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华北农学报 2002 ,17 (4) :30~36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 - Sinica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
               模式的初步评价
                           陈彦惠1 , 张世煌2 , 吴连成1 , 王铁固1 ,
                           李明顺2 , 邓凌伟2 , 张明友3 , 白锦雯4
           (11 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21 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北京  100081 ;
              31 河南省郑州市农科所 ,河南 郑州  450003 ;41 焦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 焦作  454003)


     摘要 : 以 13 个玉米改良群体和 4 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 , 采用 NC Ⅱ        遗传设计 , 测定并分析了群体
     产量配合力 、        杂优模式和农艺性状 。结果表明 ,WBM2C4 、
               杂种优势 、                                豫综 5 号 、   辽旅综群 、   中群 141
     黄综群 5 个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 。在群体与测验种的 52 个杂交组合中 ,12 个组合产量与单
     交种对照相当 ,特殊配合力较高 ,其中掖 478 ×  黄综群 、黄早 4 ×   中群 14 、 340 ×
                                                        丹         黄综群 、  黄早 4 ×
     豫综 5 号 4 个组合比对照增产 ,对照优势为 2129 %~4182 % 。研究结果既说明了中国玉米群体改
     良取得的研究进展 ,又为这些改良群体进一步改良 、      利用和杂优组合模式构建提供了依据 。
     关键词 : 玉米种质 ; 群体改良 ; 配合力 ; 杂优模式
     中图分类号 : S5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0 - 7091 ( 2002) 04 - 0030 - 07


    种质资源狭窄是限制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缓解种质遗传基
础狭窄的矛盾 , 拓宽和丰富我国育种的优良素材 , 玉米育种者作了大量研究〔 ~3〕。轮回选
                                             1

择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主要方法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许多学者通过选用不同来源的材
料 , 采用不同轮回选择方法 , 组建和创造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改良群体〔 ~6〕, 为自交系选育
                                          4

和杂交种选配奠定了基础 。但限制更广泛和有效利用这些改良群体的主要因素 , 可能是缺乏
它们与中国主要种质杂优群之间遗传关系的分析评价资料 。近年来 , 一些学者〔 ~9〕     7
                                                 利用系
谱分析 、数量遗传分析和 SSR 等分子标记方法 , 将我国玉米自交系种质划分为不同的杂优
类群 , 并构建了杂优模式 。张世煌 、李明顺等人〔 ,11〕
                              10
                                 的研究表明 , 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可
概括为 3 个杂优群和 5 个亚群 , 并筛选出了 4~5 个自交系作为测定我国玉米种质杂优群的
标准测验种 , 应用产量特殊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群的结果与依据分子标记 、系谱分析结果基
本一致 。但这些种质杂优群划分等研究仅局限在自交系上 , 尚缺乏我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的
研究 。本研究旨在分析和评价代表我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优群的 4 个测验种与来自全国多个育
种单位组建改良的 13 个玉米群体之间配合力 、杂种优势和杂优模式 , 为这些群体进一步改
良和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


1 材料和方法

111  供试材料
    供试基础群体选自全国不同生态区多个育种单位的改良群体 13 个 : WBM2C4 ( 华中农

收稿日期 :2002 - 03 - 19
作者简介 : 陈彦惠 (1958 - ) ,男 , 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4 期            陈彦惠等 :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31



业大学 ,代号 WBM) 、   豫综 5 号 C4 ( 河南农业大学 , 代号 YZ) 、 黄综群 、中综 3 号 、中综 4 号
( 中国农科院 ,代号分别为 HZQ ,ZZ3 ,ZZ4 ) 、 中群 13 、中群 14 ( 中国农科院 ,Q PM 玉米 , 代号
分别为 Z13 ,Z14) 、 辽旅综群 ( 辽宁省农科院 ,代号 LL Z) 、吉综 A ( 吉林省农科院 ,代号 J ZA) 、东
农群 C5 ( 东北农业大学 , 代号 DNQ ) 、   陕综 1 号 、
                                     陕综 3 号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代号分别为
SZ1 ,SZ3) 、
          金群 ( 山西省农科院 ,代号 J Q ) 。测验种选用 4 个自交系 : 黄早 4 ( 代号 HZ4) 、 340
                                                               丹
                             Mo17 , 分别代表塘四平头 、旅大红骨 、改良 Reid Yellow
( 代号 D340) 、 478 ( 代号 Y478 ) 、
           掖
Dent 和 Lancaster 杂优群种质 。
    2000 年冬在海南三亚 , 以 13 个群体为父本 , 以 4 个自交系为母本 , 按照 NC Ⅱ遗传交
配设计组配了 4 × = 52 个杂交组合 。配制杂交组合种子时 , 作父本的每个群体至少选 100
               13
株花粉混合后 , 授在至少 20 株的母本自交系雌穗上 , 然后用 20 株等量种子混合 。
112  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
    将 52 个杂交组合和 4 个对照单交种 ( 农大 108 、掖单 13 、鲁单 50 、唐抗 5 号) 共 56 个材
料 , 2001 年 6 月夏播于河南省郑州市农科所实验田 , 田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 3 次重
复 , 2 行区 , 行长 5 m , 行距 0165 m , 株距 0130 m 。以小区为单位进行田间性状调查和室内
考种 。性状包括 : 株高 、穗位 、散粉期 、吐丝期 、全生育期 、穗长 、穗粗 、穗行数 、行粒
数 、百粒重 、脱粒率和小区产量等 。
    首先以小区为单位进行产量的基因型方差分析 , 进一步将其分剖为一般配合力方差 ( 2 )                δ
                δ 2
和特殊配合力方差 ( ) 。按照 NC Ⅱ        设计要求 , 估算出各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 ( GCA ) 和各
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 ( SCA) ,并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 。采用 H ij ( %) = 100 ×( F1 - X ) / X 估
算产量的对照优势 ,F1 为某一组合产量值 , X 为 4 个对照单交种的产量平均值 。


2 结果与分析

211  杂交组合产量和对照优势分析
   1 列出了产量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 ,组合间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 ,说明不同组合间存在
     表
显著遗传差异 。表 2 列出了 52 个组合平均产量和对照优势 。结果显示 ,52 个组合产量平均
值为 5 99110 kg/ hm2 , 范 围 为 4 00015 ~ 7 75615 kg/ hm2 , 对 照 产 量 最 高 的 是 农 大 108
( 9 07710 kg/ hm2 ) ,52 个组合产量均低于农大 108 。4 个对照产量平均值为 7 39111 kg/ hm2 。
用该值计算出每个组合对照优势值 ( H ij ) 。52 个组合中 , 掖 478 ×                黄综群 ( 7 75615 kg/ hm2 ) 、
黄早 4 ×   中群 14 ( 7 73515 kg/ hm2 ) 、 340 ×黄综群 ( 7 73215 kg/ hm2 ) 、
                                   丹                              黄早 4 ×豫综 5 号
( 7 56910 kg/ hm ) 4 个组合产量高于平均对照 。
                2

                                          表1 产量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DF                    SS                   MS                F
   组合间                    51                   981
                                              55.                    098
                                                                    1.              356 3 3
                                                                                   6.
   测验种间                    3                   2. 621               0. 874         5. 052 3 3
   群体间                    12                  29. 841               2. 487        14. 375 3 3
   测验种 ×群体                36                  23. 518               0. 653         3. 775 3 3
   重复间                     2                   9. 455               4. 727
   机误                    102                  17. 615               0. 173
  所有组合对照优势范围为 - 45194 %~4182 % , 其中有 12 个组合的对照优势在 - 10 %以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32                                          华                             卷
                                                北 农 学 报                   17



