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68
学 校 代 码           10459

        学 号 或 申 请 号    200712017081001017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IMO-OFDM 系 统 多 用 户 检 测 技 术
            的 研 究

      作 者 姓 名:  齐 萌
      导 师 姓 名:  穆晓敏
      学 科 门 类:  工  科
      专   业    名  称:通信与信
息系统
      培 养 院 系 信工
             : 息
程学院
      完 成 时 间 2010年 5 月
             :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MIMO-OFDM systems




                     By Meng Qi

            Supervisor: Prof. Xiaomin Mu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y 2010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
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
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
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                  2010 年 5 月




                     摘要

  在所有的B3G候选方案中,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技术(MIMO-OFDM)受到
广泛青睐。一方面,MIMO技术可以在不额外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提高频谱效
率,成倍地提高系统容量。另一方面,OFDM技术可以解决MIMO对抗频率选择
性衰落和符号间干扰的局限性。空时编码技术是能够获得MIMO系统带来好处的
一种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增加空间分集增益减弱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获得较高
的吞吐量。在与MIMO-OFDM相关的多种技术中,多用户的MIMO-OFDM系统
最受关注,但此系统存在的多址干扰和多径信道失真会降低解调器输出的判决
信息的可靠性,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出有效的空时信号处理方案。多用户检测
(Multi-user Detection,MUD)技术就是从接收机端解决多用户干扰的一种有效方
法。
  本文首先对MIMO-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介绍空时编码的原理
和设计,以STBC编译码为例介绍其设计准则并分析性能。然后在多用户MIMO-
OFDM系统上行链路中采用优化的发送和接收策略有效的抑制了共信道干扰。本
文采用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空时多用户检测,通过优化排序迭代结构,使得接
收检测算法取得较好的性能。
  最后针对实际的频率选择性MIMO信道环境,研究了信道中存在的相关性
对系统的影响,并把多用户检测算法应用到相关信道,以求更为客观实际认识
检测算法的性能。仿真表明这种空间上的相关性对MIMO-OFDM系统多用户检测
算法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空时编码;多用户检测;空间相关




                       I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Abstract                             2010 年 5 月




                                   Abstract

    For future 3G/B3G broad and wireless services, the combination of MIMO and
OFDM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widespread attention. On the one hand, MIMO
technology can increase the system bandwidth without additional bandwidth to
improve spectrum efficiency, exponentially increase the system capacity. On the other
hand, OFDM technology can combat the frequency selective fading and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The space-time coding is to obtain the benefits of MIMO systems as an
effective method , which exploits the spatial diversity obtained by separated
antennas, can be used to achieve either diversity gain to combat channel fading or
capacity gain to achieve higher throughput. Among various topics related to MIMO-
OFDM technologies, the multi-user MIMO-OFDM systems have ca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in multi-user MIMO-OFDM systems, there are still multi-
access interference and multi-path channel distortion.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propose the effective space time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 Multi-user
detection (Multi-user Detection, MUD) technology is the solution from the receiver
side effective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first, we analyz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IMO-OFDM systems and introduce
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of space-time coding, then introduce the STBC encoding and
decoding as an example of specific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We consider
employing MIMO-OFDM technique in a uplink multi-user system, with specific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trategies, it can efficiently suppress co-channel
interferenc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o use a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which based on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MMSE) algorithm. This algorithm by optimizing the sorting structure enables the
receiver algorithm has better performance.
    For the actual frequency selective MIMO channel environment, the existence of
correlation effects on the system and the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applied to the
relevant channel, in order to detect a mor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algorith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correlation on
MIMO-OFDM system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can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 MIMO; OFDM; STC; MUD; spatial correlation




                                           II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2010 年 5 月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1 绪论........................................................................................................1


  1.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1


  1.2 研究背景..............................................................................................................2


     1.2.1 MIMO 技术....................................................................................................................3

     1.2.2 OFDM 技术....................................................................................................................5

     1.2.3 多用户检测器的设计发展方向....................................................................................5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7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9


  2.1 移动无线信道传播特性......................................................................................9


     2.1.1 大尺度衰落...................................................................................................................9

     2.1.2 小尺度衰落.................................................................................................................10



                                                                 III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2010 年 5 月



   2.1.3 无线衰落多径信道模型.............................................................................................11


 2.2 OFDM 技术........................................................................................................12


   2.2.1 OFDM 基本原理..........................................................................................................12

   2.2.2 OFDM 系统模型..........................................................................................................14


 2.3 MIMO-OFDM 系统.............................................................................................15


 2.4 多用户检测技术................................................................................................17


   2.4.1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提出.............................................................................................17

   2.4.2 迫零(ZF)检测...............................................................................................................18

   2.4.3 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19

   2.4.4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20


 2.5 本章小结............................................................................................................21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22


 3.1 空时码................................................................................................................22


   3.1.1 空时码概述.................................................................................................................22

   3.1.2 Alamouti 编码原理......................................................................................................23

   3.1.3 Alamouti 译码.............................................................................................................25


 3.2 空时编码系统多用户检测................................................................................27


   3.2.1 单用户 STBC 系统结构................................................................................................28

   3.2.2 多用户 STBC 系统结构................................................................................................29

                                                              IV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2010 年 5 月




  3.3 STBC-OFDM 多用户系统系统...........................................................................30


     3.3.1 STBC-OFDM 多用户系统结构.....................................................................................30

     3.3.2 STBC-OFDM 系统上行多用户检测.............................................................................32

     3.3.3 仿真结果分析.............................................................................................................34


  3.4 本章小结............................................................................................................39


4 相关 MIMO 信道下空时多用户检测..................................................41


  4.1 MIMO 信道空间相关性分析............................................................................41


     4.1.1 MIMO 空间相关信道模型..........................................................................................41

     4.1.2 MIMO 信道相关容量分析..........................................................................................43

     4.1.3 空间相关 MIMO 信道特性仿真过程..........................................................................44


  4.2 相关信道下检测性能分析................................................................................46


  4.3 仿真结果............................................................................................................48


  4.4 本章小结............................................................................................................51


5 结论与展望..........................................................................................52


  5.1 结论....................................................................................................................52


  5.2 研究展望............................................................................................................53



参考文献..................................................................................................54

                                                              V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2010 年 5 月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7


致谢..........................................................................................................58




                                                     VI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1    绪论

      本章简略分析了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了未
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向,揭示未来移动通信中无线通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论
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和选题意义,最后给出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章节
安排。


1.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球进
入了信息时代,这种发展的势头还在延续,已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移动通信成
为当代通信领域内的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1-4]。随着社会的进
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新的无线业务,如Internet高速接入和实时多媒体
业务需求的增加,对无线通信的传输速率和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过去的
30年里,作为无线通信的典型代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历经了第一代
模拟通信系统到第二代数字通信系统阶段,到现在第三代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商
业化进程已经全面铺开。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应用同时也推动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系
统[5](Beyond3G或4G)的先期研究。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1G)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传输模拟
语 音 为 主 , 采 用 的 多 址 方 式 是 频 分 多 址 (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在世界各国快速推广,但
每个国家的工作系统不同。其不足之处: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
差、通话质量不高、覆盖范围较小、不能提供自动漫游等。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2G)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采用全数字通
信 , 主 要 为 支 持 话 音 和 低 速 率 的 数 据 业 务 而 设 计 , 采 用 时 分 多 址 (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TDMA ) 和 码 分 多 址 (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技术,相对于第一代系统,第二代系统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
同时支持话音和数据业务,系统容量和服务质量得到改善。比较典型的系统有欧
洲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北
美的 IS - 95 和日本的PDC(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个人数字蜂窝电话)[3]等。
其不足之处:全球无线技术各自为营,不能提供自动漫游,数据业务支持速率
较低,一般为22.8kbit/s,最高不超过32kbit/s,不能灵活的支持Internet业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早在模拟移动通信刚刚发


                                 1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展时就提出了研究适用于全球运营的移动通信系统,当时被称为未来公众陆地
移动通信系统[5](FPLMTS)。1996年ITU正式将FPLMTS改名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俗称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是要实现全球覆盖和多媒体通
信,针对个人通信其容量大,频谱利用率较高,可以称之为全球通信领域的一
场巨大的变革。第三代系统的容量将比第二代CDMA和GSM高2.5倍以上,支持
高速数据业务和移动多媒体业务。3G有更宽的带宽,其传输速度在用户处于移
动条件下最低为 384kbit / s ,室内的传输速率最高为 2 Mbit / s ,带宽可达5MHz
以上。


1.2    研究背景
      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比第二代移动通信传输速率快上千倍,但是未来仍无
法满足全多媒体业务的通信需求。3G系统的核心网还未完全脱离2G系统的核心
网结构,所以人们普遍认为3G系统仅仅是从窄带向未来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过渡
的阶段。在我国虽然3G牌照已经为三大运营商发放,但以CDMA为核心的3G系
统还存在不足,期待改进和解决。目前作为新的下一代通信方案的超 3G通信系
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但其标准尚未统一,各个国家为了在下一代移动
通信系统标准中占有一席之地,纷纷启动对超3G的标准化研究工作。美国AT&T
公司已经在其实验室开始研究一种被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其研究目的
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网的速率。日本的DOCOMO移
动通信公司、瑞典的爱立信公司和美国惠普公司也都宣布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
信系统。超3G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可以将上网速度提高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的50倍,即与光纤通信相当。而且即使在高速移动的条件下,也可以实现图像和
声音的高质量传输,专家预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大约在2011年正式投入实用。
下表1.1比较3G和超3G系统的不同。

                表 1.1 3G 和超 3G 移动通信系统

      性能比较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传输速率         384kbps-2Mbps              100Mbps
      系统容量              1倍                     10 倍
      频谱资源    1.8-2.5GHz/频谱效率 2bps/Hz   2.8GHz/频谱效率 5bps/Hz

      覆盖性能     地区覆盖方面存在技术问题             不同接入方式之间存在漫游
      服务费用            成本高                     成本低
      IP 性能           多版本               支持下一代 IPv6 和信息设
                                              备



                              2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从技术层面讲,超 3G 系统可以容纳庞大的用户数,改善通信质量,在传

输速率、频谱利用率、多媒体业务、资源综合优化等方面远远超过 3G 通信系统。

在物理层,超 3G 系统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很多,其中采用多天线系统和有效

抵抗多径时延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最受关注。结合了 MIMO 和 OFDM 技术的候

选方案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物理层方法。下面就本文相关的 MIMO 技术、OFDM

技术做简要的概述。

1.2.1   MIMO 技术

   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和接收端各采用一根天线,也就是单输入单
输出(SISO)天线系统。     著名的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描述了SISO系统信道容量
极限公式: C = Wlog( + S/N) 。它确定了在保证误码率任意小的条件下最大的
              2 1

传输速率。随着移动通信日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其提出了更高传输速率和更高
传输质量的要求,如手机上网、视频传输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移动通信的
信道容量十分迫切。通常来说,在SISO天线系统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容量
可以通过设置更多基站、拓宽带宽、提高发射功率[7]等实现。但是以上方法在现实
中需要的技术更高,在经济上兼容性和硬件实现性较差。
   一 种 全 新 的 通 信 系 统 结 构 多 输 入 多 输 出 (Multiple-Input-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在无线链路收发端都采用多根天线,实现了数据流在相
同时间和相同频带的传输和接收,是无线移动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
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 Bell实验室的 E.Telatar 和 G.J.Foschini 已经证明,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随着发射天线数的增加呈近似线性的增长,该信道容量
突破了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信道容量的瓶颈,将传统的香农信息论 [7]扩展到更
加广义的MIMO信息理论。这为MIMO通信方式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1998年, G.J.Foschini 教授还提出了MIMO系统的分层空时码 [8]
(BLAST)算法,在 24 - 34dB 的信噪比下频谱利用率可达 20 - 40bps/HZ 。
  N副发送天线,M副接收天线的MIMO系统模型如下图1.1所示。      第i副发送天
线发送信号为 xi ,第j副接收天线收到信号表示为 y j ,在 MIMO 系统中每根接
收天线均接收来自N副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此信号在时域频域上是重叠的。
   对于信道是频率选择性衰落的MIMO系统,其等效基带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y = Hx + n


                              3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1.1)
  上式中 y = [ y1 , y 2 , y M ] , x = [ x1 , x 2 , x N ] , n = [n1 , n2 , n M ] ,


     h1,1 h1, 2  h1, N 
                           
  H= h2,1 h2, 2  h2, N 
                           ,其中第i副发送天线与第j副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衰
                           
     hM ,1 hM , 2  hM , N 
                           

落系数用 h j ,i 表示。噪声n是零均值,方差为 σ 2 的高斯随机变量。




                N                                                               M
                根                                                               根



                                                           
                发                                                               接
                射                                                               收
                天                                                               天
                线                                                               线




                                     图1.1 MIMO系统模型

  MIMO系统通常可以描述为:
  1 信道是平坦或者频率选择性衰落的。
  2 发送端已知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和不知CSI
  在时分双工(TDD)系统中,双工时间小于信道相关时间,发送端可以得
到信道信息,也就是说信道是可逆的。在频分双工(FDD)系统,通常存在着一
个反馈渠道,也可以提供部分CSI,例如采用哪些分组天线或哪些子信道的特征
值最大。如果发射端知道CSI,则可在发送功率约束的条件下,通过注水原理最
大化信道互信息。但是很多情况下,发射端无法获得CSI,这时候可采用发射分
集的结构改善系统吞吐量。分集的获得可以通过空时编码,例如双发射天线的空
时分组码(STBC)和Bell实验室垂直分层空时编码[9-10]结构。在编码设计中也要
考虑到分集增益和数据速率的折中关系。

  由于 MIMO 通信能够极大地提高系统的频带利用率,满足高速率通信的需

                                             4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求。从其提出以来即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开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研
究,MIMO 技术已成为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1.2.2   OFDM 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11](OFDM)是一种特殊的高速多载波传输方案,与已经普遍

应用的 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十分相似。主要原理是把高速
的数据流通过串并转换,分配到速率相对比较低的若干个频率子信道进行传输。
这样的传输方式可以很好的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窄带干扰。OFDM 技术的好处

[11]如下:

 (1)抗衰落能力和抗窄带干扰能力强。OFDM 技术采用多个并行子载波传输

 信息,由于低速率的并行子载波增加了码元符号持续时间,并远大于信道最
 大时延扩展时,则同时降低了对于多径时延扩展造成的时间上的衰落。在保护
 间隔内,每个 OFDM 符号在时域内插入循环前缀将符号扩展,极大限度的避
 免载波间干扰。这样就将频率选择性信道在频率上转化为多个平坦的,非频率
 选择性的窄带子信道。
 (2)高频带利用率。OFDM 允许重叠的正交子载波作为子信道,而不是传统

 的利用保护频带分离子信道的方式,提高了频率利用效率。
 (3)适合数据的高速率传输。OFDM 自适应调制机制使不同的子载波可以按

 照信道情况和噪音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当信道条件好的时候,采
 用效率高的调制方式。当信道条件差的时候,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调制方式。
 再有,OFDM 加载算法的采用,使系统可以把更多的数据集中放在条件好的

 信道上以高速率进行传送。因此,OFDM 技术非常适合高速数据传输。

   除此之外,OFDM 系统可以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实现调制解调,硬件
实现比较简单,还易于结合空时编码、分集、干扰抑制以及智能天线技术,最大
程度地提高物理层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如果再结合自适应调制、信道估计以及多
用户检测算法等技术,可以使其性能进一步得到优化。

1.2.3   多用户检测器的设计发展方向

 多用户检测(Multiple User Detection,MUD)理论的研究源于上世纪 80 年的


                           5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初,早在 1979 年 K.Schneider 提出将多个用户的码字和定时(还可能包括振幅和
相位)等信息联合起来,以检测每个用户信息的 MUD 思想。随后, Kashiliara 和
      提出多址干扰消除接收机与异步多用户通信中基于维特比(Viterbi)算法
的最优接收机。
Kohno        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1986 年 Verdu 提出了用户间的干扰可以利用
已知扩频码结构信息来克服的多用户检测理论方案,这种最佳多用户检测机结
构为匹配滤波器组加上 Viterbi 译码算法,即最大似然序列估计(Maximum Like
hood Sequences Detection,MLSE)检测器,该检测器的主要思想为:产生最大
似然序列 b,使得 b 的概率最大化。虽然仿真结果最佳多用户接收机能实现与单
个用户接收时几乎一样的性能,但是却有巨大的复杂度                   ,这是在实际中难
以实现的,它仅具有理论意义和标准。          O( 2 k )
                 此后多用户检测技术成为无线通信领域最
重要的学术研究热点之一。因为在实际通信系统中各个用户之间的码字不可能达
到完全正交和同步,其非零互相关系数引起的各个用户之间的多址干扰(MAI)是
不可避免的。 技术的出现,正解决了消除 MAI 以提高系统抗干扰性能的目的。
      MUD


  多用户检测技术总体分为最佳多用户检测技术和次最佳多用户检测技术两
大类,次最佳多用户检测又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方面。图 1.2 是多用户检测技术
的分类情况。
                    多用户检测算法



            最优多用户检测             次最优多用户检测



              线性多用户检测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



   MMSE检测    迫零检测      Kalman检测       判决反馈检测   神经网络检测



                           并行干扰消除          串行干扰消除


                    图 1.2 MUD 技术的分类


  在多用户检测器的性能评价[13]中,误码率、渐近有效性和抗远近能力是三个
最重要的性能测度。
  无线通信中,多用户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靠的多用
户检测算法对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近年来,多用户检测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寻求低复杂度和高性能的检测器方面,在现有的检测算法中,除了常规的


