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组员:凌文兵 邱凯宁 张仰秀
基于SAMMIE的地铁车厢内部
人机性能分析
指导教师:李哲林 gzwoods@qq.com
华南理工大学 设计学院
目 录
分析背景
分析目的
分析对象
分析过程
分析结论与改进方案
分
析
背
景
随着社会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出行方面人们越来
越多注重生活舒适感与安全感。特别是在发展迅猛的一线
城市,地铁这一新生交通方式以其快速方便的优势深入人
心,是人们出行的首要选择。以广州为例,广州市地铁基
本普及到各个站点,目前已有九条地铁线(包括广佛线和
APM线)。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与分析改进后的
地铁车厢的人机性能并作出总结与改良。
分
析
目
的
在地铁的乘搭过程中,车厢内舒适又恰当的设备可以
提高乘车者的舒适感以及内心的安全感。通过对车厢内有
关于行进路线与到站情况的站牌、有关于乘搭时的稳定与
安全的车厢握持物、有关于应对突发火情时的灭火器以及
有关于地铁突发事故时逃生使用的紧急开门装置进行人机
性能分析,评估该四部分中的视野与使用是否恰当符合人
机工程学的要求,总结出地铁车厢的不恰当之处,并由此
提出改进方案从而使得地铁车厢更加舒适安全。
分
析
对
象
此次人机性能主要分析对象为广州地铁总公司建成
的广州地铁四号线。
目 录
分析过程
用户体验分析
常用设施体验分析
紧急装置体验分析
用户行为仿真
创建产品模型
选取人体模型
用户行为划分
行为仿真分析
用
户
体
验
分
析
在进行系统分析之前,我们团队一起到广州地铁四号
线进行了使用体验并把对五个研究对象(站牌、车厢握持
物、灭火器、紧急通话、紧急开门装置)的操作行为进行
了拍照,记录使用者的操作行为。另外,我们还对车厢内
其他乘客进行随机访谈,从而得到有关于地铁四号线车厢
的整体评价。
常
用
设
施
体
验
分
析 通过对用户体验的观察与访谈,
可以发现一些有关于各个设备的问
题。例如:站牌只出现在车门处使
得坐着的乘客常常会被其他乘客阻
挡;车厢握持物过于高矮个子乘客
难以舒适握到。
紧
急
装
置
体
验
分
析
通过对用户体验的观察与访谈,可以发现一些有关于各个设备的问题。
例如:灭火器标志过小不够明显根本不会注意到;紧急开门装置与紧急通
话使用方法不够清晰等等。
用
户
行
为
仿
真
由以上用户体验分析虽然可以发现地铁车厢中存在的
问题,但因为评价结果主观性大且只是数据估计,并不能
具有普遍性,同时也无法对整个分析调查的进行科学详细
的评价分类与满足度评价,因此需要对地铁车厢进行用户
行为仿真从而得到科学客观的仿真分析数据。
在SAMMIE中可以使用软件中的View Cones(视锥体)
来查看人体的最佳视野范围;使用Human’s View(人体
模型视野)来模拟用户视野。结合上阶段用户体验分析的
得到的结论,我们可以验证之前的发现,同时将发现的问
题予以量化,在模拟操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其他视野问
题。并且通过对采用一定百分位的虚拟,可以很好的量化
评估的满足度。
创
建
产
品
模
型
在对地铁车厢进行视野的仿真分析之前,先使用Autodesk Alias
2013对地铁进行1:1等尺寸建模,再利用Autodesk 3ds Max 2012对该模型
进行格式转化(转化为三角形片面格式的OBJ文件),并将其导入SAMMIE
软件中,通过使用数字虚拟人来对用户的操作进行模拟。
选
取
人
体
模
型
通过前述用户体验与观察,我们发现在地铁车厢内各个设备的使用会因身
高而造成较大影响,因目前数据库里有组员凌文兵的具体各项参数,且其
与男性90百分位相近,故引用其身体数据来考察第90百分位的男性人群,
以下简称其为“使用者A”。另外,同时引入女性第五百分位数据进行分
析,以得到地铁车厢内各个设备对较矮人群的影响,以更加合理准确的分
析结果,以下简称其为“使用者B”。
使用者A 使用者B
用
户
行
为
划
分
另外,通过通过前期的体验分析,可以对所涉及的操作行
为做如下划分:
①在车厢内不同位置关于站牌的视野情况
②在车厢内不同位置关于车厢握持物的使用情况
③在车厢内不同位置关于灭火器标志与灭火器的视野情况
以及关于灭火器的使用情况
④在车厢内遇到紧急情况时关于紧急开门与紧急通话的视
野情况以及使用情况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①线路图仿真分析与结果
·②车厢握持物仿真分析与结果
·③灭火器仿真分析与结果
·④紧急开门装置仿真分析与结果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①线路图仿真分析与结果
1.线路图组成分析与结果
