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8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ol. 17, No. 4, 706–71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陈启山1, 2     常    蕤3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香港) (3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香港)
                          2




摘   要    精确的元理解监测对随后的元理解控制和阅读理解有重要作用,但是,通常情况下,读者的元理解
监测并不精确。回顾20余年的元理解监测研究,发现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主要受制于阅读材料特征、监测线
索与标准测验特征等因素。未来研究应注意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监测线索及评价标准对元理解监测精确
性的交互关联影响。
关键词      元理解监测;判断形式;监测线索;标准测验;精确性
分类号      B842


1 不精确的元理解监测                                        理了她及其同事的25个元理解监测研究,发现元理
    元理解(metacomprehension)主要关注读者如                  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值仅为0.27(Maki & McGuire,
何将自己的阅读过程及结果作为意识对象加以监                                   。
                                                   2002) Dunlosky实验室公开发表的论文中36种不同
测,以及如何在监测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去解                             实验条件下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值也是0.27
决阅读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即元理解监测                                (Dunlosky & Lipko,2007)
                                                                         。综上所述,通常情况
(monitoring)与元理解控制(control)。元理解监                   下,读者的元理解监测虽然达到一定程度的精确,
测及其精确性是目前元理解研究的焦点(Matlin,                          但远不够非常精确。
2005)。
    元理解监测通常用读者对自己刚读过的文章的                           2 制约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主要因素及其
理解程度的评估或对随后的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的预                             作用机制
测进行测量。读者主观的元理解监测判断与客观的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并不精确,那么,是哪些因
标准测验(criterion test)成绩间的一致程度被称为                    素限制了读者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呢?元理解监测
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accuracy),研究中通常用判                        是读者对篇章进行阅读加工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线
断 值 与 测 验 成 绩 的 Gamma 相 关 对 其 进 行 测 量 ,            索做出的推论性判断,这一判断的精确由标准测验
Gamma是一种个体内(intrapersonal)相关系数,反                   来评定,所以,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不可避免的受
映的是个体对不同项目进行区分或辨别的能力,而                             制于阅读材料特征、监测线索与标准测验特征等因
不是个体的判断值与测验成绩的真实差距(Nelson,                         素。
Narens, & Dunlosky,2004;陈启山,2007)。那么,              2.1 阅读材料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是否精确呢?                                     2.1.1 阅读材料间的(inter-)差异
    梳理20余年的元理解研究,我们发现,读者元                              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反映的是读者对阅读材料的
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不但没有自我调控学习理论假设                             区分能力,所以阅读材料间的差异是影响元理解监
的那么高,反而非常的低。Lin和Zabrucky(1998)                     测精确性的重要因素,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读者的
综合分析以往的研究发现,以Gamma系数来表示,                           领域熟悉性(domain familiarity),即各篇文章对读
读者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值仅为0.25左右(最                           者的知识背景而言是难还是易。
高为1,最低为-1),且受多种变量的影响。Maki梳                             在 元 理 解 研 究 的 早 期 , Glenberg 和 Epstein
                                                   (1987)让音乐和物理专业的学生阅读这两个专业
                                                   的文章,发现被试跨专业文章的元理解监测的精确
收稿日期:2008-07-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784)资助。                          性较高,但是对本专业内各篇文章监测的精确性较
通讯作者:陈启山,E-mail:kaisanchan@yahoo.com.cn            低(Gamma 系数低于 0.06)。也就是说这两个专业
                                             70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 17 卷第 4 期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707-


的学生能够分辨本专业文章与对方专业文章的理解                        要正确解读 Maki 等人与 Jee 等人的研究结果,
程度的不同,但对本专业内各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却                    需要区分两个重要概念,相对精确性与绝对精确性。
不能很好的区分。这是因为物理(音乐)专业的被                    元认知研究中的精确性通常是指相对精确性,即鉴
试不具备对方专业的背景知识,所以对本专业的文                    别力;绝对精确性则不同,它是指主观的判断值偏
章他们能建构有效的情景模型,但不能有效的建构                    离客观的测验成绩的程度(通常用偏差来表示)。
对方专业文章的情景模型;精确的元理解监测的一                    Maki 与 Jee 等人均发现,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即
个主要线索是情景模型,所以他们能分辨两个专业                    相对精确性)相对独立于材料难度以及读者的阅读
间的不同。                                     能力与背景知识等,但绝对精确性则不然,材料越
   最近, Wiley 和 Griffin 2006)
      Jee,           (      置疑 Glenberg   难或背景知识越少,判断的偏差就越大。
研究中读者对本领域内文章的监测精确性很低这一                        Chen 和 Shiu(2007)使用 6 篇均是中等难度的
研究发现,他们发现大学生被试对 5 篇关于棒球的                  说明文探讨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特征,结果发现,
文章的不同做辨别时的 Gamma 系数达到 0.18,也              各种实验条件下读者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水平
就是说读者对熟悉文章的监测精确性可能并不完全                    (Gamma 均值为 0.35)高于随机猜测水平达到一定
处在随机猜测的水平。                                程度的精确,但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简言之,元理解监测精确性体现的是读者对不                       简言之,相对于阅读材料之间的明显差异对元
同文章的辨别或区分能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理解监测精确性比较稳定的影响而言,在阅读材料
下,文章彼此间的难度或领域熟悉性差异越大,它                    间彼此差异不大时,材料本身的难度、体裁等因素
们就越有可能被读者分辨开,即元理解监测就越精                    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影响的机制比较复杂,研究者
确;文章之间的差异越小就越不容易被区分,精确                    对此有不同的研究发现和解释。
性就越低。                                         综上所述,阅读材料间的差异越大,越利于读
2.1.2 阅读材料内的(intra-)特征                    者对其进行分辨,这代表着精确的元理解监测;而
   除了阅读材料之间的差异之外,阅读材料本身                   材料间的差异越小,就越不利于读者做出精确的元
的体裁和难度等特征也会影响元理解监测的精确                     理解监测判断;而阅读材料自身的内在特征对元理
性。                                        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受其他因素调节。
   Weaver 和 Bryant(1995)发现文章体裁影响元         2.2 监测线索
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对记叙文而言,读者预测细节                        元理解监测是读者运用各种线索做出的推论,
题的精确性远远低于预测主题测验题的精确性;而                    强化元理解监测所检索、提取和利用的线索可以提
对于说明文来说,读者预测细节题和主题测验的精                    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Koriat,1997)。研究者对
确性均较高,并且对细节题预测的精确性要高于对                    阅读时、阅读后各种强化元理解监测线索的认知活
主题测验预测的精确性。可见,文章体裁对元理解                    动及学习条件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做了广泛
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受标准测验性质的调节。                       而又深入的探讨。
   在控制文章体裁和测验性质的情况下,Weaver                2.2.1 延迟关键词效应
和 Bryant(1995)发现读者对中等难度文章的元理                  Thiede 等人(Thiede, Anderson, & Therriault,
解监测的精确性最高,显著高于低难度文章与高难                    2003;Thiede, Dunlosky, Griffin, & Wiley, 2005)发
度文章的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然而,Maki,Shields,             现,读者在阅读完文章后先延迟一段时间,然后总
Wheeler 和 Zacchilli(2005)设计了低难度和高难度       结文章并据此写关键词可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
的文章供被试阅读,考察读者文章难度对元理解监                    性(Gamma 系数高达 0.7),而读完文章后即时写关
测精确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高阅读能力的被                    键词或者在延迟的时间内读关键词则达不到这样的
试还是低阅读能力的被试,他们对不同难度文章的                    效果,这被称为元理解监测的延迟关键词效应
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元                    (delayed-keyword effect)。进一步的,Anderson 等
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与文章的难度和读者的语言能力                    人发现读者在延迟的时间内写摘要(summary)也
相对独立。 等人的研究发现与 Maki 的结果类似,
     Jee                                  可以达到类似效果(Anderson & Thiede,2008;
即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相对独立于背景知识的多                     Thiede & Anderson,2003)。Chen 和 Shiu(2007)
寡。                                        在 Thiede 研究的基础上,将元理解监测的延迟关键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708-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词效应推广到元理解监测的延迟效应,认为读者在                    确的元理解监测是可以通过各种强化监测线索的活
延迟的时间内从事利于情景模型建构的强化监测线                    动加工而加以改善与提高的。通过对提高元理解监
索的认知任务,均有可能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                   测精确性的研究的分析考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元
例如,他们发现读者延迟一段时间后接受前测                      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因为这两个问题是一个硬
(pretest)处理也可以显著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                币的正反面。
性,而且前测的加工形式影响这一效果,被试主动                        虽然 Thiede、Chen、Rawson 及 Wiley 等人所探
做前测比学习带有正确答案的前测题,更利于元理                    讨的各种效应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作
解监测精确性的提高。                                用机制则是一致的:读者在阅读文章和做元理解监
2.2.2 重读效应                                测判断间的时间间隔内所从事的利于情景模型建构
        Rawson 等人发现相对于只读一次文章,重读可          和提取的主动认知加工活动,对提高元理解监测的
以提高读者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这被称为重读效                    精确性至关重要,这就是情景模型假设(Anderson &
应(rereading effect),但这一效应受文章的重读时          Thiede,2008;Chen & Shiu,2007;Thiede, Dunlosky,
间和测验施测时间的调节。Dunlosky 等人把 113 名            Griffin, & Wiley, 2005;Rawson & Kintsch,2005;
被试分到 3 个组,阅读一次组、即时重读组和延迟                  Wiley, Thiede, & Griffin,2007),而延迟写关键词、
一周后重读组,分析了被试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                    重读、自我解释等促进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活动则
阅读时间和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结果证实了即时重                    被称为情景模型方法。
读组的重读效应存在,但是若重读与第一次阅读间                        这些情景模型方法可以让被试提取文章信息并
隔一周时则没有重读效应(Dunlosky & Rawson,            对之进行有效的加工和表征,由此产生的信息是元
2005)。Rawson 和 Kintsch(2005)进一步检验了        理解监测的重要线索。这些加工活动能让读者梳理
重读效应与测试时间的关系,被试也分别阅读一次、                   文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把文章的信息与背景知识联
即时重读和延迟一周重读,阅读测验分两次进行:                    系起来,还可以让读者专注于文中的重要信息,而
读完后即时测和间隔两天后测,结果发现即时测试                    这些信息正是建构文章意义和评估理解的重要线
时即时重读组被试的成绩最好,但在延迟测验时延                    索,这也正是读者建构情景模型的过程。元理解监
迟重读组的成绩则优于其他被试。                           测需要借助不同的线索,这些活动还可以强化这些
2.2.3 自我解释效应                              线索,也可能提高这些线索的质量、有效性及可用
        Wiley 和她同事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自我           性,而这正是提高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重要因素。
解释(self-explanation)及画概念图(concept map)        简言之,情景模型方法之所以能提高元理解监
等也可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他们将被试分                    测的精确性,主要是因为它们促进了情景模型的加
配到自我解释组、重读组与控制组,自我解释组首                    工而产生了有效的元理解监测线索。反过来看,元
先读完文章,在第二次阅读时自我解释文章各个部                    理解监测之所以不够精确,则可能是因为读者缺少
分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自我解释组的元理解监测                    这些有效的监测线索造成的。
精确性(Gamma 系数为 0.6)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               2.3 标准测验
(Griffin, Wiley, & Thiede,2008)。自我解释是学习       元理解监测判断是否精确是用读者的主观判断
者向自身做出解释以理解新信息的认知活动,阅读                    与客观的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的一致性程度来度量
时的自我解释能帮助读者了解文章内容以便于成功                    的,评价元理解监测是否精确的阅读理解测验被称
的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与情景模型,从而加深他们对                    为标准测验,在此,标准不是标准化之意,而是指
文章的理解,进而区分各篇文章之间的不同,提高                    参照。
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他们还发现,画概念图训练                        在元理解研究中,虽然研究者使用了多择一选
也可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这种方式尤其适                    择题(multiple-choice test) 正误题
                                                                  、   (true-false test)、
用于阅读技能低的学生(Wiley, Thiede, & Griffin,      填空测验(fill-in-the-blank test)
                                                                     、简短问答题(short
2007)。                                    essay answer test)及自由回忆测验(free recall test)
2.2.4 情景模型假设                              等各种性质或形式的测验作为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
        延迟关键词效应、重读效应与自我解释效应等              评价标准,但很少有研究探讨标准测验性质对元理
是元理解监测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们表明,本不精                    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直到最近,Miesner和Maki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 17 卷第 4 期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709-


