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魏書
 057 / 131
 105 段 9546 字
 329 种 51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四十 魏書 057 卷五十二
[北齊]魏收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058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魏書 / 057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正光三年[522] 2 神䴥三年[430] 1 景明二年[501] 1 太和十四年[490] 1 永安二年[529] 1
地点 涼州 10 酒泉 4 金城 4
人物 崔浩 6 蕭衍 6 承根 5 宗欽 4 段承根 4 劉昞 4
文官 尚書 6 中書 6 司徒 5 著作郎 5 中書侍郎 4 博士 4 郎中 4
武官 從事中郎 5 輔國將軍 4 龍驤將軍 4
其他 世祖 17 儒學 4 義宗 3
目錄
0
1
2
3
4
5
6
卷五十二 列傳 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駰 劉昞 趙柔 索敞 陰仲達
趙逸 ,字思群,天水 人也。十世祖 融,漢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父昌,石勒 黃門郎黃門郎 。逸好學夙成,仕姚
興,歷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為興將齊難軍司軍司 ,征赫連屈丐。難敗,為屈丐所虜,拜著作郎著作郎 。世祖 平統萬,
見逸所著,曰:「此豎無道,安得為此言乎!作者誰也?其速推之。」司徒司徒 崔浩 進曰:「彼之謬
述,亦猶子雲之美新,皇王之道,固宜容之。」世祖 乃止。拜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神䴥三年[430]三月上巳,
帝幸白虎 殿,命百僚賦詩,逸製詩序,時稱為善。久之,拜寧朔將軍寧朔將軍 、赤城 鎮將鎮將 ,綏和荒服,十
有餘年,百姓安之。頻表乞免,久乃見許。性好墳素,白首彌勤,年踰七十,手不釋卷。凡所著述,
詩、賦、銘、頌,五十餘篇。
逸兄溫,字思恭。博學有高名,姚泓天水太守天水太守 。劉裕 滅泓,遂沒於氐。氐王楊盛,盛子難當,既有
漢中,以溫為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秦梁二州刺史州刺史 。及難當稱蕃,世祖 以溫為難當府司馬府司馬 。卒于仇池 。
長子廣夏,中書中書 博士博士 。第三子琰。語在孝感傳。
初,姚萇 以逸伯父 遷為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僕射 ,卒于長安。劉裕 滅姚泓,徙遷子孫於建業。遷玄孫 翼、
翼從子 超宗、令勝、遐、叔隆、穆等,太和、景明中,相尋歸降。
翼,粗涉書傳,通率有器藝。初為平昌太守平昌太守 ,甚有治稱。入歷軍校軍校 ,加鎮遠將軍長史將軍長史 ,深為領
軍元叉 所知待。遷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卒,贈左將軍左將軍 、齊州刺史齊州刺史 。
作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亲 武 名 文
文 武 文 礼
文 名
礼 文
天 武 地 武
文 名
武 文 礼 文 地
文 文
名 亲 文 名 亲
礼
文 文 武
名 武 武 文
1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超宗,身長八尺,頗有將略。太和末,為豫州 平南府長史府長史 ,帶汝南太守汝南太守 ,加建威將軍建威將軍 ,賜爵尋陽
伯 。入為驍騎將軍驍騎將軍 。超宗在汝南,多所受納,貨賂太傅太傅 北海王 詳,詳言之於世宗,除持節、征虜征虜
將軍將軍 、岐州刺史岐州刺史 。徙河東太守河東太守 ,卒官。超宗在河東,更自修厲,清靖愛民,百姓追思之。贈本將
軍、華州刺史華州刺史 ,諡曰成伯 。
子懿,襲爵。歷員外常侍常侍 、尚書郎尚書郎 。
超宗弟 令勝,亦長八尺,疏狂有膂力。歷河北、恒農二郡太守郡太守 ,並坐貪暴,為御史御史 所彈,遇赦
免。神龜 末,自後將軍後將軍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 出為恒農太守恒農太守 ,卒官。令勝寵惑妾潘,離棄其妻羊氏 ,夫妻
相訟,迭發陰私,醜穢之事,彰於朝野。
遐,初為軍主,從高祖 征南陽 。景明初,為梁城戍主戍主 ,被蕭衍 將攻圍 。以固守及戰功,封牟
平縣開國子 ,食邑二百戶。
後以左軍將軍左軍將軍 、假征虜將軍征虜將軍 、督巴東諸軍事,鎮南鄭。時蕭衍 冠軍將軍冠軍將軍 、軍主姜脩眾二萬屯羊
口 ,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姜白龍據南城,龍驤將軍龍驤將軍 泉建率土民北入桑坯,姜脩又分軍據興勢,龍驤將軍龍驤將軍 譚思
文據夾石 ,司州刺史司州刺史 王僧炳頓南安,並扇動夷獠,規翻南鄭。遐率甲士甲士 九千,所在衝擊,數百里
中,莫不摧靡,前後斬首 五千餘級。
還,以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出為滎陽太守滎陽太守 。時蕭衍 將馬仙琕率眾攻圍 朐城,戍主戍主 傅文驥 嬰城固守。以遐
持節、假平東將軍平東將軍 為別將別將 ,與劉思祖 等救之。次於鮑口,去朐城五十里,夏雨頻降,厲涉長驅,
將至朐城。仙琕見遐營壘 未就,徑來逆戰。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陳奔退。遐孤軍奮擊,獨破仙琕,斬
其直閤將軍直閤將軍 、軍主李魯生 ,直後軍主葛景羽等。仙琕先分軍於朐城之西,阻水列柵,以圍固城 。
遐身自潛行,觀水深淺,結草為筏,銜枚 夜進,破其六柵,遂解固城 之圍。進救朐城,都督都督 盧
昶 率大軍繼之。未幾而文驥力竭,以城降賊,眾軍大崩。昶棄其節傳,輕騎而走,惟遐獨握節而還。
時仲冬 寒盛,兵士凍死者,朐山 至於郯城 二百里間僵尸相屬。昶儀衛失盡,於郯城 借假節以為軍
威。遐坐失利,免官 。延昌中,起為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使持節、假前將軍前將軍 為別將別將 ,防捍西荊,又為別別
將將 隸蕭寶夤 ,東征淮堰。熙平初,出為平西將軍平西將軍 、汾州刺史汾州刺史 ,在州貪濁,聞於遠近。卒,贈安南安南
將軍將軍 、豫州刺史豫州刺史 ,諡曰襄 。
子子獻,襲爵。子獻第四弟子 素,司空司空 長流參軍。
叔隆,步兵校尉步兵校尉 。永平初,同懸瓠城民白早生之逆。鎮南邢巒 平豫州 ,獲而宥之。後以貨自通,
得為秦州 闕 西府長史西府長史 ,加鎮遠將軍鎮遠將軍 。秦州 殷富,去京懸遠,叔隆與敕使元脩義同心聚斂,納貨
巨萬。拜冠軍將軍冠軍將軍 、中散大夫中散大夫 。尋遷左軍將軍左軍將軍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 。賂司空司空 劉騰 ,出為中山內史中山內史 ,
在郡無德政,專以貨賄為事。叔隆姦詐無行,忘背恩義。懸瓠之免,是其族人 前軍將軍前軍將軍 趙文相之
力,後無報德之意,更與文相斷絕,文相長者,不以為恨。及文相為汝南內史內史 ,猶經紀其家。後文相
卒,叔隆了不恤其子弟,時論賤薄之。
穆,善書記書記 ,有刀筆之用。為汾州 平西府司馬府司馬 。翼臨亡,以穆託領軍元叉 ,以穆為汝南內史內史 。
胡方回 ,安定臨涇人。父義周,姚泓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方回 ,赫連屈丐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涉獵史籍,辭彩可
觀,為屈丐統萬城 銘、蛇祠碑諸文,頗行於世。世祖 破赫連昌 ,方回 入國。雅有才尚,未為時所
知也。後為北鎮司馬,為鎮修表,有所稱慶。世祖 覽之,嗟美,問誰所作。既知方回 ,召為中中
書書 博士博士 ,賜爵臨涇子。遷侍郎侍郎 ,與太子 少傅游雅等改定律制。司徒司徒 崔浩 及當時朝賢,並愛重
之。清貧守道,以壽終 。
子始昌,亦長者,有父風。歷位至南部主書。
地 文 文 武
主 武 文 主
武 文 文
文 號
文 文
礼 文 文
然 武 文 文 名
亲 地 武 名 军
主
武 武 名 武
地 武 武 武
地 文 武
法
武 文 名 军 武 名
武 武 名
军
武 名 地
礼 地 武
名
节 地 地 地
仕 武 武 武
武 名 武 文
武 文 號
亲 文
武 名 地
地 文 武 地
武 武 武 文 文 名 文
礼 武
文
文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礼 名 名
礼 名
文 文 文 主 文 名
葬
2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子醜孫,中書中書 學生、祕書郎祕書郎 、中散。世不治產業,家甚貧約。兄弟並早亡。
胡叟 ,字倫許,安定臨涇人也。世有冠冕,為西夏 著姓。叟少聰敏,年十三,辨疑釋理,知名鄉
國,其意之所悟,與成人交論,尠有屈焉。學不師受,友人勸之,叟曰:「先聖之言,精義入神者,其
唯易乎?猶謂可思而過半。末世腐儒,粗別剛柔之位,寧有探賾未兆者哉。就道之義,非在今矣。」及
披讀群籍,再閱於目,皆誦於口。好屬文,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為鄙俗之句。以姚政將衰,遂入長安
觀風化,隱匿名行,懼人見知。時京兆韋祖思,少閱典墳,多蔑時輩,知叟至,召而見之。祖思習常,
待叟不足,叟聊與敘溫涼,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當與君論天人之際,何遽而反乎?」叟對
曰:「論天人者其亡久矣,與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賦韋杜二族,一宿而
成,時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載,無違舊美,敘中世有協時事,而末及鄙黷。人皆奇其才,畏其筆。世猶
傳誦之,以為笑狎。
叟孤飄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漢中。劉義隆 梁秦二州刺史州刺史 馮翊吉翰,以叟才士,頗相禮接。授叟末
佐,不稱其懷。未幾,翰遷益州 ,叟隨入蜀,多為豪俊所尚。時蜀沙門法成,鳩率僧旅,幾于千人,
鑄丈六金像。劉義隆 惡其聚眾,將加大辟 。叟聞之,即赴丹陽 ,啟申其美,遂得免焉。復還於
蜀。法成感之,遺其珍物,價直千餘匹。叟謂法成曰:「緯蕭何人,能棄明珠?吾為德請,財何為
也?」一無所受。
在益土五六載,北至楊難當,乃西入沮渠牧犍 ,遇之不重。叟亦本無附之之誠,乃為詩示所知廣平程
伯達 。其略曰:「群犬吠新客,佞闇排疏賓。直途既以塞,曲路非所遵。望衛惋祝鮀,眄楚悼靈均。
