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23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隆波帕默尊者 著
在线文字:http://blog.sina.com.cn/tgcxzc
隆波帕默尊者简介
隆波帕默尊者是目前泰国最具影响力的禅修大师!
隆波帕默尊者在开示之中曾经笑着说:
当今的泰国,很难找到既没有看过他的书,
又没有听过其讲法的音频或视频的人。
——译者注
1
1952 年出生于泰国首都曼谷市。
本科及硕士学位就读于泰国第一大高等学府“朱拉隆功大学”政治系。
1975 年-2001 年在泰国政府机关工作。
7 岁时在父亲带领下,跟随泰国著名禅修大师隆波李学习观呼吸与念佛陀的
修行方法,从此开始持续的修行之路。三十岁时,他开始接受多位上座部禅修
大师的修行指导,包括隆布敦、隆波蒲、隆布特,以及隆布辛、隆布布詹、隆
布苏瓦等等。
第一次剃度是在大学期间,剃度师为泰国著名的隆波般亚尊者。
第二次 2001 年 6 月 30 日,苏里省的菩提寺剃度出家。
出家的前五个结夏安居,安居在甘扎纳布日省的菩提阳园。
第六个结夏安居至今,隆波帕默尊者在泰国的春布理省的斯里拉查市的素
安散提旦寺。
尊者的著作有:《禅修入门》、《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觉悟之
路》、《看见真相》、《佛法之光》等等。
2
译者序
2014 年 3 月 13 日,众多因缘的推动让我来搭建一座中国人面对面跟随隆波
帕默尊者学习禅修的桥。尊者本人同意我翻译他的法宝,以供养和护持中国的
修行人。
尊者的法谈,道出佛法的核心与修行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法门!
他的每一个法语音符都像一把犀利的刀直取要害,心里只有震惊与感叹!
2014 年 4 月 24 日下午 3 点 20,在最后与一位同修谈到网络发布确定稿的
时候,我说:“我希望所有修行人可以更早的看到这篇法宝,因为我们都苦了太
久太久!找了太久太久了!”我的眼泪自己脱眶而出,给朋友回了一句短信“我
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这样的法宝!”之后嚎啕大哭,但心却是出奇的宁静与温
馨!
感恩隆波帕默尊者的慈悲!并对尊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恩翻译本书过程之中,所有无私付出的好心人们!尤其是偲程的校对与
文字编辑、胡健的网络编辑、阿紫的校对等等!还有那些泰国的无数好心人,
包括阿姜给、阿姜巴山等等,常常撼动我那颗不柔软的心!
由于个人原因可能导致法宝的偏差,深表惭愧与歉意!同时接受各方面的
批评与指正,以便更快、更早的纠正。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佛法僧三宝!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我的父母!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帮助过我的所有好心的人们!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所有生命!
愿佛法久住!
瑞阳居士 合十
2014 年 4 月于泰国春不理双八寺
3
一
居士们,大家吉祥如意!
现在可以照相,但是一旦开始讲法的时候,就不要再照了。
——请!请!请!——
够了吗?够了。请!
在隆波(隆波帕默尊者自称)讲法的时候,请大家配合一下,不要照相。
因为隆波讲法的时候,无法提前知道所讲的内容,那是取决于听众的。如果听
众的心比较宁静,法也会比较细腻、比较深入。如果听众的心是比较散乱而飘
忽不定的,那么法也是蜻蜓点水式的;它是与听众的心灵状态相匹配的。
理论阶段的法,与实践阶段的法是不同的!理论阶段的法,可以提前预备
今天要讲这个,然后再讲那个……
但是现在,隆波也不知道将会讲些什么。
不过我们知道今天的主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这的的确确是
修行的核心!一般来说,当我们想到修行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定
要打坐、一定要经行,无论做什么事,都和普通人在日常生活里是不同的——
一定要放慢速度、要轻柔;一定要缓慢地移、缓慢地动。如果走,一定要走得
很慢,或是无论做什么都要慢慢做,我们认为这才被称作是修行。又或者,打
坐时,一定要闭眼才叫做修行,是不能睁眼的。必须是这样的姿势以及那样走,
才称为修行。
其实,修行并不是这样。
真正的修行是要有觉性!
什么时候有觉性,什么时候就是在修行!
什么时候有觉性,什么时候就是在精进!
什么时候没有觉性,什么时候就是没有在修行也没有在精进!
4
阿姜曼尊者的教导非常好,他说:如果我们修习禅定过多,修行的进展就
会变慢。如果我们不断地思维与推理,心又会容易散乱。修行的核心要领是——
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
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并不意味着不必打坐和经行、不必在固定模式
里训练,并非如此。在起步阶段,我们需要依靠固定的模式来显露觉性。一旦
觉性显露了,我们就要把觉性运用在日常生活里。真正的分水岭在于:谁可以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如果有谁无法将觉性运用在日常生活里,那么他在此生想要体证到“道、果、
涅槃”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要想找到一个在生活里真正具备觉性的人,太难
了。但是,一个人若在生活里具有真正的觉性,那么今生今世体证“道、果、涅
槃”就不是太难的事!
“道、果、涅槃”真的存在!
如果身为佛教徒,却不相信“道、果、涅槃”真的存在,就说明我们尚未明
白佛法,还离佛法非常远!说明我们的信仰还是飘渺无依的。
