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元史
 092 / 211
 70 段 10066 字
 872 种 1549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元史 092 卷九十二
[明]宋濂 等
←091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093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元史 / 092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本篇关键词
纪年 至正十五年[1355] 9 至元六年[1276] 6 至正十一年[1351] 6 至正十年[1341] 5 至正十三年[1353] 4
至正元年[1341] 4 至正十二年[1352] 3 至正十八年[1358] 3
地点 江西 13 中書省 12 江浙 9
人物 國子 9 皇太子 9 臧卜 4
文官 首領官 24 經歷 14 參政 14 照磨 13 知事 13 同知 13 都事 10
武官 太尉 2 防禦海道運糧萬戶 2 副指揮 2
其他 進士 28 正三品 11 舉人 11 生員 11 元帥府 10 正七品 10 正五品 10 及第 9
目錄
0
1
2
3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元之官制,其大要具見於前。自元統、至元以來,頗有沿革增損之異。至正兵興,四郊多壘 ,中
書、樞密樞密 ,俱有分省、分院;而行中書省 、行樞密院 增置之外,亦有分省、分院。自省院以及郡
縣,又各有添設之員。而各處緫兵官以便宜行事者,承制擬授 ,具姓名以軍功奏聞,則宣命敕牒隨所
索而給之,無有考覈其實者。於是名爵日濫,紀綱日紊,疆宇日蹙,而遂至於亡矣。惜其掌故之文,缺
軼不完,令據有司所送上者,緝而載之,以附前志,庶覽者得以參考其得失治亂之概云。
中書省 。元統三年[1335]七月,中書省 奏請自今不置左丞相左丞相 。十月,命伯顏 獨長檯司,詔天
下。至元五年[1275]十月,加右丞相右丞相 伯顏 為大丞相大丞相 。六年十月,命脫脫 為右丞相右丞相 ,復置左丞左丞
相相 。至正七年[1347],置議事平章四人。十二年二月,以賈魯 為添設左丞左丞 。三月,以悟良哈台 為
添設參知政事參知政事 。七月,又以杜秉彝 為添設參政參政 。八月,以哈麻 為添設右丞右丞 。十三年六月,命皇
太子 領中書令中書令 ,如舊制。十四年九月,以呂思誠 為添設左丞左丞 。二十七年八月,以樞密樞密 知院 蠻
子為添設第三平章,以太尉太尉 帖里帖木兒 為添設左丞相左丞相 。
词
文 衙 衙
仕
地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主 文 名 文 文 衙
武 名 文
1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中書分省 。至正十一年[1351],置中書分省 於濟寧 ,以松壽為參知政事參知政事 。十二年二月,中書右丞 玉
樞虎兒吐華 、左丞左丞 韓大雅開分省於彰德 。十四年,升濟寧 分省參政參政 帖里帖木兒 為平章政事平章政事 ,
是後嘗置右丞右丞 以守禦 焉。十五年四月,彰德 分省除右丞右丞 、左丞左丞 各一員。十七年七月,以平章答
蘭,參政參政 俺普 、崔敬 分省陵州 。十一月,平章臧卜 分省冀寧 。十八年三月,掃地王、沙劉陷冀
寧 ,臧卜 遁。五月,王、劉北行,緫兵官察罕帖木兒 遣瑣住院判院判 來冀寧 鎮守 ,臧卜 復回。十
九年,臧卜 卒。二十年正月,以右丞右丞 不花、參政參政 王時分省冀寧 。三月,鐵甲韓至,分省官皆遁。二
十一年,以平章答蘭鎮守 。二十二年,答蘭還京師,以左丞左丞 剌馬乞剌、參政參政 脫禾 兒領分省事省事 。二
十三年三月,又以平章愛不花 鎮之。八月,擴廓帖木兒 兵至,冀寧 分省遂罷。二十七年八月,以添
設平章蠻子兼知院 ,分省保定 。九月,命太保太保 、右丞相右丞相 也速 統領軍統領軍 馬,分省山東;沙藍答
里 仍中書左丞相中書左丞相 、知樞密院 ,分省大同 。以哈剌那海為大同 分省平章,阿剌不花 為參知政參知政
事事 。又置分省於冀寧 ,升冀寧 緫管為參政參政 ,鑄印與之,凡事必咨大同 分省而後行之。十月,又置
分省於真定 。
六部 。至元三年[1273]十二月,伯顏 太師太師 等奏准,吏部 考功郎中考功郎中 、員外郎員外郎 、主事主事 各設一
員。至正元年[1341]四月,吏部 置司績司績 一員,正七品,掌百官行止,以憑敘用蔭襲 。六月,中書奏
准,戶部 事繁,見設司計四員,宜依前至元二十八年[1298]例,添設二員。十一月,吏、禮、兵、刑分
為二庫,戶、工二部分二庫,各設管勾管勾 一員。十二年正月,刑部 添設尚書尚書 、侍郎侍郎 、郎中郎中 、員外員外
郎郎 各一員。十五年十月,濟寧 分省置兵、刑、工、戶四部。
樞密院 。至正七年[1347],知樞密院 阿吉剌 奏:「樞密院 故事,亦設議事平章二人。」有旨令復
置。十三年六月,令皇太子 領樞密使樞密使 ,如舊制。十五年四月,添設僉院 一員、院判院判 二員。
樞密分院 。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置樞密分院 於衛輝 。四月,彰德 分院添設同知同知 、副樞副樞 各一
員,都事都事 一員。直沽 分院添設副樞副樞 一員、都事都事 一員。十六年,又置分樞密院 於沂州 ,以指揮指揮
使使 司隸 焉。
大宗正府 。至元元年[1335]閏十二月,中書省 奏准,世祖 時立大宗正府 ,至仁宗 時減去大字,今
宜遵世祖 舊制,仍為大宗正府 。至正十年[1341]十二月,大宗正府 添設掌判二員。
宣文閣。至元六年[1276]十一月,罷奎章閣學士院 。至正元年[1341]九月,立宣文閣,不置學士學士 ,唯授
經郎及監書博士博士 以宣文閣繫銜雲。
崇文監 。至元六年[1276]十二月,改藝文監 為崇文監 。至正元年[1341]三月,奉旨,令翰林國史
院 領之。
詳定使司 。至正十七年[1357]七月,置四方獻言詳定使司 ,正三品,掌考其所陳之言,擇其善者以聞
於上而舉行之。詳定使詳定使 二員,正三品;副使二員,正四品;掌書記掌書記 二員,正七品。中書官提提
調調 之。
司禋監 。至正元年[1341]十二月,奉旨,依世祖 故事,復立司禋監 ,給四品印,掌師翁祭祀祈禳之
事。置內監 、少監少監 、監丞監丞 各二員,知事知事 一員,譯史譯史 、令史令史 、奏差奏差 各二名。自後復升為三
品。
延徽寺 。至元六年[1276]二月,中書省 奉旨,依累朝故事,起蓋懿璘質班 皇帝斡耳朵,置延徽
寺 以掌之。
衙 衙 地 文 衙
名 文 地 地 文 名 文
文 军 地 文 文
文 名 名 地 名 衙
衙 名 名 文 衙 军 名
名 文 文 衙
军 文 文 名 文
名 名 衙
衙 地 文 文 名 武
名 文 衙 地 地 名
文 衙 衙 文 地
地
衙 名 文 衙 文 文 文
衙 文 仕
衙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地
衙 衙 名 衙
主 文 衙 文
衙 衙 地 地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衙 地
武 地
衙 地 亲 衙 主
亲 衙 衙
衙 文
文
衙 衙 衙
衙
衙 衙
文 文
文
衙 亲 衙
法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地 名
衙
2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規運提點所 。至元六年[1276]十一月,罷太禧宗禋院 隆祥使司 。十二月,中書奏以宗禋院所轄會福、
崇祥、隆禧 、壽福四緫管府,并隆祥使司 ,俱改為規運提點所 ,正五品,仍添置萬寧提點所 一處,
並隸宣政院 。
諸路寶泉 都提舉都提舉 司,至正十年[1341]十月置。其屬有鼓鑄局,正七品;永利庫,從七品。掌鼓鑄至正
銅錢,印造交鈔。
徽政院 。元統元年[1333]十二月,依太皇太后 故事,為皇太后 置徽政院 ,設立官屬三百六十有六
員。
資正院 。至元六年[1276]十二月,中書省 奉旨為完者忽都 皇后 置資正院 ,正二品。院使院使 六
員,同知同知 、僉院 、同僉同僉 、院判院判 各二員。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都事都事 各二員,管勾管勾 、照磨照磨 各一
員。將昭功萬戶府 司屬,除已罷繕工司 外,集慶路 錢糧并入,有司每年驗數,撥付資正院 。其餘
司屬,並付資正院 領之。自後正宮 皇后 崩,冊立完者忽都 為皇后 ,改置崇政院 。
東宮官東宮官 屬。至正六年[1346]四月,立皇太子宮 傅府,以長吉 等為宮傅官,時太子 猶未受冊寶 。
至九年冬,立端本堂為皇太子 學宮。置諭德一員,正二品;贊善贊善 二員,正三品;文學二員,正五
品;正字正字 二員,正七品;司經二員,正七品。十三年六月,冊立皇太子 ,定置皇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二
員,正二品;左、右諭德右諭德 各一員,從二品;左、右贊善右贊善 各一員,從三品;文學二員,從五品;中庶中庶
子子 、中允中允 各一員,從六品。
詹事院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立詹事院 ,罷宮傅府。置詹事詹事 三員,從一品;同知同知 詹事詹事 二
員,正二品;副詹事副詹事 二員,從二品;詹事丞詹事丞 二員,正三品;首領官首領官 四員,中議二員,從五品;長長
史史 二員,從六品;管勾管勾 、照磨照磨 各一員,正八品;蒙古 必霝赤六人,回回掾史回回掾史 二人,掾史掾史 十
人,知印知印 二人,怯裡馬赤二人,宣使宣使 十人。其屬有家令司 ,家令二員,正三品,二員,正四品;
家丞二員,正五品;典簿典簿 二員,從七品;照磨照磨 一員,正九品。有府正司 ,府正二員,正三品;府府
丞丞 二員,正五品;典簿典簿 二員,從七品;照磨照磨 一員,正九品。有典寶監 ,典寶卿二員,正三品;太
監二員,從三品;少監少監 二員,從四品;監丞監丞 二員,正五品;經歷經歷 一員,從七品;知事知事 一員,從八
品;照磨照磨 一員,正九品。有儀衛司 ,指揮二員,從四品;副二員,從五品;知事知事 一員,從八
品。十一月,置典藏庫 ,從五品,掌收皇太子 錢帛。十七年十月,置分詹事院 ,詹事詹事 一員,同同
知知 、副使各一員,詹事丞詹事丞 二員,經歷經歷 一員,都事都事 二員,照磨照磨 兼架閣架閣 一員,斷事官斷事官 二員,知知
事事 一員。
大撫軍院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八月乙巳,命皇太子 緫天下軍馬。九月,皇太子 置大撫軍院 ,從
一品。知院 四員,同知同知 二員,副使一員,同僉同僉 一員。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都事都事 各二員,照磨兼管照磨兼管
勾勾 一員。二十八年閏七月,詔罷之。
大都分府。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東安 、漷州 、柳林 日有警報,京師備禦備禦 四隅,俱立大都分
府。其官吏數,視都府 減半。
警巡院 。至正十一年[1351]七月,升左、右兩巡院為正五品。十八年,又於大都在城四隅,各立警巡分
院,官吏視本院減半。
衙 衙 衙
名 衙 衙 衙
衙
地 文
衙 主 主 衙
衙 地 名 主 衙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衙 地 衙
衙 艺 主 名 主 衙
文 衙 地 主 礼
主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政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主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主 主 衙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地 地 地 文
衙
衙
3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3
24
25
26
27
行中書省 。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江西 、江浙行省 皆除添設平章,陝西行省 除添設右丞右丞 。閏三
月,置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於揚州 ,以淮西宣慰司 、兩淮鹽運司 、揚州 、淮安 、徐州 、唐
州 、安豐 、蘄、黃皆隸焉。除平章二員,右丞右丞 、左丞左丞 各一員,參政參政 二員,及首領官首領官 、屬官共二
十五員。為頭平章,兼提調提調 鎮南王傅府 事。至十一月,始鑄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印給之。是
年,江浙行省 添設右丞右丞 、參政參政 ,四川行省 添設參政參政 。十六年五月,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於福
