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30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跨越百年的對話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
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會議時間:2011 年 4 月 16、17 日
會議地點: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主辦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四川大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
中國現代文學學會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贊助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四川大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
中國現代文學學會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本書之出版
承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補助經費
謹此致謝
序 i
跨越百年的對話
李 怡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二○一一是一個意義特殊的年份,不僅有辛亥革命的百年紀念,有民國歷史的百年典
藏,更是中華文學的一個新的時間記憶點─誰也不能否認百年國體、政體的流變之於文
學的重大意義。
海峽兩岸都在紀念這樣的「百年」,4 月 16 日至 17 日,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四川大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臺灣中國現代文學學會、臺灣東華大學華文文學
系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百年中華文學發展演變研討會」也在春意盎然的成都拉開了帷
幕,出席者包括來自大陸和臺灣的四十餘位專家和學者,「百年」成為與會者勾勒中華現
代文學發展演變的基本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學人在本次會議上鄭重提出了中華民國歷史的特殊價值,並嘗試
用「中華民國文學史」或「民國機制」等概念重新解釋現代中華文學,甚至從根本上取代
由來已久的「新文學」、「現代文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等基本用語。概念總是服務於
每一次新的歷史敘述的需要,圍繞「中華民國」的文學敘述既是為了展開一段被人忽略的
歷史內容,又體現了我們對其中的精神財富的某種緬懷和追溯,跨入新世紀的華人學界,
是否應當重視這樣的歷史文化遺產,並引為自我反思的一種方式呢?
與大陸學人的歷史緬懷形成有趣對照的是,臺灣學人似乎更注意對當下的文學現象的
解釋和剖析,當然,這些現象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大陸當代文學創作與臺灣當代文學創作。
前者展示了臺灣學人跨越社會文化距離的努力,後者則屬於自我的追問和觀看。在這兩個
方面,臺灣學人都表現出了很好的文學鑒賞與文本解讀能力,給與會者留下了相當深刻的
印象。由此也引出了四川大學青年學人姜飛先生的感慨:我們,為什麼就是我們如此的充
滿政治的焦慮?在什麼時候,又是因為什麼使得我們失去的文學鑒賞的平靜和閒適?姜飛
先生的感慨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當今兩岸學術姿態的某些差異,顯然,大陸的焦慮有它必
然的理由,而臺灣的從容平靜也有其理所當然的原因,畢竟,兩岸所走過的現代歷史是如
此的不同,同樣來到新世紀今天的我們,本來卻擁有各自的人生經驗與社會關懷!但正如
中國社科院張中良教授在學術總結中所指出的那樣,差異本身也提供了一種彼此觀察、相
互借鑒的可能。
ii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面對差異又尋求溝通,這就是彼此渴望的對話。雖然這裏的對話並不那麼容易,在種
種的話語隔膜,種種的文化斷層之外,我們究竟站在了同樣的歷史瞬間,面對共同的偉大
傳統,「跨越百年的對話」成為我們相互理解、彼此欣賞的基礎,我們相信這樣的未來:
更多的大陸學人將臺灣的當下文學(包括原住民文學)納入自己視野,而更多的臺灣學人
亦能回應大陸學界的歷史情懷,分享曾經的文化經驗,那麼,對話就不僅是有效的,而且
也是令人倍感溫馨和幸福的。
李怡
2011 年 6 月 9 日於北京
序 iii
締造下一個百年華文文學盛世
須文蔚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今年是民國一百年,是中國人擺脫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重要紀念年代,「海峽兩
岸百年中華文學發展演變研討會」在四川大學舉辦,可以說別具深意。因為在川大所在的
成都,座落有詩聖杜甫的草堂,向來是文人墨客要來瞻仰的「聖地」。台灣詩人大荒就曾
經吟唱過:
家事國事全然不似寫詩那樣由你經營……
你實在很迂很天真
僅僅聽見劍外一記輕雷
便喜孜孜的相信春回大地
─大荒〈謁杜甫草堂〉
讀大荒的詩,品味研討會中眾聲喧嘩的論文,耳邊響起詩人的提醒:語言是我們的居
所,是一間草堂,文學讓我們安住、自在,甚至可以天真,可以浪漫。
詩人更像時代的醫師,可以診斷出社會的病症。過去一百年中,不少作家歷經了戰亂、
流離、倉皇的歲月,無數傑出的文學作品,記錄了人們實際的生活,或是苦悶的內心。無
論是作家或評論家,鮮少不受到政治、社會或經濟環境的變遷,因而鼓盪思想與文字,但
經歷了百年歷史的沈澱,或許是到了可以和緩、縝密與冷靜分析文學作品的時刻。
「海峽兩岸百年中華文學發展演變研討會」固然要回顧一百年間,華文文學發展的風
貌,更重要是,藉由兩岸的學者交流,展向未來一百年,華文文學工作者營造一間語言的
屋宇,建構自己的美學、世界觀、批評系統。杜甫有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
士俱歡顏。」正說明了我們齊聚於四川大學,有著和杜工部同樣的盼望,更有著向世界證
明華文文學獨特與優美的志向。
本次研討會中,論文主題涉及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等地的文學作品,更包括了西南
少數民族與台灣原住民文學的討論。可見在華文文學的大家族中,雖然分居海內、外,雖
然深處不同的政治體制下,但是運用華文書寫,傳承華文文學香火的想望與實踐,沒有一
iv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刻稍歇。有待更多的研究者,開闊視野,不以自身所處的區域為限,則華文文學研究自然
會有更豐碩的成果。
名作家瘂弦說過:「文學貴在個性,卻又要以創意建構聯合,形成文學社群,聯合不
是無意見的凝結,而是眾聲喧講;不是文學思想或創作路線一致化,更不是強調群性,壓
抑個性。」在這次研討會中,我們聆聽到不同文學觀念的辯證,由於相互尊重,兼容並蓄,
更使得研討的結果顯得意義非凡。
感謝主辦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嚴謹組織會
議,李怡教授的盛情款待。更要感謝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宋如珊,以及本系劉秀美老師
的縝密聯繫。你們的努力,讓所有與會者相信:締造下一個百年華文文學盛世,指日可待。
目次 v
目次
序一:跨越百年的對話 李 怡 i
序二:締造下一個百年華文文學盛世 須文蔚 iii
從歷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機制的發掘
─我們怎樣討論中國文學的「民國」意義 李 怡 1
詞語的命運
─現代中國的「文學」定義 馬 睿 11
左右同源
─新文學史上的新寫實主義 姜 飛 25
青年、必讀、書與新文化
─魯迅《青年必讀書》中隱含的問題 周維東 39
張資平長篇小說接受研究的三個關鍵詞 陳思廣 49
生存慾求與死亡界限
─論劉恆的農民生活支柱小說 宋如珊 59
香椿樹街的文革往事與身體書寫
─以蘇童〈刺青時代〉、《城北地帶》為例 石曉楓 75
韓少功《山南水北》的鄉土世界 魏美玲 95
論兒童傳記的傳主選擇 廖卓成 109
物件、影像、家族史
