如珊瑚礁魚類方面(圖十七),23/27 地點未發現任何
笛鯛,20/27 地點未發現任何石鱸,15/27 地點未發現任何石斑魚,其他地點的指標魚類密
度也極低;即使是體型甚小的蝶魚,約有半數以上地點(14/27)的密度低於 2 隻/100 m2
,密
度最高者為<10 隻/100 m2
,而國外一般健康珊瑚礁的蝶魚密度為大於 15 隻/100 m2
(Hodgson,
1999),顯示台灣本島及週邊海域珊瑚礁受到過漁的影響甚大,包括食用和觀賞魚類都被過
度捕捉,族群數量已降至很低的水準。指標無脊椎動物也顯示相同的過漁現象(圖十八),
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龍蝦,僅在少數地點出現,數量極少,而且體型都很小,在 27 調查地點
中,有 25 地點未發現任何龍蝦; 18 地點未發現任何硨磲貝,僅在少數地點出現,數量少
而體型小;23 地點未發現任何可食用海參,即使黑長刺海膽(Diadema spp.)的密度也很
低。上述調查結果皆顯示,台灣海域的珊瑚礁已處於過漁和高度受干擾的狀態,以致於具
有食用和觀賞等經濟價值的生物都很少。
至於台灣海域珊瑚礁所面臨的迫害因子,綜合歷年來的調查和監測結果,可歸納為下
列數項:
(1) 沉積物污染:主要來自沿岸土地的大量開發,包括修築公路、興建觀光旅館及遊
樂設施等,經常由於水土保持不良,導致表土在雨季時被沖刷入海,帶入珊瑚礁區,而沉
澱下來,覆蓋在珊瑚表面,使珊瑚窒息死亡,或阻礙珊瑚幼生附著,甚至改變珊瑚群聚的
結構;即使是少量的沈積物懸浮在海水中,也會降低珊瑚礁光合作用和生產力,使珊瑚生
長率降低,危及珊瑚礁的正常發展。
(2) 過漁:大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稀少,以及珊瑚礁區普遍存在的廢棄魚網,都顯示
我國海域珊瑚礁有嚴重的過漁現象;甚至於破壞性漁法,如炸魚、毒魚和潛水鏢魚的行為,
雖在本調查中未記錄到,卻是普遍存在的事實,這些都是導致過漁的原因。
21
(3) 有機質污染:隨著觀光旅遊事業發展,大批遊客擁入珊瑚礁地區從事休閒活動,伴
隨而來的往往是嚴重的有機廢水污染。這些污染源主要來自飯店、聚落和遊憩據點等,污
水若未經妥善處理就排入海中,會給珊瑚礁生態系帶來過量的營養鹽,導致生態系改變。
有機廢水對珊瑚礁生態系的影響主要有:(i)過量營養鹽造成藻類大量繁衍,遮蔽光線,或
覆蓋在珊瑚群體上,使珊瑚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或窒息死亡;(ii)引起細菌的異常滋
生,導致珊瑚疾病或組織壞死;(iii)有機廢水中往往含有毒性物質,如:殺蟲劑、清潔劑、
重金屬等,長期累積會對珊瑚造成傷害。
(4) 海洋遊憩活動的破壞:近年來,臺灣各項海域休閒活動蓬勃發展,從事海域遊憩
活動人口大幅成長,相對地給海域生態系帶來很大的環境壓力。例如: 浮潛、水肺潛水及
游泳者的踐踏珊瑚、採集珊瑚、採集貝類和潛水獵魚的行為,都會破壞珊瑚礁;船隻在珊
瑚礁上拋錨和水上摩托車,也會對珊瑚造成傷害。上述這些珊瑚礁迫害因子,在最近十年
來大幅增加,已對台灣海域的珊瑚礁造成嚴重威脅。
二、台灣海域珊瑚分布與珊瑚礁概況
綜合歷年調查記錄及整理其他相關調查報告(楊等,1975;張等,1989, 1991, 1992,
1993;陳等,1992;Dai, 1989, 1991;Hoeksema and Dai, 1991; Dai and Lin, 1992; 方等,1993;
Wallace and Dai, 1997),台灣海域珊瑚礁分布概況如圖十九所示,各海域珊瑚物種名錄如表
二十所示。由於過海域的調查頻度不一,而且調查人員也不同,因此這些資料僅能當作參
考,仍有許多不確定或不盡確實之處,有待更多、更詳細的調查檢驗或修正。根據既有資
料整理的珊瑚物種數分布(圖二十)及珊瑚平均覆蓋率分布(圖二十一)提供瞭解台灣珊
瑚礁概況的基礎,各區域的珊瑚礁現況則如下述。
1. 北部海域
臺灣北部海域 16 個地點的珊瑚資源,共有記錄 20 科 47 屬 118 種的各類珊瑚,其中
包括:石珊瑚 14 科 38 屬 106 種,軟珊瑚類 2 科 5 屬 8 種、柳珊瑚類 3 科 3 屬 3 種及水螅
珊瑚類 1 科 1 屬 1 種。各地點的珊瑚分布特徵:
(1) 野柳附近海域
22
自麟山鼻岬角至龜吼漁港,珊瑚斷續分布。其中,麟山鼻的海底地形為平坦而稍微傾
斜的平台,在水深 0~5 公尺之間延伸達一百公尺以上。0~2 公尺的底質為砂,並有大小石
塊散布;水深 2~5 公尺的基質上有葉形軟珊瑚(Lobophytum spp.)和指形軟珊瑚(Sinularia spp.)
密集分布;水深 5 公尺以下,軟珊瑚非常稀少,僅有石珊瑚零星分布,覆蓋率約 5~10%。
富貴角富基漁港的西側,海底地形起伏變化大,珊瑚種類組成以石珊瑚為主,共有 61 種,
覆蓋率為 10~20%,主要以葉片形或團塊形珊瑚為主,水深 9 公尺以下為砂泥地,沒有珊
瑚生長。石門的海域的海底地形為平坦而稍微傾斜的平台,在水深 2~5 公尺密集分布著表
覆形的葉形軟珊瑚和指形軟珊瑚,水深 5~7 公尺範圍,軟珊瑚的分布稀疏;而石珊瑚也呈
零星分布,珊瑚覆蓋率約為 10~20%。7 公尺以下則為砂地,沒有珊瑚生長。跳石附近的海
底地形為平緩傾斜的平台,石珊瑚和軟珊瑚的種類都很少,僅有細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和變異軸孔珊瑚(Acropora valida)的群體較多,石珊瑚和軟珊瑚的覆蓋率都低於
5%。野柳和龜吼附近海岸的石珊瑚種類較多,約有 80 種,而且數量豐富,珊瑚覆蓋率約
50~60%。水深 0~5 公尺為平緩的斜坡,石珊瑚以分枝形的細枝鹿角珊瑚、萼形柱珊瑚和變
異軸孔珊瑚最常見;水深 5~15 公尺為陡坡,以葉片形珊瑚的數量最多,而且群體直徑常達
1 公尺以上,團塊形珊瑚的數量也相當豐富;15 公尺以下為砂地,未見珊瑚生長。
(2) 基隆附近海域
基隆港北側外木山附近的海底呈層階地形,石珊瑚零星分布於單面脊的表面生長,珊
瑚覆蓋率約 10~20%。和平島附近的海底地形起伏大,生物相豐富。水深 0~10 公尺之間有
石珊瑚零星分布,覆蓋率為 5~10%;12~20 公尺則以棘穗軟珊瑚和柳珊瑚的數量最豐富,
成叢聚集生長,覆蓋率約 60~70%。深澳漁港防波堤的外側,海底地形為平緩的斜坡,石珊
瑚覆蓋率為 30~40%,水深 0~5 公尺,以分枝形的萼形柱珊瑚數量最多,5~17 公尺則以葉
片形的片形棘孔珊瑚和斜花珊瑚,以及地衣微孔珊瑚(Porites lichen)和五邊角菊珊瑚(Favites
pentagona)等較常見,其中片形棘孔珊瑚群體形成層層相疊的大型群體;17 公尺以下則為
砂泥地,少有珊瑚生長。
(3) 鹽寮灣海域
龍洞灣西側,水深 0~6 公尺為平緩的斜坡,水深 6~17 公尺則為陡坡,石珊瑚的種類和
數量較多,覆蓋率約為 40~50%,以葉片形的珊瑚較常見,礁石岩壁上有柳珊瑚群體生長。
水深 17 公尺以下為砂地,沒有珊瑚生長。澳底的海底呈層階地形,由單面脊構成,單面脊
23
的高度約 3~5 公尺,寬約 5~10 公尺,以石珊瑚為主,集中分布在單面脊的表面,珊瑚覆蓋
率約 20~30%。鹽寮的沿岸為砂質海底,並無珊瑚分布; 但是在離案約 50 公尺處即為岩石
底質,並且向外海延伸至離岸一公里餘,為一略呈橢圓形的大型礁盤,其上大都有珊瑚分
布,以石珊瑚為主,軟珊瑚很少見,珊瑚覆蓋率依地點而異,約 15~35%,以海底平台和
斜坡上的珊瑚生長最佳,常見為菊珊瑚(Favia spp.)、角菊珊瑚(Favites spp.)、細菊珊瑚
(Cyphastrea spp.)、柔紋珊瑚(Leptoseris spp.)和片形棘孔珊瑚等;此區岩礁是許多魚類群集
的地方,經常可見各種珊瑚礁魚類和經濟性魚類的幼魚在此成群出現。卯澳水深 0~3 公尺
的海底大部份為直徑數公尺的巨大岩石,水深 3~15 公尺之間為平緩的斜坡,石珊瑚的種類
和數量都很豐富,種數達 85 種,覆蓋率約為 20~30%;水深 15 公尺以下為砂地,很少珊
瑚分布。馬岡附近的海底地形在水深 10 公尺以淺主要由單面脊和海底平台,水深 10 公尺
以下則為大塊礁石和海蝕溝。礁石表面有珊瑚群體零星分布,以石珊瑚類為主,淺水域的
珊瑚覆蓋率低於 5%;水深 8~15 公尺間的珊瑚覆蓋率較高約 10~15%,珊瑚群體大多呈扁
平狀或表覆形。
2. 南部海域
南部恆春半島海域是台灣本島沿岸珊瑚生長最佳的海域,整理歷年的研究結果,共有
已記錄的石珊瑚類 64 屬 256 種,軟珊瑚類 11 屬 42 種,柳珊瑚類 13 屬 23 種,水螅珊瑚類
4 屬 9 種。各地點的珊瑚分布特徵如下述。
(1) 恆春半島西岸
後灣至貓鼻頭沿岸海域,沿岸有發達的裙礁綿延分布;後灣附近的珊瑚礁相當狹窄,
在距岸約 80~100 公尺處即終止於沙底,但在沙質海底之間,仍有零星散佈的礁塊。常見
的珊瑚種類,以石珊瑚為主。下水堀、大平頂附近海底珊瑚礁的分佈也很狹窄,但地形極
富變化,主要由許多大塊的礁石構成,大礁石分佈密集,形成許多深溝、隧道、峽谷、峭
壁等壯麗的地形景觀。珊瑚生長在礁石的表面和周圍,種類多而密集。以呈葉片形的珊瑚
種類最常見,其次為團塊形的珊瑚。礁石岩壁上常有柳珊瑚附著生長。萬里桐、山海里附
近的海底珊瑚礁在淺處為平緩的斜坡,其表面被槽溝切割成許多狹窄的礁塊。水深 15 公尺
以下地形較富變化,由許多分離的礁石構成。珊瑚種類以石珊瑚為主,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的分佈廣、數量多,其次為表覆形和葉片形的表孔珊瑚(Montipora spp.)腦紋珊瑚
(Platygyra spp.)等,分枝形的珊瑚也很常見。
24
紅柴至白沙附近的海底地形為平緩的斜坡,水深五公尺以內的淺水域具有發達的槽溝
地形,珊瑚礁的表面形態複雜,珊瑚類以表覆形的表孔珊瑚和團塊形的菊珊瑚為主,水深
5~20 公尺間,為階梯式的斜坡,上段在水深 5~13 公尺之間,下段在水深 13~20 公尺之
間,礁石表面以葉片形的表孔珊瑚和分枝形的軸孔珊瑚較常見。水深 20 公尺以下,則有許
多圓柱形的珊瑚礁柱,珊瑚類以葉片形的表孔珊瑚(Montipora foliosa)、象鼻斜花珊瑚
(Mycedium elephantotus)、粗糙棘葉珊瑚(Echinophyllia aspera)為主。白沙至貓鼻頭沿海的珊
瑚礁,因劇烈的海蝕作用而被切割成許多高低起伏的礁塊,大約在水深 10 公尺有一平台地
形,上面散佈著珊瑚礁塊。本段為軟珊瑚類優勢的群聚,以軟珊瑚為主,石珊瑚相對較少。
(2) 南灣海域
南灣海域位在貓鼻頭至鵝鸞鼻之間,這個海域的珊瑚礁大致可分為東、西二區;東區
從南灣海濱至鵝鸞鼻,屬於石珊瑚優勢的群聚;西區從貓鼻頭至南灣,則為軟珊瑚優勢的
群聚。
自貓鼻頭至後壁湖漁港沿海,水深 10 公尺以內的礁石平台,大部份底質為軟珊瑚類
所覆蓋。水深 10 公尺以下則地形富變化,礁石林立,大礁石表面幾乎全為石、軟珊瑚所覆
蓋。其中以軟珊瑚的肉質軟珊瑚、穗珊瑚和指形軟珊瑚為主。後壁湖漁港南方為一寬廣的
海底平台,延伸至距岸 1 公里外,水深仍僅 8~10 公尺。這片海底平台是恒春半島沿海珊
瑚生長最稠密的地區,大型的軟珊瑚群體直徑可達數公尺以上,其鮮艷的色彩和亮麗的外
形,構成優美的海底景觀,主要的軟珊瑚種類為: 肉質軟珊瑚(Sarcophyton spp.)、葉形軟珊
瑚(Lobophytum spp.)和指形軟珊瑚(Sinularia spp.)等。海底平台外緣的斜坡,則多大塊礁石
散佈,地形富變化,景觀壯麗。
南灣海濱至鵝鸞鼻為石珊瑚優勢的群聚,南灣至潭子間沿海的珊瑚礁坡度平緩,珊瑚
礁的前緣,通常在水深 15~30 公尺之間終止於沙質海底。本區淺水域常見的石珊瑚,以團
塊形的菊珊瑚(Favia spp.)、角菊珊瑚(Favites spp.)、腦珊瑚(Platygyra spp.)和微孔珊瑚
(Porites spp.)等為主; 水深 15 公尺以下的斜坡,則以葉片形的繩紋珊瑚(Merulina
ampliata)、斜花珊瑚(Mycedium elephantotus)和葉形表孔珊瑚(Montipora foliosa)為最常見。
墾丁青蛙石沿岸的珊瑚礁分佈狹窄,水深 5~14 公尺即為沙底,但地形頗富變化,珊瑚種
類以軸孔珊瑚(Acropora spp.)、微孔珊瑚(Porites spp.)和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最常見,
礁石表面珊瑚的覆蓋率約 30~60%間。船帆石至香蕉灣海底珊海瑚礁分佈的寬狹不一,淺
25
水域的珊瑚群聚以表覆形的表孔珊瑚(Montipora spp.)及團塊形的菊珊瑚(Favia spp.)和腦紋
珊瑚(Platygyra spp.)最常見。水深 18 公尺以下的斜坡則以葉片形的珊瑚為主。鄰近鵝鑾鼻
附近沿海則軟珊瑚逐漸增多,至鵝鑾鼻岬角附近,有以軟珊瑚較佔優勢。
(3) 恆春半島東岸
本區大致以港口溪為界,分為南、北二段。南段龍坑附近沿海,珊瑚礁發育較佳;北
段佳樂水以北,大多為砂岩或礫石海岸,珊瑚礁發育不佳。
龍坑附近海底珊瑚礁地形富變化,多大塊礁石和裂溝等。石、軟珊瑚類在礁石上生長
密集,以軟珊瑚類略佔優勢,但甚少形成大型群體,石珊瑚也是以小型群體散佈於其間,
軟珊瑚類以表覆形的葉形軟珊瑚(Lobophytum spp.)和指形軟珊瑚(Sinularia spp.)為主,石珊
瑚類則以團塊形的菊珊瑚、微孔珊瑚和葉片型的盤珊瑚(Turbinaria spp.)等較常見。佳洛水
附近海底的坡度陡峭,多大塊礁石,珊瑚礁和砂岩塊交錯分佈,珊瑚通常附著在砂岩塊上
生長,大多為小型群體零星分布於岩石表面,以石珊瑚類為主,葉片形的盤珊瑚(Turbinaria
spp.)及粗分枝形的軸孔珊瑚(Acropora spp.)和鹿角珊瑚(Pocillopora spp.)較常見,其次為團
塊形的菊珊瑚(Favia spp.)和角菊珊瑚(Favites spp.)。
3. 東部海域
東部海域綿長,北起花蓮溪口,南至台東富岡,沿岸大多為岩礁、沙灘或礫灘,海域
環境主要受到黑潮、陸源沉積物和季風的影響,由於沿岸海底地形陡峭,可供珊瑚附著的
淺海基質有限,冬季受到東北季風影響,而夏季又易受到颱風的侵襲,因此珊瑚的分布受
到限制,主要分布於石梯坪、三仙台至基翬、都蘭至杉原等地區。與北部和南部海域相比,
珊瑚的分布較為稀疏。根據歷年調查及補充調查資料,各地點的珊瑚分布特徵如下述。
(1) 石梯坪附近沿海
石梯坪與其北方石門之間的海域,沿岸的珊瑚礁相當發達,海底珊瑚分布也很廣。在
岬角附近水深 5-15 公尺之間,珊瑚覆蓋率相當高;石珊瑚類以菊珊瑚科的種類最多,包括
菊珊瑚(Favia spp.)、腦紋珊瑚 (Platygyra spp.)、角星珊瑚 (Goniastrea spp.)、 柱星珊瑚
(Caulastrea sp.)、其次為微孔珊瑚科(Poritidae) 的微孔珊瑚(Porites spp.)、管孔珊瑚
(Goniopora spp.)、汽孔珊瑚(Alveopora spp.),鹿角珊瑚科(Pocilloporidae)的鹿角珊瑚
26
(Pocillopora spp.)、萼形柱珊瑚(Stylophora pistillata)、列孔珊瑚(Seriatopora spp.),以及苔珊
瑚科(Mussidae)的棘星珊瑚 (Acanthastrea spp.)、瓣葉珊瑚(Lobophyllia spp.)、合葉珊瑚
(Symphyllia spp.)等。石梯港北側水深 5-10 公尺間則是軟珊瑚優勢的群聚,主要為指形軟珊
瑚 (Sinularia spp.)、肉質軟珊瑚 (Sarcophyton spp.)、葉形軟珊瑚 (Lobophytum spp.)等,其
中,指形軟珊瑚的大型群體(直徑可達數公尺)相當常見,覆蓋在礁石表面,整體的珊瑚覆
蓋率約有 40~60%。水深 15 公尺以下陡峭的礁壁上則可見各種柳珊瑚、海扇、海鞭、海綿
及海百合等生物附著其上,生物相豐富。
(2) 三仙台附近沿海
三仙台至基翬附近為隆起珊瑚礁地形,在三仙台岬角南北兩側海域,北面海域的珊瑚
群聚以軟珊瑚為主,常見種類為指形軟珊瑚 (Sinularia spp.)、肉質軟珊瑚 (Sarcophyton spp.)
和葉形軟珊瑚 (Lobophytum spp.);石珊瑚類則以菊珊瑚科的種類最多、豐度也最高,其次
為萼形柱珊瑚 (Stylophora pistilllata)、盤珊瑚 (Turbinaria spp.)、合葉珊瑚(Symphyllia spp.)
和微孔珊瑚(Porites spp.)等。南面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為主,常見種類為菊珊瑚科、微孔珊
瑚科和苔珊瑚科的種類,並有肉質軟珊瑚和指形軟珊瑚散布在礁石表面,礁石斜坡處也以
軟珊瑚群聚較佔優勢。整體而言,珊瑚覆蓋率北面高於南面,北面可達 40-50%,南面則僅
約 30%。鄰近基翬的海底地形主要是獨立的大礁石分布在沙質海底上,礁石表面有許多大
型微孔珊瑚(Porites spp.)、表孔珊瑚(Montipora spp.)和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群體生長。
(3) 都蘭至杉原沿海
都蘭鼻至小野柳為一開放型海灣,淺海底質主要由大小不等的礁石構成,表面有許多
珊瑚附著生長,水深 10 公尺以下大多為沙質海底。在新蘭和加母子附近海底礁石表面的珊
瑚群聚,主要以藍珊瑚 (Heliopora coerulea)和千孔珊瑚 (Millepora spp.)的豐度最高,兩者
常形成大型的群體覆蓋在礁石表面,並且呈現流線形的外形,顯示該海域的海流和波浪都
相當強勁。其他石珊瑚類則以菊珊瑚科的種類較常見,包括菊珊瑚(Favia spp.)、腦紋珊瑚
(Platygyra spp.)、角星珊瑚 (Goniastrea spp.)等,種類多,但是豐度低;此外,軸孔珊瑚
(Acropora spp.)、萼形柱珊瑚 (Stylophora pistilllata)、鹿角珊瑚(Pocillopora spp.)、微孔珊瑚
(Porites spp.)等也有分布。在水深 6 公尺以內的礁石表面,珊瑚的覆蓋率約 30%。水深 6-10
公尺的珊瑚覆蓋率則低於 30%。
27
4. 澎湖群島附近海域
澎湖群島,共有 64 大小不等的島嶼,可分為北部、東部、南部海域及內海(澎湖灣)等
四分區。
澎湖北部海域包括白沙鄉以北的吉貝嶼、員貝嶼、鳥嶼、險礁、金嶼、鐵砧嶼、如婆嶼、
過嶼、目斗嶼、屈爪嶼等。這個範圍的島嶼眾多,淺灘分布很廣,部分區域在退潮時都露
出水面,水深 5 公尺的等深線涵蓋大部分的範圍,水深 10~20 公尺的範圍狹窄,通常是斜坡。
本區的海底底質為珊瑚礁、礫石或沙交錯分布的型態,珊瑚礁的分布深度範圍並不一致,
大部分地區都在水深 10 公尺以內,在水深 10~20 公尺的斜坡上,通常有許多葉片形珊瑚生
長,水深 20 公尺以下大多為沙質海底。根據歷年調查記錄,澎湖北部海域共有造礁石珊瑚
類 36 屬 111 種,軟珊瑚類 7 屬 14 種。整體而言,本海域以石珊瑚類為主,軟珊瑚的種類
少,而且僅零星分布少數地點。珊瑚群聚的組成以菊珊瑚科(Faviidae)的種類和豐度都最
高,其次為軸孔珊瑚科(Acroporidae)、樹珊瑚科(Dendrophylliidae)和片珊瑚科(Pectiniidae)
的種類。珊瑚覆蓋率方面,以目斗嶼西側、吉貝嶼西北側和鳥嶼東北側較高,約有 50%,
其次為目斗嶼東側、吉貝嶼東及南側、險礁周圍和白沙嶼周圍,珊瑚覆蓋率約 25~40%,
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大多低於 25%。水深 5 公尺以內的淺海大多有堆積甚厚的珊瑚碎
屑,活珊瑚散布在其間,水深 5~10 公尺之間的珊瑚覆蓋率較高,水深 10~20 公尺的斜坡只
在少數地點有較高的珊瑚覆蓋率。
澎湖東部海域主要以湖西鄉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雞善嶼、錠鉤嶼、查坡嶼、查某
嶼等島嶼及沿岸的沙港、青螺、菓葉、龍門、林投等地。這個海域範圍雖然相當遼闊,但
是可能由於冬季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較大,因此珊瑚的生長和分布範圍都受到限制。根據
邵廣昭等 (1992)的調查報告,澎湖東部海域珊瑚生長較佳的地點在香爐嶼、林投和裡正角
海域,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低。香爐嶼和林投海域都以軸孔珊瑚(Acropora spp.)、表孔
珊瑚(Montipora spp.)、鹿角珊瑚(Pocillopora spp.)、微孔珊瑚(Porites spp.)和盤珊瑚
(Turbinaria spp.)等的分布最廣、豐度最高,其次為菊珊瑚科的菊珊瑚(Favia spp.)、角
菊珊瑚(Favites spp.)、腦紋珊瑚(Platygyra spp.)和角星珊瑚(Goniastrea spp.)等,其他
如蓮珊瑚科(Agariciidae)的雀屏珊瑚(Pavona spp.)、柔紋珊瑚(Leptoseris spp.)和波紋
珊瑚(Pachyseris spp.),以及片珊瑚科的種類和豐富度皆較低。龍門、沙港、青螺及菓葉
等海域的底質大多為沙、泥或珊瑚碎屑,珊瑚分布稀疏,即使有珊瑚生長的地方,其覆蓋
28
率也低於 10%。
澎湖南部海域主要以馬公市南方及望安鄉、七美鄉等的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桶盤
嶼、虎井嶼、望安、將軍澳嶼、七美嶼、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嶼、西吉嶼等地。根據方
新疇等 (1993) 的調查報告,澎湖南部海域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為主,軟珊瑚除了望安島的
天台山附近海域之外,甚少發現。在珊瑚群聚的種類組成方面,石珊瑚的種類與恆春半島
海域相似,最常見的優勢種類為盤珊瑚(Turbinaria spp.)、表孔珊瑚(Montipora spp.)和
鹿角珊瑚(Pocillopora spp.)。其中,盤珊瑚常形成大型群體,覆蓋廣大面積,群體形態包
括盤形、花瓶形和層層相疊的形態皆有,主要分布在澎湖本島南岸的青灣、嵵裡、山水等
地,以及虎井、將軍澳、西嶼坪等離島海域,尤其以山水和將軍澳海域最為常見。細枝鹿
角珊瑚為澎湖海域常見的造礁珊瑚,牠的分布廣,且常形成大群體,在澎湖南部各海域均
可發現,尤其以風櫃和桶盤嶼的豐度最高。就珊瑚覆蓋率而言,澎湖本島南方的風櫃、青
灣外灣和山水等地的珊瑚生長狀態較佳,覆蓋率較高,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都低於 25%。
澎湖內海是指西嶼、白沙島及澎湖本島所環繞的水域,本區的海底地形坡度平緩,潮
間帶寬廣,乾潮時有許多地區例如城前至大倉島、重光、瓦硐附近,皆露出水面。內海的
底質除岩石和珊瑚碎屑之外,表面多泥質沉積物,水體混濁度高。珊瑚主要分布在青灣內
灣、重光和風櫃角附近,尤其是青灣內灣的珊瑚多樣性高,各種軸孔珊瑚、表孔珊瑚和盤
珊瑚最為常見,覆蓋率也高,是亟需保護的珊瑚礁棲地(Hsieh et al. 2000)。重光附近的潮
間帶至亞潮帶水深 2 公尺處,則為管孔珊瑚(Goniopora spp.)優勢的群聚,並夾雜有微孔
珊瑚和菊珊瑚科的種類,水深 2 公尺的礁石邊緣則有許多軸孔珊瑚聚集生長,珊瑚覆蓋率
甚高。城前至大倉則為澎湖著名的踏浪步道之一,平坦的礁石表面散布珊瑚骨骼碎片,石
珊瑚零星分布。整體而言,澎湖內海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為主,而且分布集中在少數地點,
大部分海域因受水質混濁的影響,珊瑚生長不佳,呈現零星散布的現象。
5. 綠島
綠島為一火山島,島的周圍有裙礁(fringing reefs)環繞,海岸除了綠島燈塔附近及大
白沙附近為沙岸外,其餘皆為珊瑚礁海岸。由於綠島位於黑潮北流的通道上,且附近有湧
昇流存在,加上地處熱帶,石珊瑚、軟珊瑚相當茂密,構成繁盛的珊瑚礁生態系。根據歷
年的調查,綠島海域共紀錄有 64 屬 201 種的各類珊瑚,其中包括:石珊瑚 50 屬 168 種,
軟珊瑚類 11 屬 27 種,及水螅珊瑚類 3 屬 6 種 (張崑雄等,1991)。
29
綠島海域的珊瑚群聚大致可以分為二類型:(1) 軟珊瑚優勢群聚,分布在綠島的西方及
西南方沿海,包括燈塔以南,經南寮、龜灣至大白沙,在此範圍內海域軟珊瑚佔珊瑚類覆
蓋面積的 50%以上,主要的軟珊瑚種類為傘形軟珊瑚(Xenia sp.)、叢羽軟珊瑚(Cespitularia
sp.)和穗珊瑚(Nephthea sp.);石珊瑚在此海域雖常形成大型的群體,但是大多呈零散分
布的珊瑚丘,珊瑚丘之間或平坦底質的表面,大部分被軟珊瑚佔據。(2) 石珊瑚優勢群聚,
分布在綠島的北方及東方沿海,包括從中寮、公館、油子湖、睡美人至溫泉一帶的沿岸海
域,石珊瑚覆蓋面積高達 75%以上,軟珊瑚僅零星分布。常見的石珊瑚種類包括軸孔珊瑚
(Acropora spp.)、圓形萼柱珊瑚(Stylophota mordax)、微孔珊瑚(Proites spp.)、管孔珊瑚
(Goniopora spp.)、叢生棘杯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其中,軸孔珊瑚的種類種多,達
30 種以上,而且往往形成大型群體,常見者有:籬枝軸孔珊瑚(Acropora palifera)、板葉
軸孔珊瑚(Acropora cytherea)、方格軸孔珊瑚(Acropora clathrata)、桌形軸孔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等。此外,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扇珊瑚(Melithaea spp.)、竹珊瑚(Isis
spp.)、千孔珊瑚(Mellipora spp)等,也常形成大型的群體或眾多群體聚集的群集。整體
而言,綠島海域水深 20 公尺內的珊瑚覆蓋率高於 50%,顯示珊瑚生長狀態甚佳。
6. 蘭嶼
蘭嶼也是一火山島嶼,沿岸的水質清澈,珊瑚生長狀態甚佳,但是由於歷年來的調查
甚少,因此目前對於蘭嶼珊瑚礁生物的瞭解仍很有限。根據歷年的零星調查記錄,蘭嶼海
域的石珊瑚類有 56 屬 211 種(張崑雄等,1989),從珊瑚地理分布的特性預測,蘭嶼的珊
瑚群聚與綠島及墾丁海域相似,石珊瑚類應有 250 種以上。蘭嶼海域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
類為主,軟珊瑚類一般分布在水深 10 公尺以下,並且以東清灣海域較多。常見的石珊瑚類
則為分枝狀或桌狀的軸孔珊瑚、分枝狀的鹿角珊瑚和列孔珊瑚,團塊形的微孔珊瑚和葉片
形的表孔珊瑚等的豐度也相當高。在分布上,軸孔珊瑚以椰油港、開元港外水深 10~20 公
尺處最常見;鹿角珊瑚則以五孔洞、玉女洞、軍艦岩附近較多,微孔珊瑚和表孔珊瑚則在
各處海域皆有分布。一般而言,蘭嶼海域的珊瑚覆蓋率在 30~60%之間。
7. 小琉球
小琉球嶼位於屏東縣東港西南方,為珊瑚礁構成的島嶼,沿岸都是隆起珊瑚礁,海面
下的現生珊瑚礁也相當發達。根據歷年的調查,目前已記錄的石珊瑚有 50 屬 180 種,廣
泛分布在沿岸海域;軟珊瑚的種類和數量也相當多,主要分布在西北方的龍蝦洞附近(Yang
30
et al. 1975)。小琉球的珊瑚群聚大多是以石珊瑚類為主,在西南面的蛤板和杉板路之間,珊
瑚覆蓋率較高,珊瑚水深 30 公尺以內的水域,大多有珊瑚生長,並以水深 5~15 公尺間
生長最佳,但是在 1998-2000 年間,這個海域曾發生珊瑚大量死亡事件,珊瑚覆蓋率降低。
西南面的大寮海域以菊珊瑚種類最常見,因受港口擴建、高沉積率的影響,珊瑚生長狀態
不佳;種類多和北面的美人洞附近海域,也有小琉球嶼的珊瑚礁除了是重要的觀光資源外,
也是許多經濟性漁類和甲殼類等的孵育場所, 對維護高屏地區沿岸的漁業資源十分重要。
三、珊瑚礁保育方案
歷年調查資料皆顯示,目前台灣珊瑚礁承受最大威脅係來自過漁、環境污染和人為破
壞。因此,在考量珊瑚礁保育的策略時,如何排除或減輕人為因子對珊瑚礁的威脅是首先
必須處理的問題,除此之外,珊瑚礁也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Hoegh-Guldberg, 1979;
Knowlton, 2001),因此,綜合考慮人為污染和氣候變遷的長期影響,擬定下列各項台灣海
域珊瑚礁保育策略。
1. 設立海洋保護區
設立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是近二十餘年來國際間公認保護海洋生態資
源及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作法。1992 年聯合國環境大會所提出的「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
就將設立海洋保護區列為重點項目之一,並且呼籲各國提高海洋保護區的比例。由於珊瑚
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因此被公認為設立海洋保護區的優先地區(Roberts et
al. 2000; Spalding, 2001)。有基於此,澳洲政府已於 2004 年將大堡礁的禁漁保護區(NTA,
no-take area)自原來的<5%提高為 33%,美國政府則計畫在 2010 年之前,陸續將 20%珊瑚
礁列為禁漁保護區(Bellwood et al. 2004)。設立海洋保護區,並經由適當的立法和執法,
杜絶人為活動對珊瑚礁的衝擊或破壞行為,使珊瑚礁生態系得到生息繁衍的機會,可說是
現階段台灣珊瑚礁保育最迫切的議題,也是最有效的策略(邵等,2003)。有鑑於珊瑚礁在台
灣海洋生態中的重要性,建議在 2010 年將我國珊瑚礁海域的 20%劃設為禁漁保護區,以維
繫海洋生物資源的永續。而在設立珊瑚礁禁漁保護區時,應考慮建立區域均衡、兼顧生物
多樣性保育與氣候變遷衝擊的保護區系統。綜合本研究五年調查結果,建議將珊瑚覆蓋率
高而穩定,以及物種多樣性高的礁區,包括:龍洞灣、卯澳灣、豆腐岬、石梯坪、三仙台、
31
綠島、蘭嶼、小琉球西側、以及澎湖海域的青灣、將軍澳嶼和東西嶼坪等海域劃設為海洋
保護區(圖二十二)。當然海洋保護區的選擇和設立,需要經過縝密的調查和資料蒐集、分
析,包括物種豐富度、棲地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族群關聯性及其他生態條件和社會條件
等,都是選擇海洋保護區必須考慮的因素;至於各海域保護區的確定範圍和管理辦法,則
需經地方政府、社區民眾、資源使用者的共同商議,並以達成資源永續為目標。
2. 防治海洋污染
歷年來台灣海域珊瑚礁總體檢的資料顯示,台灣珊瑚礁遭受的最大污染源是沉積物、
海底廢棄物及優氧化。沉積物的來源是陸地水土保持不良及土石流,尤其是珊瑚沿岸地區
的土地利用和開發案,應予適當管制,嚴格要求其做好水土保持措施。海底廢棄物來自海
洋遊憩活動及陸地抛棄,優氧化則來自沿海市鎮的廢水排放,這些都應在環境法規加以嚴
格規範。由於珊瑚礁是對污染物質非常敏感的生態系,有必要針對珊瑚礁區訂定更嚴格的
環境保護法規。若能做好污染防治,則在中期和長期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台灣東部、北部
及澎湖海域可能成為台灣海域珊瑚生長繁盛的地區,因此,這些地區沿岸的污染防治應列
為優先辦理的事項。
3. 珊瑚種苗培育和群聚復育
由於不同珊瑚種類的耐溫上限不同,有些珊瑚能忍受較高水溫的衝擊,因此在氣候變
遷的衝擊下,積極從事較耐溫珊瑚的種苗培育,可以加速珊瑚白化之後的珊瑚群聚復育。
其中,有關珊瑚種類生理適應和種間交互作用,都對復育成效有重大影響,有必要針對這
些議題進行研究。
4. 輔導海洋資源利用方式轉型
歷年珊瑚礁生態調查資料都顯示,台灣海域珊瑚礁受到過漁的影響甚大,使得許多具
有食用或觀賞性經濟價值的魚、蝦、蟹、貝類族群數量都極低,甚至從該海域消失。在沿
岸漁業資源枯竭的情況下,傳統漁業已經很難維持,為了保育資源及永續利用,應積極輔
導沿岸漁業轉型,促使沿海地區漁民從以捕撈為主的漁業型態,轉變為從事海上休閒活動
服務業為主的資源利用型態。近年來,東部及東北部快速發展的海上賞鯨和船釣活動,都
是海洋資源利用型態改變的成功案例,這些漁業轉型的推廣,在其他珊瑚礁區還有很大的
發展空間。
32
5. 進行特殊及稀有海洋生物資源的培育
由於珊瑚礁生物資源的過度或不當利用,許多生物資源都已枯竭,例如:龍蝦、硨磲
貝、石斑魚、蝶魚、雀鯛、大型貝類的族群量都很低。為了使珊瑚礁恢復其生態功能,有
必要以人工育苗的方式,培育這些生物的幼苗,待其成長至一定階段後,放流於珊瑚礁區,
促使自然族群逐漸恢復,並促進珊瑚礁生態系功能復原。
6. 推廣海洋環境教育
海洋環境的破壞往往肇因於人們對海洋生態或海洋資源的誤解或認知不足,透過教育活
動,可以讓社會大眾瞭解海洋生態和珊瑚礁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在承受環境變遷衝擊時的
脆弱性。這些海洋生態基礎認知的教育推廣,是改善目前台灣海洋環境狀態的根本做法。
7. 推行珊瑚礁及海洋生態保育相關研究
在環境變遷和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過程中,台灣珊瑚礁將何去何從,是亟待探討的問
題。此議題的探討需要豐富基礎資料以建立生態模式,然而,關於台灣海域珊瑚礁生物的
基礎資料都相當缺乏,例如珊瑚礁的確實分布範圍、各海域珊瑚礁環境特徵和生物群聚結
構、群聚或族群之間的遺傳關連性、珊瑚礁生態模式等,都必須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以增
進對台灣珊瑚礁的瞭解,提供基礎資料,以擬定我國面對環境和氣候變遷時,珊瑚礁保育
的因應策略。
結 論 與 建 議
一、歷年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珊瑚礁僅約五分之一地點的珊瑚覆蓋率高於 50%,屬於良好
狀態,約二分之一地點的珊瑚覆蓋率介於 30-50%之間,屬於受到環境壓迫狀態,其餘
約十分之三地點的珊瑚覆蓋率低於 30%,屬於已破壞或不良狀態。
二、珊瑚礁指標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調查結果顯示,各種具有食用和觀賞價值的生物都非
常稀少,表示台灣海域的珊瑚礁都處於過漁和被高度干擾的狀態。
三、台灣海域珊瑚礁的迫害因子,主要是沉積物污染、過漁及破壞性漁法(炸魚、毒魚、放
置流刺網等)、有機質污染、海洋遊憩活動的破壞等。
33
四、保育台灣海域珊瑚礁資源,建議採取下列措施:設立海洋保護區、防治海洋污染、進
行珊瑚種苗培育和群聚復育、輔導海洋資源利用方式轉型、進行特殊及稀有海洋生物
資源的培育、推行珊瑚礁及海洋生態保育相關研究。
五、建議將歷年來珊瑚覆蓋率高而穩定,物種多樣性高的礁區,包括:龍洞灣、卯澳灣、
豆腐岬、石梯坪、三仙台、綠島、蘭嶼、小琉球西側、以及澎湖海域的青灣、將軍澳
嶼和東西嶼坪等海域優先規劃為海洋保護區。
參 考 文 獻
方新疇、陳宏遠、莫顯蕎、宋克義、劉莉蓮,1993。澎湖南部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調查報告
書,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
宋克義、戴昌鳳、黃將修、陳昭倫、樊同雲,2000。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行政院農
