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77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碩士論文
題目:外差法與時域有限差分法的結合
Data Extrapolation in the FDTD Method
研究生:籃志揚 撰
指導教授:郭志文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三 年 六 月
ii
學年度:92
學期:2
校院: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電機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中):外差法與時域有限差分法的結合
論文名稱 (英):Data Extrapolation in the FDTD Method
學位類別:碩士
語文:chi
學號:9131653
提要開放始用:是
頁數:6 8
研究生(中)姓:籃
研究生(中)名:志揚
研究生(英)姓:Lan
研究生(英)名:Zhi-Yang
指導教授(中)姓名:郭志文
指導教授(英)姓名:Kuo,Chil-Wen
關鍵字(中):時域有限差分
關鍵字(中):散射參數
關鍵字(中):外差法
關鍵字(英):Finite-Difference Time Domain, FDTD
關鍵字(英):Scattering Matrix
關鍵字(英):Extrapolation
中文摘要
時域有限差分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是於 1966 年由 K.S.Yee
所提出的一種數值方法,然而 FDTD 法在應用上的模擬的時間較長以及延伸模
擬電路的方法仍不夠完整,因此,吾人在 FDTD 法中加入資料外差的技巧以改
進 FDTD 模擬微波電路的效果。
FDTD 法模擬電路時所需的執行時間步階數目龐大,若是模擬的結構複雜度又
高,則模擬的時間將會過長而顯得效率不彰,吾人減少 FDTD 法執行的步階數,
將此片段的時域資料引入資料外差法重建其完整的頻域響應,由於 FDTD 法模
擬時執行的時間步階數目減少,自然地也節省了電路模擬的時間。此外在論文中
也將介紹一種結合散射參數的 FDTD 演算法,簡稱為散射參數法,此種演算法
在進行電路模擬時省下了等效電路模型的推導,只需要將其散射參數經由向量網
路分析儀或是由元件的 data sheet 取出,再通過傅利葉反轉換為時域的資料便可
以進行 FDTD 法的模擬,如此解決了一般微波電路等效模型難以取得的困難,
iii
然而先前取出的散射參數資料往往只侷限於某個頻段的範圍,吾人將此一片段
頻域資料引入資料外差法重建其完整的時域響應,如此散射參數法便可以更完整
的應用在電路模擬之上。
英文摘要
The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 FDTD ) is a numerical method
introduced by K. S. Yee in 1966. However , it needs so much time to simulate circuits
by applying the FDTD method and some extensional methods for simulating circuits
are still incomplete . Therefore, the author combine the FDTD method with the data
extrapolation method to improve the simulation effect.
When applying the FDTD method to simulate circuits, it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time steps; furthermore, if the structure we simulated is complicated, the simulation
time will be so much longer that the efficiency of simulation will be bad as well. The
author decrease the number of time steps of the FDTD method, and then extrapolate
the time-domain data to reconstruct the complete frequency response, therefore, we
can save the simulation time as well because the number of the time steps of the
FDTD method decreased.
Furthermore, in the thesis, we also introduce a new FDTD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S-parameter Matrix, called “S-parameter Matrix method”. People can simulate
circuits without deriving the equivalent circuit by applying the S-parameter Matrix
method. One only have to obtain the S-parameter Matrix by measurement, data sheet,
calculation, etc, and then we translate it to time domain data by the IFT technique to
apply the FDTD calculation , this way, we avoid the difficulty of deriving the
equivalent circuit of general microwave circuits. However, the S-parameter data we
can obtain are often limited in a finite bandwidth, we make it to be extrapolated to
obtain the complete time-domain response, and this way, the S-parameter Matrix
method can by apply to simulate circuits.
i
誌 謝
二年碩士班的求學生涯飛也似的過了,這短短的西灣生活是我人生中最留
念的一頁,我熟悉了海浪的聲音,也習慣了這兒的大太陽,呼吸著這帶著濃
濃海洋味卻芬芳無比的空氣,當然,還有這兒幾位令我景仰的教授以及陪我
體會這研究生活的朋友。
其中,我必須要對於我的指導教授郭志文博士表達由衷的感謝以及感恩,
老師忙碌,卻總是可以抽空指導我研究方向,解答我許許多多笨問題,當我
遇到了瓶頸,總是有老師指點我正確的方向,老師是一位良師,也是益友。
此外,我要特別感謝林根煌教授以及吳宗霖教授,兩位老師在平常 meeting
時總是給我許多寶貴的意見,督促我前進,在研究上給了我許多不同的建議
及指導,再來,我還要感謝洪子聖教授,除了課堂上的教導讓我成長之外,
更對我的論文有諸多寶貴的建議及指導,謝謝老師。
除此之外,本實驗室的吳維揚學長、郭智明學長以及林冠諭學長在平日對
我多所照顧,更在研究上給予我許多指導以及督促,使我得以順利完成本論
文。阿才、小鑫、威哥、孝璁、謹隆以及小馬這幾位好同學兼好朋友以及欣
祥、又軒、勻辰、裕祺四位學弟,謝謝你們總是在我低潮的時候陪著我,謝
謝你們陪我運動、陪我生活、陪我看球賽、幫我分擔實驗室的雜務,因為你
們,我才有這些美麗的回憶和歡笑。
最後,我以最深最深的真誠感謝一路照顧我的家人,媽媽、爸爸、阿姨們、
舅舅們、舅媽們、當然還有我可愛的妹妹以及兄弟姐妹,沒有你們就沒有志
揚,我願意將本論文獻給你們,我最愛的家人。當然囉!我最可愛的女朋友
軍慧,謝謝妳始終如一的伴著我,默默的為我打氣加油,給我許多親人般的
關心及溫暖,謝謝妳!還有布丁、豆花兩隻可愛的貓咪,陪我度過許多寫程
式的夜晚,你們是世界上最可愛的貓咪了。
謝謝所有幫助過我,關心過我的朋友!謝謝…
iv
目 錄
目錄…………………………………………………………………………….I
第一章 序論………………………………………………………………….1
1.1 概述…………………………………………………………………1
1.2 論文大綱……………………………………………………………2
第二章 FDTD 演算法………………………………………………………..4
2.1 FDTD 公式推導…………………………………………………….4
2.2 Courant 穩定準則…………………………………………………...7
2.3 激發源……………………………………………………………….8
2.4 吸收邊界條件……………………………………………………….9
2.4.1 Mur 一階吸收邊界……………….………………………...10
2.4.2 Anisotropic PML 吸收邊界………………………………..11
第三章 集總元件模擬……………………………………………………....15
3.1 集總元件演算法…………………………………………………...15
3.1.1 電阻…………………………………………………………17
3.1.2 電容…………………………………………………………17
3.1.3 電感…………………………………………………………18
3.1.4 二極體………………………………………………………18
3.1.5 阻抗性電壓源………………………………………………19
3.2 等效電源法………………………………………………………...21
3.2.1 等效電流源法………………………………………………21
3.2.2 等效電壓源法………………………………………………24
3.2.3 解多重根之牛頓法推導……………………………………27
3.3 模擬驗證…………………………………………………………...34
第四章 外差法的探討………………………………………………………36
4.1.1 時域響應的重建……………………………………………37
4.1.2 時域信號重建的模擬驗證…………………………………41
4.2.1 頻域響應的重建……………………………………………47
4.2.2 頻域信號重建的模擬驗證…………………………………48
第五章 外差法與 FDTD 之結合…………………………………………....54
5.1.1 散射參數法…………………………………………………54
5.1.2 模擬與比較…………………………………………………57
5.2 頻域重建的資料外差法與 FDTD 結合之模擬………………...…60
5.2.1 低雜訊放大器的模擬比較…………………………………60
5.2.2 模擬小訊號微波放大器……………………………………62
v
5.3 觀察與討論…………………………………………………………65
第六章 結論………………………………………………………………….66
參考文獻…………………………………………………………….67
vi
圖表目錄
圖 2.1 FDTD 單位空間網格的電磁埸配置圖……………………………….6
圖 2.2 FDTD 電磁場演算順序圖…………………………………………….6
圖 2.3 微帶線邊緣激發電壓源………………………………………………9
圖 2.4 有限體積之計算空間示意圖………………………………………..10
圖 2.5 入射到吸收邊界的電磁波…………………………………………..11
圖 2.6 平面波入射示意圖…………………………………………………..12
圖 3.1 阻抗性電壓源在網格上之示意圖…………………………………..20
圖 3.2 等效電流源法概念圖………………………………………………..21
圖 3.3 等效電流源法之等效電路示意圖…………………………………..23
圖 3.4 等效電流源法的計算流程圖………………………………………..23
圖 3.5 等效電壓源法概念圖………………………………………………..24
圖 3.6 等效電壓源法之等效電路示意圖…………………………………..26
圖 3.7 等效電壓源法的計算流程圖………………………………………..27
圖 3.8 串聯電感和電阻的等效電流源模型………………………………..27
圖 3.9 牛頓法解析圖………………………………………………………..28
圖 3.10 等效電流源法導入牛頓法之設計流程圖…………………………..30
圖 3.11 FET 之等效電路…………………………………………………….31
圖 3.12 接上等效電流源與空間網格電容…………………………………..31
圖 3.13 設定 V、I 變數……………………………………………………….32
圖 3.14 LC 串聯電路示意圖………………………………………………...34
圖 3.15 LC 串聯電路之 Return Loss 比較圖……………………………….35
圖 4.1 時域重建演算法流程………………………………………………...40
圖 4.2 完整的頻域信號……………………………………………………...41
圖 4.3 時域響應……………………………………………………………...41
圖 4.4 片段的的頻域信號…………………………………………………...41
圖 4.5 時域響應……………………………………………………………...41
圖 4.6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42
圖 4.7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42
圖 4.8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43
圖 4.9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43
圖 4.10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43
圖 4.11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44
圖 4.12 片段的的頻域信號…………………………………………………...44
圖 4.13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44
圖 4.14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45
vii
圖 4.15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比較…………………………………………….45
圖 4.16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比較…………………………………………….45
圖 4.17a 完整的時域信號……………………………………………………....46
圖 4.17b 片段的時域信號………………………………………………………46
圖 4.18a 頻域響應……………………………………………………………….46
圖 4.18b 頻域響應……………………………………………………………….46
圖 4.19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46
圖 4.20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46
圖 4.21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47
圖 4.22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47
圖 4.23 頻域信號重建流程圖…………………………………………………...48
圖 4.24 完整時域信號…………………………………………………………...49
圖 4.25 頻域響應………………………………………………………………...49
圖 4.26 片段時域信號………………………………..………………………….49
圖 4.27 頻域響應………………………………………………………………...49
圖 4.28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50
圖 4.29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50
圖 4.30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50
圖 4.31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51
圖 4.32 完整信號與片段信號比較……………………………………………...51
圖 4.33 頻域響應………………………………………………………………...52
圖 4.34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52
圖 4.35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52
圖 4.36 時域重建的誤差………………………………………………………...53
圖 4.37 頻域重建的誤差………………………………………………………...53
圖 5.1 微波網路示意圖…………………………………………………………55
圖 5.2 對稱導納矩陣示意圖……………………………………………………57
圖 5.3 低通濾波器模擬結構圖…………………………………………………57
圖 5.4 LPF 模擬之 S11 比較…………………………………………………..58
圖 5.5 LPF 模擬之 S21 比較…………………………………………………..58
圖 5.6 LPF 模擬 S11 之 Phase 比較…………………………………………...59
圖 5.7 LPF 模擬 S21 之 Phase 比較…………………………………………...59
圖 5.8 OP 結構圖……………………………………………………………….60
圖 5.9 低雜訊放大器模擬結構………………………………………………...60
圖 5.10 Vload…………………………………………………………………....61
圖 5.11 Vtotal……………………………………………………………………61
圖 5.12 LNA 之 return loss……………………………………………………...61
圖 5.13 LNA 之 insertion loss…………………………………………………..62
viii
圖 5.14 LNA S11 之相角………………………………………………...……..62
圖 5.15 LNA S21 之相角……………………………………………………….62
圖 5.16 微波放大器的配置圖…………………………………………………...63
圖 5.17 GaAs MESFET (JS8851-AS) 的小訊號等效電路圖…………………...63
圖 5.18 Vload………………………………………………………………………64
圖 5.19 Vtotal………………………………………………………………………64
圖 5.20 return loss 比較圖………………………………………………………...64
圖 5.21 insertion loss……………………………………………………………….64
1
第一章 序論
1.1 概述
時域有限差分法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是於 1966 年由
K.S.Yee[1]所提出的一種數值方法。將馬克斯威爾方程式 ( Maxwell’s Equations)
之中的兩個微分型式的旋度方程式以二階中央差分法離散化,變化為適於電腦計
算的形式,配合空間網格上電磁場配置,將空間中之電場及磁場以交替計算的跳
步(leapfrog)方式計算出來,如此可以得到不同時間下整個空間的電磁場值,再藉
由傅利葉轉換得到其頻域響應。因此可以廣泛的應用於各種電磁問題上,例如:
天線、室內無線電傳播、微波積體電路、電磁相容 (EMC)或干擾(EMI)等等。所
以時域有限差分法包含了以下幾個優點:
˙相當適合處理電磁問題,對於複雜的結構也可以有效的實現。
˙此種演算法直接由 Maxwell’s Equations 離散化而來,是一種全波分析的方
法,不需要冗長的描述,非常適合程式的撰寫。
˙由於在時域下一步一步計算,可以直接得到電磁場時域下的暫態響應。
˙將在時域下得到的結果經由傅利葉轉換,可以得要一個非常寬頻的頻域響
應。有別於其它數值方法必須重覆更改設定才能觀察到其它頻率之結果,
因此相對而言,FDTD 法使用起來方便許多。
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進步,電路的操作頻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伴隨而來的
高頻電磁效應越趨明顯且難以忽略, 因此在設計的考量上就更加地複雜。若將
FDTD 與其他電路設計模擬的套裝軟體比較,例如 ADS (Advanced Design System)
在模擬高頻電路上有相當好的效果,但如果要模擬的結構較特殊或是沒有元件模
型時,ADS 的使用便受到了限制。另一套常用的套裝軟體 HFSS 也是全波分析
的軟體,然而在模擬元件的能力上只限制為電感、電阻和電容,一旦遇到非線性
元件或是主動元件時也會受到限制。FDTD 法也是一種全波分析,經過延伸,
可以準確模擬在結構中包含集總元件、非線性元件或主動元件等等的結果。
然而 FDTD 法比起上述幾樣常用的套裝軟體也確實有著缺點需要改進,例
如模擬的時間較長以及一些延伸模擬電路的方法仍不夠完整。故本論文的重點是
在 FDTD 法中加入資料外差的技巧改進 FDTD 模擬微波電路的效果。資料外差
的演算法相當多[2]∼[6],主要的精神在於利用已知的片段資訊來估計或重建
其完整的資訊,在本論文中,吾人引用 2 種型態的資料外差法:
2
1. 利用已知的片段時間資料重建其完整的頻域響應[2]。
2. 利用已知的片段頻率資料重建其完整的時域響應[3]。
在以 FDTD 法模擬電路時所需的執行時間步階數目龐大,若是模擬的結構複雜
度又高,則模擬的時間將會過長而顯得效率不彰,吾人減少 FDTD 法執行的步
階數,將此片段的時域資料引入資料外差法重建其完整的頻域響應[2],而由於
FDTD 法模擬時執行的時間步階數目減少,自然地也節省了電路模擬的時間。此
外在論文中也將介紹一種結合散射參數的 FDTD 演算法[7],本文中簡稱為散射
參數法,此種演算法在進行電路模擬時省下了等效電路模型的推導,只需要將其
散射參數經由向量網路分析儀或是由元件的 data sheet 取出,再通過傅利葉反轉
換為時域的資料便可以進行 FDTD 法的模擬,如此解決了一般微波電路等效模
型難以取得的困難,然而先前取出的散射參數資料往往只侷限於某個頻段的範
圍,吾人將此一片段頻域資料引入資料外差法重建其完整的時域響應[3],如此
散射參數法便可以更完整的應用在電路模擬之上。
1.2 論文大綱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其大綱如下:
第一章:序論,說明論文研究的動機。
第二章:FDTD 基本的演算法介紹、公式推導過程、運算時常使用的 MUR 與
APML 吸收邊界以及用來在空間中產生均勻平面波的全場/散射場公
式。
第三章:首先推導集總元件在 FDTD 下之公式以及當做激發源的阻抗性電壓源,
接著有模擬電路的等效電壓源法及等效電流源法的介紹,最後模擬一
LC 串聯的帶通濾波器做為此三種方法的驗證。
第四章:外差法(Data extrapolation)的簡介與演算法推導,包含時域資料的重建與
頻域資料的重建,然後加入實際的模擬與討論。
第五章:本章為 FDTD 與外差法的結合,先介紹在 FDTD 中加入 S-parameter 的電
路模擬方法(散射參數法)並應用模擬一個低通濾波器。再模擬一低雜訊
3
放大器與小訊號微波放大器做一個探討。
第六章:對本論文做一個總結。
4
第二章 FDTD 演算法
時域有限差分演算法 (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FDTD ),將
馬克斯威爾方程式(Maxwell’s Equations)中微分型式的法拉第定律與安培定律以
中央差分離散化後,電場與磁場各有 X、Y 與 Z 方向分量,此六個差分式經由跳
步(leapfrog)的方式計算出整個模擬空間的電磁場在時域上的場量,並可經由傅利
葉轉換得到頻域的響應。
2.1 FDTD 公式推導
首先,考慮空間中的介質為均勻(homogeneous)、線性(linear)、各向同性
(isotropic),而且介質的本構參數( constitutive parameter )不會隨著時間改變,
則微分型式的法拉第定律與安培定律可表示如下:
H
E
t
µ
∂
∇× = −
∂
r
r
(2.1)
E
H
t
ε
∂
∇× =
∂
r
r
(2.2)
式中,μ 為 導 磁 係 數 (permeability),ε 為 介 電 常 數 (permittivity)。本 論
文 皆 採 用 直 角 座 標 系 , 因 此 將 上 述 兩 個 旋 度 方 程 式 離 散 化 可 將 (2.1)與
(2.2)改寫成:
1 1
1 1
1 1
Hx Ey Ez Ex Hz Hy
t z y t y z
Hy Ez Ex Ey Hx Hz
t x z t z x
Hz Ex Ey Ez Hy Hx
t y x t x y
µ ε
µ ε
µ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a~f)
根 據 Yee[1]的 標 示 法 , 則 空 間 上 任 一 點 的 座 標 位 置 可 表 示 為 :
),,(),,( zkyjxikji ∆∆∆=
5
而空間中任一點的位置與時間之函數則可表示為:
),,,(),,( tnzkyjxiFkjiFn
∆∆∆∆=
其中 i、j 與 k 分別對應直角座標系中 x、y 與 z 三個座標軸的位置,Δx、Δy 與
Δz 則為其上的最小單位長度,而 n 為對應於時間軸上的點,Δt 為時間軸上的
時間間隔。
Maxwell’s Equations的離散化是經由對時間以及空間的微分式進行二階中央
差分的近似,表示如下:
( )
( )
( )
( ) ( ) ( )
2
2
2
1 1
2 2
2
1 1
, , , ,
, , 2 2
( )
1 1
, , , ,
, , 2 2
( )
1 1
, , , ,
, , 2 2
( )
, , , , , ,
( )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F i j k F i j k
F i j k
O x
x x
F i j k F i j k
F i j k
O y
y y
F i j k F i j k
F i j k
O z
z z
F i j k F i j k F i j k
O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a~d)
其中函數 O( )為誤差項,這就是 FDTD 在計算上產生數值色散的主因;此外,觀
察(2.4a∼d)式,實際在計算的時候電場與磁場在空間網格與時間步階上是相差半
格交錯配置,每個電場分量周圍會被磁場所包圍,而每個磁場分量也會被電場分
量所包圍。所以,FDTD 演算法的空間配置必需遵循著上述的規律,吾人將其空
間配置圖表示成圖 2.1。時間步階的配置也是相似的方式,電場與磁場的時間步
階相差了 1/2 的間隔,循序交互的計算電場與磁場的場量值,這種技巧便稱為
跳步(leapfrog)式計算,其示意圖表示成圖 2.2。
6
圖 2.1 FDTD 單位空間網格的電磁埸空間配置
圖 2.2 FDTD 電 磁 場 演 算 順 序 圖
EE EE
HHH
EE EE
HHH
EE EE
t=1.5Δt
t=Δt
t=0.5Δt
t=0
t=2Δt
x=3Δxx=Δx x=2Δxx=0
7
經過時間與空間之二階中央差分近似後,(2.3a∼f)之 Maxwell’s equations 離散化
為:
1/2 1/2
, , , , , , , , 1 , , , 1,
1/2 1/2
, , , , , , 1, , , , , , 1
1/2 1/2
, , , , , ,
( ) ( )
( ) ( )
(
n n n n n n
x i j k x i j k y i j k y i j k z i j k z i j k
n n n n n n
y i j k y i j k z i j k z i j k x i j k x i j k
n n n
z i j k z i j k x i j k
t t
H H E E E E
z y
t t
H H E E E E
x z
t
H H E E
y
µ µ
µ µ
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1, ,
1 1/2 1/2 1/2 1/2
, , , , , 1, , , , , 1 , ,
1 1/2 1/2 1/
, , , , , , 1 , , 1, ,
) ( )
( ) ( )
( ) (
n n n
x i j k y i j k y i j k
n n n n n n
x i j k x i j k z i j k x i j k y i j k y i j k
n n n n n
y i j k y i j k x i j k x i j k z i j k
t
E E
x
t t
E E H H H H
y z
t t
E E H H H
z x
µ
ε ε
ε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2
, ,
1 1/2 1/2 1/2 1/2
, , , , 1, , , , , 1, , ,
)
( ) ( )
n
z i j k
n n n n n n
z i j k z i j k y i j k y i j k x i j k x i j k
H
t t
E E H H H H
x yε ε
+
+ + + + +
+ +
−
∆ ∆
= + − − −
∆ ∆
(2.5a~f)
2.2 Courant 穩定準則
由於旋度運算子以中央差分法近似的關係,使得 FDTD 在運算上會產生數
值色散,進而影響了整個數值計算的準確度,因此必須對於這樣的誤差給予規
範,使得計算得來的結果能有一個可信賴的準確度。
因此,FDTD 演算法中,對於時間單位 ∆t 以及空間網格的單位 ∆x、∆y、∆z
的選擇就必須使得計算中的數據不會因為數值的不穩定而發散。假設所使用的最
高的主要頻率為 uf ,為了提升記算結果的準確度,須增加空間的取樣率,一般
而言,∆x、∆y、∆z 的選擇是在一個波長 uλ 的 1/10,不過確實的選擇情形仍須就
實際的模擬結構以及系統的資源加以衡量。而時間單位 ∆t 的選擇為了保證數值
不發散必須要能滿足下列穩定準則[8]:
8
1 2
2 2 2
max
1 1 1 1
t
v x y z
−
 
