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期刊報告
 題目:黃疸
 作者:黃維俊
西醫的看法
 (1)依病變部位區分
 (2)依膽紅素的類型區分
(1)依病變部位區分
 肝前性黃疸
 肝細胞性黃疸
 肝後性黃疸
肝前性黃疸
 肝前性黃疸又稱溶血性黃疸,當大量紅血球被
分解時出現的黃疸。
肝細胞性黃疸
 當肝臟無法正常處理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
肝後性黃疸
 肝後性黃疸又稱阻塞性黃疸,多在膽管阻塞造
成肝臟無法正常排除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原
因包括如結石、蛔蟲、膽囊膽管癌等。
(2)依膽紅素的類型區分
 (1)未結合型的高膽紅素血症
 (2)結合型的高膽紅素血症
(1)未結合型的高膽紅素血症
 肝對膽紅素攝入的減少:如Gilbert's
syndrome或是藥物引起(如Rifampin)
 肝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受損:如新生兒黃疸或遺
傳性高膽紅血症
 (如Crigler-najjar syndrome)
Crigler-najjar syndrome type 1
 為一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已知缺陷基因為UGT1
 症狀:
 以先天性家族性非溶血性膽紅素血症(congenital
familial nonhemolytic jaundice)合併出現核黃疸
(kernicterus)為主要病徵
 特色:
 膽紅素值(total serum bilirubin)會明顯升高至
20~45mg/dl,
 肝臟組織的分析中並無殘餘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DP-
glucuronosyltransferase)的活性反應。
Crigler-najjar syndrome type 2
 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缺陷基因也是UGT1,
因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酵素(UDP-
glycuronosyltransferase)部分缺乏而引起此症,
可發現殘餘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反應。一
般較不嚴重,不會致死
結合型的高膽紅素血症
 定義是當升高的膽紅素中超過50%為結合型就
歸為結合型的高膽紅素血症,如Dubin-
Johnson Syndrome、Roter syndrome
Dubin-Johnson Syndrome
 此症候群大多數是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在排出
結合型膽紅素上有缺失,主要是膽小管漿膜上
缺乏運送bilirubin glucuronides的運送蛋白,
造成處理一半的膽紅素會積聚在肝臟裡,因此
肝臟看起來會變得黑黃,俗稱為「黑肝」。
 大多無症狀,除了慢性黃疸外壽命和一般人是
一樣的
Roter syndrome
 為無症狀的結合型高膽紅素血症,其肝細胞在
攝入及排出的過程中有多重缺陷,但不會有色
素沉澱,病人大多有慢性黃疸而壽命正常
中醫的看法
[定義]
 黃疸,又稱黃癉。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
主證。其中目黃為確診本病的重要依據。
[範圍]
 本次討論黃疸之範圍,包括歷代醫家所論多種
疸證,但均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徵,若
身黃或小便黃而目不黃(如虛黃、黃汗等)不屬
本篇討論之範圍。
 現代醫學的急性傳染性肝炎、膽道疾患、溶血
性黃疸等發黃者,均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論治。
[歷史沿革]
 黃疸一病,從《內經》至明清以來,隨著對黃
疸的認識深化和發展,提出了一整套的理法方
藥,形成了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大致可分為
三個階段
 一、先秦兩漢時期
 理法方藥初步形成,奠定了後世認識黃疸之基
礎。
 二、隋唐宋元時期
 諸醫立說,學術爭鳴深化,補充了黃疸的理、
法、方、藥。
 三、明清時期
 對黃疸的認識趨向完善與系統化,逐步形成了
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一、先秦兩漢時期