上 , 4 个组合对照优势为正值 , 8 个为负值 , 经显著性检验 , 组合产量平均值与对照产量差
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在这 12 个高产组合中 , 与掖 478 组配的群体有 2 个 : 黄综群 ( 4182 %) 、
辽旅综群 ( - 4166 %) , 与黄早 4 组配的群体有 5 个 : 中群 14 ( 4154 %) 、     豫综 5 号 ( 2129 %) 、
WBM2C4 ( - 4112 %) 、
                   辽旅综群 ( - 8103 %) 、 陕综 1 号 ( - 9163 %) 。与丹 340 组配的群体有 4
个 :黄综群 ( 4150 %) 、 东农群 C5 ( - 5119 %) 、
                                      豫综 5 号 ( - 5172 %) 、WBM2C4 ( - 7116 %) , 与
Mo17 组配的群体有 1 个 : WBM2C4 ( - 6137 %) 。由此可见 , 4 个测验种遗传背景下均有优势
较高的群体 , 也说明 13 个群体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 。
               表 2   个杂交组合产量平均值 ( kg/ hm2 ,表内上方) 和杂种优势 ( % ,表内下方)
                    52

      材料             D340                Y478              Mo17                HZ4           X
      J ZA           6 282. 0           6 400. 5           6 231. 0           6 640. 5   6 388. 5
                     - 15. 10           - 13. 50           - 15. 79           - 10. 26   - 13. 66
      LL Z           5 971. 5           7 054. 5           6 145. 5           6 805. 5   6 495. 0
                     - 19. 30            - 4. 66           - 16. 95            - 8. 03   - 12. 22
      HZQ            7 732. 5           7 756. 5           6 343. 5           4 051. 5   6 471. 0
                        4. 50              4. 82           - 14. 27           - 45. 25   - 12. 55
      ZZ3            5 743. 5           6 000. 0           5 220. 0           6 235. 5   5 800. 5
                     - 22. 38           - 18. 91           - 29. 45           - 15. 73   - 21. 61
      ZZ4            5 584. 5           5 554. 5           5 302. 5           6 277. 5   5 680. 5
                     - 24. 53           - 24. 93           - 28. 34           - 15. 16   - 23. 23
      YZ5            6 976. 5           5 661. 0           6 270. 0           7 569. 0   6 619. 5
                      - 5. 72           - 23. 49           - 15. 26              2. 29   - 10. 54
      JQ             4 000. 5           4 416. 0           4 323. 0           4 720. 5   4 365. 0
                     - 45. 94           - 40. 32           - 41. 58           - 36. 21   - 41. 01
      SZ1            5 754. 0           6 286. 5           4 656. 0           6 687. 0   5 845. 5
                     - 22. 24           - 15. 04           - 37. 08            - 9. 63   - 21. 00
      SZ3            4 770. 0           5 970. 0           4 662. 0           5 397. 0   5 200. 5
                     - 35. 54           - 19. 32           - 37. 00           - 27. 06   - 29. 72
      DNQ            7 015. 5           4 900. 5           5 299. 5           5 413. 5   5 658. 0
                      - 5. 19           - 33. 77           - 28. 38           - 26. 84   - 23. 54
   WBM               6 870. 0           5 877. 0           6 928. 5           7 095. 0   6 693. 0
                      - 7. 16           - 20. 58            - 6. 37            - 4. 12    - 9. 55
      ZQ13           6 079. 5           6 295. 5           6 058. 5           6 018. 0   6 112. 5
                     - 17. 84           - 14. 92           - 18. 12           - 18. 67   - 17. 39
      ZQ14           6 400. 5           6 022. 5           6 058. 5           7 735. 5   6 555. 0
                     - 13. 50           - 18. 61           - 18. 12              4. 54   - 11. 41
       X             6 091. 5           6 015. 0           5 653. 5           6 204. 0   5 991. 0
                     - 17. 68           - 18. 71           - 23. 60           - 16. 16   - 19. 04
  :L SD0105 = 1 03516 kg/ hm2 ,ck 平均产量 = 7 39111 kg/ hm2
 注

212  杂交组合产量配合力分析
  由表 1 产量配合力方差分析可知 , 测验种间和群体间一般配合力方差 、测验种与群体互
作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 。一般配合力方差占基因型总方差的 49172 % , 特殊配合力
方差占 50128 % , 说明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对产量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因此 , 对群体的
评价 , 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两个指标同等重要 。
   表 3 列出了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的效应值 。4 个测验种自交系的一般配合
力相比 , 黄早 4 高于丹 340 、掖 478 和 Mo17 , 但只有黄早 4 与 Mo17 的差异达到显著 。
WBM2C4 、豫综 5 号 、辽旅综群 、中群 14 、黄综群的一般配合力居 13 个群体的前 5 位 , 说
明这些群体中优良加性基因的频率较高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4 期            陈彦惠等 :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33



     产量特殊配合力反映了双亲非加性基因效应 。在 52 个杂交组合中 , 特殊配合力居前 5
位的 组 合 分 别 是 : 掖 478 ×黄 综 群 ( 01806 ) 、 340 ×黄 综 群 ( 01794 ) 、 早 4 ×中 群 14
                                         丹                       黄
( 01668) 、 478 ×
         掖      陕综 3 号 ( 01471) 和黄早 4 × 豫综 5 号 ( 01466) ,说明这些群体与相应测验种
间遗传差异大 , 优良非加性基因频率高 。特殊配合力最低的 5 个组合分别是 : 黄早 4 ×                          黄综
群 ( - 11724) 、 478 ×
             掖      豫综 5 号 ( - 01650 ) 、 478 ×WBM2C4 ( - 01582 ) 、
                                       掖                         Mo17 ×陕综 1 号
( - 01567) 和丹 340 ×辽旅综群 ( - 01365 ) , 说明这些群体与相应测验种间遗传差异小 , 血缘
相近 。由于 4 个测验种代表了我国主要玉米种质的杂优群 , 因此 , 根据某一群体与 4 个测验
种间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大小 , 可以推测群体所属的杂优群及其杂优组合模式 。
    从测验种角度分析 , 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有 : 掖 478 与黄综群 、陕综 3 号 、辽旅综 、
陕综 1 号 ; 黄早 4 与中群 14 、豫综 5 号 、陕综 1 号 、中综 4 号 ; 丹 340 与黄综群 、中综 13 、
豫综 5 号 、东农群 C5 ; Mo17 与 WBM2C4 、东农群 C5 。经过配合力显著性检验 , 以上组合
中 , 同一个测验种与群体间的特殊配合力未达到显著 , 但他们与其他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差异
多数达到显著 。
  从群体角度分析 :
  ①黄综群 GCA 较高 , 它与掖 478 、丹 340 间 SCA 分别居参试组合的第 1 和第 2 位 , 可
与改良 Reid 或旅大红骨种质构成杂优模式 。它与黄早 4 的 SCA 最低 , 掖 478 、丹 340 又显
著高于黄早 4 , 说明该群体明显具有塘四平头血缘 。中群 13 GCA 中等 , 与黄早 4 的 SCA 最
低 , 说明该群体可能与塘四平头血缘相近 。但它仅与丹 340 的 SCA 表现高 , 说明群体内还
有 Reid 和 Lancaster 遗传成分 。
    ② 豫综 5 号的 GCA 居 13 个群体第 2 位 , 它与黄早 4 、丹 340 的 SCA 均较高 , 可与塘四
平头 、旅大红骨种质构成杂优模式 。它与掖 478 的 SCA 最低 , 与 Mo17 也为负值 , 黄早 4 与
掖 478 间差异达显著 , 反映该群体具有改良 Reid 和 Lancaster 血缘 。中群 14 GCA 较高 , 在
4 个测验种中 , 它与黄早 4 的 SCA 最高 , 可与塘四平头种质构成杂优模式 , 与掖 478 的 SCA
最低 , 与其他 2 个测验种也不高 , 说明它含有以改良 Reid 种质为主的其他成分 。
    ③辽旅综群和陕综 3 号的 4 个测验种中 , 它们均与掖 478 的 SCA 最高 , 可与改良 Reid
种质构成杂优模式 。它们与丹 340 的 SCA 最低 , 而且掖 478 与丹 340 间差异达显著 , 与其
他 2 个测验种也不高 , 说明两个群体明显具有旅大红骨血缘 , 同时还含有其他遗传成分 。但
辽旅综群 GCA 明显高于陕综 3 号 , 说明前者利用价值明显优于后者 。
    ④ WBM2C4 和东农群 C5 的 4 个测验种中 , 它们均与 Mo17 的 SCA 最高 , 与丹 340 的
SCA 也较高 , 可与 Lancaster 、旅大红骨种质构成优势模式 , 与掖 478 的 SCA 最低 , 反映该
群体明显具有改良 Reid 血缘 , 但 WBM2C4 比东农群 C5 利用价值高 , 因为 WBM2C4 的 GCA
居 13 个群体首位 , 而东农群较低 。
    ⑤吉综 A 的 GCA 中等 , 虽然它与 Mo17 的 SCA 较大 , 与丹 340 较小 , 但群体与 4 个测
验种间 SCA 差异不显著 。吉综 A 是由我国地方种质英粒子组成 , 这一结果也反映了该种质
与我国 4 个杂优群种质间的遗传关系 。
    ⑥陕综 1 号 、中综 3 号 、中综 4 号 GCA 均较低 , 利用价值有限 。3 个群体均与黄早 4 的
SCA 较高 , 陕综 1 号 、中综 3 号均与 Mo17 的 SCA 最低 , 反映群体明显具有 Lancaster 血缘
种质 , 中综 4 号与掖 478 的 SCA 最低 , 反映群体具有 Reid 血缘种质 。金群 GCA 居 13 个群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34                                                   华                             卷
                                                          北 农 学 报                   17