何用宣憂懷,託翰寄輔仁。」伯達見詩,謂叟曰:「涼州 雖地居戎域,然自張氏 以來,號有華風。
今則憲章無虧,曷祝鮀之有也?」叟曰:「古人有言:君子聞鞞鼓之聲,則思戰爭之士。貴主奉正朔而
弗淳,慕仁義而未允,地陋僻而僭徽號 。居小事大,寧若茲乎?徐偃之轍,故不旋踵矣。吾之擇木,
夙在大魏,與子暫違,非久闊也。」歲餘,牧犍破降。
叟既先歸國,朝廷以其識機,拜虎威將軍虎威將軍 ,賜爵始復男。家於密雲,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適。謂友
人金城 宗舒 曰:「我此生活,似勝焦先,志意所栖,謝其高矣。」後叟被徵至,謝恩,并獻詩一
篇。高宗時召叟及舒,並使作檄劉駿、蠕蠕 文。舒文劣於叟,舒尋歸家。
叟不治產業,常苦飢貧,然不以為恥。養子字螟蛉 ,以自給養。每至貴勝之門,恒乘一牸牛,弊韋袴
褶 而已。作布囊,容三四斗,飲噉醉飽,便盛餘肉餅以付螟蛉 。見車馬榮華者,視之蔑如也。尚尚
書書 李敷 ,嘗遺之以財,都無所取。初叟一見高允 ,曰:「吳鄭之交,以紵縞為美談,吾之於子,
以弦韋為幽贄,以此言之,彼可無愧也。」於允館見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趙郡 李璨 ,璨被服華靡,叟貧老衣
褐,璨頗忽之。叟謂之曰:「老子 今若相許,脫體上袴褶 衣帽,君欲作何計也?」譏其惟假盛服。
璨惕然失色。
叟少孤,每言及父母,則淚下,若孺子之號。春秋當祭之前,則先求旨酒美膳,將其所知廣寧常順
陽 、馮翊田文宗、上谷侯 法俊,攜壺執榼,至郭外空靜處,設坐奠拜,盡孝思之敬。時敦煌氾潛,
家善釀酒,每節,送一壺與叟。著作佐郎著作佐郎 博陵 許赤虎 、河東裴定宗 等謂潛曰:「再三之惠,以為
過厚,子惠於叟,何其恒也?」潛曰:「我恒給祭者,以其恒於孝思也。」論者以潛為君子矣。順
陽 等數子,稟叟獎示,頗涉文流。
高閭 曾造其家,值叟短褐曳柴,從田歸舍,為閭設濁酒蔬食,皆手自辦集。其館宇卑陋,園疇褊局,
而飯菜精潔,醯醬調美。見其二妾,並年衰跛眇,衣布穿弊。閭見其貧約,以物直十餘匹贈之,亦無辭
愧。閭作宣命賦,叟為之序。密雲左右,皆祗仰其德,歲時奉以麻布穀麥,叟隨分散之,家無餘財。年
八十而卒。
文 文
名 政
名 文
地
名 法 地
名
名
地 名
礼
武
地 名
政
然
衣 然
文 名 名
文 地 名
名 衣
地 主
文 地 名 名
地
名
3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叟元妻 敦煌宋氏 ,先亡,無子,後庶養者,亦皆早夭,竟以絕後。叟死,無有家人營主凶事,胡始
昌 迎而殯之于家,葬於墓次,即令一弟繼之,襲其爵始復男、虎威將軍虎威將軍 。叟與始昌雖為宗室 ,而
性氣殊詭,不相好附,於其存也,往來乃簡,及亡而收恤至厚,議者以為非必敦哀疏宗,或緣求利品秩
也。
宋繇 ,字體業,敦煌人也。曾祖 配,祖悌,世仕張軌子孫。父燎,張玄靚 龍驤將軍龍驤將軍 、武興太武興太
守守 。繇生而燎為張邕所誅。五歲喪母,事伯母 張氏 以孝聞。八歲而張氏 卒,居喪 過禮。繇少而
有志尚,喟然謂妹夫 張彥曰:「門戶傾覆,負荷在繇,不銜膽自厲,何以繼承先業!」遂隨彥至酒
泉 ,追師就學,閉室誦書,晝夜不倦,博通經史,諸子群言,靡不覽綜。
呂光 時,舉秀才 ,除郎中郎中 。後奔段業,業拜繇中散、常侍常侍 。繇以業無經濟遠略,西奔李暠 ,歷
位通顯。家無餘財,雅好儒學 ,雖在兵難之間,講誦不廢,每聞儒士在門,常倒屣出迎,停寢政事,
引談經籍。尤明斷決,時事亦無滯也。
沮渠蒙遜 平酒泉 ,於繇室得書數千卷,鹽米數十斛而已。蒙遜歎曰:「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
繇 耳。」拜尚書吏部郎中尚書吏部郎中 ,委以銓衡之任。蒙遜之將死也,以子牧犍委託之。牧犍以繇為左丞左丞 ,
送其妹興平公主 於京師。世祖 拜繇為河西王 右丞相右丞相 ,賜爵清水公,加安遠將軍安遠將軍 。世祖 并涼
州 ,從牧犍至京師。卒,諡曰恭 。
長子巖,襲爵,改為西平侯 。
巖子蔭,中書中書 議郎議郎 、樂安王 範從事中郎從事中郎 。卒,贈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咸陽太守咸陽太守 。
子超,尚書尚書 度支郎度支郎 。
超弟稚,字季預。師事安邑 李紹伯,受諸經傳。性清嚴,治家如官府。太和中,拜司徒屬司徒屬 。又以例
降,除西中府戶曹參軍戶曹參軍 ,轉并州 城陽王 鸞城局參軍。景明二年[501],拜白水縣令縣令 。在縣十一年,
頗得民和。遷青州 勃海太守勃海太守 。正光三年[522],卒。
子遊道,武定末,太尉長史太尉長史 。
張湛 ,字子然,一字仲玄,敦煌人,魏執金吾執金吾 恭九世孫也。湛弱冠知名涼土,好學能屬文,沖素有
大志。仕沮渠蒙遜 ,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涼州 平,入國,年五十餘矣,賜爵南浦男 ,加寧遠寧遠
將軍將軍 。司徒司徒 崔浩 識而禮之。浩注易,敘曰:「國家西平河 右,敦煌張湛 、金城 宗欽 、武
威段承根 三人,皆儒者,並有俊才,見稱於西州 。每與余論易,余以左氏 傳卦解之,遂相勸為
注。故因退朝 之餘暇,而為之解焉。」其見稱如此。湛至京師,家貧不粒,操尚無虧,浩常給其衣
食。每歲贈浩詩頌,浩常報答。及浩被誅,湛懼,悉燒之。
兄懷義,閑粹有才幹。遭母憂,哀毀過人,服制 雖除,而蔬糲弗改。卒于征西參軍。
長子廣平,高平令。
名 名
名 武 礼
名 亲 名 武
文 亲 名 名 葬
亲
地
名 仕 文 文 名
仕
名 地
名 文 文
主 礼 主 文 武 礼
地 號
主
文 文 主 武 武 文
文 文
地 文
武 地 主 文
地 文
文
名 武
名 文 武 地 主
武 文 名 地 名 地 名
名 地 名
礼
礼
4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宗欽 ,字景若,金城 人也。父燮,字文友,呂光 太常卿太常卿 。欽少而好學,有儒者之風,博綜群言,聲
著河右。仕沮渠蒙遜 ,為中書郎中書郎 、世子 洗馬。欽上東宮 侍臣箴曰:「恢恢玄古,悠悠生民。五才迭
用,經敘彝倫。匡父維子,弼君伊臣。顛而能扶,屈而能申。昔在上聖,妙鑒厥趣。不曰我明,而乖其
度。不曰我新,而忽其故。如彼在泉,臨深是懼。如彼覆車 ,望途改步。是以令問宣流,英風遠布。及
於三季,道喪純遷。桀起瓊臺,紂醊糟山。周滅妖姒,羿喪以田。險詖蔽其耳目,鄭衛陳於其前。怙才肆
虐,異端是纏。豈伊害身,厥胤殲焉。茫茫禹跡,畫為九區。昆蟲鳥獸,各有巢居。雲歌唐后,垂橫美
虞。疏網改祝,殷道攸敷。龍盤應德,隨蛇銜珠。勿謂無心,識命不殊。勿謂理絕,千載同符。爰在子
桓,靈數攸臻。儀形徐阮,左右劉陳。披文採友,叩典問津。用能重離襲曜,魏鼎維新。於昭儲后,運應
玄籙。夕惕乾乾,虛衿遠屬。外撫幽荒,內懷煢獨。猶懼思不逮遠,明不遐燭。君有諍臣,庭立謗木。本
枝克昌,永符天祿。微臣作箴,敢告在僕。」
世祖 平涼州 ,入國,賜爵臥樹男,加鷹揚將軍鷹揚將軍 ,拜著作郎著作郎 。欽與高允 書曰:「昔皇綱未振,華
裔殊風,九服 分隔,金蘭莫遂,希懷寄契,延想積久。天遂其願,爰遘京師。才非季札,而眷深孫
喬;德乖程子,而義均傾蓋。曠齡罕遇,會之一朝。比公私理異,詶諮路塞,端拱蓬宇,歎慨如何?不
量鄙拙,貢詩數韻。若夫泉江 相忘之談,遺言存意之美,雖莊生之所尚,非淺識所宜循。愛敬既深,
情期往返,思遲德意,以袪鄙吝。若能紆鳳彩以燿榛薈,迴連城 以映瓦礫者,是所望也。」詩曰:「
嵬峨恒嶺,滉瀁滄溟。山挺其和,水燿其精。啟茲令族,應期誕生。華冠眾彥,偉邁群英。 其一
於穆吾子,含貞藉茂。如彼松竹。陵霜擢秀。味老思沖,玩易體復。戢翼九皋,聲溢宇宙。 其二
我皇龍興,重離疊映。剛德外彰,柔明內鏡。乾象奄氣,坤厚山競。風無殊音,俗無異徑。 其三
經緯曰文,著述曰史。斟酌九流,錯綜幽旨。帝用詶諮,明發虛擬。廣闢四門,披延髦士。 其四
爾應其求,翰飛東觀 。口吐瓊音,手揮霄翰。彈毫珠零,落紙錦粲。墳無疑割,典無滯泮。 其五
山降則謙,含柔為信。林崇日漸,明升斯進。有邈夫子,兼茲四慎。弱而難勝,通而不峻。 其六
南、董邈矣,史功不申。固傾佞竇,雄穢美新。遷以陵腐,邕由卓泯。時無逸勒,路盈摧輪。 其七
尹佚謨周,孔、明述魯。抑揚群致,憲章三五。昂昂高生,纂我遐武。勿謂古今,建規易矩。 其八
自昔索居,沉淪西藩。風馬既殊,標榜莫緣。開通有運,闇遇當年。披衿暫面,定交一言。 其九
諮疑祕省 ,訪滯京都。水鏡叔度,洗吝田蘇。望儀神婉,即象心虛。悟言禮樂,採研詩書。 其十
履霜悼遷,撫節感變。嗟我年邁,迅踰激電。進乏田賜,退非回憲。素髮掩玄,枯顏落蒨。 其十一
文以會友,友由知己。詩以明言,言以通理。盻坎迷流,覿艮闇止。伊爾虯光,四鱗曲水 。 其十二 」
允答書曰:「頃因行李,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王途一啟,得敘其懷,欣於相遇,情無有
已。足下兼愛為心,每能存顧,養之以風味,惠之以德音 。執玩反覆,銘於心抱。吾少乏尋常之操,
長無老成之致,憑賴賢勝,以自克勉,而來喻褒飾,有過其分。既承雅贈,即應有答,但唱高則難和,
理深則難詶,所以留連日月,以至於今。今往詩一篇,誠不足標明來旨,且表以心。幸恕其鄙滯,領其
至意。」詩曰:「
湯湯流漢,藹藹南都 。載稱多士,載擢靈珠,邈矣高族,世記丹圖。啟基郢城 ,振彩涼區。 其一
吾生朗到,誕發英風。紹熙前緒,奕世克隆。方圓備體,淑德斯融。望傾群俊,響駭華戎。 其二
名 地 名 文
名 文 礼 衙
器
礼 地 武 文 名
礼
地
地
衙
衙
地
法
地 地
5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響駭伊何?金聲允著。匡贊西藩,拯厥時務。肅志琴書 ,恬心初素。潛思淵渟,秀藻雲布。 其三
上天降命,祚鍾有代。協燿紫宸,與乾作配。仁邁春陽,功隆覆載。招延隱叟,永貽大賚。 其四
伊余櫟散,才至庸微。遭緣幸會,忝與樞機。竊名華省,廁足丹墀。愧無螢燭,少益天暉。 其五
明升非諭,信漸難兼。體卑處下,豈曰能謙。進不弘道,退失淵潛。既慚朱闕,亦愧閭閻。 其六
史、班稱達,楊、蔡致深。負荷典策,載蹈於心。四轍同軌 ,覆車 相尋。敬承嘉誨,永佩明箴。 其
七
遠思古賢,內尋諸己。仰謝丘明,長揖南史 。遐武雖存,高蹤難擬。夙興夕惕,豈獲恬止。 其八
世之圮矣,靈運未通。風馬殊隔,區域異封。有懷西望,路險莫從。王澤遠灑,九服 來同。 其九
在昔平吳,二陸稱寶。今也克涼,吾生獨矯。道映儒林,義為群表。我思與之,均於紵縞。 其十
仁乏田蘇,量非叔度。韓生屬降,林宗仍顧。千載曠遊,遘茲一遇。藻詠風流,鄙心已悟。 其十一
年時迅邁,物我俱逝。任之斯通,擁之則滯。結駟貽塵,屢空亦弊。兩間可守,安有回、賜。 其十二
詩以言志,志以表丹。慨哉刎頸,義已中殘。雖曰不敏,請事金蘭。爾其勵之,無忘歲寒。」
崔浩 之誅也,欽亦賜死。欽在河西,撰蒙遜記十卷,無足可稱。
弟舒,字景太。蒙遜庫部郎中庫部郎中 。與兄同歸國,賜爵句町男,加威遠將軍威遠將軍 。名亞於兄。子孫皆衰替。
段承根 ,武威姑臧人,自云漢太尉太尉 熲九世孫也。父暉,字長祚,身長八尺餘,師事歐陽湯 ,湯甚
器愛之。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
「吾太山 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常伯 ,封侯。非報也,且