2.线路图视觉性分析与结果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线
路
图
组
成
分
析
以地铁四号线为例,把地铁线路图的组成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部分 名称 组成数 组成项目
第一部分 广州地铁标志 3 “ ”红色地铁符号
“广州地铁”四个汉字
“Guangzhou Metro”两个英文单词
第二部分 温馨提示 2 “温馨提示:7号线尚未开通。”一行汉字
“Attention please, line 7 is under construction.” 一行
英文
第三部分 线路图主体 4 绿色线路条
各站名称(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
换乘信息(可换乘站点和可换乘线路)
指示灯(已经过的站点灯光为绿色,未经过的灯光为红色)
第四部分 开门指示灯 3 “本侧开门”四个汉字
“Door Open at This Side” 一行英文
一组指示灯(本侧开门时灯光为绿色并闪烁,丌开门时灯光
丌亮)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线
路
图
组
成
分
析
结
果
量取每部分具体尺寸,进行人眼视觉性分析。其尺寸和分析结果如下:
部
分
名
称
组成项目 长 宽
字
距
颜色 分析结果 改进方案
第I
部
分
广
州
地
铁
标
识
4 2.7 / 红色 标志图案能够在较远的距离就能被
识别并读懂。中文文字能够在较远
的距离就能被识别并读懂,然而英
文文字却需要在较近的距离才能被
识别并读懂。两种字体的字距都较
窄。
在保证中文行和英文行的
长度相等的情况下,建议
适量增加中文和英文字距,
并适量增大英文字体大小。
“广州地铁” 2.3 1.9 窄
黑色“Guangzhou
Metro”
0.5~
0.6
0.2~
0.4
窄
第II
部
分
温
馨
提
示
“温馨提示 0.7 0.6 宽
黑色
文字大小适中,排布合理,但是字
体的颜色可能不能很好地起到引起
人们注意的作用。
适当调整一部分字体的颜
色,如把“温馨提示”
这四个字换成黄色系的颜
色,表示“情况有变化”
同时给人温暖的感觉。
“Attention
please, line 7 is
under
construction.”
0.3~
0.5
0.1~
0.3
宽
第
III
部
分
线
路
图
主
体
绿色线路条 粗:0.2 / 绿色
线路图的设计较为合理,但普遍字
体过小,丌能满足离线路图距离较
远的乘客的阅读要求。
保持第三部分的合理设计
下,适当调整部分字体的
大小。
各站
名称
中文 0.9 0.6 中
黑色
英文
0.6~
0.8
0.2~
0.6
中
换乘
信息
可换乘站点 1.4 1.2 / 红色和绿色
可换乘线路 1.4 1.1 窄 黑色
指示灯 直径:0.3 /
绿色(已经过)
红色(未经过)
第
IV
部
分
开
门
指
示
灯
“本侧开门” 0.7 0.5 中
黑色
这一部分的尺寸总体较小,指示灯
和字体的颜色都偏小,丌易于引起
乘客的注意,也丌易于识别。
适当增加指示灯和字体大
小,从而更加吸引乘客的
视线,并增加可识别和可
辨认性。
“Door Open
at This Side
0.2~
0.4
0.1~
0.2
窄
一组指示灯 1 1 /
本侧开门时灯光
为绿色并闪烁,
丌开时丌亮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①线路图仿真分析与结果
1.线路图组成分析与结果
2.线路图视觉性分析与结果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线
路
图
视
觉
性
分
析
(
特
殊
点
选
取
)
在车厢内选取了7个特殊点,以使用者A为人体模型分别进行视野
体验分析和利用SAMMIE进行视锥的仿真分析。这7个特殊点的位置
如下: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线
路
图
视
觉
性
分
析
(
视
锥
选
取
)
根据《人机工程学(丁玉兰编著)》一书,选取仿真分析的垂直面视
锥角度为:自然视线及字识别10°,眼睛最大转动25°,颜色辨别界
限30°,视野界限50°。仿真分析的水平面视锥角度为:字识别10°,
颜色识别20°,双眼视区30°,视野界限104°。如下图所示:
由此定义两个“看”的标准:
看清:对于水平视野,在双眼视区(30°)视锥范围内,以及对于垂直视
野,在视野界限(50°)视锥范围内,认为人可以辨别线路图的大致形状和内
容,把这种情况称为可看清线路图。
看懂:对于水平视野,在双眼字识别(10°)视锥范围内,以及对于垂直
视野,在自然视线及字识别(10°)视锥范围内,认为人可以辨别线路图上的
所有内容(图案、字体、颜色等),把这种情况称为可看懂线路图。
特别说明,是否能够“看清”和“看懂”站牌还不乘客距离站牌的视距、
