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新五代史
 54 / 74
 44 段 6407 字
 303 种 544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雜傳第四十二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北宋]歐陽修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55 卷五十五 雜傳第四十三→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同光三年[925] 1 清泰二年[935] 1 天福六年[952] 1
地点 曹州 4 衛州 3 外黃 3
人物 馮道 10 潞王 10 愍帝 7 行襲 7 重誨 6 李氏 6 孔循 5 陛下 5
文官 宰相 8 翰林學士 5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4
武官 牙兵 2 司戶參軍 2 軍將 1
其他 明宗 26 太祖 18 莊宗 8 末帝 7 進士 7 世宗 6 廢帝 5 勸進 4
目錄
0
1
2
3
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傳 曰:「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
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
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 長樂老敘 ,見其自
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予於五代得全節 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學古自名,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
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於武夫戰卒,豈於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
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歟?孔子以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豈虛言也哉!
予甞得五代時小說一篇,載王凝妻 李氏 事,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甞有其人而不得見也。凝
家青、齊之間,為虢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以疾卒于官。凝家素貧,一子尚幼,李氏 攜其子,負其遺骸以
歸。東過開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見其婦人獨攜一子而疑之,不許其宿。李氏 顧天已暮,不肯去,主
人牽其臂而出之。李氏 仰天長慟曰:「我為婦人,不能守節,而此手為人執邪?不可以一手并污吾
身!」即引斧自斷其臂。路人見者環聚而嗟之,或為彈指,或為之泣下。開封尹開封尹 聞之,白其事于朝,
官為賜藥封瘡,厚卹李氏 ,而笞其主人者。嗚呼,士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者,聞李氏 之風宜少
知愧哉!
馮道
作 词 词
名 作
名
名 名
地 武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
6
7
8
9
10
11
12
13
馮道 字可道,瀛州 景城 人也。事劉守光 為參軍,守光 敗,去事宦者張承業 。承業 監河東
軍 ,以為巡官巡官 ,以其文學薦之晉王 ,為河東 節度掌書記節度掌書記 。莊宗 即位,拜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充翰林翰林
學士學士 。
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牀席,卧一束芻而已。所得俸
祿,與僕廝同器飲食,意恬如 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却,寘之別室 ,訪其主而
還之。其解學士學士 居父喪于景城 ,遇歲飢,悉出所有以賙郷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負薪。有荒其田不
耕者,與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潛為之耕。其人後來媿謝,道殊不以為德。服除,復召為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
行至汴州 ,遇趙在禮 亂,明宗 自魏擁兵還,犯京師。孔循 勸道少留以待,道曰:「吾奉詔赴闕,
豈可自留!」乃疾趨至京師。
莊宗 遇弒,明宗即位 ,雅知道所為,問安重誨 曰:「先帝 時馮道 何在?」重誨 曰:「為學學
士士 也。」明宗 曰:「吾素知之,此真吾宰相宰相 也。」拜道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遷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歲餘,拜中中
書侍郎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天成、長興之間,歲屢豐熟,中國無事。道甞戒明宗 曰:「臣為河東 掌書記掌書記 時,奉使 中山,過井
陘 之險,懼馬蹶失,不敢怠於銜轡,及至平地,謂無足慮,遽跌而傷。凡蹈危者慮深而獲全,居安者
患生於所忽,此人情之常也。」明宗 問曰:「天下雖豐,百姓濟否?」道曰:「穀貴餓農,穀賤傷
農。」因誦文士聶夷中 田家詩 ,其言近而易曉。明宗 顧左右錄其詩,常以自誦。水運軍將軍將 於臨河
縣 得一玉杯,有文曰「傳國寶萬歲杯」,明宗 甚愛之,以示道,道曰:「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
固有無形之寶也。」明宗 問之,道曰:「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故曰:『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明宗 武君,不曉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講說其義,嘉納之。
道相明宗 十餘年,明宗 崩 ,相愍帝 。潞王 反於鳳翔 ,愍帝 出奔衛州 ,道率百官迎潞
王 入,是為廢帝 ,遂相之。廢帝 即位,愍帝 猶在衛州 ,後三日,愍帝 始遇弒崩。已而廢
帝 出道為同州 節度使節度使 ,踰年,拜司空司空 。晉滅唐,道又事晉,晉高祖 拜道守司空司空 、同中書門下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平章事 ,加司徒司徒 ,兼侍中侍中 ,封魯國公 。高祖 崩 ,道相出帝 ,加太尉太尉 ,封燕國公 ,罷
為匡國軍節度 使,徙鎮威勝。契丹滅晉 ,道又事契丹 ,朝耶律德光 於京師。德光 責道事晉無
狀,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德光 誚之曰:「爾是何等
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癡頑老子。」德光 喜,以道為太傅太傅 。德光 北歸,從至常山 。漢高
祖 立,乃歸漢,以太師太師 奉朝請奉朝請 。周滅漢,道又事周,周太祖 拜道太師太師 ,兼中書令中書令 。
道少能矯行以取稱於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事四姓 十君,益以舊德自處。然當世之士無賢
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耶律德光 甞問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為俳語以對曰:「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人皆以謂契丹 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周兵反,犯京師,隱帝 已崩,太祖 謂漢大臣
必行推戴,及見道,道殊無意。太祖 素拜道,因不得已拜之,道受之如平時,太祖 意少沮,知漢未
可代,遂陽立湘陰公 贇為漢嗣,遣道迎贇于徐州 。贇未至,太祖 將兵北至澶州 ,擁兵而反,遂代
漢。議者謂道能沮太祖 之謀而緩之,終不以晉、漢之亡責道也。然道視喪君亡國亦未甞以屑意。
當是時,天下大亂,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於倒懸,道方自號「長樂 老」,著書數百言,陳己更
