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6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後漢書
 041 / 130
 64 段 5775 字
 262 种 392 个标注
 简体中文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劉宋]范曄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042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後漢書 /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永元四年[92] 2 永平十五年[72] 1 建初二年[77] 1 建初元年[76] 1 建武十九年[43] 1
永初元年[107] 1 阳嘉二年[133] 1 永和五年[140] 1
地点 九江 5 颍川 3 京师 2
人物 太子 14 弟子 6 丁鸿 5 皇太子 5 伯夷 4 元卿 3
文官 太常 9 侍中 8 尚书 7 孝廉 6 博士 6 教授 5 三公 4 议郎 4
武官 大将军 6 虎贲中郎将 2 光禄大夫 2
其他 显宗 5 世祖 4 肃宗 2
目錄
0
1
2
3
4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 列传 第二十七
桓荣字春卿春卿 ,沛郡 龙亢 人也。少学长安 ,习《欧阳尚书尚书 》,事博士博士 九江 朱普。
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 篡位乃归。会朱普卒,荣奔丧 九
江 ,负土成坟,因留教授教授 ,徒众数百人。莽败,天下乱。荣抱其经书与弟子 逃匿山谷,虽常饥困
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 间。
建武十九年[43],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大司徒 府。时,显宗 始立为皇太子 ,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 豫
章 何汤为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以《尚书尚书 》授太子 。世祖 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 桓
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尚书 》,甚善之。拜为议郎议郎 ,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 。每朝会 ,辄令荣
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博士 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
浅薄,不如同门生 郎中郎中 彭闳,扬州从事州从事 皋弘。」帝曰:「俞,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博士 ,引
闳、弘为议郎议郎 。
名 作
文 地 地 地 文 文 地
名 葬
地 文 亲
地
文 號 主 亲
地 武 文 主 礼 政
文 文 主 礼
文
仕 文 文 文
文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车驾幸大学大学 ,会诸博士诸博士 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 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
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吹击磬,尽日乃罢。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
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 宫。积五年,荣荐门门
下下 生九江 胡宪 侍讲侍讲 ,乃听得出,旦一入而已。荣尝寝病,太子 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帷、
帐、奴婢,谓曰:「如有不讳,无忧家室也。」后病愈,复入侍进。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 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 舅执金吾执金吾 原鹿 侯阴识可。博博
士士 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 ,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
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 也。今博士博士 不难正朕,况太子 乎?」即拜佚
为太子太傅太子太傅 ,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 、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
蒙,稽古之力 也,可不勉哉!」荣以太子 经学成毕,上疏谢曰:「臣幸得侍帷幄 ,执经连年,而
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今皇太子 以聪睿之姿,通明 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储君 副主莫能专精博学
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祐 ,天下幸甚。臣师道 已尽,皆在太子 ,谨使掾臣汜再拜 归道。」太
子 报书曰:「庄以童蒙 ,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 》广大,圣言幽远,非天
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况以不才,敢承诲 命。昔之先师谢弟子 者有矣,上则通达经旨,分明章
句,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今蒙下列,不敢有辞,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三十年,拜为太常太常 。荣初遭仓卒,与族人 桓元卿 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 嗤荣曰:「但自苦
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太常 ,元卿 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
哉!」
显宗 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年逾八十,自以衰老,数上书乞身,辄加赏赐。乘
与尝幸太常太常 府,令荣坐东面,设几仗,会百官骠骑将军骠骑将军 东平王 苍以下及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
执业,每言辄曰「大师大师 在是」。既罢,悉以太官太官 供具赐太常太常 家。其恩礼若此。
永平二年[59],三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 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 升堂,执经自为下说。乃
封荣为关内侯关内侯 ,食邑五千户。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官 、太医太医 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
居 ,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大
夫夫 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 ,赐冢茔于首山 之阳。除兄子二人补四百石,都讲生八人补二百二百
石石 ,其余门徒多至公卿。子郁嗣。
论曰:张佚讦切阴侯,以取高位,危言犯众,义动明后,知其直有余也。若夫一言纳赏,志士为之怀
耻;受爵不让,风人所以兴歌。而佚廷议戚援,自居全德,意者以廉不足乎?昔乐羊食子 ,有功见
疑;西巴放麑,以罪作傅。盖推仁审伪,本乎其情。君人者能以此察,则真邪几于辨矣。
郁字仲恩 ,少以父任为郎父任为郎 。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尚书 》教授教授 ,门徒常数百人。荣卒,郁当袭
爵,上书让于兄子汎,显宗 不许,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