委會漁業署委託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邵廣昭、邱文彥、歐慶賢、謝蕙蓮,2003。海洋保護區系統之建立及其經營管理策略之研
究。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委託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張崑雄、張石角、蘇焉、張慶恩、林曜松、劉小如、楊世平、邵廣昭、陳章波、鄭明修,
1989。蘭嶼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調查評鑑規劃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張崑雄、詹榮桂、戴昌鳳、曾榮政、鄭明修、蘇焉,1991。綠島海域資源調查與保育研究
計劃。交通部觀光局東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張崑雄、江永棉、陳春暉、詹榮桂、戴昌鳳、鄭明修,1992。澎湖北部海域海洋生物資源
調查報告書,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
34
張崑雄、楊海寧、陳春暉、詹榮桂、戴昌鳳、鄭明修,1993。澎湖內海海域海洋生態資源
調查研究,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
陳哲聰、邵廣昭、柳芝蓮、陳忠信、游祥平、程一駿、黃將修、黃雲鵬、張培廉,1992。
澎湖東部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調查研究報告書,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
處。
楊榮宗、季光三、胡舜智、陳秀珍,1975。小琉球沿岸魚類和底棲生物調查報告。國立台
灣大學理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刊第七號。
戴昌鳳、宋克義、黃將修、陳昭倫、樊同雲,2001。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行政院農
委會漁業署委託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戴昌鳳、宋克義、黃將修、陳昭倫、樊同雲,2002。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行政院農
委會漁業署委託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戴昌鳳、宋克義、鄭明修、陳昭倫、樊同雲,2003。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行政院農
委會漁業署委託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戴昌鳳、陳永澤、郭坤銘、莊正賢,1998。墾丁國家公園南灣海域珊瑚群聚的變遷: 1987
至 1997 年. 國家公園學報 8: 79-99.
戴昌鳳、郭坤銘、陳永澤、莊正賢,1999。墾丁國家公園東岸及西岸海域珊瑚群聚的變遷:
1987 至 1997 年. 國家公園學報 9: 111-129.
Bellwood, D. R., T. P. Hughes, C. Folke and M. Nystrom (2004) Confronting the coral reef crisis.
Science 429: 827-833.
Birkeland, C. (1997) Life and death of coral reefs. Chapman and Hall, New York, pp 536.
Connell, J.H., T. P. Hughes and C. C. Wallace (1997) A 30-year study of coral abundance,
recruitment, and disturbance at several scales in space and time. Ecol. Monogr. 67:
461-488.
35
Connell, J.H., T. P. Hughes, C. C. Wallace, J. E. Tanner, K. E. Harm and A. M. Kerr (2004) A
long-term study of competition and diversity of corals. Ecol. Monogr. 74: 179-210.
Dai, C. F. (1989) Scleractinia of Taiwan. I. Families Astrocoeniidae and Pocilloporidae. Acta
Oceanogr. Taiwanica 22: 83-101.
Dai, C. F. (1991) Reef environment and coral fauna of southern Taiwan. Atoll Res. Bull.
354:1-28.
Dai, C. F. and C. H. Lin (1992) Scleractinia of Taiwan III. Family Agariciidae. Acta Oceanogr.
Taiwanica 28:80-101.
Dai, C.-F. (1997) Assessment of the present health of coral reefs in Taiwan. In: Status of Coral
Reefs in the Pacific (Grigg, R. W. and C. Birkeland, eds.), p 123-131. Sea Grant Program,
University of Hawaii.
Hodgson, G. (1999) A global assessment of human effects on coral reefs. Mar. Pollut. Bull. 38:
345-355.
Hodgson, G. (2000) Coral reef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using Reef Check. In: Inter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p 169-176.
Hoegh-Guldberg, O. (1999) Climatechange,coralbleachingandthefutureoftheworld’scoral
reefs. Mar. Reshwater Res. 50: 839-866.
Hoeksema, B. W. and C. F. Dai (1991) Scleractinia of Taiwan. II. Family Fungiidae (including a
new species). Bull. Inst. Zool., Academia Sinica 30:201-226. (SCI)
Knowlton N (2001) The future of coral reef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8: 5419-5425.
Roberts CM, McClean CJ, Veron JEN, Hawkins JP, Allen GR, McAllister DE, Mittermeier CG,
Schueler FW, Spalding M, Wells F, Vynne C, Werner TB (2002) Marine biodiversity
hotspot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for tropical reefs. Science 295: 1280-1284.
Spalding, M., C. Ravilious, and E. P. Green (2001) World atlas of coral reefs. UNEP-WCMC, pp
36
424.
Wallace, C. C. and C. F. Dai (1997) Scleractinia of Taiwan IV. Revision of the coral genus
Acropora. Zool. Stud. 36: 288-324.
Wilkinson, C. (2000) Status of coral reefs of the world: 2000.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ownsville, Australia.
Wilkinson CR (ed.) 2002. Status of coral reefs of the world: 2002.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ownsville, Australia, 378 pp.
Wilkinson CR (ed.) 2004. Status of coral reefs of the world: 2000.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ownsville, Australia, 380 pp.
37
表一、 台灣海域珊瑚礁體檢調查地點之地理座標。
區域 地點 緯度 經度
東北角 龍洞 N25°7' E121°55'
東北角 和美 N25°6.5' E122°11'
東北角 桂安 N25°01.7' E121°57.5'
東北角 卯澳 N25°02.2' E121°58.7'
宜蘭 內埤 N24°34.8' E121°52.1'
宜蘭 豆腐岬 N24°35.1' E121°52.4'
宜蘭 蕃薯寮 N24°57.1' E121°53.7'
宜蘭 鶯歌石 N24°59.3' E121°56.5'
東海岸 三仙台 N23°07.3' E121°24.4'
東海岸 石梯坪 N23°30' E121°32'
東海岸 新蘭 N22°30.5' E121°00'
東海岸 杉原 N22°30.1' E121°06.4'
恆春半島 佳洛水 N22°00' E120°51.5'
恆春半島 後壁湖 N21°56.8' E120°44.5'
恆春半島 香蕉灣 N21°55' E120°50.2'
恆春半島 排水口 N21°56' E120°44.2'
恆春半島 萬里桐 N22°00' E120°45.4'
恆春半島 跳石 N21°57.5' E120°41.7'
小琉球 大寮 N22°18.1' E120°22.1'
小琉球 蛤板 N22°20.7' E120°21.3
小琉球 美人洞 N22°21.5' E120°21.8'
綠島 公館 N22°31.2' E121°30'
綠島 石朗 N22°40' E121°27.8'
綠島 柴口 N22°31' E121°29.3'
蘭嶼 土地公廟 N22°05.1' E121°30'
蘭嶼 機場外 N22°03.6' E121°31.8'
蘭嶼 蘭嶼中學 N22°04.1' E121°31.1'
澎湖 歧頭 N23°38.8' E190°35.3'
澎湖 青灣內灣 N23°33' E119°30'
澎湖 青灣外灣 N23°32' E119°32'
澎湖 蛇頭山 N23°34' E119°33'
表二、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底質調查記錄表
39
表三、珊瑚礁指標魚類與無脊椎動物及珊瑚的迫害因子調查記錄表
40
表四、台灣東北角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龍洞 和美 桂安 卯澳
深度(米) 3 10 3 10 3 10 3 10
石珊瑚 32.5 40.8 1.5 42.5 8.0 8.5 6.0 12.2
軟珊瑚 0 0 0 0 0.5 0 0 0.5
海藻 5.6 5.6 59.5 38.0 63.0 55.5 47.5 50.3
海綿 0 17.6 1.5 0 0 0 0 0
礫石 57.5 12.0 26.0 2.0 1.0 0 0 0
沙 0 6.4 1.0 8.5 17.0 22.0 37.5 26.5
泥 0 0 9.0 6.0 0 0 0 0
死珊瑚 0.6 0 0.5 1.5 0 0 0 1.6
空白基質 2.5 14.8 0.5 1.0 10.5 14.0 8.5 8.5
其他 1.3 2.8 0.5 0.5 0 0 0.5 0.5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五、台灣東北角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龍洞 和美 桂安 卯澳
水深(m) 3 10 3 10 3 10 3 10
蝶魚 3 6 4 16 9 1 3
石鱸 1 1 1
笛鯛 3 28 8 14
石斑魚 1 2 1
櫻花蝦 1
魔鬼海膽 3 6 8 17 3 7 7
鉛筆海膽 1
珊瑚的迫害 : 錨 1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1
垃圾 : 魚網 1 1 3 2 1 2
垃圾 : 其他 4 5 2 2 1
41
表六、台灣宜蘭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豆腐岬 內埤 番薯寮 鶯歌石
深度(米) 3 10 3 10 3 10 3 10
石珊瑚 39.5 18.5 27.5 7.5 20.5 26.5 9.0 17.5
軟珊瑚 0 0 16.5 11.0 1.0 1.5 0 0.5
海藻 4.5 9.5 29.5 22.5 43.0 28.5 46.5 36.0
海綿 0 0.5 3.0 2.5 1.0 0.5 0.5 1.0
礫石 0 0 0 1.0 2.0 4.0 14.0 5.5
沙 0 19.5 0.5 5.5 0.5 1.5 0 3.5
泥 0 17.5 18.0 45.5 18.0 37.0 8.0 29.5
死珊瑚 31.0 1.0 3.0 0 0 0.5 0 0
空白基質 25.0 33.5 0.5 4.5 12.0 0 21.5 0.5
其他 0 0 1.5 0 2.0 0 0.5 6.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七、台灣宜蘭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鶯歌石 蕃薯寮 豆腐岬 內碑
水深(m) 3 10 3 10 3 10 3 10
蝶魚 1 5 10 4 6 1
魔鬼海膽 269 6 8 3 10
海參(食) 1
硨磲貝 2
珊瑚的迫害 : 錨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垃圾 : 魚網 2 24 4 17
垃圾 : 其他 6 12 5 2 45 2
42
表八、恆春半島海域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萬里桐 排水口 跳石 後壁湖 香蕉灣 加洛水
深度(米) 3 8 3 8 3 8 3 8 3 8 3 8
石珊瑚 50.5 44.5 51.5 25.5 47.5 44.0 11.5 31.0 64.5 64.5 59.0 7.0
軟珊瑚 0.5 0 3.5 31.5 0.5 3.5 6.5 27.0 0.5 0.5 1.0 0.5
海藻 5.0 7.0 5.5 11.0 2.5 3.5 12.0 8.0 3.5 2.0 9.0 9.5
海綿 0 0 0 0 0 0 0 0 0 0 0.5 0
礫石 12.0 0 3.0 0 1.0 0 0 0 2.5 0 2.5 55.5
沙 2.5 10.0 3.5 1.5 8.5 14.0 8.0 20.5 0.5 7.0 0 11.5
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死珊瑚 0 0.5 0 0 0.5 0 0 0 0 0.5 1.0 0
空白基質 29.5 34.0 31.5 28.0 38.0 33.5 62.0 13.5 27.5 24.0 22.5 16.0
其他 0 4.0 1.5 2.5 1.5 1.5 0 0 1.0 1.5 4.5 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九、恆春半島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佳洛水 香蕉灣 跳石 後壁湖 排水口 萬里桐
水深(m) 3 8 3 8 3 8 3 8 3 8 3 8
蝶魚 9 64 8 21 9 7
石鱸 2 2
笛鯛 5
石斑魚 4 1 1
魔鬼海膽 5 2 93 19 13
硨磲貝 1 3 1
龍蝦 2
珊瑚的迫害:錨
珊瑚的迫害:炸藥
珊瑚的迫害:其他
垃圾 : 魚網 1 1 2 3 1 2
垃圾 : 其他 3 2 3 2 3 2
43
表十、小琉球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大寮 美人洞 蛤板
深度(米) 3 10 3 10 3 10
石珊瑚 37.2 41.6 10.4 19.6 30.4 36.0
軟珊瑚 0 2.0 0 0 0 0
海藻 1.6 1.6 79.2 0 56.4 9.6
海綿 0 0 0 0 0 0.4
礫石 0 0 0 0 0 0
沙 0.8 6.0 8.0 38.4 4.4 6.8
泥 0 0 0 0 0 0
死珊瑚 0.8 48.8 1.2 42.0 0.4 47.2
空白基質 59.6 0 1.2 0 8.0 0
其他 0 0 0 0 0.4 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十一、小琉球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大寮 美人洞 蛤板
水深(m) 3 10 3 10 3 10
蝶魚 3 1 1
石斑魚 1 2
魔鬼海膽 7 32 41
海參(食) 1 1 1 2
珊瑚的迫害 : 錨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垃圾 : 魚網
垃圾 : 其他
44
表十二、綠島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柴口 石朗 公館
深度(米) 3 10 3 10 3 10
石珊瑚 71.9 83.2 31.5 5.2 55.5 58.8
軟珊瑚 5.7 3.6 27.8 81.2 1.0 2.0
海藻 1.9 0 4.6 0 21.5 0
海綿 0 0 0 0 3.5 0
礫石 0 0 0 0 3.0 0
沙 0.5 2.4 2.6 9.6 8.5 0
泥 0 0 0 0 0 0
死珊瑚 0 2.8 0 1.2 7.0 39.2
空白基質 19.0 8.0 21.6 2.8 0.5 0
其他 1.0 0 11.9 0 0.5 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十三、綠島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石朗 柴口 公館
水深(m) 3 10 3 10 3 10
蝶魚 46 4 14 14 7 4
笛鯛
石斑魚 2 3
櫻花蝦
魔鬼海膽 1 1 2 2 3 3
硨磲貝 4 2
珊瑚的迫害 : 錨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垃圾 : 魚網
垃圾 : 其他
45
表十四、蘭嶼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機場 蘭嶼中學 土地公廟
深度(米) 3 10 3 10 3 10
石珊瑚 46.4 42.4 66.4 58.0 63.2 55.6
軟珊瑚 15.2 8.4 6.0 19.6 9.6 22.4
海藻 4.0 38.0 2.4 0 10.4 7.6
海綿 2.0 0.8 1.6 3.2 2.8 5.6
礫石 0.8 0 6.4 4.4 0.8 0
沙 0.8 0.4 0.8 1.2 7.2 4.0
泥 0 0 0 0 0 0
死珊瑚 28.8 9.6 16.0 13.6 5.6 4.0
空白基質 2.0 0 0 0 0.4 0.8
其他 0 0.4 0.4 0 0 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十五、蘭嶼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土地公廟 機場 蘭嶼中學
水深(m) 3 10 3 10 3 10
蝶魚 10 4 1 20
魔鬼海膽 57 2 14
棘冠海星 1
硨磲貝 5 5 2 1 2
珊瑚的迫害 : 錨 1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1
垃圾 : 魚網 1 1 1 1
垃圾 : 其他 3 1
46
表十六、澎湖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歧頭 青灣內灣 青灣外灣 蛇頭山
深度(米) 3 6 3 6 3 6 3 6
石珊瑚 6.0 0.4 86.4 71.6 50.8 38.8 44.8 12.4
軟珊瑚 0 0 0.8 0.4 0.8 0.4 0 0
海藻 0 0 0 0 27.2 20.4 0 0
海綿 0 0 0 0 0 0 0 0
礫石 0 0 3.2 0 0 0 0 0.8
沙 0.4 0 4.0 18.0 12.0 16.0 0 66.8
泥 0 0 0 0 0 0 0 0
死珊瑚 93.6 99.6 4.8 10.0 0 0 54.8 20.0
空白基質 0 0 0 0 9.2 24.4 0 0
其他 0 0 0.8 0 0 0 0.4 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十七、澎湖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岐頭 蛇頭山 青灣內灣 青灣外灣
水深(m) 3 6 3 6 3 6 3 6
蝶魚 2 13 4 17 41 19 13
石鱸 1
笛鯛 3
老鼠斑 1 1 1 1
石斑魚 1 5 1 3
櫻花蝦 1 9 1 1
魔鬼海膽 3 43 1 17 3
海參(食) 5 3
龍蝦 1
珊瑚的迫害 : 錨 7 1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垃圾 : 魚網 1 1
垃圾 : 其他 2 1
47
表十八、台灣周圍海域共 27 調查地點的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表內數值為水
深 3 及 10 m 的平均值,調查時間為 2004 年 5 至 10 月。
海域 地點 石珊
瑚
軟珊
瑚
死珊
瑚
海藻 岩石 海綿 礫石 沙 泥 其他
龍洞 36.7 0.0 0.3 5.6 8.7 8.8 34.7 3.2 0.0 2.0
和美 22.0 0.0 1.0 48.8 0.8 0.7 14.0 4.7 7.5 0.5
桂安 8.3 0.3 0 59.2 12.2 0.0 0.5 19.5 0.0 0.0
東
北
角
卯澳 9.1 0.3 0.8 48.9 8.5 0.0 0.0 32.0 0.0 0.5
鶯歌石 13.3 0.3 0.0 41.3 11.0 0.8 9.8 1.8 18.8 3.3
蕃薯寮 23.5 1.3 0.3 35.8 6.0 0.8 3.0 1.0 27.5 1.0
豆腐岬 29.0 0.0 16.0 7.0 29.3 0.2 0.0 9.8 8.7 0.0
宜
蘭
內埤 17.5 13.8 1.5 26.0 2.5 2.7 0.5 3.0 31.8 0.7
萬里桐 47.5 0.3 0.3 6.0 31.7 0.0 6.0 6.2 0.0 2.0
排水口 38.5 17.5 0.0 8.3 29.7 0.0 1.5 2.5 0.0 2.0
後壁湖 21.3 16.7 0.0 10.0 37.8 0.0 0.0 14.2 0.0 0.0
跳石 45.8 2.0 0.2 3.0 35.8 0.0 0.5 11.2 0.0 1.5
香蕉灣 64.5 0.5 0.3 2.8 25.8 0.0 1.3 3.8 0.0 1.3
恆
春
半
島
佳洛水 33.0 0.8 0.5 9.2 19.3 0.2 29.0 5.7 0.0 2.3
蛇頭山 28.6 0.0 37.4 0.0 0.0 0.0 0.4 33.4 0.0 0.2
青 灣 內
灣
79.0 0.6 7.4 0.0 0.0 0. 1.6 11.0 0.0 0.4
青 灣 外
灣
44.8 0.6 0.0 23.8 16.8 0.0 0.0 14.0 0.0 0.0
澎
湖
歧頭 3.2 0.0 96.6 0.0 0.0 0.0 0.0 0.2 0.0 0.0
大寮 39.4 1.0 24.8 1.6 29.8 0.0 0.0 3.4 0.0 0.0
美人洞 15.0 0.0 21.6 39.6 0.6 0.0 0.0 23.2 0.0 0.0
小
琉
球 蛤板 33.2 0.0 23.8 33.0 4.0 0.2 0.0 5.6 0.0 0.2
柴口 77.5 4.7 1.4 0.9 13.5 0.0 0.0 1.5 0.0 0.5
石朗 18.3 54.5 0.6 2.3 12.2 0.0 0.0 6.1 0.0 6.0
綠
島
公館 57.2 1.5 23.1 10.7 0.3 1.8 1.5 4.2 0.0 0.3
機場 44.4 11.8 19.2 21.0 1.0 1.4 0.4 0.6 0.0 0.2
蘭 嶼 中
學
62.2 12.8 14.8 1.2 .0 2.4 5.4 1.0 0.0 0.2
蘭
嶼
土 地 公
廟
59.4 16.0 4.8 9.0 0.6 4.2 0.4 5.6 0.0 0.0
48
表十九、歷年(1997-2004)台灣海域珊瑚礁調查各地點的變動趨勢分析。
石珊瑚覆蓋率
變動次數
海域 地點 增加 降低 總數
增加 > 降低
綠島 柴口 3 1 4
石朗、南寮 3 1 4
公館、將軍岩 2 1 3
墾丁 佳洛水 3 1 4
澎湖 青灣內灣 2 1 3
青灣外灣 2 1 3
蛇頭山 2 1 3
東北角 卯澳 2 1 3
龍洞 2 1 3
蘭嶼 機場外 2 1 3
增加 = 降低
墾丁 出水口 2 2 4
香蕉灣 2 2 4
增加 < 降低
墾丁 跳石 1 3 4
後壁湖 1 2 3
澎湖 歧頭 1 2 3
東北角 和美 1 2 3
桂安 1 2 3
小琉球 美人洞 1 2 3
石珊瑚覆蓋率
變動次數
海域 地點 增加 降低 總數
增加 > 降低
綠島 公館、將軍岩 3 0 3
柴口 3 1 4
澎湖 蛇頭山 3 0 3
青灣外灣 2 1 3
東北角 和美 2 1 3
龍洞 2 1 3
小琉球 美人洞 3 0 3
蘭嶼 機場外 3 0 3
增加 = 降低
綠島 石朗、南寮 2 2 4
墾丁 佳洛水 2 2 4
跳石 2 2 4
增加 < 降低
墾丁 香蕉灣 0 4 4
出水口 1 3 4
後壁湖 1 2 3
澎湖 歧頭 0 3 3
青灣內灣 0 3 3
東北角 卯澳 0 3 3
桂安 0 3 3
礁岩平台 (3~5 m) 礁岩斜坡 (8~10 m)
56%
33%
44%
39%
49
表二十、台灣海域珊瑚物種分布名錄。
Class Anthozoa 珊瑚蟲綱 東北角
宜蘭
北部
宜蘭
南部 花蓮 台東
恆春
東岸 南灣
恆春
西岸 蘭嶼 綠島 小琉球
澎湖
北部
澎湖
南部
Order Scleractinia 石珊瑚目
Astrocoeniidae 星珊瑚科
Stylocoeniella armata 柱形合星珊瑚 + + + + + + + + + + + + +
Stylocoeniella guentheri 變形合星珊瑚 + + + + + + + + + + + + +
Pocilloporidae 鹿角珊瑚科
Pocillopora amicornis 細枝鹿角珊瑚 + + + + + + + + + + + + +
Pocillopora eydouxi 巨枝鹿角珊瑚 + + + + + + + + + +
Pocillopora meandrina 紋形鹿角珊瑚 + + + + + + + + +
Pocillopora verrucosa 疣鹿角珊瑚 + + + + + + + + + + + +
Pocillopora woodjonesi 伍氏鹿角珊瑚 + + + + + +
Seriatopora caliendrum 鈍枝列孔珊瑚 + + + + + + + + +
Seriatopora stellata 星枝列孔珊瑚 + + + + + + + +
Seriatopora hystrix 尖枝列孔珊瑚 + + + + + + + + +
Stylophora pistilllata 萼柱珊瑚 + + + + + + + + + + + + +
Stylophora mordax 圓柱珊瑚 + + + + + + +
Acroporidae 軸孔珊瑚科
Acropora palifera 籬枝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cuneata 楔形軸孔珊瑚 + +
Acropora humilis 趾形軸孔珊瑚 + + + + + + + + + + +
Acropora gemmifera 芽枝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
Acropora aspera 矛枝軸孔珊瑚 + + + + + + +
50
Acropora grandis 巨枝軸孔珊瑚 + + + +
Acropora corymbosa 傘形軸孔珊瑚 +
Acropora nobilis 高貴軸孔珊瑚 + + + +
Acropora monticulosa 巨錐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palmerae 匍匐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pacifica 太平洋軸孔珊瑚 +
Acropora cerealis 黍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
Acropora samoensis 三毛亞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digitifera 指形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
Acropora verweyi 小叢軸孔珊瑚 + + + + + + + + + + +
Acropora glauca 板葉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Acropora robusta 強壯軸孔珊瑚 + + + +
Acropora danai 達氏軸孔珊瑚 + + + + + + +
Acropora intermedia 中間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listeri 列枝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muricata 美麗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acuminata 繁枝軸孔珊瑚 + + + + +
Acropora valenciennesi 華倫軸孔珊瑚 + + + +
Acropora microphthalma 小葉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austera 簡單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pulchra 叉枝軸孔珊瑚 + + + + + + +
Acropora millepora 多孔軸孔珊瑚 + + + + + + + + + +
Acropora tenuis 柔枝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donei 童氏軸孔珊瑚 + + + +
51
Acropora yongei 楊氏軸孔珊瑚 + + +
Acropora cytheria 輻板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microclados 灌叢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hyacinthus 桌形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latistella 盤枝軸孔珊瑚 + + + + +
Acropora subulata 淺盤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nana 細枝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aculeus 尖銳軸孔珊瑚 + + + +
Acropora azurea 天藍軸孔珊瑚 + + + + +
Acropora nasuta 鼻形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valida 變異軸孔珊瑚 + + + + + + + + + +
Acropora secale 穗枝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lutkeni 粗短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clathrata 方格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divaricata 兩叉軸孔珊瑚 + + + + + + + + + +
Acropora solitaryensis 單獨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Acropora elseyi 旁枝軸孔珊瑚 + + +
Acropora florida 佛州軸孔珊瑚 + + + + + + + + + +
Acropora sarmentosa 短小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brueggemanni 鈍枝軸孔珊瑚 + + + + + + + + + + +
Anacropora matthaii 馬氏假軸孔珊瑚 +
Astreopora myriophthalma 蜂巢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
Astreopora listeri 潛伏星孔珊瑚 + + + + + + + + + + +
Astreopora gracilis 疣星孔珊瑚 + + + + + + + + + + + + +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More Related Content