事四姓 及契丹 所得階勳官勳官 爵以為榮。自謂:「孝於家,忠於國,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師長 、
為夫、為父,有子、有孫。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老而自樂,何樂如
之?」蓋其自述如此。
名 地 地 名 名 名 名
营 文 主 地 文 號 文
文
名 礼
文 地
文
地 名 號 名
號 事 名 主 名 名
文 號 文 文 文
文 文
號 地 文 仕
地
號
名 作 號 武
地 號
號
號
號 號 葬 主 主 地 主 地
主 號 號 主 地 主
號 地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文 主 號 葬 號 武 主
地 事 政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地
主 文 文 主 文 文
礼
名
政 主 號
號 號
主 地 號 地
號
地
礼 政 文 武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4
15
16
17
18
19
20
道前事九君,未甞諫諍。世宗 初即位,劉旻 攻上黨 ,世宗 曰「劉旻 少我,謂我新立而國有大
喪 ,必不能出兵以戰。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 ,吾當自將擊之。」道乃切諫,以為不可。世宗 曰:
「吾見唐太宗 平定天下,敵無大小皆親征 。」道曰:「陛下 未可比唐太宗 。」世宗 曰:「劉
旻 烏合之衆,若遇我師,如山壓卵。」道曰:「陛下 作得山定否?」世宗 怒,起去,卒自將擊旻,
果敗旻于高平 。世宗 取淮南 ,定三關,威武之振自高平 始。其擊旻也,鄙道不以從行,以為太
祖 山陵使山陵使 。葬畢而道卒,年七十三,謚曰文懿 ,追封 瀛王。
道旣卒,時人皆共稱歎,以謂與孔子同壽,其喜為之稱譽蓋如此。道有子吉。
李琪 兄珽
李琪 字台秀,河西燉煌 人也。
其兄珽,唐末舉進士 及第 ,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丁內艱 ,貧無以葬,乞食而後葬。珽飢卧廬中,聞者哀
憐之。服除,還拜御史御史 。荊南 成汭 辟掌書記掌書記 。吳兵圍杜洪 ,梁太祖 遣汭與馬殷 等救洪。汭
以大舟載兵數萬,珽為汭謀曰:「今一舟容甲士甲士 千人,糗糧倍之,緩急不可動,若為敵人縻之,則武
陵 、武安 必為公之後患。不若以勁兵屯巴陵 ,壁不與戰,吳兵糧盡,則圍解矣。」汭不聽,果
敗,溺死。趙匡凝 鎮襄陽 ,又辟掌書記掌書記 。太祖 破匡凝 ,得珽,喜曰:「此真書記書記 也。」太
祖 即位,除考功員外郎考功員外郎 、知制誥知制誥 。珽度太祖 不欲先用故吏,固辭不拜,出知曹州 。曹州 素劇
難理,前刺史刺史 十餘輩,皆坐廢,珽至,以治聞。遷兵部郎中兵部郎中 、崇政院直學士崇政院直學士 。許州 馮行
襲 病,行襲 有牙兵牙兵 二千,皆故蔡卒,太祖 懼為變。行襲 為人嚴酷,從事從事 魏峻 切諫,行
襲 怒,誣以贓下獄,欲誅之。乃遣珽代行襲 為留後留後 。珽至許州 ,止傳舍 ,慰其將吏,行襲 病
甚,欲使人代受詔,珽曰:「東首加朝服 ,禮也。」乃即卧內見行襲 ,道太祖 語,行襲 感泣,解
印以授珽。珽乃理峻冤,立出之,還報太祖 ,太祖 喜曰:「珽果辦吾事。」會歲飢,盜劫汴、宋
間,曹州 尤甚,太祖 復遣珽治之。珽至索賊,得大校張彥珂 、珽甥李郊等,及牙兵牙兵 百餘人,悉誅
之。召拜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太祖 幸河北 ,至內黃,顧珽曰:「何謂內黃?」珽曰:「河南 有外黃 、
下黃,故此名內黃。」太祖 曰:「外黃 、下黃何在?」珽曰:「秦有外黃 都尉都尉 ,今在雍丘 ;下
黃為北齊 所廢,今在陳留 。」太祖 平生不愛儒者,聞珽 語大喜。友珪 立,除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侍侍
講講 。袁象先 討賊,珽為亂兵所殺。
琪少舉進士 、博學宏 辭,累遷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與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唐亡,事梁太祖 為翰林學翰林學
士士 。梁兵征伐 四方,所下詔書,皆琪所為,下筆輒得太祖 意。末帝 時,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尚書尚書
左左 氶,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與蕭頃 同為宰相宰相 。頃性畏慎周密 ,琪倜儻負氣,不拘小節,二人
多所異同。琪內結趙巖 、張漢傑 等為助,以故頃言多沮。頃甞掎摭其過。琪所私吏當得試官試官 ,琪
改試為守,為頃所發,末帝 大怒,欲竄逐之,而巖等救解,乃得罷為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
唐莊宗 滅梁,得琪,欲以為相,而梁之舊臣多嫉忌之,乃以為太常卿太常卿 。遷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同光三
年[925]秋,天下大水,京師乏食尤甚,莊宗 以朱書御札詔百僚上封事。琪上書數千言,其說漫然無足
取,而莊宗 獨稱重之,遂以為國計使國計使 。方欲以為相,而莊宗 崩 。明宗 入洛陽 ,羣臣勸進 ,
有司具儀,用柩前即位故事。霍彥威 、孔循 等請改國號,絕土德。明宗 武君,不曉其說,問何謂
改號,對曰:「莊宗 受唐錫姓為宗屬,繼昭宗 以立,而號國曰唐。今唐天命已絕,宜改號以自新。
」明宗 疑之,下其事羣臣,羣臣依違不決。琪議曰:「殿下宗室 之賢,立功三世,今興兵向闕,以
赴難為名,而欲更易統號,使先帝 便為路人,則煢然梓宮 ,何所依往!」明宗 以為然,乃發喪 成
服 ,而後即位。以琪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
號 名 地 號 名
礼 词 號
號 军 主 號 號
名 主 號
地 號 地 地
號 文 名 仕
名
名 地
仕 仕 文 仕
文 政 名 文 名 主 名
武
地 地 地
名 地 文 號 名 文
號 文 文 號 地 地
文 文 文 地
名 名 武 號 名 文 名
名 名 武 地 处 名
衣 名 號 名
號 號
地 號 名 武
文 號 地 地 地
號 地 地 武 地
代 地 號 名 名 文
文 名
仕 名 文 主
文 军 號 號 文
文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號 文
主 文 文
號
號 文 號 葬 號 地 礼
名 名 號
號 號
號 亲
主 葬 號 葬
礼 文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自唐末喪亂,朝廷之禮壞,天子未甞視朝 ,而入閤之制亦廢。常參 之官日至正衙者,傳聞不坐即退,
獨大臣奏事,日一見便殿,而侍從內諸司,日再朝而已。明宗 初即位,乃詔羣臣,五日一隨宰相宰相 入見
內殿,謂之起居。琪以謂非唐故事,請罷五日起居,而復朔望入閤。明宗 曰:「五日起居,吾思所以數
見羣臣也,不可罷。而朔望入閤可復。」然唐故事,天子日御日御 殿見羣臣,曰常參 ;朔望薦食諸陵
寢 ,有思慕之心,不能臨前殿,則御便殿見羣臣,曰入閤。宣政,前殿也,謂之衙,衙有仗。紫宸紫宸 ,
便殿也,謂之閤。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紫宸 也,及自正衙喚仗,由閤門 而入,百官俟朝于衙者,因隨以入
見,故謂之入閤。然衙,朝也,其禮尊;閤,宴見也,其事殺。自乾符已後,因亂禮闕,天子不能日見羣
臣而見朔望,故正衙常日廢仗,而朔望入閤有仗,其後習見,遂以入閤為重。至出御前殿,猶謂之入閤,
其後亦廢,至是而復。然有司不能講正其事。凡羣臣五日一入見中興殿,便殿也,此入閤之遺制,而謂之
起居,朔望一出御文明殿,前殿也,反謂之入閤,琪皆不能正也。琪又建言:「入閤有待制待制 、次對官論
事,而內殿起居,一見而退,欲有言者,無由自陳,非所以數見羣臣之意也。」明宗 乃詔起居日有言事
者,許出行自陳。又詔百官以次轉對 。
是時,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專權用事,重誨 前騶過御史臺 門,殿直殿直 馬延誤衝之,重誨 即臺門斬延而
後奏。琪為中丞中丞 ,畏重誨 不敢彈糾,又懼諫官論列,乃託宰相宰相 任圜 先白重誨 而後糾,然猶依違
不敢正言 其事。豆盧革 等罷相,任圜 議欲以琪為相,而孔循 、鄭珏 沮之,乃止。遷尚書右僕尚書右僕
射射 。琪以狀申中書,言開元禮 「僕射僕射 上事日,中書、門下率百官送上」。中書下太常太常 ,禮院 言
無送上之文,而琪已落新授,復舉上儀,皆不可。
明宗 討王都 ,已破定州 ,自汴還洛,琪當率百官至上東門,而請至偃師 奉迎。其奏章言「敗契
丹 之兇黨,破真定 之逆城」,坐誤以定州 為真定 ,罰俸 一月。霍彥威 卒,詔琪撰神道
碑 文。彥威 故梁將,而琪故梁相也,敘彥威 在梁事不曰偽,為馮道 所駁。
琪為人重然諾,喜稱人善。少以文章知名,亦以此自負。旣貴,乃刻牙版為金字曰「前郷貢進士 李
琪 」,常置之坐側。為人少持重,不知進退,故數為當時所沮。以太子少傅太子少傅 致仕 ,卒,年六十。
鄭珏
鄭珏 ,唐宰相宰相 綮之諸孫也。其父徽,為河南尹河南尹 張全義 判官。珏少依全義 居河南 ,舉進士 數
