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5
宗教和可持 展续发
2013 年 10 月 13 日草稿
乔卡特 何红雨
【摘要】本文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可持 展 精神 面教育以及 一 新的 代宗教为 续发 对 层 对 种 现
信仰的需求。随着近年来 展的强 ,以及中国融入全球化世界的 程, 需求对经济发 调 进 这种 显
得愈 迫切。发
本文 ,人类存在着潜在的精神力量,人类在迈 和平 一,共同 展的新 段的认为 进 统 发 阶
程中, 精神力量 被充分利用和强化。过 这种 应该
精神力量在当前的世界 展中是 重欠缺的。 于推 社会 展的 力元素:个人,社这种 发 严 对 动 发 动
会 体和政府机 来 ,没有精神力量的支 ,就无法通 有效的方式 放其正能量,并团 构 说 撑 过 释
履行正 的 。确 职责
本文着眼于探索新 代的精神力量以及社会 展与宗教的 系。中国在数千年的 典哲时 发 关 经
学中有着丰富的 于道德精神的 述以及被民 广 接受的道德准 。同 ,在近几十年来关 论 间 为 则 时
的 展 程中,(包括文革和 改革)中国人又 了可怕的精神,文化,道德缺失。发 过 经济 经历 这
使得中国有 可能 新 代精神文明的重建提供可 的 。为 时 贵 经验
【 】关键词 宗教;可持 性; 展;社会 展 力元素续 发 发 动
一 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和精神层面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人民愈加意识到生态的可持续性是生存的根本。恶化的环
境一直在教导我们理解可持续性的概念,和在统一的生态系统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
要性。迄今为止,我们在阻止环境恶化上的失败,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直到
我们明白环境问题乃是一种物质化的发展和短视的产物。关爱、尊重我们星球,关心后
世子孙的需求,这些显然是诸多应该从精神层面加以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人们意识到精神道德的缺失除了环境恶化之外,更多是因为贫富鸿沟的
增大,个人、企业和领导者的不道德行为破坏了社会的凝聚力,侵蚀了信任和希望。道
1
德的衰落和对社会正义的吁求表明,我们“爱人利人”1
的能力在减弱,我们与“天”之间的
联系断了。如果我们不能为公共利益而行动,只是一味为自己或身边的小圈子营谋,这
就标志着我们的自律能力和是非观已经非常薄弱甚至完全消失了,标志着“外在”的物质
发展已大大领先于“内在”的灵性发展。社会发展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是不可持续的。
世界人民都认识到战争、恐怖主义、收入不均、环境恶化、经济危机、毫无生气、愤世
嫉俗以及贪婪等问题,所有这些阴暗面都需要我们正面的精神力量作为处方来医治。一
个社会要想可持续、团结、繁荣、有效、正义,必须利用和培养人类深层次的渴望,而非
一味追求财富。道德滑坡和社会混乱的痛楚,迫使我们更为认真地研究内在精神世界发
展的问题。
物 主 的人生 所引 的社会 展方式能 把人类 向其所希求的安质 义 观 发 经济发 够 带
与繁 —— 信念越来越站不住脚了。宁 荣 这种
2
社会从家庭、部落、城市、国家到今天的同一个世界,每一步演进都伴随着人类觉悟
和能力的提升。我们的时代中与全球化紧密相关的进步有:知识增长使得学科门类不断
增多;覆盖全世界的互联网系统,使得信息交流呈指数增长,为集体讨论、决策和行动
提供了一种新兴的工具;人们可以便捷地获取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私人的世界旅行
大幅增长;民众表达意愿和需求的能力日益增强。诸如此类的种种情况表明,“一种能更
充分释放人类潜能的新生活模式,在我们这个正急速演进的全球社会里,完全有把握
实现”。3
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为影响社会发展动力元素的个人,社会团体及政府机
构必须具有更强的精神能力以创造和平、团结的世界。
二 个人
我们时代的复杂性需要更多地释放人类潜能,需要每个人自觉地做出贡献。我们不
能再只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来管理世界。问题是如何具备“既能让个人自由发挥创造性和
主动性,又有合作与互惠做基础的社会体制”?4
个人的精神发展可以确保将新觉悟、知
识、能力、自由贡献于社会,而非破坏社会。
个人和社会之间是一种互惠的关系。一旦个人具备了双重目标——内在的智力与精
神发展和外在的参与社会发展进程,个人与社会二者间就可以实现持久的平衡。在社会
转型和建构的试炼中,个人的力量、才智和潜质展露出来;在创造正义、和平的世界的
大业中,人们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有着新的潜质和资源的个人,需要成为社会的动力
1
《墨子·天志》。
2
全球繁 研究所:《科学、宗教与 展——若干初步思考》, ,澳 :新 元国 出版社,荣 发 马书红译 门 纪 际 2009
年,第 1 。页
3
参 全球繁 研究所的见 荣 《科学、宗教与 展——若干初步思考》一文, ,澳 :新 元国 出版社发 马书红译 门 纪 际 ,
2009 年,第 1 。页
4
世界正 院,《世界和平的承 》,义 诺 1985。
2
元素和世界舞台的新秀。对于这一过程的启动和延续来说,精神世界受到的教育和强化
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过程在《大学》中也有描述。这一过程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活动包括:修身与社会
转变;个人发展知识与品德,与将所学用于对家庭和国家的服务。二者是相互依赖的,
一种是互利的关系。个人的目标并不限于个人的救赎,而是系于并通过大家的集体进步