∆ ≤ + + 
∆ ∆ ∆ 
(2.6)
其中 maxv 為模擬結構中電磁波傳遞最快的波速,而在實際的計算之中,通常以自
由空間中的光速來代表。
2.3 激發源
使用 FDTD 做數值計算時,通常必須將一個電壓源或電流源加入模擬的結
構之中,藉此得到吾人有興趣的頻域或時域的響應,用來分析模擬物的特性。在
不同的模擬結構中,必須選擇能與模擬結構相互配合的激發源才能得到較為正確
的模擬結果。
寬頻的高斯脈波(Gaussian pulse)為一理想的激發源(2.7),因為在頻域上它
仍是高斯脈波的型式,所以可以確保在頻域上所有頻率值皆存在。
2 2
0( )
( ) t t T
sf t e− −
= (2.7)
0t : 延遲時間
T : 脈波寬度
電壓是電場對長度積分的結果,若欲在微帶線結構(圖 2.3)中的訊號線與地
之間加入一壓降 V 可藉由改變電場 zE 來達成。模擬結構中 y=0 處稱為電源平面,
將這個平面位於訊號線以下的地方以 z 向的電場激發形成一個電壓源,並將電源
平面假設為一個磁牆(magnetic wall)以模擬電壓源開路的效應,根據虛像定理
(image theory),令電源平面前後的磁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利用這種方式可以
將入射波失真降至最低。此外,還需要對於電源激發的時間以及反射波回來的時
間做一規劃,務必使電壓源在反射波回來前激發完全,並以吸收邊界取代,以確
保電壓源不會造成二次反射。
9
Microstrip Line
rε
Ground Plane
ExcitationSource
SourcePlane
y
x
z
圖 2.3 微帶線邊緣激發電壓源
2.4 吸收邊界條件
以 FDTD 進行數值模擬時,一般都是在開放的空間(open region)模擬,也就
是在做數值計算時所需要的空間區域(spatial domain)至少有一個方向上是無界限
的。然而電腦的記憶體資源有限,無法處理一個無限大的模擬空間,只能處理有
限大小空間的問題,因此,必須在最外圍的邊界進行特殊的處理,使得原本向邊
界外傳播的電磁波被吸收掉,用以模擬無窮大的空間,這類的邊界處理稱為吸收
邊界條件(ABC,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在 FDTD 的計算當中,ABC 的
處理相當重要,吸收效果不佳的 ABC 會導致模擬出來的結果的準確度不佳。
為了實現吸收邊界的概念,我們考慮一個有限大小的空間網格所組成的計
算空間(圖 2.4),A 表示一有限大小的空間網格所組成之計算空間,而 B 為截斷
此空間之虛擬吸收牆。在計算空間 A 中,我們使用式(2.5a~f)之 FDTD 公式來計
算 A 內所有電磁場分布的情形,然而吸收邊界上的電磁場則不能利用上述的式
子來完成,因為這些 FDTD 公式是利用二階中央差分的方法所推導出來,計算
時必須使用空間上相距半個網格的電場值與磁場值,然而在邊界上相距半個空間
網格的場值是沒有被定義的,因此(2.5a~f)公式在邊界上顯然是不適用的,必須
藉由其他的公式來計算。
吸收邊界一般來說可分成內縮型以及外擴型兩大類,內縮型是以波動方程
式(wave equation)為基礎的吸收邊界,目前有: Mur[9]、DBC[10]、COM[11]等,
優點是計算速度快、不佔記憶體空間,缺點為吸收效果較差,反射係數約在-20dB
至-40dB 之間;外擴型通常是附加於原先 FDTD 計算的程式上,於原本的計算空
間外加上一層能衰減電磁波的材料,具有非常良好的吸收效果,目前有 Berenger
PML[12]、Anisotropic PML[13]等,約可將反射係數降低至-70dB 以下,且較不
易受到入射角度及頻率的影響,相對的也必須付出額外的記憶體空間以及增加計
算時間,隨著模擬結構的增加所額外付出的資源也更為可觀。因此,可根據不同
10
的需求選擇使用不同的吸收邊界。
A B
圖 2.4 有限體積之計算空間示意圖
2. 4. 1 Mur 一階吸收邊界
Mur 吸收邊界[9]的優點為應用簡單、執行速度快,所需的記憶體較少,但
對於吸收的效果較為不好,尤其當電磁波不是正向入射至吸收邊界時,吸收效果
更差。
此種 ABC 的做法是在邊界上利用波動方程式計算出邊界上的電場值,並不
須要包圍電場的積分路徑,只與前一格的電場或磁場值有關,所以對於正向入射
的電磁波有最佳的吸收效果。如圖 2.5,假設吸收邊界位於 X=0 的平面,電磁波
在 X 方向傳播,則一維波動方程式可寫成:
1
0
U U
x c t
∂ ∂
− =
∂ ∂
(2.8)
接著使用二階中央差分法將上式離散化,則(2.8)式可改寫為:
1 1
0 1 1 0( )n n n nc t x
U U U U
c t x
+ +∆ − ∆
= + −
∆ + ∆
(2.9)
其中 U 可為電場或磁場,需要依照吸收邊界擺放的位置而決定,c 為電磁波傳播
的速度。由上式可看出,Mur 吸收邊界計算時只需用到前一步在邊界上的值,以
及邊界前一格的值,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記憶體需求,所以不需大量的記憶體空
間,因此能有最佳的執行效率,但卻因為 Mur 吸收邊界只考慮正向入射的計算,
所以吸收效果才會不好。
11
圖 2.5 入射到吸收邊界的電磁波
2. 4. 2 Anisotropic PML 吸收邊界
完美匹配層 PML (Perfect Matched Layer) 的觀念最先由 Berenger 於 1994 年
所提出[12],其優點為可提供反射係數相當小的吸收層,且吸收效果與入射波的
頻率、方向和極化無關,但是缺點為計算時需要較多的記憶體,而且吸收層內的
每一個方向的電磁場要在分成兩個分量,這相對於模擬空間裡所使用的 FDTD
公式截然不同,因此在程式的撰寫上契合度較差。基於這些原因,Z. S. Sacks 在
1995 年提出 PML 的另一種新做法[13],即是將 PML 設計成各向異性(Anisotropic)
介質,如此便不用將電磁場分成兩個分量,再藉由控制吸收層內的導電係數( Eσ )
與導磁係數( Mσ ),將入射的電磁波衰減,便可達到吸收的效果。在 1996 年 S. D.
Gedney 進行了較完整的推導,解釋了 APML 的原理[14]。
APML 的基本理論,吾人可藉由圖 2.6 來說明,假設 media 1 為同方性介質,
media 2 為單軸各向異性介質的吸收層,介面的位置在 z = 0 平面,在單軸各向異
性介質內傳播的電磁波也屬於平面波且符合 Maxwell’s Equation,所以可將旋度
方程式表示成:
0 0
a a
r rE H H Hβ ωµ µ µ β ωε ε ε× = × = −
r rr r r r
(2.10)
根據相位匹配(phase matching) i a
x x
β β= ,所以 a i a
x z
x zβ β β= +
r v v
。而介電係數與導磁係
數的張量可表示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 c
a c
b d
ε µ
   
   = =   
      
(2.11)
12
因為 media 2 的材料特性對稱於 z 軸,且為了達到入射波在 media 1 與 media 2 的
界面處不產生反射,所以 1/xx yy zzε ε ε== 、 1/xx yy zzµ µ µ= = 。
y
x
Er
Hr
Ei
Hi
Ht
Ei
Media 1 Media 2
z
圖 2.6 平面波入射示意圖
又根據複數的介電係數 /c jε ε σ ω= − ,對於損耗性的單軸各向異性介質,可選擇
01 /a jσ ωε= + ,因此式(2.11)可改寫成:
0
0
0
1 0 0
0 1 0
1
0 0
1
j
j
j
σ
ωε
σ
ε µ
ωε
σ
ω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
為了能夠與 FDTD 做一完整的結合,故需將上述之結果予以離散化,首先以安
培定律(Ampere’s Law)的矩陣表示式開始:
0
0
0
0
1 0 0
0 1 0
1
0 0
1
y zz
x z z
r
y x
z
HH
jy z
H H
j
z x j
H H
x y
j
σ
ωε
σ
ωε ε
ωε
σ
ω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y
z
E
E
E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
13
由矩陣可看出電場的 Ex 與 Ey 分量是位於一個有損的介質之中。接著以二階中
央差分的方法,將這兩分量展開成適用於 FDTD 計算的形式,可得到:
1/2 1/2 1/ 2 1/2
1 , 1, , , , , 1 , ,0
1/ 2, , 1/2, ,
0 0
2 2
2 (2 )
n n n n
n n z i j k x i j k y i j k y i j kz
x xi j k i j k
z r z
H H H Ht t
E E
t t y z
ε σ
ε σ ε ε 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4)
1/ 2 1/2 1/ 2 1/ 2
1 , , 1 , , 1, , , ,0
, 1/2, , 1/2,
0 0
2 2
2 (2 )
n n n n
n n x i j k x i j k z i j k z i j kz
y yi j k i j k
z r z
H H H Ht t
E E
t t z x
ε σ
ε σ ε ε 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5)
而 Ez 的處理上較 Ex 與 Ey 複雜,因為其介電係數和頻率成非線性相關,故必須
經由電通密度(Electric Flux Density)來計算電場值,z 方向的電通密度可以寫成:
0
0
0
0
1
1
r z
z z z r z
z
D E j D j E
j
j
ε ε σ
ω ωε ε
σ ωε
ωε
 
= ⇒ + = 
 +
(2.16)
因此(2.13)式的 z 方向分量可寫成:
y x z
H H D
x y t
∂ ∂ ∂
− =
∂ ∂ ∂
(2.17)
以二階中央差分法展開後可得:
1
, , 1/ 2 , , 1/ 2
1/ 2 1/ 2 1/ 2 1/ 2
1, , , , , 1, , ,n n
z zi j k i j k
n n n n
y i j k y i j k x i j k x i j k
D D t
x y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
− − (2.18)
接著將(2.16)式以傅利葉轉換將 jω 以 / t∂ ∂ 替換,即頻域轉換至時域的形式,再
以二階中央差分法展開後可得到:
1 1
, , 1/2 , , 1/2 , , 1/2 , , 1/2
0 0 0
1
1 1
2 2
n n n nz z
z z z zi j k i j k i j k i j k
r
t t
E E D D
σ σ
ε ε ε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9)
14
從(2.18)及(2.19)式可得知,使用在 APML 吸收層的法方向電場方程式需要
兩個步驟去做計算,並需要多一個記憶體空間儲存電通密度;而在磁場的處理上
也可以透過法拉第定律(Faraday’s Law)使用相同的方法。這種完美匹配層不僅可
以應用在非均勻介質的情況,具損耗性以及色散特性的材料也可以藉由改變複數
介電常數而得到。
在 FDTD 中,如果這單軸各向異性的介質中具有高損耗的特性,電磁波入
射到該介質中不會產生反射並快速的衰減,在最外圍吾人可以使用 PEC 將模擬
空間截斷,縱使在 PEC 處會產生反射,但是由於是處在高損的材料中,反射回
來的電磁波能量也是微乎其微。
15
第三章 集總元件模擬
上一章介紹了 FDTD 演算法基本的架構,主要運用在電磁波的模擬;而從場
的觀點而言,電壓及電流分別可以類比為電磁波中的電場及磁場,因此將 FDTD
延伸後,FDTD 也可運用模擬電路的問題。本章裡,吾人首先將推導集總元件法
如何在 FDTD 網格上加入集總元件的模擬[15][16][17],如:電阻、電感、電容
及阻抗性電壓源等,此方法的優點在於不需額外的計算步驟便可直接模擬;缺點
為當集總元件的電路愈複雜時,愈難推導其所等效之電路的 FDTD 公式。接著
將介紹如何利用 SPICE 解集總電路的方法,與 FDTD 做一連結[18],此種方法稱
為「等效電源法」,分成使用 FDTD 上所取出的電壓值做連結的等效電壓源法,
以及使用 FDTD 上所取出的電流值做連結的等效電流源法;由於 SPICE 與 FDTD
的模擬均是建立在時域的架構上,因此在連結上相當直接,吾人只要在 FDTD
模擬時,取出做連結的電壓值或電流值,代入 SPICE 的等效電路當成其電壓源
或電流源,解完後再反代回來 FDTD 上的網格電場,便可完成一個步階的計算。
3.1 三維集總元件演算法
集總元件演算法是以 Ampere`s Law 出發,推導出使得空間網格具有元件特
性的 FDTD 表示式。推導流程由馬克斯威爾方程式的安培迴路定律出發:
c L
D
H J J
t
∂
∇× = + +
∂
uv
uuv uuv uuv
(3.1)
其中 cJ
v
= Eσ
v
為傳導電流密度(electrical condition current density),
D
t
∂
∂
v
為位移電流
密度 ( displacement current density ),而 cJ
v
的時間步階與磁場一致是屬於第 n+1/2
格,因為在 FDTD 裡面求電場皆是使用整數步階,當我們遇到第 n+1/2 個步階的
時候,可以將第 n+1 步階與第 n 步階求平均,稱之為 semi-implicit formation,這
樣一來,可以得到收斂的穩定結果,在其他很多 FDTD 相關的應用常常出現。
因此 cJ
v
離散化後將為:
( )1/ 2 1/2 1, ,
, , , , , , , ,, , 2
n n n ni j k
c i j k z z zi j k i j k i j ki j k
J E E E
σ
σ
+ + +
= = +
v
(3.2)
16
為了要模擬集總元件,依據[16]在二維 FDTD 的作法,必需在上式的右手邊加上
集總電流密度, LJ ,則(3.1)重寫如下:
c L
D
H J J
t
∂
∇× = + +
∂
v
v v v
(3.3)
而在一般模擬的情況裡,皆是假定於自由空間中,條件分別假設為
( 0 0cJσ = =
v
, ),所以(3.3)式簡化成:
L
D
H J
t
∂
∇× = +
∂
v
v v
(3.4)
接著將(3.4)式改成積分式:
L
C S S
E
H dl dS J dS
t
ε
∂
⋅ = ⋅ + ⋅
∂∫ ∫ ∫
v
v v vv v
(3.5)
為求簡化,假設元件置於 z 方向上,則其電流密度為:
L
L
I
J
x y
=
∆ ∆
(3.6)
其中 LI 可能是電位勢(electric potential) , ,|z i j kV E z= ∆ 之時間導數、時間積分、純
量倍數或非線性的函數。將(3.6)式代入(3.4 式)並經由中央差分得到集總電路元件
在 FDTD 網格中之電磁場分布表示式:
1 1/ 2 1/2
, , , , , ,
0 0
n n n n
z z Li j k i j k i j k
t t
E E H I
x yε ε
+ + +∆ ∆
= + ∇× −
∆ ∆
(3.7)
其中
1/2 1/2 1/ 2 1/2
1/2, , 1/2, , , 1/ 2, , 1/2,1/ 2
, ,
| | | |
|
n n n n
y i j k y i j k x i j k x i j kn
i j k
H H H H
H
x y
+ + + +
+ − + −+
− −
∇× = −
∆ ∆
17
3.1.1 電阻
電阻的電壓電流關係式為 V = I R。假設電阻位在網格的 z 方向上,流過電阻的
電流為:
, ,|L z i j kV E z= ∆
1/ 2 1
, , , , , ,| ( | | )
2
n n nL
z i j k z i j k z i j k
s s
V z
I E E
R R
+ +∆
= = + (3.8)
其中 sR 為電阻值,將(3.8)式代入(3.7)式中,可以得到電阻在 FDTD 網格中相對應
之電場時間步階關係式:
1 1/20 0
, , , , , ,
0 0
1
2
| | |
1 1
2 2
n n ns
z i j k z i j k i j k
s s
t z t
R x y
E E H
t z t z
R x y R x y
ε ε
ε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如此該網格便具有電阻的特性,傳播經過該網格的電磁場如同跨過一電阻的效應
一般。
3.1.2 電容
電容的電壓電流關係式為 /I C dV dt= ⋅ ,若以二階中央差分法將電壓對時間
的微分項離散化,則假設電容位在網格的 z 方向上,流過電容的電流為:
1/2 1
, , , , , ,| ( | | )n n n
z i j k z i j k z i j k
C z
I E E
t
+ +∆
= −
∆
(3.10)
其中 C 為電容值,將(3.10)式代回(3.7)式中,可以得到電容在 FDTD 網格中相對
應之電場時間步階關係式:
1 1/20
, , , , , ,
0
| | ( ) |
1
n n n
z i j k z i j k i j k
t
E E H
C z
x y
ε
ε
+ +
∆
= + ∇×
∆
+
∆ ∆
(3.11)
18
如此該網格便具有電容的特性,傳播經過該網格的電磁場如同跨過一電容的效應
一般。
3.1.3 電感
電感的電壓電流關係式為 /V L dI dt= ⋅ ,改寫成 (1/ )I L Vdt= ⋅ ∫ 。接著假設電
感位在空間網格的 z 方向上,將其離散化後可得:
1/2
, , , ,
1
| |
n
n m
z i j k z i j k
m
z t
I E
L
+
=
∆ ∆
= ∑ (3.12)
其中 L 為電感值,將(3.12)式代回(3.7)式中,可以得到電感在 FDTD 網格中相對
應之電場時間步階關係式:
2
1 1/2
, , , , , , , ,
10 0
( )
| | | |
n
n n n m
z i j k z i j k i j k z i j k
m
t z t
E E H E
L x yε ε
+ +
=
∆ ∆ ∆
= + ∇× −
∆ ∆
∑ (3.13)
如此該網格便具有電感的特性,傳播經過該網格的電磁場如同跨過一電感的效應
一般。
3.1.4 二極體
首先我們列出二極體之電流/電壓關係式為:
( / )1/2
, , 0| ( 1)zqV kTn
z i j kI I e+
= − (3.14a)
1/ 2
, ,|n
z i j k
L
I
J
x y
+
=
∆ ∆
(3.14b)
其中 0I 為二極體之逆向飽和電流、k 為波茲曼常數、q 是電子的帶電量、T
代表凱氏溫度(通常都以室溫 0
300 K 來表示),而 zV 則是二極體上的跨壓。將式
(3.14a)、(3.14b)代入式(3.7)中,我們可以得到二極體在 FDTD 網格中相對應之電
19
場時間步階關係式:
, ,( | / )1 1/ 2
, , , , , , 0
0 0
| | | ( 1)
n
z i j kqE z kTn n n
z i j k z i j k i j k
t t
E E H I e
x yε ε
− ∆+ +∆ ∆
= + ∇× − −
∆ ∆
(3.15)
特別要考慮的是,由於我們在計算指數函數項時,所取的電場是取前一個
時間步階就已經算好的電場,因此,當二極體上的跨壓超過 0.8V 的時候,會造
成數值上的不穩定。為了解決這一個不穩定的問題,於是我們便找出了一個能夠
處理數值穩定的方法,那就是將電場利用 semi-implicit 的更新方法:
1/ 2 1
, , , , , ,
1
| ( | | )
2
n n n
z i j k z i j k z i j kE E E+ +
= + (3.16)
利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將式(3.15)改寫成:
1
, , , ,( ( | | ) / 2 )1 1/2
, , , , , , 0
0 0
| | | ( 1)
n n
z i j k z i j kq E E z kTn n n
z i j k z i j k i j k
t t
E E H I e
x yε ε
+
− + ∆+ +∆ ∆
= + ∇× − −
∆ ∆
(3.17)
式(3.17)為一超越方程式(transcendental equation),我們利用牛頓法(Newton’s
method)(見 3.2.3 節)來求解這個方程式的電場之時間步階關係式,如此一來便可
解決二極體跨壓超過 0.8V 時所造成之數值不穩定的問題。如此處理之下該網格
便具有二極體的特性,傳播經過該網格的電磁場如同跨過一二極體的效應一般。
3.1.5 阻抗性電壓源
在一般微波電路的模擬中,常用的電源形式就是阻抗性電壓源。阻抗性電壓源
與傳輸線匹配,是一個無反射的匹配電源,一樣假設元件位在 z 方向上,其在
FDTD 網格上的示意圖如下:
20
圖 3.1 阻抗性電壓源在網格上之示意圖
由上圖可知阻抗性電壓源的電壓與電流的關係式為 LV I Rs Vs= ⋅ − ,因此可將電
流整理成離散化的型式:
1/2
1/2 1
, , , , , ,| ( | | )
2
n
n n n s
z i j k z i j k z i j k
s s
Vz
I E E
R R
+
+ +∆
= + + (3.18)
其中 sR 為電內部電阻, 1/2n
sV +
為電壓源,將(3.18)式代入(3.7)式,整理後可得
阻抗性電壓源在 FDTD 網格中,相對應之電場時間步階關係式:
1 1/20 0
, , , , , ,
0 0
1/20
0
1
2
| | |
1 1
2 2
1
2
n n ns
z i j k z i j k i j k
s s
ns
s
s
t z t
R x y
E E H
t z t z
R x y R x y
t
R x y
V
t z
R x y
ε ε
ε ε
ε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
此種匹配的訊號源能使用在微帶線饋入的結構,對於需要同軸饋入的結構也有不
錯的模擬效果。
由以上這些集總元件 FDTD 式的推導得知,吾人只要將集總元件的電流與
電壓關係式求出,並將其轉換成離散化的型式,如(3.18),則無論是主動或是被
動元件,線性或是非線性元件,均可在 FDTD 下模擬。然此種方法的限制卻在
當集總元件的電路愈龐大時,其所代表整體電路的電流與電壓關係式也愈趨複
雜,因此很難推導出離散化的型式以代入計算。
-
V
+ x
z
y
Ex i-1,j,k Ex i,j,k
Ex i-1,j,k+1 Ex i,j,k+1
Ez i-1,j,k Ez i+1,j,k
Hy i-1,j,k Hy i,j,k
+
Vs
Rs
IL
21
3.2 等效電源法
上節提出了以電壓/電流關係式來模擬集總元件的方法,然而在集總元件法裡
面,每一個元件的大小只能設定為一個網格,與實際中的大小可能不符合,例如
一 x 方向的電阻,在集總元件法裡只能設為 dx 也就是一 x 方向網格大小,但是
實際上,元件的尺寸大多數倍於這個大小,多少會產生誤差。另外一方面,主動
元件如 FET 的等效電路往往非常複雜,如果運用集總元件法的話,將會使整個
程式異常複雜,而增加運算時間與撰寫程式方面的難度。Thomas 在 1994 年的時
候提出把 SPICE 的集總電路當成是 FDTD 的副網格模組( Sub-grid Models )的觀
念[18],此方法無非是把 SPICE 解電路的能力與 FDTD 計算場論的能力做一完整
的結合。相對於集總元件演算法,此方法的優點在於當模擬結構下的集總電路改
變時,吾人只要變動 SPICE 下的敘述即可,而不用再重新推導出集總電路的
FDTD 表示式。等效電源法共分為使用電壓值做連結的等效電壓源法[20],以及
使用電流值做連結的等效電流源法[21],吾人接著就分別介紹。
3. 2. 1 等效電流源法
等效電流源法的精神,主要是從 FDTD 網格上的磁場之中取出可代入 SPICE
計算的電流源,再將以此電流源為基礎解出橫跨在元件上的電壓,反代回 FDTD
的電場網格上。如圖 3.2:
Ground
1/2, ,y i j k
H +
1/2, ,y i j k
H −
, 1/2,x i j k
H +
, 1/2,x i j k
H −
微帶線 等效電流源
z
y
x
totalI
圖 3.2 等效電流源法概念圖
22
基於 Maxwell`s Equation 的安培定理(Ampere`s Law),如果對磁場作封閉線
積分,可以得到位移電流與元件電流的總和,而此總和電流,就是我們要用來取
代主被動元件效應的等效電流源。假設元件在 z 方向,因此可由(3.20)式推導得
到(3.21)式:
c L
D
H J J
t
∂
∇× = + +
∂
uv
uuv uuv uuv
(3.20)
( ) ( )z
dev
z
E zx y
H x y J x y
z t
ε ∂ ∆∆ ∆ 
∇× ⋅∆ ∆ = + ⋅∆ ∆ 
∆ ∂ 
uuv
(3.21)
其中 devJ 為通過元件的電流,式(3.21)右式的
x y
z
ε∆ ∆
∆
的物理意義上等效一平行板的
電容值,我們將它以 tC 表示,則
t
x y
C
z
ε∆ ∆
=
∆
(3.22)
接著假設通過元件的總電流,也就是磁場環積分所得為 totalI :
( )total
z
I H x y= ∇× ⋅∆ ∆
uuv
(3.23)
然後把(3.23)式轉換成離散式:
( ) ( )1/2 1/21/2 1/2 1/2
, , , 1/2, , 1/ 2, 1/2, , 1/2, ,
n nn n n
total z x x y yi j k i j k i j k i j k i j k
I I H H x H H y
+ ++ + +
− + + −
= = − ∆ + − ∆ (3.24)
最後把(3.21)式簡化成:
dev
t dev total
dV
C I I
dt
+ = (3.25)
為了能更方便理解等效電流源法的意義,我們可以將式(3.25)用一簡單之等
效電路表示,如圖 3.3 所示:
23
+
-
devVtotalL
devI
等效電路
主被動元件
totalC
圖 3.3 等效電流源法之等效電路示意圖
在圖 3.3 裡面,右邊的方框表示我們所欲取代的原始主被動元件之等效電
路,這個部分假設已知,另外 totalI 可以經由 FDTD 運算磁場的封閉線積分得到,
而 tC 也可以直接求得,如此即可求出整個等效電路裡面,所有節點的電壓與電
流值,也就是可以得到整個元件的端電壓 devV ,我們將此數值除以 dz,就是等效
電路輸出(入)埠所在網格的 zE ,如此即可融入在整個 FDTD 的運算裡,繼續隨著
時間步階增加而向前推移。至於求解節點電壓、電流的方法,則可以應用牛頓法,
用來解每一個時間點的電壓電流。
在每一次時間步階裡,電場磁場會隨著更新而不同,也因此磁場環積分也會
更新,也就是 totalI 會被更新,再一次被導入等效電路裡推導,最後得到 devV ,產
生更新的 zE ,我們將流程寫在圖 3.4:
data
{FDTD
牛 頓法
3/2n
H −
3/2n
totalI − 1/2n
totalI − 1/2n
totalI +1n
devV − n
devV
time step
time step
time step
等效電流源法
等效電流源法
等效電流源法
1
1
n
ndev
dev
V
E
l
−
−
=
∆
n
ndev
dev
V
E
l
=
∆
1/2n
H +
1n
E −
3/2n
H +
n
E
圖 3.4 等效電流源法的計算流程圖
24
假設以時間步階 n-1/2 為例,我們對磁場封閉面線積分後,得到 1/2n
totalI −
,而據
此得到的 devV 應該是屬於時間步階 n-1/2,但是一般情況下,都被直接當作下一個
時間步階 n 之數值以求得 n
E ,如此一來步階相差了半步,但是多數的情況下影
響不大,因為我們一般所設定的時間間格都很小,約在 12
10−
秒左右;如果要考
慮此微小誤差的話,就需要更複雜一些的計算流程,因此 n
devV 可用下式來求得:
1/2 1/ 2
2
n n
n dev dev
dev
V V
V
− +
+
= (3.26)
在限定可接受的誤差範圍內,我們可用 1/ 2n
devV −
代替 n
devV 。
3. 2. 2 等效電壓源法
類似於等效電流源法的步驟,等效電壓源法的精神,主要是從 FDTD 網格
上的磁場之中取出可代入 SPICE 計算的電壓源,再將以此電壓源為基礎解出橫
跨在元件上的電壓,反代回 FDTD 的電場網格上。如圖 3.5:
Ground
微帶線
z
y
x
, 1/2, 1y i j k
E + +
, 1/2,y i j k
E +
, 1, 1/2z i j k
E + +
等效電壓源
圖 3.5 等效電壓源法概念圖
25
圖 3.5 描述一主被動元件中的輸入或輸出埠上,利用等效電壓源取代之情
形,每一等效電壓源都是垂直放置於微帶線邊緣的格子上,並且用細導線(via)
分別連接到接地平面與微帶線之輸入(出)埠。這些細導線是由完美導體(PEC)所
組成,並提供等效電壓源一個電壓參考的準位。等效電壓源法主要是由法拉弟定
律(3.27)去推導,
s
C
d
E dl B ds
dt
⋅ = − ⋅∫ ∫
uv uv
(3.27)
接著對圖 3.5 中的 1C 迴路作線積分,接著作離散化得到:
, 1, 1/ 2 , , 1/ 2, 1/ 2, , 1,1
, 1/2, 1/ 2
z y z yi j k i j ki j k i j kC
x i j k
E dl E z E y E z E z
H y z
t
µ
+ + ++ +
+ +
⋅ = ⋅∆ − ⋅∆ − ⋅∆ + ⋅∆
∂
=− ∆ ∆
∂
∫
uv
(3.28)
其中, , 1/2, 1/ 2xi j kH y zµ + + ∆ ∆ 這一項可視為是 1C 的磁通量 1ψ ,而磁通量和網格電流 1CI
的比值為電感 1L :
1 1 1x CH y z L Iψ µ= ∆ ∆ = (3.29)
根據式(3.28)、(3.29),我們可以得到:
1
1 1
C
loop dev
dI
L V V
dt
− = + (3.30)
其中, 1L 是 FDTD 網格內之空間電感(space inductance), 1loopV 是對沿著網
格邊緣的電場作迴路線積分所得到的,而 1CI 是流過 1C 的迴路電流。同理,我們
對於主動面左手邊 2C 的網格也是利用相同的方法來處理。
接著,擴展到有 N 個等效電壓源,放置於與微帶線等寬之 FDTD 網格上,
並且我們可以將所有網格的迴路電流之總和用 devI 表示,稱為裝置電流。根據式
(3.30),我們可以得到:
26
dev
total total dev
dI
L V V
dt
− = + (3.31)
其中
2
,
1 /
N
loop i
total
i i total
V
V
L L=
= ∑ (3.32)
2
1
1
1total N
i i
L
L=
=
∑
(3.33)
2 22
( ) ( )iL y z
µ
π
= ∆ + ∆ (3.34)
其中, totalV 為總迴路電壓、 totalL 為 FDTD 網格中之總空間電感、而 iL 則為每
一網格之空間電感。為了能更方便理解等效電壓源法的意義,我們可以將式(3.31)
改成(3.35),
dev
total total dev
dI
V L V
dt
− = + (3.35)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將此方程式概念化成一個電路圖(圖 3.6):
+
-
devV
totalL
totalV−
devI
等效電路
主被動元件
圖 3.6 等效電壓源法之等效電路示意圖
等效電壓源主要是得自於電場的線積分,剛好與等效電流源的磁場線積分成
對比,但是大致上兩者的整個流程運算過程其實是有點類似的。等效電壓源法的
運算流程如圖 3.7:
27
data
{FDTD
牛 頓法
3/2n
H − 1/2n
H − 1/2n
H +
1n
E −
1n
devV − n
devV
n
E time step
time step
time step
等效電壓源法
1
1
n
ndev
dev
V
E
l
−
−
=
∆
1n
totalV − n
totalV
n
ndev
dev
V
E
l
=
∆
等效電壓源法
圖 3.7 等效電壓源法的計算流程圖
在每一個時間步階裡面,我們由電場得到 totalV ,接著將它與等效電路一起代
入牛頓法求解得到新時間步階的 devV 值,然後除以網格大小,使電壓轉為電場代
回 FDTD 的主程式。
3.2.3 解多重根之牛頓法推導
L
R
totalI totalC
devV devI
L
R
圖 3.8 串聯電感和電阻的等效電流源模型
圖 3.8 為等效電流源模擬串聯的電感和電阻,我們可以用這個等效模型來設
定兩個變數 devV 和 devI ,因此可以推導得到兩個電路方程式:
28
dev
total total dev
dev
dev dev
dV
I = C + I
dt
dI
V = L +I R
dt
×
(3.36)
而方程式裡的 totalI 可由 FDTD 的磁場環積分得到, totalC 為空間網格固定電容值常
數,只要解出 devV 與 devI ,就可根據此兩值求出電路上任何節點的電壓與電流,
因此吾人應用牛頓法逼近來求解,圖 3.9 為只有一個變數時的牛頓法解析圖:
1x 3x
2x
g(x)=0
y= g(x)
x
圖 3.9 牛頓法解析圖
由上圖,為求解 g( x )=0,先以 1x 為初始值,利用 g( 1x )的斜率可求得 2x ,如式
(3.37):
1 1
1 2 1
1 2 1
( ) 0 ( )
'( )
'( )
g x g x
g x x x
x x g x
−
= = −
−
→ (3.37)
再繼續用同樣的方法求得 3x ,由 1x 、 2x 、 3x ,可得到接近 g ( x )=0 的解,此即為
牛頓法之逼近,由式(3.37)可推導出一逼近式:
1
( )
'( )
m
m m
m
g x
x x
g x
+ = − (3.38)
其中 m 代表第 m 次逼近,當運算到 1mx + 與 mx 兩者差距很小的時候,此時 1mx + 即
為 g ( x )=0 的解。為了方便,吾人把描述電路的方程式,改寫成通式(3.39):
( ) ( ) ( )
dX
A X B X X F X
dt
= ⋅ + (3.39)
29
而為了牛頓法求解,所以改寫成式子(3.40):
( ) ( ) ( ) ( ) 0
dX
G X A X B X X F X
dt
= − ⋅ − = (3.40)
其中G(X)是為了牛頓法求解方便,而X為電路所設定的變數如式(3.36)中的 devV 和
devI ,A、B 為根據元件線路所決定,F 通常由 totalV 和 totalI 組成,吾人以圖 3.8 為
例子,整理成以下形式:
- 0
- 0
dev
total dev total
dev
dev dev
dV
C I I
dt
dI
L I R V
dt
+ =
+ × =
(3.41)
接著套入式(3.39),來表示所有的方程式:
1
2
0 0 -1
0 1 - 0
total total xC I
A B F X
xL 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2)
其中, 1 devx V= , 2 devx I= ,所以式(3.39)是一個矩陣方程式。為了便於數值運算,
所以把式(3.40)改寫為離散式:
1
1 1 1 1 1
( ) ( ) ( ) ( ) 0
n n
n n n n nX X
G X A X B X X F X
t
+
+ + + + +−
= − ⋅ − =
∆
(3.43)
以上,n 表示為 FDTD 的第 n 時間步階,而第 n+1 時間步階就是吾人要求下一刻
的值,牛頓法即是用來逼近第 n+1 時間步階的值;在求第 n+1 時間步階的值時,
以第 n 時間步階當作初始值,來作逼近運算,
1
0
n n
mX X+
= = (3.44)
逼近式如下:
30
1
1 1
1 1
( )
( )
n
n n m
m m n
m
G X
X X
J X
+
+ +
+ +
= − (3.45)
其中 J 稱為 Jacobian 矩陣,而 J 的每一個元素則為:
p
pq
q
G
J
X
∂
=
∂
(3.46)
以上式子的 pqJ 表示 J 矩陣的第 p 行第 q 列,就是 G 矩陣的第 P 個方程式對 X 矩
陣的第 q 個變數偏微分。最後式(3.45)經多次的運算逼近,就可以求得第 n+1 時
間步階的值;多變數方程式的求解,就是把所有方程式以矩陣的形式用上述的運
算法求解,實際上 SPICE 的計算方法也是基於這種運算方式。
[範例說明]
為了更便利於撰寫等效電源法程式,因此吾人規劃了一套標準化流程。
畫 出 等 效 電源 圖
定 義V與 I
列出 KVLKCL方 程 式
整 理方 程 式
套 入A、 B、 F矩 陣
代 入 牛 頓法求 解
圖 3.10 等效電流源法導入牛頓法之設計流程圖
31
吾人以一個 FET 的例子,加上等效電流源法來加以解說:
G
Lg Rg Cgd
Cgs
Ri gm
Rds Cds
Rd Ld
D
Rs
Ls
S
圖 3.11 FET 之等效電路
1. 畫出等效電源圖:將 FET 的等效電路圖之輸入輸出埠分別接上等效電流源與
空間網格電容。
Lg Rg Cgd
Cgs
Ri gm
Rds Cds
Rd Ld
Rs
Ls
total2Itotal2Ctotal1I total1C
圖 3.12 接上等效電流源與空間網格電容
2. 定義 V 與 I:為了方便檢查所寫的矩陣有無錯誤,我們設定 V 與 I 形式為
V0~Vn,In+1~Im(n、m 為正整數,且 n<m)。要特別注意的是,為了避免某些
線路沒有被敘述到,所以每一個節點的電壓(除了虛接地的部分)與每一個相
32
鄰的節點之間的電流都要定義。
V0 V1
V2
V3
V4
V5
I6
I7
I8
I9
I10
I12
I11
I13
I14
圖 3.13 設定 V、I 變數
3. 列出 KVL/KCL 方程式:接著我們列出 m 個 KVL/KCL 方程式,有一點特別
要說明的是,為了方便於寫出方程式,且避免某些變數被遺漏,所以方程式
敘述以相鄰兩個節點為敘述範圍。
1 6 7 9 0 10 11 13
0
6 1 3 4 10
7 3 4
0 1 7 11
7 8 9
1. 9.
2. 10.
( )
3. 11.
4.
total m
total ds
g g ds
I I I I g V I I I
dV
I C V V R I
dt
dI d V V
V V L R I I C
dt dt
I I I
= + = + + +
= − =
−
− = + =
= + 13
3 5 13
5
1 4 2 8 14 2
3 1
9 13 2 14
8 0 10 11 12
12.
5. 13.
( )
6. 14.
7. 15
d d
i total
gd total
m
dI
V V R I L
dt
dV
V V V R I I C
dt
d V V
I C I I I
dt
I g V I I I
− = +
− = + =
−
= + =
+ + + = 2
8
12
4 12
.
8.
gs
s s
dV
I C
dt
dI
V R I L
dt
=
= +
33
4. 整理方程式:接下來將以上方程式重新排列成式(3.40)的形式,以方便列為矩
陣運算。
6 7 1 0 9 10 11 13
0
1 6 3 4 10
7 3 4
0 1 7 11
1. 0 9. 0
2. 0 10. 0
3. 0 11.
4.
total m
total ds
g g ds ds
I I I g V I I I I
dV
C I V V R I
dt
dI dV dV
L V V R I C C I
dt dt dt
I
+ − = − + + + =
− = − − =
− + + = − =
13
7 8 9 3 5 13
5
1 2 4 8 2 14
31
9 13 14 2
0 8 10 1
0 12. 0
5. 0 13. 0
6. 0 14. 0
7.
d d
i total
gd gd total
m
dI
I I L V V R I
dt
dV
V V V R I C I
dt
dVdV
C C I I I I
dt dt
g V I I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12 8
12
4 12
0 15. 0
8. 0
gs
s s
dV
I C I
dt
dI
L V R I
dt
− = − =
− + =
5. 套入 A、B、F 矩陣:將以上方程式以式(3.40)為基礎,分別得到 A、B、F 矩
陣。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total
g
gd gd
s
ds ds
d
C
L
C C
LA
C C
L
=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total
gs
C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1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1 0 -1 -1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 0 0
-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g
i
m
s
m
ds
R
R
g
B R
g
R
=
0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d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0
T
total totalF I I=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T
X V V V V V V I I I I I I I I I=
6. 代入牛頓法求解:應用之前所介紹的牛頓法原理,來求解以上矩陣,得到我
們所要的 V 與 I 變數。
3.3 模擬驗證
本節將應用上述的三種方法,即等效電壓源法、等效電流源法以及集總元件
法來應用模樣一個 LC 串聯的帶通濾波器;電路架構如下圖:
圖 3.14 LC 串聯電路示意圖
RLRS
VS
C L
35
模擬的 FDTD 相關參數及電路參數整理如下:
電容 C=3.96pF 電感 L=10nH 兩端微帶線長度 8.8mm 阻抗為 50Ω
微代線間隔為 1.532mm 基板介電係數 2.32 高度 0.8mm
dt=0.4ps dx=0.383mm dy=0.383mm dz=0.265mm A.B.C 為 Mur 一階
模擬的結果取 S11 來觀察,如下圖:
6E+008 8E+008 1E+009 1.2E+009 1.4E+009 1.6E+009 1.8E+009 2E+009
Freq. (Hz)
-60
-50
-40
-30
-20
-10
0
S11(dB)
V-source
I-source
Lump
圖 3.15 LC 串聯電路之 Return Loss 比較圖
由圖可看出三種方法模擬得到的結果極為接近,而 S11 最低點的位置在
0.79G Hz 與圖上的結果類似,因此,可以說等效電壓源法、等效電流源法以及
集總元件法可以成功模擬集總元件的效應。
此外,在處理微帶線的等效電源法時,接上越多根的等效電源數將會使
得模擬的結果更為準確,但是,如此一來相同微帶線寬度所須切割的網格數也同
時增加了,這將使得模擬空間以及時間大為增加,因此使用時必需在精確度與運
算時間之間做取捨。
36
第四章 外差法的探討
在訊號處理的領域中,利用已知的片段資料如式(4.1)及(4.2)重建完整的資
料是相當常見而且重要的問題。例如在影像處理、通訊系統以及微波量測都可以
見到外差法的廣氾應用。從傅利葉分析的觀點看,傅利葉反轉換需要正負無限大
的頻域資料進行轉換才能得到正確的時域響應,如式(4.3) 。然而,任何實際的
頻譜量測都有它的頻寬限制,換句話說,可能因為硬體上的限制使得量測的頻譜
只包含某個頻段的資料,如此經由傅利葉反轉換得到的時域響應便不盡完整;同
理,傅利葉轉換需要正負無限大的時域資料來進行轉換才能得到正確的頻域響應
如式( 4.4 ),當計算或量測得來的時域資料只有某個時間區間的片段時,經由傅
利葉轉換得到的頻域響應也不完整。
0
0
0
( ) , t
( )
0 , t
g t t
g t
t
 ≤
=  >
(4.1)
0
( ) ,
( )
0 ,
s eK
K
else
ω ω ω ω
ω
 ≤ ≤
= 

