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舊唐書
 098 / 215
 48 段 8222 字
 303 种 415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四十四 舊唐書 098 卷九十四
[後晉]劉昫 等
←097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099 卷九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睿宗諸子→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唐書 / 098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本篇关键词
纪年 聖曆 3 長安 3 神龍 2 久視元年[700] 2 神龍二年[706] 2 景龍三年[709] 2 開元 2
垂拱二年[686] 1
地点 益州 2 趙州 2 分州 1
人物 陛下 14 則天 12 藏用 6 李嶠 6 彥伯 5 味道 5 蘇味道 4 盧藏用 3
文官 鳳閣舍人 4 兼修國史 4 鳳閣侍郎 3 知制誥 3 中書令 3 昭文館學士 3 平章事 3
武官 司馬 2 節制 1 金吾將軍 1
其他 中宗 5 進士 3 高宗 3
目錄
0
1
2
3
4
卷九十四 列傳 第四十四
蘇味道 李嶠 崔融 盧藏用 徐彥伯
蘇味道 ,趙州 欒城 人也。少與鄉人李嶠 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弱冠,本州舉進士 。
累轉咸陽尉咸陽尉 。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裴行儉 先知其貴,甚加禮遇,及征突厥 阿史那 都支,引為管記。孝敬皇
帝 妃父裴居道 再登左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訪當時才子為謝表,託於味道 ,援筆而成,辭理精密,盛傳於
代。
延載初,歷遷鳳閣舍人鳳閣舍人 、檢校 鳳閣侍郎鳳閣侍郎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尋加正授 。證聖元年[695],坐事
出為集州刺史集州刺史 ,俄召拜天官侍郎天官侍郎 。聖曆初,遷鳳閣侍郎鳳閣侍郎 、同鳳閣鸞臺三品同鳳閣鸞臺三品 。味道 善敷奏,多
識臺閣故事,然而前後居相位數載,竟不能有所發明,但脂韋其間,苟度取容而已。嘗謂人曰:「處事
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長安中,請還鄉改葬其父,優制令州縣供其葬事。味道 因此侵毀鄉人墓田,役使過度,為憲司 所
劾,左授坊州刺史坊州刺史 。未幾,除益州 大都督府長史大都督府長史 。神龍初,以親附張易之 、昌宗 ,貶授郿州州
刺史刺史 。俄而復為益州 大都督府長史大都督府長史 ,未行而卒,年五十八,贈冀州刺史冀州刺史 。味道 與其弟太子洗太子洗
馬馬 味玄甚相友愛,味玄若請託不諧,輒面加凌折,味道 對之怡然,不以為忤,論者稱焉。有文集行
於代。
作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名 仕
武 文 名 政 名
號 名 武 名
文 仕 文 文 仕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衙
文 地 文 名 名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1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李嶠 ,趙州 贊皇人,隋內史侍郎內史侍郎 元操從曾孫 也。代為著姓,父鎮惡,襄城令襄城令 。嶠早孤,事母以
孝聞。為兒童時,夢有神人遺之雙筆,自是漸有學業。弱冠舉進士 ,累轉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時嶺南 邕、
嚴二州首領反叛,發兵討擊,高宗 令嶠往監軍監軍 事。嶠乃宣朝旨,特赦其罪,親入獠洞以招諭之,叛
者盡降,因罷兵 而還,高宗 甚嘉之。累遷給事中給事中 。時酷吏來俊臣 構陷狄仁傑 、李嗣真 、裴宣
禮 等三家,奏請誅之,則天 使嶠與大理少卿大理少卿 張德裕 、侍御史侍御史 劉憲 覆其獄。德裕 等雖知其
枉,懼罪,並從俊臣 所奏。嶠曰:「豈有知其枉濫而不為申明 哉!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乃與德裕 等列其枉狀,由是忤旨,出為潤州 司馬司馬 。詔入,轉鳳閣舍人鳳閣舍人 。則天 深加接待,朝
廷每有大手筆,皆特令嶠為之。
時初置右御史臺 ,巡按巡按 天下,嶠上疏陳其得失曰:
陛下 創置右臺,分巡天下,察吏人善惡,觀風俗得失,斯政途之綱紀,禮法之準繩,無以加也。然猶
有未折衷者,臣請試論之。夫禁網尚疏,法令宜簡,簡則法易行而不煩雜,疏則所羅廣而無苛碎。竊
見垂拱二年[686]諸道巡察使巡察使 所奏科目 ,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別準格勑令察訪者,又有三十餘條。
而巡察使巡察使 率是三月已後出都,十一月終奏事,時限迫促,簿書簿書 填委,晝夜奔逐,以赴限期。而每道
所察文武官,多至二千餘人,少者一千已下,皆須品量才行,襃貶得失,欲令曲盡行能,則皆不暇。此
非敢墮於職而慢於官也,實才有限而力不及耳。臣望量其功程,與其節制節制 ,使器周於用,力濟於時,
然後進退可以責成,得失可以精覈矣。
又曰:
今之所察,但準漢之六條,推而廣之,則無不包矣,無為多張科目 ,空費簿書簿書 。且朝廷萬機,非無
事也,機事之動,恒在四方,是故冠蓋相望,郵驛繼踵。今巡使巡使 旣出,其外州之事,悉當委之,則傳
驛大減矣。然則御史御史 之職,故不可得閑,自非分州 統理,無由濟其繁務。請大小相兼,率十州置御御
史史 一人,以周年為限,使其親至屬縣,或入閭里,督察姦訛,觀採風俗,然後可以求其實効,課其成
功。若此法果行,必大裨政化。且御史御史 出持霜簡,入奏天闕,其於勵己自修,奉職存憲,比於他吏,
可相百也。若其按劾 姦邪,糾擿欺隱,比於他吏,可相十也。陛下 試用臣言,妙擇賢能,委之心
膂,假溫言以樹之,陳賞罰以勸之,則莫不盡力而効死矣。何政事之不理,何禁令之不行,何妖孽之敢
興?
則天 善之,乃下制分天下為二十道,簡擇堪為使者。會有沮議者,竟不行。尋知天官侍郎事知天官侍郎事 ,遷麟麟
臺少監臺少監 。
聖曆初,與姚崇 偕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俄轉鸞臺侍郎鸞臺侍郎 ,依舊平章事平章事 ,兼修國史兼修國史 。久視元
年[700],嶠舅天官侍郎天官侍郎 張錫 入知政事知政事 ,嶠轉成均 祭酒祭酒 ,罷知政事知政事 及修史,舅甥相繼在相位,
時人榮之。嶠尋檢校 文昌左丞文昌左丞 、東都留守東都留守 。長安三年[703],嶠復以本官平章事平章事 ,尋知納言事。明
年,遷內史內史 ,嶠後固辭煩劇,復拜成均 祭酒祭酒 ,平章事平章事 如故。
長安末,則天 將建大像於白司馬阪 ,嶠上疏諫之,其略曰:「臣以法王慈敏,菩薩 護持,唯擬饒
益衆生,非要營修土木。伏聞造像,稅非戶口,錢出僧尼,不得州縣祗承,必是不能濟辦,終須科率,
豈免勞擾!天下編戶,貧弱者衆,亦有傭力客作以濟糇糧,亦有賣舍貼田以供王役。造像錢見有一十七
萬餘貫,若將散施,廣濟 貧窮,人與一千,濟得一十七萬餘戶。拯飢寒之弊,省勞役之勤,順諸佛慈
悲之心,霑聖君亭育之意,人神胥悅,功德無窮。」疏奏不納。
名 地 文 亲 文
仕 文 地
號 文
军 號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法
名 地 武 文 名
衙 文
主
文 仕
文 文
武
仕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法 主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衙 文 文
仕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名 地 名
地
2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宗 即位,嶠以附會張易之兄弟 ,出為豫州刺史豫州刺史 ,未行,又貶為通州刺史通州刺史 。數月,徵拜吏部侍吏部侍
郎郎 ,封贊皇縣男 。無幾,遷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進封縣公 。神龍二年[706],代韋安石 為中書令中書令 。初,嶠
在吏部 時,志欲曲行私惠,冀得復居相位,奏置員外官數千人。至是官僚倍多,府庫減耗,乃抗表引咎
辭職,并陳利害十餘事。中宗 以嶠昌言時政之失,輒請罷免,手制慰諭而不允,尋令復居舊職。三年,
又加修文館大學士修文館大學士 ,監修國史監修國史 ,封趙國公 。景龍三年[709],罷中書令中書令 ,以特進特進 守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同同
中書門下三品中書門下三品 。
睿宗 即位,出為懷州刺史懷州刺史 ,尋以年老致仕 。初,中宗 崩 ,嶠密表請處置相王諸子,勿令在京。
及玄宗 踐祚,宮內獲其表,以示侍臣。或請誅之,中書令中書令 張說 曰:「嶠雖不辯逆順,然亦為當時
之謀,吠非其主,不可追討其罪。」上從其言,乃下制曰:「事君之節,危而不變,為臣則忠,貳乃無
赦。特進特進 、趙國公 李嶠 ,往緣宗、韋弒逆,朕恭行戡定,揖讓 之際,天命有歸,嶠有窺覦,不知
逆順,狀陳詭計,朕親覽焉。以其早負辭學,累居台輔,忍而莫言,特掩其惡。今忠邪旣辨,具物惟
新,賞罰儻乖,下人安勸?雖經赦令,猶宜放斥,矜其老疾,俾遂餘生,宜聽隨子虔州刺史虔州刺史 暢赴任。
」尋起為廬州 別駕別駕 而卒。有文集五十卷。
崔融 ,齊州 全節人。初,應八科舉擢第,累補宮門丞宮門丞 ,兼直崇文館學士直崇文館學士 。中宗 在春宮,制融