来实现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其家。欲 其家者,先齐 齐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其意。欲 其意者,先致其诚 诚
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意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诚 诚
修,身修而后家 ,家 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 齐
“诚意、正心和修身” 是内在生命成熟的标志,它们要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学以致用
是中国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抑制迷信,可以增加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用成果。何以“致
知”呢?要回到《大学》的核心——致知在格物。灵性生活奠基于理性,依赖于个人在探
究真理中所扩展出来的知识。
3
图一 个人转变与社会转变之间的互相关系
上述《大学》的文段蕴含着一个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反复的循环过程。在个人和社
会之间,很容易想象出一个行动-反省的动态回应关系。如果个人不明白“天意”(即是
非),不愿遵行“天道”,那么这个行动-反省的动态关系就不能安全、明智地进行。
唯天下至 , 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能尽诚 为 则 则
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可以 天地之化育;可以 天地之化育, 可以与天地则 赞 赞 则
参矣。
5
精神教育可以使人更深入地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帮助人们成为有责任感
的影响社会进步的动力元素。
君子 于 ,小人 于利。喻 义 喻
6
5
《中庸》第 22 。节
6
《论语·里仁》。
4
图二 格物致知是保持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动态平衡的支点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而 人。能近取譬,可 仁之方也已。达 达 谓
7
比如,自由必须是负责任的自由,这样的人非常成熟,能够择善弃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8
三 社团
社团既是为个人发挥作用的舞台,也是社会变化的动力元素之一。
做为社会活 平台的社动 团
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个人的美德和原则。我对“他人”而言是可信的。我对“他
人”非常耐心。我对“他人”非常慷慨、友善,我服务“他人”,等等。原则的应用也是一样。没
有家庭、社团和社会,团结、正义、互助、非暴力、节制、男女平等之类的原则就失去了意
义。我们因为需要实践美德、运用原则而需要社会。我们如同社会这个大学校里的学生。
在家庭之外,作为动力元素的个体还存在于何处呢?在《大学》中,家庭之外的一
个社会层次便是国家。随着活跃的动力元素们能力的增强,他们需要一个更近的社会层
次来满足他们的主动性。他们需要在附近的“实验室”的简单的小细胞里培育互动的精神。
我们需要将“社团生活”加入到社会秩序的层级中。
7
《论语·雍也》。
8
《论语· 政》。为
5
何谓“社团”呢?它有不同类型,如同学、朋友、同事、行业协会、交流群体、公司、非政
府组织、在线的有共同兴趣的人群、中国的“单位”、宗教社团以及邻里居住区。大多数类型
的社团都是自选性的,我们可能选择退出。但“工作单位”和居住区就不同了。人们对同一
个居住区里的接触有很多怀疑和提防。满足于其他社团类型的人,对邻里的接触是不感
兴趣的。即使是善意的人也害怕陌生人提出无度的、不可控的要求,因为一旦你开始帮
助某人也许就再也无法中止他的要求。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在居民小区这个层面,当
前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对活跃的动力元素进行社会管理。
做为社会 展 力元素的社发 动 团
精神层面成熟的人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的动力元素,社团也是如此。成熟的社团应具
有包容鼓励个人的主动性并将个人所创造的知识、经验推广到社区及更广的社会中的功
能;它善用协商而非对抗的方式化解周边的矛盾以改善人际关系;它可以更有效地组
织各类项目的实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物质环境;它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促进不
同阶层或团体之间的互助。如果社团的这些能力得到增强,可持续发展就会得到极大巩
固,社会文化就会得到丰富。正如个人一样,社会团体为了成为有效推动社会进步的动
力元素,也需要精神提升和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6
图三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四 领导者
如要可持续地利用个人和社团的精神和智力资源,就需要领导者具备新的能力,
扮演新的角色。我们要将活跃个人和社区的举措和贡献以一种创新的、安全的方式整合
起来,整合到一种双向交流和行动的复杂模式中。
线性等级制的专制社会更适合人类的早期发展阶段。在当前和今后,它都会受到草
根阶层迅速提升的个人和社团能力的挑战。
现代问题的复杂性、资源的丰富性以及个人能力的增长,都需要一种更加动态化、
更加灵活的体系。在下图中,黑点代表领导者,其余点表示属于各种“社团”的个人。个人
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这一体系既是有等级的,又非常开放。这一社会“生态”系统有着更
