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明史
 045 / 332
 109 段 4298 字
 472 种 680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明史 045 卷四十五
[清]張廷玉 等
←044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地理五 046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明史 / 045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洪武元年[1368] 30 洪武二年[1369] 24 永樂二年[1404] 4 正統四年[1439] 4 洪武二十六年[1393] 3
洪武三年[1370] 3 弘治四年[1491] 3 萬曆六年[1578] 3
地点 隸布政司 14 思明府 7 廣東 5 廣西 5 八百 5 直隸 4 連州 4 南京 3
人物 永福 2 昭平 1 永春 1
文官 直隸州 2
武官 平南 1
其他 布政司 38 行中書省 8 田州府 6 宣慰使司 5 鎮安府 3 承宣布政使司 3
目錄
0
1
2
3
4
5
6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福建 廣東 廣西
福建
禹貢 揚州 之域。元置福建道 宣慰使司 ,屬江浙行中書省 。至正十六年[1383]正月改宣慰
司 為行中書省 。太祖 吳元年十二月平陳友定 。洪武二年[1369]五月仍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七
年二月置福州 都衞。八年十月改福州 都衞為福建都指揮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 為承宣布政
使司 。領府八,直隸州直隸州 一,屬縣五十七。北至嶺,西至汀州 ,南至詔安 ,東至海。距南京 二
千八百 七十二里,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三里。洪武二十六年[1393]編戶八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
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 六。弘治四年[1491],戶五十萬六千三十九,口二百一十萬六千六十。萬曆六
年[1578],戶五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口一百七十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三。
福州府 太祖 吳元年為府。領縣九:
閩侯官 長樂 福清 連江 羅源 古田 閩清 永福
興化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二。北距布政司 二百八十里。
地 地
作 地 地 衙 地
衙 衙 號 名 衙
地 地 地 衙
衙 文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號
地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衙
1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莆田 仙遊
建寧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八。四年正月置建寧 都衞於此。八年十月改為福建行都指揮使
司 。東南距布政司 五百二十五里。
建安 甌寧 建陽 崇安 浦城 松溪 政和 壽寧
延平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七。東南距布政司 四百五里。
南平 將樂沙尤溪 順昌永安 大田
汀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八。東距布政司 九百七十五里。
長汀 寧化上杭 武平清流連城 歸化永定
邵武府 太祖 吳元年為府。領縣四。東南距布政司 六百七十里。
邵武 光澤 泰寧 建寧
泉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七。東距布政司 四百十里。
晉江 南安 同安 惠安 安溪 永春 德化
漳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十。東北距布政司 七百里。
龍溪 漳浦 龍巖 長泰 南靖 漳平 平和詔安 海澄 寧洋
福寧州 洪武二年[1369]八月降為縣,屬福州府 。成化九年[1473]三月升為州,直隸布政司 。領縣二。
西南距布政司 五百四十五里。
寧德 福安
廣東
禹貢 揚州 之域及揚州 徼外。元置廣東道 宣慰使司 ,屬江西行中書省 。又置海北海南道 宣慰
使司 ,屬湖廣行中書省 。洪武二年[1369]三月以海北海南道 屬廣西行中書省 。四月改廣東 道
為廣東 等處行中書省 。六月以海南海 北道所領并屬焉。四年十一月置廣東 都衞。八年十月改都
衞為廣東都指揮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 為承宣布政使司 。領府十,直隸州直隸州 一,屬州七,縣
七十五。北至五嶺,東至潮州 ,西至欽州 ,南至瓊海 。距南京 四千三百里,京師七千八百 三
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1393]編戶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弘治四
年[1491],戶四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口一百八十一萬七千三百八十四。萬曆六年[1578],戶五十三萬七百
一十二,口五百四萬六百五十五。
廣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一,縣十五:
南海 番禺 順德 東莞 新安 三水 增城 龍門 香山 新會 新寧從化 清遠
連州 洪武二年[1369]三月省入連州 。四月,連州 廢,地屬連山 。三年九月,連山 廢,地屬陽
山 。十四年置連州 於此,屬府。東南距府五百六十里。領縣二。陽山 連山
肇慶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一,縣十一。南距布政司 二百三十里。
高要 高明 四會新興開平陽 春陽 江恩平廣寧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政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號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作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衙 文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作 作
地 地 地 作
地 衙
地 名 地 名 地
