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3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史记
 072 / 130
 13 段 2156 字
 68 种 118 个标注
 简体中文
列传第十二 穰侯列传 史記 072
[西漢]司馬遷
←071 列传第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史記 / 072 列传第十二 穰侯列传
本篇关键词
地点 大梁 3 安邑 3 邯郸 2 中山 2 陶邑 2 观津 2 伊阙 1
人物 宣太后 6 白起 5 魏氏 4 秦昭王 3 泾阳君 3 秦王 3 高陵君 2 赵氏 2
文官 客卿 3 八子 2 大夫 1
其他 昭王 15 斩首 3 武王 3 晋国 2
目錄
0
1
2
3
4
5
穰侯列传
穰侯魏厓者,秦昭王 母宣太后 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
秦武王 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 。昭王母故号为羋八子八子 ,及昭王 即位,羋八子八子 号为宣太
后 。宣太后 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 死。宣太后 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
氏 ,名厓;同父 弟曰羋戎,为华阳君 。而昭王 同母弟曰高陵君 、泾阳君 。而魏厓最贤,自惠
王 、武王时任 职用事。武王 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 。昭王 即位,以厓为将军,
卫咸阳 。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 后出之魏,昭王 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 少,宣
太后 自治,任魏厓为政。
昭王 七年,樗里 子死,而使泾阳君 质於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厓
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 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
秦』。秦王 见赵请相魏厓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厓故德公矣。」於
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厓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 十四年,魏厓举白起 ,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 ,斩首 二十
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厓谢病免相,以客卿客卿 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
复相厓,乃封魏厓於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 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 ,取城大小六十馀。昭王 十九年,秦
称西帝,齐称东帝。月馀,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
秦。四岁,而使白起 拔楚之郢,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 为武安君 。白起 者,穰侯之所任举 也,
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
作
主 主
主 號 文 號 文
主 主 號 主
名 名 主 號 主 主
主 名 號 號 號
地 號 號 政 號
主
號 名 主
主
主
號 名 地 法
名 文
地 地 號
名 地 名 主 名 名
1 / 3
https://taolang.club/doc/1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6
7
8
9
10
11
12
昭王 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 。梁大夫大夫 须贾说穰侯曰:
「臣闻魏之长吏长吏 谓魏王 曰:『昔梁惠王 伐赵,战胜三梁,拔邯郸 ;赵氏 不割,而邯郸 复归。
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卫人不割,而故地复反。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於诸侯者,以其
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 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卫、赵可法,而宋、中山 可为戒也。
秦,贪戾之国也,而毋亲。蚕食魏氏 ,又尽晋国 ,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兵复出矣。夫秦
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今王背楚、赵而
讲秦,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原
王 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少割而有质;不然,必见欺。』此臣之所闻於魏也,原君之以是虑事
也。周书 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割八县,此非兵力 之精也,又非计
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 ,是以天幸自为常也。智者不然。臣闻魏
氏 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 ,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
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
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 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氏 方疑,可以少割收
也。原君逮楚、赵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
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而君後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割晋国 ,秦兵
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 。又为陶开两道,几尽故宋 ,卫必效单父 。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
不得,何为而不成!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 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与白起 客卿客卿 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 下,斩首 十万,取魏之卷、蔡
阳 、长社 ,赵氏 观津 。且与赵观津 ,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 惧,使苏代 为齐阴遗穰侯书
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 明而熟於计,穰侯智
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之相与也,秦之深雠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
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
晋、楚,而後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
晋、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也;多出兵,则晋、楚为制於秦。齐恐,不走秦,必走晋、
楚。此三也。秦割齐以啖晋、楚,晋、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敌。此四也。是晋、楚以秦谋齐,以齐谋秦
也,何晋、楚之智而秦、齐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 以善事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 ,韩氏 必
无上党 矣。取天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 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
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昭王 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客卿 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
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昭王 於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 专
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 、高陵君 之属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 悟,乃免相国,令泾
阳 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 有馀。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太史公 曰:穰侯,昭王 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 稽首 者,
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
穰侯智识,应变无方。内倚太后 ,外辅昭王 。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一夫开
说,忧愤而亡。
號 地 文
文 主 主 地 名 地
地 地
名 政
主
作 军
地
名 地
地 名
政
地 地 名
法
名 文 地 法
地 地 名 地 地 主 名
主
地 地 名
地 主
號 文 地
主 號 主
主 主 主
地 词
文 號 地 礼
主 號
2 / 3
https://taolang.club/doc/1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071 列传第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目錄
3 / 3
https://taolang.club/doc/1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helloiac
 