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乞伏熾磐 以暉為輔國大將軍輔國大將軍 、涼州刺涼州刺
史史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西海侯。磐子暮末襲位,國政衰亂,暉父子奔吐谷渾 暮璝,暮璝內附,暉與承
根 歸國。世祖 素聞其名,頗重之,以為上客。後暉從世祖 至長安,有人告暉欲南奔,世祖 問曰:
「何以知之?」告者曰:「暉置金於馬韉中,不欲逃走,何由爾也?」世祖 密遣視之,果如告者之
言,斬之於市,曝尸數日。時有儒生京兆林白奴欽暉德音 ,夜竊其尸,置之枯井。女為敦煌張氏婦,
久而聞之,乃向長安收葬。
承根 好學、機辯,有文思 ,而性行疏薄,有始無終。司徒司徒 崔浩 見而奇之,以為才堪注述,言之世
祖 ,請為著作郎著作郎 ,引與同事。世咸重其文而薄其行。甚為敦煌公李寶 所敬待,承根 贈寶詩曰:「
世道衰陵,淳風殆緬。衢交問鼎,路盈訪瓕。徇競爭馳,天機莫踐。不有真宰,榛棘誰揃。 其一
於皇我后,重明襲煥。文以息煩,武以靜亂。剖蚌求珍,搜巖采幹。野無投綸,朝盈逸翰。 其二
自昔涼季,林焚淵涸。矯矯公子,鱗羽靡託。靈慧雖奮,祅氛未廓。鳳戢崑丘,龍潛玄漠。 其三
數不常擾,艱極則夷。奮翼幽裔,翰飛京師。珥蟬紫闥,杖節方畿。弼我王度 ,庶績緝熙。 其四
自余幽淪,眷參舊契。庶庇餘光,優游卒歲。忻路未淹,離轡已際。顧難分歧,載張載繼。 其五
聞諸交舊,累聖疊曜。淳源雖漓,民懷餘劭。思樂哲人,靜以鎮躁。藹彼繁音,和此清調。 其六
詢下曰文,辨訐曰明。化由禮洽,政以寬成。勉崇仁教,播德簡刑。傾首景風,遲聞休聲。 其七 」
艺
名 器
作
礼
名
文 武
名 文 名
地 文
名 武
文 文 政
名 礼 礼 礼
礼
法
名 名 文 名
礼 文 名 名
名
6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浩誅,承根 與宗欽 等俱死。承根 外孫 長水校尉長水校尉 南陽 張令言,美鬚髯,言談舉止,有異武
人。李琰之 、李神 俊,一時名士,並稱美之。
闞駰 ,字玄陰,敦煌人也。祖倞,有名於西土。父玟,為一時秀士 ,官至會稽令。駰博通經傳,聰
敏過人,三史群言,經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注王朗易傳 ,學者藉以通經。撰十三州志 ,行於
世。蒙遜甚重之,常侍常侍 左右,訪以政治損益。拜祕書考課 郎中郎中 ,給文吏三十人,典校經籍,刊定
諸子三千餘卷。加奉車都尉奉車都尉 。牧犍待之彌重,拜大行,遷尚書尚書 。姑臧平,樂平王 丕鎮涼州 ,引
為從事中郎從事中郎 。王薨 之後,還京師。家甚貧弊,不免飢寒。性能多食,一飯至三升乃飽。卒,無後。
劉昞 ,字延明,敦煌人也。父寶,字子玉,以儒學 稱。昞年十四,就博士博士 郭瑀學。時瑀弟子 五百
餘人,通經業者八十餘人。瑀有女始笄,妙選良偶,有心於昞。遂別設一席於坐前,謂諸弟子 曰:
「吾有一女,年向成長,欲覓一快女婿 ,誰坐此席者,吾當婚焉。」昞遂奮衣來坐,神志肅然,曰:
「向聞先生欲求快女婿 ,昞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
昞後隱居酒泉 ,不應州 郡之命,弟子 受業者五百餘人。李暠 私署,徵為儒林祭酒祭酒 、從事中從事中
郎郎 。暠好尚文典,書史書史 穿落者親自補治,昞時侍側,前請代暠。暠曰:「躬自執者,欲人重此典
籍。吾與卿相值,何異孔明之會玄德。」遷撫夷護軍護軍 ,雖有政務,手不釋卷。暠曰:「卿注記篇籍,
以燭繼晝。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昞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將至,孔聖稱焉。昞何人
斯,敢不如此。」昞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涼書十卷,敦煌實錄 二十卷,方言三
卷,靖恭堂銘一卷,注周易 、韓子、人物志 、黃石公三略,並行於世。
蒙遜平酒泉 ,拜祕書郎祕書郎 ,專管注記。築陸沉觀於西苑 ,躬往禮焉,號「玄處先生」,學徒數百,
月致羊酒。牧犍尊為國師,親自致拜,命官屬以下皆北面受業焉。時同郡索敞 、陰興為助教助教 ,並以
文學見舉,每巾衣而入。
世祖 平涼州 ,士民東遷,夙聞其名,拜樂平王 從事中郎從事中郎 。世祖 詔諸年七十以上聽留本鄉,一子
扶養。昞時老矣,在姑臧,歲餘,思鄉 而返,至涼州 西四百里韭谷窟,遇疾而卒。昞六子。
長子僧衍,早亡。
次仲禮,留鄉里。
次字仲,次貳歸,少歸仁,並遷代京。後分屬諸州,為城民。歸仁有二子,長買奴,次顯宗 。
太和十四年[490],尚書尚書 李沖 奏,昞河右碩儒,今子孫沉屈,未有祿潤,賢者子孫宜蒙顯異。於是除
其一子為郢州 雲陽令雲陽令 。正光三年[522],太保太保 崔光 奏曰:「臣聞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言。死而
不朽,前哲所尚;思人愛樹,自古稱美。故樂平王 從事中郎從事中郎 敦煌劉昞 ,著業涼城 ,遺文茲在,篇
籍之美,頗足可觀。如或愆釁,當蒙數世之宥,況乃維祖逮孫,相去未遠,而令久淪皂隸,不獲收
異,儒學 之士,所為竊歎。臣忝職史教,冒以聞奏,乞敕尚書尚書 ,推檢所屬,甄免碎役,用廣聖朝旌
善繼絕。敦化厲俗,於是乎在。」四年六月詔曰:「昞德冠前世,蔚為儒宗,太保太保 啟陳,深合勸善。
其孫等三家,特可聽免。」河西人以為榮。
趙柔 ,字元順 ,金城 人也。少以德行才學知名河右。沮渠牧犍 時,為金部郎金部郎 。世祖 平涼
州 ,內徙京師。高宗踐阼,拜為著作郎著作郎 。後以歷效有績,出為河內太守河內太守 ,甚著仁惠。柔嘗在路得
人所遺金珠一貫,價直數百縑,柔呼主還之。後有人與柔鏵數百枚者,柔與子善明鬻之於市。有從柔
買,索絹二十匹。有商人知其賤,與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柔曰:「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
動 心也。」遂與之。搢紳之流,聞而敬服焉。其推誠秉信,皆此類也。隴西王 源賀 採佛經幽旨,
作祗洹精舍 圖偈六卷,柔為之注解,咸得理衷,為當時俊僧所欽味焉。又憑立銘讚,頗行于世。
名 名 名 亲 武 地
名 名
名 仕
作 作
文 法 文
武 文 主 地
武 葬
名 仕 文 亲
亲
亲
亲
地 地 亲 名 文
武 文
武
作
作 作
地 文 处
名 文
礼 地 主 武 礼
地 地
號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主 武 名 地
仕 文
文
名 名 地 名 文 礼
地 文 文
军 主 名
处
7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058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目錄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子默,字沖明。武威太守武威太守 。
索敞 ,字巨振,敦煌人。為劉昞 助教助教 ,專心經 籍,盡能傳昞之業。涼州 平,入國,以儒學 見
拔,為中書中書 博士博士 。篤勤訓授,肅而有禮。京師大族貴遊之子,皆敬憚威嚴,多所成益,前後顯達,
位至尚書尚書 牧守者數十人,皆受業於敞。敞遂講授十餘年。敞以喪服 散在眾篇,遂撰比為喪服 要
記。其名字論文多不載。後出補扶風太守扶風太守 ,在位清貧,未幾卒官。時舊同學生等為請,詔贈平南將平南將
軍軍 、涼州刺史涼州刺史 ,諡曰獻 。
敞子僧養,中書中書 議郎議郎 、京兆太守京兆太守 。
僧養子演貴,征東府參軍府參軍 。
演貴子懷真,字公道。武定末,侍御史侍御史 。
初,敞在州之日,與鄉人陰世隆 文才相友。世隆 至京師,被罪徙和龍,屆上谷 ,困不前達,土人
徐能抑掠為奴。五年,敞因行至上谷 ,遇見世隆 ,語其由狀,對泣而別。敞為訴理,得免。世
隆 子孟貴,性至孝,每向田耘耨,早朝 拜父,來亦如之。鄉人欽其篤於事親。
陰仲達 ,武威姑臧人。祖訓,字處道,仕李暠 為武威太守武威太守 。父華,字季文,姑臧令。仲達 少以文
學知名。世祖 平涼州 ,內徙代都。司徒司徒 崔浩 啟仲達 與段承根 云,二人俱涼土才華,同修國同修國
史史 。除祕書著作郎著作郎 。卒。
華次子周達,徐州 平南司馬、太山太守太山太守 。
周達子遵和,小名虎頭。好音律,尚武事。初為高祖 挽郎,拜奉朝請奉朝請 ,後廣平王 懷取為國常侍國常侍 。
遵和便辟善事人,深為懷所親愛。轉司空司空 法曹、太尉太尉 中兵參軍中兵參軍 。又為汝南王 悅郎中令郎中令 ,復被愛
信。稍遷龍驤將軍龍驤將軍 、驍騎將軍驍騎將軍 、豫州都督州都督 ,鎮懸瓠。孝莊末,除左將軍左將軍 、行豫州刺史豫州刺史 。時前行行
州事州事 元崇 禮被徵將還,既聞尒朱兆 入洛,遂矯殺遵和,擅攝州任。後追贈 平南將軍平南將軍 、涼州刺涼州刺
史史 。
遵和兄子道方,性和雅,頗涉書傳,深為李神 俊所知賞。神俊為前將軍前將軍 、荊州刺史荊州刺史 ,請道方為其
府長流參軍。神俊曾使道方詣蕭衍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 蕭綱論邊事,道方風神沉正,為綱所稱。正光末,蕭綱
遣其軍主曹義宗 等擾動邊蠻,神俊令道方馳傳向新野,處分軍事。於路為土因村蠻所掠,送於義
宗 ,義宗 又傳致襄陽 ,仍送於蕭衍 ,囚之尚方。孝昌中,始得還國。既至,拜奉朝請奉朝請 ,轉員外員外
散騎侍郎散騎侍郎 。孝莊初,遷尚書左尚書左 民郎中郎中 ,修起居注修起居注 。永安二年[529],詔道方與儀曹郎中儀曹郎中 王元
旭 使於蕭衍 。至南兗州 ,有詔追還。轉安東將軍安東將軍 、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領右民郎中郎中 。太昌初卒,年四
十二。人士咸嗟惜之。贈撫軍將軍撫軍將軍 、荊州刺史荊州刺史 。
史臣曰:趙逸 等皆通涉經史,才志不群,價重西州 ,有聞東國,故於流播之中,拔泥滓之上。人之
不可以無能,信也。胡叟 顯晦之間,優遊無悶,亦一世之異人乎?
文
名 名 文 作 地 仕
文 文
文 葬 葬
文
武 文 號
文 文 文
武
文
名 名 地
地 名
名 礼
名 名 文 名
礼 地 文 名 名 名
文 文
地 文
亲 文 主 文
文 文 武 主 武
武 武 武 武 文
文 名 名 仕 武
文
名 武 文
名 文
號
號 號 地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地 武 武 文
武 文
名 地
名
8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9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helloiac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helloiac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helloiac
 