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侍中 。
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侍中 监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
永平十五年[72],入授皇太子 经,迁越骑校尉越骑校尉 ,诏敕太子 、诸王各奉贺致礼。郁数进忠言,多见纳
录。肃宗 即位,郁以母忧乞身,诏听以侍中侍中 行服。建初二年[77],迁屯骑校尉屯骑校尉 。
和帝 即位,富于春秋,侍中侍中 窦宪自以外戚 之重,欲令少主 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 曰:
文 文 名
主
文 地 名 文 主
主 主 武 名
文 主
主 文 主
文 器
词 主 词
主 地 文
名 地 主 礼
主 名 仕
名 亲
文 礼 名 名
文 名
號
文 武 主
文 文 文
礼 亲
武
文 文
礼
文
葬 地
文
词
名 文 文 文
號
文
文 武
主 武 主
號 文 武
主 文 礼 主 主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礼记 》云:「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成乎所习。习与智长,则切而不勤;化与心成,
则中道 若性。昔成王 幼小,越在襁褓,周公 在前,史佚在后,太公 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
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
孝昭皇帝 八岁即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 、蔡义、夏侯胜 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近建初元
年[76],张酺、魏应、召训亦讲禁中。臣伏惟皇帝 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
闻典义。昔五更桓荣,亲为帝 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校尉 入授先帝 ,父子给给
事事 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备。又宗正宗正 刘方,宗室 之表,善为《诗经 》,先帝 所
褒。宜令郁、方并入教授教授 ,以崇本朝,光示大化。
由是迁长乐少府长乐少府 ,复入侍讲侍讲 。顷之,转为侍中侍中 奉车都尉奉车都尉 。永元四年[92],代丁鸿 为太常太常 。明
年,病卒。
郁经授二帝,恩宠甚笃,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显于当世。门人杨震 、朱宠 ,皆至三公三公 。
初,荣受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及荣入授显宗 ,减为二十三万言。郁复删省定
成十二万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太常 章句》。
子普嗣,传爵至曾孙 。郁中子焉,能世传其家学。孙鸾 、曾孙彬 ,并知名。
焉字叔元,少以父任为郎父任为郎 。明经笃行,有名称。永初元年[107],入授安帝 ,三迁为侍中侍中 步兵校步兵校
尉尉 。永宁 中,顺帝 立为皇太子 ,以焉为太子 少傅,月余,迁太傅太傅 ,以母忧自乞,听以大大
夫夫 行丧。逾年,诏使者赐牛酒 ,夺服,即拜光禄大夫光禄大夫 ,迁太常太常 。时废皇太子 为济阴王 ,焉
与太仆太仆 来历、廷尉廷尉 张晧谏,不能得,事已具《来历传》。
顺帝 即位,拜太傅太傅 ,与太尉太尉 朱宠 并录尚书事录尚书事 。焉复入授经禁中,因宴见,建言宜引三公三公 、尚尚
书书 入省事省事 ,帝从之。以焉前廷议守正守正 ,封阳平侯 ,固让不受。视事三年,坐辟召 禁锢 者为吏
免。复拜光禄大夫光禄大夫 。阳嘉二年[133],代来历为大鸿胪大鸿胪 ,数日,迁为太常太常 。永和五年[140],代王 龚
为太尉太尉 。汉安元年[142],以日食免。明年,卒于家。
弟子 传业者数百人,黄琼 、杨赐 最为显贵。焉孙典。
典字公雅,复传其家业,以《尚书尚书 》教授教授 颍川 ,门徒数百人。举孝廉孝廉 为郎。
居无几,会国相国相 王吉以罪被诛,故人亲戚莫敢至者。典独弃官收敛归葬,服丧 三年,负土成坟,为
立祠堂,尽礼而去。
辟司徒辟司徒 袁隗 府,举高第,拜侍御史侍御史 。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 。常乘骢马,京师 畏
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御史 。」及黄巾贼起荥阳 ,典奉使督军督军 。贼破,还,以牾宦
官赏不行。在御史御史 七年不调,后出为郎。
灵帝 崩,大将军大将军 何进 秉政,典与同谋议,三迁羽林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献帝 即位,三公三公 奏典前与何
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诏拜家一人为郎,赐钱二十万。
从西入关,拜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赐爵关内侯关内侯 。车驾都许,迁光禄勋光禄勋 。建安六年[201],卒官。
鸾字始春,焉弟子 也。少立操行,褞袍糟食,不求盈余。以世浊,州郡多非其人,耻不肯仕。
作
地 號 主 礼
主 名 名
主
主 武 主
文 文 礼 作 主
文
文 文 文 武 名 文
名 名 文
號
文
亲 名 名
文 主 文
武 地 主 主 主 文
文 礼 武 文 主 主
文 文
主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仕 法
武 文 文 主
文
亲 名 名
文 文 地 文
文 葬
武 名 文 礼 地
文 地 武
文
主 武 名 武 主 文
名
文 武 武
亲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年四十余,时太守太守 向苗有名迹,乃举鸾孝廉孝廉 ,迁为胶东令胶东令 。始到官而苗卒,鸾即去职奔丧 ,终三
年然后归,淮汝之间高其义。后为巳吾、汲二县令县令 ,甚有名迹。诸公并荐,复征拜议郎议郎 。上陈五事:
举贤才,审授用,黜佞幸,省苑囿 ,息役赋。书奏书奏 御,牾内竖内竖 ,故不省。以病免。中平元年[184],年
七十七,卒于家。子晔。
晔字文林文林 ,一名严,尤修志介。姑为司空司空 杨赐 夫人。初鸾卒,姑归宁 赴哀,将至,止于传舍 ,
整饰从者而后入,晔心非之。及姑劳 问,终无所言,号哭而已。
赐遣吏奉祠,因县发取祠具,晔拒不受。后每至京师 ,未尝舍宿杨氏 。其贞忮若此。宾客从者,皆
祗其志行,一餐不受于人。仕为郡功曹郡功曹 。后举孝廉孝廉 ,有道、方正、茂才,三公三公 并辟,皆不应。
初平中,天下乱,避地会稽 ,遂浮海客交阯 ,越人化其节,至闾里不争讼。
为凶人所诬,遂死于合浦 狱。
彬字彦林,焉之兄孙也。
父麟,字元凤 ,早有才惠。桓帝 初,为议郎议郎 ,入侍讲侍讲 禁中,以直道牾左右,出为许令,病免。会
母终,麟不胜丧,未祥而卒,年四十一。所著碑、诔、赞、说、书凡二十一篇。
彬少与蔡邕 齐名。初举孝廉孝廉 ,拜尚书郎尚书郎 。时中常侍曹常侍曹 节女婿 冯方 亦为郎,彬厉志 操,与左左
丞丞 刘歆 ,右丞右丞 杜希同好交善,未尝与方共酒食之会,方深怨之,遂章言彬等为酒党。事下尚书尚书
令令 刘猛 ,雅善彬等,不举正其事,节大怒,劾奏 猛,以为阿党,请收下诏狱,在朝者为之寒心,
猛意气自若,旬日得出,免官禁锢 。
彬遂以废。光和元年[178],卒于家,年四十六。诸儒莫不伤之。
所著《七说》及书凡三篇,蔡邕 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夙智早成,岐嶷也;学优文
丽,至通也;仕不苟禄 ,绝高也,辞隆从窊,洁操也。乃共树碑而颂焉。
刘猛 ,琅邪 人。桓帝 时为宗正宗正 ,直道不容,自免归家。灵帝 即位,太傅太傅 陈蕃 、大将军大将军 窦
武 辅政,复征用之。
论曰:伏氏自东西京 相袭为名儒,以取爵位。中兴而桓氏尤盛,自荣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
作帝师帝师 ,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世。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凭誉
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桓荣之累世见宗,岂其为己乎!
丁鸿 字孝公 ,颍川 定陵 人也。
公綝,字幼春,王莽 末守颍阳尉颍阳尉 。世祖 略地颍阳 ,颍阳城 守不下,綝说其宰,遂与俱降,世
祖 大喜,厚加赏劳,以綝为偏将军偏将军 ,因从征伐 。綝将兵先度河,移檄郡国,攻营略地,下河
南 、陈留 、颍川 二十一县。
建武元年[25],拜河南太守河南太守 。及封功臣,帝令各言所乐,诸将皆占丰邑 美县,惟綝愿封本乡。或谓綝