州 ,鑄印設官,一如各處行省 之制。以江浙 行中書省平章行中書省平章 左答納失里 、南臺中丞南臺中丞 阿魯溫沙 為
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福建閩海道 廉訪使廉訪使 莊嘉為右丞右丞 ,福建元帥元帥 吳鐸 為左丞左丞 ,司農丞司農丞 訥
都赤、益都路 緫管卓思誠 為參政參政 。以九月至福州 ,罷帥府 ,開省署。十七年九月,置山東行
省 ,以大司農大司農 哈剌章 為平章政事平章政事 ,鑄印與之。十八年,福建行省右丞行省右丞 朵歹分省建寧 ,參政參政 訥
都赤分省泉州 。二十三年三月,置廣西行中書省 ,以廉訪使廉訪使 也兒吉尼 為平章政事平章政事 。又置膠東 行
省 於萊陽 ,緫制東方事。二十六年八月,置福建江 西等處行中書省 。
行樞密院 。至元三年[1273],伯顏 右丞相右丞相 奏准,於四川 及湖廣、江西 之境,及江浙 ,凡三處,
各置行樞密院 ,以鎮遏好亂之民。每處設知院 一員,同知同知 、僉院 、院判院判 各一員。湖廣、江
西 二省所轄地里險遠,添設同僉同僉 一員。各院經歷院經歷 一員,都事都事 二員,照磨照磨 一員,客省副使客省副使 一
員,斷事官斷事官 二員,蒙古必闍赤蒙古必闍赤 二人,掾史掾史 六人,宣使宣使 六人,知印知印 、怯里馬赤怯里馬赤 各一人,斷事官斷事官
譯史譯史 一人,令史令史 二人,怯里馬赤怯里馬赤 、知印知印 各一人,奏差奏差 二人。至四年二月,遂罷之。至正十三
年[1353]五月,嶺北行樞密院 添設斷事官斷事官 二員,先已設四員,共六員。又立鎮撫司 ,除鎮撫鎮撫 二員。
立管勾所 ,置管勾管勾 一員,兼照磨照磨 。後又添設僉院 二員、都事都事 一員。十五年十月,置淮南 江
北 等處行樞密院 於揚州 。十二月,河南行樞密院 添設院判院判 一員。十六年三月,置江浙 行樞密
院 於杭州 ,知院 二員,同知同知 二員,副樞副樞 二員,僉院 二員,同僉同僉 二員,院判院判 二員。首領首領
官官 :經歷經歷 、知事知事 各一員,斷事官斷事官 二員,經歷經歷 一員。十八年,以參政參政 崔敬 為山東等處行樞密
院 副使,分院於漷州 ,兼領屯田 事。十九年八月,以察罕帖木兒 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行省平章政事 ,兼河南
山東等處行樞密院知院 。二十六年八月,置福建江 西等處行樞密院 。
行御史臺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二十八日,命太尉太尉 納麟 為江南 諸道行御史臺御史大夫行御史臺御史大夫 ,以次官
員,各依等第 選用。是日,御用史臺奉旨,移置行臺 於紹興。十二月,合臺官屬,開臺署事。是
年,置河南廉訪廉訪 司於沂州 。十八年,御史臺 奏准,江西湖東道 肅政廉訪司 ,權於建寧路 開司
署事。二十二年九月,權置山北廉訪廉訪 司於惠州 。二十三年六月,濟南路 復置肅政廉訪司 。二十五
年閏十月,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完者帖木兒 奏:「江南諸道行御史臺 衙門衙門 ,嘗奉旨於紹興路 開設,近因道
梗,湖南 、湖北、廣東、廣西、海北、江西 、福建等處,凡有文書文書 ,北至南臺 ,風信不便,逕申
內台,未委事情虛實。宜於福建置分臺,給降印信,俾湖南 、湖北、廣東、廣西、海北、江西 、福
建各道文書文書 ,由分臺以達內臺 ,於事體為便。」有旨從之。十一月,仍置河東 廉訪廉訪 司於冀寧 。
行宣政院 。元統二年[1334]正月,革罷廣教緫管府一十六處,置行宣政院 於杭州 。除院使院使 二
員,同知同知 二員,副使二員,同僉同僉 、院判院判 各一員。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二員,都事都事 、知事知事 、照照
磨磨 各一員,令史令史 八人,譯史譯史 二人,宣使宣使 八人。至元二年[1272]五月,西番寇起,置行宣政院 ,
以也先帖木兒 為院使院使 往討之。至正二年[1342],江浙 行宣政院 設崇教所,擬行中書省理問行中書省理問 官,秩
四品,以理僧民之事。
河南山東都水監都水監 。至正六年[1346]五月,以連年河決為患,置都水監都水監 ,以專疏塞之任。
衙 地 地 地 文
衙 地 衙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衙
地 文 文 地 文 衙
地 衙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武 名 文 文
地 名 文 地 营
衙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地 地 文 名 文 地
衙 地 地 衙
衙 名 文 地 地 地
衙 衙 文 衙 文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武
衙 文 文 衙 文 地
地 衙 地 衙 文 地
衙 地 衙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衙 地 军 名 文
衙 地 衙
衙 武 名 地 文
仕 衙
文 地 衙 地 衙 地
文 地 地 衙
文 名 衙 文 地
地 地 文 衙
地 地
文 衙 地 文 衙
衙 衙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名 文 地 衙 文
文 文
4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行都水監 。至正八年[1348]二月,河水為患,詔於濟寧 鄆城 立行都水監 。九年,又立山 東河 南等
處行都水監 。十一年十二月,立河防提舉司 ,隸行都水監 ,掌巡視河道,從五品。十二年正月,行
都水監 添設判官二員。十六年正月,又添設少監少監 、監丞監丞 、知事知事 各一員。
都水庸田使司 。至元二年[1272]正月,置都水庸田使司 於平江 ,既而罷之。至五年,復立。至正十
二年[1352],因海運不通,京師闕食,詔河南窪下水泊之地,置屯田 八處,於汴梁 添都水庸田使
司 ,正三品,掌種植稻田之事。庸田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僉事 二員。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知事知事 、照照
磨磨 各一員,司吏司吏 十二人,譯史譯史 二人。
都緫制庸田使司 。至正十年[1341],置河南江北 等處都緫制庸田使司 ,定置都緫制庸田使二員,從
二品;副使二員,從三品;僉司六員,從四品。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二員,從六品;都事都事 二員,從七
品;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 一員,從八品;蒙古必闍赤蒙古必闍赤 、回回 令使、怯里馬赤怯里馬赤 、知印知印 各一人,令令
史史 十八人,宣使宣使 十八人,壕寨十八人,典吏典吏 四人。其屬官,則有軍民屯田 緫管府,凡五處,置達達
魯花赤魯花赤 各一員,從三品;緫管各一員,正五品;同知同知 各一員,正六品;府判府判 各一員,從七品。首首
領官領官 :經歷經歷 各一員,從八品;知事知事 各一員,從九品;提控案牘提控案牘 兼管勾承發架閣 各一員,蒙
古 譯史譯史 各一人,司吏司吏 各六人,典吏典吏 各二人。又有農政司,置農政一員,正五品;農丞一員,正六
品;提控提控 一員,司吏司吏 二人。又有豐盈庫 ,置提領提領 一員,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員,正九品。
分司農司 。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命中書右丞 悟良哈台 、左丞左丞 烏古孫良楨 兼大司農卿大司農卿 ,給分
司農司 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 、河間 ,北至檀、順州 ,東至遷民鎮,凡係官地,及元管各處屯
田 ,悉從分司農司 立法募民佃種之。
大兵農司。至正十五年[1355],詔有水田去處,置大兵農司,招誘夫丁,有事則乘機招討,無事則栽植播
種。所置司 之處,曰保定 等處大兵農使司 、河間 等處大兵農使司 、武清 等處大兵農使司 、
景薊等處大兵農使司 。其屬,有兵農千戶所 ,共二十四處;百戶所 ,共四十八處;鎮撫司 各一。
大都督兵農司 。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置大都督兵農司 於西京 ,以孛羅帖木兒 領之,從其所請
也。仍置分司分司 十道,專掌屯種之事。
茶運司 。元統元年[1333]十一月,復置湖廣江西 榷茶都轉運司 。
鹽運司 。至正二年[1342]十一月,中書省 奉旨講究鹽法,奏准於杭州 、嘉興 、紹興、溫台四處,
各置檢校 批驗所 ,直隸 運司 ,專掌批驗鹽商引目,均平袋法稱盤等事。每所置檢校 批驗官一
員,從六品;相副官相副官 一員,正七品。
漕運司 。至元二年[1272]五月,京畿 都漕運司 添設提調官提調官 、運副、運判運判 各一員。至正九年[1349],
添設海道巡防官巡防官 ,給降正七品印信,掌統領軍統領軍 人水手 ,防護糧船。巡防官巡防官 二員,相副官相副官 二員。
防禦海道運糧萬戶防禦海道運糧萬戶 府。至正十五年[1355]七月,陞台州 海道巡防千戶所 為防禦海道運糧萬防禦海道運糧萬
戶戶 府。九月,置分府於平江 。
添設兵馬司 。至正十年[1341]十月,中書省 奏:「東南千里外,妖氣見,合立兵馬司 四處,掌防禦
之職。」遂置大名兵馬司 、東平 兵馬司 、濟南 兵馬司 、徐州 兵馬司 。每司置都指揮、指揮
各二員,副指揮副指揮 各四員,經歷經歷 、知事知事 、提控案牘各提控案牘各 一員,譯史譯史 各二人,司吏司吏 各十二人,奏奏
差差 各八人,貼書貼書 各二十四人,忽剌 罕赤各三十人,司獄司獄 各一員,獄丞各一員。十一年,罷沂
州 分元帥府 ,改立兵馬指揮使指揮使 司。十五年十月,濟寧 兵馬司 添設副指揮副指揮 二員。
衙 地 地 衙 地 地
衙 衙 衙
衙 文 文 文
衙 衙 地
军 地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地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政 文 文
文 文 文 军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政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衙 名 文 名 文
衙 地 地 地
军 衙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衙 营 营 衙
营 营 地 名
文
衙 地 衙
衙 地 地 地
仕 衙 地 衙 仕
文
衙 地 衙 文 文
文 武 衙 文 文
武 地 营
武 地
营 地 营
营 地 营 地 营 地 营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衙 武 地 营 武
5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各處寶泉 提舉司 。至正十一年[1351]十月,置寶泉 提舉司 於河南行省 及濟南 、冀寧 等處,凡九
所。江浙 、江西 、湖廣行省 各一所。十二年三月,置銅冶場於饒州路 德興縣 、信州路 鉛山
州 、韶州 岑水,凡三處。每所置提領提領 一員,正八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流官
內銓注。直隸 寶泉 提舉司 ,掌浸銅事。
湖南道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元元年[1335]六月奏准,湖南道 宣慰使司 兼都元帥府 ,緫領所轄路
分鎮守萬戶鎮守萬戶 軍馬。
邦牙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元四年[1274]十二月置。先是,以緬地處雲南 極邊,就立其酋長為
帥,三年一貢方物。至是來貢,故改立官府以獎異之。
永昌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三年[1343]七月,中書省 奏:「闊端 阿哈 所分地方,接連西
番,自脫脫木兒 既沒之後,無人承嗣。達達人口頭匹,時被西番劫奪殺傷,深為未便。」遂定置永昌
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以治之,置宣慰使宣慰使 三員、同知同知 二員、副使二員。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知知
事事 、照磨照磨 各一員,令史令史 十人,蒙古 譯史譯史 四人,知印知印 二人,怯裡馬赤一人,奏差奏差 八人,典典
吏吏 二人。
山東東西道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六年[1346]十二月改立,掌開設屯田 、屯駐 軍馬之事。荊湖
北道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十一年[1351]十一月奏准,荊湖北道 宣慰使司 兼都元帥府 。浙