乘客的视力等相关人机数据以及车上的拥挤程度等真实情况有关,此处仅根
据所选取的视锥分析。
水平面视锥 垂直面视锥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线
路
图
视
觉
性
分
析
(
体
验
与
仿
真
)
体验分析 仿真分析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线
路
图
视
觉
性
分
析
结
果
特
殊
点
位
置
平视 转动部分
视锥完全覆盖线路图所需转过的角度
把站牌看清所需
要转过/抬起的角
度
字识别(10°)
颜色识别
(20°)
双眼视区
(30°)
双眼界限
(104°)
特
殊
点
1
双眼视区能
大致覆盖整
个线路图。
颈部 无需转动颈部,但需抬起19°。
颈部小幅度扭转,
无需抬起
舒适度 非常舒适
身体 丌需转动身体
舒适度 舒适
特
殊
点
2
但双眼视区
只能勉强覆
盖线路图的
边缘。
颈部
转动48°
颈部抬起14°
转动39°
颈部抬起16°
转动31°
颈部抬起17°
/
颈部转过31~48°
颈部抬起14~17°
舒适度 较为难受
一般至略微难
受
一般 /
身体
转动48°
颈部抬起10°
转动39°
转动32°
颈部抬起15°
/
颈部抬起10~15°
舒适度 舒适 /
特
殊
点
3
但双眼视区
边缘无法触
及线路图。
颈部 转动59° 转动51° 转动41° /
颈部转过41~59°
舒适度
超过极限,十
分难受
较为难受 较为难受 /
身体 转动60° 转动50° 转动41° /
身体转过41~60°
舒适度 舒适,但视距较远 /
特
殊
点
4
无法感知到
线路图的存
在。
颈部 转动66° 转动57° 转动49° /
颈部转过49~66°
舒适度
超过极限,十
分难受
超过极限,十
分难受
较为难受 /
身体 转动66° 转动57° 转动46° /
身体转过46~66°
舒适度 舒适,但视距较远 /
以使用者A为人体模型,利用SAMMIE进行视锥的仿真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特殊
点位
置
平视 转动部分
视锥完全覆盖线路图所需转过的角度
总结字识别
(10°)
眼球最大
转动(25°)
颜色辨别界
限(30°)
视野界限
(50°)
特殊
点5
(看
头顶
上的
线路
图)
无法
感知
到线
路图
的存
在。
颈部 抬起48° 抬起36° 抬起33° /
颈部抬起33~48°。
舒适度
没有超过
极限,但
十分难受
没有超过
极限,但
十分难受
没有超过极
限,但十分
难受
/
特殊
点5
(对
面车
门上
的线
路图)
双眼
视区
能大
致覆
盖整
个线
路图。
颈
部
垂直
视野
字识别
(10°)
眼球最大
转动(25°)
颜色辨别界
限(30°)
视野界限
(50°)
颈部小幅度扭转,无需抬起
需要小幅
度扭转
无需扭转和抬起
舒适
度
很舒适
颈
部
水平
视野
字识别
(10°)
颜色识别
(20°)
双眼视区
(30°)
双眼界限
(104°)
需要小幅
度扭转
无需扭转和抬起
舒适
度
很舒适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特殊
点位
置
平视
转动部
分
视锥完全覆盖线路图所需转过的角度
把站牌看清所需要转
过/抬起的角度
字识别
(10°)
颜色识别
(20°)
双眼视区
(30°)
双眼界
限
(104°)
特殊
点6
只能用余
光感受到
或者根本
无法感知
到它的存
在。
颈部 转动49° 转动39° 转动30°
/ 颈部转过30~49°
舒适度
没有超过
极限,但
较为难受。
一般舒适 一般舒适
特殊
点7
只能用余
光感受到
或者根本
无法感知
到它的存
在。
颈部
转动42°
抬起15°
转动34° 转动25°
/
颈部转过25~42°颈
部抬起0~15
舒适度
没有超过
极限,但
较为难受。
一般舒适 一般舒适
由以上表格,可以总结出:
当使用者A位于特殊点1、特殊点2和特殊点5看对面车门的路线图时视
野最佳,要看清并看懂线路图的身体姿态较为舒适,特殊点3其次,而特殊
点4和特殊点5看头顶上的线路图时视野最差,看清并看懂线路图时的身体
姿态最不舒适,而且视距较远。
使用者A位于特殊点7的视野比特殊点6的视野要好一些,特殊点7的身
体姿态也比特殊点6的舒适一些,但总体来说两点的视野都不佳,姿态都不
舒适。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②车厢握持物人机分析
1.车厢内的握持动作及其舒适性的人机分析
2.车厢内无握持处的死点分析
3.车厢握持物和各握杆的形状、尺寸和质
感的人机分析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车
厢
内
的
握
持
动
作
及
其
舒
适
性
的
人
机
分
析
使
用
者
A
男乘客只需再稍微抬高上臂,即此
时上臂摆动角度超过舒适限制范围
一点但仍在最大限制范围之内,乘