高的融合程度,在面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时,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它并非简单的“自上
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体系,所有参与者之间都是一种互惠的关系。
7
图四 线性等级
在这些条件和社会框架下,领导者的目标是通过释放人的智力和灵性能力来实现
繁荣。他们不是用权力去控制,而是去保护、培养、激励、协调各方的活动。他们鼓励独立
性。
如果个人的智力、灵性发展与社会转变之间是一种互惠关系,而且格物致知是它们
的支撑点,那么知识就会成为人们要创造和分享的最有价值的东西。领导者有责任培养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互惠关系,确保知识的创造得到鼓励、肯定和保护。
大体来 ,世界上三类相 的参与者——公民、政府、社会机 ——之 的讲 应 构 间 关
系,反映出人类 的 渡 期的不 的特点。他 不想在一个有机整体中作动荡 过 时 协调 们 为
相互依 的部分而 作用,他 陷于无用的权力争 。赖 发挥 们 夺
9
为帮助领导者扮演好这一角色,达到更高的成熟度,这里同样需要精神教育和能
力建设。
从上文对个人、社区和领导者所必须承担的新角色——如果他们想在新世界秩序的
创立中实现他们作为动力元素的使命——的审视中,我们推断教育是动力元素们获得
完成各自使命所需技能、态度、品质和能力的途径。
什么样的教育能适合我们作为新兴全球文明的动力元素的新角色?在过去,宗教
一直是文明的发起者和灵性向导。如果与“天”的联系是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如果
9
世界正 院义 2012 年的《里兹万文告》。
8
图五 动态的系统等级
我们希望重新实现与天的合一,那么我们就需要考察宗教现象。下面我们就简要回顾一
下过往的宗教,以及对适合同一个世界的现代信仰体系的一些探索。
五、宗教信仰与文明进化
近年来,人们对进化的本质又有了新的理解。很多证据表明,适者生存指的并不只
是最强者,还包括最擅于合作的原子、细胞和组织。10
如果我们认为互助、互惠是文明的
基础,那么就可以辩论说,人的内在道德、灵性天赋会通过世界各宗教体系的影响而逐
渐发展,文明的进步就此成为可能。世界各大宗教提供了一种伦理秩序(精神根基),
在这个根本的基础上树立起社会秩序的大树,再结出文明的果实。整个过程都受到“太
阳”之光——创教者的灵性愿景——的驱动。
文明繁荣、成熟、绽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溯源到各宗教创始人的世界观。经过
创始先知的努力,“人性逐步被赋予了神圣世界的属性”,人的能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从人类的进化(见“人类成熟过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内在生命、社会结构、艺术、科
学以及宗教创始人的律法的巨大进化。在许多情况下,宗教、宗教创始人的名字、文明都
是同义的。
10
Carter Phipps, Evolutionaries, Chapter 4, A Sociable Cosmos, Harper Perennial, 2012.
9
图六 人类成熟过程图
天启与文明肇兴,呼召与顺应,创造了我们的历史。没有其他力量对我们的集体发
展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这种一再重复的模式,以及宗教创始人的教义的显著力量,
强有力地证明了“天”的存在,证明“天”不是消极的旁观者,而是一种动力元素。天是积
极主动的,带领我们走向更高的理解和团结程度,直到我们抵达全球大家庭和新世界
秩序的阶段。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并不孤单,我们有未知力量派来的信使——宗教创始人。
10
天启的每一条文明之河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循环——
从朝气蓬勃到成熟到衰落。信仰体系先是为婴儿期和幼儿期的文明提供道德基础。当一
个信仰体系处于生命活力的巅峰时,安定繁荣、兴盛的文明便出现了。
宗教到了暮年以后活力就减弱了,对人们行为的规约力衰减了。当宗教内在愿景的
清晰度和动力减弱后,文明就从内部溃散了。衰弱的标志之一是,宗教领袖逐渐为各自
版本的真理筑起围墙。
我们看到宗教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经历两个同步的过程。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寒冬期
的萧条,其次是对现代性和其他宗教的回应日益困难。因为越来越难与其他宗教进行交
流,许多宗教领袖拒不承认所有宗教内在的同一性。一些宗教的信徒分裂为相互对抗的
派别。宗教体系在宗教协助建立的国家中受到排挤或疏离。现在,它们与科学处于对立
的一极,与世界的步调不一致,越来越被视为即将过时的东西。有的开始变得很消极。
有些宗教领袖沉溺于权力和俗欲,不惜牺牲信众的福祉。有的宗教领袖吸纳了一些与原
初教义相背的思想和行为。
然而,宗教的这些缺点并不能归咎于“天”,它们是每一个宗教-文明期的季节性所
固有的。这些缺点说明我们对天的宏大意图的理解和回应有问题。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
都是创造和平与和谐。以宗教为名号的暴力和偏见,违背了宗教的本意,不能使宗教的
价值和为人类发展的贡献归于无效。宗教如同火焰,在孩童或者无知者手中是危险的,
但在智者手中,它却可以提供热量和光芒。我们不能因为宗教的滥用而忽视它在当代和
未来社会扮演积极角色的可能性。
我们必须认识到宗教的缺点并非固有的,而是我们对天的宏大意图的理解和回应
有欠缺,我们创造和平与和谐的能力有不足。我们不应将宗教视为过时的、相互竞争的
派别,而是要承认它们此前作为“推动思想发展的首要力量”的角色。11
我们需要探究宗
教是如何拥有构建社会的力量的,我们需要能够跳出教条僵化、身份分裂和教派、宗派