Featured

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
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
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Albert Qian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Kurio // The Social Media Age(ncy)
 
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
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
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Search Engine Journal
 
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
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
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SpeakerHub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Clark Boyd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Tessa Mero
 
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
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
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Lily Ray
 
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
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
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Vit Horky
 
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
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
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MindGenius
 
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
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
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RachelPearson36
 
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
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
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Applitools
 
12 Ways to Increase Your Influence at Work
12 Ways to Increase Your Influence at Work12 Ways to Increase Your Influence at Work
12 Ways to Increase Your Influence at WorkGetSmarter
 
Ride the Storm: Navigating Through Unstable Periods / Katerina Rudko (Belka G...
Ride the Storm: Navigating Through Unstable Periods / Katerina Rudko (Belka G...Ride the Storm: Navigating Through Unstable Periods / Katerina Rudko (Belka G...
Ride the Storm: Navigating Through Unstable Periods / Katerina Rudko (Belka G...DevGAMM Conference
 
Barbie - Brand Strategy Presentation
Barbie - Brand Strategy PresentationBarbie - Brand Strategy Presentation
Barbie - Brand Strategy PresentationErica Santiago
 
Good Stuff Happens in 1:1 Meetings: Why you need them and how to do them well
Good Stuff Happens in 1:1 Meetings: Why you need them and how to do them wellGood Stuff Happens in 1:1 Meetings: Why you need them and how to do them well
Good Stuff Happens in 1:1 Meetings: Why you need them and how to do them wellSaba Software
 
Introduction to C Programming Language
Introduction to C Programming LanguageIntroduction to C Programming Language
Introduction to C Programming LanguageSimplilearn
 

Featured (20)

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
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
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
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
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
 
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
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
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
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
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
 
How to 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
 
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
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
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
 
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
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
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
 
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
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
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
 
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
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
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
 
12 Ways to Increase Your Influence at Work
12 Ways to Increase Your Influence at Work12 Ways to Increase Your Influence at Work
12 Ways to Increase Your Influence at Work
 
ChatGPT webinar slides
ChatGPT webinar slidesChatGPT webinar slides
ChatGPT webinar slides
 
More than Just Lines on a Map: Best Practices for U.S Bike Routes
More than Just Lines on a Map: Best Practices for U.S Bike RoutesMore than Just Lines on a Map: Best Practices for U.S Bike Routes
More than Just Lines on a Map: Best Practices for U.S Bike Routes
 
Ride the Storm: Navigating Through Unstable Periods / Katerina Rudko (Belka G...
Ride the Storm: Navigating Through Unstable Periods / Katerina Rudko (Belka G...Ride the Storm: Navigating Through Unstable Periods / Katerina Rudko (Belka G...
Ride the Storm: Navigating Through Unstable Periods / Katerina Rudko (Belka G...
 
