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梁書
 31 / 56
 13 段 3102 字
 114 种 14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二十五 梁書 31 卷三十一
[唐]姚思廉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梁書 / 31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天監二年[503] 1 普通三年[522] 1 大通元年[527] 1 大同六年[540] 1
地点 陳郡 1 圖門 1 邵陵 1
人物 高祖 4 君正 4 袁昂 2 邵陵王 2 武帝 1
文官 侍中 4 尚書令 4 吳郡太守 3 長史 3 尚書 2 右僕射 2 國子祭酒 2 中書監 2
武官 光祿大夫 2 參軍事 1 征虜將軍 1
其他 鼓吹 3 服闋 2 安南 1
目錄
0
1
2
3
4
卷三十一 列傳 第二十五
袁昂
袁昂 字千里,陳郡 陽夏人。祖洵,宋征虜將軍征虜將軍 、吳郡太守吳郡太守 。父顗,冠軍將軍冠軍將軍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 ,泰
始初,舉兵奉晉安王子勛,事敗誅死。昂時年五歲,乳媼攜抱匿於廬山 ,會赦得出,猶徙晉安,至元
徽中聽還,時年十五。初,顗敗,傳首京師,藏於武庫武庫 ,至是始還之。昂號慟嘔血,絕而復蘇,從兄
彖嘗撫視抑譬,昂更制服,廬于墓次。後與彖同見從叔司徒司徒 粲,粲謂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
名器自有所在。」
齊初,起家冠軍安成王 行參軍行參軍 ,遷征虜主簿主簿 ,太子舍人太子舍人 ,王儉鎮軍府功曹史功曹史 。儉時為京尹,經
於後堂獨引見 昂,指北堂謂昂曰:「卿必居此。」累遷祕書丞祕書丞 ,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昂本名千里,齊永明
中,武帝 謂之曰:「昂昂千里之駒,在卿有之,今改卿名為昂,即千里為字。」出為安南 鄱陽
王 長史長史 、尋陽公 相。還為太孫 中庶子中庶子 、衛軍武陵王 長史長史 。
作
名
名 地 武 文 武 文
地
武
文
主 武 文 文 文
礼 文 文
主 政
主 文 主 礼 文 主 文
子君正名
1 / 4
https://taolang.club/doc/109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
6
7
丁內憂,哀毀過禮。服未除而從兄彖卒。昂幼孤,為彖所養,乃制期服 。人有怪而問之者,昂致書以喻
之曰:「竊聞禮由恩斷,服以情申,故小功 他邦,加制一等,同爨有緦,明之典籍典籍 。孤子夙以不天,
幼傾乾廕,資敬未奉,過庭莫承,藐藐沖人,未達朱紫。從兄提養訓教,示以義方,每假其談價,虛其聲
譽,得及人次,實亦有由。兼開拓房宇,處以華曠,同財共有,恣其取足,爾來三十餘年,憐愛之至,無
異於己。姊妹孤姪,成就一時,篤念之深,在終彌固,此恩此愛,畢壤不追。既情若同生,而服為諸從,
言心即事,實未忍安。昔馬棱與弟毅同居,毅亡,棱為心服三年。由也之不除喪 ,亦緣情而致制,雖識
不及古,誠懷感慕。常願千秋之後,從服 期齊;不圖門 衰,禍集一旦,草土殘息,復罹今酷,尋惟慟
絕,彌劇彌深。今以餘喘,欲遂素志,庶寄其罔慕之痛,少申無已之情。雖禮無明據,乃事有先例,率迷
而至,必欲行之。君問禮所歸,謹以諮白。臨紙號哽,言不識次。」
服闋 ,除右軍右軍 邵陵 王長史王長史 ,俄遷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時尚書令尚書令 王晏弟詡為廣州 ,多納賕貨,昂依
事劾奏 ,不憚權豪,當時號為正直。出為豫章內史豫章內史 ,丁所生母憂去職,以喪還,江路風浪暴駭,昂
乃縛衣著柩,誓同沈溺。及風止,餘船皆沒,唯昂所乘船獲全,咸謂精誠所致。葬訖,起為建武將建武將
軍軍 、吳興太守吳興太守 。
永元末,義師至京師,州牧州牧 郡守郡守 皆望風降款,昂獨拒境不受命。高祖 手書喻曰:「夫禍福無門,
興亡有數,天之所棄,人孰能匡?機來不再,圖之宜早。頃藉聽道路,承欲狼顧一隅,既未悉雅懷,聊
申往意。獨夫狂悖,振古未聞,窮凶極虐,歲月滋甚。天未絕齊,聖明啟運,兆民有賴,百姓來蘇。吾