(2007)发现读者对多择一选择题的成绩预测的精                 2.4 适当迁移监测假设:一个两因素的交互观
确性要高于对简短问答题成绩预测的精确性。                          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反映的是利用监测线索做出
   Maki, Willmon和Pietan(in press)进一步探讨   的判断与标准测验成绩之间的一致性,所以,上文
了分别以多择一选择题、简短问答题和自由回忆测                   分别分析的监测线索与标准测验对元理解监测精确
验为标准测验时被试成绩预测的精确性,这些测验                   性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交互的。
题目考察的均是对文章信息的记忆,而不涉及推理                        适 当 迁 移 监 测 假 设 ( transfer-appropriate-
与运用。对简短问答题和自由回忆测验的评分采用                   monitoring)对二者的动态交互关系做了明了简洁的
了潜在语义分析、词汇匹配和意义单元匹配三种方                   描述,即元理解监的精确性是监测线索的加工条件
法。结果发现被试对选择题成绩预测的精确性要高                   与标准测验的提取条件的一致性的函数(Mulligan
于对简短问答题和自由回忆测验成绩预测的精确                    & Lozito,2006;Thomas & McDaniel,2007a,2007b)。
性,但是后二者的精确性受测验评分方法的影响,                   换句话说,元理解监测所使用的线索及其加工条件
表现为意义单元匹配法评分时成绩预测的精确性最                   与标准测验的性质及其提取条件一致或相似时,读
高,词汇匹配法次之,潜在语义分析评分时的精确                   者的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就高;反之,二者不一致时,
性最差。                                     监测的精确性就会很低。这一假设也被称为编码提
   Maki 等人的研究相对于忽视标准测验性质对                取交互假设(encoding-retrieval interaction)
                                                                             ,它最早
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影响的研究而言是个进步,但仍                   源于记忆领域的研究,即记忆提取的优劣取决于学
有不足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虽然她操控了标                   习阶段与测验阶段所涉及的信息加工方式的相似
准测验的性质与形式,但是这些测验所测试的“理                   性,二者越相似,学习阶段的操作对测验阶段的操
解”都是针对文章信息的表层记忆的,即“篇章的                   作就越可能产生正向的迁移效果。其原则在于:信
元记忆”
   (metamemory for text),显然,这一术语未        息的回忆或提取与其编码时所用的方式有很强的关
必等同于“元理解”。理解会发生在不同层次和水平                  联,信息的储存取决于其被编码的方式与条件,而
上,因此,其研究结论只适合于读者对文章信息的                   信息的储存形式又决定了何种线索有助于信息的提
记忆上,至于能否推广到读者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取。
上,需持审慎态度。                                     适当迁移监测假设得到了较多研究支持。
   Chen(2008)探讨了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如何              Thomas 等人(Thomas & McDaniel,2007a,2007b)
受监测形式与标准测验的影响,其标准测验不仅使                   在研究中设计了排列句子和填补字母两种练习与概
用了考察“篇章的元记忆”的四择一选择题,还使                   念题和细节题两种标准测验,结果发现被试在监测
用了根据文本表征的宏观结构与情景模型设计以概                   判断前做排列句子的前测练习利于其精确的预测概
念图与心智图(mind map)为代表的模型图题与自               念题的成绩,而做填补字母的前测练习则利于细节
由回述形式的写摘要测验,以考察深层理解。结果                   题预测的精确性。
发现:如果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是四择一的选择                       Chen(2008)考察了两类强化元理解监测线索
题,读者的成绩预测比理解评估更精确;相反,如                   的认知活动(前测与关键词)与两种性质不同的标
果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是写摘要或模型图测验,                   准测验(四择一选择题和写摘要测验)对元理解监
则读者做理解评估比做成绩预测能达到更精确的监                   测精确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元理解监测精确性
测。                                       的评价标准是四择一选择题时,接受前测处理比写
   综合 Maki 与 Chen 等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           关键词处理更能达到更精确的监测;相反,如果监
发现,用不同形式或者性质的标准测验来评价同一                   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是写摘要测验,则读者接受写
个元理解监测,其精确性水平可能并不一样,这反                   关键词处理比接受前测处理能达到更精确的监测。
映了标准测验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更为重                       虽然元记忆监测与元理解监测领域的研究对适
要的是,标准测验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并不                   当迁移监测假设是否有较强的解释力尚存在争议
是独立发挥作用的,它受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与                   (Dunlosky, Rawson, & Middleton, 2005;Weaver &
监测线索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读者的元理解监                   Kelemen, 2003) 但是,
                                                      ,    这一假设无疑为我们理解为
测不够精确。                                   什么元理解监测精确性非常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
                                         角。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710-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3 问题与展望                                               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的共同点表现为二者均是
        下文在比较元理解监测与元记忆学会感判断的                       针对阅读的篇章做出的,均是读者借助不同的线索,
异同及剖析元理解研究与阅读理解研究关系的基础                             如内部线索、外部线索和记忆线索等而做出推论,
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更好的探讨为                             且都以随后的测验作为评价其精确性的标准。
什么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不够精确。                                       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它们的
3.1 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                                     指向不同。理解评估是回溯性的,而成绩预测是前
        元理解监测本质上是一种学会感判断,即学习                       瞻性的。由此决定了被试判断是所检索到、提取和
者对已学材料的掌握程度或学习程度的评估判断。                             利用的线索不同。读者在评估理解时搜索、利用的
学会感判断的研究源于元记忆,后延伸到元理解研                             线索会与阅读理解的加工和阅读结果的记忆表征密
究中。在元记忆研究中,学会感判断是被试在呈现                             切相关,如阅读的流畅性、对文本表征或情景模型
线索词的情况下预测自己能正确回忆目标词的概率                             的提取等;而预测成绩时利用的线索可能与其对标
有多大,但元理解监测的指向则并非如此明确。从                             准测验的性质、形式及难度等的预期有较大关联。
其概念内涵上看,元理解监测判断既可以是被试对                             不同形式的元理解监测所利用的线索存在差异,两
文章的理解程度的评估(Thiede, Dunlosky, Griffin, &            类线索可能有交叉与重合,这会影响被试的判断以
Wiley,2005),也可以是对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的预                        及判断的精确性;利用同样线索做不同形式的监测
测(Maki, Shields, Wheeler, & Zacchilli, 2005),文     判断,被试的判断及其精确性也会有差异。
献综述中通常也未将二者做严格的区分(Dunlosky                            综上所述,相对于元记忆中学会感判断在指向
& Lipko,2007;Lin & Zabrucky,1998;Maki &            与形式上的单维性,元理解监测要复杂得多;理解
McGuire,2002)。本文分别称之为理解评估(rate                     评估和成绩预测可能体现了元理解监测不同方面的
comprehension)与成绩预测(predict performance)。          心理特征。这正是回答“元理解监测精确性为什么
    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是从二者中择其一作                           非常低”这一问题的入手点,因为对元理解监测概
为元理解监测的操作化指标。例如,Anderson、                          念的细化与准确界定是考察其精确性的起点,以往
Gillström、Thiede 与 Wiley 等人
                          (Anderson & Thiede,      的研究忽视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的不同并将它们视
2008;Gillström & Rönnberg,1995;Thiede, Anderson,   作是可以互相替换的这一做法,可能是导致读者的
& Therriault,2003;Wiley, Thiede, & Griffin,2007)   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不高的起始原因。
在他们的研究中用被试对自己阅读理解水平的主观                             3.2 元理解监测的评价标准
评估来作为元理解监测的操作化定义。 Glenberg、
                 而                                    元理解研究中选用什么性质或形式的阅读理解
Maki、Miesner 与 Weaver 等人(Glenberg & Epstein,       测验评价元理解监测的精确,看似比较“随意”
                                                                       ,但
1987;Maki,Willmon & Pietan,2008;Miesner &          它实际上它涉及到语言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理
Maki,2007;Weaver & Bryant,1995)则使用被试               解”如何界定和测量的。
对自己在随后阅读理解测验中的成绩预测作为元理                                简单来说,理解一篇文章就是从文章中获取意
解监测的操作化指标。Dunlosky、Moore 和 Rawson                  义,获取的意义可分为不同的程度,所以理解可以
等人(Dunlosky, Baker, Rawson, & Hertzog,2006;        在不同的水平上或者依照不同的方式发生(Carroll,
Moore, Lin, & Zabrucky,2001;Rawson & Dunlosky,     2008)。Kintsch(1998)认为阅读理解就是读者建
2002)要么交替使用(在一个研究中使用理解评估                           构一系列心理表征的过程,即表层编码(surface
而在另一个研究中则使用成绩预测作为元理解监测                             code)、文本表征(textbase representation)和情景
的操作化指标);要么混和使用(在一个研究中混合                            模型(situational model)。表层编码是对文章中的
使用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也即,他们并未对理解                            字、词、短语及其与句法有关的表征。文本表征由
评估和成绩预测做本质意义上的区分,而是将二者                             保持文章意义的一系列命题组成,是对文章所提供
视作是可以互相替换的。                                        的语义及其层次关系的表征。情境模型是读者在文
    我们认为,理解评估与成绩预测可能涵盖并体                           本表征的基础上与自身背景知识相互作用,并通过
现了元理解监测不同方面的心理特征,应对之加以                             推理而形成一个微观世界。
区分与比较,因为二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差                                理解可在不同的水平或依照不同的方式发生,
异。                                                 因此对理解的考察既可以是探测词或探测句的正确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 17 卷第 4 期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711-