2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德慶 州洪武元年[1368]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府治端溪縣 省入,來屬。東距府二百十里。領縣
二。封川 開建
韶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六。西距布政司 八百 里。
曲江 樂昌英德仁化乳源 翁源
南雄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二。西距布政司 千九十里。
保昌 始興
惠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一,縣十。西北距布政司 三百六十里。
歸善博羅 長寧 永安 海豐 龍川 長樂 興寧
連平州 崇禎六年[1633]以和平縣 惠化都置,析長寧 、河源 二縣及韶州府 翁源 縣地益之。尋升
為州。東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二:河源 和平
潮州府 洪武二年[1369]為府。領縣十一。西距布政司 千一百九十里。
海陽 潮陽 揭陽 程鄉 饒平惠來鎮平 大埔 平遠 普寧澄海
高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九年四月復為府。後徙治茂名 。領州一,縣五。東
南距布政司 一千里。
茂名 電白 信宜
化州 洪武元年[1368]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石龍 縣省入。九年四月又降為縣,來屬。十四
年五月復為州。東南距府九十里。領縣二。吳川 石城
雷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三。東距布政司 千四百五十里。
海康遂溪 徐聞
廉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九年四月屬雷州府 。十四年五月復為府。領州一,
縣二。東距布政司 千二百十里。
合浦
欽州 洪武二年[1369]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安遠縣 省入。九年四月降為縣,來屬。十四
年五月復為州。東距府百四十里。領縣一:靈山
瓊州府 洪武元年[1368]十月改為瓊州府 。二年降為州。三年仍升為府。領州三,縣十。東北距布政
司 千七百五十里。
瓊山 澄邁 臨高安 定文昌會同 樂會
儋州 洪武元年[1368]十月改為儋州 ,屬府。正統四年[1439]六月以州治宜倫縣 省入。東北距府三百七
十里。領縣一:昌化
萬州 洪武元年[1368]十月改為萬州 ,屬府。正統四年[1439]六月以州治萬安縣省入。西北距府四百七十
里。領縣一。陵水
崖州 洪武元年[1368]十月改為崖州 ,屬府。正統四年[1439]六月以州治寧遠 縣省入。北距府千四百一
十里。領縣一:感恩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礼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3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羅定州 洪武元年[1368]屬德慶 州。萬曆五年[1577]五月升為羅定州 ,直隸布政司 。領縣二。東距布
政司 五百三十里。東安 西寧
廣西
禹貢 荊州 之城及荊、揚二州之徼外。元置廣西 兩江道 宣慰使司 ,屬湖廣行中書省 。至
正末,改宣慰使司 為廣西 等處行中書省 。洪武二年[1369]三月因之。六年四月置廣西 都衞。八
年十月改都衞為都指揮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 為承宣布政使司 。領府十一,州四十有八,縣
五十,長官司 四。北至懷遠 ,東至梧州 ,西至太平,南至博白,距南京 四千二百九十五里,京
師七千四百六十二里。洪武二十六年[1393]編戶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
十一。弘治四年[1491],戶四十五萬九千六百四十,口一百六十七萬六千二百七十四。萬曆六年[1578],
戶二十一萬八千七百一十二,口一百一十八萬六千一百七十九。
桂林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五年六月改為桂林府 。領州二,縣七。
臨桂興安 靈川 陽朔
全州 洪武元年[1368]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 入焉,屬湖廣 永州府 。二十七年八
月來屬。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一。灌陽
永寧 州洪武十四年[1381]改為古田縣 。隆慶五年[1571]三月升為永寧 州。東距府百五十里。領縣
二。永福 義寧
平樂府 洪武元年[1368]因之。領州一,縣七。北距布政司 百九十里。
平樂 恭城 富川 賀荔浦 修仁 昭平
永安州 洪武十八年[1385]廢為立山鄉 ,屬荔浦縣 。成化十三年[1477]二月置州,曰永安 ,屬桂林
府 。弘治三年[1490]九月改為長官司 。五年復為州,來屬。東北距府百二十里。
梧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一,縣九。北距布政司 五百八十里。
蒼梧 藤容岑溪 懷集
鬱林 州洪武二年[1369]九月以州治南流縣 省入。十月來屬。東北距府三百三十里。領縣四。博白北
流陸川 興業
潯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三。東北距布政司 九百八十里。
桂平 平南平南 貴
柳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二,縣十。東北距布政司 四百里。
馬平 洛容柳城 羅城 懷遠 融來賓
象州 洪武二年[1369]十月來屬,以州治陽奉縣省入。西北距府百十三里,領縣一。武宣
賓州 洪武二年[1369]九月以州治嶺方縣 省入。十月來屬。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二。遷江 上林
慶遠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二年正月改慶遠 南丹軍民安撫司 。三年六月復曰慶遠府 。領州四,
縣五,長官司 三。東北距布政司 五百七十里。
宜山 天河忻城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作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营 衙 衙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名
衙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衙
地 武
地 衙
地 政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衙
衙 衙
地 地
4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河池州 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升為州。東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二。思恩 荔波