─當代台灣女性敘事中的物件書寫與身分認同 黃宗潔 121
少數文學與數位書寫的建構及共構
─以戰後迄今台灣原住民族的漢語文學為探討範疇 魏貽君 133
臺灣原住民族女性書寫中的族群民俗傳統 劉秀美 169
尋找安居地
─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中的離/返敘事 楊 翠 181
vi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編後記 201
附錄:會議發表人及發表論文 203
跨越百年的對話—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
2011 年 頁 1-10
從歷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機制的發掘
─我們怎樣討論中國文學的「民國」意義
李 怡*
摘要
中國現代史上的「中華民國」是現代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環節,以「民國」為敘述框
架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應該成為我們的自覺追求。其中,探討「民國文學機制」更是我們亟
待解決的課題,所謂「民國文學機制」,指的就是從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政權─清王
朝覆滅以後,新的社會形態(民國)中逐步形成的影響和推動文學新發展的種種的力量。
關鍵詞:中華民國、民國文學機制、中國現代文學
*
李怡: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2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From Clarifying the Historical Naming to Excavating
the Cultural Mechanism
-How to Inquire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Chinese Literature
LIYI*
Abstract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odern China.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history by tak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narration frame
should become our conscious pursuit. To explore the literature mechanis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subject urgent to be solved. The literature mechanis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fers to the
gradually formed influence after Qing Dynasty, the Chinese last feudal autocratic regime's collapse,
and all sorts of strengths that give an impetus to the fresh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the new social
form, the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literature mechanis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
LiYi: Professor,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ge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從歷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機制的發掘─我們怎樣討論中國文學的「民國」意義 3
前言
中國現代史上的「中華民國」是現代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環節,無論是作為「亞洲第
一個共和國」的歷史標誌,還是包括中國共產黨人在內的全體中國人都曾為「民國」的民
主自由理想而奮鬥犧牲的重要事實,「民國」之於現代中國的意義都是值得我們加以深究
的。對於中國現代文學史而言,其特殊的敘史意義可能更引人注目。
中國現代文學的「敘史」一直都在不斷修正自己的框架結構,從一開始的「新文學」、
「現代文學」到 1980 年代中期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每一種命名的背後都有顯而易
見的歷史合理性,但同時又都不可避免地產生難以完全解決的問題。「新文學」在特定的
歷史年代劃開了與傳統文學樣式的距離,但「新」的命名畢竟如此的感性,終究缺乏更理
性的論證;「現代文學」確立了「現代」的價值指向,問題是「現代」已經成了多種文化
爭相解釋、共同分享的概念,中國之「現代」究竟為何物,實在不容易說清楚;「二十世
紀中國文學」確立的是百年來中國文學的自主性,但是這樣以「世紀」紀年為基礎的時間
概念能否清晰呈現這一文學自主的含義呢?人們依然不無疑問。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上,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敘史」的「民國」定位被提了出來,形成了越來越多的「民國文學史」
命名的呼籲。
一
1999 年,陳福康借助史學界的概念,建議中國文學的現代/當代之名不妨「退休」,
代之以中華民國文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學之謂;1
2003 年,較早發出「民國文學」呼籲
的張福貴先生認為,以「民國文學」取代「現代文學」意在「從意義概念返回到時間概念」,
在他看來,「現代文學」的概念過分突出了對歷史意義的認定而使得我們的歷史敘述出現
了較多的傾向性和排他性,理想的文學史定位似乎是:「文學史的命名,不同於文學評
論,也不同於文學史本身,應該獲得最大限度的認同。從這一點來說,作為一種存在事實
的陳述,文學史因為儘量淡化命名的傾向性,而突出中間性。時間概念又具有中間性,不
包含思想傾向,沒有主觀性,不限定任何的意義評價,只為研究者提供一個研究的時空的
邊界。」2
隨後魏朝勇試圖在「現代中國文學」這一統稱之下,具體分解「民國時期文學」
與「共和國時期文學」,從而賦予「現代」以確切的歷史內涵;3
最近幾年,這一訴求開
1
陳福康:《應該「退休」的學科名稱》,見《民國文壇初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9 年),第 10 頁。
2
張福貴《從意義概念返回到時間概念─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的命名問題》,香港《文學世紀》2003 年 4 期。
3
魏朝勇:《民國時期文學的政治想像》,(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5 年),第 12 頁。
4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始進一步發酵,秦弓等提醒大家注意民國歷史的場域對於現代文學闡釋的重要價值,4
湯
溢澤等呼籲正視文學的政治基礎:「中華民國作為一個政治的歷史單位,相應的文學史
─『民國文學史』也有存在的合理性。」5
趙步陽等從文化遺產保存的角度闡述了「民
國文學史」的特殊意義,6
筆者也曾提出,「民國文學史」框架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諸如
「大後方文學」等的真實形態。7
從我們熟悉的「新文學」、「現代文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到新的「民國文學」,
新的歷史命名究竟可能在什麼方向上推動我們文學史的研究呢?顯然,是要通過對更多歷
史細節的「還原」呈現文學過程的豐富性,擺脫從某一既定概念出發形成的史實遮蔽。鑒
於當前的命名願望是如此的不容妥協─幾乎將固有的現代文學概念通通置於被審判的
地位,也鑒於此番歷史的重寫是那麼的氣象宏大─力圖重新接續中國文學史固有的斷代