Barbie - Brand Strategy Presentation
Barbie - Brand Strategy PresentationBarbie - Brand Strategy Presentation
Barbie - Brand Strategy Presentation
 
Good Stuff Happens in 1:1 Meetings: Why you need them and how to do them well
Good Stuff Happens in 1:1 Meetings: Why you need them and how to do them wellGood Stuff Happens in 1:1 Meetings: Why you need them and how to do them well
Good Stuff Happens in 1:1 Meetings: Why you need them and how to do them well
 
Introduction to C Programming Language
Introduction to C Programming LanguageIntroduction to C Programming Language
Introduction to C Programming Language
 

2004 台灣珊瑚礁總體檢成果

  • 2. i 計畫名稱: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 計畫委託機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委會計畫編號: 93 農科-9.1.1-漁-F1(15)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 計畫主持人: 戴昌鳳 教授 共同主持人: 宋克義 教授 鄭明修 研究員 陳昭倫 副研究員 樊同雲 副研究員 參與研究人員:洪聖雯、陳建勳、童亞瑄、劉商隱、朱永盛、周雅嵐、周郁 翔、林明墩、張朝欽、曾明哲、張睿昇、劉弼仁、尤宜美、邱 郁文、謝恆毅、澎湖共生藻潛水協會、南北潛水俱樂部、亞潮 潛水俱樂部、宜蘭潛水協會 中華民國 93 年 12 月 31 日
  • 3. ii 目 錄 頁 次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2 前言……………………………………………………………….…... 4 實施方法 ……………………………………………………………...6 結果 …………………………………………………………..……… 8 台灣本島 一、東北角海域 ………………………………..………………. 8 二、宜蘭海域 ..………………………………………………… 9 三、恆春半島海域 ..…………………………………………....11 離島地區 四、小琉球海域 …..……………………………………………13 五、綠島海域 ..…………………………………………………14 六、蘭嶼海域 ..…………………………………………………16 七、澎湖海域 ..…………………………………………………17 討論 一、歷年調查資料綜合分析…………………………….……… 19 二、台灣海域珊瑚分布與珊瑚礁概況 ………………………... 21 三、珊瑚礁保育方案 …………………………………………... 30 結論與建議...……………………………………………………… 32 參考文獻 ……………………………………………………….……33 表 ...…………………………………………………………….…… 37 圖 ...…………………………………………………………….…… 71
  • 4. 1 中文摘要 本計畫參考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的標準調查法,對台灣海域的珊瑚礁進行定量調查;調 查範圍包括臺灣東北角、宜蘭、恆春半島、小琉球、綠島、蘭嶼、澎湖等七區域,共 27 個 地點。調查結果顯示,東北角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地點之間的變異較大,在 8.3%至 36.7% 之間,而宜蘭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約在 13.3%至 29%之間。恆春半島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 以香蕉灣最高(64.5%),其他地點在 21.3%至 47.5%之間。小琉球海域三個調查地點的石珊 瑚覆蓋率以美人洞最低(15%),其他兩地點分別為 33.2%與 39.4%。綠島海域的石珊瑚覆蓋 率以柴口最高(77.5%),除石朗以軟珊瑚為主以外,公館石珊瑚的覆蓋率亦很高(57.2%)。蘭 嶼海域三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相當均勻, 在 44.4%至 62.2%之間。澎湖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 以青灣內灣最高(79%),歧頭最低(3.2%),歧頭地區則有相當高比例的死珊瑚覆蓋(96.6%)。 在 27 調查地點中,共有 6 地點(蘭嶼中學、土地公廟、香蕉灣、柴口、公館及青灣內灣)石 珊瑚覆蓋率高於 50% (良好),11 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介於 25~50%之間(受威脅),10 地點的 石珊瑚覆蓋率低於 25%(極不良)。而在各地點,指標生物的豐富度都很低(包括珊瑚礁魚 類及無脊椎動物),顯示台灣本島及週邊海域的珊瑚礁受到過漁的影響甚大。錨具、漁網、 垃圾堆積以及沉積物是頻率較高的珊瑚礁迫害因子。歷年(2000-2004 年)珊瑚群聚變動趨勢 分析,顯示各地點珊瑚覆蓋率的變動並無一致趨勢,年間約有半數地點珊瑚覆蓋率維持穩 定,四分之一呈現增加,另四分之一呈現降低。綜合歷年調查結果,建議將珊瑚覆蓋率高 及物種多樣性高的礁區,包括:龍洞灣、卯澳灣、豆腐岬、石梯坪、三仙台、綠島、蘭嶼、 小琉球西側、澎湖青灣、將軍澳嶼及東、西嶼坪海域劃設為海洋保護區。 (關鍵字: 珊瑚礁、台灣、珊瑚礁體檢)
  • 5. 2 英文摘要 The modified Reef Check protocol was applied to survey the coral reefs in Taiwan. A total of 27 reef sites in seven regions, including the northeastern coast, I-lan County, Hengchun Peninsula, Penghu Islands, Hsiao-Liuchiu, Lutao, and Lanyu, were surveyed. Coral coverage on the NE coast was highly variable, ranging from 8.3% to 36.7%. Coral cover in I-lan County ranged from 13.3% to 29%. Coral coverage on the reef sites in Hengchun Peninsula was higher at Hsiangchiaowan (64.5%) than those of other sites (21.3% to 47.5%). Coral cover in Hsiao-Liuchiu ranged from 15% to 39.4%. Coral cover was relatively high in Lutao and ranged from 57.2% to 77.5%, with the exception of Shilang, which was dominated by soft coral. Coral cover at Lanyu was quite homogenous and ranged from 44.4% to 62.2%. Coral cover at Penghu Islands was highly variable with the highest found at the inner bay of Chinwan (79%) and the lowest at Chitou (3.2%) where dead coral skeletons occupied about 96.6% of the substrate. Among the 27 sites surveyed, coral cover at 6 sites (Lanyu-JHS, Lanyu Earth-God Temple, Hsiangjiaowan, Chaikou, Kunguan, and the inner bay of Chinwan) was higher than 50% suggesting that these reefs were in relatively good condition. The other 11 sites had their coral cover ranged from 25% to 50% representing reefs under the threats of anthropogenic or environmental stresses. Coral cover at the remaining 10 sites was below 25% indicating that these reefs were under severe stresses or had been heavily damaged. Moreover, the abundance of indicator species of fish and invertebrates was at low levels suggesting that most reef sites were under the stress of overfishing. Sediment pollution, trash, anchors and discarded fishing nets were observed at many localities indicating that coral reefs in Taiwan were under the threat of human activities. Results of tren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consistent trend of change among sites. Among years, 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sites showing little perturbations, a quarter of the sites decreasing, and a quarter increasing in coral cover. However, those sites with high coral coverage and high species diversity were stable with lower perturbations. We recommend to delineate these areas as the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cluding Longdong Bay and Mao-ao Bay on NE coast, Doufujia in I-lan County, Shitiiping and Sanxiantai on east coast, Lutao, Lanyu, Kengting in Hengchun Peninsula, west coast of Hsiao-Liuchiu, and
  • 6. 3 Jiangjiun-ao, Dongjiyu and Xijiyu in Penghu Archipelago. (Keywords: Coral reef, Taiwan, Reef Check)
  • 7. 4 前 言 珊瑚礁是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根據估計,每平方米珊瑚礁面積的生產力約為周遭熱 帶海洋生態系的 50~100 倍,因此珊瑚礁常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或「海洋中的綠 洲」。珊瑚礁也是海洋環境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全球的海洋生物種類約有四分之一 生活在珊瑚礁區,雖然現生珊瑚礁在地球上所佔的面積很小,它在維持地球生態平衡和生 物多樣性方面,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Birkeland 1997; Wilkinson 2000)。珊瑚礁是孕育漁 業資源的重要棲所,據估計有十餘萬種海洋生物在珊瑚礁區產卵、育幼或繁衍下一代;珊 瑚礁的立體結構提供仔稚魚及無脊椎動物幼苗躲避敵害的掩蔽,它的高生產力則提供充足 的食物給幼苗及其他生物利用。珊瑚礁區的許多魚類、無脊椎動物與藻類等是重要的食物 或藥物資源,珊瑚礁美麗的景觀更是重要的遊憩資源。 珊瑚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它的生長條件是溫暖的海水、堅固的底質和清澈的 水質。台灣本島及各離島的海洋環境,除了西部沿岸的沙質海底之外,大多適合珊瑚生長, 而且,由於台灣鄰近全球珊瑚礁最發達、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菲律賓—印尼海域,因此 台灣海域珊瑚礁的分布很廣,也擁有種類豐富的海洋生物。根據歷年來的調查記錄,台灣 沿海擁有 300 種以上的珊瑚、1200 種以上的珊瑚礁魚類,以及眾多的海洋無脊椎動物;雖 然台灣珊瑚礁的面積不及全球的千分之一,卻擁有全球大約三分之一的珊瑚礁物種,這些 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是我國非常珍貴的自然資產(Dai 1997)。 珊瑚礁位於陸地與海洋交界的淺海,容易受到來自陸地的污染衝擊和天然災害的影 響。近年來,隨著珊瑚礁鄰近地區的開發和利用,珊瑚礁所面臨的環境衝擊也日益加劇。 珊瑚礁的污染和破壞問題,自 1980 年代開始逐漸受到重視,1992 年的「地球高峰會」即 指出珊瑚礁是亟需保護的生態系,而設立海洋保護區以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的永續則是重要 議題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相關機構於1997年推動的「國際珊瑚礁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Reef),以及於 1998 年推動的「國際海洋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Ocean),主 要的目標就是在推展珊瑚礁和海洋生態系的保護,這些活動吸引全世界許多國家政府和民 間組織的積極參與,珊瑚礁保育已成為國際間生態保育的重要議題。 全球的珊瑚礁在 1997 至 1998 年面臨了大量白化和死亡的危機(Hoegh-Guldberg 1999; Wilkinson 2000; Spalding et al. 2001),根據國際珊瑚礁學會的統計,全世界至少有 50 個國 家或地區的珊瑚礁發生大量白化的現象,珊瑚白化的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
  • 8. 5 主要珊瑚礁區,而且從潮間帶一直延伸到水深 20 m 處,幾乎所有的石珊瑚和軟珊瑚都遭 殃,同時也波及海葵、海綿、海鞘等生物。許多地區的珊瑚礁,從海面或從衛星影像上就 可看出海底一大片慘白的景象,珊瑚嚴重白化的現象,令人觸目驚心。台灣的珊瑚礁在這 場浩劫中,也未能倖免;全球水溫上升引起的珊瑚大量白化,更使台灣海域原本飽受污染 摧殘的珊瑚礁雪上加霜。 在 1997 年的國際珊瑚礁年活動中,美國珊瑚礁學者 Gregor Hodgson 提出了「珊瑚礁 總體檢」(Reef Check)的構想,他建議採用標準化的定量調查方法,號召全球的珊瑚礁學者 和志工,同步調查各地的珊瑚礁,並將資料匯集,互相比較,以瞭解各地珊瑚礁的健康狀 態(Hodgson 1999; 2000);這項活動迅即引起各國學者的熱烈參與,並在往後的各年持續進 行,成為全球珊瑚礁監測網(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 GCRMN)的重要活動。 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在 1997 年成立時,國內學者和潛水團體即積極進行台灣海域的珊瑚礁 總體檢,本項計畫自 1999 年起獲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的經費補助,持續進行台灣海 域珊瑚礁總體檢工作,以監測台灣珊瑚礁的現況,做為保育珊瑚礁資源和設立海洋保護區 的基礎資料。 本計畫參考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的標準調查法,選擇台灣本島以及四周海域具代表性珊 瑚礁區,進行橫截線的定量調查,每年量測各地點的珊瑚礁底質組成,建立台灣珊瑚礁的 數量化資料,同時記錄各地珊瑚礁的現況和遭受污染的情形,以監測各地珊瑚礁的變遷, 並與歷年調查資料比較,瞭解年間的變化,做為擬定珊瑚礁保育策略和海劃設洋保護區的 參考資料。
  • 9. 6 實施方法 一、調查地點 本計畫選擇臺灣本島的東北角、宜蘭、東海岸、恆春半島,以及小琉球、綠島、蘭嶼、 澎湖等八區具代表性的珊瑚礁海域(圖一~八),每區選擇三至六地點進行調查,歷年的調查 地點包括:東北角(和美、龍洞、卯澳、桂安)、宜蘭(豆腐岬、內埤、蕃薯寮、鶯歌石)、東 部(石梯坪、三仙台、杉原)、恆春半島(萬里桐、核三廠排水口、後壁湖、跳石、香蕉灣、 佳洛水)、小琉球(大寮、美人洞、蛤板)、綠島(柴口、公館、石朗)、蘭嶼(機場、蘭嶼國中、 土地公廟),以及澎湖(歧頭、青灣內灣、青灣外灣、蛇頭山)等八區海域,共 30 個地點,各 地點的地理座標如表一所示;本年度東部海域的調查因海況限制無法進行。在每一地點分 別進行二個深度(以水深 3 及 10 m 為原則)的調查;然而,由於受限於野外調查時的現況及 各礁區的實際分布情形,各地點的調查深度可能有些調整。 二、調查方法 依據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的調查法,並參酌國內珊瑚礁狀況,在各調查地點的二個深度 各設置一條 50 公尺長的橫截線,橫截線上以 20(或 25)公分為一個觀測點,記錄底質類型(包 括:石珊瑚、大型海藻、礫石、軟珊瑚、海綿、沙、死珊瑚、岩石、泥及其他等十項)之出 現頻度(表二),其中,死珊瑚係指近期死亡而外骨骼仍可辨認的珊瑚遺留,岩石(或空白基 質)則包括沒有大型附著物的裸露珊瑚礁基質。在每一橫截線至少記錄 200 點底質資料,以 各項底質出現的頻率,作為估計石珊瑚覆蓋率及各類底質所佔比例的依據。 除了珊瑚礁底質調查之外,同時進行指標魚類及無脊椎動物調查,當作珊瑚礁健康狀 況的指標。調查方法為在進行橫截線調查時,同時記錄各橫截線兩側各 5 公尺帶狀範圍內 珊瑚礁指標生物的數量(表三),包括:(1)魚類(蝶魚、石鱸、笛鯛、老鼠斑、石斑魚、龍王 鯛、隆頭鸚鵡魚),(2)無脊椎動物(櫻花蝦、魔鬼海膽、鉛筆海膽、食用海參、棘冠海星、 硨磲貝、大法螺、龍蝦等)的數量,據以估計各地點各類指標生物的密度。 此外,為了瞭解各調查地點遭受的各類污染的情形,在進行橫截線調查時,同時記錄 各橫截線兩側各 5 公尺帶狀範圍內,各類污染(包括:沉積物污染、有機污染、垃圾、白化)
  • 11. 8 結 果 一、東北角海域 東北角海域共完成龍洞、和美、卯澳、桂安等四個地點的調查,結果如表三及表十所 示。各地點的底質組成略有差異,僅龍洞的石珊瑚覆蓋率較高;桂安和卯澳地區的底質組 成是以藻類為主,其次為沙或礫石;和美則有明顯的深度差異,在深度較淺的地方以藻類 與礫石為主,深的地方以石珊瑚和藻類為主。龍洞地區的石珊瑚平均覆蓋率為 36.7%,較 前一年的調查結果(29%)增加,與以往的資料比較(1999~2002 年,23% ~ 50%),顯示本區域 的珊瑚礁狀況尚處於穩定的狀況。其餘各點的石珊瑚覆蓋率都很低,介於 1.5% ~ 12.2%之 間,只有和美 10 m 深處石珊瑚覆蓋率達 42.5%。軟珊瑚僅於桂安 3 m、卯澳 10 m 深處有記 錄(但覆蓋率僅 0.5%),其餘各地皆無記錄到軟珊瑚。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除了龍洞地區 的珊瑚礁維持較穩定狀態外,其餘地區的調查結果顯示石珊瑚有減少的現象,可能為該地 區石珊瑚分布較不均質或與近年來東北角海岸大量開發有關。底質組成比例大致與去年結 果相似(圖九),而各地點在歷年間改變的主要底質組成是空白基質減少,而由藻類和沙所覆 蓋,部分原因是調查人員的判斷差異所致。 1. 龍洞 調查地點位於龍洞岬北側至漁港之間(N25˚7', E121˚55'),底質以石珊瑚以及礫石所佔 比例最高 (表四;石珊瑚─水深 3 m:32.5%,水深 10 m:40.8%;礫石─水深 3 m:57.5%, 水深 10 m:12.0%)。在指標魚類方面,記錄有蝶魚以及少數小型石斑魚;無脊椎動物記錄 有魔鬼海膽及櫻花蝦,兩者皆以水深 10 m 處記錄較多(表五)。珊瑚迫害因子方面,本地點 受到廢棄漁網及垃圾的影響。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藻類及石珊瑚的比例有些變動,可能 係因調查地點不同所致(圖九);而魔鬼海膽則有減少的現象。 2. 和美 調查地點位於北部濱海公路和美站海岸九孔養殖池附近(N25˚6.5', E122˚11'),本地點 的底質顯示明顯的深度差異,水深 3 m 珊瑚覆蓋率甚低,以藻類所佔比例最高(59.5%),水 深 10 m 則以石珊瑚所佔比例最高(42.5%) (表四)。指標生物記錄有蝶魚、石鱸與石斑,以及 25 隻魔鬼海膽,水深 10 m 記錄的數量則比水深 3 m 所記錄的數量要高(表五)。珊瑚迫害因 子方面,本地點受到廢棄漁網以及垃圾的影響。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底質組成比例大致
  • 12. 9 與去年相似,主要改變為礫石與空白基質減少,伴隨藻類增加,比例的變動可能係因調查 人員判斷差異所致(圖九)。 3. 桂安 調查地點位於濱海公路桂安站的桂安漁港附近(N25˚01.7' E121˚57.5'),底質以大型藻 類所佔比例最多(表四;水深 3 m:63.0%,水深 10 m:55.5%)其次為礫石(水深 3 m:17.0%, 水深 10 m:22.0%);石珊瑚覆蓋率皆很低(水深 3 m:8.0%,水深 10 m:8.5%)。指標生物 記錄有蝶魚 9 隻及石斑 1 隻(皆在水深 10 m)和笛鯛 31 隻(水深 10 m:28 隻);無脊椎動物僅 在 10 m 處記錄有魔鬼海膽及極少的鉛筆海膽(表五)。珊瑚迫害因子方面,本地點受到廢棄 漁網及垃圾的影響。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底質組成比例大致相似,僅石珊瑚覆蓋率降低(圖 九);而魚類則稍有增加的現象。 4. 卯澳 調查地點位於卯澳灣西側(N25˚02.2', E121˚58.7'),底質以大型藻類所佔比例最多(水深 3 m:47.5%,水深 10 m:50.3%),石珊瑚覆蓋率皆很低(水深 3 m:6.0%,水深 10 m:12.2%)(表 四)。指標生物方面記錄有蝶魚、石鱸及笛鯛;無脊椎動物僅記錄有魔鬼海膽,僅笛鯛的數量 在 10 m 深處明顯多於在 3 m 處。在迫害因子方面,本區同樣受到垃圾的影響。與去年調查 結果比較,底質組成比例大致不變,在水深 3 m 處石珊瑚比例有明顯降低的現象(圖九)。造 成石珊瑚比例變動的原因,主要為調查地點差異導致,因 1999~2002 年調查資料顯示此區 石珊瑚覆蓋率為 8.0%~13.2%,僅去年調查所得石珊瑚覆蓋率偏高,為 26.0%;但魚類種類 與數目略有增加的現象。 二、宜蘭海域 宜蘭海域共完成豆腐岬、內埤、蕃薯寮、鶯歌石等四個地點的調查,結果如表六及表 七所示。各地點的主要底質組成有些差異,豆腐岬底質主要由石珊瑚與空白基質組成,值 得注意的是水深 3 m 處死珊瑚所佔比例甚高;內埤與蕃薯寮主要的底質為石珊瑚、藻類與 泥;鶯歌石的底質組成則是藻類為主。各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在 7.5% ~ 39.5%之間,僅豆