曰:「人皆欲县,子独求乡,何也?」綝曰:「昔孙叔敖 敕其子,受封必求硗埆之地,今綝能蒲功
微,得乡亭厚矣。」帝从之,封定陵 新安乡侯 ,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 阳侯。
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尚书 》,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 荷担,不
远千里。
文 文 文 葬
文 文
建 文 文
文 文 名 礼 处
然
地 名
文 文 文
地 政
地
名 主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亲 名 名
文 名 文
文 名 法
法
名
名
名 地 主 文 主 文 名 武
名
地
文
名 主 地 建
名 武 礼 地 地
礼 武 军
地 地 地
文 地
名
建 主 地
文 礼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初,綝从世祖 征伐 ,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綝卒,鸿当袭封 ,上书让国于盛,不
报。既葬,乃挂縗绖于冢庐 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 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
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
封 。谨自放弃。逐求良医良医 。如遂不瘳,永归 沟壑。」鸿初与九江 人鲍骏 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
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 ,阳狂 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 、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
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
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教授 。鲍骏 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 甚贤之。
永平十年[58]诏征,鸿至即召见 ,说《文侯之命篇》,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博士 同礼。顷之,
拜侍中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射声校尉 。建初四年[79],徙封鲁阳乡侯 。
肃宗 诏鸿与广平王 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 等,论定《五经 》同异于北宫白虎观,使五五
官中郎将官中郎将 魏应主承制承制 问难,侍中侍中 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
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殿中 无双丁孝公 。」
数受赏赐,擢徙校书校书 ,遂代成封为少府少府 。门下门下 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彭城 刘恺 、北
海 巴茂、九江 朱伥皆至公卿。元和三年[86],徙封马亭乡侯 。
和帝 即位,迁太常太常 。永元四年[92],代袁安为司徒司徒 。是时窦太后 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
食,上封事曰:
臣闻日者阳精,守实不亏,君之象也;月者阴精,盈毁有常,臣之表也。故日食者,臣乘君,阴陵
阳 ;月满不亏,下骄盈也。昔周室衰季,皇甫之属专权于外,党类强盛,侵夺主势,则日月薄食,故
《诗》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春秋》日食三十六,弑君三十二。变不
空生,各以类应。夫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可假人。览观往古,近察汉兴,倾危之祸,靡不由之。是以
三桓专鲁,田氏 擅齐,六卿六卿 分严;诸吕握权,统嗣几移;哀、平之末,庙不血食。故虽有周公 之
亲,而无其德,不得行其势也。
今大将军大将军 虽欲敕身自约,不敢僣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承旨 ,刺史刺史 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
报,虽奉符 玺、受台敕,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背王室,向私门,此乃上威损,下权盛也。人道
悖于下,效验见于天,虽有隐谋,神照其情,垂象见戒,以告人君。间者月满先节,过望不亏,此臣骄
溢背君,专功独行也。陛下未深觉悟,故天重见戒,诚宜畏惧,以防其祸。《诗》云:「敬天之怒,不
敢戏豫。」若敕政责躬,杜渐 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
其大。恩不忍诲,义不忍割,去事之后,未然之明镜也。臣愚以为左官外附之臣,依托权门,倾覆谄
谀,以者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诛。
间者大将军大将军 再出,威振州郡 ,莫不赋敛 吏人,遣使贡献。大将军大将军 虽云不受,而物不还主,部部
署署 之吏无所畏惮,纵行非法,不伏罪辜,故海内贪猾,竞为奸吏,小民吁嗟,怨气满腹。臣闻天不可
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从横。宜因大变,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书奏书奏 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太尉 兼卫尉卫尉 ,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大将军 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
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孝廉 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
与司空司空 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孝
廉廉 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
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礼 军 仕
葬 名
仕 文 地 地 名
地 病 名
文 名 號
礼 文
文 武 主
號 主 名 仕
武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地 名
地 地 主
主 文 文 主
地
名 文 主
武 文 文
地
名
武 地 仕 武
武
文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042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目錄
59
60
61
62
63
帝从之。
六年,鸿薨 ,赐赠有加常礼。子湛嗣。湛卒,子浮嗣。浮卒,子夏 嗣。
论曰:「孔子曰「太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孟子曰「闻伯夷 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
志」。若乃太伯以天下而违周,伯夷 率洁情以去国,并未始有其让也。故太伯称 至德,伯夷 称贤
人。后世闻其让而慕其风,徇其名而昧其致,所以激诡行生而取与妄矣。至夫邓彪、刘恺 ,让其弟以
取义,使弟受非服而己厚其名,于义不亦薄乎!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立行,
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下之方动者。言行之所开塞,可无慎哉!原丁鸿 之心,主于忠爱乎?何其终悟
而从义也!异夫数子类乎徇名者焉。
赞曰:五更待问,应若鸣钟。庭列辎驾,堂修礼容。穆穆帝 则,拥经以从。
丁鸿 翼翼,让而不饰。高论白虎,深言日食。
葬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helloiac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helloiac
 