魏書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魏書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魏書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魏書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helloiac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helloiac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helloiac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helloiac
 
北史 0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北史 0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北史 0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北史 0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helloiac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helloiac
 
魏書 094 卷八十八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魏書 094 卷八十八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魏書 094 卷八十八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魏書 094 卷八十八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helloiac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helloiac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helloiac
 
宋書 043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宋書 043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宋書 043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宋書 043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helloiac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helloiac
 
晉書 053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晉書 053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晉書 053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晉書 053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helloiac
 
後漢書 056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後漢書 056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後漢書 056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後漢書 056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helloiac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helloiac
 
魏書 104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魏書 104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魏書 104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魏書 104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helloiac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helloiac
 
周書 35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
周書 35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周書 35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
周書 35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
helloiac
 

What's hot (20)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魏書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魏書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魏書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魏書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北齊書 41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三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北史 0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北史 0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北史 0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北史 0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魏書 094 卷八十八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魏書 094 卷八十八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魏書 094 卷八十八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魏書 094 卷八十八 列傳良吏第七十六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宋書 043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宋書 043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宋書 043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宋書 043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晉書 053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晉書 053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晉書 053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晉書 053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後漢書 056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後漢書 056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後漢書 056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後漢書 056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魏書 104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魏書 104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魏書 104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魏書 104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周書 35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
周書 35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周書 35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
周書 35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七
 