(4.2)
1
( ) ( ) d
2
j t
k t K e ω
ω ω
π
∞
−∞
= ∫ (4.3)
( ) ( ) j t
G g t e dtω
ω
∞
−
−∞
= ∫ (4.4)
在時域有限差分法的電路模擬過程,吾人發現上述的問題經常會遭遇到,例
如在散射參數法[7](詳見第五章的介紹)的使用中,需要用到完整的時域響應,然
而儀器的測量只提供了有限頻寬的頻域資料,在此產生了應用上的困難;此外,
在使用時域有限差分法做模擬時,常常需要相當長的模擬時間,特別是當模擬架
構越複雜時,花費的時間更是多。
基於以上的考量,根據片段的頻域資料,對它的時域響應做一個合理的估
計或重建[3]是有必要的,如此將可以使得散射參數法的使用更為完整;同樣地,
若可以從片段的時域資料重建出合理的頻域響應[2],則可以減少 FDTD 模擬的
時間步階,節省不少模擬的時間。
37
本節將介紹一套外差演算法(extrapolation method),分別對時域的響應以及
頻域的響應重建,並加上模擬的結果做為驗證。
4.1.1 時域響應的重建
首先考慮一個片段的頻域資料如下:
0
( ) ,
( )
0 , e ls e
s eK
K
ω ω ω ω
ω
 ≤ ≤
= 

(4.5)
其中, ( )K ω 是完整的頻域資料, 0 ( )K ω 是 ( )K ω 取頻段 s eω ω ω≤ ≤ 內的片段資
料,而 sω 及 eω 為開始及截止頻率。吾人使用 Ashraf Ramadan 和 A.S.Omar 在 2001
年提出的一套帶通信號重建的演算法[3],由式(4.5)出發,流程推導如下:
首先定義幾個將要使用的運算子,
{ }( ) ( ) ( / 2 )TD h t h t t T= ∏ (4.6)
其中,吾人定義
1 , t
( / 2 )
0 , else
T
t T
 ≤
=∏ 

(4.7)
{ }( ) ( ) ( )x
x x
B h t h t Sinc tω
ω ω
π π
= ∗ (4.8)
{ } [ ]( ) (1 ) ( )BRF s eB h t B B h tω ω= + − (4.9)
式(4.6)為時域的加窗運算(window),式(4.8)為頻域的加窗運算其中*為
convolution 運算,(4.9)則可類比為一個帶通濾波器的運算。假設 0 ( )k t 與 ( )k t 分別
為 0 ( )K ω 及 ( )K ω 時域響應,得到式(4.10),
{ } { }0 ( ) ( ) ( )e sk t B k t B k tω ω= − (4.10)
38
令 T 為 ( )k t 延展的寬度,做一技巧上的處理如式(4.11)
{ }( ) =k( )TD k t t (4.11)
將(4.11)代入(4.10),
{ }{ } { }{ } ( )0 ( ) ( ) ( ) ( )e T s T e s Tk t B D k t B D k t B B D k tω ω ω ω = − = −  (4.12)
接著將(4.2)做一個技巧性的改變,得到(4.13)
( )0 1 1( ) ( )e s Tk t B B D k tω ω = + − − (4.13)
由(4.13),可以得到 ( )k t 的表示式,
( )
( )
1
0
1
0
( ) 1 1 ( )
1 )( (1 )
e
e
s
s T
Tk t B B D k t
k tB B D
ω ω
ω ω
−
−
 = − + − 
 = − − −
(4.14)
在此引入一個級數展開式(4.15),
( )
1
0
1 n
n
x x
∞
−
=
− = ∑ (4.15)
將(4.14)中的反運算子以(4.15)的級數展開式展開,
( )
( )
1
0
0
0
( ) 1 ( )1
1 ( )
( )e T
n
n
s
e s T
B Bk t k t
B B D k t
D
ω
ω
ω
ω
−
∞
=
 = − 
 =
−
− − 
−
∑
(4.16)
因為在實際上的運算時,要做到無限多次的運算是很困難的,因此將(4.16)改寫
如下:
( ) 0
0
( ) 1 ( )
nN
N e s T
n
k t B B D k tω ω
=
 = − − ∑ (4.17)
39
其中,N 代表在運算時疊代的次數,當 N 趨近無限大時,(4.17)便還原為(4.16)
式。接著對上式做一些討論歸納:
當 N=0,
0 0( ) ( )k t k t= (4.18)
N=1,
( )
( )
1 0 0
0 0
( ) ( ) 1 ( )
( ) 1 ( )
e s T
e s T
k t k t B B D k t
k t B B D k t
ω ω
ω ω
 = + − − 
 = + − − 
(4.19)
N=2,
( ) ( )
( ) ( ){ }
( )
2
2 0 0 0
0 0 0
0 1
( ) ( ) 1 ( ) 1 ( )
( ) 1 ( ) 1 ( )
( ) 1 ( )
e s T e s T
e s T e s T
e s T
k t k t B B D k t B B D k t
k t B B D k t B B D k t
k t B B D k t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0)
由以上歸納出,
( )1 0( ) ( ) 1 ( )N e s T Nk t k t B B D k tω ω+  = + − −  (4.21)
由式(4.21),可以重建完整的時域響應,為了更清楚表示(4.21)的物理意義及實際
上的操作過程,吾人整理成圖 4.1,並分為數個步驟解說:
40
K0(f)
K0(t)
L(f)
BRF
fs tof e
C(f)
K0(f)
K1(f)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Step5
Step6
圖 4.1 時域重建演算法流程
Step 1:將一開始已知的片段頻域資料 0 ( )K f 做傅利葉反轉換(IFT)得到時域資料
0 ( )k t 。
Step 2:將 Step1 得到的時域資料加上一個時域的窗(window) 。
Step 3:將 Step2 得到的資料做傅利葉轉換(FT)得到 L(f)。
Step 4:將 L(f)經過一個帶拒濾波器(BRF)的處理,把 sf 到 ef 之間的成份濾掉,得
到 C(f)。
Step 5:將 C(f)和原來已知的 0 ( )K f 疊加在一起,得到一個新的頻域資料 1( )K f 。
Step 6:和 step1 是一樣的動作,也就是做傅利葉反轉換(IFT)得到一組新的時域資
料 1( )k t 。
由以上的流程反覆的疊代得到更新的時域資料,當 N 趨近無限大時,理論上可
以得到很正確的時域響應。
41
4.1.2 時域信號重建的模擬驗證
本小節將就幾個例子實際應用此外差演算法,並跟正確資料做比較。
Case1:
首先,吾人假定一組完整的頻域資料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式(4.22),其圖形
為圖4.2及圖4.3;現在假定一已知頻段如式(4.23)所表示以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
圖(4.4)及圖(4.5);為求簡化,頻域資料將只用 Mag 成份表示,其相位則不表示出
來,
1 , t 1
( ) 2sin (2 ) ( ) ( / 2)
0 , else
F f c f f t tπ
 ≤
= → = =∏ 

(4.22)
0.5 , =3s ef Hz f Hz= (4.23)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5
1
1.5
2
2.5
Mag
圖 4.2 完整的頻域信號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2
0
0.2
0.4
0.6
0.8
1
1.2
圖 4.3 時域響應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Mag
圖 4.4 片段的的頻域信號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
圖 4.5 時域響應
42
接著將已知的頻域資料以前述之外差演算法重建,觀察疊代次數 N 為 200、300、
400 時所得的資料與正確的資料的比較,FFF 為完整的頻域資料,TTT 為完整的
頻域響應,如下圖: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5
1
1.5
2
2.5
Mag
FFF
N200
N300
N400
圖 4.6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2
0
0.2
0.4
0.6
0.8
1
1.2
TTT
N200
N300
N400
圖 4.7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觀察上圖可以發現當疊代次數增加時,所得到的新的時域及頻域資料都更為接近
正確值,接著吾人將 N 增加到 1000,並算出此時的均方根誤差 (mean-square error)
如式(4.24),
2
[ ( ) ( )]nMean square error f t f t dt
∞
−∞
− = −∫ (4.24)
43
計算結果如下: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5
1
1.5
2
2.5
Mag
FFF
N1000
圖 4.8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2
0
0.2
0.4
0.6
0.8
1
1.2
TTT
N1000
圖 4.9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N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errorF
圖 4.10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44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N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errorT
圖 4.11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由以上結果可以觀察出此種演算法計算後的結果有相當不錯的準確度。
Case2:
直覺得來說,若已知的資料越多,則所求得的資料應該是越準確,在此沿
襲 Case1 的例子,只是將 ef 增加到 3.5 Hz 如圖 4.12,所求得的結果將與 Case1
的結果進行比較,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Mag
圖 4.12 片段的的頻域信號
吾人將 N 定為 1000,所得的結果如下: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5
1
1.5
2
2.5
Mag
FFF
N1000
圖 4.13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45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
-0.2
0
0.2
0.4
0.6
0.8
1
1.2
TTT
N1000
圖 4.14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在此將 Case1 與 Case2 的均方根誤差疊合做比較,如圖 4.15 及圖 4.16 所表示,
如我們一開始預測的,的確 Case2 的情形可以得到較準確的結果。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N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errorF1
errorF2
圖 4.15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比較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N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errorT1
errorT2
圖 4.16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比較
46
Case3:
吾人假定一組完整的頻域資料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式(4.25),其圖形為圖
4.17a 及圖 4.18a;現在假定一已知頻段如式(4.26)所表示以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
圖(4.17b)及圖(4.18b)
2
cos( / 2)
( ) 4 ( ) cos( ) ( / 2)
2(1 )
f tF f f t t
f
π π
π
= → =
−
∏ (4.25)
0.7 , =3s ef Hz f Hz= (4.26)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2
0.4
0.6
0.8
1
1.2
1.4
Mag
圖 4.17a 完整的時域信號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2
0
0.2
0.4
0.6
0.8
1
1.2
圖 4.18a 頻域響應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
Mag
圖 4.17b 片段的時域信號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1
-0.08
-0.06
-0.04
-0.02
0
0.02
0.04
0.06
圖 4.18b 頻域響應
吾人設定 N 為 3000,所得的結果及計算出來的均方根誤差如下: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2
0.4
0.6
0.8
1
1.2
1.4
Mag
FFF
N3000
圖 4.19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2
0
0.2
0.4
0.6
0.8
1
1.2
TTT
N3000
圖 4.20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47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N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errorF
圖 4.21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N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errorT
圖 4.22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由以上 3 個 case 的結果來看,此種外差演算法在時域響應重建的效果有相當不
錯的準確性。
4.2.1 頻域響應的重建
考慮一個片段的時域信號,如式(4.27)所示:
0
0
0
( ) , t
( )
0 , t
g t t
g t
t
 ≤
=  >
(4.27)
類似於 4.1 節所述,上式這樣的信號所得到的頻域響應是不正確的,因此需要利
用已知的 0 ( )g t 來重建原本 ( )g t 的頻域響應; Athanasios Papoulis 提出的一套外差
演算法[2],其流程及演算法推導類似於 4.1 節的推導,因為頻域和時域有相當的
對偶性質,只需將頻域及時域的運算做類比便可得到此外差演算法的公式,在
此,吾人將結果整理成一流程圖如圖 4.23 並分數個步驟解說:
Step 1:將一開始已知的片段時域資料 0 ( )g t 做傅利葉轉換(FT)得到頻域資料
0 ( )G f 。
Step 2:將 Step1 得到的頻域資料加上一個頻域的窗(window) 。
Step 3:將 Step2 得到的資料做反傅利葉轉換(IFT)得到 D(t)。
Step 4:將 L(f)經過一個時域上的帶拒的處理,把 0t− 到 0t 之間的成份濾掉,得到
E(t)。
48
Step 5:將 E(t)和原來已知的 0 ( )g t 疊加在一起,得到一個新的頻域資料 1( )g t 。
Step 6:和 step1 是一樣的動作,也就是做傅利葉轉換(FT)得到一組新的頻域資料
1( )G f 。
由以上的流程反覆的疊代得到更新的時域資料,當 N 趨近無限大時,理論上可
以得到很正確的頻域響應。
g0(t)
G0(f)
D(t)
--T toT
E(t)
g0(t)
g1(t)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Step5
Step6
圖 4.23 頻域信號重建流程圖
4.2.2 頻域信號重建的模擬驗證
CaseA:
吾人假定一組完整的頻域資料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式(4.27),其圖形為圖
4.24 及圖 4.25;現在假定一已知頻段如式(4.28)所表示以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圖
4.26 及圖 4.27:
49
1 , f 1
( ) sin ( ) ( ) ( )
0 ,else
f t c t f f fπ
 ≤
= → = =∏ 