涅槃并不只是一种理想。涅槃真的存在!涅槃就是欲贪的彻底止息。心的
欲贪一旦止息,就会认识到涅槃是什么。
欲贪是心的渴望,或是怀有强烈欲望的心。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心,它一
直在渴望不止。能够感觉到吗?心一会渴望这个、一会渴望那个,一直在不停
的挣扎,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宁静与快乐。
涅槃这个词意味着欲贪的止息,也就是不再有任何渴望;它意味着停止造
作,又称为“非造作”;欲贪的止息,也叫做“离染”,这些全是对于涅槃的不同形
容。
涅槃真的存在!涅槃并不是人为描绘的虚无缥缈的理想。佛陀告诉我们:
涅槃真的存在,涅槃是最极致的快乐!如果谁体会到涅槃,谁就会知道那是极
致的快乐。涅槃远离了自我,远离了对于自我的执着;涅槃远离了烦恼、远离
了苦,但它并不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5
佛陀不仅教导涅槃,他还指示给我们如何实践从而达到涅槃的方法。我们
无须将涅槃描述得太过遥远,有些人把涅槃描绘的太遥不可及了,仿佛多生多
世也无法抵达,仿佛那只是佛陀诱导大家去行善的美丽谎言而已!佛陀为何要
诱导大家行善呢?佛陀所教之法比行善更上一层,并不只是为了诱导大家行善
而已。行善当然会得到善的果报,但依然也会遭受好人式的苦!
佛陀教导了可以抵达涅槃的方法。他教导我们若想抵达涅槃,就需要学习
什么?也就是学习与了解自己。这个被称为是自己的(东西)——就是身和心!
我们要学习与了解身和心的实际真相是什么。若想要抵达涅槃,就一定要了解
自己的身与心。
透过学习,我们了解身和心只是属于世间的一个部分,而非真正的我们。
当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就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身和心
(或远离了身和心),就可以照见涅槃。真的不难,一点都不难!
佛教并不是哲学!有人认为佛教是哲学,也有人认为佛教是科学。然而隆
波认为,佛教根本不需要是什么?事实上,佛教只是一种引领大家离苦的教导
而已!
如果谁了解这个教导,谁就可以无苦,可以幸福快乐地活在世间,而无需
躲进深山老林。因为在哪里都可以有幸福与快乐!工作赚钱并且养家糊口的在
家居士,一样可以幸福快乐,而且幸福与快乐是一个层次又一个层次递增的!
如果谁的因缘更为圆满,得以出家修行,那么他将有机会接触到更细腻的快乐。
法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并不专属于出家僧。法是中性的,它属于每个人。
如果我们了解身与心、有觉性地知道身和心,有一天就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
着,进而体会到最美妙的幸福和快乐!这种幸福和快乐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无
论如何都想象不到。当人真正体会到它的时候,眼泪会脱眶而出,会惊叹道——
啊!如此的幸福与快乐居然真的存在!
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能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只是世间的幸福和快乐极其短
暂、转瞬即逝。比如我们追求一个漂亮的女孩,一旦追求到了,会感到幸福快
乐。但是请问,这种快乐能够持续很久吗?不久的。很快你就会厌倦,然后又
想得到其它东西。世间的快乐和幸福永远没有满足之时,这跟修行的快乐不可
6
同日而语。如果透过修行逐渐了解身与心,就能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快乐,它们
会越来越精妙!同时,心也会有阶段与有次第的远离苦。
现在跟随隆波学习的人里,心能够醒来并且具备真正觉性的人,是非常多
的。已经说不清有多少了?几千还是上万吧。他们的生命已经被彻底改变。在
报告禅修进度时,他们都表示说,自己的人生已被彻底转化!以前觉得特别特
别苦,现在只剩下一点点了;以前要苦很久很久,现在时长越来越短。
如今他们觉得很快乐,并且发现以前的快乐总是依赖于别人或是身外之物。
开发觉性之后,自身就有快乐涌现,当下就有,并且这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人。
如果快乐是仰赖于某人或某样东西,它就会让我们变成奴隶而没有自由。
例如我们与某人在一起会觉得快乐,那么就需要讨好他,否则他可能会离开我
们。又或者,如果我们的快乐是因为有一辆漂亮而豪华的轿车,那么假如车子
坏了或是被撞了,快乐就没了。我们变成车的部下,要带它去洗澡、给它饭吃、
给它加汽油等等,总之要给它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
世间的快乐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它们总是需要依赖于他人、依赖于它物;
然而佛法的快乐却是非常神奇的。有了觉性,就有快乐;有了禅定,就有快乐;
有了智慧,也会有快乐。进而当我们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而解脱自在了,那
种快乐更为美妙。所以,快乐具有不同的层次,层层递进、一个阶段又一个阶
段。
每一位佛教徒真的很有福报,因为佛陀教导了我们灭苦之法。如果按照佛
陀教导的方法去实践,就能体会到不同层次的快乐。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要
先受苦受累,等到几年以后证得“道、果、涅槃“,才会快乐。并非如此!也不
是说,这辈子修行了,要等到下辈子或是下下辈子才会快乐!不是这样的!
佛教是甚为神奇的!如果我们开发觉性,苦就会在眼皮底下开始消失,苦
在当下便从内心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佛陀教给我们方法,我们只要追随其步