Similar to 魏書 057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helloiac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helloiac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helloiac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helloiac
 
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
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
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
helloiac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helloiac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helloiac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helloiac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helloiac
 
舊五代史 125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舊五代史 125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舊五代史 125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舊五代史 125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helloiac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helloiac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helloiac
 
魏書 076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魏書 076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魏書 076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魏書 076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helloiac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helloiac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helloiac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helloiac
 
魏書 049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魏書 049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魏書 049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魏書 049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helloiac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helloiac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helloiac
 

Similar to 魏書 057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20)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
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
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舊五代史 125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舊五代史 125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舊五代史 125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舊五代史 125 卷一百二十五 周書十六 列傳第五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魏書 076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魏書 076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魏書 076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魏書 076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三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魏書 049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魏書 049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魏書 049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魏書 049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57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 1. 文档信息  魏書  057 / 131  105 段 9546 字  329 种 51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四十 魏書 057 卷五十二 [北齊]魏收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058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魏書 / 057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正光三年[522] 2 神䴥三年[430] 1 景明二年[501] 1 太和十四年[490] 1 永安二年[529] 1 地点 涼州 10 酒泉 4 金城 4 人物 崔浩 6 蕭衍 6 承根 5 宗欽 4 段承根 4 劉昞 4 文官 尚書 6 中書 6 司徒 5 著作郎 5 中書侍郎 4 博士 4 郎中 4 武官 從事中郎 5 輔國將軍 4 龍驤將軍 4 其他 世祖 17 儒學 4 義宗 3 目錄 0 1 2 3 4 5 6 卷五十二 列傳 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闞駰 劉昞 趙柔 索敞 陰仲達 趙逸 ,字思群,天水 人也。十世祖 融,漢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父昌,石勒 黃門郎黃門郎 。逸好學夙成,仕姚 興,歷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為興將齊難軍司軍司 ,征赫連屈丐。難敗,為屈丐所虜,拜著作郎著作郎 。世祖 平統萬, 見逸所著,曰:「此豎無道,安得為此言乎!作者誰也?其速推之。」司徒司徒 崔浩 進曰:「彼之謬 述,亦猶子雲之美新,皇王之道,固宜容之。」世祖 乃止。拜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神䴥三年[430]三月上巳, 帝幸白虎 殿,命百僚賦詩,逸製詩序,時稱為善。久之,拜寧朔將軍寧朔將軍 、赤城 鎮將鎮將 ,綏和荒服,十 有餘年,百姓安之。頻表乞免,久乃見許。性好墳素,白首彌勤,年踰七十,手不釋卷。凡所著述, 詩、賦、銘、頌,五十餘篇。 逸兄溫,字思恭。博學有高名,姚泓天水太守天水太守 。劉裕 滅泓,遂沒於氐。氐王楊盛,盛子難當,既有 漢中,以溫為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秦梁二州刺史州刺史 。及難當稱蕃,世祖 以溫為難當府司馬府司馬 。卒于仇池 。 長子廣夏,中書中書 博士博士 。第三子琰。語在孝感傳。 初,姚萇 以逸伯父 遷為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僕射 ,卒于長安。劉裕 滅姚泓,徙遷子孫於建業。遷玄孫 翼、 翼從子 超宗、令勝、遐、叔隆、穆等,太和、景明中,相尋歸降。 翼,粗涉書傳,通率有器藝。初為平昌太守平昌太守 ,甚有治稱。入歷軍校軍校 ,加鎮遠將軍長史將軍長史 ,深為領 軍元叉 所知待。遷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卒,贈左將軍左將軍 、齊州刺史齊州刺史 。 