体末位 , 与 4 个测验种 SCA 也不高 , 利用价值不大 。
                                表 3   个组合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
                                     52

       材料                D340                    478                   Mo17                     H4                    GCA
    J ZA           - 0. 096               - 0. 020                 104
                                                                   0.                     012
                                                                                          0.                         271
                                                                                                                     0.
    LL Z           - 0. 365                 0. 335               - 0. 020                 0. 050                     0. 340
    HZQ              0. 794                 0. 806                 0. 124               - 1. 724                     0. 324
     ZZ3           - 0. 061                 0. 101               - 0. 171                 0. 131                   - 0. 111
     ZZ4           - 0. 092               - 0. 113               - 0. 042                 0. 248                   - 0. 186
     YZ5             0. 206               - 0. 650               - 0. 021                 0. 466                     0. 421
     JQ            - 0. 264                 0. 005                 0. 179                 0. 079                   - 1. 044
     SZ1           - 0. 086                 0. 258               - 0. 567                 0. 394                   - 0. 081
     SZ3           - 0. 303                 0. 471               - 0. 144               - 0. 024                   - 0. 501
    DNQ              0. 054               - 0. 252                 0. 242               - 0. 043                   - 0. 472
    WBM              0. 159               - 0. 582                 0. 336                 0. 086                     0. 492
    ZQ13             0. 337               - 0. 068                 0. 043               - 0. 342                     0. 220
    ZQ14           - 0. 287               - 0. 321               - 0. 063                 0. 668                     0. 327
    GCA              0. 027                 0. 028               - 0. 207                 0. 152
  :L SD (gi) = 0113 ,L SD (gj) = 0124 。L SD (sij) = 0147 ,L SD (gi - gj) p1 = 0119 ,L SD (gi - gj) p2 = 0133 ,L SD (sij - slk) = 0167
 注
                             表 4   个群体所有测交组合和 4 个对照单交种性状平均值
                                  13

          株高         穗位          穗长         穗粗         穗行数         行粒数       百粒重         出子率         生育期          散粉期        吐丝期
材料
          (cm)       (cm)        (cm)       (cm)        ( 个)        ( 个)      ( g)        ( %)        ( d)         ( d)       ( d)
 J ZA     293. 8  104. 7          19. 6       4. 38       15. 4        38. 6   7
                                                                              31.       2
                                                                                        85.             105. 2      56. 6           58. 0
 LL Z     270. 9    93. 2          17. 7       4. 50       16. 2        36. 0     30. 0         86. 4        107. 4         57. 3           60. 5
 HZQ      271. 3    94. 1          17. 4       4. 50       15. 4        34. 8     31. 9         86. 4        102. 2         55. 2           58. 4
  ZZ3     273. 1    93. 9          17. 7       4. 43       16. 4        35. 1     29. 0         86. 3        103. 3         54. 8           57. 2
  ZZ4     273. 8    94. 9          18. 0       4. 43       16. 3        36. 8     28. 6         85. 9        104. 4         55. 7           58. 3
  YZ5     278. 3    91. 6          18. 3       4. 48       15. 7        36. 2     33. 5         86. 7        103. 8         53. 9           56. 0
  JQ      238. 4    79. 3          17. 0       4. 12       15. 5        33. 1     26. 4         86. 7        102. 7         53. 3           55. 9
  SZ1     276. 7    93. 6          19. 0       4. 25       15. 1        37. 6     30. 0         86. 0        105. 9         56. 1           58. 9
  SZ3     263. 4    97. 9          17. 7       4. 20       15. 5        35. 4     28. 8         85. 8        102. 7         55. 4           58. 6
DNQ       268. 9    95. 3          17. 3       4. 50       18. 4        33. 8     28. 9         86. 6        103. 5         55. 1           58. 0
WBM       298. 4   113. 5          18. 4       4. 49       14. 9        37. 4     33. 0         85. 9        105. 3         54. 8           57. 6
  Z13     279. 7   100. 2          18. 1       4. 56       17. 0        36. 4     29. 0         85. 0        103. 6         54. 0           56. 7
  Z14     276. 2    98. 6          17. 8       4. 48       16. 1        36. 8     29. 5         85. 6        108. 2         57. 4           60. 3
ND108     271. 3   119. 7          20. 0       4. 63       17. 1        38. 3     31. 5         87. 9        107. 0         57. 7           60. 7
 T K5     251. 3   108. 7          17. 3       4. 43       13. 6        36. 7     32. 8         86. 2        104. 7         55. 7           59. 0
LD50      280. 7   103. 0          18. 1       4. 40       15. 5        36. 3     30. 9         86. 8        104. 7         55. 7           59. 3
 YD13     268. 7   105. 0          18. 9       4. 63       16. 7        35. 7     34. 3         86. 3        106. 0         55. 3           58. 3
  :ND108 , T K5 ,LD50 , YD13 分别代表对照农大 108 、 5 号 、 50 和掖单 13
 注                                        唐抗    鲁单

213  杂交组合农艺性状分析
       从表 4 的 13 个群体测交种性状平均值可以看出 , 同一性状不同群体测交种间存在显著
差异 。株高 23814~29814 cm , 多数群体在 270 cm 左右 ; 穗位 7913 ~ 11315 cm , 多数群体
在 95 cm 左右 ; 穗长 1710 ~ 1916 cm ; 穗粗 4112 ~ 4156 cm ; 穗行数 1419 ~ 1814 ; 行粒数
3311~ 3816 ; 百粒重 2614 ~ 3315 g ; 脱粒率 8510 %~ 8617 % ; 全生育期 10212 ~ 10812 d ;
散粉期 5313~5714 d ; 吐丝期 5519~6015 d 。
       不同群体表现不同的农艺性状特点 , WBM2C4 和吉综 A 的株高 、穗位较高 ; 吉综 A 和
陕综 1 号果穗长 、行粒数多 , 属长穗型 ; 东农群 C5 和中群 13 穗粗行多 , 属粗穗型 ; 豫综 5
号和 WBM2C4 百粒重高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黄综群和陕综 3 号生
                 属大粒型 ; 豫综 5 号和东农群 C5 脱子率高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4 期            陈彦惠等 :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35