(4.27)
0.2 st ≤ (4.28)
-5 -4 -3 -2 -1 0 1 2 3 4 5
Time(sec)
-0.4
-0.2
0
0.2
0.4
0.6
0.8
1
圖 4.24 完整時域信號
-3 -2 -1 0 1 2 3
Freq(Hz)
0
0.2
0.4
0.6
0.8
1
1.2
Mag
圖 4.25 頻域響應
-5 -4 -3 -2 -1 0 1 2 3 4 5
Time(sec)
0
0.2
0.4
0.6
0.8
1
圖 4.26 片段時域信號
-3 -2 -1 0 1 2 3
Freq(Hz)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圖 4.27 頻域響應
50
令 N 為 100,則計算後結果如下:
-5 -4 -3 -2 -1 0 1 2 3 4 5
Time(sec)
-0.4
-0.2
0
0.2
0.4
0.6
0.8
1
TTT
N100
圖 4.28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3 -2 -1 0 1 2 3
Freq(GHz)
0
0.2
0.4
0.6
0.8
1
1.2
Mag
FFF
N100
圖 4.29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記算其方均根誤差如下圖: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N
0
0.02
0.04
0.06
0.08
0.1
0.12
0.14
0.16
errorT
圖 4.30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5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N
0
0.05
0.1
0.15
0.2
0.25
errorF
圖 4.31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CaseB:
2
cos( / 2)
( ) 4
(1 )
t
f t
t
π
π
=
−
(4.29)
0.8 st ≤ (4.30)
吾人將(4.29)式與(4.30)式的片段的時域資料疊合為圖 4.32 比較,將(4.29)式與
(4.30)式的頻域域資料疊合為圖 4.33,
圖 4.32 完整信號與片段信號比較
52
圖 4.33 頻域響應
令 N 為 300 得到結果與實際的值做比較如圖 4.34 與圖 4.35,
圖 4.34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圖 4.35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53
並計算出方均根誤差如圖 4.36 及圖 4.37,
圖 4.36 時域重建的誤差
圖 4.37 頻域重建的誤差
由以上 2 個 case 的觀察,此外差演算法亦可以得到可以接受的重建信號。
下節將利用本章所介紹之兩套外差演算法與時域有限差分法做結合,希望能對原
有的 FDTD 演算法有一些改進。
54
第五章 外差法與 FDTD 之結合
在前面的章節,吾人介紹了時域有限差分法的理論,我們了解 FDTD 演算
法有它的優點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運算時間較長以及一些延伸模擬電路的
方法仍不夠完整,因此,本章節將會把資料外差的技巧引入時域有限差分法,首
先將介紹散射參數法,並引入資料外差法使整個模擬更完整;接著將未完全收斂
之 FDTD 模擬的時域資料以資料外差法重建其頻域響應,以上結果都將與第三
章介紹的等效電源法做比較以驗證模擬的準確性。
5.1.1 散射參數法
第三章介紹的集總元件法、等效電壓源法及等效電流源法皆能夠很準確的
模擬微波電路元件,無論是主動的或被動的電路元件、線性的或是非線性的,都
可以透過前述的三種方法模擬。然而,一般微波元件的等效電路並不容易獲得,
無論是元件本身適用頻寬的限制,或者是電路太過複雜而難以決定其等效電路模
型。為了克服這些問題,J. Zhang 與 Y. Wang 在 1997 年時提出了在 FDTD 下以
散射參數矩陣( Scattering Matrix )模擬微波元件的方法[19],而散射參數的取得可
由元件的 data sheet 上得知,也可以由向量網路分析儀量測,或是以元件的等效
電路計算得來,吾人將得來的散射參數透過此方法便可以在 FDTD 下模擬微波
元件,散射參數法也適用於多端元件,因此對於雙埠以上的微波電路模擬也很適
用。
接下來吾人將藉由一雙埠網路,推導散射參數法的理論根據,首先吾人由(5.1)
式出發,並將元件電流密度 dJ 以電流 dI 的型式來表示得到式(5.2):
1 1 1/2 1/2
, ,, , , ,
n n n n
z z i j k Li j k i j k
t t
E E H J
ε ε
+ + + +∆ ∆
= + ∇× − (5.1)
1/2
1 1 1/2
, ,, , , ,
n
n n n d
z z i j ki j k i j k
It t
E E H
x yε ε
+
+ + +∆ ∆
= + ∇× −
∆ ∆
(5.2)
在(5.2)式裡,只要將流經元件的電流以電場的型式代入,便可在 FDTD 下模擬集
總元件。接著,為了獲得流經微波元件的電流,吾人需把已知的散射參數矩陣
(Scattering Matrix)轉換成導納矩陣(Admittance Matrix),如下式:
55
11 12 11 12
21 22 21 22
S S Y Y
S S Y Y
   
⇒   
   
(5.3)
則根據導納矩陣的定義,吾人可藉由圖 5.1 將流過元件的電流表示成:
圖 5.1 微波網路示意圖
1 111 12
2 21 22 2
d d
d d
I VY Y
I Y Y V
    
=    
    
(5.4)
將上式展開後,可得電流在頻域下的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1 12 2
2 21 1 22 2
d d d
d d d
I Y V Y V
I Y V Y V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 ⋅ + ⋅
= ⋅ + ⋅
(5.5)
因為 FDTD 是建立在時域的架構,因此吾人需利用傅利葉反轉換將(5.5)式轉換至
時域,才可代入(5.2)式做計算。而頻域相乘等於時域做褶積(convolution),因此
(5.5)式以時域來表示可寫成: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1 12 2
2 21 1 22 2
d d d
d d d
I t Y t V t Y t V t
I t Y t V t Y t V t
= ⊗ + ⊗
= ⊗ + ⊗
(5.6)
接著定義 d dV E z= ⋅∆ ,且由於 FDTD 上時間步階在 n = 0 之前的電場值均為
零,則可將上式離散化成:
TWO PORT
NETWORK
+
Vd1
-
+
Vd2
-
1dI 2dI
56
{ }
{ }
1/ 2
1 11 1 12 2
0
1/ 2
2 21 1 22 2
0
n
n k n k k n k
d d d
k
n
n k n k k n k
d d d
k
I z Y E Y E
I z Y E Y E
+ − −
=
+ − −
=
= ∆ +
= ∆ +
∑
∑
(5.7)
由上式得知,吾人只要有導納矩陣[Y]的時域表示式,便可與雙埠網路上兩
端的電場計算出流入微波元件的電流,最後再將此電流分別代入雙埠網路兩端上
的電場表示式(5.2),便可在 FDTD 的網格上以散射參數矩陣模擬微波元件。
為了獲得一完整的流程,吾人假設有一已知的雙埠散射參數矩陣[S],接著
使用下列的公式將散射參數矩陣轉換成導納矩陣[Y]:
11 22 12 21 12
11 0 12 0
11 22 12 21 11 22 12 21
21 11 22 12 21
21 0 22 0
11 22 12 21 11 22 12 21
(1 )(1 ) 2
(1 )(1 ) (1 )(1 )
2 (1 )(1 )
(1 )(1 ) (1 )(1 )
S S S S S
Y Y Y Y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Y Y Y Y
S S S S S S S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上述所討論的數值均是頻域下的值,因此需透過傅利葉反轉換公式將導納矩陣轉
換至時域,而傅利葉反轉換公式為:
1
( ) ( )
2
j t
y t Y j e dω
ω ω
π
∞
−∞
= ∫ (5.9)
在上式的積分項可看到,要獲得正確的 y(t),積分範圍需從 −∞ 積分到+∞ ,
但在真實的導納矩陣中,不可能有到無窮大的數值,因此在未知數值的頻段裡需
有合理的假設,在此吾人將利用求得的[Y]矩陣在頻域的片段資料以外差法重建
其時域響應。
此外,一般導納矩陣均為正的頻率的值,但在傅利葉反轉換的積分項裡需有
負的頻率的值,而為了得到全為實數的 y(t),吾人便可假設導納矩陣上的元素均
有對稱的特性,即在負頻率點上的值與正頻率點上的值其大小相等,相位相差一
個負號,如圖 5.2 所示,縱軸上的值為任一導納矩陣元素的大小(mag.)與相位
(phase),且符合 *
( ) ( )Y j Y jω ω= − 。在做反轉換時,需以 t∆ 的時間間隔將導納矩陣
的時域值離散化,得到以時間步階 n 為橫軸的資料,最後再將其代入(5.7)式計算
出元件電流。
57
圖 5.2 對稱導納矩陣示意圖
散射參數法解決了沒有等效電路時 FDTD 模擬會遭遇到的問題,但是此方
法有個限制,由於散射參數為一小訊號的參數,當微波元件操作在大訊號時,如
功率放大器、振盪器等,使用散射參數法模擬可能會產生誤差。
5.1.2 模擬與比較
5.1.1 節介紹了散射參數法的原理,並說明了資料外差法引入的功用,本小
節將使用等效電壓源法及散設參數法模擬一低通濾波器來比較模擬的準確性,低
通濾波器的電路圖如下:
圖 5.3 低通濾波器模擬結構圖
L=30nH , C=22pF ,R=5Ω , LR =50Ω ,訊號使用 50Ω 內阻的阻抗性
電壓源,Source 波源為
( )
2
0 decayn n n
sV e
− −
=
L1=L2=20mm , W=3mm ,H=1.5mm , 4.2rε = , Z0 = 50Ω
L LR R
C RL
L1 L2 HRs
Vs
freq.
freq.
mag.
phase *
( ) ( )Y j Y jω ω= −
freq.
freq.
mag.
phase
58
FDTD 參數設定如下:
dt = 1.0 ps dx = 1.0 mm dy = 0.5 mm Dz = 0.5 mm
A.B.C. 為 APML
觀察模擬結果的 Return loss 及 Insertion loss,
0 1 2 3 4 5 6 7 8 9
Freq(GHz)
-25
-20
-15
-10
-5
0
5
S11(dB)
散射參數法
Vsource
圖 5.4 LPF 模擬之 S11 比較
0 1 2 3 4 5 6 7 8 9
Freq(GHz)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S21(dB)
散射參數法
Vsource
圖 5.5 LPF 模擬之 S21 比較
59
0 1 2 3 4 5 6 7 8 9
Freq(GHz)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S11_phase
散射參數法
Vsource
圖 5.6 LPF 模擬 S11 之 Phase 比較
0 1 2 3 4 5 6 7 8 9
Freq(GHz)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S21_phase
散射參數法
Vsource
圖 5.7 LPF 模擬 S21 之 Phase 比較
觀察圖(5.4),(5.5),(5.6),(5.7)可以發現散射參數法和等效電壓源法的模擬
結果相當接近。
60
5.2 頻域重建的資料外差法與 FDTD 結合之模擬
使用 FDTD 模擬時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模擬時間過長,特別是當架構複雜
時,有時會顯得沒有效率,然而模擬時間若太短,可能造成取出的結果是尚未完
全收斂的資料,而在準確度跟時間往往須要做一個取捨。本節中,吾人將利用第
四章中介紹的頻域響應資料重建的演算法,針對片段的時間資料做處理以求得新
的頻域資料,這樣的處理適合用來觀察電路的頻率響應,在本小節中,吾人將以
一個LNA及小訊號微波放大器的例子來模擬,得到的結果將與完整模擬的FDTD
的資料做比較。
5.2.1 低雜訊放大器的模擬比較
圖 5.8 OP 結構圖
圖 5.9 低雜訊放大器模擬結構
4.2rε =
1.5 mm圖5.8
Ci
Li C
L RL
R
Vs
Port 1
Port 2
4.7kΩ 100Ω 1 nF
1 nF1 nf
10kΩ
470 nH
4.5V
61
如圖 5.9 的 LNA,微帶線長寬均為 3 mm,訊號源饋入使用內阻為 50Ω的阻抗性
電壓源,負載端為一 50Ω的電阻,匹配頻率點為 1000 MHz,輸入端匹配電路與
輸出端匹配電路均使用等效電壓源法實現,其中 Li = 4.0 nH、Ci = 2.16 pF、Lo =
6.15 nH、Co = 2.73 pF。吸收邊界條件為 APML,時間步階與網格大小如下表所
示:
dt = 1.0 ps dx = 1.0 mm dy = 0.5 mm Dz = 0.5 mm
以下將模擬 20n sec 後之結果定為”Ref”,而模擬 2n sec 之結果並進行頻域響應重
建後之結果定義為”extrapolated”,並將時域的結果表示如圖 5.10 及圖 5.11。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2
Time(ns)
-0.3
-0.2
-0.1
0
0.1
0.2
0.3
Vload
圖 5.10 Vload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2
Time(ns)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Vtotal
Vtotal
圖 5.11 Vtotal
頻域的比較如下圖:
0 1 2 3 4 5 6 7
Freq(GHz)
-12
-10
-8
-6
-4
-2
0
S11(dB)
extrapolated
Ref
圖 5.12 LNA 之 return loss
62
0 1 2 3 4 5 6 7
Freq(GHz)
-50
-40
-30
-20
-10
0
10
20
S21(dB)
Ref
extrapolated
圖 5.13 LNA 之 insertion loss
0 1 2 3 4 5 6 7
Freq(GHz)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S11_Phase
Ref
extrapolated
圖 5.14 LNA S11 之相角
0 1 2 3 4 5 6 7
Freq(GHz)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S21_Phase
extrapolated
Ref
圖 5.15 LNA S21 之相角
吾人列出兩種方法模擬的時間做比率如下:
FDTD 模擬 1229 sec
Data Extrapolation + FDTD 模擬 679 sec
由以上各圖形觀察,可以發現散射參數法與等效電壓源法可以得到相近的結果,
而模擬的時間也減少了約 44.7%。
5.2.2 模擬小訊號微波放大器
本小節中,吾人將以一個小訊號微波放大器為例,以等效電流源法完整模擬
6000 個時間步階的資料為 Ref,再以模擬 2460 個時間步階後的資料進行頻域響
63
應的重建,其結果定義為”extrapolated”,最後將兩者的結果做比較,小訊號微波
放大器的架構如下:
Z0
W, L2
W, L1
W, L3FET
W, L4
hrε
圖 5.16 微波放大器的配置圖
G
Lg Rg Cgd
Cgs
Ri gm
Rds Cds
Rd Ld
D
Rs
Ls
S
圖 5.17 GaAs MESFET (JS8851-AS) 的小訊號等效電路圖
FDTD 參數如下:
dx dy dz dt Full Space
0.4mm 0.4mm 0.265mm 0.3ps 60Δx×100Δy×15Δz
W L1 L2 L3 L4 rε h 0Z
2.4mm 6.8mm 8mm 12.8mm 5.6mm 2.2 0.795mm 50Ω
64
吾人先將模擬 2460 個時間步階的時域資料附上如下圖:
0 500 1000 1500 2000
Time step
-0.3
-0.2
-0.1
0
0.1
0.2
0.3
vload
圖 5.18 Vload
0 500 1000 1500 2000
Time step
-0.1
0
0.1
0.2
0.3
0.4
0.5
0.6
vtotal
圖 5.19 Vtotal
觀察模擬結果的頻域資料如下:
0 1 2 3 4 5 6 7 8
Freq(GHz)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S11(dB)
extrapolated
Ref
圖 5.20 return loss 比較圖
0 1 2 3 4 5 6 7 8
Freq(GHz)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S21(dB)
extrapolated
Ref
圖 5.21 insertion loss
65
吾人列出兩種方法模擬的時間做比較如下:
FDTD 模擬 201 sec
Data Extrapolation + FDTD 模擬 178 sec
由以上各圖形觀察,可以發現散射參數法與等效電壓源法可以得到相近的結果,
而模擬的時間減少了約 11.4%。
5.3 觀察與討論
觀察前面兩小節的模擬結果,吾人針對資料外差法結合 FDTD 法做出三點
討論:
1. 由 5.1 節的結果可以發現,使用散射參數法模擬可以得到和等效電源法
很相近的結果;等效電源法需要先得到元件等效電路模型才可以進行模
擬,一旦遇到更複雜或是難以取的等效電路模型的電路時,使用散射參
數法可以準確的模擬。
2. 在 5.2 節中,吾人使用頻域重建的資料外差法與 FDTD 結合,減少了使
用 FDTD 法模擬電路時所需執行的時間步階數,同時也需額外付出資
料重建所需執行的時間。
3. 資料外差法的執行時間和處理的資料量有關,當欲進行模擬的結構較複
雜時,使用 FDTD 法模擬每一時間步階的時間較長,此種情形使用資
料外差的方法將可節省較多的模擬時間,反之,當模擬的結構較簡單
時,使用資料外差的方法效果便不顯著。在 5.2.1 節中模擬 LNA 的範例
中,結合資料外差法的 FDTD 模擬節省了約 44.7%的模擬時間, 而在
5.2.2 節中模擬的小訊號微波放大器只節省了約 11.4%的模擬時間。
66
第六章 結論
時域有限差分法的應用十分廣泛,從一開始 Yee 提出由 Maxwell’s Equations
為出發點的這種演算法,相當直接且準確的建立了電磁波模擬的工具,接著
FDTD 法被廣氾的研究,也發展出相當多延伸來模擬電路的方法,如集總元件法、
等效電壓源法以及等效電流源法,在第二章及第三章的介紹之中,我們對於這樣
的一套模擬工具有了基本的認知。當然我們也體會到這套模擬的演算法有著一些
限制,或者可以說是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它的模擬時間太長以及延伸的方
法並不完整。
基於這樣的考量,吾人在第四章中介紹了兩套類似的資料外差的演算法,分
別是對時域資料的重建以及對頻域資料的重建,並且也以數個例子模擬,都能得
到相當不錯的準確度。此種資料外差的技巧在別的領域時常出現,在第五章,吾
人將其引入時域有限差分法,首先是一套新發展出來的散射參數法,由於此種方
法需要得到一時域的導納矩陣,然而各種方式所得到的散射參數矩陣均有一定的
頻寬限制,而吾人引入時域資料的重建的演算法重建後均能得到不錯的模擬準確
度;接著,針對時域有限差分法模擬時間較長的問題做改進,在引入頻域資料的
重建的演算法後,不但模擬的時間減少了,所得到的頻域的結果也還在可以接受
的範圍之中。
當然,資料外差法不只有本論文介紹的這一種,但以程式實現的角度來看,
這是一套最簡易的演算法。未來,還有許多發展中的資料外差法,甚至是類神經
網路的技巧都可以更準確的重建信號,如能將其引入時域有限差分法,將是現階
段除了 ADI-FDTD 之外,節省模擬時間很有效的方式。
67
參考文獻
[1] K. S. Yee, “Numerical solution of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involving
Maxwell’s equation in isotropic media,” 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 vol.14,
No.3, pp.300-307, May 1966.
[2] Athanasios Papoulis,”A New Algorithm in spectral Analysis and Band-Limited
Extrapol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vol. CAS-22, NO.9,
September 1975
[3] Ramadan, A.; Omar, A.S.,”A new algorithm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band-pass
signles”, IEEE AP-S Int. Symp. vo1.,8-13,pp 292-295 July 2001
[4] Sarkar, T.K., Pereira ,O.:Using the matrix pencil method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of a sum of complex exponential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IEEE, Vol.37(1995)48-55
[5] Xing-Wie Zhou , Xiang-Gen Xia,”The extrapolation of High-Dimensional
Band-limited functions”,IEEE Trans.Acoustics ,Speech,and Signal
processing ,vol.37,No.10pp.1576-1580.October 1989
[6] Richard G. Wiley ,”On an iterative technique for recovery of bandlimited signals”,
Proc,of the IEEE letters,vol.66,NO.4,April 1978
[7] Jiazong Zhang, Yunyi Wang, “FDTD Analysis of Active Circuits Based on the
S-parameters.” in 1997 Asia 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 5A18-4,
pp.1049-1052
[8] A. Taflove, Computational Electrodynamics The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1995.
[9] G. Mur,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finite-difference approximation
of the time-domain electromagnetic field equations,” IEEE Tran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vol. EMC-23, pp. 377-382, Nov. 1981.
[10] Z. Bi, K. Wu, C. Wu, and J. Litva, “ A dispersive boundary condition for
microstrip component analysis using the FD-TD method,”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 vol. MTT-40, no. 4, pp. 774-777, Apr. 1992.
[11]O. M. Ramahi, “Complementary operators: A method to annihilate artificial
reflections arising from the truncation of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in the
solution of pa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
vol. 43, pp. 697-704, Jul. 1995.
68
[12] J. P. Berenger, “A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for the absorp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J. Computat. Phys., vol. 114, pp. 185-200, 1994.
[13] Z.S. Sacks, D.M. Kingsland, R. Lee, and J. F. Lee, “A perfectly matched
anisotropic absorber for use as an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 vol. 43, pp. 1460 –1463, Dec. 1995.
[14] S. D. Gedney, “An anisotropic perfectly matched layer-absorbing medium for the
truncation of FDTD lattices,”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 vol. 44, pp.
1630 -1639, Dec. 1996.
[15] W. Sui , D. A. Christensen , and Carl H. Durney , “Extending the
Two-Dimensional FDTD Method to Hybrid Electromagnetic System with Active
and Passive Lumped Elements ,”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Tech. ,
vol. 40 , NO. 4 , April 1992 .
[16] M. P. May , A. Taflove , and J. Baron , “FD-TD Modeling of Digital Signal
Propagation in 3-D Circuits with Passive and Active Loads ,”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 vol. 42 , No. 8 , August 1994 .
[17] B. Toland, B.Houshmand, and T. Itoh, “Modeling of nonlinear active regions with
the FDTD method,”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etters.
[18] Vincent A. Thomas, Michael E. Jones, Melinda Piket-May, Allen Taflove, and
Evans Harrigan, “The use of SPICE lumped circuits as sub-grid models for
FDTD analys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etters, Vol. 4, No. 5, May 1994.
[19] Vincent A. Thomas, Michael E. Jones, Melinda Piket-May, Allen Taflove, and
Evans Harrigan, “The use of SPICE lumped circuits as sub-grid models for
FDTD analys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etters, Vol. 4, No. 5, May 1994.
[20] Chien-Nan Kuo , Ruey-Beei Wu , Bijan Houshmand , and Tatsuo
Itoh ,”Modeling of Microwave Active Devices Using the FDTD Analysis Based
on the Voltage-Source Approach ,”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etters ,
Vol. 6 , No. 5 , pp. 199-201 , May 1996.
[21] Chien-Nan Kuo , Bijan Houshmand , and Tatsuo Itoh ,”FDTD analysis of active
circuits with equivalent current source approach , ” in 1995 IEEE AP-S Int. Symp.
Dig. , Newport Beach , CA , pp. 1510-1513 , June 1995 .