作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亲 武 名 文 文 武 文 礼 文 名 礼 文 天 武 地 武 文 名 武 文 礼 文 地 文 文 名 亲 文 名 亲 礼 文 文 武 名 武 武 文 1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超宗,身長八尺,頗有將略。太和末,為豫州 平南府長史府長史 ,帶汝南太守汝南太守 ,加建威將軍建威將軍 ,賜爵尋陽 伯 。入為驍騎將軍驍騎將軍 。超宗在汝南,多所受納,貨賂太傅太傅 北海王 詳,詳言之於世宗,除持節、征虜征虜 將軍將軍 、岐州刺史岐州刺史 。徙河東太守河東太守 ,卒官。超宗在河東,更自修厲,清靖愛民,百姓追思之。贈本將 軍、華州刺史華州刺史 ,諡曰成伯 。 子懿,襲爵。歷員外常侍常侍 、尚書郎尚書郎 。 超宗弟 令勝,亦長八尺,疏狂有膂力。歷河北、恒農二郡太守郡太守 ,並坐貪暴,為御史御史 所彈,遇赦 免。神龜 末,自後將軍後將軍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 出為恒農太守恒農太守 ,卒官。令勝寵惑妾潘,離棄其妻羊氏 ,夫妻 相訟,迭發陰私,醜穢之事,彰於朝野。 遐,初為軍主,從高祖 征南陽 。景明初,為梁城戍主戍主 ,被蕭衍 將攻圍 。以固守及戰功,封牟 平縣開國子 ,食邑二百戶。 後以左軍將軍左軍將軍 、假征虜將軍征虜將軍 、督巴東諸軍事,鎮南鄭。時蕭衍 冠軍將軍冠軍將軍 、軍主姜脩眾二萬屯羊 口 ,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姜白龍據南城,龍驤將軍龍驤將軍 泉建率土民北入桑坯,姜脩又分軍據興勢,龍驤將軍龍驤將軍 譚思 文據夾石 ,司州刺史司州刺史 王僧炳頓南安,並扇動夷獠,規翻南鄭。遐率甲士甲士 九千,所在衝擊,數百里 中,莫不摧靡,前後斬首 五千餘級。 還,以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出為滎陽太守滎陽太守 。時蕭衍 將馬仙琕率眾攻圍 朐城,戍主戍主 傅文驥 嬰城固守。以遐 持節、假平東將軍平東將軍 為別將別將 ,與劉思祖 等救之。次於鮑口,去朐城五十里,夏雨頻降,厲涉長驅, 將至朐城。仙琕見遐營壘 未就,徑來逆戰。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陳奔退。遐孤軍奮擊,獨破仙琕,斬 其直閤將軍直閤將軍 、軍主李魯生 ,直後軍主葛景羽等。仙琕先分軍於朐城之西,阻水列柵,以圍固城 。 遐身自潛行,觀水深淺,結草為筏,銜枚 夜進,破其六柵,遂解固城 之圍。進救朐城,都督都督 盧 昶 率大軍繼之。未幾而文驥力竭,以城降賊,眾軍大崩。昶棄其節傳,輕騎而走,惟遐獨握節而還。 時仲冬 寒盛,兵士凍死者,朐山 至於郯城 二百里間僵尸相屬。昶儀衛失盡,於郯城 借假節以為軍 威。遐坐失利,免官 。延昌中,起為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使持節、假前將軍前將軍 為別將別將 ,防捍西荊,又為別別 將將 隸蕭寶夤 ,東征淮堰。熙平初,出為平西將軍平西將軍 、汾州刺史汾州刺史 ,在州貪濁,聞於遠近。卒,贈安南安南 將軍將軍 、豫州刺史豫州刺史 ,諡曰襄 。 子子獻,襲爵。子獻第四弟子 素,司空司空 長流參軍。 叔隆,步兵校尉步兵校尉 。永平初,同懸瓠城民白早生之逆。鎮南邢巒 平豫州 ,獲而宥之。後以貨自通, 得為秦州 闕 西府長史西府長史 ,加鎮遠將軍鎮遠將軍 。秦州 殷富,去京懸遠,叔隆與敕使元脩義同心聚斂,納貨 巨萬。拜冠軍將軍冠軍將軍 、中散大夫中散大夫 。尋遷左軍將軍左軍將軍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 。賂司空司空 劉騰 ,出為中山內史中山內史 , 在郡無德政,專以貨賄為事。叔隆姦詐無行,忘背恩義。懸瓠之免,是其族人 前軍將軍前軍將軍 趙文相之 力,後無報德之意,更與文相斷絕,文相長者,不以為恨。及文相為汝南內史內史 ,猶經紀其家。後文相 卒,叔隆了不恤其子弟,時論賤薄之。 穆,善書記書記 ,有刀筆之用。為汾州 平西府司馬府司馬 。翼臨亡,以穆託領軍元叉 ,以穆為汝南內史內史 。 胡方回 ,安定臨涇人。父義周,姚泓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方回 ,赫連屈丐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涉獵史籍,辭彩可 觀,為屈丐統萬城 銘、蛇祠碑諸文,頗行於世。世祖 破赫連昌 ,方回 入國。雅有才尚,未為時所 知也。後為北鎮司馬,為鎮修表,有所稱慶。世祖 覽之,嗟美,問誰所作。既知方回 ,召為中中 書書 博士博士 ,賜爵臨涇子。遷侍郎侍郎 ,與太子 少傅游雅等改定律制。司徒司徒 崔浩 及當時朝賢,並愛重 之。清貧守道,以壽終 。 子始昌,亦長者,有父風。歷位至南部主書。 地 文 文 武 主 武 文 主 武 文 文 文 號 文 文 礼 文 文 然 武 文 文 名 亲 地 武 名 军 主 武 武 名 武 地 武 武 武 地 文 武 法 武 文 名 军 武 名 武 武 名 军 武 名 地 礼 地 武 名 节 地 地 地 仕 武 武 武 武 名 武 文 武 文 號 亲 文 武 名 地 地 文 武 地 武 武 武 文 文 名 文 礼 武 文 文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地 礼 名 名 礼 名 文 文 文 主 文 名 葬 2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子醜孫,中書中書 學生、祕書郎祕書郎 、中散。世不治產業,家甚貧約。兄弟並早亡。 胡叟 ,字倫許,安定臨涇人也。世有冠冕,為西夏 著姓。叟少聰敏,年十三,辨疑釋理,知名鄉 國,其意之所悟,與成人交論,尠有屈焉。學不師受,友人勸之,叟曰:「先聖之言,精義入神者,其 唯易乎?猶謂可思而過半。末世腐儒,粗別剛柔之位,寧有探賾未兆者哉。就道之義,非在今矣。」及 披讀群籍,再閱於目,皆誦於口。好屬文,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為鄙俗之句。以姚政將衰,遂入長安 觀風化,隱匿名行,懼人見知。時京兆韋祖思,少閱典墳,多蔑時輩,知叟至,召而見之。祖思習常, 待叟不足,叟聊與敘溫涼,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當與君論天人之際,何遽而反乎?」叟對 曰:「論天人者其亡久矣,與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賦韋杜二族,一宿而 成,時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載,無違舊美,敘中世有協時事,而末及鄙黷。人皆奇其才,畏其筆。世猶 傳誦之,以為笑狎。 叟孤飄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漢中。劉義隆 梁秦二州刺史州刺史 馮翊吉翰,以叟才士,頗相禮接。授叟末 佐,不稱其懷。未幾,翰遷益州 ,叟隨入蜀,多為豪俊所尚。時蜀沙門法成,鳩率僧旅,幾于千人, 鑄丈六金像。劉義隆 惡其聚眾,將加大辟 。叟聞之,即赴丹陽 ,啟申其美,遂得免焉。復還於 蜀。法成感之,遺其珍物,價直千餘匹。叟謂法成曰:「緯蕭何人,能棄明珠?吾為德請,財何為 也?」一無所受。 在益土五六載,北至楊難當,乃西入沮渠牧犍 ,遇之不重。叟亦本無附之之誠,乃為詩示所知廣平程 伯達 。其略曰:「群犬吠新客,佞闇排疏賓。直途既以塞,曲路非所遵。望衛惋祝鮀,眄楚悼靈均。 何用宣憂懷,託翰寄輔仁。」伯達見詩,謂叟曰:「涼州 雖地居戎域,然自張氏 以來,號有華風。 今則憲章無虧,曷祝鮀之有也?」叟曰:「古人有言:君子聞鞞鼓之聲,則思戰爭之士。貴主奉正朔而 弗淳,慕仁義而未允,地陋僻而僭徽號 。居小事大,寧若茲乎?徐偃之轍,故不旋踵矣。吾之擇木, 夙在大魏,與子暫違,非久闊也。」歲餘,牧犍破降。 叟既先歸國,朝廷以其識機,拜虎威將軍虎威將軍 ,賜爵始復男。家於密雲,蓬室草筵,惟以酒自適。謂友 人金城 宗舒 曰:「我此生活,似勝焦先,志意所栖,謝其高矣。」後叟被徵至,謝恩,并獻詩一 篇。高宗時召叟及舒,並使作檄劉駿、蠕蠕 文。舒文劣於叟,舒尋歸家。 叟不治產業,常苦飢貧,然不以為恥。養子字螟蛉 ,以自給養。每至貴勝之門,恒乘一牸牛,弊韋袴 褶 而已。作布囊,容三四斗,飲噉醉飽,便盛餘肉餅以付螟蛉 。見車馬榮華者,視之蔑如也。尚尚 書書 李敷 ,嘗遺之以財,都無所取。初叟一見高允 ,曰:「吳鄭之交,以紵縞為美談,吾之於子, 以弦韋為幽贄,以此言之,彼可無愧也。」於允館見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趙郡 李璨 ,璨被服華靡,叟貧老衣 褐,璨頗忽之。叟謂之曰:「老子 今若相許,脫體上袴褶 衣帽,君欲作何計也?」譏其惟假盛服。 璨惕然失色。 叟少孤,每言及父母,則淚下,若孺子之號。春秋當祭之前,則先求旨酒美膳,將其所知廣寧常順 陽 、馮翊田文宗、上谷侯 法俊,攜壺執榼,至郭外空靜處,設坐奠拜,盡孝思之敬。時敦煌氾潛, 家善釀酒,每節,送一壺與叟。著作佐郎著作佐郎 博陵 許赤虎 、河東裴定宗 等謂潛曰:「再三之惠,以為 過厚,子惠於叟,何其恒也?」潛曰:「我恒給祭者,以其恒於孝思也。」論者以潛為君子矣。順 陽 等數子,稟叟獎示,頗涉文流。 高閭 曾造其家,值叟短褐曳柴,從田歸舍,為閭設濁酒蔬食,皆手自辦集。其館宇卑陋,園疇褊局, 而飯菜精潔,醯醬調美。見其二妾,並年衰跛眇,衣布穿弊。閭見其貧約,以物直十餘匹贈之,亦無辭 愧。閭作宣命賦,叟為之序。密雲左右,皆祗仰其德,歲時奉以麻布穀麥,叟隨分散之,家無餘財。年 八十而卒。 文 文 名 政 名 文 地 名 法 地 名 名 地 名 礼 武 地 名 政 然 衣 然 文 名 名 文 地 名 名 衣 地 主 文 地 名 名 地 名 3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叟元妻 敦煌宋氏 ,先亡,無子,後庶養者,亦皆早夭,竟以絕後。