育期短 , 属早熟型 ; 中群 14 和辽旅综生育期长 , 属晚熟型 。


3 讨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群体改良一直被列为国家攻关专题之一 , 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 ,
已培育出一批改良群体 。本研究用代表我国主要种质杂优群的 4 个自交系作测验种 , 对有代
表性的 13 个群体进行系统分类 、鉴别和筛选研究 , 以期对这些群体作出客观评价 。本研究
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 , 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对产量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 。因此 , 用一般配
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两个指标评价改良群体的研究表明 , 在参试的 13 个群体中 , WBM2C4 、
豫综 5 号 、辽旅综群 、中群 14 、黄综群 5 个群体一般配合力较高 。在 52 个群体与测验种的
杂交组合中 , 有 12 个组合特殊配合力较高 , 产量与对照单交种差异不显著 , 尤其是掖 478
×黄综群 、黄早 4 ×中群 14 、丹 340 ×黄综群 、黄早 4 ×豫综 5 号 4 个组合特殊配合力高 ,
比对照单交种增产 , 杂种优势为 2129 %~4182 % 。
   群体改良和种质创新必须遵循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 。资料表明〔 〕, CIM2
                                      2


M YT 的改良群体具有血缘清晰 、杂优模式清晰的突出特点 。而我国的改良群体是否也具有
这些特点 ? 本研究根据改良群体与 4 个测验种之间产量特殊配合力的结果 , 系统分析和证明
了我国主要改良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之间杂优群关系 , 为进一步改良 、利用提供了依据 。研
究表明 , 13 个群体中除了吉综 A 、金群外 , 基本上是由我国 4 个杂优群的遗传种质所组成 。
但应当看到 , 多数群体是由 2 个或更多个杂优群的种质 ( 或其他成分) 所组成 , 也就是说 , 它
们是复合群体 , 不能简单地归入国内的某一杂优群种质 。但由于在多轮轮选过程中 , 根据杂
优模式使用了不同的测验种 , 因此改良群体与我国一个或二个杂优群种质仍然表现清晰的杂
优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 13 个群体中 , 由于黄综群由塘四平头一个杂优群体种质组成 , 血
缘单一清晰 、起点高 , 因此 , 它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高 , 形成了群体自己的特色 ,
杂种优势模式清晰 , 杂种优势突出 。而某些群体杂种优势不突出 , 其主要原因 , 一是一般配
合力不高 , 起点低 , 二是种质血缘混杂 , 没有群体特色 , 不能形成清晰的杂优模式 。
   对上述优良群体 , 可根据杂优模式采用群体内改良方法继续改良 , 也可采用群体间相互
轮回选择的方法 , 同时提高群体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根据本研究不同群体杂优群和
杂优模式的关系进一步分析 , 在这 13 个群体中 , 初步筛选黄综 ×WBM 、黄综 ×豫综 、黄综
×辽旅综 、黄综 ×中群 14 、辽旅综 ×豫综 、辽旅综 ×WBM 6 个潜在杂优模式 , 作为相互轮
回选择的配对群体进行改良 。
   本研究是在河南一个生态条件下对我国 13 个改良群体的初步评价 , 其结果有待于多年
和多点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


参考文献 :

[1 ]  陈彦惠 1 玉米遗传育种学 [ M ] 1 郑州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216 - 2211
[2 ]  彭泽斌 ,张世煌 1 玉米群体改良的问题与对策 [J ] 1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 ( 增) :27 - 331
[3 ]  陈彦惠 ,吴连成 1 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 A ] 121 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玉米遗传育种国际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36                                                华                             卷
                                                       北 农 学 报                   17



       学术讨论会文集 [ C] 1 北京 :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159 - 631
[4 ]  刘纪麟 ,郑永链 ,张祖新 ,等 1 三峡地区玉米地方品种杂种优势群初探 [J ] 1 作物杂志 ,1998 , ( 增) :6 - 121
[5 ]  彭泽斌 ,刘新芝 1 S1 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应用的研究 [J ] 1 作物学报 ,1995 ,21 ( 6) :695 - 7011
[6 ]  刘兴贰 ,檀国庆 , 王玉贞 , 等 1 玉米复合种 —吉林库 1 轮回选择效果分析 [J ] 1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
       ( 增) :87 - 921
[7 ]  吴景锋 1 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 [J ] 1 中国农业科学 ,1983 ,16 ( 2) :1 - 81
[8 ]  王懿波 , 王振华 , 王永普 , 等 1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J ] 1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
       ( 4) :16 - 241
[9 ]  赵久然 ,郭景伦 ,郭   ,等 1 应用 RAPD 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类群划分 [J ] 1 华北
                   强
       农学报 ,1999 ,14 ( 1) :32 - 371
[ 10 ]  张世煌 ,彭泽斌 ,袁力行 ,等 1 玉米杂种优势与我国的玉米种质扩增 [ A ] 121 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 —
        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C] 1 北京 :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137 - 411
[ 11 ]  李明顺 ,张世煌 ,彭泽斌 ,等 1 玉米半外来种质的构建与利用 [J ]1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 (增) :15 - 191



          A Primary Evaluation on H eterotic Patterns of Main Improved
                         Populations of Corns in China

          CHEN Yan2hui1 ,ZHAN G Shi2huang2 ,WU Lian2cheng1 ,W G Tie2gu1 ,
                                                             AN
              L I Ming2shun2 ,DEN G Ling2wei2 ,ZHAN G Ming2you3 ,BAI Jin2wen4
                    (1. Agronomy Colleg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
                        2. Institute of Crop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CAAS ,Beijing  100081 ,China ;
                        3.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Zhengzhou ,Zhengzhou  450003 ,China ;
                             4. Jiaozuo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Jiaozuo  454003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combining ability ,heterosis and heterotic patterns of yield for the cross2
es between 4 line2testers representing the main heterotic groups of Chinese corns and 13 elite populations
improved from the research groups.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for grain yield among genotypes , GCA of populations and SCA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testers. The SCA of populations of WBM2C4 , Yuzong No. 5 , Liaoluzongqun , Zhongqun No. 14 and
Huangzongqun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s tested. Among 12 crosses with higher SCA and grain yields
near to that of the check averaged from four commercial crosses ,compared to 52 crosses ,four cross combi2
nations of 478 ×Huangzongqun ,Huangzao 4 ×Zhongqun No. 14 ,Dan 340 ×Huangzongqun and Huangzao
4 ×Yuzong No. 5 had the best 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and higher yields than checks with heterosis of
2129 %~4182 %. The results not only sho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opulation improvement of
China ,but also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popul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heterotic patterns of chinese corns.
K words :Corn germplasm ; Population improvement ;Combining ability ; Heterotic pattern
 ey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中国科技通讯577 中国科技通讯
中国科技通讯577   中国科技通讯中国科技通讯577   中国科技通讯
中国科技通讯577 中国科技通讯sugeladi
 
资源共享推介Shareresource recommendation(1)
资源共享推介Shareresource recommendation(1)资源共享推介Shareresource recommendation(1)
资源共享推介Shareresource recommendation(1)sugeladi
 
中国玉米投资研究
中国玉米投资研究中国玉米投资研究
中国玉米投资研究sugeladi
 
尊敬的读者:
尊敬的读者:尊敬的读者:
尊敬的读者:sugeladi
 
01月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
01月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01月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
01月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sugeladi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1)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1)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1)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1)sugeladi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sugeladi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sugeladi
 
前一期 Crop biotech update (february 19, 2010) - isaaa.org kc
前一期   Crop biotech update (february 19, 2010) - isaaa.org kc前一期   Crop biotech update (february 19, 2010) - isaaa.org kc
前一期 Crop biotech update (february 19, 2010) - isaaa.org kcsugeladi
 