客就可以很好地握到车厢握持物.
上臂摆动角度即使超过了最大限
制范围到了危险值,该女乘客的手
仍然不能握到车厢握持物.
车厢中间车厢握
持物
使
用
者
B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车
厢
内
的
握
持
动
作
及
其
舒
适
性
的
人
机
分
析
车厢中间的高横杆
要想握持住车厢中间的高横杆,该
身高男乘客的上臂摆动需超过舒
适限制范围较多而接近最大限制
范围的区间边界.
该身高女乘客的上臂摆动即使超过了
最大限制范围也不能碰到车厢中间的
高横杆.
使
用
者
A
使用者B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车
厢
内
的
握
持
动
作
及
其
舒
适
性
的
人
机
分
析
座前横杆
上臂的摆动角度只需稍微超过舒
适限制范围,该身高的男乘客即可
很好地握持住座前的横杆.
在能够握持住座前横杆的最远处,男乘客
的上臂摆动角度仍然在最大限制范围内.
该身高的女乘客是不能握持住座前横杆的.
使
用
者
A
使用者B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车
厢
内
的
握
持
动
作
及
其
舒
适
性
的
人
机
分
析
车厢中间竖直杆、门旁曲杆和座旁曲杆
车厢中间竖直杆的使用范围分析
使用者A使用者B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车
厢
内
的
握
持
动
作
及
其
舒
适
性
的
人
机
分
析
车厢中间竖直杆、门旁曲杆和座旁曲杆
门旁曲杆的使用范围分析
得出:整条曲杆都可以被使用到
使用者A使用者B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车
厢
内
的
握
持
动
作
及
其
舒
适
性
的
人
机
分
析
车厢中间竖直杆、门旁曲杆和座旁曲杆
座旁曲杆的使用范围分析
使用者A使用者B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车
厢
内
的
握
持
动
作
及
其
舒
适
性
的
人
机
分
析
小结1
从以上的分析可得,车厢中间车厢握持物、车厢中
间高横杆和座前横杆设置的高度不仅没对身高在
174cm以上的乘客握持时的舒适性造成太大的影响,
而且还大大降低了与乘客头部碰撞的比例,而对于
身高较矮的乘客(如分析中使用的身高为5百分位
的女性)来说,这些车厢握持物和杆都是他们不可
握及的。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②车厢握持物人机分析
1.车厢内的握持动作及其舒适性的人机分析
2.车厢内无握持处的死点分析
3.车厢握持物和各握杆的形状、尺寸和质
感的人机分析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车
厢
内
无
握
持
处
的
死
点
分
析
使用者A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车
厢
内
无
握
持
处
的
死
点
分
析
使用者B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车
厢
内
无
握
持
处
的
死
点
分
析
小结2
从以上分析所得的图可以看出,对于身高为174cm
(在国标GB 10000——1988中接近90百分位的
175.4cm)以上的乘客来说,车厢内存在的死点位
置就是车门中间靠近车门边的一小块位置;而对于
身高为148.4cm(在国标GB 10000——1988中属于
5百分位)者以下的乘客来说,车厢内的死点位置
分布范围广,除了车门中间靠近车门边的一大块位
置和座位中间靠近座位的一大块位置之外,车厢中
间处的各竖直杆之间也是他们的死点位置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②车厢握持物人机分析
1.车厢内的握持动作及其舒适性的人机分析
2.车厢内无握持处的死点分析
3.车厢握持物和各握杆的形状、尺寸和质
感的人机分析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车
厢
握
持
物
和
各
握
杆
的
形
状
、
尺
寸
和
质
感
对
握
持
舒
适
性
影
响
的
人
机
分
析
小结3
形状方面,车厢中间车厢握持物、高横杆和竖直杆
与门边曲杆、座旁曲杆和座前横杆的抓握处采用的
都是圆柱体形状。
尺寸方面,除了车厢中间的车厢握持物外,其它圆
柱体形状的杆的直径都处在着力抓握的合适直径
(30——40mm)范围内,因此车厢中间车厢握持物
握持处的直径有待改善。
质感方面,六处可握处均采用了表面光滑的硬质材
料,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摩擦力、增强握持感和
