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從意識到意識之外-
身心科技的新穎性研究及未來挑戰
工研院創意中心 體驗與設計組研究員 蔡淑慧博士
一、前言
自從腦波與情感科技的研究熱潮,不難看出全世界的資訊業開始從關注於電腦與網
路上的資訊,轉而關注到人身體上的資訊及能量。而屬於身心能量,對於一般人來說都
是屬於較為形而上的認知。所幸能量醫學與華人文化中醫所講究的訊息與能量概念,加
上近來運用非線性複雜科學及量子理論的輔助,許多勇於探索的前瞻科學家便嘗試以新
科學方法 [1],來研究並解釋生命中令人費解的一些問題,也對身心科技背後原理的闡明
帶來更具體化的闡述。而二十世紀末發展的腦科學,其研究也是遇見相同的瓶頸,腦科
學的研究正視整體化的科學方法,也因而走上分科化約之傳統科學近來才開始的反省之
路。
故在此篇文章中,詳述筆者針對身心科技裡所觸及的資訊及能量的探索過程,從身
體能量資訊的特徵出發,探討身心能量的同調性、共振性以及負熵性來研究身心科技的
新穎性研究與應用。
二、研究進展
(一) 生命訊息能量的特徵---以中醫四診為例
中醫熱讓海峽兩岸的中醫科學與工程研究者思索著如何讓人體的能量與資訊標準
化。然而在標準化的過程必需了解這類生命訊息能量的特徵。中醫的訊息及能量最普遍
的認識即「望聞問切」,古代醫家透過黃帝內經所指示之方法,從其歸納人體正常及異常
的生理能量訊息,進而推演出病情的演化。因為最細微的病變都會在人的氣色、脈象、
經絡與舌象上顯現出來,據此即成為中醫「藏象理論」的基礎。
「藏象理論」基本上與物理的散射理論是一致的。不管是拉塞福的原子散射或是光
散射理論,都是將原子團或是待射物視為一「灰盒子」,我們無法真正瞭解其確切的結構
與細節,我們只能知道以已知入射的量與經過散射後的物理量之差異,並藉由各種已知
物來作比對。所以原始的資料厙是相當重要的。資料庫就好比一筆筆已知物的散射譜線,
2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但是遇上有機體的散射譜線,牽涉到有機體的環境及非線性效應,因此在定性定量上更
為困難及複雜。
類似在腦科學裡,這些屬於人類腦內主觀感受的感質的研究更是難以掌握。因此,
在研究這些人體能量訊息上,必須掌握偵測的特性,基本上都是朝著能接近人的感受相
同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要找出一套新穎的物理量參數,來系統化地將腦內主觀認知的感
受與客觀認知的參數作連結。
我們過去發展了一套以結合中醫「藏象理論」與西方反射醫學為基礎的超光譜手診
儀 [2],運用類似人眼來偵測手掌反射區的影像及光譜資訊。人的眼睛絕不只是類似照相
機或攝影機,不然看阿凡達電影就會跟看一般的電影感受沒什麼兩樣。反射醫學的作用
時間及顯著性,雖不像心臟跳動或呼吸次數那樣顯而易見,但像人體的疾病,包括內臟
疾病,往往可以在體表有所反應(例如黃疸性肝炎時的皮膚發黃)。如果留意觀察到溺水人
的手掌很明顯地比身體其他部位泛紫,就可以理解到身體內部臟腑缺氧時,所在掌部反
射區顯現出來的形貌。
利用觀察手掌來判斷疾病,在中醫已有悠久的歷史,例如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就
有記載望魚際的手診方法,而漢唐以後及近代望小兒食指脈絡(皮膚血管的紋理)以及
望爪甲(指甲)的望診法也非常流行。從西方醫學來看,人體各組織器官病變引起生物
電流出現異常,通過經絡,使病變器官相應的穴位元出現低電阻點、高電位點等陽性反
應點。局部生物電的異常改變,直接影響體表局部組織新陳代謝的生命活動,在體表出
現鬆馳、凹陷、結節狀和條索狀的陽性反應物--西醫稱為「威赫氏點」已被大量的臨床現
象所證實。在中醫裡,許多人體裡對應於環境的變化之「井穴」也分佈在手指附近。特
別是近來有些中醫專家指出必需將原本良導絡所量到的「原穴」能量,擴大到「原穴」
能量與「井穴」能量合參,才能充份利用此經絡能量反應一個人真正的現況體質與對環
境變因的靈敏性。
而當我們的眼睛感官覺察到的手掌上的「氣色好壞」到底指的是什麼呢?我們從超
光譜手診儀的影像看來,手掌的特徵包括氣及血兩部分,可以利用光譜訊息來作一標準。
例如,「氣的指標」以光譜的強度標記(代表氣的壓力波變動);而「血的指標」以光譜