南丹州 。洪武七年[1374]七月置。二十八年廢,尋復置。東距府二百四十里。
東蘭州 。洪武十二年[1379]置。東北距府四百二十里。
那地州 洪武元年[1368]改置。東北距府二百四十里。
永順長官司 ,永定長官司 永安長官司
南寧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七,縣三。東北距布政司 千二百里。
宣化 隆安
橫州 洪武二年[1369]九月以州治寧浦縣 省入,屬潯州府 。十年五月降為縣,來屬。十三年十一月復
為州,仍置寧浦縣 為州治,縣尋廢。西北距府二百四十里。領縣一。永淳
新寧州 。隆慶六年[1572]二月以宣化 縣定祿洞地置。東距府二百里。
上思州 洪武初廢。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屬思明府 。弘治十八年[1505]來屬。東南距府三百里。
歸德 州洪武二年[1369]屬田州府 。弘治十八年[1505]來屬。東南距府三百五十里。
果化州 洪武二年[1369]屬田州府 。嘉靖九年[1530]十二月來屬。東南距府三百二十里。
忠州 洪武初廢。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屬思明府 。萬曆三年[1575]九月來屬。東北距府四百餘里。
下雷州 洪武初,屬鎮安府 。嘉靖四十三年[1564]來屬。萬曆十八年[1590]升為州。東距府五百八十
里。
思恩軍民府 洪武二年[1369]屬田州府 ,後屬雲南 廣西府 。永樂二年[1404]八月直隸 廣西布政
司 。正統四年[1439]十月升為府。六年十一月升軍民府。領州二,縣二。東北距布政司 千二百里。
奉議 州洪武五年[1372]省入來安府 。七年二月復置,直隸 行省 。二十八年復廢,尋復置,直隸布
政司 。嘉靖六年[1527]二月來屬。距府 百 十里。
上映州 洪武五年[1372]廢為洞。萬曆三十二年[1604]復置,來屬。東北距府四百七十里。
上林洪武二年[1369]屬田州府 。嘉靖七年[1528]七月來屬。武緣
太平府 洪武二年[1369]七月為府。領州十七,縣三。東北距布政司 二千五十里。
崇善 陀陵 羅陽
左州 西南距府百里。養利州 永康州 萬曆二十八年[1600]六月升為州。西南距府二百里。上石西
州 洪武末省。永樂二年[1404]復置。萬曆三十八年[1610]來屬。東北距府三百三十里。太平州 東南距
府八十里。思城州 東南距府五百里。安平州 東南距府百十里。萬承州 西南距府五十里。全茗 南
距府百六十里。鎮遠 州西南距府二百八十里。茗盈州 西南距府六十里。龍英州 南距府二百十里。
結安州 西南距府二百二十里。結倫州 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都結州 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上下凍
州 洪武初來屬。東距府二百二十里。思明州 洪武二年[1369]屬思明府 。萬曆十六年[1588]三月來屬。
東北距府二百十里。
思明府 洪武二年[1369]七月為府,直隸 行省 。九年直隸布政司 。領州三。北距布政司 二千二百
里。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衙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5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044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地理五 046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目錄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下石西州 洪武二年[1369]屬府。西距府百四十里。
西平州 洪武三年[1370]省。永樂二年[1404]復置。宣德元年[1426]與安南 。
祿州 洪武三年[1370]省。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尋沒於交阯 。永樂三年[1405]收復。宣德元年[1426]與安
南 。
鎮安府 洪武二年[1369]為府。距布政司 二千二百里。
田州 洪武二年[1369]七月為府。嘉靖七年[1528]六月降為州,徙治八甲,而置田寧府於府城。八年十
月,府廢,州復還故治,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千六百里。
歸順 州洪武初,廢為洞。弘治九年[1496]八月復置,屬鎮安府 。嘉靖初,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
司 二千三百二十里。
泗城州 洪武七年[1374]直隸 行中書省 。九年直隸布政司 。北距布政司 一千八百 一十五里。
向武州 洪武二年[1369]七月屬田州府 。二十八年廢。建文二年[1400]復置,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
司 二千四百里。
都康州 洪武二年[1369]屬田州府 ,後為夷獠所據。建文元年[1399]復置,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二
千五百四十里。
龍州 洪武二年[1369]七月仍為州,屬太平府 。九年六月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二千三百里。
江州 洪武二十年[1369]直隸布政司 。領縣一。距布政司 二千一百十里。羅白
思陵州 洪武三年[1370]省入思明府 。二十一年正月復置,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二千一百二十
里。
憑祥州 。本憑祥縣 。永樂二年[1404]五月以思明府 之憑祥鎮置,屬思明府 。成化十八年[1482]升為
州,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二千四十里。
安隆長官司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安隆長官司 ,仍屬泗城州 ,後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里。
地
地 政
地 政
政
衙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衙
6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7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元史 062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元史 062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元史 062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元史 062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helloiac
 