伐,有一天就真的可以彻底离苦。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只有轻松、愉快、幸福
与快乐!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依然会有快乐,因为那种快乐不依赖于任何的
人事物。只要觉性升起,快乐就在那里。
7
二
什么方法能让我们走上这条路呢?那个方法被称为“四念处的修行”,或者
用更直接的说法是——修行毗婆舍那(内观/观禅)。
宗教的实践有两种,一种称为“奢摩他”,一种称为“毗婆舍那”。
“奢摩他”是为了让心宁静、快乐,能够善良与积极乐观。
至于“毗婆舍那”,它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平静、善良与积极乐观。“毗婆舍
那”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并且得以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身与心的无常、苦和
无我。这样照见之后,我们会放下对于身和心的执着。此时就会体验到极其美
妙的幸福和快乐。一旦放下对于身与心的执着,就会接触到涅槃!
想要认识涅槃,就要彻底了解身与心,然后就可以自己亲见涅槃!因此,
我们现在需要持续地开发觉性。
隆波遇见的大部分修行人,几乎全都黏着在奢摩他上面。因此,世间人变
为两类:第一类是根本不修行的,完全迷失在世间;另一部分喜欢修行的人,
则几乎全部粘着在奢摩他里面。
8
我们这些喜欢修行的人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如果修行好几年了,情况一直
是有时宁静有时散乱,用功便宁静,然后又再散乱。或说这么多年来,心一直
是宁静了再散乱、散乱了又宁静;就说明我们肯定没有修行毗婆舍那。因为心
只是在一味的追求快乐和宁静。
透过实践奢摩他所得的快乐与宁静是无常变化的!在此世间,不存在永恒
的快乐。世间的快乐不会永存,无论如何都一定会变化。快乐都是临时的,短
暂升起不久便会灭去。
奢摩他的目的是为了宁静、快乐、善良与积极乐观。毗婆舍那则是为了产
生智慧,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因为目的不同,所以它们的践行方法也不一
样。
我们要学习清楚的区分:心走什么途径是奢摩他,心走什么途径是毗婆舍
那。如果区分不了,就说明绝大部分人只是在修习奢摩他,尽管他们自以为在
修习毗婆舍那。
奢摩他的修行原则比较简单,其原则是先要观察自心。通常,我们的心是
居无定所的,总是漂浮不定,一直摇摆。一会迷失到那里,一会迷失到这里,
一会儿抓取这个,一会儿抓取那个。一个不会修行的人,便会强迫自己的心去
宁静,强迫心是善良与积极乐观的。可是无论如何强迫与打压,心都无法静下
来,只有紧绷与郁闷。所以修行之后,心若是紧绷的,就表示在以错误的方法
修习奢摩他。如果实践正确了,心是不会紧绷的。
当我们了解心的特性便会发现,心就像是一个淘气的小孩:一会儿跑到这
儿,一会儿跑到那儿;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苦,一会儿乐;心就是这
样的。修习错误的奢摩他,就像是拿着打小孩的竹鞭,一直盯着小孩,不许他
动,小孩会非常紧绷和郁闷。心也是同样的情形,如果强迫它宁静,心就会紧
绷与郁闷。所以需要懂得技巧,找一个让心喜欢的禅法作为诱饵。举例来说,
我们都知道这个小孩喜欢吃冰淇淋,那么我们可以告诉小孩别在外面玩了,回
家来吃冰淇淋,这样小孩自然愿意回家。他会很快乐,对吗?然后,他就不愿
去外面了。
9
修习奢摩他的原则也是同样的。我们只须选择一种心所喜欢的禅法,而无
须挂虑如何让心静下来。假如觉知呼吸是轻松、快乐的,那就觉知呼吸(观出
入息);有些人观照腹部的升降会觉得轻松、快乐,那就观照腹部的升降;有
人称念佛陀;有人喜欢经行,有人修习隆波田的动中禅等等的。如果练习之后,
心觉得轻松、自在、快乐,那就练习这个方法。这种喜欢与快乐是产生禅定的
最直接因素。一旦心有了快乐,它就不再愿意去其它地方,它便会与那个带来
喜悦感的禅修观察对象打成一片,秘诀就在于此。
有些人无论怎样修行,心就是静不下来。因为他们拼命在强迫心去宁静,
所以不可能宁静。相反的,一定要找一个心所喜欢的禅法来作诱饵。比如,隆
波小时候喜欢观呼吸,1959 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导时,学习的就是观呼吸。
观呼吸,就会快乐;有快乐,心就会宁静。就像是小孩吃了冰淇淋,不愿再去
外面玩儿。这就是禅定的秘诀!
奢摩他的诀窍在于选择一个心所喜欢的禅法,让心自然宁静下来。宁静若
不是被强迫的,心是不会紧绷的。如果有谁修行以后感到紧绷与郁闷,就表明
他的修行既没有奢摩他,也没有毗婆舍那。如果修行以后,心是快乐与宁静的,
这样的奢摩他是没有任何强迫与压力的。一旦有了快乐与宁静,就不要得少为
足!
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宁静,实在太肤浅了。佛法比这个更加精
深!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乐与宁静,那么无须佛陀出世,其他老师也可
以教导。然而佛法比此更为精深。
佛陀的教导是其他人所没有的,那即是毗婆舍那。
刚才隆波讲过,毗婆舍那的目的就是学习并且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如
果能够了解身与心的实际真相——无常、苦和无我,就会了解它们不是“我”。
如果这样照见,心便会厌倦与厌离。正如佛陀教导说:“因为照见实相,所以厌
离;因为厌离,所以欲望淡化;欲望的淡化就是执着与抓取的淡化;因为欲望
的淡化,所以解脱;因为解脱了,才会知道说解脱了。”
“生死已尽”一语,是指此生是最后一生。“梵行已立”一语,是指修行彻底结
束了。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完成,为了离苦所要做的其他事情不再存在;一旦
10
结束,就彻底结束了。这和世间的工作不同。世间的工作需要一直做下去,赚
的钱会花掉,接着又要工作;赚的钱又花掉了,又去工作……然而修行是有终
