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2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校務基金捐款帳戶
戶名:國立政治大學402專戶
匯入銀行:第一銀行木柵分行
帳號:16730107889
聯絡電話:(02)29387752
發行人•吳思華 發行處•秘書處 主任秘書•李蔡彥 總編輯•楊永方 主編•羅皓恩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116指南路二段64號 電話•(02)29393091  傳真•(02)29379611 電子報•http://info.nccu.edu.tw/epaper E-Mail•epaper@nccu.edu.tw
第121期 創刊於民國九十年五月十五日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政大一家人
專題報導
手機下載 QR-code
校訊電子報隨時看
 【記者王敏儒報導】經過
兩個月暖身,第13屆駐校藝術
家系列活動5月2日正式開幕,
今年邀請到在文學、電影、戲
劇、廣告及創意全方位發展的
吳念真導演駐校。歡迎吳念真
進駐政大校園,教職員和學生
分別在開幕記者會獻上自行創
作影片、音樂、演唱、戲劇向
吳念真的創作精神致意。
 與吳念真相識多年,吳靜吉
回顧,自己1976年3月15日在
《聯合報》讀到吳念真小說
〈抓著一個春天〉而相識。吳
靜吉說,原本他只希望吳念真
能分享自己跨界多元的創作歷
程,沒料到吳念真竟然主動提
起「吳念真私塾」企劃,可見
他對教育的用心。
 校長吳思華肯定吳導演數十
年創作,呈現不僅是他對人生
的觀察,更是臺灣真實發生的
片段,透過文字和影像,串起
大家共同記憶。他也推崇吳導
演無論遭遇任何變故,都沒有
放棄對創作的熱愛和堅持,是
所有政大人的榜樣。
 對於政大師生的稱讚,吳念
真謙虛表示,自己很幸運一路
受到很多人的提攜與幫助,他
還記得,當時吳靜吉與剛成立
的遠流出版社的社長王榮文騎
車到自己家,邀請他集結作品
出版,對年紀輕輕的他是極大
的鼓舞,讓他爾後也相信,有
機會就應該幫助晚輩後進,留
下可發揮的舞臺。
 進駐校園面對大學生,吳念
真則建議同學們,雖然現在大
學很容易進去,也很容易出
來,但大學生不該只「求一張
畢業證書」,而是應該為自己
設下目標和挑戰,因為「重複
很容易, 改變要勇氣。」他同
時提醒,「大學之道,在明明
德,在親親,在新民,在止於
至善。」勉勵大學生發揚大學
精神,並把握年輕時光學習。
 「把身段放軟、多閱讀、多
聆聽」,吳念真認為,老天給
他一個很棒的禮物,就是很會
「聽」別人說故事。從小生長
在九份礦村,聽著村裡的長輩
講述戰爭時期被日本捉到南洋
當兵或被美國兵欺負等故事,
讓他從小就發現,這些人或許
沒念過很多書,但他們以生命
去寫故事,比起抽象的人生哲
學更感動人心。
 他也開玩笑表示,或許因為
自己容貌比較沒有攻擊性,走
在路上或搭計程車時,總是不
時有人願意主動向他分享故
事。他也結交不少三教九流的
朋友,這些朋友來自社會各階
層,讓他得以從別人的生命歷
程,挖掘感動的素材。
 今年駐校藝術家系列活動,
包括先前已登場的戲劇小學
堂、書展、影展、編劇私塾,
還安排講座、綠光劇團駐校大
戲演出,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
教授張瑜倩也帶領「策展理論
與實務」課程團隊,規劃「阮
的厝 咱的家」文件展。
 策展團隊認為,「家」可以
是最親愛的家人或溫暖的故
鄉,又可能是個人生命重要的
感動片刻。展覽蒐集吳念真
的手稿和過往演出紀錄,讓參
觀者進一步了解吳念真作品對
「家」、「土地」、「社會」
的關懷,即日起至6月14日在藝
文中心五樓藝文空間展出。
 向自己心目中的風範吳念真
致敬,外交一同名同姓「吳念
真」在記者會上臺獻花。她
說,自己的父母親很喜歡吳念
真,但小時候自我介紹都引來
側目,曾經讓她吵著要改名,
不過後來愈認識吳念真導演,
愈欣賞他的生命態度。之前參
與藝文中心活動填寫問卷,曾
建議邀請「吳念真」擔任駐校
藝術家,沒想到夢想成真,將
是大學生涯很特別的回憶。
 大小吳念真相見歡,小吳念
真推崇吳念真生命歷經許多挫
折,但都能正面看待,吳導演
則祝福小吳念真能得到自己一
切的幸運,至於不幸就留給自
己。
駐校藝術家 吳念真:多讀多寫多聆聽
編劇私塾、戲劇工作坊、文件展、書展、影展、講座系列活動 向創作精神致敬
 【記者張芷綺報導】慶祝86
週年校慶,五月份的政大校園
熱鬧滾滾!除了動態的運動
會、溫馨校友返校活動,由秘
書處舉辦「政大一景」與「情
定政大婚紗」攝影展,即日起
在電算中心一樓藝廊展出。
 分享學校特有的人文氣息與
四季變化的校園景致,典藏屬
於政大的美好時光,秘書處設
立臉書粉絲專頁為投稿平臺,
吸引廣大同學們和教職員工投
稿。投稿相片取材多元,從捕
捉夕陽在雲彩中變換色彩的自
然美景,到圖書館外群聚的狗
兒,或是夜晚離開綜合院館捕
捉到的暗夜燈光,投稿者們以
不同的角度,發現、紀錄校園
的美景。
 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說,政
大是少數能夠享受山區步道和
山邊風光的大學校園。每天早
上送女兒
到政大實
小 上 學
後,總會
在校園裡
逛 逛 走
走,習慣
照相留念
的他,也
以鏡頭拍
下「櫻花
來 了 」 ,
獲 得 許 多
網友按「讚」。他謙虛表示,
自己是想要拋磚引玉,希望更
多同學們都能紀錄政大的美
景。
 捕捉到體育館外夕陽美景的
英文三潘禹澔,則是因為看到
學弟投稿,覺得很有趣而跟
進。他表示,平常經過一整天
上課的疲憊,抬頭看看政大的
天空「很有療癒的效果」。除
此之外,常常在六期運動場跟
著系籃球隊練習的他也覺得,
六期關燈後看見的螢火蟲是難
得的美景。
 政大自然美景之外,秘書處
今年也同時徵集校園婚紗,獲
得超過25對夫婦響應,他們的
幸福畫面也在電算中心展覽牆
上輪播。
歡慶86校慶 攝影展覽看見政大之美
 依山傍水的政大校園,一直
是所有政大人引以為傲的一部
份。指南山下、景美溪畔,多
年來,編織出無數莘莘學子們
的青春大學夢。
 不知你可曾留意過,去年年
底,在四維道盡頭、靠近大勇
樓的西端點,出現了全新的斜
坡與樓梯裝置。這項連接景
美溪畔自行車道與校園的新設
施,讓師生們更容易就能步行
到景美溪畔,同時也將社區與
校園空間自然地融合為一體。
 跨越西端點平臺處,綠意盎
然、生機處處的道南左岸公園
開闊在眼前:優雅緩步低頭覓
食的白鷺鷥、偶現芳蹤的喜雀
與大卷尾、悠閒緩慢樂活的自
行車道、揮灑青春汗水的籃球
棒球場、堤岸旁新栽種將於明
年綻放的50株櫻花樹、牽手散
步或溜狗的社區鄰里朋友、還
有或坐或躺在大草坪上曬太陽
曬情誼的同學們…。
 矗立在河岸公園正前方、彷
若城堡般建築的是政大藝文中
心,水岸旁新設立的水岸電梯
提供一便捷直通藝文中心的
途徑。電梯基座外牆是以校友
楊慰芬捐贈的回收光碟片設計
的環保裝置藝術;電梯入口階
梯處,則是象徵政大的親愛精
誠、由學長學姐們齊心響應水
岸電梯募款的校友印記。這條
全新的大學之道由學長姐的力
量堆砌而成,為學弟妹們開啟
通往知識殿堂的道路,彰顯政
大人著重的傳承精神。
 透過水岸電梯可直達擁有全
政大最佳視野的觀景平臺,不
論是早晨黃昏、日落月昇,甚
至細雨紛紛,在不同時節都
可以觀賞到絕佳的景色。經由
水岸電梯的串連,政大的藝文
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緊密合而
為一,不僅讓政大師生走進社
區、也讓更多社區民眾走進政
大,與全體政大師生共同參與
政大的校園生活呼吸脈動。
 對部分同學而言,水岸電梯
也許現階段仍無法取代校園公
車;但這條全新的校園動線,
卻希望能提供師生同學們一個
更親近自然、更容易進入綠色
生態的便捷途徑,留下更美好
動人的校園回憶。也許下一個
青峰會在水岸河堤邊、某個夕
陽餘暉下寫出另一首膾炙人口
的「小情歌」也說不定!
▲駐校藝術家吳念真(左)與名譽教授吳靜吉對談,回顧創作歷程。
攝影/Veronika Tomanová
▲集合全校徵稿作品,政大一景攝影展覽讓人一次看見政
大最美的各個角落。 攝影/Veronika Tomanová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2.名人政大
101學年度學術研究獎特優
 【記者羅皓恩報導】第32屆
行政院文化獎4月19日頒獎,作
曲家、政大第12屆駐校藝術家
李泰祥獲得表揚,政大師生同
感光榮。校長吳思華出席頒獎
典禮親自致賀,感謝李泰祥不
僅長期帶給臺灣社會美好的音
樂,去年在政大駐校期間呈現
的生命態度,更讓師生難忘。
 行政院文化獎是我國歷史最
悠久、國家最高層級文化榮譽
獎項,每年表揚對我國文化維
護與發揚特殊貢獻個人,今年
得獎者為李泰祥和電影導演侯
孝賢,由行政院長江宜樺親自
頒獎。
 李泰祥今年受政大藝文中心
推薦獲獎,由於聲啞由女兒李
若菱代表宣讀得獎感言。他特
別提名感謝政大,表示去年聽
到美妙音樂飄盪在校園中,
原本以為是音樂生命美好的句
點,沒想到又獲得國家肯定,
驚訝句點竟然成為了連串的驚
嘆號!
 他也形容,自己血管中流動
的應該不是血液而是音符,立
志只要自己一息尚存,絕對不
會停止追求音樂之路。經過多
年執著,愈發感覺唯有「愛」
才是創作泉源,有愛的作品才
能深入心靈。感謝上帝帶領
和身邊親友的支持,「音樂萬
歲!萬歲!萬萬歲!」
  近 2 0 年
來,李泰祥
長期受帕金
森 氏 症 所
苦,但依舊
持續創作演
出不墜。頒
獎典禮上,
聽到弟子許
景淳等人獻
唱《一條日
光大道》等
自 己 的 作
品,還當場
即興指揮,展現對音樂的堅持
與熱愛,令全場動容。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應邀
擔任頒獎典禮引言,透露自己
剛進政大新聞系時,有機會
到國際學舍聆聽李泰祥小提琴
演奏會,看到當時23歲的李泰
祥,突然驚覺「原來年輕人也
能站上舞臺」。1973年,自己
從美國回來,李泰祥等人到家
裡拜訪,沒想到讓他從此走上
舞蹈之路。
 1976年,李泰祥發表清唱劇
《大神祭》,後來被雲門舞集
改編為《吳鳳》和《射日》兩
部舞劇。而現代音樂之外,林
懷民更感念,在戒嚴和管制出
國的年代,李泰祥的民歌和流
行歌引領年輕人翱翔遠方,看
到寬闊草原,從此一代代共同
傳唱。
 江宜樺透露,自己2000年到
美國、英國進修期間,就是李
泰祥編曲的《中國交響世紀》
套裝音樂陪伴一家四口度過孤
寂思鄉心情,讓他感受文化穿
透人心的力量,不僅是當代,
更能從中看到過去和未來。
 文化部長龍應台推崇,李泰
祥身為原住民,廣泛接觸現代
音樂,又積極參與臺灣民謠
創作,成為臺灣流行樂壇的清
流,經典作品是國族和時代共
同記憶。
 吳思華則感謝他去年駐校期
間帶給政大師生的感動,除了
分享美好的音樂,兩度親自到
校時展現的生命力量和對藝術
的熱情,確實是所有師生最好
的榜樣,也很開心能和他共享
獲獎榮耀。
李泰祥獲行政院文化獎 師生同賀
 【記者游雅婷報導】身為一
個從上海來臺灣讀書的女孩,
「臺北」在她的眼中,究竟是
什麼樣子?中文博一張怡微寫
下〈漂浪與抒情〉一文,獲得
今年臺北文學獎散文組首獎,
也是臺北文學獎舉辦15年以
來,第一位拿下首獎的陸生。
 包括香港青年文學獎小說高
級組冠軍、時報文學獎散文組
評審獎、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
佳作…身為許多文學獎得獎常
客,張怡微從大學時期就熱愛
小說創作,目前也已經出版了
六本小說集。
 此次以臺北在地經驗為題
材,張怡微說,平時多以小說
為主,很少創作長篇散文,這
篇作品原本只打算當作小說題
材,得到首獎非常意外。
 散文內容描寫她住在永和的
生活細節,透過福和橋的距離
感,讓她想到上海的打浦橋;
相較於上海早上的自行車鈴
聲,臺北早上的垃圾車音樂
則成為她心中最代表臺北的市
聲。從這些日常生活,張怡微
察覺兩岸特別之處,處在異
鄉,在她心中也有一隅是別
人偷不走的臺北。
 定位自己是個寫小說的
人,但在臺灣卻接連獲得散
文獎項,張怡微笑說,「這
件事,我也覺得很奇妙。」
比較兩岸文學,她認為,大
陸的文學雜誌雖然蓬勃,但
文學獎項卻很少,臺灣的文
學獎種類多樣,提供青年作
家很好的舞臺。
 兩次到臺灣當交換及訪問
學生,原本都以為不會再來
臺灣,於是將銀行帳戶銷
戶、把悠遊卡退掉,後來看
到政大招收博士生的訊息,
於是第三度來臺,重新辦理各
項瑣事。
 「相較於三年前,我現在是
個安心的異鄉人了。」張怡微
形容,對於臺灣的情感就像是
情人,相處三年下來,一定會
有牢騷或看不慣的地方,可是
不見得會分手,「雖然不會有
當初一見鍾情的忐忑、驚喜,
但從日常生活的相處,會看到
彼此好與不好的地方。」
 張怡微說,臺灣這塊土地給
了她許多創作上的肯定,她也
感謝政大提供許多機會,除了
參與吳念真私塾精進寫作,也
因為參與校內寫作坊,讓自
己的小說〈小團圓〉得以在
《印刻文學》上和更多臺灣人
分享,「不管未來從事什麼
職業,我還是會一直寫作下
去。」
書寫臺北印象 張怡微獲文學獎首獎
 【記者周思宇報導】長期深
耕語言、姿勢等分析,近年多
探討溝通時產生的手勢意義及
其認知意涵,語言所長徐嘉慧
今年二月榮獲國科會101年度傑
出研究獎,五月再獲政大學術
研究獎「研究特優」殊榮。
  徐 嘉 慧 將 研 究 重 心 放 在 手
勢、語言與認知的關係,惟此
在國內仍屬創新,研究方法、
語料分析等都得從頭開始,也
因此,徐嘉慧積極關注國外學
術動態。由於因國外多是心理
學家或腦神經學家,她同時致
力從事跨領域研究。
 徐嘉慧也把握與國外學者討
論機會,並赴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進
修,與當地研究團隊交流。
 語言所教
授何萬順
肯 定 徐
嘉慧的
研究成
果。他
說 , 每
種社會科
學 都 與 「 語
言」相關,有利科際整合與跨
領域研究;以徐的研究為例就
是結合心理學和語言學。
 他也提到,國內早已把語言
學設成獨立學門,期待徐善用
政大豐富的資源,產生「一加
一大於二」的成果。
 徐嘉慧希望未來進一步結合
腦神經科學,探究語言和手勢
在腦神經的表徵。
深耕語言與非語言 徐嘉慧跨領域探索
 【記者施怡華報導】長期埋
首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領域,
社工所特聘教授暨所長宋麗玉
獲得101學年度政大學術研究獎
「研究特優獎」。
 宋麗玉過去主要推動「復元
觀點」與「優勢觀點」的理論
發展、實務運用和評估。而在
實踐的過程中,常需跨領域學
科合作,她就與高雄長庚精神
科醫師徐淑婷共同主持國科會
計畫。
 宋麗玉說,復元與優勢觀點
處遇模式目前已運用於高風險
家庭關懷服務及弱勢家庭扶助
等領域。「我們的終極目標是
希望受助者能重新找到自己,
在生活中能感到滿足快樂。」
 她近年應中國社工教育協會
邀 請 , 赴 大
陸及香港
工 作 坊
協助訓
練;也
獲香港
基 督 教
家 庭 服
務會邀請發
表論文分享經驗與反思。
 宋麗玉目前的研究聚焦於精
障患者的家庭處遇以及如何促
進復元,期待未來能出版以清
晰呈現研究成果。
 她肯定政大對於學術研究的
鼓勵與支持,也建議學校能更
充足調配獨立所的規模及師資
名額,促進老師們教學研究更
明確。
埋首復元與優勢 宋麗玉盼助人發揮主體
 【記者蕭郁蓉報導】「千萬
不 要 放 棄 研 究 , 研 究 非 常 重
要」,101學年度學術研究特優
獎得主、財管系教授姜堯民長
期投入研究,多篇論文刊登國
際一流期刊。
 姜堯民坦言,臺灣現有資料
庫有限,若要與國際競爭需要
更多資源。他建議學校建立充
裕的資料庫,激勵更多新進老
師願意投入研究。
 姜堯民也提到,期盼藉由學
校計畫培育新進老師,並鼓勵
年輕老師積極尋求機會多到國
外交流,多與資深老師合作,
相互帶動向上成長的動力。
 姜堯民同時致力推廣財務教
育,他設計了一系列的財務遊
戲,幫助大家輕鬆增進相關知
識。「這些遊戲適用於各年齡
層,雖然簡
單卻富含
財 務 意
義。」
 財管
系主任
周 冠 男
肯定,姜
堯民對研究
事必躬親,看出他對研究的敬
業與熱忱,並鼓勵新進老師,
「做研究是持久賽,要持久專
注,不能急著馬上有成果。」
 姜堯民引用財管系教授周行
一 的 話 : 「 我 們 目 標 要 訂 遠
大,才有動力朝向這個目標前
進。」獲得學術研究獎肯定,
他感謝商學院的鼓勵與支持,
並表示自己只是比較幸運。
長期投入研究 姜堯民激勵更多新血接棒
▲李泰祥在輪椅上仍賣力開心指揮,對音樂與生命的熱情
感動所有人。 攝影/羅皓恩
▲張怡微從上海到臺灣,已經成為安心
的異鄉人。 照片提供/張怡微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3.頂尖政大
 【記者蕭郁蓉報導】華人宗
教研究中心5月10日上午在社會
科學資料中心揭牌,各宗教界
領袖與宗教學者共襄盛舉,見
證國內宗教研究發展里程碑。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宗教,
走 在 大 街 小 巷 隨 處 可 見 廟
宇」,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
任、講座教授李豐楙表示,宗
教研究不只是宗教的事,可以
成為吸納政大人文、社會、法
商的跨領域研究中心,與宗教
有關的理論、歷史、現象等都
是未來研究的目標,也需要不
同領域參與。
 李豐楙介紹,華人宗教研究
中心設立一貫道與新宗教研
究、漢傳佛教研究,道教研
究、數術文化,基督宗教研究
與穆斯林研究等單位,同時出
版中英雙語期刊《華人宗教研
究》。
 至於中心願景,首先要建立
大型的宗教資料庫,搭配各種
主題的規劃與學術議題,預期
未來「研究總中心」落成後更
可公開展覽。二要連結中心與
各宗教團體的網路,與各宗教
團體建立網站相互交流。
 其次將聯合國內外團體展開
宗教論壇,與國際學界分享華
人宗教的學術經驗;同時發行
學報與出版叢刊,展現華人宗
教的理論特色;並籌募基金永
續營運。
 校長吳思華觀察,國際動盪
常因宗教問題而起,但世界的
和平也非常仰賴宗教的引領,
宗教的力量扮演著十分關鍵的
角色,期待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不僅讓學生更了解宗教、也推
廣到社會大眾,成為國際宗教
研究交流平臺,結合學術與社
會力量,促使世界和平。
 韓國大巡真理會部長金煜出
席揭牌典禮,認為科學文明的
發達,讓人與人之間不再有任
何障礙,但「宗教間的隔閡是
唯一剩下的障礙,宗教矛盾會
威脅地球和平」,祝福中心擴
大成世界的研究基地,貢獻人
類和平。他致贈中心「三鯉青
瓷瓶」,分別代表與臺灣、亞
洲與世界的合作關係順利。
 一貫道總會理事長李玉柱肯
定中心聚焦華人宗教的成就,
表示臺灣人海納百川,既接納
各種宗教「輸入」,也將宗教
「輸出」到世界各地,具很高
研究價值。
 內政部民政司長黃麗馨表
示,解嚴後到現在,臺灣登記
在案的宗教團體超過一萬五千
多個,因此內政部正推動「迎
向世界」計畫,目標建立全國
性宗教資料庫、推動宗教活動
節能減碳化、協助發掘臺灣百
大宗教文化景點,很高興在102
年和政大一起開步走。
學術看宗教 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揭牌
 【記者羅皓恩報導】第二週
期大學系所評鑑著重「學生學
習成效」,教育部4月26日委託
公企中心舉辦「高等教育評鑑
論壇」,然而多位學者抨擊,
在獎補助經費競爭下,大學被
迫缺乏特色;以量化標準評鑑
學生學習成果,難真正看出長
遠效益。
 學生們也呼籲,近年教育部
帶頭追求論文與評比名次,已
經偏離教育本體,學生期待進
入大學獲得探索能力,從榜樣
中學習,而非更多限制。
 產業界人力資源主管則提
出,真正產學落差關鍵在「教
師」,呼籲教師調整教學內
容,歡迎學校多善用企業人
力,只要提出需要,企業都很
樂於走入校園提供協助。
 大學存在的目的除了從事學
術研究外,人才培育也是重
任,然而究竟如何檢驗大學培
育人才的成績?臺北醫學大學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林從一認
為,以目前設計的各種表格和
評鑑項目來看,教育部有點兒
「過度規畫」了。
 他指出,學校肯定評鑑的正
面意義,也願意改善教學,但
指導項目這麼多,不僅是老師
不了解各效標的內涵和填表方
式,學生也無法理解這些內容
背後的意義,以此評鑑後的分
數,難免真實度打折。
 中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戴曉霞也質疑,當評量淪為技
術操作時,許多真實的表現反
而無法呈現。
他舉例,企業
界很重視的學
生態度就不容
易評量,硬是
切割成許多項
目來配分,甚
至 畫 出 雷 達
圖,也許可以
讓學生拿到很
多分數,但卻
不一定真正能
轉化為實際能力,反而造成學
生「自我感覺良好」,進入職
場更難適應。
 MGR經緯智庫股份有限公
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許書揚
感嘆,很多學校課程規劃和師
資、教學品質都不錯,可惜老
師們不了解企業對學生真正的
期望。104資訊科技資深總經理
洪廣禮呼應,具備語言能力,
更能和世界接觸,了解國外其
他種族與經濟發展等變化,才
能和其他國家人才競爭。
 考選部長董保城支持企業說
法,長期在大學校園服務,他
坦言很多老師的確不屑和企業
來往,長期學校教育只培養出
許多光會考試,但缺乏其他能
力的學生,「因此只值22K」。
 匯豐台灣商業銀行資深副總
裁暨人力資源處負責人陶尊芷
鼓勵同學,企業在乎的是「替
代率」,必須表現出自己不可
替代之處,才能獲得高薪留
用。而專業能力外,「態度」
更重要,「最簡單的就是『青
年守則』,這是普世價值。」
 輔大學生議會榮譽議長、現
就讀中央歷史系碩士班林于翔
認為,大學評鑑訂定固定指
標,再以這些標準排名,已經
忽略教育本體。從學生觀點來
看,期望教育部和學校思考建
立屬於臺灣和各大學的特色。
 交通大學學生聯合會會長、
機械工程系徐煊博更期盼大學
能指引更多指標性人物帶領學
生前進,鼓勵在校生從著名校
友的成功經驗中看見榜樣,相
信從大一開始接受這些精神教
育,一定會對個人帶來更正面
的影響。
 政大教務長詹志禹同意,如
果能透過學生自發性行動的感
受或故事,可能是更好的評
量方式。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
授、臺灣評鑑協會技專校院認
證委員會主委張一蕃則鼓勵各
校,無論如何,學校都應該確
定自己培育人才的目標,並且
讓學生滿意,可能不是很快能
夠達到,卻不能失去方向。
學習成效評辦學 產學呼籲讓大學發揮特色
 【記者陳沛佑報導】外語學
院4月27日舉辦「外語教學與
語言政策國際論壇」,從全球
化的趨勢看外語教育與對應策
略,中國、韓國、俄羅斯及越
南外語學院教授同臺。大家不
約而同談到,外語教育不能僅
侷限工具性學習,也應加入不
同文化的認識及國際視野。
 全球化的浪潮下,外語教學
面臨挑戰,除了制式化的理解
外國語言,是否能得當運用更
重要。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
曹文澤檢討,北外大過往在培
養外語人才時,只注重在學生
的就業率等短期效率,卻忽略
外語人才對於不同文化的適應
與理解。
  他 指 出 , 過 份 侷
限 在 「 工 具 性 的 教
育」,甚至讓有些學
生連自己母語都無法
好好運用,學生的學
習僅限於語言本身,
無法妥善以兩種語言
對外溝通。為此,北
外大改革教學模式,
致力培養「複合型人
才」,增加學生國際法律、商
業、政治等多面向能力。
 韓國外國語大學日本語言學
系教授李寅泳同意,上課時他
總會提醒學生,應將視野放在
東亞整體,以更廣大的視野學
習語言。
 如何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
曹文澤認為,當學生到了社會
後,用人單位如何評價是最準
確的。李寅泳則提醒,在要求
學習成效的同時,也應該同時
注重「學習者想要學甚麼?」
 政大外語學院院長于乃明則
提示,外語教育的進步並非一
味創新,而是在持續的根基教
育上擴大,更不能忽略自身母
語的掌握度。
全球化下外語教育論壇:重國際文化視野
 【韓文系訊】韓文系與韓國
成均館大學國語國文學系及東
亞學系4月26日簽訂雙聯學位
合作備忘錄,最快從102學年開
始,韓文系碩士生將可申請至
成均館大學國語國文學系或東
亞學系交換。透過雙聯計畫,
只要在政大修業一年,申請赴
韓留學一年,修畢成均館大學
規 定 學 分 、 通 過 相 關 資 格 考
試,將可取得成均館文學碩士
學位。
 韓文系自101學年招收第一
屆碩士生,便積極朝向多元發
展,除語文學外,目標培養政
治、經濟、文化、文創等韓國
學專家,韓文系認為,與成均
館東亞學系締結雙聯學位,學
習東亞相關問題,更具意義。
 成均館大學成立於1398年朝
鮮時代,至今已超過六百年,
此次與韓文系結盟的國語國文
學系,創系於1946年,至今擁
有2500多位畢業生。授課內容
分為詩歌、散文、和文學思想
的國文學與文字、音韻、辭彙
的國語學兩個方向。
 另外,東亞學系隸屬於東亞
學術院,2000年成立以來,就
以東亞圈傳統文化與現代問題
為主要研究目標,近幾年積極
與外界交流,研究成果豐富。
 政大與成均館大學1964年就
締結姊妹校,40多年間,兩校
每年互派學生與教授,維持良
好的學術交流關係,明年兩校
將迎接結盟50週年慶。
攻讀雙聯碩士 韓文系與成均館大學締約
▲各宗教界人士共同見證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成立。 攝影/高李福
▲各國學者齊聚探討語文教學策略
照片提供/外語學院
▲教務長詹志禹主持高等教育評鑑論壇,從學生學習成
效看大學評鑑。           攝影/羅皓恩
45.典藏政大
 目前就讀企管三的廖家葳一家都
是政大企管人!爸爸廖振仁、媽媽
林慧媛是企管系13屆的班對,大他
五歲的哥哥廖家郁原本就讀教育
系,後來轉進企管系;而他自己,
也受到家庭教育影響,毅然在進入