的頻偏標記(器官產生器質性的變化)。中醫說氣行血、血行氣,在此系統中,當反射區
所對應的臟腑有病變時,不但頻率分佈會偏移,光譜的強度也會有很大的改變。中醫辨
3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識體質的最大依據,即是「氣」及「血」兩大要素,而超光譜技術結合影像及光譜資訊,
特別是可以利用光譜以及影像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反射區的氣及血特徵,從而歸納出
特定的體質或是疾病的形態。
在各種體質及疾病超光譜影像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奇特的光譜現象,亦即,我
們肉眼看起來是暗沉的皮膚,其在可見光區範圍(即圖1 的A區)似乎比亮皮膚光譜強
度還高;但是只要是肉眼看起來光亮的膚色,一定在近紅外光區(即圖1的B區)呈現明
顯較高的光譜強度。由手掌膚色,我們傳統認定的有生命力的物種,其實可能隱藏在我
們肉眼看不到或無法以定義說清的光譜範圍裡。但這些現象在利用超光譜的偵測中皆可
定性量,也是部份還原我們古代中醫老祖宗「望而知之謂之神」的奧秘。
圖1:在肉眼看起來亮皮膚與暗皮膚的區域,顯示在可見光與近紅外光不同的強度反應
所幸經由超光譜手診研究,讓我們了解到過去用類似形上學的字眼描述這人看起來
光潤,或有朝氣、有生命力等無法以科學上定性定量來描述的,實在是因為我們的感官
頻段看到的是一個整體頻譜,而非只有可見光的範圍。也因此,在能量訊息及醫學的範
疇,是必須要尋找更寬更整體的頻譜(更嶄新的整體科學參數-holistic parameters),來取
代有限的頻譜(有限的科學參數),才能在此定性定量上有所突破。
以中醫訊息能量來看為何要「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理由,必須了解人體內運作以
複雜系統呈現,在不同的時間及空間觀察尺度下呈現不同的資訊解讀。這就如同股市裡
要判斷一檔股票是否為績優股,必需從每日資訊變動,每星期及每季來充份比較作為判
讀。而對於中醫的四診來說,四種不同方式獲得的資訊,恰好是人體內部運作以不同時
間尺度來度量出人體這個複雜系統所呈現的整體性行為。因此,在發展以身心整體能量
偵測時,複雜系統多尺度變化的動態行為與相關因子。
(二)生命訊息能量的同調性與協同性
在第一部份的論述中,我們談到當所謂的在超光譜手診儀觀察到的「有氣」(有生命
能的健康人)的指標,代表的是微觀細胞在一個頻段內可以協同運作,來達到對外界刺
激作一集體的反饋(例如細胞分子協同對近紅外光作集體反射),也形成我們對身心能量
的一個新的定義,那就是當生命能高時,代表的是在微觀上的細胞能夠接受一指令,產
4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生集體同調的回饋。這種中醫文化所定義的生命能,與達爾文進化論最大的不同,而是
與哲學家及諾貝爾獎得主柏格森在創化論之第十四節探討的定向進化(orthogenesis),「生
物質」(biomass) 與「生命能」(biovitality)較為接近。事實上,從中醫文化的觀點,「生
命能」(biovitality)比起「生物質」(biomass) 更加接近身心能量的本質,此部份也可作為
未來植物工廠中,探討植物以人工介入量產時,科技所需要嚴加檢驗及面臨挑戰的部份。
在微觀量子同調裡,也有一個類似的現象,即巨觀的量子效應(macroscopic quantum
effect),在物質裡僅有一些超導材料、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以及一些強耦合的奈米材料,可以呈現這類巨觀的量子同調現象。但其操作溫度相當低,
以及同調時間(coherent time)及同調長度(coherent length)都相當短 [3]。然而這些生
命有機體的生物同調效應,其實在自然界的生物群落裡,並不難看到。諸如一群共生的
魚群當一頭遇到危險的反應時,另一頭也會產生逃離的反應。還有,同一族群的螢火蟲
閃光的頻率一致。或是居住在同一監獄獄所裡的女性犯人月經週期相同等現象。
在人體內的這類同調協調動作,早在人體運動學(kinesiology)可彰顯這樣的現象,