魏書 118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魏書 118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魏書 118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魏書 118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helloiac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helloiac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helloiac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helloiac
 
明史 296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明史 296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明史 296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明史 296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helloiac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helloiac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helloiac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helloiac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helloiac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helloiac
 
明史 318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〇六 廣西土司二
明史 318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〇六 廣西土司二明史 318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〇六 廣西土司二
明史 318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〇六 廣西土司二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helloiac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helloiac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helloiac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helloiac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helloiac
 
明史 003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明史 003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明史 003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明史 003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helloiac
 

What's hot (20)

元史 062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元史 062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元史 062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元史 062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地理五
 
魏書 118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魏書 118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魏書 118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魏書 118 卷一百六下 地形志二下第七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296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明史 296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明史 296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明史 296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明史 318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〇六 廣西土司二
明史 318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〇六 廣西土司二明史 318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〇六 廣西土司二
明史 318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〇六 廣西土司二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金史 099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 038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3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明史 003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明史 003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明史 003 卷三 本紀第三 太祖三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Similar to 明史 045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helloiac
 
宋書 037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宋書 037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宋書 037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宋書 037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helloiac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helloiac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helloiac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helloiac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helloiac
 
遼史 038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
遼史 038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遼史 038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
遼史 038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
helloiac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helloiac
 
新唐書 042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新唐書 042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新唐書 042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新唐書 042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helloiac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494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蠻夷二 西南溪峒諸蠻下
宋史 494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蠻夷二 西南溪峒諸蠻下宋史 494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蠻夷二 西南溪峒諸蠻下
宋史 494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蠻夷二 西南溪峒諸蠻下
helloiac
 
