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不平凡的回憶
文珠法師講述
為敏智老和尚上生週年紀念而作
一、正心創辦的因緣
二、內憂外患的主因
三、導師敬業的精神
四、令人景仰的德行
一、正心創辦的因緣
那是半個世紀以前的往事。中日戰爭,抗戰勝利後,年少無知的我,被送上
英國輪船,隨同海仁老法師到香港,寄居大嶼山研習經教。後因時局影響,
家師接濟中斷,道糧不繼,被迫下山,正當惶恐無依之際,喜聞敏公導師,
在九龍覺蔭園講經,遂與同學數人,奔投座下,親承教誨;但當我們學興正
濃之時,講經法會,卻宣佈圓滿結束。當時幾位長老,不忍坐視我們各散東
西,前程茫茫,因乘鹿野苑明常老和尚來探望老當家妙通師公之便,請他辦
佛學院栽培我們。幸得明老慈悲,允於郊區攝提精舍辦學,命名「正心佛學
院」,自任院長,教務則由敏公導師擔任。另請二位老師,教授國文及英
文,學生人數,暫定十名,學習時間三年,教師是義務授課,不受薪金,學
生零用錢,則用獎勵方式,每月舉行作文及演講比賽,第一名獎金港幣二十
元,第二名獎金十五元,第三名至第十名,各得十元。為了學生專心學習,
學院不做法會,也不應酬佛事,一切開支,由院長個人負責。原則擬定,立
即擇日開課。開學那天,到賀的嘉賓還不少呢!
正心佛學院,設在郊區,環境幽美,空氣清新,前有花園,後有青山,左有
溪澗,右有田野,舟車不到,出入取道於田園小徑,寄跡其間,真有世外桃
源之感,正是潛心研習的好地方。由於原住戶尚未遷出,我們八個年輕的比
丘尼,被安置在一間安放著四張上、下床的小房中,日以繼夜,勤苦修學。
開學不久,英文老師移民美國,國文老師,亦因交通不便辭職,便由敏公導
師身兼數職。幸而導師國學淵博,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無不精通;使我
們既能暢遊佛法大海,飽餐法味,又能飽讀詩書,盡享古人豐富的文化遺
產。
敏公導師,不但希望我們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還希望我們寡欲知
足,發奮圖強,要求我們既做到「貧窮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又要
做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每以「彼大丈夫也,我大丈夫也,吾何
畏彼哉?」「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等
至理名言,鼓勵同學,敦品勵行,力爭上游,切莫「依世起倒,隨俗浮
沉。」我們也能遵師重道,勵志向學。正如永常同學所說:「我們天天聽到
的都是「道德經」。特別是:「做人不可有傲氣,但一定要有骨氣。」這兩
句話說得多了,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身骨氣,壯志凌雲。自強不息
的我,一向不肯應酬,不肯攀緣,不肯向權勢或金錢低頭,正是一身骨氣使
然。
導師見我們心無旁騖,專志向學,認為孺子可教,雖身兼數職,(佛學、國
學、教導、訓導)不以為苦,反而樂在其中;每對人言:「得天下英才而教
之,一樂也。」
所以畢業特刊中,文玉同學在她寫「任重致遠的正心」一文中說:「正心是
窮,不但學生窮,老師也窮;不過我們不會因窮苦而輟學,老師也不會因窮
苦而辭職,我們在這清苦的環境中,益加發奮努力。他有一種作之君的涵
養,有一副作之親的慈祥面孔,更有一種作之師的教學技巧及敬業精神。他
為了佛教,為了培育後學,負起百年樹人的神聖使命,不避艱苦,在極貧窮
困苦中,以無限的熱忱教導我們…。正因為正心佛學院,有誨人不倦的老
師,有學而不厭的同學。一方面老師循循善誘,以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
的精神,教導我們;一方面同學也能抱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志,勇猛
向前。在兩者互相策勵積極進取中,竟使正心佛學院,成為一個精神豐富的
堡壘…。」
慶嚴同學也在「來正心求學記」一文中說:「我們的法師是位道高德重,超
然拔俗,胸羅萬象,精通三藏的典型導師,也是華南僧伽教育的先鋒,他為
教為人,負起作育僧材的艱巨任務。『他常說:中國佛教已到日薄西山的時
候,欲想振興佛教,非提倡僧伽教育不為功。所以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上不負佛陀,下不負自己…。』法師別具慧眼,為教精神,超群拔倫。我們
同學,也能刻苦學習,環境愈惡劣,進取心愈堅強,為了充實自己,為了負
起弘法利生的責任,終日埋頭苦學、實修…。」讀此,可知我們同學心目中
的導師,是何等的崇高而偉大?而同學們又是何等的勵志向學、力爭上游?