                           6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线性非线性检测,还有球形译码检测算法[26-27]、概率数据统计[28]法以及将基因遗

传优化迭代寻求最优解的基因算法[29]等。除此之外许多研究者结合预编码、子空

间、天线阵列、信道编码等提出针对MIMO-OFDM系统的多用户信号检测技术。文

献[13]研究了在STBC-OFDM系统中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接收算法,并显示出较

好的检测性能。文献[14]对经典的迫零算法,最小均方误差算法,排序及非排序
干扰抵消检测算法进行了分析,得出排序迭代干扰消除接收机与非排序接收相
比,大大提高了接收机性能,但是计算量有所增加。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全论文共分五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回顾了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第四代移
动通信系统的角度,针对其核心技术MIMO-OFDM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多用
户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研究方法。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信道的特点,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并由此给出无
线衰落多径信道模型;接着详细介绍 MIMO-OFDM 系统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

OFDM 系统工作原理,系统模型以及 MIMO 系统分析,MIMO-OFDM 系统体系

架构等。最后对 MUD 技术做出了综述介绍,在回顾 MUD 技术的具体概念和基

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 CDMA 移动通信系统模型中干扰种类介绍了多用户检测

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为下一章节中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算法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与思路。
      第三章首先介绍空时编码的原理和设计,以 STBC 编译码为例具体介绍其

设计准则及性能分析,讨论如何将 STBC 空时编码算法应用到多用户 OFDM 系

统中抑制多用户干扰,提出一种基于 MMSE-SIC 算法的空时多用户检测,仿真

了非相关 MIMO 信道下空时多用户检测算法,并与其它常用检测算法相对比,
该检测算法在检测复杂度和系统性能上有了很好的折衷。
      第四章针对实际的频率选择性 MIMO 信道环境,重点讨论信道中存在的相

                      7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关性时对系统的影响,并把多用户检测算法应用到相关信道,以求更为客观实
际认识检测算法的性能。
  第五章总结全文,并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对今后的工作做了展望。




                 8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本章研究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属于无线通信领域的接收技术,也就是侧重于
移动通信传输方面。本章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信道传播特性并由此得到无线衰落
多径信道模型,接着介绍 MIMO-OFDM 系统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 OFDM 系

统工作原理,系统模型以及 MIMO 系统分析,MIMO-OFDM 系统体系架构等。

最后对 MUD 技术做出了综述介绍,在回顾 MUD 技术的具体概念和基本原理的

基础上,结合 MIMO 移动通信系统模型中干扰种类介绍了几种经典的 MUD 算
法。


2.1     移动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回顾通信系统模型,构成信息传输的三个方面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 在这
个通信模型中信源是已知的,要研究信宿的接收技术,则需要了解实际无线信
道的各种复杂特征。
  信道是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传播媒介的总称。按传输媒介的不同,信道分为
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大类。有线信道是恒定参量的、人为制造的信道,无线信
道是客观存在的变参量信道,移动信道是无线信道的一个子类,它既具有无线
信道的特点,又具有终端用户随机移动的特点。
  无线通信是借助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来实现信息传输的,虽然电磁波传播
机制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反射、散射和绕射三种传播方式。反射、绕射
和散射路径的存在使得收发信号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接收信号表现出明显的
随机衰落特性。此外,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引
起信道特性随时间变化,并造成接收信号的严重失真。
  无线移动信道的主要特征是信道强度随着时间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所呈
现出的这种时变性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

2.1.1   大尺度衰落


      大尺度衰落(Large-scale fading):它是由随距离而变化的信号路径损耗和
由建设物、山脉等大型障碍物的阴影造成的。
      路径损耗[3]是指电波在空间传播时产生的损耗,跟收发双方的距离有密切
关系,它反映了接收信号电平均值的变化,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接收功率的
差值。
  基于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指出: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信号的平均接收

                            9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功率随距离呈对数衰减。如果收发信机之间的距离为 d,路径损耗可以表示为

[15]:

                               Pt                        d
           P L (d ) = 10 log      = P L (d 0 ) + 10α log( )    (2.1)
                               Pr                        d0



   式(2.1)中, Pt 是发射功率, Pr 为接收功率; α 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

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率,表 2.1 给出了不同传播环境下的路径损耗参数值:
                   表 2.1 不同环境下的路径损耗参数

                       环境                   路径损耗参数
                    自由空间                           2
                    市区蜂窝                       2.6~3.5
                  市区蜂窝阴影                         3~5


                建筑物内视距距离                       1.6~1.8
                  被建筑物阻挡                         4~6
                   被工厂阻挡                         2~3




  实际上,在传输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由传输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或
其它障碍物对电波的阻塞、遮蔽,特定位置的接收功率一般遵从对数正态分布,
这就是阴影效应又称为慢衰落。可以表示为:
                                               S = 10 ζ / 10       (2.2)


   ζ 是均值为零,方差值依赖阴影程度而变化的高斯分布随机变量。在一般的
蜂窝系统中,小区的规模相对较小,所以这种大尺度衰落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影
响并不需要单独加以考虑。

2.1.2   小尺度衰落

   在实际的无线移动坏境下,电波将经历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天线,这就是
所谓的多径效应。小尺度效应[15]是指:由多径分量的相互增强或相互抵消叠加
造成的信道失真使接收信号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
  无线传播信道中的许多物理因素都会影响衰落,主要因素有:

                                      10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1.多径衰落

  移动通信环境中受地面、水面反射或大气折射散射体的影响,使得微波信号
在传播过程中会使得经历不同路径到达接收机 的信号形式各异,不同时间不同
相位的信号在接收端叠加成时变信号,产生了多径衰落。多径衰落可分为平坦衰
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2.周围物体以及移动台的速度

  如果信道中的物体处于运动中,它们就会对多径分量产生时间变化的多普
勒频移。基站与移动台之间的相对运动会使每个多径分量产生不同的多普勒频移,
从而引起接收信号的随机频率调制。移动接收机与基站之间的传播路径是缩短还
是加长,则多普勒频移表现为有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若周围物体以明显快于
移动台的速度运动,时间变化的多普勒频移则在小尺度衰落中占主导地位。否则,
周围物体的运动就可以忽略,只需要考虑移动台的速度。
   3.信号的发射带宽

  如果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带宽大于多径信道的“带宽”,即信号的自相关时
间小于多径信号的延时差,则接收信号会发生畸变,而小尺度衰落则不明显。信
道的带宽可以用刻画信道特殊多径结构的相干带宽进行量化。相干带宽是信号在
幅值上仍然保持强相关时的最大频率差的测度。若发射信号相对于信道有一个窄
的带宽,则信号的幅值将快速变化,但信号在时间上将没有畸变。因此小尺度信
号强度的统计特征和小尺度距离范围内信号畸变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多径
信道的幅值特性、时延以及发射信号的带宽有关。因为多径传播导致信号在不同
维(时间、频率、空间)的扩展,它们对通信信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是重点关注
的对象。

2.1.3   无线衰落多径信道模型


   设无线衰落信道共有 L 条路径(只考虑非零抽头),如果采用抽头延迟线

模型来模拟,信道的等效低通冲激响应 h(τ ; t ) 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11](这里仅
考虑了多径效应,未考虑移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
                        L
                                        n
          h(τ ; t ) = ∑ a (l ; t )δ (τ − l )   (2.3)
                      l =1               fs



   现选取符号的持续时间小于信道相干时间。这样,信道 h(τ ; t ) 在 T 时刻可以

等效为一线性时不变系统。现对 h(τ ; t ) 作傅里叶变换得到 t 时刻多径衰落信道的
频率特性:


                                11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L
                  H ( f ; t ) = ∑ a (l ; t )e − j 2πf nl / f s   (2.4)
                                  l =1




  这就得到一个时变线性系统模型。但在相干时间内,信道的频率特性看成是
时不变的。


2.2     OFDM 技术


      OFDM 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它是一种解调,也可以被称作一种

分集。多载波传输的原理是把高速的数据流分解成若干个低速的子数据流,用这
样的低速率多状态符号去调制子载波,就形成多个低速率符号并行发送的传输
系统。由于低速率的并行子载波增加了码元符号持续时间,并远大于信道最大时
延扩展时,则同时降低了对于多径时延扩展造成的时间上的衰落。它的特点是个
子载波相互正交,所以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以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
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OFDM 系统能够很好地对抗频率选择性

衰落和窄带干扰。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 OFDM 技术的实现。OFDM 系统可

以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实现调制和解调,简化硬件实现的复杂度。N 个 OFDM

子载波使用的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等同于一个矩形基带调制脉冲成型分

别调制。接收机端对波形样本进行采样用于获取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后

的 N 个样本。 调制相当于使用一个矩形基带波形匹配滤波器对每一个子载波
        FFT

进行积分。

2.2.1   OFDM 基本原理


      一个 OFDM 符号内包含多个经过正交幅度调制(QAM) 或者相移键控

(PSK)的子载波[16]。这里用 N 表示子载波个数,T 表示 OFDM 符号的周期,

用 di 表示分配给子信道的原始基带数据符号,f 是发送时使用的载波频率,则

t=ts 从开始的 OFDM 符号可以表示为:




                                                 12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 N −1                                         
                       2                      i + 0.5           
           s (t ) = Re  ∑ d N exp  j2π  f c −         (t − t s )    (2.5)
                       t =− N i+ 2               T              
                        2                                            


                                  ts ≤ t ≤ ts + T


                         s (t ) = 0    t < ts ∧ t > ts + T



可以采用等效基带信号来描述 OFDM 输出信号,如下式(2.6)


                             N −1                        
                            2              i          
                s (t ) = Re  ∑ d N exp  j2π (t − t s )                (2.6)
                            t =− N i + 2   T          
                             2                           


                                  ts ≤ t ≤ ts + T


                         s(t ) = 0     t < ts ∧ t > ts + T



  式(2.6)中, s (t ) 的实部和虚部分别对应 OFDM 符号的同相和正交分量,
在实际系统中可以分别与相应子载波的余弦分量和正弦分量相乘,构成最终的
合成的 OFDM 符号。

  从式(2.6)可以看出,每个子载波在一个 OFDM 符号周期 T 内都包含整数
倍个周期,而且任意两个相邻的子载波相差一个周期,这样看来子载波之间是
相互正交的,即:
   1 T                                1 m =n
   T ∫0 exp( jωn t ) exp( jωm t )dt = 0
                                        m ≠n (2.7)



  接收端的解调可将接收信号与解调载波相乘,然后在时间长度为 T 内进行
积分,经串并转换后的数据即为:




                                         13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N
                                                      −1
          1        t s +T             j           2
                                                                  i            
     ˆ
     dj =      ∫            exp − j2π ( t − t s )  ∑ d m exp j2π ( t − t s ) dt
          T        ts
                                     T            i = N         T            
                                                      2
            N
              −1
                                                                                        (2.8)
         1  2        t s +T   i− j           
     =      ∑N d i ∫ts exp j2π T ( t − t s ) dt = d j
         T m= −                              
               2




   对于 N 较大的系统来说,式(2.8)的 OFDM 复等效信号可以采用快速傅

里叶逆变换(IFFT)方法实现。对于信号 s(t)以 T/N 的速率进行抽样,令 t=kT/

N(k=0,1,…,N.1),等效为对 N 个 QAM 符号进行 IFFF 运算,得到:
                                   N −1
                                             2πik 
               s k = s (kT / N ) = ∑ d i exp j                 0 ≤ k ≤ N −1           (2.9)
                                   i =0      N 



同样在接收端可以对 sk 用 FFT 实现解调,即:


                                  N −1
                                            2πik 
                            d i = ∑ s k exp − j           0 ≤ i ≤ N −1              (2.10)
                                  k =0          N 


2.2.2 OFDM 系统模型

   图 2.1 给出了 OFDM 系统框图。略述其工作原理为:在发端,二进制数据流

经过前向纠错编码(FEC)和交织,然后根据调制方式(BPSK 或 QAM 等)进行

星座映射,插入相应的导频后,经过串/并变换变成 N 路并行符号进行 IFFT 处

理,把 IFFT 的结果串行输出并加入循环前缀,经过数模变换(D/A),送到信

道传送。接收端是发送端的逆过程,图 3.2 中上半部分对应发射链路,下半部分

对应接收链路,由于 IFFT 操作与 FFT 类似,因此发射机和接收机可以用同一个
硬件设备实现。当然,这种硬件的节省是以收发信机不能同时工作为代价的。




                                                    14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射频         数模
                                                                         加窗
                                                    发送         转换



                             数字      插入        串并                   并串    加入循
二进制输入数据
          编码       交织                                               转换    环前缀
                             调制      导频        转换


                                                    IFFT(TX)
                                                    FFT(RX)


                             数字      信道        并串                   串并   去循环
二进制输出数据   解码       解交织
                             调制      校正        转换                   转换    前缀


                                                         射频         模数   定时频
                                                         接收         转换   率同步




                                  图 2.1 OFDM 系统框图



2.3    MIMO-OFDM 系统

      在未来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存在两个最严峻的挑战:多径衰落信道和
带宽效率。MIMO 技术能够在空间内产生独立的并行信道同时传输多路数据流,

采用不同的天线发送信号,从而在接收端得到经历独立衰落的多个信号副本,
可以有效地消除多径衰落的影响,而且不需要占用额外的时间和频带资源,增
加了系统传输速率。但是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MIMO 系统是无能为力的。而

OFDM 技术通过将频率选择性多径衰落信道在频域内转变成平坦信道,解决了

MIMO 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符号间干扰的局限性。为满足移动通信系统高数据

率、高频谱效率、高灵活性、高可靠性等要求,将 OFDM 和 MIMO 两种技术相结

合得到的 MIMO-OFDM[12]技术被视为下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的核心技术。 下
面就简单介绍这种组合系统。

      二                       调制           IFFT          加循环前缀
      进
               串
      制
               并
      输
      入
      数
               转
               换
                        
      据                       调制           IFFT          加循环前缀




                            图 2.2 MIMO - OFDM 系统发送端框图



                                          15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空间多路检
           去循环前缀                     FFT
                                                                  测器



                                                                                           解
                                                                空间多路检                      复
           去循环前缀                     FFT
                                                                  测器                       用
                                                                                           器


                                                                
                                                                空间多路检
           去循环前缀                     FFT
                                                                  测器




                             图 2.3 MIMO-OFDM 系统接收端框图


    图 2.3 和图 2.4 是 MIMO-OFDM 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系统框图。


   考虑一个有 N t 个发送天线, N r 个接收天线的 MIMO-OFDM 系统,每根天

线传输的信号包换 N 个 OFDM 符号。这些 N × N t 个符号按照发射天线和时间组

成 N t 个 N 长的列向量,每根天线发射信号表示如下:

                         [
                 x(i ) = x1 (i ), x 2 (i ), x T (i )
                          T         T
                                               N        ]   T
                                                                 i = 1,2  N t            (2.11)


   接收到的 OFDM 符号能够形成 ( N + N ep ) N r 个列向量, N ep 是循环前缀数。

第 j 根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为:

                        [
              y ( j ) = y1T ( j ), y 2 ( j ), y T + N ep ( j )
                                     T
                                                 N                ]   T
                                                                          j = 1,2  N r     (2.12)


   信道假定为平衰落信道且天线 i 到天线 j 的信道增益定义为 hi , j 。信道增益可

以建模为均值为 0 方差是 0.5 的复高斯随机变量。假定路径增益是准静态的,即

hi , j 在帧长 N 0 内保持不变。


   在时刻 t,接收天线 j 的接收信号表示为:



                                              16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Nt
              y ( j ) = ∑ hi , j x(i ) + n( j )                (2.13)
                        i =1




      其中,噪声 n( j ) 是零均值复高斯随机变量。把每根天线发射的符号的平能量

归一化为 1,所以每根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的平均功率为 N t ,信噪比是 SNR。

      以上只是 MIMO 系统与 OFDM 技术相结合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案,本文将在

第三章中详细描述 OFDM 与 STBC 系统结合的具体结构,并提出适用于多用户
系统的接收端检测方案。


2.4     多用户检测技术

2.4.1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提出

      在传统的CDMA接收机中各个用户的接收是相互独立进行的。在多径衰落环
境下由于各个用户之间所用的扩频码通常难以保持正交。因而造成多个用户之间
的相互干扰并限制系统容量的提高。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一个小区总的
干扰[6]为:
               I total = I MAI + f ⋅ I MAI + I noise + I ISI     (2.14)
  上式中 I MAI 是小区中同频用户对期望用户造成的干扰,即多用户间的多址
干扰(MAI);f为相邻小区的干扰与本小区多址干扰之比; I noise 是加性高斯白噪
声; I ISI 表示为期望用户的符号间干扰(ISI)。以上四种干扰,在CDMA通信系统
中消除方法各有不同。
  高斯白噪声是所有通信系统都存在的一类加性噪声,是由通信设备的有源、
无源器件所产生。它的概率密度函数满足正态分布统计特性且功率谱密度函数是
常数,故称为加性高斯白噪声 (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在实际

CDMA 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常 MAI 和 ISI 的影响要远大于热噪声,因

此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限制接收机噪声系数的方法来消除。
      ISI 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信号在传输时未满足奈奎斯特第一准则,在