More Related Content

Featured

How Race, Age and Gender Shape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Health
How Race, Age and Gender Shape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HealthHow Race, Age and Gender Shape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Health
How Race, Age and Gender Shape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Health
ThinkNow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Kurio // The Social Media Age(ncy)
 

Featured (20)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atGPT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atGPT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atGPT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ChatGPT
 
Product Design Trends in 2024 | Teenage Engineerings
Product Design Trends in 2024 | Teenage EngineeringsProduct Design Trends in 2024 | Teenage Engineerings
Product Design Trends in 2024 | Teenage Engineerings
 
How Race, Age and Gender Shape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Health
How Race, Age and Gender Shape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HealthHow Race, Age and Gender Shape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Health
How Race, Age and Gender Shape Attitudes Towards Mental Health
 
AI Trends in Creative Operations 2024 by Artwork Flow.pdf
AI Trends in Creative Operations 2024 by Artwork Flow.pdfAI Trends in Creative Operations 2024 by Artwork Flow.pdf
AI Trends in Creative Operations 2024 by Artwork Flow.pdf
 
Skeleton Culture Code
Skeleton Culture CodeSkeleton Culture Code
Skeleton Culture Code
 
PEPSICO Presentation to CAGNY Conference Feb 2024
PEPSICO Presentation to CAGNY Conference Feb 2024PEPSICO Presentation to CAGNY Conference Feb 2024
PEPSICO Presentation to CAGNY Conference Feb 2024
 
Content Methodology: A Best Practices Report (Webinar)
Content Methodology: A Best Practices Report (Webinar)Content Methodology: A Best Practices Report (Webinar)
Content Methodology: A Best Practices Report (Webinar)
 
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
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
How to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Job Search for 2024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Social Media Marketing Trends 2024 // The Global Indie Insights
 
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
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
Trends In Paid Search: Navigating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2024
 
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
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
5 Public speaking tips from TED - Visualized summary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ChatGPT and the Future of Work - Clark Boyd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etting into the tech field. what next
 
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
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
Googl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Understanding Core Updates & Search Intent
 
How to 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
Introduction to Data Science
 
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
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
Time Management & Productivity - Best Practices
 
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
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
The six step guide to practical project management
 
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
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
Beginners Guide to TikTok for Search - Rachel Pearson - We are Tilt __ Bright...
 
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
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
Unlocking the Power of ChatGPT and AI in Testing - A Real-World Look, present...
 