点的,被称为结束工作。结束我们的工作就是修习毗婆舍那工作的结束,这与
世间的工作不同;后者苦了又苦,一直循环反复。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其原则就是:“因为照见实相,所以厌离;因为厌离,
所以欲望淡化,欲望的淡化就是执着与抓取的淡化;因为欲望的淡化,所以解
脱;因为解脱了,才会知道说解脱了。”起步点在于“因为看见身与心的实际真
相”!何谓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呢?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就是三法印。
因此,毗婆舍那的修行并不像很多人理解得那样肤浅,以为只要觉知身、
觉知心,就是修习毗婆舍那。仅仅只是觉知身、觉知心,还是在修习奢摩他。
一定要照见身和心的实际真相,才是毗婆舍那。
有人实践观呼吸,心始终盯住呼吸,从不离开,然后认为——觉知身、觉
知心,就是毗婆舍那。并非如此!毗婆舍那必须见到三法印。
仅仅只是观呼吸,心从不离开;或是一直在观腹部起伏,从不离开;或是
者经行时,脚的任何移动都有觉知、心从不跑掉等等的,都还不是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不是仅仅觉知身、觉知心,而是一定要知道身和心的实际真相。
身与心的实际真相就是三法印,理解这个非常难。如果有谁了解身和心的
实际真相,谁就已经开始见法(开悟)了。
11
三
了解身与心的实际真相有三个等级——称为智慧的三个层次。
最基本的智慧是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照见身与心不是“我”。初果须陀
洹,就是照见身与心的实际真相不是“我”。
佛法教导说,证悟初果者的戒行是圆满的,定则只有一丁点,慧也只有一
丁点。即便是须陀洹,定也只是一丁点,慧也只是一丁点。只不过他的戒行圆
满后,有了觉性,任何烦恼升起,心都会及时识破,所以烦恼习气无法再控制
心,也就自然不再犯戒!至于只有一丁点的定,是因为须陀洹的心和普通人没
有两样,也是飘来跑去的。
我们有感到我们的心一直飘忽不定吗?看得出来吗?比如坐下来听隆波讲
法,有时心会跑到隆波这里;有时则会专心听,就不再看隆波的脸了,只是用
心听;听了两三个词,就关掉自己的开关,去想了。想了、听;听了、想。心
一直摇摆不定,总在不停变化。
如果我们及时的照见,就会看见心的瞬间生灭:一会儿心生在眼、一会儿
心生在耳、一会儿生在心去想;不停地变、不停地变。所以要不断的觉知,不
间断的觉知身与心。持续的训练,不难的!它很简单,比我们想象得还要简单!
12
第一步,要让真正的觉性显露。首先,找一个方法来训练觉知。在看到身
和心的实际真相之前,一定要先看见身和心。如果忘记身也忘记心了,是不可
能看到身与心的实际真相的。因此要先训练觉知身与心,发展觉性就是觉知身
与心,这是修行的起点,也是修习毗婆舍那的第一步。
我们的心一直处在迷失状态:迷失在看、听、想,迷失在品尝味道,迷失
在身体接触的感受里。比如坐着坐着,身上会痒,我们就会抓痒,对吗?抓的
时候,心会比较舒服。我们并未觉知到身在抓痒、心觉得舒服。我们只是习惯
性的无意识抓痒而已。那时,我们已经忘了身与心。无论做什么,如果忘了身
与心,就是没有觉性。
隆波说的觉性是指修习四念处的觉性,是指知道身与心的觉性。忘记身和
心的时候,就称为没有觉性。我们可以试着衡量,看看自己忘记身和心的频率
高到什么程度?注意到了吗,当我们“想”的时候,心就像是冲进了“想”里,对于
身与心的意识就失去了。虽然有身,但就像没有身一样;虽然有心,但就像没
有心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与心,而只是陷入所想的内容。
刚开始的阶段,很简单,找一个禅法作为观察自心的参照点。比如习惯于
观呼吸,那就观呼吸,以玩游戏的方式去觉知,目的不是为了宁静。如果喜欢
念经礼佛,那就念经礼佛,轻松游戏地念,念不是为了宁静。如果喜欢观腹部
的升降,就去观;喜欢观行、住、坐、卧,就去观行、住、坐、卧;如果喜欢
隆波田动中禅的手部动作,就去做。那样做是为了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举例来说,观呼吸时,轻松自在的呼吸。心跑到呼吸了,要及时知道;心
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心升起苦、乐、好、坏,要持续知道。透过观呼吸,
持续知道自心。或者念经与念诵“三藐阿罗汉”之类的,念的时候,心一跑去想
别的事,及时知道心跑了。念经时,心宁静了,知道心宁静;心散乱,知道心
散乱。念经的时候要持续知道心的变化。这就是训练觉性。观腹部起伏也可以。
观腹部时,心跑到腹部了,要及时知道;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无论心做
什么,都要知道。
当我们着手于实践,起步阶段都要找到一个禅法,一个自己比较擅长与顺
手的方法。修习之后,心感到轻松自在了,就可以继续选用那个方法。念佛也
行,念三藐阿罗汉也可以;呼吸也行,腹部升降也可以;经行也行,隆波田动
13
中禅的手部动作也可以。但请注意,修习目的不是为了让心静止,而是为了持
续看见心的变化无常与运行轨迹。比如称念“佛陀”,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
或者称念“阿罗汉三藐……”(巴利文的佛经),心跑去想了,要知道,“……三
佛陀帕卡瓦”,心又跑了,也要知道。如果经常如此训练,以后心只要稍有一点
动静,刚一想,觉性就会自己升起。
觉性无法依靠人为的指挥而升起,觉性升起的原因在于心牢牢记得那种状
况。所以《阿毘达摩》才会说:“提拉杉亚(《阿毘达摩》巴利文的发音)”——
就是心牢记那种状况,它是觉性产生的直接原因。
不断的训练心去看到各种状态,直到有一天,觉性自然升起。一旦真正的
觉性显露,就可以慢慢体会到,觉知会自己升起的。
一旦觉性自然升起,从此我们的修行便再没有门户之见。观身还是观心等
问题再不会存在。刚开始的阶段,有人可能选择观身,有人可能选择观受,也
有人选择观心,那都只是起步阶段,选择一个禅法来作为参照物而已。一旦越