晉書 005 卷五 帝紀第五
晉書 005 卷五 帝紀第五晉書 005 卷五 帝紀第五
晉書 005 卷五 帝紀第五helloiac
 
晉書 117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晉書 117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晉書 117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晉書 117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helloiac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helloiac
 
宋書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宋書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宋書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宋書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helloiac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helloiac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helloiac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helloiac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helloiac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helloiac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helloiac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helloiac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helloiac
 
南史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南史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南史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南史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helloiac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helloiac
 
宋史 474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姦臣四
宋史 474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姦臣四宋史 474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姦臣四
宋史 474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姦臣四helloiac
 
三國志 64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三國志 64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三國志 64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三國志 64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helloiac
 

What's hot (20)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晉書 005 卷五 帝紀第五
晉書 005 卷五 帝紀第五晉書 005 卷五 帝紀第五
晉書 005 卷五 帝紀第五
 
晉書 117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晉書 117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晉書 117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晉書 117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宋書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宋書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宋書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宋書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顏延之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南史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南史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南史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南史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宋史 474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姦臣四
宋史 474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姦臣四宋史 474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姦臣四
宋史 474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第二百三十三 姦臣四
 
三國志 64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三國志 64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三國志 64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三國志 64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Similar to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後漢書 027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後漢書 027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後漢書 027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後漢書 027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helloiac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helloiac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helloiac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helloiac
 
北齊書 44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儒林
北齊書 44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儒林北齊書 44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儒林
北齊書 44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儒林helloiac
 
陳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陳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陳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陳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helloiac
 
魏書 022 卷十九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 中 任城王
魏書 022 卷十九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 中 任城王魏書 022 卷十九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 中 任城王
魏書 022 卷十九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 中 任城王helloiac
 
魏書 090 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魏書 090 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魏書 090 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魏書 090 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helloiac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helloiac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helloiac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helloiac
 
新唐書 101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新唐書 101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新唐書 101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新唐書 101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helloiac
 
史記 028 书第六 封禅书
史記 028 书第六 封禅书史記 028 书第六 封禅书
史記 028 书第六 封禅书helloiac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helloiac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helloiac
 
魏書 017 卷十五 昭成子孫列傳第三
魏書 017 卷十五 昭成子孫列傳第三魏書 017 卷十五 昭成子孫列傳第三
魏書 017 卷十五 昭成子孫列傳第三helloiac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helloiac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helloiac
 
晉書 096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晉書 096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晉書 096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晉書 096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helloiac
 

Similar to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20)

後漢書 027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後漢書 027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後漢書 027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後漢書 027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北齊書 44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儒林
北齊書 44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儒林北齊書 44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儒林
北齊書 44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六 儒林
 