辨别,也可以是基于文本表征的回忆,还可以是基                    此,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及其精确性不可避免地要受
于情景模型的推理与应用。与此相对应,阅读理解                    制于此系统内的各个因素:阅读材料特征、元理解
测验既可以是基于文章某句话或某一段而设计的细                    监测的判断形式、监测线索及其强化线索的加工活
节题,也可以是需要统筹某些段落或者全文才能正                    动或条件、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这些因素对元
确作答的推理题。由此可见,作为元理解监测精确                    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可能并非孤立,适当迁移监
性的评价标准的阅读理解测验与阅读的加工与表征                    测假设就强调了监测线索的加工条件与标准测验的
是密切相连的,对二者关系的思考和探讨是在架设                    提取条件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交互影响。根据上
认知层面的阅读理解与元认知层面的元理解之间的                    文对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和评价标准分析,类比
桥梁(Wiley, Griffin, & Thiede,2005)。        适当迁移监测假设,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
   元理解研究中所使用的阅读理解测验的性质与                   用同一个标准测验评定不同形式的元理解监测的精
形式各异,如填空、自由回忆与选择题等,但它们                    确性,其精确性会一样吗?(2)用不同性质或形式
考察的内容可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读者对文章的                    的标准测验评价同一个元理解监测判断,其精确性
表层记忆(surface memory),二是读者对文章的深            是稳定不变的吗?
层理解(deeper comprehension),前者可称之为记              在此,我们不仅如适当迁移监测假设那样强调
住(remember) 后者则为学会
           ,      (learning)
                           (Kintsch,      两个因素的一致性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更
1998)。前者通常是指读者可以用某种形式(不必                  强调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考虑到阅读材料对元理
完全拘泥于原文的表面结构)把文章重新复述或再                    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较为稳定这一特点,我们强调
现,典型的例子是可以复述别人刚刚讲过的故事。                    监测形式、监测线索与监测精确性评价标准三者与
后者则是指读者在读完某篇文章后能根据文章信息                    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交互动态关系,三者中的任两
做出相关的推论或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该文章提供                    个一致可能会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但是这一
的信息,典型的例子是读者在看完某则财经新闻后                    效应会受另一个因素的调节。比如,强化监测线索
可以根据新闻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的任务与标准测验相匹配可能会提高元理解监测的
   结合阅读表征的理论,重新审视作为元理解监                   精确性,但是这一效应会受到元理解监测判断形式
测精确性评价标准的阅读理解测验,至少可以为元                    的调节。同样,判断形式与标准测验的一致性对元
理解研究提供以下启示:(1)标准测验不仅要关注                   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因素会受监测线索的调节;
测验的形式,更要注重测验的性质。(2)阅读理解                   判断形式与监测线索的匹配性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
测验所考察的“理解”与被试监测的“理解”在表                    的影响又会受标准测验形式与性质的影响。所以,
征或加工层次上对应一致是正确考察元理解监测精                    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监测线索与标准测验动态
确性的重要前提。如果被试所做的理解判断是基于                    一致对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有重要意义。
文章大意的,但用于考察其判断是否精确的标准测                         简言之,本文认为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与监测
验却是基于文章表面的枝节问题,则研究的效度肯                    形式、监测线索和监测的评价标准交互相关;三者
定不高。同理,若不同的研究在元理解监测的判断                    是否一致以及一致性程度的高低对元理解监测精确
形式或标准测验的性质上存在差异,则无法对不同                    性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这正是我们对“读者
的研究进行横向比较,贸然比较,则可能得出错误                    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这一问题所设想的答
结论。                                       案。
3.3 元理解监测的动态交互观
   就目前所知:阅读材料是元理解监测的对象;                   参考文献
                                          陈启山. (2007). 元理解监控的精确性及其延迟关键词效应.
读者根据研究者的要求做出元理解监测判断,这种
                                            心理科学进展, 15(2), 295–300.
判断可以是理解评估,也可以是成绩预测;无论判                    Anderson, M. C. M., & Thiede, K. W. (2008). Why do delayed
断的形式如何,读者的判断均需借助各种监测线索,                     summaries    improve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Acta
阅读时或阅读后强化监测线索的处理会影响读者的                      Psychologica, 128(1), 110–118.
监测判断;而这一判断是否精确需要用读者在阅读                    Carroll, D. W. (2008). Psychology of language (5th ed.) Belmont,