不中,全義 以珏屬有司,乃得及第 。昭宗 時,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梁太祖 即位,拜左補闕左補闕 。梁諸大
臣以全義 故數薦之,累拜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奉旨。末帝 時,拜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事 。
唐莊宗 自鄆州 入汴,末帝 聞唐兵且至,惶恐不知所為,與李振 、敬翔 等相持慟哭,因召珏問計
安出,珏曰:「臣有一策,不知陛下 能行否?」末帝 問其策如何,珏曰:「願得陛下 傳國寶馳入
唐軍,以緩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曰:「事急矣,寶固不足惜,顧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俛首徐
思曰:「但恐不易了。」於是左右皆大笑。
莊宗 入汴,珏率百官迎謁道左。貶萊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量移 曹州 司馬司馬 。張全義 為言於郭崇
韜 ,復召為太子 賔客。明宗即位 ,欲用任圜 為相,而安重誨 以圜新進,不欲獨相之,以問樞密樞密
使使 孔循 。循甞事梁,與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謹慎而長者,乃拜珏平章事平章事 。
明宗 幸汴州 ,六軍 家屬自洛遷汴,而明宗 又欲幸鄴都 ,軍士愁怨,大臣頗以為言。明宗 不
省,上下洶洶,轉相動搖,獨珏稱贊,以為當行。趙鳳 極言於安重誨 ,重誨 驚懼,入見明宗 切
諫,乃詔罷其行。而珏又稱贊之,以為宜罷。
珏在相位旣碌碌無所為,又病聾,孔循 罷樞密使樞密使 ,珏不自安,亟以疾求去職。明宗 數留之,珏章
四上,乃拜左僕射左僕射 致仕 ,賜鄭州 莊一區。卒,贈司空司空 。
礼 礼
號 文
號
文 礼
葬 文
文 建
文
號
礼
文 名 名 衙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作 文 文 衙
號 名 地 地
政 地 地 地 法 名
葬 名 名 名
仕
名 文 仕
名
名 文 文 名 名 地 仕
名 仕 號 文 主 文
名 文 文 號 文
文
主 地 號 名 名
主 號 主
號 地 武 仕 地 武 名
名 主 事 名 名
文 名 文
號 地 营 號 地 號
名 名 名 號
名 文 號
文 仕 地 文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李愚
李愚 字子晦,渤海 無棣 人也。愚為人謹重寡言,好學,為古文。滄州 節度使節度使 盧彥威 以愚為安
陵 主簿主簿 ,丁母憂 解去。後遊關中 ,劉季述 幽昭宗 於東內,愚以書說韓建 ,使圖興復,其言
甚壯。建不能用,乃去之洛陽 。舉進士 、宏詞,為河南府參軍河南府參軍 。白馬之禍 ,愚復去之山東,與
李延光 相善,延光 以經術事梁末帝 為侍講侍講 ,數稱薦愚,愚由此得召。乆之,拜左拾遺左拾遺 、崇政院崇政院
直學士直學士 。
衡王 友諒 ,末帝 兄也,梁大臣李振 等皆拜之,獨愚長揖,末帝 以責愚曰:「衡王 朕拜之,卿
獨揖,可乎?」愚曰:「陛下 以家人禮見之,則拜宜也。臣於王無所私,豈宜妄有所屈?」坐言事忤
旨,罷為鄧州觀察判官州觀察判官 。
唐莊宗 滅梁,愚朝京師,唐諸公卿素聞愚學古,重之,拜主客郎中主客郎中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魏王 繼岌 伐
蜀,辟愚都統判官都統判官 。蜀道阻險,議者以謂宜緩師待變而進,招討使招討使 郭崇韜 以決於愚,愚曰:「王
衍 荒怠,亂國之政,其人厭之。乘其倉卒,擊其無備,其利在速,不可緩也。」崇韜 以為然,而所
至迎降,遂以滅蜀。初,軍行 至寶雞 ,招討判官招討判官 陳乂 稱疾請留,愚厲聲曰:「陳乂 見利則進,
知難則止。今大軍涉險,人心易搖,正可斬之以徇。」由是軍中無敢言留者。
明宗即位 ,累遷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承旨。明宗 祀天南郊,愚為宰相宰相 馮道 、趙鳳 草加恩制,道鄙其辭,
罷為太常卿太常卿 。任圜 罷相,乃拜愚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愚為相,不治第宅,借延賔館以居。愚有
疾,明宗 遣宦官宦官 視之,見其敗氈敝席,四壁蕭然,明宗 嗟嘆,命以供帳物賜之。
潞王 反,犯京師,愍帝 夜出奔。明日愚與馮道 至端門,聞帝已出,而朱弘昭 、馮贇 皆已死,愚
欲至中書候太后 進止,道曰:「潞王 已處處張牓招安,今即至矣,何可俟太后 旨也?」乃相與出
迎。廢帝 入立,罷道出鎮同州 ,以劉昫 為相。昫性褊急,而愚素剛介 ,動輒違戾。昫與馮道 姻
家,愚數以此誚昫,兩人遂相諠詬,乃俱罷。愚守左僕射左僕射 。
是時,兵革方興,天下多事,而愚為相,欲依古以創理,乃請頒唐六典 示百司,使各舉其職,州縣貢
士 ,作郷飲酒禮,時以其迂闊不用。愍帝 即位,有意於治,數召學士學士 ,問以時事,而以愚為迂,
未甞有所問。廢帝 亦謂愚等無所事,常目宰相宰相 曰:「此粥飯僧爾!」以謂飽食終日,而無所用心
也。清泰二年[935]以疾卒。
盧導
盧導 字熙化,范陽 人也。唐末舉進士 ,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唐亡事梁,累遷左司郎中左司郎中 、侍御史知雜侍御史知雜
事事 ,以病免。
唐明宗 時,召拜右諫議大夫右諫議大夫 ,遷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潞王 從珂 自鳳翔 以兵犯京師,愍帝 出奔于衛
州 。宰相宰相 馮道 、李愚 集百官于天宮寺 ,將出迎潞王 于郊,京師大恐,都人藏竄,百官乆而不
集,惟導與舍人舍人 張昭先至。馮道 請導草牋勸進 ,導曰:「潞王 入朝,郊迎 可也,若勸進 之
事,豈可輕議哉!」道曰:「勸進 其可已乎?」導曰:「今天子蒙塵于外,遽以大位勸人,若潞王守
節 不回,以忠義見責,其將何辭以對?且上與潞王 ,皆太后 子也,不如率百官詣宮門,取太后 進
止。」語未終,有報曰:「潞王 至矣。」京城 巡檢使巡檢使 安從進 催百官班迎,百官紛然而去。潞
王 止于正陽 門外,道又促導草牋,導對如初。李愚 曰「吾輩罪人,盧舍人舍人 言是也。」導終不草
牋。
導後事晉為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天福六年[952]卒,年七十六。
司空頲
名
名 政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仕 地 名 號 名
地 仕 武 事
名 名 主 文 文
文
主 名 號 名 號 主
主
文
主 文 文 主 名
文 文 名
名 名
军 地 文 名 名
事 文 號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文
號 文 號
主 主 名 名 名
主 主 主
號 地 名 名 名
文
作
仕 主 文
號 文
名
名 地 仕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主 名 地 主
地 文 名 名 处 主
文 名 礼 主 礼 礼
礼
名 主 主 主
主 地 文 名
主 地 名 文
文
名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55 卷五十五 雜傳第四十三→目錄
42
43
司空頲 ,貝州 清陽 人也。唐僖宗 時,舉進士 不中,後去為羅紹威 掌書記掌書記 。紹威 卒,入梁
為太府少卿太府少卿 。楊師厚 鎮天雄,頲解官往依之,師厚 卒,賀德倫 代之。張彥之 亂,命判官王正
言 草奏詆斥梁君臣,正言 素不能文辭,又為兵刃所迫,流汗浹背,不能下筆。彥怒,推正言 下
榻,詬曰:「鈍漢 辱我!」顧書吏書吏 問誰可草奏者,吏即言頲羅王時書記書記 ,乃馳騎召之,頲為亂兵
劫其衣,以敝服蔽形而至,見彥長揖,神氣自若,揮筆成文,而言甚淺鄙,彥以其易曉,甚喜,即給以
衣服僕馬,遂以為德倫 判官。
德倫 以魏博 降晉,晉王 兼領天雄,仍以頲為判官。梁、晉相距河上,常以頲權軍府 事。頲為郭崇
韜 所惡,崇韜 數言其受賂。都虞候都虞候 張裕 多過失,頲屢以法繩之。頲有姪在梁,遣家奴召之,裕擒
其家奴,以謂通書于梁。莊宗 族殺之。
名 地 地 主 仕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文
名
名 名 主 衙
名 名 武 名
號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新唐書 197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新唐書 197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新唐書 197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新唐書 197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helloiac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helloiac
 