来越多的及时知道心,觉性可以自己升起。之后,就再也不存在哪门哪派。仅
仅只剩下——当下是有觉性还是没有觉性?
当下若有觉性,有时候觉性会觉知身,有时候觉性会觉知感受,有时候觉
性会觉知心,我们无法选择觉知身还是觉知心。如果有谁还在选择只观身或是
只观心,那么就掉进了奢摩他。因此,真正的觉性在何时升起,我们无法选择,
有时候是觉知身,有时候是觉知感受,有时候则是觉知心。
就像刚来的时候,法工安排大家先坐等一下,时间还没到,有位穿绿色衣
服的居士来报告禅修进度。报告进度时,他说有一天他在洗澡、刷牙还是梳头
时,感到身体不是“自己”。在完全没有刻意的情况下,觉性自己升起了(不是
人为造作出来的),然后就看见“我”不存在。
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身体,就会知道身体不是“我”。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
感受,就会知道感受不是“我”。何时觉性升起去觉知善心与不善心,就会知道
心不是“我”。一旦真正的觉性升起,就开始照见——是身体在呼气,不是“我”
在呼气;是身体在吸气,不是“我”在吸气;是身体在行、住、坐、卧,不是“我”
在行、住、坐、卧,身体不是“我”。如果真正的觉性升起,当苦乐产生时,就
14
会看见苦乐只是另一个混入身体的部分而已,不再是“我”苦、“我”乐。一切的善
心与不善心(比如贪、嗔、痴)升起,就会照见是心(它)贪、心(它)嗔、
心(它)痴,而不是“我”贪、“我”嗔、“我”痴,就会看见一切都不是“我”。
在刚开始,可以协助一下。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禅法,喜欢经行
也行,适合念佛也可以,都可以,要选择一样作为参照物来观察心的运行轨迹。
然后,觉性将会自然升起。一旦觉性升起,它会觉知身与觉知心。有时候觉知
身、有时候觉知感受、有时候觉知心,然后就会照见它们不是“我”;看见正在
移动的身体不是“我”;看见正在呈现的感受——苦、乐、不苦不乐——不是“我”;
看见心的善与不善不是“我”,“我”不存在。
一个看见“我”不存在的人,就被称为已经体证初果(须陀洹果)的初级智
慧。“我”不存在,没有一个“我”,这是初级智慧。
至于中级智慧,就是照见身体根本是纯粹的苦!看见身体是纯粹的苦的方
法,仍是开发觉性——觉知身与心,跟初级阶段是同样的觉知。有时候觉知身、
有时候觉知心,它会自然的持续、自发地觉知下去。
等到有一天,量足够了,心会聚集起来,对于收获做出彻底的宣判。它会
知道“身是纯粹的苦!眼、耳、鼻、舌、身组合的身——是苦的聚集。”
在座有谁认为身体是苦,有吗?有的话,请举手,谁认为身体是苦的?那
些举手的人先不要放下,隆波问一下,你们是认为身体一直是苦,还是时苦时
乐?看到没有,我们并不认为身体一直是苦,而认为是时苦时乐。试试不把手
放下,一会儿就苦给我们看了!好了,大家可以把手放下了。
别以为我们已经懂得法了。
佛陀教导说:五蕴是苦!此身此心是苦!可是我们根本没有看见此身此心
是苦。一个真正看见身是苦的人,一定是三果阿那含。一个真正看见心是苦的
人,则是四果阿罗汉。
至于那些认为身是时苦时乐;心是时苦时乐的人,随着觉性的增长,就会
看见苦充满身体,只是多和少而已。心会自己看见!一旦看见身体是苦,看见
那些组合成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是苦,我们会放下对于眼、耳、
15
鼻、舌、身的执着。如果连眼睛都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色;如果连耳朵都不
执着,就不会执着于声;如果连鼻子都不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气味;如果连
舌头都不再执着,就不会执着于味道。之所以还会粘着眼、耳、鼻、舌、身,
是因为心还在粘着色、声、香、味、触,就会在色、声、香、味、触这些方面
有喜欢与不喜欢升起。但是如果智慧清楚的呈现——中级智慧升起,便会看见
到身是纯粹的苦,便会放下对眼、耳、鼻、舌、身的执着,也就自然不再执著
色、声、香、味、触。欲界的贪与嗔(对色、声、香、味、触的喜欢与不喜欢)
将不再升起。因此佛经说:“三果阿那含才能够断欲界的贪与嗔,因为智慧照见
身体的实际真相了!”此身是苦,只是中级智慧。
我们来大学讲法就要讲到智慧,如果教导其它的,不符合大家的身份。还
有比这个阶段更高的。
最高的智慧是——照见心是纯粹的苦!有谁照见心是苦的?居然还有……
连身体是苦都还没看到呢?感觉到吗?心时苦时乐,看到没有?我们并未看见
心是苦的!我们认为心是时苦时乐的,这与实际真相不符。
一个看见身是苦、心是苦的人,被称为照见五蕴是苦;也被称为清楚照见
苦(苦谛),就会彻底放下欲望。于是,苦因(集谛)不再升起。苦因(集谛)
就是想让身离苦得乐、想让心离苦得乐。如果清楚的了解身与心只是一堆苦的
聚合,想让身心快乐的意欲就不再存在,因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想要让身心
离苦的意欲不再存在,因为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喜欢与不喜欢将会彻底消失,
再不会升起想要身与心这样或那样的渴望。这被称为“彻底照见苦(苦谛)之时,
会断掉苦因(集谛);断掉苦因(集谛)的同时,照见苦灭(灭谛),也就是
清楚照见涅槃。知道苦、断苦因、照见苦灭的瞬间,被称为圣道(道谛)!苦、
集、灭、道发生在同一瞬间!”
修行首先要持续训练去感知身和心:看见身体(它)工作,身体(它)站
立,身体(它)走,身体(它)坐,身体(它)卧,而不是“我”在行、住、坐、
卧,看见身体不是“我”。看见心(它)工作,心(它)苦,心(它)乐,心(它)
好,心(它)坏,而不是“我”。生气,心生气,不是“我”生气!继续练习下去,
就会看见身与心都不是“我”!
16
没有一个“我”在身或心里,也没有一个“我”在身或心外!这是初级智慧的
须陀洹果的阶段。
接下去,知道身、知道心,有觉性的继续知道身与心,持续训练,等到有
一天智慧清楚的呈现,看见身体是纯纯粹粹的苦!然后,对于身的执着将会彻
底消失,不再执于眼、耳、鼻、舌、身;也不再执于色、声、香、味、触。对
于身,不再有满意与不满意(喜欢与不喜欢)。如此,欲界的贪和嗔彻底断去,