 中醫醫學對黃疸的論述,始見於
 《內經》,該書首創黃疸之病名,提出了本病
臨床之主證,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云︰"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 《靈樞.論疾診尺篇》云︰"身痛而色微黃,
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指出了目黃、
身黃、小便黃為黃疸病的三大主要症狀。為後
世認識本病奠定了基礎。
 在病因病機方面,
 《素問.玉機真臟論》云︰"發痛,腹中熱,
煩心出黃"。
 《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黃疸暴痛,癲疾
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 《靈樞.經脈篇》亦云︰"脾足太陰之
脈,.…‥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閉,
黃疸。"提出了黃疸的病因為濕熱外發所致,
病變臟腑主要在脾,強調了陰陽之氣久逆不和
乃本病發生之病理基礎。
 在治則方面,
 《內經》雖無專論,然所立祛濕之治則,為後
世醫家論治黃疸所效法。
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濕淫於內,治以
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 漢代,張仲景在《內經》的理論基礎上,結合
臨床經驗,進一步深化了對黃疸病的認識。初
步形成了理法方藥,首創黃疸病辨證論治之先
河。
病因病機
 提出寒濕,瘀熱為發黃的主要原因
 《傷寒論》云︰"傷寒發汗己,身目為黃,所
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傷寒瘀熱在裡,
身必發黃。"
 《金匱要略.黃疸病》亦云︰"黃家所得,從
濕得之","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在臨床證候
方面,張氏在《金匱要略》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並根據病因病機和症狀,將黃疸區分為"黃疸"、
"谷疸"、"女勞疸"、"酒疸"、"黑疸"等五種
治療法則及方劑,
 主張“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
以汗解之”,“熱在裡,當下之”等等。
 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藥,如茵陳蒿湯、茵陳五
苓散等,更為後世醫家所推崇。
二、隋唐宋元時期
隋代
 巢元方在其所著《諸病源候論》中設黃疸之專
論,根據黃疸的病因不同,症狀所累,將其區
分為二十八候
 在證候分類方面,首次提出"陰黃"這一型別,
並創"急黃"之新說,認為急黃所病,為熱毒所
加"。指出了急黃發病之迅速,病情之嚴重,
為後世診治本病提出了重要的理論根據。
唐代
 孫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一書中,提出了疸
有五種的說法,將黃汗易黑疸列為五疸之一
 認為"黃汗者,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渴,汗
出如黃柏汁,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並
提出黃汗宜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治之及各類
治療方劑31首,並附針法、灸法,豐富了治療
本病之方法。
宋代
 朱肱提出了瘀血致黃與濕熱致黃症狀之異
金元時期 (1)
 成無己認為黃疸有濕盛和熱盛之異,其在《傷
寒明理論》中說︰"濕家之黃,身黃如煙熏黃,
雖黃而色暗不明,至於熱盛之黃,必身黃如橘
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黃如柏汁,是其
正黃色也"。
金元時期 (2)
 劉河間認為黃疸的發生主要由於"怫熱在表,
燥而無汗,濕熱在裡,氣甚不得散越於外"而
致。《河間六書》倡火熱致疸之說,創血虛萎
黃之論
金元時期 (3)
 朱丹溪主張︰"疸不分其五,同是濕熱。"而且
認為"用茵陳之藥過劑,乃成陰證,身目俱黃,
皮膚冷,心下疼,眼澀不開,自利,茵陳附子
乾薑湯。
 《丹溪治法必要.疸》),指出了用苦寒之劑,
可數黃疸由陽黃轉為陰黃,使病情更為複雜。