南史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南史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南史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南史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helloiac
 
南史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南史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南史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南史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helloiac
 
北史 055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北史 055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北史 055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北史 055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helloiac
 
宋史 335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宋史 335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宋史 335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宋史 335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helloiac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helloiac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helloiac
 
後漢書 075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後漢書 075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後漢書 075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後漢書 075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helloiac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helloiac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helloiac
 
金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金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金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金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helloiac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helloiac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helloiac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helloiac
 
晉書 0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晉書 0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晉書 0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晉書 0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helloiac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helloiac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helloiac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helloiac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helloiac
 

What's hot (20)

新唐書 197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新唐書 197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新唐書 197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新唐書 197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南史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南史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南史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南史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南史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南史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南史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南史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北史 055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北史 055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北史 055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北史 055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宋史 335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宋史 335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宋史 335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宋史 335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第九十四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後漢書 075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後漢書 075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後漢書 075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後漢書 075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金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金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金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金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南史 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齊高帝諸子上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晉書 0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晉書 0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晉書 0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晉書 0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Similar to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helloiac
 
北史 018 卷十八 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北史 018 卷十八 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北史 018 卷十八 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北史 018 卷十八 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helloiac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helloiac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helloiac
 
南史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南史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南史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南史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helloiac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helloiac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helloiac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helloiac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helloiac
 
三國志 21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三國志 21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三國志 21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三國志 21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helloiac
 