荷任前驅前驅 ,掃除京邑,方撥亂反正,伐罪弔民,至止以來,前無橫陣。今皇威四臨,長圍已合,遐邇
畢集,人神同奮。銳卒萬計,鐵馬千群,以此攻戰,何往不克。況建業孤城,人懷離阻,面縛軍門,日
夕相繼,屠潰之期,勢不云遠。兼熒惑出端門,太白入氐室,天文表於上,人事符於下,不謀同契,寔
在茲辰。且范岫、申冑,久薦誠款,各率所由,仍為掎角,沈法瑀、孫肸、朱端,已先肅清吳會,而足
下欲以區區之郡,禦堂堂之師,根本既傾,枝葉安附?童兒牧豎,咸謂其非,求之明鑒,實所未達。今
竭力昏主,未足為忠,家門屠滅,非所謂孝,忠孝俱盡,將欲何依?豈若翻然改圖,自招多福,進則遠
害全身,退則長守祿位。去就之宜,幸加詳擇。若執迷遂往,同惡不悛,大軍一臨,誅及三族 。雖貽
後悔,寧復云補。欲布所懷,故致今白。」昂答曰:「都史至,辱誨。承藉以眾論,謂僕有勤王之舉,
兼蒙誚責,獨無送款,循復嚴旨,若臨萬仞。三吳內地,非用兵之所,況以偏隅一郡,何能為役?近奉
敕,以此境多虞,見使安慰。自承麾旆屆止,莫不膝袒軍門,惟僕一人敢後至者,政以內揆庸素,文武
無施,直是東國賤男子耳。雖欲獻心,不增大師之勇;置其愚默,寧沮眾軍之威。幸藉將軍含弘之大,
可得從容以禮。竊以一餐微施,尚復投殞,況食人之祿,而頓忘一旦。非惟物議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所以躊躇,未遑薦璧。遂以輕微,爰降重命,震灼于心,忘其所厝,誠推理鑒,猶懼威臨。」建康
城 平,昂束身詣闕,高祖 宥之不問也。
天監二年[503],以為後軍臨川王 參軍事參軍事 。昂奉啟謝曰:「恩降絕望之辰,慶集寒心之日,焰灰非
喻,荑枯未擬,摳衣聚足,顛狽不勝。臣遍歷三墳,備詳六典 ,巡校賞罰之科,調檢生死之律,莫不
嚴五辟於明君之朝,峻三章於聖人之世。是以塗山 始會,致防風之誅;酆邑方構,有崇侯之伐。未有
緩憲於斮戮之人,賒刑於耐罪之族,出萬死入一生如臣者也。推恩及罪,在臣實大,披心瀝血,敢乞言
之。臣東國賤人,學行何取,既殊鳴雁直木,故無結綬彈冠,徒藉羽儀,易農就仕。往年濫職,守秩東
隅,仰屬龔行,風驅電掩。當其時也,負鼎圖者日至,執玉帛 者相望。獨在愚臣,頓昏大義,殉鴻毛
之輕,忘同德之重。但三吳險薄,五湖交通,屢起田儋之變,每懼殷通之禍,空慕君魚 保境,遂失師
涓抱器。後至者斬,臣甘斯戮。明刑徇眾,誰曰不然。幸約法之弘,承解網之宥,猶當降等薪粲,遂乃
頓釋鉗赭。斂骨吹魂,還編黔庶,濯疵蕩穢,入楚遊陳,天波既洗,雲油遽沐。古人有言:『非死之
難,處死之難。』臣之所荷,曠古不書;臣之死所,未知何地。」
礼
葬 文
葬
礼 地
葬 武 地 文 文 文 地
法 文
武 文
文 武 亲
武
礼
地 亲
主 武
礼
地
礼
然
2 / 4
https://taolang.club/doc/109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目錄
8
9
10
11
12
高祖 答曰:「朕遺射鉤,卿無自外。」俄除給事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侍郎 。其年遷侍中侍中 。明年,出為尋陽太守尋陽太守 ,
行江州 事。六年,徵為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累表陳讓,徙為左民尚書尚書 ,兼右僕射右僕射 。七年,除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
兼僕射僕射 如故,領豫州 大中正大中正 。八年,出為仁威將軍仁威將軍 、吳郡太守吳郡太守 。十一年,入為五兵尚書五兵尚書 ,復
兼右僕射右僕射 ,未拜,有詔即真。尋以本官領起部 尚書尚書 ,加侍中侍中 。十四年,馬仙琕 破魏軍於朐
山 ,詔權假昂節,往勞軍 。十五年,遷左僕射左僕射 ,尋為尚書令尚書令 、宣惠將軍宣惠將軍 。普通三年[522],為中中
書監書監 、丹陽尹丹陽尹 。其年進號中衛將軍中衛將軍 ,復為尚書令尚書令 ,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給鼓吹 ,未拜,又
領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大通元年[527],加中書監中書監 ,給親信三十人。尋表解祭酒祭酒 ,進號中撫軍大將軍中撫軍大將軍 ,遷司司
空空 、侍中侍中 、尚書令尚書令 ,親信、鼓吹 並如故。五年,加特進特進 、左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增親信為八十人。大
