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084 / 150
 19 段 5473 字
 517 种 97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北宋]薛居正 等
←083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085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本篇关键词
纪年 開運二年[945] 1 開運三年[946] 1
地点 定州 10 兖州 6 河陽節度使 6 恆州 6 邠州 6 貝州 5
人物 李守貞 9 延壽 7 皇甫遇 6 馮暉 6 張彥澤 5
文官 節度使 77 戶部侍郎 7 知制誥 6 中書舍人 6 工部侍郎 6 御史中丞 5 給事中 5
刑部尚書 5
武官 留後 12 步軍都指揮使 7 上將軍 4
其他 輟朝 5 致仕 5 契丹 4
目錄
0
1
2
卷八十四 晉書 十 少帝 紀第四
開運二年[945]夏五月丙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大赦天下。丁酉,以右衞上將軍上將軍 馬萬 為左金吾上將左金吾上將
軍軍 致仕 。戊戌,陝州節度 使宋彥筠 移鎮鄧州 ,澶州 節度使節度使 何建 移鎮河陽 。以左神武統神武統
軍軍 潘瓌為澶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李彥韜 遙領壽州 節度使節度使 兼侍衞馬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 ,以滄
州 節度使節度使 田武 遙領夔州 節度使節度使 兼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辛亥,白虹貫日 。壬子,宰臣宰臣 桑維
翰 、劉昫 、李崧 、和凝 並加階爵。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竇貞固 改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太常寺卿太常寺卿 王松 改工部工部
尚書尚書 。以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龍敏 為太常卿太常卿 ;以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李慎儀為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以御史御史
中丞中丞 張允 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知制誥知制誥 ,充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以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顏衎 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以兵兵
部侍郎部侍郎 、弘文館學士弘文館學士 、判館事判館事 田敏 為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以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段希堯 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以工部工部
侍郎侍郎 邊蔚 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依前權知開封府事權知開封府事 ;以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李式 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以給事中給事中 王
仁裕 為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甲寅,以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趙瑩 為開封尹開封尹 ,以皇弟開封尹開封尹 重睿 為秦州 節節
度使度使 ,以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 劉繼勳 為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前鄆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從恩 為晉州 節度節度
使使 。丙辰,杜威來朝。定州 奏,大風雹,北嶽 廟殿宇樹木悉摧拔之。
作 號
武 名
武 仕 地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武 地 文 文 名 地 文 武
地 文 名 地 文 武 词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名 文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地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
4
5
6
7
六月乙丑朔,帝御崇元殿,百官入閣。監修國史監修國史 劉昫 、史官史官 張昭遠 等以新修唐書紀、志、列傳 并
目錄凡二百三卷上之,賜器帛有差。癸酉,以恆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杜威為天雄軍節度 使,充鄴都留守 ;
以鄴都留守 馬全節 為恆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金部郎中金部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徐台符 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
以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禮部郎中禮部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李澣 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都官郎中都官郎中 劉溫叟 加知制知制
誥誥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主客員外郎主客員外郎 范質改比部郎中比部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並依舊充職。祠部員外郎祠部員外郎 、知制誥知制誥 張
沆 本官充學士學士 ,以太常少卿太常少卿 陶穀 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己亥,以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劉景巗為陝州節
度 使。己卯,新授恆州 節度使節度使 馬全節 卒,輟朝 ,贈中書令中書令 。壬午,大理卿大理卿 張仁愿 卒,贈秘
書監 。遣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竇貞固 等分詣寺觀禱雨。己丑,以定州 節度使節度使 王周 為恆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
前易州刺史易州刺史 安審約為定州 留後留後 。是月,兩京及州郡十五並奏旱。
秋七月乙未朔,以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領夔州 節度使節度使 田武 為昭義軍節度 使。甲寅,左諫議大左諫議大
夫夫 李元龜 奏,請禁止天下僧尼典買院舍,從之。丙辰,前少府監 李鍇 貶坊州 司戶,坐冒請逃
死吏人衣糧入己故也。庚申,以前齊州 防禦使防禦使 薛可言為延州 兵馬留後留後 。
八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陶穀 奏,請權廢太常寺 二舞郎,從之。丙寅,宰臣宰臣 和凝 罷
相,守右僕射右僕射 。以樞密使樞密使 馮玉 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使如故。乙亥,詔:「諸御史御史 今後除準
式請假外,不得以細故小事請假離京;除奏制命差推事及按察外,不得以諸雜細務差出。」丙子,以靈
州 節度使節度使 馮暉 為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加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以前鄜州 節度使節度使 丁審琪為左羽林統軍羽林統軍 ;以
前鄜州 節度使節度使 郭謹 為左神武統軍神武統軍 。西京留司御史臺 奏:「新授鄧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宋彥筠 于銀沙
灘斬廳頭鄭溫。」詔鞫之,款云:「彥筠 出身軍旅,不知事知事 體,不合專擅行法。」詔釋其罪。以工工
部尚書部尚書 王松 權知貢舉 。丁丑,以前晉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叔千 為右金吾上將軍右金吾上將軍 ;以三司副使三司副使 、給給
事中事中 李穀 為磁州刺史磁州刺史 ,充北面水陸轉運使水陸轉運使 。分遣使臣於諸道率馬。戊寅,以左金吾上將軍左金吾上將軍 皇
甫立 為左衞上將軍上將軍 ,以右羽林統軍羽林統軍 李懷忠 為左武衞上將軍上將軍 。庚辰,新授潞州 節度使節度使 田