  • 13. 10 腐岬淺水域(水深 3 m)有較高的石珊瑚覆蓋(39.5%);在軟珊瑚組成方面,除了內埤的軟珊瑚 覆蓋率超過 10%之外,其餘各地點介於 0 ~ 1.5%之間。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豆腐岬與內 埤有沉積物(泥沙)或空白基質比例增加,以及藻類覆蓋率減少的趨勢;蕃薯寮與鶯歌石則有 藻類覆蓋率增加,而礫石比例減少的趨勢(圖十)。 1. 豆腐岬 調查地點位於豆腐岬北側的小灣內(N24˚35.1', E121˚52.4'),水深 3 m 的調查線係在消 波水泥塊旁,該處的石珊瑚生長情況良好,覆蓋率達 39.5%(表六);水深 10 m 處的底質則 以沉積物(泥+沙)以及空白基質為主,覆蓋率分別為 37.0%及 33.5%,由於水質混濁,不利 珊瑚生存,石珊瑚覆蓋率低,僅佔 18.5%。指標魚類方面,僅記錄有蝶魚;底棲無脊椎動 物則僅在 3 m 處記錄有硨磲貝(表七)。至於珊瑚的迫害因子,在較深的區域有魚網和垃圾堆 積海底的現象,顯示人為影響相當嚴重。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水深 10 m 處各地質組成比 例相似,但 3 m 處死珊瑚大幅增加,推測可能是由於沿岸地區開發使海水沉積物增加的影 響(圖十)。 2. 內埤 調查地點位於內埤岬角北側附近(N24˚34.8', E121˚52.1'),底質主要以藻類(水深 3 m: 29.5%,水深 10 m:22.5%)、石珊瑚(水深 3 m:27.5%,水深 10 m:7.5%)、泥(水深 3 m: 18.0%,水深 10 m:45.5%)所組成(表六)。軟珊瑚覆蓋率與宜蘭其他地區相較之下較高(水 深 3 m:16.5%,水深 10 m:11.0%)。指標生物方面,僅記錄有蝶魚和魔鬼海膽。至於珊瑚 的迫害因子,本區受到垃圾影響(表七)。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水深 3 m 處石珊瑚覆蓋率增 加,軟珊瑚與藻類則減少,而沉積物的比例亦有增加的現象,然而底質組成比例的變動可 能係因調查地點不同所致(圖十)。 3. 蕃薯寮 調查地點在蕃薯寮漁港外(N24˚57.1', E121˚53.7'),底質組成皆以藻類為主(水深 3 m: 43.0%,水深 10 m:28.5%),主要是殼狀及櫛狀珊瑚藻,其次為石珊瑚(水深 3 m:20.5%, 水深 10 m:26.5%)、泥(水深 3 m:18%,水深 10 m:37.0%)(表六)。在指標魚類方面, 僅水深 10 m 記錄有蝶魚;無脊椎動物則無紀錄(表七)。垃圾的影響是本地點珊瑚迫害的主 要因子。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藻類覆蓋率呈現增加的現象,此變動可能係自然現象或有
  • 14. 11 利於藻類生長的營養鹽增加所致(圖十);而指標生物有明顯減少的現象。 4. 鶯歌石 調查地點位於鶯歌石岬角南側(N24˚59.3', E121˚56.5'),底質群聚組成以藻類為主(水深 3 m:46.5%,水深 10 m:36.0%),石珊瑚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皆不高(分別為 9.0%, 17.5%)(表六)。指標魚類記錄有蝶魚;無脊椎動物則記錄有魔鬼海膽(水深 3 m 即記錄有 269 隻)與可食用海參(僅在水深 10 m 有紀錄) (表七)。廢棄漁網及垃圾的影響是本地點珊瑚迫害 的主要因子。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藻類覆蓋率呈現增加的現象,而礫石的比例則減少, 但底質組成比例的變動可能係因調查人員判斷或地點差異所致(圖十);而魔鬼海膽則呈現大 幅增加的情形,可能與海藻生物量增加有關。 三、恆春半島海域 恆春半島海域的調查地點都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共完成萬里桐、核三廠排水口(以下 簡稱排水口)、後壁湖、跳石、香蕉灣及佳洛水等六地點的調查,結果如表八及表九所示。 各地點的底質組成有些差異,但主要的底質皆為石珊瑚與空白基質。就各地點各底質的平 均覆蓋率而言,除了後壁湖是以空白基質為主之外(佔 37.8%),其他各調查地點的底質組成 都是以石珊瑚為主;平均石珊瑚覆蓋率在 21.3% ~ 64.5%之間,在香蕉灣地區的平均覆蓋率 超過 50%,萬里桐、排水口、跳石及佳洛水等四地區則 33.0 ~ 47.5%之間。在軟珊瑚組成方 面,後壁湖地區的軟珊瑚平均覆蓋率最高(17.5%),其次是排水口(16.8%),其他四地點的平 均覆蓋率則小於 2%。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圖十一),各地點底質組成與去年大致相似,六 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皆稍有增加,但軟珊瑚覆蓋率下降,底質比例小幅度的變化可能為自 然變動或調查地點的差異所致。2004 年的颱風次數較往年頻繁,有些石珊瑚群體被颱風破 壞受損或死亡。尤其七月二日恆春地區大雨過後,沿岸海水非常混濁,加上大量浮潛遊客 的踐踏行為、遊艇停靠及漁船作業等破壞行為,及海底垃圾堆積、魚網纒繞珊瑚礁、加上 漂流木等眾多因子的影響,對墾丁珊瑚礁造成相當大的迫害,這些環境污染和人為破壞的 長期衝擊,尚待日後追蹤監測以評估其影響。 1. 萬里桐
  • 15. 12 調查地點位於萬里桐漁港北側(N22˚00', E120˚45.4'),本地點主要是石珊瑚(水深 3 m: 50.5%,水深 8 m:44.5%)與空白基質(水深 3 m:29.5%,水深 8 m:34.0%)為主的底質組成 (表八),軟珊瑚覆蓋率低(0 ~ 0.5%)。指標魚類方面,記錄有蝶魚和石斑魚;底棲無脊椎動 物則無記錄(表九)。本區有魚網和垃圾堆積海底的情形,並且有少許珊瑚有白化的現象。2004 年 7 月 2 日水災過後海岸、海底皆有許多漂流木,並且有許多垃圾、破布跟魚網,覆蓋在 珊瑚表面,造成許多珊瑚死亡。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各項底質組成比例都呈現一些變動, 尤其是石珊瑚與藻類比例變動甚大,可能係因天然災害及調查地點位置差異的影響(圖十 一)。 2. 排水口 調查地點位於核三廠排水口西側(N21˚56', E120˚44.2'),水深 3 m 處的底棲群聚以石 珊瑚與空白基質為主,其覆蓋率分別是 51.5%及 31.5%;水深 8 m 處是石珊瑚與軟珊瑚混生 的群聚,軟珊瑚覆蓋率較高,約 31.5%,石珊瑚覆蓋率為 25.5%,空白基質覆蓋率為 28.0% (表八)。在指標魚類方面,僅記錄到蝶魚,底棲無脊椎動物則記錄有魔鬼海膽(表九)。對於 珊瑚礁的迫害主要來自許多遊客的衝擊,因本地點是浮潛遊客集中地,經常有遊艇停靠, 而靠近軟珊瑚區也有許多漁船作業。各項底質組成與去年大致相似,並未顯現大幅變動(圖 十一)。 3. 後壁湖 調查地點位於後壁湖漁港西側(N21˚56.8', E120˚44.5'),水深 3 m 處的底棲群聚分布以 空白基質為主(62.0%),其次為海藻和石珊瑚,其覆蓋率分別是 12.0%及 11.5%;水深 8 m 處則為石珊瑚、軟珊瑚混生的群聚,覆蓋率分別為 31.0%與 27.0%(表八)。指標魚類記錄到 蝶魚、石鱸、石斑魚,無脊椎動物記錄有魔鬼海膽以及硨磲貝(表九)。本區並未有珊瑚白化 現象,但有少量垃圾、漁網或繩索堆積海底的情形,還有一些珊瑚被颱風打壞。與歷年調 查結果比較,軟珊瑚覆蓋率大幅下降,此外,水深 3 m 處的石珊瑚覆蓋率亦降低,其他的 底質組成則與去年大致相似 (圖十一)。 4. 香蕉灣 本地點位於香蕉灣漁港西側(N21˚55', E120˚50.2'),主要底質亦為石珊瑚與空白基質, 石珊瑚所佔比例最高,水深 3 m 與 8 m 處的覆蓋率同為 64.5%(表八),空白基質的覆蓋率則
  • 16. 13 分別是 27.5%(水深 3 m)及 24.0%(水深 8 m);軟珊瑚的覆蓋率低,深水及淺水區均小於 1%。 指標生物僅在 3 m 淺水域記錄有蝶魚,以及魔鬼海膽、硨磲貝、龍蝦(表九)。本區水質較清, 能見度佳,未記錄有明顯的珊瑚迫害因子,但有一些漁網或釣繩殘存珊瑚上。與歷年調查 結果比較,各底質組成與去年大致相似,並未顯現大幅變動(圖十一)。 5. 跳石 本地點位於南灣沙灘至跳石鼻之間(N21˚57.5', E120˚41.7'),底質組成主要以石珊瑚和 空白基質為主,在水深 3 m 處,覆蓋率分別是 47.5%及 38.0%,在水深 8 m 處的覆蓋率則 分別是 44.0%及 33.5%,本區的軟珊瑚覆蓋率低,深水及淺水區均小於 4%(表八)。指標生 物方面僅在水深 3 m 處記錄有蝶魚、石斑魚以及魔鬼海膽、硨磲貝;水深 8 m 處則未記錄 到任何指標生物(表九)。2004 年 7 月 2 日大雨過後,水質非常混濁,有少許珊瑚局部白化, 也有一些被颱風打壞的珊瑚,另有一些漁網和垃圾的危害。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本年度 的底質組成與去年大致相似,並未顯現大幅變動(圖十一)。 6. 佳洛水 調查地點位於佳洛水停車場北側,風景區入口附近(N22˚00', E120˚51.5'),淺水域珊 瑚生長較好,但水深 8 m 以下則以礫石為主,水深 3 m 的底質主要是以石珊瑚與空白基質 為主,覆蓋率分別為 59.0%及 22.5%;水深 8 m 處則以礫石與空白基質為主,所佔比例共有 71.5%,石珊瑚則僅佔 7.0%(表八)。指標生物僅在 3 m 淺水域記錄有少數蝶魚、石鱸和笛鯛 以及魔鬼海膽(表九)。海水能見度不佳,只有一些垃圾與魚網。與歷年調查結果相比,底質 組成比例有些許變動,變動的原因可能為調查地點不同所致(圖十一)。 四、小琉球海域 小琉球海域共完成大寮、蛤板及美人洞等三個地點的調查,結果如表十及表十一所 示。與去年的調查結果比較,今年的石珊瑚覆蓋率大幅增加,大寮與蛤板 3 m 與 10 m 的平 均石珊瑚覆蓋率分別為 39.4%與 33.2%,美人洞的平均石珊瑚覆蓋率則較低為 15.0%。本年 度的調查結果,並未顯示去年於三個調查地點所觀察到的深度差異,推測應為調查人員的 判斷誤差及地點差異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三地點的 10 m 處都有極高比例的死珊瑚,分別
  • 17. 14 為大寮 48.8%、美人洞 42.0%及蛤板 47.2%,藻類覆蓋率也不高,顯示這些地點可能曾經受 到天然災害(如颱風)或人為破壞的干擾,使得珊瑚及其他底棲生物的覆蓋率都很低。 1. 大寮 調查地點位於大寮漁港南側防波堤外,水深 3 m 處是以石珊瑚與空白基質為主,分別 為 37.2%與 59.6%;水深 10 m 處的底質則以石珊瑚與死珊瑚為主,分別為 41.6%與 48.8%(表 十);軟珊瑚的覆蓋率低,在兩個調查深度皆小於 2.0%。指標魚類方面,僅在水深 10 m 處 記錄有 1 隻石斑魚,底棲無脊椎動物則僅記錄有魔鬼海膽(表十一)。與去年調查結果相較, 石珊瑚覆蓋率呈現大幅增加的現象,推測主要由於調查人員判斷及地點差異,而當地珊瑚 礁分布不均質所致(圖十二)。 2. 蛤板 本地點位於蛤板灣中段,水深 3 m 處是以石珊瑚與藻類為主,分別為 30.4%與 56.4%; 水深 10 m 處的底質則以石珊瑚與死珊瑚為主,分別為 36.0%與 47.2%(表十);在兩個深度 的測線上則皆未記錄到任何軟珊瑚。指標魚類方面,僅在水深 10 m 處記錄有蝶魚與石斑 魚,底棲無脊椎動物則僅記錄有食用海參(表十一)。今年在水深 3 m 的石珊瑚覆蓋率比去年 高出許多,推測主要原因為調查人員判斷及地點差異,而當地珊瑚礁分佈不均質所致(圖十 二)。 3. 美人洞 調查地點位於美人洞與箱網養殖場之間(N22˚21.5', E120˚21.8'),水深 3 m 處的底質組 成以藻類為主,覆蓋率高達 79.2%(表十);水深 10 m 處則以死珊瑚為主,其次是沙,覆蓋 率分別為 42.0%與 38.4%;兩個深度的石珊瑚比例均低於 20%,覆蓋率分別為 10.4%(水深 3 m)與 19.6%(水深 10 m),軟珊瑚覆蓋率則為 0%。指標魚類僅記錄有少數的蝶魚與石斑魚(表 十一);無脊椎動物在水深 10 m 處記錄有大量的魔鬼海膽。顯示本區珊瑚群聚受到箱網養 殖場的影響。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各項底質的比例大致相似(圖十二)。 五、綠島海域
  • 18. 15 共完成柴口、公館以及石朗等三個地點的調查,在三個地點中,除了石朗的底質組成 是以軟珊瑚為主外,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均超過 50%,位於綠島北側的柴口甚至高達 77.6%(表十二)。柴口與公館地區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為主,其平均覆蓋率大於 57%,石朗 地區則是石珊瑚與軟珊瑚混生的群聚。各地點的藻類平均覆蓋率除了公館水深 3 m 處為 21.5%之外,其餘皆低於 5%,顯示綠島海域的珊瑚礁生長情況良好。然而指標生物的種類 與豐度皆很低,推測可能為過漁或是受大量觀光客干擾所致。 1. 柴口 調查地點位於柴口橋附近(N22˚31', E121˚29.3'),主要是石珊瑚為主的底質組成(表十 二),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分別高達 71.9%和 83.2%,軟珊瑚覆蓋率低(水深 3 m: 5.7%,水深 10 m:3.6%)。指標生物方面,僅記錄有蝶魚、少數石斑魚與魔鬼海膽(表十三)。 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各項底質組成變動不大(圖十三)。 2. 公館 本地點位於公館漁港外東側(N22˚31.2', E121˚30'),底質皆以石珊瑚為主,其覆蓋率 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分別是 55.5%及 58.8%(表十二),覆蓋率次高的在水深 3 m 為藻類 (21.5%),10 m 處為死珊瑚(39.2%)。在指標魚類方面,記錄到蝶魚和石斑魚,底棲無脊椎 動物有少數魔鬼海膽與硨磲貝(表十三)。珊瑚迫害因子方面,本區有許多垃圾覆蓋珊瑚礁的 現象。與歷年調查結果的比較,今年在水深 3 m 的海藻覆蓋率明顯增多,在水深 10 m 的死 珊瑚也明顯增加,可能由於人為污染增加所致(圖十三)。 3. 石朗 本地點位於南寮漁港外(N22˚40', E121˚27.8'),底質主要為石珊瑚與軟珊瑚混生,石 珊瑚的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分別是 31.5%及 5.2%,而軟珊瑚的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則分別為 27.8%及 81.2%(表十二);石珊瑚加上軟珊瑚的覆蓋率在兩個調查深度 皆超過 59%。指標生物方面僅記錄有蝶魚與魔鬼海膽(表十三)。與歷年調查結果的比較, 水深 3 m 處的底質組成未顯現大幅變動;水深 10 m 處的石珊瑚覆蓋率下降、軟珊瑚覆蓋率 上升,推測為調查地點差異所致(圖十三)。
  • 19. 16 六、蘭嶼 共完成機場、蘭嶼國中以及土地公廟三個地點的調查,三個地點皆是以石珊瑚為主的 底棲群聚,石珊瑚平均覆蓋率皆超過 40%(44.4% ~ 62.2%),而軟珊瑚的覆蓋率方面,平均 在 11.8%~16.0%之間(表十四),顯示蘭嶼地區的珊瑚礁狀況良好。除了石珊瑚和軟珊瑚,其 次為海藻或死珊瑚的比例較高,在機場地區水深 3 m 處,死珊瑚覆蓋率達 28.8%,水深 10 m 處藻類覆蓋率達 38.0%。然而指標生物的的種類與豐度皆很低,推測可能為過漁或受大量 觀光客干擾所致。 1. 土地公廟 調查地點位於土地公廟附近淺海(N22˚05.1', E121˚30'),主要是石珊瑚和軟珊瑚為主 的底質組成(表十四),石珊瑚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分別達 63.2%和 55.6%,軟珊瑚 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亦達 9.6%和 22.4%。指標魚類方面,僅記錄有蝶魚;底棲無 脊椎動物記錄有魔鬼海膽與少數硨磲貝(表十五)。本區有魚網和垃圾堆積海底的情形。與去 年調查結果比較,底質組成變動不大(圖十四),但指標生物種類與豐度下降,可能與過漁或 人為干擾有關。 2. 機場 調查地點位於蘭嶼西南側機場地區(N22˚03.6', E121˚31.8'),底質以石珊瑚為主。水深 3 m 處最主要的石珊瑚覆蓋率達 46.4%,其次為死珊瑚(28.8%);水深 10 m 處石珊瑚覆蓋率達 42.4%,其次為藻類(38.0%)(表十四)。指標魚類方面,僅記錄有蝶魚;底棲無脊椎動物記錄 有魔鬼海膽與少數的硨磲貝(表十五)。與歷年調查結果的比較,除了水深 3 m 的死珊瑚覆蓋 與水深 10 m 的藻類覆蓋率大幅增加之外,其餘底質組成與去年大致相似,並未顯現大幅變 動。淺水域的死珊瑚可能與環境品質惡化或人為干擾所致(圖十四);指標生物的種類與豐度 明顯降低,可能與過漁或人為污染有關。 3. 蘭嶼中學 本地點位於蘭嶼中學附近淺海,為石珊瑚為主的底棲群聚,石珊瑚的覆蓋率在水深 3 m 和 10 m 處分別是 66.4%及 58.0%,其次為死珊瑚(水深 3 m:16.0%,水深 10 m:13.6%)和
  • 20. 17 軟珊瑚(水深 3 m:6.0%,水深 10 m:19.6%)(表十四)。指標魚類只記錄到蝶魚,無脊椎動 物則記錄有魔鬼海膽以及少數的硨磲貝和一隻棘冠海星(表十五)。與去年調查結果比較,石 珊瑚與死珊瑚覆蓋率皆增加,推測為調查地點差異或環境變動所致(圖十四)。 七、澎湖海域 澎湖海域共完成歧頭、青灣內灣、青灣外灣以及蛇頭山等四個地點的調查,結果如表 十六及表十七所示,由於這些海域的珊瑚分布深度較受侷限,因此皆進行水深 3 m 及 6 m 的調查。各地點的底質組成有相當大差異,青灣內灣、青灣外灣是以石珊瑚為主的群聚, 蛇頭山是以石珊瑚、死珊瑚或沙為主,歧頭則是以死珊瑚為主。青灣內灣的石珊瑚平均覆 蓋率達 79.0%,顯示珊瑚礁狀況良好,而歧頭的平均石珊瑚覆蓋率最低,僅 3.2%,其餘二 地點介於 28.6 ~ 44.8%之間;只有在青灣內、外灣有軟珊瑚分布,但皆低於 1%。 1. 歧頭 調查地點位於歧頭漁港附近(N23˚38.8', E190˚35.3'),底質幾乎都是死亡的石珊瑚(水深 3 m:93.6%,水深 6 m:99.6%),活珊瑚的覆蓋率極低(兩深度平均約為 3%),與以往的調 查結果比較,本年度的珊瑚覆蓋率仍很低(表十六、圖十五),顯示本地點的珊瑚群聚遭受重 創後,仍需更長時間才能回復。至於指標魚類,則記錄有蝶魚、石鱸與石斑魚;無脊椎動 物則主要分布在水深 6 米處,記錄有櫻花蝦以及魔鬼海膽(表十七)。珊瑚的迫害因子方面, 今年沒有記錄到垃圾堆積海底的情形。與歷年調查結果的比較,自 2001 年遭受奇比颱風侵 襲,本地區的平均石珊瑚覆蓋率由 2000 年的 16%降至 2001 年 2.6%之後,取而代之的是高 比例的死珊瑚(圖十五)。 2. 青灣內灣 本地點位於青灣的內海側淺灣(N23˚33', E119˚30'),底質的組成以石珊瑚群聚為主,其 平均覆蓋率達 79.0%(水深 3 m:86.4%,水深 6 m:71.6%) (表十六),底質組成其次為沙和 死珊瑚,其平均覆蓋率分別為 11.0%與 7.4%。指標魚類的種類較豐富,但數量不多,以蝶 魚最多,此外有笛鯛、老鼠斑和石斑魚(表十七);未記錄有任何指標無脊椎動物。珊瑚的迫 害因子,主要是廢棄垃圾及錨的傷害。與歷年調查結果比較,底質組成比例大致與往年相
  • 21. 18 似(圖十五)。 3. 青灣外灣 本地點位於(N23˚32', E119˚32'),底質的組成在水深 3 m 處以石珊瑚為主,其次為藻類, 覆蓋率分別為 50.8%與 27.2%;水深 10 m 處的底質則以石珊瑚(38.8%)為主,其次則為藻類 (20.4%)與空白基質(24.4%)(表十六)。指標生物種類相當多,但數量少,魚類以蝶魚數量較 多,此外有老鼠斑與石斑魚;無脊椎動物記錄有櫻花蝦、魔鬼海膽、食用海參及龍蝦(表十 七)。珊瑚的迫害因子,主要是少許的廢棄漁網、垃圾及錨的傷害。與去年的調查結果比較, 石珊瑚與空白基質的覆蓋率小幅增加,藻類覆蓋率下降 (圖十五)。 4. 蛇頭山 本地點位於蛇頭山東側淺海(N23˚34', E119˚33'),底質組成在水深 3 m 處以石珊瑚與死 珊瑚為主,覆蓋率分別為 44.8%以及 54.8%;水深 10 m 處則是以沙與死珊瑚為主的底質, 覆蓋率分別為 66.8%及 20.0%(表十六)。指標魚類記錄有、少數的老鼠斑與石斑魚;無脊椎 動物則主要分布在水深 6 m 處,記錄有魔鬼海膽與櫻花蝦(表十七)。珊瑚的迫害因子為少量 的廢棄漁網。與歷年的調查結果比較,藻類大幅減少,去年為優勢種,但今年卻完全無記 錄,此外石珊瑚與死珊瑚覆蓋率皆增加,推測主要由於調查人員判斷誤差及地點差異所致 (圖十五)。
  • 22. 19 討 論 一、歷年調查資料綜合分析 本年度 27 個調查地點的底質比例如表十八所示。在這些地點中,共有 6 地點(蘭嶼中 學、土地公廟、香蕉灣、柴口、公館及青灣內灣)的珊瑚礁狀況良好,石珊瑚覆蓋率在 57.2% 至 79%之間;而有 11 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介於 25-50%之間,顯示台灣及周邊海域約有 41% 的珊瑚礁已經受到人為破壞或環境壓力的影響;此外,有 10 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低於 25%, 這些珊瑚礁已處於不良狀況(圖十六)。 綜合分析自 1997 至 2004 年間台灣周圍各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的變動,發現在礁岩平 台(水深 3 m)整體石珊瑚覆蓋率有略為增加趨勢,礁岩斜坡(水深 10 m)的石珊瑚覆蓋 率在各年間均沒有顯著差異(表十九)。若將各地點二深度合併或將石珊瑚覆蓋率區分成不 同等級來比較,則各年間的石珊瑚覆蓋率都沒有顯著差異,亦即自 1997 至 2004 年間,台 灣周圍海域的石珊瑚覆蓋率並無明顯變動。探究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各項:(1)在 1997 年之 前,台灣海域的珊瑚礁已遭受相當嚴重的破壞,而降低至較低的狀態(Dai, 1997),並維持在 此狀態震盪;(2)資料的時間序列並不夠長,由於珊瑚是世代很長的動物,八年期間仍不足 以顯示珊瑚群聚的明顯變動;國外學者在澳洲大堡礁長達 30 年的追蹤研究顯示,珊瑚群聚 的變動趨勢需要更長的時間才可偵測出來(Connell et al., 1997, 2004); (3)年間石珊瑚覆蓋率 的變動太小或地點之間很不均質,以致於無法偵測出其變遷;由於各年的調查地點並非完 全相同,而且珊瑚礁區的生物分布並不均質,加上不同地點之間遭受颱風或其他干擾的影 響也非均質,因此往往造成年間的變動太大。上述各項原因導致八年期間仍無法明確看出 台灣珊瑚礁整體變遷趨勢,也說明珊瑚礁監測需要更長的時間。儘管如此,若個別檢視各 礁區或地點的歷年調查資料,仍可看出各地點珊瑚礁的改變趨勢。 比較本年與往年的調查結果(宋等,2000;戴等,2001,2002,2003),東北角的桂安、 卯澳、宜蘭的豆腐岬和綠島的石朗等四地點石珊瑚覆蓋率今年大幅降低,可能因歷年來該 海域的沉積物污染或調查地點不同所致,其中,台北縣貢寮鄉卯澳及宜蘭縣豆腐岬的珊瑚 覆蓋率大幅降低,尤其值得注意。小琉球的大寮灣與蛤板的石珊瑚覆蓋率則呈現增加的現 象,可能是調查人員和地點差異所致,而美人洞的珊瑚覆蓋率低,顯示箱網養殖場對珊瑚 礁生態的長期影響值得重視。其餘地點的石珊瑚覆蓋率大致與去年相似或是有小幅變動的 趨勢,並未呈現巨幅的變動。但值得注意的是卯澳、內埤、番薯寮、鶯歌石、美人洞及歧