陳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陳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陳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陳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魏書 022 卷十九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 中 任城王
魏書 022 卷十九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 中 任城王魏書 022 卷十九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 中 任城王
魏書 022 卷十九中 景穆十二王列傳第七 中 任城王
 
魏書 090 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魏書 090 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魏書 090 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魏書 090 卷八十四 列傳儒林第七十二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新唐書 101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新唐書 101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新唐書 101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新唐書 101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史記 028 书第六 封禅书
史記 028 书第六 封禅书史記 028 书第六 封禅书
史記 028 书第六 封禅书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魏書 017 卷十五 昭成子孫列傳第三
魏書 017 卷十五 昭成子孫列傳第三魏書 017 卷十五 昭成子孫列傳第三
魏書 017 卷十五 昭成子孫列傳第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晉書 096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晉書 096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晉書 096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晉書 096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 1. 文档信息  後漢書  041 / 130  64 段 5775 字  262 种 392 个标注  简体中文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劉宋]范曄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042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後漢書 /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永元四年[92] 2 永平十五年[72] 1 建初二年[77] 1 建初元年[76] 1 建武十九年[43] 1 永初元年[107] 1 阳嘉二年[133] 1 永和五年[140] 1 地点 九江 5 颍川 3 京师 2 人物 太子 14 弟子 6 丁鸿 5 皇太子 5 伯夷 4 元卿 3 文官 太常 9 侍中 8 尚书 7 孝廉 6 博士 6 教授 5 三公 4 议郎 4 武官 大将军 6 虎贲中郎将 2 光禄大夫 2 其他 显宗 5 世祖 4 肃宗 2 目錄 0 1 2 3 4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 列传 第二十七 桓荣字春卿春卿 ,沛郡 龙亢 人也。少学长安 ,习《欧阳尚书尚书 》,事博士博士 九江 朱普。 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 篡位乃归。会朱普卒,荣奔丧 九 江 ,负土成坟,因留教授教授 ,徒众数百人。莽败,天下乱。荣抱其经书与弟子 逃匿山谷,虽常饥困 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 间。 建武十九年[43],年六十余,始辟大司徒大司徒 府。时,显宗 始立为皇太子 ,选求明经,乃擢荣弟子 豫 章 何汤为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以《尚书尚书 》授太子 。世祖 从容问汤本师为谁,汤对曰:「事沛国 桓 荣。」帝即召荣,令说《尚书尚书 》,甚善之。拜为议郎议郎 ,赐钱十万,入使授太子 。每朝会 ,辄令荣 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生几晚!」会欧阳博士博士 缺,帝欲用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 浅薄,不如同门生 郎中郎中 彭闳,扬州从事州从事 皋弘。」帝曰:「俞,往,女谐。」因拜荣为博士博士 ,引 闳、弘为议郎议郎 。 名 作 文 地 地 地 文 文 地 名 葬 地 文 亲 地 文 號 主 亲 地 武 文 主 礼 政 文 文 主 礼 文 仕 文 文 文 文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车驾幸大学大学 ,会诸博士诸博士 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 有蕴藉,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 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吹击磬,尽日乃罢。后荣入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者皆怀之, 荣独举手捧之以拜。帝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以是愈见敬厚,常令止宿太子 宫。积五年,荣荐门门 下下 生九江 胡宪 侍讲侍讲 ,乃听得出,旦一入而已。荣尝寝病,太子 朝夕遣中傅问病,赐以珍羞、帷、 帐、奴婢,谓曰:「如有不讳,无忧家室也。」