做Cashl与读者间的桥梁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
做Cashl与读者间的桥梁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做Cashl与读者间的桥梁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
做Cashl与读者间的桥梁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sugeladi
 

Viewers also liked (11)

Untitled
UntitledUntitled
Untitled
 
中国科技通讯577 中国科技通讯
中国科技通讯577   中国科技通讯中国科技通讯577   中国科技通讯
中国科技通讯577 中国科技通讯
 
资源共享推介Shareresource recommendation(1)
资源共享推介Shareresource recommendation(1)资源共享推介Shareresource recommendation(1)
资源共享推介Shareresource recommendation(1)
 
中国玉米投资研究
中国玉米投资研究中国玉米投资研究
中国玉米投资研究
 
尊敬的读者:
尊敬的读者:尊敬的读者:
尊敬的读者:
 
01月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
01月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01月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
01月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1)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1)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1)
中国农产品出口月度统计报告(1)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
不同玉米品种氮素营养效率差异的生态生理机制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前一期 Crop biotech update (february 19, 2010) - isaaa.org kc
前一期   Crop biotech update (february 19, 2010) - isaaa.org kc前一期   Crop biotech update (february 19, 2010) - isaaa.org kc
前一期 Crop biotech update (february 19, 2010) - isaaa.org kc
 
做Cashl与读者间的桥梁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
做Cashl与读者间的桥梁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做Cashl与读者间的桥梁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
做Cashl与读者间的桥梁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
 

More from sugeladi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sugeladi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sugeladi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sugeladi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sugeladi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sugeladi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sugeladi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sugeladi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ugeladi
 