後漢書 055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後漢書 055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後漢書 055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後漢書 055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helloiac
 
史記 097 列传第三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史記 097 列传第三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史記 097 列传第三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史記 097 列传第三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helloiac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helloiac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helloiac
 
史記 116 列传第五十六 西南夷列传
史記 116 列传第五十六 西南夷列传史記 116 列传第五十六 西南夷列传
史記 116 列传第五十六 西南夷列传helloiac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helloiac
 
史記 077 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
史記 077 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史記 077 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
史記 077 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helloiac
 
史記 088 列传第二十八 蒙恬列传
史記 088 列传第二十八 蒙恬列传史記 088 列传第二十八 蒙恬列传
史記 088 列传第二十八 蒙恬列传helloiac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helloiac
 
漢書 006 卷五 景帝纪第五
漢書 006 卷五 景帝纪第五漢書 006 卷五 景帝纪第五
漢書 006 卷五 景帝纪第五helloiac
 
魏書 019 卷十七 明元六王列傳第五
魏書 019 卷十七 明元六王列傳第五魏書 019 卷十七 明元六王列傳第五
魏書 019 卷十七 明元六王列傳第五helloiac
 
史記 093 列传第三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史記 093 列传第三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史記 093 列传第三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史記 093 列传第三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helloiac
 
北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北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北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北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helloiac
 
史記 078 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列传
史記 078 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列传史記 078 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列传
史記 078 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列传helloiac
 
史記 001 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
史記 001 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史記 001 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
史記 001 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helloiac
 
史記 041 世家第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史記 041 世家第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史記 041 世家第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史記 041 世家第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helloiac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helloiac
 
史記 099 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史記 099 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記 099 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史記 099 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helloiac
 
史記 040 世家第十 楚世家
史記 040 世家第十 楚世家史記 040 世家第十 楚世家
史記 040 世家第十 楚世家helloiac
 

What's hot (20)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後漢書 055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後漢書 055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後漢書 055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後漢書 055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史記 097 列传第三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史記 097 列传第三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史記 097 列传第三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史記 097 列传第三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史記 116 列传第五十六 西南夷列传
史記 116 列传第五十六 西南夷列传史記 116 列传第五十六 西南夷列传
史記 116 列传第五十六 西南夷列传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
 
史記 077 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
史記 077 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史記 077 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
史記 077 列传第十七 魏公子列传
 
史記 088 列传第二十八 蒙恬列传
史記 088 列传第二十八 蒙恬列传史記 088 列传第二十八 蒙恬列传
史記 088 列传第二十八 蒙恬列传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漢書 006 卷五 景帝纪第五
漢書 006 卷五 景帝纪第五漢書 006 卷五 景帝纪第五
漢書 006 卷五 景帝纪第五
 
魏書 019 卷十七 明元六王列傳第五
魏書 019 卷十七 明元六王列傳第五魏書 019 卷十七 明元六王列傳第五
魏書 019 卷十七 明元六王列傳第五
 
史記 093 列传第三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史記 093 列传第三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史記 093 列传第三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史記 093 列传第三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
 
北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北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北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北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史記 078 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列传
史記 078 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列传史記 078 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列传
史記 078 列传第十八 春申君列传
 
史記 001 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
史記 001 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史記 001 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
史記 001 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
 
史記 041 世家第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史記 041 世家第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史記 041 世家第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史記 041 世家第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史記 099 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史記 099 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史記 099 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史記 099 列传第三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
 