后病愈,复入侍进。 二十八年,大会百官,诏问谁可傅太子 者,群臣承望上意,皆言太子 舅执金吾执金吾 原鹿 侯阴识可。博博 士士 张佚正色曰:「今陛下立太子 ,为阴氏乎?为天下乎?即为阴氏,则阴侯可;为天下,则固宜用 天下之贤才。」帝称善,曰:「欲置傅者,以辅太子 也。今博士博士 不难正朕,况太子 乎?」即拜佚 为太子太傅太子太傅 ,而以荣为少傅,赐以辎车 、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 蒙,稽古之力 也,可不勉哉!」荣以太子 经学成毕,上疏谢曰:「臣幸得侍帷幄 ,执经连年,而 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今皇太子 以聪睿之姿,通明 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储君 副主莫能专精博学 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祐 ,天下幸甚。臣师道 已尽,皆在太子 ,谨使掾臣汜再拜 归道。」太 子 报书曰:「庄以童蒙 ,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 》广大,圣言幽远,非天 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况以不才,敢承诲 命。昔之先师谢弟子 者有矣,上则通达经旨,分明章 句,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今蒙下列,不敢有辞,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三十年,拜为太常太常 。荣初遭仓卒,与族人 桓元卿 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 嗤荣曰:「但自苦 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太常 ,元卿 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乃若是 哉!」 显宗 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荣年逾八十,自以衰老,数上书乞身,辄加赏赐。乘 与尝幸太常太常 府,令荣坐东面,设几仗,会百官骠骑将军骠骑将军 东平王 苍以下及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 执业,每言辄曰「大师大师 在是」。既罢,悉以太官太官 供具赐太常太常 家。其恩礼若此。 永平二年[59],三雍初成,拜荣为五更。每大射 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 升堂,执经自为下说。乃 封荣为关内侯关内侯 ,食邑五千户。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官 、太医太医 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 居 ,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大 夫夫 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 ,赐冢茔于首山 之阳。除兄子二人补四百石,都讲生八人补二百二百 石石 ,其余门徒多至公卿。子郁嗣。 论曰:张佚讦切阴侯,以取高位,危言犯众,义动明后,知其直有余也。若夫一言纳赏,志士为之怀 耻;受爵不让,风人所以兴歌。而佚廷议戚援,自居全德,意者以廉不足乎?昔乐羊食子 ,有功见 疑;西巴放麑,以罪作傅。盖推仁审伪,本乎其情。君人者能以此察,则真邪几于辨矣。 郁字仲恩 ,少以父任为郎父任为郎 。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尚书 》教授教授 ,门徒常数百人。荣卒,郁当袭 爵,上书让于兄子汎,显宗 不许,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 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稍迁侍中侍中 。 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以侍中侍中 监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 永平十五年[72],入授皇太子 经,迁越骑校尉越骑校尉 ,诏敕太子 、诸王各奉贺致礼。郁数进忠言,多见纳 录。肃宗 即位,郁以母忧乞身,诏听以侍中侍中 行服。建初二年[77],迁屯骑校尉屯骑校尉 。 和帝 即位,富于春秋,侍中侍中 窦宪自以外戚 之重,欲令少主 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 曰: 文 文 名 主 文 地 名 文 主 主 主 武 名 文 主 主 文 主 文 器 词 主 词 主 地 文 名 地 主 礼 主 名 仕 名 亲 文 礼 名 名 文 名 號 文 武 主 文 文 文 礼 亲 武 文 文 礼 文 葬 地 文 词 名 文 文 文 號 文 文 武 主 武 主 號 文 武 主 文 礼 主 主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礼记 》云:「天下之命,悬于天子;天子之善,成乎所习。习与智长,则切而不勤;化与心成, 则中道 若性。昔成王 幼小,越在襁褓,周公 在前,史佚在后,太公 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 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 孝昭皇帝 八岁即位,大臣辅政,亦选名儒韦贤 、蔡义、夏侯胜 等入授于前,平成圣德。近建初元 年[76],张酺、魏应、召训亦讲禁中。臣伏惟皇帝 陛下,躬天然之姿,宜渐教学,而独对左右小臣,未 闻典义。昔五更桓荣,亲为帝 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校尉 入授先帝 ,父子给给 事事 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备。又宗正宗正 刘方,宗室 之表,善为《诗经 》,先帝 所 褒。宜令郁、方并入教授教授 ,以崇本朝,光示大化。 由是迁长乐少府长乐少府 ,复入侍讲侍讲 。顷之,转为侍中侍中 奉车都尉奉车都尉 。永元四年[92],代丁鸿 为太常太常 。明 年,病卒。 郁经授二帝,恩宠甚笃,赏赐前后数百千万,显于当世。门人杨震 、朱宠 ,皆至三公三公 。 初,荣受朱普学章句四十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及荣入授显宗 ,减为二十三万言。