該學理最早由 George Goodheart 創始,經由Dr. Diamond 推廣,採用 1979 年 Dr.
Diamond「Your body doesn’t lie」,以及1971 年 H.O. Kendall 「Muscles : Testing and
Functions」的方法。大衛霍金斯教授(Dr. David R. Hawkins)[4] 經過20多年應用人體運
動學(Kinesiology)的原理來測試身體肌肉強弱反應(muscle testing),就可以去向「身
體」提問,身體肌肉能夠超越主體的意識,對環境或者提問者作出真實的回應,診治者
就利用病人身體擁有的記憶,去找出原因。這也是科學界有史以來第一次量化判斷人類
的無意識的反應(consciousness levels)。
大衛霍金斯教授早期成果利用大量通過雙盲實驗後,並運用榮格的集體潛意識來解
釋這種現象,就如同前述像一群共生的魚群當一頭遇到危險的反應,同時測試的基準也
來自於人類對各種現象或刺激(正向/負向)的二元性認知,而產生「是」與「非」的判
斷。他的成就主要是在於20 年持續不斷地利用「肌肉對刺激所產生反應」的原理,跨時
間與種族以實驗來校正「人類意識的準位」(levels of human conscience)及「人類覺知」
(human awareness)。這些分層,反過來可提供人類行為背後的那股動力。但這類的人體
運動學(kinesiology)反應並不是「肌肉的強度」或是「所測部位的肌力」,它的意涵在
於「肌肉鎖定在某個位置的能力」。「肌肉鎖定力」與「肌力」是不同的,我們可以以射
箭、劍道或是投球等運動來作比喻。學習射箭或劍道時,會發現,不是肌力強就可以了,
而是在於肌力的精準與協調性。
在過去,要達到這種火候,必須全神貫注到一種境界,甚至於不是眼睛瞄準就可以
的。它意謂著,能瞬間把箭或劍停下來,意謂著可以在瞬時計算出需要運算多少的力量
5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與速度,然後分秒不差地喚起各種部位參與的肌肉並將其鎖定。這也是人體運動學
(Kinesiology)所測到的人體肌肉反應現象。這種鎖定的能力,是腦部協調了各種大量
的肌肉細胞同調收縮的結果。在進行不同肌肉運作時,協調了數百萬個細胞排列,包括
快速肌群(白肉)及慢速肌群(紅肉)的運作。當神經訊號向細胞傳遞訊息,要它們收
縮時,肌肉就作出收縮的動作;參與收縮的細胞越多,產生的肌力越大。但是只有當肌
肉細胞可以集體性的參與神經的訊號反應,才能控制這類的動作。
在我們的研究中,則是同步利用腦波與肌電波的同調反應來研究這一類的同調現
象。而這一類的同調反應,也是我們在追蹤何謂生命活力,或是「復癒力」的一種新的
嘗試評比。例如在中風病人的深度訪察探索中得知中風病人在職能訓練中肢體協調性為
復健遲緩的項目,諸如能準確地拿起碗筷,或是很協調地進行肢體動作等皆是。
基於此,我們建立一套藉由腦波(EEG)與肌電波(EMG)同調導引技術 [5],呈
現肌電訊號與腦電波訊號同調關聯的檢視平台,不但可讓病患及導引師瞭解復健中的肢
體協調與復健細節的關聯性,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到感覺動作統合中的節律型的肢體動作
研究,過去曾用於腦傷患者的不協調肢體步態的研究,然而在動作與表現及改善背後的
生理機制並未被深入探討,也無一可檢視的系統。但是肌電訊號與腦電波訊號同調關聯
的檢視平台可以提供身心關聯的參數作為指標,來記錄相關的演進。利用感覺皮質層腦
區電位的變位,進行與肌電波訊號的同調分析,可看出頻率分析圖,也可藉此看出大腦
與肢體功能性聯結,而定出腦波活動與肌肉收縮控制間的腦皮質—肌肉同調性
(cortico-muscular coherence)。經過實驗設計及濾波後,我們可以找到一般人的腦肌同調
協定(protocol)。腦肌同調測試的量測架構及協定 (protocol)—腦肌研究的時間軸同調性,
例如腦區位於2-7Hz、12-15Hz 的SMR 波、10-12Hz 的mu 區,及14-20 Hz 的節律區,
我們比較出腦電波10~12Hz 波段與肌電波同調性,從時間圖及時頻圖來看(圖2),已有
相關聯的訊號出現。而從更細部的一些同調時間分析,未來可運用於新穎的生命活力或