同六年[540],薨 ,時年八十。詔曰:「侍中侍中 、特進特進 、左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司空司空 昂,奄至薨逝 ,惻怛
于懷。公器宇凝素,志誠貞方,端朝燮理,嘉猷載緝。追榮表德,寔惟令典。可贈本官,鼓吹 一部,
給東園祕器,朝服 一具,衣一襲,錢二十萬,絹布一百匹,蠟二百斤,即日舉哀。」
初,昂臨終遺疏,不受贈諡,敕諸子不得言上行狀及立誌銘,凡有所須,悉皆停省。復曰:「吾釋
褐 從仕,不期富貴,但官序不失等倫,衣食粗知榮辱,以此闔棺,無慚鄉里。往忝吳興,屬在昏明之
際,既闇於前覺,無識於聖朝,不知天命,甘貽顯戮,幸遇殊恩,遂得全門戶。自念負罪私門,階榮望
絕,保存性命,以為幸甚;不謂叨竊寵靈,一至於此。常欲竭誠酬報,申吾乃心,所以朝廷每興師北
伐,吾輒啟求行,誓之丹款,實非矯言。既庸懦無施,皆不蒙許,雖欲罄命,其議莫從。今日瞑目,畢
恨泉壤,若魂而有知,方期結草。聖朝遵古,知吾名品,或有追遠之恩,雖是經國恒典,在吾無應致
此,脫有贈官,慎勿祗奉。」諸子累表陳奏,詔不許。冊諡曰穆正公。
子君正 ,美風儀,善自居處,以貴公子得當世名譽。頃之,兼吏部郎吏部郎 ,以母憂去職。服闋 ,為邵
陵王 友、北中郎中郎 長史長史 、東陽太守東陽太守 。尋徵還都,郡民徵士徐天祐 等三百人詣闕乞留一年,詔不
許,仍除豫章內史豫章內史 ,尋轉吳郡太守吳郡太守 。侯景 亂,率數百人隨邵陵王 赴援,及京城 陷,還郡。
君正 當官蒞事有名稱,而蓄聚財產,服玩靡麗。賊遣于子悅攻之,新城 戍主戍主 戴僧易勸令拒守,吳
陸映公等懼賊脫勝,略其資產,乃曰:「賊軍甚銳,其鋒不可當;今若拒之,恐民心不從也。」君
正 性怯懦,乃送米及牛酒 ,郊迎 子悅,子悅既至,掠奪其財物子女,因是感疾卒。
史臣曰:夫天尊地卑,以定君臣之位;松筠等質,無革歲寒之心。袁千里命屬崩離,身逢厄季,雖獨夫
喪德,臣志不移;及抗疏高祖 ,無虧忠節,斯亦存夷、叔之風矣。終為梁室台鼎,何其美焉。
亲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地 文 武 文 武
文 衙 文 文 名
地 礼 文 文 武
文 文 武 文 武 礼
文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礼 文 武
葬 文 文 武 文 葬
礼
衣
仕
名 文 葬
主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主 地
名 地 武
名 礼 礼
亲
3 / 4
https://taolang.club/doc/109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4 / 4
https://taolang.club/doc/109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梁書 31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helloiac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helloiac
 
北齊書 26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薛琡 敬显俊 平鉴
北齊書 26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薛琡 敬显俊 平鉴北齊書 26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薛琡 敬显俊 平鉴
北齊書 26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薛琡 敬显俊 平鉴
helloiac
 
史記 115 列传第五十五 朝鲜列传
史記 115 列传第五十五 朝鲜列传史記 115 列传第五十五 朝鲜列传
史記 115 列传第五十五 朝鲜列传
helloiac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helloiac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helloiac
 