降低长期使用后的恶心感,这六处可握处的表面都
应该采用粗糙处理。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车
厢
握
持
物
和
各
握
杆
的
形
状
、
尺
寸
和
质
感
对
握
持
舒
适
性
影
响
的
人
机
分
析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③灭火器仿真分析与结果
1.灭火器标志视野分析与结果
2.灭火器视野与使用分析及其结果
视野视锥仿真图 使用者情况 人体模型视野图 结论
当使用者坐于
每节车厢中的
某排座椅中间
位置
其自然视线范围内能见
该标志,即该标志的位
置恰当。
当使用者坐于
其他位置(选
用最极端位置
即最边缘位置)
最佳眼睛转动范围内能
见到该标志,调整颈部
扭转9.5个单位在许可
范围内,在自然视线范
围内可见。该标志的位
置较恰当。
当使用者站于
车厢中间位置
其自然视线范围内能见
该标志,即该标志的位
置恰当。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灭
火
器
标
志
视
野
分
析
⑴.据数据测量可得,灭火器标志(该灭火器标志于每排座椅后的窗户中间之上)
距离地面高度约为168cm(仿真人体模型高度为175.8cm),仿真分析如下:
综上,灭火器标志的可视度对于车厢中的大多数位置均是恰当的。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灭
火
器
标
志
视
野
分
析
与
结
果
⑵.测量得,灭火器标志的尺寸大小约是7.5cm*7.5cm,中文字体尺寸约是
1cm*1cm,英文字体大写字母的尺寸约是0.6cm*0.4cm,小写字母的尺寸约是
0.4cm*0.2cm,可得:
由视力资料(如左图)分析
与计算,可得(地铁车厢宽度大
约为270cm)标志最小应为
4.36cm*4.36cm。由上述数据可知,
灭火器图形标志的尺寸
7.5cm*7.5cm,高于最小尺寸,而
中文与英文字体则都过小,当使
用者坐于该位置时无法看清字体
说明。综上,标志较小而使得无
论使用者处于哪个位置都无法清
晰看到提示。
而对于色视野方面,由于各种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人眼的色觉视野也
就不同,人眼对白色的视野最大,对黄色、蓝色、红色的视野依次减小。分析
该标志,其使用的颜色为白色和红色,由以上理论可得其醒目程度一般。
整体而言,这个标志虽然可视度良好,但因为小而不明显,无法起到
对使用者的提示作用,因此极有可能在突发火情时使用者因各种外界因素
(慌乱人群遮挡与影响、心理因素等)影响而无法看到该标志进而无法拿
到灭火器及时灭火。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③灭火器仿真分析与结果
1.灭火器标志视野分析与结果
2.灭火器视野与使用分析及其结果
视野视锥仿真图 使用者情况 人体模型视野图 结论
当使用者坐于
每节车厢中的
某排座椅中间
位置
因座椅边缘阻挡,当
颈部向下转动到极限位
置时,依旧无法在自然
视线范围内发现该灭火
器,该灭火器的位置不
恰当。
当使用者坐于
其他位置(选
用最极端位置
即最边缘位置)
因座椅边缘阻挡,当
颈部向下转动到极限位
置时,依旧无法在自然
视线范围内发现该灭火
器,该灭火器的位置不
恰当。
当使用者站于
车厢中间位置
理论上要看清该灭火器,
需要较大范围地转动颈
部与头部(转动头部到极
限位置并同时接着转动
颈部到22.5个单位)。实
际上,当使用者站于该
位置时,仅能看清放置
灭火器区域的边缘。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灭
火
器
视
野
分
析
与
结
果
⑴.据测量可得,灭火器(该灭火器于每排座椅中间位置的下方)距离地面高度
大约为38.5cm(仿真人体模型高度为175.8cm),仿真分析如下:
综上,灭火器的可视度对车厢座位位置体现良好偏下的可视度,而对于车厢中大多
数站立位置可视度几乎为零。
视野视锥仿真图 使用者
取灭火
器情况
身体受损部分受损程
度
结论
选择蹲
在座位
前来取
胸部转动到合适的最边
缘;
小腿转动到极限位置;
大腿转动与扭动到极限
位置;
小腿转动到接近极限位
置;
灭火器的位置过低与视
野障碍使得较难把灭火
器拿出来,通常需要靠
使用者触摸和估计才能
打开拿到,耗时长。对
身体大多数关节与肌肉
的损伤也极大。
选择跪
在座位
前来取
胸部转动到合适的最边
缘;
腰部、小腿虽未转动到
极限位置,但并无最适
范围;
右手掌转动到极限位置;
脚踝转动到接近极限位
置;
手小臂扭转到极限位置;
灭火器的位置过低与视
野障碍使得较难把灭火
器拿出来,通常需要靠
使用者触摸和估计才能
打开拿到,耗时长。对
身体大多数关节与肌肉
的损伤也极大,但较第
一种使用方法较为轻松