是復癒後活力的衡量。
圖 2:腦電波 10~12Hz 與肌電波同調性,從時間圖及時頻圖看,已有明顯的關聯性
6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在研究中,我們曾運用一種肌肉活化器的能量輔具激活,並啟動肌肉能量的同調性
並進行比腕力的相關實驗(圖3)。實驗中的兩人,原本兩人在比腕力時,實力相差懸殊。
兩位好朋友左同學與右同學過去以來腕力,都是左同學贏。我們在第一回合看出,其實
兩者的肌電事實上只有些微的差距(左同學:肌電波綠色線;右同學:肌電波藍色線),
左同學只有微幅領先而致勝。但是第二回合,我們使用活化器只針對右同學進行處理,
在肌電波很明顯看出右同學的肌電波(藍色線)已經開始大幅增加,且在比腕力時的肌
電波強度持續時間很長,這時左同學已經開始肌肉疲乏,肌電波(綠色線)已經有大幅
下降的趨勢。第二回合雖然左同學險勝,但是由肌電波來看,卻是已經大不如右同學。
當我們進行第三回合時,右同學的肌電波維持高檔,而左同學肌電波已呈現疲軟,很快
地,右同學掌握肌電波仍高檔的優勢,在此一回合很快地擊敗左同學,取得勝利。這也
是兩人認識以來,第一次右同學獲勝。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了解,當肌肉細胞經特殊活化後所產生的協調性所帶來的力量,
或許,我們也可以運用我們對人類能量運作的原理,讓人類的運動史上突破原本的佳績。
也或許,這正是許多偉大運動員在強大的內在心智運作下,起了類似實驗中類同的身心
協同運作。
圖 3:使用肌肉活化輔具前後的三次回合的測試肌電圖比較
更多的新穎性訊號同調性分析來進行身心評估也在國外的重要醫學機構進行,例如
哈佛醫學院彭仲康教授團隊利用血管壓力及流速相位的同調性 [6]。當更多的身體同調訊
號研究出籠後,我們更加將傳統巨觀的生物同調性,透過生物訊號產生的原理與機制,
了解到人體內細胞溝通的微觀機制,而找到類似生物光子的波普(Dr. FritzAlbert Popp)
提出在生物內生物光子的溝通機制[7]。到那時,也許我們就可以在生物體系內找到另一
種可以作為巨觀量子現象的系統了[8]。
7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三)身體能量訊息的負熵性
前面我們提到身體展現活力時,身體內的各種同調性及協同作用會產生,就像一個
演奏和諧的交響樂團,每項樂器知道演奏那首曲子時,該在何時發聲及配合其它樂器。
整個身心的機制呈現一種高度複雜但卻協同的運作。到底如何定義生命的活力背後的複
雜度,以及生命的能量各種變化的指標呢?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 [9],提到生命的發生在於負熵。有機體由於避免了
快速地衰敗成沒有生機的「平衡」狀態,才會顯得不可思議。在生物體內有種特殊非物
質的生命力(vital energy)在作用。這種生命力(vital energy)讓生命即使在體內的熵不
斷地增加(產生正熵)可以從外界吸收負熵流抵消自身的熵產生,使系統的總熵保持不
變或逐步減小,實現從無序向有序的轉化。生物因為仰賴生命力不斷從外界汲取負熵,
才能生存下去。或者說,新陳代謝的作用在於幫助有機體成功地消除當它活著時非得產
生不可的全部的熵。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藉由衡量生物產生生理訊號的負熵性,來理解生
物透過生命力汲取「秩序」來維持組織的特性。這也是近年來,以近似熵(approximate
entropy)作為生命為複雜度指標的研究日益增多[10-11]。其中Motorola 開發一種可量測
心跳訊號演算熵的手機來警示猝死。而哈佛醫學院彭仲康教授[12]更提出多尺度熵
(MSE)演算法。南京大學團隊[13]並研究了心電圖(ECG)的多尺度熵(MSE)的特
性。發現健康人的多尺度熵要高于冠心病人和心梗病人,且健康人的複雜度最高,而冠
心病人的多尺度熵要高於心梗病人,但是已很接近心梗病人。說明冠心病人和心梗病人
的複雜度明顯低於健康人,而冠心病人很容易導致心梗發作,從而引起生命危險。
多尺度熵(multiscale scale entropy,MSE)給了我們對生命能量的一種啟發性的觀