这是中级智慧!
继续修行下去便会直击要害——心,我们会看见心是非常非常快乐的。成
为了知者、觉醒者,喜悦者的心,是极其快乐的;而成为思考者、回忆者、装
饰者、演绎者,是极其痛苦的。我们会看见心有两部分,此时工作尚未结束,
需要继续。某天,当我们清楚照见心竟是纯纯粹粹的苦的时候,心会彻底把心
还给世界!这真是极为不可思议的事,心把心还给世界!
目前你们还只是听说。但如果亲自修行,有一天就会自己看见:心可以把
心还给世界!当它把心还给世界,就再也不执着与不抓取任何东西。执着得最
为彻底与顽固的东西,执着认为是“我”和“我的”,其实就是这颗心!有次第的
修行下去,直到看见心是纯粹的苦——这是高级智慧。
17
四
基础阶段的练习是为了看见“我”不存在,中级阶段的训练将会照见身体是
纯粹的苦;最后阶段,我们练习直到看见心是纯纯粹粹的苦!
慢慢来,没有想得那么难!训练方法并不难,隆波就是从居士身份开始的。
七岁的时候,隆波去昂首噶然寺跟随隆波李尊者修行。尊者是特别殊胜的、
非常难得的禅师!跟他学习时,我只有七岁。尊者只是教我最初级的奢摩它——
吸气-念“佛”,呼气-念“陀”。我日复一日毫无间断的练了两三年,等到尊者过世,
就再也没有任何老师接着教了;那时不懂毗婆舍那,训练的只是宁静。
隆波还是小孩时就开始练习禅定,只会训练宁静而看不见带我们离苦的智
慧在哪里。哪一天训练后,心是宁静的,就觉得今天是离苦的;心宁静了没有
几天,又再恢复散乱,然后又苦了。接着重新训练,一旦宁静了,就觉得:哦!
今天又再次离苦了。一会苦,一会不苦,就这样反复循环,不知道如何步入毗
婆舍那。
直到 1982 年去向龙普敦请法,龙普敦指示隆波观照自心。以前我也观过身,
很擅长吗?根本不擅长。之所以观,是因为不知道该观什么,只好观身。但是
心觉得这太浅显、太简单了,不喜欢。自从听到龙普敦要我观照自心,我就开
始训练。那时我在国务院工作,与在座这位阿姜玛丽特别近,大楼是紧挨着的。
18
每天一睁眼就开始修行,想到今天是星期一……要知道公务员想到“今天是星期
一”,会觉得真枯燥。心觉得枯燥时,知道心枯燥!星期二呢?嘿,最没劲了,
知道没劲!星期二是相当郁闷的。星期三,感到厌倦了吗?星期三真是令人厌
恶!星期四心情愉快,感觉到了吗?星期五是兴奋的!
早晨起床仅仅想到“今天是星期几”,我们的心就变了。其实修行没有什么,
在真实的生活中练习是无须进入深山老林闭上眼睛、堵住耳朵的。修行就是学
习与了解身和心。无论我们在哪里,都有身和心,并非此处没有身和心,惟有
寺庙才有。哪里都有身与心,因此哪里都可以修行!修行就是学习与了解身和
心的实际真相。
一早起床,那时身为公务员的隆波如果想到今天是星期一,心就觉得没意
思;想到今天是星期五,心情就会舒畅,我们要及时知道这些的发生。心觉得
没意思,要知道;心情舒畅,也要知道!想到星期五就会愉快,如果进一步想
到是双休日,那种愉悦感会更多。有谁是这样吗?没有例外,只是不愿举手而
已,这样显得工作比较卖力。当想到是星期五就心情舒畅,看来看去,嘿,记
错了,今天是星期三,快乐立刻转变,心挪了个位,又苦了起来;这时就要看
见苦的升起。
吃饭的时候也可以修行,当我们吃饭或者走进餐厅,如果看到今天全是自
己喜欢的食物,心就会很快乐,感知到了吗?如果今天全是不喜欢的食物,我
们就会觉得厨师没有一点新意,什么都不懂,每天都是同样的菜,全是我不喜
欢的。一旦看见这些,心就会不高兴,要及时知道心的这些变化。而不是纠结
于今天有什么饭菜,也不是去知道今天有鸭汤、鸡汤、鱼汤、麻辣汤之类的;
而是要知道自己的感觉。比如看见这样的食物,心是这样的感觉;闻到这样的
味道,心的感觉是这样;知道心,知道心的感觉,这是真枪实弹的在日常生活
中开发觉性,根本不是闭上眼睛、堵住耳朵的躲在哪里。
生活在哪里,修行就在那里。我们看到这样的食物,心的感觉如何,要及
时知道。吃进去之前,觉得全是喜欢的食物;放进嘴巴里以后,噢!原以为好
吃,结果却不好吃。谁有过这种遭遇?看起来好吃,放进嘴里的味道却不好,
那时你会感觉如何?很高兴吗?当我们吃到味道不好的食物时,才不会高兴呢,
对吗?我们会觉得糟透了!会觉得厨师真差劲。心不喜欢的时候,去知道心在
不喜欢。要及时地知道我们的心。
19
(隆波继续举例)比如当我们离开办公室或是早晨上班遇见堵车的时候,
又或者是从家里开车出来,一路全是红灯,你的感觉会是如何?碰到红灯会感
觉郁闷吧?一会儿是红灯,一会儿又是红灯,整天全是红灯,真讨厌!如果哪
天碰到的全是绿灯,就觉得心情舒畅,看见绿灯就高兴,一路飞奔。哎呦,本
来还是绿灯,突然变成红灯,黄灯则要抓紧时间往前闯,对吗?红灯亮了,警
察站在那里,我们刹车,回头再看,警察是假的。现在曼谷人经常被骗,假警
察实在太多了。真假警察的不同在哪里看得出来吗?……看肚子呀!真警察比
假警察胖。如果被红灯卡住的时候,你是第一辆,会感觉如何?哎呀——急死
人了!有时候是这样对吗?如果你是第二十辆呢,感觉如何?会觉得舒服些,
意识到了吗?如果是第八十辆或第一百二十辆呢,就没什么感觉了。即使绿灯
也无动于衷,因为无论如何也过不去。
我们要去知道我们的感觉,这就是在生活中真刀真枪的修行。别以为普通
生活中的修行不会有结果!事实上,能否达到“道、果、涅槃”的真正分水岭恰
恰在于此,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在现实生活之中修行。
普通人一天能有几个小时禅坐与经行呢?绝大部分时间反而是活在普通的
世界里。如果只在寺庙、专修、禅坐、经行的时候才能修行,修行的机会就非
常少。一年能有几次?一天可以有几小时?几分钟?日常生活中,我们绝大部
分时间就白白浪费掉了!
隆波根本没有扔掉这些。以前刚开始只是资历浅的公务员,没有私家车,
只能挤公车。早晨出门来到车站,看见等车的人跟这个房间的人数差不多,心
情会舒服吗?人多,不快乐,对吧!郁闷!怎么走啊?郁闷时,知道郁闷!看
见公车颠簸着开过来,很高兴它是空车,可是它没停,心从高兴变成生气。车
空的原因其实正是因为它不喜欢停,如果它喜欢停,车早就满了。就是如此简
单的道理!看见空车来了高兴,高兴时知道高兴;当它不愿靠站停车,心变成
生气,生气时知道生气,要持续知道自己的感觉。
简简单单在日常现实生活发展觉性,是非常适合现代人的,也就是指我们
这些人!现代人没有特别多的时间禅坐与经行,所以要去知道自己的感觉。我
们的感觉总在不停变化——时苦时乐,时好时坏,感觉总是变化的。要有觉性