抽样时刻存在失真,对于这种原因引起的 ISI,在 CDMA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
了升余弦滤波器等方法来克服;另一种是由无线传播信道中的多径成分造成,
在实际系统是无法避免这种干扰的,但可以通过均衡尤其是空时处理方法来改
善。

                                         17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MAI 是由同频用户对期望用户造成的干扰。它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

区内的 MAI,也就是同信道干扰。另一部分是小区间的 MAI,也就是邻信道干

扰。在 CDMA 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同一小区内同时通信的用户有多个,

而在 CDMA 通信方式中多个用户占用同一时隙同一频隙进行通信,所不同的就
是各个用户选取不同的地址码来区分,但是实际选用的各地址码间的互相关函
数又不可能全部为零的这种理想状态,因此造成多用户同时通信时时,必然要
产生 MAI。当小区内同时通信的用户数较多时,小区内的 MAI 就成为 CDMA 无

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最主要干扰。小区间 MAI 是指其他相邻同频小区的用

户对期望用户造成的干扰。通常这部分 MAI 可以通过合理的小区配置来减少其

影响。因此,为了满足不同业务质量的要求,消除和抵抗小区内 MAI 成为

CDMA 移动通信系统接收端的一项主要任务。在本文中主要考虑的是就是同信

道干扰。
  多用户检测是一种从接收端消除抑制干扰的方法,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从相互干扰的数字信息串中如何可靠地解调出某个特定用户信号。通过 MUD 既

可以实现抗 MAI,又可以抵抗远近效应和多径干扰。
   显然,最大似然 [16] (ML)检测是最优的解决办法。对于本节中提到的
MIMO系统,发送信号向量估计为[17]:
                                        2
                                   ˆ
                   x = arg min y − Hx
                   ˆ
                          x∈S               (2.15)

        ˆ
   上式中, H 是MIMO信道估计的频率响应矩阵,S是星座点坐标,。最大似
然检测器是从所有发送信号向量的星座图中搜索最大可能的发送信号向量,仿
真结果表明最大似然检测器能实现与单个用户接收时几乎一样的性能,但是复
杂度 O( 2 ) 也是很大的,这在实际中难以实现[17]。下面我们依次介绍几种次最
       k


优的检测算法。其中迫零检测和最小均方误差检测是线性检测,串行并行干扰检
测是非线性的。

2.4.2   迫零(ZF)检测

   式(2.15)所示的线性检测器是在等式两端乘以式(2.16)所示的滤波矩阵


                                18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G ,通过滤波矩阵将数据流分离,筛选出期望用户的信号并对其译码。这种检测
方式叫做迫零检测。其滤波器矩阵表示为[18]:

                             GZF = (H H H) −1 H H = H +                  (2.16)

           +
  上式中 H 表示矩阵 H 的Moore-Penrose伪逆。这里我们假定MIMO信道估计
的频率响应矩阵 GZF 是满秩的,则检测阶段滤波器输出为:


                           x ZF = G ZF r = x + (H H H) -1 Hn
                           ˆ                                               (2.17)


  估算误差对应于主对角线元素的协方差矩阵表示为:


               P( n) = E{( x( n) − xZF (n))( x( n) − xZF (n)) H } =
                                                                       Ts
                                                                           ( H H)
                                                                      2 N 0 H −1
                                                                                    (2.18)



   从上式可以明显看出 ( H H ) 矩阵的特征值会放大噪声,导致系统性能的
                H                    −1




下降。ZF 检测无需知道信号与噪声的统计特性,复杂度相对 ML 检测算法大大
地降低了。它的缺点是:放大噪声功率,扩大噪声的影响,也就是说它的性能是
以提高背景噪声为代价换取消除多址干扰。

2.4.3   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


   为了提高式(2.16)的检测性能,线性最小均方误差检测 [18]算法的基本思

想是求解一种线性变换 (即滤波矩阵 ),然后计算经线性变换后的接收数据和传

统检测器的软判决输出之间的均方差 (MSE),使 MSE 最小的矩阵即为所求线性
变换。
  假设发射天线数为m,发射信号向量为X,接收天线数为n,接收信号向量
为 r , 信道响应 矩阵 为 H ,在MMSE 检测算法中, 令发射 矢量 x 与检测信号
G MMSE r 之间的均方误差的均值最小化,即[19]:
                                    {
                  min E ( x − G MMSE r )
                                         2
                                           (2.19)
                                                     }
   其中,G是一个 n × m 的检测系数矩阵,
        GMMSE = [ H H H + σ 2 I m ]−1 H H
                                  (2.20)
   式(2.19)中, σ 是噪声方差, I m 是一个 m × m 的单位矩阵。
                       2
                                          从天线i发射符


                                             19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号的判决统计量为:
                        y i = GiH r                (2.21)
                           H
       式(2.20)中, G 是检测系数矩阵 G MMSE 的第i行,由m个分量组成。通过
                          i
   i
对 y 作硬判决得到天线i发射符号的估计值
                 x i = q( y i )
                 ˆ                                                    (2.22)

  估算误差对应于主对角线元素的协方差矩阵表示为:


       P(n) = E{( x(n) − xMMSE (n))( x(n) − xMMSE (n)) H } =
                                                                Ts
                                                                  (
                                                               2N0 H
                                                                   H H + σ 2Im   )   −1
                                                                                          (2.23)


       跟ZF检测算法相比,MMSE检测充分利用了信源符号和噪声的统计信息,
能够在抑制数据流间干扰和抑制噪声干扰之间取得折中,因此MMSE检测具有
比ZF检测更好的性能。

2.4.4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干扰消除检测器一般由多级组成,其基本思想是在接收端估计对每个用户
的多址干扰,然后从接收信号中部分或全部消除多址干扰。这种消除器与抗 ISI
的反馈均衡器类似,所以又称为判决反馈检测器[19,20]。在文献[19]中指出不可
靠的估计将严重降低检测性能。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包括串行干扰消除、并行干
扰消除两种。
       1 串行干扰消除(SIC)
       SIC每一级只检测一个用户信号,K个用户需要K级判决,采用的是串行结
构。各用户的操作顺序是根据信号信噪比下降顺序来确定的。以第一级为例,检
测前先对K个用户的接收信号信噪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接收机检测(译
码)出信噪比最大的信号,然后对该信号进行估计和重建,在后续用户的检测
前,从接收信号中减去先前已检测用户的重建信号。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所有的用
户信号均被检测。这样,在判决第k个用户的时候,已经消除了前k-1个用户信号
的影响。显然,用户的检测顺序越靠后,该用户受到其他用户的干扰就越小。由
于判决顺序由信号强度的强弱决定,检测顺序的选取对于用户的接收信号质量
以及整个系统性能均有重要影响。为了达到最佳的检测性能,每次都是信噪比大
的信号先检测,这样保证待检用户的信号在剩余的用户信号中信噪比总是最大
的。
       SIC 相对传统的检测器可以获得很大的性能 增益,而且硬件实现简单。但
有两个缺点影响SIC的`实用化:第一,SIC 需要不断的对各个用户重新排序,因


                                              20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为用户的信噪比总在变化。其次,第一阶的检测很重要,如果第一阶检测错误,
引起误差传播,即使干扰消除后也会增加多址干扰,使后面检测性能大大下降。
      2 并行干扰消除(PIC)
      PIC 也是多级的。但和SIC 不 同的是,PIC在每一阶都 同时判`决、再生和消
除`所有 多址干扰,PIC 利用前级判决的信息构造所有用户的干扰信号,然后从
                     PIC
接收信号中`抵消掉干扰信号,最后同时判决。 `的处理延迟小,但计算量大;
而SIC的处理时延大,但计算量小。
      当SIC 的级数增加时,系统性能会进一步提高,但运算复杂度和时延也相
应增加。实验仿真结果表明 [20],SIC级数在三级以上时,系统性能提高不显著,
所以在实际应用时选取三级检测尚可。
      文献[20]指出当功率控制不理想时,如在多径信道中,PIC性能劣于SIC;
反之,PIC优于SIC;此外,SIC对弱用户信号检测的性能更好,但这是以降低
强用户检测性能为低价的;以上说明实际系统中应该在时延和性能间折中,即
SIC和PIC`结合检测。


2.5    本章小结
      在未来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存在两个最严峻的挑战:多径衰落信道和
带宽效率。MIMO技术能够在空间内产生独立的并行信道同时传输多路数据流,
采用不同的天线发送信号,从而在接收端得到经历独立衰落的多个信号副本,
可以有效地消除多径衰落的影响,而且不需要占用额外的时间和频带资源,增
加了系统传输速率。但是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MIMO系统是无能为力的。而
OFDM技术通过将频率选择性多径衰落信道在频域内转变成平坦信道,解决了
MIMO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符号间干扰的局限性。MIMO-OFDM技术被视为下
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的核心技术。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中,往往采用
MIMO-OFDM架构,这就对其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章对MUD技术做出了
综述介绍,在回顾MUD技术的具体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CDMA移动
通信系统模型中干扰种类介绍了ML,ZF,MMSE等一系列检测技术的基本原
理,进一步阐述了SIC与PIC两种非线性检测算法的基本思想。




                           21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本章首先介绍空时编码的原理和设计,在众多的编码方案中,以追求传输
速率最大化的V-blast传输方案和追求分集增益最大化的STBC方案最受青睐,接
着以STBC编译码为例介绍其设计准则及性能分析,讨论如何将STBC空时编码
算法应用到多用户OFDM系统中抑制多用户干扰,提出一种基于MMSE-SIC算
法的空时多用户检测,仿真了非相关MIMO信道下空时多用户检测算法。


3.1     空时码

3.1.1   空时码概述
      在上一章我们分析了采用多根发射接收天线可以比单天线系统在信道容量
上有较大提高。而空时编码是能够获得MIMO系统带来的好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空时编码技术是将调制、发射接收分集及信号处理技术和信道编码理论有机
结合起来,该编码的特殊之处在于利用发射分集将编码技术和阵列天线结合,
以对抗MIMO信道各种衰落,提高数据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高无线频谱
利用率。研究和分析表明空时编码的频率利用率可达 20 ~ 40bps / HZ ,适合于多
天线阵信道的编码方案,是一种有效增加无线信道容量的技术。它实质上是一种
空时二维处理手段,结合了空间分集和时间分集的优点,在不牺牲带宽的条件
下提供非编码系统所没有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来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和频谱
利用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对空时编码的研究较多的有三个分支,一个是基于发送分集的空时分
组码(STBC)、空时网格码(STTC),另一个是不基于发射分集的分层空时码
(Layered Space Time code,LST)。下面简要介绍这几种空时编码技术:
      贝尔实验室Foschini教授提出的LST是将发射端数据流分为与系统发射天线
相同数目的子数据流,独立地进行编码和调制,实现多路的数据流的并行传输 。
LST按照发射端分路不同分为水平分层空时编码(HLSZC)[9]、垂直分层空时编码
(VLSTC)[24]和对角分层空时编码(DLSTC)[9]。虽然LST能提供较高的信道容量,
达到很高的频谱效率,但系统编码复杂度高,译码性能也不理想。
      V-BLAST[24]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追求数据传输速率最大化的传输方案,其
编码简单,在发射端仅是通过串并转换把高速数据业务分为低速数据业务,通
过多个发射天线同时发送。      实验研究: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可以使频带利用率随
着 min(n, m) 线性增加的编码方式,远远超过传统的编码方式所能达到的程度,

                          22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具有不错的应用前景。


   STTC 是 V.Tarokh 等人在空时延时分集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在低信噪比

下利用多进制传输,以达到提高传输速率的目的,主要利用信道编码和多天线
阵技术提高系统抗衰落性能。STC 是一种依赖于网格编码调制(TCM)方案,
同时获得了发射分集和编码分集。
   STBC[22]是 V.Tarokh 等人在 Alamouti 编码研究的基础上,将发送分集方案

结合正交编码提出的。此编码方案有效克服了 STTC 编译码复杂度高的缺点,是
一种具有高分集增益的编译码方法,适用于任意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的情况,
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容量。由于其简单的编译码算法和较好的性能被 3GPP 正

式列入 WCDMA 提案,成为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空时编码。因此研究 STBC
多用户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2   Alamouti 编码原理


   Alamouti 编码是使用发射天线为 2 采用正交设计的发射分集方案, V.Tarokh

将其扩展为 STBC。本节将以简单的发送分集为例阐述 STBC 设计准则。

   Alamouti 发送分集方案框图如下图 4.1 所示。在接收端已准确获得信道 CSI

的情况下,采用双发射天线,信源发送的二进制信息比特首先进行调制 (星座映

射)。假设采用 M 进制,有 m = log 2 M ,每一组调制 m 个信息比特。这样选取两

组比特进行星座映射,得到 M 进制的调制符号 x1 , x2 ,然后编码器按照下面方
式发送的码字为:
                            x1 x 2 
                        X = ∗ ∗
                           − x x         (3.1)
                            2 1


   在第一时隙中天线 1 发送 x1 ,天线 2 发送 x2 ;接着在第二时隙天线 1 发送

− x2 ,天线 2 发送 x1∗ 。其中*表示复共轭。
   ∗




                               23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图 3.1 Alamouti 发送分集-空时编码方案


   由图 3.1 可知,Alamouti 码是同时在空域和时域上同时编码。用 X 1 和 X 2 表

示天线 1 和天线 2 的发送信号向量,有:

                                             [      ∗
                                      X 1 = x1 ,− x 2 ]
                                      X2   = [x , x ]
                                                2
                                                    ∗
                                                    1
                                                                     (3.2)



   Alamouti 的关键思想在于两根天线发送的信号向量相互正交,即:
                                                ∗        ∗
                                X 1 X 2H = x1 x 2 − x1 x 2 = 0       (3.3)


   接收端采用一根天线接收,并假设相邻符号周期信道衰落系数保持不变,
                                  jθ 1        jθ 2
发送天线 1 和 2 到接收天线的信道路径增益为 h1 = h1 e 和 h2 = h2 e ,式中 hi

和 θ i 是幅度增益和相位偏转。

   在接收端令 r1 和 r2 表示相邻的两个符号周期接收信号,则:


                     r1 = h1 x1 + h2 x 2 + n1              (3.4a)


                                ∗       ∗
                     r2 = −h1 x 2 + h2 x1 + n2                   (3.4b)


   n1 和 n2 表示第一个周期和第二个周期的独立同分布的加性白高斯噪声。接

收机框图如下图 3.2 所示。




                               24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图 3.2 接收机框图


       用矩阵表示接收信号为:
                                    r = Hx + n                   (3.5)


                             ∗
                               [      ]
       上式中,接收信号表示 r = r1 , r2 ,发送信号表示 x = [ x1 , x 2 ] ,噪声向量
                                          T                            T




                           h1 h2 
   [      ]
n = n1 , n 2 ,信道矩阵可表示为 H =  ∗
           ∗ T
                                  ∗
                           h2 − h1 


3.1.3    Alamouti 译码


       假设接收端通过信道估计准确得到信道衰落系数 h1 和 h2 ,采用最大似然检

           ˆ    ˆ
测方案:对所有可能的 x1 和 x 2 ,选择欧氏距离最小的判决符号:
                                                   2             2
                   min( r1 − h1 x1 − h2 x 2 + r2 + h1 x 2 − h2 x1∗ )
                                ˆ       ˆ             ˆ∗       ˆ           (3.6)


       将上式展开分解为两部分,分别得到 x1 和 x 2 代价函数:



                                              25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2           2       2
       x1 ( h1 + h2 ) − (r1 h1∗ x1 + r1∗ h1 x1 + r2 h2 x1 + r2∗ h2 x1 )
       ˆ                        ˆ∗     1
                                            ˆ        ∗
                                                       ˆ            ∗
                                                                                          (3.7a)

           2       2       2
       x 2 ( h1 + h2 ) − (r1 h1∗ x 2 + r1∗ h1 x 2 + r2 h2 x 2 + r2∗ h2 x 2 )
       ˆ                         ˆ∗      1
                                              ˆ         ∗
                                                          ˆ              ∗
                                                                                 (3.7b)


                           ˆ ˆ
      因此需要对在所有的符号中进行搜索得到 ( x1 , x 2 ) 变换成分别对式(3.7)中
的代价函数在所有可能的符号搜索时的最小值。这种编码的译码复杂度呈线性增
长 。 另 外 若 采 用 MPSK 星 座 映 射 , 星 座 点 功 率 相 等 , 那 么 可 以 忽 略
  2    2       2           2       2      2
x1 ( h1 + h2 ) 和 x2 ( h1 + h2 ) 。
ˆ                ˆ

  事实上,首先根据信道衰落系数和接收信号可以对像个独立的信号分别译
    ~
码得到 x 2
                                               ~ = h∗r + h r ∗
                                               x1   1 1   2 2                  (3.8a)


                                               ~ = h∗r − h r ∗
                                               x2   2 1   1 2                  (3.8b)


                         ˆ    ˆ
      然后接收机在星座图中寻找最接近的符号 x1 和 x 2 来对 x1 , x2 译码。可得:

                                       x1 = arg min( h1 + h2 − 1) x1 + ~1 − x1
                                                       2    2       2             2
                                       ˆ                          ˆ    x ˆ                (3.9a)


                                       x 2 = arg min( h1 + h2 − 1) x 2 + ~2 − x 2
                                                        2    2        2               2
                                       ˆ                           ˆ     x    ˆ           (3.9b)