二年級時,從歷史系轉到企管系,
完成一家都是政大企管人的拼圖。
 廖家葳說,因為家庭背景從商,
讓他很早就確立想要創業的志向,
看重企管系擁有豐富的行銷領域資
源,因而選擇企管系。
 受重視討論的企管教育影響,廖
家葳一家人的關係像夥伴一樣,
「我們總是用討論解決事情,爸媽
也很尊重我們的意見。」也因為一
家都是企管人,廖家葳掌握更多結
合課本理論與實際運作的機會。
 他舉例,每回在學校上完個案討
論課,他可以回家詢問家人的想
法,不僅印證書本上的訊息,還能
知道業界趨勢和第一手資訊。
 因為父母的關係,雖然是轉系
生,但是廖家葳對於許多到系上演
講的企管系友都不陌生,「都是曾
經見過的長輩」。而每次上企管系
教授司徒達賢的課時,「想到父母
以前也上過司徒老師的課,就有很
奇妙的感覺。」
 一家四口都是政大人,廖振仁表
示並非自己安排,還曾在企管系50
週年特刊上大膽說,如果重來一
次,自己可能選擇大一下就休學,
提早佈局上海經營事業。儘管如
此,他還是難忘那段躺在醉夢溪畔
草坪看星星的日子,「當時學校附
近的東西還蠻好吃的」,至今有時
候都還很懷念那時的食物。
 至於林慧媛記憶中的大學生活則
是上課、考試、打球和家教,最喜
歡到美麗醉夢溪畔散步的時光。她
印象深刻,過去政大每逢雨天就會
淹水,不過現在兒子進入政大時,
防洪設備已經完工,不必再煩惱淹
水問題了。
 除了更具共同話題、感情更親密
之外,全家人都讀政大,還有什麼
影響呢?廖家葳笑著說,最大的影
響大概是「因為上課要爬坡,所以
全家小腿都比較壯吧!」
 阿語系助理教授趙秋蒂今年大
學畢業滿30年,回想過去超過30
年與政大的緊密關係,讓她充滿
感恩。
 時間回到99年6月5日,這一
天,趙秋蒂歷經長期求學生涯,
終於從民族系博士班畢業,巧合
的是,自己就讀金融系的兒子趙
翊騏同天上午也從政大畢業,成
為全場最受矚目的母子檔。
 其實,不只自己與兒子,趙秋
蒂一家人都和政大淵源很深。她
的大哥是新聞系校友,還是長廊
詩社創辦人,二姊就讀西語系(今
英文系),兩位姪女也都是政大畢
業,「全家一門忠烈,都是政大
人。」
 她回憶,小時候經常和哥哥姐
姐到政大玩耍,學唱當時學生間
流行的歌曲,也因為有個主修英
文的姊姊,趙秋蒂從小開始接觸
英文,國中時遇到課業問題都由
二姊幫忙。
 哥哥姐姐都在政大,也讓趙秋
蒂立志要成為政大人。她印象深
刻,五歲那年,自己和媽媽到學
校參加大哥畢業典禮,但因為年
紀太小被阻擋在四維堂外,媽媽
鼓勵她將來好好用功,自己從政
大畢業。
 於是,趙秋
蒂 高 中 畢 業
後,順利進入
阿語系、後來
就讀民族研究
所、民族系博
士班;不僅如
此,阿語系畢
業後,她留校
擔任外語學院
院長秘書,民
國83年又應
當 時 校 長 鄭
丁 旺 邀 請 ,
出任校長機要秘書,後來持續進
修,現在成為阿語系助理教授。
 至於兒子趙翊騏,因為自己工
作關係,從小就讀政大實幼、實
小。趙秋蒂說,當年考大學時,
先 生 原 本 建 議 兒 子 申 請 科 技 大
學,但她仍希望兒子能夠在一般
大學體會社會科學的美妙,並享
受綜合的學術氛圍,兒子也果然
承接家族傳統,順利考上政大金
融系。
 回想一路在政大受教育,趙秋
蒂 十 分 讚 許 政 大 大 器 的 教 學 氣
氛,培養了兒子的獨立與自信,
也感謝兒子從沒有讓她操過心。
即使兩人都在同一個校園一起讀
書,都還可以各自發展。
  政 大 待 了 多 年 , 校 園 外 觀 之
外,趙秋蒂印象深刻就是師生關
係的改變。當年自己念大學時,
每堂課上課前,同學們需要起身
向老師鞠躬敬禮,與老師的距離
卻 十 分 遙 遠 。 現 在 自 己 當 老 師
後,除了在教室裡與學生相處,
更要在Facebook (臉書)、網路上
與同學們聯繫,讓她發現,原來
師生的關係也可以像朋友一樣緊
密。
全家一門忠烈都是政大人
是政大企管人!爸爸廖振仁、媽媽
林慧媛是企管系13屆的班對,大他
五歲的哥哥廖家郁原本就讀教育
系,後來轉進企管系;而他自己,
也受到家庭教育影響,毅然在進入
二年級時,從歷史系轉到企管系,
完成一家都是政大企管人的拼圖。
 廖家葳說,因為家庭背景從商,
讓他很早就確立想要創業的志向,
看重企管系擁有豐富的行銷領域資
源,因而選擇企管系。
 受重視討論的企管教育影響,廖
家葳一家人的關係像夥伴一樣,
「我們總是用討論解決事情,爸媽
也很尊重我們的意見。」也因為一
家都是企管人,廖家葳掌握更多結
合課本理論與實際運作的機會。
 他舉例,每回在學校上完個案討
論課,他可以回家詢問家人的想
法,不僅印證書本上的訊息,還能
知道業界趨勢和第一手資訊。
 因為父母的關係,雖然是轉系
生,但是廖家葳對於許多到系上演
講的企管系友都不陌生,「都是曾
經見過的長輩」。而每次上企管系
 阿語系助理教授趙秋蒂今年大
學畢業滿30年,回想過去超過30
年與政大的緊密關係,讓她充滿
感恩。
 時間回到99年6月5日,這一
天,趙秋蒂歷經長期求學生涯,
終於從民族系博士班畢業,巧合
的是,自己就讀金融系的兒子趙
翊騏同天上午也從政大畢業,成
為全場最受矚目的母子檔。
 其實,不只自己與兒子,趙秋
蒂一家人都和政大淵源很深。她
的大哥是新聞系校友,還是長廊
詩社創辦人,二姊就讀西語系(今
英文系),兩位姪女也都是政大畢
業,「全家一門忠烈,都是政大
人。」
 她回憶,小時候經常和哥哥姐
姐到政大玩耍,學唱當時學生間
流行的歌曲,也因為有個主修英
文的姊姊,趙秋蒂從小開始接觸
英文,國中時遇到課業問題都由
二姊幫忙。
 哥哥姐姐都在政大,也讓趙秋
蒂立志要成為政大人。她印象深
刻,五歲那年,自己和媽媽到學
校參加大哥畢業典禮,但因為年
紀太小被阻擋在四維堂外,媽媽
鼓勵她將來好好用功,自己從政
全家一門忠烈都是政大人
政
大
一
家
人
親
愛
精
誠
在
我
家
趙秋蒂 趙翊麒
廖振仁 林慧媛 廖家郁 廖家葳
我們一家都是政大企管人
記
者
王
予
彤
、
蕭
郁
容
、
蔣
宜
婷
、
黃
楚
云
、
何
怡
君
▲左起弟弟廖家葳、哥哥廖家郁、父親廖振仁、母親林慧媛都是政大企管人。
▲阿語系助理教授趙秋蒂(左)與兒子趙翊麒99年同日從政大畢
業,傳為佳話。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又是畢業季節,如果重讀一次大學,畢業生
們想要怎麼過?本版下期將邀請畢業同學們搭
乘時光機,回味大學生活最美片段。也歡迎所
有政大師生與校友,來信epaper@nccu.edu.
tw,分享您對大學在校生的期許。投稿文長約
一百字,來稿請註明身分(在校學生請註明
系級),並請於5月31日前來函,以便彙整刊
登。刊出者將贈送政大紀念品。
下期預告
家 談大
 新聞系36期系友林元輝民國82
年回到政大新聞系任教,同時,
也種下了他兩個孩子-林梳雲跟林
笑風與政大的緣分。
 因為教職因素,兩個孩子都就
讀政大實幼、政大實小外,林元
輝也為林梳雲和林笑風指出了一
條在政大就學的路。
 現就讀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二年級的林梳雲說,當時因為林
元輝得知她喜歡動畫,向她推薦
數位內容學程,她才決定在阿語
系畢業後,繼續在政大攻讀研究
所。而林笑風也在家人鼓勵,加
上自己對未來科系多方考量下,
大二時轉學到政大,現在是斯語
系三年級學生。
 從小就在政大生活,現在又繼
續在政大求學,政大對這一家人
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林梳雲
說,「就像是我們家廚房一樣」
熟悉;林笑風則認為,政大就像
「第二個家」一樣。
 談起一家人最常一起來政大做
的事,林元輝、林梳雲和林笑風
三人都想了許久後,才緩緩說
出:吃飯或爬山吧!
 林梳雲解釋,平常他們除了各
自來上課、上班外,並不會特地
來政大,「就像是不會特地想去
家裡廚房做什麼一樣。」而即使
一起到校園爬山,也沒有發生過
特別有趣或印象深刻的事,但仔
細回想,桃花季或櫻花季時到後
山賞花,對一家人而言確是平凡
中的「小確幸」。
 除了對校園環境具備十幾年來
累積「主場優勢」般的熟悉外,
林梳雲和林笑風也常在政大看到
許多熟面孔。林梳雲說,他們一
家常常參加傳播學院教職員的自
強活動,對於傳院的老師和他們
的家人都相互認識,更常在校園
中遇到眼熟的人。
 林梳雲大二剛轉學至阿語系
時,便曾覺得羅鳳蘭老師看來似
曾相識,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
老師當過政大實小的導護媽媽。
 雖然很少一起在政大活動,但
一家人餐桌上的話題,倒經常因
為政大而兜在一塊兒。除了談論
教職員間的趣事,他們也會針對
校內發生的大事抒發看法,有了
共同「批判、調侃的對象」。
 林元輝認為,雖然一直以來,
孩子們都在家裡附近就學、生活
相當便利,難免擔心兩姊弟只是
「活在文山區的小孩」。還好梳
雲跟笑風大一時都曾離家至外縣
市就讀大學一年,不僅學習獨
立、更能「發現家裡的好處」,
並重新學習與家人相處的方式。
 林梳雲也否認生活圈特別狹
隘,雖然自己沒有離開,但她在
不同階段都認識了不同的人,也
因此拓展不同的眼界。
 時光回溯到三年前,社會三
黃安進入大學,這一年也是她
父親黃光益從社會系前身、民
族社會學系畢業三十週年。他
們一起踏入政大校園,懷抱著
不同的心情,共同牽起一段與
政大的不解之緣。
 「其實都要感謝我女兒,因
為她,才又使我重新和政大聯
繫。」連續擔任三屆社會系校
友會代表的黃光益表示,畢業
幾年後,他和妻子共創空間設
計公司,並兼職擔任品酒師。
由於工作與大學所學不怎麼相
關,一直沒有適當理由主動聯
絡母校老師和朋友。
 直到三年前,黃安帶著擔任
社工的夢想進入政大社會系,
身為畢業滿30年的社會系友也
在學校邀請下返校參與活動,
黃光益才又與過去的老師、朋
友重逢,並發現三十年前初到
政大任教的社會系教授陳小紅
當時不但仍在政大教書,還意
外地橫跨兩世代,都教到這對
父女。
 社會系前身是政大在臺復校
元老五系之一的邊疆政治系,
黃光益說,自己三十年前就
讀時,已經更名為民族社會學
系,後來才分成現在的社會系
與民族系。
 「系上老師會跟同學們說,
要是哪一天反攻大陸了,我們
都會是省級以上的高官。」黃
光益回想,當時臺灣就只有一
個民族社會系,心中還確實抱
持過這樣遠大的理想,期望有
朝一日要去管理邊疆民族。
 他還記得,當時系上開設課
程教授蒙古文、西藏文、維吾
爾文,修課學生寥寥可數。為
了鼓勵學生踴躍選修,學校規
定,只要選了這些課,當學期
所有課程又順利通過的同學,
就可以申請獎學金3000元,
「比當時的註冊費2000元還
多。」
 比較三十年前和現在的政
大,黃光益覺得變化不大,
「 主 要 就 是 外 在 環 境 的 變
化」,以前政大校區只在醉夢
溪以下,山上校區都不是校園
的範圍。但上課方式和師生關
係很不一樣,「以前絕對不行
邊上課邊吃早餐」,但可不可
以穿拖鞋就因老師而異,「我
以前就常穿拖鞋去上課。」
 考上同一所學校,又是同一
個系,「老爸變成了學長」,
但黃安說,「除此之外,在相
處上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
只是黃安坦言,因為現在系
上老師柯瓊芳是爸爸的同班同
學,上柯老師的課時,她絕不
敢大意,深怕一不小心睡著,
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為擔任系友會代表,現在
黃光益和系上與學校的互動較
以往頻繁,不過父女間存在默
契,雙方來去學校都不刻意知
會。黃安說,「常常事後才聽
說爸爸來了學校,我覺得這樣
很好、很自然。」
 社會系主修之外,黃安同時
申請X書院,經過將近一年學
習,也對設計逐漸產生興趣,
規劃未來可朝相關方面發展。
走過自己的跨行路,黃光益也
支持,不論將來工作是否與所
學相關,「有心最重要,只要
有興趣,學什麼都很快。」
黃光益 黃安
感謝女兒讓我重回母校
林元輝 林梳雲 林笑風
政大就像我們家廚房一樣  高中的時候總以為青春期的
風風雨雨應該就此打住,但是
在政大各種五花八門的片段跟
回憶,上課、交朋友、打工,
或僅是認真努力的在台北好好
活著,都讓我的大學生涯斑斕
地點綴了五顏六色。常常後悔
一些生命中的小事,不過就來
到政大這件事來說卻不怎麼懷
疑過。 外交三/連爾歡
 回憶在政大時光,最喜歡的
地方是棒球場,大學生涯超過
一半時間在打棒球;最懷念跟
系隊練到傍晚,一起趴在草地
上聊天。
 對政大的印象是好山、好
水、一直下雨,塑造人文氣息
的好地方。還記得校棒暑訓完
遇到下雨,我們在操場上玩滑
壘大賽(滾泥巴)或打橄欖球,
做一些平常不會做、帶點瘋狂
的事。 地政系校友/劉哲彥
 畢業將近一年,持續關心政
大事務,在媒體新聞上看到政
大的消息也會多加留意,但最
近許多負面新聞多把學校汙名
化,其實蠻難過的。政大生日
的這一天,祝政大生日快樂,
也期許學校未來能越來越好!
歷史系校友/林于琤
 從政大出走300多天,在夏
季入學,也在夏季畢業,離開
後,只能在刺眼陽光裡眼紅:
喂!你們這些死大學生啊,可
要把日子過得像樣點,不要浪
費那些我們懷念的青春,以後
你們就會知道,能在下不完的
雨裡罵聲連連,是多麼幸福的
事;能成為政大人,是多麼幸
福的事。 中文系校友/郭玉玲
▲新聞系教授林元輝(右)與女兒林梳雲(左1)、兒子林笑風(左2)。
▲社會系友黃光益(左)因為女兒黃安入學而重新和母校拉上線
▲社會系友黃光益畢業30年,想念過往校園環境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6.文武政大
政大選手參與102年全國大專運動會風雲榜
游泳 (一般女子組)
4x100公尺
自由式接力
銀牌 法律三洪琪穎
企管一許瀞文
中文四莊茹驛
民族一廖凌儀
400公尺自由式 銅牌 中文四莊茹驛
400公尺混合式 銅牌 中文四莊茹驛
200公尺蝶式 銅牌 法律三洪琪穎
擊劍 (一般女子組)
鈍劍個人賽 金牌 外交四吳莉瑩
鈍劍團體賽 金牌 歐德五吳芝瑩
外交四吳莉瑩
韓文二李櫻怡
廣告五黃亭毓
銳劍個人賽 銀牌 廣告五黃亭毓
銳劍團體賽 銀牌 英文一曲鴻粟
外交四吳莉瑩
廣告五黃亭毓
民族一楊婷雅
軍刀團體賽 銅牌 歐德五吳芝瑩
財管五洪子捷
歐法五徐瑜芳
財政四程千慈
柔道 (一般女子組)
第三級 金牌 心理二周湘婷
第三級 銀牌 應數二田曼君
空手道 (一般女子組)
個人型 銀牌 金融一陳逸慈
第三量級 銀牌 金融一陳逸慈
桌球 (一般女子組)
單打賽 銀牌 會計四陳意文
擊劍 (一般男子組)
銳劍個人賽 金牌 政治五紀淙仁
銳劍團體賽 金牌 心理一王玟棋
政治五紀淙仁
哲學碩一唐國開
法律四劉威廷
鈍劍個人賽 銀牌 法律四劉威廷
軍刀團體賽 銀牌 哲學二王尚
政治五紀淙仁
廣電三許政凱
斯語三陳昭翰
鈍劍團體賽 銅牌 哲學二王尚
斯語三陳昭翰
法律四劉威廷
哲學二魏源
 【記者林欣誼、李安報導】
102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5月1
日在宜蘭大學落幕,總計今年
政大各選手共抱回5金9銀5銅。
往年都是金牌貢獻大宗者的擊
劍項目,今年也不遑多讓,在5
金中貢獻了4金;心理二周湘婷
在柔道第三量級中勇奪金牌。
 擊劍隊向來都是政大在全大
運的「金庫」,今年包辦男子
組銳劍個人賽、銳劍團體賽與
女子組鈍劍個人賽、鈍劍團體
賽四項冠軍,繳出4金5銀3銅亮
眼的成績。
 空手道隊刷新歷年成績,新
生、金融一陳逸慈勇奪兩面銀
牌。隊長、會計三賴昱豪分
析,金牌戰陳逸慈與對手實力
不分軒輊,不過陳逸慈的上段
踢擊沒有明確地命中目標,某
次命中也因為裁判認為力道過
大而不給分數,相當可惜。
 抱著不留遺憾的必勝決心,
女桌選手、會計四陳意文半決
賽遭遇師大郭家蓉,在局數0:2
落後情況下連扳三局逆轉勝,
順利進入冠亞賽奪銀。突破去
年成績,陳意文最感謝教練的
指導與家人相挺,以及隊友、
地政碩一李品諭全程陪伴。
 游泳隊繳出1銀3銅成績,法
律三洪琪穎、 企管一許瀞文
、中文四莊茹驛 、民族一廖凌
儀聯手拿下4x100公尺自由式接
力亞軍。莊茹驛分別在400公尺
混合式、自由式摘下銅牌。
 柔道成績比去年大有進展,
奪回金牌銀牌各一面。練了
五、六年柔道的周湘婷勇奪一
般女子組第三量級后座,直呼
很感動,「對我長年練習是很
大的肯定跟鼓勵。」
 體育室主任黃郁琦表示,雖
然從金牌數來看,今年似乎比
去年稍差,但整體實力並未退
步,「很多銀牌其實差一點就
可以到金牌」。他舉例,像女
泳4x100公尺自由式接力,差
0.01秒就可以問鼎冠軍寶座。
全大運 政大健兒抱5金9銀5銅
  【 記 者 楊 舒 琪 報 導 】 擁 有
「 明 星 夢 工 廠 」 之 稱 的 金 旋
獎,今年邁入30周年。經過5月
3-5日初賽後,各組入圍者訂29
日在四維堂決賽較勁。
 除了比賽外,金旋獎籌備團
隊與圖書館數位典藏組賽前共
同推出三十年回顧特展,邀請
首屆金旋獎比賽催生人回母校
團聚。
 民國69年,黃健庭、侯志
欽、李德惠、鄭張國、陳景昌
等五位振聲合唱團員吃完宵夜
後,直奔女生宿舍後方草坪唱
情歌,醞釀舉辦專屬政大的校
園民歌比賽的構想,於是向當
時代聯會(今學生會)提出建議,
同年由代聯會舉辦第一屆金旋
獎歌唱比賽,這五名團員也拿
到團體組(今重對唱組)冠軍。
 國貿系友、臺東縣長黃健庭
說,當時的比賽細節印象已經
模糊,「但對於年輕時和一群
志 同 道 合 的 朋 友 有 共 同 的 興
趣,大家一起唱歌的記憶始終
很鮮明。」
 前生僑組長、企管系友李德
惠引用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的
說法:「臺灣或政大並不缺喜
歡音樂的人才,而是缺乏一個
舞臺。」他指出,在流行歌曲
時常被禁唱的年代,金旋獎提
供給年輕人一個自由的舞臺,
「讓我們能夠唱自己的歌」。
 【記者王敏儒報導】駐校藝
術家系列活動綠光小學堂戲劇
工作坊5月9日晚間發表訓練成
果,由進階班學員演出《人間
條件—校園青春版》。劇本從
政大人的青春故事出發,題材
橫跨友情、愛情、校園霸凌、
同性戀以及家庭關係,真摯的
演出,讓駐校藝術家吳念真數
度流下男兒淚。
 「誠實地面對自己,才能讓
觀眾接納自己」,吳念真肯定
學生真誠地詮釋個人的生命經
驗,透過戲劇洗滌觀眾心靈。
演員情感自然流露,使用音樂
簡潔,情節貼近生活,「感動
卻不煽情」。
 他肯定政大雖然沒有戲劇系
所,但同學們能有如此亮眼的
戲劇表現。同時提到,現在社
會關係相當鬥爭取向,也力求
個人表現,但劇場是個奇妙的
空間,要求通力合作,如果一
個人表現太搶眼,整齣戲的
比重就會不平衡 ; 一個人犯了
錯,也需要夥伴支援,講求合
作與和諧。
 見證同學們的成長,藝文中
心邀請演出同學的家長,一同
欣賞學生的演出。吳念真也
感謝家長願意開明地去接受戲
劇,並欣賞自己子女的演出與
成長。
 26位演員中,有5人是民族系
副教授王雅萍的學生,她也在
社會三陳昭宏的邀請下觀賞同
學們的成果。王雅萍讚賞同學
們的表演精彩,身為吳念真的
粉絲,很開心能藉此機會和吳
導近距離接觸。
 中文一黎秉一的母親,為了
欣賞兒子的演出,特別更改機
票,提早一天返回臺灣,看
到兒子的成長,讓她感到很驕
傲。黎秉一表示,一開始與團
員不認識,卻因為創作時彼此
相互分享私密的生命故事,20
多天內感情迅速加溫,表演結
束時,大家都哭成淚人兒。
 演出第五組以家庭衝突演出
戲中戲,從團員真實故事改編
出發、誠摯赤裸的內容獲得吳
念真熱烈讚許。民族一林千玉
說,一開始要和陌生團員交換
生命故事時有些遲疑,但經過
在劇場的相處,彼此很自然地
相互信任,短短一
個月的時間,也讓
他們更了解彼此與
自己。
 臺大工商管一張
沛綸、輔大應美三
范振傑專程到政大
參加戲劇工作坊,
張沛綸認為,透過
生命故事的交換,
讓他打開自己生命
中的結。演出前,
他 們 也 意 外 地 發
現,籌備演出的這
一個月,自己與家
人的關係都出現突破與進展,
不少實際生活情境,竟然就和
已寫好的劇本意外地產生連結
與呼應。
 「在乎那些你值得在乎的
人」,林千玉坦言,當藝文中
心邀請他們家人觀賞演出時,
心中有許多顧忌,不想讓家人
看到自己的真實的想法,但秉
持真誠的精神,讓他願意誠實
地面對自己,並決定也要真誠
地面對自己的父母。
青春版人間條件 政大人演出讓吳念真落淚
培育明星夢30年 金旋舞臺自由抒發
▲戲劇工作坊學員大膽呈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讓吳念真落淚。 攝影/李諒昱
▲周湘婷(右)稱霸大運會柔道一般
女子組第三量級金牌,應數二田曼
君則踢回銀牌。 照片提供/柔道隊
◎張麗霜(藝文中心表演暨駐
校藝術家企劃)
 每一場藝術活動結束之後,
藝文中心有一件優先事務就是
讀取觀眾問卷。在開放性問答
的字裡行間搜尋任何與「感
動」有關的事。
 自從來自拉丁語的ART(藝
術)在17-18世紀間的歐洲逐漸
發展成人類思想及文明展現的
重要象徵後,藝術也與日俱進
往上盤踞在風雅之閣。但藝術
的複雜度難以定義,怎麼樣的
作品與事件才稱得上是藝術?
 2010年「粉樂町臺北東區當
代藝術展政大續展」第一年進
駐政大,某些作品到底是藝術
或兒童樂園化的質疑在校園中
發酵。今年駐校藝術家吳念真
從文學、電影、音樂到戲劇,
所有創作深切關懷人民與土
地,不知感動多少人。他國內
外獲獎無數,備享榮譽,卻謙
稱自己乏善可陳。當他造訪西
班牙,仰視高第最具代表的聖
家堂(Sagrada Familia)之際,感
動驚嘆那是偉大藝術。可是每
個人都能懂得高第建築創作的
美,並同感它是偉大的嗎?
 一場藝術活動可以僅止活
潑繽紛,因為藝術這件事其
實很單純,也可以很渺小。姑
且不論這些與藝術相遇所激發
的感動,能累積多少喜愛藝術
這種美善事物的潛能,一旦經
過歲月發酵後轉化成撼人的力
量,它會影響人的行為模式與
生命方向。這是為什麼近幾年
的駐校藝術家,從「青年愛創
作」、「咱的時代咱的歌─臺
語歌謠一百年」、「因為相遇
所以美好—向李泰祥致敬」到
今年的「人間念真情—吳念
真」,都以將藝術放進學生的
生命脈絡做為活動設計主軸。
 「美感經驗擴展我們的想
法,敞開我們的心靈,引導我
們進入新的和未知的領域。」
(T. J. Diffey)每一次目送觀
眾散場時的背影流線,彷彿一
道道微光錯落起滅… 我相信
總有些會留下溫度,在某個時
間,某個地方,
點燃一個個生命
中美好的希望。
微光初透
7.活力政大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 記 者 蕭 郁 蓉 、 M B A 記 者
鍾 若 芳 報 導 】 歡 迎 新 生 加 入
政 大 家 庭 , 經 營 管 理 碩 士 學
程(EMBA)、企業管理研究所
(MBA學位學程)4月21日、27日
分別辦理迎新活動,經過宣誓
蓋印、進禮門行義路等儀式,
帶領新生面對未來挑戰。
 EMBA執行長季延平表示,
EMBA最大的資產就是學生本
身,師生之間教學相長,校友
會則擁有豐富資源和強大的凝
聚力,大家就像是一家人。商
學院長唐揆也說,以「同學」
的身分結交到的好朋友,是最
難能可貴的。
 唐揆勉勵新生,在政大EMBA
的兩三年,不管是選課還是活
動參與,都要懂得有力選擇,
並且抱持終生學習的心。EMBA
校友會理事長宋文琪也說,即
使畢業校友們還是積極想要返
校充實自己,所以校友會創造
CEO論壇等很多機會,讓校友
學習不間斷。
 學習之外,班聯會
長陳賢民廣邀新生參
與社團,高球社、籃
球社、戶外運動為主
九九社以及服務偏鄉
小孩的傻瓜劇團也輪
流上臺向新生招手,
展現各社團的特色。
 由企業管理學系碩
士班與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
學程(AMBA)整併而成MBA學位
學程迎接首屆新生,則布置禮
門與義路,重現古老禮儀。
 「禮是一種態度和規範,義
是一種行為的表現。」唐揆提
醒MBA新生,未來學習過程
中 , 必 須 抱 持 不 怕 犯 錯 的 精
神,離開學校後,則要注重企
業倫理和社會責任。他勉勵同
學在求學期間,好好選擇和準
備,發展自己最優秀的潜力。
 企管系主任韓志翔強調,整
併後的學程資源更豐富,學程
設計與國際接軌,能夠更確實
地培養同學的能力。「同學一
定要培養『移動力』,才能和
全球頂尖的人才競爭。」他期
待同學未來兩年都能充分學習
到就業時須具備的核心職能。
 參加新生始業式,EMBA102
級新生陳富裕感覺將有很多挑
戰與活動。湯崇珠認為承諾手
印很有創意,豐富的課程以及
社團活動,讓他躍躍欲試。
 【記者陳沛佑報導】近日各
大專院校為因應水電燃料價格
上漲,住宿費也跟著喊漲,引
發學生家長議論不斷。住宿輔
導組四月決議,因為同學們節
能成效良好,102學年住宿費用
暫不跟漲。住宿組長古素幸呼
籲住宿同學持續節約能源,愛
惜宿舍設備,降低支出以維持
現行宿費水準。
 住宿組表示,政府已公告今
年10月起電費調漲11%,預估
用水費也將漲六成,宿舍收支
平衡遭受考驗。
 然而根據學生住宿經費結
算,101年學年水電燃料使用量
較100年下降,若能延續降幅,
再透過其他成本管控方式,減
少設備維修費等支出,可望維
持現有宿費不調漲。古素幸表
示,學校立場是盡量維持宿費
不漲,面對政府能源調漲,只
能仰賴同學們減少用量因應。
 像上學期住宿組將大部分舍
區部分劃入安靜寢,十一點關
大燈的規定,確實幫助節省許
多電費,尤其又以莊敬外舍減
量最多。
 然而僅管整體宿費不調漲,
在冷氣費用方面,古素幸解
釋,自93年起到現在一直維持
每度電2.3元,隨著這幾年電費
不斷調漲,五月起上漲每度電
的價格至3.5元,並在政府確定
調漲十月電費後,進一步研擬
再度漲價。
 她強調,冷氣每度價格9年未
漲,此次並非無理由漲價,而
是調回原來成本,落實使用者
付費原則。
 知道宿舍費用不漲,住宿
生、民族一溫佳樺表示,自己
生活平常就培養隨手關燈習
慣,若是早上燈光足夠也不會
開大燈,能夠不漲宿費「很
好」,下學期還有機會住校的
話,會更注意節能減碳。
節能有成 下學期住宿費不漲價
禮門義路蓋手印 MBA、EMBA學程迎新生
‧歐德四易品安
/埃爾富特大學
 我今年在前東德地區的埃爾
富特大學(Erfurt Universität)交
換,大家對於德國的印象多半
是來自德西,事實上,德東
(即前東德)和德西之間的社會
狀況還是有點差異。
 這裡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便是
老年人口的比例很高,不管走
在路上、或在公共場合都可以