為侍讀 ,兼侍屬文,東朝表疏,多成其手。聖曆中,則天 幸嵩嶽,見融所撰啟母廟碑 ,深加歎
美,及封禪 畢,乃命融撰朝覲 碑文。自魏州司功參軍州司功參軍 擢授著作佐郎著作佐郎 ,尋轉右史。聖曆二年[699],
除著作郎著作郎 ,仍兼右史內供奉內供奉 。四年,遷鳳閣舍人鳳閣舍人 。久視元年[700],坐忤張昌宗 意,左授婺州 長長
史史 。頃之,昌宗 怒解,又請召為春官郎中春官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事。長安二年[702],再遷鳳閣舍人鳳閣舍人 。三
年,兼修國史兼修國史 。
時有司表稅關市,融深以為不可,上疏諫曰:
伏見有司稅關市事條,不限工商,但是行人盡稅者。臣謹按周禮 九賦,其七曰「關市之賦」。竊惟市
縱繁巧,關通末遊,欲令此徒止抑,所以咸增賦稅。臣謹商度今古,料量家國,竊將為不可稅。謹件事
跡如左,伏惟聖旨擇焉。
往古之時,淳樸未散,公田籍而不稅,關防譏而不征。中代已來,澆風驟進,桑麻疲弊,稼穡辛勤。於
是各徇通財,爭趨作巧,求徑捷之欲速,忘歲計之無餘。遂使田萊日荒,倉廩不積,蠶織休廢,弊縕闕
如,飢寒猥臻,亂離斯起。先王懲其若此,所以變古隨時,依本者恒科,占末者增稅。夫關市之稅者,
謂市及國門、關門者也,唯斂出入之商賈,不稅來往之行人。今若不論商人,通取諸色,事不師古 ,
法乃任情。悠悠末代,於何瞻 仰;濟濟盛朝,自取嗤笑。雖欲憲章姬典,乃是違背周官 。臣知其不
可者一也。
臣謹案易繫辭 稱:「庖羲氏沒,神農氏 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
其所。」班志 亦云:「財者,帝王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順天德,理國安人之本也。仕農工商,四
人有業。學以居位曰仕,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聖王量能授事,四人陳力受
職。」然則四人各業久矣,今復安得動而搖之!蕭何云:「人情一定,不可復動。」班固 又云:曹參
相齊,齊國 安集,大稱賢相。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後相曰:「理無大
於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若擾之,姦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夫獄
市,兼受善惡。若窮極,姦人無所容竄;姦人無所容竄,久且為亂。秦人極刑而天下叛,孝武峻法而刑
獄 繁,此其効也。老子曰:「我無為而人自化,我好靜而人自正。」參欲以道化其本,不欲擾其末。
臣知其不可者二也。
號 名 文 文
文 主 文 主 名 文
衙
號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文
號 文 仕 號 葬
號 文 名
文 主 名 礼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號
仕 名 作
礼 礼 武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作
词
名 作
作 名
作
名
政
法
3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四海之廣,九州之雜,關必據險路,市必憑要津。若乃富商大賈,豪宗惡少,輕死重義,結黨連群,喑嗚
則彎弓,睚眦則挺劒。小有失意,且猶如此,一旦變法,定是相驚。乘茲困窮,或致騷動,便恐南走越,
北走胡,非唯流逆齊人,亦自攪亂殊俗。又如邊徼之地,寇賊為隣,興胡之旅,歲月相繼,儻因科賦,致
有猜疑,一從散亡,何以制禁?求利雖切,為害方深。而有司上言,不識大體,徒欲益帑藏,助軍國,殊
不知軍國益擾,帑藏逾空。臣知其不可者三也。
孟軻 又云:「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今行者皆稅,本末同流。且如天下
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
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今若江津 河口,置鋪納稅,納稅則檢覆,檢覆則遲留。此津纔
過,彼鋪復止,非唯國家稅錢,更遭主司 僦賂。船有大小,載有少多,量物而稅,觸途淹久。統論一
日之中,未過十分之一,因此壅滯,必致吁嗟。一朝失利,則萬商廢業,萬商廢業;則人不聊生。其間
或有輕訬任俠之徒,斬龍刺蛟之黨,鄱陽 暴謔之客,富平 悍壯之夫,居則藏鏹,出便竦劒。加之以
重稅,因之以威脅,一旦獸窮則搏,鳥窮則攫,執事者復何以安之哉?臣知其不可者四也。
五帝之初,不可詳已;三王之後,厥有著云;秦、漢相承,典章大備。至如關市之稅,史籍有文。秦政
以雄圖武力,捨之而不用也;漢武以霸略英才,去之而勿取也。何則?關為禦暴之所,市為聚人之地,
稅市則人散,稅關則暴興,暴興則起異圖,人散則懷不軌。夫人心莫不背善而樂禍,易動而難安。一市
不安,則天 下之市心搖矣;一關不安,則天 下之關心動矣。況澆風久扇,變法為難,徒欲禁末遊、
規小利,豈知失玄默 、亂大倫。魏、晉眇小,齊、隋齷齪,亦所不行斯道者也。臣知其不可者五也。
今之所以稅關市者,何也?豈不以國用不足,邊寇為虞,一行 斯術,冀有殷贍然也!微臣敢借前箸以
籌之。伏惟陛下 當聖期,御玄籙,沉璧于洛,刻石于嵩,鑄寶鼎以窮姦,坐明堂 而布政,神化廣
洽,至德 潛通。東夷 暫驚,應時平殄;南蠻 纔動,計日歸降。西域 五十餘國,廣輪一萬餘里,城
堡清夷,亭堠靜謐。比為患者,唯苦二蕃。今吐蕃 請命,邊事不起,即目雖尚屯兵 ,久後終成弛
柝。獨有默啜 ,假息孤恩,惡貫禍盈,覆亡不暇。征役日已省矣,繁費日已稀矣,然猶下明制,遵太
樸 ,愛人力,惜人財,王侯舊封,妃主新禮,所有支料,咸令減削。此陛下 以躬率先,堯、舜之用
心也。且關中 、河北 ,水旱數年,諸處逃亡,今始安 輯,儻加重稅,或慮相驚。況承平歲積,薄
賦日久,俗荷深恩,人知自樂。卒有變法,必多生怨,生怨則驚擾,驚擾則不安,中旣不安,外何能
禦?文王 曰:「帝王富其人,霸王富其地,理國若不足,亂國若有餘。」古人有言:「帝王藏於天
下,諸侯藏於百姓,農夫藏於庾,商賈藏於篋。」惟陛下 詳之。必若師興有費,國儲多窘,即請倍算
商客,加斂平人。如此則國保富強,人免憂懼,天下幸甚。臣知其不可者六也。
陛下 留神繫表,屬想政源,冒茲炎熾,早朝 晏坐。一日二日,機務不遺,先天後天,虛心 密應。
時政得失,小子何知,率陳瞽辭,伏紙惶懼。
疏奏,則天 納之,乃寢其事。
四年,除司禮少卿司禮少卿 ,仍知制誥知制誥 。時張易之兄弟 頗招集文學之士,融與納言李嶠 、鳳閣侍郎鳳閣侍郎 蘇味
道 、麟臺少監麟臺少監 王紹宗 等俱以文才降節事之。及易之伏誅,融左授袁州刺史袁州刺史 。尋召拜國子司國子司
業業 ,兼修國史兼修國史 。神龍二年[706],以預修則天實錄 成,封清河縣子 ,賜物五百段,璽書襃美。融為
文典麗,當時罕有其比,朝廷所須洛出寶圖頌 、則天 哀冊 文及諸大手筆,並手勑付融。撰哀
冊 文,用思精苦,遂發病卒,時年五十四。以侍讀 之恩,追贈 衛州刺史衛州刺史 ,謚曰文。有集六十卷。
二子禹錫 、翹,開元中,相次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
盧藏用 字子潛,度支尚書度支尚書 承慶 之姪孫也。父璥,有名於時,官至魏州 司馬司馬 。藏用 少以辭學著
稱。初舉進士 選,不調,乃著芳草賦 以見意。尋隱居終南山 ,學辟穀、練氣之術。
名
地
地
衙
地 地
名 名
名
名
主 礼
名 政 政 地
政 军
名
名 主
地 地 地
主
主
主 礼 名
名
文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作 主
作 名 葬
葬 仕 仕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地 武 名
仕 作 地
4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長安中,徵拜左拾遺左拾遺 。時則天 將營興泰宮於萬安 山,藏用 上疏諫曰:
臣愚雖不達時變,竊嘗讀書,見自古帝王之跡衆矣。臣聞土階三尺,茅茨不翦,采椽不斲者,唐堯之德
也;卑宮室,菲飲食,盡力於溝洫者,大禹之行也;惜中人十家之產 ,而罷露臺之制者,漢文之明
也。並能垂名無窮,為帝皇之烈。豈不以克念徇物,博施濟衆,以臻於仁恕哉!今陛下 崇臺邃宇,離
宮別館,亦已多矣。更窮人之力以事土木,臣恐議者以陛下 為不愛人、務奉己也。
且頃歲已來,雖年穀頗登,而百姓未有儲蓄。陛下 西幸東巡,人未休息,土木之役,歲月不空。陛
下 不因此時施德布化,復廣造宮苑,臣恐人未易堪。今左右近臣,多以順意為忠;朝廷具僚,皆以犯
忤為患。至令陛下 不知百姓失業,亦不知左右傷陛下 之仁也。臣聞忠臣不避死亡之患,以納君於
仁;明主不惡切直之言,以垂名千載。陛下 誠能發明恕之制,以勞人為辭,則天 下必以陛下 為惜
人力而苦己也。小臣固陋,不識忌諱,敢冒死上聞。乞下臣此章,與執事者議其可否,則天 下幸甚。
神龍中,累轉起居舍人起居舍人 ,兼知制誥知制誥 ,俄遷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藏用 常以俗多拘忌,有乖至理,乃著析滯
論 以暢其事,辭曰:
客曰:天道玄 微,神理幽化,聖人所以法象,衆庶由其運行。故大撓造甲子,容成著律曆,黃公裁
變,玄女啟謨 ,八門御時,六神直事。從之者則兵強國富,違之者則將弱朝危,有同影響,若合符
契。先生亦嘗聞之乎?
主人曰:何為其然也?子所謂曲學所習,曘昧所守,徒識偏方之詭說,未究亨衢 之通論。蓋易 曰
「先天不違」,傳 稱「人神之主」。范圍不過,三才所以虛中;進退非邪,百王所以無外。故曰「國
之將興聽於人,將亡聽於神。」又曰:「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無釁焉,妖不自作。」由是言之,得
