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國會政策中心




        台灣因應中日韓 FTA
                          談判的策略
                                      2012 主權及國際監測小組




本資料為 台灣智庫 製作所有,如需引用,
請註明出處來源。
財團法人台灣智庫 www.taiwanthinktank.org
電話: 02-2370-6987   傳真: 02-2370-6994
新聞連絡人:余靜華(分機 163)
發佈日期: 2012-06-21                             國會政策中心
編號:023
                                                     1
國會政策中心

        台灣因應中日韓 FTA

        談判的策略

       Talking Points              一、 問 題與 挑 戰
 中日韓領袖於五月十二日發表聲明將進行三邊               2012 年 5 月 13 日 中 日 韓 三 國 領 袖 在
 FTA 談判,但因內部歧異甚大,日中韓三邊 FTA         北京宣布將展開中日韓三邊自由貿易協
 的前途普遍不被看好,三個雙邊 FTA 出現的可能          定 (FTA)的 談 判 , 同 時 在 三 天 前 ( 5 月 1 0
 性比較大。韓中 FTA 最可能先實現。               日 ), 中 韓 兩 國 也 展 開 第 一 階 段 韓 中 雙 邊
 韓國與台灣在主要產業呈現競爭關係,需注意韓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協 商。由 於 中 日 韓 是 台 灣 在
 中 FTA 對台灣產品在當地競爭力的衝擊。             亞 洲 的 前 三 大 主 要 貿 易 夥 伴,韓 國 與 台 灣
                                   的 產 業 結 構 又 呈 現 競 爭 關 係,在 台 灣 與 中
 台灣絕不應考慮與中國協商以加入中日韓自由貿
                                   國 的 ECFA 後 續 協 商 尚 有 許 多 議 題 需 處
 易區。此提議只會圖利中國,強化其與日、韓協
                                   理,與 日、韓 的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短 期 內 也 看
 商的籌碼,同時也會限縮台灣既有與日、韓的經
                                   不 出 啟 談 跡 象 時,中 日 韓 這 三 個 國 家 自 由
 貿自主協商之空間。
                                   貿 易 協 定 進 程 一 旦 有 結 果,對 台 灣 的 產 業
 2010 簽完 ECFA 後,2011 台灣對中出口的成長    環境與整體經濟都會有重大衝擊。
 率(8.00%)反而還不到韓國對中出口成長率的一
 半(17.13%),同時中國自台進口占其總進口的比
 例也 比 2010 年未 簽 ECFA 時下降 (2010 年      此 外 , 泛 太 平 洋 夥 伴 協 商 (TPP) 日 前
 8.30%,2011 年 7.17%)。這顯示關稅減讓對於     也在美國達拉斯展開有關投資協議的討
 商品競爭力的影響不是最關鍵。從根打造台灣的             論。由 於 日 中 韓 FTA 與 TPP 也 有 相 當 程 度
 基礎競爭力才是王道。                        的 連 動 關 係,對 於 在 發 展 中 的 亞 太 經 濟 秩
 ECFA 後續協商,台灣更應思考利用中韓、中日          序 會 有 相 當 程 度 的 影 響,這 兩 個 自 由 貿 易
 FTA 談判,爭取新的籌碼與利益以進行談判。            區談判的微妙互動及其與對台灣的影響
                                   也值得探究。
 面對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的參與問題,台灣可思考
 參與在 WTO 內部強化與自貿相關的規則設定談
 判(rule making),並在其他國家就雙邊 FTA 磋商
                                      本分析將著重政治與戰略面向的衝
 時,策略性的拆解自貿協定為若干積木協議,再
                                   擊,較 不 觸 及 其 對 台 灣 具 體 產 業 發 展 與 經
 以堆積木方式逐步堆高,以爭取台灣的議價空間。
                                   濟前景的估計。
本資料為台灣智庫<國會政策研究中心>製作所有,
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來源。


                                                                          2
二、 背 景分 析                                                  國會政策中心




中 日 韓 FTA 發 展 時 程 簡 介
    1999 年 在 馬 尼 拉 召 開 的 東 協 加 三 會 議 中 , 當 時 的 中 國 總 理 朱 鎔 基 、 日
本首相小淵惠三、韓國總統金大中在峰會時同意,由三方官方智庫就如何
進 一 步 加 強 三 國 經 濟 合 作 進 行 研 究 , 包 括 日 本 的 綜 合 開 發 研 究 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 in Japan) 、 中 國 的 國 務 院 發 展 研
究 中 心 、 韓 國 的 對 外 經 濟 研 究 院 (Kore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等 單 位 進 行 研 析 。 2001 年 則 進 一 步 將 研 究 主 題 放 在 日 中
韓 三 方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的 研 究 。 並 在 2003 年 的 日 中 韓 峰 會 中 , 將 朝 向 建 立 三
邊自由貿易區的構想提出。但此時的研究都還屬於三邊單位的「各自」研
究 , 或 者 是 針 對 三 個 雙 邊 FTA(日 韓 、 中 韓 、 日 中 )的 共 同 研 究 。



    在 2005 年 , 中 國 建 議 在 智 庫 研 究 以 外 , 能 夠 加 入 官 員 的 參 與 。 而 到 了
2009 年 10 月,研 究 部 分 將 三 邊 各 自 的 研 究 終 結,對 於 三 方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的
研 究 改 以 三 方 的 「 共 同 」 研 究 , 並 在 2010 年 12 月 2 日 的 日 中 韓 峰 會 時 宣
布 預 計 要 在 2012 年 展 開 日 中 韓 三 邊 自 由 貿 易 區 的 談 判 。 而 在 2011 年 12 月
17 日 日 中 韓 三 邊 FTA 的 可 行 性 共 同 研 究 完 成 後,於 2012 年 1 月 9 日 宣 布 要
盡 早 展 開 日 中 韓 三 邊 FTA 的 協 商 。 但 是 直 到 2012 年 5 月 13 日 在 北 京 的 日
中 韓 三 方 峰 會 上 , 才 對 外 正 式 宣 布 將 展 開 三 邊 FTA 協 商 。



三 國 內 部 歧 異 大 , 中 日 韓 FTA 不 樂 觀
    但 是 外 界 對 於 日 中 韓 FTA 的 未 來 多 不 抱 持 樂 觀 態 度。 在 2012 年 1 月 在
結 束 可 行 性 評 估 並 宣 布 要 盡 早 展 開 三 邊 FTA 的 協 商 後 , 當 時 就 有 消 息 傳 出
有 可 能 在 五 月 的 日 中 韓 峰 會 時 無 法 對 外 宣 布 要 展 開 日 中 韓 FTA 的 協 商 , 這
項流言直到五月峰會開始前幾天都沒有止歇。此外,在宣布展開三方自由
貿易協定協商的峰會上,也沒有宣布預計會在何時結束協商以及簽署的可
能 性 。 因 此 外 界 有 人 懷 疑 , 是 否 2003 年 日 韓 高 調 宣 布 進 行 雙 邊 自 由 貿 易 協
定的協商,但在不到半年就出現中止,直到九年後的現在,日韓自由貿易
協定的前景也不被看好的前例,可能會在日中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一事上
再度出現。



    外界多對日中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前景抱持悲觀的主因,是認為日中
韓 對 於 這 個 三 邊 FTA 期 待 的 差 異 甚 大 , 同 時 有 許 多 歷 史 與 現 實 狀 況 的 非 經
濟因素牽擾其中,增加了複雜性。而即便是經濟利多,不同國家的利益也
十分不同,看不出簽署經貿協定一般會有的「三贏」模式,甚至不能排除



                                                                    3
會有「兩贏一輸」或「一贏兩輸」的局面。這都增
加 了 對 此 FTA 的 悲 觀 預 期 。                                   國會政策中心



  雖然實質簽署的前景不明確,但是三國各自的
盤算還是能夠導致這三國走在一起並對外宣布有意
朝向建立三邊自由貿易區,因此中韓日三國的策略與計算值得個別審視,
以便了解未來的可能發展軌跡以及台灣的因應策略。



中 國 對 TPP 深 感 疑 慮 , 對 中 日 韓 FTA 最 積 極
    中 國 一 向 是 日 中 韓 三 方 FTA 的 主 要 倡 議 者 , 態 度 也 比 較 積 極 。 中 國 似
乎 是 以 爭 取 在 日 、 韓 的 市 場 為 主 要 考 量 。 當 2003 年 中 國 與 東 協 簽 署 東 協 加
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後,基於中方一開始對東協有自我讓利的早收清單,
在 預 期 會 出 現 東 協 產 品 進 入 中 國 下 , 與 日 韓 等 國 的 FTA 有 助 於 中 國 得 到 新
市 場 以 平 衡 與 東 協 FTA 可 能 帶 來 的 貿 易 赤 字 。 此 外 , 日 本 與 韓 國 多 將 中 國
視 為 加 工 出 口 的 工 廠, 對 中 國 的 出 口 多 屬 於 組 裝 後 再 轉 出 口 的 (Processing
Trade),因 此 簽 署 三 方 FTA,基 本 上 對 中 國 的 內 部 影 響 雖 有,但 並 不 十 分 嚴
重。



    而 在 2011 年 美 國 宣 布 要 展 開 「 泛 太 平 洋 夥 伴 協 定 TPP」 的 談 判 , 並 預
計 要 在 2012 年 完 成 協 商 後 , 更 引 起 中 國 的 緊 張 , 認 為 美 方 的 地 緣 經 濟 戰 略
操作是在從經濟上圍堵中國,在了解與歐盟不太可能完成自由貿易協定
時 , 中 方 更 將 早 日 與 日 韓 完 成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視 為 回 應 美 國 TPP 倡 議 的 必 要
手段。



  但是中方的作為還被其他非經濟因素影響。中日關係這幾年並不順
暢,日中在釣魚台與東海的對峙更是急遽升高,這也造成中方會在三方自
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過程中,有時會採取杯葛日本的手段。這次日中韓三方
峰會,胡錦濤就刻意不與日本野田首相會面,只進行與韓國總統李明博的
雙邊峰會。



