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25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佛子一生應當參訪聖地至少一次,非但現世讀經,有親臨其境之感,來
世更能以此功德,不墮惡道,得生天上,茲引經文證之!
一一一一、《、《、《、《長阿含長阿含長阿含長阿含》》》》卷四卷四卷四卷四‧‧‧‧〈〈〈〈遊行經遊行經遊行經遊行經〉(〉(〉(〉(大正卷一大正卷一大正卷一大正卷一,,,,25252525 下下下下~~~~26262626 上上上上))))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
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二二二二、《、《、《、《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卷卷卷 38383838‧‧‧‧((((大正卷大正卷大正卷大正卷 24242424,,,,399399399399 上上上上))))
「又汝等苾芻,此地方有其四處,若有淨信男子女人,乃至盡形,常應繫念生恭敬心。云
何為四?一謂佛生處、二成正覺處、三轉法輪處、四入大涅槃處。若能於此四處或自親禮,
或遙致敬企念虔誠,生清淨信常繫心者,命終之後必得生天。」
三三三三、《、《、《、《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三卷三卷三卷三卷....東晉法顯譯東晉法顯譯東晉法顯譯東晉法顯譯((((大正藏第一冊大正藏第一冊大正藏第一冊大正藏第一冊、、、、T01n0007T01n0007T01n0007T01n0007))))
爾時如來告阿難言:「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我滅後,能故發心往我四處,所獲
功德不可稱計,所生之處常在人天,受樂果報無有窮盡。何等為四?
一者、如來為菩薩時,在迦比羅兜國藍毘尼園所生之處。
二者、於摩竭提國,我初坐於菩提樹下,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
三者、波羅國鹿野苑中仙人所住轉法輪處。
四者、鳩尸那國力士生地熙連河側娑羅林中雙樹之間般涅槃處。
是為四處。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并及餘人外道徒眾,發心欲往到彼禮拜,所獲功
德悉如上說。」爾時阿難聞佛此語白言:「世尊,我從今者當普宣告,諸四部眾知此四處,
若往禮拜功德如是。」
八大聖地的地理位置八大聖地的地理位置八大聖地的地理位置八大聖地的地理位置
比哈爾邦比哈爾邦比哈爾邦比哈爾邦
印度東北部的邦(2001 年人口 82,878,796),與尼泊爾接壤。面積 99,200 平方公里。範圍大
致相當於古代的維泰哈及摩揭陀兩個王國的版圖,摩揭陀王國的時間可溯至西元前 6 世紀左右。西元
320 年為笈多王朝統治,首府為巴特那。1200 年前後穆斯林占領之,1497 年左右被併入德里。1765
年受英國統治後,成為孟加拉的一部分。19 世紀中葉是反抗英國統治的暴亂地,也是 1917 年聖雄甘
地發起非暴力運動的地點。1936 年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7 年印度獨立時成為新國家的一個
邦。為印度都市化程度最低的邦之一,大部分的人從事農業,也是全印度最貧窮的省份。2000 年從
比哈爾的南部數省創建出一個新的邦,稱切里肯德邦。
北方邦北方邦北方邦北方邦
印度北部一邦,首府勒克瑙。是印度人口最多的邦。兩部偉大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即以北方邦為背景。是西元前 6 世紀後佛教崛起之地。大部分位於恆河上游流域。西元 3 世紀中葉,
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笈多王朝(320?~425?)和戒日王(606~647)等統治過該地區。從 16 世
紀到 18 世紀末,該地區處於蒙兀兒王朝歷代君主的統治之下。在 19 世紀,英國人從孟加拉逐步向
西擴張勢力。北方邦成為 1857 年印度人反英起義的主要舞台。該地區後來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前哨,
1950 年印度成立共和國時成為一個邦。2000 年北部部分地區被畫入烏多安查邦。北方邦是印度最大
的矽土生產邦。農業是該邦經濟最重要的部分。最著名的旅遊勝地為阿格拉和瓦拉納西。面積 243,286
平方公里。人口約 166,052,859(2000)
巴特那巴特那巴特那巴特那
為印度比哈爾邦首府,隸屬於巴特那縣(Patna District),瀕臨恆河,現有人口 130 萬 (2001
年)。西元前 5 世紀建立,古稱華氏城,是孔雀王朝的首都,歷史悠久。古希臘歷史學家和外交家麥
加斯梯尼(Megasthenes,前 350 年-前 290 年)在其著述的《印度志》(Indica)曾載:巴特利普
特那(Pataliputra,巴特那古名)位於恆河與 Arennovoas 二河交匯處,長 9 英里、寬 1.75 英里。
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變遷,現代城市巴特那位於加格拉(Ghagra)、宋河(Son)與甘達克(Ganda)
三水交匯處,城區規模發展到 15 公里長,5 到 7 公里寬;恆河流域到這裡看起來更像大海,氣勢恢
宏,奔流不息。
巴特那是個學術中心,在 4 世紀時成為笈多王朝的都城,7 世紀再度荒廢衰落。1541 年阿富汗
統治者再建城市,稱巴特那,在蒙兀兒王朝統治下開始繁榮起來。1765 年歸屬英國。城市附近有大
量的考古發現。
拉賈斯坦省拉賈斯坦省拉賈斯坦省拉賈斯坦省
印度西北部的邦。與巴基斯坦接壤,面積 342,266 平方公里,首府為齋浦爾。考古的證據表明,
人類持續在該地居住已有十萬年的歷史。西元 7~11 世紀,曾有幾個拉傑普特人的小邦興起,16 世
紀時達到鼎盛時期。阿克巴皇帝將拉傑普特各邦納入蒙兀兒王朝。19 世紀時,英國人控制了該地區。
1947 年印度獨立後,該地區組織成拉賈斯坦聯盟,1956 年重組。拉賈斯坦的地形主要是阿拉瓦利山
脈以及塔爾沙漠。以前它是一個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邦,現在它是印度最大的羊毛產地。人口約
48,040,000。
聖地間的公路距離聖地間的公路距離聖地間的公路距離聖地間的公路距離
From --To 距離(Km)
Delhi–Agra 200
Agra–Sankasia 175
Etawah–Sankasia 90
Sankasia–Kanpur 220
Kanpur–Lucknow 88
Lucknow–Sravasti 160
Sravasti–Kushinagar 250
Sravasti–Lumbini 210
Lumbini–Kapilavastu 27
Lumbini–Kushinagar 130
Kushinagar–Sarnath 250
Kushinagar–Vaishali 200
Sarnath–Bodhgaya 250
Bodhgaya–Rajgir 70
Rajgir–Nalanda 15
Nalanda–Patna 90
Patna–Bodhgaya 105
Patna–Vaishali 55
Bodhgaya–Calcutta 490
佛教聖地之間的公路距離
菩提伽耶菩提伽耶菩提伽耶菩提伽耶(BodhiGaya):(BodhiGaya):(BodhiGaya):(BodhiGaya): 佛陀成道處佛陀成道處佛陀成道處佛陀成道處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菩提伽耶(BodhiGaya),位於比哈爾省(Bihar)南部大城 -- 伽耶城(Gaya)南方大約 5 公里處。為
紀念佛陀於此地證得菩提,並區別伽耶城,故取名為『覺悟的伽耶』。此處是古典印度主義(Hidurism)
印度人心目中最神聖之地方,每天都有很多印度教徒(即佛經所稱的婆羅門教)到訪,他們認定釋迦
牟尼佛是印度教最高神祇濕婆神的第九位化身,所以把此處也視為印度教聖地。此處離比哈爾省會巴
特那(Patna)大約 103 公里,離瓦拉那西(Varanasi)230 公里。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佛於苦行林,日食一麻一麥,經過六年仍無法得道(Enlightment),覺得苦行無益,於是回歸中道,
起身離開,進入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羊女蘇佳達(Sujata)供養羊乳糜後,在菩提樹下以草鋪設金剛
座,誓願:『不成正覺,誓不起座。』經七日,夜睹明星,豁然開悟,嘆哉:『奇哉奇哉,大地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證得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 (Samyksambodhtaya) 後的佛陀並沒有立即離開當地,而是在此處進
行七七四十九日的禪思,享受禪悅法喜,之後才動身前往鹿野苑,度化第一批阿羅漢弟子 -- 五比丘。
開悟後的七個七日(Sattaha):
第一週第一週第一週第一週((((結跏趺坐的七日結跏趺坐的七日結跏趺坐的七日結跏趺坐的七日,Pallanka sattaha))))
就在金剛座(Diamond Throne)上結跏趺座,靜思並享受證得阿羅漢的禪悅之喜,第七天晚上,
佛陀整夜靜思十二因緣法(Paticca Samuppada)。
第二週第二週第二週第二週((((不眨眼的七日不眨眼的七日不眨眼的七日不眨眼的七日, Animisa sattaha))))
為感激菩提樹提供庇護,佛陀不眨眼的站著,凝視它長達七日。佛陀當時站立的位置上,阿育王
立有(Asoka King)紀念塔及佛龕,就在大菩提寺前方高地上。
第三週第三週第三週第三週((((經行的七日經行的七日經行的七日經行的七日, Cankama sattaha))))
大約在金剛座與不眨眼紀念塔中間,佛陀由東而西進行經行。
第四週第四週第四週第四週((((寶屋的七日寶屋的七日寶屋的七日寶屋的七日, Ratanaghana suttaha))))
佛陀住於主寺西北方寶屋(Ratanaghara )中,此寶屋並非真如其名以寶石所建之房屋,而是
佛陀思惟「阿毘達磨藏」七論的地方,是法寶之屋。由《法集論》開始,佛陀依次思惟,然審察前六
部時,他身體並未發光,到《發趣論》,他開始思惟二十四緣--因緣、所緣緣等時,佛陀的全知才得
到展現機會,一如吞舟大魚般,唯有八萬四千由旬深大海,才能容身,佛陀全知只有在這部大論裡,
才能真正找到容身處。當佛陀以那全知來思惟微細且深奧的法時,六道彩光(靛青、金、紅、白、黃
褐、與眩目的光),從大師身上射出。此處目前有個小佛龕紀念它。
第五週第五週第五週第五週((((白楊樹下的七日白楊樹下的七日白楊樹下的七日白楊樹下的七日, Ajapala suttaha))))
佛陀的第五週在白楊樹下沉思中度過,地點就大菩提寺的前方離東門幾步路的附近。此處佛陀向
一位請法的婆羅門開示:『婆羅門不是決定於他的出身,而在於他的行為。』
第六週第六週第六週第六週((((目支鄰陀龍的七日目支鄰陀龍的七日目支鄰陀龍的七日目支鄰陀龍的七日, Mucalinda suttaha))))
在白楊樹下禪思七日後,佛陀移至主寺西南不遠處的目支鄰陀池(Mucalinda Lake)繼續禪思,並
享受阿羅漢果的法喜。此時天下大雨,目支鄰陀池中的龍王以牠的身體來遮蔽佛陀並保護衪。
第七週第七週第七週第七週((((闊葉山檨子樹的七日闊葉山檨子樹的七日闊葉山檨子樹的七日闊葉山檨子樹的七日 Rajayatana suttaha))))
佛移至此樹下進行禪思,經七日後,有兩位商主經過此處,天空有聲告曰:『太子喬答摩悉達多
太子(Prince Gotama Siddhata)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然而四十九日未曾進食,奉食者將得到很大好
處。』兩位商主於是將一路上充飢的米糕和蜂蜜奉獻給佛陀,並請回佛陀的一撮頭髮供養,這是歷史
上第一個供養佛陀舍利的人,而這兩位來自緬甸的商人,聆聽佛陀開示幾小時後,歸依佛陀,成為首
批在家弟子。此時,三寶中的,僧寶尚未出現。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摩訶,中文翻成『大』,故稱大菩提寺。此寺有很長的歷史故事。康寧漢(Alex. Cunninghan)
爵士建議分三個時期來看待這座寺院:
第一期: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所建立。
第二期:公元二世紀時,由巽伽王朝的兩位虔誠后妃出資增建。
第三期:則由貴霜王朝國王胡偉斯加(Huviska)所增建。
大菩提寺無疑是菩提伽耶的地標,高 52 米、底基 15 平方米,主體是一個金字塔型的建築,被
主塔圍繞著,四個角落各立有形狀與主塔相似四個小塔,塔上雕有各式佛像,極為精緻,值得細細觀
賞。寺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金身,法相莊嚴,常有信徒坐在地板上面對佛像禪思。根據經典記載:『繞
塔可以遠離八難、具足妙相、獲得福命財寶。』因而寺外,終日有人繞佛經行,大寺更外圍,即是佛
悟後的七個禪思處。
● 菩提樹(Bodhi Tree)
這大概是佛教徒心中最神聖的地點了,經典稱這裡是金剛地,是地球的中心,所有的大地都將
隨時時間而移動重整,唯有此地不動,因為除了此地,將沒有一處地面能夠承受得起佛陀得道的力量。
位於主寺後方的這顆畢波羅樹,據說與佛同時出生,根據佛教慣例,只要是佛陀成道時所坐的庇
護樹,都將改稱菩提樹,如彌勒佛成佛時所坐的龍華樹將成為當期佛教的菩提樹。
現在所看到這顆菩提樹,已非當年佛陀所坐的那顆了,起初它被未歸依佛法前的阿育王王后砍
划,後又被歸依佛教的阿育王灌概以聖水及牛奶而復植,並用 3 公尺高的圍牆保護住。當阿育王女兒
遠嫁斯里蘭卡時,帶去這顆樹的幼苗,使得日後這顆樹能遠避戰禍,而得以綿延下來。孔雀王朝
(Maurya Empire 321~185BC)沒落後,毀佛的巽伽王朝(Sunga Empire187BC~ )國王普夏米特拉
(Pusyamitra,185~151BC)再度的毀滅它。之後,從斯里蘭卡分植過來。六世紀時,印度國王薩先
伽(Sasanka)再度毀壞它,摩揭陀國王普哇瓦瑪(Purvavarma)再度從斯里蘭卡植回幼苗,並用 7.3
公尺高的外牆保護。七世紀玄奘大師到訪時,還看到 6.1 公尺外牆。公元 1871 年,一場暴風雨再度
摧毀這顆樹,英國考古學家康寧漢爵士 (Alexandar Cunningham),從原來的一顆幼苗再次種回,因
此這顆樹至今只有 135 年歷史,而非 2500 年。這顆樹葉繁茂的畢波羅樹,經過歷史無情的摧情,而
今末法佛子有幸能再見它,也是大家的福份吧!
● 金剛座(Vajrasana or Diamond Throne)
座落於主寺與菩提樹之間,佛陀坐於此座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有一塊紅砂土為基底的石版長
2.3 公尺、寬 1.3 公尺、高 0.9 公尺,上有佛陀真實的足印,據考證,若佛足印有如此大,則其身長
將達 4 公尺高。
● 苦行林與龍洞(Dungeswari)-- 離菩提伽耶一小時車程
悉達多太子在苦行林六年,日食一麻一麥, 以淡薄物質砥礪求道心願,後來體悟到,使人沉迷
於聲色犬馬之中,雖不易達到解脫,但如果執著於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槁木死灰,同樣不能證
悟解脫。因此放棄苦行,離開了與他一同修行的五位夥伴,走出苦行林,朝向附近山上洞窟走去,當
地人稱這個山洞為 Dungeswari,意為煩惱自在。從山頂可以看到摩亨河(River Mohane)及更遠方的
尼連禪河 (Ninenjara River),而苦行林就位在這兩條河之間。洞裡目前供有一座骨瘦如柴的悉達多太
子坐像,如實的表現瀕臨生死邊緣的模樣,而它的旁邊有一座藏傳格魯派寺廟,可供信徒點燈供奉。
●蘇佳塔小屋(Sujata Kuti)
龍洞地神告訴悉達多太子,此地不是證悟處,應往尼連禪河的另一岸菩提伽耶樹下成等正覺
(Samyaksambuddaya)。佛陀就往尼連禪河邊的蘇佳塔小村落移動,後來在尼連禪河沐浴時,得到牧
羊女蘇佳塔供養乳糜,氣力充足後,才往菩提樹下坐禪。蘇佳塔牧羊女當年居住的房子,現在已成為
了一堆土丘。不遠處,白楊樹下則蓋有一間紀念蘇佳達的小廟(Sujata Shrine),壁上彩繪牧羊女奉
上乳糜給佛陀的圖案。
●優螺頻羅樹林(Uruvela Forest)
蘇佳塔小廟附近,原來是座森林,現僅存樹林而已,據信此地有一處乾井,即當年優螺頻羅老迦
葉供火的地方。佛以神通度化老優螺頻羅後,他的兩個弟弟那提迦葉,及伽耶迦葉也相繼歸依佛陀,
隨從弟子共一千位弟子(優螺頻羅迦葉 500 位弟子,那提迦迦葉、伽耶迦葉各 250 位弟子)也歸依
佛陀,成為常隨眾千二百五十比丘眾。
● 寺廟群 (Temple Area)
位於大菩提寺西方,佔地 15 平方公里的各國佛寺群,蓋有日本、中國、西藏、不丹、尼泊爾、
斯里蘭卡、孟加拉、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寺廟 20 餘座。此一大片的佛寺更增添菩提伽耶的宗教氣
息。現今,常有各國法師在此地駐錫,並於大菩提寺或當地寺廟共修與弘法。
藍毗尼藍毗尼藍毗尼藍毗尼(Lumbini):(Lumbini):(Lumbini):(Lumbini): 佛陀出生地佛陀出生地佛陀出生地佛陀出生地
這裡是佛陀出生的地方,有一個古老的佛龕供有悉達太子的像可以證明。而石柱上銘刻著阿育王
登基 20 後到此參訪。此處尚可看到阿育王時期的僧仿遺址。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境內,非常接近印度邊界小鎮索那利(Sonauli),是八大聖地唯一位於尼泊爾
的,由印尼邊界進入大約只要 20 公里就可到達。從加德滿都﹙Kathmandu﹚或波卡拉(Pokhara)搭
巴士前往約七小時可到。如果從加德滿都搭飛機到百拉哈瓦(Bhairahawa),再叫計程車前往,路程只
剩 21 公里。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在兜率天等待機緣成熟後,菩薩(日後的喬達摩瞿曇,即佛陀)騎著六牙白象,下降摩耶夫人母
胎,時當公元前 632 年的個五月的滿月夜。摩耶黛維夫人(Maya Devi)依照傳統印度習俗,回娘家等
待準備產下她的第一胎,途經長滿娑羅樹的藍毗尼園時,突然感到陣痛,於是召來女侍,鋪好吉祥草,
一手扶著娑羅(Sala)樹,立著生下悉達多太子。太子出生後,即能下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當菩薩出生時,光明遍照十方,日月為之映
蔽,大地六種震動。
歷史軌跡歷史軌跡歷史軌跡歷史軌跡::::
西元前 243 年,偉大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進行他的朝聖之旅時,到達此地,親自向佛陀出生
地跪地參拜。為紀念此,他立了一根石柱,以梵文碑文寫下:『為上天所愛的毗耶達西王(Piyadassi)
登基 20 年後,拜訪並朝禮禮佛陀誕生地。他立了一根石柱紀念,由於佛陀出生於此,國王下令免除
藍毗尼居民的稅負,並只要上繳 1/8 其他地區應繳之土地所得。』
13 世紀回教穆斯林蹂躪此地後,藍毗尼就長埋於泰雷(Terai)森林中。 1869 年時,德國考古學
者費西爾博士(Dr. Alois A. Fuhrer)在樹林中找尋古蹟時,見到這根石柱,證實此處就是佛的出生地。
藍毗尼石柱(當地稱為 Rummindei 石柱) 的存在,活生生證實此地的確是佛的出生地。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阿育王石柱(Asoka Pillar)
一進入藍毗尼園,最醒目的大概就是這根高聳的石柱了,被鐵欄杆保護住,此即著名的阿育王石
柱,立於公元前 249 年。原先它有一隻馬像位於柱頂,被雷擊後,頂馬像不見了,柱高只剩 6.7 公尺,
它的碑銘上記載著此地就是佛的誕生地。當年馬形柱頭,1895 年德國考古學家費西爾博士發現時已
不存在。幸好柱身的梵文 (但另有學者認為是俗語 Prakrit 文) 刻寫阿育王親筆敕文,得知阿育王曾派
遣高僧到各地傳教,廣建佛塔,造立石柱。估計當時立有石柱五十根,目前僅存的僅剩十五根。
●聖地中的聖所 (Sanctum Sanctorum -- Holiest of the Holy Spots)
就在阿育王石柱前的這片區域,原是舊摩耶夫人廟所在。1995 年聯合國所贊助的一支考古團隊,
發現廟址下方就是佛陀誕生處,為挖掘此一考古重大發現而把舊廟拆除。考古學家開鑿 15 個區塊,
每個深達 5 公尺,終於找到一塊公元前三世紀的石板 (slab),形狀就是一個女人在一個有七層磚塊的
上方。此一出土證據,直指此處就是聖地中的聖所。根據古老佛教文獻記載,阿育王當時造訪此處時,
放了一塊石板在一疊磚塊上方,以紀念他個人到訪並禮敬此地。
●新摩耶夫人廟
在附近有一個摩耶夫人廟,在樹下涼亭處。有個石雕刻畫佛陀出生的樣貌、及摩耶夫在娑羅樹下
扶著娑羅樹、新生嬰兒走在七朵蓮花座上的情境。這都是舊摩耶夫人廟移來的!
●帕斯卡尼(聖池)
阿育王石柱南側是著名的聖池 -- 帕斯卡尼,據信這個池塘,就是摩耶夫人生下佛陀前,用以清
洗自己的地方。
●寺廟群
尼泊爾寺建於藍毗尼園內,它是一座南傳寺廟,由尼泊爾比丘所住持。西藏寺、緬甸寺及
Panditarama 禪修中較遠,位於園區外,須搭車才能到達。建議朝聖者可以參訪這些寺廟,對這些比
丘致敬,以表彰他們對聖域保護的貢獻。
●迦毗羅衛城 (Kapilavatthu, 釋迦族的首都)
藍毗尼西方 27 公里處,有一座遺址,它是釋迦族的首都迦毗羅衛城。這個位於提羅拉科特(Tilaura
Kot)地區的小土丘,被考古學家證實即佛陀成長的地方。尼泊爾考古部門開鑿出來的遺址是一群塔及
僧仿土丘,材料主要是磚與黏土。這個被保護的區域南北長 518 公尺、東西寬 396 公尺,面績大約 20.5
公頃。出土遺址可發現城的外圍,一般民眾住的地方是很廣闊的,證實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所描繪的。
朝聖者應多留一天到此參訪,現今尚可見到城的東門,稱大出離門(Great Renunciation Gate) ,菩
薩即是從此門出發,騎馬跳過牆,開始其悟道之旅的,時當公元前 594 年七月月圓時,29 歲。
●尼吉拉哈瓦城 (Nigilhawa) -- 拘那含牟尼佛的出生地
提羅拉科特西北方大約 3 公里處,稱為薩巴瓦提(Sobhavati)古城,這裡是過去七佛之一、賢劫
第二尊的拘那含牟尼佛的出生地,衪出生時,天上雨下金子,所以被稱為金來者(Kanakagamana,
Kanaka=gold, agamana=coming ), 這個字後被簡稱 Konagamana。阿育王曾造訪此處,並立有石
柱以茲紀念。今天石柱仍可見到,但已斷成兩截,上方那截長 4.6 公尺,下方仍矗立的那截只剩 1.5
公尺。柱上碑文寫道:『為上天所愛的毗耶達西王,登基 14 年後,將此地擴建兩倍。並於登基 20
年後,親身參禮此地。』
●戈地哈瓦城(Gotihawa) -- 拘留孫佛的出生地
離提羅拉科特西南方 7 公里,據信是葛瑪瓦提 (Khemavati) 古城所在,此城是過去七佛之一、
賢劫第一尊拘留孫佛的誕生地。阿育王也曾造訪此地,並立石柱紀念,石柱已斷裂,僅剩 3 公尺高矗
立著。以上兩根石柱,在玄奘到訪時都還存在,頂上也有獅像在。
●庫單樹林(Kudan) -- 白楊樹林
學者認為這裡是佛證悟後 16 年,回到故鄉,父王淨飯王(Suddhodana)供養給佛陀的。所發現的
磚牆遺址,據信是佛世時所建,目前仍矗立在那兒。
拘尸那伽拘尸那伽拘尸那伽拘尸那伽(Kushinaga):(Kushinaga):(Kushinaga):(Kushinaga): 佛陀涅槃處佛陀涅槃處佛陀涅槃處佛陀涅槃處
佛陀經過 49 年遊化於恆河流域,度化無數眾生後,來到這個小村落的娑羅雙樹間,終於因背疼
而躺了下來。一代教主示現至此,已近尾聲,佛陀用了最後的一天一夜總結一生所傳的佛法後,集成
大般涅槃經 (40 卷、大正藏 T12N0374) 後,正式進入了大涅槃。
大荼毗後,舍利被均分成八等份,分別如下國家起塔供養:
▲拘尸那迦的力士們(the Mallas of Kushinagar)
▲波婆的摩羅人(the Mallas of Pava)
▲羅摩伽國的拘利人(the Koliyans of Ramagama)
▲毗留提國的婆羅門(the brahman of Vethadipa)
▲遮勒國諸剎帝利 (the Bulians of Allakappa)
▲毘舍離的離車子族 (the Licchavis of Vaishali)
▲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the Sakyans of Kapilavathu)
▲摩揭陀國阿闍世王(King Ajatasattu of Magadha)
另,煙姓(東林)婆羅門取得了分配舍利的瓶,回家鄉頭那羅聚落建立「瓶塔」。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拘尸那迦在舍衛國西方 250 公里,藍毗尼南方 130 公里,巴特那北方 250 公里。最近的大城是
55 公里外的戈拉埔爾(Gorakhpur)。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生日(2/8)前三個月,佛欲前往毘舍離城的卡帕拉寺。當經過波婆國(Pava),用完最後一餐後,衪
患了下痢,舉背疼痛而停留娑羅雙樹下休息。月圓那晚,佛示寂進入大般涅槃,永別人天,時當公元
前 543 年。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大涅槃寺(Mahaparinibbana Temple)
目前所看到的這個大涅槃寺,是印度政府於 1956 年,紀念佛涅槃 2500 週年所建。而 Carlleyle
所復建的舊寺因為太小,已不足以容納日漸增多的朝聖人潮。進入寺內,映入眼廉的是一尊巨大的長
6.1 公尺右脅臥佛,躺在長 7.3 公尺長的石板上。前方不遠有三尊雕刻,分別是佛足位置的阿難尊者、
中央位置的蘇拔陀 (最後得度的) 尊者、及另一側角落的純陀(大般涅槃經中,最後供養佛陀的那位
尊者)。
● 大涅槃塔(Mahaparinibbana Stupa)
在寺旁的這個大塔,是 1876 卡萊雷(Carlleyle)挖掘中出土的主塔。當挖到 4.3 公尺深時,發現
笈多王朝的銅板及物品。根據銅板梵文的描述,這是笈多王朝一位稱為涅里巴那的比丘置放在此的。
玄奘描述此塔是阿育王所建。涅槃塔據信是末羅人所建,以安奉佛陀舍利,後來阿育王及笈多王再增
建。
● Matha Kuwara 佛殿
數達 25 次。佛陀說道:我已疲極,需要休息一下。最後的一次是達娑羅雙樹林前 400 公尺處,
佛陀要阿難去取水,但總共前後三次,阿難才取到水,前兩次是因為有商旅車隊過河,讓河水混濁不
堪而無法飲用。第三次等河水清了,才順利取到水。此地被稱 Matha Kuwara 佛殿。裡頭有一尊 3 公
尺高石雕像,是 1000 年前在朝禮此地所捐獻,目前所看到的佛龕是 1927 兩位緬甸人所建,它就是