Etd 0629104-105351

  • 1.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碩士論文 題目:外差法與時域有限差分法的結合 Data Extrapolation in the FDTD Method 研究生:籃志揚 撰 指導教授:郭志文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三 年 六 月
  • 2. ii 學年度:92 學期:2 校院: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電機工程學系 論文名稱 (中):外差法與時域有限差分法的結合 論文名稱 (英):Data Extrapolation in the FDTD Method 學位類別:碩士 語文:chi 學號:9131653 提要開放始用:是 頁數:6 8 研究生(中)姓:籃 研究生(中)名:志揚 研究生(英)姓:Lan 研究生(英)名:Zhi-Yang 指導教授(中)姓名:郭志文 指導教授(英)姓名:Kuo,Chil-Wen 關鍵字(中):時域有限差分 關鍵字(中):散射參數 關鍵字(中):外差法 關鍵字(英):Finite-Difference Time Domain, FDTD 關鍵字(英):Scattering Matrix 關鍵字(英):Extrapolation 中文摘要 時域有限差分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是於 1966 年由 K.S.Yee 所提出的一種數值方法,然而 FDTD 法在應用上的模擬的時間較長以及延伸模 擬電路的方法仍不夠完整,因此,吾人在 FDTD 法中加入資料外差的技巧以改 進 FDTD 模擬微波電路的效果。 FDTD 法模擬電路時所需的執行時間步階數目龐大,若是模擬的結構複雜度又 高,則模擬的時間將會過長而顯得效率不彰,吾人減少 FDTD 法執行的步階數, 將此片段的時域資料引入資料外差法重建其完整的頻域響應,由於 FDTD 法模 擬時執行的時間步階數目減少,自然地也節省了電路模擬的時間。此外在論文中 也將介紹一種結合散射參數的 FDTD 演算法,簡稱為散射參數法,此種演算法 在進行電路模擬時省下了等效電路模型的推導,只需要將其散射參數經由向量網 路分析儀或是由元件的 data sheet 取出,再通過傅利葉反轉換為時域的資料便可 以進行 FDTD 法的模擬,如此解決了一般微波電路等效模型難以取得的困難,
  • 3. iii 然而先前取出的散射參數資料往往只侷限於某個頻段的範圍,吾人將此一片段 頻域資料引入資料外差法重建其完整的時域響應,如此散射參數法便可以更完整 的應用在電路模擬之上。 英文摘要 The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 FDTD ) is a numerical method introduced by K. S. Yee in 1966. However , it needs so much time to simulate circuits by applying the FDTD method and some extensional methods for simulating circuits are still incomplete . Therefore, the author combine the FDTD method with the data extrapolation method to improve the simulation effect. When applying the FDTD method to simulate circuits, it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time steps; furthermore, if the structure we simulated is complicated, the simulation time will be so much longer that the efficiency of simulation will be bad as well. The author decrease the number of time steps of the FDTD method, and then extrapolate the time-domain data to reconstruct the complete frequency response, therefore, we can save the simulation time as well because the number of the time steps of the FDTD method decreased. Furthermore, in the thesis, we also introduce a new FDTD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S-parameter Matrix, called “S-parameter Matrix method”. People can simulate circuits without deriving the equivalent circuit by applying the S-parameter Matrix method. One only have to obtain the S-parameter Matrix by measurement, data sheet, calculation, etc, and then we translate it to time domain data by the IFT technique to apply the FDTD calculation , this way, we avoid the difficulty of deriving the equivalent circuit of general microwave circuits. However, the S-parameter data we can obtain are often limited in a finite bandwidth, we make it to be extrapolated to obtain the complete time-domain response, and this way, the S-parameter Matrix method can by apply to simulate circuits.
  • 4. i 誌 謝 二年碩士班的求學生涯飛也似的過了,這短短的西灣生活是我人生中最留 念的一頁,我熟悉了海浪的聲音,也習慣了這兒的大太陽,呼吸著這帶著濃 濃海洋味卻芬芳無比的空氣,當然,還有這兒幾位令我景仰的教授以及陪我 體會這研究生活的朋友。 其中,我必須要對於我的指導教授郭志文博士表達由衷的感謝以及感恩, 老師忙碌,卻總是可以抽空指導我研究方向,解答我許許多多笨問題,當我 遇到了瓶頸,總是有老師指點我正確的方向,老師是一位良師,也是益友。 此外,我要特別感謝林根煌教授以及吳宗霖教授,兩位老師在平常 meeting 時總是給我許多寶貴的意見,督促我前進,在研究上給了我許多不同的建議 及指導,再來,我還要感謝洪子聖教授,除了課堂上的教導讓我成長之外, 更對我的論文有諸多寶貴的建議及指導,謝謝老師。 除此之外,本實驗室的吳維揚學長、郭智明學長以及林冠諭學長在平日對 我多所照顧,更在研究上給予我許多指導以及督促,使我得以順利完成本論 文。阿才、小鑫、威哥、孝璁、謹隆以及小馬這幾位好同學兼好朋友以及欣 祥、又軒、勻辰、裕祺四位學弟,謝謝你們總是在我低潮的時候陪著我,謝 謝你們陪我運動、陪我生活、陪我看球賽、幫我分擔實驗室的雜務,因為你 們,我才有這些美麗的回憶和歡笑。 最後,我以最深最深的真誠感謝一路照顧我的家人,媽媽、爸爸、阿姨們、 舅舅們、舅媽們、當然還有我可愛的妹妹以及兄弟姐妹,沒有你們就沒有志 揚,我願意將本論文獻給你們,我最愛的家人。當然囉!我最可愛的女朋友 軍慧,謝謝妳始終如一的伴著我,默默的為我打氣加油,給我許多親人般的 關心及溫暖,謝謝妳!還有布丁、豆花兩隻可愛的貓咪,陪我度過許多寫程 式的夜晚,你們是世界上最可愛的貓咪了。 謝謝所有幫助過我,關心過我的朋友!謝謝…
  • 5. iv 目 錄 目錄…………………………………………………………………………….I 第一章 序論………………………………………………………………….1 1.1 概述…………………………………………………………………1 1.2 論文大綱……………………………………………………………2 第二章 FDTD 演算法………………………………………………………..4 2.1 FDTD 公式推導…………………………………………………….4 2.2 Courant 穩定準則…………………………………………………...7 2.3 激發源……………………………………………………………….8 2.4 吸收邊界條件……………………………………………………….9 2.4.1 Mur 一階吸收邊界……………….………………………...10 2.4.2 Anisotropic PML 吸收邊界………………………………..11 第三章 集總元件模擬……………………………………………………....15 3.1 集總元件演算法…………………………………………………...15 3.1.1 電阻…………………………………………………………17 3.1.2 電容…………………………………………………………17 3.1.3 電感…………………………………………………………18 3.1.4 二極體………………………………………………………18 3.1.5 阻抗性電壓源………………………………………………19 3.2 等效電源法………………………………………………………...21 3.2.1 等效電流源法………………………………………………21 3.2.2 等效電壓源法………………………………………………24 3.2.3 解多重根之牛頓法推導……………………………………27 3.3 模擬驗證…………………………………………………………...34 第四章 外差法的探討………………………………………………………36 4.1.1 時域響應的重建……………………………………………37 4.1.2 時域信號重建的模擬驗證…………………………………41 4.2.1 頻域響應的重建……………………………………………47 4.2.2 頻域信號重建的模擬驗證…………………………………48 第五章 外差法與 FDTD 之結合…………………………………………....54 5.1.1 散射參數法…………………………………………………54 5.1.2 模擬與比較…………………………………………………57 5.2 頻域重建的資料外差法與 FDTD 結合之模擬………………...…60 5.2.1 低雜訊放大器的模擬比較…………………………………60 5.2.2 模擬小訊號微波放大器……………………………………62
  • 7. vi 圖表目錄 圖 2.1 FDTD 單位空間網格的電磁埸配置圖……………………………….6 圖 2.2 FDTD 電磁場演算順序圖…………………………………………….6 圖 2.3 微帶線邊緣激發電壓源………………………………………………9 圖 2.4 有限體積之計算空間示意圖………………………………………..10 圖 2.5 入射到吸收邊界的電磁波…………………………………………..11 圖 2.6 平面波入射示意圖…………………………………………………..12 圖 3.1 阻抗性電壓源在網格上之示意圖…………………………………..20 圖 3.2 等效電流源法概念圖………………………………………………..21 圖 3.3 等效電流源法之等效電路示意圖…………………………………..23 圖 3.4 等效電流源法的計算流程圖………………………………………..23 圖 3.5 等效電壓源法概念圖………………………………………………..24 圖 3.6 等效電壓源法之等效電路示意圖…………………………………..26 圖 3.7 等效電壓源法的計算流程圖………………………………………..27 圖 3.8 串聯電感和電阻的等效電流源模型………………………………..27 圖 3.9 牛頓法解析圖………………………………………………………..28 圖 3.10 等效電流源法導入牛頓法之設計流程圖…………………………..30 圖 3.11 FET 之等效電路…………………………………………………….31 圖 3.12 接上等效電流源與空間網格電容…………………………………..31 圖 3.13 設定 V、I 變數……………………………………………………….32 圖 3.14 LC 串聯電路示意圖………………………………………………...34 圖 3.15 LC 串聯電路之 Return Loss 比較圖……………………………….35 圖 4.1 時域重建演算法流程………………………………………………...40 圖 4.2 完整的頻域信號……………………………………………………...41 圖 4.3 時域響應……………………………………………………………...41 圖 4.4 片段的的頻域信號…………………………………………………...41 圖 4.5 時域響應……………………………………………………………...41 圖 4.6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42 圖 4.7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42 圖 4.8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43 圖 4.9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43 圖 4.10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43 圖 4.11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44 圖 4.12 片段的的頻域信號…………………………………………………...44 圖 4.13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44 圖 4.14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45
  • 8. vii 圖 4.15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比較…………………………………………….45 圖 4.16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比較…………………………………………….45 圖 4.17a 完整的時域信號……………………………………………………....46 圖 4.17b 片段的時域信號………………………………………………………46 圖 4.18a 頻域響應……………………………………………………………….46 圖 4.18b 頻域響應……………………………………………………………….46 圖 4.19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46 圖 4.20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46 圖 4.21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47 圖 4.22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47 圖 4.23 頻域信號重建流程圖…………………………………………………...48 圖 4.24 完整時域信號…………………………………………………………...49 圖 4.25 頻域響應………………………………………………………………...49 圖 4.26 片段時域信號………………………………..………………………….49 圖 4.27 頻域響應………………………………………………………………...49 圖 4.28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50 圖 4.29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50 圖 4.30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50 圖 4.31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51 圖 4.32 完整信號與片段信號比較……………………………………………...51 圖 4.33 頻域響應………………………………………………………………...52 圖 4.34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52 圖 4.35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52 圖 4.36 時域重建的誤差………………………………………………………...53 圖 4.37 頻域重建的誤差………………………………………………………...53 圖 5.1 微波網路示意圖…………………………………………………………55 圖 5.2 對稱導納矩陣示意圖……………………………………………………57 圖 5.3 低通濾波器模擬結構圖…………………………………………………57 圖 5.4 LPF 模擬之 S11 比較…………………………………………………..58 圖 5.5 LPF 模擬之 S21 比較…………………………………………………..58 圖 5.6 LPF 模擬 S11 之 Phase 比較…………………………………………...59 圖 5.7 LPF 模擬 S21 之 Phase 比較…………………………………………...59 圖 5.8 OP 結構圖……………………………………………………………….60 圖 5.9 低雜訊放大器模擬結構………………………………………………...60 圖 5.10 Vload…………………………………………………………………....61 圖 5.11 Vtotal……………………………………………………………………61 圖 5.12 LNA 之 return loss……………………………………………………...61 圖 5.13 LNA 之 insertion loss…………………………………………………..62
  • 9. viii 圖 5.14 LNA S11 之相角………………………………………………...……..62 圖 5.15 LNA S21 之相角……………………………………………………….62 圖 5.16 微波放大器的配置圖…………………………………………………...63 圖 5.17 GaAs MESFET (JS8851-AS) 的小訊號等效電路圖…………………...63 圖 5.18 Vload………………………………………………………………………64 圖 5.19 Vtotal………………………………………………………………………64 圖 5.20 return loss 比較圖………………………………………………………...64 圖 5.21 insertion loss……………………………………………………………….64
  • 10. 1 第一章 序論 1.1 概述 時域有限差分法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是於 1966 年由 K.S.Yee[1]所提出的一種數值方法。將馬克斯威爾方程式 ( Maxwell’s Equations) 之中的兩個微分型式的旋度方程式以二階中央差分法離散化,變化為適於電腦計 算的形式,配合空間網格上電磁場配置,將空間中之電場及磁場以交替計算的跳 步(leapfrog)方式計算出來,如此可以得到不同時間下整個空間的電磁場值,再藉 由傅利葉轉換得到其頻域響應。因此可以廣泛的應用於各種電磁問題上,例如: 天線、室內無線電傳播、微波積體電路、電磁相容 (EMC)或干擾(EMI)等等。所 以時域有限差分法包含了以下幾個優點: ˙相當適合處理電磁問題,對於複雜的結構也可以有效的實現。 ˙此種演算法直接由 Maxwell’s Equations 離散化而來,是一種全波分析的方 法,不需要冗長的描述,非常適合程式的撰寫。 ˙由於在時域下一步一步計算,可以直接得到電磁場時域下的暫態響應。 ˙將在時域下得到的結果經由傅利葉轉換,可以得要一個非常寬頻的頻域響 應。有別於其它數值方法必須重覆更改設定才能觀察到其它頻率之結果, 因此相對而言,FDTD 法使用起來方便許多。 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進步,電路的操作頻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伴隨而來的 高頻電磁效應越趨明顯且難以忽略, 因此在設計的考量上就更加地複雜。若將 FDTD 與其他電路設計模擬的套裝軟體比較,例如 ADS (Advanced Design System) 在模擬高頻電路上有相當好的效果,但如果要模擬的結構較特殊或是沒有元件模 型時,ADS 的使用便受到了限制。另一套常用的套裝軟體 HFSS 也是全波分析 的軟體,然而在模擬元件的能力上只限制為電感、電阻和電容,一旦遇到非線性 元件或是主動元件時也會受到限制。FDTD 法也是一種全波分析,經過延伸, 可以準確模擬在結構中包含集總元件、非線性元件或主動元件等等的結果。 然而 FDTD 法比起上述幾樣常用的套裝軟體也確實有著缺點需要改進,例 如模擬的時間較長以及一些延伸模擬電路的方法仍不夠完整。故本論文的重點是 在 FDTD 法中加入資料外差的技巧改進 FDTD 模擬微波電路的效果。資料外差 的演算法相當多[2]∼[6],主要的精神在於利用已知的片段資訊來估計或重建 其完整的資訊,在本論文中,吾人引用 2 種型態的資料外差法:
  • 11. 2 1. 利用已知的片段時間資料重建其完整的頻域響應[2]。 2. 利用已知的片段頻率資料重建其完整的時域響應[3]。 在以 FDTD 法模擬電路時所需的執行時間步階數目龐大,若是模擬的結構複雜 度又高,則模擬的時間將會過長而顯得效率不彰,吾人減少 FDTD 法執行的步 階數,將此片段的時域資料引入資料外差法重建其完整的頻域響應[2],而由於 FDTD 法模擬時執行的時間步階數目減少,自然地也節省了電路模擬的時間。此 外在論文中也將介紹一種結合散射參數的 FDTD 演算法[7],本文中簡稱為散射 參數法,此種演算法在進行電路模擬時省下了等效電路模型的推導,只需要將其 散射參數經由向量網路分析儀或是由元件的 data sheet 取出,再通過傅利葉反轉 換為時域的資料便可以進行 FDTD 法的模擬,如此解決了一般微波電路等效模 型難以取得的困難,然而先前取出的散射參數資料往往只侷限於某個頻段的範 圍,吾人將此一片段頻域資料引入資料外差法重建其完整的時域響應[3],如此 散射參數法便可以更完整的應用在電路模擬之上。 1.2 論文大綱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其大綱如下: 第一章:序論,說明論文研究的動機。 第二章:FDTD 基本的演算法介紹、公式推導過程、運算時常使用的 MUR 與 APML 吸收邊界以及用來在空間中產生均勻平面波的全場/散射場公 式。 第三章:首先推導集總元件在 FDTD 下之公式以及當做激發源的阻抗性電壓源, 接著有模擬電路的等效電壓源法及等效電流源法的介紹,最後模擬一 LC 串聯的帶通濾波器做為此三種方法的驗證。 第四章:外差法(Data extrapolation)的簡介與演算法推導,包含時域資料的重建與 頻域資料的重建,然後加入實際的模擬與討論。 第五章:本章為 FDTD 與外差法的結合,先介紹在 FDTD 中加入 S-parameter 的電 路模擬方法(散射參數法)並應用模擬一個低通濾波器。再模擬一低雜訊
  • 13. 4 第二章 FDTD 演算法 時域有限差分演算法 (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FDTD ),將 馬克斯威爾方程式(Maxwell’s Equations)中微分型式的法拉第定律與安培定律以 中央差分離散化後,電場與磁場各有 X、Y 與 Z 方向分量,此六個差分式經由跳 步(leapfrog)的方式計算出整個模擬空間的電磁場在時域上的場量,並可經由傅利 葉轉換得到頻域的響應。 2.1 FDTD 公式推導 首先,考慮空間中的介質為均勻(homogeneous)、線性(linear)、各向同性 (isotropic),而且介質的本構參數( constitutive parameter )不會隨著時間改變, 則微分型式的法拉第定律與安培定律可表示如下: H E t µ ∂ ∇× = − ∂ r r (2.1) E H t ε ∂ ∇× = ∂ r r (2.2) 式中,μ 為 導 磁 係 數 (permeability),ε 為 介 電 常 數 (permittivity)。本 論 文 皆 採 用 直 角 座 標 系 , 因 此 將 上 述 兩 個 旋 度 方 程 式 離 散 化 可 將 (2.1)與 (2.2)改寫成: 1 1 1 1 1 1 Hx Ey Ez Ex Hz Hy t z y t y z Hy Ez Ex Ey Hx Hz t x z t z x Hz Ex Ey Ez Hy Hx t y x t x y µ ε µ ε µ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a~f) 根 據 Yee[1]的 標 示 法 , 則 空 間 上 任 一 點 的 座 標 位 置 可 表 示 為 : ),,(),,( zkyjxikji ∆∆∆=
  • 14. 5 而空間中任一點的位置與時間之函數則可表示為: ),,,(),,( tnzkyjxiFkjiFn ∆∆∆∆= 其中 i、j 與 k 分別對應直角座標系中 x、y 與 z 三個座標軸的位置,Δx、Δy 與 Δz 則為其上的最小單位長度,而 n 為對應於時間軸上的點,Δt 為時間軸上的 時間間隔。 Maxwell’s Equations的離散化是經由對時間以及空間的微分式進行二階中央 差分的近似,表示如下: ( ) ( ) ( ) ( ) ( ) ( ) 2 2 2 1 1 2 2 2 1 1 , , , , , , 2 2 ( ) 1 1 , , , , , , 2 2 ( ) 1 1 , , , , , , 2 2 ( ) , , , , , , ( )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F i j k F i j k F i j k O x x x F i j k F i j k F i j k O y y y F i j k F i j k F i j k O z z z F i j k F i j k F i j k O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a~d) 其中函數 O( )為誤差項,這就是 FDTD 在計算上產生數值色散的主因;此外,觀 察(2.4a∼d)式,實際在計算的時候電場與磁場在空間網格與時間步階上是相差半 格交錯配置,每個電場分量周圍會被磁場所包圍,而每個磁場分量也會被電場分 量所包圍。所以,FDTD 演算法的空間配置必需遵循著上述的規律,吾人將其空 間配置圖表示成圖 2.1。時間步階的配置也是相似的方式,電場與磁場的時間步 階相差了 1/2 的間隔,循序交互的計算電場與磁場的場量值,這種技巧便稱為 跳步(leapfrog)式計算,其示意圖表示成圖 2.2。
  • 15. 6 圖 2.1 FDTD 單位空間網格的電磁埸空間配置 圖 2.2 FDTD 電 磁 場 演 算 順 序 圖 EE EE HHH EE EE HHH EE EE t=1.5Δt t=Δt t=0.5Δt t=0 t=2Δt x=3Δxx=Δx x=2Δxx=0
  • 16. 7 經過時間與空間之二階中央差分近似後,(2.3a∼f)之 Maxwell’s equations 離散化 為: 1/2 1/2 , , , , , , , , 1 , , , 1, 1/2 1/2 , , , , , , 1, , , , , , 1 1/2 1/2 , , , , , , ( ) ( ) ( ) ( ) ( n n n n n n x i j k x i j k y i j k y i j k z i j k z i j k n n n n n n y i j k y i j k z i j k z i j k x i j k x i j k n n n z i j k z i j k x i j k t t H H E E E E z y t t H H E E E E x z t H H E E y µ µ µ µ 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1, , 1 1/2 1/2 1/2 1/2 , , , , , 1, , , , , 1 , , 1 1/2 1/2 1/ , , , , , , 1 , , 1, , ) ( ) ( ) ( ) ( ) ( n n n x i j k y i j k y i j k n n n n n n x i j k x i j k z i j k x i j k y i j k y i j k n n n n n y i j k y i j k x i j k x i j k z i j k t E E x t t E E H H H H y z t t E E H H H z x µ ε ε ε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2 , , 1 1/2 1/2 1/2 1/2 , , , , 1, , , , , 1, , , ) ( ) ( ) n z i j k n n n n n n z i j k z i j k y i j k y i j k x i j k x i j k H t t E E H H H H x yε ε + + + + + + + + − ∆ ∆ = + − − − ∆ ∆ (2.5a~f) 2.2 Courant 穩定準則 由於旋度運算子以中央差分法近似的關係,使得 FDTD 在運算上會產生數 值色散,進而影響了整個數值計算的準確度,因此必須對於這樣的誤差給予規 範,使得計算得來的結果能有一個可信賴的準確度。 因此,FDTD 演算法中,對於時間單位 ∆t 以及空間網格的單位 ∆x、∆y、∆z 的選擇就必須使得計算中的數據不會因為數值的不穩定而發散。假設所使用的最 高的主要頻率為 uf ,為了提升記算結果的準確度,須增加空間的取樣率,一般 而言,∆x、∆y、∆z 的選擇是在一個波長 uλ 的 1/10,不過確實的選擇情形仍須就 實際的模擬結構以及系統的資源加以衡量。而時間單位 ∆t 的選擇為了保證數值 不發散必須要能滿足下列穩定準則[8]:
  • 17. 8 1 2 2 2 2 max 1 1 1 1 t v x y z −   ∆ ≤ + +  ∆ ∆ ∆  (2.6) 其中 maxv 為模擬結構中電磁波傳遞最快的波速,而在實際的計算之中,通常以自 由空間中的光速來代表。 2.3 激發源 使用 FDTD 做數值計算時,通常必須將一個電壓源或電流源加入模擬的結 構之中,藉此得到吾人有興趣的頻域或時域的響應,用來分析模擬物的特性。在 不同的模擬結構中,必須選擇能與模擬結構相互配合的激發源才能得到較為正確 的模擬結果。 寬頻的高斯脈波(Gaussian pulse)為一理想的激發源(2.7),因為在頻域上它 仍是高斯脈波的型式,所以可以確保在頻域上所有頻率值皆存在。 2 2 0( ) ( ) t t T sf t e− − = (2.7) 0t : 延遲時間 T : 脈波寬度 電壓是電場對長度積分的結果,若欲在微帶線結構(圖 2.3)中的訊號線與地 之間加入一壓降 V 可藉由改變電場 zE 來達成。模擬結構中 y=0 處稱為電源平面, 將這個平面位於訊號線以下的地方以 z 向的電場激發形成一個電壓源,並將電源 平面假設為一個磁牆(magnetic wall)以模擬電壓源開路的效應,根據虛像定理 (image theory),令電源平面前後的磁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利用這種方式可以 將入射波失真降至最低。此外,還需要對於電源激發的時間以及反射波回來的時 間做一規劃,務必使電壓源在反射波回來前激發完全,並以吸收邊界取代,以確 保電壓源不會造成二次反射。
  • 18. 9 Microstrip Line rε Ground Plane ExcitationSource SourcePlane y x z 圖 2.3 微帶線邊緣激發電壓源 2.4 吸收邊界條件 以 FDTD 進行數值模擬時,一般都是在開放的空間(open region)模擬,也就 是在做數值計算時所需要的空間區域(spatial domain)至少有一個方向上是無界限 的。然而電腦的記憶體資源有限,無法處理一個無限大的模擬空間,只能處理有 限大小空間的問題,因此,必須在最外圍的邊界進行特殊的處理,使得原本向邊 界外傳播的電磁波被吸收掉,用以模擬無窮大的空間,這類的邊界處理稱為吸收 邊界條件(ABC,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在 FDTD 的計算當中,ABC 的 處理相當重要,吸收效果不佳的 ABC 會導致模擬出來的結果的準確度不佳。 為了實現吸收邊界的概念,我們考慮一個有限大小的空間網格所組成的計 算空間(圖 2.4),A 表示一有限大小的空間網格所組成之計算空間,而 B 為截斷 此空間之虛擬吸收牆。在計算空間 A 中,我們使用式(2.5a~f)之 FDTD 公式來計 算 A 內所有電磁場分布的情形,然而吸收邊界上的電磁場則不能利用上述的式 子來完成,因為這些 FDTD 公式是利用二階中央差分的方法所推導出來,計算 時必須使用空間上相距半個網格的電場值與磁場值,然而在邊界上相距半個空間 網格的場值是沒有被定義的,因此(2.5a~f)公式在邊界上顯然是不適用的,必須 藉由其他的公式來計算。 吸收邊界一般來說可分成內縮型以及外擴型兩大類,內縮型是以波動方程 式(wave equation)為基礎的吸收邊界,目前有: Mur[9]、DBC[10]、COM[11]等, 優點是計算速度快、不佔記憶體空間,缺點為吸收效果較差,反射係數約在-20dB 至-40dB 之間;外擴型通常是附加於原先 FDTD 計算的程式上,於原本的計算空 間外加上一層能衰減電磁波的材料,具有非常良好的吸收效果,目前有 Berenger PML[12]、Anisotropic PML[13]等,約可將反射係數降低至-70dB 以下,且較不 易受到入射角度及頻率的影響,相對的也必須付出額外的記憶體空間以及增加計 算時間,隨著模擬結構的增加所額外付出的資源也更為可觀。因此,可根據不同
  • 19. 10 的需求選擇使用不同的吸收邊界。 A B 圖 2.4 有限體積之計算空間示意圖 2. 4. 1 Mur 一階吸收邊界 Mur 吸收邊界[9]的優點為應用簡單、執行速度快,所需的記憶體較少,但 對於吸收的效果較為不好,尤其當電磁波不是正向入射至吸收邊界時,吸收效果 更差。 此種 ABC 的做法是在邊界上利用波動方程式計算出邊界上的電場值,並不 須要包圍電場的積分路徑,只與前一格的電場或磁場值有關,所以對於正向入射 的電磁波有最佳的吸收效果。如圖 2.5,假設吸收邊界位於 X=0 的平面,電磁波 在 X 方向傳播,則一維波動方程式可寫成: 1 0 U U x c t ∂ ∂ − = ∂ ∂ (2.8) 接著使用二階中央差分法將上式離散化,則(2.8)式可改寫為: 1 1 0 1 1 0( )n n n nc t x U U U U c t x + +∆ − ∆ = + − ∆ + ∆ (2.9) 其中 U 可為電場或磁場,需要依照吸收邊界擺放的位置而決定,c 為電磁波傳播 的速度。由上式可看出,Mur 吸收邊界計算時只需用到前一步在邊界上的值,以 及邊界前一格的值,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記憶體需求,所以不需大量的記憶體空 間,因此能有最佳的執行效率,但卻因為 Mur 吸收邊界只考慮正向入射的計算, 所以吸收效果才會不好。
  • 20. 11 圖 2.5 入射到吸收邊界的電磁波 2. 4. 2 Anisotropic PML 吸收邊界 完美匹配層 PML (Perfect Matched Layer) 的觀念最先由 Berenger 於 1994 年 所提出[12],其優點為可提供反射係數相當小的吸收層,且吸收效果與入射波的 頻率、方向和極化無關,但是缺點為計算時需要較多的記憶體,而且吸收層內的 每一個方向的電磁場要在分成兩個分量,這相對於模擬空間裡所使用的 FDTD 公式截然不同,因此在程式的撰寫上契合度較差。基於這些原因,Z. S. Sacks 在 1995 年提出 PML 的另一種新做法[13],即是將 PML 設計成各向異性(Anisotropic) 介質,如此便不用將電磁場分成兩個分量,再藉由控制吸收層內的導電係數( Eσ ) 與導磁係數( Mσ ),將入射的電磁波衰減,便可達到吸收的效果。在 1996 年 S. D. Gedney 進行了較完整的推導,解釋了 APML 的原理[14]。 APML 的基本理論,吾人可藉由圖 2.6 來說明,假設 media 1 為同方性介質, media 2 為單軸各向異性介質的吸收層,介面的位置在 z = 0 平面,在單軸各向異 性介質內傳播的電磁波也屬於平面波且符合 Maxwell’s Equation,所以可將旋度 方程式表示成: 0 0 a a r rE H H Hβ ωµ µ µ β ωε ε ε× = × = − r rr r r r (2.10) 根據相位匹配(phase matching) i a x x β β= ,所以 a i a x z x zβ β β= + r v v 。而介電係數與導磁係 數的張量可表示為: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a c a c b d ε µ        = =           (2.11)
  • 21. 12 因為 media 2 的材料特性對稱於 z 軸,且為了達到入射波在 media 1 與 media 2 的 界面處不產生反射,所以 1/xx yy zzε ε ε== 、 1/xx yy zzµ µ µ= = 。 y x Er Hr Ei Hi Ht Ei Media 1 Media 2 z 圖 2.6 平面波入射示意圖 又根據複數的介電係數 /c jε ε σ ω= − ,對於損耗性的單軸各向異性介質,可選擇 01 /a jσ ωε= + ,因此式(2.11)可改寫成: 0 0 0 1 0 0 0 1 0 1 0 0 1 j j j σ ωε σ ε µ ωε σ ω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 為了能夠與 FDTD 做一完整的結合,故需將上述之結果予以離散化,首先以安 培定律(Ampere’s Law)的矩陣表示式開始: 0 0 0 0 1 0 0 0 1 0 1 0 0 1 y zz x z z r y x z HH jy z H H j z x j H H x y j σ ωε σ ωε ε ωε σ ω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y z E E E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
  • 22. 13 由矩陣可看出電場的 Ex 與 Ey 分量是位於一個有損的介質之中。接著以二階中 央差分的方法,將這兩分量展開成適用於 FDTD 計算的形式,可得到: 1/2 1/2 1/ 2 1/2 1 , 1, , , , , 1 , ,0 1/ 2, , 1/2, , 0 0 2 2 2 (2 ) n n n n n n z i j k x i j k y i j k y i j kz x xi j k i j k z r z H H H Ht t E E t t y z ε σ ε σ ε ε 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4) 1/ 2 1/2 1/ 2 1/ 2 1 , , 1 , , 1, , , ,0 , 1/2, , 1/2, 0 0 2 2 2 (2 ) n n n n n n x i j k x i j k z i j k z i j kz y yi j k i j k z r z H H H Ht t E E t t z x ε σ ε σ ε ε 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5) 而 Ez 的處理上較 Ex 與 Ey 複雜,因為其介電係數和頻率成非線性相關,故必須 經由電通密度(Electric Flux Density)來計算電場值,z 方向的電通密度可以寫成: 0 0 0 0 1 1 r z z z z r z z D E j D j E j j ε ε σ ω ωε ε σ ωε ωε   = ⇒ + =   + (2.16) 因此(2.13)式的 z 方向分量可寫成: y x z H H D x y t ∂ ∂ ∂ − = ∂ ∂ ∂ (2.17) 以二階中央差分法展開後可得: 1 , , 1/ 2 , , 1/ 2 1/ 2 1/ 2 1/ 2 1/ 2 1, , , , , 1, , ,n n z zi j k i j k n n n n y i j k y i j k x i j k x i j k D D t x y H H H H+ + + + + + + + +    = + ∆ − ∆ ∆   − − (2.18) 接著將(2.16)式以傅利葉轉換將 jω 以 / t∂ ∂ 替換,即頻域轉換至時域的形式,再 以二階中央差分法展開後可得到: 1 1 , , 1/2 , , 1/2 , , 1/2 , , 1/2 0 0 0 1 1 1 2 2 n n n nz z z z z zi j k i j k i j k i j k r t t E E D D σ σ ε ε ε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9)