韓 國 擔 心 農 業 與 日 本 高 新 產 品 , 已 與 美 、 歐 FTA, 態 度 最 消 極
    韓 國 是 對 日 中 韓 三 方 FTA 態 度 最 消 極 者 。 相 較 於 日 本 與 中 國 , 韓 國 的
FTA 進 展 顯 然 快 得 多。南 韓 已 經 與 歐 盟 有 自 由 貿 易 協 定,與 美 國 的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也 在 4 月 15 日 正 式 生 效 。擁 有 與 世 界 前 兩 大 經 濟 體 的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為
後盾,韓國對日中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的態度就比較不那麼急切。




                                                                   4
國會政策中心
    此外,南韓內部的研究也顯示,如果三方自由
貿易協定完成,南韓的農業與中小企業會在中國廉
價產品的傾銷下全面潰敗,韓國出口中國能產品增
長 約 為 48.3%-100%, 但 是 中 國 進 口 南 韓 的 農 業 產 品
卻 可 能 會 大 幅 提 升 至 209.2%左 右 , 中 小 企 業 也 會 受
到 嚴 重 衝 擊 1。 另 一 方 面 , 南 韓 的 汽 車 業 與 高 科 技 大 廠 的 產 品 會 享 有 優 勢 ,
但 是 資 訊 電 子 業 的 利 得 因 為 已 經 享 有 ITA 的 免 稅 待 遇 , 因 此 增 加 的 利 益 不
會太多。



    至於與日本的自由貿易協定上,南韓則擔心在高科技產業結構類似但
是產品更為精密的日本,會利用自由貿易協定之便導致南韓大資本與仰賴
高 新 科 技 的 工 業 無 法 匹 敵,這 包 括 汽 車 業 等。因 此 除 了 部 份 的 中 小 企 業 外 ,
南韓的工業界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另 一 個 問 題 是 內 部 的 政 治 與 雙 邊 關 系 。 美 韓 FTA 受 到 南 韓 農 業 的 激 烈
抵抗,由於年底總統選舉在即,因此不太可能再耗用政治資本推動具爭議
性 的 FTA , 特 別 是 對 韓 國 農 業 造 成 農 損 是 韓 美 FTA 五 倍 以 上 的 韓 中 FTA 尤
然。而南韓與日本也存在獨島主權爭議以及過去殖民時代的歷史遺緒,以
及 南 韓 對 於 中 國 在 處 理 北 韓 的 態 度 相 當 不 滿 , 即 便 認 定 FTA 可 以 給 緊 張 的
關係帶來緩解的可能,可是只要政治氣氛不對,南韓民間的態度就可能出
現 變 化 , 對 政 府 造 成 壓 力 。 韓 日 FTA 談 判 從 2003 年 11 月 後 至 今 一 直 陷 入
停 頓 , 而 韓 中 FTA 在 2004 年 展 開 雙 邊 研 究 後 , 直 到 2009 年 才 又 被 南 韓 重
新擺回談判議程上等,都是最好的例子。



    凡 此 種 種 , 造 成 南 韓 對 於 三 方 FTA 興 趣 不 大 , 也 與 其 在 2009 年 的 態 度
大 異 其 趣 。 南 韓 可 能 改 以 追 求 韓 中 以 及 韓 日 兩 個 雙 邊 FTA 來 處 理 。 而 這 其
中 又 以 韓 中 FTA 的 優 先 性 更 高 , 部 分 原 因 是 具 政 治 實 力 的 南 韓 大 企 業 在 韓
中 FTA 是 有 利 得 的 , 因 此 會 更 願 意 公 開 支 持 政 府 , 以 及 韓 國 認 為 加 上 既 有
的 韓 美 與 韓 歐 FTA,韓 國 與 全 世 界 前 三 大 經 濟 體 都 有 自 由 貿 易 協 定,會 大 幅
增加韓國的競爭力。



    同 時 , 韓 中 FTA 對 韓 國 也 有 著 穩 定 北 朝 鮮 島 情 勢 的 戰 略 考 量 , 以 韓 中
FTA 與 北 韓 對 中 國 的 經 濟 依 賴,使 得 韓 國 對 於 北 韓 事 務 增 加 一 個 非 軍 事 面 的
處 理 手 段 。 事 實 上 , 就 在 5 月 宣 布 展 開 日 中 韓 FTA 談 判 前 沒 多 久 , 韓 中 雙
方就在四月宣布即將展開第一輪韓中雙邊自由貿易談判。


1
    吳福成,《拆解韓中 FTA 啟動談判的思維》〈中華民國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
                         ,              ,2012 年 2 月號



                                                                   5
國會政策中心
日 本 焦 慮 自 身 FTA 進 程 , 對 中 日 韓 FTA 抱 支
持態度
   日本是這三國在亞太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過
程進展最慢者。日本原先對於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採取消極態度,認
為 這 會 影 響 原 先 以 WTO 為 主 的 多 邊 經 濟 協 商 機 制 的 完 備 化 , 日 本 更 憂 心 其
貿 易 轉 移 效 果。 這 個 態 度 直 到 2003 年 WTO 在 墨 西 哥 的 坎 昆 會 議 (Cancun)因
農 業 問 題 形 成 大 分 裂 , 杜 哈 回 合 談 判 形 同 死 亡 後 , 面 對 WTO 主 導 的 貿 易 談
判在短期內可能沒有進展下,日本改變了原先對於自由貿易協定的負面消
極 態 度 , 開 始 積 極 尋 求 與 亞 太 國 家 簽 署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 在 2004 年 前 , 與 新
加 坡、智 利、 墨 西 哥 等 締 結 自 由 貿 易 協 定,並 與 澳 洲 、菲 律 賓 、 馬 來 西 亞 、
泰國等進行協商。



    在東北亞方面,日本與韓國及中國在自由貿易協定的進展一直不順。
與韓國主要困頓在非經濟性的政治問題,而與中國方面,北京一開始較為
積極,日本則頗為謹慎,要求中國在外人投資與政府採購等要有所改革,
日 本 也 希 望 能 在 一 個 有 完 善 法 律 架 構 (rule based) 的 狀 態 下 來 進 行 自 由 貿
易協定的處理。



    2009 年 日 本 政 黨 輪 替 後 , 民 主 黨 政 府 比 自 民 黨 政 府 對 於 構 造 日 中 韓 三
邊 FTA 態 度 更 為 積 極 。 2009 年 鳩 山 首 相 就 提 到 希 望 能 加 快 三 邊 FTA 研 究 與
談 判 的 速 度 , 因 為 這 與 其 「 東 亞 共 同 體 East Asian Community 」 的 理 念 相
同 。 而 當 三 邊 研 究 快 要 有 最 後 產 出 時 , 2011 年 日 本 新 任 首 相 野 田 佳 彥 也 向
南 韓 李 明 博 總 統 探 詢 韓 方 對 於 日 韓 FTA 談 判 的 可 能 性 。 日 本 此 舉 除 了 是 擔
心 三 方 FTA 進 展 的 不 確 定 性 外 , 也 是 基 於 擔 心 韓 中 FTA 談 判 重 回 議 程 的 可
能發展,導致日本在日中韓三方的合作議程中被邊緣化 。



    同 樣 的 思 考 在 今 年 四 月 當 消 息 傳 出 韓 中 FTA 極 可 能 在 四 月 底 宣 布 要 展
開 第 一 輪 談 判 後 , 但 是 又 看 到 韓 國 對 於 三 方 FTA 的 態 度 甚 為 保 留 , 日 本 也
開 始 積 極 詢 問 日 中 雙 邊 開 展 FTA 談 判 的 可 能 性 。 顯 見 日 本 現 在 對 FTA 之 所
以會採取較為積極的態度,主要是擔心自身在自由貿易浪潮的趨勢下被邊
緣化的憂慮。



    而就日本自身對於三方自由貿易協定的期待,有兩種看法。有一種主
張 是 希 望 這 是 個 與 TPP 差 不 太 多 的 高 功 能 自 由 貿 易 協 定,不 希 望 看 到 ASEAN
+ China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的 翻 版 。 這 明 顯 與 中 國 「 先 求 有 再 求 好 」 , 以 及 南
韓 排 除 爭 議 項 目 , 在 少 爭 議 部 追 求 高 品 質 的 「 pocket of excellence 」 策



                                                                   6
略都存在很大差異。
                                                          國會政策中心


    另 一 種 主 張 是 日 本 認 為 TPP 對 日 本 傷 害 太 大 ,
同 時 也 懷 疑 美 國 所 期 待 的 高 品 質 TPP 在 亞 洲 是 否 真
的 可 以 走 得 通 , 同 時 日 本 對 TPP 表 達 正 面 態 度 主 要
是 為 了 維 持 與 美 國 的 關 係 , 因 此 在 日 中 韓 三 方 FTA 上 , 認 為 就 沒 有 必 要 再
把 TPP 的 高 品 質 要 求 放 入 而 增 加 自 己 的 困 擾 , 並 且 日 本 也 可 以 利 用 日 中 韓
三 方 FTA 的 進 展 作 為 與 美 國 談 判 TPP 的 籌 碼,爭 取 對 日 本 敏 感 產 業 (農 業 等 )
的 更 多 優 惠 。 從 這 個 角 度 來 看 , 反 而 一 個 與 ASEAN + China FTA 類 似 品 質
的自貿協定,可能對日本更為有利。這兩種看法在官僚中各有支持者,目
前還看不出哪種主張在日本官方占上風。



「 日 中 韓 聯 合 自 貿 區 」 可 能 性 較 高 , 韓 中 FTA 最 可 能 先 實 現
  由於簽署日中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牽涉因素十分複雜,三國的期待又
有重大差異,以這三國在追求三邊自貿區時,也同時繼續追求雙邊的自貿
協定。因此未來發展可能是以「日中、中韓、日韓」三個雙邊自由貿易協
定先簽好,再以這三個雙邊自貿協定作為三方自貿協定的發展藍圖。



    這 其 中,不 論 是 南 韓 工 商 業 界 的 支 持 重 點,還 是 中 方 的 期 待,韓 中 FTA
先 簽 好 的 機 會 比 較 大,其 次 是 日 韓 FTA, 日 中 FTA 的 進 度 可 能 最 慢。日 本 擔
心 韓 中 FTA, 而 強 化 與 韓 國 及 中 國 在 FTA 的 積 極 性 , 中 國 則 只 要 發 現 韓 中
FTA 進 展 受 阻 時,就 會 利 用 日 中 FTA 的 進 程 給 韓 國 增 加 壓 力。韓 國 則 把 韓 日
FTA 是 為 協 助 其 在 韓 中 FTA 談 判 的 籌 碼 。