  当采用多跟接收天线数时,最大似然算法采用最大比合并。当每一个代价函
数是相应于每一根接收天线的代价函数之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上述的所有
公式都是可行的。




                                                    26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0
             10
                                                                   单发单收
                                                                   1发 2收
                  -1
             10                                                    1发 4收
                                                                   2发 1收
                                                                   2发 2收
                  -2
             10


                  -3
       BER




             10


                  -4
             10


                  -5
             10


                  -6
             1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Average Bit SNR



                               图 3.3 Alamouti 空时编码的误码性能曲线


      图 3.3 给出了几种 Alamouti 编码方案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下的系统性能。横坐
标表示每根接收天线上的信噪比,纵坐标表示误码率。仿真中假设接收端可以准
确的估计信道,采用 BPSK 调制,接收端采用最大比合并接收。从图中看出,两

发一收 Alamouti 编码的分集增益与一发两收的分集增益相同,但是信噪比少

3dB。这主要因为在 Alamouti 编码系统中,两发一收每个天线的发送信号功率是

一发两收分集接收系统中发送功率的 1/2。如果将两发一收每个天线的发射功率

提高一倍,则系统性能相同。同理对于两发两收 Alamouti 系统和一发四收系统

也有同样的结果。得到结论:两发 m 收 Alamouti 系统获得的分集增益与一发 2m
收分集系统所获得相同的分集增益。


3.2    空时编码系统多用户检测

      在无线通信中,多址干扰的存在会影响系统接收性能和系统容量。空时技术

                                           27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能否进入实际的无线通信,取决于采用有效的 MUD 和编译码技术,因此人们
正在研究适合于多用户的空时编码算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容量,以下将对 STBC 系统的抗干扰技术进行研
究,提出一种多个共道用户的扩容方案,通过增加共道用户的方法,在同一频
段上同一时间中让两个或更多的用户进行通信;在提高系统容量的同时,还有
保证通信质量,必然要对信号之间的干扰加以处理。采用文献[30]中用于两根天

线传输的 Alamouti 编码,每个用户配备两根发射天线,采用多根天线接收,接
收到的信号进入多用户检测器进行检测,并将高性能的多用户检测算法引入到
多用户 STBC 系统,降低多用户间的干扰,保证扩容后系统的通信性能。

3.2.1       单用户 STBC 系统结构


   先简单讨论 一个单用户两发两收 STBC 系统,以 Alamouti 编码为例,在系

统进行调制发射前,系统要对影射后的数据进行 Alamouti 联合编码。假设信道

为平坦瑞利且一组数据传输过程中信道状态保持不变,用 hij 表示接收天线 j 到

发射天线 i 的信道衰落系数, hij 是均值为零方差为 1 的复高斯随机变量,满足:

hij (nT ) = hij ((n + 1)T ) 。 ij 代表在相邻第 j 个码元周期的接收天线 i 接收信号。
                             r                              这时

系统的空间分集阶数为 2,传输一个 STBC 码的时序数和时间分集阶数也是 2。

   在发射端,长度为 N 的数据流进行串并变化,星座映射后组成了一个 N 维

的列向量 x,每相邻两组符号进行空时分组编码。STBC 编码器的输入字符(即信

息源)被分成两组,每组为两个字符。在给定的字符间隔 T 内,每组中的两个字

符 { x1 , x 2 } 同时被发射,天线 1 发送 x1 ,天线 2 发送 x 2 ;在下一个时间间隔,码

组 {− x 2 , x1 } 被天线 1 和天线 2 发送,即发送矩阵 X 为:
        ∗   ∗



                           x1 − x 2 
                                   ∗

                       X =      ∗          (3.10)
                           x 2 x1 
                                    




                                 28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第 m 根接收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为:

                                rm1   x1 − x 2  h1m  nm1 
                                                 ∗

                                r    =      ∗       +                    (3.11)
                                 m 2   x 2 x1  h2 m  nm 2 
                                                  


                            ∗
将 rm 2 换成其共轭形式 rm 2 ,得:

                                rm1  h1m h2 m   x1  n m1 
                                 ∗ = •        ∗        + ∗               (3.12)
                                rm 2  h2 m − h1m   x 2  n 2 m 


    用矩阵表示接收信号为: r = Hx + n ,其中 r = r11 r12 r21 r22 ...rm1 rm 2
                                         ∗       ∗         ∗
                                                                [                     ]   T
                                                                                              ,发送
                        T              ∗       ∗
                                                 [
的码元矢量 x = [ x1 , x 2 ] ,噪声矢量 n = n11 r12 n 21 n22 ...nm1 nm 2
                                                          ∗
                                                                         ]   T
                                                                                 ,信道矩阵定义
为:
    h11    h21     
     •          ∗ 
    h21     − h11 
    h12     h22 
     •          ∗
                    
H = h22     − h12 
    
                 
    h1m     h2 m 
     •             
    h2 m
            − h1∗m 
                    


3.2.2       多用户 STBC 系统结构

    在同一信道中引入共道用户,这时系统容量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假设用户 1

进行编码的码元组为 { x1 , x 2 } ,用户 2 进行编码的码元组为 { y1 , y 2 } ,系统框图如

图 3.4 所示,每个用户均采用 STBC 编码方式,如果以 hij 表示用户 1 从接收天

线 j 到发射天线 i 间的平坦衰落复信道系数, g ij 表示用户 2 从发射天线 i 与接收

天线 j 间的复信道系数,那么接收天线 1 和接收天线 2 在各自对应的连续两个码
元周期内的接收信号为:




                                                 29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r11 = h11 x1 + h21 x 2 + g 11 y1 + g 21 y 2 + n11
            r12 = −h11 x 2 + h21 x1∗ − g11 y 2 + g 21 y1∗ + n12
                         ∗                   ∗


            r21 = h12 x1 + h22 x 2 + g12 y1 + g 22 y 2 + n21                (3.13)

            r22 = −h12 x 2 + h22 x1 − g12 y 2 + g 22 y1∗ + n22
                         ∗        ∗         ∗




      可将接收信号写成:

               r11  h11 h21             g11    g 21   x1  n11 
                ∗  •                                ∗          ∗ 
                                ∗
               r12  = h21 − h11
                                            •
                                          g 21    − g11   x 2  n12 
                                                            +
            r=                                                               (3.14)
               r21  h12 h22             g12     g 22   y1  n 21 
                ∗  •          ∗           •         ∗
                                                            ∗ 
               r22  h22 − h12
                                        g 22   − g12   y 2  n 22 
                                                                  

      由此可以推广到多用户的情况,每增加一个用户,就增加一个空时码块。接
收天线 1 和接收天线 2 在各自对应的连续两个码元周期内的整个接收信号向量

可以写成式(3.14)。


3.3     STBC-OFDM 多用户系统系统

3.3.1   STBC-OFDM 多用户系统结构

      对信号进行多天线发送和多天线接收是空时编码技术的一个形成条件,从
广义的角度来看,此时在收发两端就形成了 MIMO 信道,本小节现以两发一收

的 Alamouti 空时编码技术结合 MIMO-OFDM 系统来介绍。

      考虑一个同步的空时分组码MIMO-OFDM系统的上行链路,在同一小区同

一时隙有 K个用户,每个用户配备双发射天线,基站接收机有 M根接收天线,
假定接收天线间的距离足够远以保证不同接收天线收到的信号经历了相互独立
的衰落。每个OFDM符号包含N个子载波,子载波上空间子信道H中的元素是用

户在第n(n=1…N)个子载波上不同发射/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这里假设

发射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是服从均值为 0,方差为1的独立同分布复高斯随机向
量。



                                          30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1
                    X 1 (l , n)
                空                     IFFT
   用户1          时
                编     1
                    X 2 (l , n)
                                      IFFT                      r1 (l , n)            R1 (l , n)
                码                                                             FFT                多
                                                                                                 用

                                                                rM (l , n)
                                                                              FFT
                                                                                      RM (l , n) 户
                                                                                                 检
                    X 1K (l , n)                                                                 测
                空                     IFFT
      用户K       时
                      K
                编   X 2 (l , n)
                                      IFFT
                码




                             图3.4 STBC-OFDM系统发送接收框图


  数据流 X j (l , n)(n = 1 N ) 经 IFFT 变换后由天线 j(j=1,2)在第 l 个符号连续时
            k




间发出,在发射前插入了循环前缀保护间隔,用以消除信道间(ICI)干扰。在

接收端,接收信号经过串并转换,去掉循环前缀的保护间隔后,进行 DFT 解调
变换后获得频域基带复信号,直接进入多用户检测器,检测器结合信道结构产
生合适的软判决输出,即多用户接收机的输出。
  当 K 个用户被激活时,接收端第 i(i=1…M)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信号可表

示为:
                                       K    2
                      Ri (l , n) = ∑∑ X k (l , n)H k (l , n) +ηi (l , n)
                                        j          ji                                (3.15)
                                      k =1 j =1




写成矩阵形式:

                                   R[l , n] = H[l , n]X[l , n] + η[l , n]           (3.16)


  在本系统中设信道在连续两个 OFDM 符号连续时间内不变化,当考虑两个


连续的 OFDM 符号时,式(2)写成以下形式:


                                       R[ n] = H[l , n]X[n] + η[n]                  (3.17)



                                                   31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                                  ∗
式(3.17)中 R[ n] = [ R1 (l , n), R1 (l , n), R2 (l , n)  RM (l , n), RM (l , n)] ,
                                                                                     T




X[n] = [ X[l , n], X[l + 1, n]] , X[l , n] = [ X 1 (l , n), X 2 (l , n}, X 1K (l , n), X 2K (l , n)]T ,
                                                 1            1




                     ∗                             ∗
X[l + 1, n] = [− X 2 (l , n), X 1 (l , n} − X 2K (l , n), X 1K (l , n)]T 。
                   1            1




频域信道矩阵:

H [l , n ] =
 H 11 (l , n)
    1
                H 21 (l , n)  H 11 (l , n)H 21 (l , n)   H 1 (l , n)
                    1               K           K              1
                                                                                  H 12 (l , n)  H 1K (l , n) 
 1                 2                K          K          1                                                
 H 12 (l , n)  H 22 (l , n)  H 12 (l , n)H 22 (l , n)  H 2 (l , n)            H 2 (l , n)  H 2K (l , n) 
                                                                                     2

                                                       =                                                 
                                                                                                           
 H 1M (l , n) H 2 M (l , n)  H 1K (l , n)H 2KM (l , n)   H M (l , n)

    1            1
                                  M                       
                                                               1
                                                                                  H M (l , n)  H M (l , n) 
                                                                                       2           K
                                                                                                              

其构成
             H 1km (l , n) H 2 m (l , n)
                              k
                                                 
H [l , n] = 
       k
       m                                          , H k [l , n] 为用户 k 的发送天线 j 和接收
                                                       jm
                 k ∗                   ∗
             H 2 m (l , n) − H 1km (l , n)
                                                
                                                 


天线 m 之间第 l 个符号持续时间内第 n 个子载波的信道频域响应。高斯白噪声


η[n] = [ η[l , n] η[l + 1, n]]T 是独立同分布复高斯随机向量。


3.3.2          STBC-OFDM 系统上行多用户检测

           由于传统的最优化多用户检测 [17]的复杂度随用户数目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难于付诸于实时应用,因此研究各种具有良好性能和较低复杂度的次优方案 [31]


[32]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MMSE检测算法的基础上,仿真了MMSE-SIC算法,通

过迭代运算获得每个用户的发射信号。

           迭代算法最早应用于非 OFDM的系统中,基站接收信号经离散傅里叶变换

                                                       32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后,得到式 (3.17)的信号 R,由式( 3.17)看出 OFDM各自子载波所传输的数据
是可以分开检测的,不存在空时码块干扰,因此可以逐个空时码块地进行联合
多用户检测 和空时码解码。MMSE算法[35]采用线性的估计矩阵G来估计向量X,

使得估计向量与原始向量的误差的平方最小,即:
             G = arg min E{ x − Gr }
                                  W                      (3.18)


可以得到估计矩阵G的表示式为:


                              N0
               G = (H H H +      I Tx*usernum ) −1 H H   (3.19)
                              Eb



式(3.19)中 N 0 是噪声方差, E b 是发送信号能量, I Tx*usernum 是酉矩阵。


  采用联合干扰抑制和干扰消除的接收算法,在接收信号中对多个用户逐个
进行数据判决,每一级只检测一个用户信号,操作顺序是根据信号信噪比或均
方误差(MSE)[35],信噪比或均方误差大的信号先进行操作,每级输出的是信

噪比或均方误差大的用户的数据判决和去除该用户造成的 MAI以后的接收信号,
这样就可以将多址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大大增加检测的可靠性。接收端框图如
下:

 1
         FFT
     .                                     空时解码及软判断         用户k数据
     .
     .             MMSE
     .             初检测
 M
         FFT



               ⊕
               -               用户k重建



                              空时解码及软判断                     用户k+1数据

                                  多用户检测




                    图 3.5 接收端多用户检测框图

                                      33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在算法开始时按照估计信号的均方误差的降序来确定估计用户顺序。假设收


端已知信道状态信息,在一个发送符号间隔,MMSE-SIC检测算法流程如下:


(1) 初始化                l=K



(2) 递归 l = 1,...K
                  [ j]




                            N0
计算 G = (H H +
    [l ] H [l ] [ l ]
                               I Tx*usernum ) −1 H H [l ] ,根据 MSE ( k )[ l ] = ∂ 2 (1 − H 1( k )[ l ]G1( k )[l ] ) 得
                                                                                 k
                            Eb

到 k[l ] = arg min{MSE
                                  ( k )[ l ]
                                               } ,这里 MSE ( k )[l ] 表示用户k发送信号 X (k)的均方
                                                                               1



误差, ∂ k = E X 1
      2
               { } 为发送信号能量, H
               k        2                                                (k )
                                                                         1      是 H )的第一列。计算判决统计量
                                                                                   (k



y ( k )[l ] = G ( k )[l ] r ,将 y ( k )[l ] 量化到星座图中对应欧氏距离最近的星座点,得到用户

                         ˆ
k发送信号的估计量 x ( k )[l ] ,即 x
          ˆ                                      ( k )[ l ]
                                                              = Q ( y ( k )[l ] ) 。

                                                                                         ( k )[ l ]
                               ˆ
    对第 k 个用户发送信号检测后,从接收信号中通过消除 x                                                                      ,得到修正后


                              [ l +1]
的接收向量 r
             [ l +1]
                       ,即 r             = r [l ] − H ( k )[ l ] x ( k )[l ] 。
                                                                ˆ



(3)循环结束


    基于 MMSE-SIC的多用户检测算法采用兼顾抑制干扰与噪声的 MMSE 准则

进行滤波,相比采用 ZF准则进行滤波的 ZF-SIC,可以有效地克服噪声增强的问

题,提高检测性能,而且由于采用了优化排序消除干扰, MMSE-SIC能获得比

线性的 MMSE 检测以及未排序的 MMSE-SIC 检测更好的性能,在略微增加系统

时间复杂度的基础上,使系统检测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3.3.3    仿真结果分析

   下面采用计算机仿真来验证算法的可行性。一个基于空时分组码的同步

                                                                    34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MIMO-OFDM系统,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假定接收端已经得到准确的信

道统计信息,定义信噪比为信息比特功率和噪声功率之比。
  下面列出了瑞利多径衰落信道模型。每对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衰落信
道采用IMT-2000 Vehicular A信道,它是一个六径的Rayleigh信道模型。具体每条

径的时延和相对功率分布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IMT-2000 Vehicular A多径信道参数

    径的序号                 时延                      相对功率
      1                   0                        0.0
      2                  310                      -1.0
      3                  710                      -9.0


       4                 1090                     -10.0
       5                 1730                     -15.0
       6                 2510                     -20.0




  仿真参数下表所示:

                      表3.2 仿真系统参数

参数名             参数值                      相对功率
发射天线数           2                        0.0
调制方式            BPSK,QPSK,16QAM          -1.0
STC编码方式         Alamouti编码               -9.0


传输带宽            20MHZ                    -10.0
子载波数            512                      -15.0
循环前缀            113                      -20.0




仿真 I: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


  本仿真给出了两个用户时的 MIMO-OFDM 系统采用多种多用户检测算法的



                           35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imo ofdm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Mimo ofdm

Java消息服务
Java消息服务Java消息服务
Java消息服务
jinkris
 
以 SimMechanics 建模備有簡易力量模 型與仿生式控制器之移動機器人
以 SimMechanics 建模備有簡易力量模 型與仿生式控制器之移動機器人以 SimMechanics 建模備有簡易力量模 型與仿生式控制器之移動機器人
以 SimMechanics 建模備有簡易力量模 型與仿生式控制器之移動機器人
又瑋 賴
 
Graduate Design - Nutrient
Graduate Design - NutrientGraduate Design - Nutrient
Graduate Design - Nutrient
Haoxiang Shen
 
Etd 0629104-105351
Etd 0629104-105351Etd 0629104-105351
Etd 0629104-105351
Derek test
 
Etd 0724107 181445
Etd 0724107 181445Etd 0724107 181445
Etd 0724107 181445
guest4a4122
 