看到老一輩的工作人員,讓我
開始觀察德國的老人現象,並
和我接待家庭的長輩們討論。
 一般德國老人的日常生活其
實和臺灣的老人沒有差別,不
過大概各城市都有歌劇院或表
演廳,聽音樂會、歌劇的比例
比臺灣高。此外,只要經濟能
力允許,他們也會到處去玩、
去旅行。這裡的老人除非受疾
病所苦,生活都很充實。
 在這麼多老人的社會裡生
活,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
大學課堂上,竟然可以看到
兩三位老人家!那是堂「中古
世紀歐洲的政治關係」的歷史
講座課(Vorlesung),形式類似
現在學校開設的「雜誌大講
堂」。更訝異的是,一開始看
到班上有年紀這麼大的同學,
讓我覺得有點兒意外,
後來和我在哥廷根大學
(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交換的同學討
論才發現,他在文學課
上還曾經遇到全班幾乎
都是老人,只有他是少
數年輕學生的情形。
 這讓我發現德國的
老人們很有終身學習的概念,
像我接待家庭的爸爸已經60歲
還在學英文。他們不會受年齡
限制,都會自己去學想學的事
物,甚至到大學旁聽。
 雖然臺灣的終身學習的概念
沒有這麼普及,臺灣學校也沒
有開設這麼多講座課,但我認
為,政大或許也可以在大學城
計畫裡面加入類似的服務,讓
社區居民更融入政大校園。
我的同學是老人...
 【記者黃楚云報導】結合各
國的美食、文化和創意,由學
務處生僑組、國合處、外語學
院、文山區公所以及萬興里辦
公室5月7-10日共同舉辦世界狂
歡節。各式各樣豐富活動帶領
政大的本地生、國際學生與文
山區居民體會各國文化,進而
開闊國際視野。
 展現世界一家特色,開幕由
馬來西亞僑生、新聞四楊慈茵
與來自俄羅斯的企管三古狄安
(Daniel Guzman Briman)同臺主
持,還安排中美洲傳統Piñata活
動,由貴賓們戳破舞臺上方的
氣球,象徵歡樂並傾倒祝福。
 校長吳思華表示,近幾年
來,政大一直努力推動國際化
發展,目前校內就有來自70多
個國家、超過千位境外生,鼓
勵所有同學把握狂歡節,品
嘗、欣賞、接納不同的文化。
 僑委會僑生處長陳世池也肯
定,在政大和社區攜手下,很
高興看見不只政大學生參與,
還有許多里民帶著孩子共襄盛
舉。他相信活動除了可以大家
了解不同地方文化特色,也能
讓國際學生們抒解思鄉情懷。
 萬興里長謝啓峯提到,今年
是萬興里第二次參與世界狂歡
節,讚許今年活動比去年更多
元豐富。
 他也肯定這幾年政大與鄰里
共同發展,更多國際學生踴躍
融入社區活動,今年即將來臨
的端午節龍舟競賽,國際學生
就組了兩隊參與,未來大學城
概念逐漸實現。
 今年的美食嘉年華,共設22
個攤位。來自土耳其、港澳、
羅馬尼亞、馬來西亞、摩洛
哥、泰國…十多國學生親自下
廚,介紹他們的家鄉文化。
 來自羅馬尼亞、俄研二由韋
妲(Daniela Vaida)說,許多同學
對於羅馬尼亞的印象只有吸血
鬼德古拉,卻不知道羅馬尼亞
人與臺灣人一樣熱愛美食。羅
馬尼亞的主食是麵包與豬肉,
希望從這次活動,大家都可以
享受她做的食物。
 在摩洛哥美食攤位幫忙的風
管四郭家豪表示,常有人把摩
洛哥跟摩納哥搞錯,自己
原本對於摩洛哥的了解也
只有著名的香料,經過這
次活動,讓他更了解摩洛
哥。他說明,因為摩洛哥
是伊斯蘭國家,攤位中販
賣的「Bastila」(摩洛哥雞
肉派)使用的雞肉,還要
特別到清真寺購買。
 從聖多美普林西比來
臺、企管三Maisa Ferreira
認為,這次活動能夠讓一
些無法常常出國的同學
們,品嘗各國美食來體驗
各國文化,非常開心。
 美食嘉年華人氣攤位由
政馬同學會擺設的馬來西
亞攤獲獎,曾到馬來西亞
的日本華僑李泓萱表示,
馬來西亞攤位的食物不但
道地、多元,同學們都非
常熱情,獲獎實至名歸。
 除了美食嘉年華,活動期間
還安排「原‧夜」晚會、五粵
天粵語歌唱比賽,同時舉辦多
場次文化交流工作坊。
社區相會世界狂歡節 在政大品嘗全世界
▲EMBA新生立志努力向學。 照片提供/EMBA ▲易品安(左)與寄宿家庭
▲來自全世界各地國際師生把握世界狂歡節活動,以美食、歌聲、舞蹈呈現各
自文化之美。 攝影/Veronika Tomanová、高李福
May 15, 20138.NCCU Spotlight
By Amelie Lin (林柚稘)
Campus reporter
Telling stories not only with his
pen but with images and his life,
Taiwanese director and screen-
writer Wu Nien-jen (吳念真)
became th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s (NCCU) artist-in-
residence this year.
Wu has directed several award-
winning films and written many
screenplays. One of the films he
directed, “A Borrowed Life”(多
桑), won the best motion picture
in Italy’s Tur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 City of Sadness” (悲
情城市), for which he was one of
the main screenwriters, won the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at the
Golden Horse Award and the Best
Film at the Venice Film Festival.
Wu held a drama workshop
for NCCU students this semester,
and the students had a theatrical
performance on May 9.
The university’s emeritus pro-
fessor Wu Jing-jyi (吳靜吉), who
invited Wu Nien-jen to be the
NCCU artist-in-residence, said
that Wu Nien-jen is a man with
courage, creativity and the deter-
mination to change. He said that
those are qualities that he wanted
NCCU students to learn from Wu
Nien-jen.
“I think that there is nothing
special to show off in my life,”
Wu Nien-jen said.
Wu said that he understood
that he was not perfect, so he took
many different jobs and learned
from the challenges.
“The elites always tell the
worst story, because the stories
they tell are always from books or
from the Internet,” Wu said. “The
ordinary people usually tell the
best story, because they tell the
story with their lives.”
Peng Shiao-tien (彭小天), 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China’s
Shandong University, said that it
was wonderful for the university
to invite Wu Nien-jen to be the
artist-in-residence.
“I was touched to have the
chance to see a famous director
tell his own stories,” Peng said.
To allow more NCCU students
to feel Wu Nien-jen’s genuine
passion for Taiwan, Gradua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In-
nov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e
professor Chang Yu-chien (張瑜
倩) and her students organized a
special exhibition of Wu’s works.
“We present Wu’s life chro-
nology, books, advertisements,
scripts, interviews and the manu-
scripts,” Chang said.
The exhibition lasts from May
2 to Jun. 14.
Wu said that he uses the com-
puter instead of pens to write the
scripts now. As a result, he said
he does not have the hand-written
manuscripts for his more recent
works.
Wu’s last manuscript would
be kept in the University Archive
Room of NCCU after the exhibi-
tion ends. The manuscripts were
mostly apology letters to the
directors for finishing the scripts
late.
Diplomacy freshman Wu
Nien-jen (吳念真), who was
named after the director, said that
the director’s stories had touched
the hearts of many.
“Both of my parents are huge
fans of Wu Nien-jen,” Wu said.
As the new NCCU artist-in-
residence, the Taiwanese director
said that he hoped that all NCCU
students would set a goal to ac-
complish during these wonderful
four years in college.
Wu Nien-jen becomes NCCU artist-in-residence
By Vickie Lo (羅皓恩)
Staff Writer
Five outstanding alumni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CCU) have been selected to
serve as models for the students
this year, who will also be rec-
ognized in the university’s 86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ceremony
on May 20.
The five outstanding alumni
are Hsuan-Shian Education
Foundation chairman Chen Han-
chiang (陳漢強), who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1959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in 1961; Cosmos Bank
chairman Paul Lo (盧正昕), who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1966;
former Cathey Real Estate chair-
man Liu Chiu-te (劉秋德), who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Law in 1967; “Meinong Today”
magazine founder Huang Sen-
song (黃森松), who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History in
1973 and Graduated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in 1975; and Chou
Chun-chi (周俊吉), chairman of
Sinyi Realty, who graduated from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xecu-
tive Program in 1993.
The alumni were recommend-
ed by their respective colleges.
NCCU President Wu Se-hwa
(吳思華) said that those outstand-
ing alumni cam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but all insisted on
pursuing their dreams and work-
ing hard under difficult circum-
stances.
“They are really our models
and honor,” Wu said.
Aside from the award cer-
emony, the university would host
other activities to celebrate the
school’s 86th anniversary.
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has
invited students and faculties to
decorate cakes on May 20 to give
their blessings for the university.
The office said that they will pre-
pare 50 cakes as well as butter,
chocolate, and candies for partici-
pants to show their creativity.
After the competition, they
could take the cake home and eat
it.
Meanwhile, the university will
host Sports Games and the Home-
coming Day on May 17 and 18 in
celebration of the anniversary as
well.
Five outstanding alumni chosen to be student models
By Olly Chang (張心怡) and
Jen Chuang (莊昀臻)
Campus reporter
The NCCU World Festival
opened on May 7 to welcome
more than 1,200 students who
studied 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CCU) this year.
NCCU President Wu Se-hwa
(吳思華)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and gave his blessing.
He said that this event aimed
to provide multicultural experi-
ences to NCCU students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as
well.
“The World Festival is defi-
nitely a venue to show the beau-
ty of different cultures. Since
we all live in a global village,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learn to
appreciate other cultures,” Wu
sai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festival featured performance of
“Techno-Dancing Third Prince”
(電音三太子), which was a com-
bination of techno music and
traditional celebration dance for
the deity Netza the third price. It
also featured belly dancing and
fashion show for traditional cos-
tum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panish senior Clara Hsu(徐
若綺) said that the performance
this year has added a few in-
teresting elements that made it
from the one last year.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ic-
Techno Neon Gods definitely
amazed me. It is a good thing to
see some Taiwanese spirit in the
show, which promotes our own
culture as well,” Hsu said.
This three-day Food Festival
also attracted many participants,
in which exchange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presented the
delicious cuisines in their cul-
tures.
Romanian Daniela Vaida,
who studied in the Graduate In-
stitute of Russian Studies, said
that Taiwanese and Romanian
are alike in that both cultures
enjoy their own cuisines very
much.
“It is just
that we cook
more often
a t h o m e
than people
here,” she
said, adding
that people
in Taiwan
go to restau-
rants nearly
every day to
have meals.
R i s k
Management
& Insurance
senior Albert Kuo(郭家豪) said
that it is a very unique experi-
ence to be one of the volunteers
in the Food Festival.
“This is not only a chance to
make more friends but to get to
know about other cultures and
different attitude of life,” Kuo
said, “We even went to a Muslim
restaurant to buy the chicken be-
fore we made Moroccan chicken
pie.”
Sergio Rodriguez, an ex-
change student from the Uni-
versity of Oviedo, said that this
one-week event was really inter-
esting and it was something that
he has yet to see back home.
“This kind of international
event should be kept going!” he
said.
World Festival links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y Gina Wang (王穎芝)
Campus Reporter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CCU) sports teams won 19
medals from National Intercol-
legiate Athletic Games (NIAG),
which was held from April 27 to
May 1.
Nine of NCCU sports teams
participated in NIAG, including
teams of track and field, swim-
ming, table tennis, tennis, bad-
minton, fencing, Taekwondo, judo
and karate. Jointly, the athletes
won five golds, nine silvers and
five bronzes.
NCCU fencing team won four
gold medals in men’s epee indi-
vidual and men’s epee team as
well women’s foil individual and
women’s foil team, which also
won the most golds for NCCU.
Diplomacy senior Wu Li-ying
(吳莉瑩), the leader of fencing
team, said that many experienced
team members had graduated last
year and they had to send fresh-
men to the games.
NCCU karate team
won two silver medals
during the game, which
was the team’s best
record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two silvers
were won by the team’s
new member Chen Yi-
tsu (陳逸慈), freshman
of Department of Mon-
ey and Banking. She
said that her weight-
loss plan had weakened
her strength.
“I started it too late that I had
to lose three kilograms in two
weeks,” Chen said. She played in
the bantamweight level in the cat-
egory of 55 kg to 61kg.
Judo team, on the other hand,
won a gold medal and a silver
medal. Chou Hsiang-ting (周湘
婷), sophomore of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ho won the gold,
said that she was very excited.
“It was a big reward and en-
couragement for the past six years
that I’ve spent on practicing,”
Chou said.
Table tennis player Chen Yi-
wen (陳意文), also a senior of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over-
came a tough fight in the semi-
final and won a silver medal in
the final.
Swimming team also won a