可說:「正心佛學院」的導師--敏公,其為教作育英材的敬業精神,極不
平凡!而學生們自勵自強的學習精神,也不平凡啊!
二、內憂外患的主因
正心佛學院,在五十年代的香港佛教界,是史無前例的,像是黑夜中的火
炬,格外明亮。有人歡欣鼓舞,也有人懷疑妒忌。「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
來。」自古已然,於今尤甚。特別是那些「已不修而惡人之修」的人,加以
頭腦中充滿「重男輕女」的毒素,竟然不擇手段,蜚短流長,內憂外患,接
踵而來。
正心佛學院備受攻擊,究其主因,在於「尼眾」二字。在思想偏差的人看
來,比丘尼怎麼值得栽培呢?最後竟致院長的法眷屬出面,要求院長立即解
散正心佛學院,改在鹿野苑另辦男眾佛學院。正如印順老法師在《佛法概
論》中所說:「二千多年的佛法,一直在男眾手裡,不能發揚佛法的男女平
等精神,不能扶助女眾,提高女眾,反而多少傾向於重男輕女,甚至鄙棄女
眾,厭惡女眾,以為女眾不可教,這實是對佛法的歪曲。」我們這一群年輕
好學的比丘尼,就在這種歪曲佛法的偏激思想攻擊下,險些成為犧牲品。幸
而院長深明大義,堅守諾言,雖然另請竺摩法師,在鹿野苑辦棲霞男眾佛學
院,但仍然繼續負責正心佛學院的經費,直至我們畢業為止。
同學們在院長那種:「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堅忍寬恕的精
神感召下,在導師殷殷企盼,親切鼓勵中,重整旗鼓,以不屈不撓的鬥志,
繼續向波濤洶湧的學海航行。雖然,有人妒火末熄,仍然讒言中傷,但我們
都能處之泰然,堅守學習崗位,不為所動。
豈料外患剛息,內憂又來,有位同學,來自中國東北,年紀大、學識差,每
次考試,穩坐末席。又因語言不通,懷疑同學們譏諷她,初因誤會而爭執,
繼因妒忌而挑撥離間,最後,竟敢在導師之前讒言讒語;不幸讒言中傷的對
象,竟然是我。因為當時的我,已有六年佛學基礎,且善於速記,每聽課完
畢,即謄寫筆記,借給同學們閱讀,應付覆講。又因體弱多病,為爭取最高
獎金,支付藥費,不得不忘餐廢寢,找資料、寫文章、背講詞,日以繼夜,
不敢稍懈。是以每次比賽結果,必得首獎,相形之下,益令她妒火中燒。至
此,同學間失去親善和睦,師生間不時引起不必要的誤會,造成困擾。幸而
後來她知難而退,而我們也一本初衷,在平息內憂外患中完成學業。
三年後,我們畢業了,正心佛學院也就宣佈結束。佛教史上,可以說是在僧
伽教育史中,由尼眾奮鬥所激起的火花,隨即消逝。
同學們各奔前程,敏公回到山上,又展開他不平凡的工作。我為了一紙文
憑,不得不以出家人身份,考入中大前身的「聯合書院」,攻讀社會教育;
那些少見多怪的人,又起風波,視我為叛教罪人。我一氣之下,便與圈中人
士謝絕往來,不免疏離了院長、導師。我寄居友人土庫,除了考取孟氏獎金
繳交學費,就靠投稿報章,維持生活,飽受精神壓力及物質困乏的苦惱。有
位讀者,幾經波折才找到我說:「讀妳的文章,以為是一位高僧,原來妳是
個尼青年,畢業了,有何打算?」我說:「希望去日本深造」。於是在這位
熱心的讀者資助下,前往日本東京大正佛學研究院深造。回港後,又接受政
府師資訓練,然後展開弘法工作,組織佛教青年會,創辦義務教育。公餘課
後,從事寫作,又在香港政府大會堂公開佈教,主持佛學講座。可是又有人
罵我,公開佈教,志在招搖,用黑板講解佛經,點點篤篤,太不尊敬。豈料
不久,罵我的人,竟與我爭租大會堂講經,給我無限的欣慰與鼓勵,因為長
老們終於覺悟了,而肯步著我的後塵啊!