喪興亡,並關人事;吉凶悔吝,無涉天時。且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為不善者,天降之殃。高宗 修
德,桑穀以變;宋君引過,法星退舍,此天道所以從人者也。古之為政者,刑獄 不濫則人壽,賦斂蠲
省則人富,法令有常則國靜,賞罰得中則兵強。所以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禮賞不倦,則士爭
先。苟違此途,雖卜時行刑,擇日 出令,必無成功矣。自叔世遷訛,俗多徼倖,競稱怪力,爭誦詭
言,屈政教而就孤虛,棄信賞而從推步。附會前史,變易舊經,依託空文,以為徵據。覆軍敗將者,則
隱祕無聞;偶同幸中者,則共相文飾。豈唯德之增惑,亦乃學人自是。嗚呼,習俗訛謬,一至此焉!
昔者,甲子興師,非成功之日;往亡用事,異制勝之辰。人事苟修,何往不濟?至若環城自守,接陣重
圍,無闕地形,不乖天道。若兵強將智,粟積城堅,雖復屢轉魁剛,頻移太歲,坐推白虎 ,行計貪
狼 ,自符雞鬬之祥,多貽蟻附之困。故曰,任賢使能,則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 ,則不卜筮 而
事吉;養勞賞功,則不禱祠而得福。此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太公 犯雨,逆天時也,韓
信 背水,乖地利也,並存人事,俱成大業。削樹而斬龐涓,舉火而屠張郃 ,未必暗同歲德,冥會日
遊,俱運三門,並占四殺。杜郵齒劒,抑唯計沮;垓下 悲歌,實階刓印。若以並資厭勝,不事良圖,
則長平 盡坑,固須恒濟,襄城 無噍,亦可常保。是知拘而多忌,終喪大功;百姓與能,必遺小數。
金雞玉鶴,方為楚國 之殃;萬畢 、枕中 ,適構淮南 之禍。刻符指盜,反更亡身;被髮邀神,翻招
夷族。嗟乎,威斗赭鞭,不禳赤伏之運;築城斷岡,何救素靈之哭!火災不驗,裨竈 無力以窺天;超
乘階凶,王孫取監於觀德。九徵九變,是曰長途;人謀鬼謀,良歸有道。此並經史陳跡,賢聖通規,仁
遠乎哉,詎宜滯執?
客乃蹙然避席曰:鄙人困蒙,不階至道,請事斯語,歸于正途。而今而後,焚蓍龜,毀律曆,廢六合,
斥五行,浩然 清慮,則將奚若?荅曰:此所謂過猶不及 也。夫甲子所以配日月,律曆所以通歲時,
金木所以備法象,蓍龜所以筮吉凶。聖人以此神明德行,輔助謀猷,存之則恊贊成功,執之則凝滯於
物。消息之義,其在茲乎!客於是循牆匍匐,帖然無氣,口㰦心醉,不知所以荅矣。
文 名 地 名
词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名
文 文 文 名
作
名
名
名 作
作
號
法
礼
天
天 词 礼
亲
名 名
地
地 地
政 作 作 地
名
名 词
5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景龍中,為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藏用 性無挺特,多為權要所逼,頗隳公道。又遷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兼昭文館學昭文館學
士士 ,轉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尚書右丞尚書右丞 。先天中,坐託附太平公主 ,配流嶺表。開元初,起為黔州 都督都督
府長史府長史 ,兼判都督事判都督事 ,未行而卒,年五十餘。有集二十卷。
藏用 工篆隷,好琴棋,當時稱為多能之士。少與陳子昂 、趙貞固 友善,二人並早卒,藏用 厚撫其
子,為時所稱。然初隱居之時,有貞儉之操,往來于少室、終南二山,時人稱為「隨駕隱士」;及登
朝,趑趄詭佞,專事權貴,奢靡淫縱,以此獲譏于世。
徐彥伯 ,兗州 瑕丘 人也。少以文章擅名,河北道 安撫大使安撫大使 薛元超 表薦之,對策 擢第,累轉
蒲州司兵參軍州司兵參軍 。時司戶韋暠善判事判事 ,司士李亙 工於翰札,而彥伯 以文辭雅美,時人謂之「河
中 三絕」。
彥伯 聖曆中累除給事中給事中 。時王公卿士多以言語不慎密為酷吏周興 、來俊臣 等所陷,彥伯 乃著樞
機論 以誡于代,其辭曰:
書 曰:「唯口起羞,惟甲冑起戎。」又云:「齊乃位,度乃口。」易 曰:「慎言語,節飲食。」又
云:「出其言善,千里應之;出其言不善,千里違之。」禮 亦云:「可言也,不可行也,君子不言
也;可行也,不可言也,君子不行也。」嗚呼!先聖知言之為大也,知言之為急也,精微以勸之,典謨
以告之,禮經 以防之。守名教者,何可不修其詁訓而服其糟粕乎?故曰,言語者,君子之樞機,動則
物應,物應則得失之兆見 也。得之者江海比隣,失之者肝膽楚、越,然後知否泰榮辱,繫於言乎!
夫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志之端也,身之文也,旣可以濟身,亦可以覆身。故中庸 鏤其心,右
階銘其背,南容復於白圭 ,箕子疇於洪範 ,良有以也。是以掎摭瑕玷,參詳躁競,審無常以階亂,
將不密以致危。利生於口,森然覆邦之說;道不由衷,變彼如簧之刺。可不懼之哉!其有識暗邪正,慮
微形朕,破金湯之籥,封禍亂之根,用詀讘為全計,以號詉為令德。至若梧 宮問荅,荊、齊所以奔
命 ;韓、魏加肘,智伯所以危殘。蔡侯繩息媯也,亟招甲兵之罰;鄭曼圖宗卿宗卿 也,而受鼎鑊之誅。
史遷輕議,終下蠶室;張紘 詭說,更齒龍淵。凡此過言,其流匪一,或穢猶糞土,或動成刀劒,或苟
且其心,或脂膏其吻。挾邪作蠱,守之而不懈;往輒破的,去之而彌遠。亦何異韓臯 聚音,厖也群
吠,得死為幸,何循名之立乎?雖復伯玉 沮顏,追謝於元凱 ,蔣濟 貽恨,失譽於王陵,犀首犀首 沒齒
於季章,曹瞞�舌於劉主,當何及哉!孔子曰:「予欲無言。」又云:「終身為善,一言敗之,惜也。
」老子亦云:「多言數窮。」又云:「聦明深察而近於死者,議人者也。」何聖人之深思偉慮,杜漸防
萌之至乎!
夫不可言而言者曰狂,可言而不言者曰隱。鉗舌拱默,曷通彼此之懷;括囊而處,孰啟謨 明之訓?則
上言者,下聽也;下言者,上用也。睿哲之言,猶天地也,人覆燾而生焉;大雅之言,猶鐘鼓也,人考
擊而樂焉。作以龜鏡,姬公之言也;出為金石,曾子之言也;存其家邦,國僑之言也;立而不朽,臧孫
之言也。是謂德音 ,詣我宗極,滿于天下,貽厥後昆。殷宗甘之於酒醴,孫卿諭之以琴瑟,闕里重於
四時,郢都輕其千乘。豈不韙哉,豈不休哉!但楙探世猷 ,克念丕訓 ,審思而應,精慮而動。謀其
心以後發,擇其交以後談,不蹙趨於非黨,不屏營於詭遇。非先王之至德 不敢行,非先王之法言 不
敢道,翦其諜諜之緒,撲其炎炎之勢。自然介爾景福,錫茲 純嘏,則悔吝何由而生,怨惡何由而至
哉?孔子曰:「終日行,不遺己患;終日言,不遺己憂。」如此乃可以言也。戒之哉,戒之哉!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主 地
文 武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地 文 名 仕
武 文 名 名
地
名 文 名 名 名
作
作 作
作
作
名
作
名 作
名
军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武
名
法
名 名
名 作
名
6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097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099 卷九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睿宗諸子→目錄
45
46
47
神龍元年[705],遷太常少卿太常少卿 ,兼修國史兼修國史 ,以預修則天實錄 成,封高平縣子 ,賜物五百段。未幾,出
為衛州刺史衛州刺史 ,以善政聞,璽書勞勉。俄轉蒲州刺史蒲州刺史 ,入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尋除衛尉卿衛尉卿 ,兼昭文館學昭文館學
士士 。景龍三年[709],中宗 親拜南郊,彥伯 作南郊賦 以獻,辭甚典美。景雲初,加銀青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 ,
遷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太子 賔客,仍兼昭文館學士昭文館學士 。先天元年[712],以疾乞骸骨 ,許之。開元二
年[714]卒。
彥伯 事寡嫂甚謹,撫諸姪同於己子。自晚年屬文,好為強澀之體,頗為後進所効焉。有文集二十卷,
行於時。
史臣曰:才出於智,行出於性。故文章巧拙,由智之深淺也;行義詭實,由性之善惡也。然則智性稟之
於氣,不可使之彊也。蘇味道 、李嶠 等,俱為輔相,各處穹崇。觀其章疏之能,非無奧贍;驗以弼
諧之道,罔有貞純。故狄仁傑 有言曰:「蘇、李足為文吏矣。」得非齷齪者乎!摸稜之病,尤足可
譏。崔融 、盧藏用 、徐彥伯 等,文學之功,不讓蘇、李,止有守常之 道,而無應變之機。規諫
之 深,崔比盧、徐,稍為優矣。
贊曰:房、杜、姚、宋,俱立大功。咸以二族,譚為美風。蘇、李文學 ,一代之雄。有慚輔弼,稱之
豈同。凡人有言,未必有德。崔與盧、徐,皆攻翰墨。文雖堪尚,義無可則。備位守常,斯言罔忒。
文 文 作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號 名 作 文
文 主 文 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词
名
7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晉書 066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晉書 066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晉書 066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晉書 066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helloiac
 