silver medal in 400 meters free-
style relay and two bronze medals
in individual medley and indi-
vidual freestyle.
N C C U s h i n e s i n N a t i o n a l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Games
NCCU fencing team wins four gold medals in
NIAG. Photo: NCCU fencing tea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ow the tradtional dance to intro-
duce their culture. Photo: Kao Lee-fu (高李福)
Wu Nien-jen held a drama workshop for NCCU students this semester, and
the students have a theatrical performance. Photo: Veronika Tomanová
校務基金捐款帳戶
戶名:國立政治大學402專戶
匯入銀行:第一銀行木柵分行
帳號:16730107889
聯絡電話:(02)29387752
發行人•吳思華 發行處•秘書處 主任秘書•李蔡彥 總編輯•楊永方 主編•羅皓恩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116指南路二段64號 電話•(02)29393091  傳真•(02)29379611 電子報•http://info.nccu.edu.tw/epaper E-Mail•epaper@nccu.edu.tw
第121期 創刊於民國九十年五月十五日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傑出校友表揚專刊
專題報導
◆文/張芷綺 攝影/羅皓恩
照片提供/陳漢強、木鐸學社
樸素、整齊的辦公室布置,有如陳
漢強給人的感覺一般,氣質文
雅、談吐明快。榮獲102年傑出校友,
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木鐸學社理事長陳
漢強感謝學校栽培,但也不避諱直接期
許政大要更努力辦學,以建立更高學術
聲望、培養更多人才。
 「好的大學不在於他有多雄偉的校
舍,而是在於有名師。」身為在臺復校
第一屆學生,陳漢強回憶當年,校舍簡
陋,都是平房,全校只有五個系、200
位同學,但老師們個個大有來頭。
受教大師門下 養成專業精神
 陳漢強難忘,當時校長陳大齊、教育
系主任劉季洪分別擔任過北京大學代校
長和西北大學校長,英文老師譚保慎曾
任我駐國聯代表團秘書,國文老師高
明、熊公哲也都是大師級人物。同學們
和老師之間的互動,雖然不像今天這麼
親近,老師們又比較嚴肅,卻真實奠定
大家深厚的
基礎。
 「政大的
前 身 是 黨
校,但在臺
復校後,我
們沒有聞到
絲毫黨味,
只有這些名
師們發出來
的 濃 濃 學
術味。」陳
漢強曾著文
回憶,陳老校長天天一身長袍,讓他以
為自己身在北大,譚保慎老師一口氣當
了半數學生算正常,不過老師們即使嚴
格,仍然詳細地回答學生們種種問題,
同學們也視「尊師重道」為天經地義。
 「老師教你的不只是知識,而是專業
的精神和態度。」看到老師們即使高
齡,仍然認真做學問、實事求是研究、
批改學生作文又詳加圈點,這些身教
都影響了陳漢強的態度,這些楷模與榜
樣,都讓他更肯定「師資」對教育的重
要。
 有好的老師,當然也要有好學生。
雖然是第一屆學生,不過陳漢強印象
中,從校長以下,可從來沒有把學生當
「寶」,而學生們也真的很用功。當時
宿舍晚上十點熄燈,但有人會繼續躲到
廁所用功,剛復校不久的學校,還沒有
像樣的圖書館,同學們也會自己到中央
圖書館找資料。
夜夜認真讀書 憂學子不用功
 「你們玩得太過分了!」陳漢強形
容,當年的娛樂只有「打球」,不像現
在大學生「晚上都不睡覺」。現在致力
兩岸交流的他憂心忡忡:大陸學生很用
功求學問,這樣下去,臺灣會失去競爭
力!
 陳漢強認為,「學生」最重要的就是
要用功讀書、好好研究。看到很多同學
在學期間忙著累積工作經驗,他感嘆,
「大學不是職業介紹所,是給你求學的
地方。」尤其廣設大學之後,大學變
得像義務教育,扭曲了大學該是菁英
教育的實質功能,更不該是「由你玩四
年」,提醒學生要改變態度,多多充實
自己,才能面對未來。
 「學到『做學問』的精神,工作時候
你就會了。」陳漢強舉例,自己在臺北
市教育局長任內,一件大事就是完成動
物園遷建工程。「我們在教育系,哪有
學過什麼動物園管理?誰知道教育局
還 要 管 動 物
園?」儘管如
此,他仍然要
硬著頭皮從頭
學。他勉勵學
弟妹,到社會
上工作,就是
要具備不停學
習 的 專 業 精
神,否則什麼
都不用做了。
 出身教育世
家 , 受 到 教
師父親影響而進入教育系,儘管當年班
上多數同學覺得教育系出路不如外交、
政治來得廣,因而紛紛轉系,但陳漢強
一路堅守崗位。謹記系主任劉季洪的一
句話,「意志不堅定的走好
了,願意終身從事教育的再留下來」,
陳漢強畢業後繼續進修,後來進入臺灣
省教育廳、屏東師專、臺北市教育局、
新竹師院、甚至應新黨邀請進入立法
院,更直接為教育政策發聲。
回歸教育根本 盼母校聘名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教育界
深耕多年,從幼稚教育到高等教育,從
地方到兩岸交流,獲頒傑出校友,陳漢
強語重心長,回歸教育根本,最重要
還是「師資」。
  陳 漢 強 解 釋 , 現 行 臺 灣
教 學 評 鑑 制 度 有 待 商
榷 , 「 教 學 評 鑑
是『improve(改
進 ) 』 不 是
『 p r o v e ( 證
明)』。」不應
該執著於比較
排名、論文多
寡甚至圖書館
藏書量,造成
「為研究而研
究」,而應真
正禮聘名師,
以 提 升 教 學
品質為第一要
務。「只要請
五位諾貝爾獎
的名師來,政
大馬上就起來
了。」
 對學校殷殷
期許,不過被
問到送給目前
在學的學弟妹們一句勉勵的話,陳漢強
直率地說:「沒有!」他認為,要自我
提升,「向內看而不是向外求,心靈的
沉定是最重要的。」
 年逾七旬仍然
名師出高徒 陳漢強堅守教育崗位
陳漢強(教育系48年畢/教育碩50年畢)
經 歷 立法委員
省立屏東師專校長、國立新竹師院校長
台北市教育局局長
台灣省教育廳副廳長、代理廳長
海峽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現 職 中華民國木鐸學社 理事長
財團法人幼兒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財團法人雙向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傑出成就 一、省立屏東師專校長任內,實施「臨床教授」制度,
增進實務課程教學能力。新建蕙心樓女生宿舍、加強人
格教育、藝術教育。
二、台灣省教育廳副廳長任內實施國民小學校長、主任
甄選、儲訓、候用制度。規劃「鄉鄉有幼稚園」政策。
三、台北市教育局長任內推行每一國小必須附設幼稚園
的政策。搬遷動物園,自圓山遷至木柵,舉辦「動物搬
遷大遊行」。
四、新竹師院校長任內完成遷校香山計畫,取得香山64
公頃新校地。
五、立法委員任內主張幼教免費、針對教科文預算特別
提出釋憲案,引起大家對教育經費保障之重視。
了,願意終身從事教育的再留下來」,
陳漢強畢業後繼續進修,後來進入臺灣
省教育廳、屏東師專、臺北市教育局、
新竹師院、甚至應新黨邀請進入立法
院,更直接為教育政策發聲。
回歸教育根本 盼母校聘名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教育界
深耕多年,從幼稚教育到高等教育,從
地方到兩岸交流,獲頒傑出校友,陳漢
強語重心長,回歸教育根本,最重要
  陳 漢 強 解 釋 , 現 行 臺 灣
教 學 評 鑑 制 度 有 待 商
榷 , 「 教 學 評 鑑
是『improve(改
句話,「意志不堅定的走好
 年逾七旬仍然
▲在臺復校第一屆畢業典禮,由陳漢強(臺下)代表所有畢
業生從校長陳大齊手中領取畢業證書。
▲陳漢強目前積極來往兩岸,促進各年齡層教育交流服務。
持續關心教育,每年密集來往兩岸,促
進教育交流,也持續支持母校發展。
「他真的很了不起」,教育學院院長湯
志民肯定,陳漢強對教育的熱愛,的確
是所有政大教育人的典範,值得成為教
育學院推薦的第一人。
傑出校友表揚專刊
劉秋德(法律系56年畢)
經 歷 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
國泰建設公司董事長
怡泰創投公司董事長、財團法人指南法學基金會董事長
現 職 退休
傑出成就 一、捐款並募集基金設立財團法人指南法學基金會
二、宏揚法學教育,獎助優秀法律人才,每年發放獎助
學金,三、鼓勵法學教育平實化,深植法治觀念與學術
研究,設立法學講座。
盧正昕(國貿系55年畢)
經 歷 創辦華信銀行(Bank SinoPac)、美國商
業週刊(Business Week)評選為五十位
亞洲之星、合併建弘證券成立建華金控
(SinoPac Holdings)、美國印第安那州
立大學傑出校友、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
(CAAPS)頒發專業成就獎(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Award)、印第安那州立大
學名譽博士
現 職 萬泰銀行董事長
傑出成就 一、於政大商學院擔任諮詢委員,長期
參與政大商學院發展工作。
二、曾於美國及台灣花旗銀行服務18
年,擔任多項重要職務,資歷完整。
三、任萬泰銀行董事長,三年時間將
2009年虧損台幣16億之銀行轉虧為盈。
四、1989年政府開放新銀行設立後,
參與集資壹百億設立華信銀行(Bank
SinoPac),成為新銀行經營成功典範。
五、以華信銀行為基礎,2003年先與建
弘證券結盟合組「建華金控」(SinoPac
Holdings),後再度與台北國際商銀合
併,擔任永豐金控執行長及永豐銀行董
事長,同時期亦擔任美國遠東國民銀行
董事長及協助規劃創辦發展上海浦東華
一銀行。
 「我做什麼都全力投入!」從
位在一○一大樓21樓辦公室
俯瞰臺北,傑出校友、萬泰
銀行董事長盧正昕精神奕
奕 。 今 年 已 經 6 9
歲 的 他 , 每 天 勤
於 游 泳 , 保 持 健 壯
體格,一身簡灰色
的 西 裝 襯 出 好
氣 色 , 笑 稱 自
己 打 扮 花 俏 ,
但 隨 即 正 色 強
調 , 服 儀 得 體
是 人 際 溝 通 的
要素之一,馬虎
不得,也顯出他
凡 事 仔 細 的 態
度。
  國 貿 系 畢 業
後,盧正昕出國
留學,取得美國
印地安納州立大
學企管碩士,後
來擔任花旗銀行
副總經理、永豐
金控董事長、美
國遠東銀行董事
長,創辦建華金
控,2009年底進
入萬泰銀行,以
三年時間,成功
領導萬泰「轉虧
為盈」,明年更
將發股。
  能 有 這 番 成
就,盧正昕全憑自己「力爭上
游」。父親擔任公務員,要養
一家五個小孩,家境清貧的他回
憶,小學二年級球鞋破了,卻只
能等待另一隻也破了,才有機會
買新鞋。
力爭上游要賺錢
 在母親嚴格管教下,順利考上
政大,只是生活還是一樣清苦。
他印象深刻,以前政大的伙食費
一個月只要150元,但菜色卻叫人
不敢恭維。「湯裡面只放一點豆
芽菜,豬肉都薄得像玻璃片,夾
起來可以看到對面!」辛苦的求
學生活,讓盧正昕立定志向要奮
發向上、賺大錢。
 堅信「書讀不好,什麼都沒
有」,更認為必須有錢才有美好
人生,盧正昕無論何時何地都
「積極參與、全力投入」。他定
義,「全力以赴就是用你的眼、
耳、口、鼻、心、手腳、頭腦和
時間全心參與!」這樣積極、正
向的態度讓他能妥善經營「極優
細節」,把握機會迎向挑戰。
 「光是全心投入不夠」,盧正
昕講究百分百全力以赴,相信必
須先有「戰鬥力」,才能帶來
「競爭力」。身為公司經營者,
每年面試培育許多新鮮人,他擔
心現在臺灣學生缺乏企圖心,鼓
勵年輕學子要更積極。
 因此,獲選傑出校友,盧正昕
以學長身分呼籲政大學弟妹,要
及早裝備自己,在大學時學會謀
生技能,尤其「要有競爭力,就
要把中、英文都練得一樣好。」
他回憶,「以前我們每天早上
六點起來,就到醉夢溪旁背單
字」,至今仍是他最鮮明的校園
記憶。
勉年輕人規劃人生
 盧正昕也鼓勵學弟妹藉大量閱
讀,培養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
能力,參與社團活動培養人際關
係。他支持大學生發展良性異性
互動,「但不是正式交往」,他
認為,太早論及婚嫁將影響彼此
事業發展,「大概男生28歲,女
生25歲再來想交往比較恰當。」
 提供年輕人職涯建議,盧正昕
提出「四P」規劃方針,以十年
為階段性單位,分別是Passion(熱
情)、Professionalism(專業)、
Prize(報酬)和Pride(自信)。
 在他看來,新鮮人剛加入職場
時應選擇有熱情的行業,培養實
力進而發揮專業,累積經驗;接
下來便能要求與能力相符的報
酬,贏得自信與成就感。盧正昕
期許有志從事商務的人,都能從
有競爭力的「專業經理人」,晉
升為財務獨立的「菁英」。
  「 校 園 裡 的 『 菁 英 』 太 少
了。」在企業界育才多年經驗,
盧正昕深深了解以高薪培養人才
的重要性。關心母校教育發展,
他毫不諱言,「老師的薪水太少
了,校園裡能夠財務無虞的『菁
英』太少了,老師想賺錢都來不
及,怎麼專心於教育?」
 他主張提高教師薪水,建議
「加強產學合作」,呼籲大學應
加強與實業界交流,增聘具實務
經驗的施教者,與職場接軌。
「我可以,你也可以!」
 他也期待母校能更集中資源全
力支持具歷史特色的系所發展,
以政大人的條件而言,只要好好
努力,無論讀書、做事、做人、
賺錢都一步步紮根,走出特色,
活出美好人生。
 「我可以,你也可以!」盧正
昕勉勵政大學弟妹,妥善規劃習
慣目標、培養國際觀,同時秉持
「積極參與、全力投入」的原
則,厚植人脈與實力。「當這個
社會上的菁英越來越多,我們的
國力就會越來越強大」。
 2008年,盧正昕獲
得印地安納州立大學
名譽博士,授獎標準
之一必須「對社會有
貢獻」。他進一步以
「菁英」的定義期勉
政大學生,除了致力
養成專業、智識,也
能積極充實自我,發
揮對公司、社會及國
家的正面影響力。
積極參與全力投入 盧正昕美好人生
◆文/黃譯萱 攝影/林暐辰
照片提供/盧正昕
 「法律系學生應該要有跨領域的視野而
不只侷限於法。」法律系畢業,卻在金融
保險業界大放光彩,曾任國泰人壽總經
理、副董事長與國泰建設董事長的劉秋德
以自身經歷告訴所有學弟妹,除了當法
官、律師,法律人天空無限大。
不當法官律師的法律人
 民國56年從法律系畢業後隨即服役,退
伍後正逢九年國教實施,身為南投水里鄉
間第一位大學生,許多國中、小學校長爭
相聘請劉秋德擔任老師。然而,鄰居小孩
一句「教書喔!」的驚嘆疑問,加上同時
得到國泰人壽面試通知,讓他決定北上,
「說起來很好笑,那個時候我連衣服都沒
帶,棉被還是請父母親幫我寄上來的。」
並在系主任張彝鼎力薦下順利錄取,從此
在國泰集團一待就是42年。
 好奇法律系畢業的劉秋德怎麼沒有參加
國考走一般法律系學生的路?他大笑:
「因為沒有考上啊!」不過隨即正色解
釋,從臺中高商畢業的自己本來就不打算
擔任法官或律師,學習法律也只是想要累
積不同領域知識。當兵期間曾參加律師考
試,「其實只是為了放幾天公假而已!」
 儘管不當律師、法官,劉秋德的道路仍
無限寬廣。他坦言,一開始投入職場時,
人壽保險工作的社會地位很低,但在公司
支持下,先後赴日本、德國考察實習,看
見保險和金融業的潛力未來,最後不僅滿
足一家溫飽,更逐漸扭轉大家觀念。
 「做任何事都要保有自己的方向感」,
劉秋德鼓勵學弟妹,除掌握目標,更要在
大學期間培養多元能力,除了選擇修讀輔
系或參加活動,也要增進外語能力,累積
愈多專長就愈不需要擔心。
不光背法條的法律人
 回顧大學時期,當時木柵對外交通仍不
方便,住校同學並無太多機會往外跑,劉
秋德最常去的地方因此是圖書館和醉夢
溪,經常花一整天在圖書館唸書,最愛讀
中國法制史與西洋政治
法條之外也要多讀其他
己法律以外的知識。
 他也鼓勵同學加強語
例,因懂德文和日文而
日受訓,進而擴大視野
習也不要錢,不要等到
發現自己的不足。」
 求學期間,劉秋德最
主任張彝鼎。張主任敢
話、笑聲爽朗讓他印象
師生感情好到畢業後
常為老師辦生日聚
會,後來更為
老 師 成 立 講
座。
跨領域發展 劉秋德行動拓展法律人
◆文/林欣誼 攝影/羅皓恩
照片提供/法學院
 「我做什麼都全力投入!」從
位在一○一大樓21樓辦公室
俯瞰臺北,傑出校友、萬泰
銀行董事長盧正昕精神奕
奕 。 今 年 已 經 6 9
歲 的 他 , 每 天 勤
於 游 泳 , 保 持 健 壯
體格,一身簡灰色
積極參與全力投入 盧正昕美好人生
◆文/黃譯萱 攝影/林暐辰
照片提供/盧正昕
日受訓,進而擴大視野
習也不要錢,不要等到
發現自己的不足。」
 求學期間,劉秋德最
主任張彝鼎。張主任敢
話、笑聲爽朗讓他印象
師生感情好到畢業後
常為老師辦生日聚
會,後來更為
老 師 成 立 講
座。
▲劉秋德(左)積極推動指南法學基金會成立,右為熱心系友周燦雄律師。
▲盧正昕從大學時期就立志要成為大銀行家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黃森松(歷史系62年畢/新聞碩64年畢)
經 歷 《中國時報》專欄組記者;《自立晚報》省議會特派記
者;《民聲日報》、《大成報》、《環球日報》等報副
總編輯;《臺灣時報》記者、特派員、採訪組主任、通
訊組主任、副總編輯;《八十年代》、《亞洲人》、
《深耕》、《前進》等刊特約撰述;《生根》、《蓬萊
島》、《薪火》等周刊總編輯。
現 職 屏東縣里港鄉磚仔地社區總幹事暨《今日美濃》月刊發
行人
傑出成就 一、1974年7月16日起試辦八期《今日美濃》,憑以撰寫
學位論文〈鄉村社區報紙與鄉村社區發展:兼論小媒介
能否在台灣鄉間生存(一項以「今日美濃」為實例的研究
)〉,是亞洲第一份鄉村社區報,1977年3月正式發行週
刊,帶動台灣各地辦社區報的熱潮。
二、放棄可就業主流媒-體的高薪,返鄉創辦《今日美
濃》,不靠政府補助,拒絕地方政客收買,獨力辛苦經
營,奮鬥近四十年,四度復刊,迄今發行不輟,形式雖
有週刊月刊之沿革,但以平實的文字報導主流媒體忽視
的三農問題,監督政府施政,守望家鄉環境,堅定未嘗
稍改,確為草根新聞事業之楷模,足為後學標竿。
 民國63年,他創辦全亞洲第一
份社區報《今日美濃》,秉持
「走天使不敢走的道路」的浪
漫,一走將近40年。獲選「傑出
校友」,黃森松強調不敢當,自
己只是「特殊校友」罷了!
 形容「人生就像棒球,打了很
多安打,卻不一定能得分。」黃
森松的辦報期間三度停刊、復
刊,正當自己再度思考何去何從
時,獲得母校榮譽,讓他惶恐,
「今後我還能夠放棄筆耕嗎?」
「我要回家鄉辦報!」
 民國61年,在退出聯合國、中
日斷交的時代濃霧中,臺灣青年
在當時巨變的社會環境中,開始
思索自身與鄉土的連結,大三的
黃森松萌生「我要回家鄉辦報」
的念頭。
 大學畢業後,他帶著創辦社區
報的論文題目考進政大新聞所,
隔年在指導老師楊孝濚的協助
下,與一群美濃在地的大專青年
試辦八期《今日美濃週刊》,並
於民國66年正式發行。
 「臺北人永遠不知道鄉村的
事。」黃森松感恩,沒有美濃的
菸業,他沒有辦法念到政大。生
長於農家,黃森松看盡菸農的辛
苦。認為必須從農民出發,讓他
們實際瞭解自己所處的社會、增
進公共意識與公共參與。
 89年公賣局計畫縮減國內種菸
許可面積,因配套不當,造成多
數菸農不滿。《今日美濃》以批
判而鋒利的文字為武器,不惜與
當權的公賣局、財政部以及煙葉
改進社為敵,最終農民總算獲得
廢耕補償,並獲維持種菸面積。
 菸農自救運動外,《今日美
濃》更關注許多美濃社區議題,
包括促成東門分校升格獨立、協
助中壇橋S形截彎取直、鼓吹興
建美濃農業圖書館和鍾理和紀念
館。69年4月,黃森松的大學老
師、也是鼓勵他辦報的推手林懷
民帶領雲門舞集到美濃演出,鎮
上婦女親手製
作美濃紙傘相
贈,從此打響
美 濃 紙 傘 名
聲。
 然而,在這
些看似成功的
片段背後,還
有更多不為人
知的辛酸。離
開臺北,黃森
松才發現,除
了採訪、打字、編輯,連印刷、
發行到收費都要一手包辦。一開
始,鄉下郵局不能申請大宗雜誌
交寄,每一份《今日美濃》都得
由自己和妻子一份份包裝、親手
貼上郵票才能寄出。
 黃森松也錯估菸業的廣告收
入,更因為堅持報人張季鸞「不
黨、不賣、不私、不盲」精神,
遭官僚與地方派系杯葛排斥,
「日子始終不好過。」
 「我不是沒本事在臺北混口飯
吃,」黃森松坦言,以自己從高
中開始累積的編採能力,
加上政大新聞所的名號,
不難在主流媒體謀職。然而
掛念鄉土的他,懷抱「沒
做過怎麼知道」的熱情,就此和
妻子林錦霜踏上「傻瓜才走的
路」。
坎坷路上 媽咪霜同行
 聊起林錦霜,黃森松臉上總帶
著溫柔的笑容,她是小黃森松兩
屆的歷史系學妹。回憶當年在學
校第一次約會,剛結束一場籃球
比賽,擔任裁判的黃森松從四維
堂出來,因為下雨,就一股腦兒
賴着臉,躲進林錦霜的傘下,從
此談了近乎一輩子的戀愛,而林
錦霜也成為自己最強大的支柱。
 只是回首人生,黃森松感嘆,
自己在政大找到了妻子、文學、
新聞和歷史四個情人,但大三那
年捨棄了文學夢,後來新聞工作
跌跌撞撞,原本欲與妻子種菜
養老,98年又遭逢林錦霜因病過
世,此刻只有再回到歷史本行。
 從歷史帶給自己的溫暖,對
鄉土的熱愛與對未知的探求,
讓 他 相 繼 寫
下《美濃種
菸事業的盛
衰功過與未
來 》 、 《 美
濃 鎮 百 家
姓》,遷居妻子故鄉、屏東磚仔
地後,又出版《磚仔地莊志》、
《新庄仔莊志》,目前還在繼續
編纂《美濃三百年史》,同時應
高樹鄉議員邀約,埋首撰寫《新
豐村志》,持續為地方奉獻。
一路跌撞 持續堅持
 拜訪黃森松的這一天,正好是
《今日美濃》每月發行日的前
夕,磚仔地的住家門口,放著一
疊疊待寄的月刊,包裝上貼着手
寫而字跡整齊的名條。轉進屋
內,名為「林志玲」、與黃森松
相伴的小狗迎接客人,隨著空氣
中菸味與茶香的方向,找到他的
書房,各式各樣的地方性資料、
幾包剛拆的稿紙,還有地上一大
袋寫到沒水的原子筆…
 探進屋內,身著汗衫、獨自坐
在書房,一邊喝著濃茶、一邊振
筆,彷彿才是黃森松最真實的樣
貌,透露出他一路上跌倒又爬起
的痕跡。
 遙想那自稱浪漫到無可救藥的
新聞夢,即使曾激起社區報的星
火、帶來生命中最好的時光,卻
也讓他面對一路顛簸與萌生數次
想放棄的念頭。黃森松感嘆,這
條社區報與地方文史工作的路,
即使已無人相伴、又艱困如昔,
但路途上留存的溫暖、肩頭上使
命感,將讓他「不能停、也不會
停」地走下去。
走天使不敢走的道路 黃森松堅持贏尊重
◆文/蔣宜婷 攝影/胡冠挺
照片提供/黃森松
政治史。他勉勵學生,
其他類型的書,增加自
。
強語言能力。以自己為
文而為公司選派赴德、
視野。「反正在學校學
等到出社會才
」
德最難忘系
主任敢說真
印象深刻,
業後還常
以企業頭腦回饋法學教育
 為感謝學校老師栽培並照顧學弟妹,在
法治斌院長等倡議下,82年法律系開始籌
設指南法學基金會,惟募款進度一直沒
有突破,87年眼看財團法人設立標準將提
高,時任國泰人壽副總經理的劉秋德於是
出面協助,以企業做法來推動募款,不
足之處部份更自行補足,基金會因而順
利成立。劉秋德說,他透過陳涵、陳煥
生等老師,指定熱心的同學幫忙拜訪
校友,還以獎金制度獎勵工讀生募款,
「工讀金還是我出的」。但劉秋德
一直很低調,直到今天才說
出來。
 他後來被推舉為基
金會董事長,領
導基金會弘揚
法學教育、
獎 助 優 秀
法 律 人
才 , 每
年發放獎助學金,鼓勵法學教育平實化並
設立法學講座,成為政大法學院堅實的後
盾。也因此,畢業超過40年的他和法學院
仍密切聯繫。「像現在成立夏日學院,邀
請德國、日本老師來上課就很好。」
 國際法學交流之外,對於正在積極籌設
的法學院館,他盼望獲得更多人支持。
 「我每天晚上六、七點就寢,凌晨三點
就去爬山。」劉秋德說,即便擔任行程滿
檔的總經理時仍如此,數十年來如一日,
「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差別只是如何
安排時間。」
 不菸不酒加上常保運動和樂觀精神,讓
他至今都能維持健康體態,每年赴美與孩
子同住一段時間,回臺灣則常和大學同學
聚會,開心享受退休生活。
  年逾七旬仍不斷學習的劉秋德,在孫
子教導下,「我也學會玩iPad啊!」他認
為,人要跟得上社會脈動才不會被淘汰。
同時勉勵年輕同學,專業科目之外,更要
多充實自己、隨時學習,成為社會所需的
多元化人才。
律人天空
了採訪、打字、編輯,連印刷、
發行到收費都要一手包辦。一開
始,鄉下郵局不能申請大宗雜誌
交寄,每一份《今日美濃》都得
由自己和妻子一份份包裝、親手
 黃森松也錯估菸業的廣告收
入,更因為堅持報人張季鸞「不
黨、不賣、不私、不盲」精神,
遭官僚與地方派系杯葛排斥,
 「我不是沒本事在臺北混口飯
吃,」黃森松坦言,以自己從高
中開始累積的編採能力,
加上政大新聞所的名號,
不難在主流媒體謀職。然而
掛念鄉土的他,懷抱「沒
 從歷史帶給自己的溫暖,對
鄉土的熱愛與對未知的探求,
讓 他 相 繼 寫
下《美濃種
菸事業的盛
衰功過與未
來 》 、 《 美
濃 鎮 百 家
黃森松堅持贏尊重
視野。「反正在學校學
等到出社會才
」
德最難忘系
主任敢說真
印象深刻,
業後還常
高,時任國泰人壽副總經理的劉秋德於是
出面協助,以企業做法來推動募款,不
足之處部份更自行補足,基金會因而順
利成立。劉秋德說,他透過陳涵、陳煥
生等老師,指定熱心的同學幫忙拜訪
校友,還以獎金制度獎勵工讀生募款,
「工讀金還是我出的」。但劉秋德
一直很低調,直到今天才說
出來。
 他後來被推舉為基
金會董事長,領
導基金會弘揚
法學教育、
獎 助 優 秀
法 律 人
才 , 每
▲黃森松投入地方文史與新聞工作40年不悔
▲《今日美濃》從老菸樓發跡,多次停刊復刊不滅。
20130514001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14)