位於大涅槃寺西南側 400 公尺。
● 荼毗塔 (Cremation Stupa or Makutabandhana Cetiya) -- 又稱 Ramahar Stupa
佛陀遺體在置放六天以讓各方表達最後敬意後,末羅人將衪帶到大荼毗場,這是傳統上對首領的
處理方式。荼毗過程詳細記載於南傳大涅槃經的第四部份,裡面也提到一個名為東林的婆羅門
(Bramin Dona)如何配置佛陀舍利的事。這個荼毗塔起初是由末羅人所建,然後阿育王及笈多王朝庫
馬拉王再次營膳與修建。柯寧漢在 1861 年造訪時,只剩一個大土丘而已,隨著他的考古隊挖掘,土
丘裡原來是個直徑 34 公尺的圓形鼓,置於 47 公尺直徑平台上,大量的佛教徒讚美偈誦,證實此地
就是當年佛陀荼毗處。它位於 Matha Kuwara 東側大約 1.6 公里處(沿著大馬路)。本區現在已經廣
植草皮,並維護良好。
● 寺廟群
最近,拘尸那迦的有些建寺的發展,這樣的建設讓朝聖者多了些現代設施可用。目前建寺的有:
中華寺、日本寺、斯里蘭卡寺、緬甸寺、西藏寺。朝聖者可以去這些地方致敬一下。
鹿野苑鹿野苑鹿野苑鹿野苑(Saranath):(Saranath):(Saranath):(Saranath): 佛陀初轉法度五比丘處佛陀初轉法度五比丘處佛陀初轉法度五比丘處佛陀初轉法度五比丘處
古稱的鹿野苑 ,此處被碑銘稱為『轉法輪處』,也是僧伽(Sangha)正式成立的地方。佛陀第一
次在此對五位比丘說法,三轉法輪後,五位皆證得羅漢果位。鹿野苑遺址極廣,阿育王在此立了很多
紀念碑,包括聞名遐爾 45 公尺高的達美克塔(Dhamekh Stupa)。南方1公里處的穆拉甘達庫提精舍
(Mulagandhakuti Vihara)是大正覺協會(Mahabodhi Society)所整頓的,佛陀舍利古代就供養於此地。
印度國旗上的標誌--阿育王石柱之頂獅(Lion Capital),現已移於當地博物館供奉。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鹿野苑位於烏塔邦(Uttar Pradesh),離瓦拉那西市中心約 10km,距菩提迦耶約 250 公里。
宗教意義宗教意義宗教意義宗教意義::::
佛陀在菩提迦耶度過了七個七週後,決定往度曾服侍衪六年的五位苦行者(又被稱為五比丘,母系:
憍陳如、阿說示(馬勝),父系: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這五位原本約好與悉達太子一同苦行的
人,看到衪放棄苦行後,相繼離去)。
佛在證得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二個月後,抵達鹿野苑,當五位苦行者看到衪時,相約不要起身
奉侍,也不要跟衪打招呼。然而,在佛陀到達他們面前時,五位比丘卻不由自主都主動起身打招呼並
服侍。就在那一夜,佛陀進行史上第一次的弘法,首先佛陀轉第一次法輪,示轉:『此是苦也,此是
集也,此是滅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諦之四相。』憍陳如,立即證悟。往後四天,依次做第二勸轉:
『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此勸諦之修行。』第三證轉:『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
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佛自舉己為證也。』其它四位比丘相繼證悟。此三轉中,上根者以第一之
示轉,中根者以第二之勸轉,下根者以第三之證轉,而各悟道。
同樣在此地,佛陀度化了富貴子弟耶舍(Yasa)及其 54 位好友,同樣證得羅漢果位。之後佛陀分
別派他們到各地弘法。
阿育王在西元前 249 年造訪此地,並豎起今日所見的達美克紀念碑。
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
印度的佛塔分成三大類,即舍利塔(如法王塔)、紀念塔(如喬堪祗塔)、及供養塔(法王塔周圍的
小塔,現存塔基)。
●喬堪祗塔(Chaukhandi) -- 五比丘迎佛塔
喬堪祗塔(Chaukhandi),又名五比丘迎佛塔。是一座大型的覆缽型磚塔,上方的八角塔,是
印度德里王朝(1499~1799AD)時期,蒙兀兒帝國第二位皇帝胡木炎(阿克巴的父親)在 1588 年造訪
時,地方官員為歡迎他所豎立的。此處被認定是:五位苦行者第一次見到已成佛的悉達多太子之處。
●達美克佛塔(Dhamek Stupa)
鹿野苑公園裡最耀眼的一座建築了,28.5 公尺直徑的塔基,43.6 公尺高的塔身,塔身刻有佛教
蓮花和卍字浮雕,極其美麗。阿育王首次造訪此處所建造的紀念塔,就如它名字 -- 達美克
(Dhamekh),顯示它和佛法(Dharma)具有很深的關聯。考古學家推測此處是最初應是當時阿育
王所造的紀念佛塔之一此處被考古學家認為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然而緬甸比丘認為法王塔才是,
目前尚存爭議。對朝聖而言,最好是把整這個地區都視為初轉法輪之地。
●法王塔(Dharmarajika Stupa) -- 首轉法輪塔
在達美克佛塔北方不遠處的這座塔,被破壞只剩一個圓形基址。原來塔是阿育王建的,直徑 13m,
到笈多王朝時,再擴建兩倍大,成今日模樣。據信這裡是佛陀第一次向五位苦行者轉法輪的地點 (First
Sermon)。十八世紀前,此塔還是完整無損,然被當時糊塗的地方官員拆除,將磚頭拿去建造菜市場。
十九世紀末,英國考古人員曾在這裡挖出一個藏有佛舍利的寶函。
●穆拉甘達庫提 (Mulagandhakuti) 主殿
達美克塔的北邊就是主殿遺址,是第一香室(First Perfumed Chamber)所在,佛陀在此地度過衪
的第一個結夏安居,這是富人南帝亞(Nandiya)供養給佛陀的,就在供養同時,忉利天宮也同時蓋起
了屬於南帝亞的宮殿,等著主人來日入住。主殿基址有 18 公尺長寬,面朝西,據信,達美克塔與主
殿間的區域,是佛陀經行之處。
●阿育王石柱 (Asoka Pillar)
穆拉甘達庫提主殿西側不遠處,立有阿育王石柱,高 2 公尺,原來高度是 15 公尺的。雖然已毀,
但斷成五截的底部仍在原址。石柱上的頂獅 (Capital Lion) 現已移入博物館中。這根石柱的豎立,據
信是阿育王為紀念此處是佛對五比丘及耶舍 55 位比丘共六十位開示:
「比丘們啊!我已脫離一切人天桎銬,你們亦復如是。為了世人利益,出於對世人的慈悲,你們現在
去漫遊吧!宣揚這從頭至尾都是光榮的法義,宣揚這圓滿無缺清靜聖潔的生活。」
並派他們到各地弘法。
●鹿野苑博物館 (Sarnath Archeological Museum) -- 每週五公休,館內不得照相
西元 1905 年起,博物館開始收藏鹿野苑所發現的遺物,目前收有眾多佛陀與菩薩時的雕像,這
些雕刻品大都屬於 4~5 世紀笈多王朝(Gupta Period)時期的作品,四大最主要雕刻是:
* 頂獅 (Lion Capital)
在大廳的入口,可看到這座壯觀的孔雀王朝時期藝術代表作,它原來是阿育王
石柱的頂獅。這座磨光的沙岩雕刻,高 2.3 米,是四隻獅子背對背坐在一個高
約 30 公分的底座上,代表佛向四方說法。底座有四隻動物,之間有法輪隔開。
即:牛,代表佛出生。象,代表佛陀進入摩耶夫人的母胎。馬,代表悉達多太
子 (此時還稱為菩薩) 離皇宮求法。獅子,代表第一次說法。頂獅現今是印度
的國徽,而法輪則是印度國旗的圖案。
* 巨大的菩薩立像
描這個立像是紅砂岩的,由公元 81 年的迦色膩迦王統治時期的比丘巴拉所捐
贈,是摩偷羅藝術的精品代表作。石雕後面有一支豎立的石柄,上方原是一支
精雕的石傘。
* 佛陀一生壁畫
描繪佛陀一生的四大事件:出生、悟道、首次說法、大涅槃。另一幅則是描繪
佛陀一生的八大事件,除前四外,再加四大神蹟:舍衛國偉大奇蹟、僧伽施從
天而降、王舍城降伏醉象、毘舍離猴子獻蜜。
* 佛陀說法圖
這是笈多王朝藝術品的顛峰之作,佛陀結跏趺坐向大眾說法。這個雕塑品是笈
多王朝鳩摩羅笈多王 (Kumaragupta, 414~455AD) 所供養的。。
●摩訶菩提協會(Mahabodhi Society)
創建者 Anagarika Dharmapala 志在復興鹿野苑,在穆拉甘達庫提的左側,蓋了這個協會,除了
摩訶菩提學校、大學、圖書館、訓練學校外,最近協會準備蓋一所醫院來照顧此區的貧苦病人。
●寺廟群
中國寺、緬甸寺、日本寺、韓國寺、泰國寺、及三座西藏寺等。其中緬甸寺是由來自拘尸那迦的
Chandramani 尊者所建,現任住持 Wannadhaza 在此地已多年,最近他把寺院擴建以容納更多朝聖
者。
王舍城王舍城王舍城王舍城(Rajgir):(Rajgir):(Rajgir):(Rajgir): 佛說妙法蓮華經之處佛說妙法蓮華經之處佛說妙法蓮華經之處佛說妙法蓮華經之處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王舍城是佛陀在東方說法的重鎮,曾於此處待過 24 個雨季(結夏安居),與西方的舍衛國
(Sravasti) 同列東西說法二大中心。城東有一小丘,全山拔地而起,峰頂有一岩石矗立,形狀似鷲頭,
故名靈鷲山,是妙華蓮華經宣說處。這裡離比哈爾省會巴特那 (Patna)102 公里,在菩提伽耶東北方
大約 65 公里。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Rajgir 的 Raj 意為國王,gir 意為舍,合稱就是國王所住的地方。佛陀時代,這裡是幾世紀東方
強國摩揭陀 (Magada) 的首都,一直到阿育王將國都遷往巴特那為止,他把這裡賞給婆羅門居住,
從此沒落。五世紀時,晉朝法顯到此,看到都城皆已荒廢,七世紀唐朝玄奘大師描繪此城:『外郭已
壞,無復遺緒。內城雖毀,基址猶峻,周二十餘里,面有一門。城中無復凡民,唯婆羅門減千家耳。』
此城分舊城與新城兩部份,舊城為蘇瓦王所住之處,名瓦蘇摩地,座落於山間,後焚於大火。新城乃
阿闍世王所建,離舊城4公里,在五峰之北,離畢缽羅山只有 2 公里,規模小於舊城。舊城的附近有
五座山峰,是恆河平原少有的岩地地形,這五峰在西北東,環繞王舍城形成天然屏障,都城守護只要
守住南面即可。這五峰分別為:畢缽羅山、索那山、靈鷲山、仙人掘山。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求道途中,拜訪此城,當時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Bimbisara, 阿闍世王父
親)看到太子巍巍相貌,知非凡器,願將國土分一半給他治理,但為太子婉拒,於是與太子約定,成
正覺後,要來度化他,後佛陀依約並住此城長期弘法。城中有大富長者迦蘭陀,供養竹園精舍給佛陀
做為弘法道場。
王舍城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耆那教聖地,創始人大雄曾於此處待過 14 個雨夏安居,此處近
代出土遺物中,耆那教的多過佛教。
王舍城附近尚有摩尼耶摩達古塔、七葉窟、頻婆娑羅王被囚之牢獄、舍利弗聞比丘說法處、提婆
達多入定石室、自殺比丘塔、阿難半身舍利塔、室利鞠多火坑、畢缽羅石室、無憂王石柱等遺跡。
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
● 竹林精舍(Galanda Venuvana)
位於城北,以石頭砌成的一座竹林園地,這是富貴大長者迦蘭陀,歸依佛陀後,深心供養佛的。
佛涅槃後,阿闍世王分得的佛舍利,也請回此處起塔供養。阿育王再度修整後,也為舍利起塔。附近
有一座池塘,並且竹林生茂盛。近代考古人員挖掘出土文物甚少。
● 靈鷲山(Gijjhakuta Hill, Vulture Peak)
王舍城周圍五峰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佛陀最喜歡住的一座山。
● 七葉窟 (Saptparni Cave)
位於索那山(舊稱:薩多般那求河山),為王舍城著名五峰之一。窟前長有七葉樹,故名。此
處為佛滅後大迦葉召集五百羅漢進行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經典的地方。
● 頻婆娑羅監獄(Bimbisara Jail)
座。
● 畢缽羅石窟(Piphalguha Cave)
位於畢缽羅山上(王舍城五峰之一)。據說佛常於食後,到此石室中習定。
●五百溫泉
也是位於畢缽羅山上,水源來自雪山之南的無熱惱池,從地下潛流至此。泉水清澈,溫度適宜,
佛曾於此沐浴。唐朝玄奘大師拜訪此地時,看到泉眼有數十個,有熱有冷。目前此處仍有溫泉一座,
由印度教徒管理,佛教徒亦可進入。
●柰女芒果園
柰女就是北傳經典所記載的那位奉獻芒果園給世尊與僧團的名妓,據南傳長老尼偈所載,這位柰
女後來出家並修得阿羅漢,北傳則未詳載。柰女成為阿羅漢後,以宿命通自述其過去本生因緣:賢劫
過去七佛的第一佛出世時,柰女已曾供養佛陀,並求願生生世世擁有令男人神魂顛倒的美貌,自此她
在人間天上享受福樂。然而,佛涅槃後,她毀辱一位已證得羅漢的比丘尼,說她:「是寄住在僧團中
的娼妓」,因此嚴重口業,使她長劫墮於地獄,待地獄業盡後,轉世為人時,使她百世成為『外道尼』,
後又因其供佛功德而生於天上,直至釋迦佛出世,她出生於芒果園,所以稱為柰女。長大後,因曾供
佛及願力而美麗多金,但也因口業故淪為妓女。
毘舍離毘舍離毘舍離毘舍離(Vaiahali):(Vaiahali):(Vaiahali):(Vaiahali): 佛說維摩詰經之處佛說維摩詰經之處佛說維摩詰經之處佛說維摩詰經之處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毘舍離位於比哈爾省 (Bihar)木札法埔縣的的一個小村莊巴斯拉赫(Basrah)附近,在恆河北岸,
離省會巴特那(Patna)大約 55 公里。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毘舍離是離車子(LIcchavis)或跋耆(Vajjis)族的首都,也是八大族聯盟的總部所在,它是世界第一
個共和國,佛陀教以七事,故成強大富裕的國度。鄰近的摩揭陀王阿闍世,久攻不下,最後派了一個
婆羅門叫划闍卡那離間各王子,經過三年弱化,阿闍世終於征服了它。
佛陀曾多次造訪毘合離,其第 5 及 44 個結夏安居(Vassas)就是在此度過的,許多王族都歸皈成
為佛的弟子,當瘟疫疾病襲擊此城時,貴族們請佛幫忙驅除。佛說了三寶經 (南傳的, Ratna sutta)
並叫阿難沿城廓上複誦,佛講經七日,最後瘟疫完全消失。
佛經中彌猴獻蜜的故事,也發生在此,是佛所示現四大神跡(Four Great Miracles) 之一。
此處也是佛陀允許女眾加入僧團成為比丘尼處,阿難替佛乳母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中譯:大
愛道)先後三次祈求,佛才允許在八敬法下,女眾可出家為尼。所以此處也是比丘尼僧團第一次成立
的地方,對比丘尼來言,此處別具意義。
這裡同時也是佛滅後 110 年,第二次經典結集的地方。結集目的主要是判定東方(西方是指以
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國為中心往西南的地區,包括摩偷羅地區)十事是不符律儀的,當時毘舍離城內比
丘乞求金錢,長者耶舍 (Yasa) 認為不合戒律,召集 700 賢聖重行結集,判定十事非法,不過這一
集結也造成後來大眾部與上座部的分裂 (註: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三冊,有一篇論毘舍離七百結集,專
論探討這次結集的始末,可茲參考)。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阿育王石柱(Asoka Pillar)
西元前三世紀,偉大的阿育王造訪此處時所立的,六世紀玄奘大師造訪訪此處,還有見到。
● 阿育王佛塔(翠睹坡)(Asoka Stupa)
就在阿育王石柱旁邊。
● 彌猴獻蜜池(Asoka Stupa)
也是在阿育王石柱旁不多遠處。
● 舊毘舍離城(Galanda Venuvana)
木札法埔縣西南方 35 公里巴斯拉赫(Basrah)村,據信這裡就是古代的毘舍離城,並且是 7707
位議會代表每日集會討論國家大事之處,目前所見的,大約是 1500 公尺方圓的磚造遺跡。
● 離車子的舍利塔(Relic Stupa of Licchavis)
大約在阿育王石柱西北方一公里處,有個圓形屋頂的建築,直徑大約 40 呎,這裡是當年佛的大
涅槃 (Mahaparinibbana)後,舍利被分成八份,其中一份為離車子族請回供養,就供在此處。
● 菴羅樹園(Ambapali Mongo Garden)
菴婆羅女(Ambapali)是一位毘舍離城的高級妓女,有一次佛陀遊化到她的芒果園,她趕來拜
見並邀請佛陀及弟子們應供。佛接受後,又有離車子貴族請佛應供,但佛沒答應,因為衪要遵守諾言。
次日,佛與僧團來到菴婆羅女住處應供,並於飯後為她法。於是菴婆羅女慷慨地把她的芒果園供養佛
陀和僧團。
舍衛國舍衛國舍衛國舍衛國(Sravasti):(Sravasti):(Sravasti):(Sravasti): 佛陀此處說法佛陀此處說法佛陀此處說法佛陀此處說法 25252525 年年年年
舍衛城是佛在世時最大都城,然而 2500 年後的今天,只剩一個稱為沙耶馬耶(Sahetha-Mahetha)
的小村落。這是悉達多長者 (Sudatta Anathapindika) 向波斯匿王的太子祈陀(Prince Jeta)所購買而
獻給佛陀的,隨後蓋的僧仿大到足以容納 10,000 人。佛陀在此度過長達 25 個夏安居,佔了其住世
歲月的一半以上時間。今天此地,尚遺留許多佛寺、塔、僧仿的基址。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舍衛國位於印度烏塔普拉達邦 (Uttar Pradesh) 的巴拉赫 (Bahraich) 行政區,首府勒克腦
(Lucknow)西方 160 公里處,火車有經過的巴蘭埔(Balrampur)西方 21 公里。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舍衛國是佛陀大護法波斯匿王的居住地,也是當時北印最強大的憍薩羅 (Kasala) 國首都。它之
所以著名,是因為佛陀曾在此住過 25 夏安居 (Rain-Retreats),其中 24 個是連續的。悉達長者,或
稱給孤獨長者,向太子祈陀以黃金鋪地的價值買了祈陀園(Jetavana) 供養給佛及僧團。由於佛久住
於此,使得法的傳播更加穩固而紮實。舍衛國裡另一重要精舍是鹿子母精舍(Pubbarama),這是佛陀
另一主要護持者毘舍佉(Visakha)女士 (註)所供養的。
舍衛城成為朝聖必朝之地,是因為佛陀在此示現雙奇蹟(Twin Miracle,四大奇蹟之一)。為了驅
摒外道,佛陀示現了許多不思議神通,例如讓自己時而坐蓮花、時而立蓮花上,又如上身出水與下身
出火 、上身出火下身出水,這樣的神蹟,後世稱之為舍衛城神蹟,是佛教雕刻藝術的有趣題材。
歷史軌跡歷史軌跡歷史軌跡歷史軌跡::::
阿育王在公元前 249 年,造訪此地,並在入口處兩側各矗立兩根高 17 公尺石柱,另外也建造舍
利塔以安奉佛舍利。貴霜王朝的迦色膩迦王及胡毗斯迦王,在公元 1~2 世紀建造新的佛龕以供佛像。
法顯在公元 407 年造訪此地時,佛教已經衰頹,然祇陀園仍住有僧侶,他有見到這二根石柱,不過
鴦掘摩羅(Angulimala)塔及悉達長者(Sudatta)塔已頹廢。玄奘西元 643 年到達時,舍衛城已頹廢,只
剩數百僧人及信徒住在這裡,祇園已荒蕪,但還見到兩根石柱、佛塔遺址、僧仿、及佛陀用過的水井。
玄奘後,祇園再次有人進住,從出土的 8、9 世紀大乘佛像標誌可以得到證明。祇園最後一個護
佑者,是 Govindachandra 王與其來自曲女城及波羅奈的虔誠王后庫瑪拉黛維 (Kumaradevi),他們
捐給僧伽六個村落的文書出土,可以證明。隨著 13 世紀佛教沒落,祇園長埋地下。
公元 1863 年,英國考古學家柯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爵士確認了一個稱為 Sahet-Mahet
的雙子遺址(Twin Ruins),即古代的舍衛城。Sahet 佔地 13 公頃,被認定是佛世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面尚遺留很多佛塔、寺及僧仿,其中最著名的有甘達精舍(Gandha-kuti)或稱為香室(Perfumed
Chamber)的,及拘睒彌精舍(Kosambi kuti),這都是佛陀曾使用的精舍。目前祇園所發現的遺址,大
都屬貴霜王朝(Kusana Empire, 公元 1~2 世紀) 時期的建築。Mahet 佔地更大,有 162 公頃,但僅
有少量遺址出土,還留有許多未開鑿的遺址在土裡。
第一個在舍衛城附近建寺是緬甸僧人,他是來自拘尸那迦的 Chandramani 尊者。隨後有中國僧
人在此建立中華寺。1969 起,摩訶菩提協會(Maha Modhi Society) 與來自鹿野苑的 Sangharatana
尊者一起直接參與舍衛古城的維護,目前這位比丘也在祈陀園附近建了那哇祈陀寺(Nava Jetavana
Vihara)。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祇陀給孤獨園(Jatavana Park)
大富長者須達多在一次出差王舍城時,聽到佛陀名號而身毛皆豎、心生渴仰,在見到並皈依佛
陀後,力邀佛陀到舍衛國弘法,並願供給三寶一切所需。佛陀接受後,派遣大弟子舍利弗負責監造這
座僧仿,完工後,佛陀依約率領僧團前往離東方王舍城數百公里外的西方佛法重鎮舍衛城。今天所見
之出土遺址,大都屬貴霜王朝時期建物,且大部份只剩基址而已。
Sahet 園內的遺址有:
● 甘達庫提精舍(Gandha-kuti) -- 又稱香室 (Perfumed Chamber)
甘達庫提精舍是專指世尊居住的房舍,一般又稱為「香室」,也稱「佛殿」,這是給孤獨長者
(Anathapindika)為佛所蓋的。甘達庫提精舍是園中最重要的遺跡,一般認為這是衹園精舍的故址,以
及佛陀最早說法淨居之所,但據北傳佛教,它真正出名的原因是,此地是佛說「阿彌陀經」之處,因
此,經常會有佛教徒在這裡舉行法會及禪思靜坐。
● 拘睒彌精舍(Kosambi kuti)
佛陀的禪座房,給孤獨長者為佛所蓋的。其前方有一條長長步道的基址,據信是佛陀經行禪思
的地方。
● H 塔(Stupa H)
在甘達庫提精舍前方的這個塔曾多次重建,證明此處有多重要,它被認定是佛常對弟子及信眾說
法的地方。
● 阿難菩提樹(Ananda Bodhi Tree)
佛制僧團戒律,比丘一年只能三個月雨季安居住於固定處,其餘必須到各地托缽行腳。因此,下
一安居期來臨前,弟子們必須忍受九個月思念世尊之苦。 這一年,雨季快結束了, 世尊將離開精舍,
依依不捨的舍衛城民拜託阿難向佛陀請求,希望在精舍裡留下一件紀念品,以便世尊不在,大家可以
睹物思人,並有禮敬對象。為滿信眾之願,佛應阿難之請。於是眾人便請目犍連以神足到菩提迦耶菩
提樹取一枝苗回來。 樹枝取回後,大家希望波斯匿王(Prasenajit)親手種植,但國王婉謝了,給孤
獨長者於是成為最有資格的植樹人。從此,每當佛陀不在舍衛城時,大眾就將這棵菩提樹視為佛陀親
身,向其禮敬並供養。為感謝阿難,舍衛城民就將此樹命名為阿難菩提樹。
Mahet 園內的遺址有:
● 須達長者塔(Sudatta Stupa)
在祇陀園北側,Mahet 遺址中發現的這個塔,是本區最值得紀念的建築,根據法顯的說法,這個
塔是建立於須達長者(又稱給孤獨長者)故居上的。
● 鴦掘摩羅塔(Sudatta Stupa)
離須達長者不遠處,有個大型磚造建築,中間有墜道。柯寧漢(Alexander Cuningham)爵士認定
它就是中國朝聖者所見到的鴦掘摩羅塔,這個穿越整個建物的墜道,是做為下水道用,用以保護這個
古蹟。根據法顯的說法,此塔是用以紀念鴦掘摩羅荼毗處。
● 提婆達多掉入地獄處
提婆達多向佛索眾不成後,自己成立一個僧團。然而惡貫滿盈的他終於來到生命的尾端,連續生
病九個月的他,指示弟子將他抬到祇陀園見世尊最後一面,佛知道後,預記他無法滿願。當他的擔架
到達祇陀園的蓮花池畔時,他決定在此沐浴一番,正起身將雙腳泡進池裡時,他的腳踝逐漸地被吸入
水裡,再來膝蓋,然後是胸、頸,最後全身都被吸入地中,直貫阿鼻地獄,善惡最後終有報。提婆達
多沉入水中的區域,據信就位於現在緬甸寺後方的沼澤區。
● 大神蹟紀念塔
據載,佛陀在第 7 個夏安居時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佛上昇前,曾示現雙神蹟(Twin Miracle)以
降伏信眾。這個地方,據信應該就在現在的日光飯店附近的小丘。公元 2000 年時,考古學家已經開
鑿,並有磚塔出土,這應該就是阿育王所蓋的,現今有圍籬保護住。
youtube 影片:雙神蹟紀念塔
● 緬甸寺與斯里蘭卡寺
造訪舍衛城的朝聖者,通常會到這兩座寺廟禮敬住於此地的僧侶。斯里蘭卡寺裡有美麗的壁畫,
描繪佛陀住世的種種,寺裡供奉有些許佛舍利,可供朝聖者禮拜。緬甸寺正式名稱為緬甸佛教徒寺廟,
位於祇陀園圍籬外,它本來有一部份是在圍籬裡的。最近增建後,可容納朝聖者掛單。
註註註註::::
註 1. 大正藏中有一部稱為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優婆夷淨行法門經 (大正藏 T14N0579) 的經典,描述在家女人如何修
行,這是毘舍佉優婆夷向佛請法的記載,值得清信女研讀學習。毘舍佉,中文翻成鹿子母,其所供養
給佛的講堂,稱為鹿母講堂
僧伽施僧伽施僧伽施僧伽施(Sankasia):(Sankasia):(Sankasia):(Sankasia): 未來彌勒佛下生地未來彌勒佛下生地未來彌勒佛下生地未來彌勒佛下生地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本處離阿格拉(Agra) 250 公里,離砍埔爾(Kanpur)180 公里。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本處是佛上忉利天﹙Trayastrimsa Heaven﹚善法堂,為母說法三個月後,降還人間之處。古代
傳說城西二十餘里有大伽藍,伽藍之大垣內有三寶階之遺跡,為當時帝釋化作三大寶階,讓佛陀由此
降下人間。玄奘大唐西域記:「天帝釋乃縱其神力建立寶階,中階黃金、左水精﹙晶﹚、右白銀。如
來……履中階而下,大梵王執白拂,履銀階而下,天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而左侍,﹙梵﹚天眾淩虛,
散花贊德。」當然玄奘只能看到後代帝王「壘以磚石,飾以珍寶」的寺院建築,寺中有佛陀時像,天
帝釋和梵天王分立兩側。惜年代久遠,所以,此地只留有不知何時雕刻的一對巨大佛足印,以表紀念。
並曾挖掘出據說阿育王為紀念其地殊勝所立之石柱,柱頭雕牛而非獅子﹙另說是象頭﹚。
。
另外,此處也是當來下生彌勒佛的誕生地。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僧伽施佛陀下降紀念塔
此地的遺址出土很少,只能看到一些頹壞的磚塊所堆成的小丘,及阿育王石柱上所殘留的象頭(非
獅頭)。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佛子一生應當參訪聖地至少一次 1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TAAZE 讀冊生活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inin0414
 