的持续觉知,别强迫让它快乐、让它宁静、让它好,而只是观察其变。
20
请默记下来:从此以后,我要观察感觉的变化——持续观察感觉的变化,
以轻松游戏的心态观察。我们会看到——心时苦时乐,时好时坏,循环反复,
不停变化。快乐停留一段时间后消失;痛苦停留一段时间后灭去;贪、嗔、痴
停留一段时间后消失。就是这样持续训练,然后智慧将会升起,看到“任何生起
的事物都将灭去”是自然的事!
经典记载:“凡升起的,必会灭去!”等到智慧来临,就会照见——凡所生
起的一切,都会灭去!
照见“凡升起的,必会灭去”就是初果须陀洹的境界。所有的事物都是升起,
然后灭去。没有任何一个永恒的人,没有一个永恒的“我”或实体。
我们要持续在日常生活训练!贪心升起了,知道;嗔恨起来了,知道。别
阻止它们!心生起气来,知道;心散乱、烦躁不安、高兴、伤心、苦、乐、好、
坏,也要知道,要持续觉知下去。
有人说观心太难,其实观心简单得要命!
谁知道何谓生气?此处有人不懂何谓生气吗?在座有谁从未生过气吗?有
没有谁从未起过贪心?我们都知道贪欲是怎么回事,生气是怎样的。知道心不
在焉(心跑掉)吗?心不在焉也认识对吗?心会散乱吗?会郁闷吗?会萎靡不
振吗?会妒忌吗?会害怕吗?会担心与忧虑吗?我们总是处在那些状态,也完
全认识它们。我们的职责就是去知道当下有什么感觉在呈现。
如果当下感到郁闷,觉得根本听不懂隆波在讲什么,郁闷!郁闷时,知道
郁闷。当然了,很难找到听隆波法谈感觉到郁闷的人,不太容易找到。你们笑
了,感到了吗?微笑之后,心会轻松起来,感觉到了吗?然后就会忘了自己。
我们要觉知自己,知道自己一直在变化的感觉。隆波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龙普敦教我观心,我就观心的时苦时乐、时好时坏,这样观了七天、七月、七
年,持续观下去。等到某天,智慧够了,心会集中起来。在心见法开悟的时候,
并不会处在现在这样的世界。
21
我们的心一直游走于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意),总是寻找
来自于六根的食物(所缘),一直摇摆不定。这样的心被称为是欲界之心,它
摇摆在五欲——所有的色、声、香、味、触之中。
真正证悟道与果的时候,不会在欲界这个状态发生,心会自然进入禅定(巴
利文发音:阿巴拉三摩地)。它会自动进入,即使我们没有修习过禅定,但那
时它会自己进入。集中起来以后,在这个禅定里自己得出结论。结束之后,经
过一定的程序退出,就会完全感到:“我不存在!”从此以后,就再不会感觉到“我”
了。
要持之以恒的练习,开始的阶段仅仅这样就够了!每位佛教徒都要有个目
标,就是在此生体证到初果须陀洹。别去猜测和想象——那太遥远了!我们的
职责是在“因”上多下功夫,累积到一定程度,结果自然水到聚成。
让我们证得初果须陀洹的原因是了解真相——“我”并不存在!也就是觉性
持续且及时的知道身、持续且及时的知道心。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人,更要持
续知道感觉的变化。有一天我们自会看见“我并不存在”!
试试吧,没有想象得那么难!
隆波已经讲法五十二分钟了,接下来可以提问。先总结一下,不然大家会
有些发蒙。
首先,不要魂不守舍,不要心不在焉!心跑掉时,就会忘记自己的身与心。
第二,不要太紧张或太认真,不要强迫自己、强迫身、强迫心。只需要去
感知身的存在,感知心的存在,不要心不在焉;心不在焉会忘记身与心。同时,
也别紧盯与专注。专注会让心紧绷,紧绷了就不好用了。
我们只需要——心不跑掉也不紧盯,就只是感知到身的存在、心的存在,
持续感知变化的感觉,轻松自在的感知下去。只是感知:不专注、不思考、不
紧盯,只是感知。直到某天智慧升起!紧盯的心根本升不起智慧,因为一切都
静如死水。
22
23
请持之以恒的训练下去。比如听到隆波的讲法以后,心里感觉发蒙,那就
知道发蒙在升起,看到了吗?就是如此简单!发蒙时,知道发蒙;及时知道,
修行就已经完成。很棒!得分了!心跑掉了,知道心跑掉了,就可以了。无须
阻止心跑,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心跑!心有快乐,观察到了吗?大多数人听隆
波讲法,心会慢慢的醒来感到快乐和愉悦,这时要知道有快乐和愉悦升起了。
持续感知与留意自己的感觉,只是知道,不进去干扰!就是这样用功,根
本不难,有何可难的呢!
龙普敦教导隆波的第一句话,是在 1982 年 2 月 6 号隆波去拜见长老的时候。
那时长老刚吃完饭,出来坐在摇背椅上,我过去顶礼、请法,说道:“长老,我
想修行!”长老闭上眼睛坐了将近一小时,我想他年纪太大了,饭后睡着了。那
时不懂修行,只会奢摩它,所以理解不了,以为他是睡着了,心想他何时才能
醒来教我啊?长老闭眼几乎一小时一动不动。等到他睁开眼睛,他所教导的第
一句话就是:“修行并不难!难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读了太多书,从现在开始,
读自己的心!”
读自己的心,把自己变成读者,而不是变成作家。不要把心装扮成这样、
演绎成那样,需要的只是读!
心乐,知道;心苦,知道;心好,知道;心坏,知道;这样一直读下去。
让自己是一个单纯的读者,而不是作者。不改编、不评论、不当导演。心是怎
样的,就知道怎样。如此持之以恒的训练下去,不难的!
最后我们会知道,佛陀所示之法是简单的,适合于每一个普通人。每个人
都可以透过自己而体证到!
——2009 年在泰国苏孔泰大学的法谈
整理于 2014.4.29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宏 恆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Ii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Ii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Ii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Ii宏 恆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宏 恆
 