    從 現 在 的 發 展 來 看 , 由 於 韓 國 與 中 國 雙 方 主 談 韓 中 FTA 的 人 員 , 也 是
兩 國 執 行 日 中 韓 三 方 FTA 談 判 的 人 員 , 因 此 從 實 際 談 判 的 人 力 配 置 與 任 務
排 序 來 看 , 韓 中 FTA 進 展 應 會 比 日 中 韓 FTA 快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由 於 韓 中
FTA 的 談 判 分 兩 階 段,第 一 階 段 是 把 較 有 問 題 部 分 以 負 面 表 列 將 其 排 除,並
決 定 與 敏 感 產 品 相 關 部 分 在 FTA 的 比 重 , 然 後 才 進 入 實 質 談 判 。



    此 外 , 中 國 在 韓 中 FTA 的 重 點 還 是 在 貨 品 關 稅 的 減 讓 , 但 是 韓 國 卻 將
焦點放在服務業自由化以及投資的國民待遇等,關稅減讓部分則放在汽車
業及石化業上,顯示韓方的重點也不再是貨品貿易。因此即便透過負面表
列的兩階段談判意圖將其單純化,但是中方對於服務業的保護程度遠高於
貨 品 貿 易 , 此 外 韓 方 也 對 此 表 示 出 不 急 的 態 度 , 因 此 即 便 韓 中 FTA 會 比 三
方 FTA 進 展 更 快 , 但 是 從 韓 中 的 態 度 來 看 , 要 在 兩 年 內 完 成 談 判 , 還 是 有
諸多不易克服的困難。



                                                                   7
國會政策中心
ECFA 觸 動 韓 中 FTA 的 進 程
    兩 岸 的 ECFA, 特 別 是 對 於 目 前 在 日 中 韓 FTA 居
談 判 核 心 與 掌 握 談 判 節 奏 的 韓 中 FTA 上 , 實 際 上 有
重 要 影 響。韓 國 為 何 在 2009 年 重 新 將 韓 中 FTA 談 判
拉 回 談 判 議 程, 固 然 與 2008 年 金 融 海 嘯 使 韓 國 發 現 自 身 倚 賴 歐 美 市 場 太 過
嚴重,因此需要開拓亞洲市場以分散風險的考慮有關,但另一個原因是當
年 台 北 傳 出 要 在 2010 年 上 半 年 與 中 國 簽 署 ECFA,使 韓 方 擔 心 有 可 能 台 灣 產
品 會 因 ECFA 而 享 有 關 稅 優 勢 , 造 成 韓 國 產 品 進 軍 中 國 市 場 的 困 難 , 因 此 趕
快 與 中 國 簽 FTA 的 優 先 性 就 被 提 高 。 特 別 是 在 2010 年 六 月 兩 岸 簽 署 ECFA
後,韓 國 國 內 要 求 與 中 國 簽 署 FTA 的 聲 浪 大 增,也 使 得 韓 國 官 方 對 韓 中 FTA
態度轉趨積極。



     由 於 韓 中 FTA 與 兩 岸 ECFA 存 在 連 動 關 係 , 在 ECFA 後 續 談 判 尚 在 進 行
中時,比較關稅減讓因素對台灣與韓國進軍中國市場的影響時可發現,台
灣產品出口中國在章別的集中度很高,同時已經有近一半產品享受零關稅
( 例 如 資 通 相 關 產 品 ), 相 對 而 言 , 韓 國 輸 中 產 品 在 章 別 較 為 分 散 , 同 時 享
有零關稅的產品只有三成五,因關稅減讓顯然對於韓國輸中比台灣輸中的
影 響 更 大 , 意 即 韓 國 在 韓 中 FTA 的 關 稅 減 讓 受 益 程 度 會 遠 高 於 台 灣 在 ECFA
的受益程度。



    這 可 能 意 味 著 意 圖 進 軍 中 國 市 場 的 台 商 對 於 韓 中 FTA 會 高 度 關 切 , 會
更 希 望 ECFA 後 續 協 商 能 早 日 有 結 果 ,因 此 可 能 對 政 府 會 施 加 更 大 壓 力 以 期
待 談 判 能 在 韓 中 FTA 談 判 完 成 前 有 結 果 。 但 這 也 會 給 中 方 另 一 個 對 台 施 壓
的 政 治 籌 碼 : 利 用 韓 中 FTA 的 進 度 使 感 受 壓 力 的 台 商 為 北 京 的 政 治 主 張 說
項 , 要 求 台 灣 政 府 以 政 治 的 讓 步 換 取 ECFA 後 續 談 判 的 速 度 與 內 容 。 這 與 中
方 利 用 韓 中 FTA 誘 使 原 本 對 日 中 FTA 沒 有 興 趣 的 日 本 , 在 擔 心 被 邊 緣 化 下
主 動 與 中 方 談 判 日 中 FTA 的 操 作 十 分 類 似 。



TPP 對 日 中 韓 FTA 的 牽 引 因 素
    TPP 的 進 展 也 影 響 日 中 韓 FTA。 面 對 TPP , 中 國 是 希 望 確 保 自 身 在 亞 洲
經 濟 整 合 的 先 導 性 角 色 , 因 此 希 望 加 速 日 中 韓 FTA 的 談 判 速 度 。 韓 國 則 是
因 為 已 經 在 TP P 的 協 商 之 中 , 加 上 美 國 對 TPP 的 處 理 會 是 以 美 韓 FTA 內 容
為藍本,所以態度比較篤定。



   而 日 本 雖 然 表 示 有 意 加 入 TPP,但 對 於 TPP 的 發 展 仍 然 是 未 知 數,也 希




                                                                   8
望 不 要 因 加 入 TPP 導 致 中 國 認 為 日 本 有 意 加 入 環 太
平 洋 的 反 中 陣 營 , 因 此 也 需 要 加 速 日 中 韓 FTA 做 為               國會政策中心
平衡中方對日本認知的重要工具。野田佳彥對外表
示,日 本 的 區 域 自 由 貿 易 策 略 是 TPP 以 及 日 中 韓 FTA
並 進 的 雙 軌 策 略。因 此 我 們 可 說,TPP 的 出 現 導 致 不
是 TPP 國 家 在 不 同 程 度 的 憂 慮 下 , 以 不 同 的 方 式 給
予 原 本 進 展 緩 慢 的 日 中 韓 FTA 新 的 前 進 動 能 。




三、 政策 建 議

1. 三 邊 FTA 進 展 有 限 , 應 注 意 三 個 雙 邊 FTA 時 程

    日中韓三方自由貿易區的進展前景不看好,反而是三個雙邊協議可能
會 有 新 的 突 破 , 未 來 觀 察 重 點 應 注 意 韓 中 、 日 韓 、 中 日 三 個 FTA 的 進 展 速
度,特 別 是 在 這 三 個 雙 邊 FTA 中 可 能 會 是 最 先 完 成 的 韓 中 FTA。更 因 為 韓 國
與 台 灣 存 在 產 業 競 爭 關 係 , 因 此 不 僅 我 們 要 注 意 韓 國 FTA 對 於 台 灣 的 可 能
衝 擊 , 更 要 注 意 中 國 知 道 台 灣 與 韓 國 的 競 爭 態 勢 , 將 韓 中 FTA 與 ECFA 後 續
談判進行策略性連結,在經濟與政治場域對台灣施加雙重壓力 。


2. 忽 視 印 台 FTA 極 為 不 智 , 應 強 化 台 印 FTA 談 判 速 度

    在 TPP 與 日 中 韓 FTA 的 夾 擊 下 , 台 灣 自 然 會 擔 憂 在 亞 太 區 域 經 濟 整 合
被邊緣化的憂慮。但是馬總統在就職演說展現的應對策略,竟然是台星與
台紐的經濟合作協議。不僅忽視區域具市場潛力且有意願的大國如印度,
可 能 帶 給 台 灣 的 機 會,更 是 形 同 承 認 只 有 中 方 同 意 的 FTA,或 已 經 與 中 方 簽
署 過 FTA 的 國 家 , 台 灣 才 可 能 比 照 香 港 模 式 與 其 簽 署 經 濟 合 作 協 議 , 對 國
際宣稱台灣經濟已經實質一中化,也嚴重打擊台灣對外貿易談判的自主權
與獨立代表權,這是極為危險的做法。


3. TPP 影 響 亞 太 地 緣 經 濟 計 算,非 TPP 國 家 作 為 經 貿 合 作 倡 議 機
   會較高

    針 對 TPP 對 日 中 韓 三 方 及 三 個 雙 邊 FTA 的 牽 引 效 果 , 亞 太 經 合 會 會 員
國 中 不 屬 於 TPP,也 沒 有 在「 東 協 +」的 自 由 貿 易 區 倡 議 的 國 家,如 加 拿 大 、
墨西哥、智利等,必然會十分焦慮,也使台灣與這些國家在洽簽貿易合作
協議時比較有機會。這應是未來台灣選擇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參考
點。(日 前 加 拿 大 與 墨 西 哥 在 參 加 G-20 會 議 時 先 後 宣 布 為 TPP 談 判 入 選 國 ,



                                                                   9
但 加 拿 大 內 部 普 遍 懷 疑 加 入 TPP 是 否 太 過 急 躁 。 這
再度證明加、墨兩國的焦慮感不下於台灣)                                       國會政策中心


4. 不 應 考 慮 與 中 國 協 商 以 加 入 日 中 韓 自 由 貿
   易區

  部分立場親中的媒體針對日中韓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宣布,表示台灣在
面臨邊緣化危機下,應與中國協商,希望透過中國獲得加入日中韓自貿區
的入場券。我們須嚴正指出,這是個極為危險,只會圖利中國,對台灣毫
無利益的愚蠢提議。這是因為:

  (1)日 中 韓 自 貿 區 前 景 不 被 看 好 ,把 一 個 未 來 不 明 確 的 事 物 當 成 具 體 威
脅本身就是欠穩當的作為。

    (2)這 是 對 外 宣 示 台 灣 將 經 貿 自 主 權 讓 渡 給 中 國 的 表 示, 可 能 會 導 致 日
後包括東協在內,都不會有與台灣單獨協商的任何意願,因為這可由東協
加 中 國 FTA 直 接 涵 蓋 。 如 果 這 種 提 議 變 成 政 策 , 屆 時 極 可 能 在 有 關 台 灣 與
東協自貿協定的部分,東協反而要求台灣應與中國協商其與東協貿易的分
配問題。