《蓮花海》(4)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3)-釋迦師子-正式參拜人間大導師-紹隆佛種-燃佛心燈-佛陀示現於世之種種微妙因緣-業力的明證-下墮於佛前-盡得佛陀...
《蓮花海》(4)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3)-釋迦師子-正式參拜人間大導師-紹隆佛種-燃佛心燈-佛陀示現於世之種種微妙因緣-業力的明證-下墮於佛前-盡得佛陀...《蓮花海》(4)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3)-釋迦師子-正式參拜人間大導師-紹隆佛種-燃佛心燈-佛陀示現於世之種種微妙因緣-業力的明證-下墮於佛前-盡得佛陀...
《蓮花海》(4)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3)-釋迦師子-正式參拜人間大導師-紹隆佛種-燃佛心燈-佛陀示現於世之種種微妙因緣-業力的明證-下墮於佛前-盡得佛陀...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莲花海》6 圣地巡礼-王舍城-之灵鹫山-王舍城 (佛陀常住及说法之圣地)-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皈依-王舍城境内和附近的圣迹-灵鹫山-佛陀在灵鹫山宣说的大乘经...
《莲花海》6 圣地巡礼-王舍城-之灵鹫山-王舍城 (佛陀常住及说法之圣地)-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皈依-王舍城境内和附近的圣迹-灵鹫山-佛陀在灵鹫山宣说的大乘经...《莲花海》6 圣地巡礼-王舍城-之灵鹫山-王舍城 (佛陀常住及说法之圣地)-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皈依-王舍城境内和附近的圣迹-灵鹫山-佛陀在灵鹫山宣说的大乘经...
《莲花海》6 圣地巡礼-王舍城-之灵鹫山-王舍城 (佛陀常住及说法之圣地)-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皈依-王舍城境内和附近的圣迹-灵鹫山-佛陀在灵鹫山宣说的大乘经...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KhampaRen Wu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guest0849cfc0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民峰 陳民峰
 
