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43
LICENSE TO BE BAD
作惡的執照-經濟學如何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Jonathan Aldred-Cambridge University
Johnson Chen 202008 1
Johnson Chen 202008 2
經濟學來到了一個需要重新檢視的交叉路口
• 從1950年代,經濟學家開始講經濟分析應用在不同的社會科學以及與我們相
關的其他生活領域。我們開始看到例如經濟學裡的「賽局理論」被運用在美蘇
冷戰,分析利益衝突,考慮雙方的選擇。
這些經濟學理論的拓展改變了大家對於政治和經濟的思考方式。
• 例如我們對於誘因的觀念改變了;過去一些曾經是社會非法,甚至禁忌的思維
和作法也變成了接受和日常。因為這些新經濟學領域的興起,我們被鼓勵相信
不同的行為和行動是可以被接受,甚至理所當然到了合乎邏輯的地步。
• 新經濟學對我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有著無比的支配力。一些縱使在我們祖父母
輩會認為是愚蠢,有害或缺德的行為,現在卻墮落變成了合理化? 我們為什
麼會走到這樣的地步?為什麼富有的國家,有錢人越富有?卻有窮人需要靠救
濟金和食物銀行過活?為什麼我們相信讓富人富裕可以幫助經濟?但是讓窮人
變富裕卻是壞事?在網路上免費取得音樂,新聞和其他內容是無害的;人民難
免會誇大保險索賠金額,並且盡可能的避免納稅…….若是我們任由這種轉變默
默地發展下去,社會出現的貧富懸殊,失業,醫療和教育和教育崩潰等問題將
更無法逆轉。想像經濟學是一個偉大的陰謀,不但限制了我們選擇,更決定了
哪些答案,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標準是我們現代社會經濟體裡可以或值得有的
3
• 三星和蘋果在新智慧型手機的設計和定價方面
的競爭,其實都在一場賽局理論的預測當中。
• 在書店瀏覽了一本書的內容,讓後上網查詢,
發現網路書店比較便宜,所以沒有在書店購買,
改成上網買。這個搭便車(Free Rider)的
行為,許多人不經意的在做
• 現在美國和許多歐盟國家的移民政策:任何人
只要在地主國購買夠多的資產,都可以移民該
國。這是來自於芝加哥經濟學家貝克的思想。
• 說服甘迺迪總統與前蘇聯克林姆尼宮建立熱線
的是不是政治或外交顧問,而是經濟學家。因
為他們提出了人命價值的概念。
• 政府拍賣5G行動通訊和電視廣播頻譜,建立碳
排放市場,讓企業得以用買賣的方式排放「二
氧化碳」的權利,來自於寇斯定理的世界觀。
經濟學主宰了我們現代社會的各個層面
Johnson Chen 202008
4
Johnson Chen 202008 5
• 自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在 1776 年出版《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後,現代經濟學的這門學問於是開始有了雛型和研究方向。經濟學的核心論述
假設也隨著國富論的基礎,即「人是理性的」,這個假設是所有修習過經濟學原理的學生
們都能朗朗上口的。
• 「理性的經濟人」假設也運用在許多近代的延伸理論,理論中往往假定人為自利
(Rational) 的,且追求自身福祉 (Utility) 最大化。但這類追求自利並不斷計算得
失的經濟人其實並非亞當史密斯最初的假設,也不像是生活在真實世界的人們。亞當史密
斯最初所說的「理性的人」其實是開明自利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 的概念,
他要求人們培養教養、風度、與道德情操,而非一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於是,經濟學家將人類的所有行為都與「自私」畫上等號,即便是人類所有利他行為在迂
迴扭曲地解釋下成為了自利,每一個行為最終都能被解釋為是「自私」的,但這種經過套
套邏輯 (Tautology) 思路所得出的結論反而告訴我們,「自私」的概念愈是廣泛,它
也就愈沒意義。因為任何一種情感都能由此解釋合理,包括「愛、友誼、忠誠….」等。而
這個看似荒謬的理論基礎,在我們透過科技越來越能夠掌握現實狀況的同時,也帶來了意
想不到的影響。
• 簡單地觀察,我們發現近代的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尤為明顯) 的假設似乎越來越偏離真實
世界,而趨近經濟學家幻想中的樣子。此種假設下的人類缺乏了被稱之為人最主要的原因:
愛、友誼、忠誠,因為上述這三個元素皆無法量化。即使是再精密的數學方程式、再千錘
百鍊的經濟學模型都沒辦法確切表現出人受這些因子驅動的行為模式,人性在一層又一層
的經濟學假設與數學式中被消磨殆盡,而成了冷冰冰的決策機器,做出符合經濟學家預期
的行為,計算著凡事利弊的得失。
• 現代的經濟學似乎從亞當史密斯的「開明自我利益」假設脫離,而只是單純的截取了「自我
利益」四個字。一旦我們假設於錯誤的「歪理」,即使加上複雜高深的數學證明依舊無法
戰勝明顯的「真理」,這也證實我們現代經濟學理論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經濟人假設的誤導所形成的一個幻想世界
Johnson Chen 202008
6
利他主義
Altruism
利他主義一詞,源於拉丁語alter,意
為他人的。19世紀法國哲學家兼社會
學家孔德,明確的把它作為一種道德原
則引進倫理學體系。 根據他的定義利
他主義 ( altruism ) 有以下幾個
要點:
1. 利他主義必須付諸行動
2. 利他的行為必須是目標取向,其目
標是提升他人的福祉,如果行為者
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無意中或
順便為他人創造了一些好處,這樣
的行為也不是利他的行為
3. 在利他的行為中,意圖比結果重要
4. 利他的行為或許會造成行為者自己
可能的損害
5. 利他是無條件的,行為者不能預期
任何的回報。
• 對利他主義而言,他人的
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
要。利他主義在許多思想
和文化中是一種美德。希
臘哲學家阿里斯多德就曾
經說過,「美德是由實踐來
培養,我們靠做正義的事
情變得更正義,靠做勇敢
的事情變得更勇敢。」
• 也有許多生物遺傳學者認
為,這個利他主義其實在
進化遺傳學中是可以增加
自己和群體的生存機率。
• 事實上我們也知道,沒有
人是可以像「經濟人」那
樣,永無止境的計算成本
效益。因為這樣的生活方
式是不可能也不是理性的。
開明的自我利益
Enlightened Self-
Interest
• 亞當史密斯所主張的「開明的自我利益」與自私(Self Interest)
其實是不同的。他所講的開明自立,要求人們要培養教養,風度和
「道德情操」。例如,他擔心,人們「傾向仰慕有錢有勢者,只是專
注於自己的利益,狹隘自私而沒有限制,並鄙視貧困卑微者,將導致
『我們的道德情操敗壞』。
• 在人們的種種行為裡,其實還有無私的利他的行為,例如不僅是善待
親友,會在街上見到錢包而設法還給物主,只是多數的偏執經濟家們,
為了更加鞏固傳統經濟學的假設和好不容易辛苦建立的數學模型,於
是也把這種利他的行為依然被理解是『假裝』利他的自私行為。例如
藉由展示利他行為的美德模式是為了使他人信任,而有後續的目的。
(例如以後可以隨時可以欺騙他們)。這種思路其實是混合了荒謬的
套套邏輯 (Tautology)每一個行為到最終都可以被理解為『自
私』,但是自私這個概念越是寬泛,它就越沒有意義。
Johnson Chen 202008
7
• 為了避開這些困難,後來的經濟學家避開了人類行為是否『自私』的這個爭議,於是他們把
理論和模型轉為假設人是『理性』。這個的轉換使得經濟學家就可以油滑地在所謂『理性』
的描述性和規範性含義之間游移。而面對行為和心理學等人類行為往往不理性的壓倒性證據,
經濟學家們然後解釋說經濟學只是在討論『理性行為』理想的情況下的預測。
• 於是一種普遍的模式開始浮現,也把很多人不知不覺中變成就像理論裡的『理性經濟人』。
無論我們決定做什麼?結果是否為不良行為?都不要緊,因為他們可以被重新定義為理性行
為。經濟學於是給了我們一套社會和生活運作的指引,一套規則鼓勵我們遵信,然而這些規
則卻是非常奇怪。於是變成了一個無法挽回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Johnson Chen 202008 8
經濟學是通往奴隸之路嗎?
The Road To Serfdom, Fredrich .A. Hayek (1944)
• 海耶克的核心論述是:如果一直讓政府向中央計畫模式靠攏 ,或者在經濟系統裡中
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如凱因斯學派所提出的政府介入),這樣將會使國家走向邪路。
而當年的德國正是走上這條路,最後出現了納粹極權體制,人民變成了國家的奴隸
而不是主人。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最後將會直接危及個人自由,而恢復這些自由,
只能夠依賴長期,緩慢和耐心的取消市場干預。同時,唯有將整個社會交給市場力
量,個人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 海耶克的理想中,政府只須掌管那些非由政府處理不可的社會組成要件,像是國防。
海耶克認為應該私有化的服務包括「從教育到涵蓋郵政、電報、電話和廣播的運輸
與通訊等『公共設施』,各式各樣的『社會』保險以及最重要的-貨幣發行。」
• 他還倡導由國家強制全民加入健康保險和失業保險,如果國家無法直接提供的話。
這點或許會讓今天贊同海耶克整體目標的人感到意外,但也讓人看清真相。此外,
他認為勞動力應該自由流動,不受國界限制。同時,只有資本主義才是真正的經濟
民主制度。
• 海耶克在當時所面對的挑戰來自與凱因斯學派和社會的壓力。在剛剛經歷過大蕭條
的1930年代人們正在迅速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政府的首要職責在維持充分就業。
同時為了「廣泛的社會利益」政府有責任調節市場力量並且補其不足。這個論述最
後成為了「市場經濟學」者們的中心思想理念。而這些「市場經濟學派」的經濟學
者包括了:Gary Backer, James Buchanan, Ronald Coase,Richard
Posner, George Stigler等
海耶克的對立面-凱因斯理論
Johnson Chen 202008 9
• 凱因斯和海耶克是近代經濟學上最壁壘分明的兩大家,從
1930年代,兩人對經濟學的未來始終爭論不休。凱因斯主張政
府在干預市場和創造充分就業有其必要性,他同時相信國家干
預是改善公民生活的一個責任。但是海耶克相反的,卻主張政
府的干預是對個人自由的最大威脅,是個人通往奴隸的道路。
他同時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勢必會有同樣的反坐力來妨礙自由市
場創造財富
• 凱因斯的宏觀總體經濟學在今天普遍被使用,諸如國內生產毛
額(GDP)等相關概念,依然是經濟學家用來衡量經濟發展的
重要指標與工具。
• 即便是70年代後的貨幣主義經濟學也沒能夠取代凱因斯的理論。
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傅利曼就說:「貨幣主義」,(一個透過
貨幣的發行和利率的微調達到一個符合理想的經濟成長模式的
論述學說),也是從凱因斯的著作中獲益良多,如果凱因斯仍
在世,他肯定會衝到貨幣主義者反革命的最前線。凱因斯想要
尋找化解大規模失業的藥方。他的解藥是增加總體需求。他提
出好幾個途徑:透過貨幣手段、降低利率並將新錢注入經濟體、
減稅以及透過公共工程
Johnson Chen 202008 10
寇斯定理與外部成本
• 寇斯定理 (Coase Theorem)主要是描敍一個經濟體系內部的資源和公共財的配置與產出。寇斯定理預測
在外部成本(Externalities)存在的情形下,其經濟效率所可能受到的影響。同樣的,如果交易成本等
於零,法定權利(即產權)的初始配置並不影響效率。
• 寇斯定理主張,法律的最終目的是全體公民財富的最大化。
他並且相信,自由主義的經濟可以透過協商與交易來解決所
有的問題。而政府不應該干預市場運作,而是儘量將「交易
成本」透過公平透明的機制將成本降到最低。
• 「寇斯定理」在很多複雜而不易量化的公共財或外部成本的
情境,例如電波頻譜或污染排放等議題,可以讓政府,公眾
利益與追求利潤企業三方都有一個機制來運作並取得平衡。
• 寇斯定理似乎是可以設計讓所有公共政策都可以達到平衡。
因為寇斯定理假設每一個人,在生活的每一方面,總是願意
與人交易;並且用現金換去自己想要的,或是接受現金提供
別人想要的東西。而法律,道德後社會習俗規則,最終將不
會妨礙互利的交易。而很多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就往往用
這個簡單的假設來做出複雜或難以判斷的決定,這也是許多
公共政策不僅沒有帶來預期效果,反而利用政治以及資訊的
落差,替利益或尋租團體製造更多不公平。
亞羅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的「不可能定理」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 and
Impossible Theorem
Johnson Chen 202008 11
1. 投票選項排名沒有限制 Unrestricted Domain (U)
2. 無關選項不影響結果 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I)
3. 選舉結果要如實反映民意 Pareto Principle (P)
4. 沒有一個人可以左右選舉結果 Non-dictatorship (D)
• 亞羅 (Ken Arrow)原本是研究企業如何運作的經濟學家,
他用數學去論證,企業股東如何投票作出商業決策。而他的理
論其實同樣適用於民主選舉。他希望能夠證明,明智的表決制
度所產生的結果或集體偏好是可以與最佳結果保持一致。只是
亞羅理論中的民主選舉,是一個為學術討論而設想的完美選舉,
沒有策略性的配票投票賄選等現實問題。而當有一群人,有幾
個不同選項,每個人心中排列選項的優先次序不同。而何謂最
理想,讓最多人滿意的結果,是指投票的結果必需合乎以下四
個原則。
• 每個原則獨立來看,皆是公平選舉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是亞羅以他的「不可能定理」指出,數學上四個原
則不可能同時並存,所以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存在公平的「民主制度」的一個令許多人震驚與失望的預測。
而民主看來似乎有根本的缺陷,充其量只是體現了無法令人信服的一系列妥協。
公共選擇理論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1
• 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種以現代經濟學分析民主立憲制政府的各種問題的學科,
傳統上是屬於政治學的範疇,(或被稱為政治經濟學)。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指在市場經濟條件
下,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內在動力,通過民主程式投票等實現的對公共經濟的理性決策。公共選擇理論是
對政府決策過程的經濟分析。公共選擇理論的核心是對投票及其相關決策程式的研究。
Johnson Chen 202008 12
• 公共選擇理論是由布坎南 (James Buchanan,1986 Nobel Laureate )首先
提出的。他假設社會所有對於政治有所關心的人;政治家,選民,公務員,其實都是
出於私利和狹義目的而採取行動的個人。並且以此研究他們在民主體制或其他類似的
社會體制下進行的互動。公共選擇理論提出的主要基礎之一是理性選擇理論
(Rational choice),假設人們的行為都是出自從有限的可用手段裏挑選達成目
標的途徑。
• 公共選擇理論同時認為所有自私的選民都是「理性的無知」(Rationally
Ignorant) 。因為單獨而言,每一名選民的一票幾乎不可能對於結果產生任何決定
性的影響,所以根據公共選擇理論,選民不會花時間和精力了解候選人的政策。他們
會選擇保持某種程度的無知,然後以一種危險的方式與自私結合起來。
• 例如一個政客承諾再在你社區裡蓋一個重大的公共建設(i.e.萬人體育場)但是建
築成本由所有賦稅人承擔,公共選擇理論預期這個承諾可能會讓政客贏得選票,因為
你會繳交的成本其實微不足道,即便好處是部分人享受,迅速,具體和明確的,但是
稅負成本卻是全體承擔,延後,模糊和維權人的。而這樣的趨勢最終將導致政府債務
暴增,國家財政入不敷出,而導致悲劇性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政治超載論
(Political Overload)
公共選擇理論與「貨幣主義」學派
• 公共選擇理論同時預測,「假設理性無知」的選民們會因為覺得自己的一票不會造成任何決定性的影響,
許多人會懶得投票。因為投票的代價雖然很小,但是投票估計可得到的好處更小。而他們的理論更與1960
年代初期與興起的貨幣主義(Monetarism)經濟學派結合,對於凱因斯主義,增加政府支出用以刺激經
濟成長的論述給到眾多的批判。
• 貨幣主義學派認為,增加公共支出(特別是由政客選民短視的自私利益行為促使的)來刺激經濟是徒勞無
功的。任何的公共支出,將來都必須以增加稅收或縮減開支來支付,所以刺激的效應因此將被抵消。而他
們的相關政治經濟論述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剛剛走出石油危機的1980年代初被受到廣泛的重視,特別是美國
的雷根總統和英國的柴契爾夫人保守自由主義政權的追捧。
Johnson Chen 202008 13
• 貨幣學派的貨幣政策共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
1.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2. 中介目標、
3.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4. 貨幣政策工具、
5. 貨幣政策規範
6. 貨幣政策效果。
• 現代貨幣主義認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維持物價」
的穩定,透過貨幣供給量來傳道和控制。其餘的事情如充分
就業、經濟增長等則一概聽任市場的機制去解決。
犬儒主義 (Cynicism)
Johnson Chen 202008 14
• 「犬儒主義」是指人們由於對社會或政治體制,制度上,某些具體方面
的預期與其實際感受的不相匹配,而產生的失望和不滿。但對此並不進
行積極對抗,甚至會縱容的一種消極態度。犬儒主義的一個突出的表現,
就是不信任,只會抱怨,不願付出改變。,這種不信任給犬儒主義者的
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帶來直接或間接的消極影響。這個態度的影響最
終涉及到個人,乃至於社會全體的一個經濟和政治活動。
• 「犬儒」和「犬」並非沒有關係。犬儒主義的詞根Cynic在希臘語中便
是狗的意思。最早的犬儒主義是希臘狄奧根尼所代表的思想。他主張是
清心寡欲,擯棄榮華富貴,回歸自然。古典犬儒所追求的這種超脫的、
淡然的、獨善其身的狀態。狄奧根尼據說常年生活在山洞中,過着與動
物無異的生活,被人譏笑「活得像條狗」,「犬儒」學派因此得名。
• 比較正面的「犬儒主義」印象,或許是一種隨遇而安的無欲生活方式;
但是更多的卻是不相信一切現有價值;或者犬儒精英們虛假的「雙重標
準」。雖然犬儒主義可以理解作為一種消極的思想狀態,但是它的負面
影響遠遠大於它的正面作用。
 犬儒主義思想容易導致社會理性批判缺失
 犬儒主義思想容易導致倫理道德的淪喪
 犬儒主義雙重標準的矛盾會影響個人身心健康
 犬儒思想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
現代犬儒主義的典型特徵
• 犬儒主義者首先會強調自己討厭政治。在犬儒的眼裏,政治是很俗的利益交換,還有政客們在無知百
姓和鏡頭面前扭捏作態,以及和利益集團的背後勾結。但是自己卻又不肯做出任何改變的行動,而只
是抱怨。同時正因為出現了現代的獨裁和極權,才有了今天充滿了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社會。
• 犬儒主義的人們常會有這類的發言:
• 我從來不投票,反正誰上台都一樣。
• 這個世界上才沒有什麼言論自由,只有傳媒和政客的勾結。