(膝盖平衡)。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灭
火
器
使
用
分
析
据测量可得,灭火器距离地面高度大约为38.5cm(仿真人体模型高度为
175.8cm),放置灭火器区域长度大约为57cm,宽度大约为25cm,仿真分析如下:
使用示意图 使用者
取灭火
器情况
人体模型视野
图
身体受损部分受
损程度
结论
选择坐
在座位
上来取
头部、颈部转动到
合适的最边缘;
胸部、腰部、手小
臂、脚踝转动到极
限位置;
大腿转动与扭动到
接近极限位置;
小腿转动到接近极
限位置;
灭火器的位置过低
使得此使用位置不
仅对看到灭火器造
成障碍,对身体大
多数关节与肌肉的
损伤也极大,耗时
长。
选择跪
在座位
前并通
过视野
帮助来
取
头部转动到合适的
最边缘,而扭转和
倾斜到极限位置;
右手掌、小腿、脚
踝转动到极限位置;
左上臂、大腿转动
到接近极限位置;
手小臂、颈部扭转
到极限位置;
灭火器的位置过低使
得此使用位置需要把
头特别低下才能看到
灭火器,同时对身体
大多数关节与肌肉的
损伤也较大。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灭
火
器
使
用
分
析
与
结
果
通过实际体验发现,第四种使用方式较前三种比较容易把灭火器拿出来,耗时
较短。但总体而言该灭火器位置不当,对人体伤害较大。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④紧急开门装置仿真分析与结果
1.紧急开门装置视野与使用分析及其结果
2.门车厢握持物使用分析及其结果
视野视锥仿真图 使用者情况 人体模型视野图 结论
站于该紧急开
门装置的正前
方
最大眼睛转动范围内能
见整个紧急开门装置面
板。调整头部转动两个
单位时,使用者大致能
看到面板的重要部分,
此时头部转动依旧在合
适范围,所以对于该使
用者而言该紧急开门装
置位置较恰当。
站于紧急开门
装置前120cm
处
其自然视线范围内能
见整个紧急开门装置面
板。所以对于该使用者
而言该紧急开门装置位
置较恰当。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紧
急
开
门
装
置
视
野
分
析
⑴.据测量得,紧急开门装置(每个车门旁边)最高处距离地面高度大约为
180cm,最低处距离地面高度大约为160cm,使用者A仿真分析如下:
综上,使用者A对于该紧急开门装置位置的视野情况优良,该装置位置较恰当。
视野视锥仿真图 使用者情况 人体模型视野图 结论
站于该紧急开
门装置的正前
方
仅在视野界限范围内能
见部分紧急开门装置面
板(大约1/3)。
转动头部到极限位置并
同时接着转动颈部到
14.5个单位能在自然视
线范围内基本看到完整
面板。对该使用者而言
该紧急开门装置位置较
高。
站于紧急开门
装置前120cm
处
最大眼睛转动范围内能
见整个紧急开门装置面
板。调整头部转动八个
单位时,使用者能在自
然视线范围内看到整个
面板,此时头部转动依
旧在合适范围,所以对
于该使用者而言该紧急
开门装置位置较恰当。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紧
急
开
门
装
置
视
野
分
析
⑵. 使用者B仿真分析如下:
综上,使用者B对于该紧急开门装置位置的视野情况大多都不够理想,普遍偏
高,使得常常需要抬头,由此有可能造成不适。
整体而言,该紧急开门装置对于不同乘客而言的视野情况不同。但对于部分较
矮小的乘客而言,使用该装置也是一个难题,所以总的来说其的高度不够恰当。
视野视锥仿真图 使用者 身体受损部分受损程度 结论
使用者
A
左手小臂虽未转动到极
限位置,但并无最适范
围;
左手掌倾斜与扭动都接
近极限位置
紧急开门装置的位置虽较
合适且可触碰,但因受力
与施力方向不当,对使用
者A的手臂关节与肌肉的
损伤较大。通过实际体验
发现,此使用方式基本无
法将手指放入该突起处,
较难施力。
使用者
B
/
由上述人体可触及范围线
可知,该紧急开门装置所
在位置不属于该使用者B
的人体舒适度和可触及范
围内,即当该使用者B伸
直手时刚好碰到开门突起
处最低点或刚好无法触碰
到开门出突出处最低点,该
紧急开门装置位置过高。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紧
急
开
门
装
置
使
用
分
析
据测量可得,该紧急开门装置扳手部分尺寸大概为1.5cm*3.5cm*0.5cm(最大突
起处),仿真分析如下:
整体而言,该紧急开门装置的位置对于使用者A虽使用高度合适,但受力与施力方
向不当,无法很好地打开;对使用者B来说,根本无法触碰到该地方。若要打开,
需踮起脚尖,对人体损伤大,也易造成其他不确定事件发生,安全性能低。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④紧急开门装置仿真分析与结果
1.紧急开门装置视野与使用分析及其结果