Right choice
Right choiceRight choice
Right choice
 
งานด้ายปราง
งานด้ายปรางงานด้ายปราง
งานด้ายปราง
 
Right choice
Right choiceRight choice
Right choice
 
Human Digestive System
Human Digestive SystemHuman Digestive System
Human Digestive System
 
Salesforce Training in Chennai
Salesforce Training in ChennaiSalesforce Training in Chennai
Salesforce Training in Chennai
 
Post Trasnplant Lymphocele
Post Trasnplant LymphocelePost Trasnplant Lymphocele
Post Trasnplant Lymphocele
 
Studio recital 2016
Studio recital 2016Studio recital 2016
Studio recital 2016
 
ใบงานสำรวจตนเอง M606
ใบงานสำรวจตนเอง M606ใบงานสำรวจตนเอง M606
ใบงานสำรวจตนเอง M606
 
Kisah pemuda muadzin part1
Kisah pemuda muadzin part1Kisah pemuda muadzin part1
Kisah pemuda muadzin part1
 
Jaquet multitasker
Jaquet multitaskerJaquet multitasker
Jaquet multitasker
 
Web dbの監視
Web dbの監視Web dbの監視
Web dbの監視
 
Angket Angpatsankus
Angket AngpatsankusAngket Angpatsankus
Angket Angpatsankus
 
งานคอม2
งานคอม2งานคอม2
งานคอม2
 
Orthodox christianfamilylesson11
Orthodox christianfamilylesson11Orthodox christianfamilylesson11
Orthodox christianfamilylesson11
 