理解测验上的表现来评定。                                CA:     Thomson/Wadsworth        Chen,    Q.     S.   (2008).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Cues, criteria, and accuracy.
   可见,元理解监测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系统。因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712-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Hong Kong.                                                            Psychology, 97(4), 723–731.
Chen, Q. S., & Shiu, L. P. (2007, May). Two senses of                 Maki, R. H., Willmon, C., & Pietan, A. (in press). Basis of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Paper presented at 19th annual          metamemory judgments for text with multiple-choice, essay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PS),        and recall test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Matlin, M. W. (2005). Cognition (6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Dunlosky, J., Baker, J. M. C., Rawson, K. A., & Hertzog, C.             & Sons Miesner, M. T., & Maki, R. H. (2007). The role of test
  (2006). Does aging influence people's metacomprehension?              anxiety in absolute and relative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Effects of processing ease on judgments of text lear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19(4-5), 650–670.
  Psychology and Aging, 21(2), 390–400.                               Moore, D., Lin, L. A., & Zabrucky, K. M. (2005). A source of
Dunlosky, J., & Lipko, A. (2007). Metacomprehension: A brief            metacomprehension inaccuracy. Reading Psychology, 26(3),
  history and how to improve its accuracy. Current Directions in        251–265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4), 228–232.                              Mulligan, N. W., & Lozito, J. P. (2006). An asymmetry between
Dunlosky, J., & Rawson, K. A. (2005). Why does rereading                memory encoding and retrieval: Revelation, generation, and
  improve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Evaluating   the      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1),
  levels-of-disruption hypothesis for the rereading effect.             7–11.
  Discourse Processes, 40 (1), 37–55.                                 Nelson, T. O., Narens, L., & Dunlosky, J. (2004). A revised
Dunlosky, J., Rawson, K. A., & Middleton, E. L. (2005). What            methodology for research on metamemory: Pre-judgment recall
  constrains the accuracy of metacomprehension judgments?               and monitoring (PRAM). Psychological Methods, 9(1), 53–69.
  Testing the transfer-appropriate-monitoring and accessibility       Rawson, K. A., & Dunlosky, J. (2002). Are performance
  hypothese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2(4),                    predictions for text based on ease of processing? Journal of
  551–565.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Gillström, Å., & Rönnberg, J. (1995). Comprehension calibration         28(1), 69–80
  and recall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exts: Reading skill, reading     Rawson, K. A., & Kintsch, W. (2005). Rereading effects depend
  strategies, and effor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7(4),     on time of tes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1),
  545–558.                                                              70–80.
Glenberg, A. M., & Epstein, W. (1987). Inexpert calibration of        Thiede, K. W., & Anderson, M. C. M. (2003). Summarizing can
  comprehension. Memory & Cognition, 15(1), 84–93.                      improve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Contemporary
Griffin, T. D., Wiley, J., & Thiede, K. W. (2008). Individu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8(2), 129–160.
  differences,   rereading,   and   self-explanation:   Concurrent    Thiede, K. W., Anderson, M. C. M., & Therriault, D. (2003).
  processing     and    cue    validity    as    constraints   on       Accuracy of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affects learning of texts.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Memory & Cognition, 36(1),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1), 66–73.
  93–103                                                              Thiede, K. W., Dunlosky, J., Griffin, T. D., & Wiley, J. (2005).
Jee, B., Wiley, J., & Griffin, T. D. (2006). Expertise and the          Understanding        the       delayed-keyword           effect     on
  illusion of comprehension.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387–392.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1(6),
Kintsch, W. (1998). 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            1267–128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A. K., & McDaniel, M. A. (2007a). Metacomprehension
Koriat, A. (1997). Monitoring one’s knowledge during study: A           for educationally relevant materials: Dramatic effects of
  cue-utilization approach to judgments of learning. Journal of         encoding-retrieval   interactions. Psychonomic           Bulletin   &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6(4), 349–370.                    Review, 14(2), 212–218.
Lin, L. M., & Zabrucky, K. M. (1998). Calibration of                  Thomas, A. K., & McDaniel, M. A. (2007b). The negative
  comprehension: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cascade of incongruent generative study-test processing in
  instruc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3(4),              memory and metacomprehension. Memory & Cognition, 35(4),
  345–391.                                                              668–678.
Maki, R. H., & McGuire, M. J. (2002). Metacognition for text:         Weaver, C. A., III, & Bryant, D. S. (1995). Monitoring of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In T. J. Perfect, & B.       comprehension: The role of text difficulty in metamemory for
  L. Schwartz (Eds.), Applied metacognition (pp. 39–67).                narrative and expository text. Memory & Cognition, 23(1),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22.
Maki, R. H., Shields, M., Wheeler, A., E., & Zacchilli, T. L.         Weaver, C. A., III, & Kelemen, W. L. (2003). Processing
  (2005).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bsolute and relative               similarity does not improve metamemory: Evidence against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 17 卷第 4 期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713-

  transfer-appropriate monito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32(4), 408–428.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9(6),       Wiley, J., Thiede, K. W., & Griffin, T. D. (2007, April). What does
  1058–1065.                                                           it mean to learn from and understand science text? Paper
Wiley, J., Griffin, T. D., & Thiede, K. W. (2005). Putting the         presented at the 2007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omprehension in meta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ERA), Chicago, IL.




       Which Factors Constrain the Accuracy of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CHEN Qi-Shan1,2,            CHANG Rui3
            (1 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3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Hong Kong, China)


Abstract: Accurate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is crucial to effective metacomprehension control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However,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ed that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curacy is far less
impressive. Hence, the key issues were addressed in our paper: what factors constrain the accuracy of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Variables that affected the accuracy of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include that
the characters of texts, the orienting activity that may provide cues for the monitoring judgment, and the types of
criterion tests. Finally, we made some suggestions and presented new ideas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of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curacy. In particular, we proposed that concordance among monitoring judgment
forms, monitoring cues, and criterion test is the key for accurate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Keyword: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judgment forms; monitoring cues; criterion test; accuracy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不同土壤水分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土壤水分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不同土壤水分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土壤水分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sugeladi
 
Oil shale history, incentives, and policy
Oil shale  history, incentives, and policyOil shale  history, incentives, and policy
Oil shale history, incentives, and policysugeladi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与福华三路交汇处深圳国际商会中心43 层邮编 ...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与福华三路交汇处深圳国际商会中心43 层邮编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与福华三路交汇处深圳国际商会中心43 层邮编 ...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与福华三路交汇处深圳国际商会中心43 层邮编 ...sugeladi
 
不同钾营养效率型玉米品种的苗期生理特性
不同钾营养效率型玉米品种的苗期生理特性不同钾营养效率型玉米品种的苗期生理特性
不同钾营养效率型玉米品种的苗期生理特性sugeladi
 
[读者反馈]
[读者反馈][读者反馈]
[读者反馈]sugeladi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sugeladi
 
A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dollar
A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dollarA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dollar
A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dollarsugeladi
 
A history of clu
A history of cluA history of clu
A history of clusugeladi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2007 年读者利用图书馆行为方式调查总结(之三)
2007 年读者利用图书馆行为方式调查总结(之三)2007 年读者利用图书馆行为方式调查总结(之三)
2007 年读者利用图书馆行为方式调查总结(之三)sugeladi
 

Viewers also liked (10)

不同土壤水分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土壤水分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不同土壤水分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土壤水分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Oil shale history, incentives, and policy
Oil shale  history, incentives, and policyOil shale  history, incentives, and policy
Oil shale history, incentives, and policy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与福华三路交汇处深圳国际商会中心43 层邮编 ...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与福华三路交汇处深圳国际商会中心43 层邮编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与福华三路交汇处深圳国际商会中心43 层邮编 ...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与福华三路交汇处深圳国际商会中心43 层邮编 ...
 