2.门把手使用分析及其结果
视野视锥仿真图 使用者 身体受损部分受
损程度
人体模型视野图 结论
使用者A
右肩在合适范围的最
边缘处;
左右手小臂转动到接
近极限位置,扭转到
极限位置;
右手掌倾斜与扭动都
到极限位置;
开门车厢握持物的
位置虽较合适,但
因受力与施力方向
不当,对使用者A
的手臂关节与肌肉
的损伤依旧较大。
通过实际体验发现,
此使用方式较难施
力。
使用者B
左右肩各数据多在合
适范围的最边缘处;
右手小臂扭动到最合
适范围边缘处;
右手上臂转动到最合
适范围的边缘处;
左手小臂扭转到极限
位置
开门车厢握持物的
位置对使用者B来
说高度合适,但因
女性力气较小,因
受力与施力方向不
当,对使用者B的
手臂关节与肌肉的
损伤也较大,但与
前面使用者A相比,
损伤相对较小.
行
为
仿
真
分
析
——
门
把
手
使
用
分
析
与
结
果
据测量可得,门上的开门把手最高处距离地方大概136cm,把手自身尺寸大概为
11cm*3.5cm*1.8cm(槽深),仿真分析如下:
整体而言,该开门把手对于使用者A来说高度合适,但施力方向存在不足,从而使得对
人体损伤不小;对使用者B来说,高度合适,但施力方向略微不足,但总体来说对其损
伤相对较小。所以总的来说该开门车厢握持物对使用者而言体验良好。
目 录
改进方案
车厢握持物改进方案
灭火器改进方案
紧急开门装置改进方案
分
析
结
论
与
改
进
方
案
车
厢
握
持
物
分
析
与
改
进
改进建议:以上人机分析的数据是不足的(单一且较为极端),在
此基础上还必须要获取车厢内把手和杆各自在乘客手臂摆动的最大
限制范围内能够被握取到的乘客的最矮身高和最大握取范围,再结
合最新的国民身高数据,把男女按比例结合起来,在不干扰不同身
高乘客的使用情况下尽量使得身高在50百分位以上的和以下的都有
同等的抓握空间,并根据这些数据重新分析车厢内死点位置的存在,
最后综合以上数据和情况来重新设计车厢内把手和杆的位置和尺寸。
“
有
没
得
握
”
问
题
“
座
前
横
杆
尴
尬
位
置
”
问
题
改进建议:出现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横杆被放在了座位边缘的正上
方了,而考虑到要保证车厢人流的顺利流通,放在该位置反而是合
适的,因为这个位置最大地减小了杆与头部碰撞的几率和人群比例。
如果考虑到要使得较矮的人群也能握到该杆,那么其高度就要下降,
这样该横杆的设置就更不能离开座位边缘的正上方了,因此该问题
的解决必须要结合第一个“有没得握”的问题一起解决,而本次考
察获得的数据和结论是不足以用来重新设计杆的位置和尺寸的。
“
车
厢
中
间
把
手
握
持
处
形
状
和
尺
寸
”
问
题
车厢中间的把手虽可以被周围的乘客握持,但是由于它有可转动性,
并且把手是被横向轻握的,因而压力集中在垂直方向上,所以应增
大把手水平方向的空间范围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压应力。改进建
议:采用截面为椭圆形而其长轴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的柱体。具体尺
寸就要参照着力抓握的合适直径(30——40mm)。
分
析
结
论
与
改
进
方
案
车
厢
握
持
物
分
析
与
改
进
分
析
结
论
与
改
进
方
案
原标志 改进后标志
经分析可知,已有灭火器虽然可视度良好,但因为小而不明显,极
有可能在突发火情时使用者因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而无法注意到该标
志对灭火器位置的提示作用。改进建议:将原标志各元素相应放大,
改进后标志尺寸放大至18cm*10cm,并将其置于较明显位置。
经分析可知,已有灭火器位置较隐蔽,使得乘客在发
生火情时无法及时发现并方便拿出。改进建议:将灭
火器的收纳方式由横放隐藏式改为竖立可见式,即
将其由放于难以发现的椅下改为单独的透明玻璃壁
式收纳。
灭
火
器
标
志
分
析
与
改
进
灭
火
器
分
析
与
改
进
分
析
结
论
与
改
进
方
案
紧
急
开
门
装
置
分
析
与
改
进
原操作方式 改进后操作方式
经分析可知,其因高度不当而使得某些矮个子乘客无法很好使用。为使
紧急情况时该装置能被发现并快速打开使用,可适当降低其高度。另
外通过体验发现,该装置基本无法将手指放入该突起处,较难施力。
由人机工程学及设计心理学理论指导分析可知,旋转手柄对于使用者而
言施力方向与大小有不确定性,并且该形状因与日常生活相关性一般,
在紧急情况下操作者可能会发生误解或者因生活习惯造成使用错误比如
转向另一边。改进建议:适当降低高度,由原来的160cm~180cm高改为
150cm~170cm。增大突起半径,由原来的0.5cm改为1.5cm。并将旋转
手柄改为圆形按钮。
Thanks!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哲林 李