• 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錢是真的。
• 真理值多少錢?
• 自由能當飯吃嗎?
• 都不是好東西,我誰也不幫。
Johnson Chen 202008
15
• 犬儒主義者有強烈的憤世嫉俗感,還帶有點玩世不恭。然而卻不願意為改變而犧牲,內心少
掉為社會的不公義的衝動。相反的,他們甘願接受平庸和建制當權者的安排(即便不符合道
德倫理)以及其他人的操作,雖然口頭上不承認。犬儒主義者往往是社會變得墮落腐敗的主
要原因。因為他們的消極沈默,甚至自卑,不相信自己有任何的影響力,因此不願意站出來
批判並行動。同時也會因為自己的生存而變成了附和當權者和建制派的「馬屁精」。
• 犬儒主義者偶爾也很自大,以為只有他們才對現實感到不滿。也因為犬儒主義的盛行,社會
於是也失去了判別善惡是非的準則與能力,只有剩下與權力結合的「勢力」。也就讓我們的
社會更貼近了公共選擇論假設底下的經濟體所敘述的,一個不存在有效民主的社會。而知道
了經濟學知識,看到社會資本的濫用和剝削,但是卻不願意為扭轉社會而努力的人也是典型
的犬儒主義。
延伸閱讀:頹廢與沉
默:透視犬儒文化-
徐賁
Johnson Chen 202008 16
• 而將其發揚光大的則是當時為美國軍方提供情報服務
的智庫「蘭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當
時為 1950 年代正值美蘇冷戰的緊張時局,而蘭德
公司負責替美國軍方研究如何在此種微妙關係中,先
發制人取得先機,當時蘭德公司研究員提出了舉世聞
名的賽局「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
來解決美蘇之間的核子彈競賽。
• 賽局理論也存在明顯的限制,即賽局理論唯有當所有
賽局參與者明確知曉賽局理論並深黯賽局策略時,賽
局理論方能達到預期的納許均衡,換言之,只有當其
他人都奉行納許均衡策略時,納許均衡策略才會是你
的最佳選擇,這是賽局理論非常基本的漏洞,也是被
批評脫離現實的主要論述。
賽局理論
• 1950年代,兩位想改革經濟學界的科學家馮紐曼
(John von Neumann) 跟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 一同提出了賽局理論的奠基之作
《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賽局理論或稱博弈論
(Game Theory) 憑藉獨特的創見與嚴謹高深的數
學推理過程,迅速成為當時最受關注的學說之一。
Johnson Chen 202008
17
賽局理論的應用和主要論述分支
賽局
理論
• 馮紐曼和摩根斯坦的賽局理論裡分成「合作賽局」和「非合作賽局」。在「合作賽局」中,參與者假設可
以在開始之前達成協議或簽訂合約,於是很快的可以達成一個雙方互利的平衡結果。在「非合作賽局」裡,
由於參與者不可能達成這種協議,因為協議是不可執行的(因為假設參與者會首先做出承諾,然後違背承
諾)。而這種兩個參與者的非合作賽局,就是我們常說的「零合賽局」。零合賽局勢一方得益,而另外一方
的利益必然受損的賽局。
• 在馮紐曼的零合賽局(Zero Sum Game)裡,最佳的策略是參與者計算每一個選項的「最壞結果」,然
後選擇最壞結果裡最不壞(The Least Bad)的那一個選項。這種策略於是就成為「極小化最大值 」
(Minimax)策略。因為你實際上是假設不合作的對手試圖造成你最大的損失(因為在零合賽局裡我們的
損失,是對方的得利)將最大的可能損失極小化。
• 賽局理論後來又衍生出所謂的「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模型。最出名的就是納許均衡和囚犯
困局的分析。在納許的模型裡,所有的參與者的抉擇是相互依賴的。一個人的最佳策略取決於其他人採用
什麼策略。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必須在不知道其他人採用什麼策略的情況下選擇一種策略,而其他人也是
在或許不知道我們採用什麼策略的情況下選擇其策略。在納許提出他的模型之前,這種情況下的推論似乎
就是陷入無止境的倒退。而納許的模型就是打破了這樣的無解的循環;一旦有人意識到,他們改變行為可
以得到更好的結果,原本的社會互動模式將會消失。如果一種社會互動模式需要持續下去,所有人都必須
沒有改變自身行為的理由。而這必然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已經根據其他人採用的策略,選擇了最好的策略,
那就是「納許均衡」。雖然個人做決定時都不知道其他人會怎麼做?每一個就像是正確猜到了所有人選擇
的策略一樣,並據此選擇了自己的最佳策略。而達成了一個穩定的均衡:沒有人可以藉著改變自己的行為,
得到更好的結果。
• 賽局理論有兩個用途:(1)它可以幫助我們在將現實世界裡的複雜賽局做成一個容易理解的分析;並且
很快的可以得出我們的最佳策略。(2)我們也可以用賽局理論來預測結果,這個預測可以是在商場上,
也可以用在國與國之間的角力(例如冷戰時期的美俄)。
Johnson Chen 202008
19
賽局理論-納許平衡
Johnson Chen 202008 20
搭便車為何成為明智行為?
Johnson Chen 202008
21
• 亞當史密斯相信明智合理的人們會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所以他觀察到了在資本主意經濟在運作的過程中總是會
有出現例如卡特爾,壟斷或其他「反競爭活動」的強烈傾向。但是在同時,似乎也有看不見的另一股力量會破壞
這樣的對於價格的操縱?而最終把市場或整個經濟體帶到一個接近完全競爭的平衡結果。後來的經濟學者們將這
個反競爭的力量歸咎於短視的企業,或個人無法看到長遠的利益所致,但是這個畢竟還是太薄弱的論證,
• 直到1930年代的歐森 (Mancur Olson)提出了所謂「搭便車」的概念來說明合作來壟斷市場最終會失效的
結果。歐森意識到,如果是否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完全對於事情結果沒有差別,於是做徒勞的犧牲與付出就完全沒
有意義。於是「搭便車」辨識一個合理性的行為,沒有道德上的疑慮。搭便車或許看似自私,但是在一些情況下,
因為自我犧牲並不會幫助任何人。所以理性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便會選擇搭便車,最後讓那個集體行動難以維持。
22
FREE RIDERS PROBLEM
搭便車效應
• 搭便車 (Free-Riding) 通常指自己在毫無貢獻的情況,享受
其它人貢獻所造就的成果。從道德面來看,搭便車無疑是不道德
且不該被鼓勵的,因會造成社會集體的不合作與不信任,但在現
代經濟學中搭便車反倒成為理性經濟人應該嘗試的行為,且被描
繪地無傷大雅,搭便車效應也開始於社會發酵發展。
• 這個觀念的轉變最早可溯及 1965 年歐森 (Mancur Olson)
所著《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歐森於此書中提到,沒有明顯效果的無私行為,不值
得被稱讚,若是理性的人便不會做出此種無意義的徒勞犧牲,
「搭便車」也因此變成了「經濟人」可以接受的理性的選擇。
• 歐森對於人人都該搭便車的理論提供三種情境,分別是:
1. 若人人皆搭便車,則事情不會成,因此我搭便車不會有影響
2. 若人人皆不搭便車,那我搭便車事情依舊成功,因此我應該
搭便車
3. 若社會上有部分人搭便車,只要其他人的貢獻足以成事,我
便可以順理成章地搭便車
只是困難的是,在現實世界中是十分難分
辨多少的個體貢獻「足以」使事情順利成
功,因為事情成功與否多半是漸進式的發
展,而非以臨界點的超過有無來界定標準。
也因此搭便車行為在現實生活實踐的難度
太大,人們無法準確判斷此事是否有明確
成事界線?或是多少貢獻足夠讓事情過門
檻?不僅如此,搭便車的頻繁發生將使社
會變成大規模的「懦夫賽局」,人們開始
算計個體與總體貢獻的積累,此時只要少
數個體的計算失誤便會使集體計畫承受莫
大的損失,此情況將直接導致社會的不穩
定,徒增社會成本。
搭便車對於公共經濟政策的挑戰
• 搭便車的問題在公共經濟學的範例上,特別是指:
• 公共物品生產和消費的非排他性(Non-Discretion)和非競爭性 (Non Competitive)
• 搭便車行為往往導致公共物品供應不足,或者政策的失靈現象
• 這個經濟體制中,某個體消費的資源超出他的分攤份額,或承擔的生產成本少於他應該需要承擔的份額。
或者讓指一些人需要某種公共財產,但事先宣稱自己並無需要,在別人付出代價去取得後,他們就可不勞
而獲的享受成果的現象,特別是在一些公共財的設置分配(例如燈塔,交通號誌)保險制度等。而藉由搭
便車效應,被假設成單純的「合理的經濟人」,於是在沒有道德或其他社會力量的箝制下規範下,濫用了
這個有限的社會資源或造成一些分配上的排擠,無法藉由市場機制獲得一個均衡的結果,最後使得制度崩
裂,或政策失靈。
Johnson Chen 202008 23
• 由於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導致市場在公共物品供給上是
無效率的,公共物品的供給主要是由政府來提供的,或者透過一些半
市場機制來提供彌補這個市場的失效結果:
1) 政府提供。政府直接向公民提供各種公共物品,這是現實生活中
最普遍的方式。如國防、安全、公共道路、給排水等。
2) 政府與私營機構簽訂合同。國家與企業簽訂經營公共產品 (BOT)
3) 政府授予私營機構經營權。
4) 政府給提供公共物品的私營機構提供補貼。
5) 政府制定規則由私人提供。(例如廣播頻道)
The Economics of Everything
經濟學的萬有理論
• 1950年代起,經濟學家開始將經濟分析應用在原本不屬於經濟範圍的生活領域,
例如賽局理論的馮紐曼和摩根斯坦(假設人類有如機器人,只會不斷計算報酬),
或是假設人們都是偏好滿足最大化來研究投票行為的亞羅,還有最終將這個人類
是生來自私,追求算計的假設拓展提升到分析其他人類行為,家庭關係,歧視,
犯罪,濫用藥物,教育,移民決定等的貝克(Gary Becker)。他和他領導的學
者們雖然被批抨者甚至嘲笑為「經濟學帝國主義」和把經濟學帶向「萬有理論」
發展,但是他們的許多見解在後來都變成了主流政治經濟政策的基礎。
• 與過往不同,貝克理論都是以追求「最大化」(Maximization)作為假設。對
他而言,人們行為是受到追求福祉最大化在驅動 (我們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越多
越好),只是我們的目標卻非常多樣,不一定是單純的金錢或物質。
• 貝克在1976年出版的「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The Economic Approach
of Human Behavior)自信的指出,「人類追求福祉最大化,以及市場基本上
是自由和競爭的這兩個假設,構成經濟學方法的核心」「經濟學是一種全面的研
究方法,適用於所有人類行為」。這兩句話後來變成了後來經濟學家最喜愛的經
濟學定義,也同時讓經濟學家因此獲得解放,不再局限於平凡的經濟研究,他的
主張促成了許多新課題與經濟活動的研究,讓經濟學「無所不包」,並且宣稱對
所有事物都有見解的「萬有理論」。然而這樣的缺乏道德限制的論述與假設而做
出來的決策與判斷,事實上就好像是一張「作惡的執照」。
Johnson Chen 202008 24
Gary Becker- U of Chicago
1992 Nobel Economics Laurette
市場民主 VS 古典民主
• 貝克以及後來形成的「經濟學帝國主義」支持者自傲的相信,他們可以對所有的社會政治現象提出見解與解決方案。
在他們在核心論述裡面認為,如果你想要某種東西,為什麼不能擁有它呢?同時他們相信「市場」可以提供一個比
「民主」更有效率的機制來分配這個世界上的資源,和做任何的決定。市場不會對品味,文化做任何的評論,市場也
不會對法律容許或禁止的東西做任何的價值判斷。(雖然包括了例如無法清晰有形定義的碳排放,通訊頻譜,但也包
括了例如有道德爭議的代理孕母與器官買賣)
• 但是我們必須理解,市場民主與古典政治民主(Classical Democracy) 不同。市場民主是「一元一票」,而非
「一人一票」;有錢人資本家會有更大的決定權,因為他們有更大的購買力。在一般的商品和服務市場或許這不是問
題 (或者我們願意忍受這樣的問題來換取市場機制的好處?)但是如果市場民主損害到了古典民主的時候,那又該如
何?
Johnson Chen 202008 25
• 民主的核心原則是全體公民「人人平等」。市場活動如果使有錢人可
以「買到」或交換到他們想要的政治結果 (例如雇用政治説客或雇
人排隊)那顯然是破壞公民平等原則。市場也破壞了選舉意外的公民
平等(例如兵役,購買足夠資產就可以移民變成公民,或社區服務)
• 其實公民平等並非只是賦予我們限制市場平等的理由。公民的平等是
讓市場得以運作的原始基礎。市場的參與者雙方必須在大致平等下的
條件進行交易,市場才能夠算是正常和有效的運作。剝削欺騙不是正
常。如果參與的一方極度貧困,脆弱,武力,他們容易在市場交易中
被剝削欺騙(例如童工,種姓制度最底層,奴隸)禁止這種交易是合
理的。事實上,我們並不能夠保證而因此假設市場中的選擇會讓雙方
受益。
道德風險 (Moral Hazard) 的問題
• 亞當史斯密(1776)在「國富論」中其實就已經意識到了道德風險的存在,只是沒有採用這樣一個名
詞。經濟學裡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的定義是「從
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或社會群體的行動和決定」
或者「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 經濟人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謂的「經濟人」具有兩大特徵:
1. 自利性 (Self Interest):在經濟活動中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遵循“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原
則,不斷根據市場各種信號的變化,及時作出恰當的行為決策,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
2. 理智性 (Rationality):能運用成本收益方法計算出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損益和盈虧關
係,
• 在常態下,大多數理性的經濟參與者,會為了避免在求利過程中的兩敗俱傷,因此會明智地制定一些
為大多數人認可的交易通則和規範,並且會在經濟活動中加以自覺遵守和執行。但在某些特殊條件下
(有道德風險)的情況下,會有一些少數經濟人的敗德行為,最終構成了對其他經濟人,社會,還有
經濟制度整體利益的威脅,最後或造成市場的失靈。
Johnson Chen 202008 26
• 影響形成道德風險的因素有:
 1. 社會環境因素
 2. 社會的信用系統的有效性
 3. 社會的教育
 4. 企業文化因素
 5. 個人價值觀念
誘因的觀念
Incentives
Johnson Chen 202008 27
• 1940年代以後,隨著心理學派的興起,應用科學控逐漸地展開一些控制人
類行為的相關實驗和研究。行為學派的研究者認為也可以利用適當的獎懲手
段來促使人們展現各種行為。因此相信可以利用「誘因」(或者助推*)的
設計,來觸發人們的一些動機,然後一定可以有效的操控人的行為。
• 多數的經濟學教科書讚頌市場經濟的優點。但是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我們
的觀念慢慢地在改變。越來越多傾向將經濟學定義成為「誘因的科學」。經
濟學家熱愛「誘因」(Incentive/nudge)…典型的經濟學家認為,如果
他們可以自由地設計適當的誘因安排,世上沒有問題是經濟學無法解決的。
而在日常生活裡,市場與誘因安排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
• 而這樣的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的道德結果,以及經濟學家們所獲得的暗示就是,
只要你出夠高的價格,你可以使幾乎任何人做任何事。同時,還有一個沒有
那麼明顯,但是一樣重要的暗示就是,經濟學家認為金錢,作為一個中性的
媒介,可以與所有的人們的行為和動機互換的概念。於是既有動機之外「只
有金錢」,又或者「金錢」取代了所有的動機。
• 而人們最終在無意識下,於是變成了經濟學家所假設與敘述的經紀人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變得會將
所有的事物和行為,不論道德與否,都把它貼上了一個價格標籤,讓我們可以自由的交換。
• 只是經濟學家沒有發覺到,如果金錢誘因排擠了某種行為原本的動機,原有的動機可能永久的被破壞,扭曲
或取代。這樣即便誘因隨後被撤銷,但是原本的行為也永遠不會被回覆了,因為道德義務感已經在無形中受
損了。
「誘因」的深入探討
• 經濟學的學生們很容易被「誘因」等這類便宜又簡單的假
設誤導。因為經濟學的影響力量越來越多,而財務誘因也
更變得普遍。經濟學家將有關誘使推助的議論引入日常的
生活-包括將討論「誘因」在一些極不恰當的情境當中。這
個誘因影響了我們的選擇,以及我們如何為它辯護。
• 首先,經濟學家假設了人類都是自私的,而忽略了人類的
利他和其他道德動機的成本或結果。這樣的假設導引出了
人人所有事務都有「一個價格」,然後價格與價格之間可
以以金錢作為媒介的來轉移。同時因為經濟學家只考慮了
一個狹隘的個人福祉最大化的動機,避免打開道德問題的
潘朵拉盒子。設法不要去討論其他例如公平,負責,自主,
尊重等價值觀的議題。
• 經濟學家還把所有的「誘因」是為是一種交換或交易。我
做你想我做的事情,換取報酬。因為交易是自願的,如果
任何一方的福祉受到損害,經濟學家於是就假設交易不會
發生。
• 於是如果所有都是按照這樣假設推論所形成的判斷,便會
有嚴重的限制性和看不清楚的缺陷。
Johnson Chen 202008
28
經濟學面對的重要道德風險爭議問題
• 人命金錢價值的統計
• 人體器官買賣
• 代理孕母
• 學校入學名額的拍賣
• 鐵達尼號是否該準備經濟艙救生艇*
• 搭便車
• 企業作弊
• 保險金詐領
• 提供金錢誘因鼓勵道德品格的行為
Johnson Chen 202008 29
學校給奬學金獎勵好學生,但是父
母用錢獎勵子女讀書為什麼就不好?
• 經濟學家相信人們對誘因是有反應的。學校會用獎學金去
鼓勵學生考得好成績,但是同樣的都是錢,為甚麼父母不
建議這樣做呢?既然目標都是一樣是激勵學生用功唸書,
而同樣金額的錢是達成這個目標所提供的誘因?
• 學校以獎學金鼓勵學生,和家長用錢鼓勵子女是不一樣的。
因為學校和學生的關係比較簡單,在學生畢業後便沒有直
接關係了,學校鼓勵學生考取好成績,是一視同仁的。同
時學生還要和同學一起去經歷競爭·,所以或許拿到獎學金
的所得到的榮耀,遠高過獎學金的金額的意義。
• 孩子讀書考試是他們自己的責任,考試成績好,盡了力,
父母可以給予一些獎勵也是好的;但是要千萬記得應該避
免把金錢作為一個「目標」。因為讀好書,盡力做好本分,
是他應有的責任,他的目標不是為了一筆金錢或獎勵。如
果是這樣的話,「金錢」變成他盡力與否的目標,這個觀
念就是大錯特錯了,同時也是經濟學的道德風險之一。
推助(Nudge)
• 經濟學家一直不能夠準確的定義「誘因」的假設,來迴避相關的道德批判,而深深地感
到困擾。於是很多的學者便嘗試以不同的字眼和定義來迴避這些道德的爭議,並且期待
能夠有一個比較中性的字眼和可以執行的規範來鼓勵一些經濟上的行為。
• 推助(Nudge)是一個最新的用語,可以為原本過於簡單的「經濟人」的假設(只注重
私利與理性)多一些可以運作的彈性,並且讓引導一些期待經濟行為的作法上可以少掉
一些道德上的討論,因為推助的基本假設都是這些政策都必須要符合最低的道德要求。
• 一般人不會權衡所有相關因素並審慎推算出「最佳」或「最合理」的選擇,而是以經驗
法則,直覺,衝動和惰性引導自己。推助概念的核心見解是,與其對抗這些力量,不如
利用它們,和引導或推動人們做出他們會做出的選擇,也就是經濟人的選擇,或者至少
與此相近的結果和選擇。
• 推助的核心假設是,理想的選擇,完全理性的選擇,正是經濟人會做的選擇。而經濟人
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增進自己的福祉。誘因的安排不可能損害任何人的利益。但是確
切如何達成最大福祉以及個人的偏好等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於是這樣讓經濟學家可以
專心的從道德問題中解脫,而專注在這個意外的經濟問題的研究。
• 「推助」策略已證實有助於社會行銷,鼓勵人們做出正確決定,如使用更少的能源、吃