冲突的共同愿景。
六、未来的全球信仰体系
我们即将开始建设一个共同的、普世的文明,这种文明由“社会正义的原则所塑造,
因人类心智和精神的超乎想象的成就所丰富”。12
我们需要适合我们作为动力元素这一新
角色的精神教育,我们需要一个新兴的共同世界的原则和指导。
荒谬的是,正当我们发现这一需求,正当物质主义发展模式出现缺陷时,我们向
之寻求道德勇气力量并塑造社会的灵性资源宗教,却已声誉扫地、饱受轻视且被边缘化
了。
如果旧宗教是人类持续提升的“内在精神”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那么我们需要做的不
是放弃这一教育过程,而是找到适合这个世界的新教程和一种更新。此前,人类的成熟
度还不足以接受一个普世的体系,世界上也不存在便利的交流沟通的技术手段。然而,
普世性是在所有宗教中固有的,预示并帮助我们为成熟之日做好准备。
一种新的、普世的信仰体系必须能满足各地人民的追求,能够激发繁荣的全球文明,
在这种文明中,各种文化“必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文明范式中互相交流”。13
它必须给予
11
Bahá’í World Center, A Common Faith, 2005:3.
12
Bahá’í World Center, A Common Faith, 2005:54.
13
Bahá’í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fice of Public Information, The Prosperity of Humankind, 1994, p.7.
11
“人类的头脑和心灵……复杂高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与生俱来的道德和心智能力”。 14
这
个宗教的伦理应是对各大宗教共同主题“博爱”的一种更新;其社会原则须关乎在这个全
球化的星球上的全体公民。
以下的宗教定义出自香港全球文明研究中心的一份声明,它可被视为一个现代宗
教的定义。它着重阐述了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的核心部分,忽略掉非核心部分的组织
形式和教条,它将宗教描述为一个知识系统,一个动力之源,一个普遍原则的发源地。
我 所理解的宗教指 一个 程:人类从中 得 于生存的 性 度的们 这样 过 获 对 灵 维 觉
知,并参照它 定个人和集体生活,从而形成一个演 的知 和 践系 。设 进 识 实 统
宗教使我 知到我 的精神本性,提供 于我 在宇宙中的地位的一 理们觉 们 对 们 种
解, 予我 一 道德目的。它鼓舞我 取并 践 、公正、同情、 、正直和可给 们 种 们获 实 爱 诚实
信等品 ,当我 在个人和集体生活中践行 些品 ,就表 出人性的善良和质 们 这 质时 现
高 。贵
在宗教的核心中,是一系列精神原 。 些精神原 将世界所有的文化 和则 这 则 传统
宗教 系起来,形成人类共同的 ,每一个文化或宗教 都 人类共同传统联 遗产 传统 对
作出自己独特的 献。 些精神原 将个人、社区和机 成生生不息的社会遗产 贡 这 则 构结
系 。它 促 了世界万民之 的合作、服 、和 精神,激励、提升了人类组织 统 们 进 间 务 谐 实
精神成 的能力, 同社会和物 步。然而,在人类 史 展的每个 段,以现 长 连 质进 历 发 阶
及在全球融合的今天,宗教需要新的含 、意 、功能和表述。”义 义
15
14
Bahá’í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Office of Public Information, Who Is Writing the Future? Reflections o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99, p.1
15
Institute for Global Civilization, Hong Kong, Draft Statement, 2012. http://www.igc.hk/zh
12
我们的共同信仰必须重新创造与“天”之间的联系。虽然在今天的中国,宗教信仰
并不普遍,但个人与“上天”(或称“天理”)的依存关系仍是至关重要的,即所谓“人在做,
天在看”。仅仅是在口头上承认社会原则和伦理准则毫无用处。我们必须为它们的实现做
出更深的承诺,将其融进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中,直到它们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一直
以来,当人们心中与上天的关联非常紧密,他们就会为社会的福祉做出卓越和无私的
贡献。
根据中国圣典中的描述,人与“天”的关系是释放人类能力和潜质所必须的。与“天”
互动的人,可以获得持久不懈的指引。“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16
如果我们的道德精神没有得到发展,不仅我们会处在一种“饥饿”的状态中,个人和
社会双向互惠的过程也要“挨饿”。
天意的顺赏逆罚,就是人与天的动态的契约(合约)关系。在所有的世界宗教中,
都有联通真理、圣美的喜悦对“卑鄙自私的贪欲的怂恿”的克服。17
与天的契约包含了两个元素。其一是肯定和理解我们的精神本质以及价值和社会原
则的存在。其二是个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提高,并成为一种付诸实
践的能力。没有第二个元素,第一个元素也全无用处。
在对一个共同信仰的寻找中,有的人可能会问:“何不用现存的宗教作为当今世界
的共同宗教?”现实是,全球化将所有的世界宗教拉到一起,但它们各自森严壁垒,在
16
《孟子·尽心上》。
17
Bahá’u’lláh, Kitáb-i-Aqdas, p.29.
13
图七 社会发展的动力元素必须顺天意而实现大同
相互碰撞中毫不让步。为了应对时代挑战,现存的宗教必须在核心问题(教义中的永恒
真理)和非核心问题(人为添加的教条和排他性的组织机构)之间做出严格的区分。而
森严的围墙往往是由于这些非核心的内容而建立的。如果我们的共同世界需要一个共同
信仰,那么宗教所有非核心的围墙都必须被拆除,尤其是那些阻断对话的围墙。