點,亦即它反應了生命有機體的內部運作要符合最大複雜度(協同各種適應性的生理反
應),才會有較大的多尺度熵(multiscale scale entropy,MSE)。而且在不同尺度的演算
下,能持續地維持較大值。橫座標多尺度(scale factor)的意義在這裡代表的是類似金融
看盤時,以一小時的漲幅來看定為1;一天的漲幅可能就定為 2,以此類推。如果人的身
體生命能是個績優股的話,應該是能維持在大尺度下都能保持在一定值的水準。而我們
也可以由下圖(圖4)看出1/f 雜訊(1/f noise)其MSE,比隨機白雜訊的MSE來得高。
8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圖4: 白雜訊(White noise)與1/f 雜訊之多尺度熵 (multiscale entropy,MSE)分析
什麼是1/f 雜訊呢?早期在半導體電晶體中存在一種閃爍噪音,這種噪音會隨頻率降
低而增大,與頻率成倒數關係,所以又稱作1/f 雜訊,這裡的f 為頻率。這些噪音的原因
是由於材料本身有缺陷或雜質而導致的一些不規則表面起伏現象。這些噪音因為是本質
存在的,即使是改善製程,但還是會存在。
既然1/f 訊號的分佈代表訊號來源機體呈現最大的複雜度運作(協同各種適應性的生
理反應),那麼讓我們來回想一下生命中出現的各種1/f 訊息的感受。像是大部份的交響
樂都是1/f 的頻譜分佈,這種分佈是人耳感覺很舒服的一種分佈。如果你聽過風鈴聲,你
也可以感受得到,當頻率低時,振幅較大,而頻率高時,振幅較小(即1/f 頻譜分佈)。
仔細回憶一下,貝多芬的交響樂在其表現宏大壯麗時,彷彿如萬馬奔騰,音量大得
熱血都會沸騰,而當其訴求感性的高音頻時,其音量降低到似乎像搔癢似地輕柔。目前
已有些團體運用多尺度熵(multiscale entropy,MSE)分析來進行包括靜坐,或是人體生
命潛能發揮時的一種生理參數衡量 [14]。而我們也利用它來作為我們發展一些身心能量
提升之輔具的衡量指標。圖5 即是描述我們開發一種腦波共振輔具使用前(藍及黑線)
兩者相比,使用後的腦波訊號之多尺度熵(MSE)有提高之趨勢,因此也可作為其它生
理參數的一種分析輔助參考。
圖5:利用腦波圖訊號多尺度熵(multiscale scale entropy,MSE)比較,作為身心生活輔具
微調的衡量標準。
9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四)自律神經與柔弱勝剛強的意涵
利用生理訊號中即時 ECG/HRV/ SDNN /MSE 情感變化的偵測模組,可偵測人體非線
性動態及統計參數,也是除了腦波及肌電波外另一項更被廣為運用的生理訊號量測。特
別是人體的心跳並非以固定的速度跳動,我們稱之為「心率變率(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即使在身體在平靜穩定的狀態,也會隨著情緒有相當程度的變化。心率變異是由
「自主神經系統」(Automatic Nervous System,ANS)所控制,藉以維持身心的平衡。其
中心跳間距的變化即受到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藉由不同事件,包括
劇場情境對情感的影響,了解自主神經與情感(以 Arousal-Valence 狀態圖) 的關聯性。其
中心率變異的參數,分為時域分析及頻域分析。
在研究中,我們針對一款原型機進行「交感腦波共振模式」(Day Soft) 及副交感腦
波共振模式 (Night Soft) 進行生理訊號比較 [15],我們以自律神經的量測進行人因模式
的實驗探討。實驗中,我們可看出「交感腦波共振模式」(Day Soft) 及副交感腦波共振
模式 (Night Soft)的生理訊號細節皆不同,特別是副交感安定模式(Night Soft)啟動副交感
能量增加後,會使得肚子蠕動頻率頻繁,有放鬆飄浮感覺,而由自律神經系統交感與副
交感對生理器官反應,腸胃蠕動增加亦為副交感能量增加刺激的結果。
而比較令人感興趣的是,當副交感模式腦波共振下,不管是交感能量(LF)(如圖 6 左)
及副交感能量(如圖 6 右)都比交感模式腦波共振來的大。而代表反應自主神經的活躍度及
對抗壓力的應變能力的總體能量 (TP,total power),其正常範圍在 1000~2000ms2,臨床