得更健康或成為器官捐贈者。而且也適用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互動,只要動點腦筋,從人
的心理層面發現攻入點,可能會收到比直接訴求更好的效果。
Johnson Chen 202008 31
Richard Thaler
2017 Nobel Economics Laureate
經濟推助的範例
在英國稅金催繳通知書會特別提醒
「附近居民都已經按時繳稅」 Johnson Chen 202008
32
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男性廁所
小便池的蒼蠅降低清理成本
自助餐餐廳將便宜容易吃飽的食
物放在易取到的地方
十字路口讓駕駛減速的視
覺錯覺效果
鼓勵回收的有趣互動裝置
一些主要助推的元素
 道德訊息 (例如催繳稅金)
 趣味
 與脈絡和文化結合
 人的視覺或思考錯覺
 提醒獎懲
Johnson Chen 202008
33
• 雕刻在芝加哥大學社會研究所大樓拱門英
國物理學家柯爾溫男爵的名言: 「如果你
無法測量,你的知識是粗略和無法令人滿
意的」
• 在過去的五十年左右,量化的測量與證明一直位居於經濟學和經濟學研究
的核心。經濟學家也因此有了所謂「有數字好過沒數字」的觀念。然而經
濟學所以來的數字,機率,金額等,有本身的限制性的問題存在。
• 但是如果人們將來將這種「信賴數字」轉為「信賴自己的判斷」,或者引
用錯誤的數字作為一個判斷和決定的定錨,這個可能會使得原來的概念消
失無影無蹤,或者被扭曲或引領出錯誤結果的風險。將經濟數字引入決策
或辯論中,並不是中性客觀分析的第一步,更談不上是必然提高精確度的
一種進步,有的甚至是不道德或反民主。只是因為我們對於實際世界運作
的掌握還是太少太微弱了。不深思考慮,只是引用不精確的經濟數字,會
讓我們輕視了未來世代的利益,做一些不顧後果的決定。
沈迷數字與量化的經濟學
延伸閱讀:艾爾斯伯格悖論 (The Ellsberg Paradox)
Johnson Chen 202008 34
• 1962年 哈佛大學一位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做了一個有趣的實
驗,他放在實驗者面前兩個不能夠預知內容的大甕。實驗者
不能看到甕的裡面。但你知道左邊的甕包含 50 個白色彈珠
和 50 個黑色彈珠。右邊的甕也包含 100 個彈珠,但是白
色和黑色彈珠的比例是未知的,每一個比例有同等的機會。
• 這個遊戲的規定是:如果你可以在抽到一個黑色彈珠,你會
贏得 100 元。艾爾斯伯格發現,人們壓倒性地選擇從以已
知的概率的甕中抽球,而不是在未知比例的甕抓住機會。儘
管第二個甕有更高可能有更多黑色彈珠,例如 100 到沒有
白色彈珠,都有可能。事實是,從任一個甕中抽取黑色彈珠
的概率是相同的。
• 分析原因,受訪者不會選擇艾爾斯伯格悖論中的第二個甕的
部分原因是,白色和黑色彈珠的比例超出了你的控制範圍。
從任何一個甕中挑選一塊黑色彈珠仍然有機會率的影響,但
至少比例不會像第二個甕那樣改變。
• 艾爾斯伯格悖論影響著各種決策,包括我們對生活和職業做出
的重大決定。我們的大腦對風險的不確定性的研判其實進化的
很差。無論潛在獎勵的大小。我們傾向可能注視在潛在損失上,
而不是在自我實現,自由和意義上可能獲得的得益。
• 人類是厭惡風險的,所以我們選擇堅持不良情況,而不肯面對
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可怕的。也因為人們有對模糊和不確定
性的強烈厭惡的不理性傾向,這意味著他們對已知的事物存有
偏好,所以往往會花很大的努力放棄一個不確定的賠率遊戲,
轉移到一個具有一定賠率的遊戲 ,即使這個遊戲的可能性是
帶來負面的損失,但是終究我們還是會選擇了不理性的結果。
延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艾爾斯伯格悖論解釋了多數了人們
為什麼有較低的目標,並為平庸而滿足。
• 為了避免陷入艾爾斯伯格陷阱,我們可以選擇提醒自己「擁抱
變化」。因為你周圍的世界變化如此之快,我們之間只有敏捷
才會茁壯成長。儘管敏捷意味著要接受大量無法控制的事情。
但是所有的事務原本就具有變化無常的不確定性,包括我們自
己的喜好意識和身體。如果我們能對不確定性感到舒適一點,
我們永遠不會思考可以達到的高度。同時,只有擁抱一些風險,
你才能獲得不同尋常的成功
延伸閱讀: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 有關不確定性的傳統思維,經濟學
假設不確定的現象也是呈現和自然
中常見的鐘形的常態分佈曲線呈現
• 我們離平均值越遠,遇到的機率就
降得越快,而在鐘形曲線接近邊緣
的時候,可能性就從「極為罕見」
「降至甚至不可能發生』
Johnson Chen 202008 35
• 我們對於藉由估計平均值或者典型值而產生對於尚未知道的數字有
一些概念的想法,是既誘惑又令人安心。(我們也意識到異常低或
高的數字不大可能出現),因為鐘形分佈。在面對自然界而非人類
社會的風險的時候,我們也演化出運用「簡化了的鐘形分佈」的思
維,因為這是一個大致可靠而且準確的因應策略。但是當我們把這
個思維用在錯誤的地方(例如具有冪律或碎形分佈的事件或機率例
如7級大地震發生的機率)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 2007-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一段時間裡,風險管控經理和他們用
鐘形分佈為基礎的模型告訴我們,與房市掛鉤的各種複雜難懂的金
融商品是安全的投資,因為風險已經是被中立和量化了。同時全美
房價全面下跌20%的機率相當于「宇宙歷史上不會發生一次」,而
這些投資經理人們故意無視這個事實(或者相信幸運或貪婪成性),
災難還是發生了。
• 而 2020年的新冠肺炎(COVID19)也是完全不能夠用我們所習慣
的由鐘形分佈的思考模式所預測和透視的。
柏拉圖最適 Pareto
Efficiency
• 「柏拉圖效率」是經濟學中的非常重要概念,是用發明這個概念的義大利
經濟學家-維弗雷多柏拉圖(Vilfredo Pareto 1848-1923)名字命
名的。
• 效率一直是當今經濟學和相關議題的最重要的根本概念。「柏拉圖最適」
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給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如果從
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
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而換句話說,就是不可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受
損的情況下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這也就成了經濟學裡市場均衡的最低標
準,主導了當今所有經濟學家對於不平等的定義與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一
個經濟政治方針非常重要的指標。
• 柏拉圖的概念給予經濟學家一個方便的藉口,讓他們可以心安理得的無視
政府政策或廣泛的經濟變化所產生的贏家與輸家的問題。經濟學家不再需
要負擔或面對道德的評價。這導致了政府和企業在看似客觀的政策分析裡
只關注效率問題,而不是公正,公平或平等。而之後的經濟學教科書也是,
一再提到柏拉圖效率(最適)但卻完全沒有提到不平等的問題。
• 對於不平等,柏拉圖所觀察到的結論是這是「自然而且無法避免的」。不
同的時空,穩定的不平等型態其實是反映了人們在才能和材質方面的先天
差異,所得與財富的顯著不平等是必然和自然的結果·。而如果民主社會
試圖干預來減輕這種不平等或限制優先人才向上流動的自然傾向,社會就
有可能陷入停滯和衰退。試圖抵抗這種財富集中在少數傑出財富創造者受
傷的趨勢,可能是徒勞無功的。
36 Johnson Chen 202008
Johnson Chen 202008 37
• 在一個沒有協調與控制的自由經濟體系,所謂的全球化的「國際分工」模型,很容易就變成了是一些國家專門營利,而
另外一些國家專門遭受損失。今日的拉丁美洲就是最好的例子。自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越洋過海,吞噬這一地區的遙遠
時代起,拉丁美洲就淪為專門遭受損失的地區。
• 今天的拉丁美洲完完全全地變成了富國的附庸之效,繼續為他人之需而存,成為富國的石油、鐵礦、銅礦、肉類、水果、
咖啡、原料、糧食的產地和倉庫。富國從消費這些原料中所得的利潤,遠遠超過拉丁美洲在生產這些原料的過程中所獲
得的利潤。貿易越是具有更多的自由,就越是需要為蒙受貿易損失的人修築更多的牢籠。我們的審訊和執法制度不僅為
處於統治地位的國外市場運轉,而且還從被人主宰的國內市場所得的外國貸款和投資中提供源源不斷的大量利潤。
拉丁美洲的歷史,就是世界資本的分贓史-1
• 拉丁美洲是一個血管被切開的地區。自從發現美洲大陸至今,這個地
區的一切先是被轉化為歐洲資本,而後又轉化為美國資本,並在遙遠
的權力中心積累。這一切包括土地──地上豐富的物產和地下富饒的礦
藏;人──人的勞動和人的消費能力;自然資源及人力資源。各國的生
產方式和階級結構取決於每個國家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程度,及
賦予每一地區一種職能,而且總是有利於不同宗主國的發展。
• 這個鴻溝不斷擴大。至20世紀中,富國的生活水準已超出窮國的
50%。發展加劇了不平等。整個帝國主義體系的力量是以「局部必須
不平等」為基礎,這種不平等邁向越來越驚人的程度。在日益擴大的
差異推動下,壓迫他國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富有
• 據聯合國統計,盤踞在社會上層六百萬拉丁美洲人的總收入,相當於
所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點四億人的收入;有六千萬農民平均日收入
僅為0.25美元。然而在社會頂層,他們卻錢財揮霍在炫耀派頭及無謂
的各種奢侈。。
Johnson Chen 202008 38
來源:「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拉丁美洲的歷史就是
世界資本的分贓史
• 同時在拉丁美洲,貧困正在悄悄地殺人;因為衛生醫
療不足而造成的死亡雖然不是顯而易見的,但卻是實
實在在的,並且還在加劇。雖然這種有系統的暴行,
然而貧困的人們卻早已習慣咬牙忍受痛苦。同時造就
這個人道災難的富國至今仍然可以逍遙法外,因為窮
國還不可能發動一場世界大戰。但是帝國關心此事,
既然他們信奉的自由資本主義不相信為這些人們增加
麵包,因為就直接或間接地盡可能消滅寄食者。
• 在多數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困境問題不是人口過剩,
而是人口缺乏。巴西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較比利時少三
十七倍,巴拉圭人口的密度比英國低四十八倍,秘魯
的人口密度比日本低三十一倍。拉美人口最稠密的國
家─海地和薩爾瓦多的人口密度也低於義大利。總而
言之,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厄瓜多、巴拉圭和委
內瑞拉一半以上的地域荒無人煙。烏拉圭是一個老人
的國家,其人口增長常低於拉美所有國家,但是近幾
年來沒有任何一個拉美國家像它那樣遭受如此殘酷危
機的懲罰,這懲罰幾乎將它拖入十八層地獄。烏拉圭
荒蕪了,肥沃的大草原本可以像遠比今日還要多的人
口提供食糧,然而烏拉圭人卻在土地上忍受著貧困的
煎熬。
• 在華盛頓,雖然有人們開始主張窮人並不願意成為窮
人。但是,如果沒有方法與手段,就不可能達到這一
目的,並且順便也就寬恕了現行的剝削結構。
幻想中的自由經濟體卻變成噩夢的香港
• 近十來年,香港的不平等問題日益嚴重。據統計,香港原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
由2006年的0.533上升至2016年的0.539。也因為香港一直奉行「古典經濟學」
的自由主義的小政府的原則,於是即便是稅後福利和收入的轉移亦有所不足。
例如法國即便2016年堅尼系數達0.516,亦不算低,但透過政府介入和稅後福
利轉移後,只有0.291,而香港則為繼續為很高的的0.473。其他主要經濟體
的除稅後堅尼系數也都低於香港,如新加坡0.356、美國0.391、英國0.351、
澳洲0.337、加拿大0.318。而這個造成貧富差距的主要是香港號稱最自由經
濟體,奉行自由主義,採取低稅率。
• 香港的發展就是無視社會分配公平正義的經濟學理論,一個殘酷的由頭到尾的
寫照。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香港曾享受過全民就業,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的日子。這個政策因此沒有引起任何質疑,直到房價失控,薪金追不上物價,
社會財富落入極少數人的手中,大部分資源由他們控制及支配,民怨沸騰,才
猛然驚醒香港的經濟制度出了問題。
Johnson Chen 202008 39
• 香港政府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使土地發展商可以完全操縱樓宇的供應,待
價而沽。他們憑著雄厚的資本,囤積居奇,牟取暴利。除此之外,香港樓宇轉
賣賺取的利潤不必支付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 tax),鼓勵炒賣風氣,
刺激房價上揚,使擁房者愈來愈富有,窮人置業則愈來愈困難。而這個現象在
香港的嚴重性無以復加
• 香港沒有推行防止壟斷法,各行各業與衣食住行的各行各業都有與房地產致富
的大集團的參與,形成壟斷,小本經營的商人一個繼一個被不公平競爭和無止
境的租金所蠶食而從市場消失。小市民無奈成為大集團的僱員,賺取可憐的待
遇薪資。原本是一個理想古典經濟學的自由經濟體,但是今天卻變成了資本主
義下可怕的惡夢。
2017 香港最富有的
1%家庭佔去香港超過
一半的財富
(52.6%)
易得性捷思造就社會公平定義的扭曲
Johnson Chen 202008
40
• 我們的記憶會作弄我們,並且有系統地建構「我們以為」是實際的
世界。易得性捷思是一種心理和思考迴路的捷徑,但是這個捷徑會
扭曲我們的判斷,因為會令我們過度重視容易想起的日子。例如高
收入的人全部都很容易記住他們特別努力工作的例日(通宵,週末
工作之類)至於我們所不熟悉的低收入者,我們自然難以想起他們
同樣努力工作的生動例子。
• 同樣,我們容易想起我們以前必須克服的障礙和挑戰,比起曾經想
起對我們有利的環境容易的多。因為苦難與逆風的狀態比較容易視
覺化,不可能被忽視,也容易被記住。所以高收入者可能真的相信
高收入是他們應得的,因為他們清楚自己曾經多麼努力的工作,克
服了哪些困難才得以成功。
• 心理學家也證明,人們保持某種信念是有動機的;他們選擇保持這
些信念,因為它們具有某種功能或可以滿足某種心理需求。而在崇
尚自由主義競爭的美國 (或香港),當窮人一點也不好玩。因為
美國的社會福利不足,而且稅後不平等比較歐洲和其他社會主義和
福利國家嚴重。因此美國人比歐洲人更相信你得到你應得的,你值
得你得到的。這些信念有利地激勵個人和孩子們盡可能的努力工作
以免陷入貧窮,同時也因為這樣,讓他們有助於減少即便漠視街上
乞討,無家可歸的人們也不會有的內疚和罪惡感。
• 而這樣的心態讓我們對於貧窮和不平等的社會問題也逐漸的再改變。
我們變得相信慷慨的社會福利會令窮人變得懶惰。我們面對高度的
不平等和社會不公義,但是我們竟然是利用經濟學理論和拼湊出來
的不完整數據來說服自己這個是合理的。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
41
• 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給予了印度裔美國學者阿比
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法國出生的埃斯
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國學者邁克爾·克雷默
(Michael Kremer)三位,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窮
方面所提出的實驗性方案與論述。他們通過實證探究貧窮
的根源,發現處在貧窮狀態中的人和普通人在慾望、弱點
以及理性的層面上,實則差別不大。
• 而貧窮與富裕的區別在於,貧窮的境遇導致窮人接受信息
的渠道受限,造成許多小錯誤,並產生惡性循環。例如沒
有收入來源自然沒有退休計劃。還有,不識字於是無法看
懂複雜拗口的健康保險產品等。普通人所忽略的小消費、
小障礙和小錯誤,在窮人的生活中可能成為關鍵問題。換
句說話來講,貧窮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剛好窮人活在一個
「貧窮」的環境而己。在這個環境裡沒有足夠信息令到他
們作出正確的選擇。
• 對於窮人群體而言,由於信息渠道受限,因而需要擁有更
多的技能和更強的意志力,承擔更多的義務。雖然要擺脫
貧窮並不容易,但三位獲獎人的研究表明,只要一點兒援
助,一些信息、或者一些輕微的政策,就可以產生意想不
到的積極效果
延伸閱讀:全民基本收入 (UBI)
• 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是近期全球最熱門議題之一,這個概念在海耶克時代即被
提出,是一個避免政府過度參與,但是有給予人們足夠自由度的一個社會福利制度。即便在富差距巨大的美
國,這次也在民主黨初選的時候,也因為有台裔美籍的參選人楊安澤 (Andrew Yang)提出而獲得關注。
鼓吹全民基本收入的人們主張,一個可以維持在社會裡最低生活所需無須擔憂的收入,是人們最基本的生存
人權和免於被政治體制,被資本主義奴役自由(*海耶克的主張)的最基本普世價值。
• 全民基本收入沒有統一定義和金額,視各個國家或經濟體的實際狀況。儘管又所不同,但是有幾個共通訴求:
1) 承認基本工資制度,無法供應所有全職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所需;
2) 經濟發展無法解決貧窮-尤其是工作貧窮的問題;
3) 自由人權與經濟上的安全保障(Economic Security)不可分割;
4) 國家必須承擔最根本責任
Johnson Chen 202008 42
• 全民基本收入的支持者樂觀的相信,有了基本收入,社會經濟弱勢族群就不必
屈就壓榨的勞動環境,或為了生計身兼多職;照顧家中老弱病癱的主婦、煮夫、
孝順子女,能夠獲得基本報酬;也允許更多人投入創業、創作、志工、或符合
興趣的低薪工作,為自己爭取更多可能,為社會注入活力,同時逆轉不斷惡化
的貧富差距、平息階級對立。
• 但是同樣悲觀的反對者則是擔心,一旦施行基本收入制,對企業如同殺雞取卵,
被迫加薪、加稅、卻不能保證有人上工,公司營運成本墜入失控深淵,陸續倒
閉必然重傷國家經濟,就跟不能隨便提高基本工資,是一樣的道理。
作善的執照
• 在經濟理論裡假設,因為市場將商品有效的分配給最重視它們,出
價最高的人們,因此讓社會福祉可以最大化。這也就達到了狹義的
經濟學的公平和效率。但是在同時,因為市場機制的不完整或失靈,
買家願意支付的價格,並不能夠可靠地反應商品對買家真正的價值。
人們會照顧好自己的利益,但是經濟學和心理學也同樣的證明,人
們會犯錯,而且有些錯誤是不可挽回的。同時,付錢的意願往往也
受到付錢的能力。
• 而當信用與商譽可以以一個數字成本和機率來衡量,因此讓追求利
潤最大化的企業可以拿到作惡的執照,然後願意冒險不顧道德考量,
作弊做出最壞的結果。還有富有國家的人們,花在讓自己看起來美
麗的消費,遠遠大於在未開發國家和地區發展和預防瘧疾的疫苗和
治療。雖然我們都知道無可爭議地,治療和消滅瘧疾會為甚至「全
世界」帶來更多的福祉。而最終說到底,就是我們經濟學一直的假
設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市場價格並不是反映價值的可靠指標!
• 我們的世界並不是按理想中的經濟理論在運作的。相反的它還有很
多不完美。我們無論是有意無意對於公平的忽視,經濟學的學生必
須要認知道,「道德」代表人們希望世界運作的方式,但是「經濟
學」則是代表世界實際運作的方式的一個層面。經濟學家並非獨立
於經濟之外。經濟學學生的我們,即使以最狹隘的福祉最大化來衡
量定義,我們必須要謙卑的承認在現實的世界裡,許多市場仍是失
敗的。所以更加要把我們的學習和累積的知識用在致力於更公平與
公義的社會。
Johnson
Chen
202008
43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Johnson Gmail