但在即便是围墙被拆除,现有宗教是否仍有局限性呢?在过去,每一个宗教的教
义都驱使我们朝着更高层次的理解和社会组织迈进。它们都在各自的时代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把我们带到了如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社区。而今,在终点前的最后一个集体发展
阶段,我们需要符合全球化世界的新原则、律法和行为。诸如 种族团结、普及教育、思想
自由、人权保护、男女平等,集体安全,等等。
知识体系是进化的,比如科学。旧时代的律法被扬弃和取代。真理是与我们的理解
力相对应的,而非固定不变的。迄今,宗教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却避开了进化思想的检
验,对于本时代的要求,它要么适应得很慢,要么予以拒绝。宗教的永恒真理会随着我
们逐渐成熟而有不同的应用,而社会原则是与它们出现的时代相适应的。在当今同一个
世界的状态下,用旧的宗教知识体系和早先阶段的灵性教育指引现代生活必然会有所
不足。
有人会说:“我们这个分裂的世界需要团结。而各个宗教组织虽然宣称是真理的传
播者,却捍卫各自的独立性,有强烈的排他性。适应当今世界的新的精神信仰为何不能
诉诸公认的普世原则,用它们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私利?我们能不能不依赖过时的组
织和僵硬的教条,而把高尚的理想和原则转化成改善自身福祉和社区的积极的、可持续
性的行动?”18
宗教信仰可不可以只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态度,一种个人的心灵与上天交
流的渠道?
社会组织与个人品质的转变,是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互利互惠的双重目标。这对双
重目标一直都是每一个宗教天启的经纬线。上天的目的是让人心灵和头脑发展到新的层
次,社团生活得到新的组织,越来越复杂、完备,可以使人的能力得到更多的释放和表
现。这两条线上的成就即是不同文明结出的果实。
问题在于,这种组织不应该是基于那些“宗教的非核心部分”的清规戒律而建筑起围
墙的“堡垒”,而应该是一种新型的,为参与者们在此分享、交流和学习全球化的“平台”。
如果没有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没有系统的、分享式的学习,我们就不可能完成迄今人类
最伟大的使命——人类的团结。
七 探讨的平台
上面的所有问题都应被放到桌面上来探讨。这个平台是一个人们消除隔离墙,为共
同的未来而研究、学习一种共同信仰的地方。所有人都应参与进来,不管他们有无宗教
信仰;只要他们关心灵性知识在物质发展中的应用,关心发挥人的智力、灵性潜质来建
18
Bahá’ í World Center, A Common Faith, 2005:18.
14
立我们的共同世界。这一平台就是关注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元素们为履行各自角色所需
的《大学》。
我们的探讨需要与另外一个知识体系——科学——相协调。信仰与理性都能帮助我
们理解灵性和物质实在。宗教“界定了服务于进化过程的目标”,科学则“协助实现这些目
标”。科学并不应缺乏信念和美,宗教也不应缺少逻辑和理性。宗教和科学在功能上是互
补的,而非两极对立的。宗教需要系统周密的逻辑和科学方法的实验,来确定和认证精
神层面的社会原则的可应用性。科学家则需要有创造性的、寻求真理的信念,以验证一
种新的宇宙知识的有效性。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文明进步的双重知识体系。19
中国可以参与这一探讨吗?它是一个很好的潜在的参与者。中国人渴望探讨如何将
精神道德知识满足时代的需要,因为过去几十年的精神道德缺失和拜金主义对个人和
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伤害。而且中国的特别之处在于,从宗教背景层面,它存在一个相对
开放的寻求精神真理的环境,没有壁垒森严的高墙障碍。
溯其源,三圣无 也。异
20
天下同 而殊途,一致而百 。归 虑 21
在中国,原教旨主义倾向受到中庸、平衡、和谐及互补观念的抑制;
中国有诸多灵性见解和能力,例如:从整体而非部分看待问题,对物质与精神之
间的动态平衡的深刻理解,热爱真理,对矛盾的接受能力,没有偏见,努力工作,克
制,等等。
中国的圣典包含的不是一些智慧的碎片,而是经过了数千年的经验检验的整个愿
景或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认识到人的精神本质和道德能力,通过对天命的负责的、
深思熟虑的回应来实现人的灵性本质和道德能力。对天命的回应表现在个体、家族和政
府的主创行动中,回应天命是为了服务社会。《大学》对于这种定位和发展方法有所描述,
所有的努力都是永远前行的人类进步大军的一部分,最终走向全球和平和正义的时代
——大同。
在 去的四十个世 里,中国在生活之道上必定吸取了 多教 ,其思想必过 纪 许 训
定已臻成熟。或 中国要有所 献。比起互相 伐,肯定会有更好的方式,更人道许 贡 杀
的方式来 理国 争端。肯定的,有着四 民 (处 际 亿 众 1930 年)、四千年文化和广 的阔
源,中国必将 人类的和平与 步有所 献。资 对 进 贡
22
19
Bahá’ í World Center, A Common Faith, 2005:33.
20
Chang Tsai, (1020-1077), an inscription on the Western wall of his lecture hall, cited in Chan, Source Book,
p.497. 以上 文 者的翻 ,并非出自 原典。译 为译 译 汉语
21
《周易·系辞下》。
22
James Yen, Intellectual Shock of China, Star of the West, 19, Mass Education Movement in China, October,
1925, 16:7.
15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宗教和可持续发