中级人生宝典3
中级人生宝典3中级人生宝典3
中级人生宝典3Baishen Cao
 
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全文family
 
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lyquochoang
 
心經研讀.pdf 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
心經研讀.pdf 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研讀.pdf 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
心經研讀.pdf 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ssuser02417c
 
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huthief
 
华严部[CH34] - 经书电子档下载- 佛陀教育基金会
华严部[CH34] - 经书电子档下载- 佛陀教育基金会华严部[CH34] - 经书电子档下载- 佛陀教育基金会
华严部[CH34] - 经书电子档下载- 佛陀教育基金会TruynPhtGio
 

Similar to 佛子一生應當參訪聖地至少一次 1 (20)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中阿含216經:愛生經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诵读古兰经的益处
诵读古兰经的益处诵读古兰经的益处
诵读古兰经的益处
 
《蓮花海》(4)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3)-釋迦師子-正式參拜人間大導師-紹隆佛種-燃佛心燈-佛陀示現於世之種種微妙因緣-業力的明證-下墮於佛前-盡得佛陀...
《蓮花海》(4)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3)-釋迦師子-正式參拜人間大導師-紹隆佛種-燃佛心燈-佛陀示現於世之種種微妙因緣-業力的明證-下墮於佛前-盡得佛陀...《蓮花海》(4)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3)-釋迦師子-正式參拜人間大導師-紹隆佛種-燃佛心燈-佛陀示現於世之種種微妙因緣-業力的明證-下墮於佛前-盡得佛陀...
《蓮花海》(4)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3)-釋迦師子-正式參拜人間大導師-紹隆佛種-燃佛心燈-佛陀示現於世之種種微妙因緣-業力的明證-下墮於佛前-盡得佛陀...
 