不同钾营养效率型玉米品种的苗期生理特性
不同钾营养效率型玉米品种的苗期生理特性不同钾营养效率型玉米品种的苗期生理特性
不同钾营养效率型玉米品种的苗期生理特性
 
[读者反馈]
[读者反馈][读者反馈]
[读者反馈]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our history and government
 
A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dollar
A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dollarA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dollar
A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dollar
 
A history of clu
A history of cluA history of clu
A history of clu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7 年读者利用图书馆行为方式调查总结(之三)
2007 年读者利用图书馆行为方式调查总结(之三)2007 年读者利用图书馆行为方式调查总结(之三)
2007 年读者利用图书馆行为方式调查总结(之三)
 

More from sugeladi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sugeladi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sugeladi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sugeladi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sugeladi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sugeladi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sugeladi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sugeladi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sugeladi
 

More from sugeladi (20)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ol. 17, No. 4, 706–71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陈启山1, 2 常 蕤3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香港) (3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香港) 2 摘 要 精确的元理解监测对随后的元理解控制和阅读理解有重要作用,但是,通常情况下,读者的元理解 监测并不精确。回顾20余年的元理解监测研究,发现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主要受制于阅读材料特征、监测线 索与标准测验特征等因素。未来研究应注意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监测线索及评价标准对元理解监测精确 性的交互关联影响。 关键词 元理解监测;判断形式;监测线索;标准测验;精确性 分类号 B842 1 不精确的元理解监测 理了她及其同事的25个元理解监测研究,发现元理 元理解(metacomprehension)主要关注读者如 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值仅为0.27(Maki & McGuire, 何将自己的阅读过程及结果作为意识对象加以监 。 2002) Dunlosky实验室公开发表的论文中36种不同 测,以及如何在监测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去解 实验条件下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值也是0.27 决阅读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即元理解监测 (Dunlosky & Lipko,2007) 。综上所述,通常情况 (monitoring)与元理解控制(control)。元理解监 下,读者的元理解监测虽然达到一定程度的精确, 测及其精确性是目前元理解研究的焦点(Matlin, 但远不够非常精确。 2005)。 元理解监测通常用读者对自己刚读过的文章的 2 制约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主要因素及其 理解程度的评估或对随后的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的预 作用机制 测进行测量。读者主观的元理解监测判断与客观的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并不精确,那么,是哪些因 标准测验(criterion test)成绩间的一致程度被称为 素限制了读者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呢?元理解监测 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accuracy),研究中通常用判 是读者对篇章进行阅读加工的基础上,根据各种线 断 值 与 测 验 成 绩 的 Gamma 相 关 对 其 进 行 测 量 , 索做出的推论性判断,这一判断的精确由标准测验 Gamma是一种个体内(intrapersonal)相关系数,反 来评定,所以,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不可避免的受 映的是个体对不同项目进行区分或辨别的能力,而 制于阅读材料特征、监测线索与标准测验特征等因 不是个体的判断值与测验成绩的真实差距(Nelson, 素。 Narens, & Dunlosky,2004;陈启山,2007)。那么, 2.1 阅读材料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是否精确呢? 2.1.1 阅读材料间的(inter-)差异 梳理20余年的元理解研究,我们发现,读者元 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反映的是读者对阅读材料的 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不但没有自我调控学习理论假设 区分能力,所以阅读材料间的差异是影响元理解监 的那么高,反而非常的低。Lin和Zabrucky(1998) 测精确性的重要因素,这一差异主要表现为读者的 综合分析以往的研究发现,以Gamma系数来表示, 领域熟悉性(domain familiarity),即各篇文章对读 读者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值仅为0.25左右(最 者的知识背景而言是难还是易。 高为1,最低为-1),且受多种变量的影响。Maki梳 在 元 理 解 研 究 的 早 期 , Glenberg 和 Epstein (1987)让音乐和物理专业的学生阅读这两个专业 的文章,发现被试跨专业文章的元理解监测的精确 收稿日期:2008-07-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0784)资助。 性较高,但是对本专业内各篇文章监测的精确性较 通讯作者:陈启山,E-mail:kaisanchan@yahoo.com.cn 低(Gamma 系数低于 0.06)。也就是说这两个专业 70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 17 卷第 4 期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707- 的学生能够分辨本专业文章与对方专业文章的理解 要正确解读 Maki 等人与 Jee 等人的研究结果, 程度的不同,但对本专业内各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却 需要区分两个重要概念,相对精确性与绝对精确性。 不能很好的区分。这是因为物理(音乐)专业的被 元认知研究中的精确性通常是指相对精确性,即鉴 试不具备对方专业的背景知识,所以对本专业的文 别力;绝对精确性则不同,它是指主观的判断值偏 章他们能建构有效的情景模型,但不能有效的建构 离客观的测验成绩的程度(通常用偏差来表示)。 对方专业文章的情景模型;精确的元理解监测的一 Maki 与 Jee 等人均发现,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即 个主要线索是情景模型,所以他们能分辨两个专业 相对精确性)相对独立于材料难度以及读者的阅读 间的不同。 能力与背景知识等,但绝对精确性则不然,材料越 最近, Wiley 和 Griffin 2006) Jee, ( 置疑 Glenberg 难或背景知识越少,判断的偏差就越大。 研究中读者对本领域内文章的监测精确性很低这一 Chen 和 Shiu(2007)使用 6 篇均是中等难度的 研究发现,他们发现大学生被试对 5 篇关于棒球的 说明文探讨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特征,结果发现, 文章的不同做辨别时的 Gamma 系数达到 0.18,也 各种实验条件下读者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平均水平 就是说读者对熟悉文章的监测精确性可能并不完全 (Gamma 均值为 0.35)高于随机猜测水平达到一定 处在随机猜测的水平。 程度的精确,但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简言之,元理解监测精确性体现的是读者对不 简言之,相对于阅读材料之间的明显差异对元 同文章的辨别或区分能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理解监测精确性比较稳定的影响而言,在阅读材料 下,文章彼此间的难度或领域熟悉性差异越大,它 间彼此差异不大时,材料本身的难度、体裁等因素 们就越有可能被读者分辨开,即元理解监测就越精 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影响的机制比较复杂,研究者 确;文章之间的差异越小就越不容易被区分,精确 对此有不同的研究发现和解释。 性就越低。 综上所述,阅读材料间的差异越大,越利于读 2.1.2 阅读材料内的(intra-)特征 者对其进行分辨,这代表着精确的元理解监测;而 除了阅读材料之间的差异之外,阅读材料本身 材料间的差异越小,就越不利于读者做出精确的元 的体裁和难度等特征也会影响元理解监测的精确 理解监测判断;而阅读材料自身的内在特征对元理 性。 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受其他因素调节。 Weaver 和 Bryant(1995)发现文章体裁影响元 2.2 监测线索 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对记叙文而言,读者预测细节 元理解监测是读者运用各种线索做出的推论, 题的精确性远远低于预测主题测验题的精确性;而 强化元理解监测所检索、提取和利用的线索可以提 对于说明文来说,读者预测细节题和主题测验的精 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Koriat,1997)。研究者对 确性均较高,并且对细节题预测的精确性要高于对 阅读时、阅读后各种强化元理解监测线索的认知活 主题测验预测的精确性。可见,文章体裁对元理解 动及学习条件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做了广泛 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受标准测验性质的调节。 而又深入的探讨。 在控制文章体裁和测验性质的情况下,Weaver 2.2.1 延迟关键词效应 和 Bryant(1995)发现读者对中等难度文章的元理 Thiede 等人(Thiede, Anderson, & Therriault, 解监测的精确性最高,显著高于低难度文章与高难 2003;Thiede, Dunlosky, Griffin, & Wiley, 2005)发 度文章的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然而,Maki,Shields, 现,读者在阅读完文章后先延迟一段时间,然后总 Wheeler 和 Zacchilli(2005)设计了低难度和高难度 结文章并据此写关键词可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 的文章供被试阅读,考察读者文章难度对元理解监 性(Gamma 系数高达 0.7),而读完文章后即时写关 测精确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高阅读能力的被 键词或者在延迟的时间内读关键词则达不到这样的 试还是低阅读能力的被试,他们对不同难度文章的 效果,这被称为元理解监测的延迟关键词效应 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元 (delayed-keyword effect)。进一步的,Anderson 等 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与文章的难度和读者的语言能力 人发现读者在延迟的时间内写摘要(summary)也 相对独立。 