史記 040 世家第十 楚世家
史記 040 世家第十 楚世家史記 040 世家第十 楚世家
史記 040 世家第十 楚世家
 

Similar to 史記 072 列传第十二 穰侯列传

史記 079 列传第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
史記 079 列传第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史記 079 列传第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
史記 079 列传第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helloiac
 
魏書 030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魏書 030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魏書 030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魏書 030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helloiac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helloiac
 
史記 104 列传第四十四 田叔列传
史記 104 列传第四十四 田叔列传史記 104 列传第四十四 田叔列传
史記 104 列传第四十四 田叔列传helloiac
 
後漢書 096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後漢書 096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後漢書 096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後漢書 096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helloiac
 
漢書 076 卷六十四上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漢書 076 卷六十四上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漢書 076 卷六十四上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漢書 076 卷六十四上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helloiac
 
周書 22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
周書 22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周書 22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
周書 22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helloiac
 
漢書 063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漢書 063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漢書 063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漢書 063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helloiac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helloiac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helloiac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helloiac
 
史記 118 列传第五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史記 118 列传第五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史記 118 列传第五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史記 118 列传第五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helloiac
 
史記 070 列传第十 张仪列传
史記 070 列传第十 张仪列传史記 070 列传第十 张仪列传
史記 070 列传第十 张仪列传helloiac
 
史記 089 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史記 089 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史記 089 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史記 089 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helloiac
 
漢書 042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漢書 042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漢書 042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漢書 042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helloiac
 
史記 046 世家第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史記 046 世家第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史記 046 世家第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史記 046 世家第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helloiac
 
史記 092 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列传
史記 092 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列传史記 092 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列传
史記 092 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列传helloiac
 
史記 107 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記 107 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記 107 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記 107 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helloiac
 
史記 087 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列传
史記 087 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列传史記 087 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列传
史記 087 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列传helloiac
 
新唐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新唐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新唐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新唐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helloiac
 

Similar to 史記 072 列传第十二 穰侯列传 (20)

史記 079 列传第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
史記 079 列传第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史記 079 列传第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
史記 079 列传第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
 
魏書 030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魏書 030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魏書 030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魏書 030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史記 104 列传第四十四 田叔列传
史記 104 列传第四十四 田叔列传史記 104 列传第四十四 田叔列传
史記 104 列传第四十四 田叔列传
 
後漢書 096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後漢書 096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後漢書 096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後漢書 096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漢書 076 卷六十四上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漢書 076 卷六十四上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漢書 076 卷六十四上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漢書 076 卷六十四上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
 
周書 22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
周書 22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周書 22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
周書 22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四
 
漢書 063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漢書 063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漢書 063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漢書 063 卷五十二 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史記 118 列传第五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史記 118 列传第五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史記 118 列传第五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史記 118 列传第五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
 
史記 070 列传第十 张仪列传
史記 070 列传第十 张仪列传史記 070 列传第十 张仪列传
史記 070 列传第十 张仪列传
 
史記 089 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史記 089 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史記 089 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史記 089 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漢書 042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漢書 042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漢書 042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漢書 042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史記 046 世家第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史記 046 世家第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史記 046 世家第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史記 046 世家第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
 
史記 092 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列传
史記 092 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列传史記 092 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列传
史記 092 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侯列传
 
史記 107 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記 107 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史記 107 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記 107 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記 087 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列传
史記 087 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列传史記 087 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列传
史記 087 列传第二十七 李斯列传
 
新唐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新唐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新唐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新唐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史記 072 列传第十二 穰侯列传