    (3)台 灣 與 中 國 協 商 不 僅 會 強 化 中 國 與 日 、 韓 協 商 的 籌 碼 , 同 時 也 會 限
縮台灣既有與日、韓的經貿自主協商之空間。因為到時候就不是日中韓三
方 在 談 , 而 是 中 國 連 同 台 灣 , 與 日 、 韓 就 中 日 、 中 韓 的 FTA 進 行 談 判 。 所
謂 中 日、中 韓 FTA 可 延 伸 到 台 灣 的 理 由 並 不 一 定 會 存 在,更 反 而 會 導 致 日 、
韓對中國的疑慮與限制會因此延伸到台灣。因此這個提議只會使中國有個
利用台灣增加日、韓與中國談判的困難而已,台灣在亞太的區域整合不能
因此保證有提升的機會。


5. 面 對 必 須 開 放 的 挑 戰 , 台 灣 需 要 的 不 是 片 斷 的 經 濟 開 放 要 求 ,
   而是需要全面改造台灣的經濟環境

  有關自由貿易協定有種似是而非的主張,認為自貿協定要求市場自由
化,因此台灣如果沒有開放市場的準備,包括開放美牛以及中國產品的市
場,否則台灣根本不能加入自由貿易賽局。

    這個說法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認為台灣經濟的出路在於簽訂更
多 的 FTA,不 考 慮 FTA 的 對 象、發 展 潛 力 與 內 容 品 質。 但 是 簽 FTA 本 身 並 不
一 定 能 幫 助 台 灣 的 競 爭 力 。 2010 台 灣 簽 完 ECFA 後 , 2011 對 中 出 口 的 成 長
率 (8.00%)反 而 還 不 到 韓 國 對 中 出 口 成 長 率 的 一 半 (17.13%),同 時 中 國 自 台
進 口 占 其 總 進 口 的 比 例 也 比 2010 年 未 簽 ECFA 時 下 降 (2010 年 8.30%,2011
年 7.17%) 。 這 顯 示 關 稅 減 讓 對 於 商 品 競 爭 力 的 影 響 不 是 最 關 鍵 。 如 何 從 根
打造台灣的基礎競爭力才是王道。



                                                                   10
其 次 , 台 灣 也 要 考 慮 FTA 的 對 象 與 品 質 , 不 能               國會政策中心
抱 持 有 FTA 總 比 沒 有 好 的 心 態 。 台 灣 必 須 對 產 業 的
強弱及機會與挑戰進行精算,不一定非要一個全面
性 的 FTA 才 能 達 到 效 果 , 有 時 只 要 在 部 分 關 鍵 產 業
取得成果,對台灣的利益就有顯著的增進。

  第二個問題在於它將自由貿易對台灣的挑戰完全轉嫁給一般民眾,沒
有思考到台灣長久的經濟發展策略是以鼓勵外銷為主,伴隨大批的獎勵出
口與相關的稅負政策等,沒有建立內需經濟所需要的相關設施與法規建
制,以鼓勵國內民眾的消費意願,社會保險與攸關幸福生活的建設也嚴重
欠缺,這是建立真正自貿體系的必要前置措施。政府須負起責任,把問題
推給民眾或怪罪民眾無知與民粹,是在推卸責任。

  台灣需要的不是片斷的經濟開放操作,而是全面改造台灣的經濟環
境,不僅要建立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業,更要改變過去只重視出口的經濟
體制,打破不合時宜的眾多專斷事業,並建構與「幸福社會」相關的經濟
與法律措施,讓人民願意且安心消費,在健康的內需經濟的輔助下,以面
對外界市場萎縮的困局。而不是讓人民在擔心不確定的未來下既要當省錢
達人,但又被要求要大幅對外開放。


6. 以 「 W TO+與 FTA-」 與 其 他 TPP 國 家 堆 自 貿 積 木 , 並 善 用 既
   有 的 FTA
    簽署自貿協定是朝野共識,但如何做到則莫衷一是,台灣可思考參與
在 WTO 內 部 強 化 與 自 貿 相 關 的 規 則 設 定 談 判 (rule making), 並 在 其 他 國 家
就 雙 邊 FTA 磋 商 時 , 策 略 性 的 拆 解 自 貿 協 定 為 若 干 積 木 協 議 , 再 以 堆 積 木
方 式 逐 步 堆 高 。 而 在 ECFA 後 續 談 判 中 , 也 可 適 當 利 用 中 韓 、 中 日 的 自 貿 談
判結果,為台灣爭取談判的籌碼與新的空間。



   此 外,在 建 構 新 FTA 依 然 存 在 諸 多 困 難 時,台 灣 也 要 思 考 既 有 的 FTA 所
可 能 帶 給 台 灣 的 機 會 。 雖 然 台 灣 已 經 簽 署 的 FTA 多 集 中 在 中 美 洲 邦 交 國 ,
與台灣的貿易量不大,但是這些與台灣有自貿協定的中美洲邦交國,例如
巴 拿 馬,也 與 美 國 有 FTA,同 時 美 國 與 中 南 美 洲 的 美 洲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也 持 續
有 進 展,即 便 還 不 是 全 面 性 FTA,但 對 於 強 化 中 美 洲 在 美 洲 的 貿 易 樞 紐 位 置
有重要作用,其潛在機會對於台灣的產業佈局與對外經貿策略也有新的可
能。因此關鍵在於政府有沒有對手頭既有的工具進行仔細研究並有效發揮
其可能的潛力,而不是將重點放在遙不可及的天邊大餅。想要在經貿領域
搶 分 , 不 一 定 要 靠 FTA 全 壘 打 , 有 效 利 用 對 手 的 空 檔 與 我 方 既 有 的 工 具 ,
步步推進,依然可以搶到分數。




                                                                   11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2012 09-13台灣守護周刊36 (1)
2012 09-13台灣守護周刊36 (1)2012 09-13台灣守護周刊36 (1)
2012 09-13台灣守護周刊36 (1)bulamyang
 
2012 5-24台灣守護周刊20
2012 5-24台灣守護周刊202012 5-24台灣守護周刊20
2012 5-24台灣守護周刊20bulamyang
 
06172012民情調查(系列三)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06172012民情調查(系列三)記者會會後新聞稿06172012民情調查(系列三)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06172012民情調查(系列三)記者會會後新聞稿bulamyang
 
民情調查(系列四)記者會120721 final
民情調查(系列四)記者會120721 final民情調查(系列四)記者會120721 final
民情調查(系列四)記者會120721 finalbulamyang
 
2012 5-11台灣守護周刊18
2012 5-11台灣守護周刊182012 5-11台灣守護周刊18
2012 5-11台灣守護周刊18bulamyang
 

Viewers also liked (9)

2012 09-13台灣守護周刊36 (1)
2012 09-13台灣守護周刊36 (1)2012 09-13台灣守護周刊36 (1)
2012 09-13台灣守護周刊36 (1)
 
Monday, 28th May
Monday, 28th MayMonday, 28th May
Monday, 28th May
 
2012 5-24台灣守護周刊20
2012 5-24台灣守護周刊202012 5-24台灣守護周刊20
2012 5-24台灣守護周刊20
 
06172012民情調查(系列三)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06172012民情調查(系列三)記者會會後新聞稿06172012民情調查(系列三)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06172012民情調查(系列三)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Wednesday, 2nd may
Wednesday, 2nd mayWednesday, 2nd may
Wednesday, 2nd may
 
民情調查(系列四)記者會120721 final
民情調查(系列四)記者會120721 final民情調查(系列四)記者會120721 final
民情調查(系列四)記者會120721 final
 
Monday, 4th June
Monday, 4th JuneMonday, 4th June
Monday, 4th June
 
2012 5-11台灣守護周刊18
2012 5-11台灣守護周刊182012 5-11台灣守護周刊18
2012 5-11台灣守護周刊18
 
18th July 2012
18th July 201218th July 2012
18th July 2012
 

Similar to 中日韓Fta與tpp談判的評析

兩岸開放對金融服務業之機會與挑戰
兩岸開放對金融服務業之機會與挑戰兩岸開放對金融服務業之機會與挑戰
兩岸開放對金融服務業之機會與挑戰jkhunter
 
990318 Ecfa對產業的影響
990318 Ecfa對產業的影響990318 Ecfa對產業的影響
990318 Ecfa對產業的影響
Jaing Lai
 
Tpp與台灣處境
Tpp與台灣處境Tpp與台灣處境
Tpp與台灣處境
Pond Jeng
 
Apac fta development
Apac fta developmentApac fta development
Apac fta development
Collaborator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十個常見的經貿法律問題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十個常見的經貿法律問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十個常見的經貿法律問題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十個常見的經貿法律問題
ntulaw318
 
鄭秀玲Ok20140309 服貿貨貿同時簽
鄭秀玲Ok20140309 服貿貨貿同時簽鄭秀玲Ok20140309 服貿貨貿同時簽
鄭秀玲Ok20140309 服貿貨貿同時簽ntuperc
 
TPP、APEC論壇的未來及新成員的加入(摘譯文)
TPP、APEC論壇的未來及新成員的加入(摘譯文)TPP、APEC論壇的未來及新成員的加入(摘譯文)
TPP、APEC論壇的未來及新成員的加入(摘譯文)
Carlos Alberto Aquino Rodriguez
 
服貿解密三部曲(三):政府對服貿説詞可信嗎?
服貿解密三部曲(三):政府對服貿説詞可信嗎?服貿解密三部曲(三):政府對服貿説詞可信嗎?
服貿解密三部曲(三):政府對服貿説詞可信嗎?showling
 

Similar to 中日韓Fta與tpp談判的評析 (8)

兩岸開放對金融服務業之機會與挑戰
兩岸開放對金融服務業之機會與挑戰兩岸開放對金融服務業之機會與挑戰
兩岸開放對金融服務業之機會與挑戰
 
990318 Ecfa對產業的影響
990318 Ecfa對產業的影響990318 Ecfa對產業的影響
990318 Ecfa對產業的影響
 
Tpp與台灣處境
Tpp與台灣處境Tpp與台灣處境
Tpp與台灣處境
 
Apac fta development
Apac fta developmentApac fta development
Apac fta development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十個常見的經貿法律問題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十個常見的經貿法律問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十個常見的經貿法律問題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十個常見的經貿法律問題
 
鄭秀玲Ok20140309 服貿貨貿同時簽
鄭秀玲Ok20140309 服貿貨貿同時簽鄭秀玲Ok20140309 服貿貨貿同時簽
鄭秀玲Ok20140309 服貿貨貿同時簽
 
TPP、APEC論壇的未來及新成員的加入(摘譯文)
TPP、APEC論壇的未來及新成員的加入(摘譯文)TPP、APEC論壇的未來及新成員的加入(摘譯文)
TPP、APEC論壇的未來及新成員的加入(摘譯文)
 
服貿解密三部曲(三):政府對服貿説詞可信嗎?
服貿解密三部曲(三):政府對服貿説詞可信嗎?服貿解密三部曲(三):政府對服貿説詞可信嗎?
服貿解密三部曲(三):政府對服貿説詞可信嗎?
 