More from sugeladi (20)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华北农学报 2002 ,17 (4) :30~36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 - Sinica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 模式的初步评价 陈彦惠1 , 张世煌2 , 吴连成1 , 王铁固1 , 李明顺2 , 邓凌伟2 , 张明友3 , 白锦雯4 (11 河南农业大学 农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21 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北京  100081 ; 31 河南省郑州市农科所 ,河南 郑州  450003 ;41 焦作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河南 焦作  454003) 摘要 : 以 13 个玉米改良群体和 4 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 , 采用 NC Ⅱ 遗传设计 , 测定并分析了群体 产量配合力 、 杂优模式和农艺性状 。结果表明 ,WBM2C4 、 杂种优势 、 豫综 5 号 、 辽旅综群 、 中群 141 黄综群 5 个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 。在群体与测验种的 52 个杂交组合中 ,12 个组合产量与单 交种对照相当 ,特殊配合力较高 ,其中掖 478 × 黄综群 、黄早 4 × 中群 14 、 340 × 丹 黄综群 、 黄早 4 × 豫综 5 号 4 个组合比对照增产 ,对照优势为 2129 %~4182 % 。研究结果既说明了中国玉米群体改 良取得的研究进展 ,又为这些改良群体进一步改良 、 利用和杂优组合模式构建提供了依据 。 关键词 : 玉米种质 ; 群体改良 ; 配合力 ; 杂优模式 中图分类号 : S5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0 - 7091 ( 2002) 04 - 0030 - 07 种质资源狭窄是限制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缓解种质遗传基 础狭窄的矛盾 , 拓宽和丰富我国育种的优良素材 , 玉米育种者作了大量研究〔 ~3〕。轮回选 1 择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主要方法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许多学者通过选用不同来源的材 料 , 采用不同轮回选择方法 , 组建和创造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改良群体〔 ~6〕, 为自交系选育 4 和杂交种选配奠定了基础 。但限制更广泛和有效利用这些改良群体的主要因素 , 可能是缺乏 它们与中国主要种质杂优群之间遗传关系的分析评价资料 。近年来 , 一些学者〔 ~9〕 7 利用系 谱分析 、数量遗传分析和 SSR 等分子标记方法 , 将我国玉米自交系种质划分为不同的杂优 类群 , 并构建了杂优模式 。张世煌 、李明顺等人〔 ,11〕 10 的研究表明 , 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可 概括为 3 个杂优群和 5 个亚群 , 并筛选出了 4~5 个自交系作为测定我国玉米种质杂优群的 标准测验种 , 应用产量特殊配合力划分杂种优势群的结果与依据分子标记 、系谱分析结果基 本一致 。但这些种质杂优群划分等研究仅局限在自交系上 , 尚缺乏我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的 研究 。本研究旨在分析和评价代表我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优群的 4 个测验种与来自全国多个育 种单位组建改良的 13 个玉米群体之间配合力 、杂种优势和杂优模式 , 为这些群体进一步改 良和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 1 材料和方法 111  供试材料 供试基础群体选自全国不同生态区多个育种单位的改良群体 13 个 : WBM2C4 ( 华中农 收稿日期 :2002 - 03 - 19 作者简介 : 陈彦惠 (1958 - ) ,男 , 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4 期            陈彦惠等 :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31 业大学 ,代号 WBM) 、 豫综 5 号 C4 ( 河南农业大学 , 代号 YZ) 、 黄综群 、中综 3 号 、中综 4 号 ( 中国农科院 ,代号分别为 HZQ ,ZZ3 ,ZZ4 ) 、 中群 13 、中群 14 ( 中国农科院 ,Q PM 玉米 , 代号 分别为 Z13 ,Z14) 、 辽旅综群 ( 辽宁省农科院 ,代号 LL Z) 、吉综 A ( 吉林省农科院 ,代号 J ZA) 、东 农群 C5 ( 东北农业大学 , 代号 DNQ ) 、 陕综 1 号 、 陕综 3 号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代号分别为 SZ1 ,SZ3) 、 金群 ( 山西省农科院 ,代号 J Q ) 。测验种选用 4 个自交系 : 黄早 4 ( 代号 HZ4) 、 340 丹 Mo17 , 分别代表塘四平头 、旅大红骨 、改良 Reid Yellow ( 代号 D340) 、 478 ( 代号 Y478 ) 、 掖 Dent 和 Lancaster 杂优群种质 。 2000 年冬在海南三亚 , 以 13 个群体为父本 , 以 4 个自交系为母本 , 按照 NC Ⅱ遗传交 配设计组配了 4 × = 52 个杂交组合 。配制杂交组合种子时 , 作父本的每个群体至少选 100 13 株花粉混合后 , 授在至少 20 株的母本自交系雌穗上 , 然后用 20 株等量种子混合 。 112  试验设计和分析方法 将 52 个杂交组合和 4 个对照单交种 ( 农大 108 、掖单 13 、鲁单 50 、唐抗 5 号) 共 56 个材 料 , 2001 年 6 月夏播于河南省郑州市农科所实验田 , 田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 3 次重 复 , 2 行区 , 行长 5 m , 行距 0165 m , 株距 0130 m 。以小区为单位进行田间性状调查和室内 考种 。性状包括 : 株高 、穗位 、散粉期 、吐丝期 、全生育期 、穗长 、穗粗 、穗行数 、行粒 数 、百粒重 、脱粒率和小区产量等 。 首先以小区为单位进行产量的基因型方差分析 , 进一步将其分剖为一般配合力方差 ( 2 ) δ δ 2 和特殊配合力方差 ( ) 。按照 NC Ⅱ 设计要求 , 估算出各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 ( GCA ) 和各 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 ( SCA) ,并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 。采用 H ij ( %) = 100 ×( F1 - X ) / X 估 算产量的对照优势 ,F1 为某一组合产量值 , X 为 4 个对照单交种的产量平均值 。 2 结果与分析 211  杂交组合产量和对照优势分析    1 列出了产量配合力方差分析结果 ,组合间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 ,说明不同组合间存在 表 显著遗传差异 。表 2 列出了 52 个组合平均产量和对照优势 。结果显示 ,52 个组合产量平均 值为 5 99110 kg/ hm2 , 范 围 为 4 00015 ~ 7 75615 kg/ hm2 , 对 照 产 量 最 高 的 是 农 大 108 ( 9 07710 kg/ hm2 ) ,52 个组合产量均低于农大 108 。4 个对照产量平均值为 7 39111 kg/ hm2 。 用该值计算出每个组合对照优势值 ( H ij ) 。52 个组合中 , 掖 478 × 黄综群 ( 7 75615 kg/ hm2 ) 、 黄早 4 × 中群 14 ( 7 73515 kg/ hm2 ) 、 340 ×黄综群 ( 7 73215 kg/ hm2 ) 、 丹 黄早 4 ×豫综 5 号 ( 7 56910 kg/ hm ) 4 个组合产量高于平均对照 。 2 表1 产量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DF SS MS F 组合间         51     981 55.      098 1.     356 3 3 6. 测验种间    3 2. 621 0. 874 5. 052 3 3 群体间     12 29. 841 2. 487 14. 375 3 3 测验种 ×群体 36 23. 518 0. 653 3. 775 3 3 重复间     2 9. 455 4. 727 机误      102 17. 615 0. 173   所有组合对照优势范围为 - 45194 %~4182 % , 其中有 12 个组合的对照优势在 - 10 %以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32 华                             卷 北 农 学 报 17 上 , 4 个组合对照优势为正值 , 8 个为负值 , 经显著性检验 , 组合产量平均值与对照产量差 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在这 12 个高产组合中 , 与掖 478 组配的群体有 2 个 : 黄综群 ( 4182 %) 、 辽旅综群 ( - 4166 %) , 与黄早 4 组配的群体有 5 个 : 中群 14 ( 4154 %) 、 豫综 5 号 ( 2129 %) 、 WBM2C4 ( - 4112 %) 、 辽旅综群 ( - 8103 %) 、 陕综 1 号 ( - 9163 %) 。与丹 340 组配的群体有 4 个 :黄综群 ( 4150 %) 、 东农群 C5 ( - 5119 %) 、 豫综 5 号 ( - 5172 %) 、WBM2C4 ( - 7116 %) , 与 Mo17 组配的群体有 1 个 : WBM2C4 ( - 6137 %) 。由此可见 , 4 个测验种遗传背景下均有优势 较高的群体 , 也说明 13 个群体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 。 表 2   个杂交组合产量平均值 ( kg/ hm2 ,表内上方) 和杂种优势 ( % ,表内下方) 52 材料 D340 Y478 Mo17 HZ4 X J ZA 6 282. 0 6 400. 5 6 231. 0 6 640. 5 6 388. 5 - 15. 10 - 13. 50 - 15. 79 - 10. 26 - 13. 66 LL Z 5 971. 5 7 054. 5 6 145. 5 6 805. 5 6 495. 0 - 19. 30 - 4. 66 - 16. 95 - 8. 03 - 12. 22 HZQ 7 732. 5 7 756. 5 6 343. 5 4 051. 5 6 471. 0 4. 50 4. 82 - 14. 27 - 45. 25 - 12. 55 ZZ3 5 743. 5 6 000. 0 5 220. 0 6 235. 5 5 800. 5 - 22. 38 - 18. 91 - 29. 45 - 15. 73 - 21. 61 ZZ4 5 584. 5 5 554. 5 5 302. 5 6 277. 5 5 680. 5 - 24. 53 - 24. 93 - 28. 34 - 15. 16 - 23. 23 YZ5 6 976. 5 5 661. 0 6 270. 0 7 569. 0 6 619. 5 - 5. 72 - 23. 49 - 15. 26 2. 29 - 10. 54 JQ 4 000. 5 4 416. 0 4 323. 0 4 720. 5 4 365. 0 - 45. 94 - 40. 32 - 41. 58 - 36. 21 - 41. 01 SZ1 5 754. 0 6 286. 5 4 656. 0 6 687. 0 5 845. 5 - 22. 24 - 15. 04 - 37. 08 - 9. 63 - 21. 00 SZ3 4 770. 0 5 970. 0 4 662. 