等人的研究发现与 Maki 的结果类似, Jee 可以达到类似效果(Anderson & Thiede,2008; 即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相对独立于背景知识的多 Thiede & Anderson,2003)。Chen 和 Shiu(2007) 寡。 在 Thiede 研究的基础上,将元理解监测的延迟关键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708-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词效应推广到元理解监测的延迟效应,认为读者在 确的元理解监测是可以通过各种强化监测线索的活 延迟的时间内从事利于情景模型建构的强化监测线 动加工而加以改善与提高的。通过对提高元理解监 索的认知任务,均有可能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 测精确性的研究的分析考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元 例如,他们发现读者延迟一段时间后接受前测 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因为这两个问题是一个硬 (pretest)处理也可以显著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 币的正反面。 性,而且前测的加工形式影响这一效果,被试主动 虽然 Thiede、Chen、Rawson 及 Wiley 等人所探 做前测比学习带有正确答案的前测题,更利于元理 讨的各种效应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作 解监测精确性的提高。 用机制则是一致的:读者在阅读文章和做元理解监 2.2.2 重读效应 测判断间的时间间隔内所从事的利于情景模型建构 Rawson 等人发现相对于只读一次文章,重读可 和提取的主动认知加工活动,对提高元理解监测的 以提高读者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这被称为重读效 精确性至关重要,这就是情景模型假设(Anderson & 应(rereading effect),但这一效应受文章的重读时 Thiede,2008;Chen & Shiu,2007;Thiede, Dunlosky, 间和测验施测时间的调节。Dunlosky 等人把 113 名 Griffin, & Wiley, 2005;Rawson & Kintsch,2005; 被试分到 3 个组,阅读一次组、即时重读组和延迟 Wiley, Thiede, & Griffin,2007),而延迟写关键词、 一周后重读组,分析了被试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 重读、自我解释等促进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活动则 阅读时间和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结果证实了即时重 被称为情景模型方法。 读组的重读效应存在,但是若重读与第一次阅读间 这些情景模型方法可以让被试提取文章信息并 隔一周时则没有重读效应(Dunlosky & Rawson, 对之进行有效的加工和表征,由此产生的信息是元 2005)。Rawson 和 Kintsch(2005)进一步检验了 理解监测的重要线索。这些加工活动能让读者梳理 重读效应与测试时间的关系,被试也分别阅读一次、 文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把文章的信息与背景知识联 即时重读和延迟一周重读,阅读测验分两次进行: 系起来,还可以让读者专注于文中的重要信息,而 读完后即时测和间隔两天后测,结果发现即时测试 这些信息正是建构文章意义和评估理解的重要线 时即时重读组被试的成绩最好,但在延迟测验时延 索,这也正是读者建构情景模型的过程。元理解监 迟重读组的成绩则优于其他被试。 测需要借助不同的线索,这些活动还可以强化这些 2.2.3 自我解释效应 线索,也可能提高这些线索的质量、有效性及可用 Wiley 和她同事最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自我 性,而这正是提高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重要因素。 解释(self-explanation)及画概念图(concept map) 简言之,情景模型方法之所以能提高元理解监 等也可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他们将被试分 测的精确性,主要是因为它们促进了情景模型的加 配到自我解释组、重读组与控制组,自我解释组首 工而产生了有效的元理解监测线索。反过来看,元 先读完文章,在第二次阅读时自我解释文章各个部 理解监测之所以不够精确,则可能是因为读者缺少 分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自我解释组的元理解监测 这些有效的监测线索造成的。 精确性(Gamma 系数为 0.6)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 2.3 标准测验 (Griffin, Wiley, & Thiede,2008)。自我解释是学习 元理解监测判断是否精确是用读者的主观判断 者向自身做出解释以理解新信息的认知活动,阅读 与客观的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的一致性程度来度量 时的自我解释能帮助读者了解文章内容以便于成功 的,评价元理解监测是否精确的阅读理解测验被称 的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与情景模型,从而加深他们对 为标准测验,在此,标准不是标准化之意,而是指 文章的理解,进而区分各篇文章之间的不同,提高 参照。 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他们还发现,画概念图训练 在元理解研究中,虽然研究者使用了多择一选 也可以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这种方式尤其适 择题(multiple-choice test) 正误题 、 (true-false test)、 用于阅读技能低的学生(Wiley, Thiede, & Griffin, 填空测验(fill-in-the-blank test) 、简短问答题(short 2007)。 essay answer test)及自由回忆测验(free recall test) 2.2.4 情景模型假设 等各种性质或形式的测验作为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 延迟关键词效应、重读效应与自我解释效应等 评价标准,但很少有研究探讨标准测验性质对元理 是元理解监测研究的最新成果,它们表明,本不精 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直到最近,Miesner和Maki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 17 卷第 4 期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709- (2007)发现读者对多择一选择题的成绩预测的精 2.4 适当迁移监测假设:一个两因素的交互观 确性要高于对简短问答题成绩预测的精确性。 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反映的是利用监测线索做出 Maki, Willmon和Pietan(in press)进一步探讨 的判断与标准测验成绩之间的一致性,所以,上文 了分别以多择一选择题、简短问答题和自由回忆测 分别分析的监测线索与标准测验对元理解监测精确 验为标准测验时被试成绩预测的精确性,这些测验 性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交互的。 题目考察的均是对文章信息的记忆,而不涉及推理 适 当 迁 移 监 测 假 设 ( transfer-appropriate- 与运用。对简短问答题和自由回忆测验的评分采用 monitoring)对二者的动态交互关系做了明了简洁的 了潜在语义分析、词汇匹配和意义单元匹配三种方 描述,即元理解监的精确性是监测线索的加工条件 法。结果发现被试对选择题成绩预测的精确性要高 与标准测验的提取条件的一致性的函数(Mulligan 于对简短问答题和自由回忆测验成绩预测的精确 & Lozito,2006;Thomas & McDaniel,2007a,2007b)。 性,但是后二者的精确性受测验评分方法的影响, 换句话说,元理解监测所使用的线索及其加工条件 表现为意义单元匹配法评分时成绩预测的精确性最 与标准测验的性质及其提取条件一致或相似时,读 高,词汇匹配法次之,潜在语义分析评分时的精确 者的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就高;反之,二者不一致时, 性最差。 监测的精确性就会很低。这一假设也被称为编码提 Maki 等人的研究相对于忽视标准测验性质对 取交互假设(encoding-retrieval interaction) ,它最早 元理解监测精确性影响的研究而言是个进步,但仍 源于记忆领域的研究,即记忆提取的优劣取决于学 有不足及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虽然她操控了标 习阶段与测验阶段所涉及的信息加工方式的相似 准测验的性质与形式,但是这些测验所测试的“理 性,二者越相似,学习阶段的操作对测验阶段的操 解”都是针对文章信息的表层记忆的,即“篇章的 作就越可能产生正向的迁移效果。其原则在于:信 元记忆” (metamemory for text),显然,这一术语未 息的回忆或提取与其编码时所用的方式有很强的关 必等同于“元理解”。理解会发生在不同层次和水平 联,信息的储存取决于其被编码的方式与条件,而 上,因此,其研究结论只适合于读者对文章信息的 信息的储存形式又决定了何种线索有助于信息的提 记忆上,至于能否推广到读者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取。 上,需持审慎态度。 适当迁移监测假设得到了较多研究支持。 Chen(2008)探讨了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如何 Thomas 等人(Thomas & McDaniel,2007a,2007b) 受监测形式与标准测验的影响,其标准测验不仅使 在研究中设计了排列句子和填补字母两种练习与概 用了考察“篇章的元记忆”的四择一选择题,还使 念题和细节题两种标准测验,结果发现被试在监测 用了根据文本表征的宏观结构与情景模型设计以概 判断前做排列句子的前测练习利于其精确的预测概 念图与心智图(mind map)为代表的模型图题与自 念题的成绩,而做填补字母的前测练习则利于细节 由回述形式的写摘要测验,以考察深层理解。结果 题预测的精确性。 发现:如果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是四择一的选择 Chen(2008)考察了两类强化元理解监测线索 题,读者的成绩预测比理解评估更精确;相反,如 的认知活动(前测与关键词)与两种性质不同的标 果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是写摘要或模型图测验, 准测验(四择一选择题和写摘要测验)对元理解监 则读者做理解评估比做成绩预测能达到更精确的监 测精确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元理解监测精确性 测。 的评价标准是四择一选择题时,接受前测处理比写 综合 Maki 与 Chen 等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 关键词处理更能达到更精确的监测;相反,如果监 发现,用不同形式或者性质的标准测验来评价同一 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是写摘要测验,则读者接受写 个元理解监测,其精确性水平可能并不一样,这反 关键词处理比接受前测处理能达到更精确的监测。 映了标准测验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更为重 虽然元记忆监测与元理解监测领域的研究对适 要的是,标准测验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并不 当迁移监测假设是否有较强的解释力尚存在争议 是独立发挥作用的,它受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与 (Dunlosky, Rawson, & Middleton, 2005;Weaver & 监测线索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读者的元理解监 Kelemen, 2003) 但是, , 这一假设无疑为我们理解为 测不够精确。 什么元理解监测精确性非常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 角。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710-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3 问题与展望 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的共同点表现为二者均是 下文在比较元理解监测与元记忆学会感判断的 针对阅读的篇章做出的,均是读者借助不同的线索, 异同及剖析元理解研究与阅读理解研究关系的基础 如内部线索、外部线索和记忆线索等而做出推论, 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更好的探讨为 且都以随后的测验作为评价其精确性的标准。 什么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不够精确。 