後漢書 116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後漢書 116 志第十六 五行四後漢書 116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後漢書 116 志第十六 五行四
helloiac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helloiac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helloiac
 
明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
明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明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
明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
helloiac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helloiac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helloiac
 
梁書 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
梁書 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梁書 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
梁書 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
helloiac
 
史記 114 列传第五十四 东越列传
史記 114 列传第五十四 东越列传史記 114 列传第五十四 东越列传
史記 114 列传第五十四 东越列传
helloiac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helloiac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helloiac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helloiac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helloiac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helloiac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helloiac
 

Similar to 梁書 31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20)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北齊書 26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薛琡 敬显俊 平鉴
北齊書 26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薛琡 敬显俊 平鉴北齊書 26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薛琡 敬显俊 平鉴
北齊書 26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八 薛琡 敬显俊 平鉴
 
史記 115 列传第五十五 朝鲜列传
史記 115 列传第五十五 朝鲜列传史記 115 列传第五十五 朝鲜列传
史記 115 列传第五十五 朝鲜列传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後漢書 116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後漢書 116 志第十六 五行四後漢書 116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後漢書 116 志第十六 五行四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明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
明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明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
明史 019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穆宗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梁書 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
梁書 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梁書 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
梁書 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止足
 
史記 114 列传第五十四 东越列传
史記 114 列传第五十四 东越列传史記 114 列传第五十四 东越列传
史記 114 列传第五十四 东越列传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梁書 31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 1. 文档信息  梁書  31 / 56  13 段 3102 字  114 种 14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二十五 梁書 31 卷三十一 [唐]姚思廉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梁書 / 31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天監二年[503] 1 普通三年[522] 1 大通元年[527] 1 大同六年[540] 1 地点 陳郡 1 圖門 1 邵陵 1 人物 高祖 4 君正 4 袁昂 2 邵陵王 2 武帝 1 文官 侍中 4 尚書令 4 吳郡太守 3 長史 3 尚書 2 右僕射 2 國子祭酒 2 中書監 2 武官 光祿大夫 2 參軍事 1 征虜將軍 1 其他 鼓吹 3 服闋 2 安南 1 目錄 0 1 2 3 4 卷三十一 列傳 第二十五 袁昂 袁昂 字千里,陳郡 陽夏人。祖洵,宋征虜將軍征虜將軍 、吳郡太守吳郡太守 。父顗,冠軍將軍冠軍將軍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 ,泰 始初,舉兵奉晉安王子勛,事敗誅死。昂時年五歲,乳媼攜抱匿於廬山 ,會赦得出,猶徙晉安,至元 徽中聽還,時年十五。初,顗敗,傳首京師,藏於武庫武庫 ,至是始還之。昂號慟嘔血,絕而復蘇,從兄 彖嘗撫視抑譬,昂更制服,廬于墓次。後與彖同見從叔司徒司徒 粲,粲謂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 名器自有所在。」 齊初,起家冠軍安成王 行參軍行參軍 ,遷征虜主簿主簿 ,太子舍人太子舍人 ,王儉鎮軍府功曹史功曹史 。儉時為京尹,經 於後堂獨引見 昂,指北堂謂昂曰:「卿必居此。」累遷祕書丞祕書丞 ,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昂本名千里,齊永明 中,武帝 謂之曰:「昂昂千里之駒,在卿有之,今改卿名為昂,即千里為字。」出為安南 鄱陽 王 長史長史 、尋陽公 相。還為太孫 中庶子中庶子 、衛軍武陵王 長史長史 。 作 名 名 地 武 文 武 文 地 武 文 主 武 文 文 文 礼 文 文 主 政 主 文 主 礼 文 主 文 子君正名 1 / 4 https://taolang.club/doc/109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5 6 7 丁內憂,哀毀過禮。服未除而從兄彖卒。昂幼孤,為彖所養,乃制期服 。