模式並重建中國自己的文學敘述方式,我們可以認為,當前出現的新的命名的努力可以說
是繼 1980 年代中期「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提出之後,又一次具有重大標誌性意義的學術
追求,它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所產生的推動效應在不久的未來將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
一種新的學術思想的範式正在快速地醞釀和發展著。
二
當然,任何研究範式的創立和改變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它必須要對固有的思
想方式進行證偽,而過去的思想範式在對歷史的有效解釋之中卻已經形成了一系列理據相
連、推理周密的邏輯鏈條,要尋找縫隙擊碎這些鏈條,其承受的阻力可想而知,有時候,
挑戰所遭遇的能量反轉甚至可能動搖我們的理論基點,令對他者的質疑首先陷入到自我質
疑的困境。這是我們新的歷史建構不得不正視的事實。
在我看來,「民國文學史」的命名不必刻意強化我們與其他歷史命名的尖銳對立,更
不能將彼此的分歧誇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因為,那樣一來,我們就必須面對一個徹
底顛覆一系列基本文學稱謂的敘述尷尬之中:新文學、現代文學以及已經有了二十多年歷
史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它們既是研究者的學術命名,同時也不斷成為文學當事人自
4
秦弓先後發表《從民國史的角度看魯迅》(《廣東社會科學》2006 年 4 期)、《現代文學的歷史還原與民國史
視角》(《湖南社會科學》2010 年 1 期)。
5
湯溢澤、廖廣莉:《論開展「民國文學史」研究的迫切性》(《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 年 2 期)另有湯溢
澤:《以「民國文學史」替代「新文學史」考》(《湖南社會科學》2010 年 1 期)、湯溢澤、郭彥妮:《論開
展「民國文學史」研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 年 2 卷 3 期)。
6
趙步陽、曹千里等:《「現代文學」,還是「民國文學」?》(《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8 年 1 期),張維亞、
趙步陽等:《民國文學遺產旅遊開發研究》(《商業經濟》2008 年 9 期),類似論文還包括梁子民、畢文昌《學
術史分期的當代意義》(《中國青年報》2006 年 12 月 6 日)、楊丹丹《「現代文學史」命名的追問與反思》(《長
春師範學院學報》2008 年 5 期)等。
7
李怡:《「民國文學史」框架與「大後方文學」》,《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9 年 1 期。
從歷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機制的發掘─我們怎樣討論中國文學的「民國」意義 5
我認同、自我展開的某種方式,要從一切的敘述領域乃至思想領域中徹底「清除」,事實
上已無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我們最終尋求的主要是解釋歷史的一種更合理的間架結
構,而不是改變歷史當事人本身的思想和語言習慣,甚至,也不必因此取消其他歷史概念
敘述者的價值。既然新的以回歸民國社會歷史為追求的研究是為了更豐富地呈現細節,那
麼我們所發現的細節就不是以否定和排斥過去歷史敘述的細節為目標,今天的新發現的歷
史細節本來就與過去的細節相互補充;我們也不必一味在研究模式的獨特性方面與過去一
較短長,過去關於現代文學的各種判斷、分析和追求也可以融入今天的研究。例如,為了
強調新研究的獨特性,我們一般都反覆說明「從意義概念返回到時間概念」的價值,突出
「民國文學」框架的宏富性:「這樣『現代文學』就成了單純的時間概念,成為可以包羅
萬象的時間容器,即可以接納五四新文學,又可以包容以鴛鴦蝴蝶派為主要特徵的舊派文
學,同時也不遮蔽言情、偵探、武俠之類的舊通俗文學,舊派文學的詩詞格律、日偽淪陷
區的漢奸文學、日常生活文學都可以在『民國文學』的時間框架下找到存在的位置,而不
致以遭受被放逐的命運。」8
然而,是否真的存在這麼一種歷史敘述模式:沒有思想傾向,
沒有主觀性,可以包羅萬象?甚至我們還會追問:需要有包羅萬象的文學史嗎?
韋勒克、沃倫闡述過一個重要的觀點:文學史的時代命名並不是隨意的標籤張貼:「不
能同意認為文學時代只是一個為描述任何一段時間過程而使用的語言符號的那種極端唯
名論觀點。極端唯名論假定,時代的概念是把一個任意的附加物加在了一堆材料上,而這
材料實際上只是一個連續的無一定方向的流而已;這樣,擺在我們面前的就一方面是具體
事件的一片渾沌,另一方面是純粹的主觀的標籤。如果我們持這樣的觀點,那就意味著我
們在變化多端但本質上一致的現實中的不管哪個地方截取一個橫斷面都明顯地是無所謂
的。從而,我們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文學分期系統,即使這種分期系統是多麼任意和機械,
也都是無關緊要的了。」「如果我們觀察一下較為近代的英國文學史,就會發現那種依據
曆法上的世紀或國王統治時期來給文學分期的作法幾乎已經完全消失不見,而代之以一系
列的時代,這些時代至少在名稱上得自最多種多樣的人類精神活動的。雖然我們還依舊使
用『伊莉莎白時代』的文學和『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這種殘存的、按不同王朝劃分時期
的老式術語,但這些字眼已經在一個理智史的系統中獲得了一種新的意義。我們沿用它
們,是因為我們覺得這兩個女王似乎象徵了她們那些時代的特徵。」「這些術語原本是政
治術語,現在卻在理智史甚至文學史中獲得了一種特定的意義。」「文學上某一時期的歷
史在於探索從一個規範體系到另一個規範體現的變化。」9
對於我們來說,「民國文學史」之所以有出現的必要,並不是它可以通過排除主觀思
想傾向來容納一切,而是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文學的新規範。「民國」作為以特定政治形
態為基礎的歷史單位,最後能夠成為「文學」的定位之語,乃是按照我們的「理智」和「思
8
楊丹丹《「現代文學史」命名的追問與反思》,《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8 年 5 期。
9
(美國)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等譯,(北京:三聯書店 1984 年)第 302、303、304、307 頁。
6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想」判斷,它已經形成一種特定的規範文學的意義。換話說,它不僅是時間的概念,同樣
也屬於意義的概念,那種不能為「新文學」、「現代文學」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所表達
的意義概念。至於舊體詩、通俗文學、漢奸文學等等能否進入「民國文學史」,也主要是
看它們能否在新的文學規範的向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因為過去文學史的「放逐」
就一定要被今天所「收容」。
在我看來,新的文學史研究在歷史概念的辯正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新的文化機制的發
掘,因為正是在這些文化機制當中,包含著特定時期文學規範的重要資訊。
三
除了對「民國文學」的歷史概念深表認同之外,我以為探討「民國文學機制」是我們
亟待解決的課題。
所謂「民國文學機制」,指的就是從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政權─清王朝覆滅以後,
新的社會形態(民國)中逐步形成的影響和推動文學新發展的種種的力量,或者說,因為
各種力量(政治體制、經濟模式、文化結構、精神心理氛圍等等)的因緣際會最終構成了
對文學發展肯定,同時在另外的層面上也造就了某種有形無形的局限,這一時期的文學形
態都可以在這樣的綜合性結構中獲得解釋,當然,未來文學形態的變化也在很大的程度上
歸結於這種「機制」的消亡,中國現代文學在民國時期種種形態的消亡,根本便在於新的
文學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機制的替代。
「民國文學機制」可以在不同方向和層面上加以解釋和挖掘。
例如民國經濟形態所造就的文學機制。從 1913 年張謇擔任擔任農商務部總長,提出