南齊書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朓
南齊書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朓南齊書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朓
南齊書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朓
helloiac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helloiac
 
宋史 364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韓世忠子彥直
宋史 364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韓世忠子彥直宋史 364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韓世忠子彥直
宋史 364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韓世忠子彥直
helloiac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helloiac
 
宋史 472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姦臣二
宋史 472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姦臣二宋史 472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姦臣二
宋史 472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姦臣二
helloiac
 
明史 171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明史 171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明史 171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明史 171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helloiac
 
明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明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明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明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helloiac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helloiac
 

Similar to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20)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北史 018 卷十八 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北史 018 卷十八 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北史 018 卷十八 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北史 018 卷十八 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南史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南史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南史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南史 33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三國志 10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三國志 21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三國志 21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三國志 21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三國志 21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南齊書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朓
南齊書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朓南齊書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朓
南齊書 47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王融 謝朓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宋史 364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韓世忠子彥直
宋史 364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韓世忠子彥直宋史 364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韓世忠子彥直
宋史 364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韓世忠子彥直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 375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宋史 472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姦臣二
宋史 472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姦臣二宋史 472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姦臣二
宋史 472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第二百三十一 姦臣二
 
明史 171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明史 171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明史 171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明史 171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明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明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明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明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舊唐書 094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 1. 