看穿商業價值的金融理論
看穿商業價值的金融理論看穿商業價值的金融理論
看穿商業價值的金融理論Johnson Gmail
 
職場倫理 簡體版
職場倫理 簡體版職場倫理 簡體版
職場倫理 簡體版Johnson Gmail
 
猶太人的智慧經典 塔木德 Talmud
猶太人的智慧經典 塔木德 Talmud猶太人的智慧經典 塔木德 Talmud
猶太人的智慧經典 塔木德 TalmudJohnson Gmail
 
Google 工作不累累
Google 工作不累累Google 工作不累累
Google 工作不累累Johnson Gmail
 
開發你的潛在領導力 Titleless Leadership
開發你的潛在領導力 Titleless Leadership開發你的潛在領導力 Titleless Leadership
開發你的潛在領導力 Titleless LeadershipJohnson Gmail
 
量子領導力 Quantum leadership
量子領導力 Quantum leadership量子領導力 Quantum leadership
量子領導力 Quantum leadershipJohnson Gmail
 
Algorithms that changed the future
Algorithms that changed the futureAlgorithms that changed the future
Algorithms that changed the futureJohnson Gmail
 
樂於委身 走進職場神學的世界 Live, Work and Create
樂於委身 走進職場神學的世界 Live, Work and Create樂於委身 走進職場神學的世界 Live, Work and Create
樂於委身 走進職場神學的世界 Live, Work and CreateJohnson Gmail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italiano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italiano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italiano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italianoJohnson Gmail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japanese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japanese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japanese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japaneseJohnson Gmail
 
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Johnson Gmail
 
Nlp 身心語言程式0927
Nlp 身心語言程式0927Nlp 身心語言程式0927
Nlp 身心語言程式0927Johnson Gmail
 
銀座媽媽桑要教你的讀心術
銀座媽媽桑要教你的讀心術銀座媽媽桑要教你的讀心術
銀座媽媽桑要教你的讀心術Johnson Gmail
 
視覺溝通的文法 Essential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視覺溝通的文法 Essential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視覺溝通的文法 Essential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視覺溝通的文法 Essential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Johnson Gmail
 

More from Johnson Gmail (20)

看穿商業價值的金融理論
看穿商業價值的金融理論看穿商業價值的金融理論
看穿商業價值的金融理論
 
職場倫理 簡體版
職場倫理 簡體版職場倫理 簡體版
職場倫理 簡體版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
 