叟死,無有家人營主凶事,胡始 昌 迎而殯之于家,葬於墓次,即令一弟繼之,襲其爵始復男、虎威將軍虎威將軍 。叟與始昌雖為宗室 ,而 性氣殊詭,不相好附,於其存也,往來乃簡,及亡而收恤至厚,議者以為非必敦哀疏宗,或緣求利品秩 也。 宋繇 ,字體業,敦煌人也。曾祖 配,祖悌,世仕張軌子孫。父燎,張玄靚 龍驤將軍龍驤將軍 、武興太武興太 守守 。繇生而燎為張邕所誅。五歲喪母,事伯母 張氏 以孝聞。八歲而張氏 卒,居喪 過禮。繇少而 有志尚,喟然謂妹夫 張彥曰:「門戶傾覆,負荷在繇,不銜膽自厲,何以繼承先業!」遂隨彥至酒 泉 ,追師就學,閉室誦書,晝夜不倦,博通經史,諸子群言,靡不覽綜。 呂光 時,舉秀才 ,除郎中郎中 。後奔段業,業拜繇中散、常侍常侍 。繇以業無經濟遠略,西奔李暠 ,歷 位通顯。家無餘財,雅好儒學 ,雖在兵難之間,講誦不廢,每聞儒士在門,常倒屣出迎,停寢政事, 引談經籍。尤明斷決,時事亦無滯也。 沮渠蒙遜 平酒泉 ,於繇室得書數千卷,鹽米數十斛而已。蒙遜歎曰:「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 繇 耳。」拜尚書吏部郎中尚書吏部郎中 ,委以銓衡之任。蒙遜之將死也,以子牧犍委託之。牧犍以繇為左丞左丞 , 送其妹興平公主 於京師。世祖 拜繇為河西王 右丞相右丞相 ,賜爵清水公,加安遠將軍安遠將軍 。世祖 并涼 州 ,從牧犍至京師。卒,諡曰恭 。 長子巖,襲爵,改為西平侯 。 巖子蔭,中書中書 議郎議郎 、樂安王 範從事中郎從事中郎 。卒,贈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咸陽太守咸陽太守 。 子超,尚書尚書 度支郎度支郎 。 超弟稚,字季預。師事安邑 李紹伯,受諸經傳。性清嚴,治家如官府。太和中,拜司徒屬司徒屬 。又以例 降,除西中府戶曹參軍戶曹參軍 ,轉并州 城陽王 鸞城局參軍。景明二年[501],拜白水縣令縣令 。在縣十一年, 頗得民和。遷青州 勃海太守勃海太守 。正光三年[522],卒。 子遊道,武定末,太尉長史太尉長史 。 張湛 ,字子然,一字仲玄,敦煌人,魏執金吾執金吾 恭九世孫也。湛弱冠知名涼土,好學能屬文,沖素有 大志。仕沮渠蒙遜 ,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涼州 平,入國,年五十餘矣,賜爵南浦男 ,加寧遠寧遠 將軍將軍 。司徒司徒 崔浩 識而禮之。浩注易,敘曰:「國家西平河 右,敦煌張湛 、金城 宗欽 、武 威段承根 三人,皆儒者,並有俊才,見稱於西州 。每與余論易,余以左氏 傳卦解之,遂相勸為 注。故因退朝 之餘暇,而為之解焉。」其見稱如此。湛至京師,家貧不粒,操尚無虧,浩常給其衣 食。每歲贈浩詩頌,浩常報答。及浩被誅,湛懼,悉燒之。 兄懷義,閑粹有才幹。遭母憂,哀毀過人,服制 雖除,而蔬糲弗改。卒于征西參軍。 長子廣平,高平令。 名 名 名 武 礼 名 亲 名 武 文 亲 名 名 葬 亲 地 名 仕 文 文 名 仕 名 地 名 文 文 主 礼 主 文 武 礼 地 號 主 文 文 主 武 武 文 文 文 地 文 武 地 主 文 地 文 文 名 武 名 文 武 地 主 武 文 名 地 名 地 名 名 地 名 礼 礼 4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宗欽 ,字景若,金城 人也。父燮,字文友,呂光 太常卿太常卿 。欽少而好學,有儒者之風,博綜群言,聲 著河右。仕沮渠蒙遜 ,為中書郎中書郎 、世子 洗馬。欽上東宮 侍臣箴曰:「恢恢玄古,悠悠生民。五才迭 用,經敘彝倫。匡父維子,弼君伊臣。顛而能扶,屈而能申。昔在上聖,妙鑒厥趣。不曰我明,而乖其 度。不曰我新,而忽其故。如彼在泉,臨深是懼。如彼覆車 ,望途改步。是以令問宣流,英風遠布。及 於三季,道喪純遷。桀起瓊臺,紂醊糟山。周滅妖姒,羿喪以田。險詖蔽其耳目,鄭衛陳於其前。怙才肆 虐,異端是纏。豈伊害身,厥胤殲焉。茫茫禹跡,畫為九區。昆蟲鳥獸,各有巢居。雲歌唐后,垂橫美 虞。疏網改祝,殷道攸敷。龍盤應德,隨蛇銜珠。勿謂無心,識命不殊。勿謂理絕,千載同符。爰在子 桓,靈數攸臻。儀形徐阮,左右劉陳。披文採友,叩典問津。用能重離襲曜,魏鼎維新。於昭儲后,運應 玄籙。夕惕乾乾,虛衿遠屬。外撫幽荒,內懷煢獨。猶懼思不逮遠,明不遐燭。君有諍臣,庭立謗木。本 枝克昌,永符天祿。微臣作箴,敢告在僕。」 世祖 平涼州 ,入國,賜爵臥樹男,加鷹揚將軍鷹揚將軍 ,拜著作郎著作郎 。欽與高允 書曰:「昔皇綱未振,華 裔殊風,九服 分隔,金蘭莫遂,希懷寄契,延想積久。天遂其願,爰遘京師。才非季札,而眷深孫 喬;德乖程子,而義均傾蓋。曠齡罕遇,會之一朝。比公私理異,詶諮路塞,端拱蓬宇,歎慨如何?不 量鄙拙,貢詩數韻。若夫泉江 相忘之談,遺言存意之美,雖莊生之所尚,非淺識所宜循。愛敬既深, 情期往返,思遲德意,以袪鄙吝。若能紆鳳彩以燿榛薈,迴連城 以映瓦礫者,是所望也。」詩曰:「 嵬峨恒嶺,滉瀁滄溟。山挺其和,水燿其精。啟茲令族,應期誕生。華冠眾彥,偉邁群英。 其一 於穆吾子,含貞藉茂。如彼松竹。陵霜擢秀。味老思沖,玩易體復。戢翼九皋,聲溢宇宙。 其二 我皇龍興,重離疊映。剛德外彰,柔明內鏡。乾象奄氣,坤厚山競。風無殊音,俗無異徑。 其三 經緯曰文,著述曰史。斟酌九流,錯綜幽旨。帝用詶諮,明發虛擬。廣闢四門,披延髦士。 其四 爾應其求,翰飛東觀 。口吐瓊音,手揮霄翰。彈毫珠零,落紙錦粲。墳無疑割,典無滯泮。 其五 山降則謙,含柔為信。林崇日漸,明升斯進。有邈夫子,兼茲四慎。弱而難勝,通而不峻。 其六 南、董邈矣,史功不申。固傾佞竇,雄穢美新。遷以陵腐,邕由卓泯。時無逸勒,路盈摧輪。 其七 尹佚謨周,孔、明述魯。抑揚群致,憲章三五。昂昂高生,纂我遐武。勿謂古今,建規易矩。 其八 自昔索居,沉淪西藩。風馬既殊,標榜莫緣。開通有運,闇遇當年。披衿暫面,定交一言。 其九 諮疑祕省 ,訪滯京都。水鏡叔度,洗吝田蘇。望儀神婉,即象心虛。悟言禮樂,採研詩書。 其十 履霜悼遷,撫節感變。嗟我年邁,迅踰激電。進乏田賜,退非回憲。素髮掩玄,枯顏落蒨。 其十一 文以會友,友由知己。詩以明言,言以通理。盻坎迷流,覿艮闇止。伊爾虯光,四鱗曲水 。 其十二 」 允答書曰:「頃因行李,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王途一啟,得敘其懷,欣於相遇,情無有 已。足下兼愛為心,每能存顧,養之以風味,惠之以德音 。執玩反覆,銘於心抱。吾少乏尋常之操, 長無老成之致,憑賴賢勝,以自克勉,而來喻褒飾,有過其分。既承雅贈,即應有答,但唱高則難和, 理深則難詶,所以留連日月,以至於今。今往詩一篇,誠不足標明來旨,且表以心。幸恕其鄙滯,領其 至意。」詩曰:「 湯湯流漢,藹藹南都 。載稱多士,載擢靈珠,邈矣高族,世記丹圖。啟基郢城 ,振彩涼區。 其一 吾生朗到,誕發英風。紹熙前緒,奕世克隆。方圓備體,淑德斯融。望傾群俊,響駭華戎。 其二 名 地 名 文 名 文 礼 衙 器 礼 地 武 文 名 礼 地 地 衙 衙 地 法 地 地 5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響駭伊何?金聲允著。匡贊西藩,拯厥時務。肅志琴書 ,恬心初素。潛思淵渟,秀藻雲布。 其三 上天降命,祚鍾有代。協燿紫宸,與乾作配。仁邁春陽,功隆覆載。招延隱叟,永貽大賚。 其四 伊余櫟散,才至庸微。遭緣幸會,忝與樞機。竊名華省,廁足丹墀。愧無螢燭,少益天暉。 其五 明升非諭,信漸難兼。體卑處下,豈曰能謙。進不弘道,退失淵潛。既慚朱闕,亦愧閭閻。 其六 史、班稱達,楊、蔡致深。負荷典策,載蹈於心。四轍同軌 ,覆車 相尋。敬承嘉誨,永佩明箴。 其 七 遠思古賢,內尋諸己。仰謝丘明,長揖南史 。遐武雖存,高蹤難擬。夙興夕惕,豈獲恬止。 其八 世之圮矣,靈運未通。風馬殊隔,區域異封。有懷西望,路險莫從。王澤遠灑,九服 來同。 其九 在昔平吳,二陸稱寶。今也克涼,吾生獨矯。道映儒林,義為群表。我思與之,均於紵縞。 其十 仁乏田蘇,量非叔度。韓生屬降,林宗仍顧。千載曠遊,遘茲一遇。藻詠風流,鄙心已悟。 其十一 年時迅邁,物我俱逝。任之斯通,擁之則滯。結駟貽塵,屢空亦弊。兩間可守,安有回、賜。 其十二 詩以言志,志以表丹。慨哉刎頸,義已中殘。雖曰不敏,請事金蘭。爾其勵之,無忘歲寒。」 崔浩 之誅也,欽亦賜死。欽在河西,撰蒙遜記十卷,無足可稱。 弟舒,字景太。蒙遜庫部郎中庫部郎中 。與兄同歸國,賜爵句町男,加威遠將軍威遠將軍 。名亞於兄。子孫皆衰替。 段承根 ,武威姑臧人,自云漢太尉太尉 熲九世孫也。父暉,字長祚,身長八尺餘,師事歐陽湯 ,湯甚 器愛之。有一童子,與暉同志。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暉請馬。暉戲作木馬與之。童子甚悅,謝暉曰: 「吾太山 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將欲歸。煩子厚贈,無以報德。子後位至常伯常伯 ,封侯。非報也,且 以為好。」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暉乃自知必將貴也。乞伏熾磐 以暉為輔國大將軍輔國大將軍 、涼州刺涼州刺 史史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西海侯。磐子暮末襲位,國政衰亂,暉父子奔吐谷渾 暮璝,暮璝內附,暉與承 根 歸國。世祖 素聞其名,頗重之,以為上客。後暉從世祖 至長安,有人告暉欲南奔,世祖 問曰: 「何以知之?」告者曰:「暉置金於馬韉中,不欲逃走,何由爾也?」世祖 密遣視之,果如告者之 言,斬之於市,曝尸數日。時有儒生京兆林白奴欽暉德音 ,夜竊其尸,置之枯井。女為敦煌張氏婦, 久而聞之,乃向長安收葬。 承根 好學、機辯,有文思 ,而性行疏薄,有始無終。司徒司徒 崔浩 見而奇之,以為才堪注述,言之世 祖 ,請為著作郎著作郎 ,引與同事。世咸重其文而薄其行。甚為敦煌公李寶 所敬待,承根 贈寶詩曰:「 世道衰陵,淳風殆緬。衢交問鼎,路盈訪瓕。徇競爭馳,天機莫踐。不有真宰,榛棘誰揃。 其一 於皇我后,重明襲煥。文以息煩,武以靜亂。剖蚌求珍,搜巖采幹。野無投綸,朝盈逸翰。 其二 自昔涼季,林焚淵涸。矯矯公子,鱗羽靡託。靈慧雖奮,祅氛未廓。鳳戢崑丘,龍潛玄漠。 