《莲花海》6 圣地巡礼-王舍城-之灵鹫山-王舍城 (佛陀常住及说法之圣地)-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皈依-王舍城境内和附近的圣迹-灵鹫山-佛陀在灵鹫山宣说的大乘经...
《莲花海》6 圣地巡礼-王舍城-之灵鹫山-王舍城 (佛陀常住及说法之圣地)-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皈依-王舍城境内和附近的圣迹-灵鹫山-佛陀在灵鹫山宣说的大乘经...《莲花海》6 圣地巡礼-王舍城-之灵鹫山-王舍城 (佛陀常住及说法之圣地)-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皈依-王舍城境内和附近的圣迹-灵鹫山-佛陀在灵鹫山宣说的大乘经...
《莲花海》6 圣地巡礼-王舍城-之灵鹫山-王舍城 (佛陀常住及说法之圣地)-舍利弗与目犍连的皈依-王舍城境内和附近的圣迹-灵鹫山-佛陀在灵鹫山宣说的大乘经...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
優曇婆羅花 以文獻考據
 
中级人生宝典3
中级人生宝典3中级人生宝典3
中级人生宝典3
 
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全文
 
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
 
心經研讀.pdf 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
心經研讀.pdf 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研讀.pdf 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
心經研讀.pdf 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心經
 
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白水老人語錄_1
白水老人語錄_1
 
华严部[CH34] - 经书电子档下载- 佛陀教育基金会
华严部[CH34] - 经书电子档下载- 佛陀教育基金会华严部[CH34] - 经书电子档下载- 佛陀教育基金会
华严部[CH34] - 经书电子档下载- 佛陀教育基金会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1096106150
10961061501096106150
1096106150
 