人有怪而問之者,昂致書以喻 之曰:「竊聞禮由恩斷,服以情申,故小功 他邦,加制一等,同爨有緦,明之典籍典籍 。孤子夙以不天, 幼傾乾廕,資敬未奉,過庭莫承,藐藐沖人,未達朱紫。從兄提養訓教,示以義方,每假其談價,虛其聲 譽,得及人次,實亦有由。兼開拓房宇,處以華曠,同財共有,恣其取足,爾來三十餘年,憐愛之至,無 異於己。姊妹孤姪,成就一時,篤念之深,在終彌固,此恩此愛,畢壤不追。既情若同生,而服為諸從, 言心即事,實未忍安。昔馬棱與弟毅同居,毅亡,棱為心服三年。由也之不除喪 ,亦緣情而致制,雖識 不及古,誠懷感慕。常願千秋之後,從服 期齊;不圖門 衰,禍集一旦,草土殘息,復罹今酷,尋惟慟 絕,彌劇彌深。今以餘喘,欲遂素志,庶寄其罔慕之痛,少申無已之情。雖禮無明據,乃事有先例,率迷 而至,必欲行之。君問禮所歸,謹以諮白。臨紙號哽,言不識次。」 服闋 ,除右軍右軍 邵陵 王長史王長史 ,俄遷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時尚書令尚書令 王晏弟詡為廣州 ,多納賕貨,昂依 事劾奏 ,不憚權豪,當時號為正直。出為豫章內史豫章內史 ,丁所生母憂去職,以喪還,江路風浪暴駭,昂 乃縛衣著柩,誓同沈溺。及風止,餘船皆沒,唯昂所乘船獲全,咸謂精誠所致。葬訖,起為建武將建武將 軍軍 、吳興太守吳興太守 。 永元末,義師至京師,州牧州牧 郡守郡守 皆望風降款,昂獨拒境不受命。高祖 手書喻曰:「夫禍福無門, 興亡有數,天之所棄,人孰能匡?機來不再,圖之宜早。頃藉聽道路,承欲狼顧一隅,既未悉雅懷,聊 申往意。獨夫狂悖,振古未聞,窮凶極虐,歲月滋甚。天未絕齊,聖明啟運,兆民有賴,百姓來蘇。吾 荷任前驅前驅 ,掃除京邑,方撥亂反正,伐罪弔民,至止以來,前無橫陣。今皇威四臨,長圍已合,遐邇 畢集,人神同奮。銳卒萬計,鐵馬千群,以此攻戰,何往不克。況建業孤城,人懷離阻,面縛軍門,日 夕相繼,屠潰之期,勢不云遠。兼熒惑出端門,太白入氐室,天文表於上,人事符於下,不謀同契,寔 在茲辰。且范岫、申冑,久薦誠款,各率所由,仍為掎角,沈法瑀、孫肸、朱端,已先肅清吳會,而足 下欲以區區之郡,禦堂堂之師,根本既傾,枝葉安附?童兒牧豎,咸謂其非,求之明鑒,實所未達。今 竭力昏主,未足為忠,家門屠滅,非所謂孝,忠孝俱盡,將欲何依?豈若翻然改圖,自招多福,進則遠 害全身,退則長守祿位。去就之宜,幸加詳擇。若執迷遂往,同惡不悛,大軍一臨,誅及三族 。雖貽 後悔,寧復云補。欲布所懷,故致今白。」昂答曰:「都史至,辱誨。承藉以眾論,謂僕有勤王之舉, 兼蒙誚責,獨無送款,循復嚴旨,若臨萬仞。三吳內地,非用兵之所,況以偏隅一郡,何能為役?近奉 敕,以此境多虞,見使安慰。自承麾旆屆止,莫不膝袒軍門,惟僕一人敢後至者,政以內揆庸素,文武 無施,直是東國賤男子耳。雖欲獻心,不增大師之勇;置其愚默,寧沮眾軍之威。幸藉將軍含弘之大, 可得從容以禮。竊以一餐微施,尚復投殞,況食人之祿,而頓忘一旦。非惟物議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所以躊躇,未遑薦璧。遂以輕微,爰降重命,震灼于心,忘其所厝,誠推理鑒,猶懼威臨。」建康 城 平,昂束身詣闕,高祖 宥之不問也。 天監二年[503],以為後軍臨川王 參軍事參軍事 。昂奉啟謝曰:「恩降絕望之辰,慶集寒心之日,焰灰非 喻,荑枯未擬,摳衣聚足,顛狽不勝。臣遍歷三墳,備詳六典 ,巡校賞罰之科,調檢生死之律,莫不 嚴五辟於明君之朝,峻三章於聖人之世。是以塗山 始會,致防風之誅;酆邑方構,有崇侯之伐。未有 緩憲於斮戮之人,賒刑於耐罪之族,出萬死入一生如臣者也。推恩及罪,在臣實大,披心瀝血,敢乞言 之。臣東國賤人,學行何取,既殊鳴雁直木,故無結綬彈冠,徒藉羽儀,易農就仕。往年濫職,守秩東 隅,仰屬龔行,風驅電掩。當其時也,負鼎圖者日至,執玉帛 者相望。獨在愚臣,頓昏大義,殉鴻毛 之輕,忘同德之重。但三吳險薄,五湖交通,屢起田儋之變,每懼殷通之禍,空慕君魚 保境,遂失師 涓抱器。後至者斬,臣甘斯戮。明刑徇眾,誰曰不然。幸約法之弘,承解網之宥,猶當降等薪粲,遂乃 頓釋鉗赭。斂骨吹魂,還編黔庶,濯疵蕩穢,入楚遊陳,天波既洗,雲油遽沐。古人有言:『非死之 難,處死之難。』臣之所荷,曠古不書;臣之死所,未知何地。」 礼 葬 文 葬 礼 地 葬 武 地 文 文 文 地 法 文 武 文 文 武 亲 武 礼 地 亲 主 武 礼 地 礼 然 2 / 4 https://taolang.club/doc/109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目錄 8 9 10 11 12 高祖 答曰:「朕遺射鉤,卿無自外。」