猶太人的智慧經典 塔木德 Talmud
猶太人的智慧經典 塔木德 Talmud猶太人的智慧經典 塔木德 Talmud
猶太人的智慧經典 塔木德 Talmud
 
Google 工作不累累
Google 工作不累累Google 工作不累累
Google 工作不累累
 
開發你的潛在領導力 Titleless Leadership
開發你的潛在領導力 Titleless Leadership開發你的潛在領導力 Titleless Leadership
開發你的潛在領導力 Titleless Leadership
 
量子領導力 Quantum leadership
量子領導力 Quantum leadership量子領導力 Quantum leadership
量子領導力 Quantum leadership
 
Algorithms that changed the future
Algorithms that changed the futureAlgorithms that changed the future
Algorithms that changed the future
 
Millionaire in you
Millionaire in youMillionaire in you
Millionaire in you
 
樂於委身 走進職場神學的世界 Live, Work and Create
樂於委身 走進職場神學的世界 Live, Work and Create樂於委身 走進職場神學的世界 Live, Work and Create
樂於委身 走進職場神學的世界 Live, Work and Create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italiano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italiano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italiano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italiano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japanese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japanese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japanese
680 words in target language japanese
 
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神聖的你
神聖的你神聖的你
神聖的你
 
The+secret
The+secretThe+secret
The+secret
 
大腦除錯術
大腦除錯術大腦除錯術
大腦除錯術
 
Nlp 身心語言程式0927
Nlp 身心語言程式0927Nlp 身心語言程式0927
Nlp 身心語言程式0927
 
近乎佛教徒
近乎佛教徒近乎佛教徒
近乎佛教徒
 
銀座媽媽桑要教你的讀心術
銀座媽媽桑要教你的讀心術銀座媽媽桑要教你的讀心術
銀座媽媽桑要教你的讀心術
 
視覺溝通的文法 Essential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視覺溝通的文法 Essential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視覺溝通的文法 Essential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視覺溝通的文法 Essential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作惡的執照. License to be Bad