三、導師敬業的精神
導師自從主管天寧佛學院開始,就以弘揚佛法為職責 培育僧才為己任,其
間,幾經戰亂,流離失所,然其志不移。回憶五十年代,從中國內陸湧到香
港的僧眾,實在不少。由於生活所逼,有人辦道場、做法會,也有人改變立
場,投入社會謀生。但導師初到香港,雖然居無定處,食不溫飽,卻能堅守
弘法利生,作育僧材的初衷,出則講經說法,入則閉門修身,尊德性,做學
問,與世無爭。我們的院長,正是被他的操守及敬業精神所感,才請他主持
正心佛學院。
當年,戰後的香港,經濟凋零,民生艱苦。院長限於財力,不敢多招學生,
我們也為了節省伙食開支,往往在課餘飯後,跑去後出撿野菜,或到農人田
園拔菜頭。導師照樣與我們共嘗菜根香,一粥一飯,皆與同學們共過堂。從
未獨享一頓豐富的供養,有的,只是同學偶在菜地檢來一個蕃茄,供師作飯
後水果。此外,一切糕餅、油
條,點心,水果,甚至一塊麵包,一杯奶茶,都是屬於奢侈品,可知當時我
們生活的清苦,可是導師,竟然與同學們同甘苦,共患難,為的是盡其教育
後學,作育僧材的職責,使我們完成三年的學業,這種「貧窮不移,威武不
屈」的敬業精神,怎不教人五體投地,敬佩不已?
我們畢業後,他回到山上,困居斗室,既無足夠的房舍,亦無學生追隨,更
無經濟支持,實在欠缺辦學的條件,但導師卻憑其敬業的精神,又豎起「內
明佛學院」的旗幟,天天講經;住在附近靜室的比丘尼們,也就天天來聽
經,當學生;又是老師窮,學生也窮。
我從日本回來,執教於道慈學校時,曾聽說:某居士每到茶樓,收購過時廉
價麵包,曬乾了,送上山給導師作糧食,我就聯絡同學們,每月每人供養拾
元,雖然杯水車薪,但亦聊勝於無。
後來,導師與洗公合作,改內明佛學院為書院,擴大招生,學生不限出家
人,結業後,洗公又將內明改名能仁書院,遷往九龍市區,另設校舍,導師
又回到大嶼山,但仍然不忘教學。每週都有幾天,要下山授課,先走十多里
山路,然後乘輪船,坐巴士,途中耗費大半天的時間。但他風雨無阻,此種
敬業精神,豈是一般人望塵可及。
導師來美後,敬業精神,一如往昔,雖因洗塵法師請他主持道場,但仍不忘
講經說法,教育後學。直至最後,還將其所有,全部奉獻於教育事業。
導師在電話中告訴我說:香港 x 德來,已經決定接管中心了,但當我告訴
他,中心的錢,他不能用,要留作教育基金,他就推翻諾言,不來了。」近
年導師座下,亦有弟子願意出家,又因導師對他說:「不可動用常住的
錢」,因而發生誤會,不歡而散。原來導師在一九八五年,早已預立遺囑,
主要內容是:「余在海外,信土布施,積年所得,約分為二:一為現金,組
織保管委員會,全部撥作獎學金;一是香港的不動產,或選人住持,弘揚佛
法,或變賣現金,一部份捐塑佛像,一部份撥歸獎學金…。」導師心心念
念,若公若私,都是獎學金。然則面對繼承人選,首先聲明,不許動用常住
的錢。以免他日,繼承人與遺囑執行人發生爭執,實屬明智之舉。可惜,卻
因此導致「後繼無人」的局面。雖然如此,十多年來,他仍不肯修改遺囑,
可見其為作育僧材,及救助失學兒童的意志,是何等的堅決,何止「一息尚
存,此志不容稍懈」,百年之後,遺志仍在教育。嗚呼,偉哉!