東 宣慰司 。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添設宣慰使宣慰使 一員、同知同知 一員、都事都事 二員。
淮東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置。統率濠泗義兵萬戶府 ,并洪澤 等處義
兵 。招誘富民,出丁壯五千名者為萬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降宣敕 牌面與之,
命置司 於泗州 天長縣 。
興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十五年[1355]十二月置。
江州 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奏准,宣慰使都元帥宣慰使都元帥 廷授,佐貳佐貳 僚屬,命江
西 行省平章政事行省平章政事 道童 、火你赤 承製承製 署之。
河南宣慰司 。至正十九年[1359]十月,罷洛陽 招討軍民萬戶軍民萬戶 府,置宣慰司 ,以張俊 為宣慰使宣慰使 。
東路都蒙古軍都元帥蒙古軍都元帥 府,至正八年[1348]正月置。
分元帥府 。至正八年[1348]十二月,以福建盜起,詔汀、漳二州立分元帥府 ,以討捕之。十一月,命
買列的開分元帥府 於沂州 ,以鎮禦東海 群盜。十一年正月,湖南 寶慶路 置分元帥府 ,又置寶
武分元帥府 。三月,置山東分元帥府 於登州 ,提調提調 登、萊、寧海 三州三十六處海口事。十二
年二月,置安東、安豐 二處分元帥府 。
水軍元帥府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置河淮水軍 元帥府 於孟津縣 。
紹熙軍民宣撫司 。至元四年[1274],因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言:「四川 在宋時,有紹熙一府,統六州、二十
縣、一百五十二鎮。近年雍、梁、淮甸 人民,見彼中田疇 廣闊,開墾成業者,凡二十餘萬戶。」省
部 議定,遂奏准置紹熙等處軍民宣撫司 。正官六員,宣撫使宣撫使 、同知同知 、副使各二員。首領官首領官 三
員,經歷經歷 、知事知事 、提控案牘各提控案牘各 一員。司獄司獄 一員,蒙古 、儒學教授儒學教授 各一員,令史令史 八人,譯
吏、知印知印 、怯裡馬赤各一人,奏差奏差 四人。所隸資、普、昌、隆下州四處,磐石、內江 、安岳 、昌
元 、貴平 下縣五處,巡檢司 一十三處,各設官如制。又置都緫使司 ,命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脫脫 兼都緫
使,治書侍御史治書侍御史 吉當普 為副都緫使。至元六年[1276]十一月,中書又因臺臣臺臣 言裁減冗官事,遂罷紹
熙軍民宣撫司 。
地 衙 地 衙 衙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地 地 衙
地 营 地 衙 衙
文
营 地
营 地 名 名
名
营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政 文 文 文
文
地 营 军 军
地 营 地 衙 衙
地 衙 文 文 文
营 衙 地
军 法
衙 地 地
营
地 营 武 文
地 文 名 名 文
衙 地 文 衙 名 文
武
衙 衙
衙 地 地 地 地 衙
衙 衙 地 文 地
地 衙
衙 营 衙 地
衙 文 地
地 名
衙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政 文 文
文 文 地 地
地 地 衙 衙 文 名
文 名 文
衙
6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永順宣撫司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改陞永順安撫司 為宣撫司 。平緬 宣撫司 。至正十五
年[1355]八月,以雲南 死可伐等降,令其子莽三入貢方物,乃置平緬 宣撫司 以羈縻之。
忠孝軍 民安撫司 。至正十一年[1351]七月,革罷四川省 所轄大奴管勾管勾 等洞長官司 ,立忠孝軍 民
府。至十五年四月,詔改為忠孝軍 民安撫司 。
忠義軍 民安撫司 。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罷四川 羊母 甲洞、臭南王洞長官司 ,置忠義軍 民安
撫司 。又罷盤順府,置盤順軍民安撫司 。
宣化 鎮南五路軍民府。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命於四川 置立提調提調 軍民鎮撫所 、蠻夷軍民千軍民千
戶戶 所。
團練團練 安撫勸農使司 。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置奉元 延安 等處團練團練 安撫勸農使司 於耀州 ,鞏
昌 等處團練團練 安撫勸農使司 於邠州 ,以行省 丞相丞相 朵朵、行臺大夫行臺大夫 完者帖木兒 領之。各設參參
謀謀 一人。每道置使置使 二人,同知同知 、副使各二人,檢督六人,經歷經歷 、知事知事 、照磨照磨 各一人。
防禦使防禦使 。至正十七年[1357]正月,准山東分省咨,團結義兵 ,每州添設州判州判 一員,每縣添設主主
簿簿 一員,詔有司正司正 官俱兼防禦使防禦使 事,聽宣慰使司 節制節制 。
屯田使屯田使 司。至正十五年[1355]十二月,置軍民屯田使屯田使 司於沛縣 ,正三品。屯田 打捕 緫管府。至
元四年[1274]五月,升兩淮屯田 打捕 緫管府為正三品。
黎兵萬戶府 。元統二年[1334]十月,湖廣行省 咨:「海南 僻在極邊,南接占城 ,西鄰交趾 ,環海
四千餘里,中盤百洞,黎、獠雜居,宜立萬戶府 以鎮之。」中書省 奏准,依廣西屯田萬戶屯田萬戶 府例,
置黎兵萬戶府 。萬戶三員,正三品。千戶所 一十三處,正五品。每所領百戶所 八處,正七品。
水軍萬戶水軍萬戶 府。至正十三年[1353]十月,置水軍都 萬戶府 於昆山 州,以浙東 宣慰使宣慰使 納麟 哈剌為
正萬戶,宣慰使宣慰使 董摶霄 為副萬戶副萬戶 。十四年二月,立鎮江 水軍萬戶水軍萬戶 府,命江浙 行省右丞行省右丞 佛家
閭 領之。十五年十月,置水軍萬戶水軍萬戶 府於黃河 小清河 口。
義兵萬戶府 。至正十四年[1354]二月,詔河南、淮南 兩省 並立義兵萬戶府 。五月,置南陽 、鄧
州 等處毛胡蘆義兵萬戶府 ,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討賊自效。先是,鄉人自相團結,號毛胡
蘆,故因以名之。十五年四月,置汴梁 等處義兵萬戶府 。十二月,置忠義、忠勤萬戶府 於宿
州 及武安州 。
招討軍民萬戶軍民萬戶 府。至正二十年[1342],以鞏縣 為招討軍民萬戶軍民萬戶 府。二十六年三月,置嵩州 軍民招
討萬戶府 。
義兵 千戶所 。至正十年[1341]七月中書奏准,於廣西平 樂等古城竹山 院、桑江 隘、尊化鄉、剌場
嶺,湖南 道州路 、武岡路 、湖北靖州路 等處,置義兵 千戶所 。每所置千戶一員、彈壓一員、
百戶十員。仍於義兵 內推選才勇功能,充千戶、彈壓、百戶之職。首領官首領官 、都目都目 各一員,於本省
都吏目吏目 選內注授,並從本道帥府 節制節制 。湖南道 州二處千戶所 ,於帥府 分司分司 處設立,本司調
遣。湖北靖州 一處,從本省摽撥鎮守 調遣。緫定九十六員,給降宣敕 牌面印信。十三年十一月,
立義兵 千戶水軍千戶所 於江西 。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衙
军 衙 地 文 衙 军
军 衙
军 衙 地 名 衙 军
衙 衙
地 地 文 衙
文
文 衙 地 地 文 衙 地
地 文 衙 地 衙 文 文 名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武 军 文
文 文 武 衙 武
文 文 地 军 衙
军 衙
衙 地 地 政 地
衙 地 文
衙 营 营
文 地 衙 地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文 地 文
名 文 地 地
衙 地 衙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衙
地 地
文 地 文 地
衙
军 营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军 营
军 文 文
文 营 武 地 营 营 文
地 军 法
军 地 地
7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63
64
65
66
67
奉使 宣撫宣撫 。至正五年[1345]十月,遣官分道奉使 宣撫宣撫 ,布宣德 意,詢民疾苦,疏滌冤滯,蠲除煩
苛,體察官察官 吏賢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便處決,民間一切興利除害之
事,悉聽舉行。其餘必合上聞者,條具入告。兩浙江東道 ,以江西 行省左丞行省左丞 忽都不丁 、吏部尚吏部尚
書書 何執禮 為之,宣政院都事宣政院都事 吳密為首領官首領官 。江西 福建道 ,以雲南 行省右丞行省右丞 散散、將作院將作院
使使 王士弘 為之,國子典簿國子典簿 孟昉 為首領官首領官 。江南 湖廣道 ,以大都路 達魯花赤達魯花赤 拔實、江浙 參參
政政 秦從德 為之,留守司都事留守司都事 月忽難 為首領官首領官 。海北廣東道 ,以平江路 達魯花赤達魯花赤 左答納失
理、都水使賈惟貞 為之,都水照磨照磨 楊文在為首領官首領官 。燕南山東道 ,以資正院使資正院使 蠻子、兵部尚兵部尚
書書 李獻為之,太醫院都事太醫院都事 賈魯 為首領官首領官 。河東 陝西道 ,以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不花、樞密院判官樞密院判官 靳
義 為之,翰林應奉翰林應奉 王繼善 為首領官首領官 。山北遼東道 ,以宣政院同知宣政院同知 伯家奴 、宣徽宣徽 僉院 王也
速迭兒 為之,工部主事工部主事 明理不花 為首領官首領官 。雲南省 ,以荊湖 宣慰阿乞剌 、兩浙鹽運兩浙鹽運 使杜德
遠 為之,通政院都事通政院都事 楊矩 為首領官首領官 。甘肅永昌道,以上都留上都留 守阿牙赤、陝西 行省左丞行省左丞 王
紳 為之,沁源 縣尹喬遜為首領官首領官 。四川省 ,以大都留守大都留守 答爾麻失裡、河南參政參政 王守誠 為
之,宣政院都事宣政院都事 武祺 為首領官首領官 。京畿道 ,以西臺 中丞中丞 定定、集賢侍講學士集賢侍講學士 蘇天爵 為之,太太
史院都事史院都事 留思誠為首領官首領官 。河南江北道 ,以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定僧 、宣政院僉院 魏景道為之,中書檢中書檢
校校 哈爾丹為首領官首領官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詔以中書右丞 也先不花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成遵 奉使 宣宣
撫撫 彰德 、大名、廣平 、東昌 、東平 、曹、濮等處,獎厲將帥。
經略使經略使 。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初六日,命經略使經略使 問民疾苦,招諭叛逆,果有怙終不悛,緫督一應大
小官吏,治兵 裒粟,精練士卒,審用成算,申明 紀律。先定江西 、湖廣、江浙 、福建諸處,併力
掎角,務收平復之效,不尚屠戮之威。江南 各省民義,忠君親上,姓名不能上達者,優加撫存,量才
驗功,授以官爵。旌表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高年耆德,常令有司存恤鰥寡孤獨。選官二員為經略經略
使使 參謀官參謀官 ,辟名士一人掌案牘。設行軍司馬行軍司馬 一員,秩正五品,掌軍律 。
選舉附錄
科目
元以科目取士,自延佑至元統凡七科,具見前志。既罷復興之後,至正二年[1342]三月戊寅,廷試 舉
人 ,賜拜住 、陳祖仁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七十有八人。國子 生
員 十有八人:蒙古 人六名,從六品出身;色目人六名,正七品出身;漢人、南人共六名,從七品出
身。五年三月辛卯,廷試 舉人 ,賜普顏不花 ,張士堅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
身有差,如前科之數。國子 生員 亦如之。八年三月癸卯,廷試 舉人 ,賜阿魯輝 帖穆而、王宗
哲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如前科之數。國子 生員 亦如之。是年四
月,中書省 奏准,監學 生員 每歲取及分生員 四十人,三年應貢會試者,凡一百二十人。除例取十
八人外,今後再取副榜 二十人,於內蒙古 、色目各四名,前二名充司鑰,下二名充侍儀舍人侍儀舍人 。漢
人取一十二人,前三名充學正 、司樂司樂 ,次四名充學錄 、典籍 管勾管勾 ,以下五名充舍人舍人 。不願
者,聽其還齋。十一年三月丙辰,廷試 舉人 ,賜朵列圖、文允中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
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八十有三人。國子 生員 如舊制。