原則上撤廢公營事業、優先振興民間企業起,側重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便開始建立,後來國民政府的經濟管理高層如陳公博、宋子文等均大力鼓勵民營經濟的發
展,反對強化國家對經濟的管理,抑制政府財政支出。其間雖有孔祥熙提出以化學工業為
主導的國營企業發展計畫,有抗戰時期向計畫統治經濟的傾斜,但民營經濟發展的主導格
局則基本確定。中國近現代的出版傳播業就是在這樣的格局中發展起來的,出版傳播業的
民營性質雖然決定了文學的「市場利益驅動」,但讀者市場的驅動本身又具有多元化的可
能性,較之於一元化思想控制的國家壟斷,這顯然更能為文學的自由發展提供較大的空間。
再如民國法制形態影響下的文學發展。
清末新政,預備立憲,中國自國家層面的「憲政」與「法治」構想便已經啟動,法學
人才進入國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門從此成為大勢所趨,學習法律成為從事法律職業的
必備之資格。民國以後,法學人才的培養更成為教育界之重任。綜合性大學的法科是學生
人數最多的專業,北京大學在 1917 年到 1923 年的六年間,法科畢業生人數占該校年均畢
從歷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機制的發掘─我們怎樣討論中國文學的「民國」意義 7
業生人數的 50%;而國內更有大量的法政專門學校,僅從 1912 年到 1925 年,全國有記載
設立的法政專門學校有 418 所,各類專門學校共計 1143 所,法政專門學校占當時各類專
門學校總數的 37%;法政學校的在校生人數,占到全國專門學校在校生總人數的 50%以
上。這樣一個規模龐大的法律職業集團的出現,這樣一個法律思想界別的形成都加強著民
國社會的「法治」意識。我們看到,民國時期,立法上的重大舉措都有法學家們的思想參
與,針對民國時期立憲過程中不顧國情的情況,對於立法過程中的「黨治」問題,當時的
法學界就頗多批評,10
獨立的「法學界」的輿論壓力對於民國法制形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些重要的法律在制定過程中,都首先由媒體公示,在法學家甚至社會公眾中展開充分的
研討,如 1912 年《中華民國暫行新刑律》、1915 年《刑法修正案》、1919 年《刑法第二次
修正案》、1935 年《中華民國刑法》的起草,法學界的表現都相當的踴躍。
至少在法制的表面形態上,民國政府表現出了一系列「法治」的努力。南京臨時政府
的存在雖然短暫,但卻創建了一系列的保障民權的法律法令,北洋政府時期雖然戰亂不
息,但依然維持了民主法制的表面格局,到南京國民政府,則系統繼承了自清末修律以來
的法制建設成就,逐漸形成了以憲法為基礎,以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
行政法為主幹的所謂「六法體系」。民國法制形態對「民權」的保障與專制者的獨裁行政
構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獨裁專制一方面致力於思想文化的控制,不斷踐踏保障民權的法
律,但以「三民主義」和西方法治思想為基礎民國法律同樣也建構著保障民權的最後一道
防線,哪怕它本身是如此的動搖和脆弱。
在民國時期,我們目睹了知識份子利用法律為武器,對抗專職獨裁、捍衛言論自由的
大量案例。1922 年 10 月,北京各界發起要求廢止《治安警察條例》運動,1925 年,北京
新聞界要求撤銷《管理新聞營業條例》運動,上海新聞界要求廢止《出版法》等法令,1932
年《申報》反禁郵,1933 年《生活》反封殺,1938 年,為抗議國民黨政府制定《出版法》、
《新聞檢查標準》、《圖書雜誌審查辦法》,由生活書店和其他書局等發起,各界人士的參
加「拒檢運動」,即便在處於國家戰時緊急狀態,如《新華日報》也依然採用「開天窗」
的形式公然對抗新聞檢查。來自知識階層的風起雲湧、層出不窮的抗議風潮,極大地反撥
了國家政府的行政獨裁,令袁世凱、段祺瑞、蔣介石等都不得不有所顧忌,當魯迅憑一己
之力可以控告教育部勝訴,當段祺瑞也不得不承認「限制輿論的做法不適合共和國的國
體,對輿論應先採取放任主義」之時,當汪精衛等狀告成舍我和《民生報》損害名譽卻又
最後撤訴於法院,當蔣介石也不得不在一些禁令上有所妥協讓步,中國現代文學的自由空
間顯然獲得了寶貴的維護。
民國教育制度的存在則為文學新生力量的成長創造了文化條件,也為廣大知識份子的
生存提供了物質基礎。自晚清開始,中國教育逐步形成了國立、私立與教會教育的三足鼎
10
有關情況可以參見謝振民:《中華民國立法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年)。
8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立之勢,11
在今天看來,這些教育大體上實踐了教育獨立、中西會通的原則,為現代中國
文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晚清中國教育先是接受了德日中央集權模式的影響,官辦
學校成為教育的主體,然而這一政治與教育聯合的中國方式卻不斷遭遇到具有留洋背景的
新知識群體的批判和抨擊,加之民國初年的政治動盪,中央政權實際上無法有效地將自己
的政治理念貫穿到校園之中,民國政府的教育部於 1912 年-1913 年制訂頒佈的民國第一
個學校制度系統(即「壬子癸醜學制」),其中的《大學令》、《大學規程》等關於高等教育
的法令已經包含了若干廢除了忠君、尊孔等舊教育宗旨的內容,同時如校內設評議會、教
授會等機構,則開始效仿英美大學的自治權和學術自由思想。「五四」時期在教育界更開
展了廢止教育宗旨、宣佈教育本義、倡行教育獨立的運動,「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
神」的現代公民教育思想成為全國教育聯合會太原年會的決議。大學獨立的理念深入人
心,即便軍閥辦大學,也不得不表現出對教育的相當敬重,或者借興辦教育博取自己的社
會聲譽,國民黨努力推進「黨化教育」,也卻一直受到校內外各種力量的抵制和反對,徹
底的「黨化教育」從來也沒有在民國實現過。正是這樣的教育環境為現代中國培養了一批
又一批思想獨立、個性鮮明的青年知識份子,而又是這些知識份子的創造活動揭開了中國
文學嶄新的一頁;當這些寫作者走出各級學校的大門,便成為勇於承擔社會道義的中堅,
為民族憂思,為民眾吶喊,為理想奮鬥,而生存於校園的人們,也能夠利用相對優越的物
質條件進行文化的融合與知識的反思,在不同階段接受過民國學校教育青年可能分別形成
了社會派作家和學院派作家,他們興趣有別,優劣均在,但認真觀察,卻都自有其獨立的
文學貢獻,奔波於底層社會的左翼革命文學同樣受惠於民國教育,1940 年代的西南聯大
作家群則利用高等教育的資源進行了獨特的文化與生命思考。現代中國文學由此而更加豐
富和生動。
民國文化之於文學的「機制」性影響還體現為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與人文性格。撫今
思昔,特別是經歷過「階級鬥爭」年代的人們很容易為民國文化人的那樣一種溫厚、寬容、
謙恭的氣質與性格而動容,「民國氣質」多少成為一個令人感歎和緬懷的概念。無論這裏
面包含著幾多的誤會和想像,我們都應該承認,在沒有經過政治運動洗劫的時代,中國傳
統文化的精髓與西方文化的理念的確曾經發生過令人欣羡的共容,而不同文化傳統在現代
中國的匯流並不是今天人們所臆想的那樣你死我活,針鋒相對,從「五四」開始,激進與
保守,東方與西方,本土和外來,既彼此砥礪又並行發展,「五四文化圈」是豐富的、博
大的,既沒有「打倒」傳統文化,沒有「否定」民族特色,更沒有「斷裂」文明的進程,
它是不同品格的文化在現代文化的新的生態環境中都獲得了生機。12
那種動輒指責新文化
斷裂傳統文化的論調顯然來自「民國文化氣質」不復存在的時刻,其中反映的與其說是歷
11
到 1948 年,中國一共有 56 所大學,公立 31 所,私立 13 所,教會 12 所。
12
參見拙作:《誰的五四?─論「五四文化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 年 3 期)、《「五四」與現
代文學「民國機制」的形成》(《鄭州大學學報》》2009 年 4 期)。
從歷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機制的發掘─我們怎樣討論中國文學的「民國」意義 9
史的事實,不如說是一種深刻的歷史隔膜:在已經無法感受「民國文化氣質」的時候,人
們只能依靠對「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年代的現實故事「推測」過去。然而這樣一來,我
們就更加不能準確理解民國時期的整體文化氛圍了,也不能把握和體悟與這樣一種文化氛
圍相適應的民國知識份子的獨特氣質和道德魅力,今天我們常常也在討論所謂的「道德文
化重建」問題,但我們的討論總是擺不脫傳統/西方這樣一種二元選擇的模式,恰恰是二
十世紀的中國,在民國時代,我們曾經出現過的一種融會中西、溝通古今的文化寬容心態