  • 1. LICENSE TO BE BAD 作惡的執照-經濟學如何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Jonathan Aldred-Cambridge University Johnson Chen 202008 1
  • 2. Johnson Chen 202008 2 經濟學來到了一個需要重新檢視的交叉路口 • 從1950年代,經濟學家開始講經濟分析應用在不同的社會科學以及與我們相 關的其他生活領域。我們開始看到例如經濟學裡的「賽局理論」被運用在美蘇 冷戰,分析利益衝突,考慮雙方的選擇。 這些經濟學理論的拓展改變了大家對於政治和經濟的思考方式。 • 例如我們對於誘因的觀念改變了;過去一些曾經是社會非法,甚至禁忌的思維 和作法也變成了接受和日常。因為這些新經濟學領域的興起,我們被鼓勵相信 不同的行為和行動是可以被接受,甚至理所當然到了合乎邏輯的地步。 • 新經濟學對我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有著無比的支配力。一些縱使在我們祖父母 輩會認為是愚蠢,有害或缺德的行為,現在卻墮落變成了合理化? 我們為什 麼會走到這樣的地步?為什麼富有的國家,有錢人越富有?卻有窮人需要靠救 濟金和食物銀行過活?為什麼我們相信讓富人富裕可以幫助經濟?但是讓窮人 變富裕卻是壞事?在網路上免費取得音樂,新聞和其他內容是無害的;人民難 免會誇大保險索賠金額,並且盡可能的避免納稅…….若是我們任由這種轉變默 默地發展下去,社會出現的貧富懸殊,失業,醫療和教育和教育崩潰等問題將 更無法逆轉。想像經濟學是一個偉大的陰謀,不但限制了我們選擇,更決定了 哪些答案,價值觀和倫理道德標準是我們現代社會經濟體裡可以或值得有的
  • 3. 3 • 三星和蘋果在新智慧型手機的設計和定價方面 的競爭,其實都在一場賽局理論的預測當中。 • 在書店瀏覽了一本書的內容,讓後上網查詢, 發現網路書店比較便宜,所以沒有在書店購買, 改成上網買。這個搭便車(Free Rider)的 行為,許多人不經意的在做 • 現在美國和許多歐盟國家的移民政策:任何人 只要在地主國購買夠多的資產,都可以移民該 國。這是來自於芝加哥經濟學家貝克的思想。 • 說服甘迺迪總統與前蘇聯克林姆尼宮建立熱線 的是不是政治或外交顧問,而是經濟學家。因 為他們提出了人命價值的概念。 • 政府拍賣5G行動通訊和電視廣播頻譜,建立碳 排放市場,讓企業得以用買賣的方式排放「二 氧化碳」的權利,來自於寇斯定理的世界觀。 經濟學主宰了我們現代社會的各個層面
  • 5. Johnson Chen 202008 5 • 自亞當史密斯 (Adam Smith) 在 1776 年出版《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後,現代經濟學的這門學問於是開始有了雛型和研究方向。經濟學的核心論述 假設也隨著國富論的基礎,即「人是理性的」,這個假設是所有修習過經濟學原理的學生 們都能朗朗上口的。 • 「理性的經濟人」假設也運用在許多近代的延伸理論,理論中往往假定人為自利 (Rational) 的,且追求自身福祉 (Utility) 最大化。但這類追求自利並不斷計算得 失的經濟人其實並非亞當史密斯最初的假設,也不像是生活在真實世界的人們。亞當史密 斯最初所說的「理性的人」其實是開明自利 (Enlightened Self-Interest) 的概念, 他要求人們培養教養、風度、與道德情操,而非一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於是,經濟學家將人類的所有行為都與「自私」畫上等號,即便是人類所有利他行為在迂 迴扭曲地解釋下成為了自利,每一個行為最終都能被解釋為是「自私」的,但這種經過套 套邏輯 (Tautology) 思路所得出的結論反而告訴我們,「自私」的概念愈是廣泛,它 也就愈沒意義。因為任何一種情感都能由此解釋合理,包括「愛、友誼、忠誠….」等。而 這個看似荒謬的理論基礎,在我們透過科技越來越能夠掌握現實狀況的同時,也帶來了意 想不到的影響。 • 簡單地觀察,我們發現近代的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尤為明顯) 的假設似乎越來越偏離真實 世界,而趨近經濟學家幻想中的樣子。此種假設下的人類缺乏了被稱之為人最主要的原因: 愛、友誼、忠誠,因為上述這三個元素皆無法量化。即使是再精密的數學方程式、再千錘 百鍊的經濟學模型都沒辦法確切表現出人受這些因子驅動的行為模式,人性在一層又一層 的經濟學假設與數學式中被消磨殆盡,而成了冷冰冰的決策機器,做出符合經濟學家預期 的行為,計算著凡事利弊的得失。 • 現代的經濟學似乎從亞當史密斯的「開明自我利益」假設脫離,而只是單純的截取了「自我 利益」四個字。一旦我們假設於錯誤的「歪理」,即使加上複雜高深的數學證明依舊無法 戰勝明顯的「真理」,這也證實我們現代經濟學理論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經濟人假設的誤導所形成的一個幻想世界
  • 6. Johnson Chen 202008 6 利他主義 Altruism 利他主義一詞,源於拉丁語alter,意 為他人的。19世紀法國哲學家兼社會 學家孔德,明確的把它作為一種道德原 則引進倫理學體系。 根據他的定義利 他主義 ( altruism ) 有以下幾個 要點: 1. 利他主義必須付諸行動 2. 利他的行為必須是目標取向,其目 標是提升他人的福祉,如果行為者 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無意中或 順便為他人創造了一些好處,這樣 的行為也不是利他的行為 3. 在利他的行為中,意圖比結果重要 4. 利他的行為或許會造成行為者自己 可能的損害 5. 利他是無條件的,行為者不能預期 任何的回報。 • 對利他主義而言,他人的 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 要。利他主義在許多思想 和文化中是一種美德。希 臘哲學家阿里斯多德就曾 經說過,「美德是由實踐來 培養,我們靠做正義的事 情變得更正義,靠做勇敢 的事情變得更勇敢。」 • 也有許多生物遺傳學者認 為,這個利他主義其實在 進化遺傳學中是可以增加 自己和群體的生存機率。 • 事實上我們也知道,沒有 人是可以像「經濟人」那 樣,永無止境的計算成本 效益。因為這樣的生活方 式是不可能也不是理性的。
  • 7. 開明的自我利益 Enlightened Self- Interest • 亞當史密斯所主張的「開明的自我利益」與自私(Self Interest) 其實是不同的。他所講的開明自立,要求人們要培養教養,風度和 「道德情操」。例如,他擔心,人們「傾向仰慕有錢有勢者,只是專 注於自己的利益,狹隘自私而沒有限制,並鄙視貧困卑微者,將導致 『我們的道德情操敗壞』。 • 在人們的種種行為裡,其實還有無私的利他的行為,例如不僅是善待 親友,會在街上見到錢包而設法還給物主,只是多數的偏執經濟家們, 為了更加鞏固傳統經濟學的假設和好不容易辛苦建立的數學模型,於 是也把這種利他的行為依然被理解是『假裝』利他的自私行為。例如 藉由展示利他行為的美德模式是為了使他人信任,而有後續的目的。 (例如以後可以隨時可以欺騙他們)。這種思路其實是混合了荒謬的 套套邏輯 (Tautology)每一個行為到最終都可以被理解為『自 私』,但是自私這個概念越是寬泛,它就越沒有意義。 Johnson Chen 202008 7 • 為了避開這些困難,後來的經濟學家避開了人類行為是否『自私』的這個爭議,於是他們把 理論和模型轉為假設人是『理性』。這個的轉換使得經濟學家就可以油滑地在所謂『理性』 的描述性和規範性含義之間游移。而面對行為和心理學等人類行為往往不理性的壓倒性證據, 經濟學家們然後解釋說經濟學只是在討論『理性行為』理想的情況下的預測。 • 於是一種普遍的模式開始浮現,也把很多人不知不覺中變成就像理論裡的『理性經濟人』。 無論我們決定做什麼?結果是否為不良行為?都不要緊,因為他們可以被重新定義為理性行 為。經濟學於是給了我們一套社會和生活運作的指引,一套規則鼓勵我們遵信,然而這些規 則卻是非常奇怪。於是變成了一個無法挽回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 8. Johnson Chen 202008 8 經濟學是通往奴隸之路嗎? The Road To Serfdom, Fredrich .A. Hayek (1944) • 海耶克的核心論述是:如果一直讓政府向中央計畫模式靠攏 ,或者在經濟系統裡中 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如凱因斯學派所提出的政府介入),這樣將會使國家走向邪路。 而當年的德國正是走上這條路,最後出現了納粹極權體制,人民變成了國家的奴隸 而不是主人。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最後將會直接危及個人自由,而恢復這些自由, 只能夠依賴長期,緩慢和耐心的取消市場干預。同時,唯有將整個社會交給市場力 量,個人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 海耶克的理想中,政府只須掌管那些非由政府處理不可的社會組成要件,像是國防。 海耶克認為應該私有化的服務包括「從教育到涵蓋郵政、電報、電話和廣播的運輸 與通訊等『公共設施』,各式各樣的『社會』保險以及最重要的-貨幣發行。」 • 他還倡導由國家強制全民加入健康保險和失業保險,如果國家無法直接提供的話。 這點或許會讓今天贊同海耶克整體目標的人感到意外,但也讓人看清真相。此外, 他認為勞動力應該自由流動,不受國界限制。同時,只有資本主義才是真正的經濟 民主制度。 • 海耶克在當時所面對的挑戰來自與凱因斯學派和社會的壓力。在剛剛經歷過大蕭條 的1930年代人們正在迅速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政府的首要職責在維持充分就業。 同時為了「廣泛的社會利益」政府有責任調節市場力量並且補其不足。這個論述最 後成為了「市場經濟學」者們的中心思想理念。而這些「市場經濟學派」的經濟學 者包括了:Gary Backer, James Buchanan, Ronald Coase,Richard Posner, George Stigler等
  • 9. 海耶克的對立面-凱因斯理論 Johnson Chen 202008 9 • 凱因斯和海耶克是近代經濟學上最壁壘分明的兩大家,從 1930年代,兩人對經濟學的未來始終爭論不休。凱因斯主張政 府在干預市場和創造充分就業有其必要性,他同時相信國家干 預是改善公民生活的一個責任。但是海耶克相反的,卻主張政 府的干預是對個人自由的最大威脅,是個人通往奴隸的道路。 他同時主張國家干預經濟勢必會有同樣的反坐力來妨礙自由市 場創造財富 • 凱因斯的宏觀總體經濟學在今天普遍被使用,諸如國內生產毛 額(GDP)等相關概念,依然是經濟學家用來衡量經濟發展的 重要指標與工具。 • 即便是70年代後的貨幣主義經濟學也沒能夠取代凱因斯的理論。 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傅利曼就說:「貨幣主義」,(一個透過 貨幣的發行和利率的微調達到一個符合理想的經濟成長模式的 論述學說),也是從凱因斯的著作中獲益良多,如果凱因斯仍 在世,他肯定會衝到貨幣主義者反革命的最前線。凱因斯想要 尋找化解大規模失業的藥方。他的解藥是增加總體需求。他提 出好幾個途徑:透過貨幣手段、降低利率並將新錢注入經濟體、 減稅以及透過公共工程
  • 10. Johnson Chen 202008 10 寇斯定理與外部成本 • 寇斯定理 (Coase Theorem)主要是描敍一個經濟體系內部的資源和公共財的配置與產出。寇斯定理預測 在外部成本(Externalities)存在的情形下,其經濟效率所可能受到的影響。同樣的,如果交易成本等 於零,法定權利(即產權)的初始配置並不影響效率。 • 寇斯定理主張,法律的最終目的是全體公民財富的最大化。 他並且相信,自由主義的經濟可以透過協商與交易來解決所 有的問題。而政府不應該干預市場運作,而是儘量將「交易 成本」透過公平透明的機制將成本降到最低。 • 「寇斯定理」在很多複雜而不易量化的公共財或外部成本的 情境,例如電波頻譜或污染排放等議題,可以讓政府,公眾 利益與追求利潤企業三方都有一個機制來運作並取得平衡。 • 寇斯定理似乎是可以設計讓所有公共政策都可以達到平衡。 因為寇斯定理假設每一個人,在生活的每一方面,總是願意 與人交易;並且用現金換去自己想要的,或是接受現金提供 別人想要的東西。而法律,道德後社會習俗規則,最終將不 會妨礙互利的交易。而很多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就往往用 這個簡單的假設來做出複雜或難以判斷的決定,這也是許多 公共政策不僅沒有帶來預期效果,反而利用政治以及資訊的 落差,替利益或尋租團體製造更多不公平。
  • 11. 亞羅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的「不可能定理」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 and Impossible Theorem Johnson Chen 202008 11 1. 投票選項排名沒有限制 Unrestricted Domain (U) 2. 無關選項不影響結果 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I) 3. 選舉結果要如實反映民意 Pareto Principle (P) 4. 沒有一個人可以左右選舉結果 Non-dictatorship (D) • 亞羅 (Ken Arrow)原本是研究企業如何運作的經濟學家, 他用數學去論證,企業股東如何投票作出商業決策。而他的理 論其實同樣適用於民主選舉。他希望能夠證明,明智的表決制 度所產生的結果或集體偏好是可以與最佳結果保持一致。只是 亞羅理論中的民主選舉,是一個為學術討論而設想的完美選舉, 沒有策略性的配票投票賄選等現實問題。而當有一群人,有幾 個不同選項,每個人心中排列選項的優先次序不同。而何謂最 理想,讓最多人滿意的結果,是指投票的結果必需合乎以下四 個原則。 • 每個原則獨立來看,皆是公平選舉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是亞羅以他的「不可能定理」指出,數學上四個原 則不可能同時並存,所以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存在公平的「民主制度」的一個令許多人震驚與失望的預測。 而民主看來似乎有根本的缺陷,充其量只是體現了無法令人信服的一系列妥協。
  • 12. 公共選擇理論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1 • 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種以現代經濟學分析民主立憲制政府的各種問題的學科, 傳統上是屬於政治學的範疇,(或被稱為政治經濟學)。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指在市場經濟條件 下,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內在動力,通過民主程式投票等實現的對公共經濟的理性決策。公共選擇理論是 對政府決策過程的經濟分析。公共選擇理論的核心是對投票及其相關決策程式的研究。 Johnson Chen 202008 12 • 公共選擇理論是由布坎南 (James Buchanan,1986 Nobel Laureate )首先 提出的。他假設社會所有對於政治有所關心的人;政治家,選民,公務員,其實都是 出於私利和狹義目的而採取行動的個人。並且以此研究他們在民主體制或其他類似的 社會體制下進行的互動。公共選擇理論提出的主要基礎之一是理性選擇理論 (Rational choice),假設人們的行為都是出自從有限的可用手段裏挑選達成目 標的途徑。 • 公共選擇理論同時認為所有自私的選民都是「理性的無知」(Rationally Ignorant) 。因為單獨而言,每一名選民的一票幾乎不可能對於結果產生任何決定 性的影響,所以根據公共選擇理論,選民不會花時間和精力了解候選人的政策。他們 會選擇保持某種程度的無知,然後以一種危險的方式與自私結合起來。 • 例如一個政客承諾再在你社區裡蓋一個重大的公共建設(i.e.萬人體育場)但是建 築成本由所有賦稅人承擔,公共選擇理論預期這個承諾可能會讓政客贏得選票,因為 你會繳交的成本其實微不足道,即便好處是部分人享受,迅速,具體和明確的,但是 稅負成本卻是全體承擔,延後,模糊和維權人的。而這樣的趨勢最終將導致政府債務 暴增,國家財政入不敷出,而導致悲劇性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政治超載論 (Political Overload)
  • 13. 公共選擇理論與「貨幣主義」學派 • 公共選擇理論同時預測,「假設理性無知」的選民們會因為覺得自己的一票不會造成任何決定性的影響, 許多人會懶得投票。因為投票的代價雖然很小,但是投票估計可得到的好處更小。而他們的理論更與1960 年代初期與興起的貨幣主義(Monetarism)經濟學派結合,對於凱因斯主義,增加政府支出用以刺激經 濟成長的論述給到眾多的批判。 • 貨幣主義學派認為,增加公共支出(特別是由政客選民短視的自私利益行為促使的)來刺激經濟是徒勞無 功的。任何的公共支出,將來都必須以增加稅收或縮減開支來支付,所以刺激的效應因此將被抵消。而他 們的相關政治經濟論述特別是在全球經濟剛剛走出石油危機的1980年代初被受到廣泛的重視,特別是美國 的雷根總統和英國的柴契爾夫人保守自由主義政權的追捧。 Johnson Chen 202008 13 • 貨幣學派的貨幣政策共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 1.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2. 中介目標、 3.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4. 貨幣政策工具、 5. 貨幣政策規範 6. 貨幣政策效果。 • 現代貨幣主義認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維持物價」 的穩定,透過貨幣供給量來傳道和控制。其餘的事情如充分 就業、經濟增長等則一概聽任市場的機制去解決。
  • 14. 犬儒主義 (Cynicism) Johnson Chen 202008 14 • 「犬儒主義」是指人們由於對社會或政治體制,制度上,某些具體方面 的預期與其實際感受的不相匹配,而產生的失望和不滿。但對此並不進 行積極對抗,甚至會縱容的一種消極態度。犬儒主義的一個突出的表現, 就是不信任,只會抱怨,不願付出改變。,這種不信任給犬儒主義者的 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帶來直接或間接的消極影響。這個態度的影響最 終涉及到個人,乃至於社會全體的一個經濟和政治活動。 • 「犬儒」和「犬」並非沒有關係。犬儒主義的詞根Cynic在希臘語中便 是狗的意思。最早的犬儒主義是希臘狄奧根尼所代表的思想。他主張是 清心寡欲,擯棄榮華富貴,回歸自然。古典犬儒所追求的這種超脫的、 淡然的、獨善其身的狀態。狄奧根尼據說常年生活在山洞中,過着與動 物無異的生活,被人譏笑「活得像條狗」,「犬儒」學派因此得名。 • 比較正面的「犬儒主義」印象,或許是一種隨遇而安的無欲生活方式; 但是更多的卻是不相信一切現有價值;或者犬儒精英們虛假的「雙重標 準」。雖然犬儒主義可以理解作為一種消極的思想狀態,但是它的負面 影響遠遠大於它的正面作用。  犬儒主義思想容易導致社會理性批判缺失  犬儒主義思想容易導致倫理道德的淪喪  犬儒主義雙重標準的矛盾會影響個人身心健康  犬儒思想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