仕 文 仕 文 地
文
地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地 地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地 地 文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地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文 名 文 衙
名 文 名 文 地 地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衙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名 衙
文 文 衙 名 文 名 仕
文 地 地 地 地
文 文
军 法 地 地
地
文 武 武 法
仕
仕 名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政
仕 仕 名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仕 仕 名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地 仕 仕 仕
仕 地 文
仕 文 仕 词 文 文
仕 仕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8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091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093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目錄
68
69
十二年三月,有旨:「省院臺不用南人,似有偏負。天下四海之內,莫非吾民,宜依世祖 時用人之法,
南人有才學者,皆令用之。」自是累科南方之進士 ,始有為御史御史 ,為憲司官司官 ,為尚書尚書 者矣。十四
年三月己巳,廷試 舉人 ,賜薛朝晤 、牛繼志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
六十有二人。國子 生員 如舊制。十七年三月,廷試 舉人 ,賜侻徵、王宗嗣 等進士 及第 、進
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五十有一人。國子 生員 如舊制。
十九年,中書左丞中書左丞 成遵 建言:「宋自景佑以來,百五十年,雖無兵禍,常設寓試 名額,以待四方
遊士。今淮南 、河南、山東、四川 、遼陽 等處,及江南 各省所屬州縣,避兵士民,會集京師。如
依前代故事,別設流寓鄉試之科,令避兵士民就試,許在京官員及請俸掾譯史譯史 人等,繫其鄉里親戚
者,結罪保舉,行移大都路 印卷 ,驗其人數,添差 試官試官 ,別為考校,依各處元額,選合格者充
之,則國有得人之效,野無遺賢之歎矣。」既而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亦建言此事,中書送禮部 定擬:「曾經殘
破處所,其鄉試元額,蒙古 、色目、漢人、南人緫計一百三十有二人。如今流寓儒人,應試名數,難
同全盛之時,其寓試 解額,合照依元額減半量擬,取合格蒙古 、色目各十五名,漢人二十名,南人
十五名,通六十有五名。」中書省 奏准,如所擬行之。而是歲福建行中書省 初設鄉試,定取七人為
額,而江西 流寓福建者亦與試焉,通取十有五人,充貢於京師。而陝西 行省平章政事行省平章政事 察罕帖木
兒 又請:「今歲八月鄉試,河南舉人 及避兵儒士,不拘籍貫,依河南省 元額數,就陝州 置貢
院 應試。」詔亦從之。二十年三月,廷試 舉人 ,賜買住、魏元禮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
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三十有五人。國子 生員 如舊制。二十三年三月丁未,廷試 舉人 ,賜寶
寶、楊輗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六十有二人。國子 生員 如舊制。是
年六月,中書省 奏:「江浙 、福建舉人 ,涉海道以赴京,有六人者,已後會試之期,宜授以教
授 之職;其下第三人,亦以教授 之職授之。非徒慰其跋涉險阻之勞,亦及激勸遠方忠義之士。」
二十五年,皇太子 撫軍撫軍 河東 ,適當大比 之歲,擴廓帖木兒 以江南 、四川 等處皆阻於兵,其
鄉試不廢者,唯燕南、河南、山東、陝西 、河東 數道而已,乃啟皇太子 倍增鄉貢 之額。二十六
年三月,廷試 舉人 ,賜赫德溥 化、張棟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七
十有三人,優其品秩,第一甲,授承直郎承直郎 ,正六品。第二甲,授承務郎承務郎 ,從六品。第三甲 ,授從從
仕郎仕郎 ,從七品。國子 生員 :蒙古 七名,正六品;色目六名,從六品;漢人七名,正七品;通二十
人。兵興已後,科目取士,莫盛於斯;而元之設科,亦止於是歲云。
亲
仕 文 文 文
仕 仕 名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仕 仕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文 名 仕
地 地 地 地
文
地 仕 仕 文
文 衙
政
仕 政
地 地
地 地 文
名 仕 地 地
衙 仕 仕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仕 仕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地 地 仕
仕 仕
主 武 地 仕 名 地 地
地 地 主 仕
仕 仕 名 名 仕 仕 仕 仕
文 文 仕
文 主 仕 政
9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
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0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helloiac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helloiac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helloiac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helloiac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helloiac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helloiac
 
元史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元史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元史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元史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helloiac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helloiac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helloiac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helloiac
 
元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
元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元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
元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
helloiac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helloiac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helloiac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helloiac
 
明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
明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明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
明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
helloiac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helloiac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helloiac
 

What's hot (20)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晉書 014 卷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元史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元史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元史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元史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世祖七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元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
元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元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
元史 199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隱逸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明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
明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明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
明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世宗二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Similar to 元史 092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helloiac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helloiac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helloiac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helloiac
 
明史 225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明史 225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明史 225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明史 225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helloiac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helloiac
 