张韵偲毕业论文
张韵偲毕业论文张韵偲毕业论文
张韵偲毕业论文
Yunsi Zhang
 
大范围环境下移动机器人
大范围环境下移动机器人大范围环境下移动机器人
大范围环境下移动机器人
toukaigi
 
071 Zxg10 Ismg单板服务器 Sbcx 调试指导手册 2008 R1 0 新版修订稿 20080529 Professional
071 Zxg10 Ismg单板服务器 Sbcx 调试指导手册 2008 R1 0 新版修订稿 20080529 Professional071 Zxg10 Ismg单板服务器 Sbcx 调试指导手册 2008 R1 0 新版修订稿 20080529 Professional
071 Zxg10 Ismg单板服务器 Sbcx 调试指导手册 2008 R1 0 新版修订稿 20080529 Professional
npwzyl
 
Fractalia manager whitepaper_ch_5_2_0
Fractalia manager whitepaper_ch_5_2_0Fractalia manager whitepaper_ch_5_2_0
Fractalia manager whitepaper_ch_5_2_0
Fractalia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5045033
 
Help bg5
Help bg5Help bg5
Help bg5
ikull
 
Graduation Thesis
Graduation ThesisGraduation Thesis
Graduation Thesis
Yifan Zhai
 

Similar to Mimo ofdm (20)

Java消息服务
Java消息服务Java消息服务
Java消息服务
 
CloudTao技术白皮书
CloudTao技术白皮书CloudTao技术白皮书
CloudTao技术白皮书
 
以 SimMechanics 建模備有簡易力量模 型與仿生式控制器之移動機器人
以 SimMechanics 建模備有簡易力量模 型與仿生式控制器之移動機器人以 SimMechanics 建模備有簡易力量模 型與仿生式控制器之移動機器人
以 SimMechanics 建模備有簡易力量模 型與仿生式控制器之移動機器人
 
Graduate Design - Nutrient
Graduate Design - NutrientGraduate Design - Nutrient
Graduate Design - Nutrient
 
Etd 0629104-105351
Etd 0629104-105351Etd 0629104-105351
Etd 0629104-105351
 
Etd 0629104-105351
Etd 0629104-105351Etd 0629104-105351
Etd 0629104-105351
 
運用擴增實境技術建立數位學習環境(精簡版)
運用擴增實境技術建立數位學習環境(精簡版)運用擴增實境技術建立數位學習環境(精簡版)
運用擴增實境技術建立數位學習環境(精簡版)
 
Etd 0724107 181445
Etd 0724107 181445Etd 0724107 181445
Etd 0724107 181445
 
张韵偲毕业论文
张韵偲毕业论文张韵偲毕业论文
张韵偲毕业论文
 
大范围环境下移动机器人
大范围环境下移动机器人大范围环境下移动机器人
大范围环境下移动机器人
 
071 Zxg10 Ismg单板服务器 Sbcx 调试指导手册 2008 R1 0 新版修订稿 20080529 Professional
071 Zxg10 Ismg单板服务器 Sbcx 调试指导手册 2008 R1 0 新版修订稿 20080529 Professional071 Zxg10 Ismg单板服务器 Sbcx 调试指导手册 2008 R1 0 新版修订稿 20080529 Professional
071 Zxg10 Ismg单板服务器 Sbcx 调试指导手册 2008 R1 0 新版修订稿 20080529 Professional
 
Fractalia manager whitepaper_ch_5_2_0
Fractalia manager whitepaper_ch_5_2_0Fractalia manager whitepaper_ch_5_2_0
Fractalia manager whitepaper_ch_5_2_0
 
论文:基于Android设备的音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30826
论文:基于Android设备的音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30826论文:基于Android设备的音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30826
论文:基于Android设备的音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30826
 
基于Android设备的音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设备的音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Android设备的音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设备的音视频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微機電元件設計與製造教學與研究整合計畫
 