  • 23. 20 頭的石珊瑚覆蓋率皆低於 25%,這些珊瑚群聚都已受到破壞,在自然狀態下將很難恢復, 可能必須以珊瑚種苗培植或珊瑚群體移植等復育方式促進其復原。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 雖尚未達嚴重破壞狀態,但是皆已受到過漁及過度人為干擾的影響,亟需進行環境保護及 資源保育措施,以保障珊瑚礁的健全發展。 珊瑚礁指標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海域珊瑚礁的大型魚種(例如:大 石斑魚、龍王鯛、隆頭鸚鵡魚)幾乎已絕跡;而鉛筆海膽,在各調查地點都沒有任何記錄; 各地點指標生物的豐富度都很低,例如珊瑚礁魚類方面(圖十七),23/27 地點未發現任何 笛鯛,20/27 地點未發現任何石鱸,15/27 地點未發現任何石斑魚,其他地點的指標魚類密 度也極低;即使是體型甚小的蝶魚,約有半數以上地點(14/27)的密度低於 2 隻/100 m2 ,密 度最高者為<10 隻/100 m2 ,而國外一般健康珊瑚礁的蝶魚密度為大於 15 隻/100 m2 (Hodgson, 1999),顯示台灣本島及週邊海域珊瑚礁受到過漁的影響甚大,包括食用和觀賞魚類都被過 度捕捉,族群數量已降至很低的水準。指標無脊椎動物也顯示相同的過漁現象(圖十八), 具有高經濟價值的龍蝦,僅在少數地點出現,數量極少,而且體型都很小,在 27 調查地點 中,有 25 地點未發現任何龍蝦; 18 地點未發現任何硨磲貝,僅在少數地點出現,數量少 而體型小;23 地點未發現任何可食用海參,即使黑長刺海膽(Diadema spp.)的密度也很 低。上述調查結果皆顯示,台灣海域的珊瑚礁已處於過漁和高度受干擾的狀態,以致於具 有食用和觀賞等經濟價值的生物都很少。 至於台灣海域珊瑚礁所面臨的迫害因子,綜合歷年來的調查和監測結果,可歸納為下 列數項: (1) 沉積物污染:主要來自沿岸土地的大量開發,包括修築公路、興建觀光旅館及遊 樂設施等,經常由於水土保持不良,導致表土在雨季時被沖刷入海,帶入珊瑚礁區,而沉 澱下來,覆蓋在珊瑚表面,使珊瑚窒息死亡,或阻礙珊瑚幼生附著,甚至改變珊瑚群聚的 結構;即使是少量的沈積物懸浮在海水中,也會降低珊瑚礁光合作用和生產力,使珊瑚生 長率降低,危及珊瑚礁的正常發展。 (2) 過漁:大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稀少,以及珊瑚礁區普遍存在的廢棄魚網,都顯示 我國海域珊瑚礁有嚴重的過漁現象;甚至於破壞性漁法,如炸魚、毒魚和潛水鏢魚的行為, 雖在本調查中未記錄到,卻是普遍存在的事實,這些都是導致過漁的原因。
  • 24. 21 (3) 有機質污染:隨著觀光旅遊事業發展,大批遊客擁入珊瑚礁地區從事休閒活動,伴 隨而來的往往是嚴重的有機廢水污染。這些污染源主要來自飯店、聚落和遊憩據點等,污 水若未經妥善處理就排入海中,會給珊瑚礁生態系帶來過量的營養鹽,導致生態系改變。 有機廢水對珊瑚礁生態系的影響主要有:(i)過量營養鹽造成藻類大量繁衍,遮蔽光線,或 覆蓋在珊瑚群體上,使珊瑚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或窒息死亡;(ii)引起細菌的異常滋 生,導致珊瑚疾病或組織壞死;(iii)有機廢水中往往含有毒性物質,如:殺蟲劑、清潔劑、 重金屬等,長期累積會對珊瑚造成傷害。 (4) 海洋遊憩活動的破壞:近年來,臺灣各項海域休閒活動蓬勃發展,從事海域遊憩 活動人口大幅成長,相對地給海域生態系帶來很大的環境壓力。例如: 浮潛、水肺潛水及 游泳者的踐踏珊瑚、採集珊瑚、採集貝類和潛水獵魚的行為,都會破壞珊瑚礁;船隻在珊 瑚礁上拋錨和水上摩托車,也會對珊瑚造成傷害。上述這些珊瑚礁迫害因子,在最近十年 來大幅增加,已對台灣海域的珊瑚礁造成嚴重威脅。 二、台灣海域珊瑚分布與珊瑚礁概況 綜合歷年調查記錄及整理其他相關調查報告(楊等,1975;張等,1989, 1991, 1992, 1993;陳等,1992;Dai, 1989, 1991;Hoeksema and Dai, 1991; Dai and Lin, 1992; 方等,1993; Wallace and Dai, 1997),台灣海域珊瑚礁分布概況如圖十九所示,各海域珊瑚物種名錄如表 二十所示。由於過海域的調查頻度不一,而且調查人員也不同,因此這些資料僅能當作參 考,仍有許多不確定或不盡確實之處,有待更多、更詳細的調查檢驗或修正。根據既有資 料整理的珊瑚物種數分布(圖二十)及珊瑚平均覆蓋率分布(圖二十一)提供瞭解台灣珊 瑚礁概況的基礎,各區域的珊瑚礁現況則如下述。 1. 北部海域 臺灣北部海域 16 個地點的珊瑚資源,共有記錄 20 科 47 屬 118 種的各類珊瑚,其中 包括:石珊瑚 14 科 38 屬 106 種,軟珊瑚類 2 科 5 屬 8 種、柳珊瑚類 3 科 3 屬 3 種及水螅 珊瑚類 1 科 1 屬 1 種。各地點的珊瑚分布特徵: (1) 野柳附近海域
  • 25. 22 自麟山鼻岬角至龜吼漁港,珊瑚斷續分布。其中,麟山鼻的海底地形為平坦而稍微傾 斜的平台,在水深 0~5 公尺之間延伸達一百公尺以上。0~2 公尺的底質為砂,並有大小石 塊散布;水深 2~5 公尺的基質上有葉形軟珊瑚(Lobophytum spp.)和指形軟珊瑚(Sinularia spp.) 密集分布;水深 5 公尺以下,軟珊瑚非常稀少,僅有石珊瑚零星分布,覆蓋率約 5~10%。 富貴角富基漁港的西側,海底地形起伏變化大,珊瑚種類組成以石珊瑚為主,共有 61 種, 覆蓋率為 10~20%,主要以葉片形或團塊形珊瑚為主,水深 9 公尺以下為砂泥地,沒有珊 瑚生長。石門的海域的海底地形為平坦而稍微傾斜的平台,在水深 2~5 公尺密集分布著表 覆形的葉形軟珊瑚和指形軟珊瑚,水深 5~7 公尺範圍,軟珊瑚的分布稀疏;而石珊瑚也呈 零星分布,珊瑚覆蓋率約為 10~20%。7 公尺以下則為砂地,沒有珊瑚生長。跳石附近的海 底地形為平緩傾斜的平台,石珊瑚和軟珊瑚的種類都很少,僅有細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和變異軸孔珊瑚(Acropora valida)的群體較多,石珊瑚和軟珊瑚的覆蓋率都低於 5%。野柳和龜吼附近海岸的石珊瑚種類較多,約有 80 種,而且數量豐富,珊瑚覆蓋率約 50~60%。水深 0~5 公尺為平緩的斜坡,石珊瑚以分枝形的細枝鹿角珊瑚、萼形柱珊瑚和變 異軸孔珊瑚最常見;水深 5~15 公尺為陡坡,以葉片形珊瑚的數量最多,而且群體直徑常達 1 公尺以上,團塊形珊瑚的數量也相當豐富;15 公尺以下為砂地,未見珊瑚生長。 (2) 基隆附近海域 基隆港北側外木山附近的海底呈層階地形,石珊瑚零星分布於單面脊的表面生長,珊 瑚覆蓋率約 10~20%。和平島附近的海底地形起伏大,生物相豐富。水深 0~10 公尺之間有 石珊瑚零星分布,覆蓋率為 5~10%;12~20 公尺則以棘穗軟珊瑚和柳珊瑚的數量最豐富, 成叢聚集生長,覆蓋率約 60~70%。深澳漁港防波堤的外側,海底地形為平緩的斜坡,石珊 瑚覆蓋率為 30~40%,水深 0~5 公尺,以分枝形的萼形柱珊瑚數量最多,5~17 公尺則以葉 片形的片形棘孔珊瑚和斜花珊瑚,以及地衣微孔珊瑚(Porites lichen)和五邊角菊珊瑚(Favites pentagona)等較常見,其中片形棘孔珊瑚群體形成層層相疊的大型群體;17 公尺以下則為 砂泥地,少有珊瑚生長。 (3) 鹽寮灣海域 龍洞灣西側,水深 0~6 公尺為平緩的斜坡,水深 6~17 公尺則為陡坡,石珊瑚的種類和 數量較多,覆蓋率約為 40~50%,以葉片形的珊瑚較常見,礁石岩壁上有柳珊瑚群體生長。 水深 17 公尺以下為砂地,沒有珊瑚生長。澳底的海底呈層階地形,由單面脊構成,單面脊
  • 26. 23 的高度約 3~5 公尺,寬約 5~10 公尺,以石珊瑚為主,集中分布在單面脊的表面,珊瑚覆蓋 率約 20~30%。鹽寮的沿岸為砂質海底,並無珊瑚分布; 但是在離案約 50 公尺處即為岩石 底質,並且向外海延伸至離岸一公里餘,為一略呈橢圓形的大型礁盤,其上大都有珊瑚分 布,以石珊瑚為主,軟珊瑚很少見,珊瑚覆蓋率依地點而異,約 15~35%,以海底平台和 斜坡上的珊瑚生長最佳,常見為菊珊瑚(Favia spp.)、角菊珊瑚(Favites spp.)、細菊珊瑚 (Cyphastrea spp.)、柔紋珊瑚(Leptoseris spp.)和片形棘孔珊瑚等;此區岩礁是許多魚類群集 的地方,經常可見各種珊瑚礁魚類和經濟性魚類的幼魚在此成群出現。卯澳水深 0~3 公尺 的海底大部份為直徑數公尺的巨大岩石,水深 3~15 公尺之間為平緩的斜坡,石珊瑚的種類 和數量都很豐富,種數達 85 種,覆蓋率約為 20~30%;水深 15 公尺以下為砂地,很少珊 瑚分布。馬岡附近的海底地形在水深 10 公尺以淺主要由單面脊和海底平台,水深 10 公尺 以下則為大塊礁石和海蝕溝。礁石表面有珊瑚群體零星分布,以石珊瑚類為主,淺水域的 珊瑚覆蓋率低於 5%;水深 8~15 公尺間的珊瑚覆蓋率較高約 10~15%,珊瑚群體大多呈扁 平狀或表覆形。 2. 南部海域 南部恆春半島海域是台灣本島沿岸珊瑚生長最佳的海域,整理歷年的研究結果,共有 已記錄的石珊瑚類 64 屬 256 種,軟珊瑚類 11 屬 42 種,柳珊瑚類 13 屬 23 種,水螅珊瑚類 4 屬 9 種。各地點的珊瑚分布特徵如下述。 (1) 恆春半島西岸 後灣至貓鼻頭沿岸海域,沿岸有發達的裙礁綿延分布;後灣附近的珊瑚礁相當狹窄, 在距岸約 80~100 公尺處即終止於沙底,但在沙質海底之間,仍有零星散佈的礁塊。常見 的珊瑚種類,以石珊瑚為主。下水堀、大平頂附近海底珊瑚礁的分佈也很狹窄,但地形極 富變化,主要由許多大塊的礁石構成,大礁石分佈密集,形成許多深溝、隧道、峽谷、峭 壁等壯麗的地形景觀。珊瑚生長在礁石的表面和周圍,種類多而密集。以呈葉片形的珊瑚 種類最常見,其次為團塊形的珊瑚。礁石岩壁上常有柳珊瑚附著生長。萬里桐、山海里附 近的海底珊瑚礁在淺處為平緩的斜坡,其表面被槽溝切割成許多狹窄的礁塊。水深 15 公尺 以下地形較富變化,由許多分離的礁石構成。珊瑚種類以石珊瑚為主,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的分佈廣、數量多,其次為表覆形和葉片形的表孔珊瑚(Montipora spp.)腦紋珊瑚 (Platygyra spp.)等,分枝形的珊瑚也很常見。
  • 27. 24 紅柴至白沙附近的海底地形為平緩的斜坡,水深五公尺以內的淺水域具有發達的槽溝 地形,珊瑚礁的表面形態複雜,珊瑚類以表覆形的表孔珊瑚和團塊形的菊珊瑚為主,水深 5~20 公尺間,為階梯式的斜坡,上段在水深 5~13 公尺之間,下段在水深 13~20 公尺之 間,礁石表面以葉片形的表孔珊瑚和分枝形的軸孔珊瑚較常見。水深 20 公尺以下,則有許 多圓柱形的珊瑚礁柱,珊瑚類以葉片形的表孔珊瑚(Montipora foliosa)、象鼻斜花珊瑚 (Mycedium elephantotus)、粗糙棘葉珊瑚(Echinophyllia aspera)為主。白沙至貓鼻頭沿海的珊 瑚礁,因劇烈的海蝕作用而被切割成許多高低起伏的礁塊,大約在水深 10 公尺有一平台地 形,上面散佈著珊瑚礁塊。本段為軟珊瑚類優勢的群聚,以軟珊瑚為主,石珊瑚相對較少。 (2) 南灣海域 南灣海域位在貓鼻頭至鵝鸞鼻之間,這個海域的珊瑚礁大致可分為東、西二區;東區 從南灣海濱至鵝鸞鼻,屬於石珊瑚優勢的群聚;西區從貓鼻頭至南灣,則為軟珊瑚優勢的 群聚。 自貓鼻頭至後壁湖漁港沿海,水深 10 公尺以內的礁石平台,大部份底質為軟珊瑚類 所覆蓋。水深 10 公尺以下則地形富變化,礁石林立,大礁石表面幾乎全為石、軟珊瑚所覆 蓋。其中以軟珊瑚的肉質軟珊瑚、穗珊瑚和指形軟珊瑚為主。後壁湖漁港南方為一寬廣的 海底平台,延伸至距岸 1 公里外,水深仍僅 8~10 公尺。這片海底平台是恒春半島沿海珊 瑚生長最稠密的地區,大型的軟珊瑚群體直徑可達數公尺以上,其鮮艷的色彩和亮麗的外 形,構成優美的海底景觀,主要的軟珊瑚種類為: 肉質軟珊瑚(Sarcophyton spp.)、葉形軟珊 瑚(Lobophytum spp.)和指形軟珊瑚(Sinularia spp.)等。海底平台外緣的斜坡,則多大塊礁石 散佈,地形富變化,景觀壯麗。 南灣海濱至鵝鸞鼻為石珊瑚優勢的群聚,南灣至潭子間沿海的珊瑚礁坡度平緩,珊瑚 礁的前緣,通常在水深 15~30 公尺之間終止於沙質海底。本區淺水域常見的石珊瑚,以團 塊形的菊珊瑚(Favia spp.)、角菊珊瑚(Favites spp.)、腦珊瑚(Platygyra spp.)和微孔珊瑚 (Porites spp.)等為主; 水深 15 公尺以下的斜坡,則以葉片形的繩紋珊瑚(Merulina ampliata)、斜花珊瑚(Mycedium elephantotus)和葉形表孔珊瑚(Montipora foliosa)為最常見。 墾丁青蛙石沿岸的珊瑚礁分佈狹窄,水深 5~14 公尺即為沙底,但地形頗富變化,珊瑚種 類以軸孔珊瑚(Acropora spp.)、微孔珊瑚(Porites spp.)和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最常見, 礁石表面珊瑚的覆蓋率約 30~60%間。船帆石至香蕉灣海底珊海瑚礁分佈的寬狹不一,淺
  • 28. 25 水域的珊瑚群聚以表覆形的表孔珊瑚(Montipora spp.)及團塊形的菊珊瑚(Favia spp.)和腦紋 珊瑚(Platygyra spp.)最常見。水深 18 公尺以下的斜坡則以葉片形的珊瑚為主。鄰近鵝鑾鼻 附近沿海則軟珊瑚逐漸增多,至鵝鑾鼻岬角附近,有以軟珊瑚較佔優勢。 (3) 恆春半島東岸 本區大致以港口溪為界,分為南、北二段。南段龍坑附近沿海,珊瑚礁發育較佳;北 段佳樂水以北,大多為砂岩或礫石海岸,珊瑚礁發育不佳。 龍坑附近海底珊瑚礁地形富變化,多大塊礁石和裂溝等。石、軟珊瑚類在礁石上生長 密集,以軟珊瑚類略佔優勢,但甚少形成大型群體,石珊瑚也是以小型群體散佈於其間, 軟珊瑚類以表覆形的葉形軟珊瑚(Lobophytum spp.)和指形軟珊瑚(Sinularia spp.)為主,石珊 瑚類則以團塊形的菊珊瑚、微孔珊瑚和葉片型的盤珊瑚(Turbinaria spp.)等較常見。佳洛水 附近海底的坡度陡峭,多大塊礁石,珊瑚礁和砂岩塊交錯分佈,珊瑚通常附著在砂岩塊上 生長,大多為小型群體零星分布於岩石表面,以石珊瑚類為主,葉片形的盤珊瑚(Turbinaria spp.)及粗分枝形的軸孔珊瑚(Acropora spp.)和鹿角珊瑚(Pocillopora spp.)較常見,其次為團 塊形的菊珊瑚(Favia spp.)和角菊珊瑚(Favites spp.)。 3. 東部海域 東部海域綿長,北起花蓮溪口,南至台東富岡,沿岸大多為岩礁、沙灘或礫灘,海域 環境主要受到黑潮、陸源沉積物和季風的影響,由於沿岸海底地形陡峭,可供珊瑚附著的 淺海基質有限,冬季受到東北季風影響,而夏季又易受到颱風的侵襲,因此珊瑚的分布受 到限制,主要分布於石梯坪、三仙台至基翬、都蘭至杉原等地區。與北部和南部海域相比, 珊瑚的分布較為稀疏。根據歷年調查及補充調查資料,各地點的珊瑚分布特徵如下述。 (1) 石梯坪附近沿海 石梯坪與其北方石門之間的海域,沿岸的珊瑚礁相當發達,海底珊瑚分布也很廣。在 岬角附近水深 5-15 公尺之間,珊瑚覆蓋率相當高;石珊瑚類以菊珊瑚科的種類最多,包括 菊珊瑚(Favia spp.)、腦紋珊瑚 (Platygyra spp.)、角星珊瑚 (Goniastrea spp.)、 柱星珊瑚 (Caulastrea sp.)、其次為微孔珊瑚科(Poritidae) 的微孔珊瑚(Porites spp.)、管孔珊瑚 (Goniopora spp.)、汽孔珊瑚(Alveopora spp.),鹿角珊瑚科(Pocilloporidae)的鹿角珊瑚
  • 29. 26 (Pocillopora spp.)、萼形柱珊瑚(Stylophora pistillata)、列孔珊瑚(Seriatopora spp.),以及苔珊 瑚科(Mussidae)的棘星珊瑚 (Acanthastrea spp.)、瓣葉珊瑚(Lobophyllia spp.)、合葉珊瑚 (Symphyllia spp.)等。石梯港北側水深 5-10 公尺間則是軟珊瑚優勢的群聚,主要為指形軟珊 瑚 (Sinularia spp.)、肉質軟珊瑚 (Sarcophyton spp.)、葉形軟珊瑚 (Lobophytum spp.)等,其 中,指形軟珊瑚的大型群體(直徑可達數公尺)相當常見,覆蓋在礁石表面,整體的珊瑚覆 蓋率約有 40~60%。水深 15 公尺以下陡峭的礁壁上則可見各種柳珊瑚、海扇、海鞭、海綿 及海百合等生物附著其上,生物相豐富。 (2) 三仙台附近沿海 三仙台至基翬附近為隆起珊瑚礁地形,在三仙台岬角南北兩側海域,北面海域的珊瑚 群聚以軟珊瑚為主,常見種類為指形軟珊瑚 (Sinularia spp.)、肉質軟珊瑚 (Sarcophyton spp.) 和葉形軟珊瑚 (Lobophytum spp.);石珊瑚類則以菊珊瑚科的種類最多、豐度也最高,其次 為萼形柱珊瑚 (Stylophora pistilllata)、盤珊瑚 (Turbinaria spp.)、合葉珊瑚(Symphyllia spp.) 和微孔珊瑚(Porites spp.)等。南面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為主,常見種類為菊珊瑚科、微孔珊 瑚科和苔珊瑚科的種類,並有肉質軟珊瑚和指形軟珊瑚散布在礁石表面,礁石斜坡處也以 軟珊瑚群聚較佔優勢。整體而言,珊瑚覆蓋率北面高於南面,北面可達 40-50%,南面則僅 約 30%。鄰近基翬的海底地形主要是獨立的大礁石分布在沙質海底上,礁石表面有許多大 型微孔珊瑚(Porites spp.)、表孔珊瑚(Montipora spp.)和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群體生長。 (3) 都蘭至杉原沿海 都蘭鼻至小野柳為一開放型海灣,淺海底質主要由大小不等的礁石構成,表面有許多 珊瑚附著生長,水深 10 公尺以下大多為沙質海底。在新蘭和加母子附近海底礁石表面的珊 瑚群聚,主要以藍珊瑚 (Heliopora coerulea)和千孔珊瑚 (Millepora spp.)的豐度最高,兩者 常形成大型的群體覆蓋在礁石表面,並且呈現流線形的外形,顯示該海域的海流和波浪都 相當強勁。其他石珊瑚類則以菊珊瑚科的種類較常見,包括菊珊瑚(Favia spp.)、腦紋珊瑚 (Platygyra spp.)、角星珊瑚 (Goniastrea spp.)等,種類多,但是豐度低;此外,軸孔珊瑚 (Acropora spp.)、萼形柱珊瑚 (Stylophora pistilllata)、鹿角珊瑚(Pocillopora spp.)、微孔珊瑚 (Porites spp.)等也有分布。在水深 6 公尺以內的礁石表面,珊瑚的覆蓋率約 30%。水深 6-10 公尺的珊瑚覆蓋率則低於 30%。
  • 30. 27 4. 澎湖群島附近海域 澎湖群島,共有 64 大小不等的島嶼,可分為北部、東部、南部海域及內海(澎湖灣)等 四分區。 澎湖北部海域包括白沙鄉以北的吉貝嶼、員貝嶼、鳥嶼、險礁、金嶼、鐵砧嶼、如婆嶼、 過嶼、目斗嶼、屈爪嶼等。這個範圍的島嶼眾多,淺灘分布很廣,部分區域在退潮時都露 出水面,水深 5 公尺的等深線涵蓋大部分的範圍,水深 10~20 公尺的範圍狹窄,通常是斜坡。 本區的海底底質為珊瑚礁、礫石或沙交錯分布的型態,珊瑚礁的分布深度範圍並不一致, 大部分地區都在水深 10 公尺以內,在水深 10~20 公尺的斜坡上,通常有許多葉片形珊瑚生 長,水深 20 公尺以下大多為沙質海底。根據歷年調查記錄,澎湖北部海域共有造礁石珊瑚 類 36 屬 111 種,軟珊瑚類 7 屬 14 種。整體而言,本海域以石珊瑚類為主,軟珊瑚的種類 少,而且僅零星分布少數地點。珊瑚群聚的組成以菊珊瑚科(Faviidae)的種類和豐度都最 高,其次為軸孔珊瑚科(Acroporidae)、樹珊瑚科(Dendrophylliidae)和片珊瑚科(Pectiniidae) 的種類。珊瑚覆蓋率方面,以目斗嶼西側、吉貝嶼西北側和鳥嶼東北側較高,約有 50%, 其次為目斗嶼東側、吉貝嶼東及南側、險礁周圍和白沙嶼周圍,珊瑚覆蓋率約 25~40%, 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大多低於 25%。水深 5 公尺以內的淺海大多有堆積甚厚的珊瑚碎 屑,活珊瑚散布在其間,水深 5~10 公尺之間的珊瑚覆蓋率較高,水深 10~20 公尺的斜坡只 在少數地點有較高的珊瑚覆蓋率。 澎湖東部海域主要以湖西鄉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雞善嶼、錠鉤嶼、查坡嶼、查某 嶼等島嶼及沿岸的沙港、青螺、菓葉、龍門、林投等地。這個海域範圍雖然相當遼闊,但 是可能由於冬季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較大,因此珊瑚的生長和分布範圍都受到限制。根據 邵廣昭等 (1992)的調查報告,澎湖東部海域珊瑚生長較佳的地點在香爐嶼、林投和裡正角 海域,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低。香爐嶼和林投海域都以軸孔珊瑚(Acropora spp.)、表孔 珊瑚(Montipora spp.)、鹿角珊瑚(Pocillopora spp.)、微孔珊瑚(Porites spp.)和盤珊瑚 (Turbinaria spp.)等的分布最廣、豐度最高,其次為菊珊瑚科的菊珊瑚(Favia spp.)、角 菊珊瑚(Favites spp.)、腦紋珊瑚(Platygyra spp.)和角星珊瑚(Goniastrea spp.)等,其他 如蓮珊瑚科(Agariciidae)的雀屏珊瑚(Pavona spp.)、柔紋珊瑚(Leptoseris spp.)和波紋 珊瑚(Pachyseris spp.),以及片珊瑚科的種類和豐富度皆較低。龍門、沙港、青螺及菓葉 等海域的底質大多為沙、泥或珊瑚碎屑,珊瑚分布稀疏,即使有珊瑚生長的地方,其覆蓋