  • 15. 現代犬儒主義的典型特徵 • 犬儒主義者首先會強調自己討厭政治。在犬儒的眼裏,政治是很俗的利益交換,還有政客們在無知百 姓和鏡頭面前扭捏作態,以及和利益集團的背後勾結。但是自己卻又不肯做出任何改變的行動,而只 是抱怨。同時正因為出現了現代的獨裁和極權,才有了今天充滿了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社會。 • 犬儒主義的人們常會有這類的發言: • 我從來不投票,反正誰上台都一樣。 • 這個世界上才沒有什麼言論自由,只有傳媒和政客的勾結。 • 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錢是真的。 • 真理值多少錢? • 自由能當飯吃嗎? • 都不是好東西,我誰也不幫。 Johnson Chen 202008 15 • 犬儒主義者有強烈的憤世嫉俗感,還帶有點玩世不恭。然而卻不願意為改變而犧牲,內心少 掉為社會的不公義的衝動。相反的,他們甘願接受平庸和建制當權者的安排(即便不符合道 德倫理)以及其他人的操作,雖然口頭上不承認。犬儒主義者往往是社會變得墮落腐敗的主 要原因。因為他們的消極沈默,甚至自卑,不相信自己有任何的影響力,因此不願意站出來 批判並行動。同時也會因為自己的生存而變成了附和當權者和建制派的「馬屁精」。 • 犬儒主義者偶爾也很自大,以為只有他們才對現實感到不滿。也因為犬儒主義的盛行,社會 於是也失去了判別善惡是非的準則與能力,只有剩下與權力結合的「勢力」。也就讓我們的 社會更貼近了公共選擇論假設底下的經濟體所敘述的,一個不存在有效民主的社會。而知道 了經濟學知識,看到社會資本的濫用和剝削,但是卻不願意為扭轉社會而努力的人也是典型 的犬儒主義。 延伸閱讀:頹廢與沉 默:透視犬儒文化- 徐賁
  • 16. Johnson Chen 202008 16 • 而將其發揚光大的則是當時為美國軍方提供情報服務 的智庫「蘭德公司」 (RAND Corporation)。當 時為 1950 年代正值美蘇冷戰的緊張時局,而蘭德 公司負責替美國軍方研究如何在此種微妙關係中,先 發制人取得先機,當時蘭德公司研究員提出了舉世聞 名的賽局「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 來解決美蘇之間的核子彈競賽。 • 賽局理論也存在明顯的限制,即賽局理論唯有當所有 賽局參與者明確知曉賽局理論並深黯賽局策略時,賽 局理論方能達到預期的納許均衡,換言之,只有當其 他人都奉行納許均衡策略時,納許均衡策略才會是你 的最佳選擇,這是賽局理論非常基本的漏洞,也是被 批評脫離現實的主要論述。 賽局理論 • 1950年代,兩位想改革經濟學界的科學家馮紐曼 (John von Neumann) 跟摩根斯坦 (Oskar Morgenstern) 一同提出了賽局理論的奠基之作 《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賽局理論或稱博弈論 (Game Theory) 憑藉獨特的創見與嚴謹高深的數 學推理過程,迅速成為當時最受關注的學說之一。
  • 18. • 馮紐曼和摩根斯坦的賽局理論裡分成「合作賽局」和「非合作賽局」。在「合作賽局」中,參與者假設可 以在開始之前達成協議或簽訂合約,於是很快的可以達成一個雙方互利的平衡結果。在「非合作賽局」裡, 由於參與者不可能達成這種協議,因為協議是不可執行的(因為假設參與者會首先做出承諾,然後違背承 諾)。而這種兩個參與者的非合作賽局,就是我們常說的「零合賽局」。零合賽局勢一方得益,而另外一方 的利益必然受損的賽局。 • 在馮紐曼的零合賽局(Zero Sum Game)裡,最佳的策略是參與者計算每一個選項的「最壞結果」,然 後選擇最壞結果裡最不壞(The Least Bad)的那一個選項。這種策略於是就成為「極小化最大值 」 (Minimax)策略。因為你實際上是假設不合作的對手試圖造成你最大的損失(因為在零合賽局裡我們的 損失,是對方的得利)將最大的可能損失極小化。 • 賽局理論後來又衍生出所謂的「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模型。最出名的就是納許均衡和囚犯 困局的分析。在納許的模型裡,所有的參與者的抉擇是相互依賴的。一個人的最佳策略取決於其他人採用 什麼策略。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必須在不知道其他人採用什麼策略的情況下選擇一種策略,而其他人也是 在或許不知道我們採用什麼策略的情況下選擇其策略。在納許提出他的模型之前,這種情況下的推論似乎 就是陷入無止境的倒退。而納許的模型就是打破了這樣的無解的循環;一旦有人意識到,他們改變行為可 以得到更好的結果,原本的社會互動模式將會消失。如果一種社會互動模式需要持續下去,所有人都必須 沒有改變自身行為的理由。而這必然意味著每一個人都已經根據其他人採用的策略,選擇了最好的策略, 那就是「納許均衡」。雖然個人做決定時都不知道其他人會怎麼做?每一個就像是正確猜到了所有人選擇 的策略一樣,並據此選擇了自己的最佳策略。而達成了一個穩定的均衡:沒有人可以藉著改變自己的行為, 得到更好的結果。 • 賽局理論有兩個用途:(1)它可以幫助我們在將現實世界裡的複雜賽局做成一個容易理解的分析;並且 很快的可以得出我們的最佳策略。(2)我們也可以用賽局理論來預測結果,這個預測可以是在商場上, 也可以用在國與國之間的角力(例如冷戰時期的美俄)。
  • 21. 搭便車為何成為明智行為? Johnson Chen 202008 21 • 亞當史密斯相信明智合理的人們會為了共同利益而合作。所以他觀察到了在資本主意經濟在運作的過程中總是會 有出現例如卡特爾,壟斷或其他「反競爭活動」的強烈傾向。但是在同時,似乎也有看不見的另一股力量會破壞 這樣的對於價格的操縱?而最終把市場或整個經濟體帶到一個接近完全競爭的平衡結果。後來的經濟學者們將這 個反競爭的力量歸咎於短視的企業,或個人無法看到長遠的利益所致,但是這個畢竟還是太薄弱的論證, • 直到1930年代的歐森 (Mancur Olson)提出了所謂「搭便車」的概念來說明合作來壟斷市場最終會失效的 結果。歐森意識到,如果是否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完全對於事情結果沒有差別,於是做徒勞的犧牲與付出就完全沒 有意義。於是「搭便車」辨識一個合理性的行為,沒有道德上的疑慮。搭便車或許看似自私,但是在一些情況下, 因為自我犧牲並不會幫助任何人。所以理性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便會選擇搭便車,最後讓那個集體行動難以維持。
  • 22. 22 FREE RIDERS PROBLEM 搭便車效應 • 搭便車 (Free-Riding) 通常指自己在毫無貢獻的情況,享受 其它人貢獻所造就的成果。從道德面來看,搭便車無疑是不道德 且不該被鼓勵的,因會造成社會集體的不合作與不信任,但在現 代經濟學中搭便車反倒成為理性經濟人應該嘗試的行為,且被描 繪地無傷大雅,搭便車效應也開始於社會發酵發展。 • 這個觀念的轉變最早可溯及 1965 年歐森 (Mancur Olson) 所著《集體行動的邏輯》(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歐森於此書中提到,沒有明顯效果的無私行為,不值 得被稱讚,若是理性的人便不會做出此種無意義的徒勞犧牲, 「搭便車」也因此變成了「經濟人」可以接受的理性的選擇。 • 歐森對於人人都該搭便車的理論提供三種情境,分別是: 1. 若人人皆搭便車,則事情不會成,因此我搭便車不會有影響 2. 若人人皆不搭便車,那我搭便車事情依舊成功,因此我應該 搭便車 3. 若社會上有部分人搭便車,只要其他人的貢獻足以成事,我 便可以順理成章地搭便車 只是困難的是,在現實世界中是十分難分 辨多少的個體貢獻「足以」使事情順利成 功,因為事情成功與否多半是漸進式的發 展,而非以臨界點的超過有無來界定標準。 也因此搭便車行為在現實生活實踐的難度 太大,人們無法準確判斷此事是否有明確 成事界線?或是多少貢獻足夠讓事情過門 檻?不僅如此,搭便車的頻繁發生將使社 會變成大規模的「懦夫賽局」,人們開始 算計個體與總體貢獻的積累,此時只要少 數個體的計算失誤便會使集體計畫承受莫 大的損失,此情況將直接導致社會的不穩 定,徒增社會成本。
  • 23. 搭便車對於公共經濟政策的挑戰 • 搭便車的問題在公共經濟學的範例上,特別是指: • 公共物品生產和消費的非排他性(Non-Discretion)和非競爭性 (Non Competitive) • 搭便車行為往往導致公共物品供應不足,或者政策的失靈現象 • 這個經濟體制中,某個體消費的資源超出他的分攤份額,或承擔的生產成本少於他應該需要承擔的份額。 或者讓指一些人需要某種公共財產,但事先宣稱自己並無需要,在別人付出代價去取得後,他們就可不勞 而獲的享受成果的現象,特別是在一些公共財的設置分配(例如燈塔,交通號誌)保險制度等。而藉由搭 便車效應,被假設成單純的「合理的經濟人」,於是在沒有道德或其他社會力量的箝制下規範下,濫用了 這個有限的社會資源或造成一些分配上的排擠,無法藉由市場機制獲得一個均衡的結果,最後使得制度崩 裂,或政策失靈。 Johnson Chen 202008 23 • 由於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導致市場在公共物品供給上是 無效率的,公共物品的供給主要是由政府來提供的,或者透過一些半 市場機制來提供彌補這個市場的失效結果: 1) 政府提供。政府直接向公民提供各種公共物品,這是現實生活中 最普遍的方式。如國防、安全、公共道路、給排水等。 2) 政府與私營機構簽訂合同。國家與企業簽訂經營公共產品 (BOT) 3) 政府授予私營機構經營權。 4) 政府給提供公共物品的私營機構提供補貼。 5) 政府制定規則由私人提供。(例如廣播頻道)
  • 24. The Economics of Everything 經濟學的萬有理論 • 1950年代起,經濟學家開始將經濟分析應用在原本不屬於經濟範圍的生活領域, 例如賽局理論的馮紐曼和摩根斯坦(假設人類有如機器人,只會不斷計算報酬), 或是假設人們都是偏好滿足最大化來研究投票行為的亞羅,還有最終將這個人類 是生來自私,追求算計的假設拓展提升到分析其他人類行為,家庭關係,歧視, 犯罪,濫用藥物,教育,移民決定等的貝克(Gary Becker)。他和他領導的學 者們雖然被批抨者甚至嘲笑為「經濟學帝國主義」和把經濟學帶向「萬有理論」 發展,但是他們的許多見解在後來都變成了主流政治經濟政策的基礎。 • 與過往不同,貝克理論都是以追求「最大化」(Maximization)作為假設。對 他而言,人們行為是受到追求福祉最大化在驅動 (我們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越多 越好),只是我們的目標卻非常多樣,不一定是單純的金錢或物質。 • 貝克在1976年出版的「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The Economic Approach of Human Behavior)自信的指出,「人類追求福祉最大化,以及市場基本上 是自由和競爭的這兩個假設,構成經濟學方法的核心」「經濟學是一種全面的研 究方法,適用於所有人類行為」。這兩句話後來變成了後來經濟學家最喜愛的經 濟學定義,也同時讓經濟學家因此獲得解放,不再局限於平凡的經濟研究,他的 主張促成了許多新課題與經濟活動的研究,讓經濟學「無所不包」,並且宣稱對 所有事物都有見解的「萬有理論」。然而這樣的缺乏道德限制的論述與假設而做 出來的決策與判斷,事實上就好像是一張「作惡的執照」。 Johnson Chen 202008 24 Gary Becker- U of Chicago 1992 Nobel Economics Laurette
  • 25. 市場民主 VS 古典民主 • 貝克以及後來形成的「經濟學帝國主義」支持者自傲的相信,他們可以對所有的社會政治現象提出見解與解決方案。 在他們在核心論述裡面認為,如果你想要某種東西,為什麼不能擁有它呢?同時他們相信「市場」可以提供一個比 「民主」更有效率的機制來分配這個世界上的資源,和做任何的決定。市場不會對品味,文化做任何的評論,市場也 不會對法律容許或禁止的東西做任何的價值判斷。(雖然包括了例如無法清晰有形定義的碳排放,通訊頻譜,但也包 括了例如有道德爭議的代理孕母與器官買賣) • 但是我們必須理解,市場民主與古典政治民主(Classical Democracy) 不同。市場民主是「一元一票」,而非 「一人一票」;有錢人資本家會有更大的決定權,因為他們有更大的購買力。在一般的商品和服務市場或許這不是問 題 (或者我們願意忍受這樣的問題來換取市場機制的好處?)但是如果市場民主損害到了古典民主的時候,那又該如 何? Johnson Chen 202008 25 • 民主的核心原則是全體公民「人人平等」。市場活動如果使有錢人可 以「買到」或交換到他們想要的政治結果 (例如雇用政治説客或雇 人排隊)那顯然是破壞公民平等原則。市場也破壞了選舉意外的公民 平等(例如兵役,購買足夠資產就可以移民變成公民,或社區服務) • 其實公民平等並非只是賦予我們限制市場平等的理由。公民的平等是 讓市場得以運作的原始基礎。市場的參與者雙方必須在大致平等下的 條件進行交易,市場才能夠算是正常和有效的運作。剝削欺騙不是正 常。如果參與的一方極度貧困,脆弱,武力,他們容易在市場交易中 被剝削欺騙(例如童工,種姓制度最底層,奴隸)禁止這種交易是合 理的。事實上,我們並不能夠保證而因此假設市場中的選擇會讓雙方 受益。
  • 26. 道德風險 (Moral Hazard) 的問題 • 亞當史斯密(1776)在「國富論」中其實就已經意識到了道德風險的存在,只是沒有採用這樣一個名 詞。經濟學裡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並不等同於道德敗壞。「道德風險」的定義是「從 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或社會群體的行動和決定」 或者「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採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 經濟人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謂的「經濟人」具有兩大特徵: 1. 自利性 (Self Interest):在經濟活動中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遵循“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原 則,不斷根據市場各種信號的變化,及時作出恰當的行為決策,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 2. 理智性 (Rationality):能運用成本收益方法計算出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損益和盈虧關 係, • 在常態下,大多數理性的經濟參與者,會為了避免在求利過程中的兩敗俱傷,因此會明智地制定一些 為大多數人認可的交易通則和規範,並且會在經濟活動中加以自覺遵守和執行。但在某些特殊條件下 (有道德風險)的情況下,會有一些少數經濟人的敗德行為,最終構成了對其他經濟人,社會,還有 經濟制度整體利益的威脅,最後或造成市場的失靈。 Johnson Chen 202008 26 • 影響形成道德風險的因素有:  1. 社會環境因素  2. 社會的信用系統的有效性  3. 社會的教育  4. 企業文化因素  5. 個人價值觀念
  • 27. 誘因的觀念 Incentives Johnson Chen 202008 27 • 1940年代以後,隨著心理學派的興起,應用科學控逐漸地展開一些控制人 類行為的相關實驗和研究。行為學派的研究者認為也可以利用適當的獎懲手 段來促使人們展現各種行為。因此相信可以利用「誘因」(或者助推*)的 設計,來觸發人們的一些動機,然後一定可以有效的操控人的行為。 • 多數的經濟學教科書讚頌市場經濟的優點。但是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我們 的觀念慢慢地在改變。越來越多傾向將經濟學定義成為「誘因的科學」。經 濟學家熱愛「誘因」(Incentive/nudge)…典型的經濟學家認為,如果 他們可以自由地設計適當的誘因安排,世上沒有問題是經濟學無法解決的。 而在日常生活裡,市場與誘因安排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 • 而這樣的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的道德結果,以及經濟學家們所獲得的暗示就是, 只要你出夠高的價格,你可以使幾乎任何人做任何事。同時,還有一個沒有 那麼明顯,但是一樣重要的暗示就是,經濟學家認為金錢,作為一個中性的 媒介,可以與所有的人們的行為和動機互換的概念。於是既有動機之外「只 有金錢」,又或者「金錢」取代了所有的動機。 • 而人們最終在無意識下,於是變成了經濟學家所假設與敘述的經紀人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變得會將 所有的事物和行為,不論道德與否,都把它貼上了一個價格標籤,讓我們可以自由的交換。 • 只是經濟學家沒有發覺到,如果金錢誘因排擠了某種行為原本的動機,原有的動機可能永久的被破壞,扭曲 或取代。這樣即便誘因隨後被撤銷,但是原本的行為也永遠不會被回覆了,因為道德義務感已經在無形中受 損了。
  • 28. 「誘因」的深入探討 • 經濟學的學生們很容易被「誘因」等這類便宜又簡單的假 設誤導。因為經濟學的影響力量越來越多,而財務誘因也 更變得普遍。經濟學家將有關誘使推助的議論引入日常的 生活-包括將討論「誘因」在一些極不恰當的情境當中。這 個誘因影響了我們的選擇,以及我們如何為它辯護。 • 首先,經濟學家假設了人類都是自私的,而忽略了人類的 利他和其他道德動機的成本或結果。這樣的假設導引出了 人人所有事務都有「一個價格」,然後價格與價格之間可 以以金錢作為媒介的來轉移。同時因為經濟學家只考慮了 一個狹隘的個人福祉最大化的動機,避免打開道德問題的 潘朵拉盒子。設法不要去討論其他例如公平,負責,自主, 尊重等價值觀的議題。 • 經濟學家還把所有的「誘因」是為是一種交換或交易。我 做你想我做的事情,換取報酬。因為交易是自願的,如果 任何一方的福祉受到損害,經濟學家於是就假設交易不會 發生。 • 於是如果所有都是按照這樣假設推論所形成的判斷,便會 有嚴重的限制性和看不清楚的缺陷。 Johnson Chen 202008 28
  • 29. 經濟學面對的重要道德風險爭議問題 • 人命金錢價值的統計 • 人體器官買賣 • 代理孕母 • 學校入學名額的拍賣 • 鐵達尼號是否該準備經濟艙救生艇* • 搭便車 • 企業作弊 • 保險金詐領 • 提供金錢誘因鼓勵道德品格的行為 Johnson Chen 202008 29
  • 30. 學校給奬學金獎勵好學生,但是父 母用錢獎勵子女讀書為什麼就不好? • 經濟學家相信人們對誘因是有反應的。學校會用獎學金去 鼓勵學生考得好成績,但是同樣的都是錢,為甚麼父母不 建議這樣做呢?既然目標都是一樣是激勵學生用功唸書, 而同樣金額的錢是達成這個目標所提供的誘因? • 學校以獎學金鼓勵學生,和家長用錢鼓勵子女是不一樣的。 因為學校和學生的關係比較簡單,在學生畢業後便沒有直 接關係了,學校鼓勵學生考取好成績,是一視同仁的。同 時學生還要和同學一起去經歷競爭·,所以或許拿到獎學金 的所得到的榮耀,遠高過獎學金的金額的意義。 • 孩子讀書考試是他們自己的責任,考試成績好,盡了力, 父母可以給予一些獎勵也是好的;但是要千萬記得應該避 免把金錢作為一個「目標」。因為讀好書,盡力做好本分, 是他應有的責任,他的目標不是為了一筆金錢或獎勵。如 果是這樣的話,「金錢」變成他盡力與否的目標,這個觀 念就是大錯特錯了,同時也是經濟學的道德風險之一。
  • 31. 推助(Nudge) • 經濟學家一直不能夠準確的定義「誘因」的假設,來迴避相關的道德批判,而深深地感 到困擾。於是很多的學者便嘗試以不同的字眼和定義來迴避這些道德的爭議,並且期待 能夠有一個比較中性的字眼和可以執行的規範來鼓勵一些經濟上的行為。 • 推助(Nudge)是一個最新的用語,可以為原本過於簡單的「經濟人」的假設(只注重 私利與理性)多一些可以運作的彈性,並且讓引導一些期待經濟行為的作法上可以少掉 一些道德上的討論,因為推助的基本假設都是這些政策都必須要符合最低的道德要求。 • 一般人不會權衡所有相關因素並審慎推算出「最佳」或「最合理」的選擇,而是以經驗 法則,直覺,衝動和惰性引導自己。推助概念的核心見解是,與其對抗這些力量,不如 利用它們,和引導或推動人們做出他們會做出的選擇,也就是經濟人的選擇,或者至少 與此相近的結果和選擇。 • 推助的核心假設是,理想的選擇,完全理性的選擇,正是經濟人會做的選擇。而經濟人 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增進自己的福祉。誘因的安排不可能損害任何人的利益。但是確 切如何達成最大福祉以及個人的偏好等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於是這樣讓經濟學家可以 專心的從道德問題中解脫,而專注在這個意外的經濟問題的研究。 • 「推助」策略已證實有助於社會行銷,鼓勵人們做出正確決定,如使用更少的能源、吃 得更健康或成為器官捐贈者。而且也適用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互動,只要動點腦筋,從人 的心理層面發現攻入點,可能會收到比直接訴求更好的效果。 Johnson Chen 202008 31 Richard Thaler 2017 Nobel Economics Laureate