導師生前,勤勞忍苦,自我犧牲,為的是教育,死後傾其所有,全部奉獻,
為的也是教育。這種為教為人的敬業精神,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真令人感
動,令人景仰!
四、令人景仰的德行
敏公導師,不但敬業精神,令人感動,其特殊的德行,更令人敬佩不已。我
們可以從其律己、處世、做事各方面去體會他不平凡的修養。
(一)戒行嚴謹
導師律己甚嚴,凡認識導師的人,無不公認,導師戒行清淨。雖然導師的學
生,以比丘尼居多,但導師行為光明磊落,不欺暗室,可鑒鬼神。所到之
處,正氣浩然,威嚴攝人。記得在正心佛學院,導師訂立規則,要同學們嚴
格遵守。師生之間,永遠保持距離,除集眾授課,非時不見,如要求見,必
須結伴同行;除了報告或請益,請勿多言。習慣了,直至四十多年後的今
天,曾為學生的我,仍然不忘昔日遵守的規則。每去紐約,不是家師陪同前
往,就是小徒跟隨。記得導師動手術那年,住在長島休養,家師還未來美,
唯有請會計師夫婦同行。導師來洛杉磯,總是獨居山中,凡有接送,必須三
人同車。小徒見我,每對導師,不敢多言,因而問我:「為甚麼這樣怕老法
師?」我說:「不是怕,是老規矩。」
有一次,導師由港返美,途經羅省,剛好香港寶蓮寺的智慧法師在,我就請
他陪伴導師住慧思精舍,後因趕乘早上班機,我一早開車上山,他們已在吃
早點了,我急步而入,導師見我,立即用責備的口吻問:「你一人來?」及
見丁老太隨後而至,始面露笑容。其實,即使我一個人來,還有智慧法師在
呀,何況,我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還要遵守昔日做學生時代的規距?
可是導師就是這樣,「擇善固執」,奈何!
(二)言行一致
導師每以「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教誡同學,要求同學們「敏於事而慎於
言」,不要多言,不應誇言,不可妄言,不輕諾言,以免「禍從口出」。還
要做到「聽惡言則喜,而思改過;聞善言則拜,向其學習。」導師自己亦能
以身作則,言顧行,行顧言。在《做人之道》一文中,導師針對時弊,痛陳
利害,最後勸勉同學,「不在徒口言,唯重實行,不以事為對象,唯以佛教
為主體,我能力所及,我應為佛教作事,我為佛子,不為佛教服務,又何為
乎?重實際,不重虛名,同我者來,不同我者去,多力則多作,少力則少
作,無力則退而作一人之修持。佛教教育已為今日刻不容緩之事,能教一
人,則教一人,能教二人,則教二人,不論他非,唯求已是,由點而線,由
線而面,基礎既立,再以擴充,則佛教之頹風,末始無振興之一日…,一息
尚存,此志不容稍懈,不計功成與否,唯求心安理得…。」徵之事實,導師
的確盡其畢生精力,為佛教百年樹人而努力。今在世界各地弘法、執教的學
生,就是導師「言行一致」最有力的見證。正如導師所言:「上不辜負佛
陀,下不辜負自己」,這種言教與身教並重的特殊德行,能不令徒竊虛名,
不重實際的人,感愧汗顏?