武 卒,輟朝 ,贈太尉太尉 。戊子,湖南 奏,靜江軍節度 使馬希杲 卒。
九月丙申,以西京留守西京留守 、北面馬步軍都排陣使都排陣使 景延廣 為北面行營副招討使行營副招討使 。丁酉,以刑部侍刑部侍
郎郎 趙遠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以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李式 為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以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盧價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價久次綸
闈,舊例合轉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或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宰臣宰臣 馮玉 擬此官,桑維翰 以為資望淺,不署狀。無何,維
翰 休沐數日,玉獨奏行之,維翰 由是不樂,與玉有間矣。己亥,幸繁臺 觀馬,遂幸李守
貞 第。庚子,以晉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從恩 為潞州 節度使節度使 。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張昭遠 加階爵,酬修唐
史 之勞也。戊申,升曹州 為節鎮 ,以威信軍 為軍額。詔李守貞 率兵屯澶州 。己酉,月掩昴
宿 。以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焦繼勳 為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 ,以內客省使內客省使 孟承誨 為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壬子,以前太太
子詹事子詹事 王居敏為鴻臚卿鴻臚卿 ,李專美 為大理卿大理卿 ,以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致仕 馬裔孫 為太子詹事太子詹事 。甲寅,
移泰州 理所于滿城縣 。乙卯,詔相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彥澤 率兵屯恆州 。
冬十月戊寅,以河陽節度使 何建 為涇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許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從溫 為河陽節度使 ,以
前鄭州 節度使節度使 石贇 為曹州 節度使節度使 。庚午,遣使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羅周岳 、使副太子右庶子太子右庶子 王
延 濟冊兩浙 節度使節度使 錢弘佐 為守太尉太尉 。辛未,右金吾右金吾 衞上將軍上將軍 楊彥詢 卒,贈太子太太子太
師師 。丁丑,高麗 遣使貢方物。庚辰,以前延州 節度使節度使 王令溫 為靈州 節度使節度使 。庚寅,以邢
州 兵馬留後留後 劉在明 為晉州 兵馬留後留後 ,以前河陽 留後留後 方太 為邢州 留後留後 。癸巳,升陳
州 為節鎮 ,以鎮安軍 為軍額。
文 名 文 名 作
地 文 地 地
地 名 地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地 地 文 名 礼 文 文 名
衙 文 名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地 武
武 地 文 名 地
文 名 衙 名 地
地 武 地 武
文 名 衙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地 文 武
地 文 名 武 衙 地 文 名
名 文
文 名 仕 地 文 名 武 文
文 名 文 文 武
名 武 武 名 武 地 文
名 礼 武 地 地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作 地 营 地 名 地
天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仕 名 文
地 地 地 文 名 地
地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地 文 名 武 文 武 名
文 政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武 名 地 武 地 武 名 地 武
地 营 地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8
9
10
11
12
十一月戊戌,以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馮暉 兼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充北面行營 先鋒 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以
權知高麗國 事王武為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使持節、玄菟 州都督州都督 ,充大義軍使軍使 ,封高麗國王 。癸卯,日
南 至,帝御崇元殿受朝賀 。戊申,兩浙 奏,順化軍節度 使錢鐸 卒。甲寅,以壽州 節度使節度使 、侍
衞馬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 李彥韜 為陳州 節度使節度使 ,典軍典軍 如故。丙辰,前商州刺史商州刺史 李俊 除名 ,坐受財枉
法也。
十二月乙丑,以兩浙 節度使節度使 、吳越國王 錢弘佐 兼東南面兵馬都元帥兵馬都元帥 。丙寅,以吳越國 金馬
左廂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湖州刺史湖州刺史 胡思進遙領虔州 昭信軍節度 使,以吳越國 金馬右廂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明州明州
刺史刺史 闞璠遙領宣州 寕國軍節度 使,並典軍典軍 如故。左羽林統軍羽林統軍 丁審琪卒,贈太尉太尉 。辛未,以工工
部侍郎部侍郎 盧價為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以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集賢殿學士集賢殿學士 、判院事判院事 司徒詡 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依前充
職。以前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殷鵬 為給事中給事中 ,充樞密直學士樞密直學士 ;以給事中給事中 劉知新 為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乙
亥,陝府 節度使節度使 劉景巗來朝。丁丑,狩于近郊,獵也。己卯,光祿卿光祿卿 致仕 陳玄 卒于太
原 。庚辰,命使冊高麗國王 王武。癸未,以前兖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審信 為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丁亥,
以樞密使樞密使 、中書令中書令 桑維翰 為開封尹開封尹 ;以司空司空 、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劉昫 判三司 ;以左僕左僕
射射 、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李崧 為守侍中侍中 ,充樞密使樞密使 ;以開封尹開封尹 趙瑩 為中書令中書令 、弘文館大弘文館大
學士學士 ;以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 焦繼勳 知陝州 軍州事。己丑,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馮暉 準詔來朝。
是歲,帝每遇四方進獻器皿,多以銀于外府 易金而入,謂左右曰:「金者貴而且輕,便于人力。」識
者以為北遷之兆也。
開運三年[946]春正月癸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賀 ,仗衞如式。詔改鑄天下合同印、書詔印、御前印,
並以黃金為之。己亥,貝州 梁漢璋 奏,蕃寇屯聚,將謀入寇。詔符彥卿 屯荊州 口。癸卯,以
前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劉繼勳 為同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陝州節度 使劉景巗為鄧州 節度使節度使 。丙午,以宣徽宣徽
南院使南院使 、知陝州 事焦繼勳 為陝州 留後留後 。丁未,刑部 員外王涓 賜私家自盡,坐私用官錢經營
求利故也。右司郎中右司郎中 李知損 貶均州 司戶,員外置,馳驛發遣 ,坐前任度支判官度支判官 日與解縣 榷鹽榷鹽
使使 王景遇交遊借貸故也。己酉,詔侍衞親軍副都指揮使軍副都指揮使 李守貞 率師巡撫巡撫 北邊。辛亥,以皇弟秦
州 節度使節度使 重睿 為許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許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審琦 為兖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兖州 節度節度