0 5 397. 0 5 200. 5 - 35. 54 - 19. 32 - 37. 00 - 27. 06 - 29. 72 DNQ 7 015. 5 4 900. 5 5 299. 5 5 413. 5 5 658. 0 - 5. 19 - 33. 77 - 28. 38 - 26. 84 - 23. 54 WBM 6 870. 0 5 877. 0 6 928. 5 7 095. 0 6 693. 0 - 7. 16 - 20. 58 - 6. 37 - 4. 12 - 9. 55 ZQ13 6 079. 5 6 295. 5 6 058. 5 6 018. 0 6 112. 5 - 17. 84 - 14. 92 - 18. 12 - 18. 67 - 17. 39 ZQ14 6 400. 5 6 022. 5 6 058. 5 7 735. 5 6 555. 0 - 13. 50 - 18. 61 - 18. 12 4. 54 - 11. 41 X 6 091. 5 6 015. 0 5 653. 5 6 204. 0 5 991. 0 - 17. 68 - 18. 71 - 23. 60 - 16. 16 - 19. 04   :L SD0105 = 1 03516 kg/ hm2 ,ck 平均产量 = 7 39111 kg/ hm2 注 212  杂交组合产量配合力分析 由表 1 产量配合力方差分析可知 , 测验种间和群体间一般配合力方差 、测验种与群体互 作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 。一般配合力方差占基因型总方差的 49172 % , 特殊配合力 方差占 50128 % , 说明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对产量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因此 , 对群体的 评价 , 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两个指标同等重要 。 表 3 列出了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的效应值 。4 个测验种自交系的一般配合 力相比 , 黄早 4 高于丹 340 、掖 478 和 Mo17 , 但只有黄早 4 与 Mo17 的差异达到显著 。 WBM2C4 、豫综 5 号 、辽旅综群 、中群 14 、黄综群的一般配合力居 13 个群体的前 5 位 , 说 明这些群体中优良加性基因的频率较高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4 期            陈彦惠等 :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33 产量特殊配合力反映了双亲非加性基因效应 。在 52 个杂交组合中 , 特殊配合力居前 5 位的 组 合 分 别 是 : 掖 478 ×黄 综 群 ( 01806 ) 、 340 ×黄 综 群 ( 01794 ) 、 早 4 ×中 群 14 丹 黄 ( 01668) 、 478 × 掖 陕综 3 号 ( 01471) 和黄早 4 × 豫综 5 号 ( 01466) ,说明这些群体与相应测验种 间遗传差异大 , 优良非加性基因频率高 。特殊配合力最低的 5 个组合分别是 : 黄早 4 × 黄综 群 ( - 11724) 、 478 × 掖 豫综 5 号 ( - 01650 ) 、 478 ×WBM2C4 ( - 01582 ) 、 掖 Mo17 ×陕综 1 号 ( - 01567) 和丹 340 ×辽旅综群 ( - 01365 ) , 说明这些群体与相应测验种间遗传差异小 , 血缘 相近 。由于 4 个测验种代表了我国主要玉米种质的杂优群 , 因此 , 根据某一群体与 4 个测验 种间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大小 , 可以推测群体所属的杂优群及其杂优组合模式 。 从测验种角度分析 , 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有 : 掖 478 与黄综群 、陕综 3 号 、辽旅综 、 陕综 1 号 ; 黄早 4 与中群 14 、豫综 5 号 、陕综 1 号 、中综 4 号 ; 丹 340 与黄综群 、中综 13 、 豫综 5 号 、东农群 C5 ; Mo17 与 WBM2C4 、东农群 C5 。经过配合力显著性检验 , 以上组合 中 , 同一个测验种与群体间的特殊配合力未达到显著 , 但他们与其他组合特殊配合力的差异 多数达到显著 。 从群体角度分析 : ①黄综群 GCA 较高 , 它与掖 478 、丹 340 间 SCA 分别居参试组合的第 1 和第 2 位 , 可 与改良 Reid 或旅大红骨种质构成杂优模式 。它与黄早 4 的 SCA 最低 , 掖 478 、丹 340 又显 著高于黄早 4 , 说明该群体明显具有塘四平头血缘 。中群 13 GCA 中等 , 与黄早 4 的 SCA 最 低 , 说明该群体可能与塘四平头血缘相近 。但它仅与丹 340 的 SCA 表现高 , 说明群体内还 有 Reid 和 Lancaster 遗传成分 。 ② 豫综 5 号的 GCA 居 13 个群体第 2 位 , 它与黄早 4 、丹 340 的 SCA 均较高 , 可与塘四 平头 、旅大红骨种质构成杂优模式 。它与掖 478 的 SCA 最低 , 与 Mo17 也为负值 , 黄早 4 与 掖 478 间差异达显著 , 反映该群体具有改良 Reid 和 Lancaster 血缘 。中群 14 GCA 较高 , 在 4 个测验种中 , 它与黄早 4 的 SCA 最高 , 可与塘四平头种质构成杂优模式 , 与掖 478 的 SCA 最低 , 与其他 2 个测验种也不高 , 说明它含有以改良 Reid 种质为主的其他成分 。 ③辽旅综群和陕综 3 号的 4 个测验种中 , 它们均与掖 478 的 SCA 最高 , 可与改良 Reid 种质构成杂优模式 。它们与丹 340 的 SCA 最低 , 而且掖 478 与丹 340 间差异达显著 , 与其 他 2 个测验种也不高 , 说明两个群体明显具有旅大红骨血缘 , 同时还含有其他遗传成分 。但 辽旅综群 GCA 明显高于陕综 3 号 , 说明前者利用价值明显优于后者 。 ④ WBM2C4 和东农群 C5 的 4 个测验种中 , 它们均与 Mo17 的 SCA 最高 , 与丹 340 的 SCA 也较高 , 可与 Lancaster 、旅大红骨种质构成优势模式 , 与掖 478 的 SCA 最低 , 反映该 群体明显具有改良 Reid 血缘 , 但 WBM2C4 比东农群 C5 利用价值高 , 因为 WBM2C4 的 GCA 居 13 个群体首位 , 而东农群较低 。 ⑤吉综 A 的 GCA 中等 , 虽然它与 Mo17 的 SCA 较大 , 与丹 340 较小 , 但群体与 4 个测 验种间 SCA 差异不显著 。吉综 A 是由我国地方种质英粒子组成 , 这一结果也反映了该种质 与我国 4 个杂优群种质间的遗传关系 。 ⑥陕综 1 号 、中综 3 号 、中综 4 号 GCA 均较低 , 利用价值有限 。3 个群体均与黄早 4 的 SCA 较高 , 陕综 1 号 、中综 3 号均与 Mo17 的 SCA 最低 , 反映群体明显具有 Lancaster 血缘 种质 , 中综 4 号与掖 478 的 SCA 最低 , 反映群体具有 Reid 血缘种质 。金群 GCA 居 13 个群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34 华                             卷 北 农 学 报 17 体末位 , 与 4 个测验种 SCA 也不高 , 利用价值不大 。 表 3   个组合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值 52 材料 D340 478 Mo17 H4 GCA J ZA   - 0. 096   - 0. 020     104 0.     012 0.     271 0. LL Z - 0. 365 0. 335 - 0. 020 0. 050 0. 340 HZQ 0. 794 0. 806 0. 124 - 1. 724 0. 324 ZZ3 - 0. 061 0. 101 - 0. 171 0. 131 - 0. 111 ZZ4 - 0. 092 - 0. 113 - 0. 042 0. 248 - 0. 186 YZ5 0. 206 - 0. 650 - 0. 021 0. 466 0. 421 JQ - 0. 264 0. 005 0. 179 0. 079 - 1. 044 SZ1 - 0. 086 0. 258 - 0. 567 0. 394 - 0. 081 SZ3 - 0. 303 0. 471 - 0. 144 - 0. 024 - 0. 501 DNQ 0. 054 - 0. 252 0. 242 - 0. 043 - 0. 472 WBM 0. 159 - 0. 582 0. 336 0. 086 0. 492 ZQ13 0. 337 - 0. 068 0. 043 - 0. 342 0. 220 ZQ14 - 0. 287 - 0. 321 - 0. 063 0. 668 0. 327 GCA 0. 027 0. 028 - 0. 207 0. 152   :L SD (gi) = 0113 ,L SD (gj) = 0124 。L SD (sij) = 0147 ,L SD (gi - gj) p1 = 0119 ,L SD (gi - gj) p2 = 0133 ,L SD (sij - slk) = 0167 注 表 4   个群体所有测交组合和 4 个对照单交种性状平均值 13 株高 穗位 穗长 穗粗 穗行数 行粒数 百粒重 出子率 生育期 散粉期 吐丝期 材料 (cm) (cm) (cm) (cm) ( 个) ( 个) ( g) ( %) ( d) ( d) ( d) J ZA 293. 8  104. 7 19. 6 4. 38 15. 4 38. 6   7 31.   2 85. 105. 2 56. 6 58. 0 LL Z 270. 9 93. 2 17. 7 4. 50 16. 2 36. 0 30. 0 86. 4 107. 4 57. 3 60. 5 HZQ 271. 3 94. 1 17. 4 4. 50 15. 4 34. 8 31. 9 86. 4 102. 2 55. 2 58. 4 ZZ3 273. 1 93. 9 17. 7 4. 43 16. 4 35. 1 29. 0 86. 3 103. 3 54. 8 57. 2 ZZ4 273. 8 94. 9 18. 0 4. 43 16. 3 36. 8 28. 6 85. 9 104. 4 55. 7 58. 3 YZ5 278. 3 91. 6 18. 3 4. 48 15. 7 36. 2 33. 5 86. 7 103. 8 53. 9 56. 0 JQ 238. 4 79. 3 17. 0 4. 12 15. 5 33. 1 26. 4 86. 7 102. 7 53. 3 55. 9 SZ1 276. 7 93. 6 19. 0 4. 25 15. 1 37. 6 30. 0 86. 0 105. 9 56. 1 58. 9 SZ3 263. 4 97. 9 17. 7 4. 20 15. 5 35. 4 28. 8 85. 8 102. 7 55. 4 58. 6 DNQ 268. 9 95. 3 17. 3 4. 50 18. 4 33. 8 28. 9 86. 6 103. 5 55. 1 58. 0 WBM 298. 4 113. 5 18. 4 4. 49 14. 9 37. 4 33. 0 85. 9 105. 3 54. 8 57. 6 Z13 279. 7 100. 2 18. 1 4. 56 17. 0 36. 4 29. 0 85. 0 103. 6 54. 0 56. 7 Z14 276. 2 98. 6 17. 8 4. 48 16. 1 36. 8 29. 5 85. 6 108. 2 57. 4 60. 3 ND108 271. 3 119. 7 20. 0 4. 63 17. 1 38. 3 31. 5 87. 9 107. 0 57. 7 60. 7 T K5 251. 3 108. 7 17. 3 4. 43 13. 6 36. 7 32. 8 86. 2 104. 7 55. 7 59. 0 LD50 280. 7 103. 0 18. 1 4. 40 15. 5 36. 3 30. 9 86. 8 104. 7 55. 7 59. 3 YD13 268. 7 105. 0 18. 9 4. 63 16. 7 35. 7 34. 3 86. 3 106. 0 55. 3 58. 3   :ND108 , T K5 ,LD50 , YD13 分别代表对照农大 108 、 5 号 、 50 和掖单 13 注 唐抗 鲁单 213  杂交组合农艺性状分析 从表 4 的 13 个群体测交种性状平均值可以看出 , 同一性状不同群体测交种间存在显著 差异 。