(三)自奉甚儉
導師個人生活,不僅勤勞忍苦,且自奉甚儉。八十多歲的老人了,每天除早
晚課外,還定時誦經,持咒,及講經說法,教導後學。常住一切寺務、法
務,事務,皆親自執行。天天吃週日法會剩餘的飯菜,不以為苦,從不講究
飲食營養,更不講究物質享受。記得六十年代,導師下山到能仁書院授課,
必手挽紙袋,盛放課本與筆記,我恐其筆記,在風雨途中散失,特為購買一
個充皮的黑袋,供給使用。豈料導師一九七三年來美國,仍挽此黑袋。一九
七六年來主持圓覺寺改建落成,也是用此黑袋。八十年代,回中國探訪祖
庭,還是挽此黑袋,直至一九八七年,與大聞由港返美,途經羅省,我始用
一輕便的黃色旅行袋,換下此破舊不堪的黑袋。
有一年,我去紐約,恆定師對我說:「法師的衣服都破了,沒有衣服穿
了。」我一看那補了又補的衣服,竟然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覺蔭園講經
時,證伯所做的衣服。證伯已作古多時了,此衣仍穿在導師身上。後來我去
香港,特為導師選購衣料,請裁縫做了一箱子衣服送來,可是導師除了挑幾
件棉質的衣服穿著外,其餘長的、短的、厚的、薄的、深的、淺的、毛絨衣
服,原封不動,放在衣櫃中。由此看來,導師是何等的重精神,輕物質,貴
學問而賤享受。這種勤勞節儉,寡慾知足的德行,誰能與之比美?
(四)淡泊名利
導師處世,淡泊名利,唯仁義是尚。每言:「汝有汝富,我有我仁,汝有汝
貴,我有我義。」自己不貪圖富貴,不追求名利,亦勸勉同學,不可「汲汲
於富貴,戚戚於貧賤。」世間正人君子,尚且不可以急功好利,何況出家學
佛,豈可趨炎附勢,唯利是視?事實上,導師一生,從未涉足名利場所,亦
不參與政治活動,身邊雖然「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是從來不曾出
現達官貴人,遑論護法,供養!
一九七六年,導師來圓覺寺,見牆上掛著一枚政府獎章,立即不悅,追究此
物來源,我唯有據實以報。
因為一九七五年,我主持美西佛教會,適逢越南難民來美高潮。六月十九
日,有位從難民營出來的華僑,來圓覺寺拜佛,請我伸出援手,救助困居難
民營的越南華僑。因此,每逢星期六、日,我一早準備好飯菜,等待招、
王、謝、陳四家人來,連同我,五部滿載飲食、衣物、藥品及日用品的汽
車,立即浩浩蕩蕩出發,經過二個多小時的路程,車隊停在難民營附近的公
園,十多位慈悲使者,早午餐同時進食。然後排隊登記,領取入營許可證,
接著,一營又一營去慰問,講佛法,念佛號,為他們祝福。然後分發帶來的
東西,直到黃昏回程,已是萬家燈火了。於其中間,美西佛教會,擔保三百
多名難民出營,協助他們重建家園,為青年人介紹職業,為老年人照顧醫
藥,為小孩安排學校,給幼童贈送玩具,如是出錢出力,忙了數月,直至難
民營關閉為止。
羅省市政府有位華僑小姐,將實情報告市議員,因而頒發此獎章,並刻字以
記其事。同時我又出示全體難民贈送的觀音像,旁有中文註明:「吾等華
僑,僑居越南為時甚久,各有家業,平時篤信佛學,虔誠供奉觀世音大士,
惟遭逢這次兵變,而家破人亡,失散流離,逼於犯險,駕輕舟,涉重洋,逃
離是非地。每逢危難,頻呼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保祐,卒能化險為夷,平安
逃抵美洲。竊念吾儕這次逃難,其經過辛酸苦楚驚駭,難以言宣,心有餘
悸,現雖平安暫居異域,為念將來,不知如何自處,傍徨萬分。幸羅省美西
佛教會文珠大師,不時率團宣慰,捐贈藥品衣物,恤助孤苦,或介紹職業,
保領謀生,使吾儕重嘗人間溫暖。大師所作所為,好比菩薩心腸,令人欽
佩,感頌之餘,特選繪觀世音菩薩真容乙幅,敬奉美西佛教會紀念。時在乙
卯仲秋。加州彭蘭頓越南難民營全體華裔難胞敬送。」
導師細讀其文,始轉怒為喜的說:「我以為你參加政治活動,領取獎章,原
來是行菩薩…。」接著,又是一番處世做人的大道理,最後還教我,凡事應
「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而我亦能秉承師訓,美西佛教
會,除初一、十五、及諸佛菩薩聖誕,領眾誦經念佛外,不應酬佛事,不攀
緣權貴,雖然常住收入很少,但若能「寡欲知足」,亦可以「安貧樂道」。
何況多餘時間,可以讀經、寫經、講經,亦上不負佛恩,下不負自己。
(五)因果分明
導師做事堅持原則,不昧因果。每對同學言:「山可崩,海可枯,石可瀾,