使使 趙在禮 為晉昌軍節度 使。癸丑,以涇州 節度使節度使 何建 為秦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前貝州 節度節度
使使 史威為涇州 節度使節度使 。乙卯,定州 奏,契丹 入寇。己未,二王後守太僕少卿太僕少卿 、襲酅國
公 楊延壽 除名 配流威州 ,終身勿齒。延壽 奉命于磁州 檢苗,受贓二百餘匹,準律當絞,有司
以二王後入議,故貸其死。
二月壬戌朔,日有蝕之。詔滑州 皇甫遇 率兵援糧入易、定等州。甲子,以滄州 留後留後 王景為本
州節度使節度使 。右僕射右僕射 和凝 逐月別給錢五萬、傔糧芻粟等,優舊相也。辛未,魯國大長公主 史
氏薨 ,輟朝 三日。丙子,光祿卿光祿卿 致仕 王弘贄 卒,贈太常卿太常卿 。迴鶻遣使貢方物。升桂州 全
義 縣為溥州 ,仍隸桂州 ,其全義 縣改為德昌縣 ,從湖南 馬希範 所請也。壬午,以前晉昌軍
節度 使安彥威 充北面行營 副都統副都統 ,以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兼太府卿太府卿 孟承誨 為右武衞大將軍大將軍 充職。
是日幸南莊,命臣寮泛舟飲酒,因幸杜威園,醉方歸內。甲申,河陽節度使 李從溫 薨 ,輟朝 ,
贈太師太師 。
地 文 名 武 营 营 武
政 文 地 武 文 主
地 礼 地 地 名 地 文
武 名 地 文 武 文 名 法
地 文 主 名 武 政
武 文 地 地 政 武
文 地 地 武 武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仕 名
地 主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衙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地 地 文 名
衙
礼
地 名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地 文
文 地 名 地 武 衙 名
文 名 地 法 文 地
文 武 名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地 文 地 政 文
主 名 法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武
文 文 名 主
葬 礼 文 仕 名 文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名 营 武 文 文 名 武
地 名 葬 礼
文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3
14
15
16
17
三月壬辰朔,以權知河西節度使 張遵 古為河西留後留後 。乙未,以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顏衎 為戶部 待郎,以戶戶
部侍郎部侍郎 趙遠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丙申,以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兼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馮暉 為河陽節度使 ,以
前涇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德珫 為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守貞 奏,大軍至衡水 。己亥,奏獲鄚州刺史州刺史 趙思
恭 。癸卯,奏大軍迴至冀州 。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顏衎 表上,以母老乞解官就養,從之。戊申,以皇子 齊
州 防禦使防禦使 延煦 為澶州 節度使節度使 。辛亥,密州 上言,飢民殍者一千五百。庚申,以瓜州刺史瓜州刺史 曹元
忠 為沙州 留後留後 。
夏四月辛酉朔,李守貞 自北班師到闕。太原 奏,吐渾 白可久 奔歸契丹 ,諸侯咸有異志。乙
未,宰臣宰臣 詣寺觀禱雨。曹州 奏,部民相次餓死凡三千人。時河南 、河北 大飢,殍殕甚眾,沂、
密、兖、鄆寇盜羣起,所在屯聚,剽劫縣邑,吏不能禁。兖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審琦 出兵捕逐,為賊所
敗。戊寅,幸相國寺 禱雨。皇子 延煦 與晉昌軍節度 使趙在禮 結婚,命宗正卿宗正卿 石光贊主之。
五月庚寅朔,以兵部郎中兵部郎中 劉皡為太府卿太府卿 。戊戌,以前同州 節度使節度使 馮道 為鄧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定
州 奏,部民相次擄殺流移,約五千餘戶。青州 奏,全家殍死者一百一十二戶。沂州 奏,淮南 遣海海
州刺史州刺史 領兵一千五百人,應接賊頭常知及,詔兖州 安審琦 領兵捕逐。甲辰,以前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韋勳
為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兖州 安審琦 奏,淮賊抽退,賊頭常知及與其次首領武約等並乞歸命。辛未,幸大
年 莊,遊船習射。帝醉甚,賜羣官器帛有差,夜分方歸內。戊申,以鄜州 留後留後 李殷 為定州 節節
度使度使 。辛亥,詔皇甫遇 為北面行營都部署 ,張彥澤 為副,李殷 為都監都監 ,領兵赴易、定等州,
尋止其行。甲寅,以貝州 留後留後 梁漢璋 為貝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左神武統軍神武統軍 郭謹 為鄜州 節度節度
使使 。
六月庚申朔,登州 奏,文登縣 部內有銅佛像四、瓷佛像十,自地踴出。狼山 招收指揮使指揮使 孫方簡
叛,據狼山 歸契丹 。乙丑,詔諸道不得橫薦官僚,如本處幕府 有闕,即得奏薦。丙寅,以前昭義
軍節度 使李從敏 為河陽節度使 ,以河陽節度使 兼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馮暉 為靈州 節度節度
使使 。壬午,以鄆州 節度使節度使 兼侍衞親軍都指揮使親軍都指揮使 高行周 為宋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加兼中書令中書令 ,充北
面行營 副都統副都統 ;以宋州 節度使節度使 、侍衞親軍都指揮使親軍都指揮使 。定州 奏,蕃寇壓境。詔李守貞 為北
面行營都部署 ,滑州 皇甫遇 為副,相州 張彥澤 充馬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 ,定州 李殷 充步軍都指揮步軍都指揮
使使 。
七月壬辰,以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王延 為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以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王松 為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以太常卿太常卿 龍
敏 為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以左丞左丞 李慎儀為太常卿太常卿 ,以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張昭遠 為左丞左丞 ,以右丞右丞 李詳 為吏吏
部侍郎部侍郎 ,以前義州刺史義州刺史 李玘 為右丞右丞 。前晉昌軍節度 使安彥威 卒,輟朝 ,贈太師太師 。丙
申,兩浙 節度使節度使 、吳越國王 錢弘佐 加守太師太師 ,北京留守北京留守 、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北平王 劉知
遠 加守太尉太尉 。滄州 奏,蕃寇攻饒安縣 。楊劉口河決西岸,水闊四十里。以前鄧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劉景
巗為太子太師太子太師 致仕 。辛亥,宋州 穀熟縣 河水雨水 一概東流,漂沒秋稼。丁巳,大理卿大理卿 李專
美 卒。戊午,詔偽清泰朝經削奪官爵朱弘昭 、馮贇 、康義誠 、王思同 、藥彥稠 等,並復其官
爵。自夏初至是,河南 、河北 諸州郡餓死者數萬人,羣盜蜂起,剽略縣鎮,霖雨不止,川澤汎漲,
損害秋稼。
地 名 武 文 名 衙
文 文 地 文 武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名 地 文
名 地 文 名 主
地 武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武
名 地 政 名 政
文 地 地 地
地 文 名
处 主 名 地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地 地 地
文 地 名 文
文 地 名
节 地 武 名 地
文 名 衙 名 名 武
地 武 名 地 文 武 名 地
文
地 地 地 武
地 政 衙
地 名 地 地 武 名 地
文 地 文 武 名 地 文 文
营 武 地 文 武 地 名
衙 地 名 地 名 武 地 名
武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名 礼 文
地 文 主 名 文 文 文 主
名 武 地 地 地 文
文 仕 地 地 节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083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085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目錄