明史 275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明史 275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明史 275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明史 275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helloiac
 
元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元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元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元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helloiac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helloiac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helloiac
 
金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世宗上
金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世宗上金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世宗上
金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世宗上
helloiac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helloiac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helloiac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helloiac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helloiac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helloiac
 
明史 308 卷三百〇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
明史 308 卷三百〇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明史 308 卷三百〇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
明史 308 卷三百〇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
helloiac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helloiac
 
元史 172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元史 172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元史 172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元史 172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helloiac
 

Similar to 元史 092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20)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225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明史 225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明史 225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明史 225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明史 275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明史 275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明史 275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明史 275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元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元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元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元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世祖十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金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世宗上
金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世宗上金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世宗上
金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世宗上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明史 308 卷三百〇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
明史 308 卷三百〇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明史 308 卷三百〇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
明史 308 卷三百〇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元史 172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元史 172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元史 172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元史 172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helloiac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helloiac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元史 092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 1. 文档信息  元史  092 / 211  70 段 10066 字  872 种 1549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元史 092 卷九十二 [明]宋濂 等 ←091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093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元史 / 092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本篇关键词 纪年 至正十五年[1355] 9 至元六年[1276] 6 至正十一年[1351] 6 至正十年[1341] 5 至正十三年[1353] 4 至正元年[1341] 4 至正十二年[1352] 3 至正十八年[1358] 3 地点 江西 13 中書省 12 江浙 9 人物 國子 9 皇太子 9 臧卜 4 文官 首領官 24 經歷 14 參政 14 照磨 13 知事 13 同知 13 都事 10 武官 太尉 2 防禦海道運糧萬戶 2 副指揮 2 其他 進士 28 正三品 11 舉人 11 生員 11 元帥府 10 正七品 10 正五品 10 及第 9 目錄 0 1 2 3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元之官制,其大要具見於前。自元統、至元以來,頗有沿革增損之異。至正兵興,四郊多壘 ,中 書、樞密樞密 ,俱有分省、分院;而行中書省 、行樞密院 增置之外,亦有分省、分院。自省院以及郡 縣,又各有添設之員。而各處緫兵官以便宜行事者,承制擬授 ,具姓名以軍功奏聞,則宣命敕牒隨所 索而給之,無有考覈其實者。於是名爵日濫,紀綱日紊,疆宇日蹙,而遂至於亡矣。惜其掌故之文,缺 軼不完,令據有司所送上者,緝而載之,以附前志,庶覽者得以參考其得失治亂之概云。 中書省 。元統三年[1335]七月,中書省 奏請自今不置左丞相左丞相 。十月,命伯顏 獨長檯司,詔天 下。至元五年[1275]十月,加右丞相右丞相 伯顏 為大丞相大丞相 。六年十月,命脫脫 為右丞相右丞相 ,復置左丞左丞 相相 。至正七年[1347],置議事平章四人。十二年二月,以賈魯 為添設左丞左丞 。三月,以悟良哈台 為 添設參知政事參知政事 。七月,又以杜秉彝 為添設參政參政 。八月,以哈麻 為添設右丞右丞 。十三年六月,命皇 太子 領中書令中書令 ,如舊制。十四年九月,以呂思誠 為添設左丞左丞 。二十七年八月,以樞密樞密 知院 蠻 子為添設第三平章,以太尉太尉 帖里帖木兒 為添設左丞相左丞相 。 词 文 衙 衙 仕 地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主 文 名 文 文 衙 武 名 文 1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中書分省 。至正十一年[1351],置中書分省 於濟寧 ,以松壽為參知政事參知政事 。十二年二月,中書右丞 玉 樞虎兒吐華 、左丞左丞 韓大雅開分省於彰德 。十四年,升濟寧 分省參政參政 帖里帖木兒 為平章政事平章政事 , 是後嘗置右丞右丞 以守禦 焉。十五年四月,彰德 分省除右丞右丞 、左丞左丞 各一員。十七年七月,以平章答 蘭,參政參政 俺普 、崔敬 分省陵州 。十一月,平章臧卜 分省冀寧 。十八年三月,掃地王、沙劉陷冀 寧 ,臧卜 遁。五月,王、劉北行,緫兵官察罕帖木兒 遣瑣住院判院判 來冀寧 鎮守 ,臧卜 復回。十 九年,臧卜 卒。二十年正月,以右丞右丞 不花、參政參政 王時分省冀寧 。三月,鐵甲韓至,分省官皆遁。二 十一年,以平章答蘭鎮守 。二十二年,答蘭還京師,以左丞左丞 剌馬乞剌、參政參政 脫禾 兒領分省事省事 。二 十三年三月,又以平章愛不花 鎮之。八月,擴廓帖木兒 兵至,冀寧 分省遂罷。二十七年八月,以添 設平章蠻子兼知院 ,分省保定 。九月,命太保太保 、右丞相右丞相 也速 統領軍統領軍 馬,分省山東;沙藍答 里 仍中書左丞相中書左丞相 、知樞密院 ,分省大同 。以哈剌那海為大同 分省平章,阿剌不花 為參知政參知政 事事 。又置分省於冀寧 ,升冀寧 緫管為參政參政 ,鑄印與之,凡事必咨大同 分省而後行之。十月,又置 分省於真定 。 六部 。至元三年[1273]十二月,伯顏 太師太師 等奏准,吏部 考功郎中考功郎中 、員外郎員外郎 、主事主事 各設一 員。至正元年[1341]四月,吏部 置司績司績 一員,正七品,掌百官行止,以憑敘用蔭襲 。六月,中書奏 准,戶部 事繁,見設司計四員,宜依前至元二十八年[1298]例,添設二員。十一月,吏、禮、兵、刑分 為二庫,戶、工二部分二庫,各設管勾管勾 一員。十二年正月,刑部 添設尚書尚書 、侍郎侍郎 、郎中郎中 、員外員外 郎郎 各一員。十五年十月,濟寧 分省置兵、刑、工、戶四部。 樞密院 。至正七年[1347],知樞密院 阿吉剌 奏:「樞密院 故事,亦設議事平章二人。」有旨令復 置。十三年六月,令皇太子 領樞密使樞密使 ,如舊制。十五年四月,添設僉院 一員、院判院判 二員。 樞密分院 。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置樞密分院 於衛輝 。四月,彰德 分院添設同知同知 、副樞副樞 各一 員,都事都事 一員。直沽 分院添設副樞副樞 一員、都事都事 一員。十六年,又置分樞密院 於沂州 ,以指揮指揮 使使 司隸 焉。 大宗正府 。至元元年[1335]閏十二月,中書省 奏准,世祖 時立大宗正府 ,至仁宗 時減去大字,今 宜遵世祖 舊制,仍為大宗正府 。