天可墮,而因果之理,無或能變。」可知導師是何等的重視因果?正因為導
師非常重視因果,所以他不肯隨便動用常住的錢,更不允許他人侵損常住。
可惜他人不了解,誤以為導師重視金錢。導師豈是重視金錢的人?如果導師
重視金錢,當年初到香港,若投入名利圈中角逐,今已是身價億萬的富僧
了。可是導師當時,雖處於極其窮困中,卻棄名利如敝屣,視富貴如浮雲,
從不肯應酬,更不肯高攀顯貴,寧可躲在大嶼山,飲水充飢,也不肯為斗米
而折腰。還有,導師的一生,除了在道義上為籌建莊嚴寺,向人募捐外,從
來不化緣,不炒股票,不買賣物業,不投資企業,誰說導師重視金錢?導師
主持觀音寺,不拿單錢,不要常住供養金,一切正常收入,涓滴歸公,甚至
連弟子們供養的果敬、政府補助的福利金,全部存入常住銀行戶口,留作獎
學金,這種為教為人,公爾忘私的德行,當今之世,能有幾人?
導師自己重視因果,也重視不昧因果的人。也許經過數十年的觀察,知道我
是知因識果的人吧!因此,導師生病之初,即召我去,囑咐一切,委以重
任。當我表示力不勝任而力辭時,導師立刻聲明,若我不肯繼任住持,他亦
不放心其他新任住持掌管財政,只好組織「經濟管理委員會」,共同管理今
後觀音寺的財務。當時,我深恐影響導師的決定,不敢多言,也不敢再去探
望。豈料導師,早在十多年前,已委任我為遺囑執行人之一。而今又要我加
入經管會,臨終又將保險箱獨授權給我,令我責無旁貸,唯有遵命,執行任
務。可是,竟然因此發生許多不可以理喻的事,又是內憂外患,滿途荊棘,
障礙重重。進耶?退耶?莫適所從。
最後,因學長們責以大義,使我在責任感驅使之下,不得不面對現實,委曲
求全,執行遺囑。但遺憾的是,未能全部撥作教育基金。因為逼於現實需
要,不得不提取部份作遣散費,儲備金,及建塔之用。此外,再不敢動用分
毫,全部用於教育方面,捐贈各地佛學院,參加中國「希望工程學校」,建
設校舍,救助貧苦失學兒童,以及發放獎學金,以遂導師之遺志,使導師為
教育而教育的敬業精神,永存人間,千古不朽。
現在導師上生已經一年,除第一份協助僧伽教育的捐款,已於十月,托印海
長老,親自送交普陀山尼眾佛教學院,以及我們香港同學集資籌建敏智紀念
學校,將於明春落成啟用外,敏智老和尚紀念文化教育基金,今正在申請註
冊,至於印心紀念中學,亦在進行中,雖然,建校資料被人擱置多時,甚至
宣佈遺失;不過,導師!請放心吧!您常教導我們,受人所托,忠人之事。
我誓必奮勇向前,履行任務,完成使命,不負所托,以報吾師教導與信任之
深恩,唯願吾師在天之靈,明察護祐;更願吾師早日乘願再來,提倡僧伽教
育,使佛教慧命起死回生,不勝心香祈禱!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平甩 Ppt
平甩 Ppt平甩 Ppt
平甩 Pptmclee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Jaing Lai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helloiac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helloiac
 
无锡风光之十二...龙寺生态园
无锡风光之十二...龙寺生态园无锡风光之十二...龙寺生态园
无锡风光之十二...龙寺生态园
taotao999
 

What's hot (7)

109410225..
109410225..109410225..
109410225..
 
平甩 Ppt
平甩 Ppt平甩 Ppt
平甩 Ppt
 
平甩功
平甩功平甩功
平甩功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陳書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儒林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後漢書 041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无锡风光之十二...龙寺生态园
无锡风光之十二...龙寺生态园无锡风光之十二...龙寺生态园
无锡风光之十二...龙寺生态园
 

不平凡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