18
八月己未朔,以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裴羽 為給事中給事中 。庚申,李守貞 、皇甫遇 駐軍定州 。辛酉,幸南
莊,召從臣宴樂 ,至暮還宮。詔潞州 運糧十三萬赴恆州 。癸亥,以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張煦 為青州刺青州刺
史史 。李守貞 奏,大軍至望都縣 ,相次至長城 北,遇敵千餘騎,轉鬬四十里,斬蕃將嘉哩 相公。丁
卯,詔班師。庚午,以前亳州 防禦使防禦使 邊蔚 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以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李式 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充三司三司
副使副使 ;以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盧價為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以樞密直學士樞密直學士 、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邊光範 為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充職。辛
未,以右龍武統軍龍武統軍 周密 為延州 節度使節度使 。癸酉,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劉知遠 奏,誅吐渾 大首領大首領 白承
福 、白鐵匱、赫連海龍 等,並夷其族凡四百口,蓋利其孳畜財寶也,人皆寃之。甲戌,以大理少大理少
卿卿 劇可久 為大理卿大理卿 。棣州刺史棣州刺史 慕容彥超 削奪在身官爵,房州 安置,坐前任濮州 擅出省倉麥及
私賣官麯,準法處死,太原 節度使節度使 劉知遠 上表 救之,故貸其死。丙戌,靈州 馮暉 奏,與威州刺威州刺
史史 藥元福 于威州 土橋西一百里遇吐蕃 七千餘人,大破之,斬首 千餘級。是月,秦州 雨,兩旬不
止,鄴都 雨水 一丈,洛京、鄭州 、貝州 大水,鄴都 、夏津 臨清 兩縣,餓死民凡三千三百。盜
入臨濮 、費縣 。
秋九月壬辰,鄆州 節度使節度使 、侍衞親軍都指揮使親軍都指揮使 李守貞 加兼侍中侍中 ,滑州 節度使節度使 皇甫遇 進
封邠國公 ,相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彥澤 加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甲午,以權知威武軍節度 使李弘達為檢校太檢校太
尉尉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充福建節度使節度使 ,知閩國 事。乙未,前商州刺史商州刺史 李俊 賜自盡,坐與親妹姦及行
劔斫殺女使,又殺部曲孫漢榮,強姦其妻,準法棄市 ,詔賜死于家。己亥,張彥澤 奏,破蕃賊于定
州 界,斬首 二千餘級,追襲百餘里,生擒蕃將四人,摘得金耳環二副進呈。癸卯,太原 奏,破
契丹楊 武谷,殺七千餘人。甲辰,以天策上將軍天策上將軍 、江南 諸道都統都統 、楚王 馬希範 兼諸道兵馬都兵馬都
元帥元帥 。詔開封府 ,以霖雨不止,應京城公 私僦舍錢放一月。乙巳,詔安審琦 率兵赴鄴都 ,皇
甫遇 赴相州 。丙午,以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楊凝式 為太子少傅太子少傅 ,以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王延 為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前
潁州團練使州團練使 竇貞固 為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是月,河南 、河北 、關西諸州奏,大水霖雨不止,溝河泛濫,
水入城郭及損害秋稼。是月,契丹 瀛州刺史瀛州刺史 詐為書與樂壽軍 監王巒,願以本城 歸順,且言城中
蕃 軍不滿千人,請朝廷發兵襲取之,己為內應。又云:「今秋苦雨,川澤漲溢,自瓦橋 以北,水勢
無際。戎王已歸本國,若聞南夏有變,地遠阻水,雖欲奔命 ,無能及也。」又,巒繼有密奏,苦言
瀛、鄚可取之狀。先是,前歲中車駕駐于河上,曾遣邊將邊將 遺書于幽州 趙延壽 ,勸令歸國,延壽 尋
有報命,依違而已。是歲三月,復遣鄴都 杜威致書于延壽 ,且述朝旨,啖以厚利,仍遣洺州 軍軍
將將 趙行實賫書而往,潛申款密。行實曾事延壽 ,故遣之。七月,行實自燕迴,得延壽 書,且言:
「久陷邊庭,願歸中國,乞發大軍應接,即拔身南去。」敘致懇切,辭旨綿密,時朝廷欣然信之,復遣
趙行實計會延壽 大軍應接之所。有瀛州 大將遣所親賫蠟丸書至闕下,告云欲謀翻變,以本城 歸
命。未幾,會彼有告變者,事不果就。至是,瀛州 守將劉延祚 受戎王之命,詐輸誠款,以誘我軍,
國家深以為信,遂有出師之議。
文 名 文 名 名 地
艺 地 地 文 名
文 名 地 处 名
地 武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武 名 地 文 文 名 政 文
名 然
文 名 文 文 名 地 地
地 文 名 礼 地 名
文 名 地 政 法 地
地 节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地
地 文 武 名 文 地 文 名
主 地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文 代 文 名
法 名
地 法 地
地 武 地 武 主 名
武 地 主 名 地
名 地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地
政 文 地 法
名 地
军
武 地 名 名
地 名 地
武 名 名
名 地 法
地 名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helloiac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helloiac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helloiac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helloiac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helloiac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helloiac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helloiac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helloiac
 
元史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元史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元史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元史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helloiac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helloiac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helloiac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helloiac
 
元史 175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元史 175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元史 175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元史 175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helloiac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helloiac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helloiac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helloiac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helloiac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helloiac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helloiac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helloiac
 