  • 31. 28 率也低於 10%。 澎湖南部海域主要以馬公市南方及望安鄉、七美鄉等的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桶盤 嶼、虎井嶼、望安、將軍澳嶼、七美嶼、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嶼、西吉嶼等地。根據方 新疇等 (1993) 的調查報告,澎湖南部海域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為主,軟珊瑚除了望安島的 天台山附近海域之外,甚少發現。在珊瑚群聚的種類組成方面,石珊瑚的種類與恆春半島 海域相似,最常見的優勢種類為盤珊瑚(Turbinaria spp.)、表孔珊瑚(Montipora spp.)和 鹿角珊瑚(Pocillopora spp.)。其中,盤珊瑚常形成大型群體,覆蓋廣大面積,群體形態包 括盤形、花瓶形和層層相疊的形態皆有,主要分布在澎湖本島南岸的青灣、嵵裡、山水等 地,以及虎井、將軍澳、西嶼坪等離島海域,尤其以山水和將軍澳海域最為常見。細枝鹿 角珊瑚為澎湖海域常見的造礁珊瑚,牠的分布廣,且常形成大群體,在澎湖南部各海域均 可發現,尤其以風櫃和桶盤嶼的豐度最高。就珊瑚覆蓋率而言,澎湖本島南方的風櫃、青 灣外灣和山水等地的珊瑚生長狀態較佳,覆蓋率較高,其餘地點的珊瑚覆蓋率都低於 25%。 澎湖內海是指西嶼、白沙島及澎湖本島所環繞的水域,本區的海底地形坡度平緩,潮 間帶寬廣,乾潮時有許多地區例如城前至大倉島、重光、瓦硐附近,皆露出水面。內海的 底質除岩石和珊瑚碎屑之外,表面多泥質沉積物,水體混濁度高。珊瑚主要分布在青灣內 灣、重光和風櫃角附近,尤其是青灣內灣的珊瑚多樣性高,各種軸孔珊瑚、表孔珊瑚和盤 珊瑚最為常見,覆蓋率也高,是亟需保護的珊瑚礁棲地(Hsieh et al. 2000)。重光附近的潮 間帶至亞潮帶水深 2 公尺處,則為管孔珊瑚(Goniopora spp.)優勢的群聚,並夾雜有微孔 珊瑚和菊珊瑚科的種類,水深 2 公尺的礁石邊緣則有許多軸孔珊瑚聚集生長,珊瑚覆蓋率 甚高。城前至大倉則為澎湖著名的踏浪步道之一,平坦的礁石表面散布珊瑚骨骼碎片,石 珊瑚零星分布。整體而言,澎湖內海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為主,而且分布集中在少數地點, 大部分海域因受水質混濁的影響,珊瑚生長不佳,呈現零星散布的現象。 5. 綠島 綠島為一火山島,島的周圍有裙礁(fringing reefs)環繞,海岸除了綠島燈塔附近及大 白沙附近為沙岸外,其餘皆為珊瑚礁海岸。由於綠島位於黑潮北流的通道上,且附近有湧 昇流存在,加上地處熱帶,石珊瑚、軟珊瑚相當茂密,構成繁盛的珊瑚礁生態系。根據歷 年的調查,綠島海域共紀錄有 64 屬 201 種的各類珊瑚,其中包括:石珊瑚 50 屬 168 種, 軟珊瑚類 11 屬 27 種,及水螅珊瑚類 3 屬 6 種 (張崑雄等,1991)。
  • 32. 29 綠島海域的珊瑚群聚大致可以分為二類型:(1) 軟珊瑚優勢群聚,分布在綠島的西方及 西南方沿海,包括燈塔以南,經南寮、龜灣至大白沙,在此範圍內海域軟珊瑚佔珊瑚類覆 蓋面積的 50%以上,主要的軟珊瑚種類為傘形軟珊瑚(Xenia sp.)、叢羽軟珊瑚(Cespitularia sp.)和穗珊瑚(Nephthea sp.);石珊瑚在此海域雖常形成大型的群體,但是大多呈零散分 布的珊瑚丘,珊瑚丘之間或平坦底質的表面,大部分被軟珊瑚佔據。(2) 石珊瑚優勢群聚, 分布在綠島的北方及東方沿海,包括從中寮、公館、油子湖、睡美人至溫泉一帶的沿岸海 域,石珊瑚覆蓋面積高達 75%以上,軟珊瑚僅零星分布。常見的石珊瑚種類包括軸孔珊瑚 (Acropora spp.)、圓形萼柱珊瑚(Stylophota mordax)、微孔珊瑚(Proites spp.)、管孔珊瑚 (Goniopora spp.)、叢生棘杯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其中,軸孔珊瑚的種類種多,達 30 種以上,而且往往形成大型群體,常見者有:籬枝軸孔珊瑚(Acropora palifera)、板葉 軸孔珊瑚(Acropora cytherea)、方格軸孔珊瑚(Acropora clathrata)、桌形軸孔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等。此外,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ea)、扇珊瑚(Melithaea spp.)、竹珊瑚(Isis spp.)、千孔珊瑚(Mellipora spp)等,也常形成大型的群體或眾多群體聚集的群集。整體 而言,綠島海域水深 20 公尺內的珊瑚覆蓋率高於 50%,顯示珊瑚生長狀態甚佳。 6. 蘭嶼 蘭嶼也是一火山島嶼,沿岸的水質清澈,珊瑚生長狀態甚佳,但是由於歷年來的調查 甚少,因此目前對於蘭嶼珊瑚礁生物的瞭解仍很有限。根據歷年的零星調查記錄,蘭嶼海 域的石珊瑚類有 56 屬 211 種(張崑雄等,1989),從珊瑚地理分布的特性預測,蘭嶼的珊 瑚群聚與綠島及墾丁海域相似,石珊瑚類應有 250 種以上。蘭嶼海域的珊瑚群聚以石珊瑚 類為主,軟珊瑚類一般分布在水深 10 公尺以下,並且以東清灣海域較多。常見的石珊瑚類 則為分枝狀或桌狀的軸孔珊瑚、分枝狀的鹿角珊瑚和列孔珊瑚,團塊形的微孔珊瑚和葉片 形的表孔珊瑚等的豐度也相當高。在分布上,軸孔珊瑚以椰油港、開元港外水深 10~20 公 尺處最常見;鹿角珊瑚則以五孔洞、玉女洞、軍艦岩附近較多,微孔珊瑚和表孔珊瑚則在 各處海域皆有分布。一般而言,蘭嶼海域的珊瑚覆蓋率在 30~60%之間。 7. 小琉球 小琉球嶼位於屏東縣東港西南方,為珊瑚礁構成的島嶼,沿岸都是隆起珊瑚礁,海面 下的現生珊瑚礁也相當發達。根據歷年的調查,目前已記錄的石珊瑚有 50 屬 180 種,廣 泛分布在沿岸海域;軟珊瑚的種類和數量也相當多,主要分布在西北方的龍蝦洞附近(Yang
  • 33. 30 et al. 1975)。小琉球的珊瑚群聚大多是以石珊瑚類為主,在西南面的蛤板和杉板路之間,珊 瑚覆蓋率較高,珊瑚水深 30 公尺以內的水域,大多有珊瑚生長,並以水深 5~15 公尺間 生長最佳,但是在 1998-2000 年間,這個海域曾發生珊瑚大量死亡事件,珊瑚覆蓋率降低。 西南面的大寮海域以菊珊瑚種類最常見,因受港口擴建、高沉積率的影響,珊瑚生長狀態 不佳;種類多和北面的美人洞附近海域,也有小琉球嶼的珊瑚礁除了是重要的觀光資源外, 也是許多經濟性漁類和甲殼類等的孵育場所, 對維護高屏地區沿岸的漁業資源十分重要。 三、珊瑚礁保育方案 歷年調查資料皆顯示,目前台灣珊瑚礁承受最大威脅係來自過漁、環境污染和人為破 壞。因此,在考量珊瑚礁保育的策略時,如何排除或減輕人為因子對珊瑚礁的威脅是首先 必須處理的問題,除此之外,珊瑚礁也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Hoegh-Guldberg, 1979; Knowlton, 2001),因此,綜合考慮人為污染和氣候變遷的長期影響,擬定下列各項台灣海 域珊瑚礁保育策略。 1. 設立海洋保護區 設立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s)是近二十餘年來國際間公認保護海洋生態資 源及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作法。1992 年聯合國環境大會所提出的「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 就將設立海洋保護區列為重點項目之一,並且呼籲各國提高海洋保護區的比例。由於珊瑚 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因此被公認為設立海洋保護區的優先地區(Roberts et al. 2000; Spalding, 2001)。有基於此,澳洲政府已於 2004 年將大堡礁的禁漁保護區(NTA, no-take area)自原來的<5%提高為 33%,美國政府則計畫在 2010 年之前,陸續將 20%珊瑚 礁列為禁漁保護區(Bellwood et al. 2004)。設立海洋保護區,並經由適當的立法和執法, 杜絶人為活動對珊瑚礁的衝擊或破壞行為,使珊瑚礁生態系得到生息繁衍的機會,可說是 現階段台灣珊瑚礁保育最迫切的議題,也是最有效的策略(邵等,2003)。有鑑於珊瑚礁在台 灣海洋生態中的重要性,建議在 2010 年將我國珊瑚礁海域的 20%劃設為禁漁保護區,以維 繫海洋生物資源的永續。而在設立珊瑚礁禁漁保護區時,應考慮建立區域均衡、兼顧生物 多樣性保育與氣候變遷衝擊的保護區系統。綜合本研究五年調查結果,建議將珊瑚覆蓋率 高而穩定,以及物種多樣性高的礁區,包括:龍洞灣、卯澳灣、豆腐岬、石梯坪、三仙台、
  • 34. 31 綠島、蘭嶼、小琉球西側、以及澎湖海域的青灣、將軍澳嶼和東西嶼坪等海域劃設為海洋 保護區(圖二十二)。當然海洋保護區的選擇和設立,需要經過縝密的調查和資料蒐集、分 析,包括物種豐富度、棲地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族群關聯性及其他生態條件和社會條件 等,都是選擇海洋保護區必須考慮的因素;至於各海域保護區的確定範圍和管理辦法,則 需經地方政府、社區民眾、資源使用者的共同商議,並以達成資源永續為目標。 2. 防治海洋污染 歷年來台灣海域珊瑚礁總體檢的資料顯示,台灣珊瑚礁遭受的最大污染源是沉積物、 海底廢棄物及優氧化。沉積物的來源是陸地水土保持不良及土石流,尤其是珊瑚沿岸地區 的土地利用和開發案,應予適當管制,嚴格要求其做好水土保持措施。海底廢棄物來自海 洋遊憩活動及陸地抛棄,優氧化則來自沿海市鎮的廢水排放,這些都應在環境法規加以嚴 格規範。由於珊瑚礁是對污染物質非常敏感的生態系,有必要針對珊瑚礁區訂定更嚴格的 環境保護法規。若能做好污染防治,則在中期和長期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台灣東部、北部 及澎湖海域可能成為台灣海域珊瑚生長繁盛的地區,因此,這些地區沿岸的污染防治應列 為優先辦理的事項。 3. 珊瑚種苗培育和群聚復育 由於不同珊瑚種類的耐溫上限不同,有些珊瑚能忍受較高水溫的衝擊,因此在氣候變 遷的衝擊下,積極從事較耐溫珊瑚的種苗培育,可以加速珊瑚白化之後的珊瑚群聚復育。 其中,有關珊瑚種類生理適應和種間交互作用,都對復育成效有重大影響,有必要針對這 些議題進行研究。 4. 輔導海洋資源利用方式轉型 歷年珊瑚礁生態調查資料都顯示,台灣海域珊瑚礁受到過漁的影響甚大,使得許多具 有食用或觀賞性經濟價值的魚、蝦、蟹、貝類族群數量都極低,甚至從該海域消失。在沿 岸漁業資源枯竭的情況下,傳統漁業已經很難維持,為了保育資源及永續利用,應積極輔 導沿岸漁業轉型,促使沿海地區漁民從以捕撈為主的漁業型態,轉變為從事海上休閒活動 服務業為主的資源利用型態。近年來,東部及東北部快速發展的海上賞鯨和船釣活動,都 是海洋資源利用型態改變的成功案例,這些漁業轉型的推廣,在其他珊瑚礁區還有很大的 發展空間。
  • 35. 32 5. 進行特殊及稀有海洋生物資源的培育 由於珊瑚礁生物資源的過度或不當利用,許多生物資源都已枯竭,例如:龍蝦、硨磲 貝、石斑魚、蝶魚、雀鯛、大型貝類的族群量都很低。為了使珊瑚礁恢復其生態功能,有 必要以人工育苗的方式,培育這些生物的幼苗,待其成長至一定階段後,放流於珊瑚礁區, 促使自然族群逐漸恢復,並促進珊瑚礁生態系功能復原。 6. 推廣海洋環境教育 海洋環境的破壞往往肇因於人們對海洋生態或海洋資源的誤解或認知不足,透過教育活 動,可以讓社會大眾瞭解海洋生態和珊瑚礁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在承受環境變遷衝擊時的 脆弱性。這些海洋生態基礎認知的教育推廣,是改善目前台灣海洋環境狀態的根本做法。 7. 推行珊瑚礁及海洋生態保育相關研究 在環境變遷和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過程中,台灣珊瑚礁將何去何從,是亟待探討的問 題。此議題的探討需要豐富基礎資料以建立生態模式,然而,關於台灣海域珊瑚礁生物的 基礎資料都相當缺乏,例如珊瑚礁的確實分布範圍、各海域珊瑚礁環境特徵和生物群聚結 構、群聚或族群之間的遺傳關連性、珊瑚礁生態模式等,都必須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以增 進對台灣珊瑚礁的瞭解,提供基礎資料,以擬定我國面對環境和氣候變遷時,珊瑚礁保育 的因應策略。 結 論 與 建 議 一、歷年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珊瑚礁僅約五分之一地點的珊瑚覆蓋率高於 50%,屬於良好 狀態,約二分之一地點的珊瑚覆蓋率介於 30-50%之間,屬於受到環境壓迫狀態,其餘 約十分之三地點的珊瑚覆蓋率低於 30%,屬於已破壞或不良狀態。 二、珊瑚礁指標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調查結果顯示,各種具有食用和觀賞價值的生物都非 常稀少,表示台灣海域的珊瑚礁都處於過漁和被高度干擾的狀態。 三、台灣海域珊瑚礁的迫害因子,主要是沉積物污染、過漁及破壞性漁法(炸魚、毒魚、放 置流刺網等)、有機質污染、海洋遊憩活動的破壞等。
  • 36. 33 四、保育台灣海域珊瑚礁資源,建議採取下列措施:設立海洋保護區、防治海洋污染、進 行珊瑚種苗培育和群聚復育、輔導海洋資源利用方式轉型、進行特殊及稀有海洋生物 資源的培育、推行珊瑚礁及海洋生態保育相關研究。 五、建議將歷年來珊瑚覆蓋率高而穩定,物種多樣性高的礁區,包括:龍洞灣、卯澳灣、 豆腐岬、石梯坪、三仙台、綠島、蘭嶼、小琉球西側、以及澎湖海域的青灣、將軍澳 嶼和東西嶼坪等海域優先規劃為海洋保護區。 參 考 文 獻 方新疇、陳宏遠、莫顯蕎、宋克義、劉莉蓮,1993。澎湖南部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調查報告 書,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 宋克義、戴昌鳳、黃將修、陳昭倫、樊同雲,2000。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行政院農 委會漁業署委託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邵廣昭、邱文彥、歐慶賢、謝蕙蓮,2003。海洋保護區系統之建立及其經營管理策略之研 究。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委託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張崑雄、張石角、蘇焉、張慶恩、林曜松、劉小如、楊世平、邵廣昭、陳章波、鄭明修, 1989。蘭嶼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調查評鑑規劃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張崑雄、詹榮桂、戴昌鳳、曾榮政、鄭明修、蘇焉,1991。綠島海域資源調查與保育研究 計劃。交通部觀光局東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張崑雄、江永棉、陳春暉、詹榮桂、戴昌鳳、鄭明修,1992。澎湖北部海域海洋生物資源 調查報告書,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
  • 37. 34 張崑雄、楊海寧、陳春暉、詹榮桂、戴昌鳳、鄭明修,1993。澎湖內海海域海洋生態資源 調查研究,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處。 陳哲聰、邵廣昭、柳芝蓮、陳忠信、游祥平、程一駿、黃將修、黃雲鵬、張培廉,1992。 澎湖東部海域海洋生物資源調查研究報告書,交通部觀光局澎湖風景特定區管理籌備 處。 楊榮宗、季光三、胡舜智、陳秀珍,1975。小琉球沿岸魚類和底棲生物調查報告。國立台 灣大學理學院海洋研究所專刊第七號。 戴昌鳳、宋克義、黃將修、陳昭倫、樊同雲,2001。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行政院農 委會漁業署委託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戴昌鳳、宋克義、黃將修、陳昭倫、樊同雲,2002。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行政院農 委會漁業署委託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戴昌鳳、宋克義、鄭明修、陳昭倫、樊同雲,2003。台灣海域珊瑚礁現況調查。行政院農 委會漁業署委託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戴昌鳳、陳永澤、郭坤銘、莊正賢,1998。墾丁國家公園南灣海域珊瑚群聚的變遷: 1987 至 1997 年. 國家公園學報 8: 79-99. 戴昌鳳、郭坤銘、陳永澤、莊正賢,1999。墾丁國家公園東岸及西岸海域珊瑚群聚的變遷: 1987 至 1997 年. 國家公園學報 9: 111-129. Bellwood, D. R., T. P. Hughes, C. Folke and M. Nystrom (2004) Confronting the coral reef crisis. Science 429: 827-833. Birkeland, C. (1997) Life and death of coral reefs. Chapman and Hall, New York, pp 536. Connell, J.H., T. P. Hughes and C. C. Wallace (1997) A 30-year study of coral abundance, recruitment, and disturbance at several scales in space and time. Ecol. Monogr. 67: 461-488.
  • 38. 35 Connell, J.H., T. P. Hughes, C. C. Wallace, J. E. Tanner, K. E. Harm and A. M. Kerr (2004) A long-term study of competition and diversity of corals. Ecol. Monogr. 74: 179-210. Dai, C. F. (1989) Scleractinia of Taiwan. I. Families Astrocoeniidae and Pocilloporidae. Acta Oceanogr. Taiwanica 22: 83-101. Dai, C. F. (1991) Reef environment and coral fauna of southern Taiwan. Atoll Res. Bull. 354:1-28. Dai, C. F. and C. H. Lin (1992) Scleractinia of Taiwan III. Family Agariciidae. Acta Oceanogr. Taiwanica 28:80-101. Dai, C.-F. (1997) Assessment of the present health of coral reefs in Taiwan. In: Status of Coral Reefs in the Pacific (Grigg, R. W. and C. Birkeland, eds.), p 123-131. Sea Grant Program, University of Hawaii. Hodgson, G. (1999) A global assessment of human effects on coral reefs. Mar. Pollut. Bull. 38: 345-355. Hodgson, G. (2000) Coral reef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using Reef Check. In: Inter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p 169-176. Hoegh-Guldberg, O. (1999) Climatechange,coralbleachingandthefutureoftheworld’scoral reefs. Mar. Reshwater Res. 50: 839-866. Hoeksema, B. W. and C. F. Dai (1991) Scleractinia of Taiwan. II. Family Fungiidae (including a new species). Bull. Inst. Zool., Academia Sinica 30:201-226. (SCI) Knowlton N (2001) The future of coral reef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8: 5419-5425. Roberts CM, McClean CJ, Veron JEN, Hawkins JP, Allen GR, McAllister DE, Mittermeier CG, Schueler FW, Spalding M, Wells F, Vynne C, Werner TB (2002) Marine biodiversity hotspot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for tropical reefs. Science 295: 1280-1284. Spalding, M., C. Ravilious, and E. P. Green (2001) World atlas of coral reefs. UNEP-WCMC, pp
  • 39. 36 424. Wallace, C. C. and C. F. Dai (1997) Scleractinia of Taiwan IV. Revision of the coral genus Acropora. Zool. Stud. 36: 288-324. Wilkinson, C. (2000) Status of coral reefs of the world: 2000.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ownsville, Australia. Wilkinson CR (ed.) 2002. Status of coral reefs of the world: 2002.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ownsville, Australia, 378 pp. Wilkinson CR (ed.) 2004. Status of coral reefs of the world: 2000.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Townsville, Australia, 380 pp.
  • 40. 37 表一、 台灣海域珊瑚礁體檢調查地點之地理座標。 區域 地點 緯度 經度 東北角 龍洞 N25°7' E121°55' 東北角 和美 N25°6.5' E122°11' 東北角 桂安 N25°01.7' E121°57.5' 東北角 卯澳 N25°02.2' E121°58.7' 宜蘭 內埤 N24°34.8' E121°52.1' 宜蘭 豆腐岬 N24°35.1' E121°52.4' 宜蘭 蕃薯寮 N24°57.1' E121°53.7' 宜蘭 鶯歌石 N24°59.3' E121°56.5' 東海岸 三仙台 N23°07.3' E121°24.4' 東海岸 石梯坪 N23°30' E121°32' 東海岸 新蘭 N22°30.5' E121°00' 東海岸 杉原 N22°30.1' E121°06.4' 恆春半島 佳洛水 N22°00' E120°51.5' 恆春半島 後壁湖 N21°56.8' E120°44.5' 恆春半島 香蕉灣 N21°55' E120°50.2' 恆春半島 排水口 N21°56' E120°44.2' 恆春半島 萬里桐 N22°00' E120°45.4' 恆春半島 跳石 N21°57.5' E120°41.7' 小琉球 大寮 N22°18.1' E120°22.1' 小琉球 蛤板 N22°20.7' E120°21.3 小琉球 美人洞 N22°21.5' E120°21.8' 綠島 公館 N22°31.2' E121°30' 綠島 石朗 N22°40' E121°27.8' 綠島 柴口 N22°31' E121°29.3' 蘭嶼 土地公廟 N22°05.1' E121°30' 蘭嶼 機場外 N22°03.6' E121°31.8' 蘭嶼 蘭嶼中學 N22°04.1' E121°31.1' 澎湖 歧頭 N23°38.8' E190°35.3' 澎湖 青灣內灣 N23°33' E119°30' 澎湖 青灣外灣 N23°32' E119°32' 澎湖 蛇頭山 N23°34' E119°33'