上長期服安眠藥或是抗憂鬱藥等會使得 TP 值降低。而實驗中特殊設計的副交感腦波共振
模式,即可以提升總體能量 TP 值(圖 7),或許是未來可持續追縱的身心參數。
圖 6:交感腦波共振與副交感腦波共振下不同的交感能量(LF)及副交感能量(HF)變化。
而中醫學所描述的陰陽,將之套用在現代自律神經的副交感交感理論,已經有 99%
的吻合。在實驗中也特別發現經由特別設計之副交感腦波共振模式,可大幅提昇表反應
自主神經的活躍度及對抗壓力的應變能力的總體能量 (TP,total power)。不禁讓我們思
索中國老子的哲學中「柔弱勝剛強」的意涵,頗令人玩味。
10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圖 7:交感腦波共振與副交感腦波共振下不同的副交感能量(TP)變化。
(五)意識之外
我們清醒的大腦,每天都很忠誠地告訴它經歷的世界,但是當進入到睡眠及夢境後,
這些感官世界到底是如何的運作,人為什麼需要那裡多的時間睡眠,且夢境代表的意義
與對生命的意義,一直是科學界未能知曉的神秘地帶。過去科學已經從生理訊號找出清
醒及放鬆不同階段睡眠期的腦波組成及對應的頻率分佈(表一)。但是對於作夢期間的情感
細節與相對應的生理反應則著墨不多。
表一:清醒及放鬆不同階段睡眠期的腦波組成及對應的頻率分佈
Advanced Lucid Dreaming: The Power of Supplements [16] 這本書提到許多關於腦神
經傳導物質改變意識的整理,堪稱是比較現代談論實質效果的書。整本是探討體內的化
學物質及補充營養物對清明之夢的影響。特別是乙醯膽鹼及去甲腎上腺素,可增加記憶
力,而同時可以增進清明之夢的程度,這一點在我們實驗中也發現人體能量與清明之夢
的品質關聯具有異曲同工之義。知名的夢境研究先驅Allan Hobson的「夢與瘋狂」整本書
就是在談著腦神經化學物質與腦的整個關聯度。這也意謂到在作清明之夢中,「放鬆」是
個重要的關鍵,唯有真正的放鬆,腦內才會出現「多巴胺」,這種「多巴胺」是一種神經
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
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也是製造人幸福、快樂感的泉源,是一
種腦內的「獎勵措施」。
11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我們對於夢境清明與情感的研究中[17],同樣地利用腦波及一些非線性多尺度熵分
析,得到比較不同的睡眠或催眠型態。
(1)有夢睡眠的腦波皆有 波及波分佈,多尺度熵(MSE)皆可達到 2。
(2)記不清楚的有夢睡眠,腦波分佈較散亂,多尺度熵(MSE)略低。
(3)如果是屬於催眠心像的類睡眠狀態,波及 波分佈豐沛,多尺度熵(MSE)皆可達到 2。
有關夢的生理解釋與心理解釋,仍是科學家與心理學家爭論的地方,Allan Hobson 就
是站在完全生理的立場上去解釋夢的機制。然而其實涉及到夢的意識也探討到心靈層次
的問題,這部份也透過榮格、佛洛姆,威廉詹姆斯及佛洛伊德的心理學論述來有個雛型,
特別是清明之夢科學驗證者 LeBerge 書中 [18] 提到這位跟他曾經也待過哈佛的啟蒙
者,表示有些夢境學說也可參考威廉詹姆斯的學說。LeBerge 提到一個新字眼稱作「夢境
太空人(oneironaunts),這個字跟太空人(astronaunts) 的字眼是蠻類似的,也是以 naunts
為結尾。看到這個太空人字眼,想到清明之夢也是另種形式的太空人,可以以不穿太空
衣的方式探索奇異世界,也是蠻奇妙的。LeBerge 提到涉入夢境的程度分為兩種,一種
是以「觀察者」的身份,另一種是以「涉入者」的身份。「觀察者」總是以冷靜的方式旁
觀著,在情緒上比較無較大的波動。而「涉入者」整個人融入到夢境情節當中感同深受,
情緒的波動也比較大。從 LeBerge 的資料中,也糾正我們一般人對清明之夢的錯誤觀念。
其實清明之夢作夢者還是會有夢靨(nightmare),端看作夢者如何透過夢境來反省。同時
雖然作清明之夢,但是目前約只有 4%的清明之夢者會控制自己的夢。因此,如果我們大
部份只能從其它的方式來間接驗正朝向清明之夢的途徑。
三、回到現實世界的反省