郁复删省定 成十二万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太常 章句》。 子普嗣,传爵至曾孙 。郁中子焉,能世传其家学。孙鸾 、曾孙彬 ,并知名。 焉字叔元,少以父任为郎父任为郎 。明经笃行,有名称。永初元年[107],入授安帝 ,三迁为侍中侍中 步兵校步兵校 尉尉 。永宁 中,顺帝 立为皇太子 ,以焉为太子 少傅,月余,迁太傅太傅 ,以母忧自乞,听以大大 夫夫 行丧。逾年,诏使者赐牛酒 ,夺服,即拜光禄大夫光禄大夫 ,迁太常太常 。时废皇太子 为济阴王 ,焉 与太仆太仆 来历、廷尉廷尉 张晧谏,不能得,事已具《来历传》。 顺帝 即位,拜太傅太傅 ,与太尉太尉 朱宠 并录尚书事录尚书事 。焉复入授经禁中,因宴见,建言宜引三公三公 、尚尚 书书 入省事省事 ,帝从之。以焉前廷议守正守正 ,封阳平侯 ,固让不受。视事三年,坐辟召 禁锢 者为吏 免。复拜光禄大夫光禄大夫 。阳嘉二年[133],代来历为大鸿胪大鸿胪 ,数日,迁为太常太常 。永和五年[140],代王 龚 为太尉太尉 。汉安元年[142],以日食免。明年,卒于家。 弟子 传业者数百人,黄琼 、杨赐 最为显贵。焉孙典。 典字公雅,复传其家业,以《尚书尚书 》教授教授 颍川 ,门徒数百人。举孝廉孝廉 为郎。 居无几,会国相国相 王吉以罪被诛,故人亲戚莫敢至者。典独弃官收敛归葬,服丧 三年,负土成坟,为 立祠堂,尽礼而去。 辟司徒辟司徒 袁隗 府,举高第,拜侍御史侍御史 。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 。常乘骢马,京师 畏 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御史 。」及黄巾贼起荥阳 ,典奉使督军督军 。贼破,还,以牾宦 官赏不行。在御史御史 七年不调,后出为郎。 灵帝 崩,大将军大将军 何进 秉政,典与同谋议,三迁羽林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献帝 即位,三公三公 奏典前与何 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诏拜家一人为郎,赐钱二十万。 从西入关,拜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赐爵关内侯关内侯 。车驾都许,迁光禄勋光禄勋 。建安六年[201],卒官。 鸾字始春,焉弟子 也。少立操行,褞袍糟食,不求盈余。以世浊,州郡多非其人,耻不肯仕。 作 地 號 主 礼 主 名 名 主 主 武 主 文 文 礼 作 主 文 文 文 文 武 名 文 名 名 文 號 文 亲 名 名 文 主 文 武 地 主 主 主 文 文 礼 武 文 主 主 文 文 主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仕 法 武 文 文 主 文 亲 名 名 文 文 地 文 文 葬 武 名 文 礼 地 文 地 武 文 主 武 名 武 主 文 名 文 武 武 亲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年四十余,时太守太守 向苗有名迹,乃举鸾孝廉孝廉 ,迁为胶东令胶东令 。始到官而苗卒,鸾即去职奔丧 ,终三 年然后归,淮汝之间高其义。后为巳吾、汲二县令县令 ,甚有名迹。诸公并荐,复征拜议郎议郎 。上陈五事: 举贤才,审授用,黜佞幸,省苑囿 ,息役赋。书奏书奏 御,牾内竖内竖 ,故不省。以病免。中平元年[184],年 七十七,卒于家。子晔。 晔字文林文林 ,一名严,尤修志介。姑为司空司空 杨赐 夫人。初鸾卒,姑归宁 赴哀,将至,止于传舍 , 整饰从者而后入,晔心非之。及姑劳 问,终无所言,号哭而已。 赐遣吏奉祠,因县发取祠具,晔拒不受。后每至京师 ,未尝舍宿杨氏 。其贞忮若此。宾客从者,皆 祗其志行,一餐不受于人。仕为郡功曹郡功曹 。后举孝廉孝廉 ,有道、方正、茂才,三公三公 并辟,皆不应。 初平中,天下乱,避地会稽 ,遂浮海客交阯 ,越人化其节,至闾里不争讼。 为凶人所诬,遂死于合浦 狱。 彬字彦林,焉之兄孙也。 父麟,字元凤 ,早有才惠。桓帝 初,为议郎议郎 ,入侍讲侍讲 禁中,以直道牾左右,出为许令,病免。会 母终,麟不胜丧,未祥而卒,年四十一。所著碑、诔、赞、说、书凡二十一篇。 彬少与蔡邕 齐名。初举孝廉孝廉 ,拜尚书郎尚书郎 。时中常侍曹常侍曹 节女婿 冯方 亦为郎,彬厉志 操,与左左 丞丞 刘歆 ,右丞右丞 杜希同好交善,未尝与方共酒食之会,方深怨之,遂章言彬等为酒党。事下尚书尚书 令令 刘猛 ,雅善彬等,不举正其事,节大怒,劾奏 猛,以为阿党,请收下诏狱,在朝者为之寒心, 猛意气自若,旬日得出,免官禁锢 。 彬遂以废。光和元年[178],卒于家,年四十六。诸儒莫不伤之。 所著《七说》及书凡三篇,蔡邕 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夙智早成,岐嶷也;学优文 丽,至通也;仕不苟禄 ,绝高也,辞隆从窊,洁操也。乃共树碑而颂焉。 刘猛 ,琅邪 人。桓帝 时为宗正宗正 ,直道不容,自免归家。灵帝 即位,太傅太傅 陈蕃 、大将军大将军 窦 武 辅政,复征用之。 论曰:伏氏自东西京 相袭为名儒,以取爵位。中兴而桓氏尤盛,自荣至典,世宗其道,父子兄弟代 作帝师帝师 ,受其业者皆至卿相,显乎当世。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凭誉 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桓荣之累世见宗,岂其为己乎! 丁鸿 字孝公 ,颍川 定陵 人也。 公綝,字幼春,王莽 末守颍阳尉颍阳尉 。世祖 略地颍阳 ,颍阳城 守不下,綝说其宰,遂与俱降,世 祖 大喜,厚加赏劳,以綝为偏将军偏将军 ,因从征伐 。綝将兵先度河,移檄郡国,攻营略地,下河 南 、陈留 、颍川 二十一县。 建武元年[25],拜河南太守河南太守 。及封功臣,帝令各言所乐,诸将皆占丰邑 美县,惟綝愿封本乡。或谓綝 曰:「人皆欲县,子独求乡,何也?」綝曰:「昔孙叔敖 敕其子,受封必求硗埆之地,今綝能蒲功 微,得乡亭厚矣。」帝从之,封定陵 新安乡侯 ,食邑五千户,后徙封陵 阳侯。 鸿年十三,从桓荣受《欧阳尚书尚书 》,三年而明章句,善论难,为都讲,遂笃志精锐,布衣 荷担,不 远千里。 文 文 文 葬 文 文 建 文 文 文 文 名 礼 处 然 地 名 文 文 文 地 政 地 名 主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亲 名 名 文 名 文 文 名 法 法 名 名 名 地 主 文 主 文 名 武 名 地 文 名 主 地 建 名 武 礼 地 地 礼 武 军 地 地 地 文 地 名 建 主 地 文 礼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初,綝从世祖 征伐 ,鸿独与弟盛居,怜盛幼小而共寒苦。及綝卒,鸿当袭封 ,上书让国于盛,不 报。既葬,乃挂縗绖于冢庐 而逃去,留书与盛曰:「鸿贪经书,不顾恩 义,弱而随师,生不供养,死 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土。