俄除給事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侍郎 。其年遷侍中侍中 。明年,出為尋陽太守尋陽太守 , 行江州 事。六年,徵為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累表陳讓,徙為左民尚書尚書 ,兼右僕射右僕射 。七年,除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 兼僕射僕射 如故,領豫州 大中正大中正 。八年,出為仁威將軍仁威將軍 、吳郡太守吳郡太守 。十一年,入為五兵尚書五兵尚書 ,復 兼右僕射右僕射 ,未拜,有詔即真。尋以本官領起部 尚書尚書 ,加侍中侍中 。十四年,馬仙琕 破魏軍於朐 山 ,詔權假昂節,往勞軍 。十五年,遷左僕射左僕射 ,尋為尚書令尚書令 、宣惠將軍宣惠將軍 。普通三年[522],為中中 書監書監 、丹陽尹丹陽尹 。其年進號中衛將軍中衛將軍 ,復為尚書令尚書令 ,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給鼓吹 ,未拜,又 領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大通元年[527],加中書監中書監 ,給親信三十人。尋表解祭酒祭酒 ,進號中撫軍大將軍中撫軍大將軍 ,遷司司 空空 、侍中侍中 、尚書令尚書令 ,親信、鼓吹 並如故。五年,加特進特進 、左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增親信為八十人。大 同六年[540],薨 ,時年八十。詔曰:「侍中侍中 、特進特進 、左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司空司空 昂,奄至薨逝 ,惻怛 于懷。公器宇凝素,志誠貞方,端朝燮理,嘉猷載緝。追榮表德,寔惟令典。可贈本官,鼓吹 一部, 給東園祕器,朝服 一具,衣一襲,錢二十萬,絹布一百匹,蠟二百斤,即日舉哀。」 初,昂臨終遺疏,不受贈諡,敕諸子不得言上行狀及立誌銘,凡有所須,悉皆停省。復曰:「吾釋 褐 從仕,不期富貴,但官序不失等倫,衣食粗知榮辱,以此闔棺,無慚鄉里。往忝吳興,屬在昏明之 際,既闇於前覺,無識於聖朝,不知天命,甘貽顯戮,幸遇殊恩,遂得全門戶。自念負罪私門,階榮望 絕,保存性命,以為幸甚;不謂叨竊寵靈,一至於此。常欲竭誠酬報,申吾乃心,所以朝廷每興師北 伐,吾輒啟求行,誓之丹款,實非矯言。既庸懦無施,皆不蒙許,雖欲罄命,其議莫從。今日瞑目,畢 恨泉壤,若魂而有知,方期結草。聖朝遵古,知吾名品,或有追遠之恩,雖是經國恒典,在吾無應致 此,脫有贈官,慎勿祗奉。」諸子累表陳奏,詔不許。冊諡曰穆正公。 子君正 ,美風儀,善自居處,以貴公子得當世名譽。頃之,兼吏部郎吏部郎 ,以母憂去職。服闋 ,為邵 陵王 友、北中郎中郎 長史長史 、東陽太守東陽太守 。尋徵還都,郡民徵士徐天祐 等三百人詣闕乞留一年,詔不 許,仍除豫章內史豫章內史 ,尋轉吳郡太守吳郡太守 。侯景 亂,率數百人隨邵陵王 赴援,及京城 陷,還郡。 君正 當官蒞事有名稱,而蓄聚財產,服玩靡麗。賊遣于子悅攻之,新城 戍主戍主 戴僧易勸令拒守,吳 陸映公等懼賊脫勝,略其資產,乃曰:「賊軍甚銳,其鋒不可當;今若拒之,恐民心不從也。」君 正 性怯懦,乃送米及牛酒 ,郊迎 子悅,子悅既至,掠奪其財物子女,因是感疾卒。 史臣曰:夫天尊地卑,以定君臣之位;松筠等質,無革歲寒之心。袁千里命屬崩離,身逢厄季,雖獨夫 喪德,臣志不移;及抗疏高祖 ,無虧忠節,斯亦存夷、叔之風矣。終為梁室台鼎,何其美焉。 亲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地 文 武 文 武 文 衙 文 文 名 地 礼 文 文 武 文 文 武 文 武 礼 文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礼 文 武 葬 文 文 武 文 葬 礼 衣 仕 名 文 葬 主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主 地 名 地 武 名 礼 礼 亲 3 / 4 https://taolang.club/doc/109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