目前常見科技新聞充斥著各種新奇的腦波控制遊戲,其實筆者認為腦波研究比較不
應當是把腦部功能當作是低階的控制,因為腦資源很珍貴,不應該是取代滑鼠等一般可
以使用肌肉就可以完成的事項。腦意識是協助人去進行身心高低階意識的整合與協調。
「第七感」作者席格也是有一段對原本正統醫學的反省,提到自己在哈佛醫學院進
行溫和性的改革,也見證了哈佛醫學院的巨大改變,從嚴謹的醫療制式的SOP訓練,到
開始重視同理心與病患的心理壓力,把病人視為一個有情感的人來看待,也開始了作者
所提暢的「第七感」體驗! 身心醫學原本是以對待人最接近的科學及科技,卻也走過最
嚴苛的考驗,讓人的價值重新站回抬面上。由目前的研究探索看來,身心起點的定義:「人
類心智是一個由身體與人際關係形成的,調節能量與資訊流動的歷程。」這波身心科技
以新的腦心觀點來重新省思的過程,期盼以此文總結筆者多年來結合東西方論述來為未
12
2010/01
前瞻科技應用智庫
來身心科技的一些分享。
【參考資料】
[1] Tiller William,“Science and human transformation: Subtle energies.
intentionality and consciousness”Pavior Publishing (1997).
[2] 工研院計劃--「瞭若指掌」手診儀
[3] 蔡淑慧,量子資訊科學概論之第二章:量子量測理論,及第五章:量子電腦的物理實作
(2004 年國科會資訊學門)
[4] David R. Hawkins,Power vs. Force: The Hidden Determinants of Human Behavior.
[5] 工研院計劃--三維視覺輔助中風復健及癒後進展系統
[6] 彭宗康教授於2009 年8 月27 日「時頻域訊號分析之生醫訊號應用研討會」發表
[7] F.A.Popp and Y.Yan: Delayed luminescence of biological systems in terms of
coherent states. Physics Letters A 293 (2002), 93-97.
[8]「你我都是量子人」,科學人雜誌第113期 ( 2011年7月)
[9] Erwin Schrondinger,What Is Life?: with "Mind and Matter" and "Autobiographical
Sketches"? (1944).
[10] Pincus S.M,Assessing Serial Irregular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Ann
NY Acad Sci,2001,954:245-267.
[11] Pincus S.M,Approximate entropy as a measure of system complexity. Proc
NatlAcad Sci,1991,88:2297-2301.
[12] Costa M,Coldberger AL and Peng CK. Phys. Rev. Lett.,Multiscale entropy
analysis of complex physiologic time series. Phys Rev Lett. v89:068102-1.
[13] 王俊,寧新寶,馬千里,基于多尺度熵的心電圖分析,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7(3),
P331-334,2008
[14] 哈佛醫學院彭宗康團隊用多尺度熵(MSE) 來分析靜坐前後的比較,也可發現靜坐使
得多尺度熵(MSE)變大的趨勢
[15] 工研院100年鼓創計劃—舒曼波計劃─含個人生理回饋之居家紓壓生活輔具
[16] Thomas Yuschak,Advanced Lucid Dreaming: The Power of Supplements .
[17]工研院計劃—清明之夢導引輔具研究計畫
[18] Stephen Laberge,Exploring the World of Lucid Dreaming.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從意識到意識之外 身心科技的新穎性研究及未來挑戰