20130514001

  • 1. 校務基金捐款帳戶 戶名:國立政治大學402專戶 匯入銀行:第一銀行木柵分行 帳號:16730107889 聯絡電話:(02)29387752 發行人•吳思華 發行處•秘書處 主任秘書•李蔡彥 總編輯•楊永方 主編•羅皓恩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116指南路二段64號 電話•(02)29393091  傳真•(02)29379611 電子報•http://info.nccu.edu.tw/epaper E-Mail•epaper@nccu.edu.tw 第121期 創刊於民國九十年五月十五日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政大一家人 專題報導 手機下載 QR-code 校訊電子報隨時看  【記者王敏儒報導】經過 兩個月暖身,第13屆駐校藝術 家系列活動5月2日正式開幕, 今年邀請到在文學、電影、戲 劇、廣告及創意全方位發展的 吳念真導演駐校。歡迎吳念真 進駐政大校園,教職員和學生 分別在開幕記者會獻上自行創 作影片、音樂、演唱、戲劇向 吳念真的創作精神致意。  與吳念真相識多年,吳靜吉 回顧,自己1976年3月15日在 《聯合報》讀到吳念真小說 〈抓著一個春天〉而相識。吳 靜吉說,原本他只希望吳念真 能分享自己跨界多元的創作歷 程,沒料到吳念真竟然主動提 起「吳念真私塾」企劃,可見 他對教育的用心。  校長吳思華肯定吳導演數十 年創作,呈現不僅是他對人生 的觀察,更是臺灣真實發生的 片段,透過文字和影像,串起 大家共同記憶。他也推崇吳導 演無論遭遇任何變故,都沒有 放棄對創作的熱愛和堅持,是 所有政大人的榜樣。  對於政大師生的稱讚,吳念 真謙虛表示,自己很幸運一路 受到很多人的提攜與幫助,他 還記得,當時吳靜吉與剛成立 的遠流出版社的社長王榮文騎 車到自己家,邀請他集結作品 出版,對年紀輕輕的他是極大 的鼓舞,讓他爾後也相信,有 機會就應該幫助晚輩後進,留 下可發揮的舞臺。  進駐校園面對大學生,吳念 真則建議同學們,雖然現在大 學很容易進去,也很容易出 來,但大學生不該只「求一張 畢業證書」,而是應該為自己 設下目標和挑戰,因為「重複 很容易, 改變要勇氣。」他同 時提醒,「大學之道,在明明 德,在親親,在新民,在止於 至善。」勉勵大學生發揚大學 精神,並把握年輕時光學習。  「把身段放軟、多閱讀、多 聆聽」,吳念真認為,老天給 他一個很棒的禮物,就是很會 「聽」別人說故事。從小生長 在九份礦村,聽著村裡的長輩 講述戰爭時期被日本捉到南洋 當兵或被美國兵欺負等故事, 讓他從小就發現,這些人或許 沒念過很多書,但他們以生命 去寫故事,比起抽象的人生哲 學更感動人心。  他也開玩笑表示,或許因為 自己容貌比較沒有攻擊性,走 在路上或搭計程車時,總是不 時有人願意主動向他分享故 事。他也結交不少三教九流的 朋友,這些朋友來自社會各階 層,讓他得以從別人的生命歷 程,挖掘感動的素材。  今年駐校藝術家系列活動, 包括先前已登場的戲劇小學 堂、書展、影展、編劇私塾, 還安排講座、綠光劇團駐校大 戲演出,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 教授張瑜倩也帶領「策展理論 與實務」課程團隊,規劃「阮 的厝 咱的家」文件展。  策展團隊認為,「家」可以 是最親愛的家人或溫暖的故 鄉,又可能是個人生命重要的 感動片刻。展覽蒐集吳念真 的手稿和過往演出紀錄,讓參 觀者進一步了解吳念真作品對 「家」、「土地」、「社會」 的關懷,即日起至6月14日在藝 文中心五樓藝文空間展出。  向自己心目中的風範吳念真 致敬,外交一同名同姓「吳念 真」在記者會上臺獻花。她 說,自己的父母親很喜歡吳念 真,但小時候自我介紹都引來 側目,曾經讓她吵著要改名, 不過後來愈認識吳念真導演, 愈欣賞他的生命態度。之前參 與藝文中心活動填寫問卷,曾 建議邀請「吳念真」擔任駐校 藝術家,沒想到夢想成真,將 是大學生涯很特別的回憶。  大小吳念真相見歡,小吳念 真推崇吳念真生命歷經許多挫 折,但都能正面看待,吳導演 則祝福小吳念真能得到自己一 切的幸運,至於不幸就留給自 己。 駐校藝術家 吳念真:多讀多寫多聆聽 編劇私塾、戲劇工作坊、文件展、書展、影展、講座系列活動 向創作精神致敬  【記者張芷綺報導】慶祝86 週年校慶,五月份的政大校園 熱鬧滾滾!除了動態的運動 會、溫馨校友返校活動,由秘 書處舉辦「政大一景」與「情 定政大婚紗」攝影展,即日起 在電算中心一樓藝廊展出。  分享學校特有的人文氣息與 四季變化的校園景致,典藏屬 於政大的美好時光,秘書處設 立臉書粉絲專頁為投稿平臺, 吸引廣大同學們和教職員工投 稿。投稿相片取材多元,從捕 捉夕陽在雲彩中變換色彩的自 然美景,到圖書館外群聚的狗 兒,或是夜晚離開綜合院館捕 捉到的暗夜燈光,投稿者們以 不同的角度,發現、紀錄校園 的美景。  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說,政 大是少數能夠享受山區步道和 山邊風光的大學校園。每天早 上送女兒 到政大實 小 上 學 後,總會 在校園裡 逛 逛 走 走,習慣 照相留念 的他,也 以鏡頭拍 下「櫻花 來 了 」 , 獲 得 許 多 網友按「讚」。他謙虛表示, 自己是想要拋磚引玉,希望更 多同學們都能紀錄政大的美 景。  捕捉到體育館外夕陽美景的 英文三潘禹澔,則是因為看到 學弟投稿,覺得很有趣而跟 進。他表示,平常經過一整天 上課的疲憊,抬頭看看政大的 天空「很有療癒的效果」。除 此之外,常常在六期運動場跟 著系籃球隊練習的他也覺得, 六期關燈後看見的螢火蟲是難 得的美景。  政大自然美景之外,秘書處 今年也同時徵集校園婚紗,獲 得超過25對夫婦響應,他們的 幸福畫面也在電算中心展覽牆 上輪播。 歡慶86校慶 攝影展覽看見政大之美  依山傍水的政大校園,一直 是所有政大人引以為傲的一部 份。指南山下、景美溪畔,多 年來,編織出無數莘莘學子們 的青春大學夢。  不知你可曾留意過,去年年 底,在四維道盡頭、靠近大勇 樓的西端點,出現了全新的斜 坡與樓梯裝置。這項連接景 美溪畔自行車道與校園的新設 施,讓師生們更容易就能步行 到景美溪畔,同時也將社區與 校園空間自然地融合為一體。  跨越西端點平臺處,綠意盎 然、生機處處的道南左岸公園 開闊在眼前:優雅緩步低頭覓 食的白鷺鷥、偶現芳蹤的喜雀 與大卷尾、悠閒緩慢樂活的自 行車道、揮灑青春汗水的籃球 棒球場、堤岸旁新栽種將於明 年綻放的50株櫻花樹、牽手散 步或溜狗的社區鄰里朋友、還 有或坐或躺在大草坪上曬太陽 曬情誼的同學們…。  矗立在河岸公園正前方、彷 若城堡般建築的是政大藝文中 心,水岸旁新設立的水岸電梯 提供一便捷直通藝文中心的 途徑。電梯基座外牆是以校友 楊慰芬捐贈的回收光碟片設計 的環保裝置藝術;電梯入口階 梯處,則是象徵政大的親愛精 誠、由學長學姐們齊心響應水 岸電梯募款的校友印記。這條 全新的大學之道由學長姐的力 量堆砌而成,為學弟妹們開啟 通往知識殿堂的道路,彰顯政 大人著重的傳承精神。  透過水岸電梯可直達擁有全 政大最佳視野的觀景平臺,不 論是早晨黃昏、日落月昇,甚 至細雨紛紛,在不同時節都 可以觀賞到絕佳的景色。經由 水岸電梯的串連,政大的藝文 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緊密合而 為一,不僅讓政大師生走進社 區、也讓更多社區民眾走進政 大,與全體政大師生共同參與 政大的校園生活呼吸脈動。  對部分同學而言,水岸電梯 也許現階段仍無法取代校園公 車;但這條全新的校園動線, 卻希望能提供師生同學們一個 更親近自然、更容易進入綠色 生態的便捷途徑,留下更美好 動人的校園回憶。也許下一個 青峰會在水岸河堤邊、某個夕 陽餘暉下寫出另一首膾炙人口 的「小情歌」也說不定! ▲駐校藝術家吳念真(左)與名譽教授吳靜吉對談,回顧創作歷程。 攝影/Veronika Tomanová ▲集合全校徵稿作品,政大一景攝影展覽讓人一次看見政 大最美的各個角落。 攝影/Veronika Tomanová
  • 2.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2.名人政大 101學年度學術研究獎特優  【記者羅皓恩報導】第32屆 行政院文化獎4月19日頒獎,作 曲家、政大第12屆駐校藝術家 李泰祥獲得表揚,政大師生同 感光榮。校長吳思華出席頒獎 典禮親自致賀,感謝李泰祥不 僅長期帶給臺灣社會美好的音 樂,去年在政大駐校期間呈現 的生命態度,更讓師生難忘。  行政院文化獎是我國歷史最 悠久、國家最高層級文化榮譽 獎項,每年表揚對我國文化維 護與發揚特殊貢獻個人,今年 得獎者為李泰祥和電影導演侯 孝賢,由行政院長江宜樺親自 頒獎。  李泰祥今年受政大藝文中心 推薦獲獎,由於聲啞由女兒李 若菱代表宣讀得獎感言。他特 別提名感謝政大,表示去年聽 到美妙音樂飄盪在校園中, 原本以為是音樂生命美好的句 點,沒想到又獲得國家肯定, 驚訝句點竟然成為了連串的驚 嘆號!  他也形容,自己血管中流動 的應該不是血液而是音符,立 志只要自己一息尚存,絕對不 會停止追求音樂之路。經過多 年執著,愈發感覺唯有「愛」 才是創作泉源,有愛的作品才 能深入心靈。感謝上帝帶領 和身邊親友的支持,「音樂萬 歲!萬歲!萬萬歲!」   近 2 0 年 來,李泰祥 長期受帕金 森 氏 症 所 苦,但依舊 持續創作演 出不墜。頒 獎典禮上, 聽到弟子許 景淳等人獻 唱《一條日 光大道》等 自 己 的 作 品,還當場 即興指揮,展現對音樂的堅持 與熱愛,令全場動容。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應邀 擔任頒獎典禮引言,透露自己 剛進政大新聞系時,有機會 到國際學舍聆聽李泰祥小提琴 演奏會,看到當時23歲的李泰 祥,突然驚覺「原來年輕人也 能站上舞臺」。1973年,自己 從美國回來,李泰祥等人到家 裡拜訪,沒想到讓他從此走上 舞蹈之路。  1976年,李泰祥發表清唱劇 《大神祭》,後來被雲門舞集 改編為《吳鳳》和《射日》兩 部舞劇。而現代音樂之外,林 懷民更感念,在戒嚴和管制出 國的年代,李泰祥的民歌和流 行歌引領年輕人翱翔遠方,看 到寬闊草原,從此一代代共同 傳唱。  江宜樺透露,自己2000年到 美國、英國進修期間,就是李 泰祥編曲的《中國交響世紀》 套裝音樂陪伴一家四口度過孤 寂思鄉心情,讓他感受文化穿 透人心的力量,不僅是當代, 更能從中看到過去和未來。  文化部長龍應台推崇,李泰 祥身為原住民,廣泛接觸現代 音樂,又積極參與臺灣民謠 創作,成為臺灣流行樂壇的清 流,經典作品是國族和時代共 同記憶。  吳思華則感謝他去年駐校期 間帶給政大師生的感動,除了 分享美好的音樂,兩度親自到 校時展現的生命力量和對藝術 的熱情,確實是所有師生最好 的榜樣,也很開心能和他共享 獲獎榮耀。 李泰祥獲行政院文化獎 師生同賀  【記者游雅婷報導】身為一 個從上海來臺灣讀書的女孩, 「臺北」在她的眼中,究竟是 什麼樣子?中文博一張怡微寫 下〈漂浪與抒情〉一文,獲得 今年臺北文學獎散文組首獎, 也是臺北文學獎舉辦15年以 來,第一位拿下首獎的陸生。  包括香港青年文學獎小說高 級組冠軍、時報文學獎散文組 評審獎、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 佳作…身為許多文學獎得獎常 客,張怡微從大學時期就熱愛 小說創作,目前也已經出版了 六本小說集。  此次以臺北在地經驗為題 材,張怡微說,平時多以小說 為主,很少創作長篇散文,這 篇作品原本只打算當作小說題 材,得到首獎非常意外。  散文內容描寫她住在永和的 生活細節,透過福和橋的距離 感,讓她想到上海的打浦橋; 相較於上海早上的自行車鈴 聲,臺北早上的垃圾車音樂 則成為她心中最代表臺北的市 聲。從這些日常生活,張怡微 察覺兩岸特別之處,處在異 鄉,在她心中也有一隅是別 人偷不走的臺北。  定位自己是個寫小說的 人,但在臺灣卻接連獲得散 文獎項,張怡微笑說,「這 件事,我也覺得很奇妙。」 比較兩岸文學,她認為,大 陸的文學雜誌雖然蓬勃,但 文學獎項卻很少,臺灣的文 學獎種類多樣,提供青年作 家很好的舞臺。  兩次到臺灣當交換及訪問 學生,原本都以為不會再來 臺灣,於是將銀行帳戶銷 戶、把悠遊卡退掉,後來看 到政大招收博士生的訊息, 於是第三度來臺,重新辦理各 項瑣事。  「相較於三年前,我現在是 個安心的異鄉人了。」張怡微 形容,對於臺灣的情感就像是 情人,相處三年下來,一定會 有牢騷或看不慣的地方,可是 不見得會分手,「雖然不會有 當初一見鍾情的忐忑、驚喜, 但從日常生活的相處,會看到 彼此好與不好的地方。」  張怡微說,臺灣這塊土地給 了她許多創作上的肯定,她也 感謝政大提供許多機會,除了 參與吳念真私塾精進寫作,也 因為參與校內寫作坊,讓自 己的小說〈小團圓〉得以在 《印刻文學》上和更多臺灣人 分享,「不管未來從事什麼 職業,我還是會一直寫作下 去。」 書寫臺北印象 張怡微獲文學獎首獎  【記者周思宇報導】長期深 耕語言、姿勢等分析,近年多 探討溝通時產生的手勢意義及 其認知意涵,語言所長徐嘉慧 今年二月榮獲國科會101年度傑 出研究獎,五月再獲政大學術 研究獎「研究特優」殊榮。   徐 嘉 慧 將 研 究 重 心 放 在 手 勢、語言與認知的關係,惟此 在國內仍屬創新,研究方法、 語料分析等都得從頭開始,也 因此,徐嘉慧積極關注國外學 術動態。由於因國外多是心理 學家或腦神經學家,她同時致 力從事跨領域研究。  徐嘉慧也把握與國外學者討 論機會,並赴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進 修,與當地研究團隊交流。  語言所教 授何萬順 肯 定 徐 嘉慧的 研究成 果。他 說 , 每 種社會科 學 都 與 「 語 言」相關,有利科際整合與跨 領域研究;以徐的研究為例就 是結合心理學和語言學。  他也提到,國內早已把語言 學設成獨立學門,期待徐善用 政大豐富的資源,產生「一加 一大於二」的成果。  徐嘉慧希望未來進一步結合 腦神經科學,探究語言和手勢 在腦神經的表徵。 深耕語言與非語言 徐嘉慧跨領域探索  【記者施怡華報導】長期埋 首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領域, 社工所特聘教授暨所長宋麗玉 獲得101學年度政大學術研究獎 「研究特優獎」。  宋麗玉過去主要推動「復元 觀點」與「優勢觀點」的理論 發展、實務運用和評估。而在 實踐的過程中,常需跨領域學 科合作,她就與高雄長庚精神 科醫師徐淑婷共同主持國科會 計畫。  宋麗玉說,復元與優勢觀點 處遇模式目前已運用於高風險 家庭關懷服務及弱勢家庭扶助 等領域。「我們的終極目標是 希望受助者能重新找到自己, 在生活中能感到滿足快樂。」  她近年應中國社工教育協會 邀 請 , 赴 大 陸及香港 工 作 坊 協助訓 練;也 獲香港 基 督 教 家 庭 服 務會邀請發 表論文分享經驗與反思。  宋麗玉目前的研究聚焦於精 障患者的家庭處遇以及如何促 進復元,期待未來能出版以清 晰呈現研究成果。  她肯定政大對於學術研究的 鼓勵與支持,也建議學校能更 充足調配獨立所的規模及師資 名額,促進老師們教學研究更 明確。 埋首復元與優勢 宋麗玉盼助人發揮主體  【記者蕭郁蓉報導】「千萬 不 要 放 棄 研 究 , 研 究 非 常 重 要」,101學年度學術研究特優 獎得主、財管系教授姜堯民長 期投入研究,多篇論文刊登國 際一流期刊。  姜堯民坦言,臺灣現有資料 庫有限,若要與國際競爭需要 更多資源。他建議學校建立充 裕的資料庫,激勵更多新進老 師願意投入研究。  姜堯民也提到,期盼藉由學 校計畫培育新進老師,並鼓勵 年輕老師積極尋求機會多到國 外交流,多與資深老師合作, 相互帶動向上成長的動力。  姜堯民同時致力推廣財務教 育,他設計了一系列的財務遊 戲,幫助大家輕鬆增進相關知 識。「這些遊戲適用於各年齡 層,雖然簡 單卻富含 財 務 意 義。」  財管 系主任 周 冠 男 肯定,姜 堯民對研究 事必躬親,看出他對研究的敬 業與熱忱,並鼓勵新進老師, 「做研究是持久賽,要持久專 注,不能急著馬上有成果。」  姜堯民引用財管系教授周行 一 的 話 : 「 我 們 目 標 要 訂 遠 大,才有動力朝向這個目標前 進。」獲得學術研究獎肯定, 他感謝商學院的鼓勵與支持, 並表示自己只是比較幸運。 長期投入研究 姜堯民激勵更多新血接棒 ▲李泰祥在輪椅上仍賣力開心指揮,對音樂與生命的熱情 感動所有人。 攝影/羅皓恩 ▲張怡微從上海到臺灣,已經成為安心 的異鄉人。 照片提供/張怡微
  • 3.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3.頂尖政大  【記者蕭郁蓉報導】華人宗 教研究中心5月10日上午在社會 科學資料中心揭牌,各宗教界 領袖與宗教學者共襄盛舉,見 證國內宗教研究發展里程碑。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宗教, 走 在 大 街 小 巷 隨 處 可 見 廟 宇」,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 任、講座教授李豐楙表示,宗 教研究不只是宗教的事,可以 成為吸納政大人文、社會、法 商的跨領域研究中心,與宗教 有關的理論、歷史、現象等都 是未來研究的目標,也需要不 同領域參與。  李豐楙介紹,華人宗教研究 中心設立一貫道與新宗教研 究、漢傳佛教研究,道教研 究、數術文化,基督宗教研究 與穆斯林研究等單位,同時出 版中英雙語期刊《華人宗教研 究》。  至於中心願景,首先要建立 大型的宗教資料庫,搭配各種 主題的規劃與學術議題,預期 未來「研究總中心」落成後更 可公開展覽。二要連結中心與 各宗教團體的網路,與各宗教 團體建立網站相互交流。  其次將聯合國內外團體展開 宗教論壇,與國際學界分享華 人宗教的學術經驗;同時發行 學報與出版叢刊,展現華人宗 教的理論特色;並籌募基金永 續營運。  校長吳思華觀察,國際動盪 常因宗教問題而起,但世界的 和平也非常仰賴宗教的引領, 宗教的力量扮演著十分關鍵的 角色,期待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不僅讓學生更了解宗教、也推 廣到社會大眾,成為國際宗教 研究交流平臺,結合學術與社 會力量,促使世界和平。  韓國大巡真理會部長金煜出 席揭牌典禮,認為科學文明的 發達,讓人與人之間不再有任 何障礙,但「宗教間的隔閡是 唯一剩下的障礙,宗教矛盾會 威脅地球和平」,祝福中心擴 大成世界的研究基地,貢獻人 類和平。他致贈中心「三鯉青 瓷瓶」,分別代表與臺灣、亞 洲與世界的合作關係順利。  一貫道總會理事長李玉柱肯 定中心聚焦華人宗教的成就, 表示臺灣人海納百川,既接納 各種宗教「輸入」,也將宗教 「輸出」到世界各地,具很高 研究價值。  內政部民政司長黃麗馨表 示,解嚴後到現在,臺灣登記 在案的宗教團體超過一萬五千 多個,因此內政部正推動「迎 向世界」計畫,目標建立全國 性宗教資料庫、推動宗教活動 節能減碳化、協助發掘臺灣百 大宗教文化景點,很高興在102 年和政大一起開步走。 學術看宗教 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揭牌  【記者羅皓恩報導】第二週 期大學系所評鑑著重「學生學 習成效」,教育部4月26日委託 公企中心舉辦「高等教育評鑑 論壇」,然而多位學者抨擊, 在獎補助經費競爭下,大學被 迫缺乏特色;以量化標準評鑑 學生學習成果,難真正看出長 遠效益。  學生們也呼籲,近年教育部 帶頭追求論文與評比名次,已 經偏離教育本體,學生期待進 入大學獲得探索能力,從榜樣 中學習,而非更多限制。  產業界人力資源主管則提 出,真正產學落差關鍵在「教 師」,呼籲教師調整教學內 容,歡迎學校多善用企業人 力,只要提出需要,企業都很 樂於走入校園提供協助。  大學存在的目的除了從事學 術研究外,人才培育也是重 任,然而究竟如何檢驗大學培 育人才的成績?臺北醫學大學 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林從一認 為,以目前設計的各種表格和 評鑑項目來看,教育部有點兒 「過度規畫」了。  他指出,學校肯定評鑑的正 面意義,也願意改善教學,但 指導項目這麼多,不僅是老師 不了解各效標的內涵和填表方 式,學生也無法理解這些內容 背後的意義,以此評鑑後的分 數,難免真實度打折。  中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戴曉霞也質疑,當評量淪為技 術操作時,許多真實的表現反 而無法呈現。 他舉例,企業 界很重視的學 生態度就不容 易評量,硬是 切割成許多項 目來配分,甚 至 畫 出 雷 達 圖,也許可以 讓學生拿到很 多分數,但卻 不一定真正能 轉化為實際能力,反而造成學 生「自我感覺良好」,進入職 場更難適應。  MGR經緯智庫股份有限公 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許書揚 感嘆,很多學校課程規劃和師 資、教學品質都不錯,可惜老 師們不了解企業對學生真正的 期望。104資訊科技資深總經理 洪廣禮呼應,具備語言能力, 更能和世界接觸,了解國外其 他種族與經濟發展等變化,才 能和其他國家人才競爭。  考選部長董保城支持企業說 法,長期在大學校園服務,他 坦言很多老師的確不屑和企業 來往,長期學校教育只培養出 許多光會考試,但缺乏其他能 力的學生,「因此只值22K」。  匯豐台灣商業銀行資深副總 裁暨人力資源處負責人陶尊芷 鼓勵同學,企業在乎的是「替 代率」,必須表現出自己不可 替代之處,才能獲得高薪留 用。而專業能力外,「態度」 更重要,「最簡單的就是『青 年守則』,這是普世價值。」  輔大學生議會榮譽議長、現 就讀中央歷史系碩士班林于翔 認為,大學評鑑訂定固定指 標,再以這些標準排名,已經 忽略教育本體。從學生觀點來 看,期望教育部和學校思考建 立屬於臺灣和各大學的特色。  交通大學學生聯合會會長、 機械工程系徐煊博更期盼大學 能指引更多指標性人物帶領學 生前進,鼓勵在校生從著名校 友的成功經驗中看見榜樣,相 信從大一開始接受這些精神教 育,一定會對個人帶來更正面 的影響。  政大教務長詹志禹同意,如 果能透過學生自發性行動的感 受或故事,可能是更好的評 量方式。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 授、臺灣評鑑協會技專校院認 證委員會主委張一蕃則鼓勵各 校,無論如何,學校都應該確 定自己培育人才的目標,並且 讓學生滿意,可能不是很快能 夠達到,卻不能失去方向。 學習成效評辦學 產學呼籲讓大學發揮特色  【記者陳沛佑報導】外語學 院4月27日舉辦「外語教學與 語言政策國際論壇」,從全球 化的趨勢看外語教育與對應策 略,中國、韓國、俄羅斯及越 南外語學院教授同臺。大家不 約而同談到,外語教育不能僅 侷限工具性學習,也應加入不 同文化的認識及國際視野。  全球化的浪潮下,外語教學 面臨挑戰,除了制式化的理解 外國語言,是否能得當運用更 重要。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 曹文澤檢討,北外大過往在培 養外語人才時,只注重在學生 的就業率等短期效率,卻忽略 外語人才對於不同文化的適應 與理解。   他 指 出 , 過 份 侷 限 在 「 工 具 性 的 教 育」,甚至讓有些學 生連自己母語都無法 好好運用,學生的學 習僅限於語言本身, 無法妥善以兩種語言 對外溝通。為此,北 外大改革教學模式, 致力培養「複合型人 才」,增加學生國際法律、商 業、政治等多面向能力。  韓國外國語大學日本語言學 系教授李寅泳同意,上課時他 總會提醒學生,應將視野放在 東亞整體,以更廣大的視野學 習語言。  如何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效? 曹文澤認為,當學生到了社會 後,用人單位如何評價是最準 確的。李寅泳則提醒,在要求 學習成效的同時,也應該同時 注重「學習者想要學甚麼?」  政大外語學院院長于乃明則 提示,外語教育的進步並非一 味創新,而是在持續的根基教 育上擴大,更不能忽略自身母 語的掌握度。 全球化下外語教育論壇:重國際文化視野  【韓文系訊】韓文系與韓國 成均館大學國語國文學系及東 亞學系4月26日簽訂雙聯學位 合作備忘錄,最快從102學年開 始,韓文系碩士生將可申請至 成均館大學國語國文學系或東 亞學系交換。透過雙聯計畫, 只要在政大修業一年,申請赴 韓留學一年,修畢成均館大學 規 定 學 分 、 通 過 相 關 資 格 考 試,將可取得成均館文學碩士 學位。  韓文系自101學年招收第一 屆碩士生,便積極朝向多元發 展,除語文學外,目標培養政 治、經濟、文化、文創等韓國 學專家,韓文系認為,與成均 館東亞學系締結雙聯學位,學 習東亞相關問題,更具意義。  成均館大學成立於1398年朝 鮮時代,至今已超過六百年, 此次與韓文系結盟的國語國文 學系,創系於1946年,至今擁 有2500多位畢業生。授課內容 分為詩歌、散文、和文學思想 的國文學與文字、音韻、辭彙 的國語學兩個方向。  另外,東亞學系隸屬於東亞 學術院,2000年成立以來,就 以東亞圈傳統文化與現代問題 為主要研究目標,近幾年積極 與外界交流,研究成果豐富。  政大與成均館大學1964年就 締結姊妹校,40多年間,兩校 每年互派學生與教授,維持良 好的學術交流關係,明年兩校 將迎接結盟50週年慶。 攻讀雙聯碩士 韓文系與成均館大學締約 ▲各宗教界人士共同見證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成立。 攝影/高李福 ▲各國學者齊聚探討語文教學策略 照片提供/外語學院 ▲教務長詹志禹主持高等教育評鑑論壇,從學生學習成 效看大學評鑑。           攝影/羅皓恩
  • 4. 45.典藏政大  目前就讀企管三的廖家葳一家都 是政大企管人!爸爸廖振仁、媽媽 林慧媛是企管系13屆的班對,大他 五歲的哥哥廖家郁原本就讀教育 系,後來轉進企管系;而他自己, 也受到家庭教育影響,毅然在進入 二年級時,從歷史系轉到企管系, 完成一家都是政大企管人的拼圖。  廖家葳說,因為家庭背景從商, 讓他很早就確立想要創業的志向, 看重企管系擁有豐富的行銷領域資 源,因而選擇企管系。  受重視討論的企管教育影響,廖 家葳一家人的關係像夥伴一樣, 「我們總是用討論解決事情,爸媽 也很尊重我們的意見。」也因為一 家都是企管人,廖家葳掌握更多結 合課本理論與實際運作的機會。  他舉例,每回在學校上完個案討 論課,他可以回家詢問家人的想 法,不僅印證書本上的訊息,還能 知道業界趨勢和第一手資訊。  因為父母的關係,雖然是轉系 生,但是廖家葳對於許多到系上演 講的企管系友都不陌生,「都是曾 經見過的長輩」。而每次上企管系 教授司徒達賢的課時,「想到父母 以前也上過司徒老師的課,就有很 奇妙的感覺。」  一家四口都是政大人,廖振仁表 示並非自己安排,還曾在企管系50 週年特刊上大膽說,如果重來一 次,自己可能選擇大一下就休學, 提早佈局上海經營事業。儘管如 此,他還是難忘那段躺在醉夢溪畔 草坪看星星的日子,「當時學校附 近的東西還蠻好吃的」,至今有時 候都還很懷念那時的食物。  至於林慧媛記憶中的大學生活則 是上課、考試、打球和家教,最喜 歡到美麗醉夢溪畔散步的時光。她 印象深刻,過去政大每逢雨天就會 淹水,不過現在兒子進入政大時, 防洪設備已經完工,不必再煩惱淹 水問題了。  除了更具共同話題、感情更親密 之外,全家人都讀政大,還有什麼 影響呢?廖家葳笑著說,最大的影 響大概是「因為上課要爬坡,所以 全家小腿都比較壯吧!」  阿語系助理教授趙秋蒂今年大 學畢業滿30年,回想過去超過30 年與政大的緊密關係,讓她充滿 感恩。  時間回到99年6月5日,這一 天,趙秋蒂歷經長期求學生涯, 終於從民族系博士班畢業,巧合 的是,自己就讀金融系的兒子趙 翊騏同天上午也從政大畢業,成 為全場最受矚目的母子檔。  其實,不只自己與兒子,趙秋 蒂一家人都和政大淵源很深。她 的大哥是新聞系校友,還是長廊 詩社創辦人,二姊就讀西語系(今 英文系),兩位姪女也都是政大畢 業,「全家一門忠烈,都是政大 人。」  她回憶,小時候經常和哥哥姐 姐到政大玩耍,學唱當時學生間 流行的歌曲,也因為有個主修英 文的姊姊,趙秋蒂從小開始接觸 英文,國中時遇到課業問題都由 二姊幫忙。  哥哥姐姐都在政大,也讓趙秋 蒂立志要成為政大人。她印象深 刻,五歲那年,自己和媽媽到學 校參加大哥畢業典禮,但因為年 紀太小被阻擋在四維堂外,媽媽 鼓勵她將來好好用功,自己從政 大畢業。  於是,趙秋 蒂 高 中 畢 業 後,順利進入 阿語系、後來 就讀民族研究 所、民族系博 士班;不僅如 此,阿語系畢 業後,她留校 擔任外語學院 院長秘書,民 國83年又應 當 時 校 長 鄭 丁 旺 邀 請 , 出任校長機要秘書,後來持續進 修,現在成為阿語系助理教授。  至於兒子趙翊騏,因為自己工 作關係,從小就讀政大實幼、實 小。趙秋蒂說,當年考大學時, 先 生 原 本 建 議 兒 子 申 請 科 技 大 學,但她仍希望兒子能夠在一般 大學體會社會科學的美妙,並享 受綜合的學術氛圍,兒子也果然 承接家族傳統,順利考上政大金 融系。  回想一路在政大受教育,趙秋 蒂 十 分 讚 許 政 大 大 器 的 教 學 氣 氛,培養了兒子的獨立與自信, 也感謝兒子從沒有讓她操過心。 即使兩人都在同一個校園一起讀 書,都還可以各自發展。   政 大 待 了 多 年 , 校 園 外 觀 之 外,趙秋蒂印象深刻就是師生關 係的改變。當年自己念大學時, 每堂課上課前,同學們需要起身 向老師鞠躬敬禮,與老師的距離 卻 十 分 遙 遠 。 現 在 自 己 當 老 師 後,除了在教室裡與學生相處, 更要在Facebook (臉書)、網路上 與同學們聯繫,讓她發現,原來 師生的關係也可以像朋友一樣緊 密。 全家一門忠烈都是政大人 是政大企管人!爸爸廖振仁、媽媽 林慧媛是企管系13屆的班對,大他 五歲的哥哥廖家郁原本就讀教育 系,後來轉進企管系;而他自己, 也受到家庭教育影響,毅然在進入 二年級時,從歷史系轉到企管系, 完成一家都是政大企管人的拼圖。  廖家葳說,因為家庭背景從商, 讓他很早就確立想要創業的志向, 看重企管系擁有豐富的行銷領域資 源,因而選擇企管系。  受重視討論的企管教育影響,廖 家葳一家人的關係像夥伴一樣, 「我們總是用討論解決事情,爸媽 也很尊重我們的意見。」也因為一 家都是企管人,廖家葳掌握更多結 合課本理論與實際運作的機會。  他舉例,每回在學校上完個案討 論課,他可以回家詢問家人的想 法,不僅印證書本上的訊息,還能 知道業界趨勢和第一手資訊。  因為父母的關係,雖然是轉系 生,但是廖家葳對於許多到系上演 講的企管系友都不陌生,「都是曾 經見過的長輩」。而每次上企管系  阿語系助理教授趙秋蒂今年大 學畢業滿30年,回想過去超過30 年與政大的緊密關係,讓她充滿 感恩。  時間回到99年6月5日,這一 天,趙秋蒂歷經長期求學生涯, 終於從民族系博士班畢業,巧合 的是,自己就讀金融系的兒子趙 翊騏同天上午也從政大畢業,成 為全場最受矚目的母子檔。  其實,不只自己與兒子,趙秋 蒂一家人都和政大淵源很深。她 的大哥是新聞系校友,還是長廊 詩社創辦人,二姊就讀西語系(今 英文系),兩位姪女也都是政大畢 業,「全家一門忠烈,都是政大 人。」  她回憶,小時候經常和哥哥姐 姐到政大玩耍,學唱當時學生間 流行的歌曲,也因為有個主修英 文的姊姊,趙秋蒂從小開始接觸 英文,國中時遇到課業問題都由 二姊幫忙。  哥哥姐姐都在政大,也讓趙秋 蒂立志要成為政大人。她印象深 刻,五歲那年,自己和媽媽到學 校參加大哥畢業典禮,但因為年 紀太小被阻擋在四維堂外,媽媽 鼓勵她將來好好用功,自己從政 全家一門忠烈都是政大人 政 大 一 家 人 親 愛 精 誠 在 我 家 趙秋蒂 趙翊麒 廖振仁 林慧媛 廖家郁 廖家葳 我們一家都是政大企管人 記 者 王 予 彤 、 蕭 郁 容 、 蔣 宜 婷 、 黃 楚 云 、 何 怡 君 ▲左起弟弟廖家葳、哥哥廖家郁、父親廖振仁、母親林慧媛都是政大企管人。 ▲阿語系助理教授趙秋蒂(左)與兒子趙翊麒99年同日從政大畢 業,傳為佳話。