至正十年[1341]十二月,大宗正府 添設掌判二員。 宣文閣。至元六年[1276]十一月,罷奎章閣學士院 。至正元年[1341]九月,立宣文閣,不置學士學士 ,唯授 經郎及監書博士博士 以宣文閣繫銜雲。 崇文監 。至元六年[1276]十二月,改藝文監 為崇文監 。至正元年[1341]三月,奉旨,令翰林國史 院 領之。 詳定使司 。至正十七年[1357]七月,置四方獻言詳定使司 ,正三品,掌考其所陳之言,擇其善者以聞 於上而舉行之。詳定使詳定使 二員,正三品;副使二員,正四品;掌書記掌書記 二員,正七品。中書官提提 調調 之。 司禋監 。至正元年[1341]十二月,奉旨,依世祖 故事,復立司禋監 ,給四品印,掌師翁祭祀祈禳之 事。置內監 、少監少監 、監丞監丞 各二員,知事知事 一員,譯史譯史 、令史令史 、奏差奏差 各二名。自後復升為三 品。 延徽寺 。至元六年[1276]二月,中書省 奉旨,依累朝故事,起蓋懿璘質班 皇帝斡耳朵,置延徽 寺 以掌之。 衙 衙 地 文 衙 名 文 地 地 文 名 文 文 军 地 文 文 文 名 名 地 名 衙 衙 名 名 文 衙 军 名 名 文 文 衙 军 文 文 名 文 名 名 衙 衙 地 文 文 名 武 名 文 衙 地 地 名 文 衙 衙 文 地 地 衙 名 文 衙 文 文 文 衙 文 仕 衙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地 衙 衙 名 衙 主 文 衙 文 衙 衙 地 地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衙 地 武 地 衙 地 亲 衙 主 亲 衙 衙 衙 文 文 衙 衙 衙 衙 衙 衙 文 文 文 衙 亲 衙 法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地 名 衙 2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規運提點所 。至元六年[1276]十一月,罷太禧宗禋院 隆祥使司 。十二月,中書奏以宗禋院所轄會福、 崇祥、隆禧 、壽福四緫管府,并隆祥使司 ,俱改為規運提點所 ,正五品,仍添置萬寧提點所 一處, 並隸宣政院 。 諸路寶泉 都提舉都提舉 司,至正十年[1341]十月置。其屬有鼓鑄局,正七品;永利庫,從七品。掌鼓鑄至正 銅錢,印造交鈔。 徽政院 。元統元年[1333]十二月,依太皇太后 故事,為皇太后 置徽政院 ,設立官屬三百六十有六 員。 資正院 。至元六年[1276]十二月,中書省 奉旨為完者忽都 皇后 置資正院 ,正二品。院使院使 六 員,同知同知 、僉院 、同僉同僉 、院判院判 各二員。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都事都事 各二員,管勾管勾 、照磨照磨 各一 員。將昭功萬戶府 司屬,除已罷繕工司 外,集慶路 錢糧并入,有司每年驗數,撥付資正院 。其餘 司屬,並付資正院 領之。自後正宮 皇后 崩,冊立完者忽都 為皇后 ,改置崇政院 。 東宮官東宮官 屬。至正六年[1346]四月,立皇太子宮 傅府,以長吉 等為宮傅官,時太子 猶未受冊寶 。 至九年冬,立端本堂為皇太子 學宮。置諭德一員,正二品;贊善贊善 二員,正三品;文學二員,正五 品;正字正字 二員,正七品;司經二員,正七品。十三年六月,冊立皇太子 ,定置皇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二 員,正二品;左、右諭德右諭德 各一員,從二品;左、右贊善右贊善 各一員,從三品;文學二員,從五品;中庶中庶 子子 、中允中允 各一員,從六品。 詹事院 。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立詹事院 ,罷宮傅府。置詹事詹事 三員,從一品;同知同知 詹事詹事 二 員,正二品;副詹事副詹事 二員,從二品;詹事丞詹事丞 二員,正三品;首領官首領官 四員,中議二員,從五品;長長 史史 二員,從六品;管勾管勾 、照磨照磨 各一員,正八品;蒙古 必霝赤六人,回回掾史回回掾史 二人,掾史掾史 十 人,知印知印 二人,怯裡馬赤二人,宣使宣使 十人。其屬有家令司 ,家令二員,正三品,二員,正四品; 家丞二員,正五品;典簿典簿 二員,從七品;照磨照磨 一員,正九品。有府正司 ,府正二員,正三品;府府 丞丞 二員,正五品;典簿典簿 二員,從七品;照磨照磨 一員,正九品。有典寶監 ,典寶卿二員,正三品;太 監二員,從三品;少監少監 二員,從四品;監丞監丞 二員,正五品;經歷經歷 一員,從七品;知事知事 一員,從八 品;照磨照磨 一員,正九品。有儀衛司 ,指揮二員,從四品;副二員,從五品;知事知事 一員,從八 品。十一月,置典藏庫 ,從五品,掌收皇太子 錢帛。十七年十月,置分詹事院 ,詹事詹事 一員,同同 知知 、副使各一員,詹事丞詹事丞 二員,經歷經歷 一員,都事都事 二員,照磨照磨 兼架閣架閣 一員,斷事官斷事官 二員,知知 事事 一員。 大撫軍院 。至正二十七年[1367]八月乙巳,命皇太子 緫天下軍馬。九月,皇太子 置大撫軍院 ,從 一品。知院 四員,同知同知 二員,副使一員,同僉同僉 一員。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都事都事 各二員,照磨兼管照磨兼管 勾勾 一員。二十八年閏七月,詔罷之。 大都分府。至正十八年[1358]三月,東安 、漷州 、柳林 日有警報,京師備禦備禦 四隅,俱立大都分 府。其官吏數,視都府 減半。 警巡院 。至正十一年[1351]七月,升左、右兩巡院為正五品。十八年,又於大都在城四隅,各立警巡分 院,官吏視本院減半。 衙 衙 衙 名 衙 衙 衙 衙 地 文 衙 主 主 衙 衙 地 名 主 衙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衙 地 衙 衙 艺 主 名 主 衙 文 衙 地 主 礼 主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政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主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主 主 衙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地 地 地 文 衙 衙 3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23 24 25 26 27 行中書省 。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江西 、江浙行省 皆除添設平章,陝西行省 除添設右丞右丞 。閏三 月,置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於揚州 ,以淮西宣慰司 、兩淮鹽運司 、揚州 、淮安 、徐州 、唐 州 、安豐 、蘄、黃皆隸焉。除平章二員,右丞右丞 、左丞左丞 各一員,參政參政 二員,及首領官首領官 、屬官共二 十五員。為頭平章,兼提調提調 鎮南王傅府 事。至十一月,始鑄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印給之。是 年,江浙行省 添設右丞右丞 、參政參政 ,四川行省 添設參政參政 。十六年五月,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於福 州 ,鑄印設官,一如各處行省 之制。以江浙 行中書省平章行中書省平章 左答納失里 、南臺中丞南臺中丞 阿魯溫沙 為 福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福建閩海道 廉訪使廉訪使 莊嘉為右丞右丞 ,福建元帥元帥 吳鐸 為左丞左丞 ,司農丞司農丞 訥 都赤、益都路 緫管卓思誠 為參政參政 。以九月至福州 ,罷帥府 ,開省署。十七年九月,置山東行 省 ,以大司農大司農 哈剌章 為平章政事平章政事 ,鑄印與之。十八年,福建行省右丞行省右丞 朵歹分省建寧 ,參政參政 訥 都赤分省泉州 。二十三年三月,置廣西行中書省 ,以廉訪使廉訪使 也兒吉尼 為平章政事平章政事 。又置膠東 行 省 於萊陽 ,緫制東方事。二十六年八月,置福建江 西等處行中書省 。 行樞密院 。至元三年[1273],伯顏 右丞相右丞相 奏准,於四川 及湖廣、江西 之境,及江浙 ,凡三處, 各置行樞密院 ,以鎮遏好亂之民。每處設知院 一員,同知同知 、僉院 、院判院判 各一員。湖廣、江 西 二省所轄地里險遠,添設同僉同僉 一員。各院經歷院經歷 一員,都事都事 二員,照磨照磨 一員,客省副使客省副使 一 員,斷事官斷事官 二員,蒙古必闍赤蒙古必闍赤 二人,掾史掾史 六人,宣使宣使 六人,知印知印 、怯里馬赤怯里馬赤 各一人,斷事官斷事官 譯史譯史 一人,令史令史 二人,怯里馬赤怯里馬赤 、知印知印 各一人,奏差奏差 二人。至四年二月,遂罷之。至正十三 年[1353]五月,嶺北行樞密院 添設斷事官斷事官 二員,先已設四員,共六員。又立鎮撫司 ,除鎮撫鎮撫 二員。 立管勾所 ,置管勾管勾 一員,兼照磨照磨 。後又添設僉院 二員、都事都事 一員。十五年十月,置淮南 江 北 等處行樞密院 於揚州 。十二月,河南行樞密院 添設院判院判 一員。十六年三月,置江浙 行樞密 院 於杭州 ,知院 二員,同知同知 二員,副樞副樞 二員,僉院 二員,同僉同僉 二員,院判院判 二員。首領首領 官官 :經歷經歷 、知事知事 各一員,斷事官斷事官 二員,經歷經歷 一員。十八年,以參政參政 崔敬 為山東等處行樞密 院 副使,分院於漷州 ,兼領屯田 事。十九年八月,以察罕帖木兒 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行省平章政事 ,兼河南 山東等處行樞密院知院 。二十六年八月,置福建江 西等處行樞密院 。 行御史臺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二十八日,命太尉太尉 納麟 為江南 諸道行御史臺御史大夫行御史臺御史大夫 ,以次官 員,各依等第 選用。是日,御用史臺奉旨,移置行臺 於紹興。十二月,合臺官屬,開臺署事。是 年,置河南廉訪廉訪 司於沂州 。十八年,御史臺 奏准,江西湖東道 肅政廉訪司 ,權於建寧路 開司 署事。二十二年九月,權置山北廉訪廉訪 司於惠州 。二十三年六月,濟南路 復置肅政廉訪司 。二十五 年閏十月,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完者帖木兒 奏:「江南諸道行御史臺 衙門衙門 ,嘗奉旨於紹興路 開設,近因道 梗,湖南 、湖北、廣東、廣西、海北、江西 、福建等處,凡有文書文書 ,北至南臺 ,風信不便,逕申 內台,未委事情虛實。宜於福建置分臺,給降印信,俾湖南 、湖北、廣東、廣西、海北、江西 、福 建各道文書文書 ,由分臺以達內臺 ,於事體為便。」有旨從之。十一月,仍置河東 廉訪廉訪 司於冀寧 。 行宣政院 。元統二年[1334]正月,革罷廣教緫管府一十六處,置行宣政院 於杭州 。除院使院使 二 員,同知同知 二員,副使二員,同僉同僉 、院判院判 各一員。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二員,都事都事 、知事知事 、照照 磨磨 各一員,令史令史 八人,譯史譯史 二人,宣使宣使 八人。至元二年[1272]五月,西番寇起,置行宣政院 , 以也先帖木兒 為院使院使 往討之。至正二年[1342],江浙 行宣政院 設崇教所,擬行中書省理問行中書省理問 官,秩 四品,以理僧民之事。 河南山東都水監都水監 。至正六年[1346]五月,以連年河決為患,置都水監都水監 ,以專疏塞之任。 衙 地 地 地 文 衙 地 衙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衙 地 文 文 地 文 衙 地 衙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武 名 文 文 地 名 文 地 营 衙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地 地 文 名 文 地 衙 地 地 衙 衙 名 文 地 地 地 衙 衙 文 衙 文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武 衙 文 文 衙 文 地 地 衙 地 衙 文 地 衙 地 衙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衙 地 军 名 文 衙 地 衙 衙 武 名 地 文 仕 衙 文 地 衙 地 衙 地 文 地 地 衙 文 名 衙 文 地 地 地 文 衙 地 地 文 衙 地 文 衙 衙 衙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名 文 地 衙 文 文 文 4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行都水監 。至正八年[1348]二月,河水為患,詔於濟寧 鄆城 立行都水監 。九年,又立山 東河 南等 處行都水監 。十一年十二月,立河防提舉司 ,隸行都水監 ,掌巡視河道,從五品。十二年正月,行 都水監 添設判官二員。