94
9494
94
 
Chinese Bss
Chinese BssChinese Bss
Chinese Bss
 
Help bg5
Help bg5Help bg5
Help bg5
 
Graduation Thesis
Graduation ThesisGraduation Thesis
Graduation Thesis
 
深入浅出 Android
深入浅出 Android深入浅出 Android
深入浅出 Android
 

Mimo ofdm

  • 1. 学 校 代 码 10459 学 号 或 申 请 号 200712017081001017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IMO-OFDM 系 统 多 用 户 检 测 技 术 的 研 究 作 者 姓 名: 齐 萌 导 师 姓 名: 穆晓敏 学 科 门 类: 工 科 专 业 名 称:通信与信 息系统 培 养 院 系 信工 : 息 程学院 完 成 时 间 2010年 5 月 :
  • 2.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MIMO-OFDM systems By Meng Qi Supervisor: Prof. Xiaomin Mu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 3.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ay 2010
  • 4.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 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 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 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 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
  • 5.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 2010 年 5 月 摘要 在所有的B3G候选方案中,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技术(MIMO-OFDM)受到 广泛青睐。一方面,MIMO技术可以在不额外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提高频谱效 率,成倍地提高系统容量。另一方面,OFDM技术可以解决MIMO对抗频率选择 性衰落和符号间干扰的局限性。空时编码技术是能够获得MIMO系统带来好处的 一种有效的方法,它通过增加空间分集增益减弱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获得较高 的吞吐量。在与MIMO-OFDM相关的多种技术中,多用户的MIMO-OFDM系统 最受关注,但此系统存在的多址干扰和多径信道失真会降低解调器输出的判决 信息的可靠性,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出有效的空时信号处理方案。多用户检测 (Multi-user Detection,MUD)技术就是从接收机端解决多用户干扰的一种有效方 法。 本文首先对MIMO-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介绍空时编码的原理 和设计,以STBC编译码为例介绍其设计准则并分析性能。然后在多用户MIMO- OFDM系统上行链路中采用优化的发送和接收策略有效的抑制了共信道干扰。本 文采用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空时多用户检测,通过优化排序迭代结构,使得接 收检测算法取得较好的性能。 最后针对实际的频率选择性MIMO信道环境,研究了信道中存在的相关性 对系统的影响,并把多用户检测算法应用到相关信道,以求更为客观实际认识 检测算法的性能。仿真表明这种空间上的相关性对MIMO-OFDM系统多用户检测 算法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空时编码;多用户检测;空间相关 I
  • 6.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Abstract 2010 年 5 月 Abstract For future 3G/B3G broad and wireless services, the combination of MIMO and OFDM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widespread attention. On the one hand, MIMO technology can increase the system bandwidth without additional bandwidth to improve spectrum efficiency, exponentially increase the system capacity. On the other hand, OFDM technology can combat the frequency selective fading and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The space-time coding is to obtain the benefits of MIMO systems as an effective method , which exploits the spatial diversity obtained by separated antennas, can be used to achieve either diversity gain to combat channel fading or capacity gain to achieve higher throughput. Among various topics related to MIMO- OFDM technologies, the multi-user MIMO-OFDM systems have ca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in multi-user MIMO-OFDM systems, there are still multi- access interference and multi-path channel distortion.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propose the effective space time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 Multi-user detection (Multi-user Detection, MUD) technology is the solution from the receiver side effective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first, we analyz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IMO-OFDM systems and introduce the principle and design of space-time coding, then introduce the STBC encoding and decoding as an example of specific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We consider employing MIMO-OFDM technique in a uplink multi-user system, with specific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trategies, it can efficiently suppress co-channel interferenc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o use a 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which based on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MMSE) algorithm. This algorithm by optimizing the sorting structure enables the receiver algorithm has better performance. For the actual frequency selective MIMO channel environment, the existence of correlation effects on the system and the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applied to the relevant channel, in order to detect a mor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algorith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correlation on MIMO-OFDM system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can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 MIMO; OFDM; STC; MUD; spatial correlation II
  • 7.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2010 年 5 月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1 绪论........................................................................................................1 1.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1 1.2 研究背景..............................................................................................................2 1.2.1 MIMO 技术....................................................................................................................3 1.2.2 OFDM 技术....................................................................................................................5 1.2.3 多用户检测器的设计发展方向....................................................................................5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7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9 2.1 移动无线信道传播特性......................................................................................9 2.1.1 大尺度衰落...................................................................................................................9 2.1.2 小尺度衰落.................................................................................................................10 III
  • 8.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2010 年 5 月 2.1.3 无线衰落多径信道模型.............................................................................................11 2.2 OFDM 技术........................................................................................................12 2.2.1 OFDM 基本原理..........................................................................................................12 2.2.2 OFDM 系统模型..........................................................................................................14 2.3 MIMO-OFDM 系统.............................................................................................15 2.4 多用户检测技术................................................................................................17 2.4.1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提出.............................................................................................17 2.4.2 迫零(ZF)检测...............................................................................................................18 2.4.3 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19 2.4.4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20 2.5 本章小结............................................................................................................21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22 3.1 空时码................................................................................................................22 3.1.1 空时码概述.................................................................................................................22 3.1.2 Alamouti 编码原理......................................................................................................23 3.1.3 Alamouti 译码.............................................................................................................25 3.2 空时编码系统多用户检测................................................................................27 3.2.1 单用户 STBC 系统结构................................................................................................28 3.2.2 多用户 STBC 系统结构................................................................................................29 IV
  • 9.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2010 年 5 月 3.3 STBC-OFDM 多用户系统系统...........................................................................30 3.3.1 STBC-OFDM 多用户系统结构.....................................................................................30 3.3.2 STBC-OFDM 系统上行多用户检测.............................................................................32 3.3.3 仿真结果分析.............................................................................................................34 3.4 本章小结............................................................................................................39 4 相关 MIMO 信道下空时多用户检测..................................................41 4.1 MIMO 信道空间相关性分析............................................................................41 4.1.1 MIMO 空间相关信道模型..........................................................................................41 4.1.2 MIMO 信道相关容量分析..........................................................................................43 4.1.3 空间相关 MIMO 信道特性仿真过程..........................................................................44 4.2 相关信道下检测性能分析................................................................................46 4.3 仿真结果............................................................................................................48 4.4 本章小结............................................................................................................51 5 结论与展望..........................................................................................52 5.1 结论....................................................................................................................52 5.2 研究展望............................................................................................................53 参考文献..................................................................................................54 V
  • 10.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目录 2010 年 5 月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7 致谢..........................................................................................................58 VI
  • 11.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1 绪论 本章简略分析了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了未 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向,揭示未来移动通信中无线通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论 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和选题意义,最后给出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章节 安排。 1.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球进 入了信息时代,这种发展的势头还在延续,已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移动通信成 为当代通信领域内的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1-4]。随着社会的进 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新的无线业务,如Internet高速接入和实时多媒体 业务需求的增加,对无线通信的传输速率和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过去的 30年里,作为无线通信的典型代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历经了第一代 模拟通信系统到第二代数字通信系统阶段,到现在第三代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商 业化进程已经全面铺开。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应用同时也推动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系 统[5](Beyond3G或4G)的先期研究。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1G)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传输模拟 语 音 为 主 , 采 用 的 多 址 方 式 是 频 分 多 址 (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移动通信网在世界各国快速推广,但 每个国家的工作系统不同。其不足之处: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 差、通话质量不高、覆盖范围较小、不能提供自动漫游等。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3](2G)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采用全数字通 信 , 主 要 为 支 持 话 音 和 低 速 率 的 数 据 业 务 而 设 计 , 采 用 时 分 多 址 (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TDMA ) 和 码 分 多 址 (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技术,相对于第一代系统,第二代系统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 同时支持话音和数据业务,系统容量和服务质量得到改善。比较典型的系统有欧 洲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北 美的 IS - 95 和日本的PDC(Personal Digital Cellular,个人数字蜂窝电话)[3]等。 其不足之处:全球无线技术各自为营,不能提供自动漫游,数据业务支持速率 较低,一般为22.8kbit/s,最高不超过32kbit/s,不能灵活的支持Internet业务。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早在模拟移动通信刚刚发 1
  • 12.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展时就提出了研究适用于全球运营的移动通信系统,当时被称为未来公众陆地 移动通信系统[5](FPLMTS)。1996年ITU正式将FPLMTS改名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俗称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目标是要实现全球覆盖和多媒体通 信,针对个人通信其容量大,频谱利用率较高,可以称之为全球通信领域的一 场巨大的变革。第三代系统的容量将比第二代CDMA和GSM高2.5倍以上,支持 高速数据业务和移动多媒体业务。3G有更宽的带宽,其传输速度在用户处于移 动条件下最低为 384kbit / s ,室内的传输速率最高为 2 Mbit / s ,带宽可达5MHz 以上。 1.2 研究背景 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比第二代移动通信传输速率快上千倍,但是未来仍无 法满足全多媒体业务的通信需求。3G系统的核心网还未完全脱离2G系统的核心 网结构,所以人们普遍认为3G系统仅仅是从窄带向未来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过渡 的阶段。在我国虽然3G牌照已经为三大运营商发放,但以CDMA为核心的3G系 统还存在不足,期待改进和解决。目前作为新的下一代通信方案的超 3G通信系 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但其标准尚未统一,各个国家为了在下一代移动 通信系统标准中占有一席之地,纷纷启动对超3G的标准化研究工作。美国AT&T 公司已经在其实验室开始研究一种被称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其研究目的 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网的速率。日本的DOCOMO移 动通信公司、瑞典的爱立信公司和美国惠普公司也都宣布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 信系统。超3G移动通信技术不仅可以将上网速度提高到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的50倍,即与光纤通信相当。而且即使在高速移动的条件下,也可以实现图像和 声音的高质量传输,专家预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大约在2011年正式投入实用。 下表1.1比较3G和超3G系统的不同。 表 1.1 3G 和超 3G 移动通信系统 性能比较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传输速率 384kbps-2Mbps 100Mbps 系统容量 1倍 10 倍 频谱资源 1.8-2.5GHz/频谱效率 2bps/Hz 2.8GHz/频谱效率 5bps/Hz 覆盖性能 地区覆盖方面存在技术问题 不同接入方式之间存在漫游 服务费用 成本高 成本低 IP 性能 多版本 支持下一代 IPv6 和信息设 备 2
  • 13.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从技术层面讲,超 3G 系统可以容纳庞大的用户数,改善通信质量,在传 输速率、频谱利用率、多媒体业务、资源综合优化等方面远远超过 3G 通信系统。 在物理层,超 3G 系统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很多,其中采用多天线系统和有效 抵抗多径时延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最受关注。结合了 MIMO 和 OFDM 技术的候 选方案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物理层方法。下面就本文相关的 MIMO 技术、OFDM 技术做简要的概述。 1.2.1 MIMO 技术 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端和接收端各采用一根天线,也就是单输入单 输出(SISO)天线系统。 著名的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描述了SISO系统信道容量 极限公式: C = Wlog( + S/N) 。它确定了在保证误码率任意小的条件下最大的 2 1 传输速率。随着移动通信日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其提出了更高传输速率和更高 传输质量的要求,如手机上网、视频传输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移动通信的 信道容量十分迫切。通常来说,在SISO天线系统进一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容量 可以通过设置更多基站、拓宽带宽、提高发射功率[7]等实现。但是以上方法在现实 中需要的技术更高,在经济上兼容性和硬件实现性较差。 一 种 全 新 的 通 信 系 统 结 构 多 输 入 多 输 出 (Multiple-Input-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在无线链路收发端都采用多根天线,实现了数据流在相 同时间和相同频带的传输和接收,是无线移动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 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 Bell实验室的 E.Telatar 和 G.J.Foschini 已经证明,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随着发射天线数的增加呈近似线性的增长,该信道容量 突破了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信道容量的瓶颈,将传统的香农信息论 [7]扩展到更 加广义的MIMO信息理论。这为MIMO通信方式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1998年, G.J.Foschini 教授还提出了MIMO系统的分层空时码 [8] (BLAST)算法,在 24 - 34dB 的信噪比下频谱利用率可达 20 - 40bps/HZ 。 N副发送天线,M副接收天线的MIMO系统模型如下图1.1所示。 第i副发送天 线发送信号为 xi ,第j副接收天线收到信号表示为 y j ,在 MIMO 系统中每根接 收天线均接收来自N副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此信号在时域频域上是重叠的。 对于信道是频率选择性衰落的MIMO系统,其等效基带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y = Hx + n 3