More from bulamyang

2012 10-11台灣守護周刊40
2012 10-11台灣守護周刊402012 10-11台灣守護周刊40
2012 10-11台灣守護周刊40bulamyang
 
2012_0902_公義教會週報
2012_0902_公義教會週報2012_0902_公義教會週報
2012_0902_公義教會週報bulamyang
 
林保華專欄保釣之謎
林保華專欄保釣之謎林保華專欄保釣之謎
林保華專欄保釣之謎bulamyang
 
2012 07-26台灣守護周刊29
2012 07-26台灣守護周刊292012 07-26台灣守護周刊29
2012 07-26台灣守護周刊29bulamyang
 
2012 07-12台灣守護周刊27
2012 07-12台灣守護周刊272012 07-12台灣守護周刊27
2012 07-12台灣守護周刊27bulamyang
 
2012 06-28台灣守護周刊25
2012 06-28台灣守護周刊252012 06-28台灣守護周刊25
2012 06-28台灣守護周刊25bulamyang
 
大紀元(中國變局的觀測與因應)座談邀請
大紀元(中國變局的觀測與因應)座談邀請大紀元(中國變局的觀測與因應)座談邀請
大紀元(中國變局的觀測與因應)座談邀請bulamyang
 
2012 5-4台灣守護周刊17 (1)a
2012 5-4台灣守護周刊17 (1)a2012 5-4台灣守護周刊17 (1)a
2012 5-4台灣守護周刊17 (1)abulamyang
 
北韓衛星事件評析(定版)
北韓衛星事件評析(定版)北韓衛星事件評析(定版)
北韓衛星事件評析(定版)bulamyang
 
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
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
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bulamyang
 
台灣智​庫4/27 2012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
台灣智​庫4/27 2012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台灣智​庫4/27 2012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
台灣智​庫4/27 2012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bulamyang
 
2012媒體營回娘家
2012媒體營回娘家2012媒體營回娘家
2012媒體營回娘家bulamyang
 

More from bulamyang (12)

2012 10-11台灣守護周刊40
2012 10-11台灣守護周刊402012 10-11台灣守護周刊40
2012 10-11台灣守護周刊40
 
2012_0902_公義教會週報
2012_0902_公義教會週報2012_0902_公義教會週報
2012_0902_公義教會週報
 
林保華專欄保釣之謎
林保華專欄保釣之謎林保華專欄保釣之謎
林保華專欄保釣之謎
 
2012 07-26台灣守護周刊29
2012 07-26台灣守護周刊292012 07-26台灣守護周刊29
2012 07-26台灣守護周刊29
 
2012 07-12台灣守護周刊27
2012 07-12台灣守護周刊272012 07-12台灣守護周刊27
2012 07-12台灣守護周刊27
 
2012 06-28台灣守護周刊25
2012 06-28台灣守護周刊252012 06-28台灣守護周刊25
2012 06-28台灣守護周刊25
 
大紀元(中國變局的觀測與因應)座談邀請
大紀元(中國變局的觀測與因應)座談邀請大紀元(中國變局的觀測與因應)座談邀請
大紀元(中國變局的觀測與因應)座談邀請
 
2012 5-4台灣守護周刊17 (1)a
2012 5-4台灣守護周刊17 (1)a2012 5-4台灣守護周刊17 (1)a
2012 5-4台灣守護周刊17 (1)a
 
北韓衛星事件評析(定版)
北韓衛星事件評析(定版)北韓衛星事件評析(定版)
北韓衛星事件評析(定版)
 
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
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
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
 
台灣智​庫4/27 2012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
台灣智​庫4/27 2012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台灣智​庫4/27 2012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
台灣智​庫4/27 2012民情調查(系列二)會議簡報
 