文档信息  新五代史  54 / 74  44 段 6407 字  303 种 544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雜傳第四十二 新五代史 54 卷五十四 [北宋]歐陽修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55 卷五十五 雜傳第四十三→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5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同光三年[925] 1 清泰二年[935] 1 天福六年[952] 1 地点 曹州 4 衛州 3 外黃 3 人物 馮道 10 潞王 10 愍帝 7 行襲 7 重誨 6 李氏 6 孔循 5 陛下 5 文官 宰相 8 翰林學士 5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4 武官 牙兵 2 司戶參軍 2 軍將 1 其他 明宗 26 太祖 18 莊宗 8 末帝 7 進士 7 世宗 6 廢帝 5 勸進 4 目錄 0 1 2 3 4 卷五十四 雜傳第四十二 傳 曰:「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 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 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 長樂老敘 ,見其自 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予於五代得全節 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學古自名,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 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於武夫戰卒,豈於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 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歟?孔子以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豈虛言也哉! 予甞得五代時小說一篇,載王凝妻 李氏 事,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甞有其人而不得見也。凝 家青、齊之間,為虢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以疾卒于官。凝家素貧,一子尚幼,李氏 攜其子,負其遺骸以 歸。東過開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見其婦人獨攜一子而疑之,不許其宿。李氏 顧天已暮,不肯去,主 人牽其臂而出之。李氏 仰天長慟曰:「我為婦人,不能守節,而此手為人執邪?不可以一手并污吾 身!」即引斧自斷其臂。路人見者環聚而嗟之,或為彈指,或為之泣下。開封尹開封尹 聞之,白其事于朝, 官為賜藥封瘡,厚卹李氏 ,而笞其主人者。嗚呼,士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者,聞李氏 之風宜少 知愧哉! 馮道 作 词 词 名 作 名 名 名 地 武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5 6 7 8 9 10 11 12 13 馮道 字可道,瀛州 景城 人也。事劉守光 為參軍,守光 敗,去事宦者張承業 。承業 監河東 軍 ,以為巡官巡官 ,以其文學薦之晉王 ,為河東 節度掌書記節度掌書記 。莊宗 即位,拜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充翰林翰林 學士學士 。 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牀席,卧一束芻而已。所得俸 祿,與僕廝同器飲食,意恬如 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却,寘之別室 ,訪其主而 還之。其解學士學士 居父喪于景城 ,遇歲飢,悉出所有以賙郷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負薪。有荒其田不 耕者,與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潛為之耕。其人後來媿謝,道殊不以為德。服除,復召為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 行至汴州 ,遇趙在禮 亂,明宗 自魏擁兵還,犯京師。孔循 勸道少留以待,道曰:「吾奉詔赴闕, 豈可自留!」乃疾趨至京師。 莊宗 遇弒,明宗即位 ,雅知道所為,問安重誨 曰:「先帝 時馮道 何在?」重誨 曰:「為學學 士士 也。」明宗 曰:「吾素知之,此真吾宰相宰相 也。」拜道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遷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歲餘,拜中中 書侍郎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天成、長興之間,歲屢豐熟,中國無事。道甞戒明宗 曰:「臣為河東 掌書記掌書記 時,奉使 中山,過井 陘 之險,懼馬蹶失,不敢怠於銜轡,及至平地,謂無足慮,遽跌而傷。凡蹈危者慮深而獲全,居安者 患生於所忽,此人情之常也。」明宗 問曰:「天下雖豐,百姓濟否?」道曰:「穀貴餓農,穀賤傷 農。」因誦文士聶夷中 田家詩 ,其言近而易曉。明宗 顧左右錄其詩,常以自誦。水運軍將軍將 於臨河 縣 得一玉杯,有文曰「傳國寶萬歲杯」,明宗 甚愛之,以示道,道曰:「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 固有無形之寶也。」明宗 問之,道曰:「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故曰:『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明宗 武君,不曉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講說其義,嘉納之。 道相明宗 十餘年,明宗 崩 ,相愍帝 。潞王 反於鳳翔 ,愍帝 出奔衛州 ,道率百官迎潞 王 入,是為廢帝 ,遂相之。廢帝 即位,愍帝 猶在衛州 ,後三日,愍帝 始遇弒崩。已而廢 帝 出道為同州 節度使節度使 ,踰年,拜司空司空 。晉滅唐,道又事晉,晉高祖 拜道守司空司空 、同中書門下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平章事 ,加司徒司徒 ,兼侍中侍中 ,封魯國公 。高祖 崩 ,道相出帝 ,加太尉太尉 ,封燕國公 ,罷 為匡國軍節度 使,徙鎮威勝。契丹滅晉 ,道又事契丹 ,朝耶律德光 於京師。德光 責道事晉無 狀,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德光 誚之曰:「爾是何等 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癡頑老子。」德光 喜,以道為太傅太傅 。德光 北歸,從至常山 。漢高 祖 立,乃歸漢,以太師太師 奉朝請奉朝請 。周滅漢,道又事周,周太祖 拜道太師太師 ,兼中書令中書令 。 道少能矯行以取稱於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事四姓 十君,益以舊德自處。然當世之士無賢 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耶律德光 甞問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為俳語以對曰:「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人皆以謂契丹 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周兵反,犯京師,隱帝 已崩,太祖 謂漢大臣 必行推戴,及見道,道殊無意。太祖 素拜道,因不得已拜之,道受之如平時,太祖 意少沮,知漢未 可代,遂陽立湘陰公 贇為漢嗣,遣道迎贇于徐州 。贇未至,太祖 將兵北至澶州 ,擁兵而反,遂代 漢。議者謂道能沮太祖 之謀而緩之,終不以晉、漢之亡責道也。然道視喪君亡國亦未甞以屑意。 當是時,天下大亂,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於倒懸,道方自號「長樂 老」,著書數百言,陳己更 事四姓 及契丹 所得階勳官勳官 爵以為榮。自謂:「孝於家,忠於國,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師長 、 為夫、為父,有子、有孫。