  • 14.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1.1) 上式中 y = [ y1 , y 2 , y M ] , x = [ x1 , x 2 , x N ] , n = [n1 , n2 , n M ] , h1,1 h1, 2  h1, N    H= h2,1 h2, 2  h2, N    ,其中第i副发送天线与第j副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衰   hM ,1 hM , 2  hM , N    落系数用 h j ,i 表示。噪声n是零均值,方差为 σ 2 的高斯随机变量。 N M 根 根   发 接 射 收 天 天 线 线 图1.1 MIMO系统模型 MIMO系统通常可以描述为: 1 信道是平坦或者频率选择性衰落的。 2 发送端已知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和不知CSI 在时分双工(TDD)系统中,双工时间小于信道相关时间,发送端可以得 到信道信息,也就是说信道是可逆的。在频分双工(FDD)系统,通常存在着一 个反馈渠道,也可以提供部分CSI,例如采用哪些分组天线或哪些子信道的特征 值最大。如果发射端知道CSI,则可在发送功率约束的条件下,通过注水原理最 大化信道互信息。但是很多情况下,发射端无法获得CSI,这时候可采用发射分 集的结构改善系统吞吐量。分集的获得可以通过空时编码,例如双发射天线的空 时分组码(STBC)和Bell实验室垂直分层空时编码[9-10]结构。在编码设计中也要 考虑到分集增益和数据速率的折中关系。 由于 MIMO 通信能够极大地提高系统的频带利用率,满足高速率通信的需 4
  • 15.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求。从其提出以来即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开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研 究,MIMO 技术已成为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1.2.2 OFDM 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11](OFDM)是一种特殊的高速多载波传输方案,与已经普遍 应用的 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十分相似。主要原理是把高速 的数据流通过串并转换,分配到速率相对比较低的若干个频率子信道进行传输。 这样的传输方式可以很好的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窄带干扰。OFDM 技术的好处 [11]如下: (1)抗衰落能力和抗窄带干扰能力强。OFDM 技术采用多个并行子载波传输 信息,由于低速率的并行子载波增加了码元符号持续时间,并远大于信道最 大时延扩展时,则同时降低了对于多径时延扩展造成的时间上的衰落。在保护 间隔内,每个 OFDM 符号在时域内插入循环前缀将符号扩展,极大限度的避 免载波间干扰。这样就将频率选择性信道在频率上转化为多个平坦的,非频率 选择性的窄带子信道。 (2)高频带利用率。OFDM 允许重叠的正交子载波作为子信道,而不是传统 的利用保护频带分离子信道的方式,提高了频率利用效率。 (3)适合数据的高速率传输。OFDM 自适应调制机制使不同的子载波可以按 照信道情况和噪音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当信道条件好的时候,采 用效率高的调制方式。当信道条件差的时候,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调制方式。 再有,OFDM 加载算法的采用,使系统可以把更多的数据集中放在条件好的 信道上以高速率进行传送。因此,OFDM 技术非常适合高速数据传输。 除此之外,OFDM 系统可以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技术实现调制解调,硬件 实现比较简单,还易于结合空时编码、分集、干扰抑制以及智能天线技术,最大 程度地提高物理层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如果再结合自适应调制、信道估计以及多 用户检测算法等技术,可以使其性能进一步得到优化。 1.2.3 多用户检测器的设计发展方向 多用户检测(Multiple User Detection,MUD)理论的研究源于上世纪 80 年的 5
  • 16.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初,早在 1979 年 K.Schneider 提出将多个用户的码字和定时(还可能包括振幅和 相位)等信息联合起来,以检测每个用户信息的 MUD 思想。随后, Kashiliara 和 提出多址干扰消除接收机与异步多用户通信中基于维特比(Viterbi)算法 的最优接收机。 Kohno 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1986 年 Verdu 提出了用户间的干扰可以利用 已知扩频码结构信息来克服的多用户检测理论方案,这种最佳多用户检测机结 构为匹配滤波器组加上 Viterbi 译码算法,即最大似然序列估计(Maximum Like hood Sequences Detection,MLSE)检测器,该检测器的主要思想为:产生最大 似然序列 b,使得 b 的概率最大化。虽然仿真结果最佳多用户接收机能实现与单 个用户接收时几乎一样的性能,但是却有巨大的复杂度 ,这是在实际中难 以实现的,它仅具有理论意义和标准。 O( 2 k ) 此后多用户检测技术成为无线通信领域最 重要的学术研究热点之一。因为在实际通信系统中各个用户之间的码字不可能达 到完全正交和同步,其非零互相关系数引起的各个用户之间的多址干扰(MAI)是 不可避免的。 技术的出现,正解决了消除 MAI 以提高系统抗干扰性能的目的。 MUD 多用户检测技术总体分为最佳多用户检测技术和次最佳多用户检测技术两 大类,次最佳多用户检测又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方面。图 1.2 是多用户检测技术 的分类情况。 多用户检测算法 最优多用户检测 次最优多用户检测 线性多用户检测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 MMSE检测 迫零检测 Kalman检测 判决反馈检测 神经网络检测 并行干扰消除 串行干扰消除 图 1.2 MUD 技术的分类 在多用户检测器的性能评价[13]中,误码率、渐近有效性和抗远近能力是三个 最重要的性能测度。 无线通信中,多用户共享有限的频谱资源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靠的多用 户检测算法对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近年来,多用户检测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寻求低复杂度和高性能的检测器方面,在现有的检测算法中,除了常规的 6
  • 17.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线性非线性检测,还有球形译码检测算法[26-27]、概率数据统计[28]法以及将基因遗 传优化迭代寻求最优解的基因算法[29]等。除此之外许多研究者结合预编码、子空 间、天线阵列、信道编码等提出针对MIMO-OFDM系统的多用户信号检测技术。文 献[13]研究了在STBC-OFDM系统中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接收算法,并显示出较 好的检测性能。文献[14]对经典的迫零算法,最小均方误差算法,排序及非排序 干扰抵消检测算法进行了分析,得出排序迭代干扰消除接收机与非排序接收相 比,大大提高了接收机性能,但是计算量有所增加。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全论文共分五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回顾了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第四代移 动通信系统的角度,针对其核心技术MIMO-OFDM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多用 户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研究方法。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信道的特点,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并由此给出无 线衰落多径信道模型;接着详细介绍 MIMO-OFDM 系统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 OFDM 系统工作原理,系统模型以及 MIMO 系统分析,MIMO-OFDM 系统体系 架构等。最后对 MUD 技术做出了综述介绍,在回顾 MUD 技术的具体概念和基 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 CDMA 移动通信系统模型中干扰种类介绍了多用户检测 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为下一章节中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算法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与思路。 第三章首先介绍空时编码的原理和设计,以 STBC 编译码为例具体介绍其 设计准则及性能分析,讨论如何将 STBC 空时编码算法应用到多用户 OFDM 系 统中抑制多用户干扰,提出一种基于 MMSE-SIC 算法的空时多用户检测,仿真 了非相关 MIMO 信道下空时多用户检测算法,并与其它常用检测算法相对比, 该检测算法在检测复杂度和系统性能上有了很好的折衷。 第四章针对实际的频率选择性 MIMO 信道环境,重点讨论信道中存在的相 7
  • 18.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1 绪论 2010 年 5 月 关性时对系统的影响,并把多用户检测算法应用到相关信道,以求更为客观实 际认识检测算法的性能。 第五章总结全文,并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对今后的工作做了展望。 8
  • 19.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本章研究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属于无线通信领域的接收技术,也就是侧重于 移动通信传输方面。本章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信道传播特性并由此得到无线衰落 多径信道模型,接着介绍 MIMO-OFDM 系统相关的基本问题,包括 OFDM 系 统工作原理,系统模型以及 MIMO 系统分析,MIMO-OFDM 系统体系架构等。 最后对 MUD 技术做出了综述介绍,在回顾 MUD 技术的具体概念和基本原理的 基础上,结合 MIMO 移动通信系统模型中干扰种类介绍了几种经典的 MUD 算 法。 2.1 移动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回顾通信系统模型,构成信息传输的三个方面包括信源,信道和信宿。 在这 个通信模型中信源是已知的,要研究信宿的接收技术,则需要了解实际无线信 道的各种复杂特征。 信道是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传播媒介的总称。按传输媒介的不同,信道分为 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大类。有线信道是恒定参量的、人为制造的信道,无线信 道是客观存在的变参量信道,移动信道是无线信道的一个子类,它既具有无线 信道的特点,又具有终端用户随机移动的特点。 无线通信是借助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来实现信息传输的,虽然电磁波传播 机制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反射、散射和绕射三种传播方式。反射、绕射 和散射路径的存在使得收发信号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接收信号表现出明显的 随机衰落特性。此外,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相对运动会引 起信道特性随时间变化,并造成接收信号的严重失真。 无线移动信道的主要特征是信道强度随着时间和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所呈 现出的这种时变性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 2.1.1 大尺度衰落 大尺度衰落(Large-scale fading):它是由随距离而变化的信号路径损耗和 由建设物、山脉等大型障碍物的阴影造成的。 路径损耗[3]是指电波在空间传播时产生的损耗,跟收发双方的距离有密切 关系,它反映了接收信号电平均值的变化,定义为有效发射功率和接收功率的 差值。 基于理论和测试的传播模型指出:无论室内或室外信道,信号的平均接收 9
  • 20.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功率随距离呈对数衰减。如果收发信机之间的距离为 d,路径损耗可以表示为 [15]: Pt d P L (d ) = 10 log = P L (d 0 ) + 10α log( ) (2.1) Pr d0 式(2.1)中, Pt 是发射功率, Pr 为接收功率; α 为路径损耗指数,表明 路径损耗随距离增长的速率,表 2.1 给出了不同传播环境下的路径损耗参数值: 表 2.1 不同环境下的路径损耗参数 环境 路径损耗参数 自由空间 2 市区蜂窝 2.6~3.5 市区蜂窝阴影 3~5 建筑物内视距距离 1.6~1.8 被建筑物阻挡 4~6 被工厂阻挡 2~3 实际上,在传输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由传输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或 其它障碍物对电波的阻塞、遮蔽,特定位置的接收功率一般遵从对数正态分布, 这就是阴影效应又称为慢衰落。可以表示为: S = 10 ζ / 10 (2.2) ζ 是均值为零,方差值依赖阴影程度而变化的高斯分布随机变量。在一般的 蜂窝系统中,小区的规模相对较小,所以这种大尺度衰落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影 响并不需要单独加以考虑。 2.1.2 小尺度衰落 在实际的无线移动坏境下,电波将经历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天线,这就是 所谓的多径效应。小尺度效应[15]是指:由多径分量的相互增强或相互抵消叠加 造成的信道失真使接收信号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 无线传播信道中的许多物理因素都会影响衰落,主要因素有: 10
  • 21.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1.多径衰落 移动通信环境中受地面、水面反射或大气折射散射体的影响,使得微波信号 在传播过程中会使得经历不同路径到达接收机 的信号形式各异,不同时间不同 相位的信号在接收端叠加成时变信号,产生了多径衰落。多径衰落可分为平坦衰 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2.周围物体以及移动台的速度 如果信道中的物体处于运动中,它们就会对多径分量产生时间变化的多普 勒频移。基站与移动台之间的相对运动会使每个多径分量产生不同的多普勒频移, 从而引起接收信号的随机频率调制。移动接收机与基站之间的传播路径是缩短还 是加长,则多普勒频移表现为有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若周围物体以明显快于 移动台的速度运动,时间变化的多普勒频移则在小尺度衰落中占主导地位。否则, 周围物体的运动就可以忽略,只需要考虑移动台的速度。 3.信号的发射带宽 如果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带宽大于多径信道的“带宽”,即信号的自相关时 间小于多径信号的延时差,则接收信号会发生畸变,而小尺度衰落则不明显。信 道的带宽可以用刻画信道特殊多径结构的相干带宽进行量化。相干带宽是信号在 幅值上仍然保持强相关时的最大频率差的测度。若发射信号相对于信道有一个窄 的带宽,则信号的幅值将快速变化,但信号在时间上将没有畸变。因此小尺度信 号强度的统计特征和小尺度距离范围内信号畸变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多径 信道的幅值特性、时延以及发射信号的带宽有关。因为多径传播导致信号在不同 维(时间、频率、空间)的扩展,它们对通信信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是重点关注 的对象。 2.1.3 无线衰落多径信道模型 设无线衰落信道共有 L 条路径(只考虑非零抽头),如果采用抽头延迟线 模型来模拟,信道的等效低通冲激响应 h(τ ; t ) 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11](这里仅 考虑了多径效应,未考虑移动引起的多普勒效应): L n h(τ ; t ) = ∑ a (l ; t )δ (τ − l ) (2.3) l =1 fs 现选取符号的持续时间小于信道相干时间。这样,信道 h(τ ; t ) 在 T 时刻可以 等效为一线性时不变系统。现对 h(τ ; t ) 作傅里叶变换得到 t 时刻多径衰落信道的 频率特性: 11
  • 22.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L H ( f ; t ) = ∑ a (l ; t )e − j 2πf nl / f s (2.4) l =1 这就得到一个时变线性系统模型。但在相干时间内,信道的频率特性看成是 时不变的。 2.2 OFDM 技术 OFDM 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它是一种解调,也可以被称作一种 分集。多载波传输的原理是把高速的数据流分解成若干个低速的子数据流,用这 样的低速率多状态符号去调制子载波,就形成多个低速率符号并行发送的传输 系统。由于低速率的并行子载波增加了码元符号持续时间,并远大于信道最大时 延扩展时,则同时降低了对于多径时延扩展造成的时间上的衰落。它的特点是个 子载波相互正交,所以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以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 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OFDM 系统能够很好地对抗频率选择性 衰落和窄带干扰。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 OFDM 技术的实现。OFDM 系统可 以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实现调制和解调,简化硬件实现的复杂度。N 个 OFDM 子载波使用的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等同于一个矩形基带调制脉冲成型分 别调制。接收机端对波形样本进行采样用于获取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后 的 N 个样本。 调制相当于使用一个矩形基带波形匹配滤波器对每一个子载波 FFT 进行积分。 2.2.1 OFDM 基本原理 一个 OFDM 符号内包含多个经过正交幅度调制(QAM) 或者相移键控 (PSK)的子载波[16]。这里用 N 表示子载波个数,T 表示 OFDM 符号的周期, 用 di 表示分配给子信道的原始基带数据符号,f 是发送时使用的载波频率,则 t=ts 从开始的 OFDM 符号可以表示为: 12
  • 23.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 N −1  2   i + 0.5   s (t ) = Re  ∑ d N exp  j2π  f c − (t − t s )  (2.5) t =− N i+ 2   T    2  ts ≤ t ≤ ts + T s (t ) = 0 t < ts ∧ t > ts + T 可以采用等效基带信号来描述 OFDM 输出信号,如下式(2.6)  N −1  2  i  s (t ) = Re  ∑ d N exp  j2π (t − t s )  (2.6) t =− N i + 2  T   2  ts ≤ t ≤ ts + T s(t ) = 0 t < ts ∧ t > ts + T 式(2.6)中, s (t ) 的实部和虚部分别对应 OFDM 符号的同相和正交分量, 在实际系统中可以分别与相应子载波的余弦分量和正弦分量相乘,构成最终的 合成的 OFDM 符号。 从式(2.6)可以看出,每个子载波在一个 OFDM 符号周期 T 内都包含整数 倍个周期,而且任意两个相邻的子载波相差一个周期,这样看来子载波之间是 相互正交的,即: 1 T 1 m =n T ∫0 exp( jωn t ) exp( jωm t )dt = 0  m ≠n (2.7) 接收端的解调可将接收信号与解调载波相乘,然后在时间长度为 T 内进行 积分,经串并转换后的数据即为: 13
  • 24.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N −1 1 t s +T  j 2  i  ˆ dj = ∫ exp − j2π ( t − t s )  ∑ d m exp j2π ( t − t s ) dt T ts  T i = N  T  2 N −1 (2.8) 1 2 t s +T  i− j  = ∑N d i ∫ts exp j2π T ( t − t s ) dt = d j T m= −   2 对于 N 较大的系统来说,式(2.8)的 OFDM 复等效信号可以采用快速傅 里叶逆变换(IFFT)方法实现。对于信号 s(t)以 T/N 的速率进行抽样,令 t=kT/ N(k=0,1,…,N.1),等效为对 N 个 QAM 符号进行 IFFF 运算,得到: N −1  2πik  s k = s (kT / N ) = ∑ d i exp j  0 ≤ k ≤ N −1 (2.9) i =0  N  同样在接收端可以对 sk 用 FFT 实现解调,即: N −1  2πik  d i = ∑ s k exp − j  0 ≤ i ≤ N −1 (2.10) k =0  N  2.2.2 OFDM 系统模型 图 2.1 给出了 OFDM 系统框图。略述其工作原理为:在发端,二进制数据流 经过前向纠错编码(FEC)和交织,然后根据调制方式(BPSK 或 QAM 等)进行 星座映射,插入相应的导频后,经过串/并变换变成 N 路并行符号进行 IFFT 处 理,把 IFFT 的结果串行输出并加入循环前缀,经过数模变换(D/A),送到信 道传送。接收端是发送端的逆过程,图 3.2 中上半部分对应发射链路,下半部分 对应接收链路,由于 IFFT 操作与 FFT 类似,因此发射机和接收机可以用同一个 硬件设备实现。当然,这种硬件的节省是以收发信机不能同时工作为代价的。 14
  • 25.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射频 数模 加窗 发送 转换 数字 插入 串并 并串 加入循 二进制输入数据 编码 交织 转换 环前缀 调制 导频 转换 IFFT(TX) FFT(RX) 数字 信道 并串 串并 去循环 二进制输出数据 解码 解交织 调制 校正 转换 转换 前缀 射频 模数 定时频 接收 转换 率同步 图 2.1 OFDM 系统框图 2.3 MIMO-OFDM 系统 在未来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存在两个最严峻的挑战:多径衰落信道和 带宽效率。MIMO 技术能够在空间内产生独立的并行信道同时传输多路数据流, 采用不同的天线发送信号,从而在接收端得到经历独立衰落的多个信号副本, 可以有效地消除多径衰落的影响,而且不需要占用额外的时间和频带资源,增 加了系统传输速率。但是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MIMO 系统是无能为力的。而 OFDM 技术通过将频率选择性多径衰落信道在频域内转变成平坦信道,解决了 MIMO 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符号间干扰的局限性。为满足移动通信系统高数据 率、高频谱效率、高灵活性、高可靠性等要求,将 OFDM 和 MIMO 两种技术相结 合得到的 MIMO-OFDM[12]技术被视为下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的核心技术。 下 面就简单介绍这种组合系统。 二 调制 IFFT 加循环前缀 进 串 制 并 输 入 数 转 换  据 调制 IFFT 加循环前缀 图 2.2 MIMO - OFDM 系统发送端框图 15
  • 26.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空间多路检 去循环前缀 FFT 测器 解 空间多路检 复 去循环前缀 FFT 测器 用 器   空间多路检 去循环前缀 FFT 测器 图 2.3 MIMO-OFDM 系统接收端框图 图 2.3 和图 2.4 是 MIMO-OFDM 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系统框图。 考虑一个有 N t 个发送天线, N r 个接收天线的 MIMO-OFDM 系统,每根天 线传输的信号包换 N 个 OFDM 符号。这些 N × N t 个符号按照发射天线和时间组 成 N t 个 N 长的列向量,每根天线发射信号表示如下: [ x(i ) = x1 (i ), x 2 (i ), x T (i ) T T N ] T i = 1,2  N t (2.11) 接收到的 OFDM 符号能够形成 ( N + N ep ) N r 个列向量, N ep 是循环前缀数。 第 j 根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为: [ y ( j ) = y1T ( j ), y 2 ( j ), y T + N ep ( j ) T N ] T j = 1,2  N r (2.12) 信道假定为平衰落信道且天线 i 到天线 j 的信道增益定义为 hi , j 。信道增益可 以建模为均值为 0 方差是 0.5 的复高斯随机变量。假定路径增益是准静态的,即 hi , j 在帧长 N 0 内保持不变。 在时刻 t,接收天线 j 的接收信号表示为: 16
  • 27.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Nt y ( j ) = ∑ hi , j x(i ) + n( j ) (2.13) i =1 其中,噪声 n( j ) 是零均值复高斯随机变量。把每根天线发射的符号的平能量 归一化为 1,所以每根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的平均功率为 N t ,信噪比是 SNR。 以上只是 MIMO 系统与 OFDM 技术相结合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案,本文将在 第三章中详细描述 OFDM 与 STBC 系统结合的具体结构,并提出适用于多用户 系统的接收端检测方案。 2.4 多用户检测技术 2.4.1 多用户检测技术的提出 在传统的CDMA接收机中各个用户的接收是相互独立进行的。在多径衰落环 境下由于各个用户之间所用的扩频码通常难以保持正交。因而造成多个用户之间 的相互干扰并限制系统容量的提高。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一个小区总的 干扰[6]为: I total = I MAI + f ⋅ I MAI + I noise + I ISI (2.14) 上式中 I MAI 是小区中同频用户对期望用户造成的干扰,即多用户间的多址 干扰(MAI);f为相邻小区的干扰与本小区多址干扰之比; I noise 是加性高斯白噪 声; I ISI 表示为期望用户的符号间干扰(ISI)。以上四种干扰,在CDMA通信系统 中消除方法各有不同。 高斯白噪声是所有通信系统都存在的一类加性噪声,是由通信设备的有源、 无源器件所产生。它的概率密度函数满足正态分布统计特性且功率谱密度函数是 常数,故称为加性高斯白噪声 (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在实际 CDMA 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常 MAI 和 ISI 的影响要远大于热噪声,因 此实际应用中可通过限制接收机噪声系数的方法来消除。 ISI 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信号在传输时未满足奈奎斯特第一准则,在 抽样时刻存在失真,对于这种原因引起的 ISI,在 CDMA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 了升余弦滤波器等方法来克服;另一种是由无线传播信道中的多径成分造成, 在实际系统是无法避免这种干扰的,但可以通过均衡尤其是空时处理方法来改 善。 17
  • 28.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MAI 是由同频用户对期望用户造成的干扰。它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 区内的 MAI,也就是同信道干扰。另一部分是小区间的 MAI,也就是邻信道干 扰。在 CDMA 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同一小区内同时通信的用户有多个, 而在 CDMA 通信方式中多个用户占用同一时隙同一频隙进行通信,所不同的就 是各个用户选取不同的地址码来区分,但是实际选用的各地址码间的互相关函 数又不可能全部为零的这种理想状态,因此造成多用户同时通信时时,必然要 产生 MAI。当小区内同时通信的用户数较多时,小区内的 MAI 就成为 CDMA 无 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最主要干扰。小区间 MAI 是指其他相邻同频小区的用 户对期望用户造成的干扰。通常这部分 MAI 可以通过合理的小区配置来减少其 影响。因此,为了满足不同业务质量的要求,消除和抵抗小区内 MAI 成为 CDMA 移动通信系统接收端的一项主要任务。在本文中主要考虑的是就是同信 道干扰。 多用户检测是一种从接收端消除抑制干扰的方法,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 从相互干扰的数字信息串中如何可靠地解调出某个特定用户信号。通过 MUD 既 可以实现抗 MAI,又可以抵抗远近效应和多径干扰。 显然,最大似然 [16] (ML)检测是最优的解决办法。对于本节中提到的 MIMO系统,发送信号向量估计为[17]: 2 ˆ x = arg min y − Hx ˆ x∈S (2.15) ˆ 上式中, H 是MIMO信道估计的频率响应矩阵,S是星座点坐标,。最大似 然检测器是从所有发送信号向量的星座图中搜索最大可能的发送信号向量,仿 真结果表明最大似然检测器能实现与单个用户接收时几乎一样的性能,但是复 杂度 O( 2 ) 也是很大的,这在实际中难以实现[17]。下面我们依次介绍几种次最 k 优的检测算法。其中迫零检测和最小均方误差检测是线性检测,串行并行干扰检 测是非线性的。 2.4.2 迫零(ZF)检测 式(2.15)所示的线性检测器是在等式两端乘以式(2.16)所示的滤波矩阵 18