十六年正月,又添設少監少監 、監丞監丞 、知事知事 各一員。 都水庸田使司 。至元二年[1272]正月,置都水庸田使司 於平江 ,既而罷之。至五年,復立。至正十 二年[1352],因海運不通,京師闕食,詔河南窪下水泊之地,置屯田 八處,於汴梁 添都水庸田使 司 ,正三品,掌種植稻田之事。庸田使二員,副使二員,僉事僉事 二員。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知事知事 、照照 磨磨 各一員,司吏司吏 十二人,譯史譯史 二人。 都緫制庸田使司 。至正十年[1341],置河南江北 等處都緫制庸田使司 ,定置都緫制庸田使二員,從 二品;副使二員,從三品;僉司六員,從四品。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二員,從六品;都事都事 二員,從七 品;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照磨兼管勾承發架閣 一員,從八品;蒙古必闍赤蒙古必闍赤 、回回 令使、怯里馬赤怯里馬赤 、知印知印 各一人,令令 史史 十八人,宣使宣使 十八人,壕寨十八人,典吏典吏 四人。其屬官,則有軍民屯田 緫管府,凡五處,置達達 魯花赤魯花赤 各一員,從三品;緫管各一員,正五品;同知同知 各一員,正六品;府判府判 各一員,從七品。首首 領官領官 :經歷經歷 各一員,從八品;知事知事 各一員,從九品;提控案牘提控案牘 兼管勾承發架閣 各一員,蒙 古 譯史譯史 各一人,司吏司吏 各六人,典吏典吏 各二人。又有農政司,置農政一員,正五品;農丞一員,正六 品;提控提控 一員,司吏司吏 二人。又有豐盈庫 ,置提領提領 一員,正八品;大使、副使各一員,正九品。 分司農司 。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命中書右丞 悟良哈台 、左丞左丞 烏古孫良楨 兼大司農卿大司農卿 ,給分 司農司 印。西自西山,南至保定 、河間 ,北至檀、順州 ,東至遷民鎮,凡係官地,及元管各處屯 田 ,悉從分司農司 立法募民佃種之。 大兵農司。至正十五年[1355],詔有水田去處,置大兵農司,招誘夫丁,有事則乘機招討,無事則栽植播 種。所置司 之處,曰保定 等處大兵農使司 、河間 等處大兵農使司 、武清 等處大兵農使司 、 景薊等處大兵農使司 。其屬,有兵農千戶所 ,共二十四處;百戶所 ,共四十八處;鎮撫司 各一。 大都督兵農司 。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置大都督兵農司 於西京 ,以孛羅帖木兒 領之,從其所請 也。仍置分司分司 十道,專掌屯種之事。 茶運司 。元統元年[1333]十一月,復置湖廣江西 榷茶都轉運司 。 鹽運司 。至正二年[1342]十一月,中書省 奉旨講究鹽法,奏准於杭州 、嘉興 、紹興、溫台四處, 各置檢校 批驗所 ,直隸 運司 ,專掌批驗鹽商引目,均平袋法稱盤等事。每所置檢校 批驗官一 員,從六品;相副官相副官 一員,正七品。 漕運司 。至元二年[1272]五月,京畿 都漕運司 添設提調官提調官 、運副、運判運判 各一員。至正九年[1349], 添設海道巡防官巡防官 ,給降正七品印信,掌統領軍統領軍 人水手 ,防護糧船。巡防官巡防官 二員,相副官相副官 二員。 防禦海道運糧萬戶防禦海道運糧萬戶 府。至正十五年[1355]七月,陞台州 海道巡防千戶所 為防禦海道運糧萬防禦海道運糧萬 戶戶 府。九月,置分府於平江 。 添設兵馬司 。至正十年[1341]十月,中書省 奏:「東南千里外,妖氣見,合立兵馬司 四處,掌防禦 之職。」遂置大名兵馬司 、東平 兵馬司 、濟南 兵馬司 、徐州 兵馬司 。每司置都指揮、指揮 各二員,副指揮副指揮 各四員,經歷經歷 、知事知事 、提控案牘各提控案牘各 一員,譯史譯史 各二人,司吏司吏 各十二人,奏奏 差差 各八人,貼書貼書 各二十四人,忽剌 罕赤各三十人,司獄司獄 各一員,獄丞各一員。十一年,罷沂 州 分元帥府 ,改立兵馬指揮使指揮使 司。十五年十月,濟寧 兵馬司 添設副指揮副指揮 二員。 衙 地 地 衙 地 地 衙 衙 衙 衙 文 文 文 衙 衙 地 军 地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地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政 文 文 文 文 文 军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政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衙 名 文 名 文 衙 地 地 地 军 衙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衙 营 营 衙 营 营 地 名 文 衙 地 衙 衙 地 地 地 仕 衙 地 衙 仕 文 衙 地 衙 文 文 文 武 衙 文 文 武 地 营 武 地 营 地 营 营 地 营 地 营 地 营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衙 武 地 营 武 5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各處寶泉 提舉司 。至正十一年[1351]十月,置寶泉 提舉司 於河南行省 及濟南 、冀寧 等處,凡九 所。江浙 、江西 、湖廣行省 各一所。十二年三月,置銅冶場於饒州路 德興縣 、信州路 鉛山 州 、韶州 岑水,凡三處。每所置提領提領 一員,正八品;大使一員,從八品;副使一員,正九品;流官 內銓注。直隸 寶泉 提舉司 ,掌浸銅事。 湖南道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元元年[1335]六月奏准,湖南道 宣慰使司 兼都元帥府 ,緫領所轄路 分鎮守萬戶鎮守萬戶 軍馬。 邦牙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元四年[1274]十二月置。先是,以緬地處雲南 極邊,就立其酋長為 帥,三年一貢方物。至是來貢,故改立官府以獎異之。 永昌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三年[1343]七月,中書省 奏:「闊端 阿哈 所分地方,接連西 番,自脫脫木兒 既沒之後,無人承嗣。達達人口頭匹,時被西番劫奪殺傷,深為未便。」遂定置永昌 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以治之,置宣慰使宣慰使 三員、同知同知 二員、副使二員。首領官首領官 :經歷經歷 、知知 事事 、照磨照磨 各一員,令史令史 十人,蒙古 譯史譯史 四人,知印知印 二人,怯裡馬赤一人,奏差奏差 八人,典典 吏吏 二人。 山東東西道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六年[1346]十二月改立,掌開設屯田 、屯駐 軍馬之事。荊湖 北道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十一年[1351]十一月奏准,荊湖北道 宣慰使司 兼都元帥府 。浙 東 宣慰司 。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添設宣慰使宣慰使 一員、同知同知 一員、都事都事 二員。 淮東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置。統率濠泗義兵萬戶府 ,并洪澤 等處義 兵 。招誘富民,出丁壯五千名者為萬戶,五百名者為千戶,一百名者為百戶,降宣敕 牌面與之, 命置司 於泗州 天長縣 。 興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十五年[1355]十二月置。 江州 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奏准,宣慰使都元帥宣慰使都元帥 廷授,佐貳佐貳 僚屬,命江 西 行省平章政事行省平章政事 道童 、火你赤 承製承製 署之。 河南宣慰司 。至正十九年[1359]十月,罷洛陽 招討軍民萬戶軍民萬戶 府,置宣慰司 ,以張俊 為宣慰使宣慰使 。 東路都蒙古軍都元帥蒙古軍都元帥 府,至正八年[1348]正月置。 分元帥府 。至正八年[1348]十二月,以福建盜起,詔汀、漳二州立分元帥府 ,以討捕之。十一月,命 買列的開分元帥府 於沂州 ,以鎮禦東海 群盜。十一年正月,湖南 寶慶路 置分元帥府 ,又置寶 武分元帥府 。三月,置山東分元帥府 於登州 ,提調提調 登、萊、寧海 三州三十六處海口事。十二 年二月,置安東、安豐 二處分元帥府 。 水軍元帥府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二月,置河淮水軍 元帥府 於孟津縣 。 紹熙軍民宣撫司 。至元四年[1274],因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言:「四川 在宋時,有紹熙一府,統六州、二十 縣、一百五十二鎮。近年雍、梁、淮甸 人民,見彼中田疇 廣闊,開墾成業者,凡二十餘萬戶。」省 部 議定,遂奏准置紹熙等處軍民宣撫司 。正官六員,宣撫使宣撫使 、同知同知 、副使各二員。首領官首領官 三 員,經歷經歷 、知事知事 、提控案牘各提控案牘各 一員。司獄司獄 一員,蒙古 、儒學教授儒學教授 各一員,令史令史 八人,譯 吏、知印知印 、怯裡馬赤各一人,奏差奏差 四人。所隸資、普、昌、隆下州四處,磐石、內江 、安岳 、昌 元 、貴平 下縣五處,巡檢司 一十三處,各設官如制。又置都緫使司 ,命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脫脫 兼都緫 使,治書侍御史治書侍御史 吉當普 為副都緫使。至元六年[1276]十一月,中書又因臺臣臺臣 言裁減冗官事,遂罷紹 熙軍民宣撫司 。 地 衙 地 衙 衙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地 地 衙 地 营 地 衙 衙 文 营 地 营 地 名 名 名 营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政 文 文 文 文 地 营 军 军 地 营 地 衙 衙 地 衙 文 文 文 营 衙 地 军 法 衙 地 地 营 地 营 武 文 地 文 名 名 文 衙 地 文 衙 名 文 武 衙 衙 衙 地 地 地 地 衙 衙 衙 地 文 地 地 衙 衙 营 衙 地 衙 文 地 地 名 衙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政 文 文 文 文 地 地 地 地 衙 衙 文 名 文 名 文 衙 6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7.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永順宣撫司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改陞永順安撫司 為宣撫司 。平緬 宣撫司 。至正十五 年[1355]八月,以雲南 死可伐等降,令其子莽三入貢方物,乃置平緬 宣撫司 以羈縻之。 忠孝軍 民安撫司 。至正十一年[1351]七月,革罷四川省 所轄大奴管勾管勾 等洞長官司 ,立忠孝軍 民 府。至十五年四月,詔改為忠孝軍 民安撫司 。 忠義軍 民安撫司 。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罷四川 羊母 甲洞、臭南王洞長官司 ,置忠義軍 民安 撫司 。又罷盤順府,置盤順軍民安撫司 。 宣化 鎮南五路軍民府。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命於四川 置立提調提調 軍民鎮撫所 、蠻夷軍民千軍民千 戶戶 所。 團練團練 安撫勸農使司 。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置奉元 延安 等處團練團練 安撫勸農使司 於耀州 ,鞏 昌 等處團練團練 安撫勸農使司 於邠州 ,以行省 丞相丞相 朵朵、行臺大夫行臺大夫 完者帖木兒 領之。各設參參 謀謀 一人。每道置使置使 二人,同知同知 、副使各二人,檢督六人,經歷經歷 、知事知事 、照磨照磨 各一人。 防禦使防禦使 。至正十七年[1357]正月,准山東分省咨,團結義兵 ,每州添設州判州判 一員,每縣添設主主 簿簿 一員,詔有司正司正 官俱兼防禦使防禦使 事,聽宣慰使司 節制節制 。 屯田使屯田使 司。至正十五年[1355]十二月,置軍民屯田使屯田使 司於沛縣 ,正三品。屯田 打捕 緫管府。至 元四年[1274]五月,升兩淮屯田 打捕 緫管府為正三品。 黎兵萬戶府 。元統二年[1334]十月,湖廣行省 咨:「海南 僻在極邊,南接占城 ,西鄰交趾 ,環海 四千餘里,中盤百洞,黎、獠雜居,宜立萬戶府 以鎮之。」中書省 奏准,依廣西屯田萬戶屯田萬戶 府例, 置黎兵萬戶府 。萬戶三員,正三品。千戶所 一十三處,正五品。每所領百戶所 八處,正七品。 水軍萬戶水軍萬戶 府。至正十三年[1353]十月,置水軍都 萬戶府 於昆山 州,以浙東 宣慰使宣慰使 納麟 哈剌為 正萬戶,宣慰使宣慰使 董摶霄 為副萬戶副萬戶 。