  • 23. 14 從(2.18)及(2.19)式可得知,使用在 APML 吸收層的法方向電場方程式需要 兩個步驟去做計算,並需要多一個記憶體空間儲存電通密度;而在磁場的處理上 也可以透過法拉第定律(Faraday’s Law)使用相同的方法。這種完美匹配層不僅可 以應用在非均勻介質的情況,具損耗性以及色散特性的材料也可以藉由改變複數 介電常數而得到。 在 FDTD 中,如果這單軸各向異性的介質中具有高損耗的特性,電磁波入 射到該介質中不會產生反射並快速的衰減,在最外圍吾人可以使用 PEC 將模擬 空間截斷,縱使在 PEC 處會產生反射,但是由於是處在高損的材料中,反射回 來的電磁波能量也是微乎其微。
  • 24. 15 第三章 集總元件模擬 上一章介紹了 FDTD 演算法基本的架構,主要運用在電磁波的模擬;而從場 的觀點而言,電壓及電流分別可以類比為電磁波中的電場及磁場,因此將 FDTD 延伸後,FDTD 也可運用模擬電路的問題。本章裡,吾人首先將推導集總元件法 如何在 FDTD 網格上加入集總元件的模擬[15][16][17],如:電阻、電感、電容 及阻抗性電壓源等,此方法的優點在於不需額外的計算步驟便可直接模擬;缺點 為當集總元件的電路愈複雜時,愈難推導其所等效之電路的 FDTD 公式。接著 將介紹如何利用 SPICE 解集總電路的方法,與 FDTD 做一連結[18],此種方法稱 為「等效電源法」,分成使用 FDTD 上所取出的電壓值做連結的等效電壓源法, 以及使用 FDTD 上所取出的電流值做連結的等效電流源法;由於 SPICE 與 FDTD 的模擬均是建立在時域的架構上,因此在連結上相當直接,吾人只要在 FDTD 模擬時,取出做連結的電壓值或電流值,代入 SPICE 的等效電路當成其電壓源 或電流源,解完後再反代回來 FDTD 上的網格電場,便可完成一個步階的計算。 3.1 三維集總元件演算法 集總元件演算法是以 Ampere`s Law 出發,推導出使得空間網格具有元件特 性的 FDTD 表示式。推導流程由馬克斯威爾方程式的安培迴路定律出發: c L D H J J t ∂ ∇× = + + ∂ uv uuv uuv uuv (3.1) 其中 cJ v = Eσ v 為傳導電流密度(electrical condition current density), D t ∂ ∂ v 為位移電流 密度 ( displacement current density ),而 cJ v 的時間步階與磁場一致是屬於第 n+1/2 格,因為在 FDTD 裡面求電場皆是使用整數步階,當我們遇到第 n+1/2 個步階的 時候,可以將第 n+1 步階與第 n 步階求平均,稱之為 semi-implicit formation,這 樣一來,可以得到收斂的穩定結果,在其他很多 FDTD 相關的應用常常出現。 因此 cJ v 離散化後將為: ( )1/ 2 1/2 1, , , , , , , , , ,, , 2 n n n ni j k c i j k z z zi j k i j k i j ki j k J E E E σ σ + + + = = + v (3.2)
  • 25. 16 為了要模擬集總元件,依據[16]在二維 FDTD 的作法,必需在上式的右手邊加上 集總電流密度, LJ ,則(3.1)重寫如下: c L D H J J t ∂ ∇× = + + ∂ v v v v (3.3) 而在一般模擬的情況裡,皆是假定於自由空間中,條件分別假設為 ( 0 0cJσ = = v , ),所以(3.3)式簡化成: L D H J t ∂ ∇× = + ∂ v v v (3.4) 接著將(3.4)式改成積分式: L C S S E H dl dS J dS t ε ∂ ⋅ = ⋅ + ⋅ ∂∫ ∫ ∫ v v v vv v (3.5) 為求簡化,假設元件置於 z 方向上,則其電流密度為: L L I J x y = ∆ ∆ (3.6) 其中 LI 可能是電位勢(electric potential) , ,|z i j kV E z= ∆ 之時間導數、時間積分、純 量倍數或非線性的函數。將(3.6)式代入(3.4 式)並經由中央差分得到集總電路元件 在 FDTD 網格中之電磁場分布表示式: 1 1/ 2 1/2 , , , , , , 0 0 n n n n z z Li j k i j k i j k t t E E H I x yε ε + + +∆ ∆ = + ∇× − ∆ ∆ (3.7) 其中 1/2 1/2 1/ 2 1/2 1/2, , 1/2, , , 1/ 2, , 1/2,1/ 2 , , | | | | | n n n n y i j k y i j k x i j k x i j kn i j k H H H H H x y + + + + + − + −+ − − ∇× = − ∆ ∆
  • 26. 17 3.1.1 電阻 電阻的電壓電流關係式為 V = I R。假設電阻位在網格的 z 方向上,流過電阻的 電流為: , ,|L z i j kV E z= ∆ 1/ 2 1 , , , , , ,| ( | | ) 2 n n nL z i j k z i j k z i j k s s V z I E E R R + +∆ = = + (3.8) 其中 sR 為電阻值,將(3.8)式代入(3.7)式中,可以得到電阻在 FDTD 網格中相對應 之電場時間步階關係式: 1 1/20 0 , , , , , , 0 0 1 2 | | | 1 1 2 2 n n ns z i j k z i j k i j k s s t z t R x y E E H t z t z R x y R x y ε ε ε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如此該網格便具有電阻的特性,傳播經過該網格的電磁場如同跨過一電阻的效應 一般。 3.1.2 電容 電容的電壓電流關係式為 /I C dV dt= ⋅ ,若以二階中央差分法將電壓對時間 的微分項離散化,則假設電容位在網格的 z 方向上,流過電容的電流為: 1/2 1 , , , , , ,| ( | | )n n n z i j k z i j k z i j k C z I E E t + +∆ = − ∆ (3.10) 其中 C 為電容值,將(3.10)式代回(3.7)式中,可以得到電容在 FDTD 網格中相對 應之電場時間步階關係式: 1 1/20 , , , , , , 0 | | ( ) | 1 n n n z i j k z i j k i j k t E E H C z x y ε ε + + ∆ = + ∇× ∆ + ∆ ∆ (3.11)
  • 27. 18 如此該網格便具有電容的特性,傳播經過該網格的電磁場如同跨過一電容的效應 一般。 3.1.3 電感 電感的電壓電流關係式為 /V L dI dt= ⋅ ,改寫成 (1/ )I L Vdt= ⋅ ∫ 。接著假設電 感位在空間網格的 z 方向上,將其離散化後可得: 1/2 , , , , 1 | | n n m z i j k z i j k m z t I E L + = ∆ ∆ = ∑ (3.12) 其中 L 為電感值,將(3.12)式代回(3.7)式中,可以得到電感在 FDTD 網格中相對 應之電場時間步階關係式: 2 1 1/2 , , , , , , , , 10 0 ( ) | | | | n n n n m z i j k z i j k i j k z i j k m t z t E E H E L x yε ε + + = ∆ ∆ ∆ = + ∇× − ∆ ∆ ∑ (3.13) 如此該網格便具有電感的特性,傳播經過該網格的電磁場如同跨過一電感的效應 一般。 3.1.4 二極體 首先我們列出二極體之電流/電壓關係式為: ( / )1/2 , , 0| ( 1)zqV kTn z i j kI I e+ = − (3.14a) 1/ 2 , ,|n z i j k L I J x y + = ∆ ∆ (3.14b) 其中 0I 為二極體之逆向飽和電流、k 為波茲曼常數、q 是電子的帶電量、T 代表凱氏溫度(通常都以室溫 0 300 K 來表示),而 zV 則是二極體上的跨壓。將式 (3.14a)、(3.14b)代入式(3.7)中,我們可以得到二極體在 FDTD 網格中相對應之電
  • 28. 19 場時間步階關係式: , ,( | / )1 1/ 2 , , , , , , 0 0 0 | | | ( 1) n z i j kqE z kTn n n z i j k z i j k i j k t t E E H I e x yε ε − ∆+ +∆ ∆ = + ∇× − − ∆ ∆ (3.15) 特別要考慮的是,由於我們在計算指數函數項時,所取的電場是取前一個 時間步階就已經算好的電場,因此,當二極體上的跨壓超過 0.8V 的時候,會造 成數值上的不穩定。為了解決這一個不穩定的問題,於是我們便找出了一個能夠 處理數值穩定的方法,那就是將電場利用 semi-implicit 的更新方法: 1/ 2 1 , , , , , , 1 | ( | | ) 2 n n n z i j k z i j k z i j kE E E+ + = + (3.16) 利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將式(3.15)改寫成: 1 , , , ,( ( | | ) / 2 )1 1/2 , , , , , , 0 0 0 | | | ( 1) n n z i j k z i j kq E E z kTn n n z i j k z i j k i j k t t E E H I e x yε ε + − + ∆+ +∆ ∆ = + ∇× − − ∆ ∆ (3.17) 式(3.17)為一超越方程式(transcendental equation),我們利用牛頓法(Newton’s method)(見 3.2.3 節)來求解這個方程式的電場之時間步階關係式,如此一來便可 解決二極體跨壓超過 0.8V 時所造成之數值不穩定的問題。如此處理之下該網格 便具有二極體的特性,傳播經過該網格的電磁場如同跨過一二極體的效應一般。 3.1.5 阻抗性電壓源 在一般微波電路的模擬中,常用的電源形式就是阻抗性電壓源。阻抗性電壓源 與傳輸線匹配,是一個無反射的匹配電源,一樣假設元件位在 z 方向上,其在 FDTD 網格上的示意圖如下:
  • 29. 20 圖 3.1 阻抗性電壓源在網格上之示意圖 由上圖可知阻抗性電壓源的電壓與電流的關係式為 LV I Rs Vs= ⋅ − ,因此可將電 流整理成離散化的型式: 1/2 1/2 1 , , , , , ,| ( | | ) 2 n n n n s z i j k z i j k z i j k s s Vz I E E R R + + +∆ = + + (3.18) 其中 sR 為電內部電阻, 1/2n sV + 為電壓源,將(3.18)式代入(3.7)式,整理後可得 阻抗性電壓源在 FDTD 網格中,相對應之電場時間步階關係式: 1 1/20 0 , , , , , , 0 0 1/20 0 1 2 | | | 1 1 2 2 1 2 n n ns z i j k z i j k i j k s s ns s s t z t R x y E E H t z t z R x y R x y t R x y V t z R x y ε ε ε ε ε 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9) 此種匹配的訊號源能使用在微帶線饋入的結構,對於需要同軸饋入的結構也有不 錯的模擬效果。 由以上這些集總元件 FDTD 式的推導得知,吾人只要將集總元件的電流與 電壓關係式求出,並將其轉換成離散化的型式,如(3.18),則無論是主動或是被 動元件,線性或是非線性元件,均可在 FDTD 下模擬。然此種方法的限制卻在 當集總元件的電路愈龐大時,其所代表整體電路的電流與電壓關係式也愈趨複 雜,因此很難推導出離散化的型式以代入計算。 - V + x z y Ex i-1,j,k Ex i,j,k Ex i-1,j,k+1 Ex i,j,k+1 Ez i-1,j,k Ez i+1,j,k Hy i-1,j,k Hy i,j,k + Vs Rs IL
  • 30. 21 3.2 等效電源法 上節提出了以電壓/電流關係式來模擬集總元件的方法,然而在集總元件法裡 面,每一個元件的大小只能設定為一個網格,與實際中的大小可能不符合,例如 一 x 方向的電阻,在集總元件法裡只能設為 dx 也就是一 x 方向網格大小,但是 實際上,元件的尺寸大多數倍於這個大小,多少會產生誤差。另外一方面,主動 元件如 FET 的等效電路往往非常複雜,如果運用集總元件法的話,將會使整個 程式異常複雜,而增加運算時間與撰寫程式方面的難度。Thomas 在 1994 年的時 候提出把 SPICE 的集總電路當成是 FDTD 的副網格模組( Sub-grid Models )的觀 念[18],此方法無非是把 SPICE 解電路的能力與 FDTD 計算場論的能力做一完整 的結合。相對於集總元件演算法,此方法的優點在於當模擬結構下的集總電路改 變時,吾人只要變動 SPICE 下的敘述即可,而不用再重新推導出集總電路的 FDTD 表示式。等效電源法共分為使用電壓值做連結的等效電壓源法[20],以及 使用電流值做連結的等效電流源法[21],吾人接著就分別介紹。 3. 2. 1 等效電流源法 等效電流源法的精神,主要是從 FDTD 網格上的磁場之中取出可代入 SPICE 計算的電流源,再將以此電流源為基礎解出橫跨在元件上的電壓,反代回 FDTD 的電場網格上。如圖 3.2: Ground 1/2, ,y i j k H + 1/2, ,y i j k H − , 1/2,x i j k H + , 1/2,x i j k H − 微帶線 等效電流源 z y x totalI 圖 3.2 等效電流源法概念圖
  • 31. 22 基於 Maxwell`s Equation 的安培定理(Ampere`s Law),如果對磁場作封閉線 積分,可以得到位移電流與元件電流的總和,而此總和電流,就是我們要用來取 代主被動元件效應的等效電流源。假設元件在 z 方向,因此可由(3.20)式推導得 到(3.21)式: c L D H J J t ∂ ∇× = + + ∂ uv uuv uuv uuv (3.20) ( ) ( )z dev z E zx y H x y J x y z t ε ∂ ∆∆ ∆  ∇× ⋅∆ ∆ = + ⋅∆ ∆  ∆ ∂  uuv (3.21) 其中 devJ 為通過元件的電流,式(3.21)右式的 x y z ε∆ ∆ ∆ 的物理意義上等效一平行板的 電容值,我們將它以 tC 表示,則 t x y C z ε∆ ∆ = ∆ (3.22) 接著假設通過元件的總電流,也就是磁場環積分所得為 totalI : ( )total z I H x y= ∇× ⋅∆ ∆ uuv (3.23) 然後把(3.23)式轉換成離散式: ( ) ( )1/2 1/21/2 1/2 1/2 , , , 1/2, , 1/ 2, 1/2, , 1/2, , n nn n n total z x x y yi j k i j k i j k i j k i j k I I H H x H H y + ++ + + − + + − = = − ∆ + − ∆ (3.24) 最後把(3.21)式簡化成: dev t dev total dV C I I dt + = (3.25) 為了能更方便理解等效電流源法的意義,我們可以將式(3.25)用一簡單之等 效電路表示,如圖 3.3 所示:
  • 32. 23 + - devVtotalL devI 等效電路 主被動元件 totalC 圖 3.3 等效電流源法之等效電路示意圖 在圖 3.3 裡面,右邊的方框表示我們所欲取代的原始主被動元件之等效電 路,這個部分假設已知,另外 totalI 可以經由 FDTD 運算磁場的封閉線積分得到, 而 tC 也可以直接求得,如此即可求出整個等效電路裡面,所有節點的電壓與電 流值,也就是可以得到整個元件的端電壓 devV ,我們將此數值除以 dz,就是等效 電路輸出(入)埠所在網格的 zE ,如此即可融入在整個 FDTD 的運算裡,繼續隨著 時間步階增加而向前推移。至於求解節點電壓、電流的方法,則可以應用牛頓法, 用來解每一個時間點的電壓電流。 在每一次時間步階裡,電場磁場會隨著更新而不同,也因此磁場環積分也會 更新,也就是 totalI 會被更新,再一次被導入等效電路裡推導,最後得到 devV ,產 生更新的 zE ,我們將流程寫在圖 3.4: data {FDTD 牛 頓法 3/2n H − 3/2n totalI − 1/2n totalI − 1/2n totalI +1n devV − n devV time step time step time step 等效電流源法 等效電流源法 等效電流源法 1 1 n ndev dev V E l − − = ∆ n ndev dev V E l = ∆ 1/2n H + 1n E − 3/2n H + n E 圖 3.4 等效電流源法的計算流程圖
  • 33. 24 假設以時間步階 n-1/2 為例,我們對磁場封閉面線積分後,得到 1/2n totalI − ,而據 此得到的 devV 應該是屬於時間步階 n-1/2,但是一般情況下,都被直接當作下一個 時間步階 n 之數值以求得 n E ,如此一來步階相差了半步,但是多數的情況下影 響不大,因為我們一般所設定的時間間格都很小,約在 12 10− 秒左右;如果要考 慮此微小誤差的話,就需要更複雜一些的計算流程,因此 n devV 可用下式來求得: 1/2 1/ 2 2 n n n dev dev dev V V V − + + = (3.26) 在限定可接受的誤差範圍內,我們可用 1/ 2n devV − 代替 n devV 。 3. 2. 2 等效電壓源法 類似於等效電流源法的步驟,等效電壓源法的精神,主要是從 FDTD 網格 上的磁場之中取出可代入 SPICE 計算的電壓源,再將以此電壓源為基礎解出橫 跨在元件上的電壓,反代回 FDTD 的電場網格上。如圖 3.5: Ground 微帶線 z y x , 1/2, 1y i j k E + + , 1/2,y i j k E + , 1, 1/2z i j k E + + 等效電壓源 圖 3.5 等效電壓源法概念圖
  • 34. 25 圖 3.5 描述一主被動元件中的輸入或輸出埠上,利用等效電壓源取代之情 形,每一等效電壓源都是垂直放置於微帶線邊緣的格子上,並且用細導線(via) 分別連接到接地平面與微帶線之輸入(出)埠。這些細導線是由完美導體(PEC)所 組成,並提供等效電壓源一個電壓參考的準位。等效電壓源法主要是由法拉弟定 律(3.27)去推導, s C d E dl B ds dt ⋅ = − ⋅∫ ∫ uv uv (3.27) 接著對圖 3.5 中的 1C 迴路作線積分,接著作離散化得到: , 1, 1/ 2 , , 1/ 2, 1/ 2, , 1,1 , 1/2, 1/ 2 z y z yi j k i j ki j k i j kC x i j k E dl E z E y E z E z H y z t µ + + ++ + + + ⋅ = ⋅∆ − ⋅∆ − ⋅∆ + ⋅∆ ∂ =− ∆ ∆ ∂ ∫ uv (3.28) 其中, , 1/2, 1/ 2xi j kH y zµ + + ∆ ∆ 這一項可視為是 1C 的磁通量 1ψ ,而磁通量和網格電流 1CI 的比值為電感 1L : 1 1 1x CH y z L Iψ µ= ∆ ∆ = (3.29) 根據式(3.28)、(3.29),我們可以得到: 1 1 1 C loop dev dI L V V dt − = + (3.30) 其中, 1L 是 FDTD 網格內之空間電感(space inductance), 1loopV 是對沿著網 格邊緣的電場作迴路線積分所得到的,而 1CI 是流過 1C 的迴路電流。同理,我們 對於主動面左手邊 2C 的網格也是利用相同的方法來處理。 接著,擴展到有 N 個等效電壓源,放置於與微帶線等寬之 FDTD 網格上, 並且我們可以將所有網格的迴路電流之總和用 devI 表示,稱為裝置電流。根據式 (3.30),我們可以得到:
  • 35. 26 dev total total dev dI L V V dt − = + (3.31) 其中 2 , 1 / N loop i total i i total V V L L= = ∑ (3.32) 2 1 1 1total N i i L L= = ∑ (3.33) 2 22 ( ) ( )iL y z µ π = ∆ + ∆ (3.34) 其中, totalV 為總迴路電壓、 totalL 為 FDTD 網格中之總空間電感、而 iL 則為每 一網格之空間電感。為了能更方便理解等效電壓源法的意義,我們可以將式(3.31) 改成(3.35), dev total total dev dI V L V dt − = + (3.35)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將此方程式概念化成一個電路圖(圖 3.6): + - devV totalL totalV− devI 等效電路 主被動元件 圖 3.6 等效電壓源法之等效電路示意圖 等效電壓源主要是得自於電場的線積分,剛好與等效電流源的磁場線積分成 對比,但是大致上兩者的整個流程運算過程其實是有點類似的。等效電壓源法的 運算流程如圖 3.7:
  • 36. 27 data {FDTD 牛 頓法 3/2n H − 1/2n H − 1/2n H + 1n E − 1n devV − n devV n E time step time step time step 等效電壓源法 1 1 n ndev dev V E l − − = ∆ 1n totalV − n totalV n ndev dev V E l = ∆ 等效電壓源法 圖 3.7 等效電壓源法的計算流程圖 在每一個時間步階裡面,我們由電場得到 totalV ,接著將它與等效電路一起代 入牛頓法求解得到新時間步階的 devV 值,然後除以網格大小,使電壓轉為電場代 回 FDTD 的主程式。 3.2.3 解多重根之牛頓法推導 L R totalI totalC devV devI L R 圖 3.8 串聯電感和電阻的等效電流源模型 圖 3.8 為等效電流源模擬串聯的電感和電阻,我們可以用這個等效模型來設 定兩個變數 devV 和 devI ,因此可以推導得到兩個電路方程式:
  • 37. 28 dev total total dev dev dev dev dV I = C + I dt dI V = L +I R dt × (3.36) 而方程式裡的 totalI 可由 FDTD 的磁場環積分得到, totalC 為空間網格固定電容值常 數,只要解出 devV 與 devI ,就可根據此兩值求出電路上任何節點的電壓與電流, 因此吾人應用牛頓法逼近來求解,圖 3.9 為只有一個變數時的牛頓法解析圖: 1x 3x 2x g(x)=0 y= g(x) x 圖 3.9 牛頓法解析圖 由上圖,為求解 g( x )=0,先以 1x 為初始值,利用 g( 1x )的斜率可求得 2x ,如式 (3.37): 1 1 1 2 1 1 2 1 ( ) 0 ( ) '( ) '( ) g x g x g x x x x x g x − = = − − → (3.37) 再繼續用同樣的方法求得 3x ,由 1x 、 2x 、 3x ,可得到接近 g ( x )=0 的解,此即為 牛頓法之逼近,由式(3.37)可推導出一逼近式: 1 ( ) '( ) m m m m g x x x g x + = − (3.38) 其中 m 代表第 m 次逼近,當運算到 1mx + 與 mx 兩者差距很小的時候,此時 1mx + 即 為 g ( x )=0 的解。為了方便,吾人把描述電路的方程式,改寫成通式(3.39): ( ) ( ) ( ) dX A X B X X F X dt = ⋅ + (3.39)
  • 38. 29 而為了牛頓法求解,所以改寫成式子(3.40): ( ) ( ) ( ) ( ) 0 dX G X A X B X X F X dt = − ⋅ − = (3.40) 其中G(X)是為了牛頓法求解方便,而X為電路所設定的變數如式(3.36)中的 devV 和 devI ,A、B 為根據元件線路所決定,F 通常由 totalV 和 totalI 組成,吾人以圖 3.8 為 例子,整理成以下形式: - 0 - 0 dev total dev total dev dev dev dV C I I dt dI L I R V dt + = + × = (3.41) 接著套入式(3.39),來表示所有的方程式: 1 2 0 0 -1 0 1 - 0 total total xC I A B F X xL 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2) 其中, 1 devx V= , 2 devx I= ,所以式(3.39)是一個矩陣方程式。為了便於數值運算, 所以把式(3.40)改寫為離散式: 1 1 1 1 1 1 ( ) ( ) ( ) ( ) 0 n n n n n n nX X G X A X B X X F X t + + + + + +− = − ⋅ − = ∆ (3.43) 以上,n 表示為 FDTD 的第 n 時間步階,而第 n+1 時間步階就是吾人要求下一刻 的值,牛頓法即是用來逼近第 n+1 時間步階的值;在求第 n+1 時間步階的值時, 以第 n 時間步階當作初始值,來作逼近運算, 1 0 n n mX X+ = = (3.44) 逼近式如下:
  • 39. 30 1 1 1 1 1 ( ) ( ) n n n m m m n m G X X X J X + + + + + = − (3.45) 其中 J 稱為 Jacobian 矩陣,而 J 的每一個元素則為: p pq q G J X ∂ = ∂ (3.46) 以上式子的 pqJ 表示 J 矩陣的第 p 行第 q 列,就是 G 矩陣的第 P 個方程式對 X 矩 陣的第 q 個變數偏微分。最後式(3.45)經多次的運算逼近,就可以求得第 n+1 時 間步階的值;多變數方程式的求解,就是把所有方程式以矩陣的形式用上述的運 算法求解,實際上 SPICE 的計算方法也是基於這種運算方式。 [範例說明] 為了更便利於撰寫等效電源法程式,因此吾人規劃了一套標準化流程。 畫 出 等 效 電源 圖 定 義V與 I 列出 KVLKCL方 程 式 整 理方 程 式 套 入A、 B、 F矩 陣 代 入 牛 頓法求 解 圖 3.10 等效電流源法導入牛頓法之設計流程圖
  • 40. 31 吾人以一個 FET 的例子,加上等效電流源法來加以解說: G Lg Rg Cgd Cgs Ri gm Rds Cds Rd Ld D Rs Ls S 圖 3.11 FET 之等效電路 1. 畫出等效電源圖:將 FET 的等效電路圖之輸入輸出埠分別接上等效電流源與 空間網格電容。 Lg Rg Cgd Cgs Ri gm Rds Cds Rd Ld Rs Ls total2Itotal2Ctotal1I total1C 圖 3.12 接上等效電流源與空間網格電容 2. 定義 V 與 I:為了方便檢查所寫的矩陣有無錯誤,我們設定 V 與 I 形式為 V0~Vn,In+1~Im(n、m 為正整數,且 n<m)。要特別注意的是,為了避免某些 線路沒有被敘述到,所以每一個節點的電壓(除了虛接地的部分)與每一個相
  • 41. 32 鄰的節點之間的電流都要定義。 V0 V1 V2 V3 V4 V5 I6 I7 I8 I9 I10 I12 I11 I13 I14 圖 3.13 設定 V、I 變數 3. 列出 KVL/KCL 方程式:接著我們列出 m 個 KVL/KCL 方程式,有一點特別 要說明的是,為了方便於寫出方程式,且避免某些變數被遺漏,所以方程式 敘述以相鄰兩個節點為敘述範圍。 1 6 7 9 0 10 11 13 0 6 1 3 4 10 7 3 4 0 1 7 11 7 8 9 1. 9. 2. 10. ( ) 3. 11. 4. total m total ds g g ds I I I I g V I I I dV I C V V R I dt dI d V V V V L R I I C dt dt I I I = + = + + + = − = − − = + = = + 13 3 5 13 5 1 4 2 8 14 2 3 1 9 13 2 14 8 0 10 11 12 12. 5. 13. ( ) 6. 14. 7. 15 d d i total gd total m dI V V R I L dt dV V V V R I I C dt d V V I C I I I dt I g V I I I − = + − = + = − = + = + + + = 2 8 12 4 12 . 8. gs s s dV I C dt dI V R I L dt = = +
  • 42. 33 4. 整理方程式:接下來將以上方程式重新排列成式(3.40)的形式,以方便列為矩 陣運算。 6 7 1 0 9 10 11 13 0 1 6 3 4 10 7 3 4 0 1 7 11 1. 0 9. 0 2. 0 10. 0 3. 0 11. 4. total m total ds g g ds ds I I I g V I I I I dV C I V V R I dt dI dV dV L V V R I C C I dt dt dt I + − = − + + + = − = − − = − + + = − = 13 7 8 9 3 5 13 5 1 2 4 8 2 14 31 9 13 14 2 0 8 10 1 0 12. 0 5. 0 13. 0 6. 0 14. 0 7. d d i total gd gd total m dI I I L V V R I dt dV V V V R I C I dt dVdV C C I I I I dt dt g V I I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1 12 8 12 4 12 0 15. 0 8. 0 gs s s dV I C I dt dI L V R I dt − = − = − + = 5. 套入 A、B、F 矩陣:將以上方程式以式(3.40)為基礎,分別得到 A、B、F 矩 陣。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total g gd gd s ds ds d C L C C LA C C L =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total gs C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34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0 0 0 0 0 -1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 0 0 0 0 0 0 0 -1 0 -1 -1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 0 0 - 0 0 0 0 0 0 0 0 1 -1 -1 0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g i m s m ds R R g B R g R = 0 0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d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0 T total totalF I I=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T X V V V V V V I I I I I I I I I= 6. 代入牛頓法求解:應用之前所介紹的牛頓法原理,來求解以上矩陣,得到我 們所要的 V 與 I 變數。 3.3 模擬驗證 本節將應用上述的三種方法,即等效電壓源法、等效電流源法以及集總元件 法來應用模樣一個 LC 串聯的帶通濾波器;電路架構如下圖: 圖 3.14 LC 串聯電路示意圖 RLRS VS C L
  • 44. 35 模擬的 FDTD 相關參數及電路參數整理如下: 電容 C=3.96pF 電感 L=10nH 兩端微帶線長度 8.8mm 阻抗為 50Ω 微代線間隔為 1.532mm 基板介電係數 2.32 高度 0.8mm dt=0.4ps dx=0.383mm dy=0.383mm dz=0.265mm A.B.C 為 Mur 一階 模擬的結果取 S11 來觀察,如下圖: 6E+008 8E+008 1E+009 1.2E+009 1.4E+009 1.6E+009 1.8E+009 2E+009 Freq. (Hz) -60 -50 -40 -30 -20 -10 0 S11(dB) V-source I-source Lump 圖 3.15 LC 串聯電路之 Return Loss 比較圖 由圖可看出三種方法模擬得到的結果極為接近,而 S11 最低點的位置在 0.79G Hz 與圖上的結果類似,因此,可以說等效電壓源法、等效電流源法以及 集總元件法可以成功模擬集總元件的效應。 此外,在處理微帶線的等效電源法時,接上越多根的等效電源數將會使 得模擬的結果更為準確,但是,如此一來相同微帶線寬度所須切割的網格數也同 時增加了,這將使得模擬空間以及時間大為增加,因此使用時必需在精確度與運 算時間之間做取捨。
  • 45. 36 第四章 外差法的探討 在訊號處理的領域中,利用已知的片段資料如式(4.1)及(4.2)重建完整的資 料是相當常見而且重要的問題。例如在影像處理、通訊系統以及微波量測都可以 見到外差法的廣氾應用。從傅利葉分析的觀點看,傅利葉反轉換需要正負無限大 的頻域資料進行轉換才能得到正確的時域響應,如式(4.3) 。然而,任何實際的 頻譜量測都有它的頻寬限制,換句話說,可能因為硬體上的限制使得量測的頻譜 只包含某個頻段的資料,如此經由傅利葉反轉換得到的時域響應便不盡完整;同 理,傅利葉轉換需要正負無限大的時域資料來進行轉換才能得到正確的頻域響應 如式( 4.4 ),當計算或量測得來的時域資料只有某個時間區間的片段時,經由傅 利葉轉換得到的頻域響應也不完整。 0 0 0 ( ) , t ( ) 0 , t g t t g t t  ≤ =  > (4.1) 0 ( ) , ( ) 0 , s eK K else ω ω ω ω ω  ≤ ≤ =   (4.2) 1 ( ) ( ) d 2 j t k t K e ω ω ω π ∞ −∞ = ∫ (4.3) ( ) ( ) j t G g t e dtω ω ∞ − −∞ = ∫ (4.4) 在時域有限差分法的電路模擬過程,吾人發現上述的問題經常會遭遇到,例 如在散射參數法[7](詳見第五章的介紹)的使用中,需要用到完整的時域響應,然 而儀器的測量只提供了有限頻寬的頻域資料,在此產生了應用上的困難;此外, 在使用時域有限差分法做模擬時,常常需要相當長的模擬時間,特別是當模擬架 構越複雜時,花費的時間更是多。 基於以上的考量,根據片段的頻域資料,對它的時域響應做一個合理的估 計或重建[3]是有必要的,如此將可以使得散射參數法的使用更為完整;同樣地, 若可以從片段的時域資料重建出合理的頻域響應[2],則可以減少 FDTD 模擬的 時間步階,節省不少模擬的時間。
  • 46. 37 本節將介紹一套外差演算法(extrapolation method),分別對時域的響應以及 頻域的響應重建,並加上模擬的結果做為驗證。 4.1.1 時域響應的重建 首先考慮一個片段的頻域資料如下: 0 ( ) , ( ) 0 , e ls e s eK K ω ω ω ω ω  ≤ ≤ =   (4.5) 其中, ( )K ω 是完整的頻域資料, 0 ( )K ω 是 ( )K ω 取頻段 s eω ω ω≤ ≤ 內的片段資 料,而 sω 及 eω 為開始及截止頻率。吾人使用 Ashraf Ramadan 和 A.S.Omar 在 2001 年提出的一套帶通信號重建的演算法[3],由式(4.5)出發,流程推導如下: 首先定義幾個將要使用的運算子, { }( ) ( ) ( / 2 )TD h t h t t T= ∏ (4.6) 其中,吾人定義 1 , t ( / 2 ) 0 , else T t T  ≤ =∏   (4.7) { }( ) ( ) ( )x x x B h t h t Sinc tω ω ω π π = ∗ (4.8) { } [ ]( ) (1 ) ( )BRF s eB h t B B h tω ω= + − (4.9) 式(4.6)為時域的加窗運算(window),式(4.8)為頻域的加窗運算其中*為 convolution 運算,(4.9)則可類比為一個帶通濾波器的運算。假設 0 ( )k t 與 ( )k t 分別 為 0 ( )K ω 及 ( )K ω 時域響應,得到式(4.10), { } { }0 ( ) ( ) ( )e sk t B k t B k tω ω= − (4.10)
  • 47. 38 令 T 為 ( )k t 延展的寬度,做一技巧上的處理如式(4.11) { }( ) =k( )TD k t t (4.11) 將(4.11)代入(4.10), { }{ } { }{ } ( )0 ( ) ( ) ( ) ( )e T s T e s Tk t B D k t B D k t B B D k tω ω ω ω = − = −  (4.12) 接著將(4.2)做一個技巧性的改變,得到(4.13) ( )0 1 1( ) ( )e s Tk t B B D k tω ω = + − − (4.13) 由(4.13),可以得到 ( )k t 的表示式, ( ) ( ) 1 0 1 0 ( ) 1 1 ( ) 1 )( (1 ) e e s s T Tk t B B D k t k tB B D ω ω ω ω − −  = − + −   = − − − (4.14) 在此引入一個級數展開式(4.15), ( ) 1 0 1 n n x x ∞ − = − = ∑ (4.15) 將(4.14)中的反運算子以(4.15)的級數展開式展開, ( ) ( ) 1 0 0 0 ( ) 1 ( )1 1 ( ) ( )e T n n s e s T B Bk t k t B B D k t D ω ω ω ω − ∞ =  = −   = − − −  − ∑ (4.16) 因為在實際上的運算時,要做到無限多次的運算是很困難的,因此將(4.16)改寫 如下: ( ) 0 0 ( ) 1 ( ) nN N e s T n k t B B D k tω ω =  = − − ∑ (4.17)
  • 48. 39 其中,N 代表在運算時疊代的次數,當 N 趨近無限大時,(4.17)便還原為(4.16) 式。接著對上式做一些討論歸納: 當 N=0, 0 0( ) ( )k t k t= (4.18) N=1, ( ) ( ) 1 0 0 0 0 ( ) ( ) 1 ( ) ( ) 1 ( ) e s T e s T k t k t B B D k t k t B B D k t ω ω ω ω  = + − −   = + − −  (4.19) N=2, ( ) ( ) ( ) ( ){ } ( ) 2 2 0 0 0 0 0 0 0 1 ( ) ( ) 1 ( ) 1 ( ) ( ) 1 ( ) 1 ( ) ( ) 1 ( ) e s T e s T e s T e s T e s T k t k t B B D k t B B D k t k t B B D k t B B D k t k t B B D k t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0) 由以上歸納出, ( )1 0( ) ( ) 1 ( )N e s T Nk t k t B B D k tω ω+  = + − −  (4.21) 由式(4.21),可以重建完整的時域響應,為了更清楚表示(4.21)的物理意義及實際 上的操作過程,吾人整理成圖 4.1,並分為數個步驟解說:
  • 49. 40 K0(f) K0(t) L(f) BRF fs tof e C(f) K0(f) K1(f)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Step5 Step6 圖 4.1 時域重建演算法流程 Step 1:將一開始已知的片段頻域資料 0 ( )K f 做傅利葉反轉換(IFT)得到時域資料 0 ( )k t 。 Step 2:將 Step1 得到的時域資料加上一個時域的窗(window) 。 Step 3:將 Step2 得到的資料做傅利葉轉換(FT)得到 L(f)。 Step 4:將 L(f)經過一個帶拒濾波器(BRF)的處理,把 sf 到 ef 之間的成份濾掉,得 到 C(f)。 Step 5:將 C(f)和原來已知的 0 ( )K f 疊加在一起,得到一個新的頻域資料 1( )K f 。 Step 6:和 step1 是一樣的動作,也就是做傅利葉反轉換(IFT)得到一組新的時域資 料 1( )k t 。 由以上的流程反覆的疊代得到更新的時域資料,當 N 趨近無限大時,理論上可 以得到很正確的時域響應。