  • 29.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G ,通过滤波矩阵将数据流分离,筛选出期望用户的信号并对其译码。这种检测 方式叫做迫零检测。其滤波器矩阵表示为[18]: GZF = (H H H) −1 H H = H + (2.16) + 上式中 H 表示矩阵 H 的Moore-Penrose伪逆。这里我们假定MIMO信道估计 的频率响应矩阵 GZF 是满秩的,则检测阶段滤波器输出为: x ZF = G ZF r = x + (H H H) -1 Hn ˆ (2.17) 估算误差对应于主对角线元素的协方差矩阵表示为: P( n) = E{( x( n) − xZF (n))( x( n) − xZF (n)) H } = Ts ( H H) 2 N 0 H −1 (2.18) 从上式可以明显看出 ( H H ) 矩阵的特征值会放大噪声,导致系统性能的 H −1 下降。ZF 检测无需知道信号与噪声的统计特性,复杂度相对 ML 检测算法大大 地降低了。它的缺点是:放大噪声功率,扩大噪声的影响,也就是说它的性能是 以提高背景噪声为代价换取消除多址干扰。 2.4.3 最小均方误差(MMSE)检测 为了提高式(2.16)的检测性能,线性最小均方误差检测 [18]算法的基本思 想是求解一种线性变换 (即滤波矩阵 ),然后计算经线性变换后的接收数据和传 统检测器的软判决输出之间的均方差 (MSE),使 MSE 最小的矩阵即为所求线性 变换。 假设发射天线数为m,发射信号向量为X,接收天线数为n,接收信号向量 为 r , 信道响应 矩阵 为 H ,在MMSE 检测算法中, 令发射 矢量 x 与检测信号 G MMSE r 之间的均方误差的均值最小化,即[19]: { min E ( x − G MMSE r ) 2 (2.19) } 其中,G是一个 n × m 的检测系数矩阵, GMMSE = [ H H H + σ 2 I m ]−1 H H (2.20) 式(2.19)中, σ 是噪声方差, I m 是一个 m × m 的单位矩阵。 2 从天线i发射符 19
  • 30.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号的判决统计量为: y i = GiH r (2.21) H 式(2.20)中, G 是检测系数矩阵 G MMSE 的第i行,由m个分量组成。通过 i i 对 y 作硬判决得到天线i发射符号的估计值 x i = q( y i ) ˆ (2.22) 估算误差对应于主对角线元素的协方差矩阵表示为: P(n) = E{( x(n) − xMMSE (n))( x(n) − xMMSE (n)) H } = Ts ( 2N0 H H H + σ 2Im ) −1 (2.23) 跟ZF检测算法相比,MMSE检测充分利用了信源符号和噪声的统计信息, 能够在抑制数据流间干扰和抑制噪声干扰之间取得折中,因此MMSE检测具有 比ZF检测更好的性能。 2.4.4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干扰消除检测器一般由多级组成,其基本思想是在接收端估计对每个用户 的多址干扰,然后从接收信号中部分或全部消除多址干扰。这种消除器与抗 ISI 的反馈均衡器类似,所以又称为判决反馈检测器[19,20]。在文献[19]中指出不可 靠的估计将严重降低检测性能。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包括串行干扰消除、并行干 扰消除两种。 1 串行干扰消除(SIC) SIC每一级只检测一个用户信号,K个用户需要K级判决,采用的是串行结 构。各用户的操作顺序是根据信号信噪比下降顺序来确定的。以第一级为例,检 测前先对K个用户的接收信号信噪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接收机检测(译 码)出信噪比最大的信号,然后对该信号进行估计和重建,在后续用户的检测 前,从接收信号中减去先前已检测用户的重建信号。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所有的用 户信号均被检测。这样,在判决第k个用户的时候,已经消除了前k-1个用户信号 的影响。显然,用户的检测顺序越靠后,该用户受到其他用户的干扰就越小。由 于判决顺序由信号强度的强弱决定,检测顺序的选取对于用户的接收信号质量 以及整个系统性能均有重要影响。为了达到最佳的检测性能,每次都是信噪比大 的信号先检测,这样保证待检用户的信号在剩余的用户信号中信噪比总是最大 的。 SIC 相对传统的检测器可以获得很大的性能 增益,而且硬件实现简单。但 有两个缺点影响SIC的`实用化:第一,SIC 需要不断的对各个用户重新排序,因 20
  • 31.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 MIMO-OFDM 系统与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为用户的信噪比总在变化。其次,第一阶的检测很重要,如果第一阶检测错误, 引起误差传播,即使干扰消除后也会增加多址干扰,使后面检测性能大大下降。 2 并行干扰消除(PIC) PIC 也是多级的。但和SIC 不 同的是,PIC在每一阶都 同时判`决、再生和消 除`所有 多址干扰,PIC 利用前级判决的信息构造所有用户的干扰信号,然后从 PIC 接收信号中`抵消掉干扰信号,最后同时判决。 `的处理延迟小,但计算量大; 而SIC的处理时延大,但计算量小。 当SIC 的级数增加时,系统性能会进一步提高,但运算复杂度和时延也相 应增加。实验仿真结果表明 [20],SIC级数在三级以上时,系统性能提高不显著, 所以在实际应用时选取三级检测尚可。 文献[20]指出当功率控制不理想时,如在多径信道中,PIC性能劣于SIC; 反之,PIC优于SIC;此外,SIC对弱用户信号检测的性能更好,但这是以降低 强用户检测性能为低价的;以上说明实际系统中应该在时延和性能间折中,即 SIC和PIC`结合检测。 2.5 本章小结 在未来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存在两个最严峻的挑战:多径衰落信道和 带宽效率。MIMO技术能够在空间内产生独立的并行信道同时传输多路数据流, 采用不同的天线发送信号,从而在接收端得到经历独立衰落的多个信号副本, 可以有效地消除多径衰落的影响,而且不需要占用额外的时间和频带资源,增 加了系统传输速率。但是对于频率选择性衰落,MIMO系统是无能为力的。而 OFDM技术通过将频率选择性多径衰落信道在频域内转变成平坦信道,解决了 MIMO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符号间干扰的局限性。MIMO-OFDM技术被视为下 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的核心技术。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中,往往采用 MIMO-OFDM架构,这就对其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章对MUD技术做出了 综述介绍,在回顾MUD技术的具体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CDMA移动 通信系统模型中干扰种类介绍了ML,ZF,MMSE等一系列检测技术的基本原 理,进一步阐述了SIC与PIC两种非线性检测算法的基本思想。 21
  • 32.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本章首先介绍空时编码的原理和设计,在众多的编码方案中,以追求传输 速率最大化的V-blast传输方案和追求分集增益最大化的STBC方案最受青睐,接 着以STBC编译码为例介绍其设计准则及性能分析,讨论如何将STBC空时编码 算法应用到多用户OFDM系统中抑制多用户干扰,提出一种基于MMSE-SIC算 法的空时多用户检测,仿真了非相关MIMO信道下空时多用户检测算法。 3.1 空时码 3.1.1 空时码概述 在上一章我们分析了采用多根发射接收天线可以比单天线系统在信道容量 上有较大提高。而空时编码是能够获得MIMO系统带来的好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空时编码技术是将调制、发射接收分集及信号处理技术和信道编码理论有机 结合起来,该编码的特殊之处在于利用发射分集将编码技术和阵列天线结合, 以对抗MIMO信道各种衰落,提高数据传输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高无线频谱 利用率。研究和分析表明空时编码的频率利用率可达 20 ~ 40bps / HZ ,适合于多 天线阵信道的编码方案,是一种有效增加无线信道容量的技术。它实质上是一种 空时二维处理手段,结合了空间分集和时间分集的优点,在不牺牲带宽的条件 下提供非编码系统所没有的分集增益和编码增益来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和频谱 利用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对空时编码的研究较多的有三个分支,一个是基于发送分集的空时分 组码(STBC)、空时网格码(STTC),另一个是不基于发射分集的分层空时码 (Layered Space Time code,LST)。下面简要介绍这几种空时编码技术: 贝尔实验室Foschini教授提出的LST是将发射端数据流分为与系统发射天线 相同数目的子数据流,独立地进行编码和调制,实现多路的数据流的并行传输 。 LST按照发射端分路不同分为水平分层空时编码(HLSZC)[9]、垂直分层空时编码 (VLSTC)[24]和对角分层空时编码(DLSTC)[9]。虽然LST能提供较高的信道容量, 达到很高的频谱效率,但系统编码复杂度高,译码性能也不理想。 V-BLAST[24]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追求数据传输速率最大化的传输方案,其 编码简单,在发射端仅是通过串并转换把高速数据业务分为低速数据业务,通 过多个发射天线同时发送。 实验研究:它是目前已知的惟一可以使频带利用率随 着 min(n, m) 线性增加的编码方式,远远超过传统的编码方式所能达到的程度, 22
  • 33.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具有不错的应用前景。 STTC 是 V.Tarokh 等人在空时延时分集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在低信噪比 下利用多进制传输,以达到提高传输速率的目的,主要利用信道编码和多天线 阵技术提高系统抗衰落性能。STC 是一种依赖于网格编码调制(TCM)方案, 同时获得了发射分集和编码分集。 STBC[22]是 V.Tarokh 等人在 Alamouti 编码研究的基础上,将发送分集方案 结合正交编码提出的。此编码方案有效克服了 STTC 编译码复杂度高的缺点,是 一种具有高分集增益的编译码方法,适用于任意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的情况, 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容量。由于其简单的编译码算法和较好的性能被 3GPP 正 式列入 WCDMA 提案,成为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空时编码。因此研究 STBC 多用户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2 Alamouti 编码原理 Alamouti 编码是使用发射天线为 2 采用正交设计的发射分集方案, V.Tarokh 将其扩展为 STBC。本节将以简单的发送分集为例阐述 STBC 设计准则。 Alamouti 发送分集方案框图如下图 4.1 所示。在接收端已准确获得信道 CSI 的情况下,采用双发射天线,信源发送的二进制信息比特首先进行调制 (星座映 射)。假设采用 M 进制,有 m = log 2 M ,每一组调制 m 个信息比特。这样选取两 组比特进行星座映射,得到 M 进制的调制符号 x1 , x2 ,然后编码器按照下面方 式发送的码字为:  x1 x 2  X = ∗ ∗ − x x  (3.1)  2 1 在第一时隙中天线 1 发送 x1 ,天线 2 发送 x2 ;接着在第二时隙天线 1 发送 − x2 ,天线 2 发送 x1∗ 。其中*表示复共轭。 ∗ 23
  • 34.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图 3.1 Alamouti 发送分集-空时编码方案 由图 3.1 可知,Alamouti 码是同时在空域和时域上同时编码。用 X 1 和 X 2 表 示天线 1 和天线 2 的发送信号向量,有: [ ∗ X 1 = x1 ,− x 2 ] X2 = [x , x ] 2 ∗ 1 (3.2) Alamouti 的关键思想在于两根天线发送的信号向量相互正交,即: ∗ ∗ X 1 X 2H = x1 x 2 − x1 x 2 = 0 (3.3) 接收端采用一根天线接收,并假设相邻符号周期信道衰落系数保持不变, jθ 1 jθ 2 发送天线 1 和 2 到接收天线的信道路径增益为 h1 = h1 e 和 h2 = h2 e ,式中 hi 和 θ i 是幅度增益和相位偏转。 在接收端令 r1 和 r2 表示相邻的两个符号周期接收信号,则: r1 = h1 x1 + h2 x 2 + n1 (3.4a) ∗ ∗ r2 = −h1 x 2 + h2 x1 + n2 (3.4b) n1 和 n2 表示第一个周期和第二个周期的独立同分布的加性白高斯噪声。接 收机框图如下图 3.2 所示。 24
  • 35.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图 3.2 接收机框图 用矩阵表示接收信号为: r = Hx + n (3.5) ∗ [ ] 上式中,接收信号表示 r = r1 , r2 ,发送信号表示 x = [ x1 , x 2 ] ,噪声向量 T T h1 h2  [ ] n = n1 , n 2 ,信道矩阵可表示为 H =  ∗ ∗ T ∗ h2 − h1  3.1.3 Alamouti 译码 假设接收端通过信道估计准确得到信道衰落系数 h1 和 h2 ,采用最大似然检 ˆ ˆ 测方案:对所有可能的 x1 和 x 2 ,选择欧氏距离最小的判决符号: 2 2 min( r1 − h1 x1 − h2 x 2 + r2 + h1 x 2 − h2 x1∗ ) ˆ ˆ ˆ∗ ˆ (3.6) 将上式展开分解为两部分,分别得到 x1 和 x 2 代价函数: 25
  • 36.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2 2 2 x1 ( h1 + h2 ) − (r1 h1∗ x1 + r1∗ h1 x1 + r2 h2 x1 + r2∗ h2 x1 ) ˆ ˆ∗ 1 ˆ ∗ ˆ ∗ (3.7a) 2 2 2 x 2 ( h1 + h2 ) − (r1 h1∗ x 2 + r1∗ h1 x 2 + r2 h2 x 2 + r2∗ h2 x 2 ) ˆ ˆ∗ 1 ˆ ∗ ˆ ∗ (3.7b) ˆ ˆ 因此需要对在所有的符号中进行搜索得到 ( x1 , x 2 ) 变换成分别对式(3.7)中 的代价函数在所有可能的符号搜索时的最小值。这种编码的译码复杂度呈线性增 长 。 另 外 若 采 用 MPSK 星 座 映 射 , 星 座 点 功 率 相 等 , 那 么 可 以 忽 略 2 2 2 2 2 2 x1 ( h1 + h2 ) 和 x2 ( h1 + h2 ) 。 ˆ ˆ 事实上,首先根据信道衰落系数和接收信号可以对像个独立的信号分别译 ~ 码得到 x 2 ~ = h∗r + h r ∗ x1 1 1 2 2 (3.8a) ~ = h∗r − h r ∗ x2 2 1 1 2 (3.8b) ˆ ˆ 然后接收机在星座图中寻找最接近的符号 x1 和 x 2 来对 x1 , x2 译码。可得: x1 = arg min( h1 + h2 − 1) x1 + ~1 − x1 2 2 2 2 ˆ ˆ x ˆ (3.9a) x 2 = arg min( h1 + h2 − 1) x 2 + ~2 − x 2 2 2 2 2 ˆ ˆ x ˆ (3.9b) 当采用多跟接收天线数时,最大似然算法采用最大比合并。当每一个代价函 数是相应于每一根接收天线的代价函数之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上述的所有 公式都是可行的。 26
  • 37.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0 10 单发单收 1发 2收 -1 10 1发 4收 2发 1收 2发 2收 -2 10 -3 BER 10 -4 10 -5 10 -6 1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Average Bit SNR 图 3.3 Alamouti 空时编码的误码性能曲线 图 3.3 给出了几种 Alamouti 编码方案在频率选择性信道下的系统性能。横坐 标表示每根接收天线上的信噪比,纵坐标表示误码率。仿真中假设接收端可以准 确的估计信道,采用 BPSK 调制,接收端采用最大比合并接收。从图中看出,两 发一收 Alamouti 编码的分集增益与一发两收的分集增益相同,但是信噪比少 3dB。这主要因为在 Alamouti 编码系统中,两发一收每个天线的发送信号功率是 一发两收分集接收系统中发送功率的 1/2。如果将两发一收每个天线的发射功率 提高一倍,则系统性能相同。同理对于两发两收 Alamouti 系统和一发四收系统 也有同样的结果。得到结论:两发 m 收 Alamouti 系统获得的分集增益与一发 2m 收分集系统所获得相同的分集增益。 3.2 空时编码系统多用户检测 在无线通信中,多址干扰的存在会影响系统接收性能和系统容量。空时技术 27
  • 38.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能否进入实际的无线通信,取决于采用有效的 MUD 和编译码技术,因此人们 正在研究适合于多用户的空时编码算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容量,以下将对 STBC 系统的抗干扰技术进行研 究,提出一种多个共道用户的扩容方案,通过增加共道用户的方法,在同一频 段上同一时间中让两个或更多的用户进行通信;在提高系统容量的同时,还有 保证通信质量,必然要对信号之间的干扰加以处理。采用文献[30]中用于两根天 线传输的 Alamouti 编码,每个用户配备两根发射天线,采用多根天线接收,接 收到的信号进入多用户检测器进行检测,并将高性能的多用户检测算法引入到 多用户 STBC 系统,降低多用户间的干扰,保证扩容后系统的通信性能。 3.2.1 单用户 STBC 系统结构 先简单讨论 一个单用户两发两收 STBC 系统,以 Alamouti 编码为例,在系 统进行调制发射前,系统要对影射后的数据进行 Alamouti 联合编码。假设信道 为平坦瑞利且一组数据传输过程中信道状态保持不变,用 hij 表示接收天线 j 到 发射天线 i 的信道衰落系数, hij 是均值为零方差为 1 的复高斯随机变量,满足: hij (nT ) = hij ((n + 1)T ) 。 ij 代表在相邻第 j 个码元周期的接收天线 i 接收信号。 r 这时 系统的空间分集阶数为 2,传输一个 STBC 码的时序数和时间分集阶数也是 2。 在发射端,长度为 N 的数据流进行串并变化,星座映射后组成了一个 N 维 的列向量 x,每相邻两组符号进行空时分组编码。STBC 编码器的输入字符(即信 息源)被分成两组,每组为两个字符。在给定的字符间隔 T 内,每组中的两个字 符 { x1 , x 2 } 同时被发射,天线 1 发送 x1 ,天线 2 发送 x 2 ;在下一个时间间隔,码 组 {− x 2 , x1 } 被天线 1 和天线 2 发送,即发送矩阵 X 为: ∗ ∗  x1 − x 2  ∗ X = ∗  (3.10)  x 2 x1    28
  • 39.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第 m 根接收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为: rm1   x1 − x 2  h1m  nm1  ∗ r  = ∗  +  (3.11)  m 2   x 2 x1  h2 m  nm 2    ∗ 将 rm 2 换成其共轭形式 rm 2 ,得: rm1  h1m h2 m   x1  n m1   ∗ = • ∗  + ∗  (3.12) rm 2  h2 m − h1m   x 2  n 2 m  用矩阵表示接收信号为: r = Hx + n ,其中 r = r11 r12 r21 r22 ...rm1 rm 2 ∗ ∗ ∗ [ ] T ,发送 T ∗ ∗ [ 的码元矢量 x = [ x1 , x 2 ] ,噪声矢量 n = n11 r12 n 21 n22 ...nm1 nm 2 ∗ ] T ,信道矩阵定义 为: h11 h21   • ∗  h21 − h11  h12 h22   • ∗  H = h22 − h12       h1m h2 m   •  h2 m  − h1∗m   3.2.2 多用户 STBC 系统结构 在同一信道中引入共道用户,这时系统容量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假设用户 1 进行编码的码元组为 { x1 , x 2 } ,用户 2 进行编码的码元组为 { y1 , y 2 } ,系统框图如 图 3.4 所示,每个用户均采用 STBC 编码方式,如果以 hij 表示用户 1 从接收天 线 j 到发射天线 i 间的平坦衰落复信道系数, g ij 表示用户 2 从发射天线 i 与接收 天线 j 间的复信道系数,那么接收天线 1 和接收天线 2 在各自对应的连续两个码 元周期内的接收信号为: 29
  • 40.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r11 = h11 x1 + h21 x 2 + g 11 y1 + g 21 y 2 + n11 r12 = −h11 x 2 + h21 x1∗ − g11 y 2 + g 21 y1∗ + n12 ∗ ∗ r21 = h12 x1 + h22 x 2 + g12 y1 + g 22 y 2 + n21 (3.13) r22 = −h12 x 2 + h22 x1 − g12 y 2 + g 22 y1∗ + n22 ∗ ∗ ∗ 可将接收信号写成: r11  h11 h21 g11 g 21   x1  n11   ∗  • ∗   ∗  ∗ r12  = h21 − h11 • g 21 − g11   x 2  n12   + r= (3.14) r21  h12 h22 g12 g 22   y1  n 21   ∗  • ∗ • ∗    ∗  r22  h22 − h12    g 22 − g12   y 2  n 22     由此可以推广到多用户的情况,每增加一个用户,就增加一个空时码块。接 收天线 1 和接收天线 2 在各自对应的连续两个码元周期内的整个接收信号向量 可以写成式(3.14)。 3.3 STBC-OFDM 多用户系统系统 3.3.1 STBC-OFDM 多用户系统结构 对信号进行多天线发送和多天线接收是空时编码技术的一个形成条件,从 广义的角度来看,此时在收发两端就形成了 MIMO 信道,本小节现以两发一收 的 Alamouti 空时编码技术结合 MIMO-OFDM 系统来介绍。 考虑一个同步的空时分组码MIMO-OFDM系统的上行链路,在同一小区同 一时隙有 K个用户,每个用户配备双发射天线,基站接收机有 M根接收天线, 假定接收天线间的距离足够远以保证不同接收天线收到的信号经历了相互独立 的衰落。每个OFDM符号包含N个子载波,子载波上空间子信道H中的元素是用 户在第n(n=1…N)个子载波上不同发射/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频率响应。这里假设 发射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是服从均值为 0,方差为1的独立同分布复高斯随机向 量。 30
  • 41.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1 X 1 (l , n) 空 IFFT 用户1 时 编 1 X 2 (l , n) IFFT r1 (l , n) R1 (l , n) 码 FFT 多 用  rM (l , n) FFT RM (l , n) 户 检 X 1K (l , n) 测 空 IFFT 用户K 时 K 编 X 2 (l , n) IFFT 码 图3.4 STBC-OFDM系统发送接收框图 数据流 X j (l , n)(n = 1 N ) 经 IFFT 变换后由天线 j(j=1,2)在第 l 个符号连续时 k 间发出,在发射前插入了循环前缀保护间隔,用以消除信道间(ICI)干扰。在 接收端,接收信号经过串并转换,去掉循环前缀的保护间隔后,进行 DFT 解调 变换后获得频域基带复信号,直接进入多用户检测器,检测器结合信道结构产 生合适的软判决输出,即多用户接收机的输出。 当 K 个用户被激活时,接收端第 i(i=1…M)个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信号可表 示为: K 2 Ri (l , n) = ∑∑ X k (l , n)H k (l , n) +ηi (l , n) j ji (3.15) k =1 j =1 写成矩阵形式: R[l , n] = H[l , n]X[l , n] + η[l , n] (3.16) 在本系统中设信道在连续两个 OFDM 符号连续时间内不变化,当考虑两个 连续的 OFDM 符号时,式(2)写成以下形式: R[ n] = H[l , n]X[n] + η[n] (3.17) 31
  • 42.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 ∗ 式(3.17)中 R[ n] = [ R1 (l , n), R1 (l , n), R2 (l , n)  RM (l , n), RM (l , n)] , T X[n] = [ X[l , n], X[l + 1, n]] , X[l , n] = [ X 1 (l , n), X 2 (l , n}, X 1K (l , n), X 2K (l , n)]T , 1 1 ∗ ∗ X[l + 1, n] = [− X 2 (l , n), X 1 (l , n} − X 2K (l , n), X 1K (l , n)]T 。 1 1 频域信道矩阵: H [l , n ] =  H 11 (l , n) 1 H 21 (l , n)  H 11 (l , n)H 21 (l , n)   H 1 (l , n) 1 K K 1 H 12 (l , n)  H 1K (l , n)   1 2 K K   1   H 12 (l , n) H 22 (l , n)  H 12 (l , n)H 22 (l , n)  H 2 (l , n) H 2 (l , n)  H 2K (l , n)  2   =        H 1M (l , n) H 2 M (l , n)  H 1K (l , n)H 2KM (l , n)   H M (l , n)  1 1 M   1 H M (l , n)  H M (l , n)  2 K  其构成  H 1km (l , n) H 2 m (l , n) k  H [l , n] =  k m  , H k [l , n] 为用户 k 的发送天线 j 和接收 jm k ∗ ∗  H 2 m (l , n) − H 1km (l , n)    天线 m 之间第 l 个符号持续时间内第 n 个子载波的信道频域响应。高斯白噪声 η[n] = [ η[l , n] η[l + 1, n]]T 是独立同分布复高斯随机向量。 3.3.2 STBC-OFDM 系统上行多用户检测 由于传统的最优化多用户检测 [17]的复杂度随用户数目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难于付诸于实时应用,因此研究各种具有良好性能和较低复杂度的次优方案 [31] [32]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MMSE检测算法的基础上,仿真了MMSE-SIC算法,通 过迭代运算获得每个用户的发射信号。 迭代算法最早应用于非 OFDM的系统中,基站接收信号经离散傅里叶变换 32
  • 43.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后,得到式 (3.17)的信号 R,由式( 3.17)看出 OFDM各自子载波所传输的数据 是可以分开检测的,不存在空时码块干扰,因此可以逐个空时码块地进行联合 多用户检测 和空时码解码。MMSE算法[35]采用线性的估计矩阵G来估计向量X, 使得估计向量与原始向量的误差的平方最小,即: G = arg min E{ x − Gr } W (3.18) 可以得到估计矩阵G的表示式为: N0 G = (H H H + I Tx*usernum ) −1 H H (3.19) Eb 式(3.19)中 N 0 是噪声方差, E b 是发送信号能量, I Tx*usernum 是酉矩阵。 采用联合干扰抑制和干扰消除的接收算法,在接收信号中对多个用户逐个 进行数据判决,每一级只检测一个用户信号,操作顺序是根据信号信噪比或均 方误差(MSE)[35],信噪比或均方误差大的信号先进行操作,每级输出的是信 噪比或均方误差大的用户的数据判决和去除该用户造成的 MAI以后的接收信号, 这样就可以将多址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大大增加检测的可靠性。接收端框图如 下: 1 FFT . 空时解码及软判断 用户k数据 . . MMSE . 初检测 M FFT ⊕ - 用户k重建 空时解码及软判断 用户k+1数据 多用户检测 图 3.5 接收端多用户检测框图 33
  • 44.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在算法开始时按照估计信号的均方误差的降序来确定估计用户顺序。假设收 端已知信道状态信息,在一个发送符号间隔,MMSE-SIC检测算法流程如下: (1) 初始化 l=K (2) 递归 l = 1,...K [ j] N0 计算 G = (H H + [l ] H [l ] [ l ] I Tx*usernum ) −1 H H [l ] ,根据 MSE ( k )[ l ] = ∂ 2 (1 − H 1( k )[ l ]G1( k )[l ] ) 得 k Eb 到 k[l ] = arg min{MSE ( k )[ l ] } ,这里 MSE ( k )[l ] 表示用户k发送信号 X (k)的均方 1 误差, ∂ k = E X 1 2 { } 为发送信号能量, H k 2 (k ) 1 是 H )的第一列。计算判决统计量 (k y ( k )[l ] = G ( k )[l ] r ,将 y ( k )[l ] 量化到星座图中对应欧氏距离最近的星座点,得到用户 ˆ k发送信号的估计量 x ( k )[l ] ,即 x ˆ ( k )[ l ] = Q ( y ( k )[l ] ) 。 ( k )[ l ] ˆ 对第 k 个用户发送信号检测后,从接收信号中通过消除 x ,得到修正后 [ l +1] 的接收向量 r [ l +1] ,即 r = r [l ] − H ( k )[ l ] x ( k )[l ] 。 ˆ (3)循环结束 基于 MMSE-SIC的多用户检测算法采用兼顾抑制干扰与噪声的 MMSE 准则 进行滤波,相比采用 ZF准则进行滤波的 ZF-SIC,可以有效地克服噪声增强的问 题,提高检测性能,而且由于采用了优化排序消除干扰, MMSE-SIC能获得比 线性的 MMSE 检测以及未排序的 MMSE-SIC 检测更好的性能,在略微增加系统 时间复杂度的基础上,使系统检测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3.3.3 仿真结果分析 下面采用计算机仿真来验证算法的可行性。一个基于空时分组码的同步 34
  • 45.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3 空时编码 OFDM 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2010 年 5 月 MIMO-OFDM系统,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假定接收端已经得到准确的信 道统计信息,定义信噪比为信息比特功率和噪声功率之比。 下面列出了瑞利多径衰落信道模型。每对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衰落信 道采用IMT-2000 Vehicular A信道,它是一个六径的Rayleigh信道模型。具体每条 径的时延和相对功率分布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IMT-2000 Vehicular A多径信道参数 径的序号 时延 相对功率 1 0 0.0 2 310 -1.0 3 710 -9.0 4 1090 -10.0 5 1730 -15.0 6 2510 -20.0 仿真参数下表所示: 表3.2 仿真系统参数 参数名 参数值 相对功率 发射天线数 2 0.0 调制方式 BPSK,QPSK,16QAM -1.0 STC编码方式 Alamouti编码 -9.0 传输带宽 20MHZ -10.0 子载波数 512 -15.0 循环前缀 113 -20.0 仿真 I:验证所提算法的性能。 本仿真给出了两个用户时的 MIMO-OFDM 系统采用多种多用户检测算法的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