宋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五行五 土
宋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五行五 土宋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五行五 土
宋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五行五 土
helloiac
 
明史 028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水
明史 028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水明史 028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水
明史 028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水
helloiac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helloiac
 
金史 017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哀宗上
金史 017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哀宗上金史 017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哀宗上
金史 017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哀宗上
helloiac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helloiac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遼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遼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遼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遼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helloiac
 

Similar to 明史 045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20)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明史 073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職官二
 
宋書 037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宋書 037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宋書 037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宋書 037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宋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二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元史 142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遼史 038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
遼史 038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遼史 038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
遼史 038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
 
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明史 316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〇四 貴州土司
 
新唐書 042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新唐書 042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新唐書 042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新唐書 042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494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蠻夷二 西南溪峒諸蠻下
宋史 494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蠻夷二 西南溪峒諸蠻下宋史 494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蠻夷二 西南溪峒諸蠻下
宋史 494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第二百五十三 蠻夷二 西南溪峒諸蠻下
 
宋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五行五 土
宋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五行五 土宋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五行五 土
宋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二十 五行五 土
 
明史 028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水
明史 028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水明史 028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水
明史 028 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一 水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遼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金史 017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哀宗上
金史 017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哀宗上金史 017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哀宗上
金史 017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哀宗上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明史 130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遼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遼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遼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遼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More from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明史 045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 1. 文档信息  明史  045 / 332  109 段 4298 字  472 种 680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明史 045 卷四十五 [清]張廷玉 等 ←044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地理五 046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明史 / 045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洪武元年[1368] 30 洪武二年[1369] 24 永樂二年[1404] 4 正統四年[1439] 4 洪武二十六年[1393] 3 洪武三年[1370] 3 弘治四年[1491] 3 萬曆六年[1578] 3 地点 隸布政司 14 思明府 7 廣東 5 廣西 5 八百 5 直隸 4 連州 4 南京 3 人物 永福 2 昭平 1 永春 1 文官 直隸州 2 武官 平南 1 其他 布政司 38 行中書省 8 田州府 6 宣慰使司 5 鎮安府 3 承宣布政使司 3 目錄 0 1 2 3 4 5 6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福建 廣東 廣西 福建 禹貢 揚州 之域。元置福建道 宣慰使司 ,屬江浙行中書省 。至正十六年[1383]正月改宣慰 司 為行中書省 。太祖 吳元年十二月平陳友定 。洪武二年[1369]五月仍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七 年二月置福州 都衞。八年十月改福州 都衞為福建都指揮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 為承宣布政 使司 。領府八,直隸州直隸州 一,屬縣五十七。北至嶺,西至汀州 ,南至詔安 ,東至海。距南京 二 千八百 七十二里,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三里。洪武二十六年[1393]編戶八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 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 六。弘治四年[1491],戶五十萬六千三十九,口二百一十萬六千六十。萬曆六 年[1578],戶五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口一百七十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三。 福州府 太祖 吳元年為府。領縣九: 閩侯官 長樂 福清 連江 羅源 古田 閩清 永福 興化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二。北距布政司 二百八十里。 地 地 作 地 地 衙 地 衙 衙 號 名 衙 地 地 地 衙 衙 文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號 地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衙 1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莆田 仙遊 建寧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八。四年正月置建寧 都衞於此。八年十月改為福建行都指揮使 司 。東南距布政司 五百二十五里。 建安 甌寧 建陽 崇安 浦城 松溪 政和 壽寧 延平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七。東南距布政司 四百五里。 南平 將樂沙尤溪 順昌永安 大田 汀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八。東距布政司 九百七十五里。 長汀 寧化上杭 武平清流連城 歸化永定 邵武府 太祖 吳元年為府。領縣四。東南距布政司 六百七十里。 邵武 光澤 泰寧 建寧 泉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七。東距布政司 四百十里。 晉江 南安 同安 惠安 安溪 永春 德化 漳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十。東北距布政司 七百里。 龍溪 漳浦 龍巖 長泰 南靖 漳平 平和詔安 海澄 寧洋 福寧州 洪武二年[1369]八月降為縣,屬福州府 。成化九年[1473]三月升為州,直隸布政司 。領縣二。 西南距布政司 五百四十五里。 寧德 福安 廣東 禹貢 揚州 之域及揚州 徼外。元置廣東道 宣慰使司 ,屬江西行中書省 。又置海北海南道 宣慰 使司 ,屬湖廣行中書省 。洪武二年[1369]三月以海北海南道 屬廣西行中書省 。四月改廣東 道 為廣東 等處行中書省 。六月以海南海 北道所領并屬焉。四年十一月置廣東 都衞。八年十月改都 衞為廣東都指揮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 為承宣布政使司 。領府十,直隸州直隸州 一,屬州七,縣 七十五。北至五嶺,東至潮州 ,西至欽州 ,南至瓊海 。距南京 四千三百里,京師七千八百 三 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1393]編戶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弘治四 年[1491],戶四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口一百八十一萬七千三百八十四。萬曆六年[1578],戶五十三萬七百 一十二,口五百四萬六百五十五。 廣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一,縣十五: 南海 番禺 順德 東莞 新安 三水 增城 龍門 香山 新會 新寧從化 清遠 連州 洪武二年[1369]三月省入連州 。四月,連州 廢,地屬連山 。三年九月,連山 廢,地屬陽 山 。十四年置連州 於此,屬府。東南距府五百六十里。領縣二。