基于Sammie的旋挖钻机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旋挖钻机人机分析基于Sammie的旋挖钻机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旋挖钻机人机分析
哲林 李
 
基于Sammie的食堂刷卡机人机性能分析
基于Sammie的食堂刷卡机人机性能分析基于Sammie的食堂刷卡机人机性能分析
基于Sammie的食堂刷卡机人机性能分析
哲林 李
 
基于Sammie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轿厢式电梯
基于Sammie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轿厢式电梯基于Sammie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轿厢式电梯
基于Sammie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轿厢式电梯
哲林 李
 
基于Sammie的人机分析 广州图书馆自助借还书系统
基于Sammie的人机分析 广州图书馆自助借还书系统基于Sammie的人机分析 广州图书馆自助借还书系统
基于Sammie的人机分析 广州图书馆自助借还书系统
哲林 李
 
基于Sammie的儿童自行车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儿童自行车人机分析基于Sammie的儿童自行车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儿童自行车人机分析
哲林 李
 
基于Sammie的多媒体教室内部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多媒体教室内部人机分析基于Sammie的多媒体教室内部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多媒体教室内部人机分析
哲林 李
 
基于Sammie的电影院座位布局的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电影院座位布局的人机分析基于Sammie的电影院座位布局的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电影院座位布局的人机分析
哲林 李
 
基于Sammie的收银机人机性能分析和优化
基于Sammie的收银机人机性能分析和优化基于Sammie的收银机人机性能分析和优化
基于Sammie的收银机人机性能分析和优化
哲林 李
 

More from 哲林 李 (8)

基于Sammie的旋挖钻机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旋挖钻机人机分析基于Sammie的旋挖钻机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旋挖钻机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食堂刷卡机人机性能分析
基于Sammie的食堂刷卡机人机性能分析基于Sammie的食堂刷卡机人机性能分析
基于Sammie的食堂刷卡机人机性能分析
 
基于Sammie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轿厢式电梯
基于Sammie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轿厢式电梯基于Sammie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轿厢式电梯
基于Sammie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轿厢式电梯
 
基于Sammie的人机分析 广州图书馆自助借还书系统
基于Sammie的人机分析 广州图书馆自助借还书系统基于Sammie的人机分析 广州图书馆自助借还书系统
基于Sammie的人机分析 广州图书馆自助借还书系统
 
基于Sammie的儿童自行车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儿童自行车人机分析基于Sammie的儿童自行车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儿童自行车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多媒体教室内部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多媒体教室内部人机分析基于Sammie的多媒体教室内部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多媒体教室内部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电影院座位布局的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电影院座位布局的人机分析基于Sammie的电影院座位布局的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电影院座位布局的人机分析
 
基于Sammie的收银机人机性能分析和优化
基于Sammie的收银机人机性能分析和优化基于Sammie的收银机人机性能分析和优化
基于Sammie的收银机人机性能分析和优化
 

基于Sammie的地铁车厢内部人机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