What's hot (20)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舊唐書 176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元史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元史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元史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元史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元史 175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元史 175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元史 175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元史 175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宋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寧宗四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helloiac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helloiac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helloiac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helloiac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helloiac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helloiac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helloiac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helloiac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helloiac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helloiac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helloiac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helloiac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helloiac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helloiac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helloiac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helloiac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helloiac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20)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舊五代史 120 卷一百二十 周書十一 恭帝紀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元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順帝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 1.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084 / 150  19 段 5473 字  517 种 97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北宋]薛居正 等 ←083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085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本篇关键词 纪年 開運二年[945] 1 開運三年[946] 1 地点 定州 10 兖州 6 河陽節度使 6 恆州 6 邠州 6 貝州 5 人物 李守貞 9 延壽 7 皇甫遇 6 馮暉 6 張彥澤 5 文官 節度使 77 戶部侍郎 7 知制誥 6 中書舍人 6 工部侍郎 6 御史中丞 5 給事中 5 刑部尚書 5 武官 留後 12 步軍都指揮使 7 上將軍 4 其他 輟朝 5 致仕 5 契丹 4 目錄 0 1 2 卷八十四 晉書 十 少帝 紀第四 開運二年[945]夏五月丙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大赦天下。丁酉,以右衞上將軍上將軍 馬萬 為左金吾上將左金吾上將 軍軍 致仕 。戊戌,陝州節度 使宋彥筠 移鎮鄧州 ,澶州 節度使節度使 何建 移鎮河陽 。以左神武統神武統 軍軍 潘瓌為澶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李彥韜 遙領壽州 節度使節度使 兼侍衞馬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 ,以滄 州 節度使節度使 田武 遙領夔州 節度使節度使 兼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辛亥,白虹貫日 。壬子,宰臣宰臣 桑維 翰 、劉昫 、李崧 、和凝 並加階爵。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竇貞固 改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太常寺卿太常寺卿 王松 改工部工部 尚書尚書 。以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龍敏 為太常卿太常卿 ;以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李慎儀為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以御史御史 中丞中丞 張允 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知制誥知制誥 ,充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以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顏衎 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以兵兵 部侍郎部侍郎 、弘文館學士弘文館學士 、判館事判館事 田敏 為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以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段希堯 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以工部工部 侍郎侍郎 邊蔚 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依前權知開封府事權知開封府事 ;以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李式 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以給事中給事中 王 仁裕 為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甲寅,以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趙瑩 為開封尹開封尹 ,以皇弟開封尹開封尹 重睿 為秦州 節節 度使度使 ,以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 劉繼勳 為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前鄆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從恩 為晉州 節度節度 使使 。丙辰,杜威來朝。定州 奏,大風雹,北嶽 廟殿宇樹木悉摧拔之。 作 號 武 名 武 仕 地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武 地 文 文 名 地 文 武 地 文 名 地 文 武 词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名 文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地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3 4 5 6 7 六月乙丑朔,帝御崇元殿,百官入閣。監修國史監修國史 劉昫 、史官史官 張昭遠 等以新修唐書紀、志、列傳 并 目錄凡二百三卷上之,賜器帛有差。