治療上並強調了"但利小便為先"
金元時期 (4)
 羅天益著《衛生寶鑑》,進一步把陽黃與陰黃的辨證
論治系統化了。
 陽黃︰
 身熱,不大便,發黃者,治用茵陳蒿湯
 身熱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發黃者,治用茵陳五苓散
 身熱大小便如常而發黃者,治用梔子柏皮湯加茵陳
 陰黃:
 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沉細遲無力而發
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
三、明清時期
明代
 張景岳集前人之大成,補前人之未備,在其所
著《景岳全書.黃疸》中不僅詳論了陽黃陰黃
的病因證治,並提出"疸黃"這一病名,認為"膽
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進一步
明確地指出膽汁外溢,不循常道為黃疸發病之
機理。
清代(1)
 沈金鰲所著《沈氏尊生書.諸疸源流》提出︰
“又有天行疫癘,以致發黃者,俗謂之瘟黃,
殺人最急”。提出了黃疸俱有傳染性(似A肝)
清代(2)
 程國彭《醫學新悟.發黃》云︰"濕熱俱盛,
則發身黃……而寒濕亦令人發黃",並進一步
論述了二者症狀有別。尤為重要的是,對於瘀
血發黃的治療,提出了"祛瘀生新,而黃自退"
之主張
清代(3)
 《臨證指南醫案.疸》曾云︰
 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裡,膽熱液泄,與胃之
濁氣共併,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鬱,浸於肺
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
陽主明,治在胃。
 陰黃之作,濕從寒化,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
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加熏黃,陰主晦,
治在脾“。
 明確指出了由於黃疸病機不同,治療亦當脾胃有所偏
重。
[病因病機]
 黃疸的病因有內外兩個方面,外因多由感受時
邪,飲食失節所致,內因多和脾胃虛寒,內傷
不足有關,然內外二因又互為因果,互相聯繫
一、時邪外襲
 (一)濕熱或疫毒之邪外襲︰
 感受外界暑濕、濕熱或疫毒,若邪由表及裡,或直中
於裡,鬱遏不達,困阻中焦,脾胃運化失常,濕熱熏
蒸不能泄越,使肝失疏泄,膽汁外溢,外浸肌膚,上
染睛目,下流膀胱,致身黃、目黃、小便黃。
 若挾疫毒之邪傷人,則發病急驟,且多具傳染性,熱
毒熾盛,迫使膽汁不循常道而致黃疸,傷及營血,內
陷心包,則可出現出血或神昏諸症,此證稱曰"急黃"
或"瘟黃"。
一、時邪外襲
 (二)寒濕入侵︰
 素體陽虛者,外感寒濕或感受濕邪,濕從寒化,
阻遏中焦,肝膽氣機不暢,膽液外泄,而致黃
疸。
 如《傷寒論.太陽篇》曰"傷寒發汗已,身目
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二、飲食不節
 飲食無度、不潔、或飢飽失常',或嗜酒過度,
或嗜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失健運,不能
化生,輸布水穀精微,反釀濕濁,困阻氣機,
鬱而化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乃發黃疸。
 如《金匱要略》黃疸病篇云︰"穀氣不消,胃
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身體盡黃,曰
穀疸"。
三、脾胃虛寒
 素體脾胃虛弱,或勞倦過度,或病後脾陽受損,
津液失其運化及敷布,聚而成濕,濕從寒化,
寒濕阻滯中焦,膽液被阻,溢於肌膚而發黃疸
 《類證治裁.黃疸》篇說"陰黃係脾臟寒濕不
運,與膽液浸淫,外漬肌肉,則發而為黃"。
四、積聚轉化
 積聚日久不消,瘀血阻滯膽道,膽汁外溢而產
生黃疸。或黃疸纏綿不癒,濕邪阻滯氣機,氣
滯血瘀,亦可出現多種瘀血症狀。
 《張氏醫通.雜門》指出︰"有瘀血發黃,大
便必黑,膚(月劦)有塊或脹,脈沉或弦,脈稍
實而不甚弱者,桃核承氣湯,下盡黑物則退"。
小結:
 引起本病的原因較多,每多兼濕而為患,《金
匱要略.黃疸病》謂︰黃家所得,從濕得之"。
後世有"無濕不成疸"之說。常見病因有濕熱、
寒濕,或濕熱兼疫毒等,可見濕邪是產生黃疸
之病機關鍵。
治療原則
 黃疸為濕邪為患,故治療大法應為化濕邪,利
小便,使邪有出路。
 故《金匱要略.黃疸病》云︰"諸病黃家,但
利其小便。
根據辯證,採用不同的祛濕之法
 1.病屬濕熱當清熱利濕;若病屬寒濕當溫中化
濕