  • 5.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又是畢業季節,如果重讀一次大學,畢業生 們想要怎麼過?本版下期將邀請畢業同學們搭 乘時光機,回味大學生活最美片段。也歡迎所 有政大師生與校友,來信epaper@nccu.edu. tw,分享您對大學在校生的期許。投稿文長約 一百字,來稿請註明身分(在校學生請註明 系級),並請於5月31日前來函,以便彙整刊 登。刊出者將贈送政大紀念品。 下期預告 家 談大  新聞系36期系友林元輝民國82 年回到政大新聞系任教,同時, 也種下了他兩個孩子-林梳雲跟林 笑風與政大的緣分。  因為教職因素,兩個孩子都就 讀政大實幼、政大實小外,林元 輝也為林梳雲和林笑風指出了一 條在政大就學的路。  現就讀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二年級的林梳雲說,當時因為林 元輝得知她喜歡動畫,向她推薦 數位內容學程,她才決定在阿語 系畢業後,繼續在政大攻讀研究 所。而林笑風也在家人鼓勵,加 上自己對未來科系多方考量下, 大二時轉學到政大,現在是斯語 系三年級學生。  從小就在政大生活,現在又繼 續在政大求學,政大對這一家人 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林梳雲 說,「就像是我們家廚房一樣」 熟悉;林笑風則認為,政大就像 「第二個家」一樣。  談起一家人最常一起來政大做 的事,林元輝、林梳雲和林笑風 三人都想了許久後,才緩緩說 出:吃飯或爬山吧!  林梳雲解釋,平常他們除了各 自來上課、上班外,並不會特地 來政大,「就像是不會特地想去 家裡廚房做什麼一樣。」而即使 一起到校園爬山,也沒有發生過 特別有趣或印象深刻的事,但仔 細回想,桃花季或櫻花季時到後 山賞花,對一家人而言確是平凡 中的「小確幸」。  除了對校園環境具備十幾年來 累積「主場優勢」般的熟悉外, 林梳雲和林笑風也常在政大看到 許多熟面孔。林梳雲說,他們一 家常常參加傳播學院教職員的自 強活動,對於傳院的老師和他們 的家人都相互認識,更常在校園 中遇到眼熟的人。  林梳雲大二剛轉學至阿語系 時,便曾覺得羅鳳蘭老師看來似 曾相識,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 老師當過政大實小的導護媽媽。  雖然很少一起在政大活動,但 一家人餐桌上的話題,倒經常因 為政大而兜在一塊兒。除了談論 教職員間的趣事,他們也會針對 校內發生的大事抒發看法,有了 共同「批判、調侃的對象」。  林元輝認為,雖然一直以來, 孩子們都在家裡附近就學、生活 相當便利,難免擔心兩姊弟只是 「活在文山區的小孩」。還好梳 雲跟笑風大一時都曾離家至外縣 市就讀大學一年,不僅學習獨 立、更能「發現家裡的好處」, 並重新學習與家人相處的方式。  林梳雲也否認生活圈特別狹 隘,雖然自己沒有離開,但她在 不同階段都認識了不同的人,也 因此拓展不同的眼界。  時光回溯到三年前,社會三 黃安進入大學,這一年也是她 父親黃光益從社會系前身、民 族社會學系畢業三十週年。他 們一起踏入政大校園,懷抱著 不同的心情,共同牽起一段與 政大的不解之緣。  「其實都要感謝我女兒,因 為她,才又使我重新和政大聯 繫。」連續擔任三屆社會系校 友會代表的黃光益表示,畢業 幾年後,他和妻子共創空間設 計公司,並兼職擔任品酒師。 由於工作與大學所學不怎麼相 關,一直沒有適當理由主動聯 絡母校老師和朋友。  直到三年前,黃安帶著擔任 社工的夢想進入政大社會系, 身為畢業滿30年的社會系友也 在學校邀請下返校參與活動, 黃光益才又與過去的老師、朋 友重逢,並發現三十年前初到 政大任教的社會系教授陳小紅 當時不但仍在政大教書,還意 外地橫跨兩世代,都教到這對 父女。  社會系前身是政大在臺復校 元老五系之一的邊疆政治系, 黃光益說,自己三十年前就 讀時,已經更名為民族社會學 系,後來才分成現在的社會系 與民族系。  「系上老師會跟同學們說, 要是哪一天反攻大陸了,我們 都會是省級以上的高官。」黃 光益回想,當時臺灣就只有一 個民族社會系,心中還確實抱 持過這樣遠大的理想,期望有 朝一日要去管理邊疆民族。  他還記得,當時系上開設課 程教授蒙古文、西藏文、維吾 爾文,修課學生寥寥可數。為 了鼓勵學生踴躍選修,學校規 定,只要選了這些課,當學期 所有課程又順利通過的同學, 就可以申請獎學金3000元, 「比當時的註冊費2000元還 多。」  比較三十年前和現在的政 大,黃光益覺得變化不大, 「 主 要 就 是 外 在 環 境 的 變 化」,以前政大校區只在醉夢 溪以下,山上校區都不是校園 的範圍。但上課方式和師生關 係很不一樣,「以前絕對不行 邊上課邊吃早餐」,但可不可 以穿拖鞋就因老師而異,「我 以前就常穿拖鞋去上課。」  考上同一所學校,又是同一 個系,「老爸變成了學長」, 但黃安說,「除此之外,在相 處上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 只是黃安坦言,因為現在系 上老師柯瓊芳是爸爸的同班同 學,上柯老師的課時,她絕不 敢大意,深怕一不小心睡著, 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為擔任系友會代表,現在 黃光益和系上與學校的互動較 以往頻繁,不過父女間存在默 契,雙方來去學校都不刻意知 會。黃安說,「常常事後才聽 說爸爸來了學校,我覺得這樣 很好、很自然。」  社會系主修之外,黃安同時 申請X書院,經過將近一年學 習,也對設計逐漸產生興趣, 規劃未來可朝相關方面發展。 走過自己的跨行路,黃光益也 支持,不論將來工作是否與所 學相關,「有心最重要,只要 有興趣,學什麼都很快。」 黃光益 黃安 感謝女兒讓我重回母校 林元輝 林梳雲 林笑風 政大就像我們家廚房一樣  高中的時候總以為青春期的 風風雨雨應該就此打住,但是 在政大各種五花八門的片段跟 回憶,上課、交朋友、打工, 或僅是認真努力的在台北好好 活著,都讓我的大學生涯斑斕 地點綴了五顏六色。常常後悔 一些生命中的小事,不過就來 到政大這件事來說卻不怎麼懷 疑過。 外交三/連爾歡  回憶在政大時光,最喜歡的 地方是棒球場,大學生涯超過 一半時間在打棒球;最懷念跟 系隊練到傍晚,一起趴在草地 上聊天。  對政大的印象是好山、好 水、一直下雨,塑造人文氣息 的好地方。還記得校棒暑訓完 遇到下雨,我們在操場上玩滑 壘大賽(滾泥巴)或打橄欖球, 做一些平常不會做、帶點瘋狂 的事。 地政系校友/劉哲彥  畢業將近一年,持續關心政 大事務,在媒體新聞上看到政 大的消息也會多加留意,但最 近許多負面新聞多把學校汙名 化,其實蠻難過的。政大生日 的這一天,祝政大生日快樂, 也期許學校未來能越來越好! 歷史系校友/林于琤  從政大出走300多天,在夏 季入學,也在夏季畢業,離開 後,只能在刺眼陽光裡眼紅: 喂!你們這些死大學生啊,可 要把日子過得像樣點,不要浪 費那些我們懷念的青春,以後 你們就會知道,能在下不完的 雨裡罵聲連連,是多麼幸福的 事;能成為政大人,是多麼幸 福的事。 中文系校友/郭玉玲 ▲新聞系教授林元輝(右)與女兒林梳雲(左1)、兒子林笑風(左2)。 ▲社會系友黃光益(左)因為女兒黃安入學而重新和母校拉上線 ▲社會系友黃光益畢業30年,想念過往校園環境
  • 6.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6.文武政大 政大選手參與102年全國大專運動會風雲榜 游泳 (一般女子組) 4x100公尺 自由式接力 銀牌 法律三洪琪穎 企管一許瀞文 中文四莊茹驛 民族一廖凌儀 400公尺自由式 銅牌 中文四莊茹驛 400公尺混合式 銅牌 中文四莊茹驛 200公尺蝶式 銅牌 法律三洪琪穎 擊劍 (一般女子組) 鈍劍個人賽 金牌 外交四吳莉瑩 鈍劍團體賽 金牌 歐德五吳芝瑩 外交四吳莉瑩 韓文二李櫻怡 廣告五黃亭毓 銳劍個人賽 銀牌 廣告五黃亭毓 銳劍團體賽 銀牌 英文一曲鴻粟 外交四吳莉瑩 廣告五黃亭毓 民族一楊婷雅 軍刀團體賽 銅牌 歐德五吳芝瑩 財管五洪子捷 歐法五徐瑜芳 財政四程千慈 柔道 (一般女子組) 第三級 金牌 心理二周湘婷 第三級 銀牌 應數二田曼君 空手道 (一般女子組) 個人型 銀牌 金融一陳逸慈 第三量級 銀牌 金融一陳逸慈 桌球 (一般女子組) 單打賽 銀牌 會計四陳意文 擊劍 (一般男子組) 銳劍個人賽 金牌 政治五紀淙仁 銳劍團體賽 金牌 心理一王玟棋 政治五紀淙仁 哲學碩一唐國開 法律四劉威廷 鈍劍個人賽 銀牌 法律四劉威廷 軍刀團體賽 銀牌 哲學二王尚 政治五紀淙仁 廣電三許政凱 斯語三陳昭翰 鈍劍團體賽 銅牌 哲學二王尚 斯語三陳昭翰 法律四劉威廷 哲學二魏源  【記者林欣誼、李安報導】 102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5月1 日在宜蘭大學落幕,總計今年 政大各選手共抱回5金9銀5銅。 往年都是金牌貢獻大宗者的擊 劍項目,今年也不遑多讓,在5 金中貢獻了4金;心理二周湘婷 在柔道第三量級中勇奪金牌。  擊劍隊向來都是政大在全大 運的「金庫」,今年包辦男子 組銳劍個人賽、銳劍團體賽與 女子組鈍劍個人賽、鈍劍團體 賽四項冠軍,繳出4金5銀3銅亮 眼的成績。  空手道隊刷新歷年成績,新 生、金融一陳逸慈勇奪兩面銀 牌。隊長、會計三賴昱豪分 析,金牌戰陳逸慈與對手實力 不分軒輊,不過陳逸慈的上段 踢擊沒有明確地命中目標,某 次命中也因為裁判認為力道過 大而不給分數,相當可惜。  抱著不留遺憾的必勝決心, 女桌選手、會計四陳意文半決 賽遭遇師大郭家蓉,在局數0:2 落後情況下連扳三局逆轉勝, 順利進入冠亞賽奪銀。突破去 年成績,陳意文最感謝教練的 指導與家人相挺,以及隊友、 地政碩一李品諭全程陪伴。  游泳隊繳出1銀3銅成績,法 律三洪琪穎、 企管一許瀞文 、中文四莊茹驛 、民族一廖凌 儀聯手拿下4x100公尺自由式接 力亞軍。莊茹驛分別在400公尺 混合式、自由式摘下銅牌。  柔道成績比去年大有進展, 奪回金牌銀牌各一面。練了 五、六年柔道的周湘婷勇奪一 般女子組第三量級后座,直呼 很感動,「對我長年練習是很 大的肯定跟鼓勵。」  體育室主任黃郁琦表示,雖 然從金牌數來看,今年似乎比 去年稍差,但整體實力並未退 步,「很多銀牌其實差一點就 可以到金牌」。他舉例,像女 泳4x100公尺自由式接力,差 0.01秒就可以問鼎冠軍寶座。 全大運 政大健兒抱5金9銀5銅   【 記 者 楊 舒 琪 報 導 】 擁 有 「 明 星 夢 工 廠 」 之 稱 的 金 旋 獎,今年邁入30周年。經過5月 3-5日初賽後,各組入圍者訂29 日在四維堂決賽較勁。  除了比賽外,金旋獎籌備團 隊與圖書館數位典藏組賽前共 同推出三十年回顧特展,邀請 首屆金旋獎比賽催生人回母校 團聚。  民國69年,黃健庭、侯志 欽、李德惠、鄭張國、陳景昌 等五位振聲合唱團員吃完宵夜 後,直奔女生宿舍後方草坪唱 情歌,醞釀舉辦專屬政大的校 園民歌比賽的構想,於是向當 時代聯會(今學生會)提出建議, 同年由代聯會舉辦第一屆金旋 獎歌唱比賽,這五名團員也拿 到團體組(今重對唱組)冠軍。  國貿系友、臺東縣長黃健庭 說,當時的比賽細節印象已經 模糊,「但對於年輕時和一群 志 同 道 合 的 朋 友 有 共 同 的 興 趣,大家一起唱歌的記憶始終 很鮮明。」  前生僑組長、企管系友李德 惠引用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的 說法:「臺灣或政大並不缺喜 歡音樂的人才,而是缺乏一個 舞臺。」他指出,在流行歌曲 時常被禁唱的年代,金旋獎提 供給年輕人一個自由的舞臺, 「讓我們能夠唱自己的歌」。  【記者王敏儒報導】駐校藝 術家系列活動綠光小學堂戲劇 工作坊5月9日晚間發表訓練成 果,由進階班學員演出《人間 條件—校園青春版》。劇本從 政大人的青春故事出發,題材 橫跨友情、愛情、校園霸凌、 同性戀以及家庭關係,真摯的 演出,讓駐校藝術家吳念真數 度流下男兒淚。  「誠實地面對自己,才能讓 觀眾接納自己」,吳念真肯定 學生真誠地詮釋個人的生命經 驗,透過戲劇洗滌觀眾心靈。 演員情感自然流露,使用音樂 簡潔,情節貼近生活,「感動 卻不煽情」。  他肯定政大雖然沒有戲劇系 所,但同學們能有如此亮眼的 戲劇表現。同時提到,現在社 會關係相當鬥爭取向,也力求 個人表現,但劇場是個奇妙的 空間,要求通力合作,如果一 個人表現太搶眼,整齣戲的 比重就會不平衡 ; 一個人犯了 錯,也需要夥伴支援,講求合 作與和諧。  見證同學們的成長,藝文中 心邀請演出同學的家長,一同 欣賞學生的演出。吳念真也 感謝家長願意開明地去接受戲 劇,並欣賞自己子女的演出與 成長。  26位演員中,有5人是民族系 副教授王雅萍的學生,她也在 社會三陳昭宏的邀請下觀賞同 學們的成果。王雅萍讚賞同學 們的表演精彩,身為吳念真的 粉絲,很開心能藉此機會和吳 導近距離接觸。  中文一黎秉一的母親,為了 欣賞兒子的演出,特別更改機 票,提早一天返回臺灣,看 到兒子的成長,讓她感到很驕 傲。黎秉一表示,一開始與團 員不認識,卻因為創作時彼此 相互分享私密的生命故事,20 多天內感情迅速加溫,表演結 束時,大家都哭成淚人兒。  演出第五組以家庭衝突演出 戲中戲,從團員真實故事改編 出發、誠摯赤裸的內容獲得吳 念真熱烈讚許。民族一林千玉 說,一開始要和陌生團員交換 生命故事時有些遲疑,但經過 在劇場的相處,彼此很自然地 相互信任,短短一 個月的時間,也讓 他們更了解彼此與 自己。  臺大工商管一張 沛綸、輔大應美三 范振傑專程到政大 參加戲劇工作坊, 張沛綸認為,透過 生命故事的交換, 讓他打開自己生命 中的結。演出前, 他 們 也 意 外 地 發 現,籌備演出的這 一個月,自己與家 人的關係都出現突破與進展, 不少實際生活情境,竟然就和 已寫好的劇本意外地產生連結 與呼應。  「在乎那些你值得在乎的 人」,林千玉坦言,當藝文中 心邀請他們家人觀賞演出時, 心中有許多顧忌,不想讓家人 看到自己的真實的想法,但秉 持真誠的精神,讓他願意誠實 地面對自己,並決定也要真誠 地面對自己的父母。 青春版人間條件 政大人演出讓吳念真落淚 培育明星夢30年 金旋舞臺自由抒發 ▲戲劇工作坊學員大膽呈現自己的生命故事,讓吳念真落淚。 攝影/李諒昱 ▲周湘婷(右)稱霸大運會柔道一般 女子組第三量級金牌,應數二田曼 君則踢回銀牌。 照片提供/柔道隊 ◎張麗霜(藝文中心表演暨駐 校藝術家企劃)  每一場藝術活動結束之後, 藝文中心有一件優先事務就是 讀取觀眾問卷。在開放性問答 的字裡行間搜尋任何與「感 動」有關的事。  自從來自拉丁語的ART(藝 術)在17-18世紀間的歐洲逐漸 發展成人類思想及文明展現的 重要象徵後,藝術也與日俱進 往上盤踞在風雅之閣。但藝術 的複雜度難以定義,怎麼樣的 作品與事件才稱得上是藝術?  2010年「粉樂町臺北東區當 代藝術展政大續展」第一年進 駐政大,某些作品到底是藝術 或兒童樂園化的質疑在校園中 發酵。今年駐校藝術家吳念真 從文學、電影、音樂到戲劇, 所有創作深切關懷人民與土 地,不知感動多少人。他國內 外獲獎無數,備享榮譽,卻謙 稱自己乏善可陳。當他造訪西 班牙,仰視高第最具代表的聖 家堂(Sagrada Familia)之際,感 動驚嘆那是偉大藝術。可是每 個人都能懂得高第建築創作的 美,並同感它是偉大的嗎?  一場藝術活動可以僅止活 潑繽紛,因為藝術這件事其 實很單純,也可以很渺小。姑 且不論這些與藝術相遇所激發 的感動,能累積多少喜愛藝術 這種美善事物的潛能,一旦經 過歲月發酵後轉化成撼人的力 量,它會影響人的行為模式與 生命方向。這是為什麼近幾年 的駐校藝術家,從「青年愛創 作」、「咱的時代咱的歌─臺 語歌謠一百年」、「因為相遇 所以美好—向李泰祥致敬」到 今年的「人間念真情—吳念 真」,都以將藝術放進學生的 生命脈絡做為活動設計主軸。  「美感經驗擴展我們的想 法,敞開我們的心靈,引導我 們進入新的和未知的領域。」 (T. J. Diffey)每一次目送觀 眾散場時的背影流線,彷彿一 道道微光錯落起滅… 我相信 總有些會留下溫度,在某個時 間,某個地方, 點燃一個個生命 中美好的希望。 微光初透
  • 7. 7.活力政大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 記 者 蕭 郁 蓉 、 M B A 記 者 鍾 若 芳 報 導 】 歡 迎 新 生 加 入 政 大 家 庭 , 經 營 管 理 碩 士 學 程(EMBA)、企業管理研究所 (MBA學位學程)4月21日、27日 分別辦理迎新活動,經過宣誓 蓋印、進禮門行義路等儀式, 帶領新生面對未來挑戰。  EMBA執行長季延平表示, EMBA最大的資產就是學生本 身,師生之間教學相長,校友 會則擁有豐富資源和強大的凝 聚力,大家就像是一家人。商 學院長唐揆也說,以「同學」 的身分結交到的好朋友,是最 難能可貴的。  唐揆勉勵新生,在政大EMBA 的兩三年,不管是選課還是活 動參與,都要懂得有力選擇, 並且抱持終生學習的心。EMBA 校友會理事長宋文琪也說,即 使畢業校友們還是積極想要返 校充實自己,所以校友會創造 CEO論壇等很多機會,讓校友 學習不間斷。  學習之外,班聯會 長陳賢民廣邀新生參 與社團,高球社、籃 球社、戶外運動為主 九九社以及服務偏鄉 小孩的傻瓜劇團也輪 流上臺向新生招手, 展現各社團的特色。  由企業管理學系碩 士班與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 學程(AMBA)整併而成MBA學位 學程迎接首屆新生,則布置禮 門與義路,重現古老禮儀。  「禮是一種態度和規範,義 是一種行為的表現。」唐揆提 醒MBA新生,未來學習過程 中 , 必 須 抱 持 不 怕 犯 錯 的 精 神,離開學校後,則要注重企 業倫理和社會責任。他勉勵同 學在求學期間,好好選擇和準 備,發展自己最優秀的潜力。  企管系主任韓志翔強調,整 併後的學程資源更豐富,學程 設計與國際接軌,能夠更確實 地培養同學的能力。「同學一 定要培養『移動力』,才能和 全球頂尖的人才競爭。」他期 待同學未來兩年都能充分學習 到就業時須具備的核心職能。  參加新生始業式,EMBA102 級新生陳富裕感覺將有很多挑 戰與活動。湯崇珠認為承諾手 印很有創意,豐富的課程以及 社團活動,讓他躍躍欲試。  【記者陳沛佑報導】近日各 大專院校為因應水電燃料價格 上漲,住宿費也跟著喊漲,引 發學生家長議論不斷。住宿輔 導組四月決議,因為同學們節 能成效良好,102學年住宿費用 暫不跟漲。住宿組長古素幸呼 籲住宿同學持續節約能源,愛 惜宿舍設備,降低支出以維持 現行宿費水準。  住宿組表示,政府已公告今 年10月起電費調漲11%,預估 用水費也將漲六成,宿舍收支 平衡遭受考驗。  然而根據學生住宿經費結 算,101年學年水電燃料使用量 較100年下降,若能延續降幅, 再透過其他成本管控方式,減 少設備維修費等支出,可望維 持現有宿費不調漲。古素幸表 示,學校立場是盡量維持宿費 不漲,面對政府能源調漲,只 能仰賴同學們減少用量因應。  像上學期住宿組將大部分舍 區部分劃入安靜寢,十一點關 大燈的規定,確實幫助節省許 多電費,尤其又以莊敬外舍減 量最多。  然而僅管整體宿費不調漲, 在冷氣費用方面,古素幸解 釋,自93年起到現在一直維持 每度電2.3元,隨著這幾年電費 不斷調漲,五月起上漲每度電 的價格至3.5元,並在政府確定 調漲十月電費後,進一步研擬 再度漲價。  她強調,冷氣每度價格9年未 漲,此次並非無理由漲價,而 是調回原來成本,落實使用者 付費原則。  知道宿舍費用不漲,住宿 生、民族一溫佳樺表示,自己 生活平常就培養隨手關燈習 慣,若是早上燈光足夠也不會 開大燈,能夠不漲宿費「很 好」,下學期還有機會住校的 話,會更注意節能減碳。 節能有成 下學期住宿費不漲價 禮門義路蓋手印 MBA、EMBA學程迎新生 ‧歐德四易品安 /埃爾富特大學  我今年在前東德地區的埃爾 富特大學(Erfurt Universität)交 換,大家對於德國的印象多半 是來自德西,事實上,德東 (即前東德)和德西之間的社會 狀況還是有點差異。  這裡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便是 老年人口的比例很高,不管走 在路上、或在公共場合都可以 看到老一輩的工作人員,讓我 開始觀察德國的老人現象,並 和我接待家庭的長輩們討論。  一般德國老人的日常生活其 實和臺灣的老人沒有差別,不 過大概各城市都有歌劇院或表 演廳,聽音樂會、歌劇的比例 比臺灣高。此外,只要經濟能 力允許,他們也會到處去玩、 去旅行。這裡的老人除非受疾 病所苦,生活都很充實。  在這麼多老人的社會裡生 活,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 大學課堂上,竟然可以看到 兩三位老人家!那是堂「中古 世紀歐洲的政治關係」的歷史 講座課(Vorlesung),形式類似 現在學校開設的「雜誌大講 堂」。更訝異的是,一開始看 到班上有年紀這麼大的同學, 讓我覺得有點兒意外, 後來和我在哥廷根大學 (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交換的同學討 論才發現,他在文學課 上還曾經遇到全班幾乎 都是老人,只有他是少 數年輕學生的情形。  這讓我發現德國的 老人們很有終身學習的概念, 像我接待家庭的爸爸已經60歲 還在學英文。他們不會受年齡 限制,都會自己去學想學的事 物,甚至到大學旁聽。  雖然臺灣的終身學習的概念 沒有這麼普及,臺灣學校也沒 有開設這麼多講座課,但我認 為,政大或許也可以在大學城 計畫裡面加入類似的服務,讓 社區居民更融入政大校園。 我的同學是老人...  【記者黃楚云報導】結合各 國的美食、文化和創意,由學 務處生僑組、國合處、外語學 院、文山區公所以及萬興里辦 公室5月7-10日共同舉辦世界狂 歡節。各式各樣豐富活動帶領 政大的本地生、國際學生與文 山區居民體會各國文化,進而 開闊國際視野。  展現世界一家特色,開幕由 馬來西亞僑生、新聞四楊慈茵 與來自俄羅斯的企管三古狄安 (Daniel Guzman Briman)同臺主 持,還安排中美洲傳統Piñata活 動,由貴賓們戳破舞臺上方的 氣球,象徵歡樂並傾倒祝福。  校長吳思華表示,近幾年 來,政大一直努力推動國際化 發展,目前校內就有來自70多 個國家、超過千位境外生,鼓 勵所有同學把握狂歡節,品 嘗、欣賞、接納不同的文化。  僑委會僑生處長陳世池也肯 定,在政大和社區攜手下,很 高興看見不只政大學生參與, 還有許多里民帶著孩子共襄盛 舉。他相信活動除了可以大家 了解不同地方文化特色,也能 讓國際學生們抒解思鄉情懷。  萬興里長謝啓峯提到,今年 是萬興里第二次參與世界狂歡 節,讚許今年活動比去年更多 元豐富。  他也肯定這幾年政大與鄰里 共同發展,更多國際學生踴躍 融入社區活動,今年即將來臨 的端午節龍舟競賽,國際學生 就組了兩隊參與,未來大學城 概念逐漸實現。  今年的美食嘉年華,共設22 個攤位。來自土耳其、港澳、 羅馬尼亞、馬來西亞、摩洛 哥、泰國…十多國學生親自下 廚,介紹他們的家鄉文化。  來自羅馬尼亞、俄研二由韋 妲(Daniela Vaida)說,許多同學 對於羅馬尼亞的印象只有吸血 鬼德古拉,卻不知道羅馬尼亞 人與臺灣人一樣熱愛美食。羅 馬尼亞的主食是麵包與豬肉, 希望從這次活動,大家都可以 享受她做的食物。  在摩洛哥美食攤位幫忙的風 管四郭家豪表示,常有人把摩 洛哥跟摩納哥搞錯,自己 原本對於摩洛哥的了解也 只有著名的香料,經過這 次活動,讓他更了解摩洛 哥。他說明,因為摩洛哥 是伊斯蘭國家,攤位中販 賣的「Bastila」(摩洛哥雞 肉派)使用的雞肉,還要 特別到清真寺購買。  從聖多美普林西比來 臺、企管三Maisa Ferreira 認為,這次活動能夠讓一 些無法常常出國的同學 們,品嘗各國美食來體驗 各國文化,非常開心。  美食嘉年華人氣攤位由 政馬同學會擺設的馬來西 亞攤獲獎,曾到馬來西亞 的日本華僑李泓萱表示, 馬來西亞攤位的食物不但 道地、多元,同學們都非 常熱情,獲獎實至名歸。  除了美食嘉年華,活動期間 還安排「原‧夜」晚會、五粵 天粵語歌唱比賽,同時舉辦多 場次文化交流工作坊。 社區相會世界狂歡節 在政大品嘗全世界 ▲EMBA新生立志努力向學。 照片提供/EMBA ▲易品安(左)與寄宿家庭 ▲來自全世界各地國際師生把握世界狂歡節活動,以美食、歌聲、舞蹈呈現各 自文化之美。 攝影/Veronika Tomanová、高李福
  • 8. May 15, 20138.NCCU Spotlight By Amelie Lin (林柚稘) Campus reporter Telling stories not only with his pen but with images and his life, Taiwanese director and screen- writer Wu Nien-jen (吳念真) became th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s (NCCU) artist-in- residence this year. Wu has directed several award- winning films and written many screenplays. One of the films he directed, “A Borrowed Life”(多 桑), won the best motion picture in Italy’s Tur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A City of Sadness” (悲 情城市), for which he was one of the main screenwriters, won the best original screenplay at the Golden Horse Award and the Best Film at the Venice Film Festival. Wu held a drama workshop for NCCU students this semester, and the students had a theatrical performance on May 9. The university’s emeritus pro- fessor Wu Jing-jyi (吳靜吉), who invited Wu Nien-jen to be the NCCU artist-in-residence, said that Wu Nien-jen is a man with courage, creativity and the deter- mination to change. He said that those are qualities that he wanted NCCU students to learn from Wu Nien-jen. “I think that there is nothing special to show off in my life,” Wu Nien-jen said. Wu said that he understood that he was not perfect, so he took many different jobs and learned from the challenges. “The elites always tell the worst story, because the stories they tell are always from books or from the Internet,” Wu said. “The ordinary people usually tell the best story, because they tell the story with their lives.” Peng Shiao-tien (彭小天), 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China’s Shandong University, said that it was wonderful for the university to invite Wu Nien-jen to be the artist-in-residence. “I was touched to have the chance to see a famous director tell his own stories,” Peng said. To allow more NCCU students to feel Wu Nien-jen’s genuine passion for Taiwan, Gradua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In- nov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e professor Chang Yu-chien (張瑜 倩) and her students organized a special exhibition of Wu’s works. “We present Wu’s life chro- nology, books, advertisements, scripts, interviews and the manu- scripts,” Chang said. The exhibition lasts from May 2 to Jun. 14. Wu said that he uses the com- puter instead of pens to write the scripts now. As a result, he said he does not have the hand-written manuscripts for his more recent works. Wu’s last manuscript would be kept in the University Archive Room of NCCU after the exhibi- tion ends. The manuscripts were mostly apology letters to the directors for finishing the scripts late. Diplomacy freshman Wu Nien-jen (吳念真), who was named after the director, said that the director’s stories had touched the hearts of many. “Both of my parents are huge fans of Wu Nien-jen,” Wu said. As the new NCCU artist-in- residence, the Taiwanese director said that he hoped that all NCCU students would set a goal to ac- complish during these wonderful four years in college. Wu Nien-jen becomes NCCU artist-in-residence By Vickie Lo (羅皓恩) Staff Writer Five outstanding alumni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CCU) have been selected to serve as models for the students this year, who will also be rec- ognized in the university’s 86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ceremony on May 20. The five outstanding alumni are Hsuan-Shian Education Foundation chairman Chen Han- chiang (陳漢強), who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 1959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in 1961; Cosmos Bank chairman Paul Lo (盧正昕), who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 1966; former Cathey Real Estate chair- man Liu Chiu-te (劉秋德), who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Law in 1967; “Meinong Today” magazine founder Huang Sen- song (黃森松), who graduated from Department of History in 1973 and Graduated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in 1975; and Chou Chun-chi (周俊吉), chairman of Sinyi Realty, who graduated from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xecu- tive Program in 1993. The alumni were recommend- ed by their respective colleges. NCCU President Wu Se-hwa (吳思華) said that those outstand- ing alumni cam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but all insisted on pursuing their dreams and work- ing hard under difficult circum- stances. “They are really our models and honor,” Wu said. Aside from the award cer- emony, the university would host other activities to celebrate the school’s 86th anniversary. Office of Student Affairs has invited students and faculties to decorate cakes on May 20 to give their blessings for the university. The office said that they will pre- pare 50 cakes as well as butter, chocolate, and candies for partici- pants to show their creativity. After the competition, they could take the cake home and eat it. Meanwhile, the university will host Sports Games and the Home- coming Day on May 17 and 18 in celebration of the anniversary as well. Five outstanding alumni chosen to be student models By Olly Chang (張心怡) and Jen Chuang (莊昀臻) Campus reporter The NCCU World Festival opened on May 7 to welcome more than 1,200 students who studied i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CCU) this year. NCCU President Wu Se-hwa (吳思華) attended the opening ceremony and gave his blessing. He said that this event aimed to provide multicultural experi- ences to NCCU students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residents as well. “The World Festival is defi- nitely a venue to show the beau- ty of different cultures. Since we all live in a global village,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learn