新唐書 184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〇三
新唐書 184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〇三新唐書 184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〇三
新唐書 184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〇三
helloiac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helloiac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helloiac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helloiac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helloiac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helloiac
 
隋書 03 卷三 帝紀第三 煬帝上
隋書 03 卷三 帝紀第三 煬帝上隋書 03 卷三 帝紀第三 煬帝上
隋書 03 卷三 帝紀第三 煬帝上
helloiac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helloiac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helloiac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helloiac
 
新唐書 155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新唐書 155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新唐書 155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新唐書 155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helloiac
 
陳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陳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陳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陳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helloiac
 
漢書 096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漢書 096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漢書 096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漢書 096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helloiac
 
北齊書 02 卷二 帝纪第二 神武下
北齊書 02 卷二 帝纪第二 神武下北齊書 02 卷二 帝纪第二 神武下
北齊書 02 卷二 帝纪第二 神武下
helloiac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helloiac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helloiac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helloiac
 
後漢書 005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後漢書 005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後漢書 005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後漢書 005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helloiac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helloiac
 

What's hot (20)

晉書 066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晉書 066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晉書 066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晉書 066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新唐書 184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〇三
新唐書 184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〇三新唐書 184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〇三
新唐書 184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〇三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宋史 347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〇六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宋史 292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一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隋書 03 卷三 帝紀第三 煬帝上
隋書 03 卷三 帝紀第三 煬帝上隋書 03 卷三 帝紀第三 煬帝上
隋書 03 卷三 帝紀第三 煬帝上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新唐書 155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新唐書 155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新唐書 155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新唐書 155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陳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陳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陳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陳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漢書 096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漢書 096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漢書 096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漢書 096 卷八十三 薛宣硃博传第五十三
 
北齊書 02 卷二 帝纪第二 神武下
北齊書 02 卷二 帝纪第二 神武下北齊書 02 卷二 帝纪第二 神武下
北齊書 02 卷二 帝纪第二 神武下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新唐書 153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後漢書 005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後漢書 005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後漢書 005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後漢書 005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Similar to 舊唐書 098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金史 110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八
金史 110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八金史 110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八
金史 110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八
helloiac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helloiac
 
宋史 410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宋史 410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宋史 410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宋史 410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helloiac
 