 2.陽黃者偏治在胃,清胃利濕為主;若熱毒熾
盛之急黃又當清熱解毒,涼營開竅。
 3.陰黃者,偏治在脾,健脾溫中利濕為主。
 4.兼表證,又當發汗解表利濕;
 5.腹脹不大便,裡實熱證者,又當通利大便以
泄濕熱;
小結
 恰當運用祛濕之法,同時注意和胃舒肝,使氣
機調達,濕邪可祛,黃疸可退。但和胃不得過
用甘溫補脾,舒肝不可過用辛燥理氣,以防助
熱傷津。
 疸病初期宜利忌補,久病宜補慎利,或攻補兼
施。
證治分型
(一)陽黃
熱重於濕
濕重於熱
(二)急黃
(三)陰黃
陽黃和陰黃的不同點
 1.陽黃
 陽黃之人,陽盛熱重,平素胃火偏旺,濕從熱化致濕
熱為患。由於濕和熱並不相等,各有所偏,故病機上
有熱重於濕,或濕重於熱之別。
 2.陰黃
 陰黃之人,陰盛寒重,平素脾陽不足,濕從寒化,致
寒濕為患。
 3.急黃
 火熱之極為毒,熱毒壅盛,邪入營血內陷心包,發為
急黃。
(一)陽黃-熱重於濕
症狀︰
 身目俱黃,黃色鮮明
 發熱口渴,小便短少黃赤腹脹便秘
 心中懊儂,口乾而苦,惡心欲吐。
 舌苔黃膩,脈弦數
 治法︰
 清熱利濕,佐以瀉下。
 方藥︰
 茵陳蒿湯加味。
 方解︰
 (1)組成:茵陳、梔子、大黃
 (2)功用:
 茵陳、梔子清熱利膽、祛濕清熱;
 大黃泄熱通瘀,蕩滌熱結。
(一)陽黃-濕重於熱
症狀︰
 身目俱黃
 其色不如熱重者鮮明
 頭重身困
 胸脘痞滿,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脹便溏
 舌苔厚膩微黃
 脈弦滑或濡緩
 治法︰
 利濕化濁,佐以清熱。
 方藥︰
 茵陳五苓散為主方。
 方解︰
 (1)組成: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
茵陳
 (2)功用:
 豬苓、茯苓、澤瀉甘淡滲濕
 白朮、桂枝健脾祛濕,通陽化氣
 茵陳清熱利濕退黃。
(二)急黃
症狀︰
 發病迅速,身目均黃,其色如金,高熱煩渴
 脅痛腹痛
 神昏譫語
 衄血、便血,出現瘀斑
 舌質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數或細數
 治法︰
 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 方藥︰
 犀角散為主方
 方解︰
 (1)組成:犀角(10倍羚羊角)、黃連、梔子、升
麻、茵陳
 (2)功用:
 犀角、黃連、梔子、升麻涼血解毒
 茵陳清熱利濕退黃
(三)陰黃
症狀︰
 身目俱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熏。
 納呆脘悶,腹脹大便不實,口淡不渴
 神疲畏寒
 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 治法︰
 健脾和胃,溫化寒濕。
 方藥︰
 茵陳朮附湯為主方。
 方解︰
 (1)組成:茵陳、附子、乾薑、白朮、甘草
 (2)功用:
 茵陳、附子寒熱並用,以溫化寒濕退黃;
 乾薑、白朮、甘草健脾溫中以化濕。
預防與護理-預防
 (一)加強體質鍛鍊,增強抗病能力。
 (二)起居有節,勿妄作勞,順應時令,避觸穢
濁之氣。
 (三)飲食有節,勿嗜酒,勿進食不潔之品及恣
食辛熱肥甘。
預防與護理-護理
 (一)對於黃疸病人,飲食宜清淡。
 (二)本病一旦發現,應隔離治療,並對其食具、
用具加以消毒,將其排泄物(如涕、痰、尿、
糞、嘔吐物等)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
 (三)經用藥治療後,黃疸消退,不可驟然停藥,
根據病情,適當地繼服藥一段時間,以免復發。
 (四)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暢。
亞太傳統醫藥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 題目:經方茵陳蒿湯的化學研究
 日期:第五卷第八期(2009年8月)
 作者:孟姝 &邢尚
茵陳蒿湯化學成分的研究
 1.茵陳
 2.大黃
 3.梔子
化學成分的研究-茵陳
 香豆素類
 黃酮類
 色原酮類
 有機酸類
 揮發油類
香豆素類
 茵陳蒿中主要含有6 ,7-二甲氧基香豆素
(6 ,7dimethoxycoumarin , DMOC)
 物質具有利膽的作用,對心血管系統疾病也有
一定的療效。
黃酮類
 茵陳蒿中含茵陳黃酮、5 ,3,4 三羥基6 ,7二甲
氧基黃酮、薊黃素和3甲氧基薊黃素等,這4個
黃酮類成分對四氯化碳損傷的培養大鼠肝細胞
具有保護作用
 茵陳黃酮、薊黃素和3′2 甲氧基薊黃素還具有
抗肝毒素作用
色原酮類
 茵陳蒿中含茵陳色原酮、7甲基茵陳色原酮、
4′甲基茵陳色原酮和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陳色