癸酉,以恆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杜威為天雄軍節度 使,充鄴都留守 ; 以鄴都留守 馬全節 為恆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金部郎中金部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徐台符 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 以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禮部郎中禮部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李澣 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都官郎中都官郎中 劉溫叟 加知制知制 誥誥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主客員外郎主客員外郎 范質改比部郎中比部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並依舊充職。祠部員外郎祠部員外郎 、知制誥知制誥 張 沆 本官充學士學士 ,以太常少卿太常少卿 陶穀 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己亥,以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劉景巗為陝州節 度 使。己卯,新授恆州 節度使節度使 馬全節 卒,輟朝 ,贈中書令中書令 。壬午,大理卿大理卿 張仁愿 卒,贈秘 書監 。遣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竇貞固 等分詣寺觀禱雨。己丑,以定州 節度使節度使 王周 為恆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 前易州刺史易州刺史 安審約為定州 留後留後 。是月,兩京及州郡十五並奏旱。 秋七月乙未朔,以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領夔州 節度使節度使 田武 為昭義軍節度 使。甲寅,左諫議大左諫議大 夫夫 李元龜 奏,請禁止天下僧尼典買院舍,從之。丙辰,前少府監 李鍇 貶坊州 司戶,坐冒請逃 死吏人衣糧入己故也。庚申,以前齊州 防禦使防禦使 薛可言為延州 兵馬留後留後 。 八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陶穀 奏,請權廢太常寺 二舞郎,從之。丙寅,宰臣宰臣 和凝 罷 相,守右僕射右僕射 。以樞密使樞密使 馮玉 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使如故。乙亥,詔:「諸御史御史 今後除準 式請假外,不得以細故小事請假離京;除奏制命差推事及按察外,不得以諸雜細務差出。」丙子,以靈 州 節度使節度使 馮暉 為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加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以前鄜州 節度使節度使 丁審琪為左羽林統軍羽林統軍 ;以 前鄜州 節度使節度使 郭謹 為左神武統軍神武統軍 。西京留司御史臺 奏:「新授鄧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宋彥筠 于銀沙 灘斬廳頭鄭溫。」詔鞫之,款云:「彥筠 出身軍旅,不知事知事 體,不合專擅行法。」詔釋其罪。以工工 部尚書部尚書 王松 權知貢舉 。丁丑,以前晉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叔千 為右金吾上將軍右金吾上將軍 ;以三司副使三司副使 、給給 事中事中 李穀 為磁州刺史磁州刺史 ,充北面水陸轉運使水陸轉運使 。分遣使臣於諸道率馬。戊寅,以左金吾上將軍左金吾上將軍 皇 甫立 為左衞上將軍上將軍 ,以右羽林統軍羽林統軍 李懷忠 為左武衞上將軍上將軍 。庚辰,新授潞州 節度使節度使 田 武 卒,輟朝 ,贈太尉太尉 。戊子,湖南 奏,靜江軍節度 使馬希杲 卒。 九月丙申,以西京留守西京留守 、北面馬步軍都排陣使都排陣使 景延廣 為北面行營副招討使行營副招討使 。丁酉,以刑部侍刑部侍 郎郎 趙遠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以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李式 為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以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盧價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價久次綸 闈,舊例合轉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或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宰臣宰臣 馮玉 擬此官,桑維翰 以為資望淺,不署狀。無何,維 翰 休沐數日,玉獨奏行之,維翰 由是不樂,與玉有間矣。己亥,幸繁臺 觀馬,遂幸李守 貞 第。庚子,以晉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從恩 為潞州 節度使節度使 。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張昭遠 加階爵,酬修唐 史 之勞也。戊申,升曹州 為節鎮 ,以威信軍 為軍額。詔李守貞 率兵屯澶州 。己酉,月掩昴 宿 。以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焦繼勳 為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 ,以內客省使內客省使 孟承誨 為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壬子,以前太太 子詹事子詹事 王居敏為鴻臚卿鴻臚卿 ,李專美 為大理卿大理卿 ,以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致仕 馬裔孫 為太子詹事太子詹事 。甲寅, 移泰州 理所于滿城縣 。乙卯,詔相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彥澤 率兵屯恆州 。 冬十月戊寅,以河陽節度使 何建 為涇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許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從溫 為河陽節度使 ,以 前鄭州 節度使節度使 石贇 為曹州 節度使節度使 。庚午,遣使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羅周岳 、使副太子右庶子太子右庶子 王 延 濟冊兩浙 節度使節度使 錢弘佐 為守太尉太尉 。辛未,右金吾右金吾 衞上將軍上將軍 楊彥詢 卒,贈太子太太子太 師師 。丁丑,高麗 遣使貢方物。庚辰,以前延州 節度使節度使 王令溫 為靈州 節度使節度使 。庚寅,以邢 州 兵馬留後留後 劉在明 為晉州 兵馬留後留後 ,以前河陽 留後留後 方太 為邢州 留後留後 。癸巳,升陳 州 為節鎮 ,以鎮安軍 為軍額。 文 名 文 名 作 地 文 地 地 地 名 地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地 地 文 名 礼 文 文 名 衙 文 名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地 武 武 地 文 名 地 文 名 衙 名 地 地 武 地 武 文 名 衙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地 文 武 地 文 名 武 衙 地 文 名 名 文 文 名 仕 地 文 名 武 文 文 名 文 文 武 名 武 武 名 武 地 文 名 礼 武 地 地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作 地 营 地 名 地 天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仕 名 文 地 地 地 文 名 地 地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地 文 名 武 文 武 名 文 政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武 名 地 武 地 武 名 地 武 地 营 地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8 9 10 11 12 十一月戊戌,以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馮暉 兼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充北面行營 先鋒 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以 權知高麗國 事王武為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使持節、玄菟 州都督州都督 ,充大義軍使軍使 ,封高麗國王 。癸卯,日 南 至,帝御崇元殿受朝賀 。戊申,兩浙 奏,順化軍節度 使錢鐸 卒。甲寅,以壽州 節度使節度使 、侍 衞馬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 李彥韜 為陳州 節度使節度使 ,典軍典軍 如故。丙辰,前商州刺史商州刺史 李俊 除名 ,坐受財枉 法也。 