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它们的 3.1 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 指向不同。理解评估是回溯性的,而成绩预测是前 元理解监测本质上是一种学会感判断,即学习 瞻性的。由此决定了被试判断是所检索到、提取和 者对已学材料的掌握程度或学习程度的评估判断。 利用的线索不同。读者在评估理解时搜索、利用的 学会感判断的研究源于元记忆,后延伸到元理解研 线索会与阅读理解的加工和阅读结果的记忆表征密 究中。在元记忆研究中,学会感判断是被试在呈现 切相关,如阅读的流畅性、对文本表征或情景模型 线索词的情况下预测自己能正确回忆目标词的概率 的提取等;而预测成绩时利用的线索可能与其对标 有多大,但元理解监测的指向则并非如此明确。从 准测验的性质、形式及难度等的预期有较大关联。 其概念内涵上看,元理解监测判断既可以是被试对 不同形式的元理解监测所利用的线索存在差异,两 文章的理解程度的评估(Thiede, Dunlosky, Griffin, & 类线索可能有交叉与重合,这会影响被试的判断以 Wiley,2005),也可以是对阅读理解测验成绩的预 及判断的精确性;利用同样线索做不同形式的监测 测(Maki, Shields, Wheeler, & Zacchilli, 2005),文 判断,被试的判断及其精确性也会有差异。 献综述中通常也未将二者做严格的区分(Dunlosky 综上所述,相对于元记忆中学会感判断在指向 & Lipko,2007;Lin & Zabrucky,1998;Maki & 与形式上的单维性,元理解监测要复杂得多;理解 McGuire,2002)。本文分别称之为理解评估(rate 评估和成绩预测可能体现了元理解监测不同方面的 comprehension)与成绩预测(predict performance)。 心理特征。这正是回答“元理解监测精确性为什么 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是从二者中择其一作 非常低”这一问题的入手点,因为对元理解监测概 为元理解监测的操作化指标。例如,Anderson、 念的细化与准确界定是考察其精确性的起点,以往 Gillström、Thiede 与 Wiley 等人 (Anderson & Thiede, 的研究忽视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的不同并将它们视 2008;Gillström & Rönnberg,1995;Thiede, Anderson, 作是可以互相替换的这一做法,可能是导致读者的 & Therriault,2003;Wiley, Thiede, & Griffin,2007) 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不高的起始原因。 在他们的研究中用被试对自己阅读理解水平的主观 3.2 元理解监测的评价标准 评估来作为元理解监测的操作化定义。 Glenberg、 而 元理解研究中选用什么性质或形式的阅读理解 Maki、Miesner 与 Weaver 等人(Glenberg & Epstein, 测验评价元理解监测的精确,看似比较“随意” ,但 1987;Maki,Willmon & Pietan,2008;Miesner & 它实际上它涉及到语言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理 Maki,2007;Weaver & Bryant,1995)则使用被试 解”如何界定和测量的。 对自己在随后阅读理解测验中的成绩预测作为元理 简单来说,理解一篇文章就是从文章中获取意 解监测的操作化指标。Dunlosky、Moore 和 Rawson 义,获取的意义可分为不同的程度,所以理解可以 等人(Dunlosky, Baker, Rawson, & Hertzog,2006; 在不同的水平上或者依照不同的方式发生(Carroll, Moore, Lin, & Zabrucky,2001;Rawson & Dunlosky, 2008)。Kintsch(1998)认为阅读理解就是读者建 2002)要么交替使用(在一个研究中使用理解评估 构一系列心理表征的过程,即表层编码(surface 而在另一个研究中则使用成绩预测作为元理解监测 code)、文本表征(textbase representation)和情景 的操作化指标);要么混和使用(在一个研究中混合 模型(situational model)。表层编码是对文章中的 使用理解评估和成绩预测)。也即,他们并未对理解 字、词、短语及其与句法有关的表征。文本表征由 评估和成绩预测做本质意义上的区分,而是将二者 保持文章意义的一系列命题组成,是对文章所提供 视作是可以互相替换的。 的语义及其层次关系的表征。情境模型是读者在文 我们认为,理解评估与成绩预测可能涵盖并体 本表征的基础上与自身背景知识相互作用,并通过 现了元理解监测不同方面的心理特征,应对之加以 推理而形成一个微观世界。 区分与比较,因为二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差 理解可在不同的水平或依照不同的方式发生, 异。 因此对理解的考察既可以是探测词或探测句的正确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 17 卷第 4 期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711- 辨别,也可以是基于文本表征的回忆,还可以是基 此,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及其精确性不可避免地要受 于情景模型的推理与应用。与此相对应,阅读理解 制于此系统内的各个因素:阅读材料特征、元理解 测验既可以是基于文章某句话或某一段而设计的细 监测的判断形式、监测线索及其强化线索的加工活 节题,也可以是需要统筹某些段落或者全文才能正 动或条件、监测精确性的评价标准。这些因素对元 确作答的推理题。由此可见,作为元理解监测精确 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可能并非孤立,适当迁移监 性的评价标准的阅读理解测验与阅读的加工与表征 测假设就强调了监测线索的加工条件与标准测验的 是密切相连的,对二者关系的思考和探讨是在架设 提取条件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交互影响。根据上 认知层面的阅读理解与元认知层面的元理解之间的 文对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和评价标准分析,类比 桥梁(Wiley, Griffin, & Thiede,2005)。 适当迁移监测假设,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 元理解研究中所使用的阅读理解测验的性质与 用同一个标准测验评定不同形式的元理解监测的精 形式各异,如填空、自由回忆与选择题等,但它们 确性,其精确性会一样吗?(2)用不同性质或形式 考察的内容可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读者对文章的 的标准测验评价同一个元理解监测判断,其精确性 表层记忆(surface memory),二是读者对文章的深 是稳定不变的吗? 层理解(deeper comprehension),前者可称之为记 在此,我们不仅如适当迁移监测假设那样强调 住(remember) 后者则为学会 , (learning) (Kintsch, 两个因素的一致性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更 1998)。前者通常是指读者可以用某种形式(不必 强调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考虑到阅读材料对元理 完全拘泥于原文的表面结构)把文章重新复述或再 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较为稳定这一特点,我们强调 现,典型的例子是可以复述别人刚刚讲过的故事。 监测形式、监测线索与监测精确性评价标准三者与 后者则是指读者在读完某篇文章后能根据文章信息 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交互动态关系,三者中的任两 做出相关的推论或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该文章提供 个一致可能会提高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但是这一 的信息,典型的例子是读者在看完某则财经新闻后 效应会受另一个因素的调节。比如,强化监测线索 可以根据新闻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的任务与标准测验相匹配可能会提高元理解监测的 结合阅读表征的理论,重新审视作为元理解监 精确性,但是这一效应会受到元理解监测判断形式 测精确性评价标准的阅读理解测验,至少可以为元 的调节。同样,判断形式与标准测验的一致性对元 理解研究提供以下启示:(1)标准测验不仅要关注 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因素会受监测线索的调节; 测验的形式,更要注重测验的性质。(2)阅读理解 判断形式与监测线索的匹配性对元理解监测精确性 测验所考察的“理解”与被试监测的“理解”在表 的影响又会受标准测验形式与性质的影响。所以, 征或加工层次上对应一致是正确考察元理解监测精 元理解监测的判断形式、监测线索与标准测验动态 确性的重要前提。如果被试所做的理解判断是基于 一致对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有重要意义。 文章大意的,但用于考察其判断是否精确的标准测 简言之,本文认为元理解监测的精确性与监测 验却是基于文章表面的枝节问题,则研究的效度肯 形式、监测线索和监测的评价标准交互相关;三者 定不高。同理,若不同的研究在元理解监测的判断 是否一致以及一致性程度的高低对元理解监测精确 形式或标准测验的性质上存在差异,则无法对不同 性程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这正是我们对“读者 的研究进行横向比较,贸然比较,则可能得出错误 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这一问题所设想的答 结论。 案。 3.3 元理解监测的动态交互观 就目前所知:阅读材料是元理解监测的对象; 参考文献 陈启山. (2007). 元理解监控的精确性及其延迟关键词效应. 读者根据研究者的要求做出元理解监测判断,这种 心理科学进展, 15(2), 295–300. 判断可以是理解评估,也可以是成绩预测;无论判 Anderson, M. C. M., & Thiede, K. W. (2008). Why do delayed 断的形式如何,读者的判断均需借助各种监测线索, summaries improve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Acta 阅读时或阅读后强化监测线索的处理会影响读者的 Psychologica, 128(1), 110–118. 监测判断;而这一判断是否精确需要用读者在阅读 Carroll, D. W. (2008). Psychology of language (5th ed.) Belmont, 理解测验上的表现来评定。 CA: Thomson/Wadsworth Chen, Q. S. (2008).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Cues, criteria, and accuracy. 可见,元理解监测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系统。因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712-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年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Hong Kong. Psychology, 97(4), 723–731. Chen, Q. S., & Shiu, L. P. (2007, May). Two senses of Maki, R. H., Willmon, C., & Pietan, A. (in press). Basis of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Paper presented at 19th annual metamemory judgments for text with multiple-choice, essay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PS), and recall test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Matlin, M. W. (2005). Cognition (6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Dunlosky, J., Baker, J. M. C., Rawson, K. A., & Hertzog, C. & Sons Miesner, M. T., & Maki, R. H. (2007). The role of test (2006). Does aging influence people's metacomprehension? anxiety in absolute and relative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Effects of processing ease on judgments of text learning.