原酮等,茵陳色原酮除有保肝利膽作用外,還有
抗腫瘤的功用。
有機酸類
 茵陳蒿中含綠原酸、茵陳香豆酸A、B等有機
酸類,均具有利膽作用
揮發油類
 目前發現茵陳蒿中含有42 種揮發油
 成分,主要是O-xylene ,1 ,3 ,5-cycloheptat
riene 和Germa2crene D 等,大部分是炔類、單
萜類和倍半萜類等,具有殺菌、抗菌活性。另
外,茵陳蒿中還含有水溶性多肽類其具有肝保
護和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的功能。
化學成分的研究-大黃
 蒽醌類
 鞣質
 芪類
 揮發油
 大黃多醣
蒽醌類
 可分為游離型和結合型兩類
 (1)游離型:
 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酚、大黃素甲醚
等
 (2)結合型:
 主要包括蒽醌苷和雙蒽醌苷,雙蒽醌苷中主要是番瀉苷。
 大黃中的蒽醌類具有抗癌、抗菌消炎、保肝利膽、抗
氧化和瀉下等作用。
鞣質
 分為水解型和縮合型兩類,沒食子酸、d-兒茶素
則分別是這兩類鞣質的單體,
 其具有抑制胃排空,減少胰酶分泌的作用,此外,
還具有抑菌、止血、抗凝血和抗炎鎮痛等作用。
芪類
 從大黃的根莖中分離出得芪類成分如
大黃苷元,piceatannol ,白藜蘆醇,3′,4′,5三羥基
芪,並證實它們能夠抑制被脂多醣啟動的巨噬
細胞產生NO 的活性
揮發油
 以酸類和酯類成分較多,有棕櫚酸、二十六烷
酸、棕櫚酸乙酯和鄰苯二甲酸二酯等,具有抑
菌和抗HBV 作用
大黃多醣
 大黃多醣類成分具有降低Caspase 3 表現從而
抑制Fas/ FasL 途徑引起的結腸上皮細胞的凋
亡,
 同時增加PMN 凋亡率,減少PMN 向結腸的募
集,從而減輕腸道局部免疫反應,達到治療潰瘍
性結腸炎
化學成分的研究-梔子
 梔子甙類
 色素類
 有機酸類
 揮發油
 多糖類
梔子甙類
 目前已發現的有:京尼平苷、羥異梔子甙、山
梔子甙、梔子酮甙、及梔子甙酸等多種化合物。
 最主要的成分是京尼平苷,其主要的藥理作用
有: 能誘導小鼠肝細胞中GST 活性和GST M1
和GST M2 次單位的表現來產生解毒、利膽、
抗凝血、抗發炎等。
色素類
 含有藏紅花素、藏紅花酸等成分, ,藥理實驗表
明藏紅花素對四氯化碳肝損傷的小鼠具有保護、
降血脂作用。
有機酸類
 目前已經分離出的有機酸類有綠原酸、 3羥基
3甲基戊二醯、奎尼酸、脂環酸苦藏紅花酸,研
究較多的是綠原酸,其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
揮發油
 從梔子中分離出60 種揮發油成分,其主要成分
是亞油酸、棕櫚酸….等
多醣類
 含有梔子多醣,具有抗腫瘤活性。
茵陳蒿湯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 (1)對肝損傷的保護作用
 (2)抑制肝的纖維化
 (3)利膽作用
對肝損傷的保護作用
 茵陳蒿湯具有保肝作用,一般認為6 ,7二甲氧基
香豆素為保肝的主要成分,其可以抑制CCl4 造
成的肝體比的上升,阻止了血中AL T 的提高及
MDA 的形成,具有抗脂質過氧化而達到保肝作
用
 大黃中的蒽醌類具有保肝作用,其可以抑制
CCl4 所致的急性肝損傷小鼠血清中SGPT 的
升高及TP、ALB 的下降而起到保肝作用
 有實驗顯示茵陳蒿湯的保肝作用是全方共同作
用的結果,因為茵陳蒿湯的醇提物對降低由D-
氨基半乳糖誘導的大鼠的肝細胞損傷AL T作用
優於其複方中任一單一藥材的醇提物。
抑制肝的纖維化
 Yuki-hiro Imanishi 等
 研究了茵陳蒿湯對硫代乙醯胺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的影響,
結果發現茵陳蒿湯能夠顯著降低大鼠肝組織中膠原的沉積
及平滑肌α2肌動蛋白的表達,降低血清中透明質酸的濃度
 在體外也能抑制培養星狀細胞的DNA 的合成及I、Ⅲ型膠
原和纖維連結蛋白( FN) 的mRNA 表達,並證實茵陳蒿湯是
通過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β次單位( PDGFR2β)
的磷酸化和下游信號來抑制因血小板生長因子
2BB( PDGF2BB) 刺激的肝星狀細胞DNA 合成與細胞遷移
來起作用,其中最有效成分是大黃素。
 Hitoshi Ikeda
 透過觀察給藥後肝星狀細胞形態學的改變證實
茵陳蒿湯是通過誘導星狀細胞的凋亡從而抑制
肝的纖維化。
 Isao Sakaida
 發現茵陳蒿湯對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保護作用
呈現劑量依賴性(does-dependent)。
利膽作用
 聶風褆