十二月乙丑,以兩浙 節度使節度使 、吳越國王 錢弘佐 兼東南面兵馬都元帥兵馬都元帥 。丙寅,以吳越國 金馬 左廂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湖州刺史湖州刺史 胡思進遙領虔州 昭信軍節度 使,以吳越國 金馬右廂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明州明州 刺史刺史 闞璠遙領宣州 寕國軍節度 使,並典軍典軍 如故。左羽林統軍羽林統軍 丁審琪卒,贈太尉太尉 。辛未,以工工 部侍郎部侍郎 盧價為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以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集賢殿學士集賢殿學士 、判院事判院事 司徒詡 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依前充 職。以前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殷鵬 為給事中給事中 ,充樞密直學士樞密直學士 ;以給事中給事中 劉知新 為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乙 亥,陝府 節度使節度使 劉景巗來朝。丁丑,狩于近郊,獵也。己卯,光祿卿光祿卿 致仕 陳玄 卒于太 原 。庚辰,命使冊高麗國王 王武。癸未,以前兖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審信 為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丁亥, 以樞密使樞密使 、中書令中書令 桑維翰 為開封尹開封尹 ;以司空司空 、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劉昫 判三司 ;以左僕左僕 射射 、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李崧 為守侍中侍中 ,充樞密使樞密使 ;以開封尹開封尹 趙瑩 為中書令中書令 、弘文館大弘文館大 學士學士 ;以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 焦繼勳 知陝州 軍州事。己丑,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馮暉 準詔來朝。 是歲,帝每遇四方進獻器皿,多以銀于外府 易金而入,謂左右曰:「金者貴而且輕,便于人力。」識 者以為北遷之兆也。 開運三年[946]春正月癸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賀 ,仗衞如式。詔改鑄天下合同印、書詔印、御前印, 並以黃金為之。己亥,貝州 梁漢璋 奏,蕃寇屯聚,將謀入寇。詔符彥卿 屯荊州 口。癸卯,以 前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劉繼勳 為同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陝州節度 使劉景巗為鄧州 節度使節度使 。丙午,以宣徽宣徽 南院使南院使 、知陝州 事焦繼勳 為陝州 留後留後 。丁未,刑部 員外王涓 賜私家自盡,坐私用官錢經營 求利故也。右司郎中右司郎中 李知損 貶均州 司戶,員外置,馳驛發遣 ,坐前任度支判官度支判官 日與解縣 榷鹽榷鹽 使使 王景遇交遊借貸故也。己酉,詔侍衞親軍副都指揮使軍副都指揮使 李守貞 率師巡撫巡撫 北邊。辛亥,以皇弟秦 州 節度使節度使 重睿 為許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許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審琦 為兖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兖州 節度節度 使使 趙在禮 為晉昌軍節度 使。癸丑,以涇州 節度使節度使 何建 為秦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前貝州 節度節度 使使 史威為涇州 節度使節度使 。乙卯,定州 奏,契丹 入寇。己未,二王後守太僕少卿太僕少卿 、襲酅國 公 楊延壽 除名 配流威州 ,終身勿齒。延壽 奉命于磁州 檢苗,受贓二百餘匹,準律當絞,有司 以二王後入議,故貸其死。 二月壬戌朔,日有蝕之。詔滑州 皇甫遇 率兵援糧入易、定等州。甲子,以滄州 留後留後 王景為本 州節度使節度使 。右僕射右僕射 和凝 逐月別給錢五萬、傔糧芻粟等,優舊相也。辛未,魯國大長公主 史 氏薨 ,輟朝 三日。丙子,光祿卿光祿卿 致仕 王弘贄 卒,贈太常卿太常卿 。迴鶻遣使貢方物。升桂州 全 義 縣為溥州 ,仍隸桂州 ,其全義 縣改為德昌縣 ,從湖南 馬希範 所請也。壬午,以前晉昌軍 節度 使安彥威 充北面行營 副都統副都統 ,以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兼太府卿太府卿 孟承誨 為右武衞大將軍大將軍 充職。 是日幸南莊,命臣寮泛舟飲酒,因幸杜威園,醉方歸內。甲申,河陽節度使 李從溫 薨 ,輟朝 , 贈太師太師 。 地 文 名 武 营 营 武 政 文 地 武 文 主 地 礼 地 地 名 地 文 武 名 地 文 武 文 名 法 地 文 主 名 武 政 武 文 地 地 政 武 文 地 地 武 武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仕 名 地 主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衙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地 地 文 名 衙 礼 地 名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地 文 文 地 名 地 武 衙 名 文 名 地 法 文 地 文 武 名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地 文 地 政 文 主 名 法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武 文 文 名 主 葬 礼 文 仕 名 文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名 营 武 文 文 名 武 地 名 葬 礼 文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13 14 15 16 17 三月壬辰朔,以權知河西節度使 張遵 古為河西留後留後 。乙未,以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顏衎 為戶部 待郎,以戶戶 部侍郎部侍郎 趙遠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丙申,以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兼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馮暉 為河陽節度使 ,以 前涇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德珫 為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守貞 奏,大軍至衡水 。己亥,奏獲鄚州刺史州刺史 趙思 恭 。癸卯,奏大軍迴至冀州 。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顏衎 表上,以母老乞解官就養,從之。戊申,以皇子 齊 州 防禦使防禦使 延煦 為澶州 節度使節度使 。辛亥,密州 上言,飢民殍者一千五百。庚申,以瓜州刺史瓜州刺史 曹元 忠 為沙州 留後留後 。 夏四月辛酉朔,李守貞 自北班師到闕。太原 奏,吐渾 白可久 奔歸契丹 ,諸侯咸有異志。乙 未,宰臣宰臣 詣寺觀禱雨。曹州 奏,部民相次餓死凡三千人。時河南 、河北 大飢,殍殕甚眾,沂、 密、兖、鄆寇盜羣起,所在屯聚,剽劫縣邑,吏不能禁。兖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審琦 出兵捕逐,為賊所 敗。戊寅,幸相國寺 禱雨。皇子 延煦 與晉昌軍節度 使趙在禮 結婚,命宗正卿宗正卿 石光贊主之。 五月庚寅朔,以兵部郎中兵部郎中 劉皡為太府卿太府卿 。戊戌,以前同州 節度使節度使 馮道 為鄧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定 州 奏,部民相次擄殺流移,約五千餘戶。青州 奏,全家殍死者一百一十二戶。沂州 奏,淮南 遣海海 州刺史州刺史 領兵一千五百人,應接賊頭常知及,詔兖州 安審琦 領兵捕逐。甲辰,以前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韋勳 為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兖州 安審琦 奏,淮賊抽退,賊頭常知及與其次首領武約等並乞歸命。辛未,幸大 年 莊,遊船習射。帝醉甚,賜羣官器帛有差,夜分方歸內。戊申,以鄜州 留後留後 李殷 為定州 節節 度使度使 。辛亥,詔皇甫遇 為北面行營都部署 ,張彥澤 為副,李殷 為都監都監 ,領兵赴易、定等州, 尋止其行。甲寅,以貝州 留後留後 梁漢璋 為貝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左神武統軍神武統軍 郭謹 為鄜州 節度節度 使使 。 六月庚申朔,登州 奏,文登縣 部內有銅佛像四、瓷佛像十,自地踴出。狼山 招收指揮使指揮使 孫方簡 叛,據狼山 歸契丹 。乙丑,詔諸道不得橫薦官僚,如本處幕府 有闕,即得奏薦。