陽山 連山 肇慶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一,縣十一。南距布政司 二百三十里。 高要 高明 四會新興開平陽 春陽 江恩平廣寧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政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號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作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衙 文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作 作 地 地 地 作 地 衙 地 名 地 名 地 2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德慶 州洪武元年[1368]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府治端溪縣 省入,來屬。東距府二百十里。領縣 二。封川 開建 韶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六。西距布政司 八百 里。 曲江 樂昌英德仁化乳源 翁源 南雄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二。西距布政司 千九十里。 保昌 始興 惠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一,縣十。西北距布政司 三百六十里。 歸善博羅 長寧 永安 海豐 龍川 長樂 興寧 連平州 崇禎六年[1633]以和平縣 惠化都置,析長寧 、河源 二縣及韶州府 翁源 縣地益之。尋升 為州。東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二:河源 和平 潮州府 洪武二年[1369]為府。領縣十一。西距布政司 千一百九十里。 海陽 潮陽 揭陽 程鄉 饒平惠來鎮平 大埔 平遠 普寧澄海 高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九年四月復為府。後徙治茂名 。領州一,縣五。東 南距布政司 一千里。 茂名 電白 信宜 化州 洪武元年[1368]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石龍 縣省入。九年四月又降為縣,來屬。十四 年五月復為州。東南距府九十里。領縣二。吳川 石城 雷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三。東距布政司 千四百五十里。 海康遂溪 徐聞 廉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九年四月屬雷州府 。十四年五月復為府。領州一, 縣二。東距布政司 千二百十里。 合浦 欽州 洪武二年[1369]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安遠縣 省入。九年四月降為縣,來屬。十四 年五月復為州。東距府百四十里。領縣一:靈山 瓊州府 洪武元年[1368]十月改為瓊州府 。二年降為州。三年仍升為府。領州三,縣十。東北距布政 司 千七百五十里。 瓊山 澄邁 臨高安 定文昌會同 樂會 儋州 洪武元年[1368]十月改為儋州 ,屬府。正統四年[1439]六月以州治宜倫縣 省入。東北距府三百七 十里。領縣一:昌化 萬州 洪武元年[1368]十月改為萬州 ,屬府。正統四年[1439]六月以州治萬安縣省入。西北距府四百七十 里。領縣一。陵水 崖州 洪武元年[1368]十月改為崖州 ,屬府。正統四年[1439]六月以州治寧遠 縣省入。北距府千四百一 十里。領縣一:感恩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礼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3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羅定州 洪武元年[1368]屬德慶 州。萬曆五年[1577]五月升為羅定州 ,直隸布政司 。領縣二。東距布 政司 五百三十里。東安 西寧 廣西 禹貢 荊州 之城及荊、揚二州之徼外。元置廣西 兩江道 宣慰使司 ,屬湖廣行中書省 。至 正末,改宣慰使司 為廣西 等處行中書省 。洪武二年[1369]三月因之。六年四月置廣西 都衞。八 年十月改都衞為都指揮使司 。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 為承宣布政使司 。領府十一,州四十有八,縣 五十,長官司 四。北至懷遠 ,東至梧州 ,西至太平,南至博白,距南京 四千二百九十五里,京 師七千四百六十二里。洪武二十六年[1393]編戶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 十一。弘治四年[1491],戶四十五萬九千六百四十,口一百六十七萬六千二百七十四。萬曆六年[1578], 戶二十一萬八千七百一十二,口一百一十八萬六千一百七十九。 桂林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五年六月改為桂林府 。領州二,縣七。 臨桂興安 靈川 陽朔 全州 洪武元年[1368]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 入焉,屬湖廣 永州府 。二十七年八 月來屬。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一。灌陽 永寧 州洪武十四年[1381]改為古田縣 。隆慶五年[1571]三月升為永寧 州。東距府百五十里。領縣 二。永福 義寧 平樂府 洪武元年[1368]因之。領州一,縣七。北距布政司 百九十里。 平樂 恭城 富川 賀荔浦 修仁 昭平 永安州 洪武十八年[1385]廢為立山鄉 ,屬荔浦縣 。成化十三年[1477]二月置州,曰永安 ,屬桂林 府 。弘治三年[1490]九月改為長官司 。五年復為州,來屬。東北距府百二十里。 梧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一,縣九。北距布政司 五百八十里。 蒼梧 藤容岑溪 懷集 鬱林 州洪武二年[1369]九月以州治南流縣 省入。十月來屬。東北距府三百三十里。領縣四。博白北 流陸川 興業 潯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縣三。東北距布政司 九百八十里。 桂平 平南平南 貴 柳州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二,縣十。東北距布政司 四百里。 馬平 洛容柳城 羅城 懷遠 融來賓 象州 洪武二年[1369]十月來屬,以州治陽奉縣省入。西北距府百十三里,領縣一。武宣 賓州 洪武二年[1369]九月以州治嶺方縣 省入。十月來屬。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二。遷江 上林 慶遠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二年正月改慶遠 南丹軍民安撫司 。三年六月復曰慶遠府 。領州四, 縣五,長官司 三。東北距布政司 五百七十里。 