 研究了茵陳蒿湯利膽作用與膽囊晝夜生物節律
的相關性,應用超音波觀測膽囊形態學的改變,
發現茵陳蒿湯具有利膽作用,且子、酉時給藥
優於午、卯時。
 李蘭芳
 研究了茵陳蒿湯分煎、合煎對利膽作用及腹腔
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茵陳蒿湯
能夠顯著增加大鼠膽汁的排出量,而且藥效學
顯示分煎、合煎無顯著性差異。
現代中醫藥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 題目:加味茵陳蒿湯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40例
 日期:第29卷第四期(2009年7月)
 作者:辛平年&賀小玉
資料與方法
 選擇該院2007年3月~2008年6月急性黃疸
型肝炎68例,隨機分為兩組:
治療組
 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17~65歲,平均年
齡41. 2歲
 其中急性A型病毒肝炎患者10例
 急性B型肝炎患者26例,急性E型肝炎2例
 急性A B混合性黃疸型肝炎2例
 包括有肝、脾腫大者23例,病程最短3天,最長
者46 天。
對照組
 28例中,男21例,女7例,年齡15~63歲,平均年齡
38. 3歲
 其中急性A型病毒肝炎患者8例
 急性B型肝炎患者17例
 急性E型肝炎2例
 急性A B混合性黃疸型肝炎1例
 包括有肝脾腫大者19例,病程最短4 d,最長者43
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 參考2000年在西安召開的第10次全國病毒性
肝炎及肝病學術會議修訂的《病毒
 性肝炎的防治方案》診斷標準。並結合臨床情
況制定:
 ①主要症狀為乏力,發熱,皮膚瘙癢,食欲減退,噁
心嘔吐,肝區脹痛,腹脹,便秘或腹瀉,伴有尿- 糞
顏色改變;
 ②肝功能檢查有明顯異常。
 ③主要體徵為黃疸,肝腫大或肝脾腫大
病例納入標準
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 ②全部病人經超音波、CT等檢查排除肝內外
梗阻性黃疸
 ③治療期間不使用其他治療黃疸藥物。
治療方法
 所有病人均採用精神調攝,使病人消除顧慮,從
自身疾病的束縛中解脫,飲食有節,
 保證病人營養供應,囑病人臥床休息等
 營養食品如保肝藥物(肌苷酸、綜合維生素B…
等)
治療方法-治療組
 以加味茵陳蒿湯為基礎方,
 處方:茵陳60 g,梔子15 g,大黃10 g,金錢草30 g,
柴胡15 g,赤芍15 g,丹參15 g,茯苓10 g,滑石10
g,焦山楂10 g,水煎400 mL,
 1劑/天,10天為一個療程,連服2個療程。
治療方法-對照組
 給予常規治療。
觀察指標
 在治療前、中、後期分別觀察患者症狀、體徵、
肝脾超音波、監測肝功能(ALT, AST TB il, DB
il,) ,用統計學方法計算上述指標治療前後的變
化。
治療結果評估
 治癒:
 臨床症狀、體徵完全消失,肝臟恢復正常或明
顯回縮,肝區無明顯壓痛或扣痛,肝功能檢查恢
復正常;
 好轉:
 主要臨床症狀消失,肝臟明顯回縮,黃疸指數,
SGTP降至正常,肝功能接近正常;
 無效:
 臨床症狀、體徵及肝功能均無明顯改善。
治療前後肝功能檢測結果比較
組別 TBil(μmol/
L)
DBil(μmol/
L)
ALT( u /L) AST( u /L)
治療組 治療前 154. 35
±28
86. 57 ±12.
3
145. ±28 135. 56
±21.
n=40 治療後 48. 29 ±21.
38
28. 21 ±14.
34
36. 21 ±15.
26
33. 56 ±21.
35
對照組 治療前 146. 25
±29. 27
79. 36 ±18.
46
159. 64
±27. 6
128. 25
±23. 5
n=28 治療後 56. 26 ±25.
64
32. 65 ±16.
34
35. 57 ±9.
32
29. 35 ±8.
65
治療結果
 治療組
 治癒32例(80 % ) ,好轉8例(20 % ) ,無效0例;
 對照組
 治癒17例(61 % ) ,好轉11例(39 % ) ,無效0例。
 2組治癒率、好轉率比較均具有顯著差異
 ( P < 0. 05) 。
 在治療前、中、後期復查血、尿常規及腎功能
均未見異常變化。治療中2組均未發現有不良
反應及毒副作用。
參考資料
 中醫內科學講義 - 知音出版社
 傷寒論(精選讀本) -知音出版社
 內經(精選讀本) -知音出版社
 小Robbins病理學手冊
 中國期刊網
The End~~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aurigo.ppt