其三 數不常擾,艱極則夷。奮翼幽裔,翰飛京師。珥蟬紫闥,杖節方畿。弼我王度 ,庶績緝熙。 其四 自余幽淪,眷參舊契。庶庇餘光,優游卒歲。忻路未淹,離轡已際。顧難分歧,載張載繼。 其五 聞諸交舊,累聖疊曜。淳源雖漓,民懷餘劭。思樂哲人,靜以鎮躁。藹彼繁音,和此清調。 其六 詢下曰文,辨訐曰明。化由禮洽,政以寬成。勉崇仁教,播德簡刑。傾首景風,遲聞休聲。 其七 」 艺 名 器 作 礼 名 文 武 名 文 名 地 文 名 武 文 文 政 名 礼 礼 礼 礼 法 名 名 文 名 礼 文 名 名 名 6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7.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浩誅,承根 與宗欽 等俱死。承根 外孫 長水校尉長水校尉 南陽 張令言,美鬚髯,言談舉止,有異武 人。李琰之 、李神 俊,一時名士,並稱美之。 闞駰 ,字玄陰,敦煌人也。祖倞,有名於西土。父玟,為一時秀士 ,官至會稽令。駰博通經傳,聰 敏過人,三史群言,經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注王朗易傳 ,學者藉以通經。撰十三州志 ,行於 世。蒙遜甚重之,常侍常侍 左右,訪以政治損益。拜祕書考課 郎中郎中 ,給文吏三十人,典校經籍,刊定 諸子三千餘卷。加奉車都尉奉車都尉 。牧犍待之彌重,拜大行,遷尚書尚書 。姑臧平,樂平王 丕鎮涼州 ,引 為從事中郎從事中郎 。王薨 之後,還京師。家甚貧弊,不免飢寒。性能多食,一飯至三升乃飽。卒,無後。 劉昞 ,字延明,敦煌人也。父寶,字子玉,以儒學 稱。昞年十四,就博士博士 郭瑀學。時瑀弟子 五百 餘人,通經業者八十餘人。瑀有女始笄,妙選良偶,有心於昞。遂別設一席於坐前,謂諸弟子 曰: 「吾有一女,年向成長,欲覓一快女婿 ,誰坐此席者,吾當婚焉。」昞遂奮衣來坐,神志肅然,曰: 「向聞先生欲求快女婿 ,昞其人也。」瑀遂以女妻之。 昞後隱居酒泉 ,不應州 郡之命,弟子 受業者五百餘人。李暠 私署,徵為儒林祭酒祭酒 、從事中從事中 郎郎 。暠好尚文典,書史書史 穿落者親自補治,昞時侍側,前請代暠。暠曰:「躬自執者,欲人重此典 籍。吾與卿相值,何異孔明之會玄德。」遷撫夷護軍護軍 ,雖有政務,手不釋卷。暠曰:「卿注記篇籍, 以燭繼晝。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昞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將至,孔聖稱焉。昞何人 斯,敢不如此。」昞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涼書十卷,敦煌實錄 二十卷,方言三 卷,靖恭堂銘一卷,注周易 、韓子、人物志 、黃石公三略,並行於世。 蒙遜平酒泉 ,拜祕書郎祕書郎 ,專管注記。築陸沉觀於西苑 ,躬往禮焉,號「玄處先生」,學徒數百, 月致羊酒。牧犍尊為國師,親自致拜,命官屬以下皆北面受業焉。時同郡索敞 、陰興為助教助教 ,並以 文學見舉,每巾衣而入。 世祖 平涼州 ,士民東遷,夙聞其名,拜樂平王 從事中郎從事中郎 。世祖 詔諸年七十以上聽留本鄉,一子 扶養。昞時老矣,在姑臧,歲餘,思鄉 而返,至涼州 西四百里韭谷窟,遇疾而卒。昞六子。 長子僧衍,早亡。 次仲禮,留鄉里。 次字仲,次貳歸,少歸仁,並遷代京。後分屬諸州,為城民。歸仁有二子,長買奴,次顯宗 。 太和十四年[490],尚書尚書 李沖 奏,昞河右碩儒,今子孫沉屈,未有祿潤,賢者子孫宜蒙顯異。於是除 其一子為郢州 雲陽令雲陽令 。正光三年[522],太保太保 崔光 奏曰:「臣聞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言。死而 不朽,前哲所尚;思人愛樹,自古稱美。故樂平王 從事中郎從事中郎 敦煌劉昞 ,著業涼城 ,遺文茲在,篇 籍之美,頗足可觀。如或愆釁,當蒙數世之宥,況乃維祖逮孫,相去未遠,而令久淪皂隸,不獲收 異,儒學 之士,所為竊歎。臣忝職史教,冒以聞奏,乞敕尚書尚書 ,推檢所屬,甄免碎役,用廣聖朝旌 善繼絕。敦化厲俗,於是乎在。」四年六月詔曰:「昞德冠前世,蔚為儒宗,太保太保 啟陳,深合勸善。 其孫等三家,特可聽免。」河西人以為榮。 趙柔 ,字元順 ,金城 人也。少以德行才學知名河右。沮渠牧犍 時,為金部郎金部郎 。世祖 平涼 州 ,內徙京師。高宗踐阼,拜為著作郎著作郎 。後以歷效有績,出為河內太守河內太守 ,甚著仁惠。柔嘗在路得 人所遺金珠一貫,價直數百縑,柔呼主還之。後有人與柔鏵數百枚者,柔與子善明鬻之於市。有從柔 買,索絹二十匹。有商人知其賤,與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柔曰:「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 動 心也。」遂與之。搢紳之流,聞而敬服焉。其推誠秉信,皆此類也。隴西王 源賀 採佛經幽旨, 作祗洹精舍 圖偈六卷,柔為之注解,咸得理衷,為當時俊僧所欽味焉。又憑立銘讚,頗行于世。 名 名 名 亲 武 地 名 名 名 仕 作 作 文 法 文 武 文 主 地 武 葬 名 仕 文 亲 亲 亲 亲 地 地 亲 名 文 武 文 武 作 作 作 地 文 处 名 文 礼 地 主 武 礼 地 地 號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主 武 名 地 仕 文 文 名 名 地 名 文 礼 地 文 文 军 主 名 处 7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8.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056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058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目錄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子默,字沖明。武威太守武威太守 。 索敞 ,字巨振,敦煌人。為劉昞 助教助教 ,專心經 籍,盡能傳昞之業。涼州 平,入國,以儒學 見 拔,為中書中書 博士博士 。篤勤訓授,肅而有禮。京師大族貴遊之子,皆敬憚威嚴,多所成益,前後顯達, 位至尚書尚書 牧守者數十人,皆受業於敞。敞遂講授十餘年。敞以喪服 散在眾篇,遂撰比為喪服 要 記。其名字論文多不載。後出補扶風太守扶風太守 ,在位清貧,未幾卒官。時舊同學生等為請,詔贈平南將平南將 軍軍 、涼州刺史涼州刺史 ,諡曰獻 。 敞子僧養,中書中書 議郎議郎 、京兆太守京兆太守 。 僧養子演貴,征東府參軍府參軍 。 演貴子懷真,字公道。武定末,侍御史侍御史 。 初,敞在州之日,與鄉人陰世隆 文才相友。世隆 至京師,被罪徙和龍,屆上谷 ,困不前達,土人 徐能抑掠為奴。五年,敞因行至上谷 ,遇見世隆 ,語其由狀,對泣而別。敞為訴理,得免。世 隆 子孟貴,性至孝,每向田耘耨,早朝 拜父,來亦如之。鄉人欽其篤於事親。 陰仲達 ,武威姑臧人。祖訓,字處道,仕李暠 為武威太守武威太守 。父華,字季文,姑臧令。仲達 少以文 學知名。世祖 平涼州 ,內徙代都。司徒司徒 崔浩 啟仲達 與段承根 云,二人俱涼土才華,同修國同修國 史史 。除祕書著作郎著作郎 。卒。 華次子周達,徐州 平南司馬、太山太守太山太守 。 周達子遵和,小名虎頭。好音律,尚武事。初為高祖 挽郎,拜奉朝請奉朝請 ,後廣平王 懷取為國常侍國常侍 。 遵和便辟善事人,深為懷所親愛。轉司空司空 法曹、太尉太尉 中兵參軍中兵參軍 。又為汝南王 悅郎中令郎中令 ,復被愛 信。稍遷龍驤將軍龍驤將軍 、驍騎將軍驍騎將軍 、豫州都督州都督 ,鎮懸瓠。孝莊末,除左將軍左將軍 、行豫州刺史豫州刺史 。時前行行 州事州事 元崇 禮被徵將還,既聞尒朱兆 入洛,遂矯殺遵和,擅攝州任。後追贈 平南將軍平南將軍 、涼州刺涼州刺 史史 。 遵和兄子道方,性和雅,頗涉書傳,深為李神 俊所知賞。神俊為前將軍前將軍 、荊州刺史荊州刺史 ,請道方為其 府長流參軍。神俊曾使道方詣蕭衍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 蕭綱論邊事,道方風神沉正,為綱所稱。正光末,蕭綱 遣其軍主曹義宗 等擾動邊蠻,神俊令道方馳傳向新野,處分軍事。於路為土因村蠻所掠,送於義 宗 ,義宗 又傳致襄陽 ,仍送於蕭衍 ,囚之尚方。孝昌中,始得還國。既至,拜奉朝請奉朝請 ,轉員外員外 散騎侍郎散騎侍郎 。孝莊初,遷尚書左尚書左 民郎中郎中 ,修起居注修起居注 。永安二年[529],詔道方與儀曹郎中儀曹郎中 王元 旭 使於蕭衍 。至南兗州 ,有詔追還。轉安東將軍安東將軍 、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領右民郎中郎中 。太昌初卒,年四 十二。人士咸嗟惜之。贈撫軍將軍撫軍將軍 、荊州刺史荊州刺史 。 史臣曰:趙逸 等皆通涉經史,才志不群,價重西州 ,有聞東國,故於流播之中,拔泥滓之上。人之 不可以無能,信也。胡叟 顯晦之間,優遊無悶,亦一世之異人乎? 文 名 名 文 作 地 仕 文 文 文 葬 葬 文 武 文 號 文 文 文 武 文 名 名 地 地 名 名 礼 名 名 文 名 礼 地 文 名 名 名 文 文 地 文 亲 文 主 文 文 文 武 主 武 武 武 武 武 文 文 名 名 仕 武 文 名 武 文 名 文 號 號 號 地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地 武 武 文 武 文 名 地 名 8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9.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9 / 9 https://taolang.club/doc/118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