佛子一生應當參訪聖地至少一次 1

  • 1. 佛子一生應當參訪聖地至少一次,非但現世讀經,有親臨其境之感,來 世更能以此功德,不墮惡道,得生天上,茲引經文證之! 一一一一、《、《、《、《長阿含長阿含長阿含長阿含》》》》卷四卷四卷四卷四‧‧‧‧〈〈〈〈遊行經遊行經遊行經遊行經〉(〉(〉(〉(大正卷一大正卷一大正卷一大正卷一,,,,25252525 下下下下~~~~26262626 上上上上))))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三曰:念佛轉法輪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度人如 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二二二二、《、《、《、《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卷卷卷 38383838‧‧‧‧((((大正卷大正卷大正卷大正卷 24242424,,,,399399399399 上上上上)))) 「又汝等苾芻,此地方有其四處,若有淨信男子女人,乃至盡形,常應繫念生恭敬心。云 何為四?一謂佛生處、二成正覺處、三轉法輪處、四入大涅槃處。若能於此四處或自親禮, 或遙致敬企念虔誠,生清淨信常繫心者,命終之後必得生天。」 三三三三、《、《、《、《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三卷三卷三卷三卷....東晉法顯譯東晉法顯譯東晉法顯譯東晉法顯譯((((大正藏第一冊大正藏第一冊大正藏第一冊大正藏第一冊、、、、T01n0007T01n0007T01n0007T01n0007)))) 爾時如來告阿難言:「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我滅後,能故發心往我四處,所獲 功德不可稱計,所生之處常在人天,受樂果報無有窮盡。何等為四? 一者、如來為菩薩時,在迦比羅兜國藍毘尼園所生之處。 二者、於摩竭提國,我初坐於菩提樹下,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 三者、波羅國鹿野苑中仙人所住轉法輪處。 四者、鳩尸那國力士生地熙連河側娑羅林中雙樹之間般涅槃處。 是為四處。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并及餘人外道徒眾,發心欲往到彼禮拜,所獲功 德悉如上說。」爾時阿難聞佛此語白言:「世尊,我從今者當普宣告,諸四部眾知此四處, 若往禮拜功德如是。」
  • 2. 八大聖地的地理位置八大聖地的地理位置八大聖地的地理位置八大聖地的地理位置 比哈爾邦比哈爾邦比哈爾邦比哈爾邦 印度東北部的邦(2001 年人口 82,878,796),與尼泊爾接壤。面積 99,200 平方公里。範圍大 致相當於古代的維泰哈及摩揭陀兩個王國的版圖,摩揭陀王國的時間可溯至西元前 6 世紀左右。西元 320 年為笈多王朝統治,首府為巴特那。1200 年前後穆斯林占領之,1497 年左右被併入德里。1765 年受英國統治後,成為孟加拉的一部分。19 世紀中葉是反抗英國統治的暴亂地,也是 1917 年聖雄甘 地發起非暴力運動的地點。1936 年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7 年印度獨立時成為新國家的一個 邦。為印度都市化程度最低的邦之一,大部分的人從事農業,也是全印度最貧窮的省份。2000 年從 比哈爾的南部數省創建出一個新的邦,稱切里肯德邦。
  • 3. 北方邦北方邦北方邦北方邦 印度北部一邦,首府勒克瑙。是印度人口最多的邦。兩部偉大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即以北方邦為背景。是西元前 6 世紀後佛教崛起之地。大部分位於恆河上游流域。西元 3 世紀中葉, 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笈多王朝(320?~425?)和戒日王(606~647)等統治過該地區。從 16 世 紀到 18 世紀末,該地區處於蒙兀兒王朝歷代君主的統治之下。在 19 世紀,英國人從孟加拉逐步向 西擴張勢力。北方邦成為 1857 年印度人反英起義的主要舞台。該地區後來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前哨, 1950 年印度成立共和國時成為一個邦。2000 年北部部分地區被畫入烏多安查邦。北方邦是印度最大 的矽土生產邦。農業是該邦經濟最重要的部分。最著名的旅遊勝地為阿格拉和瓦拉納西。面積 243,286 平方公里。人口約 166,052,859(2000) 巴特那巴特那巴特那巴特那 為印度比哈爾邦首府,隸屬於巴特那縣(Patna District),瀕臨恆河,現有人口 130 萬 (2001 年)。西元前 5 世紀建立,古稱華氏城,是孔雀王朝的首都,歷史悠久。古希臘歷史學家和外交家麥 加斯梯尼(Megasthenes,前 350 年-前 290 年)在其著述的《印度志》(Indica)曾載:巴特利普 特那(Pataliputra,巴特那古名)位於恆河與 Arennovoas 二河交匯處,長 9 英里、寬 1.75 英里。 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變遷,現代城市巴特那位於加格拉(Ghagra)、宋河(Son)與甘達克(Ganda) 三水交匯處,城區規模發展到 15 公里長,5 到 7 公里寬;恆河流域到這裡看起來更像大海,氣勢恢 宏,奔流不息。 巴特那是個學術中心,在 4 世紀時成為笈多王朝的都城,7 世紀再度荒廢衰落。1541 年阿富汗 統治者再建城市,稱巴特那,在蒙兀兒王朝統治下開始繁榮起來。1765 年歸屬英國。城市附近有大 量的考古發現。 拉賈斯坦省拉賈斯坦省拉賈斯坦省拉賈斯坦省 印度西北部的邦。與巴基斯坦接壤,面積 342,266 平方公里,首府為齋浦爾。考古的證據表明, 人類持續在該地居住已有十萬年的歷史。西元 7~11 世紀,曾有幾個拉傑普特人的小邦興起,16 世 紀時達到鼎盛時期。阿克巴皇帝將拉傑普特各邦納入蒙兀兒王朝。19 世紀時,英國人控制了該地區。 1947 年印度獨立後,該地區組織成拉賈斯坦聯盟,1956 年重組。拉賈斯坦的地形主要是阿拉瓦利山 脈以及塔爾沙漠。以前它是一個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的邦,現在它是印度最大的羊毛產地。人口約 48,040,000。
  • 4. 聖地間的公路距離聖地間的公路距離聖地間的公路距離聖地間的公路距離 From --To 距離(Km) Delhi–Agra 200 Agra–Sankasia 175 Etawah–Sankasia 90 Sankasia–Kanpur 220 Kanpur–Lucknow 88 Lucknow–Sravasti 160 Sravasti–Kushinagar 250 Sravasti–Lumbini 210 Lumbini–Kapilavastu 27 Lumbini–Kushinagar 130 Kushinagar–Sarnath 250 Kushinagar–Vaishali 200 Sarnath–Bodhgaya 250 Bodhgaya–Rajgir 70 Rajgir–Nalanda 15 Nalanda–Patna 90 Patna–Bodhgaya 105 Patna–Vaishali 55 Bodhgaya–Calcutta 490 佛教聖地之間的公路距離 菩提伽耶菩提伽耶菩提伽耶菩提伽耶(BodhiGaya):(BodhiGaya):(BodhiGaya):(BodhiGaya): 佛陀成道處佛陀成道處佛陀成道處佛陀成道處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菩提伽耶(BodhiGaya),位於比哈爾省(Bihar)南部大城 -- 伽耶城(Gaya)南方大約 5 公里處。為 紀念佛陀於此地證得菩提,並區別伽耶城,故取名為『覺悟的伽耶』。此處是古典印度主義(Hidurism) 印度人心目中最神聖之地方,每天都有很多印度教徒(即佛經所稱的婆羅門教)到訪,他們認定釋迦 牟尼佛是印度教最高神祇濕婆神的第九位化身,所以把此處也視為印度教聖地。此處離比哈爾省會巴 特那(Patna)大約 103 公里,離瓦拉那西(Varanasi)230 公里。
  • 5.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佛於苦行林,日食一麻一麥,經過六年仍無法得道(Enlightment),覺得苦行無益,於是回歸中道, 起身離開,進入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羊女蘇佳達(Sujata)供養羊乳糜後,在菩提樹下以草鋪設金剛 座,誓願:『不成正覺,誓不起座。』經七日,夜睹明星,豁然開悟,嘆哉:『奇哉奇哉,大地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證得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 (Samyksambodhtaya) 後的佛陀並沒有立即離開當地,而是在此處進 行七七四十九日的禪思,享受禪悅法喜,之後才動身前往鹿野苑,度化第一批阿羅漢弟子 -- 五比丘。 開悟後的七個七日(Sattaha): 第一週第一週第一週第一週((((結跏趺坐的七日結跏趺坐的七日結跏趺坐的七日結跏趺坐的七日,Pallanka sattaha)))) 就在金剛座(Diamond Throne)上結跏趺座,靜思並享受證得阿羅漢的禪悅之喜,第七天晚上, 佛陀整夜靜思十二因緣法(Paticca Samuppada)。 第二週第二週第二週第二週((((不眨眼的七日不眨眼的七日不眨眼的七日不眨眼的七日, Animisa sattaha)))) 為感激菩提樹提供庇護,佛陀不眨眼的站著,凝視它長達七日。佛陀當時站立的位置上,阿育王 立有(Asoka King)紀念塔及佛龕,就在大菩提寺前方高地上。 第三週第三週第三週第三週((((經行的七日經行的七日經行的七日經行的七日, Cankama sattaha)))) 大約在金剛座與不眨眼紀念塔中間,佛陀由東而西進行經行。 第四週第四週第四週第四週((((寶屋的七日寶屋的七日寶屋的七日寶屋的七日, Ratanaghana suttaha)))) 佛陀住於主寺西北方寶屋(Ratanaghara )中,此寶屋並非真如其名以寶石所建之房屋,而是 佛陀思惟「阿毘達磨藏」七論的地方,是法寶之屋。由《法集論》開始,佛陀依次思惟,然審察前六 部時,他身體並未發光,到《發趣論》,他開始思惟二十四緣--因緣、所緣緣等時,佛陀的全知才得 到展現機會,一如吞舟大魚般,唯有八萬四千由旬深大海,才能容身,佛陀全知只有在這部大論裡, 才能真正找到容身處。當佛陀以那全知來思惟微細且深奧的法時,六道彩光(靛青、金、紅、白、黃 褐、與眩目的光),從大師身上射出。此處目前有個小佛龕紀念它。 第五週第五週第五週第五週((((白楊樹下的七日白楊樹下的七日白楊樹下的七日白楊樹下的七日, Ajapala suttaha)))) 佛陀的第五週在白楊樹下沉思中度過,地點就大菩提寺的前方離東門幾步路的附近。此處佛陀向 一位請法的婆羅門開示:『婆羅門不是決定於他的出身,而在於他的行為。』
  • 6. 第六週第六週第六週第六週((((目支鄰陀龍的七日目支鄰陀龍的七日目支鄰陀龍的七日目支鄰陀龍的七日, Mucalinda suttaha)))) 在白楊樹下禪思七日後,佛陀移至主寺西南不遠處的目支鄰陀池(Mucalinda Lake)繼續禪思,並 享受阿羅漢果的法喜。此時天下大雨,目支鄰陀池中的龍王以牠的身體來遮蔽佛陀並保護衪。 第七週第七週第七週第七週((((闊葉山檨子樹的七日闊葉山檨子樹的七日闊葉山檨子樹的七日闊葉山檨子樹的七日 Rajayatana suttaha)))) 佛移至此樹下進行禪思,經七日後,有兩位商主經過此處,天空有聲告曰:『太子喬答摩悉達多 太子(Prince Gotama Siddhata)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然而四十九日未曾進食,奉食者將得到很大好 處。』兩位商主於是將一路上充飢的米糕和蜂蜜奉獻給佛陀,並請回佛陀的一撮頭髮供養,這是歷史 上第一個供養佛陀舍利的人,而這兩位來自緬甸的商人,聆聽佛陀開示幾小時後,歸依佛陀,成為首 批在家弟子。此時,三寶中的,僧寶尚未出現。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摩訶,中文翻成『大』,故稱大菩提寺。此寺有很長的歷史故事。康寧漢(Alex. Cunninghan) 爵士建議分三個時期來看待這座寺院: 第一期: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所建立。 第二期:公元二世紀時,由巽伽王朝的兩位虔誠后妃出資增建。 第三期:則由貴霜王朝國王胡偉斯加(Huviska)所增建。 大菩提寺無疑是菩提伽耶的地標,高 52 米、底基 15 平方米,主體是一個金字塔型的建築,被 主塔圍繞著,四個角落各立有形狀與主塔相似四個小塔,塔上雕有各式佛像,極為精緻,值得細細觀 賞。寺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金身,法相莊嚴,常有信徒坐在地板上面對佛像禪思。根據經典記載:『繞 塔可以遠離八難、具足妙相、獲得福命財寶。』因而寺外,終日有人繞佛經行,大寺更外圍,即是佛 悟後的七個禪思處。 ● 菩提樹(Bodhi Tree) 這大概是佛教徒心中最神聖的地點了,經典稱這裡是金剛地,是地球的中心,所有的大地都將 隨時時間而移動重整,唯有此地不動,因為除了此地,將沒有一處地面能夠承受得起佛陀得道的力量。 位於主寺後方的這顆畢波羅樹,據說與佛同時出生,根據佛教慣例,只要是佛陀成道時所坐的庇 護樹,都將改稱菩提樹,如彌勒佛成佛時所坐的龍華樹將成為當期佛教的菩提樹。 現在所看到這顆菩提樹,已非當年佛陀所坐的那顆了,起初它被未歸依佛法前的阿育王王后砍 划,後又被歸依佛教的阿育王灌概以聖水及牛奶而復植,並用 3 公尺高的圍牆保護住。當阿育王女兒
  • 7. 遠嫁斯里蘭卡時,帶去這顆樹的幼苗,使得日後這顆樹能遠避戰禍,而得以綿延下來。孔雀王朝 (Maurya Empire 321~185BC)沒落後,毀佛的巽伽王朝(Sunga Empire187BC~ )國王普夏米特拉 (Pusyamitra,185~151BC)再度的毀滅它。之後,從斯里蘭卡分植過來。六世紀時,印度國王薩先 伽(Sasanka)再度毀壞它,摩揭陀國王普哇瓦瑪(Purvavarma)再度從斯里蘭卡植回幼苗,並用 7.3 公尺高的外牆保護。七世紀玄奘大師到訪時,還看到 6.1 公尺外牆。公元 1871 年,一場暴風雨再度 摧毀這顆樹,英國考古學家康寧漢爵士 (Alexandar Cunningham),從原來的一顆幼苗再次種回,因 此這顆樹至今只有 135 年歷史,而非 2500 年。這顆樹葉繁茂的畢波羅樹,經過歷史無情的摧情,而 今末法佛子有幸能再見它,也是大家的福份吧! ● 金剛座(Vajrasana or Diamond Throne) 座落於主寺與菩提樹之間,佛陀坐於此座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有一塊紅砂土為基底的石版長 2.3 公尺、寬 1.3 公尺、高 0.9 公尺,上有佛陀真實的足印,據考證,若佛足印有如此大,則其身長 將達 4 公尺高。 ● 苦行林與龍洞(Dungeswari)-- 離菩提伽耶一小時車程 悉達多太子在苦行林六年,日食一麻一麥, 以淡薄物質砥礪求道心願,後來體悟到,使人沉迷 於聲色犬馬之中,雖不易達到解脫,但如果執著於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槁木死灰,同樣不能證 悟解脫。因此放棄苦行,離開了與他一同修行的五位夥伴,走出苦行林,朝向附近山上洞窟走去,當 地人稱這個山洞為 Dungeswari,意為煩惱自在。從山頂可以看到摩亨河(River Mohane)及更遠方的 尼連禪河 (Ninenjara River),而苦行林就位在這兩條河之間。洞裡目前供有一座骨瘦如柴的悉達多太 子坐像,如實的表現瀕臨生死邊緣的模樣,而它的旁邊有一座藏傳格魯派寺廟,可供信徒點燈供奉。
  • 8. ●蘇佳塔小屋(Sujata Kuti) 龍洞地神告訴悉達多太子,此地不是證悟處,應往尼連禪河的另一岸菩提伽耶樹下成等正覺 (Samyaksambuddaya)。佛陀就往尼連禪河邊的蘇佳塔小村落移動,後來在尼連禪河沐浴時,得到牧 羊女蘇佳塔供養乳糜,氣力充足後,才往菩提樹下坐禪。蘇佳塔牧羊女當年居住的房子,現在已成為 了一堆土丘。不遠處,白楊樹下則蓋有一間紀念蘇佳達的小廟(Sujata Shrine),壁上彩繪牧羊女奉 上乳糜給佛陀的圖案。 ●優螺頻羅樹林(Uruvela Forest) 蘇佳塔小廟附近,原來是座森林,現僅存樹林而已,據信此地有一處乾井,即當年優螺頻羅老迦 葉供火的地方。佛以神通度化老優螺頻羅後,他的兩個弟弟那提迦葉,及伽耶迦葉也相繼歸依佛陀, 隨從弟子共一千位弟子(優螺頻羅迦葉 500 位弟子,那提迦迦葉、伽耶迦葉各 250 位弟子)也歸依 佛陀,成為常隨眾千二百五十比丘眾。 ● 寺廟群 (Temple Area) 位於大菩提寺西方,佔地 15 平方公里的各國佛寺群,蓋有日本、中國、西藏、不丹、尼泊爾、 斯里蘭卡、孟加拉、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寺廟 20 餘座。此一大片的佛寺更增添菩提伽耶的宗教氣 息。現今,常有各國法師在此地駐錫,並於大菩提寺或當地寺廟共修與弘法。 藍毗尼藍毗尼藍毗尼藍毗尼(Lumbini):(Lumbini):(Lumbini):(Lumbini): 佛陀出生地佛陀出生地佛陀出生地佛陀出生地 這裡是佛陀出生的地方,有一個古老的佛龕供有悉達太子的像可以證明。而石柱上銘刻著阿育王 登基 20 後到此參訪。此處尚可看到阿育王時期的僧仿遺址。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藍毗尼位於尼泊爾境內,非常接近印度邊界小鎮索那利(Sonauli),是八大聖地唯一位於尼泊爾 的,由印尼邊界進入大約只要 20 公里就可到達。從加德滿都﹙Kathmandu﹚或波卡拉(Pokhara)搭 巴士前往約七小時可到。如果從加德滿都搭飛機到百拉哈瓦(Bhairahawa),再叫計程車前往,路程只 剩 21 公里。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在兜率天等待機緣成熟後,菩薩(日後的喬達摩瞿曇,即佛陀)騎著六牙白象,下降摩耶夫人母