2012媒體營回娘家
2012媒體營回娘家2012媒體營回娘家
2012媒體營回娘家
 

中日韓Fta與tpp談判的評析

  • 1. 國會政策中心 台灣因應中日韓 FTA 談判的策略 2012 主權及國際監測小組 本資料為 台灣智庫 製作所有,如需引用, 請註明出處來源。 財團法人台灣智庫 www.taiwanthinktank.org 電話: 02-2370-6987 傳真: 02-2370-6994 新聞連絡人:余靜華(分機 163) 發佈日期: 2012-06-21 國會政策中心 編號:023 1
  • 2. 國會政策中心 台灣因應中日韓 FTA 談判的策略 Talking Points 一、 問 題與 挑 戰  中日韓領袖於五月十二日發表聲明將進行三邊 2012 年 5 月 13 日 中 日 韓 三 國 領 袖 在 FTA 談判,但因內部歧異甚大,日中韓三邊 FTA 北京宣布將展開中日韓三邊自由貿易協 的前途普遍不被看好,三個雙邊 FTA 出現的可能 定 (FTA)的 談 判 , 同 時 在 三 天 前 ( 5 月 1 0 性比較大。韓中 FTA 最可能先實現。 日 ), 中 韓 兩 國 也 展 開 第 一 階 段 韓 中 雙 邊  韓國與台灣在主要產業呈現競爭關係,需注意韓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協 商。由 於 中 日 韓 是 台 灣 在 中 FTA 對台灣產品在當地競爭力的衝擊。 亞 洲 的 前 三 大 主 要 貿 易 夥 伴,韓 國 與 台 灣 的 產 業 結 構 又 呈 現 競 爭 關 係,在 台 灣 與 中  台灣絕不應考慮與中國協商以加入中日韓自由貿 國 的 ECFA 後 續 協 商 尚 有 許 多 議 題 需 處 易區。此提議只會圖利中國,強化其與日、韓協 理,與 日、韓 的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短 期 內 也 看 商的籌碼,同時也會限縮台灣既有與日、韓的經 不 出 啟 談 跡 象 時,中 日 韓 這 三 個 國 家 自 由 貿自主協商之空間。 貿 易 協 定 進 程 一 旦 有 結 果,對 台 灣 的 產 業  2010 簽完 ECFA 後,2011 台灣對中出口的成長 環境與整體經濟都會有重大衝擊。 率(8.00%)反而還不到韓國對中出口成長率的一 半(17.13%),同時中國自台進口占其總進口的比 例也 比 2010 年未 簽 ECFA 時下降 (2010 年 此 外 , 泛 太 平 洋 夥 伴 協 商 (TPP) 日 前 8.30%,2011 年 7.17%)。這顯示關稅減讓對於 也在美國達拉斯展開有關投資協議的討 商品競爭力的影響不是最關鍵。從根打造台灣的 論。由 於 日 中 韓 FTA 與 TPP 也 有 相 當 程 度 基礎競爭力才是王道。 的 連 動 關 係,對 於 在 發 展 中 的 亞 太 經 濟 秩  ECFA 後續協商,台灣更應思考利用中韓、中日 序 會 有 相 當 程 度 的 影 響,這 兩 個 自 由 貿 易 FTA 談判,爭取新的籌碼與利益以進行談判。 區談判的微妙互動及其與對台灣的影響 也值得探究。  面對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的參與問題,台灣可思考 參與在 WTO 內部強化與自貿相關的規則設定談 判(rule making),並在其他國家就雙邊 FTA 磋商 本分析將著重政治與戰略面向的衝 時,策略性的拆解自貿協定為若干積木協議,再 擊,較 不 觸 及 其 對 台 灣 具 體 產 業 發 展 與 經 以堆積木方式逐步堆高,以爭取台灣的議價空間。 濟前景的估計。 本資料為台灣智庫<國會政策研究中心>製作所有, 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來源。 2
  • 3. 二、 背 景分 析 國會政策中心 中 日 韓 FTA 發 展 時 程 簡 介 1999 年 在 馬 尼 拉 召 開 的 東 協 加 三 會 議 中 , 當 時 的 中 國 總 理 朱 鎔 基 、 日 本首相小淵惠三、韓國總統金大中在峰會時同意,由三方官方智庫就如何 進 一 步 加 強 三 國 經 濟 合 作 進 行 研 究 , 包 括 日 本 的 綜 合 開 發 研 究 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 in Japan) 、 中 國 的 國 務 院 發 展 研 究 中 心 、 韓 國 的 對 外 經 濟 研 究 院 (Korea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等 單 位 進 行 研 析 。 2001 年 則 進 一 步 將 研 究 主 題 放 在 日 中 韓 三 方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的 研 究 。 並 在 2003 年 的 日 中 韓 峰 會 中 , 將 朝 向 建 立 三 邊自由貿易區的構想提出。但此時的研究都還屬於三邊單位的「各自」研 究 , 或 者 是 針 對 三 個 雙 邊 FTA(日 韓 、 中 韓 、 日 中 )的 共 同 研 究 。 在 2005 年 , 中 國 建 議 在 智 庫 研 究 以 外 , 能 夠 加 入 官 員 的 參 與 。 而 到 了 2009 年 10 月,研 究 部 分 將 三 邊 各 自 的 研 究 終 結,對 於 三 方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的 研 究 改 以 三 方 的 「 共 同 」 研 究 , 並 在 2010 年 12 月 2 日 的 日 中 韓 峰 會 時 宣 布 預 計 要 在 2012 年 展 開 日 中 韓 三 邊 自 由 貿 易 區 的 談 判 。 而 在 2011 年 12 月 17 日 日 中 韓 三 邊 FTA 的 可 行 性 共 同 研 究 完 成 後,於 2012 年 1 月 9 日 宣 布 要 盡 早 展 開 日 中 韓 三 邊 FTA 的 協 商 。 但 是 直 到 2012 年 5 月 13 日 在 北 京 的 日 中 韓 三 方 峰 會 上 , 才 對 外 正 式 宣 布 將 展 開 三 邊 FTA 協 商 。 三 國 內 部 歧 異 大 , 中 日 韓 FTA 不 樂 觀 但 是 外 界 對 於 日 中 韓 FTA 的 未 來 多 不 抱 持 樂 觀 態 度。 在 2012 年 1 月 在 結 束 可 行 性 評 估 並 宣 布 要 盡 早 展 開 三 邊 FTA 的 協 商 後 , 當 時 就 有 消 息 傳 出 有 可 能 在 五 月 的 日 中 韓 峰 會 時 無 法 對 外 宣 布 要 展 開 日 中 韓 FTA 的 協 商 , 這 項流言直到五月峰會開始前幾天都沒有止歇。此外,在宣布展開三方自由 貿易協定協商的峰會上,也沒有宣布預計會在何時結束協商以及簽署的可 能 性 。 因 此 外 界 有 人 懷 疑 , 是 否 2003 年 日 韓 高 調 宣 布 進 行 雙 邊 自 由 貿 易 協 定的協商,但在不到半年就出現中止,直到九年後的現在,日韓自由貿易 協定的前景也不被看好的前例,可能會在日中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一事上 再度出現。 外界多對日中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前景抱持悲觀的主因,是認為日中 韓 對 於 這 個 三 邊 FTA 期 待 的 差 異 甚 大 , 同 時 有 許 多 歷 史 與 現 實 狀 況 的 非 經 濟因素牽擾其中,增加了複雜性。而即便是經濟利多,不同國家的利益也 十分不同,看不出簽署經貿協定一般會有的「三贏」模式,甚至不能排除 3
  • 4. 會有「兩贏一輸」或「一贏兩輸」的局面。這都增 加 了 對 此 FTA 的 悲 觀 預 期 。 國會政策中心 雖然實質簽署的前景不明確,但是三國各自的 盤算還是能夠導致這三國走在一起並對外宣布有意 朝向建立三邊自由貿易區,因此中韓日三國的策略與計算值得個別審視, 以便了解未來的可能發展軌跡以及台灣的因應策略。 中 國 對 TPP 深 感 疑 慮 , 對 中 日 韓 FTA 最 積 極 中 國 一 向 是 日 中 韓 三 方 FTA 的 主 要 倡 議 者 , 態 度 也 比 較 積 極 。 中 國 似 乎 是 以 爭 取 在 日 、 韓 的 市 場 為 主 要 考 量 。 當 2003 年 中 國 與 東 協 簽 署 東 協 加 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後,基於中方一開始對東協有自我讓利的早收清單, 在 預 期 會 出 現 東 協 產 品 進 入 中 國 下 , 與 日 韓 等 國 的 FTA 有 助 於 中 國 得 到 新 市 場 以 平 衡 與 東 協 FTA 可 能 帶 來 的 貿 易 赤 字 。 此 外 , 日 本 與 韓 國 多 將 中 國 視 為 加 工 出 口 的 工 廠, 對 中 國 的 出 口 多 屬 於 組 裝 後 再 轉 出 口 的 (Processing Trade),因 此 簽 署 三 方 FTA,基 本 上 對 中 國 的 內 部 影 響 雖 有,但 並 不 十 分 嚴 重。 而 在 2011 年 美 國 宣 布 要 展 開 「 泛 太 平 洋 夥 伴 協 定 TPP」 的 談 判 , 並 預 計 要 在 2012 年 完 成 協 商 後 , 更 引 起 中 國 的 緊 張 , 認 為 美 方 的 地 緣 經 濟 戰 略 操作是在從經濟上圍堵中國,在了解與歐盟不太可能完成自由貿易協定 時 , 中 方 更 將 早 日 與 日 韓 完 成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視 為 回 應 美 國 TPP 倡 議 的 必 要 手段。 但是中方的作為還被其他非經濟因素影響。中日關係這幾年並不順 暢,日中在釣魚台與東海的對峙更是急遽升高,這也造成中方會在三方自 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過程中,有時會採取杯葛日本的手段。這次日中韓三方 峰會,胡錦濤就刻意不與日本野田首相會面,只進行與韓國總統李明博的 雙邊峰會。 韓 國 擔 心 農 業 與 日 本 高 新 產 品 , 已 與 美 、 歐 FTA, 態 度 最 消 極 韓 國 是 對 日 中 韓 三 方 FTA 態 度 最 消 極 者 。 相 較 於 日 本 與 中 國 , 韓 國 的 FTA 進 展 顯 然 快 得 多。南 韓 已 經 與 歐 盟 有 自 由 貿 易 協 定,與 美 國 的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也 在 4 月 15 日 正 式 生 效 。擁 有 與 世 界 前 兩 大 經 濟 體 的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為 後盾,韓國對日中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的態度就比較不那麼急切。 4