被忽略了,既保留傳統君子的謙和,又開明地面對外來文化,家國關懷與世界視野同在,
兼濟獨善之道與科學民主之途並舉,體現在某些民國文化人身上的道德遺產幾乎已經被我
們所遺忘。
結語
當然,討論中國現代文學的「民國」意義,挖掘其中的創造「機制」絕不是為了美化
那一段歷史,在現在中國文化建設的漫長里程中,在我們的現代文化建設目標遠遠沒有完
成的時候,沒有任何一段歷史值得我們如此「理想化處理」,今天我們對歷史的梳理和總
結是為了呈現 20 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學發展的一些可資借鑒的機制,以為未來中國文學的
生長探詢可能─在過去相當長的歷史中,我們習慣於在外國文學發展的歷史中尋找我們
模仿的對象,通過介紹和引入西方文學的各種模式展開自己,殊不知,其中的文化與民族
的間隔也可能造成我們難以逾越的障礙,如今,重新返回我們自己的歷史,在現代中國人
自己有過的歷史經驗和智慧成果中反思和批判,也許就不失為一條新路。
10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跨越百年的對話—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
2011 年 頁 11-24
詞語的命運
─現代中國的「文學」定義
馬 睿∗
摘要
通過對「文學」這一關鍵詞的梳理,本文認為「審美」和「意識形態」先後成為中國
現代文學界定義「文學」,認識文學之本質特徵、文體範圍和價值功能的核心概念。它標
誌著漢語中的「文學」經歷了從傳統雜文學概念向狹義的純文學概念、再向社會學概念的
意義轉移,而這一轉移的背後,正是主宰文學知識的理論體系在發生轉變,即從儒家學說
到西方現代美學,再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轉變。
關鍵詞:文學、現代中國、審美、意識形態
∗
馬睿: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12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The Life of a Word:A Study of the Definitions of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Ma Rui∗
Abstract
By investigating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erm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we think that “aesthetics” and “ideology” have entered into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 one after another and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o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boundary
and value of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s a mark, it means that the term
“literature” in Chinese has shifted from the cultural concept to the Aesthetic one and the
sociological one aga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of the shift 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that carries the literary knowledge has been changing since the late Qing, during which time the
confidence on Confucianism has generally been whittled away with the rise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Marxist theory.
Key words:Literature, Modern China, Aesthetics, Ideology
∗
Ma Rui: Professor, College of Literature &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詞語的命運─現代中國的「文學」定義 13
前言
在漢語文化傳統中,「文學」是一個核心辭彙,其中凝聚了古代中國的宇宙觀、倫理
觀、語言觀、審美觀,它的意義關聯域非常廣泛,涉及文學藝術、教育學術、制度禮儀的
方方面面。對中國古代文化體系的理解,離不開對「文學」的各種意義關聯域的探究。從
先秦到清代,漢語中的「文學」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穩定,同時又具有一定開放性、變通
性的意義系統。總體來講,這個意義系統是在漢文化中心主義的格局內形成的,並向周邊
區域輻射,尤其是對於日、韓、越南等曾經使用過漢字的地區。外來的因素,比如印度佛
教的影響,並不伴隨政治經濟的影響,而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又並未導致漢文
化的危機。
「文學」的意義系統發生重大變化,是從晚清開始的,關鍵時期是 19 世紀末到 20 世
紀 20 年代。在那個時期,中國遭遇了西方,漢語文明遭遇了已經完成現代轉型的西方文
明,無論是在文化上,還是在政治經濟上,漢民族以本土、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格局被打
破了。作為一個核心辭彙,「文學」的意義系統發生變化,必然是因為它的社會文化基礎
在發生變化,並呈現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面。所以,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在漢語中
的確立,其實質是中國為了走進現代而進行的社會文化的重組。
如果我們把視野擴大,就會發現這並非中國的孤立經驗。西方文學概念同樣在現代進
程中發生意義的轉移,同樣引起西方學界的廣泛關注,在當代文學知識系統中,對核心概
念的意義演變進行梳理,已經成為學科的基礎和前提。又比如阿拉伯世界,和漢語文化一
樣在西方的衝擊和影響下,在捲入世界性的現代化進程中發展了不同於本土古典傳統的文
學概念。
因此,對「文學」的意義系統及其變遷進行考察,這是一個入口很小,但容量很大的
研究工作。它必需從實證性的,文獻的梳理和闡釋開始,但又必然會擴大研究視野。第一
步,它需要擴大到對傳統文學概念的系統考察,在此基礎上才能說明現代以來的意義轉
移;進一步,它需要從文學研究、文學理論擴大到知識社會學,討論在概念的演變中,中
西文化交流、教育學術體制、傳媒、政治文化等各種因素所起的作用;再繼續深究,就發
現文學概念的變化具有普遍性、持續性,難以局限於中國文學研究,也難以局限於靜態研
究,而需要跨文化的、動態的分析。當然,首先還是從我們自身經驗出發,研究漢語文化
中的文學概念在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 20 年代期間的意義變化,審視「審美」和「意識形
態」這兩個新的意義關聯域如何進入文學概念。
14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一
中國古代的「文學」,一般是「文章」和「學術」的合稱,前者指寫作,後者指對經
典文獻的研究,因為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故而都是關於「文」的學問和技能。僅就「文
章」而言,也不單純,有以文采為上和以達意為上的區分,有抒情、記敘、論說的區分。
中國古代文體學的內容非常龐雜,分類標準不一,有以表達方式、語言特點分類的,如詩、
詞、曲、賦等等,有以文章的內容和用途分類的,如傳、頌、銘、贊等等。以今天的眼光
來看,古代「文章」中的相當部分都不是文學。清代阮元試圖統一分類標準,以「彣彰」
專指注重文采、「用韻比偶」的寫作,以便與一般的「文章」相區別,在對「文學是一種
語言藝術」的認識上,接近了現代文學觀念。但對於「彣彰」的價值,仍然歸之於儒家之
「道」,審美仍然不能成為文學足以自立的依據,這是阮元「文言說」與現代文學觀念不
符之處。儘管「文學」、「文章」等概念的意義寬泛而籠統,但從實際的寫作和閱讀經驗來