尊者阿姜 考
尊者阿姜 考尊者阿姜 考
尊者阿姜 考宏 恆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宏 恆
 
正確的修行
正確的修行正確的修行
正確的修行宏 恆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宏 恆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宏 恆
 
因果業報解析Short analysis of karma
因果業報解析Short analysis of karma因果業報解析Short analysis of karma
因果業報解析Short analysis of karma宏 恆
 
佛教禪修的命脈
佛教禪修的命脈佛教禪修的命脈
佛教禪修的命脈宏 恆
 
大義釋
大義釋大義釋
大義釋宏 恆
 
天宮事
天宮事天宮事
天宮事宏 恆
 
沙門果經講義
沙門果經講義沙門果經講義
沙門果經講義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宏 恆
 
四念處
四念處四念處
四念處宏 恆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宏 恆
 
淡然學佛群問答
淡然學佛群問答淡然學佛群問答
淡然學佛群問答宏 恆
 
入出息念修法管窺
入出息念修法管窺入出息念修法管窺
入出息念修法管窺宏 恆
 
內觀禪入門及正確的修行態度
內觀禪入門及正確的修行態度內觀禪入門及正確的修行態度
內觀禪入門及正確的修行態度宏 恆
 
宣隆大師傳
宣隆大師傳宣隆大師傳
宣隆大師傳宏 恆
 

Viewers also liked (20)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Ii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Ii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Ii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Ii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尊者阿姜 考
尊者阿姜 考尊者阿姜 考
尊者阿姜 考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正確的修行
正確的修行正確的修行
正確的修行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因果業報解析Short analysis of karma
因果業報解析Short analysis of karma因果業報解析Short analysis of karma
因果業報解析Short analysis of karma
 
佛教禪修的命脈
佛教禪修的命脈佛教禪修的命脈
佛教禪修的命脈
 
大義釋
大義釋大義釋
大義釋
 
天宮事
天宮事天宮事
天宮事
 
沙門果經講義
沙門果經講義沙門果經講義
沙門果經講義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四念處
四念處四念處
四念處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阿姜蘇美多談緣起
 
淡然學佛群問答
淡然學佛群問答淡然學佛群問答
淡然學佛群問答
 
入出息念修法管窺
入出息念修法管窺入出息念修法管窺
入出息念修法管窺
 
內觀禪入門及正確的修行態度
內觀禪入門及正確的修行態度內觀禪入門及正確的修行態度
內觀禪入門及正確的修行態度
 
宣隆大師傳
宣隆大師傳宣隆大師傳
宣隆大師傳
 

More from 宏 恆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宏 恆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宏 恆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宏 恆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宏 恆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宏 恆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宏 恆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宏 恆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宏 恆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宏 恆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宏 恆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宏 恆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宏 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宏 恆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宏 恆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宏 恆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宏 恆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宏 恆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宏 恆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宏 恆
 

More from 宏 恆 (20)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
 

隆波帕默《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