漢書 085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漢書 085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漢書 085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漢書 085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helloiac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helloiac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helloiac
 
漢書 057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漢書 057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漢書 057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漢書 057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helloiac
 
宋史 339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族孫元老
宋史 339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族孫元老宋史 339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族孫元老
宋史 339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族孫元老
helloiac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helloiac
 
金史 107 卷一百〇七 列傳第四十五
金史 107 卷一百〇七 列傳第四十五金史 107 卷一百〇七 列傳第四十五
金史 107 卷一百〇七 列傳第四十五
helloiac
 
新唐書 146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新唐書 146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新唐書 146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新唐書 146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helloiac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helloiac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095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舊五代史 095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舊五代史 095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舊五代史 095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helloiac
 
明史 235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明史 235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明史 235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明史 235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helloiac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helloiac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helloiac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helloiac
 
史記 130 列传第七十 太史公自序
史記 130 列传第七十 太史公自序史記 130 列传第七十 太史公自序
史記 130 列传第七十 太史公自序
helloiac
 

Similar to 舊唐書 098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20)

金史 110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八
金史 110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八金史 110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八
金史 110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 410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宋史 410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宋史 410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宋史 410 卷四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漢書 085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漢書 085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漢書 085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漢書 085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漢書 057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漢書 057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漢書 057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漢書 057 卷四十六 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
 
宋史 339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族孫元老
宋史 339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族孫元老宋史 339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族孫元老
宋史 339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第九十八 蘇轍族孫元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金史 107 卷一百〇七 列傳第四十五
金史 107 卷一百〇七 列傳第四十五金史 107 卷一百〇七 列傳第四十五
金史 107 卷一百〇七 列傳第四十五
 
新唐書 146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新唐書 146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新唐書 146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新唐書 146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舊五代史 095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舊五代史 095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舊五代史 095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舊五代史 095 卷九十五 晉書二十一 列傳第十
 