十四年二月,立鎮江 水軍萬戶水軍萬戶 府,命江浙 行省右丞行省右丞 佛家 閭 領之。十五年十月,置水軍萬戶水軍萬戶 府於黃河 小清河 口。 義兵萬戶府 。至正十四年[1354]二月,詔河南、淮南 兩省 並立義兵萬戶府 。五月,置南陽 、鄧 州 等處毛胡蘆義兵萬戶府 ,募土人為軍,免其差役,令討賊自效。先是,鄉人自相團結,號毛胡 蘆,故因以名之。十五年四月,置汴梁 等處義兵萬戶府 。十二月,置忠義、忠勤萬戶府 於宿 州 及武安州 。 招討軍民萬戶軍民萬戶 府。至正二十年[1342],以鞏縣 為招討軍民萬戶軍民萬戶 府。二十六年三月,置嵩州 軍民招 討萬戶府 。 義兵 千戶所 。至正十年[1341]七月中書奏准,於廣西平 樂等古城竹山 院、桑江 隘、尊化鄉、剌場 嶺,湖南 道州路 、武岡路 、湖北靖州路 等處,置義兵 千戶所 。每所置千戶一員、彈壓一員、 百戶十員。仍於義兵 內推選才勇功能,充千戶、彈壓、百戶之職。首領官首領官 、都目都目 各一員,於本省 都吏目吏目 選內注授,並從本道帥府 節制節制 。湖南道 州二處千戶所 ,於帥府 分司分司 處設立,本司調 遣。湖北靖州 一處,從本省摽撥鎮守 調遣。緫定九十六員,給降宣敕 牌面印信。十三年十一月, 立義兵 千戶水軍千戶所 於江西 。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衙 军 衙 地 文 衙 军 军 衙 军 衙 地 名 衙 军 衙 衙 地 地 文 衙 文 文 衙 地 地 文 衙 地 地 文 衙 地 衙 文 文 名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武 军 文 文 文 武 衙 武 文 文 地 军 衙 军 衙 衙 地 地 政 地 衙 地 文 衙 营 营 文 地 衙 地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文 地 文 名 文 地 地 衙 地 衙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衙 地 地 文 地 文 地 衙 军 营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军 营 军 文 文 文 营 武 地 营 营 文 地 军 法 军 地 地 7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8. 63 64 65 66 67 奉使 宣撫宣撫 。至正五年[1345]十月,遣官分道奉使 宣撫宣撫 ,布宣德 意,詢民疾苦,疏滌冤滯,蠲除煩 苛,體察官察官 吏賢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便處決,民間一切興利除害之 事,悉聽舉行。其餘必合上聞者,條具入告。兩浙江東道 ,以江西 行省左丞行省左丞 忽都不丁 、吏部尚吏部尚 書書 何執禮 為之,宣政院都事宣政院都事 吳密為首領官首領官 。江西 福建道 ,以雲南 行省右丞行省右丞 散散、將作院將作院 使使 王士弘 為之,國子典簿國子典簿 孟昉 為首領官首領官 。江南 湖廣道 ,以大都路 達魯花赤達魯花赤 拔實、江浙 參參 政政 秦從德 為之,留守司都事留守司都事 月忽難 為首領官首領官 。海北廣東道 ,以平江路 達魯花赤達魯花赤 左答納失 理、都水使賈惟貞 為之,都水照磨照磨 楊文在為首領官首領官 。燕南山東道 ,以資正院使資正院使 蠻子、兵部尚兵部尚 書書 李獻為之,太醫院都事太醫院都事 賈魯 為首領官首領官 。河東 陝西道 ,以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不花、樞密院判官樞密院判官 靳 義 為之,翰林應奉翰林應奉 王繼善 為首領官首領官 。山北遼東道 ,以宣政院同知宣政院同知 伯家奴 、宣徽宣徽 僉院 王也 速迭兒 為之,工部主事工部主事 明理不花 為首領官首領官 。雲南省 ,以荊湖 宣慰阿乞剌 、兩浙鹽運兩浙鹽運 使杜德 遠 為之,通政院都事通政院都事 楊矩 為首領官首領官 。甘肅永昌道,以上都留上都留 守阿牙赤、陝西 行省左丞行省左丞 王 紳 為之,沁源 縣尹喬遜為首領官首領官 。四川省 ,以大都留守大都留守 答爾麻失裡、河南參政參政 王守誠 為 之,宣政院都事宣政院都事 武祺 為首領官首領官 。京畿道 ,以西臺 中丞中丞 定定、集賢侍講學士集賢侍講學士 蘇天爵 為之,太太 史院都事史院都事 留思誠為首領官首領官 。河南江北道 ,以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定僧 、宣政院僉院 魏景道為之,中書檢中書檢 校校 哈爾丹為首領官首領官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詔以中書右丞 也先不花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成遵 奉使 宣宣 撫撫 彰德 、大名、廣平 、東昌 、東平 、曹、濮等處,獎厲將帥。 經略使經略使 。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初六日,命經略使經略使 問民疾苦,招諭叛逆,果有怙終不悛,緫督一應大 小官吏,治兵 裒粟,精練士卒,審用成算,申明 紀律。先定江西 、湖廣、江浙 、福建諸處,併力 掎角,務收平復之效,不尚屠戮之威。江南 各省民義,忠君親上,姓名不能上達者,優加撫存,量才 驗功,授以官爵。旌表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高年耆德,常令有司存恤鰥寡孤獨。選官二員為經略經略 使使 參謀官參謀官 ,辟名士一人掌案牘。設行軍司馬行軍司馬 一員,秩正五品,掌軍律 。 選舉附錄 科目 元以科目取士,自延佑至元統凡七科,具見前志。既罷復興之後,至正二年[1342]三月戊寅,廷試 舉 人 ,賜拜住 、陳祖仁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七十有八人。國子 生 員 十有八人:蒙古 人六名,從六品出身;色目人六名,正七品出身;漢人、南人共六名,從七品出 身。五年三月辛卯,廷試 舉人 ,賜普顏不花 ,張士堅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 身有差,如前科之數。國子 生員 亦如之。八年三月癸卯,廷試 舉人 ,賜阿魯輝 帖穆而、王宗 哲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如前科之數。國子 生員 亦如之。是年四 月,中書省 奏准,監學 生員 每歲取及分生員 四十人,三年應貢會試者,凡一百二十人。除例取十 八人外,今後再取副榜 二十人,於內蒙古 、色目各四名,前二名充司鑰,下二名充侍儀舍人侍儀舍人 。漢 人取一十二人,前三名充學正 、司樂司樂 ,次四名充學錄 、典籍 管勾管勾 ,以下五名充舍人舍人 。不願 者,聽其還齋。十一年三月丙辰,廷試 舉人 ,賜朵列圖、文允中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 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八十有三人。國子 生員 如舊制。 仕 文 仕 文 地 文 地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地 地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地 地 文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地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文 名 文 衙 名 文 名 文 地 地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衙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名 衙 文 文 衙 名 文 名 仕 文 地 地 地 地 文 文 军 法 地 地 地 文 武 武 法 仕 仕 名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政 仕 仕 名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仕 仕 名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地 仕 仕 仕 仕 地 文 仕 文 仕 词 文 文 仕 仕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8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9.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091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093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食貨一→目錄 68 69 十二年三月,有旨:「省院臺不用南人,似有偏負。天下四海之內,莫非吾民,宜依世祖 時用人之法, 南人有才學者,皆令用之。」自是累科南方之進士 ,始有為御史御史 ,為憲司官司官 ,為尚書尚書 者矣。十四 年三月己巳,廷試 舉人 ,賜薛朝晤 、牛繼志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 六十有二人。國子 生員 如舊制。十七年三月,廷試 舉人 ,賜侻徵、王宗嗣 等進士 及第 、進 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五十有一人。國子 生員 如舊制。 十九年,中書左丞中書左丞 成遵 建言:「宋自景佑以來,百五十年,雖無兵禍,常設寓試 名額,以待四方 遊士。今淮南 、河南、山東、四川 、遼陽 等處,及江南 各省所屬州縣,避兵士民,會集京師。如 依前代故事,別設流寓鄉試之科,令避兵士民就試,許在京官員及請俸掾譯史譯史 人等,繫其鄉里親戚 者,結罪保舉,行移大都路 印卷 ,驗其人數,添差 試官試官 ,別為考校,依各處元額,選合格者充 之,則國有得人之效,野無遺賢之歎矣。」既而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亦建言此事,中書送禮部 定擬:「曾經殘 破處所,其鄉試元額,蒙古 、色目、漢人、南人緫計一百三十有二人。如今流寓儒人,應試名數,難 同全盛之時,其寓試 解額,合照依元額減半量擬,取合格蒙古 、色目各十五名,漢人二十名,南人 十五名,通六十有五名。」中書省 奏准,如所擬行之。而是歲福建行中書省 初設鄉試,定取七人為 額,而江西 流寓福建者亦與試焉,通取十有五人,充貢於京師。而陝西 行省平章政事行省平章政事 察罕帖木 兒 又請:「今歲八月鄉試,河南舉人 及避兵儒士,不拘籍貫,依河南省 元額數,就陝州 置貢 院 應試。」詔亦從之。二十年三月,廷試 舉人 ,賜買住、魏元禮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 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三十有五人。國子 生員 如舊制。二十三年三月丁未,廷試 舉人 ,賜寶 寶、楊輗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六十有二人。國子 生員 如舊制。是 年六月,中書省 奏:「江浙 、福建舉人 ,涉海道以赴京,有六人者,已後會試之期,宜授以教 授 之職;其下第三人,亦以教授 之職授之。非徒慰其跋涉險阻之勞,亦及激勸遠方忠義之士。」 二十五年,皇太子 撫軍撫軍 河東 ,適當大比 之歲,擴廓帖木兒 以江南 、四川 等處皆阻於兵,其 鄉試不廢者,唯燕南、河南、山東、陝西 、河東 數道而已,乃啟皇太子 倍增鄉貢 之額。二十六 年三月,廷試 舉人 ,賜赫德溥 化、張棟 等進士 及第 、進士 出身、同進士 出身有差,凡七 十有三人,優其品秩,第一甲,授承直郎承直郎 ,正六品。第二甲,授承務郎承務郎 ,從六品。第三甲 ,授從從 仕郎仕郎 ,從七品。國子 生員 :蒙古 七名,正六品;色目六名,從六品;漢人七名,正七品;通二十 人。兵興已後,科目取士,莫盛於斯;而元之設科,亦止於是歲云。 亲 仕 文 文 文 仕 仕 名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仕 仕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文 名 仕 地 地 地 地 文 地 仕 仕 文 文 衙 政 仕 政 地 地 地 地 文 名 仕 地 地 衙 仕 仕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仕 仕 名 仕 仕 仕 仕 主 仕 地 地 仕 仕 仕 主 武 地 仕 名 地 地 地 地 主 仕 仕 仕 名 名 仕 仕 仕 仕 文 文 仕 文 主 仕 政 9 / 10 https://taolang.club/doc/309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