看,古人對文學的情感性和文字之美是很有心得的,這為 20 世紀前後中國知識界順利接
受現代的狹義文學概念提供了條件。「文學」一詞的現代用法,最早產生於西方傳教士對
「literature」的翻譯,艾儒略(1623 年)、裨治文(1838 年)等人都曾在「literature」的
意義上使用過「文學」一詞,在作為漢語辭彙的「文學」中植入了異質性因素,但這種新
用法對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幾乎沒有任何影響。變化出現在 1844 年,魏源《海國圖志》在
介紹傳教士著作的同時也介紹了他們所使用的新詞,其中就有作為「literature」的「文學」,
「牆內開花牆外香」,《海國圖志》很快在日本產生影響,日文開始使用「文學」(bungaku)
與西方的「literature」對位。後來,當漢語又大量從日文中借用新詞的時候,「文學」與
「literature」的等同關係才在漢語經驗中真正建立起來。1
「文學」的這一「旅行」過程幾
乎與《海國圖志》的命運一樣,都是因為對日本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才反過來引起國人的
關注。需要說明的是,「literature」在西方語言中也可以泛指「文獻」和「著述」,也有廣
義與狹義之分。2
「literature」的狹義化、審美化在西方也是現代性的產物,威廉斯、伊格
爾頓、托尼.本尼特等理論家都認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在西方現代「文學」定義中起到主
導作用。漢語「文學」一詞的原有意義可以對位於廣義的、泛指的「literature」,至於它與
狹義的、特指的「literature」對位,則是外來語對母語的意義增殖,可見在對「文學」的
現代界定中,西方影響即使不是主導因素,也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1
參見[義大利]馬西尼著,黃河清譯,《現代漢語辭彙的形成─19 世紀漢語外來詞研究》(上海:漢語大詞
典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8 頁,第 250 頁。另見劉禾著,宋偉傑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
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02 年版),第 380 頁。
2
「如今我們稱之為 literature(著述)的是二十五個世紀以來人們撰寫的著作。literature 的現代含義:文學,
才不過百十年。1800 年之前,literature 這個詞和它在其他歐洲語言中相似的詞指的是『著作』,或者『書本
知識』。」[美]喬納森•卡勒著,李平譯,《文學理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1-22 頁。
詞語的命運─現代中國的「文學」定義 15
在文學概念演變中,審美化是以狹義化的方式實現的。現代「文學」的狹義化始於晚
清,主要在兩個方向上展開:一是把應用文從文學中排除出去,把詩歌、散文、小說、戲
劇四種非應用文體確定為文學的基本體裁,即袁進所說的「純文學進來,非文學出去」,3
與此相應,抒情、想像、虛構、文采成為文學的主要特徵;其二,是在文學的審美功能和
政教功能中突出前者,削弱後者,以非功利的審美價值為依傍,確立了文學相對於政治、
宗教、歷史、哲學、科學的獨立性。在上述變化過程中,「美術」和「純文學」這兩個術
語在 20 世紀初的大量出現具有標誌性意義。
「美術」源於對 fine arts 的翻譯,意即以審美為最高本質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
文學、音樂等各種藝術門類。近代中國知識界在使用這一辭彙的同時,也接受了審美獨立
的觀念。嚴復在《法意》的按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吾國有最乏而宜講求,然猶未有暇講
求者,則美術是也。夫美術者何?凡可以娛官神耳目,而所接者在感情,不必關於理者是
已」4
,這裏指出審美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感性體驗,並認為這是中國文化最匱乏的部分,
但正是因為審美的非功利性質,註定了以審美為宗旨的美術在當時只能居於邊緣地位。對
於崇尚「經世致用」,具有深厚實用主義傳統,又面臨深重民族危機的近現代中國,藝術
的啟蒙功能、宣傳功能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對於其審美功能自然是「未有暇講求」。嚴
複站在社會文化的宏觀立場上,看到美術與「有暇」的關係,王國維則站在美學的立場上,
激烈地批評工具主義的文學觀,「美術之無獨立價值也久矣,此無怪歷代詩人,多托於忠
君愛國勸善懲惡之意,以自解免,而純粹美術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無人為之昭雪
也。」5
這一段話被後人廣為引用,作為審美主義文學觀在中國出現的標誌。
當時在使用「美術」一詞時,一般都明確把文學歸為「美術」之一種,從而把文學從
經史之學中剝離出來,從「枝條經典」、「補史之闕」的任務中剝離出來。這種剝離,使中
國知識界對文學的性質和範圍產生新的認識:文學既然屬於美術,那麼審美體驗才是它
的最高追求,而具有審美價值的文本,才稱得上是文學。對這樣一種理論邏輯,魯迅的
表述最為清晰簡潔:「由純文學上言之,則以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興
感怡悅。文章為美術之一,質當亦然,與個人暨邦國之存,無所系屬,實利離盡,究理弗
存。」6
「美術」作為一個新術語,在當時被廣泛接受,說明其影響之大,但對這個辭彙
的使用,也有取其名而遺其實的現象,架空其內含的現代美學思想和文學獨立意識。這在
金松岑《文學上之美術觀》一文中體現得非常典型,一方面把「美術」作為表達「人心之
美感」,「發於不自已」的產物,一方面仍然落腳於「美術」的道德教化作用。7
知識體系
變化之初,新舊雜陳在所難免,但舊去新來的趨勢是日益明顯了。
3
袁進,《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68 頁。
4
《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版),第 948 頁。
5
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姚淦銘、王燕編,《王國維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 頁。
6
《摩羅詩力說》,《魯迅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第 71 頁。
7
金松岑,《文學上之美術觀》,舒蕪等編,《近代文論選》(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518-522 頁。
16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在「文學」歸屬於「美術」的過程中,以審美為依傍,小說正式成為「文學」家族的
一員。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指出「美術中以詩歌、戲曲、小說為其頂點,以其目的
在描寫人生故」8
(1904 年);黃人以「美」為核心給小說下定義,「小說者,文學之傾於
美的方面之一種也……一小說也,而號於人曰:吾不屑屑為美,一秉立誠明善之宗旨,則
不過無價值之講義,不規則之格言而已」9
(1907 年);徐念慈以美學標準判斷小說的價值,
「所謂小說者,殆合理想美學、感情美學,而居其最上乘者」10
(1907 年);呂思勉根據
美術的性質探討小說的性質,並把小說地位的提升與小說的現代性質結合起來考慮,「美
術之性質既明,則小說之性質,亦於焉可識已」11
,「小說者,文學之一種。以其具備近世
文學之特質,故在中國社會中,最為廣行也」12
(1914 年)。至此,文學屬於美術之一種,
小說屬於文學之一種,小說的崛起與社會文化的現代進程密切相關,這樣一些觀念在中國
知識界已經得到普遍認同。
「純文學」一詞的使用,與「美術」密切相關。當排除應用文,重視審美自律,被納
入美術範圍的「文學」概念產生以後,中國知識界感到「文學」一詞固有的含混性極有可
能使新知識、新觀念同化於舊傳統,為了突出文學觀念的轉變,曾使用加了限定和修飾的
「純文學」、「美文學」、「狹義文學」等術語,專門指稱現代意義上的文學,以便與泛指文
章和學術的傳統文學概念相區別,上述術語中,「純文學」一詞得到普遍的認同,成為通
用語。與「純文學」並行,20 世紀初也在純文學的意義上使用過「文章」一詞,魯迅、