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19(4-5), 650–670. Psychology and Aging, 21(2), 390–400. Moore, D., Lin, L. A., & Zabrucky, K. M. (2005). A source of Dunlosky, J., & Lipko, A. (2007). Metacomprehension: A brief metacomprehension inaccuracy. Reading Psychology, 26(3), history and how to improve its accuracy. Current Directions in 251–265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4), 228–232. Mulligan, N. W., & Lozito, J. P. (2006). An asymmetry between Dunlosky, J., & Rawson, K. A. (2005). Why does rereading memory encoding and retrieval: Revelation, generation, and improve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Evaluating the 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1), levels-of-disruption hypothesis for the rereading effect. 7–11. Discourse Processes, 40 (1), 37–55. Nelson, T. O., Narens, L., & Dunlosky, J. (2004). A revised Dunlosky, J., Rawson, K. A., & Middleton, E. L. (2005). What methodology for research on metamemory: Pre-judgment recall constrains the accuracy of metacomprehension judgments? and monitoring (PRAM). Psychological Methods, 9(1), 53–69. Testing the transfer-appropriate-monitoring and accessibility Rawson, K. A., & Dunlosky, J. (2002). Are performance hypothese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52(4), predictions for text based on ease of processing? Journal of 551–565.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Gillström, Å., & Rönnberg, J. (1995). Comprehension calibration 28(1), 69–80 and recall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exts: Reading skill, reading Rawson, K. A., & Kintsch, W. (2005). Rereading effects depend strategies, and effor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7(4), on time of tes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7(1), 545–558. 70–80. Glenberg, A. M., & Epstein, W. (1987). Inexpert calibration of Thiede, K. W., & Anderson, M. C. M. (2003). Summarizing can comprehension. Memory & Cognition, 15(1), 84–93. improve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Contemporary Griffin, T. D., Wiley, J., & Thiede, K. W. (2008). Individua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8(2), 129–160. differences, rereading, and self-explanation: Concurrent Thiede, K. W., Anderson, M. C. M., & Therriault, D. (2003). processing and cue validity as constraints on Accuracy of metacognitive monitoring affects learning of texts.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Memory & Cognition, 36(1),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1), 66–73. 93–103 Thiede, K. W., Dunlosky, J., Griffin, T. D., & Wiley, J. (2005). Jee, B., Wiley, J., & Griffin, T. D. (2006). Expertise and the Understanding the delayed-keyword effect on illusion of comprehension.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tacomprehension accurac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387–392.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1(6), Kintsch, W. (1998). 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 1267–128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A. K., & McDaniel, M. A. (2007a). Metacomprehension Koriat, A. (1997). Monitoring one’s knowledge during study: A for educationally relevant materials: Dramatic effects of cue-utilization approach to judgments of learning. Journal of encoding-retrieval interactions. Psychonomic Bulletin &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26(4), 349–370. Review, 14(2), 212–218. Lin, L. M., & Zabrucky, K. M. (1998). Calibration of Thomas, A. K., & McDaniel, M. A. (2007b). The negative comprehension: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cascade of incongruent generative study-test processing in instruc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3(4), memory and metacomprehension. Memory & Cognition, 35(4), 345–391. 668–678. Maki, R. H., & McGuire, M. J. (2002). Metacognition for text: Weaver, C. A., III, & Bryant, D. S. (1995). Monitoring of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In T. J. Perfect, & B. comprehension: The role of text difficulty in metamemory for L. Schwartz (Eds.), Applied metacognition (pp. 39–67). narrative and expository text. Memory & Cognition, 23(1),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22. Maki, R. H., Shields, M., Wheeler, A., E., & Zacchilli, T. L. Weaver, C. A., III, & Kelemen, W. L. (2003). Processing (2005).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bsolute and relative similarity does not improve metamemory: Evidence against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 17 卷第 4 期 读者的元理解监测为什么不精确? -713- transfer-appropriate monito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32(4), 408–428.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9(6), Wiley, J., Thiede, K. W., & Griffin, T. D. (2007, April). What does 1058–1065. it mean to learn from and understand science text? Paper Wiley, J., Griffin, T. D., & Thiede, K. W. (2005). Putting the presented at the 2007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omprehension in meta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AERA), Chicago, IL. Which Factors Constrain the Accuracy of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CHEN Qi-Shan1,2, CHANG Rui3 (1 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3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Hong Kong, China) Abstract: Accurate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is crucial to effective metacomprehension control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However,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ed that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curacy is far less impressive. Hence, the key issues were addressed in our paper: what factors constrain the accuracy of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Variables that affected the accuracy of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include that the characters of texts, the orienting activity that may provide cues for the monitoring judgment, and the types of criterion tests. Finally, we made some suggestions and presented new ideas in terms of the research of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curacy. In particular, we proposed that concordance among monitoring judgment forms, monitoring cues, and criterion test is the key for accurate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Keyword: meta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judgment forms; monitoring cues; criterion test; accuracy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