明史 235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明史 235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明史 235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明史 235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史記 130 列传第七十 太史公自序
史記 130 列传第七十 太史公自序史記 130 列传第七十 太史公自序
史記 130 列传第七十 太史公自序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舊唐書 098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1. 文档信息  舊唐書  098 / 215  48 段 8222 字  303 种 415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四十四 舊唐書 098 卷九十四 [後晉]劉昫 等 ←097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099 卷九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睿宗諸子→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唐書 / 098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本篇关键词 纪年 聖曆 3 長安 3 神龍 2 久視元年[700] 2 神龍二年[706] 2 景龍三年[709] 2 開元 2 垂拱二年[686] 1 地点 益州 2 趙州 2 分州 1 人物 陛下 14 則天 12 藏用 6 李嶠 6 彥伯 5 味道 5 蘇味道 4 盧藏用 3 文官 鳳閣舍人 4 兼修國史 4 鳳閣侍郎 3 知制誥 3 中書令 3 昭文館學士 3 平章事 3 武官 司馬 2 節制 1 金吾將軍 1 其他 中宗 5 進士 3 高宗 3 目錄 0 1 2 3 4 卷九十四 列傳 第四十四 蘇味道 李嶠 崔融 盧藏用 徐彥伯 蘇味道 ,趙州 欒城 人也。少與鄉人李嶠 俱以文辭知名,時人謂之蘇、李。弱冠,本州舉進士 。 累轉咸陽尉咸陽尉 。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裴行儉 先知其貴,甚加禮遇,及征突厥 阿史那 都支,引為管記。孝敬皇 帝 妃父裴居道 再登左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訪當時才子為謝表,託於味道 ,援筆而成,辭理精密,盛傳於 代。 延載初,歷遷鳳閣舍人鳳閣舍人 、檢校 鳳閣侍郎鳳閣侍郎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尋加正授 。證聖元年[695],坐事 出為集州刺史集州刺史 ,俄召拜天官侍郎天官侍郎 。聖曆初,遷鳳閣侍郎鳳閣侍郎 、同鳳閣鸞臺三品同鳳閣鸞臺三品 。味道 善敷奏,多 識臺閣故事,然而前後居相位數載,竟不能有所發明,但脂韋其間,苟度取容而已。嘗謂人曰:「處事 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稜」。 長安中,請還鄉改葬其父,優制令州縣供其葬事。味道 因此侵毀鄉人墓田,役使過度,為憲司 所 劾,左授坊州刺史坊州刺史 。未幾,除益州 大都督府長史大都督府長史 。神龍初,以親附張易之 、昌宗 ,貶授郿州州 刺史刺史 。俄而復為益州 大都督府長史大都督府長史 ,未行而卒,年五十八,贈冀州刺史冀州刺史 。味道 與其弟太子洗太子洗 馬馬 味玄甚相友愛,味玄若請託不諧,輒面加凌折,味道 對之怡然,不以為忤,論者稱焉。有文集行 於代。 作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名 仕 武 文 名 政 名 號 名 武 名 文 仕 文 文 仕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衙 文 地 文 名 名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1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李嶠 ,趙州 贊皇人,隋內史侍郎內史侍郎 元操從曾孫 也。代為著姓,父鎮惡,襄城令襄城令 。嶠早孤,事母以 孝聞。為兒童時,夢有神人遺之雙筆,自是漸有學業。弱冠舉進士 ,累轉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時嶺南 邕、 嚴二州首領反叛,發兵討擊,高宗 令嶠往監軍監軍 事。嶠乃宣朝旨,特赦其罪,親入獠洞以招諭之,叛 者盡降,因罷兵 而還,高宗 甚嘉之。累遷給事中給事中 。時酷吏來俊臣 構陷狄仁傑 、李嗣真 、裴宣 禮 等三家,奏請誅之,則天 使嶠與大理少卿大理少卿 張德裕 、侍御史侍御史 劉憲 覆其獄。德裕 等雖知其 枉,懼罪,並從俊臣 所奏。嶠曰:「豈有知其枉濫而不為申明 哉!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乃與德裕 等列其枉狀,由是忤旨,出為潤州 司馬司馬 。詔入,轉鳳閣舍人鳳閣舍人 。則天 深加接待,朝 廷每有大手筆,皆特令嶠為之。 時初置右御史臺 ,巡按巡按 天下,嶠上疏陳其得失曰: 陛下 創置右臺,分巡天下,察吏人善惡,觀風俗得失,斯政途之綱紀,禮法之準繩,無以加也。然猶 有未折衷者,臣請試論之。夫禁網尚疏,法令宜簡,簡則法易行而不煩雜,疏則所羅廣而無苛碎。竊 見垂拱二年[686]諸道巡察使巡察使 所奏科目 ,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別準格勑令察訪者,又有三十餘條。 而巡察使巡察使 率是三月已後出都,十一月終奏事,時限迫促,簿書簿書 填委,晝夜奔逐,以赴限期。而每道 所察文武官,多至二千餘人,少者一千已下,皆須品量才行,襃貶得失,欲令曲盡行能,則皆不暇。此 非敢墮於職而慢於官也,實才有限而力不及耳。臣望量其功程,與其節制節制 ,使器周於用,力濟於時, 然後進退可以責成,得失可以精覈矣。 又曰: 今之所察,但準漢之六條,推而廣之,則無不包矣,無為多張科目 ,空費簿書簿書 。且朝廷萬機,非無 事也,機事之動,恒在四方,是故冠蓋相望,郵驛繼踵。今巡使巡使 旣出,其外州之事,悉當委之,則傳 驛大減矣。然則御史御史 之職,故不可得閑,自非分州 統理,無由濟其繁務。請大小相兼,率十州置御御 史史 一人,以周年為限,使其親至屬縣,或入閭里,督察姦訛,觀採風俗,然後可以求其實効,課其成 功。若此法果行,必大裨政化。且御史御史 出持霜簡,入奏天闕,其於勵己自修,奉職存憲,比於他吏, 可相百也。若其按劾 姦邪,糾擿欺隱,比於他吏,可相十也。陛下 試用臣言,妙擇賢能,委之心 膂,假溫言以樹之,陳賞罰以勸之,則莫不盡力而効死矣。何政事之不理,何禁令之不行,何妖孽之敢 興? 則天 善之,乃下制分天下為二十道,簡擇堪為使者。會有沮議者,竟不行。尋知天官侍郎事知天官侍郎事 ,遷麟麟 臺少監臺少監 。 聖曆初,與姚崇 偕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俄轉鸞臺侍郎鸞臺侍郎 ,依舊平章事平章事 ,兼修國史兼修國史 。久視元 年[700],嶠舅天官侍郎天官侍郎 張錫 入知政事知政事 ,嶠轉成均 祭酒祭酒 ,罷知政事知政事 及修史,舅甥相繼在相位, 時人榮之。嶠尋檢校 文昌左丞文昌左丞 、東都留守東都留守 。長安三年[703],嶠復以本官平章事平章事 ,尋知納言事。明 年,遷內史內史 ,嶠後固辭煩劇,復拜成均 祭酒祭酒 ,平章事平章事 如故。 長安末,則天 將建大像於白司馬阪 ,嶠上疏諫之,其略曰:「臣以法王慈敏,菩薩 護持,唯擬饒 益衆生,非要營修土木。伏聞造像,稅非戶口,錢出僧尼,不得州縣祗承,必是不能濟辦,終須科率, 豈免勞擾!天下編戶,貧弱者衆,亦有傭力客作以濟糇糧,亦有賣舍貼田以供王役。造像錢見有一十七 萬餘貫,若將散施,廣濟 貧窮,人與一千,濟得一十七萬餘戶。拯飢寒之弊,省勞役之勤,順諸佛慈 悲之心,霑聖君亭育之意,人神胥悅,功德無窮。」疏奏不納。 名 地 文 亲 文 仕 文 地 號 文 军 號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法 名 地 武 文 名 衙 文 主 文 仕 文 文 武 仕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法 主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衙 文 文 仕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名 地 名 地 2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宗 即位,嶠以附會張易之兄弟 ,出為豫州刺史豫州刺史 ,未行,又貶為通州刺史通州刺史 。數月,徵拜吏部侍吏部侍 郎郎 ,封贊皇縣男 。無幾,遷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進封縣公 。神龍二年[706],代韋安石 為中書令中書令 。初,嶠 在吏部 時,志欲曲行私惠,冀得復居相位,奏置員外官數千人。至是官僚倍多,府庫減耗,乃抗表引咎 辭職,并陳利害十餘事。中宗 以嶠昌言時政之失,輒請罷免,手制慰諭而不允,尋令復居舊職。三年, 又加修文館大學士修文館大學士 ,監修國史監修國史 ,封趙國公 。景龍三年[709],罷中書令中書令 ,以特進特進 守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同同 中書門下三品中書門下三品 。 睿宗 即位,出為懷州刺史懷州刺史 ,尋以年老致仕 。