如何看肝功能的檢查報告
如何看肝功能的檢查報告如何看肝功能的檢查報告
如何看肝功能的檢查報告lys167
 
Modern anti aging
Modern anti agingModern anti aging
Modern anti agingMoon Quan
 
從中醫看蔬果的療效
從中醫看蔬果的療效從中醫看蔬果的療效
從中醫看蔬果的療效sinei
 
膳食纖維與健康
膳食纖維與健康膳食纖維與健康
膳食纖維與健康ccit mate35
 
Cardiovascular health -_wang_ding_zho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_wang_ding_zhongCardiovascular health -_wang_ding_zho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_wang_ding_zhongzhuque951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neuroccm
 
自體免疫性肝炎
自體免疫性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炎
自體免疫性肝炎5045033
 
新樓醫院醫師講座20080425
新樓醫院醫師講座20080425新樓醫院醫師講座20080425
新樓醫院醫師講座20080425鈉泰 葉
 
產品介紹 新版本
產品介紹 新版本產品介紹 新版本
產品介紹 新版本jimmy1013
 
魚油與健康
魚油與健康魚油與健康
魚油與健康cvpack
 
淺談高血脂
淺談高血脂淺談高血脂
淺談高血脂孫鴻 周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neuroccm
 

Similar to aurigo.ppt (14)

如何看肝功能的檢查報告
如何看肝功能的檢查報告如何看肝功能的檢查報告
如何看肝功能的檢查報告
 
Modern anti aging
Modern anti agingModern anti aging
Modern anti aging
 
從中醫看蔬果的療效
從中醫看蔬果的療效從中醫看蔬果的療效
從中醫看蔬果的療效
 
膳食纖維與健康
膳食纖維與健康膳食纖維與健康
膳食纖維與健康
 
植物交響樂
植物交響樂植物交響樂
植物交響樂
 
Cardiovascular health -_wang_ding_zho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_wang_ding_zhongCardiovascular health -_wang_ding_zho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_wang_ding_zhong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
 
自體免疫性肝炎
自體免疫性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炎
自體免疫性肝炎
 
新樓醫院醫師講座20080425
新樓醫院醫師講座20080425新樓醫院醫師講座20080425
新樓醫院醫師講座20080425
 
產品介紹 新版本
產品介紹 新版本產品介紹 新版本
產品介紹 新版本
 
魚油與健康
魚油與健康魚油與健康
魚油與健康
 
痛風2
痛風2痛風2
痛風2
 
淺談高血脂
淺談高血脂淺談高血脂
淺談高血脂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
胡颖红:神经重症与应激性溃疡
 

aurigo.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