to appreciate other cultures,” Wu sai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festival featured performance of “Techno-Dancing Third Prince” (電音三太子), which was a com- bination of techno music and traditional celebration dance for the deity Netza the third price. It also featured belly dancing and fashion show for traditional cos- tum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panish senior Clara Hsu(徐 若綺) said that the performance this year has added a few in- teresting elements that made it from the one last year. “The performance of Electric- Techno Neon Gods definitely amazed me. It is a good thing to see some Taiwanese spirit in the show, which promotes our own culture as well,” Hsu said. This three-day Food Festival also attracted many participants, in which exchange stude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presented the delicious cuisines in their cul- tures. Romanian Daniela Vaida, who studied in the Graduate In- stitute of Russian Studies, said that Taiwanese and Romanian are alike in that both cultures enjoy their own cuisines very much. “It is just that we cook more often a t h o m e than people here,” she said, adding that people in Taiwan go to restau- rants nearly every day to have meals. R i s k Management & Insurance senior Albert Kuo(郭家豪) said that it is a very unique experi- ence to be one of the volunteers in the Food Festival. “This is not only a chance to make more friends but to get to know about other cultures and different attitude of life,” Kuo said, “We even went to a Muslim restaurant to buy the chicken be- fore we made Moroccan chicken pie.” Sergio Rodriguez, an ex- change student from the Uni- versity of Oviedo, said that this one-week event was really inter- esting and it was something that he has yet to see back home. “This kind of international event should be kept going!” he said. World Festival links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y Gina Wang (王穎芝) Campus Reporter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CCU) sports teams won 19 medals from National Intercol- legiate Athletic Games (NIAG), which was held from April 27 to May 1. Nine of NCCU sports teams participated in NIAG, including teams of track and field, swim- ming, table tennis, tennis, bad- minton, fencing, Taekwondo, judo and karate. Jointly, the athletes won five golds, nine silvers and five bronzes. NCCU fencing team won four gold medals in men’s epee indi- vidual and men’s epee team as well women’s foil individual and women’s foil team, which also won the most golds for NCCU. Diplomacy senior Wu Li-ying (吳莉瑩), the leader of fencing team, said that many experienced team members had graduated last year and they had to send fresh- men to the games. NCCU karate team won two silver medals during the game, which was the team’s best record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two silvers were won by the team’s new member Chen Yi- tsu (陳逸慈), freshman of Department of Mon- ey and Banking. She said that her weight- loss plan had weakened her strength. “I started it too late that I had to lose three kilograms in two weeks,” Chen said. She played in the bantamweight level in the cat- egory of 55 kg to 61kg. Judo team, on the other hand, won a gold medal and a silver medal. Chou Hsiang-ting (周湘 婷), sophomore of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ho won the gold, said that she was very excited. “It was a big reward and en- couragement for the past six years that I’ve spent on practicing,” Chou said. Table tennis player Chen Yi- wen (陳意文), also a senior of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over- came a tough fight in the semi- final and won a silver medal in the final. Swimming team also won a silver medal in 400 meters free- style relay and two bronze medals in individual medley and indi- vidual freestyle. N C C U s h i n e s i n N a t i o n a l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Games NCCU fencing team wins four gold medals in NIAG. Photo: NCCU fencing tea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ow the tradtional dance to intro- duce their culture. Photo: Kao Lee-fu (高李福) Wu Nien-jen held a drama workshop for NCCU students this semester, and the students have a theatrical performance. Photo: Veronika Tomanová
  • 9. 校務基金捐款帳戶 戶名:國立政治大學402專戶 匯入銀行:第一銀行木柵分行 帳號:16730107889 聯絡電話:(02)29387752 發行人•吳思華 發行處•秘書處 主任秘書•李蔡彥 總編輯•楊永方 主編•羅皓恩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116指南路二段64號 電話•(02)29393091  傳真•(02)29379611 電子報•http://info.nccu.edu.tw/epaper E-Mail•epaper@nccu.edu.tw 第121期 創刊於民國九十年五月十五日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傑出校友表揚專刊 專題報導 ◆文/張芷綺 攝影/羅皓恩 照片提供/陳漢強、木鐸學社 樸素、整齊的辦公室布置,有如陳 漢強給人的感覺一般,氣質文 雅、談吐明快。榮獲102年傑出校友, 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木鐸學社理事長陳 漢強感謝學校栽培,但也不避諱直接期 許政大要更努力辦學,以建立更高學術 聲望、培養更多人才。  「好的大學不在於他有多雄偉的校 舍,而是在於有名師。」身為在臺復校 第一屆學生,陳漢強回憶當年,校舍簡 陋,都是平房,全校只有五個系、200 位同學,但老師們個個大有來頭。 受教大師門下 養成專業精神  陳漢強難忘,當時校長陳大齊、教育 系主任劉季洪分別擔任過北京大學代校 長和西北大學校長,英文老師譚保慎曾 任我駐國聯代表團秘書,國文老師高 明、熊公哲也都是大師級人物。同學們 和老師之間的互動,雖然不像今天這麼 親近,老師們又比較嚴肅,卻真實奠定 大家深厚的 基礎。  「政大的 前 身 是 黨 校,但在臺 復校後,我 們沒有聞到 絲毫黨味, 只有這些名 師們發出來 的 濃 濃 學 術味。」陳 漢強曾著文 回憶,陳老校長天天一身長袍,讓他以 為自己身在北大,譚保慎老師一口氣當 了半數學生算正常,不過老師們即使嚴 格,仍然詳細地回答學生們種種問題, 同學們也視「尊師重道」為天經地義。  「老師教你的不只是知識,而是專業 的精神和態度。」看到老師們即使高 齡,仍然認真做學問、實事求是研究、 批改學生作文又詳加圈點,這些身教 都影響了陳漢強的態度,這些楷模與榜 樣,都讓他更肯定「師資」對教育的重 要。  有好的老師,當然也要有好學生。 雖然是第一屆學生,不過陳漢強印象 中,從校長以下,可從來沒有把學生當 「寶」,而學生們也真的很用功。當時 宿舍晚上十點熄燈,但有人會繼續躲到 廁所用功,剛復校不久的學校,還沒有 像樣的圖書館,同學們也會自己到中央 圖書館找資料。 夜夜認真讀書 憂學子不用功  「你們玩得太過分了!」陳漢強形 容,當年的娛樂只有「打球」,不像現 在大學生「晚上都不睡覺」。現在致力 兩岸交流的他憂心忡忡:大陸學生很用 功求學問,這樣下去,臺灣會失去競爭 力!  陳漢強認為,「學生」最重要的就是 要用功讀書、好好研究。看到很多同學 在學期間忙著累積工作經驗,他感嘆, 「大學不是職業介紹所,是給你求學的 地方。」尤其廣設大學之後,大學變 得像義務教育,扭曲了大學該是菁英 教育的實質功能,更不該是「由你玩四 年」,提醒學生要改變態度,多多充實 自己,才能面對未來。  「學到『做學問』的精神,工作時候 你就會了。」陳漢強舉例,自己在臺北 市教育局長任內,一件大事就是完成動 物園遷建工程。「我們在教育系,哪有 學過什麼動物園管理?誰知道教育局 還 要 管 動 物 園?」儘管如 此,他仍然要 硬著頭皮從頭 學。他勉勵學 弟妹,到社會 上工作,就是 要具備不停學 習 的 專 業 精 神,否則什麼 都不用做了。  出身教育世 家 , 受 到 教 師父親影響而進入教育系,儘管當年班 上多數同學覺得教育系出路不如外交、 政治來得廣,因而紛紛轉系,但陳漢強 一路堅守崗位。謹記系主任劉季洪的一 句話,「意志不堅定的走好 了,願意終身從事教育的再留下來」, 陳漢強畢業後繼續進修,後來進入臺灣 省教育廳、屏東師專、臺北市教育局、 新竹師院、甚至應新黨邀請進入立法 院,更直接為教育政策發聲。 回歸教育根本 盼母校聘名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教育界 深耕多年,從幼稚教育到高等教育,從 地方到兩岸交流,獲頒傑出校友,陳漢 強語重心長,回歸教育根本,最重要 還是「師資」。   陳 漢 強 解 釋 , 現 行 臺 灣 教 學 評 鑑 制 度 有 待 商 榷 , 「 教 學 評 鑑 是『improve(改 進 ) 』 不 是 『 p r o v e ( 證 明)』。」不應 該執著於比較 排名、論文多 寡甚至圖書館 藏書量,造成 「為研究而研 究」,而應真 正禮聘名師, 以 提 升 教 學 品質為第一要 務。「只要請 五位諾貝爾獎 的名師來,政 大馬上就起來 了。」  對學校殷殷 期許,不過被 問到送給目前 在學的學弟妹們一句勉勵的話,陳漢強 直率地說:「沒有!」他認為,要自我 提升,「向內看而不是向外求,心靈的 沉定是最重要的。」  年逾七旬仍然 名師出高徒 陳漢強堅守教育崗位 陳漢強(教育系48年畢/教育碩50年畢) 經 歷 立法委員 省立屏東師專校長、國立新竹師院校長 台北市教育局局長 台灣省教育廳副廳長、代理廳長 海峽職業教育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現 職 中華民國木鐸學社 理事長 財團法人幼兒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財團法人雙向教育基金會 董事長 傑出成就 一、省立屏東師專校長任內,實施「臨床教授」制度, 增進實務課程教學能力。新建蕙心樓女生宿舍、加強人 格教育、藝術教育。 二、台灣省教育廳副廳長任內實施國民小學校長、主任 甄選、儲訓、候用制度。規劃「鄉鄉有幼稚園」政策。 三、台北市教育局長任內推行每一國小必須附設幼稚園 的政策。搬遷動物園,自圓山遷至木柵,舉辦「動物搬 遷大遊行」。 四、新竹師院校長任內完成遷校香山計畫,取得香山64 公頃新校地。 五、立法委員任內主張幼教免費、針對教科文預算特別 提出釋憲案,引起大家對教育經費保障之重視。 了,願意終身從事教育的再留下來」, 陳漢強畢業後繼續進修,後來進入臺灣 省教育廳、屏東師專、臺北市教育局、 新竹師院、甚至應新黨邀請進入立法 院,更直接為教育政策發聲。 回歸教育根本 盼母校聘名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教育界 深耕多年,從幼稚教育到高等教育,從 地方到兩岸交流,獲頒傑出校友,陳漢 強語重心長,回歸教育根本,最重要   陳 漢 強 解 釋 , 現 行 臺 灣 教 學 評 鑑 制 度 有 待 商 榷 , 「 教 學 評 鑑 是『improve(改 句話,「意志不堅定的走好  年逾七旬仍然 ▲在臺復校第一屆畢業典禮,由陳漢強(臺下)代表所有畢 業生從校長陳大齊手中領取畢業證書。 ▲陳漢強目前積極來往兩岸,促進各年齡層教育交流服務。 持續關心教育,每年密集來往兩岸,促 進教育交流,也持續支持母校發展。 「他真的很了不起」,教育學院院長湯 志民肯定,陳漢強對教育的熱愛,的確 是所有政大教育人的典範,值得成為教 育學院推薦的第一人。
  • 10. 傑出校友表揚專刊 劉秋德(法律系56年畢) 經 歷 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 國泰建設公司董事長 怡泰創投公司董事長、財團法人指南法學基金會董事長 現 職 退休 傑出成就 一、捐款並募集基金設立財團法人指南法學基金會 二、宏揚法學教育,獎助優秀法律人才,每年發放獎助 學金,三、鼓勵法學教育平實化,深植法治觀念與學術 研究,設立法學講座。 盧正昕(國貿系55年畢) 經 歷 創辦華信銀行(Bank SinoPac)、美國商 業週刊(Business Week)評選為五十位 亞洲之星、合併建弘證券成立建華金控 (SinoPac Holdings)、美國印第安那州 立大學傑出校友、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 (CAAPS)頒發專業成就獎(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Award)、印第安那州立大 學名譽博士 現 職 萬泰銀行董事長 傑出成就 一、於政大商學院擔任諮詢委員,長期 參與政大商學院發展工作。 二、曾於美國及台灣花旗銀行服務18 年,擔任多項重要職務,資歷完整。 三、任萬泰銀行董事長,三年時間將 2009年虧損台幣16億之銀行轉虧為盈。 四、1989年政府開放新銀行設立後, 參與集資壹百億設立華信銀行(Bank SinoPac),成為新銀行經營成功典範。 五、以華信銀行為基礎,2003年先與建 弘證券結盟合組「建華金控」(SinoPac Holdings),後再度與台北國際商銀合 併,擔任永豐金控執行長及永豐銀行董 事長,同時期亦擔任美國遠東國民銀行 董事長及協助規劃創辦發展上海浦東華 一銀行。  「我做什麼都全力投入!」從 位在一○一大樓21樓辦公室 俯瞰臺北,傑出校友、萬泰 銀行董事長盧正昕精神奕 奕 。 今 年 已 經 6 9 歲 的 他 , 每 天 勤 於 游 泳 , 保 持 健 壯 體格,一身簡灰色 的 西 裝 襯 出 好 氣 色 , 笑 稱 自 己 打 扮 花 俏 , 但 隨 即 正 色 強 調 , 服 儀 得 體 是 人 際 溝 通 的 要素之一,馬虎 不得,也顯出他 凡 事 仔 細 的 態 度。   國 貿 系 畢 業 後,盧正昕出國 留學,取得美國 印地安納州立大 學企管碩士,後 來擔任花旗銀行 副總經理、永豐 金控董事長、美 國遠東銀行董事 長,創辦建華金 控,2009年底進 入萬泰銀行,以 三年時間,成功 領導萬泰「轉虧 為盈」,明年更 將發股。   能 有 這 番 成 就,盧正昕全憑自己「力爭上 游」。父親擔任公務員,要養 一家五個小孩,家境清貧的他回 憶,小學二年級球鞋破了,卻只 能等待另一隻也破了,才有機會 買新鞋。 力爭上游要賺錢  在母親嚴格管教下,順利考上 政大,只是生活還是一樣清苦。 他印象深刻,以前政大的伙食費 一個月只要150元,但菜色卻叫人 不敢恭維。「湯裡面只放一點豆 芽菜,豬肉都薄得像玻璃片,夾 起來可以看到對面!」辛苦的求 學生活,讓盧正昕立定志向要奮 發向上、賺大錢。  堅信「書讀不好,什麼都沒 有」,更認為必須有錢才有美好 人生,盧正昕無論何時何地都 「積極參與、全力投入」。他定 義,「全力以赴就是用你的眼、 耳、口、鼻、心、手腳、頭腦和 時間全心參與!」這樣積極、正 向的態度讓他能妥善經營「極優 細節」,把握機會迎向挑戰。  「光是全心投入不夠」,盧正 昕講究百分百全力以赴,相信必 須先有「戰鬥力」,才能帶來 「競爭力」。身為公司經營者, 每年面試培育許多新鮮人,他擔 心現在臺灣學生缺乏企圖心,鼓 勵年輕學子要更積極。  因此,獲選傑出校友,盧正昕 以學長身分呼籲政大學弟妹,要 及早裝備自己,在大學時學會謀 生技能,尤其「要有競爭力,就 要把中、英文都練得一樣好。」 他回憶,「以前我們每天早上 六點起來,就到醉夢溪旁背單 字」,至今仍是他最鮮明的校園 記憶。 勉年輕人規劃人生  盧正昕也鼓勵學弟妹藉大量閱 讀,培養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 能力,參與社團活動培養人際關 係。他支持大學生發展良性異性 互動,「但不是正式交往」,他 認為,太早論及婚嫁將影響彼此 事業發展,「大概男生28歲,女 生25歲再來想交往比較恰當。」  提供年輕人職涯建議,盧正昕 提出「四P」規劃方針,以十年 為階段性單位,分別是Passion(熱 情)、Professionalism(專業)、 Prize(報酬)和Pride(自信)。  在他看來,新鮮人剛加入職場 時應選擇有熱情的行業,培養實 力進而發揮專業,累積經驗;接 下來便能要求與能力相符的報 酬,贏得自信與成就感。盧正昕 期許有志從事商務的人,都能從 有競爭力的「專業經理人」,晉 升為財務獨立的「菁英」。   「 校 園 裡 的 『 菁 英 』 太 少 了。」在企業界育才多年經驗, 盧正昕深深了解以高薪培養人才 的重要性。關心母校教育發展, 他毫不諱言,「老師的薪水太少 了,校園裡能夠財務無虞的『菁 英』太少了,老師想賺錢都來不 及,怎麼專心於教育?」  他主張提高教師薪水,建議 「加強產學合作」,呼籲大學應 加強與實業界交流,增聘具實務 經驗的施教者,與職場接軌。 「我可以,你也可以!」  他也期待母校能更集中資源全 力支持具歷史特色的系所發展, 以政大人的條件而言,只要好好 努力,無論讀書、做事、做人、 賺錢都一步步紮根,走出特色, 活出美好人生。  「我可以,你也可以!」盧正 昕勉勵政大學弟妹,妥善規劃習 慣目標、培養國際觀,同時秉持 「積極參與、全力投入」的原 則,厚植人脈與實力。「當這個 社會上的菁英越來越多,我們的 國力就會越來越強大」。  2008年,盧正昕獲 得印地安納州立大學 名譽博士,授獎標準 之一必須「對社會有 貢獻」。他進一步以 「菁英」的定義期勉 政大學生,除了致力 養成專業、智識,也 能積極充實自我,發 揮對公司、社會及國 家的正面影響力。 積極參與全力投入 盧正昕美好人生 ◆文/黃譯萱 攝影/林暐辰 照片提供/盧正昕  「法律系學生應該要有跨領域的視野而 不只侷限於法。」法律系畢業,卻在金融 保險業界大放光彩,曾任國泰人壽總經 理、副董事長與國泰建設董事長的劉秋德 以自身經歷告訴所有學弟妹,除了當法 官、律師,法律人天空無限大。 不當法官律師的法律人  民國56年從法律系畢業後隨即服役,退 伍後正逢九年國教實施,身為南投水里鄉 間第一位大學生,許多國中、小學校長爭 相聘請劉秋德擔任老師。然而,鄰居小孩 一句「教書喔!」的驚嘆疑問,加上同時 得到國泰人壽面試通知,讓他決定北上, 「說起來很好笑,那個時候我連衣服都沒 帶,棉被還是請父母親幫我寄上來的。」 並在系主任張彝鼎力薦下順利錄取,從此 在國泰集團一待就是42年。  好奇法律系畢業的劉秋德怎麼沒有參加 國考走一般法律系學生的路?他大笑: 「因為沒有考上啊!」不過隨即正色解 釋,從臺中高商畢業的自己本來就不打算 擔任法官或律師,學習法律也只是想要累 積不同領域知識。當兵期間曾參加律師考 試,「其實只是為了放幾天公假而已!」  儘管不當律師、法官,劉秋德的道路仍 無限寬廣。他坦言,一開始投入職場時, 人壽保險工作的社會地位很低,但在公司 支持下,先後赴日本、德國考察實習,看 見保險和金融業的潛力未來,最後不僅滿 足一家溫飽,更逐漸扭轉大家觀念。  「做任何事都要保有自己的方向感」, 劉秋德鼓勵學弟妹,除掌握目標,更要在 大學期間培養多元能力,除了選擇修讀輔 系或參加活動,也要增進外語能力,累積 愈多專長就愈不需要擔心。 不光背法條的法律人  回顧大學時期,當時木柵對外交通仍不 方便,住校同學並無太多機會往外跑,劉 秋德最常去的地方因此是圖書館和醉夢 溪,經常花一整天在圖書館唸書,最愛讀 中國法制史與西洋政治 法條之外也要多讀其他 己法律以外的知識。  他也鼓勵同學加強語 例,因懂德文和日文而 日受訓,進而擴大視野 習也不要錢,不要等到 發現自己的不足。」  求學期間,劉秋德最 主任張彝鼎。張主任敢 話、笑聲爽朗讓他印象 師生感情好到畢業後 常為老師辦生日聚 會,後來更為 老 師 成 立 講 座。 跨領域發展 劉秋德行動拓展法律人 ◆文/林欣誼 攝影/羅皓恩 照片提供/法學院  「我做什麼都全力投入!」從 位在一○一大樓21樓辦公室 俯瞰臺北,傑出校友、萬泰 銀行董事長盧正昕精神奕 奕 。 今 年 已 經 6 9 歲 的 他 , 每 天 勤 於 游 泳 , 保 持 健 壯 體格,一身簡灰色 積極參與全力投入 盧正昕美好人生 ◆文/黃譯萱 攝影/林暐辰 照片提供/盧正昕 日受訓,進而擴大視野 習也不要錢,不要等到 發現自己的不足。」  求學期間,劉秋德最 主任張彝鼎。張主任敢 話、笑聲爽朗讓他印象 師生感情好到畢業後 常為老師辦生日聚 會,後來更為 老 師 成 立 講 座。 ▲劉秋德(左)積極推動指南法學基金會成立,右為熱心系友周燦雄律師。 ▲盧正昕從大學時期就立志要成為大銀行家
  • 11. 中華民國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黃森松(歷史系62年畢/新聞碩64年畢) 經 歷 《中國時報》專欄組記者;《自立晚報》省議會特派記 者;《民聲日報》、《大成報》、《環球日報》等報副 總編輯;《臺灣時報》記者、特派員、採訪組主任、通 訊組主任、副總編輯;《八十年代》、《亞洲人》、 《深耕》、《前進》等刊特約撰述;《生根》、《蓬萊 島》、《薪火》等周刊總編輯。 現 職 屏東縣里港鄉磚仔地社區總幹事暨《今日美濃》月刊發 行人 傑出成就 一、1974年7月16日起試辦八期《今日美濃》,憑以撰寫 學位論文〈鄉村社區報紙與鄉村社區發展:兼論小媒介 能否在台灣鄉間生存(一項以「今日美濃」為實例的研究 )〉,是亞洲第一份鄉村社區報,1977年3月正式發行週 刊,帶動台灣各地辦社區報的熱潮。 二、放棄可就業主流媒-體的高薪,返鄉創辦《今日美 濃》,不靠政府補助,拒絕地方政客收買,獨力辛苦經 營,奮鬥近四十年,四度復刊,迄今發行不輟,形式雖 有週刊月刊之沿革,但以平實的文字報導主流媒體忽視 的三農問題,監督政府施政,守望家鄉環境,堅定未嘗 稍改,確為草根新聞事業之楷模,足為後學標竿。  民國63年,他創辦全亞洲第一 份社區報《今日美濃》,秉持 「走天使不敢走的道路」的浪 漫,一走將近40年。獲選「傑出 校友」,黃森松強調不敢當,自 己只是「特殊校友」罷了!  形容「人生就像棒球,打了很 多安打,卻不一定能得分。」黃 森松的辦報期間三度停刊、復 刊,正當自己再度思考何去何從 時,獲得母校榮譽,讓他惶恐, 「今後我還能夠放棄筆耕嗎?」 「我要回家鄉辦報!」  民國61年,在退出聯合國、中 日斷交的時代濃霧中,臺灣青年 在當時巨變的社會環境中,開始 思索自身與鄉土的連結,大三的 黃森松萌生「我要回家鄉辦報」 的念頭。  大學畢業後,他帶著創辦社區 報的論文題目考進政大新聞所, 隔年在指導老師楊孝濚的協助 下,與一群美濃在地的大專青年 試辦八期《今日美濃週刊》,並 於民國66年正式發行。  「臺北人永遠不知道鄉村的 事。」黃森松感恩,沒有美濃的 菸業,他沒有辦法念到政大。生 長於農家,黃森松看盡菸農的辛 苦。認為必須從農民出發,讓他 們實際瞭解自己所處的社會、增 進公共意識與公共參與。  89年公賣局計畫縮減國內種菸 許可面積,因配套不當,造成多 數菸農不滿。《今日美濃》以批 判而鋒利的文字為武器,不惜與 當權的公賣局、財政部以及煙葉 改進社為敵,最終農民總算獲得 廢耕補償,並獲維持種菸面積。  菸農自救運動外,《今日美 濃》更關注許多美濃社區議題, 包括促成東門分校升格獨立、協 助中壇橋S形截彎取直、鼓吹興 建美濃農業圖書館和鍾理和紀念 館。69年4月,黃森松的大學老 師、也是鼓勵他辦報的推手林懷 民帶領雲門舞集到美濃演出,鎮 上婦女親手製 作美濃紙傘相 贈,從此打響 美 濃 紙 傘 名 聲。  然而,在這 些看似成功的 片段背後,還 有更多不為人 知的辛酸。離 開臺北,黃森 松才發現,除 了採訪、打字、編輯,連印刷、 發行到收費都要一手包辦。一開 始,鄉下郵局不能申請大宗雜誌 交寄,每一份《今日美濃》都得 由自己和妻子一份份包裝、親手 貼上郵票才能寄出。  黃森松也錯估菸業的廣告收 入,更因為堅持報人張季鸞「不 黨、不賣、不私、不盲」精神, 遭官僚與地方派系杯葛排斥, 「日子始終不好過。」  「我不是沒本事在臺北混口飯 吃,」黃森松坦言,以自己從高 中開始累積的編採能力, 加上政大新聞所的名號, 不難在主流媒體謀職。然而 掛念鄉土的他,懷抱「沒 做過怎麼知道」的熱情,就此和 妻子林錦霜踏上「傻瓜才走的 路」。 坎坷路上 媽咪霜同行  聊起林錦霜,黃森松臉上總帶 著溫柔的笑容,她是小黃森松兩 屆的歷史系學妹。回憶當年在學 校第一次約會,剛結束一場籃球 比賽,擔任裁判的黃森松從四維 堂出來,因為下雨,就一股腦兒 賴着臉,躲進林錦霜的傘下,從 此談了近乎一輩子的戀愛,而林 錦霜也成為自己最強大的支柱。  只是回首人生,黃森松感嘆, 自己在政大找到了妻子、文學、 新聞和歷史四個情人,但大三那 年捨棄了文學夢,後來新聞工作 跌跌撞撞,原本欲與妻子種菜 養老,98年又遭逢林錦霜因病過 世,此刻只有再回到歷史本行。  從歷史帶給自己的溫暖,對 鄉土的熱愛與對未知的探求, 讓 他 相 繼 寫 下《美濃種 菸事業的盛 衰功過與未 來 》 、 《 美 濃 鎮 百 家 姓》,遷居妻子故鄉、屏東磚仔 地後,又出版《磚仔地莊志》、 《新庄仔莊志》,目前還在繼續 編纂《美濃三百年史》,同時應 高樹鄉議員邀約,埋首撰寫《新 豐村志》,持續為地方奉獻。 一路跌撞 持續堅持  拜訪黃森松的這一天,正好是 《今日美濃》每月發行日的前 夕,磚仔地的住家門口,放著一 疊疊待寄的月刊,包裝上貼着手 寫而字跡整齊的名條。轉進屋 內,名為「林志玲」、與黃森松 相伴的小狗迎接客人,隨著空氣 中菸味與茶香的方向,找到他的 書房,各式各樣的地方性資料、 幾包剛拆的稿紙,還有地上一大 袋寫到沒水的原子筆…  探進屋內,身著汗衫、獨自坐 在書房,一邊喝著濃茶、一邊振 筆,彷彿才是黃森松最真實的樣 貌,透露出他一路上跌倒又爬起 的痕跡。  遙想那自稱浪漫到無可救藥的 新聞夢,即使曾激起社區報的星 火、帶來生命中最好的時光,卻 也讓他面對一路顛簸與萌生數次 想放棄的念頭。黃森松感嘆,這 條社區報與地方文史工作的路, 即使已無人相伴、又艱困如昔, 但路途上留存的溫暖、肩頭上使 命感,將讓他「不能停、也不會 停」地走下去。 走天使不敢走的道路 黃森松堅持贏尊重 ◆文/蔣宜婷 攝影/胡冠挺 照片提供/黃森松 政治史。他勉勵學生, 其他類型的書,增加自 。 強語言能力。以自己為 文而為公司選派赴德、 視野。「反正在學校學 等到出社會才 」 德最難忘系 主任敢說真 印象深刻, 業後還常 以企業頭腦回饋法學教育  為感謝學校老師栽培並照顧學弟妹,在 法治斌院長等倡議下,82年法律系開始籌 設指南法學基金會,惟募款進度一直沒 有突破,87年眼看財團法人設立標準將提 高,時任國泰人壽副總經理的劉秋德於是 出面協助,以企業做法來推動募款,不 足之處部份更自行補足,基金會因而順 利成立。劉秋德說,他透過陳涵、陳煥 生等老師,指定熱心的同學幫忙拜訪 校友,還以獎金制度獎勵工讀生募款, 「工讀金還是我出的」。但劉秋德 一直很低調,直到今天才說 出來。  他後來被推舉為基 金會董事長,領 導基金會弘揚 法學教育、 獎 助 優 秀 法 律 人 才 , 每 年發放獎助學金,鼓勵法學教育平實化並 設立法學講座,成為政大法學院堅實的後 盾。也因此,畢業超過40年的他和法學院 仍密切聯繫。「像現在成立夏日學院,邀 請德國、日本老師來上課就很好。」  國際法學交流之外,對於正在積極籌設 的法學院館,他盼望獲得更多人支持。  「我每天晚上六、七點就寢,凌晨三點 就去爬山。」劉秋德說,即便擔任行程滿 檔的總經理時仍如此,數十年來如一日, 「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差別只是如何 安排時間。」  不菸不酒加上常保運動和樂觀精神,讓 他至今都能維持健康體態,每年赴美與孩 子同住一段時間,回臺灣則常和大學同學 聚會,開心享受退休生活。   年逾七旬仍不斷學習的劉秋德,在孫 子教導下,「我也學會玩iPad啊!」他認 為,人要跟得上社會脈動才不會被淘汰。 同時勉勵年輕同學,專業科目之外,更要 多充實自己、隨時學習,成為社會所需的 多元化人才。 律人天空 了採訪、打字、編輯,連印刷、 發行到收費都要一手包辦。一開 始,鄉下郵局不能申請大宗雜誌 交寄,每一份《今日美濃》都得 由自己和妻子一份份包裝、親手  黃森松也錯估菸業的廣告收 入,更因為堅持報人張季鸞「不 黨、不賣、不私、不盲」精神, 遭官僚與地方派系杯葛排斥,  「我不是沒本事在臺北混口飯 吃,」黃森松坦言,以自己從高 中開始累積的編採能力, 加上政大新聞所的名號, 不難在主流媒體謀職。然而 掛念鄉土的他,懷抱「沒  從歷史帶給自己的溫暖,對 鄉土的熱愛與對未知的探求, 讓 他 相 繼 寫 下《美濃種 菸事業的盛 衰功過與未 來 》 、 《 美 濃 鎮 百 家 黃森松堅持贏尊重 視野。「反正在學校學 等到出社會才 」 德最難忘系 主任敢說真 印象深刻, 業後還常 高,時任國泰人壽副總經理的劉秋德於是 出面協助,以企業做法來推動募款,不 足之處部份更自行補足,基金會因而順 利成立。劉秋德說,他透過陳涵、陳煥 生等老師,指定熱心的同學幫忙拜訪 校友,還以獎金制度獎勵工讀生募款, 「工讀金還是我出的」。但劉秋德 一直很低調,直到今天才說 出來。  他後來被推舉為基 金會董事長,領 導基金會弘揚 法學教育、 獎 助 優 秀 法 律 人 才 , 每 ▲黃森松投入地方文史與新聞工作40年不悔 ▲《今日美濃》從老菸樓發跡,多次停刊復刊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