Church Moral vs Science
Church Moral vs ScienceChurch Moral vs Science
Church Moral vs Science
sjcccBible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認知增強:人文與社會科學公民素養之應用」計畫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認知增強:人文與社會科學公民素養之應用」計畫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認知增強:人文與社會科學公民素養之應用」計畫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認知增強:人文與社會科學公民素養之應用」計畫
HCGO
 
091224 台灣科技資訊交流平台.ppt
091224 台灣科技資訊交流平台.ppt091224 台灣科技資訊交流平台.ppt
091224 台灣科技資訊交流平台.pptstpi
 
數位資訊改變世界
數位資訊改變世界數位資訊改變世界
數位資訊改變世界
Mike Thai
 
20190720陳昇瑋執行長專題演講-人工智慧在台灣
20190720陳昇瑋執行長專題演講-人工智慧在台灣20190720陳昇瑋執行長專題演講-人工智慧在台灣
20190720陳昇瑋執行長專題演講-人工智慧在台灣
AI.academy
 
全新視覺看道德
全新視覺看道德全新視覺看道德
全新視覺看道德foonkok
 
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jxhtq
 
charpet2
charpet2charpet2
charpet2jxhtq1
 
现代学生与信息素质教育
现代学生与信息素质教育现代学生与信息素质教育
现代学生与信息素质教育zhangdr
 
網路在台灣助人專業的應用回顧
網路在台灣助人專業的應用回顧網路在台灣助人專業的應用回顧
網路在台灣助人專業的應用回顧
vTaiwan.tw
 
人工智慧在台灣: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人工智慧在台灣: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人工智慧在台灣: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人工智慧在台灣: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Sheng-Wei (Kuan-Ta) Chen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Lester,Gaofeng Ruan
 
Tm 17112011
Tm 17112011Tm 17112011
Tm 17112011s1100180
 

Similar to 從意識到意識之外 身心科技的新穎性研究及未來挑戰 (16)

Church Moral vs Science
Church Moral vs ScienceChurch Moral vs Science
Church Moral vs Science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認知增強:人文與社會科學公民素養之應用」計畫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認知增強:人文與社會科學公民素養之應用」計畫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認知增強:人文與社會科學公民素養之應用」計畫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認知增強:人文與社會科學公民素養之應用」計畫
 
091224 台灣科技資訊交流平台.ppt
091224 台灣科技資訊交流平台.ppt091224 台灣科技資訊交流平台.ppt
091224 台灣科技資訊交流平台.ppt
 
數位資訊改變世界
數位資訊改變世界數位資訊改變世界
數位資訊改變世界
 
使用者經驗演講簡報2013 07-19 - 複製
使用者經驗演講簡報2013 07-19 - 複製使用者經驗演講簡報2013 07-19 - 複製
使用者經驗演講簡報2013 07-19 - 複製
 
20190720陳昇瑋執行長專題演講-人工智慧在台灣
20190720陳昇瑋執行長專題演講-人工智慧在台灣20190720陳昇瑋執行長專題演講-人工智慧在台灣
20190720陳昇瑋執行長專題演講-人工智慧在台灣
 
全新視覺看道德
全新視覺看道德全新視覺看道德
全新視覺看道德
 
第二章
第二章第二章
第二章
 
charpet2
charpet2charpet2
charpet2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20110310 成功大學心理學系介紹
 
现代学生与信息素质教育
现代学生与信息素质教育现代学生与信息素质教育
现代学生与信息素质教育
 
網路在台灣助人專業的應用回顧
網路在台灣助人專業的應用回顧網路在台灣助人專業的應用回顧
網路在台灣助人專業的應用回顧
 
人工智慧在台灣: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人工智慧在台灣: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人工智慧在台灣: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人工智慧在台灣: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Lect.6 学习的社会文化观与分布式认知
 
Tm 17112011
Tm 17112011Tm 17112011
Tm 17112011
 

從意識到意識之外 身心科技的新穎性研究及未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