周作人寫於這一時期的文學論文,都出現「純文學」與「文章」兩個術語的混用。例如,
「故文章之於人生,其為用決不次於飲食,宮室,宗教,道德……近世文明,無不以科學
為術,合理為神,功利為鵠。大勢如是,而文章之用益神。所以者何?以能涵養人之神思
耳。涵養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職與用也」13
;又如周作人引述美國學者宏德(Hunt)的觀
點時也使用「文章」一詞來指稱純文學,「文章者,人生思想之形現,出自意象、感情、
風味,筆為文書,脫離學術,遍及都凡,皆得利領解,又生興趣者也」14
。周氏兄弟雖然
沿用了傳統的「文章」,沒有接受阮元的「彣彰」,但他們都強調了「文章」獨立於道德、
宗教、學術,不以功利為目的的性質,這顯然是以現代美學為理論框架來認識文學。隨著
「純文學」一語被廣泛接受,「文章」的這一意義就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今天的「文章」
通常泛指一切寫作。
8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舒蕪等編,《近代文論選》(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 747 頁。
9
黃人,《〈小說林〉發刊辭》,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897-1916)(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89 年版),第 234 頁。
10
徐念慈,《〈小說林〉緣起》,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897-1916)(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89 年版),第 235 頁。
11
呂思勉,《小說叢話》,王運熙主編,《中國文論選》近代卷(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 年版),
第 806-807 頁。
12
同註 11,第 808 頁。
13
同註 6,第 71 頁。
14
周作人,《論文章之意義暨其使命因及中國近時論文之失》,王運熙主編,《中國文論選》近代卷(下)(南
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 年版),第 607 頁。
詞語的命運─現代中國的「文學」定義 17
與「純文學」相對的,是「雜文章」或「雜文學」。後者亦有兩層含義,一是文體上
的,例如周作人就從文體上區分了「純文章」與「雜文章」,「夫文章一語,雖總括文、詩,
而其間實分兩部。一為純文章,或名之曰詩(這裏沿用了西方廣義概念上的「詩」─引
者注) ∶,而又分之為二 曰吟式詩,中含詩賦、詞曲、傳奇,韻文也;曰讀式詩,為說部
之類,散文也。其他書記論狀諸屬,自為一別,皆雜文章也。」15
作為分類學意義上的「純
文學」,是一個中性概念,沒有評價性意義,但「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這是有關純文學
的最早也最完整的定義。」16
「雜文學」的另一層含義著眼於文學的價值和功能,1914 年,
呂思勉在《小說叢話》談到,「有主義之小說,或欲借此以牖啟人之道德,或欲借此以輸
入知識,除美的方面外,又有特殊之目的者也,故亦可謂之雜文學的小說。無主義的小說,
專以表現著者之美的意象為宗旨,為美的制作物,而除此之外,別無目的者也,故亦可謂
之純文學的小說。」17
顯然,這裏的純文學與雜文學,不是以文體類別為區分,而是以內
容和目的為區分。
無論就文體而言還是就功能而言,在純文學與非文學兩極之間都存在中間地帶。「美
術」和「純文學」的廣泛使用,代表著一種新的文學知識體系在中國的誕生,即文學從經
史之中獨立出來,被重新歸類為藝術的一種,接受了西方科學、道德、藝術三分的知識觀
念,以審美為藝術的本質,因此文學的本質特徵和最高價值都應該是審美,而不再是「載
道」、「補史」、「經世」之類。但事實總是比理論複雜,儘管不能說文學從屬於道德、政治、
宗教,但這些領域之間肯定具有交叉重疊的部分,政論文章、歷史著述也可能文采斐然、
情感充沛,具有審美因素,或者說具有文學性;詩歌小說也時常蘊含政教倫理的內容,並
非一個審美就可以囊括文學的全部意義。總體而言,當時的新知識界接受了狹義化、審美
化的文學定義,但仍然承認文學的複雜性,因此使用「純文學」的概念,以呈現理論上的
清晰,表達對文學的理想;而多多少少還留有廣義痕跡的「文學」,則用以指稱事實上存
在的複雜的文學現象。
二
「五四」時期,中國知識界再次掀起了討論「什麼是文學」的熱潮。這些討論在理論
認識上並不比前人深入,但影響則要大得多,經此討論,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正式
在中國確立了。
15
同註 14,第 710-711 頁。
16
辛小征、靳大成,《中國 20 世紀文藝學學術史》(第二部上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85 頁。
17
同註 11,第 818 頁。
18 2011 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
作為「文學改良」的發起者,胡適傾向於廣義的文學概念,他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
學》中涉及的範圍,也證明這位「開風氣之先」的新文化運動風雲人物,在文學觀念上仍
然深受傳統影響。陳獨秀在《答胡適之》(1916 年)、《文學革命論》(1917 年)等文中,
則主張區分「文學之文」與「應用之文」,「竊以為文學之作品,與應用文學作用不同,其
美感與伎倆,文學美術自身獨立存在之價值,是否可以輕輕抹殺,豈無研究之餘地?」18
但
陳獨秀僅限於提出問題,未作進一步論述。稍後,劉半農發表《我之改良文學觀》19
,是
當時對這一問題最為完整的回答。他首先討論的就是「文學之界說」,對於傳統文學知識
關於「文學」的三種理解,劉文都持否定態度:
一是「文以載道」之說,錯在「不知道是道,文是文」,視文學為附庸,使狹隘的功
利主義在文學中大行其道,而劉半農則主張對「道」和「文」分而論之。對「文以載道」
的否定,是強調文學在價值上的獨立性。
二是「文章有飾美之意,當作彣彰」,這是從阮元到劉師培的駢體正宗論,雖然符合
「文學為美術之一」的「世界文人所公認」,但其「飾美」僅從外在形式著眼,對美的本
質和文學的本質都有所誤解。對「彣彰」說的批評,強調從審美的角度而不是從教化功能
的角度理解文學的情感性。
三是章學誠「分別文史」之說,劉半農認為此說雖有突破傳統文學觀念,強調文史之
別的意圖,但錯在把小說劃了出去,把小說誤為補史之作。對小說之文學地位的認定,強
調了文學的虛構性。
從上述態度來看,劉半農的「文學改良」與胡適的側重點顯然有所不同,是從對文學
的重新定義開始的。他給出的正面意見區分了文字文本與文學文本,對後者的界定直接沿
用了西方「Literature」的定義,「The class of beauty of style, as poetry, essays, history, fictions,
or belles-lettres」,其中,「美」是本質因素。在確定文學的性質之後,劉半農繼續清理文
學的範圍問題,他注意到陳獨秀「文學之文」與「應用之文」的區分,但認為失之絕對,
他確定了兩個端點,一是絕對不是文學的,例如一切科學著作,一是純粹是文學的,例如
「詩歌戲曲、小說雜文」,此外還有大量處於中間狀態的文本。承認中間狀態,符合文學
的實際,也保持了理論的靈活性。20 世紀以來西方的文學理論,之所以用「什麼是文學
性」的問題取代「什麼是文學」的追問,也就是因為「文學」與「非文學」之間存在廣闊
的中間地帶,很難在理論上設定一個涇渭分明的界限。
劉半農關於文學界定問題的思考,基本上代表了當時中國知識界的認識水準,他提出
的「詩歌戲曲、小說雜文」的文學範圍,與魯迅的觀點一致,形成了小說、詩歌、散文、
戲劇「四分法」的雛形。《我之文學改良觀》應該視為新文學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論文獻,
18
陳獨秀,《答胡適之》,《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636 頁。
19
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王運熙主編,《中國文論選》現代卷(上)(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 年
版),第 16-28 頁。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TAAZE 讀冊生活
 