  • 9. 胎,時當公元前 632 年的個五月的滿月夜。摩耶黛維夫人(Maya Devi)依照傳統印度習俗,回娘家等 待準備產下她的第一胎,途經長滿娑羅樹的藍毗尼園時,突然感到陣痛,於是召來女侍,鋪好吉祥草, 一手扶著娑羅(Sala)樹,立著生下悉達多太子。太子出生後,即能下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當菩薩出生時,光明遍照十方,日月為之映 蔽,大地六種震動。 歷史軌跡歷史軌跡歷史軌跡歷史軌跡:::: 西元前 243 年,偉大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進行他的朝聖之旅時,到達此地,親自向佛陀出生 地跪地參拜。為紀念此,他立了一根石柱,以梵文碑文寫下:『為上天所愛的毗耶達西王(Piyadassi) 登基 20 年後,拜訪並朝禮禮佛陀誕生地。他立了一根石柱紀念,由於佛陀出生於此,國王下令免除 藍毗尼居民的稅負,並只要上繳 1/8 其他地區應繳之土地所得。』 13 世紀回教穆斯林蹂躪此地後,藍毗尼就長埋於泰雷(Terai)森林中。 1869 年時,德國考古學 者費西爾博士(Dr. Alois A. Fuhrer)在樹林中找尋古蹟時,見到這根石柱,證實此處就是佛的出生地。 藍毗尼石柱(當地稱為 Rummindei 石柱) 的存在,活生生證實此地的確是佛的出生地。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阿育王石柱(Asoka Pillar) 一進入藍毗尼園,最醒目的大概就是這根高聳的石柱了,被鐵欄杆保護住,此即著名的阿育王石 柱,立於公元前 249 年。原先它有一隻馬像位於柱頂,被雷擊後,頂馬像不見了,柱高只剩 6.7 公尺, 它的碑銘上記載著此地就是佛的誕生地。當年馬形柱頭,1895 年德國考古學家費西爾博士發現時已 不存在。幸好柱身的梵文 (但另有學者認為是俗語 Prakrit 文) 刻寫阿育王親筆敕文,得知阿育王曾派 遣高僧到各地傳教,廣建佛塔,造立石柱。估計當時立有石柱五十根,目前僅存的僅剩十五根。 ●聖地中的聖所 (Sanctum Sanctorum -- Holiest of the Holy Spots) 就在阿育王石柱前的這片區域,原是舊摩耶夫人廟所在。1995 年聯合國所贊助的一支考古團隊, 發現廟址下方就是佛陀誕生處,為挖掘此一考古重大發現而把舊廟拆除。考古學家開鑿 15 個區塊, 每個深達 5 公尺,終於找到一塊公元前三世紀的石板 (slab),形狀就是一個女人在一個有七層磚塊的 上方。此一出土證據,直指此處就是聖地中的聖所。根據古老佛教文獻記載,阿育王當時造訪此處時, 放了一塊石板在一疊磚塊上方,以紀念他個人到訪並禮敬此地。
  • 10. ●新摩耶夫人廟 在附近有一個摩耶夫人廟,在樹下涼亭處。有個石雕刻畫佛陀出生的樣貌、及摩耶夫在娑羅樹下 扶著娑羅樹、新生嬰兒走在七朵蓮花座上的情境。這都是舊摩耶夫人廟移來的! ●帕斯卡尼(聖池) 阿育王石柱南側是著名的聖池 -- 帕斯卡尼,據信這個池塘,就是摩耶夫人生下佛陀前,用以清 洗自己的地方。 ●寺廟群 尼泊爾寺建於藍毗尼園內,它是一座南傳寺廟,由尼泊爾比丘所住持。西藏寺、緬甸寺及 Panditarama 禪修中較遠,位於園區外,須搭車才能到達。建議朝聖者可以參訪這些寺廟,對這些比 丘致敬,以表彰他們對聖域保護的貢獻。 ●迦毗羅衛城 (Kapilavatthu, 釋迦族的首都) 藍毗尼西方 27 公里處,有一座遺址,它是釋迦族的首都迦毗羅衛城。這個位於提羅拉科特(Tilaura Kot)地區的小土丘,被考古學家證實即佛陀成長的地方。尼泊爾考古部門開鑿出來的遺址是一群塔及 僧仿土丘,材料主要是磚與黏土。這個被保護的區域南北長 518 公尺、東西寬 396 公尺,面績大約 20.5 公頃。出土遺址可發現城的外圍,一般民眾住的地方是很廣闊的,證實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所描繪的。 朝聖者應多留一天到此參訪,現今尚可見到城的東門,稱大出離門(Great Renunciation Gate) ,菩 薩即是從此門出發,騎馬跳過牆,開始其悟道之旅的,時當公元前 594 年七月月圓時,29 歲。 ●尼吉拉哈瓦城 (Nigilhawa) -- 拘那含牟尼佛的出生地 提羅拉科特西北方大約 3 公里處,稱為薩巴瓦提(Sobhavati)古城,這裡是過去七佛之一、賢劫 第二尊的拘那含牟尼佛的出生地,衪出生時,天上雨下金子,所以被稱為金來者(Kanakagamana, Kanaka=gold, agamana=coming ), 這個字後被簡稱 Konagamana。阿育王曾造訪此處,並立有石 柱以茲紀念。今天石柱仍可見到,但已斷成兩截,上方那截長 4.6 公尺,下方仍矗立的那截只剩 1.5 公尺。柱上碑文寫道:『為上天所愛的毗耶達西王,登基 14 年後,將此地擴建兩倍。並於登基 20 年後,親身參禮此地。』 ●戈地哈瓦城(Gotihawa) -- 拘留孫佛的出生地 離提羅拉科特西南方 7 公里,據信是葛瑪瓦提 (Khemavati) 古城所在,此城是過去七佛之一、 賢劫第一尊拘留孫佛的誕生地。阿育王也曾造訪此地,並立石柱紀念,石柱已斷裂,僅剩 3 公尺高矗 立著。以上兩根石柱,在玄奘到訪時都還存在,頂上也有獅像在。 ●庫單樹林(Kudan) -- 白楊樹林 學者認為這裡是佛證悟後 16 年,回到故鄉,父王淨飯王(Suddhodana)供養給佛陀的。所發現的 磚牆遺址,據信是佛世時所建,目前仍矗立在那兒。 拘尸那伽拘尸那伽拘尸那伽拘尸那伽(Kushinaga):(Kushinaga):(Kushinaga):(Kushinaga): 佛陀涅槃處佛陀涅槃處佛陀涅槃處佛陀涅槃處
  • 11. 佛陀經過 49 年遊化於恆河流域,度化無數眾生後,來到這個小村落的娑羅雙樹間,終於因背疼 而躺了下來。一代教主示現至此,已近尾聲,佛陀用了最後的一天一夜總結一生所傳的佛法後,集成 大般涅槃經 (40 卷、大正藏 T12N0374) 後,正式進入了大涅槃。 大荼毗後,舍利被均分成八等份,分別如下國家起塔供養: ▲拘尸那迦的力士們(the Mallas of Kushinagar) ▲波婆的摩羅人(the Mallas of Pava) ▲羅摩伽國的拘利人(the Koliyans of Ramagama) ▲毗留提國的婆羅門(the brahman of Vethadipa) ▲遮勒國諸剎帝利 (the Bulians of Allakappa) ▲毘舍離的離車子族 (the Licchavis of Vaishali) ▲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the Sakyans of Kapilavathu) ▲摩揭陀國阿闍世王(King Ajatasattu of Magadha) 另,煙姓(東林)婆羅門取得了分配舍利的瓶,回家鄉頭那羅聚落建立「瓶塔」。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拘尸那迦在舍衛國西方 250 公里,藍毗尼南方 130 公里,巴特那北方 250 公里。最近的大城是 55 公里外的戈拉埔爾(Gorakhpur)。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生日(2/8)前三個月,佛欲前往毘舍離城的卡帕拉寺。當經過波婆國(Pava),用完最後一餐後,衪 患了下痢,舉背疼痛而停留娑羅雙樹下休息。月圓那晚,佛示寂進入大般涅槃,永別人天,時當公元 前 543 年。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大涅槃寺(Mahaparinibbana Temple) 目前所看到的這個大涅槃寺,是印度政府於 1956 年,紀念佛涅槃 2500 週年所建。而 Carlleyle 所復建的舊寺因為太小,已不足以容納日漸增多的朝聖人潮。進入寺內,映入眼廉的是一尊巨大的長 6.1 公尺右脅臥佛,躺在長 7.3 公尺長的石板上。前方不遠有三尊雕刻,分別是佛足位置的阿難尊者、 中央位置的蘇拔陀 (最後得度的) 尊者、及另一側角落的純陀(大般涅槃經中,最後供養佛陀的那位 尊者)。
  • 12. ● 大涅槃塔(Mahaparinibbana Stupa) 在寺旁的這個大塔,是 1876 卡萊雷(Carlleyle)挖掘中出土的主塔。當挖到 4.3 公尺深時,發現 笈多王朝的銅板及物品。根據銅板梵文的描述,這是笈多王朝一位稱為涅里巴那的比丘置放在此的。 玄奘描述此塔是阿育王所建。涅槃塔據信是末羅人所建,以安奉佛陀舍利,後來阿育王及笈多王再增 建。 ● Matha Kuwara 佛殿 數達 25 次。佛陀說道:我已疲極,需要休息一下。最後的一次是達娑羅雙樹林前 400 公尺處, 佛陀要阿難去取水,但總共前後三次,阿難才取到水,前兩次是因為有商旅車隊過河,讓河水混濁不 堪而無法飲用。第三次等河水清了,才順利取到水。此地被稱 Matha Kuwara 佛殿。裡頭有一尊 3 公 尺高石雕像,是 1000 年前在朝禮此地所捐獻,目前所看到的佛龕是 1927 兩位緬甸人所建,它就是 位於大涅槃寺西南側 400 公尺。 ● 荼毗塔 (Cremation Stupa or Makutabandhana Cetiya) -- 又稱 Ramahar Stupa 佛陀遺體在置放六天以讓各方表達最後敬意後,末羅人將衪帶到大荼毗場,這是傳統上對首領的 處理方式。荼毗過程詳細記載於南傳大涅槃經的第四部份,裡面也提到一個名為東林的婆羅門 (Bramin Dona)如何配置佛陀舍利的事。這個荼毗塔起初是由末羅人所建,然後阿育王及笈多王朝庫 馬拉王再次營膳與修建。柯寧漢在 1861 年造訪時,只剩一個大土丘而已,隨著他的考古隊挖掘,土 丘裡原來是個直徑 34 公尺的圓形鼓,置於 47 公尺直徑平台上,大量的佛教徒讚美偈誦,證實此地 就是當年佛陀荼毗處。它位於 Matha Kuwara 東側大約 1.6 公里處(沿著大馬路)。本區現在已經廣 植草皮,並維護良好。 ● 寺廟群 最近,拘尸那迦的有些建寺的發展,這樣的建設讓朝聖者多了些現代設施可用。目前建寺的有: 中華寺、日本寺、斯里蘭卡寺、緬甸寺、西藏寺。朝聖者可以去這些地方致敬一下。 鹿野苑鹿野苑鹿野苑鹿野苑(Saranath):(Saranath):(Saranath):(Saranath): 佛陀初轉法度五比丘處佛陀初轉法度五比丘處佛陀初轉法度五比丘處佛陀初轉法度五比丘處
  • 13. 古稱的鹿野苑 ,此處被碑銘稱為『轉法輪處』,也是僧伽(Sangha)正式成立的地方。佛陀第一 次在此對五位比丘說法,三轉法輪後,五位皆證得羅漢果位。鹿野苑遺址極廣,阿育王在此立了很多 紀念碑,包括聞名遐爾 45 公尺高的達美克塔(Dhamekh Stupa)。南方1公里處的穆拉甘達庫提精舍 (Mulagandhakuti Vihara)是大正覺協會(Mahabodhi Society)所整頓的,佛陀舍利古代就供養於此地。 印度國旗上的標誌--阿育王石柱之頂獅(Lion Capital),現已移於當地博物館供奉。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鹿野苑位於烏塔邦(Uttar Pradesh),離瓦拉那西市中心約 10km,距菩提迦耶約 250 公里。 宗教意義宗教意義宗教意義宗教意義:::: 佛陀在菩提迦耶度過了七個七週後,決定往度曾服侍衪六年的五位苦行者(又被稱為五比丘,母系: 憍陳如、阿說示(馬勝),父系: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這五位原本約好與悉達太子一同苦行的 人,看到衪放棄苦行後,相繼離去)。 佛在證得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二個月後,抵達鹿野苑,當五位苦行者看到衪時,相約不要起身 奉侍,也不要跟衪打招呼。然而,在佛陀到達他們面前時,五位比丘卻不由自主都主動起身打招呼並 服侍。就在那一夜,佛陀進行史上第一次的弘法,首先佛陀轉第一次法輪,示轉:『此是苦也,此是 集也,此是滅也,此是道也,此示四諦之四相。』憍陳如,立即證悟。往後四天,依次做第二勸轉: 『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此勸諦之修行。』第三證轉:『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 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佛自舉己為證也。』其它四位比丘相繼證悟。此三轉中,上根者以第一之 示轉,中根者以第二之勸轉,下根者以第三之證轉,而各悟道。 同樣在此地,佛陀度化了富貴子弟耶舍(Yasa)及其 54 位好友,同樣證得羅漢果位。之後佛陀分 別派他們到各地弘法。 阿育王在西元前 249 年造訪此地,並豎起今日所見的達美克紀念碑。 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 印度的佛塔分成三大類,即舍利塔(如法王塔)、紀念塔(如喬堪祗塔)、及供養塔(法王塔周圍的 小塔,現存塔基)。 ●喬堪祗塔(Chaukhandi) -- 五比丘迎佛塔 喬堪祗塔(Chaukhandi),又名五比丘迎佛塔。是一座大型的覆缽型磚塔,上方的八角塔,是 印度德里王朝(1499~1799AD)時期,蒙兀兒帝國第二位皇帝胡木炎(阿克巴的父親)在 1588 年造訪 時,地方官員為歡迎他所豎立的。此處被認定是:五位苦行者第一次見到已成佛的悉達多太子之處。
  • 14. ●達美克佛塔(Dhamek Stupa) 鹿野苑公園裡最耀眼的一座建築了,28.5 公尺直徑的塔基,43.6 公尺高的塔身,塔身刻有佛教 蓮花和卍字浮雕,極其美麗。阿育王首次造訪此處所建造的紀念塔,就如它名字 -- 達美克 (Dhamekh),顯示它和佛法(Dharma)具有很深的關聯。考古學家推測此處是最初應是當時阿育 王所造的紀念佛塔之一此處被考古學家認為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然而緬甸比丘認為法王塔才是, 目前尚存爭議。對朝聖而言,最好是把整這個地區都視為初轉法輪之地。 ●法王塔(Dharmarajika Stupa) -- 首轉法輪塔 在達美克佛塔北方不遠處的這座塔,被破壞只剩一個圓形基址。原來塔是阿育王建的,直徑 13m, 到笈多王朝時,再擴建兩倍大,成今日模樣。據信這裡是佛陀第一次向五位苦行者轉法輪的地點 (First Sermon)。十八世紀前,此塔還是完整無損,然被當時糊塗的地方官員拆除,將磚頭拿去建造菜市場。 十九世紀末,英國考古人員曾在這裡挖出一個藏有佛舍利的寶函。 ●穆拉甘達庫提 (Mulagandhakuti) 主殿 達美克塔的北邊就是主殿遺址,是第一香室(First Perfumed Chamber)所在,佛陀在此地度過衪 的第一個結夏安居,這是富人南帝亞(Nandiya)供養給佛陀的,就在供養同時,忉利天宮也同時蓋起 了屬於南帝亞的宮殿,等著主人來日入住。主殿基址有 18 公尺長寬,面朝西,據信,達美克塔與主 殿間的區域,是佛陀經行之處。 ●阿育王石柱 (Asoka Pillar) 穆拉甘達庫提主殿西側不遠處,立有阿育王石柱,高 2 公尺,原來高度是 15 公尺的。雖然已毀, 但斷成五截的底部仍在原址。石柱上的頂獅 (Capital Lion) 現已移入博物館中。這根石柱的豎立,據 信是阿育王為紀念此處是佛對五比丘及耶舍 55 位比丘共六十位開示:
  • 15. 「比丘們啊!我已脫離一切人天桎銬,你們亦復如是。為了世人利益,出於對世人的慈悲,你們現在 去漫遊吧!宣揚這從頭至尾都是光榮的法義,宣揚這圓滿無缺清靜聖潔的生活。」 並派他們到各地弘法。 ●鹿野苑博物館 (Sarnath Archeological Museum) -- 每週五公休,館內不得照相 西元 1905 年起,博物館開始收藏鹿野苑所發現的遺物,目前收有眾多佛陀與菩薩時的雕像,這 些雕刻品大都屬於 4~5 世紀笈多王朝(Gupta Period)時期的作品,四大最主要雕刻是: * 頂獅 (Lion Capital) 在大廳的入口,可看到這座壯觀的孔雀王朝時期藝術代表作,它原來是阿育王 石柱的頂獅。這座磨光的沙岩雕刻,高 2.3 米,是四隻獅子背對背坐在一個高 約 30 公分的底座上,代表佛向四方說法。底座有四隻動物,之間有法輪隔開。 即:牛,代表佛出生。象,代表佛陀進入摩耶夫人的母胎。馬,代表悉達多太 子 (此時還稱為菩薩) 離皇宮求法。獅子,代表第一次說法。頂獅現今是印度 的國徽,而法輪則是印度國旗的圖案。 * 巨大的菩薩立像 描這個立像是紅砂岩的,由公元 81 年的迦色膩迦王統治時期的比丘巴拉所捐 贈,是摩偷羅藝術的精品代表作。石雕後面有一支豎立的石柄,上方原是一支 精雕的石傘。 * 佛陀一生壁畫 描繪佛陀一生的四大事件:出生、悟道、首次說法、大涅槃。另一幅則是描繪 佛陀一生的八大事件,除前四外,再加四大神蹟:舍衛國偉大奇蹟、僧伽施從 天而降、王舍城降伏醉象、毘舍離猴子獻蜜。