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 Final
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 Final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 Final
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 Finalpohyean lee
 
大同:21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大同:21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大同:21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大同:21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Joe Carter
 
现代慈善事业格局与中国青年使命
现代慈善事业格局与中国青年使命现代慈善事业格局与中国青年使命
现代慈善事业格局与中国青年使命vim background
 
西点 政经塾 自我修炼总结-2011.1.1
西点 政经塾 自我修炼总结-2011.1.1西点 政经塾 自我修炼总结-2011.1.1
西点 政经塾 自我修炼总结-2011.1.1NN
 
中山大學創意企劃領導營企劃書
中山大學創意企劃領導營企劃書中山大學創意企劃領導營企劃書
中山大學創意企劃領導營企劃書翔霖 詹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Sun Yinqi
 
银杏伙伴成长计划
银杏伙伴成长计划银杏伙伴成长计划
银杏伙伴成长计划vim background
 
欣赏式探询
欣赏式探询欣赏式探询
欣赏式探询naturalzx
 
1041114啟蒙 (簡章)幼兒社會情緒多元專業服務
1041114啟蒙 (簡章)幼兒社會情緒多元專業服務1041114啟蒙 (簡章)幼兒社會情緒多元專業服務
1041114啟蒙 (簡章)幼兒社會情緒多元專業服務藍 藍
 