著作目錄
著作目錄著作目錄
著作目錄
lofen
 
国族的界限和文学史
国族的界限和文学史国族的界限和文学史
国族的界限和文学史
sugeladi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lofen
 
New acquisition title list – chinese (may, 2008)
New acquisition title list – chinese (may, 2008)New acquisition title list – chinese (may, 2008)
New acquisition title list – chinese (may, 2008)
sugeladi
 

What's hot (7)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帝都胜游
帝都胜游帝都胜游
帝都胜游
 
著作目錄
著作目錄著作目錄
著作目錄
 
国族的界限和文学史
国族的界限和文学史国族的界限和文学史
国族的界限和文学史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政大中文學報
政大中文學報政大中文學報
政大中文學報
 
New acquisition title list – chinese (may, 2008)
New acquisition title list – chinese (may, 2008)New acquisition title list – chinese (may, 2008)
New acquisition title list – chinese (may, 2008)
 

Viewers also liked (6)

99北商資研評鑑(大綱)002
99北商資研評鑑(大綱)00299北商資研評鑑(大綱)002
99北商資研評鑑(大綱)002
 
968 Casartelli Luca
968 Casartelli Luca968 Casartelli Luca
968 Casartelli Luca
 
9789866094378
97898660943789789866094378
9789866094378
 
96c1350fbf1a856ce04001011f015405
96c1350fbf1a856ce04001011f01540596c1350fbf1a856ce04001011f015405
96c1350fbf1a856ce04001011f015405
 
9789740329008
97897403290089789740329008
9789740329008
 
99 每日清除癌細胞
99 每日清除癌細胞 99 每日清除癌細胞
99 每日清除癌細胞
 

Similar to 9789860287745

北京师范大学赋
北京师范大学赋北京师范大学赋
北京师范大学赋
sugeladi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TAAZE 讀冊生活
 
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
amdg999
 
第三届“读者大会” 助推全民阅读新热潮
第三届“读者大会” 助推全民阅读新热潮第三届“读者大会” 助推全民阅读新热潮
第三届“读者大会” 助推全民阅读新热潮
sugeladi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sugeladi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sugeladi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sugeladi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sugeladi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sugeladi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sugeladi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佩菁 王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sugeladi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sugeladi
 
赠书目录书名著作人赠送人
赠书目录书名著作人赠送人赠书目录书名著作人赠送人
赠书目录书名著作人赠送人
sugeladi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sugeladi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sugeladi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8 年度第二期工作简报社会史理论研究列 ...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8 年度第二期工作简报社会史理论研究列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8 年度第二期工作简报社会史理论研究列 ...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8 年度第二期工作简报社会史理论研究列 ...
sugeladi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sugeladi
 

Similar to 9789860287745 (20)

北京师范大学赋
北京师范大学赋北京师范大学赋
北京师范大学赋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
 
第三届“读者大会” 助推全民阅读新热潮
第三届“读者大会” 助推全民阅读新热潮第三届“读者大会” 助推全民阅读新热潮
第三届“读者大会” 助推全民阅读新热潮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Publication
PublicationPublication
Publication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赠书目录书名著作人赠送人
赠书目录书名著作人赠送人赠书目录书名著作人赠送人
赠书目录书名著作人赠送人
 
南朝宮體詩的探析
南朝宮體詩的探析南朝宮體詩的探析
南朝宮體詩的探析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8 年度第二期工作简报社会史理论研究列 ...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8 年度第二期工作简报社会史理论研究列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8 年度第二期工作简报社会史理论研究列 ...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8 年度第二期工作简报社会史理论研究列 ...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More from TAAZE 讀冊生活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TAAZE 讀冊生活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TAAZE 讀冊生活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More from TAAZE 讀冊生活 (20)

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
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
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中國在十字路口
中國在十字路口中國在十字路口
中國在十字路口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玩轉Flash動畫製作
玩轉Flash動畫製作玩轉Flash動畫製作
玩轉Flash動畫製作
 
骨頭
骨頭骨頭
骨頭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978986028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