  • 43. 40 表四、台灣東北角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龍洞 和美 桂安 卯澳 深度(米) 3 10 3 10 3 10 3 10 石珊瑚 32.5 40.8 1.5 42.5 8.0 8.5 6.0 12.2 軟珊瑚 0 0 0 0 0.5 0 0 0.5 海藻 5.6 5.6 59.5 38.0 63.0 55.5 47.5 50.3 海綿 0 17.6 1.5 0 0 0 0 0 礫石 57.5 12.0 26.0 2.0 1.0 0 0 0 沙 0 6.4 1.0 8.5 17.0 22.0 37.5 26.5 泥 0 0 9.0 6.0 0 0 0 0 死珊瑚 0.6 0 0.5 1.5 0 0 0 1.6 空白基質 2.5 14.8 0.5 1.0 10.5 14.0 8.5 8.5 其他 1.3 2.8 0.5 0.5 0 0 0.5 0.5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五、台灣東北角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龍洞 和美 桂安 卯澳 水深(m) 3 10 3 10 3 10 3 10 蝶魚 3 6 4 16 9 1 3 石鱸 1 1 1 笛鯛 3 28 8 14 石斑魚 1 2 1 櫻花蝦 1 魔鬼海膽 3 6 8 17 3 7 7 鉛筆海膽 1 珊瑚的迫害 : 錨 1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1 垃圾 : 魚網 1 1 3 2 1 2 垃圾 : 其他 4 5 2 2 1
  • 44. 41 表六、台灣宜蘭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豆腐岬 內埤 番薯寮 鶯歌石 深度(米) 3 10 3 10 3 10 3 10 石珊瑚 39.5 18.5 27.5 7.5 20.5 26.5 9.0 17.5 軟珊瑚 0 0 16.5 11.0 1.0 1.5 0 0.5 海藻 4.5 9.5 29.5 22.5 43.0 28.5 46.5 36.0 海綿 0 0.5 3.0 2.5 1.0 0.5 0.5 1.0 礫石 0 0 0 1.0 2.0 4.0 14.0 5.5 沙 0 19.5 0.5 5.5 0.5 1.5 0 3.5 泥 0 17.5 18.0 45.5 18.0 37.0 8.0 29.5 死珊瑚 31.0 1.0 3.0 0 0 0.5 0 0 空白基質 25.0 33.5 0.5 4.5 12.0 0 21.5 0.5 其他 0 0 1.5 0 2.0 0 0.5 6.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七、台灣宜蘭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鶯歌石 蕃薯寮 豆腐岬 內碑 水深(m) 3 10 3 10 3 10 3 10 蝶魚 1 5 10 4 6 1 魔鬼海膽 269 6 8 3 10 海參(食) 1 硨磲貝 2 珊瑚的迫害 : 錨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垃圾 : 魚網 2 24 4 17 垃圾 : 其他 6 12 5 2 45 2
  • 45. 42 表八、恆春半島海域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萬里桐 排水口 跳石 後壁湖 香蕉灣 加洛水 深度(米) 3 8 3 8 3 8 3 8 3 8 3 8 石珊瑚 50.5 44.5 51.5 25.5 47.5 44.0 11.5 31.0 64.5 64.5 59.0 7.0 軟珊瑚 0.5 0 3.5 31.5 0.5 3.5 6.5 27.0 0.5 0.5 1.0 0.5 海藻 5.0 7.0 5.5 11.0 2.5 3.5 12.0 8.0 3.5 2.0 9.0 9.5 海綿 0 0 0 0 0 0 0 0 0 0 0.5 0 礫石 12.0 0 3.0 0 1.0 0 0 0 2.5 0 2.5 55.5 沙 2.5 10.0 3.5 1.5 8.5 14.0 8.0 20.5 0.5 7.0 0 11.5 泥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死珊瑚 0 0.5 0 0 0.5 0 0 0 0 0.5 1.0 0 空白基質 29.5 34.0 31.5 28.0 38.0 33.5 62.0 13.5 27.5 24.0 22.5 16.0 其他 0 4.0 1.5 2.5 1.5 1.5 0 0 1.0 1.5 4.5 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九、恆春半島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佳洛水 香蕉灣 跳石 後壁湖 排水口 萬里桐 水深(m) 3 8 3 8 3 8 3 8 3 8 3 8 蝶魚 9 64 8 21 9 7 石鱸 2 2 笛鯛 5 石斑魚 4 1 1 魔鬼海膽 5 2 93 19 13 硨磲貝 1 3 1 龍蝦 2 珊瑚的迫害:錨 珊瑚的迫害:炸藥 珊瑚的迫害:其他 垃圾 : 魚網 1 1 2 3 1 2 垃圾 : 其他 3 2 3 2 3 2
  • 46. 43 表十、小琉球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大寮 美人洞 蛤板 深度(米) 3 10 3 10 3 10 石珊瑚 37.2 41.6 10.4 19.6 30.4 36.0 軟珊瑚 0 2.0 0 0 0 0 海藻 1.6 1.6 79.2 0 56.4 9.6 海綿 0 0 0 0 0 0.4 礫石 0 0 0 0 0 0 沙 0.8 6.0 8.0 38.4 4.4 6.8 泥 0 0 0 0 0 0 死珊瑚 0.8 48.8 1.2 42.0 0.4 47.2 空白基質 59.6 0 1.2 0 8.0 0 其他 0 0 0 0 0.4 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十一、小琉球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大寮 美人洞 蛤板 水深(m) 3 10 3 10 3 10 蝶魚 3 1 1 石斑魚 1 2 魔鬼海膽 7 32 41 海參(食) 1 1 1 2 珊瑚的迫害 : 錨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垃圾 : 魚網 垃圾 : 其他
  • 47. 44 表十二、綠島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柴口 石朗 公館 深度(米) 3 10 3 10 3 10 石珊瑚 71.9 83.2 31.5 5.2 55.5 58.8 軟珊瑚 5.7 3.6 27.8 81.2 1.0 2.0 海藻 1.9 0 4.6 0 21.5 0 海綿 0 0 0 0 3.5 0 礫石 0 0 0 0 3.0 0 沙 0.5 2.4 2.6 9.6 8.5 0 泥 0 0 0 0 0 0 死珊瑚 0 2.8 0 1.2 7.0 39.2 空白基質 19.0 8.0 21.6 2.8 0.5 0 其他 1.0 0 11.9 0 0.5 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十三、綠島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石朗 柴口 公館 水深(m) 3 10 3 10 3 10 蝶魚 46 4 14 14 7 4 笛鯛 石斑魚 2 3 櫻花蝦 魔鬼海膽 1 1 2 2 3 3 硨磲貝 4 2 珊瑚的迫害 : 錨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垃圾 : 魚網 垃圾 : 其他
  • 48. 45 表十四、蘭嶼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機場 蘭嶼中學 土地公廟 深度(米) 3 10 3 10 3 10 石珊瑚 46.4 42.4 66.4 58.0 63.2 55.6 軟珊瑚 15.2 8.4 6.0 19.6 9.6 22.4 海藻 4.0 38.0 2.4 0 10.4 7.6 海綿 2.0 0.8 1.6 3.2 2.8 5.6 礫石 0.8 0 6.4 4.4 0.8 0 沙 0.8 0.4 0.8 1.2 7.2 4.0 泥 0 0 0 0 0 0 死珊瑚 28.8 9.6 16.0 13.6 5.6 4.0 空白基質 2.0 0 0 0 0.4 0.8 其他 0 0.4 0.4 0 0 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十五、蘭嶼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土地公廟 機場 蘭嶼中學 水深(m) 3 10 3 10 3 10 蝶魚 10 4 1 20 魔鬼海膽 57 2 14 棘冠海星 1 硨磲貝 5 5 2 1 2 珊瑚的迫害 : 錨 1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1 垃圾 : 魚網 1 1 1 1 垃圾 : 其他 3 1
  • 49. 46 表十六、澎湖海域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 地點 歧頭 青灣內灣 青灣外灣 蛇頭山 深度(米) 3 6 3 6 3 6 3 6 石珊瑚 6.0 0.4 86.4 71.6 50.8 38.8 44.8 12.4 軟珊瑚 0 0 0.8 0.4 0.8 0.4 0 0 海藻 0 0 0 0 27.2 20.4 0 0 海綿 0 0 0 0 0 0 0 0 礫石 0 0 3.2 0 0 0 0 0.8 沙 0.4 0 4.0 18.0 12.0 16.0 0 66.8 泥 0 0 0 0 0 0 0 0 死珊瑚 93.6 99.6 4.8 10.0 0 0 54.8 20.0 空白基質 0 0 0 0 9.2 24.4 0 0 其他 0 0 0.8 0 0 0 0.4 0 總和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十七、澎湖海域珊瑚礁指標生物的豐富度(個體數)及珊瑚的迫害情況 地點 岐頭 蛇頭山 青灣內灣 青灣外灣 水深(m) 3 6 3 6 3 6 3 6 蝶魚 2 13 4 17 41 19 13 石鱸 1 笛鯛 3 老鼠斑 1 1 1 1 石斑魚 1 5 1 3 櫻花蝦 1 9 1 1 魔鬼海膽 3 43 1 17 3 海參(食) 5 3 龍蝦 1 珊瑚的迫害 : 錨 7 1 珊瑚的迫害 : 炸藥 珊瑚的迫害 : 其他 垃圾 : 魚網 1 1 垃圾 : 其他 2 1
  • 50. 47 表十八、台灣周圍海域共 27 調查地點的珊瑚礁底質組成百分比(單位:%)。表內數值為水 深 3 及 10 m 的平均值,調查時間為 2004 年 5 至 10 月。 海域 地點 石珊 瑚 軟珊 瑚 死珊 瑚 海藻 岩石 海綿 礫石 沙 泥 其他 龍洞 36.7 0.0 0.3 5.6 8.7 8.8 34.7 3.2 0.0 2.0 和美 22.0 0.0 1.0 48.8 0.8 0.7 14.0 4.7 7.5 0.5 桂安 8.3 0.3 0 59.2 12.2 0.0 0.5 19.5 0.0 0.0 東 北 角 卯澳 9.1 0.3 0.8 48.9 8.5 0.0 0.0 32.0 0.0 0.5 鶯歌石 13.3 0.3 0.0 41.3 11.0 0.8 9.8 1.8 18.8 3.3 蕃薯寮 23.5 1.3 0.3 35.8 6.0 0.8 3.0 1.0 27.5 1.0 豆腐岬 29.0 0.0 16.0 7.0 29.3 0.2 0.0 9.8 8.7 0.0 宜 蘭 內埤 17.5 13.8 1.5 26.0 2.5 2.7 0.5 3.0 31.8 0.7 萬里桐 47.5 0.3 0.3 6.0 31.7 0.0 6.0 6.2 0.0 2.0 排水口 38.5 17.5 0.0 8.3 29.7 0.0 1.5 2.5 0.0 2.0 後壁湖 21.3 16.7 0.0 10.0 37.8 0.0 0.0 14.2 0.0 0.0 跳石 45.8 2.0 0.2 3.0 35.8 0.0 0.5 11.2 0.0 1.5 香蕉灣 64.5 0.5 0.3 2.8 25.8 0.0 1.3 3.8 0.0 1.3 恆 春 半 島 佳洛水 33.0 0.8 0.5 9.2 19.3 0.2 29.0 5.7 0.0 2.3 蛇頭山 28.6 0.0 37.4 0.0 0.0 0.0 0.4 33.4 0.0 0.2 青 灣 內 灣 79.0 0.6 7.4 0.0 0.0 0. 1.6 11.0 0.0 0.4 青 灣 外 灣 44.8 0.6 0.0 23.8 16.8 0.0 0.0 14.0 0.0 0.0 澎 湖 歧頭 3.2 0.0 96.6 0.0 0.0 0.0 0.0 0.2 0.0 0.0 大寮 39.4 1.0 24.8 1.6 29.8 0.0 0.0 3.4 0.0 0.0 美人洞 15.0 0.0 21.6 39.6 0.6 0.0 0.0 23.2 0.0 0.0 小 琉 球 蛤板 33.2 0.0 23.8 33.0 4.0 0.2 0.0 5.6 0.0 0.2 柴口 77.5 4.7 1.4 0.9 13.5 0.0 0.0 1.5 0.0 0.5 石朗 18.3 54.5 0.6 2.3 12.2 0.0 0.0 6.1 0.0 6.0 綠 島 公館 57.2 1.5 23.1 10.7 0.3 1.8 1.5 4.2 0.0 0.3 機場 44.4 11.8 19.2 21.0 1.0 1.4 0.4 0.6 0.0 0.2 蘭 嶼 中 學 62.2 12.8 14.8 1.2 .0 2.4 5.4 1.0 0.0 0.2 蘭 嶼 土 地 公 廟 59.4 16.0 4.8 9.0 0.6 4.2 0.4 5.6 0.0 0.0
  • 51. 48 表十九、歷年(1997-2004)台灣海域珊瑚礁調查各地點的變動趨勢分析。 石珊瑚覆蓋率 變動次數 海域 地點 增加 降低 總數 增加 > 降低 綠島 柴口 3 1 4 石朗、南寮 3 1 4 公館、將軍岩 2 1 3 墾丁 佳洛水 3 1 4 澎湖 青灣內灣 2 1 3 青灣外灣 2 1 3 蛇頭山 2 1 3 東北角 卯澳 2 1 3 龍洞 2 1 3 蘭嶼 機場外 2 1 3 增加 = 降低 墾丁 出水口 2 2 4 香蕉灣 2 2 4 增加 < 降低 墾丁 跳石 1 3 4 後壁湖 1 2 3 澎湖 歧頭 1 2 3 東北角 和美 1 2 3 桂安 1 2 3 小琉球 美人洞 1 2 3 石珊瑚覆蓋率 變動次數 海域 地點 增加 降低 總數 增加 > 降低 綠島 公館、將軍岩 3 0 3 柴口 3 1 4 澎湖 蛇頭山 3 0 3 青灣外灣 2 1 3 東北角 和美 2 1 3 龍洞 2 1 3 小琉球 美人洞 3 0 3 蘭嶼 機場外 3 0 3 增加 = 降低 綠島 石朗、南寮 2 2 4 墾丁 佳洛水 2 2 4 跳石 2 2 4 增加 < 降低 墾丁 香蕉灣 0 4 4 出水口 1 3 4 後壁湖 1 2 3 澎湖 歧頭 0 3 3 青灣內灣 0 3 3 東北角 卯澳 0 3 3 桂安 0 3 3 礁岩平台 (3~5 m) 礁岩斜坡 (8~10 m) 56% 33% 44% 39%
  • 52. 49 表二十、台灣海域珊瑚物種分布名錄。 Class Anthozoa 珊瑚蟲綱 東北角 宜蘭 北部 宜蘭 南部 花蓮 台東 恆春 東岸 南灣 恆春 西岸 蘭嶼 綠島 小琉球 澎湖 北部 澎湖 南部 Order Scleractinia 石珊瑚目 Astrocoeniidae 星珊瑚科 Stylocoeniella armata 柱形合星珊瑚 + + + + + + + + + + + + + Stylocoeniella guentheri 變形合星珊瑚 + + + + + + + + + + + + + Pocilloporidae 鹿角珊瑚科 Pocillopora amicornis 細枝鹿角珊瑚 + + + + + + + + + + + + + Pocillopora eydouxi 巨枝鹿角珊瑚 + + + + + + + + + + Pocillopora meandrina 紋形鹿角珊瑚 + + + + + + + + + Pocillopora verrucosa 疣鹿角珊瑚 + + + + + + + + + + + + Pocillopora woodjonesi 伍氏鹿角珊瑚 + + + + + + Seriatopora caliendrum 鈍枝列孔珊瑚 + + + + + + + + + Seriatopora stellata 星枝列孔珊瑚 + + + + + + + + Seriatopora hystrix 尖枝列孔珊瑚 + + + + + + + + + Stylophora pistilllata 萼柱珊瑚 + + + + + + + + + + + + + Stylophora mordax 圓柱珊瑚 + + + + + + + Acroporidae 軸孔珊瑚科 Acropora palifera 籬枝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cuneata 楔形軸孔珊瑚 + + Acropora humilis 趾形軸孔珊瑚 + + + + + + + + + + + Acropora gemmifera 芽枝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 Acropora aspera 矛枝軸孔珊瑚 + + + + + + +
  • 53. 50 Acropora grandis 巨枝軸孔珊瑚 + + + + Acropora corymbosa 傘形軸孔珊瑚 + Acropora nobilis 高貴軸孔珊瑚 + + + + Acropora monticulosa 巨錐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palmerae 匍匐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pacifica 太平洋軸孔珊瑚 + Acropora cerealis 黍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 Acropora samoensis 三毛亞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digitifera 指形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 Acropora verweyi 小叢軸孔珊瑚 + + + + + + + + + + + Acropora glauca 板葉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Acropora robusta 強壯軸孔珊瑚 + + + + Acropora danai 達氏軸孔珊瑚 + + + + + + + Acropora intermedia 中間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listeri 列枝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muricata 美麗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acuminata 繁枝軸孔珊瑚 + + + + + Acropora valenciennesi 華倫軸孔珊瑚 + + + + Acropora microphthalma 小葉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austera 簡單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pulchra 叉枝軸孔珊瑚 + + + + + + + Acropora millepora 多孔軸孔珊瑚 + + + + + + + + + + Acropora tenuis 柔枝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donei 童氏軸孔珊瑚 + + + +
  • 54. 51 Acropora yongei 楊氏軸孔珊瑚 + + + Acropora cytheria 輻板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microclados 灌叢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hyacinthus 桌形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latistella 盤枝軸孔珊瑚 + + + + + Acropora subulata 淺盤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nana 細枝軸孔珊瑚 + + + + + + + + + Acropora aculeus 尖銳軸孔珊瑚 + + + + Acropora azurea 天藍軸孔珊瑚 + + + + + Acropora nasuta 鼻形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valida 變異軸孔珊瑚 + + + + + + + + + + Acropora secale 穗枝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lutkeni 粗短軸孔珊瑚 + + + + + + + + Acropora clathrata 方格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divaricata 兩叉軸孔珊瑚 + + + + + + + + + + Acropora solitaryensis 單獨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Acropora elseyi 旁枝軸孔珊瑚 + + + Acropora florida 佛州軸孔珊瑚 + + + + + + + + + + Acropora sarmentosa 短小軸孔珊瑚 + + + + + + Acropora brueggemanni 鈍枝軸孔珊瑚 + + + + + + + + + + + Anacropora matthaii 馬氏假軸孔珊瑚 + Astreopora myriophthalma 蜂巢軸孔珊瑚 + + + + + + + + + + + + + Astreopora listeri 潛伏星孔珊瑚 + + + + + + + + + + + Astreopora gracilis 疣星孔珊瑚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