Similar to 宗教和可持续发 (10)

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 Final
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 Final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 Final
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 Final
 
大同:21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大同:21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大同:21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大同:21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现代慈善事业格局与中国青年使命
现代慈善事业格局与中国青年使命现代慈善事业格局与中国青年使命
现代慈善事业格局与中国青年使命
 
西点 政经塾 自我修炼总结-2011.1.1
西点 政经塾 自我修炼总结-2011.1.1西点 政经塾 自我修炼总结-2011.1.1
西点 政经塾 自我修炼总结-2011.1.1
 
中山大學創意企劃領導營企劃書
中山大學創意企劃領導營企劃書中山大學創意企劃領導營企劃書
中山大學創意企劃領導營企劃書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银杏伙伴成长计划
银杏伙伴成长计划银杏伙伴成长计划
银杏伙伴成长计划
 
價值理念決定企業文化-日本第一的全面品管制度詹翔霖副教授.docx
價值理念決定企業文化-日本第一的全面品管制度詹翔霖副教授.docx價值理念決定企業文化-日本第一的全面品管制度詹翔霖副教授.docx
價值理念決定企業文化-日本第一的全面品管制度詹翔霖副教授.docx
 
欣赏式探询
欣赏式探询欣赏式探询
欣赏式探询
 
1041114啟蒙 (簡章)幼兒社會情緒多元專業服務
1041114啟蒙 (簡章)幼兒社會情緒多元專業服務1041114啟蒙 (簡章)幼兒社會情緒多元專業服務
1041114啟蒙 (簡章)幼兒社會情緒多元專業服務
 

More from Joe Carter

Chinese & islamic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civilization en
Chinese & islamic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civilization enChinese & islamic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civilization en
Chinese & islamic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civilization enJoe Carter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2018 12 08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2018 12 08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2018 12 08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2018 12 08Joe Carter
 
China Resources and Potentialities
China Resources and PotentialitiesChina Resources and Potentialities
China Resources and PotentialitiesJoe Carter
 
Some Social Aspects of Sustainability 2015 01 16
Some Social Aspects of Sustainability 2015 01 16Some Social Aspects of Sustainability 2015 01 16
Some Social Aspects of Sustainability 2015 01 16Joe Carter
 
The Baha’i Mashriqu’l-Adhkar, Precedents, and Urban Planning Implications
 The Baha’i Mashriqu’l-Adhkar, Precedents, and Urban Planning Implications The Baha’i Mashriqu’l-Adhkar, Precedents, and Urban Planning Implications
The Baha’i Mashriqu’l-Adhkar, Precedents, and Urban Planning ImplicationsJoe Carter
 
The Chinese Way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The Chinese Way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The Chinese Way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The Chinese Way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Joe Carter
 
Beijing China Courtyard House 2017 02 22
Beijing China Courtyard House 2017 02 22Beijing China Courtyard House 2017 02 22
Beijing China Courtyard House 2017 02 22Joe Carter
 
He Hongyu Art, February 2016
He Hongyu Art, February 2016He Hongyu Art, February 2016
He Hongyu Art, February 2016Joe Carter
 
He Hongyu Art, November 2015
He Hongyu Art, November 2015He Hongyu Art, November 2015
He Hongyu Art, November 2015Joe Carter
 
The Regener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Beijing (in Chinese)
The Regener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Beijing (in Chinese)The Regener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Beijing (in Chinese)
The Regener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Beijing (in Chinese)Joe Carter
 
Inuit and Canada's Ocean Management
Inuit and Canada's Ocean ManagementInuit and Canada's Ocean Management
Inuit and Canada's Ocean ManagementJoe Carter
 
China & the New World Order
China & the New World OrderChina & the New World Order
China & the New World OrderJoe Carter
 
He Hong Yu Art 2015
He Hong Yu Art 2015He Hong Yu Art 2015
He Hong Yu Art 2015Joe Carter
 
Daoist Learning Center (1)
Daoist Learning Center (1)Daoist Learning Center (1)
Daoist Learning Center (1)Joe Carter
 
ONE SQ. KM. /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ONE SQ. KM. /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ONE SQ. KM. /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ONE SQ. KM. /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Joe Carter
 
Daoist Learning Center (2)
Daoist Learning Center (2)Daoist Learning Center (2)
Daoist Learning Center (2)Joe Carter
 