  • 50. 41 4.1.2 時域信號重建的模擬驗證 本小節將就幾個例子實際應用此外差演算法,並跟正確資料做比較。 Case1: 首先,吾人假定一組完整的頻域資料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式(4.22),其圖形 為圖4.2及圖4.3;現在假定一已知頻段如式(4.23)所表示以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 圖(4.4)及圖(4.5);為求簡化,頻域資料將只用 Mag 成份表示,其相位則不表示出 來, 1 , t 1 ( ) 2sin (2 ) ( ) ( / 2) 0 , else F f c f f t tπ  ≤ = → = =∏   (4.22) 0.5 , =3s ef Hz f Hz= (4.23)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5 1 1.5 2 2.5 Mag 圖 4.2 完整的頻域信號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2 0 0.2 0.4 0.6 0.8 1 1.2 圖 4.3 時域響應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Mag 圖 4.4 片段的的頻域信號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4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 圖 4.5 時域響應
  • 51. 42 接著將已知的頻域資料以前述之外差演算法重建,觀察疊代次數 N 為 200、300、 400 時所得的資料與正確的資料的比較,FFF 為完整的頻域資料,TTT 為完整的 頻域響應,如下圖: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5 1 1.5 2 2.5 Mag FFF N200 N300 N400 圖 4.6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2 0 0.2 0.4 0.6 0.8 1 1.2 TTT N200 N300 N400 圖 4.7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觀察上圖可以發現當疊代次數增加時,所得到的新的時域及頻域資料都更為接近 正確值,接著吾人將 N 增加到 1000,並算出此時的均方根誤差 (mean-square error) 如式(4.24), 2 [ ( ) ( )]nMean square error f t f t dt ∞ −∞ − = −∫ (4.24)
  • 52. 43 計算結果如下: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5 1 1.5 2 2.5 Mag FFF N1000 圖 4.8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2 0 0.2 0.4 0.6 0.8 1 1.2 TTT N1000 圖 4.9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N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errorF 圖 4.10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 53. 44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N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errorT 圖 4.11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由以上結果可以觀察出此種演算法計算後的結果有相當不錯的準確度。 Case2: 直覺得來說,若已知的資料越多,則所求得的資料應該是越準確,在此沿 襲 Case1 的例子,只是將 ef 增加到 3.5 Hz 如圖 4.12,所求得的結果將與 Case1 的結果進行比較,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0.45 Mag 圖 4.12 片段的的頻域信號 吾人將 N 定為 1000,所得的結果如下: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5 1 1.5 2 2.5 Mag FFF N1000 圖 4.13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 54. 45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 -0.2 0 0.2 0.4 0.6 0.8 1 1.2 TTT N1000 圖 4.14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在此將 Case1 與 Case2 的均方根誤差疊合做比較,如圖 4.15 及圖 4.16 所表示, 如我們一開始預測的,的確 Case2 的情形可以得到較準確的結果。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N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errorF1 errorF2 圖 4.15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比較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N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errorT1 errorT2 圖 4.16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比較
  • 55. 46 Case3: 吾人假定一組完整的頻域資料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式(4.25),其圖形為圖 4.17a 及圖 4.18a;現在假定一已知頻段如式(4.26)所表示以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 圖(4.17b)及圖(4.18b) 2 cos( / 2) ( ) 4 ( ) cos( ) ( / 2) 2(1 ) f tF f f t t f π π π = → = − ∏ (4.25) 0.7 , =3s ef Hz f Hz= (4.26)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2 0.4 0.6 0.8 1 1.2 1.4 Mag 圖 4.17a 完整的時域信號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2 0 0.2 0.4 0.6 0.8 1 1.2 圖 4.18a 頻域響應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 Mag 圖 4.17b 片段的時域信號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1 -0.08 -0.06 -0.04 -0.02 0 0.02 0.04 0.06 圖 4.18b 頻域響應 吾人設定 N 為 3000,所得的結果及計算出來的均方根誤差如下: -4 -3 -2 -1 0 1 2 3 4 Freq(Hz) 0 0.2 0.4 0.6 0.8 1 1.2 1.4 Mag FFF N3000 圖 4.19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2 -1.5 -1 -0.5 0 0.5 1 1.5 2 Time(sec) -0.2 0 0.2 0.4 0.6 0.8 1 1.2 TTT N3000 圖 4.20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 56. 47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N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errorF 圖 4.21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N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errorT 圖 4.22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由以上 3 個 case 的結果來看,此種外差演算法在時域響應重建的效果有相當不 錯的準確性。 4.2.1 頻域響應的重建 考慮一個片段的時域信號,如式(4.27)所示: 0 0 0 ( ) , t ( ) 0 , t g t t g t t  ≤ =  > (4.27) 類似於 4.1 節所述,上式這樣的信號所得到的頻域響應是不正確的,因此需要利 用已知的 0 ( )g t 來重建原本 ( )g t 的頻域響應; Athanasios Papoulis 提出的一套外差 演算法[2],其流程及演算法推導類似於 4.1 節的推導,因為頻域和時域有相當的 對偶性質,只需將頻域及時域的運算做類比便可得到此外差演算法的公式,在 此,吾人將結果整理成一流程圖如圖 4.23 並分數個步驟解說: Step 1:將一開始已知的片段時域資料 0 ( )g t 做傅利葉轉換(FT)得到頻域資料 0 ( )G f 。 Step 2:將 Step1 得到的頻域資料加上一個頻域的窗(window) 。 Step 3:將 Step2 得到的資料做反傅利葉轉換(IFT)得到 D(t)。 Step 4:將 L(f)經過一個時域上的帶拒的處理,把 0t− 到 0t 之間的成份濾掉,得到 E(t)。
  • 57. 48 Step 5:將 E(t)和原來已知的 0 ( )g t 疊加在一起,得到一個新的頻域資料 1( )g t 。 Step 6:和 step1 是一樣的動作,也就是做傅利葉轉換(FT)得到一組新的頻域資料 1( )G f 。 由以上的流程反覆的疊代得到更新的時域資料,當 N 趨近無限大時,理論上可 以得到很正確的頻域響應。 g0(t) G0(f) D(t) --T toT E(t) g0(t) g1(t)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Step5 Step6 圖 4.23 頻域信號重建流程圖 4.2.2 頻域信號重建的模擬驗證 CaseA: 吾人假定一組完整的頻域資料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式(4.27),其圖形為圖 4.24 及圖 4.25;現在假定一已知頻段如式(4.28)所表示以及其對應的時域資料如圖 4.26 及圖 4.27:
  • 58. 49 1 , f 1 ( ) sin ( ) ( ) ( ) 0 ,else f t c t f f fπ  ≤ = → = =∏   (4.27) 0.2 st ≤ (4.28) -5 -4 -3 -2 -1 0 1 2 3 4 5 Time(sec) -0.4 -0.2 0 0.2 0.4 0.6 0.8 1 圖 4.24 完整時域信號 -3 -2 -1 0 1 2 3 Freq(Hz) 0 0.2 0.4 0.6 0.8 1 1.2 Mag 圖 4.25 頻域響應 -5 -4 -3 -2 -1 0 1 2 3 4 5 Time(sec) 0 0.2 0.4 0.6 0.8 1 圖 4.26 片段時域信號 -3 -2 -1 0 1 2 3 Freq(Hz) 0 0.05 0.1 0.15 0.2 0.25 0.3 0.35 0.4 圖 4.27 頻域響應
  • 59. 50 令 N 為 100,則計算後結果如下: -5 -4 -3 -2 -1 0 1 2 3 4 5 Time(sec) -0.4 -0.2 0 0.2 0.4 0.6 0.8 1 TTT N100 圖 4.28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3 -2 -1 0 1 2 3 Freq(GHz) 0 0.2 0.4 0.6 0.8 1 1.2 Mag FFF N100 圖 4.29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記算其方均根誤差如下圖: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N 0 0.02 0.04 0.06 0.08 0.1 0.12 0.14 0.16 errorT 圖 4.30 時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 60. 51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N 0 0.05 0.1 0.15 0.2 0.25 errorF 圖 4.31 頻域信號重建的誤差 CaseB: 2 cos( / 2) ( ) 4 (1 ) t f t t π π = − (4.29) 0.8 st ≤ (4.30) 吾人將(4.29)式與(4.30)式的片段的時域資料疊合為圖 4.32 比較,將(4.29)式與 (4.30)式的頻域域資料疊合為圖 4.33, 圖 4.32 完整信號與片段信號比較
  • 61. 52 圖 4.33 頻域響應 令 N 為 300 得到結果與實際的值做比較如圖 4.34 與圖 4.35, 圖 4.34 重建後時域信號的比較 圖 4.35 重建後頻域信號的比較
  • 62. 53 並計算出方均根誤差如圖 4.36 及圖 4.37, 圖 4.36 時域重建的誤差 圖 4.37 頻域重建的誤差 由以上 2 個 case 的觀察,此外差演算法亦可以得到可以接受的重建信號。 下節將利用本章所介紹之兩套外差演算法與時域有限差分法做結合,希望能對原 有的 FDTD 演算法有一些改進。
  • 63. 54 第五章 外差法與 FDTD 之結合 在前面的章節,吾人介紹了時域有限差分法的理論,我們了解 FDTD 演算 法有它的優點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運算時間較長以及一些延伸模擬電路的 方法仍不夠完整,因此,本章節將會把資料外差的技巧引入時域有限差分法,首 先將介紹散射參數法,並引入資料外差法使整個模擬更完整;接著將未完全收斂 之 FDTD 模擬的時域資料以資料外差法重建其頻域響應,以上結果都將與第三 章介紹的等效電源法做比較以驗證模擬的準確性。 5.1.1 散射參數法 第三章介紹的集總元件法、等效電壓源法及等效電流源法皆能夠很準確的 模擬微波電路元件,無論是主動的或被動的電路元件、線性的或是非線性的,都 可以透過前述的三種方法模擬。然而,一般微波元件的等效電路並不容易獲得, 無論是元件本身適用頻寬的限制,或者是電路太過複雜而難以決定其等效電路模 型。為了克服這些問題,J. Zhang 與 Y. Wang 在 1997 年時提出了在 FDTD 下以 散射參數矩陣( Scattering Matrix )模擬微波元件的方法[19],而散射參數的取得可 由元件的 data sheet 上得知,也可以由向量網路分析儀量測,或是以元件的等效 電路計算得來,吾人將得來的散射參數透過此方法便可以在 FDTD 下模擬微波 元件,散射參數法也適用於多端元件,因此對於雙埠以上的微波電路模擬也很適 用。 接下來吾人將藉由一雙埠網路,推導散射參數法的理論根據,首先吾人由(5.1) 式出發,並將元件電流密度 dJ 以電流 dI 的型式來表示得到式(5.2): 1 1 1/2 1/2 , ,, , , , n n n n z z i j k Li j k i j k t t E E H J ε ε + + + +∆ ∆ = + ∇× − (5.1) 1/2 1 1 1/2 , ,, , , , n n n n d z z i j ki j k i j k It t E E H x yε ε + + + +∆ ∆ = + ∇× − ∆ ∆ (5.2) 在(5.2)式裡,只要將流經元件的電流以電場的型式代入,便可在 FDTD 下模擬集 總元件。接著,為了獲得流經微波元件的電流,吾人需把已知的散射參數矩陣 (Scattering Matrix)轉換成導納矩陣(Admittance Matrix),如下式:
  • 64. 55 11 12 11 12 21 22 21 22 S S Y Y S S Y Y     ⇒        (5.3) 則根據導納矩陣的定義,吾人可藉由圖 5.1 將流過元件的電流表示成: 圖 5.1 微波網路示意圖 1 111 12 2 21 22 2 d d d d I VY Y I Y Y V      =          (5.4) 將上式展開後,可得電流在頻域下的公式: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1 12 2 2 21 1 22 2 d d d d d d I Y V Y V I Y V Y V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ω = ⋅ + ⋅ = ⋅ + ⋅ (5.5) 因為 FDTD 是建立在時域的架構,因此吾人需利用傅利葉反轉換將(5.5)式轉換至 時域,才可代入(5.2)式做計算。而頻域相乘等於時域做褶積(convolution),因此 (5.5)式以時域來表示可寫成: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 1 12 2 2 21 1 22 2 d d d d d d I t Y t V t Y t V t I t Y t V t Y t V t = ⊗ + ⊗ = ⊗ + ⊗ (5.6) 接著定義 d dV E z= ⋅∆ ,且由於 FDTD 上時間步階在 n = 0 之前的電場值均為 零,則可將上式離散化成: TWO PORT NETWORK + Vd1 - + Vd2 - 1dI 2dI
  • 65. 56 { } { } 1/ 2 1 11 1 12 2 0 1/ 2 2 21 1 22 2 0 n n k n k k n k d d d k n n k n k k n k d d d k I z Y E Y E I z Y E Y E + − − = + − − = = ∆ + = ∆ + ∑ ∑ (5.7) 由上式得知,吾人只要有導納矩陣[Y]的時域表示式,便可與雙埠網路上兩 端的電場計算出流入微波元件的電流,最後再將此電流分別代入雙埠網路兩端上 的電場表示式(5.2),便可在 FDTD 的網格上以散射參數矩陣模擬微波元件。 為了獲得一完整的流程,吾人假設有一已知的雙埠散射參數矩陣[S],接著 使用下列的公式將散射參數矩陣轉換成導納矩陣[Y]: 11 22 12 21 12 11 0 12 0 11 22 12 21 11 22 12 21 21 11 22 12 21 21 0 22 0 11 22 12 21 11 22 12 21 (1 )(1 ) 2 (1 )(1 ) (1 )(1 ) 2 (1 )(1 ) (1 )(1 ) (1 )(1 ) S S S S S Y Y Y Y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Y Y Y Y S S S S S S S 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上述所討論的數值均是頻域下的值,因此需透過傅利葉反轉換公式將導納矩陣轉 換至時域,而傅利葉反轉換公式為: 1 ( ) ( ) 2 j t y t Y j e dω ω ω π ∞ −∞ = ∫ (5.9) 在上式的積分項可看到,要獲得正確的 y(t),積分範圍需從 −∞ 積分到+∞ , 但在真實的導納矩陣中,不可能有到無窮大的數值,因此在未知數值的頻段裡需 有合理的假設,在此吾人將利用求得的[Y]矩陣在頻域的片段資料以外差法重建 其時域響應。 此外,一般導納矩陣均為正的頻率的值,但在傅利葉反轉換的積分項裡需有 負的頻率的值,而為了得到全為實數的 y(t),吾人便可假設導納矩陣上的元素均 有對稱的特性,即在負頻率點上的值與正頻率點上的值其大小相等,相位相差一 個負號,如圖 5.2 所示,縱軸上的值為任一導納矩陣元素的大小(mag.)與相位 (phase),且符合 * ( ) ( )Y j Y jω ω= − 。在做反轉換時,需以 t∆ 的時間間隔將導納矩陣 的時域值離散化,得到以時間步階 n 為橫軸的資料,最後再將其代入(5.7)式計算 出元件電流。
  • 66. 57 圖 5.2 對稱導納矩陣示意圖 散射參數法解決了沒有等效電路時 FDTD 模擬會遭遇到的問題,但是此方 法有個限制,由於散射參數為一小訊號的參數,當微波元件操作在大訊號時,如 功率放大器、振盪器等,使用散射參數法模擬可能會產生誤差。 5.1.2 模擬與比較 5.1.1 節介紹了散射參數法的原理,並說明了資料外差法引入的功用,本小 節將使用等效電壓源法及散設參數法模擬一低通濾波器來比較模擬的準確性,低 通濾波器的電路圖如下: 圖 5.3 低通濾波器模擬結構圖 L=30nH , C=22pF ,R=5Ω , LR =50Ω ,訊號使用 50Ω 內阻的阻抗性 電壓源,Source 波源為 ( ) 2 0 decayn n n sV e − − = L1=L2=20mm , W=3mm ,H=1.5mm , 4.2rε = , Z0 = 50Ω L LR R C RL L1 L2 HRs Vs freq. freq. mag. phase * ( ) ( )Y j Y jω ω= − freq. freq. mag. phase
  • 67. 58 FDTD 參數設定如下: dt = 1.0 ps dx = 1.0 mm dy = 0.5 mm Dz = 0.5 mm A.B.C. 為 APML 觀察模擬結果的 Return loss 及 Insertion loss, 0 1 2 3 4 5 6 7 8 9 Freq(GHz) -25 -20 -15 -10 -5 0 5 S11(dB) 散射參數法 Vsource 圖 5.4 LPF 模擬之 S11 比較 0 1 2 3 4 5 6 7 8 9 Freq(GHz)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S21(dB) 散射參數法 Vsource 圖 5.5 LPF 模擬之 S21 比較
  • 68. 59 0 1 2 3 4 5 6 7 8 9 Freq(GHz)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S11_phase 散射參數法 Vsource 圖 5.6 LPF 模擬 S11 之 Phase 比較 0 1 2 3 4 5 6 7 8 9 Freq(GHz)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S21_phase 散射參數法 Vsource 圖 5.7 LPF 模擬 S21 之 Phase 比較 觀察圖(5.4),(5.5),(5.6),(5.7)可以發現散射參數法和等效電壓源法的模擬 結果相當接近。
  • 69. 60 5.2 頻域重建的資料外差法與 FDTD 結合之模擬 使用 FDTD 模擬時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模擬時間過長,特別是當架構複雜 時,有時會顯得沒有效率,然而模擬時間若太短,可能造成取出的結果是尚未完 全收斂的資料,而在準確度跟時間往往須要做一個取捨。本節中,吾人將利用第 四章中介紹的頻域響應資料重建的演算法,針對片段的時間資料做處理以求得新 的頻域資料,這樣的處理適合用來觀察電路的頻率響應,在本小節中,吾人將以 一個LNA及小訊號微波放大器的例子來模擬,得到的結果將與完整模擬的FDTD 的資料做比較。 5.2.1 低雜訊放大器的模擬比較 圖 5.8 OP 結構圖 圖 5.9 低雜訊放大器模擬結構 4.2rε = 1.5 mm圖5.8 Ci Li C L RL R Vs Port 1 Port 2 4.7kΩ 100Ω 1 nF 1 nF1 nf 10kΩ 470 nH 4.5V
  • 70. 61 如圖 5.9 的 LNA,微帶線長寬均為 3 mm,訊號源饋入使用內阻為 50Ω的阻抗性 電壓源,負載端為一 50Ω的電阻,匹配頻率點為 1000 MHz,輸入端匹配電路與 輸出端匹配電路均使用等效電壓源法實現,其中 Li = 4.0 nH、Ci = 2.16 pF、Lo = 6.15 nH、Co = 2.73 pF。吸收邊界條件為 APML,時間步階與網格大小如下表所 示: dt = 1.0 ps dx = 1.0 mm dy = 0.5 mm Dz = 0.5 mm 以下將模擬 20n sec 後之結果定為”Ref”,而模擬 2n sec 之結果並進行頻域響應重 建後之結果定義為”extrapolated”,並將時域的結果表示如圖 5.10 及圖 5.11。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2 Time(ns) -0.3 -0.2 -0.1 0 0.1 0.2 0.3 Vload 圖 5.10 Vload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1.8 2 Time(ns) -0.3 -0.2 -0.1 0 0.1 0.2 0.3 0.4 0.5Vtotal Vtotal 圖 5.11 Vtotal 頻域的比較如下圖: 0 1 2 3 4 5 6 7 Freq(GHz) -12 -10 -8 -6 -4 -2 0 S11(dB) extrapolated Ref 圖 5.12 LNA 之 return loss
  • 71. 62 0 1 2 3 4 5 6 7 Freq(GHz) -50 -40 -30 -20 -10 0 10 20 S21(dB) Ref extrapolated 圖 5.13 LNA 之 insertion loss 0 1 2 3 4 5 6 7 Freq(GHz)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S11_Phase Ref extrapolated 圖 5.14 LNA S11 之相角 0 1 2 3 4 5 6 7 Freq(GHz)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S21_Phase extrapolated Ref 圖 5.15 LNA S21 之相角 吾人列出兩種方法模擬的時間做比率如下: FDTD 模擬 1229 sec Data Extrapolation + FDTD 模擬 679 sec 由以上各圖形觀察,可以發現散射參數法與等效電壓源法可以得到相近的結果, 而模擬的時間也減少了約 44.7%。 5.2.2 模擬小訊號微波放大器 本小節中,吾人將以一個小訊號微波放大器為例,以等效電流源法完整模擬 6000 個時間步階的資料為 Ref,再以模擬 2460 個時間步階後的資料進行頻域響
  • 72. 63 應的重建,其結果定義為”extrapolated”,最後將兩者的結果做比較,小訊號微波 放大器的架構如下: Z0 W, L2 W, L1 W, L3FET W, L4 hrε 圖 5.16 微波放大器的配置圖 G Lg Rg Cgd Cgs Ri gm Rds Cds Rd Ld D Rs Ls S 圖 5.17 GaAs MESFET (JS8851-AS) 的小訊號等效電路圖 FDTD 參數如下: dx dy dz dt Full Space 0.4mm 0.4mm 0.265mm 0.3ps 60Δx×100Δy×15Δz W L1 L2 L3 L4 rε h 0Z 2.4mm 6.8mm 8mm 12.8mm 5.6mm 2.2 0.795mm 50Ω
  • 73. 64 吾人先將模擬 2460 個時間步階的時域資料附上如下圖: 0 500 1000 1500 2000 Time step -0.3 -0.2 -0.1 0 0.1 0.2 0.3 vload 圖 5.18 Vload 0 500 1000 1500 2000 Time step -0.1 0 0.1 0.2 0.3 0.4 0.5 0.6 vtotal 圖 5.19 Vtotal 觀察模擬結果的頻域資料如下: 0 1 2 3 4 5 6 7 8 Freq(GHz)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S11(dB) extrapolated Ref 圖 5.20 return loss 比較圖 0 1 2 3 4 5 6 7 8 Freq(GHz)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S21(dB) extrapolated Ref 圖 5.21 insertion loss
  • 74. 65 吾人列出兩種方法模擬的時間做比較如下: FDTD 模擬 201 sec Data Extrapolation + FDTD 模擬 178 sec 由以上各圖形觀察,可以發現散射參數法與等效電壓源法可以得到相近的結果, 而模擬的時間減少了約 11.4%。 5.3 觀察與討論 觀察前面兩小節的模擬結果,吾人針對資料外差法結合 FDTD 法做出三點 討論: 1. 由 5.1 節的結果可以發現,使用散射參數法模擬可以得到和等效電源法 很相近的結果;等效電源法需要先得到元件等效電路模型才可以進行模 擬,一旦遇到更複雜或是難以取的等效電路模型的電路時,使用散射參 數法可以準確的模擬。 2. 在 5.2 節中,吾人使用頻域重建的資料外差法與 FDTD 結合,減少了使 用 FDTD 法模擬電路時所需執行的時間步階數,同時也需額外付出資 料重建所需執行的時間。 3. 資料外差法的執行時間和處理的資料量有關,當欲進行模擬的結構較複 雜時,使用 FDTD 法模擬每一時間步階的時間較長,此種情形使用資 料外差的方法將可節省較多的模擬時間,反之,當模擬的結構較簡單 時,使用資料外差的方法效果便不顯著。在 5.2.1 節中模擬 LNA 的範例 中,結合資料外差法的 FDTD 模擬節省了約 44.7%的模擬時間, 而在 5.2.2 節中模擬的小訊號微波放大器只節省了約 11.4%的模擬時間。
  • 75. 66 第六章 結論 時域有限差分法的應用十分廣泛,從一開始 Yee 提出由 Maxwell’s Equations 為出發點的這種演算法,相當直接且準確的建立了電磁波模擬的工具,接著 FDTD 法被廣氾的研究,也發展出相當多延伸來模擬電路的方法,如集總元件法、 等效電壓源法以及等效電流源法,在第二章及第三章的介紹之中,我們對於這樣 的一套模擬工具有了基本的認知。當然我們也體會到這套模擬的演算法有著一些 限制,或者可以說是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它的模擬時間太長以及延伸的方 法並不完整。 基於這樣的考量,吾人在第四章中介紹了兩套類似的資料外差的演算法,分 別是對時域資料的重建以及對頻域資料的重建,並且也以數個例子模擬,都能得 到相當不錯的準確度。此種資料外差的技巧在別的領域時常出現,在第五章,吾 人將其引入時域有限差分法,首先是一套新發展出來的散射參數法,由於此種方 法需要得到一時域的導納矩陣,然而各種方式所得到的散射參數矩陣均有一定的 頻寬限制,而吾人引入時域資料的重建的演算法重建後均能得到不錯的模擬準確 度;接著,針對時域有限差分法模擬時間較長的問題做改進,在引入頻域資料的 重建的演算法後,不但模擬的時間減少了,所得到的頻域的結果也還在可以接受 的範圍之中。 當然,資料外差法不只有本論文介紹的這一種,但以程式實現的角度來看, 這是一套最簡易的演算法。未來,還有許多發展中的資料外差法,甚至是類神經 網路的技巧都可以更準確的重建信號,如能將其引入時域有限差分法,將是現階 段除了 ADI-FDTD 之外,節省模擬時間很有效的方式。
  • 76. 67 參考文獻 [1] K. S. Yee, “Numerical solution of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involving Maxwell’s equation in isotropic media,” IEEE Trans. Antennas Propagat., vol.14, No.3, pp.300-307, May 1966. [2] Athanasios Papoulis,”A New Algorithm in spectral Analysis and Band-Limited Extrapol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vol. CAS-22, NO.9, September 1975 [3] Ramadan, A.; Omar, A.S.,”A new algorithm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band-pass signles”, IEEE AP-S Int. Symp. vo1.,8-13,pp 292-295 July 2001 [4] Sarkar, T.K., Pereira ,O.:Using the matrix pencil method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of a sum of complex exponential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IEEE, Vol.37(1995)48-55 [5] Xing-Wie Zhou , Xiang-Gen Xia,”The extrapolation of High-Dimensional Band-limited functions”,IEEE Trans.Acoustics ,Speech,and Signal processing ,vol.37,No.10pp.1576-1580.October 1989 [6] Richard G. Wiley ,”On an iterative technique for recovery of bandlimited signals”, Proc,of the IEEE letters,vol.66,NO.4,April 1978 [7] Jiazong Zhang, Yunyi Wang, “FDTD Analysis of Active Circuits Based on the S-parameters.” in 1997 Asia Pacific Microwave Conference, 5A18-4, pp.1049-1052 [8] A. Taflove, Computational Electrodynamics The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1995. [9] G. Mur,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finite-difference approximation of the time-domain electromagnetic field equations,” IEEE Tran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vol. EMC-23, pp. 377-382, Nov. 1981. [10] Z. Bi, K. Wu, C. Wu, and J. Litva, “ A dispersive boundary condition for microstrip component analysis using the FD-TD method,”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 vol. MTT-40, no. 4, pp. 774-777, Apr. 1992. [11]O. M. Ramahi, “Complementary operators: A method to annihilate artificial reflections arising from the truncation of the computational domain in the solution of pa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 vol. 43, pp. 697-704, Jul. 1995.
  • 77. 68 [12] J. P. Berenger, “A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for the absorp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J. Computat. Phys., vol. 114, pp. 185-200, 1994. [13] Z.S. Sacks, D.M. Kingsland, R. Lee, and J. F. Lee, “A perfectly matched anisotropic absorber for use as an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 vol. 43, pp. 1460 –1463, Dec. 1995. [14] S. D. Gedney, “An anisotropic perfectly matched layer-absorbing medium for the truncation of FDTD lattices,”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 vol. 44, pp. 1630 -1639, Dec. 1996. [15] W. Sui , D. A. Christensen , and Carl H. Durney , “Extending the Two-Dimensional FDTD Method to Hybrid Electromagnetic System with Active and Passive Lumped Elements ,”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Tech. , vol. 40 , NO. 4 , April 1992 . [16] M. P. May , A. Taflove , and J. Baron , “FD-TD Modeling of Digital Signal Propagation in 3-D Circuits with Passive and Active Loads ,”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 vol. 42 , No. 8 , August 1994 . [17] B. Toland, B.Houshmand, and T. Itoh, “Modeling of nonlinear active regions with the FDTD method,”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etters. [18] Vincent A. Thomas, Michael E. Jones, Melinda Piket-May, Allen Taflove, and Evans Harrigan, “The use of SPICE lumped circuits as sub-grid models for FDTD analys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etters, Vol. 4, No. 5, May 1994. [19] Vincent A. Thomas, Michael E. Jones, Melinda Piket-May, Allen Taflove, and Evans Harrigan, “The use of SPICE lumped circuits as sub-grid models for FDTD analys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etters, Vol. 4, No. 5, May 1994. [20] Chien-Nan Kuo , Ruey-Beei Wu , Bijan Houshmand , and Tatsuo Itoh ,”Modeling of Microwave Active Devices Using the FDTD Analysis Based on the Voltage-Source Approach ,” IEEE Microwave and Guided Wave Letters , Vol. 6 , No. 5 , pp. 199-201 , May 1996. [21] Chien-Nan Kuo , Bijan Houshmand , and Tatsuo Itoh ,”FDTD analysis of active circuits with equivalent current source approach , ” in 1995 IEEE AP-S Int. Symp. Dig. , Newport Beach , CA , pp. 1510-1513 , June 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