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 封 。谨自放弃。逐求良医良医 。如遂不瘳,永归 沟壑。」鸿初与九江 人鲍骏 同事桓荣,甚相友善,及 鸿亡封,与骏遇于东海 ,阳狂 不识骏。骏乃止而让之曰:「昔伯夷 、吴札乱世权行,故得申其志 耳。《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之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 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教授 。鲍骏 亦上书言鸿经学至行,显宗 甚贤之。 永平十年[58]诏征,鸿至即召见 ,说《文侯之命篇》,赐御衣及绶,禀食公车,与博士博士 同礼。顷之, 拜侍中侍中 。十三年,兼射声校尉射声校尉 。建初四年[79],徙封鲁阳乡侯 。 肃宗 诏鸿与广平王 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 等,论定《五经 》同异于北宫白虎观,使五五 官中郎将官中郎将 魏应主承制承制 问难,侍中侍中 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 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殿中 无双丁孝公 。」 数受赏赐,擢徙校书校书 ,遂代成封为少府少府 。门下门下 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彭城 刘恺 、北 海 巴茂、九江 朱伥皆至公卿。元和三年[86],徙封马亭乡侯 。 和帝 即位,迁太常太常 。永元四年[92],代袁安为司徒司徒 。是时窦太后 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 食,上封事曰: 臣闻日者阳精,守实不亏,君之象也;月者阴精,盈毁有常,臣之表也。故日食者,臣乘君,阴陵 阳 ;月满不亏,下骄盈也。昔周室衰季,皇甫之属专权于外,党类强盛,侵夺主势,则日月薄食,故 《诗》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春秋》日食三十六,弑君三十二。变不 空生,各以类应。夫威柄不以放下,利器不可假人。览观往古,近察汉兴,倾危之祸,靡不由之。是以 三桓专鲁,田氏 擅齐,六卿六卿 分严;诸吕握权,统嗣几移;哀、平之末,庙不血食。故虽有周公 之 亲,而无其德,不得行其势也。 今大将军大将军 虽欲敕身自约,不敢僣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承旨 ,刺史刺史 二千石初除谒辞,求通待 报,虽奉符 玺、受台敕,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背王室,向私门,此乃上威损,下权盛也。人道 悖于下,效验见于天,虽有隐谋,神照其情,垂象见戒,以告人君。间者月满先节,过望不亏,此臣骄 溢背君,专功独行也。陛下未深觉悟,故天重见戒,诚宜畏惧,以防其祸。《诗》云:「敬天之怒,不 敢戏豫。」若敕政责躬,杜渐 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 其大。恩不忍诲,义不忍割,去事之后,未然之明镜也。臣愚以为左官外附之臣,依托权门,倾覆谄 谀,以者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诛。 间者大将军大将军 再出,威振州郡 ,莫不赋敛 吏人,遣使贡献。大将军大将军 虽云不受,而物不还主,部部 署署 之吏无所畏惮,纵行非法,不伏罪辜,故海内贪猾,竞为奸吏,小民吁嗟,怨气满腹。臣闻天不可 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从横。宜因大变,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书奏书奏 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太尉 兼卫尉卫尉 ,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大将军 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 时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孝廉 二人,小郡口二十万并有蛮夷者亦举二人,帝以为不均,下公卿会议。鸿 与司空司空 刘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阶品,蛮夷错杂,不得为数。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孝 廉廉 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 不满十万三岁一人。」 礼 军 仕 葬 名 仕 文 地 地 名 地 病 名 文 名 號 礼 文 文 武 主 號 主 名 仕 武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地 名 地 地 主 主 文 文 主 地 名 文 主 武 文 文 地 名 武 地 仕 武 武 文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042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目錄 59 60 61 62 63 帝从之。 六年,鸿薨 ,赐赠有加常礼。子湛嗣。湛卒,子浮嗣。浮卒,子夏 嗣。 论曰:「孔子曰「太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孟子曰「闻伯夷 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 志」。若乃太伯以天下而违周,伯夷 率洁情以去国,并未始有其让也。故太伯称 至德,伯夷 称贤 人。后世闻其让而慕其风,徇其名而昧其致,所以激诡行生而取与妄矣。至夫邓彪、刘恺 ,让其弟以 取义,使弟受非服而己厚其名,于义不亦薄乎!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立行, 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下之方动者。言行之所开塞,可无慎哉!原丁鸿 之心,主于忠爱乎?何其终悟 而从义也!异夫数子类乎徇名者焉。 赞曰:五更待问,应若鸣钟。庭列辎驾,堂修礼容。穆穆帝 则,拥经以从。 丁鸿 翼翼,让而不饰。高论白虎,深言日食。 葬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35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