  • 5. 國會政策中心 此外,南韓內部的研究也顯示,如果三方自由 貿易協定完成,南韓的農業與中小企業會在中國廉 價產品的傾銷下全面潰敗,韓國出口中國能產品增 長 約 為 48.3%-100%, 但 是 中 國 進 口 南 韓 的 農 業 產 品 卻 可 能 會 大 幅 提 升 至 209.2%左 右 , 中 小 企 業 也 會 受 到 嚴 重 衝 擊 1。 另 一 方 面 , 南 韓 的 汽 車 業 與 高 科 技 大 廠 的 產 品 會 享 有 優 勢 , 但 是 資 訊 電 子 業 的 利 得 因 為 已 經 享 有 ITA 的 免 稅 待 遇 , 因 此 增 加 的 利 益 不 會太多。 至於與日本的自由貿易協定上,南韓則擔心在高科技產業結構類似但 是產品更為精密的日本,會利用自由貿易協定之便導致南韓大資本與仰賴 高 新 科 技 的 工 業 無 法 匹 敵,這 包 括 汽 車 業 等。因 此 除 了 部 份 的 中 小 企 業 外 , 南韓的工業界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另 一 個 問 題 是 內 部 的 政 治 與 雙 邊 關 系 。 美 韓 FTA 受 到 南 韓 農 業 的 激 烈 抵抗,由於年底總統選舉在即,因此不太可能再耗用政治資本推動具爭議 性 的 FTA , 特 別 是 對 韓 國 農 業 造 成 農 損 是 韓 美 FTA 五 倍 以 上 的 韓 中 FTA 尤 然。而南韓與日本也存在獨島主權爭議以及過去殖民時代的歷史遺緒,以 及 南 韓 對 於 中 國 在 處 理 北 韓 的 態 度 相 當 不 滿 , 即 便 認 定 FTA 可 以 給 緊 張 的 關係帶來緩解的可能,可是只要政治氣氛不對,南韓民間的態度就可能出 現 變 化 , 對 政 府 造 成 壓 力 。 韓 日 FTA 談 判 從 2003 年 11 月 後 至 今 一 直 陷 入 停 頓 , 而 韓 中 FTA 在 2004 年 展 開 雙 邊 研 究 後 , 直 到 2009 年 才 又 被 南 韓 重 新擺回談判議程上等,都是最好的例子。 凡 此 種 種 , 造 成 南 韓 對 於 三 方 FTA 興 趣 不 大 , 也 與 其 在 2009 年 的 態 度 大 異 其 趣 。 南 韓 可 能 改 以 追 求 韓 中 以 及 韓 日 兩 個 雙 邊 FTA 來 處 理 。 而 這 其 中 又 以 韓 中 FTA 的 優 先 性 更 高 , 部 分 原 因 是 具 政 治 實 力 的 南 韓 大 企 業 在 韓 中 FTA 是 有 利 得 的 , 因 此 會 更 願 意 公 開 支 持 政 府 , 以 及 韓 國 認 為 加 上 既 有 的 韓 美 與 韓 歐 FTA,韓 國 與 全 世 界 前 三 大 經 濟 體 都 有 自 由 貿 易 協 定,會 大 幅 增加韓國的競爭力。 同 時 , 韓 中 FTA 對 韓 國 也 有 著 穩 定 北 朝 鮮 島 情 勢 的 戰 略 考 量 , 以 韓 中 FTA 與 北 韓 對 中 國 的 經 濟 依 賴,使 得 韓 國 對 於 北 韓 事 務 增 加 一 個 非 軍 事 面 的 處 理 手 段 。 事 實 上 , 就 在 5 月 宣 布 展 開 日 中 韓 FTA 談 判 前 沒 多 久 , 韓 中 雙 方就在四月宣布即將展開第一輪韓中雙邊自由貿易談判。 1 吳福成,《拆解韓中 FTA 啟動談判的思維》〈中華民國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 , ,2012 年 2 月號 5
  • 6. 國會政策中心 日 本 焦 慮 自 身 FTA 進 程 , 對 中 日 韓 FTA 抱 支 持態度 日本是這三國在亞太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過 程進展最慢者。日本原先對於區域或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採取消極態度,認 為 這 會 影 響 原 先 以 WTO 為 主 的 多 邊 經 濟 協 商 機 制 的 完 備 化 , 日 本 更 憂 心 其 貿 易 轉 移 效 果。 這 個 態 度 直 到 2003 年 WTO 在 墨 西 哥 的 坎 昆 會 議 (Cancun)因 農 業 問 題 形 成 大 分 裂 , 杜 哈 回 合 談 判 形 同 死 亡 後 , 面 對 WTO 主 導 的 貿 易 談 判在短期內可能沒有進展下,日本改變了原先對於自由貿易協定的負面消 極 態 度 , 開 始 積 極 尋 求 與 亞 太 國 家 簽 署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 在 2004 年 前 , 與 新 加 坡、智 利、 墨 西 哥 等 締 結 自 由 貿 易 協 定,並 與 澳 洲 、菲 律 賓 、 馬 來 西 亞 、 泰國等進行協商。 在東北亞方面,日本與韓國及中國在自由貿易協定的進展一直不順。 與韓國主要困頓在非經濟性的政治問題,而與中國方面,北京一開始較為 積極,日本則頗為謹慎,要求中國在外人投資與政府採購等要有所改革, 日 本 也 希 望 能 在 一 個 有 完 善 法 律 架 構 (rule based) 的 狀 態 下 來 進 行 自 由 貿 易協定的處理。 2009 年 日 本 政 黨 輪 替 後 , 民 主 黨 政 府 比 自 民 黨 政 府 對 於 構 造 日 中 韓 三 邊 FTA 態 度 更 為 積 極 。 2009 年 鳩 山 首 相 就 提 到 希 望 能 加 快 三 邊 FTA 研 究 與 談 判 的 速 度 , 因 為 這 與 其 「 東 亞 共 同 體 East Asian Community 」 的 理 念 相 同 。 而 當 三 邊 研 究 快 要 有 最 後 產 出 時 , 2011 年 日 本 新 任 首 相 野 田 佳 彥 也 向 南 韓 李 明 博 總 統 探 詢 韓 方 對 於 日 韓 FTA 談 判 的 可 能 性 。 日 本 此 舉 除 了 是 擔 心 三 方 FTA 進 展 的 不 確 定 性 外 , 也 是 基 於 擔 心 韓 中 FTA 談 判 重 回 議 程 的 可 能發展,導致日本在日中韓三方的合作議程中被邊緣化 。 同 樣 的 思 考 在 今 年 四 月 當 消 息 傳 出 韓 中 FTA 極 可 能 在 四 月 底 宣 布 要 展 開 第 一 輪 談 判 後 , 但 是 又 看 到 韓 國 對 於 三 方 FTA 的 態 度 甚 為 保 留 , 日 本 也 開 始 積 極 詢 問 日 中 雙 邊 開 展 FTA 談 判 的 可 能 性 。 顯 見 日 本 現 在 對 FTA 之 所 以會採取較為積極的態度,主要是擔心自身在自由貿易浪潮的趨勢下被邊 緣化的憂慮。 而就日本自身對於三方自由貿易協定的期待,有兩種看法。有一種主 張 是 希 望 這 是 個 與 TPP 差 不 太 多 的 高 功 能 自 由 貿 易 協 定,不 希 望 看 到 ASEAN + China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的 翻 版 。 這 明 顯 與 中 國 「 先 求 有 再 求 好 」 , 以 及 南 韓 排 除 爭 議 項 目 , 在 少 爭 議 部 追 求 高 品 質 的 「 pocket of excellence 」 策 6
  • 7. 略都存在很大差異。 國會政策中心 另 一 種 主 張 是 日 本 認 為 TPP 對 日 本 傷 害 太 大 , 同 時 也 懷 疑 美 國 所 期 待 的 高 品 質 TPP 在 亞 洲 是 否 真 的 可 以 走 得 通 , 同 時 日 本 對 TPP 表 達 正 面 態 度 主 要 是 為 了 維 持 與 美 國 的 關 係 , 因 此 在 日 中 韓 三 方 FTA 上 , 認 為 就 沒 有 必 要 再 把 TPP 的 高 品 質 要 求 放 入 而 增 加 自 己 的 困 擾 , 並 且 日 本 也 可 以 利 用 日 中 韓 三 方 FTA 的 進 展 作 為 與 美 國 談 判 TPP 的 籌 碼,爭 取 對 日 本 敏 感 產 業 (農 業 等 ) 的 更 多 優 惠 。 從 這 個 角 度 來 看 , 反 而 一 個 與 ASEAN + China FTA 類 似 品 質 的自貿協定,可能對日本更為有利。這兩種看法在官僚中各有支持者,目 前還看不出哪種主張在日本官方占上風。 「 日 中 韓 聯 合 自 貿 區 」 可 能 性 較 高 , 韓 中 FTA 最 可 能 先 實 現 由於簽署日中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牽涉因素十分複雜,三國的期待又 有重大差異,以這三國在追求三邊自貿區時,也同時繼續追求雙邊的自貿 協定。因此未來發展可能是以「日中、中韓、日韓」三個雙邊自由貿易協 定先簽好,再以這三個雙邊自貿協定作為三方自貿協定的發展藍圖。 這 其 中,不 論 是 南 韓 工 商 業 界 的 支 持 重 點,還 是 中 方 的 期 待,韓 中 FTA 先 簽 好 的 機 會 比 較 大,其 次 是 日 韓 FTA, 日 中 FTA 的 進 度 可 能 最 慢。日 本 擔 心 韓 中 FTA, 而 強 化 與 韓 國 及 中 國 在 FTA 的 積 極 性 , 中 國 則 只 要 發 現 韓 中 FTA 進 展 受 阻 時,就 會 利 用 日 中 FTA 的 進 程 給 韓 國 增 加 壓 力。韓 國 則 把 韓 日 FTA 是 為 協 助 其 在 韓 中 FTA 談 判 的 籌 碼 。 從 現 在 的 發 展 來 看 , 由 於 韓 國 與 中 國 雙 方 主 談 韓 中 FTA 的 人 員 , 也 是 兩 國 執 行 日 中 韓 三 方 FTA 談 判 的 人 員 , 因 此 從 實 際 談 判 的 人 力 配 置 與 任 務 排 序 來 看 , 韓 中 FTA 進 展 應 會 比 日 中 韓 FTA 快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由 於 韓 中 FTA 的 談 判 分 兩 階 段,第 一 階 段 是 把 較 有 問 題 部 分 以 負 面 表 列 將 其 排 除,並 決 定 與 敏 感 產 品 相 關 部 分 在 FTA 的 比 重 , 然 後 才 進 入 實 質 談 判 。 此 外 , 中 國 在 韓 中 FTA 的 重 點 還 是 在 貨 品 關 稅 的 減 讓 , 但 是 韓 國 卻 將 焦點放在服務業自由化以及投資的國民待遇等,關稅減讓部分則放在汽車 業及石化業上,顯示韓方的重點也不再是貨品貿易。因此即便透過負面表 列的兩階段談判意圖將其單純化,但是中方對於服務業的保護程度遠高於 貨 品 貿 易 , 此 外 韓 方 也 對 此 表 示 出 不 急 的 態 度 , 因 此 即 便 韓 中 FTA 會 比 三 方 FTA 進 展 更 快 , 但 是 從 韓 中 的 態 度 來 看 , 要 在 兩 年 內 完 成 談 判 , 還 是 有 諸多不易克服的困難。 7