  • 16. * 佛陀說法圖 這是笈多王朝藝術品的顛峰之作,佛陀結跏趺坐向大眾說法。這個雕塑品是笈 多王朝鳩摩羅笈多王 (Kumaragupta, 414~455AD) 所供養的。。 ●摩訶菩提協會(Mahabodhi Society) 創建者 Anagarika Dharmapala 志在復興鹿野苑,在穆拉甘達庫提的左側,蓋了這個協會,除了 摩訶菩提學校、大學、圖書館、訓練學校外,最近協會準備蓋一所醫院來照顧此區的貧苦病人。 ●寺廟群 中國寺、緬甸寺、日本寺、韓國寺、泰國寺、及三座西藏寺等。其中緬甸寺是由來自拘尸那迦的 Chandramani 尊者所建,現任住持 Wannadhaza 在此地已多年,最近他把寺院擴建以容納更多朝聖 者。 王舍城王舍城王舍城王舍城(Rajgir):(Rajgir):(Rajgir):(Rajgir): 佛說妙法蓮華經之處佛說妙法蓮華經之處佛說妙法蓮華經之處佛說妙法蓮華經之處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王舍城是佛陀在東方說法的重鎮,曾於此處待過 24 個雨季(結夏安居),與西方的舍衛國 (Sravasti) 同列東西說法二大中心。城東有一小丘,全山拔地而起,峰頂有一岩石矗立,形狀似鷲頭, 故名靈鷲山,是妙華蓮華經宣說處。這裡離比哈爾省會巴特那 (Patna)102 公里,在菩提伽耶東北方 大約 65 公里。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Rajgir 的 Raj 意為國王,gir 意為舍,合稱就是國王所住的地方。佛陀時代,這裡是幾世紀東方 強國摩揭陀 (Magada) 的首都,一直到阿育王將國都遷往巴特那為止,他把這裡賞給婆羅門居住, 從此沒落。五世紀時,晉朝法顯到此,看到都城皆已荒廢,七世紀唐朝玄奘大師描繪此城:『外郭已 壞,無復遺緒。內城雖毀,基址猶峻,周二十餘里,面有一門。城中無復凡民,唯婆羅門減千家耳。』 此城分舊城與新城兩部份,舊城為蘇瓦王所住之處,名瓦蘇摩地,座落於山間,後焚於大火。新城乃 阿闍世王所建,離舊城4公里,在五峰之北,離畢缽羅山只有 2 公里,規模小於舊城。舊城的附近有 五座山峰,是恆河平原少有的岩地地形,這五峰在西北東,環繞王舍城形成天然屏障,都城守護只要 守住南面即可。這五峰分別為:畢缽羅山、索那山、靈鷲山、仙人掘山。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求道途中,拜訪此城,當時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Bimbisara, 阿闍世王父 親)看到太子巍巍相貌,知非凡器,願將國土分一半給他治理,但為太子婉拒,於是與太子約定,成 正覺後,要來度化他,後佛陀依約並住此城長期弘法。城中有大富長者迦蘭陀,供養竹園精舍給佛陀 做為弘法道場。
  • 17. 王舍城不僅是佛教聖地,也是耆那教聖地,創始人大雄曾於此處待過 14 個雨夏安居,此處近 代出土遺物中,耆那教的多過佛教。 王舍城附近尚有摩尼耶摩達古塔、七葉窟、頻婆娑羅王被囚之牢獄、舍利弗聞比丘說法處、提婆 達多入定石室、自殺比丘塔、阿難半身舍利塔、室利鞠多火坑、畢缽羅石室、無憂王石柱等遺跡。 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可參訪遺跡:::: ● 竹林精舍(Galanda Venuvana) 位於城北,以石頭砌成的一座竹林園地,這是富貴大長者迦蘭陀,歸依佛陀後,深心供養佛的。 佛涅槃後,阿闍世王分得的佛舍利,也請回此處起塔供養。阿育王再度修整後,也為舍利起塔。附近 有一座池塘,並且竹林生茂盛。近代考古人員挖掘出土文物甚少。 ● 靈鷲山(Gijjhakuta Hill, Vulture Peak) 王舍城周圍五峰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佛陀最喜歡住的一座山。 ● 七葉窟 (Saptparni Cave) 位於索那山(舊稱:薩多般那求河山),為王舍城著名五峰之一。窟前長有七葉樹,故名。此 處為佛滅後大迦葉召集五百羅漢進行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經典的地方。 ● 頻婆娑羅監獄(Bimbisara Jail) 座。
  • 18. ● 畢缽羅石窟(Piphalguha Cave) 位於畢缽羅山上(王舍城五峰之一)。據說佛常於食後,到此石室中習定。 ●五百溫泉 也是位於畢缽羅山上,水源來自雪山之南的無熱惱池,從地下潛流至此。泉水清澈,溫度適宜, 佛曾於此沐浴。唐朝玄奘大師拜訪此地時,看到泉眼有數十個,有熱有冷。目前此處仍有溫泉一座, 由印度教徒管理,佛教徒亦可進入。 ●柰女芒果園 柰女就是北傳經典所記載的那位奉獻芒果園給世尊與僧團的名妓,據南傳長老尼偈所載,這位柰 女後來出家並修得阿羅漢,北傳則未詳載。柰女成為阿羅漢後,以宿命通自述其過去本生因緣:賢劫 過去七佛的第一佛出世時,柰女已曾供養佛陀,並求願生生世世擁有令男人神魂顛倒的美貌,自此她 在人間天上享受福樂。然而,佛涅槃後,她毀辱一位已證得羅漢的比丘尼,說她:「是寄住在僧團中 的娼妓」,因此嚴重口業,使她長劫墮於地獄,待地獄業盡後,轉世為人時,使她百世成為『外道尼』, 後又因其供佛功德而生於天上,直至釋迦佛出世,她出生於芒果園,所以稱為柰女。長大後,因曾供 佛及願力而美麗多金,但也因口業故淪為妓女。 毘舍離毘舍離毘舍離毘舍離(Vaiahali):(Vaiahali):(Vaiahali):(Vaiahali): 佛說維摩詰經之處佛說維摩詰經之處佛說維摩詰經之處佛說維摩詰經之處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毘舍離位於比哈爾省 (Bihar)木札法埔縣的的一個小村莊巴斯拉赫(Basrah)附近,在恆河北岸, 離省會巴特那(Patna)大約 55 公里。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毘舍離是離車子(LIcchavis)或跋耆(Vajjis)族的首都,也是八大族聯盟的總部所在,它是世界第一 個共和國,佛陀教以七事,故成強大富裕的國度。鄰近的摩揭陀王阿闍世,久攻不下,最後派了一個 婆羅門叫划闍卡那離間各王子,經過三年弱化,阿闍世終於征服了它。 佛陀曾多次造訪毘合離,其第 5 及 44 個結夏安居(Vassas)就是在此度過的,許多王族都歸皈成 為佛的弟子,當瘟疫疾病襲擊此城時,貴族們請佛幫忙驅除。佛說了三寶經 (南傳的, Ratna sutta) 並叫阿難沿城廓上複誦,佛講經七日,最後瘟疫完全消失。 佛經中彌猴獻蜜的故事,也發生在此,是佛所示現四大神跡(Four Great Miracles) 之一。
  • 19. 此處也是佛陀允許女眾加入僧團成為比丘尼處,阿難替佛乳母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中譯:大 愛道)先後三次祈求,佛才允許在八敬法下,女眾可出家為尼。所以此處也是比丘尼僧團第一次成立 的地方,對比丘尼來言,此處別具意義。 這裡同時也是佛滅後 110 年,第二次經典結集的地方。結集目的主要是判定東方(西方是指以 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國為中心往西南的地區,包括摩偷羅地區)十事是不符律儀的,當時毘舍離城內比 丘乞求金錢,長者耶舍 (Yasa) 認為不合戒律,召集 700 賢聖重行結集,判定十事非法,不過這一 集結也造成後來大眾部與上座部的分裂 (註: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三冊,有一篇論毘舍離七百結集,專 論探討這次結集的始末,可茲參考)。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阿育王石柱(Asoka Pillar) 西元前三世紀,偉大的阿育王造訪此處時所立的,六世紀玄奘大師造訪訪此處,還有見到。 ● 阿育王佛塔(翠睹坡)(Asoka Stupa) 就在阿育王石柱旁邊。 ● 彌猴獻蜜池(Asoka Stupa) 也是在阿育王石柱旁不多遠處。 ● 舊毘舍離城(Galanda Venuvana)
  • 20. 木札法埔縣西南方 35 公里巴斯拉赫(Basrah)村,據信這裡就是古代的毘舍離城,並且是 7707 位議會代表每日集會討論國家大事之處,目前所見的,大約是 1500 公尺方圓的磚造遺跡。 ● 離車子的舍利塔(Relic Stupa of Licchavis) 大約在阿育王石柱西北方一公里處,有個圓形屋頂的建築,直徑大約 40 呎,這裡是當年佛的大 涅槃 (Mahaparinibbana)後,舍利被分成八份,其中一份為離車子族請回供養,就供在此處。 ● 菴羅樹園(Ambapali Mongo Garden) 菴婆羅女(Ambapali)是一位毘舍離城的高級妓女,有一次佛陀遊化到她的芒果園,她趕來拜 見並邀請佛陀及弟子們應供。佛接受後,又有離車子貴族請佛應供,但佛沒答應,因為衪要遵守諾言。 次日,佛與僧團來到菴婆羅女住處應供,並於飯後為她法。於是菴婆羅女慷慨地把她的芒果園供養佛 陀和僧團。 舍衛國舍衛國舍衛國舍衛國(Sravasti):(Sravasti):(Sravasti):(Sravasti): 佛陀此處說法佛陀此處說法佛陀此處說法佛陀此處說法 25252525 年年年年 舍衛城是佛在世時最大都城,然而 2500 年後的今天,只剩一個稱為沙耶馬耶(Sahetha-Mahetha) 的小村落。這是悉達多長者 (Sudatta Anathapindika) 向波斯匿王的太子祈陀(Prince Jeta)所購買而 獻給佛陀的,隨後蓋的僧仿大到足以容納 10,000 人。佛陀在此度過長達 25 個夏安居,佔了其住世 歲月的一半以上時間。今天此地,尚遺留許多佛寺、塔、僧仿的基址。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舍衛國位於印度烏塔普拉達邦 (Uttar Pradesh) 的巴拉赫 (Bahraich) 行政區,首府勒克腦 (Lucknow)西方 160 公里處,火車有經過的巴蘭埔(Balrampur)西方 21 公里。
  • 21.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舍衛國是佛陀大護法波斯匿王的居住地,也是當時北印最強大的憍薩羅 (Kasala) 國首都。它之 所以著名,是因為佛陀曾在此住過 25 夏安居 (Rain-Retreats),其中 24 個是連續的。悉達長者,或 稱給孤獨長者,向太子祈陀以黃金鋪地的價值買了祈陀園(Jetavana) 供養給佛及僧團。由於佛久住 於此,使得法的傳播更加穩固而紮實。舍衛國裡另一重要精舍是鹿子母精舍(Pubbarama),這是佛陀 另一主要護持者毘舍佉(Visakha)女士 (註)所供養的。 舍衛城成為朝聖必朝之地,是因為佛陀在此示現雙奇蹟(Twin Miracle,四大奇蹟之一)。為了驅 摒外道,佛陀示現了許多不思議神通,例如讓自己時而坐蓮花、時而立蓮花上,又如上身出水與下身 出火 、上身出火下身出水,這樣的神蹟,後世稱之為舍衛城神蹟,是佛教雕刻藝術的有趣題材。 歷史軌跡歷史軌跡歷史軌跡歷史軌跡:::: 阿育王在公元前 249 年,造訪此地,並在入口處兩側各矗立兩根高 17 公尺石柱,另外也建造舍 利塔以安奉佛舍利。貴霜王朝的迦色膩迦王及胡毗斯迦王,在公元 1~2 世紀建造新的佛龕以供佛像。 法顯在公元 407 年造訪此地時,佛教已經衰頹,然祇陀園仍住有僧侶,他有見到這二根石柱,不過 鴦掘摩羅(Angulimala)塔及悉達長者(Sudatta)塔已頹廢。玄奘西元 643 年到達時,舍衛城已頹廢,只 剩數百僧人及信徒住在這裡,祇園已荒蕪,但還見到兩根石柱、佛塔遺址、僧仿、及佛陀用過的水井。 玄奘後,祇園再次有人進住,從出土的 8、9 世紀大乘佛像標誌可以得到證明。祇園最後一個護 佑者,是 Govindachandra 王與其來自曲女城及波羅奈的虔誠王后庫瑪拉黛維 (Kumaradevi),他們 捐給僧伽六個村落的文書出土,可以證明。隨著 13 世紀佛教沒落,祇園長埋地下。 公元 1863 年,英國考古學家柯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爵士確認了一個稱為 Sahet-Mahet 的雙子遺址(Twin Ruins),即古代的舍衛城。Sahet 佔地 13 公頃,被認定是佛世的祇樹給孤獨園,裡 面尚遺留很多佛塔、寺及僧仿,其中最著名的有甘達精舍(Gandha-kuti)或稱為香室(Perfumed Chamber)的,及拘睒彌精舍(Kosambi kuti),這都是佛陀曾使用的精舍。目前祇園所發現的遺址,大 都屬貴霜王朝(Kusana Empire, 公元 1~2 世紀) 時期的建築。Mahet 佔地更大,有 162 公頃,但僅 有少量遺址出土,還留有許多未開鑿的遺址在土裡。 第一個在舍衛城附近建寺是緬甸僧人,他是來自拘尸那迦的 Chandramani 尊者。隨後有中國僧 人在此建立中華寺。1969 起,摩訶菩提協會(Maha Modhi Society) 與來自鹿野苑的 Sangharatana 尊者一起直接參與舍衛古城的維護,目前這位比丘也在祈陀園附近建了那哇祈陀寺(Nava Jetavana Vihara)。 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可參訪的遺跡有:::: ● 祇陀給孤獨園(Jatavana Park)
  • 22. 大富長者須達多在一次出差王舍城時,聽到佛陀名號而身毛皆豎、心生渴仰,在見到並皈依佛 陀後,力邀佛陀到舍衛國弘法,並願供給三寶一切所需。佛陀接受後,派遣大弟子舍利弗負責監造這 座僧仿,完工後,佛陀依約率領僧團前往離東方王舍城數百公里外的西方佛法重鎮舍衛城。今天所見 之出土遺址,大都屬貴霜王朝時期建物,且大部份只剩基址而已。 Sahet 園內的遺址有: ● 甘達庫提精舍(Gandha-kuti) -- 又稱香室 (Perfumed Chamber) 甘達庫提精舍是專指世尊居住的房舍,一般又稱為「香室」,也稱「佛殿」,這是給孤獨長者 (Anathapindika)為佛所蓋的。甘達庫提精舍是園中最重要的遺跡,一般認為這是衹園精舍的故址,以 及佛陀最早說法淨居之所,但據北傳佛教,它真正出名的原因是,此地是佛說「阿彌陀經」之處,因 此,經常會有佛教徒在這裡舉行法會及禪思靜坐。 ● 拘睒彌精舍(Kosambi kuti) 佛陀的禪座房,給孤獨長者為佛所蓋的。其前方有一條長長步道的基址,據信是佛陀經行禪思 的地方。 ● H 塔(Stupa H) 在甘達庫提精舍前方的這個塔曾多次重建,證明此處有多重要,它被認定是佛常對弟子及信眾說 法的地方。 ● 阿難菩提樹(Ananda Bodhi Tree) 佛制僧團戒律,比丘一年只能三個月雨季安居住於固定處,其餘必須到各地托缽行腳。因此,下 一安居期來臨前,弟子們必須忍受九個月思念世尊之苦。 這一年,雨季快結束了, 世尊將離開精舍, 依依不捨的舍衛城民拜託阿難向佛陀請求,希望在精舍裡留下一件紀念品,以便世尊不在,大家可以 睹物思人,並有禮敬對象。為滿信眾之願,佛應阿難之請。於是眾人便請目犍連以神足到菩提迦耶菩 提樹取一枝苗回來。 樹枝取回後,大家希望波斯匿王(Prasenajit)親手種植,但國王婉謝了,給孤 獨長者於是成為最有資格的植樹人。從此,每當佛陀不在舍衛城時,大眾就將這棵菩提樹視為佛陀親 身,向其禮敬並供養。為感謝阿難,舍衛城民就將此樹命名為阿難菩提樹。
  • 23. Mahet 園內的遺址有: ● 須達長者塔(Sudatta Stupa) 在祇陀園北側,Mahet 遺址中發現的這個塔,是本區最值得紀念的建築,根據法顯的說法,這個 塔是建立於須達長者(又稱給孤獨長者)故居上的。 ● 鴦掘摩羅塔(Sudatta Stupa) 離須達長者不遠處,有個大型磚造建築,中間有墜道。柯寧漢(Alexander Cuningham)爵士認定 它就是中國朝聖者所見到的鴦掘摩羅塔,這個穿越整個建物的墜道,是做為下水道用,用以保護這個 古蹟。根據法顯的說法,此塔是用以紀念鴦掘摩羅荼毗處。 ● 提婆達多掉入地獄處 提婆達多向佛索眾不成後,自己成立一個僧團。然而惡貫滿盈的他終於來到生命的尾端,連續生 病九個月的他,指示弟子將他抬到祇陀園見世尊最後一面,佛知道後,預記他無法滿願。當他的擔架 到達祇陀園的蓮花池畔時,他決定在此沐浴一番,正起身將雙腳泡進池裡時,他的腳踝逐漸地被吸入 水裡,再來膝蓋,然後是胸、頸,最後全身都被吸入地中,直貫阿鼻地獄,善惡最後終有報。提婆達 多沉入水中的區域,據信就位於現在緬甸寺後方的沼澤區。 ● 大神蹟紀念塔 據載,佛陀在第 7 個夏安居時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佛上昇前,曾示現雙神蹟(Twin Miracle)以
  • 24. 降伏信眾。這個地方,據信應該就在現在的日光飯店附近的小丘。公元 2000 年時,考古學家已經開 鑿,並有磚塔出土,這應該就是阿育王所蓋的,現今有圍籬保護住。 youtube 影片:雙神蹟紀念塔 ● 緬甸寺與斯里蘭卡寺 造訪舍衛城的朝聖者,通常會到這兩座寺廟禮敬住於此地的僧侶。斯里蘭卡寺裡有美麗的壁畫, 描繪佛陀住世的種種,寺裡供奉有些許佛舍利,可供朝聖者禮拜。緬甸寺正式名稱為緬甸佛教徒寺廟, 位於祇陀園圍籬外,它本來有一部份是在圍籬裡的。最近增建後,可容納朝聖者掛單。 註註註註:::: 註 1. 大正藏中有一部稱為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優婆夷淨行法門經 (大正藏 T14N0579) 的經典,描述在家女人如何修 行,這是毘舍佉優婆夷向佛請法的記載,值得清信女研讀學習。毘舍佉,中文翻成鹿子母,其所供養 給佛的講堂,稱為鹿母講堂 僧伽施僧伽施僧伽施僧伽施(Sankasia):(Sankasia):(Sankasia):(Sankasia): 未來彌勒佛下生地未來彌勒佛下生地未來彌勒佛下生地未來彌勒佛下生地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本處離阿格拉(Agra) 250 公里,離砍埔爾(Kanpur)180 公里。 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宗教上的意義:::: 本處是佛上忉利天﹙Trayastrimsa Heaven﹚善法堂,為母說法三個月後,降還人間之處。古代 傳說城西二十餘里有大伽藍,伽藍之大垣內有三寶階之遺跡,為當時帝釋化作三大寶階,讓佛陀由此 降下人間。玄奘大唐西域記:「天帝釋乃縱其神力建立寶階,中階黃金、左水精﹙晶﹚、右白銀。如 來……履中階而下,大梵王執白拂,履銀階而下,天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而左侍,﹙梵﹚天眾淩虛, 散花贊德。」當然玄奘只能看到後代帝王「壘以磚石,飾以珍寶」的寺院建築,寺中有佛陀時像,天 帝釋和梵天王分立兩側。惜年代久遠,所以,此地只留有不知何時雕刻的一對巨大佛足印,以表紀念。 並曾挖掘出據說阿育王為紀念其地殊勝所立之石柱,柱頭雕牛而非獅子﹙另說是象頭﹚。 。 另外,此處也是當來下生彌勒佛的誕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