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老而自樂,何樂如 之?」蓋其自述如此。 名 地 地 名 名 名 名 营 文 主 地 文 號 文 文 名 礼 文 地 文 地 名 號 名 號 事 名 主 名 名 文 號 文 文 文 文 文 號 地 文 仕 地 號 名 作 號 武 地 號 號 號 號 號 葬 主 主 地 主 地 主 號 號 主 地 主 號 地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文 主 號 葬 號 武 主 地 事 政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地 主 文 文 主 文 文 礼 名 政 主 號 號 號 主 地 號 地 號 地 礼 政 文 武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4 15 16 17 18 19 20 道前事九君,未甞諫諍。世宗 初即位,劉旻 攻上黨 ,世宗 曰「劉旻 少我,謂我新立而國有大 喪 ,必不能出兵以戰。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 ,吾當自將擊之。」道乃切諫,以為不可。世宗 曰: 「吾見唐太宗 平定天下,敵無大小皆親征 。」道曰:「陛下 未可比唐太宗 。」世宗 曰:「劉 旻 烏合之衆,若遇我師,如山壓卵。」道曰:「陛下 作得山定否?」世宗 怒,起去,卒自將擊旻, 果敗旻于高平 。世宗 取淮南 ,定三關,威武之振自高平 始。其擊旻也,鄙道不以從行,以為太 祖 山陵使山陵使 。葬畢而道卒,年七十三,謚曰文懿 ,追封 瀛王。 道旣卒,時人皆共稱歎,以謂與孔子同壽,其喜為之稱譽蓋如此。道有子吉。 李琪 兄珽 李琪 字台秀,河西燉煌 人也。 其兄珽,唐末舉進士 及第 ,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丁內艱 ,貧無以葬,乞食而後葬。珽飢卧廬中,聞者哀 憐之。服除,還拜御史御史 。荊南 成汭 辟掌書記掌書記 。吳兵圍杜洪 ,梁太祖 遣汭與馬殷 等救洪。汭 以大舟載兵數萬,珽為汭謀曰:「今一舟容甲士甲士 千人,糗糧倍之,緩急不可動,若為敵人縻之,則武 陵 、武安 必為公之後患。不若以勁兵屯巴陵 ,壁不與戰,吳兵糧盡,則圍解矣。」汭不聽,果 敗,溺死。趙匡凝 鎮襄陽 ,又辟掌書記掌書記 。太祖 破匡凝 ,得珽,喜曰:「此真書記書記 也。」太 祖 即位,除考功員外郎考功員外郎 、知制誥知制誥 。珽度太祖 不欲先用故吏,固辭不拜,出知曹州 。曹州 素劇 難理,前刺史刺史 十餘輩,皆坐廢,珽至,以治聞。遷兵部郎中兵部郎中 、崇政院直學士崇政院直學士 。許州 馮行 襲 病,行襲 有牙兵牙兵 二千,皆故蔡卒,太祖 懼為變。行襲 為人嚴酷,從事從事 魏峻 切諫,行 襲 怒,誣以贓下獄,欲誅之。乃遣珽代行襲 為留後留後 。珽至許州 ,止傳舍 ,慰其將吏,行襲 病 甚,欲使人代受詔,珽曰:「東首加朝服 ,禮也。」乃即卧內見行襲 ,道太祖 語,行襲 感泣,解 印以授珽。珽乃理峻冤,立出之,還報太祖 ,太祖 喜曰:「珽果辦吾事。」會歲飢,盜劫汴、宋 間,曹州 尤甚,太祖 復遣珽治之。珽至索賊,得大校張彥珂 、珽甥李郊等,及牙兵牙兵 百餘人,悉誅 之。召拜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太祖 幸河北 ,至內黃,顧珽曰:「何謂內黃?」珽曰:「河南 有外黃 、 下黃,故此名內黃。」太祖 曰:「外黃 、下黃何在?」珽曰:「秦有外黃 都尉都尉 ,今在雍丘 ;下 黃為北齊 所廢,今在陳留 。」太祖 平生不愛儒者,聞珽 語大喜。友珪 立,除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侍侍 講講 。袁象先 討賊,珽為亂兵所殺。 琪少舉進士 、博學宏 辭,累遷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與其兄珽皆以文章知名。唐亡,事梁太祖 為翰林學翰林學 士士 。梁兵征伐 四方,所下詔書,皆琪所為,下筆輒得太祖 意。末帝 時,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尚書尚書 左左 氶,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與蕭頃 同為宰相宰相 。頃性畏慎周密 ,琪倜儻負氣,不拘小節,二人 多所異同。琪內結趙巖 、張漢傑 等為助,以故頃言多沮。頃甞掎摭其過。琪所私吏當得試官試官 ,琪 改試為守,為頃所發,末帝 大怒,欲竄逐之,而巖等救解,乃得罷為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 唐莊宗 滅梁,得琪,欲以為相,而梁之舊臣多嫉忌之,乃以為太常卿太常卿 。遷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同光三 年[925]秋,天下大水,京師乏食尤甚,莊宗 以朱書御札詔百僚上封事。琪上書數千言,其說漫然無足 取,而莊宗 獨稱重之,遂以為國計使國計使 。方欲以為相,而莊宗 崩 。明宗 入洛陽 ,羣臣勸進 , 有司具儀,用柩前即位故事。霍彥威 、孔循 等請改國號,絕土德。明宗 武君,不曉其說,問何謂 改號,對曰:「莊宗 受唐錫姓為宗屬,繼昭宗 以立,而號國曰唐。今唐天命已絕,宜改號以自新。 」明宗 疑之,下其事羣臣,羣臣依違不決。琪議曰:「殿下宗室 之賢,立功三世,今興兵向闕,以 赴難為名,而欲更易統號,使先帝 便為路人,則煢然梓宮 ,何所依往!」明宗 以為然,乃發喪 成 服 ,而後即位。以琪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 號 名 地 號 名 礼 词 號 號 军 主 號 號 名 主 號 地 號 地 地 號 文 名 仕 名 名 地 仕 仕 文 仕 文 政 名 文 名 主 名 武 地 地 地 名 地 文 號 名 文 號 文 文 號 地 地 文 文 文 地 名 名 武 號 名 文 名 名 名 武 地 处 名 衣 名 號 名 號 號 地 號 名 武 文 號 地 地 地 號 地 地 武 地 代 地 號 名 名 文 文 名 仕 名 文 主 文 军 號 號 文 文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號 文 主 文 文 號 號 文 號 葬 號 地 礼 名 名 號 號 號 號 亲 主 葬 號 葬 礼 文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自唐末喪亂,朝廷之禮壞,天子未甞視朝 ,而入閤之制亦廢。常參 之官日至正衙者,傳聞不坐即退, 獨大臣奏事,日一見便殿,而侍從內諸司,日再朝而已。明宗 初即位,乃詔羣臣,五日一隨宰相宰相 入見 內殿,謂之起居。琪以謂非唐故事,請罷五日起居,而復朔望入閤。明宗 曰:「五日起居,吾思所以數 見羣臣也,不可罷。而朔望入閤可復。」然唐故事,天子日御日御 殿見羣臣,曰常參 ;朔望薦食諸陵 寢 ,有思慕之心,不能臨前殿,則御便殿見羣臣,曰入閤。宣政,前殿也,謂之衙,衙有仗。紫宸紫宸 , 便殿也,謂之閤。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紫宸 也,及自正衙喚仗,由閤門 而入,百官俟朝于衙者,因隨以入 見,故謂之入閤。然衙,朝也,其禮尊;閤,宴見也,其事殺。自乾符已後,因亂禮闕,天子不能日見羣 臣而見朔望,故正衙常日廢仗,而朔望入閤有仗,其後習見,遂以入閤為重。至出御前殿,猶謂之入閤, 其後亦廢,至是而復。然有司不能講正其事。凡羣臣五日一入見中興殿,便殿也,此入閤之遺制,而謂之 起居,朔望一出御文明殿,前殿也,反謂之入閤,琪皆不能正也。琪又建言:「入閤有待制待制 、次對官論 事,而內殿起居,一見而退,欲有言者,無由自陳,非所以數見羣臣之意也。」明宗 乃詔起居日有言事 者,許出行自陳。又詔百官以次轉對 。 是時,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專權用事,重誨 前騶過御史臺 門,殿直殿直 馬延誤衝之,重誨 即臺門斬延而 後奏。琪為中丞中丞 ,畏重誨 不敢彈糾,又懼諫官論列,乃託宰相宰相 任圜 先白重誨 而後糾,然猶依違 不敢正言 其事。豆盧革 等罷相,任圜 議欲以琪為相,而孔循 、鄭珏 沮之,乃止。遷尚書右僕尚書右僕 射射 。琪以狀申中書,言開元禮 「僕射僕射 上事日,中書、門下率百官送上」。中書下太常太常 ,禮院 言 無送上之文,而琪已落新授,復舉上儀,皆不可。 明宗 討王都 ,已破定州 ,自汴還洛,琪當率百官至上東門,而請至偃師 奉迎。其奏章言「敗契 丹 之兇黨,破真定 之逆城」,坐誤以定州 為真定 ,罰俸 一月。霍彥威 卒,詔琪撰神道 碑 文。彥威 故梁將,而琪故梁相也,敘彥威 在梁事不曰偽,為馮道 所駁。 琪為人重然諾,喜稱人善。