The Needs of Our Age: Chinese and Baha'i Viewpoints
The Needs of Our Age: Chinese and Baha'i Viewpoints The Needs of Our Age: Chinese and Baha'i Viewpoints
The Needs of Our Age: Chinese and Baha'i Viewpoints Joe Carter
 
One Sq.Km.: A Beijing - Montreal Comparison
One Sq.Km.: A Beijing - Montreal ComparisonOne Sq.Km.: A Beijing - Montreal Comparison
One Sq.Km.: A Beijing - Montreal ComparisonJoe Carter
 
Sheff Lecture by Joe Carter 2014_11_24
Sheff Lecture by Joe Carter 2014_11_24Sheff Lecture by Joe Carter 2014_11_24
Sheff Lecture by Joe Carter 2014_11_24Joe Carter
 
The Great Unity 大同_bilingual
The Great Unity 大同_bilingualThe Great Unity 大同_bilingual
The Great Unity 大同_bilingualJoe Carter
 

More from Joe Carter (20)

Chinese & islamic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civilization en
Chinese & islamic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civilization enChinese & islamic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civilization en
Chinese & islamic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civilization en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2018 12 08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2018 12 08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2018 12 08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2018 12 08
 
China Resources and Potentialities
China Resources and PotentialitiesChina Resources and Potentialities
China Resources and Potentialities
 
Some Social Aspects of Sustainability 2015 01 16
Some Social Aspects of Sustainability 2015 01 16Some Social Aspects of Sustainability 2015 01 16
Some Social Aspects of Sustainability 2015 01 16
 
The Baha’i Mashriqu’l-Adhkar, Precedents, and Urban Planning Implications
 The Baha’i Mashriqu’l-Adhkar, Precedents, and Urban Planning Implications The Baha’i Mashriqu’l-Adhkar, Precedents, and Urban Planning Implications
The Baha’i Mashriqu’l-Adhkar, Precedents, and Urban Planning Implications
 
The Chinese Way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The Chinese Way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The Chinese Way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The Chinese Way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Structure and the Shape of Community
 
Beijing China Courtyard House 2017 02 22
Beijing China Courtyard House 2017 02 22Beijing China Courtyard House 2017 02 22
Beijing China Courtyard House 2017 02 22
 
He Hongyu Art, February 2016
He Hongyu Art, February 2016He Hongyu Art, February 2016
He Hongyu Art, February 2016
 
He Hongyu Art, November 2015
He Hongyu Art, November 2015He Hongyu Art, November 2015
He Hongyu Art, November 2015
 
The Regener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Beijing (in Chinese)
The Regener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Beijing (in Chinese)The Regener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Beijing (in Chinese)
The Regeneration of Old Residential Districts in Beijing (in Chinese)
 
Inuit and Canada's Ocean Management
Inuit and Canada's Ocean ManagementInuit and Canada's Ocean Management
Inuit and Canada's Ocean Management
 
China & the New World Order
China & the New World OrderChina & the New World Order
China & the New World Order
 
He Hong Yu Art 2015
He Hong Yu Art 2015He Hong Yu Art 2015
He Hong Yu Art 2015
 
Daoist Learning Center (1)
Daoist Learning Center (1)Daoist Learning Center (1)
Daoist Learning Center (1)
 
ONE SQ. KM. /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ONE SQ. KM. /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ONE SQ. KM. /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ONE SQ. KM. / SUSTAINABILITY AND SOCIAL INFRASTRUCTURE
 
Daoist Learning Center (2)
Daoist Learning Center (2)Daoist Learning Center (2)
Daoist Learning Center (2)
 
The Needs of Our Age: Chinese and Baha'i Viewpoints
The Needs of Our Age: Chinese and Baha'i Viewpoints The Needs of Our Age: Chinese and Baha'i Viewpoints
The Needs of Our Age: Chinese and Baha'i Viewpoints
 
One Sq.Km.: A Beijing - Montreal Comparison
One Sq.Km.: A Beijing - Montreal ComparisonOne Sq.Km.: A Beijing - Montreal Comparison
One Sq.Km.: A Beijing - Montreal Comparison
 
Sheff Lecture by Joe Carter 2014_11_24
Sheff Lecture by Joe Carter 2014_11_24Sheff Lecture by Joe Carter 2014_11_24
Sheff Lecture by Joe Carter 2014_11_24
 
The Great Unity 大同_bilingual
The Great Unity 大同_bilingualThe Great Unity 大同_bilingual
The Great Unity 大同_bilingual
 

宗教和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