宜山 天河忻城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作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营 衙 衙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名 衙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衙 地 武 地 衙 地 政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衙 衙 衙 地 地 4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河池州 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升為州。東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二。思恩 荔波 南丹州 。洪武七年[1374]七月置。二十八年廢,尋復置。東距府二百四十里。 東蘭州 。洪武十二年[1379]置。東北距府四百二十里。 那地州 洪武元年[1368]改置。東北距府二百四十里。 永順長官司 ,永定長官司 永安長官司 南寧府 洪武元年[1368]為府。領州七,縣三。東北距布政司 千二百里。 宣化 隆安 橫州 洪武二年[1369]九月以州治寧浦縣 省入,屬潯州府 。十年五月降為縣,來屬。十三年十一月復 為州,仍置寧浦縣 為州治,縣尋廢。西北距府二百四十里。領縣一。永淳 新寧州 。隆慶六年[1572]二月以宣化 縣定祿洞地置。東距府二百里。 上思州 洪武初廢。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屬思明府 。弘治十八年[1505]來屬。東南距府三百里。 歸德 州洪武二年[1369]屬田州府 。弘治十八年[1505]來屬。東南距府三百五十里。 果化州 洪武二年[1369]屬田州府 。嘉靖九年[1530]十二月來屬。東南距府三百二十里。 忠州 洪武初廢。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屬思明府 。萬曆三年[1575]九月來屬。東北距府四百餘里。 下雷州 洪武初,屬鎮安府 。嘉靖四十三年[1564]來屬。萬曆十八年[1590]升為州。東距府五百八十 里。 思恩軍民府 洪武二年[1369]屬田州府 ,後屬雲南 廣西府 。永樂二年[1404]八月直隸 廣西布政 司 。正統四年[1439]十月升為府。六年十一月升軍民府。領州二,縣二。東北距布政司 千二百里。 奉議 州洪武五年[1372]省入來安府 。七年二月復置,直隸 行省 。二十八年復廢,尋復置,直隸布 政司 。嘉靖六年[1527]二月來屬。距府 百 十里。 上映州 洪武五年[1372]廢為洞。萬曆三十二年[1604]復置,來屬。東北距府四百七十里。 上林洪武二年[1369]屬田州府 。嘉靖七年[1528]七月來屬。武緣 太平府 洪武二年[1369]七月為府。領州十七,縣三。東北距布政司 二千五十里。 崇善 陀陵 羅陽 左州 西南距府百里。養利州 永康州 萬曆二十八年[1600]六月升為州。西南距府二百里。上石西 州 洪武末省。永樂二年[1404]復置。萬曆三十八年[1610]來屬。東北距府三百三十里。太平州 東南距 府八十里。思城州 東南距府五百里。安平州 東南距府百十里。萬承州 西南距府五十里。全茗 南 距府百六十里。鎮遠 州西南距府二百八十里。茗盈州 西南距府六十里。龍英州 南距府二百十里。 結安州 西南距府二百二十里。結倫州 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都結州 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上下凍 州 洪武初來屬。東距府二百二十里。思明州 洪武二年[1369]屬思明府 。萬曆十六年[1588]三月來屬。 東北距府二百十里。 思明府 洪武二年[1369]七月為府,直隸 行省 。九年直隸布政司 。領州三。北距布政司 二千二百 里。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衙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衙 5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044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地理五 046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目錄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下石西州 洪武二年[1369]屬府。西距府百四十里。 西平州 洪武三年[1370]省。永樂二年[1404]復置。宣德元年[1426]與安南 。 祿州 洪武三年[1370]省。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尋沒於交阯 。永樂三年[1405]收復。宣德元年[1426]與安 南 。 鎮安府 洪武二年[1369]為府。距布政司 二千二百里。 田州 洪武二年[1369]七月為府。嘉靖七年[1528]六月降為州,徙治八甲,而置田寧府於府城。八年十 月,府廢,州復還故治,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千六百里。 歸順 州洪武初,廢為洞。弘治九年[1496]八月復置,屬鎮安府 。嘉靖初,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 司 二千三百二十里。 泗城州 洪武七年[1374]直隸 行中書省 。九年直隸布政司 。北距布政司 一千八百 一十五里。 向武州 洪武二年[1369]七月屬田州府 。二十八年廢。建文二年[1400]復置,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 司 二千四百里。 都康州 洪武二年[1369]屬田州府 ,後為夷獠所據。建文元年[1399]復置,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二 千五百四十里。 龍州 洪武二年[1369]七月仍為州,屬太平府 。九年六月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二千三百里。 江州 洪武二十年[1369]直隸布政司 。領縣一。距布政司 二千一百十里。羅白 思陵州 洪武三年[1370]省入思明府 。二十一年正月復置,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二千一百二十 里。 憑祥州 。本憑祥縣 。永樂二年[1404]五月以思明府 之憑祥鎮置,屬思明府 。成化十八年[1482]升為 州,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二千四十里。 安隆長官司 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安隆長官司 ,仍屬泗城州 ,後直隸布政司 。距布政司   里。 地 地 政 地 政 政 衙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地 地 地 地 衙 6 / 7 https://taolang.club/doc/3263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