  • 32. 經濟推助的範例 在英國稅金催繳通知書會特別提醒 「附近居民都已經按時繳稅」 Johnson Chen 202008 32 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男性廁所 小便池的蒼蠅降低清理成本 自助餐餐廳將便宜容易吃飽的食 物放在易取到的地方 十字路口讓駕駛減速的視 覺錯覺效果 鼓勵回收的有趣互動裝置 一些主要助推的元素  道德訊息 (例如催繳稅金)  趣味  與脈絡和文化結合  人的視覺或思考錯覺  提醒獎懲
  • 33. Johnson Chen 202008 33 • 雕刻在芝加哥大學社會研究所大樓拱門英 國物理學家柯爾溫男爵的名言: 「如果你 無法測量,你的知識是粗略和無法令人滿 意的」 • 在過去的五十年左右,量化的測量與證明一直位居於經濟學和經濟學研究 的核心。經濟學家也因此有了所謂「有數字好過沒數字」的觀念。然而經 濟學所以來的數字,機率,金額等,有本身的限制性的問題存在。 • 但是如果人們將來將這種「信賴數字」轉為「信賴自己的判斷」,或者引 用錯誤的數字作為一個判斷和決定的定錨,這個可能會使得原來的概念消 失無影無蹤,或者被扭曲或引領出錯誤結果的風險。將經濟數字引入決策 或辯論中,並不是中性客觀分析的第一步,更談不上是必然提高精確度的 一種進步,有的甚至是不道德或反民主。只是因為我們對於實際世界運作 的掌握還是太少太微弱了。不深思考慮,只是引用不精確的經濟數字,會 讓我們輕視了未來世代的利益,做一些不顧後果的決定。 沈迷數字與量化的經濟學
  • 34. 延伸閱讀:艾爾斯伯格悖論 (The Ellsberg Paradox) Johnson Chen 202008 34 • 1962年 哈佛大學一位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做了一個有趣的實 驗,他放在實驗者面前兩個不能夠預知內容的大甕。實驗者 不能看到甕的裡面。但你知道左邊的甕包含 50 個白色彈珠 和 50 個黑色彈珠。右邊的甕也包含 100 個彈珠,但是白 色和黑色彈珠的比例是未知的,每一個比例有同等的機會。 • 這個遊戲的規定是:如果你可以在抽到一個黑色彈珠,你會 贏得 100 元。艾爾斯伯格發現,人們壓倒性地選擇從以已 知的概率的甕中抽球,而不是在未知比例的甕抓住機會。儘 管第二個甕有更高可能有更多黑色彈珠,例如 100 到沒有 白色彈珠,都有可能。事實是,從任一個甕中抽取黑色彈珠 的概率是相同的。 • 分析原因,受訪者不會選擇艾爾斯伯格悖論中的第二個甕的 部分原因是,白色和黑色彈珠的比例超出了你的控制範圍。 從任何一個甕中挑選一塊黑色彈珠仍然有機會率的影響,但 至少比例不會像第二個甕那樣改變。 • 艾爾斯伯格悖論影響著各種決策,包括我們對生活和職業做出 的重大決定。我們的大腦對風險的不確定性的研判其實進化的 很差。無論潛在獎勵的大小。我們傾向可能注視在潛在損失上, 而不是在自我實現,自由和意義上可能獲得的得益。 • 人類是厭惡風險的,所以我們選擇堅持不良情況,而不肯面對 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可怕的。也因為人們有對模糊和不確定 性的強烈厭惡的不理性傾向,這意味著他們對已知的事物存有 偏好,所以往往會花很大的努力放棄一個不確定的賠率遊戲, 轉移到一個具有一定賠率的遊戲 ,即使這個遊戲的可能性是 帶來負面的損失,但是終究我們還是會選擇了不理性的結果。 延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艾爾斯伯格悖論解釋了多數了人們 為什麼有較低的目標,並為平庸而滿足。 • 為了避免陷入艾爾斯伯格陷阱,我們可以選擇提醒自己「擁抱 變化」。因為你周圍的世界變化如此之快,我們之間只有敏捷 才會茁壯成長。儘管敏捷意味著要接受大量無法控制的事情。 但是所有的事務原本就具有變化無常的不確定性,包括我們自 己的喜好意識和身體。如果我們能對不確定性感到舒適一點, 我們永遠不會思考可以達到的高度。同時,只有擁抱一些風險, 你才能獲得不同尋常的成功
  • 35. 延伸閱讀: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 有關不確定性的傳統思維,經濟學 假設不確定的現象也是呈現和自然 中常見的鐘形的常態分佈曲線呈現 • 我們離平均值越遠,遇到的機率就 降得越快,而在鐘形曲線接近邊緣 的時候,可能性就從「極為罕見」 「降至甚至不可能發生』 Johnson Chen 202008 35 • 我們對於藉由估計平均值或者典型值而產生對於尚未知道的數字有 一些概念的想法,是既誘惑又令人安心。(我們也意識到異常低或 高的數字不大可能出現),因為鐘形分佈。在面對自然界而非人類 社會的風險的時候,我們也演化出運用「簡化了的鐘形分佈」的思 維,因為這是一個大致可靠而且準確的因應策略。但是當我們把這 個思維用在錯誤的地方(例如具有冪律或碎形分佈的事件或機率例 如7級大地震發生的機率)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 2007-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一段時間裡,風險管控經理和他們用 鐘形分佈為基礎的模型告訴我們,與房市掛鉤的各種複雜難懂的金 融商品是安全的投資,因為風險已經是被中立和量化了。同時全美 房價全面下跌20%的機率相當于「宇宙歷史上不會發生一次」,而 這些投資經理人們故意無視這個事實(或者相信幸運或貪婪成性), 災難還是發生了。 • 而 2020年的新冠肺炎(COVID19)也是完全不能夠用我們所習慣 的由鐘形分佈的思考模式所預測和透視的。
  • 36. 柏拉圖最適 Pareto Efficiency • 「柏拉圖效率」是經濟學中的非常重要概念,是用發明這個概念的義大利 經濟學家-維弗雷多柏拉圖(Vilfredo Pareto 1848-1923)名字命 名的。 • 效率一直是當今經濟學和相關議題的最重要的根本概念。「柏拉圖最適」 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給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如果從 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 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而換句話說,就是不可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受 損的情況下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這也就成了經濟學裡市場均衡的最低標 準,主導了當今所有經濟學家對於不平等的定義與方法。同時也是評價一 個經濟政治方針非常重要的指標。 • 柏拉圖的概念給予經濟學家一個方便的藉口,讓他們可以心安理得的無視 政府政策或廣泛的經濟變化所產生的贏家與輸家的問題。經濟學家不再需 要負擔或面對道德的評價。這導致了政府和企業在看似客觀的政策分析裡 只關注效率問題,而不是公正,公平或平等。而之後的經濟學教科書也是, 一再提到柏拉圖效率(最適)但卻完全沒有提到不平等的問題。 • 對於不平等,柏拉圖所觀察到的結論是這是「自然而且無法避免的」。不 同的時空,穩定的不平等型態其實是反映了人們在才能和材質方面的先天 差異,所得與財富的顯著不平等是必然和自然的結果·。而如果民主社會 試圖干預來減輕這種不平等或限制優先人才向上流動的自然傾向,社會就 有可能陷入停滯和衰退。試圖抵抗這種財富集中在少數傑出財富創造者受 傷的趨勢,可能是徒勞無功的。 36 Johnson Chen 202008
  • 37. Johnson Chen 202008 37 • 在一個沒有協調與控制的自由經濟體系,所謂的全球化的「國際分工」模型,很容易就變成了是一些國家專門營利,而 另外一些國家專門遭受損失。今日的拉丁美洲就是最好的例子。自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越洋過海,吞噬這一地區的遙遠 時代起,拉丁美洲就淪為專門遭受損失的地區。 • 今天的拉丁美洲完完全全地變成了富國的附庸之效,繼續為他人之需而存,成為富國的石油、鐵礦、銅礦、肉類、水果、 咖啡、原料、糧食的產地和倉庫。富國從消費這些原料中所得的利潤,遠遠超過拉丁美洲在生產這些原料的過程中所獲 得的利潤。貿易越是具有更多的自由,就越是需要為蒙受貿易損失的人修築更多的牢籠。我們的審訊和執法制度不僅為 處於統治地位的國外市場運轉,而且還從被人主宰的國內市場所得的外國貸款和投資中提供源源不斷的大量利潤。 拉丁美洲的歷史,就是世界資本的分贓史-1 • 拉丁美洲是一個血管被切開的地區。自從發現美洲大陸至今,這個地 區的一切先是被轉化為歐洲資本,而後又轉化為美國資本,並在遙遠 的權力中心積累。這一切包括土地──地上豐富的物產和地下富饒的礦 藏;人──人的勞動和人的消費能力;自然資源及人力資源。各國的生 產方式和階級結構取決於每個國家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程度,及 賦予每一地區一種職能,而且總是有利於不同宗主國的發展。 • 這個鴻溝不斷擴大。至20世紀中,富國的生活水準已超出窮國的 50%。發展加劇了不平等。整個帝國主義體系的力量是以「局部必須 不平等」為基礎,這種不平等邁向越來越驚人的程度。在日益擴大的 差異推動下,壓迫他國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富有 • 據聯合國統計,盤踞在社會上層六百萬拉丁美洲人的總收入,相當於 所有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一點四億人的收入;有六千萬農民平均日收入 僅為0.25美元。然而在社會頂層,他們卻錢財揮霍在炫耀派頭及無謂 的各種奢侈。。
  • 38. Johnson Chen 202008 38 來源:「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拉丁美洲的歷史就是 世界資本的分贓史 • 同時在拉丁美洲,貧困正在悄悄地殺人;因為衛生醫 療不足而造成的死亡雖然不是顯而易見的,但卻是實 實在在的,並且還在加劇。雖然這種有系統的暴行, 然而貧困的人們卻早已習慣咬牙忍受痛苦。同時造就 這個人道災難的富國至今仍然可以逍遙法外,因為窮 國還不可能發動一場世界大戰。但是帝國關心此事, 既然他們信奉的自由資本主義不相信為這些人們增加 麵包,因為就直接或間接地盡可能消滅寄食者。 • 在多數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困境問題不是人口過剩, 而是人口缺乏。巴西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較比利時少三 十七倍,巴拉圭人口的密度比英國低四十八倍,秘魯 的人口密度比日本低三十一倍。拉美人口最稠密的國 家─海地和薩爾瓦多的人口密度也低於義大利。總而 言之,玻利維亞、巴西、智利、厄瓜多、巴拉圭和委 內瑞拉一半以上的地域荒無人煙。烏拉圭是一個老人 的國家,其人口增長常低於拉美所有國家,但是近幾 年來沒有任何一個拉美國家像它那樣遭受如此殘酷危 機的懲罰,這懲罰幾乎將它拖入十八層地獄。烏拉圭 荒蕪了,肥沃的大草原本可以像遠比今日還要多的人 口提供食糧,然而烏拉圭人卻在土地上忍受著貧困的 煎熬。 • 在華盛頓,雖然有人們開始主張窮人並不願意成為窮 人。但是,如果沒有方法與手段,就不可能達到這一 目的,並且順便也就寬恕了現行的剝削結構。
  • 39. 幻想中的自由經濟體卻變成噩夢的香港 • 近十來年,香港的不平等問題日益嚴重。據統計,香港原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 由2006年的0.533上升至2016年的0.539。也因為香港一直奉行「古典經濟學」 的自由主義的小政府的原則,於是即便是稅後福利和收入的轉移亦有所不足。 例如法國即便2016年堅尼系數達0.516,亦不算低,但透過政府介入和稅後福 利轉移後,只有0.291,而香港則為繼續為很高的的0.473。其他主要經濟體 的除稅後堅尼系數也都低於香港,如新加坡0.356、美國0.391、英國0.351、 澳洲0.337、加拿大0.318。而這個造成貧富差距的主要是香港號稱最自由經 濟體,奉行自由主義,採取低稅率。 • 香港的發展就是無視社會分配公平正義的經濟學理論,一個殘酷的由頭到尾的 寫照。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香港曾享受過全民就業,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的日子。這個政策因此沒有引起任何質疑,直到房價失控,薪金追不上物價, 社會財富落入極少數人的手中,大部分資源由他們控制及支配,民怨沸騰,才 猛然驚醒香港的經濟制度出了問題。 Johnson Chen 202008 39 • 香港政府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使土地發展商可以完全操縱樓宇的供應,待 價而沽。他們憑著雄厚的資本,囤積居奇,牟取暴利。除此之外,香港樓宇轉 賣賺取的利潤不必支付資本利得稅(capital gain tax),鼓勵炒賣風氣, 刺激房價上揚,使擁房者愈來愈富有,窮人置業則愈來愈困難。而這個現象在 香港的嚴重性無以復加 • 香港沒有推行防止壟斷法,各行各業與衣食住行的各行各業都有與房地產致富 的大集團的參與,形成壟斷,小本經營的商人一個繼一個被不公平競爭和無止 境的租金所蠶食而從市場消失。小市民無奈成為大集團的僱員,賺取可憐的待 遇薪資。原本是一個理想古典經濟學的自由經濟體,但是今天卻變成了資本主 義下可怕的惡夢。 2017 香港最富有的 1%家庭佔去香港超過 一半的財富 (52.6%)
  • 40. 易得性捷思造就社會公平定義的扭曲 Johnson Chen 202008 40 • 我們的記憶會作弄我們,並且有系統地建構「我們以為」是實際的 世界。易得性捷思是一種心理和思考迴路的捷徑,但是這個捷徑會 扭曲我們的判斷,因為會令我們過度重視容易想起的日子。例如高 收入的人全部都很容易記住他們特別努力工作的例日(通宵,週末 工作之類)至於我們所不熟悉的低收入者,我們自然難以想起他們 同樣努力工作的生動例子。 • 同樣,我們容易想起我們以前必須克服的障礙和挑戰,比起曾經想 起對我們有利的環境容易的多。因為苦難與逆風的狀態比較容易視 覺化,不可能被忽視,也容易被記住。所以高收入者可能真的相信 高收入是他們應得的,因為他們清楚自己曾經多麼努力的工作,克 服了哪些困難才得以成功。 • 心理學家也證明,人們保持某種信念是有動機的;他們選擇保持這 些信念,因為它們具有某種功能或可以滿足某種心理需求。而在崇 尚自由主義競爭的美國 (或香港),當窮人一點也不好玩。因為 美國的社會福利不足,而且稅後不平等比較歐洲和其他社會主義和 福利國家嚴重。因此美國人比歐洲人更相信你得到你應得的,你值 得你得到的。這些信念有利地激勵個人和孩子們盡可能的努力工作 以免陷入貧窮,同時也因為這樣,讓他們有助於減少即便漠視街上 乞討,無家可歸的人們也不會有的內疚和罪惡感。 • 而這樣的心態讓我們對於貧窮和不平等的社會問題也逐漸的再改變。 我們變得相信慷慨的社會福利會令窮人變得懶惰。我們面對高度的 不平等和社會不公義,但是我們竟然是利用經濟學理論和拼湊出來 的不完整數據來說服自己這個是合理的。
  • 41. 貧窮的本質不是懶惰 41 • 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給予了印度裔美國學者阿比 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法國出生的埃斯 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國學者邁克爾·克雷默 (Michael Kremer)三位,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窮 方面所提出的實驗性方案與論述。他們通過實證探究貧窮 的根源,發現處在貧窮狀態中的人和普通人在慾望、弱點 以及理性的層面上,實則差別不大。 • 而貧窮與富裕的區別在於,貧窮的境遇導致窮人接受信息 的渠道受限,造成許多小錯誤,並產生惡性循環。例如沒 有收入來源自然沒有退休計劃。還有,不識字於是無法看 懂複雜拗口的健康保險產品等。普通人所忽略的小消費、 小障礙和小錯誤,在窮人的生活中可能成為關鍵問題。換 句說話來講,貧窮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剛好窮人活在一個 「貧窮」的環境而己。在這個環境裡沒有足夠信息令到他 們作出正確的選擇。 • 對於窮人群體而言,由於信息渠道受限,因而需要擁有更 多的技能和更強的意志力,承擔更多的義務。雖然要擺脫 貧窮並不容易,但三位獲獎人的研究表明,只要一點兒援 助,一些信息、或者一些輕微的政策,就可以產生意想不 到的積極效果
  • 42. 延伸閱讀:全民基本收入 (UBI) • 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是近期全球最熱門議題之一,這個概念在海耶克時代即被 提出,是一個避免政府過度參與,但是有給予人們足夠自由度的一個社會福利制度。即便在富差距巨大的美 國,這次也在民主黨初選的時候,也因為有台裔美籍的參選人楊安澤 (Andrew Yang)提出而獲得關注。 鼓吹全民基本收入的人們主張,一個可以維持在社會裡最低生活所需無須擔憂的收入,是人們最基本的生存 人權和免於被政治體制,被資本主義奴役自由(*海耶克的主張)的最基本普世價值。 • 全民基本收入沒有統一定義和金額,視各個國家或經濟體的實際狀況。儘管又所不同,但是有幾個共通訴求: 1) 承認基本工資制度,無法供應所有全職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所需; 2) 經濟發展無法解決貧窮-尤其是工作貧窮的問題; 3) 自由人權與經濟上的安全保障(Economic Security)不可分割; 4) 國家必須承擔最根本責任 Johnson Chen 202008 42 • 全民基本收入的支持者樂觀的相信,有了基本收入,社會經濟弱勢族群就不必 屈就壓榨的勞動環境,或為了生計身兼多職;照顧家中老弱病癱的主婦、煮夫、 孝順子女,能夠獲得基本報酬;也允許更多人投入創業、創作、志工、或符合 興趣的低薪工作,為自己爭取更多可能,為社會注入活力,同時逆轉不斷惡化 的貧富差距、平息階級對立。 • 但是同樣悲觀的反對者則是擔心,一旦施行基本收入制,對企業如同殺雞取卵, 被迫加薪、加稅、卻不能保證有人上工,公司營運成本墜入失控深淵,陸續倒 閉必然重傷國家經濟,就跟不能隨便提高基本工資,是一樣的道理。
  • 43. 作善的執照 • 在經濟理論裡假設,因為市場將商品有效的分配給最重視它們,出 價最高的人們,因此讓社會福祉可以最大化。這也就達到了狹義的 經濟學的公平和效率。但是在同時,因為市場機制的不完整或失靈, 買家願意支付的價格,並不能夠可靠地反應商品對買家真正的價值。 人們會照顧好自己的利益,但是經濟學和心理學也同樣的證明,人 們會犯錯,而且有些錯誤是不可挽回的。同時,付錢的意願往往也 受到付錢的能力。 • 而當信用與商譽可以以一個數字成本和機率來衡量,因此讓追求利 潤最大化的企業可以拿到作惡的執照,然後願意冒險不顧道德考量, 作弊做出最壞的結果。還有富有國家的人們,花在讓自己看起來美 麗的消費,遠遠大於在未開發國家和地區發展和預防瘧疾的疫苗和 治療。雖然我們都知道無可爭議地,治療和消滅瘧疾會為甚至「全 世界」帶來更多的福祉。而最終說到底,就是我們經濟學一直的假 設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市場價格並不是反映價值的可靠指標! • 我們的世界並不是按理想中的經濟理論在運作的。相反的它還有很 多不完美。我們無論是有意無意對於公平的忽視,經濟學的學生必 須要認知道,「道德」代表人們希望世界運作的方式,但是「經濟 學」則是代表世界實際運作的方式的一個層面。經濟學家並非獨立 於經濟之外。經濟學學生的我們,即使以最狹隘的福祉最大化來衡 量定義,我們必須要謙卑的承認在現實的世界裡,許多市場仍是失 敗的。所以更加要把我們的學習和累積的知識用在致力於更公平與 公義的社會。 Johnson Chen 202008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