  • 8. 國會政策中心 ECFA 觸 動 韓 中 FTA 的 進 程 兩 岸 的 ECFA, 特 別 是 對 於 目 前 在 日 中 韓 FTA 居 談 判 核 心 與 掌 握 談 判 節 奏 的 韓 中 FTA 上 , 實 際 上 有 重 要 影 響。韓 國 為 何 在 2009 年 重 新 將 韓 中 FTA 談 判 拉 回 談 判 議 程, 固 然 與 2008 年 金 融 海 嘯 使 韓 國 發 現 自 身 倚 賴 歐 美 市 場 太 過 嚴重,因此需要開拓亞洲市場以分散風險的考慮有關,但另一個原因是當 年 台 北 傳 出 要 在 2010 年 上 半 年 與 中 國 簽 署 ECFA,使 韓 方 擔 心 有 可 能 台 灣 產 品 會 因 ECFA 而 享 有 關 稅 優 勢 , 造 成 韓 國 產 品 進 軍 中 國 市 場 的 困 難 , 因 此 趕 快 與 中 國 簽 FTA 的 優 先 性 就 被 提 高 。 特 別 是 在 2010 年 六 月 兩 岸 簽 署 ECFA 後,韓 國 國 內 要 求 與 中 國 簽 署 FTA 的 聲 浪 大 增,也 使 得 韓 國 官 方 對 韓 中 FTA 態度轉趨積極。 由 於 韓 中 FTA 與 兩 岸 ECFA 存 在 連 動 關 係 , 在 ECFA 後 續 談 判 尚 在 進 行 中時,比較關稅減讓因素對台灣與韓國進軍中國市場的影響時可發現,台 灣產品出口中國在章別的集中度很高,同時已經有近一半產品享受零關稅 ( 例 如 資 通 相 關 產 品 ), 相 對 而 言 , 韓 國 輸 中 產 品 在 章 別 較 為 分 散 , 同 時 享 有零關稅的產品只有三成五,因關稅減讓顯然對於韓國輸中比台灣輸中的 影 響 更 大 , 意 即 韓 國 在 韓 中 FTA 的 關 稅 減 讓 受 益 程 度 會 遠 高 於 台 灣 在 ECFA 的受益程度。 這 可 能 意 味 著 意 圖 進 軍 中 國 市 場 的 台 商 對 於 韓 中 FTA 會 高 度 關 切 , 會 更 希 望 ECFA 後 續 協 商 能 早 日 有 結 果 ,因 此 可 能 對 政 府 會 施 加 更 大 壓 力 以 期 待 談 判 能 在 韓 中 FTA 談 判 完 成 前 有 結 果 。 但 這 也 會 給 中 方 另 一 個 對 台 施 壓 的 政 治 籌 碼 : 利 用 韓 中 FTA 的 進 度 使 感 受 壓 力 的 台 商 為 北 京 的 政 治 主 張 說 項 , 要 求 台 灣 政 府 以 政 治 的 讓 步 換 取 ECFA 後 續 談 判 的 速 度 與 內 容 。 這 與 中 方 利 用 韓 中 FTA 誘 使 原 本 對 日 中 FTA 沒 有 興 趣 的 日 本 , 在 擔 心 被 邊 緣 化 下 主 動 與 中 方 談 判 日 中 FTA 的 操 作 十 分 類 似 。 TPP 對 日 中 韓 FTA 的 牽 引 因 素 TPP 的 進 展 也 影 響 日 中 韓 FTA。 面 對 TPP , 中 國 是 希 望 確 保 自 身 在 亞 洲 經 濟 整 合 的 先 導 性 角 色 , 因 此 希 望 加 速 日 中 韓 FTA 的 談 判 速 度 。 韓 國 則 是 因 為 已 經 在 TP P 的 協 商 之 中 , 加 上 美 國 對 TPP 的 處 理 會 是 以 美 韓 FTA 內 容 為藍本,所以態度比較篤定。 而 日 本 雖 然 表 示 有 意 加 入 TPP,但 對 於 TPP 的 發 展 仍 然 是 未 知 數,也 希 8
  • 9. 望 不 要 因 加 入 TPP 導 致 中 國 認 為 日 本 有 意 加 入 環 太 平 洋 的 反 中 陣 營 , 因 此 也 需 要 加 速 日 中 韓 FTA 做 為 國會政策中心 平衡中方對日本認知的重要工具。野田佳彥對外表 示,日 本 的 區 域 自 由 貿 易 策 略 是 TPP 以 及 日 中 韓 FTA 並 進 的 雙 軌 策 略。因 此 我 們 可 說,TPP 的 出 現 導 致 不 是 TPP 國 家 在 不 同 程 度 的 憂 慮 下 , 以 不 同 的 方 式 給 予 原 本 進 展 緩 慢 的 日 中 韓 FTA 新 的 前 進 動 能 。 三、 政策 建 議 1. 三 邊 FTA 進 展 有 限 , 應 注 意 三 個 雙 邊 FTA 時 程 日中韓三方自由貿易區的進展前景不看好,反而是三個雙邊協議可能 會 有 新 的 突 破 , 未 來 觀 察 重 點 應 注 意 韓 中 、 日 韓 、 中 日 三 個 FTA 的 進 展 速 度,特 別 是 在 這 三 個 雙 邊 FTA 中 可 能 會 是 最 先 完 成 的 韓 中 FTA。更 因 為 韓 國 與 台 灣 存 在 產 業 競 爭 關 係 , 因 此 不 僅 我 們 要 注 意 韓 國 FTA 對 於 台 灣 的 可 能 衝 擊 , 更 要 注 意 中 國 知 道 台 灣 與 韓 國 的 競 爭 態 勢 , 將 韓 中 FTA 與 ECFA 後 續 談判進行策略性連結,在經濟與政治場域對台灣施加雙重壓力 。 2. 忽 視 印 台 FTA 極 為 不 智 , 應 強 化 台 印 FTA 談 判 速 度 在 TPP 與 日 中 韓 FTA 的 夾 擊 下 , 台 灣 自 然 會 擔 憂 在 亞 太 區 域 經 濟 整 合 被邊緣化的憂慮。但是馬總統在就職演說展現的應對策略,竟然是台星與 台紐的經濟合作協議。不僅忽視區域具市場潛力且有意願的大國如印度, 可 能 帶 給 台 灣 的 機 會,更 是 形 同 承 認 只 有 中 方 同 意 的 FTA,或 已 經 與 中 方 簽 署 過 FTA 的 國 家 , 台 灣 才 可 能 比 照 香 港 模 式 與 其 簽 署 經 濟 合 作 協 議 , 對 國 際宣稱台灣經濟已經實質一中化,也嚴重打擊台灣對外貿易談判的自主權 與獨立代表權,這是極為危險的做法。 3. TPP 影 響 亞 太 地 緣 經 濟 計 算,非 TPP 國 家 作 為 經 貿 合 作 倡 議 機 會較高 針 對 TPP 對 日 中 韓 三 方 及 三 個 雙 邊 FTA 的 牽 引 效 果 , 亞 太 經 合 會 會 員 國 中 不 屬 於 TPP,也 沒 有 在「 東 協 +」的 自 由 貿 易 區 倡 議 的 國 家,如 加 拿 大 、 墨西哥、智利等,必然會十分焦慮,也使台灣與這些國家在洽簽貿易合作 協議時比較有機會。這應是未來台灣選擇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參考 點。(日 前 加 拿 大 與 墨 西 哥 在 參 加 G-20 會 議 時 先 後 宣 布 為 TPP 談 判 入 選 國 , 9
  • 10. 但 加 拿 大 內 部 普 遍 懷 疑 加 入 TPP 是 否 太 過 急 躁 。 這 再度證明加、墨兩國的焦慮感不下於台灣) 國會政策中心 4. 不 應 考 慮 與 中 國 協 商 以 加 入 日 中 韓 自 由 貿 易區 部分立場親中的媒體針對日中韓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宣布,表示台灣在 面臨邊緣化危機下,應與中國協商,希望透過中國獲得加入日中韓自貿區 的入場券。我們須嚴正指出,這是個極為危險,只會圖利中國,對台灣毫 無利益的愚蠢提議。這是因為: (1)日 中 韓 自 貿 區 前 景 不 被 看 好 ,把 一 個 未 來 不 明 確 的 事 物 當 成 具 體 威 脅本身就是欠穩當的作為。 (2)這 是 對 外 宣 示 台 灣 將 經 貿 自 主 權 讓 渡 給 中 國 的 表 示, 可 能 會 導 致 日 後包括東協在內,都不會有與台灣單獨協商的任何意願,因為這可由東協 加 中 國 FTA 直 接 涵 蓋 。 如 果 這 種 提 議 變 成 政 策 , 屆 時 極 可 能 在 有 關 台 灣 與 東協自貿協定的部分,東協反而要求台灣應與中國協商其與東協貿易的分 配問題。 (3)台 灣 與 中 國 協 商 不 僅 會 強 化 中 國 與 日 、 韓 協 商 的 籌 碼 , 同 時 也 會 限 縮台灣既有與日、韓的經貿自主協商之空間。因為到時候就不是日中韓三 方 在 談 , 而 是 中 國 連 同 台 灣 , 與 日 、 韓 就 中 日 、 中 韓 的 FTA 進 行 談 判 。 所 謂 中 日、中 韓 FTA 可 延 伸 到 台 灣 的 理 由 並 不 一 定 會 存 在,更 反 而 會 導 致 日 、 韓對中國的疑慮與限制會因此延伸到台灣。因此這個提議只會使中國有個 利用台灣增加日、韓與中國談判的困難而已,台灣在亞太的區域整合不能 因此保證有提升的機會。 5. 面 對 必 須 開 放 的 挑 戰 , 台 灣 需 要 的 不 是 片 斷 的 經 濟 開 放 要 求 , 而是需要全面改造台灣的經濟環境 有關自由貿易協定有種似是而非的主張,認為自貿協定要求市場自由 化,因此台灣如果沒有開放市場的準備,包括開放美牛以及中國產品的市 場,否則台灣根本不能加入自由貿易賽局。 這個說法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認為台灣經濟的出路在於簽訂更 多 的 FTA,不 考 慮 FTA 的 對 象、發 展 潛 力 與 內 容 品 質。 但 是 簽 FTA 本 身 並 不 一 定 能 幫 助 台 灣 的 競 爭 力 。 2010 台 灣 簽 完 ECFA 後 , 2011 對 中 出 口 的 成 長 率 (8.00%)反 而 還 不 到 韓 國 對 中 出 口 成 長 率 的 一 半 (17.13%),同 時 中 國 自 台 進 口 占 其 總 進 口 的 比 例 也 比 2010 年 未 簽 ECFA 時 下 降 (2010 年 8.30%,2011 年 7.17%) 。 這 顯 示 關 稅 減 讓 對 於 商 品 競 爭 力 的 影 響 不 是 最 關 鍵 。 如 何 從 根 打造台灣的基礎競爭力才是王道。 10
  • 11. 其 次 , 台 灣 也 要 考 慮 FTA 的 對 象 與 品 質 , 不 能 國會政策中心 抱 持 有 FTA 總 比 沒 有 好 的 心 態 。 台 灣 必 須 對 產 業 的 強弱及機會與挑戰進行精算,不一定非要一個全面 性 的 FTA 才 能 達 到 效 果 , 有 時 只 要 在 部 分 關 鍵 產 業 取得成果,對台灣的利益就有顯著的增進。 第二個問題在於它將自由貿易對台灣的挑戰完全轉嫁給一般民眾,沒 有思考到台灣長久的經濟發展策略是以鼓勵外銷為主,伴隨大批的獎勵出 口與相關的稅負政策等,沒有建立內需經濟所需要的相關設施與法規建 制,以鼓勵國內民眾的消費意願,社會保險與攸關幸福生活的建設也嚴重 欠缺,這是建立真正自貿體系的必要前置措施。政府須負起責任,把問題 推給民眾或怪罪民眾無知與民粹,是在推卸責任。 台灣需要的不是片斷的經濟開放操作,而是全面改造台灣的經濟環 境,不僅要建立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業,更要改變過去只重視出口的經濟 體制,打破不合時宜的眾多專斷事業,並建構與「幸福社會」相關的經濟 與法律措施,讓人民願意且安心消費,在健康的內需經濟的輔助下,以面 對外界市場萎縮的困局。而不是讓人民在擔心不確定的未來下既要當省錢 達人,但又被要求要大幅對外開放。 6. 以 「 W TO+與 FTA-」 與 其 他 TPP 國 家 堆 自 貿 積 木 , 並 善 用 既 有 的 FTA 簽署自貿協定是朝野共識,但如何做到則莫衷一是,台灣可思考參與 在 WTO 內 部 強 化 與 自 貿 相 關 的 規 則 設 定 談 判 (rule making), 並 在 其 他 國 家 就 雙 邊 FTA 磋 商 時 , 策 略 性 的 拆 解 自 貿 協 定 為 若 干 積 木 協 議 , 再 以 堆 積 木 方 式 逐 步 堆 高 。 而 在 ECFA 後 續 談 判 中 , 也 可 適 當 利 用 中 韓 、 中 日 的 自 貿 談 判結果,為台灣爭取談判的籌碼與新的空間。 此 外,在 建 構 新 FTA 依 然 存 在 諸 多 困 難 時,台 灣 也 要 思 考 既 有 的 FTA 所 可 能 帶 給 台 灣 的 機 會 。 雖 然 台 灣 已 經 簽 署 的 FTA 多 集 中 在 中 美 洲 邦 交 國 , 與台灣的貿易量不大,但是這些與台灣有自貿協定的中美洲邦交國,例如 巴 拿 馬,也 與 美 國 有 FTA,同 時 美 國 與 中 南 美 洲 的 美 洲 自 由 貿 易 協 定 也 持 續 有 進 展,即 便 還 不 是 全 面 性 FTA,但 對 於 強 化 中 美 洲 在 美 洲 的 貿 易 樞 紐 位 置 有重要作用,其潛在機會對於台灣的產業佈局與對外經貿策略也有新的可 能。因此關鍵在於政府有沒有對手頭既有的工具進行仔細研究並有效發揮 其可能的潛力,而不是將重點放在遙不可及的天邊大餅。想要在經貿領域 搶 分 , 不 一 定 要 靠 FTA 全 壘 打 , 有 效 利 用 對 手 的 空 檔 與 我 方 既 有 的 工 具 , 步步推進,依然可以搶到分數。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