株高 23814~29814 cm , 多数群体在 270 cm 左右 ; 穗位 7913 ~ 11315 cm , 多数群体 在 95 cm 左右 ; 穗长 1710 ~ 1916 cm ; 穗粗 4112 ~ 4156 cm ; 穗行数 1419 ~ 1814 ; 行粒数 3311~ 3816 ; 百粒重 2614 ~ 3315 g ; 脱粒率 8510 %~ 8617 % ; 全生育期 10212 ~ 10812 d ; 散粉期 5313~5714 d ; 吐丝期 5519~6015 d 。 不同群体表现不同的农艺性状特点 , WBM2C4 和吉综 A 的株高 、穗位较高 ; 吉综 A 和 陕综 1 号果穗长 、行粒数多 , 属长穗型 ; 东农群 C5 和中群 13 穗粗行多 , 属粗穗型 ; 豫综 5 号和 WBM2C4 百粒重高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黄综群和陕综 3 号生 属大粒型 ; 豫综 5 号和东农群 C5 脱子率高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4 期            陈彦惠等 : 中国主要玉米改良群体杂种优势组合模式的初步评价 35 育期短 , 属早熟型 ; 中群 14 和辽旅综生育期长 , 属晚熟型 。 3 讨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群体改良一直被列为国家攻关专题之一 , 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 , 已培育出一批改良群体 。本研究用代表我国主要种质杂优群的 4 个自交系作测验种 , 对有代 表性的 13 个群体进行系统分类 、鉴别和筛选研究 , 以期对这些群体作出客观评价 。本研究 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 , 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对产量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 。因此 , 用一般配 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两个指标评价改良群体的研究表明 , 在参试的 13 个群体中 , WBM2C4 、 豫综 5 号 、辽旅综群 、中群 14 、黄综群 5 个群体一般配合力较高 。在 52 个群体与测验种的 杂交组合中 , 有 12 个组合特殊配合力较高 , 产量与对照单交种差异不显著 , 尤其是掖 478 ×黄综群 、黄早 4 ×中群 14 、丹 340 ×黄综群 、黄早 4 ×豫综 5 号 4 个组合特殊配合力高 , 比对照单交种增产 , 杂种优势为 2129 %~4182 % 。 群体改良和种质创新必须遵循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 。资料表明〔 〕, CIM2 2 M YT 的改良群体具有血缘清晰 、杂优模式清晰的突出特点 。而我国的改良群体是否也具有 这些特点 ? 本研究根据改良群体与 4 个测验种之间产量特殊配合力的结果 , 系统分析和证明 了我国主要改良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之间杂优群关系 , 为进一步改良 、利用提供了依据 。研 究表明 , 13 个群体中除了吉综 A 、金群外 , 基本上是由我国 4 个杂优群的遗传种质所组成 。 但应当看到 , 多数群体是由 2 个或更多个杂优群的种质 ( 或其他成分) 所组成 , 也就是说 , 它 们是复合群体 , 不能简单地归入国内的某一杂优群种质 。但由于在多轮轮选过程中 , 根据杂 优模式使用了不同的测验种 , 因此改良群体与我国一个或二个杂优群种质仍然表现清晰的杂 优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 13 个群体中 , 由于黄综群由塘四平头一个杂优群体种质组成 , 血 缘单一清晰 、起点高 , 因此 , 它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高 , 形成了群体自己的特色 , 杂种优势模式清晰 , 杂种优势突出 。而某些群体杂种优势不突出 , 其主要原因 , 一是一般配 合力不高 , 起点低 , 二是种质血缘混杂 , 没有群体特色 , 不能形成清晰的杂优模式 。 对上述优良群体 , 可根据杂优模式采用群体内改良方法继续改良 , 也可采用群体间相互 轮回选择的方法 , 同时提高群体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根据本研究不同群体杂优群和 杂优模式的关系进一步分析 , 在这 13 个群体中 , 初步筛选黄综 ×WBM 、黄综 ×豫综 、黄综 ×辽旅综 、黄综 ×中群 14 、辽旅综 ×豫综 、辽旅综 ×WBM 6 个潜在杂优模式 , 作为相互轮 回选择的配对群体进行改良 。 本研究是在河南一个生态条件下对我国 13 个改良群体的初步评价 , 其结果有待于多年 和多点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 参考文献 : [1 ]  陈彦惠 1 玉米遗传育种学 [ M ] 1 郑州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216 - 2211 [2 ]  彭泽斌 ,张世煌 1 玉米群体改良的问题与对策 [J ] 1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 ( 增) :27 - 331 [3 ]  陈彦惠 ,吴连成 1 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 A ] 121 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玉米遗传育种国际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36 华                             卷 北 农 学 报 17 学术讨论会文集 [ C] 1 北京 :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159 - 631 [4 ]  刘纪麟 ,郑永链 ,张祖新 ,等 1 三峡地区玉米地方品种杂种优势群初探 [J ] 1 作物杂志 ,1998 , ( 增) :6 - 121 [5 ]  彭泽斌 ,刘新芝 1 S1 后代轮回选择在玉米群体改良中应用的研究 [J ] 1 作物学报 ,1995 ,21 ( 6) :695 - 7011 [6 ]  刘兴贰 ,檀国庆 , 王玉贞 , 等 1 玉米复合种 —吉林库 1 轮回选择效果分析 [J ] 1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 ( 增) :87 - 921 [7 ]  吴景锋 1 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评述 [J ] 1 中国农业科学 ,1983 ,16 ( 2) :1 - 81 [8 ]  王懿波 , 王振华 , 王永普 , 等 1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J ] 1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 ( 4) :16 - 241 [9 ]  赵久然 ,郭景伦 ,郭   ,等 1 应用 RAPD 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骨干玉米自交系进行类群划分 [J ] 1 华北 强 农学报 ,1999 ,14 ( 1) :32 - 371 [ 10 ]  张世煌 ,彭泽斌 ,袁力行 ,等 1 玉米杂种优势与我国的玉米种质扩增 [ A ] 121 世纪玉米遗传育种展望 — 玉米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C] 1 北京 :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137 - 411 [ 11 ]  李明顺 ,张世煌 ,彭泽斌 ,等 1 玉米半外来种质的构建与利用 [J ]1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 (增) :15 - 191 A Primary Evaluation on H eterotic Patterns of Main Improved Populations of Corns in China CHEN Yan2hui1 ,ZHAN G Shi2huang2 ,WU Lian2cheng1 ,W G Tie2gu1 , AN L I Ming2shun2 ,DEN G Ling2wei2 ,ZHAN G Ming2you3 ,BAI Jin2wen4 (1. Agronomy Colleg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 2. Institute of Crop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CAAS ,Beijing  100081 ,China ; 3.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Zhengzhou ,Zhengzhou  450003 ,China ; 4. Jiaozuo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Jiaozuo  454003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combining ability ,heterosis and heterotic patterns of yield for the cross2 es between 4 line2testers representing the main heterotic groups of Chinese corns and 13 elite populations improved from the research groups.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for grain yield among genotypes , GCA of populations and SCA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testers. The SCA of populations of WBM2C4 , Yuzong No. 5 , Liaoluzongqun , Zhongqun No. 14 and Huangzongqun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s tested. Among 12 crosses with higher SCA and grain yields near to that of the check averaged from four commercial crosses ,compared to 52 crosses ,four cross combi2 nations of 478 ×Huangzongqun ,Huangzao 4 ×Zhongqun No. 14 ,Dan 340 ×Huangzongqun and Huangzao 4 ×Yuzong No. 5 had the best 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 and higher yields than checks with heterosis of 2129 %~4182 %. The results not only sho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opulation improvement of China ,but also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population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heterotic patterns of chinese corns. K words :Corn germplasm ; Population improvement ;Combining ability ; Heterotic pattern ey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