少以文章知名,亦以此自負。旣貴,乃刻牙版為金字曰「前郷貢進士 李 琪 」,常置之坐側。為人少持重,不知進退,故數為當時所沮。以太子少傅太子少傅 致仕 ,卒,年六十。 鄭珏 鄭珏 ,唐宰相宰相 綮之諸孫也。其父徽,為河南尹河南尹 張全義 判官。珏少依全義 居河南 ,舉進士 數 不中,全義 以珏屬有司,乃得及第 。昭宗 時,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梁太祖 即位,拜左補闕左補闕 。梁諸大 臣以全義 故數薦之,累拜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奉旨。末帝 時,拜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事 。 唐莊宗 自鄆州 入汴,末帝 聞唐兵且至,惶恐不知所為,與李振 、敬翔 等相持慟哭,因召珏問計 安出,珏曰:「臣有一策,不知陛下 能行否?」末帝 問其策如何,珏曰:「願得陛下 傳國寶馳入 唐軍,以緩其行,而待救兵之至。」帝曰:「事急矣,寶固不足惜,顧卿之行,能了事否?」珏俛首徐 思曰:「但恐不易了。」於是左右皆大笑。 莊宗 入汴,珏率百官迎謁道左。貶萊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量移 曹州 司馬司馬 。張全義 為言於郭崇 韜 ,復召為太子 賔客。明宗即位 ,欲用任圜 為相,而安重誨 以圜新進,不欲獨相之,以問樞密樞密 使使 孔循 。循甞事梁,與珏善,因言珏故梁相,性謹慎而長者,乃拜珏平章事平章事 。 明宗 幸汴州 ,六軍 家屬自洛遷汴,而明宗 又欲幸鄴都 ,軍士愁怨,大臣頗以為言。明宗 不 省,上下洶洶,轉相動搖,獨珏稱贊,以為當行。趙鳳 極言於安重誨 ,重誨 驚懼,入見明宗 切 諫,乃詔罷其行。而珏又稱贊之,以為宜罷。 珏在相位旣碌碌無所為,又病聾,孔循 罷樞密使樞密使 ,珏不自安,亟以疾求去職。明宗 數留之,珏章 四上,乃拜左僕射左僕射 致仕 ,賜鄭州 莊一區。卒,贈司空司空 。 礼 礼 號 文 號 文 礼 葬 文 文 建 文 號 礼 文 名 名 衙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作 文 文 衙 號 名 地 地 政 地 地 地 法 名 葬 名 名 名 仕 名 文 仕 名 名 文 文 名 名 地 仕 名 仕 號 文 主 文 名 文 文 號 文 文 主 地 號 名 名 主 號 主 號 地 武 仕 地 武 名 名 主 事 名 名 文 名 文 號 地 营 號 地 號 名 名 名 號 名 文 號 文 仕 地 文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李愚 李愚 字子晦,渤海 無棣 人也。愚為人謹重寡言,好學,為古文。滄州 節度使節度使 盧彥威 以愚為安 陵 主簿主簿 ,丁母憂 解去。後遊關中 ,劉季述 幽昭宗 於東內,愚以書說韓建 ,使圖興復,其言 甚壯。建不能用,乃去之洛陽 。舉進士 、宏詞,為河南府參軍河南府參軍 。白馬之禍 ,愚復去之山東,與 李延光 相善,延光 以經術事梁末帝 為侍講侍講 ,數稱薦愚,愚由此得召。乆之,拜左拾遺左拾遺 、崇政院崇政院 直學士直學士 。 衡王 友諒 ,末帝 兄也,梁大臣李振 等皆拜之,獨愚長揖,末帝 以責愚曰:「衡王 朕拜之,卿 獨揖,可乎?」愚曰:「陛下 以家人禮見之,則拜宜也。臣於王無所私,豈宜妄有所屈?」坐言事忤 旨,罷為鄧州觀察判官州觀察判官 。 唐莊宗 滅梁,愚朝京師,唐諸公卿素聞愚學古,重之,拜主客郎中主客郎中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魏王 繼岌 伐 蜀,辟愚都統判官都統判官 。蜀道阻險,議者以謂宜緩師待變而進,招討使招討使 郭崇韜 以決於愚,愚曰:「王 衍 荒怠,亂國之政,其人厭之。乘其倉卒,擊其無備,其利在速,不可緩也。」崇韜 以為然,而所 至迎降,遂以滅蜀。初,軍行 至寶雞 ,招討判官招討判官 陳乂 稱疾請留,愚厲聲曰:「陳乂 見利則進, 知難則止。今大軍涉險,人心易搖,正可斬之以徇。」由是軍中無敢言留者。 明宗即位 ,累遷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承旨。明宗 祀天南郊,愚為宰相宰相 馮道 、趙鳳 草加恩制,道鄙其辭, 罷為太常卿太常卿 。任圜 罷相,乃拜愚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愚為相,不治第宅,借延賔館以居。愚有 疾,明宗 遣宦官宦官 視之,見其敗氈敝席,四壁蕭然,明宗 嗟嘆,命以供帳物賜之。 潞王 反,犯京師,愍帝 夜出奔。明日愚與馮道 至端門,聞帝已出,而朱弘昭 、馮贇 皆已死,愚 欲至中書候太后 進止,道曰:「潞王 已處處張牓招安,今即至矣,何可俟太后 旨也?」乃相與出 迎。廢帝 入立,罷道出鎮同州 ,以劉昫 為相。昫性褊急,而愚素剛介 ,動輒違戾。昫與馮道 姻 家,愚數以此誚昫,兩人遂相諠詬,乃俱罷。愚守左僕射左僕射 。 是時,兵革方興,天下多事,而愚為相,欲依古以創理,乃請頒唐六典 示百司,使各舉其職,州縣貢 士 ,作郷飲酒禮,時以其迂闊不用。愍帝 即位,有意於治,數召學士學士 ,問以時事,而以愚為迂, 未甞有所問。廢帝 亦謂愚等無所事,常目宰相宰相 曰:「此粥飯僧爾!」以謂飽食終日,而無所用心 也。清泰二年[935]以疾卒。 盧導 盧導 字熙化,范陽 人也。唐末舉進士 ,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唐亡事梁,累遷左司郎中左司郎中 、侍御史知雜侍御史知雜 事事 ,以病免。 唐明宗 時,召拜右諫議大夫右諫議大夫 ,遷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潞王 從珂 自鳳翔 以兵犯京師,愍帝 出奔于衛 州 。宰相宰相 馮道 、李愚 集百官于天宮寺 ,將出迎潞王 于郊,京師大恐,都人藏竄,百官乆而不 集,惟導與舍人舍人 張昭先至。馮道 請導草牋勸進 ,導曰:「潞王 入朝,郊迎 可也,若勸進 之 事,豈可輕議哉!」道曰:「勸進 其可已乎?」導曰:「今天子蒙塵于外,遽以大位勸人,若潞王守 節 不回,以忠義見責,其將何辭以對?且上與潞王 ,皆太后 子也,不如率百官詣宮門,取太后 進 止。」語未終,有報曰:「潞王 至矣。」京城 巡檢使巡檢使 安從進 催百官班迎,百官紛然而去。潞 王 止于正陽 門外,道又促導草牋,導對如初。李愚 曰「吾輩罪人,盧舍人舍人 言是也。」導終不草 牋。 導後事晉為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天福六年[952]卒,年七十六。 司空頲 名 名 政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仕 地 名 號 名 地 仕 武 事 名 名 主 文 文 文 主 名 號 名 號 主 主 文 主 文 文 主 名 文 文 名 名 名 军 地 文 名 名 事 文 號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文 號 文 號 主 主 名 名 名 主 主 主 號 地 名 名 名 文 作 仕 主 文 號 文 名 名 地 仕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主 名 地 主 地 文 名 名 处 主 文 名 礼 主 礼 礼 礼 名 主 主 主 主 地 文 名 主 地 名 文 文 名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55 卷五十五 雜傳第四十三→目錄 42 43 司空頲 ,貝州 清陽 人也。唐僖宗 時,舉進士 不中,後去為羅紹威 掌書記掌書記 。紹威 卒,入梁 為太府少卿太府少卿 。楊師厚 鎮天雄,頲解官往依之,師厚 卒,賀德倫 代之。張彥之 亂,命判官王正 言 草奏詆斥梁君臣,正言 素不能文辭,又為兵刃所迫,流汗浹背,不能下筆。彥怒,推正言 下 榻,詬曰:「鈍漢 辱我!」顧書吏書吏 問誰可草奏者,吏即言頲羅王時書記書記 ,乃馳騎召之,頲為亂兵 劫其衣,以敝服蔽形而至,見彥長揖,神氣自若,揮筆成文,而言甚淺鄙,彥以其易曉,甚喜,即給以 衣服僕馬,遂以為德倫 判官。 德倫 以魏博 降晉,晉王 兼領天雄,仍以頲為判官。梁、晉相距河上,常以頲權軍府 事。頲為郭崇 韜 所惡,崇韜 數言其受賂。都虞候都虞候 張裕 多過失,頲屢以法繩之。頲有姪在梁,遣家奴召之,裕擒 其家奴,以謂通書于梁。莊宗 族殺之。 名 地 地 主 仕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文 名 名 名 主 衙 名 名 武 名 號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223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