  • 1. 文档信息  史记  072 / 130  13 段 2156 字  68 种 118 个标注  简体中文 列传第十二 穰侯列传 史記 072 [西漢]司馬遷 ←071 列传第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史記 / 072 列传第十二 穰侯列传 本篇关键词 地点 大梁 3 安邑 3 邯郸 2 中山 2 陶邑 2 观津 2 伊阙 1 人物 宣太后 6 白起 5 魏氏 4 秦昭王 3 泾阳君 3 秦王 3 高陵君 2 赵氏 2 文官 客卿 3 八子 2 大夫 1 其他 昭王 15 斩首 3 武王 3 晋国 2 目錄 0 1 2 3 4 5 穰侯列传 穰侯魏厓者,秦昭王 母宣太后 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 秦武王 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 。昭王母故号为羋八子八子 ,及昭王 即位,羋八子八子 号为宣太 后 。宣太后 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 死。宣太后 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 氏 ,名厓;同父 弟曰羋戎,为华阳君 。而昭王 同母弟曰高陵君 、泾阳君 。而魏厓最贤,自惠 王 、武王时任 职用事。武王 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 。昭王 即位,以厓为将军, 卫咸阳 。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 后出之魏,昭王 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 少,宣 太后 自治,任魏厓为政。 昭王 七年,樗里 子死,而使泾阳君 质於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厓 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 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 秦』。秦王 见赵请相魏厓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厓故德公矣。」於 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厓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 十四年,魏厓举白起 ,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 ,斩首 二十 四万,虏魏将公孙喜 。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厓谢病免相,以客卿客卿 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 复相厓,乃封魏厓於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 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 ,取城大小六十馀。昭王 十九年,秦 称西帝,齐称东帝。月馀,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 秦。四岁,而使白起 拔楚之郢,秦置南郡 。乃封白起 为武安君 。白起 者,穰侯之所任举 也, 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 作 主 主 主 號 文 號 文 主 主 號 主 名 名 主 號 主 主 主 名 號 號 號 地 號 號 政 號 主 號 名 主 主 主 號 名 地 法 名 文 地 地 號 名 地 名 主 名 名 1 / 3 https://taolang.club/doc/1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6 7 8 9 10 11 12 昭王 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 。梁大夫大夫 须贾说穰侯曰: 「臣闻魏之长吏长吏 谓魏王 曰:『昔梁惠王 伐赵,战胜三梁,拔邯郸 ;赵氏 不割,而邯郸 复归。 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卫人不割,而故地复反。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於诸侯者,以其 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 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卫、赵可法,而宋、中山 可为戒也。 秦,贪戾之国也,而毋亲。蚕食魏氏 ,又尽晋国 ,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兵复出矣。夫秦 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今王背楚、赵而 讲秦,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原 王 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少割而有质;不然,必见欺。』此臣之所闻於魏也,原君之以是虑事 也。周书 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割八县,此非兵力 之精也,又非计 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 ,是以天幸自为常也。智者不然。臣闻魏 氏 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 ,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 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 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 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氏 方疑,可以少割收 也。原君逮楚、赵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 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而君後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割晋国 ,秦兵 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 。又为陶开两道,几尽故宋 ,卫必效单父 。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 不得,何为而不成!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 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与白起 客卿客卿 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 下,斩首 十万,取魏之卷、蔡 阳 、长社 ,赵氏 观津 。且与赵观津 ,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 惧,使苏代 为齐阴遗穰侯书 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 明而熟於计,穰侯智 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之相与也,秦之深雠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 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 晋、楚,而後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 晋、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也;多出兵,则晋、楚为制於秦。齐恐,不走秦,必走晋、 楚。此三也。秦割齐以啖晋、楚,晋、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敌。此四也。是晋、楚以秦谋齐,以齐谋秦 也,何晋、楚之智而秦、齐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 以善事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 ,韩氏 必 无上党 矣。取天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 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 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昭王 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客卿 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 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 。昭王 於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 专 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 、高陵君 之属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 悟,乃免相国,令泾 阳 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 有馀。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太史公 曰:穰侯,昭王 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 稽首 者, 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羁旅之臣乎! 穰侯智识,应变无方。内倚太后 ,外辅昭王 。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一夫开 说,忧愤而亡。 號 地 文 文 主 主 地 名 地 地 地 名 政 主 作 军 地 名 地 地 名 政 地 地 名 法 名 文 地 法 地 地 名 地 地 主 名 主 地 地 名 地 主 號 文 地 主 號 主 主 主 主 地 词 文 號 地 礼 主 號 2 / 3 https://taolang.club/doc/1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071 列传第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目錄 3 / 3 https://taolang.club/doc/1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