丙寅,以前昭義 軍節度 使李從敏 為河陽節度使 ,以河陽節度使 兼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馮暉 為靈州 節度節度 使使 。壬午,以鄆州 節度使節度使 兼侍衞親軍都指揮使親軍都指揮使 高行周 為宋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加兼中書令中書令 ,充北 面行營 副都統副都統 ;以宋州 節度使節度使 、侍衞親軍都指揮使親軍都指揮使 。定州 奏,蕃寇壓境。詔李守貞 為北 面行營都部署 ,滑州 皇甫遇 為副,相州 張彥澤 充馬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 ,定州 李殷 充步軍都指揮步軍都指揮 使使 。 七月壬辰,以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王延 為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以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王松 為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以太常卿太常卿 龍 敏 為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以左丞左丞 李慎儀為太常卿太常卿 ,以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張昭遠 為左丞左丞 ,以右丞右丞 李詳 為吏吏 部侍郎部侍郎 ,以前義州刺史義州刺史 李玘 為右丞右丞 。前晉昌軍節度 使安彥威 卒,輟朝 ,贈太師太師 。丙 申,兩浙 節度使節度使 、吳越國王 錢弘佐 加守太師太師 ,北京留守北京留守 、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北平王 劉知 遠 加守太尉太尉 。滄州 奏,蕃寇攻饒安縣 。楊劉口河決西岸,水闊四十里。以前鄧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劉景 巗為太子太師太子太師 致仕 。辛亥,宋州 穀熟縣 河水雨水 一概東流,漂沒秋稼。丁巳,大理卿大理卿 李專 美 卒。戊午,詔偽清泰朝經削奪官爵朱弘昭 、馮贇 、康義誠 、王思同 、藥彥稠 等,並復其官 爵。自夏初至是,河南 、河北 諸州郡餓死者數萬人,羣盜蜂起,剽略縣鎮,霖雨不止,川澤汎漲, 損害秋稼。 地 名 武 文 名 衙 文 文 地 文 武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名 地 文 名 地 文 名 主 地 武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武 名 地 政 名 政 文 地 地 地 地 文 名 处 主 名 地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地 地 地 文 地 名 文 文 地 名 节 地 武 名 地 文 名 衙 名 名 武 地 武 名 地 文 武 名 地 文 地 地 地 武 地 政 衙 地 名 地 地 武 名 地 文 地 文 武 名 地 文 文 营 武 地 文 武 地 名 衙 地 名 地 名 武 地 名 武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名 礼 文 地 文 主 名 文 文 文 主 名 武 地 地 地 文 文 仕 地 地 节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083 卷八十三 晉書九 少帝紀第三 085 卷八十五 晉書十一 少帝紀第五→目錄 18 八月己未朔,以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裴羽 為給事中給事中 。庚申,李守貞 、皇甫遇 駐軍定州 。辛酉,幸南 莊,召從臣宴樂 ,至暮還宮。詔潞州 運糧十三萬赴恆州 。癸亥,以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張煦 為青州刺青州刺 史史 。李守貞 奏,大軍至望都縣 ,相次至長城 北,遇敵千餘騎,轉鬬四十里,斬蕃將嘉哩 相公。丁 卯,詔班師。庚午,以前亳州 防禦使防禦使 邊蔚 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以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李式 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充三司三司 副使副使 ;以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盧價為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以樞密直學士樞密直學士 、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邊光範 為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充職。辛 未,以右龍武統軍龍武統軍 周密 為延州 節度使節度使 。癸酉,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劉知遠 奏,誅吐渾 大首領大首領 白承 福 、白鐵匱、赫連海龍 等,並夷其族凡四百口,蓋利其孳畜財寶也,人皆寃之。甲戌,以大理少大理少 卿卿 劇可久 為大理卿大理卿 。棣州刺史棣州刺史 慕容彥超 削奪在身官爵,房州 安置,坐前任濮州 擅出省倉麥及 私賣官麯,準法處死,太原 節度使節度使 劉知遠 上表 救之,故貸其死。丙戌,靈州 馮暉 奏,與威州刺威州刺 史史 藥元福 于威州 土橋西一百里遇吐蕃 七千餘人,大破之,斬首 千餘級。是月,秦州 雨,兩旬不 止,鄴都 雨水 一丈,洛京、鄭州 、貝州 大水,鄴都 、夏津 臨清 兩縣,餓死民凡三千三百。盜 入臨濮 、費縣 。 秋九月壬辰,鄆州 節度使節度使 、侍衞親軍都指揮使親軍都指揮使 李守貞 加兼侍中侍中 ,滑州 節度使節度使 皇甫遇 進 封邠國公 ,相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彥澤 加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甲午,以權知威武軍節度 使李弘達為檢校太檢校太 尉尉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充福建節度使節度使 ,知閩國 事。乙未,前商州刺史商州刺史 李俊 賜自盡,坐與親妹姦及行 劔斫殺女使,又殺部曲孫漢榮,強姦其妻,準法棄市 ,詔賜死于家。己亥,張彥澤 奏,破蕃賊于定 州 界,斬首 二千餘級,追襲百餘里,生擒蕃將四人,摘得金耳環二副進呈。癸卯,太原 奏,破 契丹楊 武谷,殺七千餘人。甲辰,以天策上將軍天策上將軍 、江南 諸道都統都統 、楚王 馬希範 兼諸道兵馬都兵馬都 元帥元帥 。詔開封府 ,以霖雨不止,應京城公 私僦舍錢放一月。乙巳,詔安審琦 率兵赴鄴都 ,皇 甫遇 赴相州 。丙午,以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楊凝式 為太子少傅太子少傅 ,以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王延 為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前 潁州團練使州團練使 竇貞固 為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是月,河南 、河北 、關西諸州奏,大水霖雨不止,溝河泛濫, 水入城郭及損害秋稼。是月,契丹 瀛州刺史瀛州刺史 詐為書與樂壽軍 監王巒,願以本城 歸順,且言城中 蕃 軍不滿千人,請朝廷發兵襲取之,己為內應。又云:「今秋苦雨,川澤漲溢,自瓦橋 以北,水勢 無際。戎王已歸本國,若聞南夏有變,地遠阻水,雖欲奔命 ,無能及也。」又,巒繼有密奏,苦言 瀛、鄚可取之狀。先是,前歲中車駕駐于河上,曾遣邊將邊將 遺書于幽州 趙延壽 ,勸令歸國,延壽 尋 有報命,依違而已。是歲三月,復遣鄴都 杜威致書于延壽 ,且述朝旨,啖以厚利,仍遣洺州 軍軍 將將 趙行實賫書而往,潛申款密。行實曾事延壽 ,故遣之。七月,行實自燕迴,得延壽 書,且言: 「久陷邊庭,願歸中國,乞發大軍應接,即拔身南去。」敘致懇切,辭旨綿密,時朝廷欣然信之,復遣 趙行實計會延壽 大軍應接之所。有瀛州 大將遣所親賫蠟丸書至闕下,告云欲謀翻變,以本城 歸 命。未幾,會彼有告變者,事不果就。至是,瀛州 守將劉延祚 受戎王之命,詐輸誠款,以誘我軍, 國家深以為信,遂有出師之議。 文 名 文 名 名 地 艺 地 地 文 名 文 名 地 处 名 地 武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武 名 地 文 文 名 政 文 名 然 文 名 文 文 名 地 地 地 文 名 礼 地 名 文 名 地 政 法 地 地 节 地 地 地 名 地 地 地 地 文 武 名 文 地 文 名 主 地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文 代 文 名 法 名 地 法 地 地 武 地 武 主 名 武 地 主 名 地 名 地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地 政 文 地 法 名 地 军 武 地 名 名 地 名 地 武 名 名 名 地 法 地 名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1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