初,中宗 崩 ,嶠密表請處置相王諸子,勿令在京。 及玄宗 踐祚,宮內獲其表,以示侍臣。或請誅之,中書令中書令 張說 曰:「嶠雖不辯逆順,然亦為當時 之謀,吠非其主,不可追討其罪。」上從其言,乃下制曰:「事君之節,危而不變,為臣則忠,貳乃無 赦。特進特進 、趙國公 李嶠 ,往緣宗、韋弒逆,朕恭行戡定,揖讓 之際,天命有歸,嶠有窺覦,不知 逆順,狀陳詭計,朕親覽焉。以其早負辭學,累居台輔,忍而莫言,特掩其惡。今忠邪旣辨,具物惟 新,賞罰儻乖,下人安勸?雖經赦令,猶宜放斥,矜其老疾,俾遂餘生,宜聽隨子虔州刺史虔州刺史 暢赴任。 」尋起為廬州 別駕別駕 而卒。有文集五十卷。 崔融 ,齊州 全節人。初,應八科舉擢第,累補宮門丞宮門丞 ,兼直崇文館學士直崇文館學士 。中宗 在春宮,制融 為侍讀 ,兼侍屬文,東朝表疏,多成其手。聖曆中,則天 幸嵩嶽,見融所撰啟母廟碑 ,深加歎 美,及封禪 畢,乃命融撰朝覲 碑文。自魏州司功參軍州司功參軍 擢授著作佐郎著作佐郎 ,尋轉右史。聖曆二年[699], 除著作郎著作郎 ,仍兼右史內供奉內供奉 。四年,遷鳳閣舍人鳳閣舍人 。久視元年[700],坐忤張昌宗 意,左授婺州 長長 史史 。頃之,昌宗 怒解,又請召為春官郎中春官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事。長安二年[702],再遷鳳閣舍人鳳閣舍人 。三 年,兼修國史兼修國史 。 時有司表稅關市,融深以為不可,上疏諫曰: 伏見有司稅關市事條,不限工商,但是行人盡稅者。臣謹按周禮 九賦,其七曰「關市之賦」。竊惟市 縱繁巧,關通末遊,欲令此徒止抑,所以咸增賦稅。臣謹商度今古,料量家國,竊將為不可稅。謹件事 跡如左,伏惟聖旨擇焉。 往古之時,淳樸未散,公田籍而不稅,關防譏而不征。中代已來,澆風驟進,桑麻疲弊,稼穡辛勤。於 是各徇通財,爭趨作巧,求徑捷之欲速,忘歲計之無餘。遂使田萊日荒,倉廩不積,蠶織休廢,弊縕闕 如,飢寒猥臻,亂離斯起。先王懲其若此,所以變古隨時,依本者恒科,占末者增稅。夫關市之稅者, 謂市及國門、關門者也,唯斂出入之商賈,不稅來往之行人。今若不論商人,通取諸色,事不師古 , 法乃任情。悠悠末代,於何瞻 仰;濟濟盛朝,自取嗤笑。雖欲憲章姬典,乃是違背周官 。臣知其不 可者一也。 臣謹案易繫辭 稱:「庖羲氏沒,神農氏 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 其所。」班志 亦云:「財者,帝王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順天德,理國安人之本也。仕農工商,四 人有業。學以居位曰仕,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聖王量能授事,四人陳力受 職。」然則四人各業久矣,今復安得動而搖之!蕭何云:「人情一定,不可復動。」班固 又云:曹參 相齊,齊國 安集,大稱賢相。參去,屬其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後相曰:「理無大 於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所以并容也,今若擾之,姦人安所容乎?吾是以先之。」夫獄 市,兼受善惡。若窮極,姦人無所容竄;姦人無所容竄,久且為亂。秦人極刑而天下叛,孝武峻法而刑 獄 繁,此其効也。老子曰:「我無為而人自化,我好靜而人自正。」參欲以道化其本,不欲擾其末。 臣知其不可者二也。 號 名 文 文 文 主 文 主 名 文 衙 號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文 號 文 仕 號 葬 號 文 名 文 主 名 礼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號 仕 名 作 礼 礼 武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作 词 名 作 作 名 作 名 政 法 3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四海之廣,九州之雜,關必據險路,市必憑要津。若乃富商大賈,豪宗惡少,輕死重義,結黨連群,喑嗚 則彎弓,睚眦則挺劒。小有失意,且猶如此,一旦變法,定是相驚。乘茲困窮,或致騷動,便恐南走越, 北走胡,非唯流逆齊人,亦自攪亂殊俗。又如邊徼之地,寇賊為隣,興胡之旅,歲月相繼,儻因科賦,致 有猜疑,一從散亡,何以制禁?求利雖切,為害方深。而有司上言,不識大體,徒欲益帑藏,助軍國,殊 不知軍國益擾,帑藏逾空。臣知其不可者三也。 孟軻 又云:「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今行者皆稅,本末同流。且如天下 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 。弘舸巨 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今若江津 河口,置鋪納稅,納稅則檢覆,檢覆則遲留。此津纔 過,彼鋪復止,非唯國家稅錢,更遭主司 僦賂。船有大小,載有少多,量物而稅,觸途淹久。統論一 日之中,未過十分之一,因此壅滯,必致吁嗟。一朝失利,則萬商廢業,萬商廢業;則人不聊生。其間 或有輕訬任俠之徒,斬龍刺蛟之黨,鄱陽 暴謔之客,富平 悍壯之夫,居則藏鏹,出便竦劒。加之以 重稅,因之以威脅,一旦獸窮則搏,鳥窮則攫,執事者復何以安之哉?臣知其不可者四也。 五帝之初,不可詳已;三王之後,厥有著云;秦、漢相承,典章大備。至如關市之稅,史籍有文。秦政 以雄圖武力,捨之而不用也;漢武以霸略英才,去之而勿取也。何則?關為禦暴之所,市為聚人之地, 稅市則人散,稅關則暴興,暴興則起異圖,人散則懷不軌。夫人心莫不背善而樂禍,易動而難安。一市 不安,則天 下之市心搖矣;一關不安,則天 下之關心動矣。況澆風久扇,變法為難,徒欲禁末遊、 規小利,豈知失玄默 、亂大倫。魏、晉眇小,齊、隋齷齪,亦所不行斯道者也。臣知其不可者五也。 今之所以稅關市者,何也?豈不以國用不足,邊寇為虞,一行 斯術,冀有殷贍然也!微臣敢借前箸以 籌之。伏惟陛下 當聖期,御玄籙,沉璧于洛,刻石于嵩,鑄寶鼎以窮姦,坐明堂 而布政,神化廣 洽,至德 潛通。東夷 暫驚,應時平殄;南蠻 纔動,計日歸降。西域 五十餘國,廣輪一萬餘里,城 堡清夷,亭堠靜謐。比為患者,唯苦二蕃。今吐蕃 請命,邊事不起,即目雖尚屯兵 ,久後終成弛 柝。獨有默啜 ,假息孤恩,惡貫禍盈,覆亡不暇。征役日已省矣,繁費日已稀矣,然猶下明制,遵太 樸 ,愛人力,惜人財,王侯舊封,妃主新禮,所有支料,咸令減削。此陛下 以躬率先,堯、舜之用 心也。且關中 、河北 ,水旱數年,諸處逃亡,今始安 輯,儻加重稅,或慮相驚。況承平歲積,薄 賦日久,俗荷深恩,人知自樂。卒有變法,必多生怨,生怨則驚擾,驚擾則不安,中旣不安,外何能 禦?文王 曰:「帝王富其人,霸王富其地,理國若不足,亂國若有餘。」古人有言:「帝王藏於天 下,諸侯藏於百姓,農夫藏於庾,商賈藏於篋。」惟陛下 詳之。必若師興有費,國儲多窘,即請倍算 商客,加斂平人。如此則國保富強,人免憂懼,天下幸甚。臣知其不可者六也。 陛下 留神繫表,屬想政源,冒茲炎熾,早朝 晏坐。一日二日,機務不遺,先天後天,虛心 密應。 時政得失,小子何知,率陳瞽辭,伏紙惶懼。 疏奏,則天 納之,乃寢其事。 四年,除司禮少卿司禮少卿 ,仍知制誥知制誥 。時張易之兄弟 頗招集文學之士,融與納言李嶠 、鳳閣侍郎鳳閣侍郎 蘇味 道 、麟臺少監麟臺少監 王紹宗 等俱以文才降節事之。及易之伏誅,融左授袁州刺史袁州刺史 。尋召拜國子司國子司 業業 ,兼修國史兼修國史 。神龍二年[706],以預修則天實錄 成,封清河縣子 ,賜物五百段,璽書襃美。融為 文典麗,當時罕有其比,朝廷所須洛出寶圖頌 、則天 哀冊 文及諸大手筆,並手勑付融。撰哀 冊 文,用思精苦,遂發病卒,時年五十四。以侍讀 之恩,追贈 衛州刺史衛州刺史 ,謚曰文。有集六十卷。 二子禹錫 、翹,開元中,相次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 盧藏用 字子潛,度支尚書度支尚書 承慶 之姪孫也。父璥,有名於時,官至魏州 司馬司馬 。藏用 少以辭學著 稱。初舉進士 選,不調,乃著芳草賦 以見意。尋隱居終南山 ,學辟穀、練氣之術。 名 地 地 衙 地 地 名 名 名 名 主 礼 名 政 政 地 政 军 名 名 主 地 地 地 主 主 主 礼 名 名 文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作 主 作 名 葬 葬 仕 仕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地 武 名 仕 作 地 4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長安中,徵拜左拾遺左拾遺 。時則天 將營興泰宮於萬安 山,藏用 上疏諫曰: 臣愚雖不達時變,竊嘗讀書,見自古帝王之跡衆矣。臣聞土階三尺,茅茨不翦,采椽不斲者,唐堯之德 也;卑宮室,菲飲食,盡力於溝洫者,大禹之行也;惜中人十家之產 ,而罷露臺之制者,漢文之明 也。並能垂名無窮,為帝皇之烈。豈不以克念徇物,博施濟衆,以臻於仁恕哉!今陛下 崇臺邃宇,離 宮別館,亦已多矣。更窮人之力以事土木,臣恐議者以陛下 為不愛人、務奉己也。 且頃歲已來,雖年穀頗登,而百姓未有儲蓄。陛下 西幸東巡,人未休息,土木之役,歲月不空。陛 下 不因此時施德布化,復廣造宮苑,臣恐人未易堪。今左右近臣,多以順意為忠;朝廷具僚,皆以犯 忤為患。至令陛下 不知百姓失業,亦不知左右傷陛下 之仁也。臣聞忠臣不避死亡之患,以納君於 仁;明主不惡切直之言,以垂名千載。陛下 誠能發明恕之制,以勞人為辭,則天 下必以陛下 為惜 人力而苦己也。小臣固陋,不識忌諱,敢冒死上聞。乞下臣此章,與執事者議其可否,則天 下幸甚。 神龍中,累轉起居舍人起居舍人 ,兼知制誥知制誥 ,俄遷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藏用 常以俗多拘忌,有乖至理,乃著析滯 論 以暢其事,辭曰: 客曰:天道玄 微,神理幽化,聖人所以法象,衆庶由其運行。故大撓造甲子,容成著律曆,黃公裁 變,玄女啟謨 ,八門御時,六神直事。從之者則兵強國富,違之者則將弱朝危,有同影響,若合符 契。先生亦嘗聞之乎? 主人曰:何為其然也?子所謂曲學所習,曘昧所守,徒識偏方之詭說,未究亨衢 之通論。蓋易 曰 「先天不違」,傳 稱「人神之主」。范圍不過,三才所以虛中;進退非邪,百王所以無外。故曰「國 之將興聽於人,將亡聽於神。」又曰:「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無釁焉,妖不自作。」由是言之,得 喪興亡,並關人事;吉凶悔吝,無涉天時。且皇天無親,唯德是輔,為不善者,天降之殃。高宗 修 德,桑穀以變;宋君引過,法星退舍,此天道所以從人者也。古之為政者,刑獄 不濫則人壽,賦斂蠲 省則人富,法令有常則國靜,賞罰得中則兵強。所以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禮賞不倦,則士爭 先。苟違此途,雖卜時行刑,擇日 出令,必無成功矣。自叔世遷訛,俗多徼倖,競稱怪力,爭誦詭 言,屈政教而就孤虛,棄信賞而從推步。附會前史,變易舊經,依託空文,以為徵據。覆軍敗將者,則 隱祕無聞;偶同幸中者,則共相文飾。豈唯德之增惑,亦乃學人自是。嗚呼,習俗訛謬,一至此焉! 昔者,甲子興師,非成功之日;往亡用事,異制勝之辰。人事苟修,何往不濟?至若環城自守,接陣重 圍,無闕地形,不乖天道。若兵強將智,粟積城堅,雖復屢轉魁剛,頻移太歲,坐推白虎 ,行計貪 狼 ,自符雞鬬之祥,多貽蟻附之困。故曰,任賢使能,則不時日而事利;明法審令 ,則不卜筮 而 事吉;養勞賞功,則不禱祠而得福。此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太公 犯雨,逆天時也,韓 信 背水,乖地利也,並存人事,俱成大業。削樹而斬龐涓,舉火而屠張郃 ,未必暗同歲德,冥會日 遊,俱運三門,並占四殺。杜郵齒劒,抑唯計沮;垓下 悲歌,實階刓印。若以並資厭勝,不事良圖, 則長平 盡坑,固須恒濟,襄城 無噍,亦可常保。是知拘而多忌,終喪大功;百姓與能,必遺小數。 金雞玉鶴,方為楚國 之殃;萬畢 、枕中 ,適構淮南 之禍。刻符指盜,反更亡身;被髮邀神,翻招 夷族。嗟乎,威斗赭鞭,不禳赤伏之運;築城斷岡,何救素靈之哭!火災不驗,裨竈 無力以窺天;超 乘階凶,王孫取監於觀德。九徵九變,是曰長途;人謀鬼謀,良歸有道。此並經史陳跡,賢聖通規,仁 遠乎哉,詎宜滯執? 客乃蹙然避席曰:鄙人困蒙,不階至道,請事斯語,歸于正途。而今而後,焚蓍龜,毀律曆,廢六合, 斥五行,浩然 清慮,則將奚若?荅曰:此所謂過猶不及 也。夫甲子所以配日月,律曆所以通歲時, 金木所以備法象,蓍龜所以筮吉凶。聖人以此神明德行,輔助謀猷,存之則恊贊成功,執之則凝滯於 物。消息之義,其在茲乎!客於是循牆匍匐,帖然無氣,口㰦心醉,不知所以荅矣。 文 名 地 名 词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名 文 文 文 名 作 名 名 名 作 作 號 法 礼 天 天 词 礼 亲 名 名 地 地 地 政 作 作 地 名 名 词 5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景龍中,為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藏用 性無挺特,多為權要所逼,頗隳公道。又遷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兼昭文館學昭文館學 士士 ,轉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尚書右丞尚書右丞 。先天中,坐託附太平公主 ,配流嶺表。開元初,起為黔州 都督都督 府長史府長史 ,兼判都督事判都督事 ,未行而卒,年五十餘。有集二十卷。 藏用 工篆隷,好琴棋,當時稱為多能之士。少與陳子昂 、趙貞固 友善,二人並早卒,藏用 厚撫其 子,為時所稱。然初隱居之時,有貞儉之操,往來于少室、終南二山,時人稱為「隨駕隱士」;及登 朝,趑趄詭佞,專事權貴,奢靡淫縱,以此獲譏于世。 徐彥伯 ,兗州 瑕丘 人也。少以文章擅名,河北道 安撫大使安撫大使 薛元超 表薦之,對策 擢第,累轉 蒲州司兵參軍州司兵參軍 。時司戶韋暠善判事判事 ,司士李亙 工於翰札,而彥伯 以文辭雅美,時人謂之「河 中 三絕」。 彥伯 聖曆中累除給事中給事中 。時王公卿士多以言語不慎密為酷吏周興 、來俊臣 等所陷,彥伯 乃著樞 機論 以誡于代,其辭曰: 書 曰:「唯口起羞,惟甲冑起戎。」又云:「齊乃位,度乃口。」易 曰:「慎言語,節飲食。」又 云:「出其言善,千里應之;出其言不善,千里違之。」禮 亦云:「可言也,不可行也,君子不言 也;可行也,不可言也,君子不行也。」嗚呼!先聖知言之為大也,知言之為急也,精微以勸之,典謨 以告之,禮經 以防之。守名教者,何可不修其詁訓而服其糟粕乎?故曰,言語者,君子之樞機,動則 物應,物應則得失之兆見 也。得之者江海比隣,失之者肝膽楚、越,然後知否泰榮辱,繫於言乎! 夫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志之端也,身之文也,旣可以濟身,亦可以覆身。故中庸 鏤其心,右 階銘其背,南容復於白圭 ,箕子疇於洪範 ,良有以也。是以掎摭瑕玷,參詳躁競,審無常以階亂, 將不密以致危。利生於口,森然覆邦之說;道不由衷,變彼如簧之刺。可不懼之哉!其有識暗邪正,慮 微形朕,破金湯之籥,封禍亂之根,用詀讘為全計,以號詉為令德。至若梧 宮問荅,荊、齊所以奔 命 ;韓、魏加肘,智伯所以危殘。蔡侯繩息媯也,亟招甲兵之罰;鄭曼圖宗卿宗卿 也,而受鼎鑊之誅。 史遷輕議,終下蠶室;張紘 詭說,更齒龍淵。凡此過言,其流匪一,或穢猶糞土,或動成刀劒,或苟 且其心,或脂膏其吻。挾邪作蠱,守之而不懈;往輒破的,去之而彌遠。亦何異韓臯 聚音,厖也群 吠,得死為幸,何循名之立乎?雖復伯玉 沮顏,追謝於元凱 ,蔣濟 貽恨,失譽於王陵,犀首犀首 沒齒 於季章,曹瞞�舌於劉主,當何及哉!孔子曰:「予欲無言。」又云:「終身為善,一言敗之,惜也。 」老子亦云:「多言數窮。」又云:「聦明深察而近於死者,議人者也。」何聖人之深思偉慮,杜漸防 萌之至乎! 夫不可言而言者曰狂,可言而不言者曰隱。鉗舌拱默,曷通彼此之懷;括囊而處,孰啟謨 明之訓?則 上言者,下聽也;下言者,上用也。睿哲之言,猶天地也,人覆燾而生焉;大雅之言,猶鐘鼓也,人考 擊而樂焉。作以龜鏡,姬公之言也;出為金石,曾子之言也;存其家邦,國僑之言也;立而不朽,臧孫 之言也。是謂德音 ,詣我宗極,滿于天下,貽厥後昆。殷宗甘之於酒醴,孫卿諭之以琴瑟,闕里重於 四時,郢都輕其千乘。豈不韙哉,豈不休哉!但楙探世猷 ,克念丕訓 ,審思而應,精慮而動。謀其 心以後發,擇其交以後談,不蹙趨於非黨,不屏營於詭遇。非先王之至德 不敢行,非先王之法言 不 敢道,翦其諜諜之緒,撲其炎炎之勢。自然介爾景福,錫茲 純嘏,則悔吝何由而生,怨惡何由而至 哉?孔子曰:「終日行,不遺己患;終日言,不遺己憂。」如此乃可以言也。戒之哉,戒之哉!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主 地 文 武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地 文 名 仕 武 文 名 名 地 名 文 名 名 名 作 作 作 作 作 名 作 名 作 名 军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武 名 法 名 名 名 作 名 6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7.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097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099 卷九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睿宗諸子→目錄 45 46 47 神龍元年[705],遷太常少卿太常少卿 ,兼修國史兼修國史 ,以預修則天實錄 成,封高平縣子 ,賜物五百段。未幾,出 為衛州刺史衛州刺史 ,以善政聞,璽書勞勉。俄轉蒲州刺史蒲州刺史 ,入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尋除衛尉卿衛尉卿 ,兼昭文館學昭文館學 士士 。景龍三年[709],中宗 親拜南郊,彥伯 作南郊賦 以獻,辭甚典美。景雲初,加銀青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 , 遷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太子 賔客,仍兼昭文館學士昭文館學士 。先天元年[712],以疾乞骸骨 ,許之。開元二 年[714]卒。 彥伯 事寡嫂甚謹,撫諸姪同於己子。自晚年屬文,好為強澀之體,頗為後進所効焉。有文集二十卷, 行於時。 史臣曰:才出於智,行出於性。故文章巧拙,由智之深淺也;行義詭實,由性之善惡也。然則智性稟之 於氣,不可使之彊也。蘇味道 、李嶠 等,俱為輔相,各處穹崇。觀其章疏之能,非無奧贍;驗以弼 諧之道,罔有貞純。故狄仁傑 有言曰:「蘇、李足為文吏矣。」得非齷齪者乎!摸稜之病,尤足可 譏。崔融 、盧藏用 、徐彥伯 等,文學之功,不讓蘇、李,止有守常之 道,而無應變之機。規諫 之 深,崔比盧、徐,稍為優矣。 贊曰:房、杜、姚、宋,俱立大功。咸以二族,譚為美風。蘇、李文學 ,一代之雄。有慚輔弼,稱之 豈同。凡人有言,未必有德。崔與盧、徐,皆攻翰墨。文雖堪尚,義無可則。備位守常,斯言罔忒。 文 文 作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號 名 作 文 文 主 文 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词 名 7 / 7 https://taolang.club/doc/165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