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南史
 12 / 80
 45 段 5653 字
 329 种 540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南史 12 卷十二
[唐]李延壽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13 卷十三 列傳第三 宋宗室及諸王上→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南史 / 12 卷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太建元年[569] 3 天監元年[502] 2 承聖二年[553] 2 太清三年[549] 2 承聖元年[552] 2
紹泰元年[555] 2 普通七年[526] 1 天監七年[508] 1
地点 江陵 4 長安 4 吳興 4
人物 後主 26 貴嬪 18 貴妃 11 皇后 11 張貴妃 8 廢帝 8 師知 7 公主 5
文官 金紫光祿大夫 3 光祿大夫 2 左右近侍 2
武官 太尉 2 左衛將軍 1 信武將軍 1
其他 武帝 16 宣帝 14 文帝 7 薨 6 追贈 5 元帝 4
目錄
0
1
2
3
4
5
6
卷十二 列傳 第二 后妃 下
梁文獻張皇后 武德郗皇后 武丁貴嬪 武阮修容 簡文王皇后 元徐妃 敬夏太后 敬王皇后
後主沈皇后 張貴妃
梁文獻張皇后 諱尚柔 ,范陽 方城 人也。父穆之 娶文帝 從姑而生后。后以宋元嘉中嬪於文
帝 ,生長沙宣武王 懿、永陽昭王 敷,次生武帝 。方孕,忽見庭前昌蒲 花,光采非常,驚報,侍
者皆云不見。后曰:「常聞見昌蒲 花者當富貴。」因取吞之,是月生武帝 。將產之 夕,后見庭內
若有衣冠陪列焉。次生衡陽宣王 暢、義興昭長公主 令嫕。后宋泰始七年[471]殂於秣陵縣 同夏里舍,
葬晉陵 武進縣 東城 里山。
天監元年[502]五月甲辰,追上尊號 爲皇后 ,諡曰獻 。
穆之 字思靜,晉司空華 六世孫也。少方雅,有識鑒。初爲員外散騎侍郎員外散騎侍郎 ,深被始興王 濬引納。穆
之 鑒其禍萌,求爲交阯太守交阯太守 ,政有異績。宋文帝 將以爲交州刺史交州刺史 ,會病卒。子弘籍 字真藝,齊
初爲鎮西參軍,卒於官。梁武踐阼,追贈 穆之 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加金章紫綬。贈弘籍 廷尉卿廷尉卿 。弘
籍 無子,從父 弟弘策 以子纘嗣,別有傳。
作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名 地 地 名 號
號 主 主 號 名
名 號 名
主 主 地
地 地 地
礼 主 號
名 名 文 主
名 文 號 文 名
仕 名 文 名 文
名 亲 名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武德郗皇后 諱徽,高平金鄉 人也。祖紹,宋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領東海王 師。父曄,太子舍人太子舍人 ,早卒。后
母宋文帝 女尋陽公主 也,方娠,夢當生貴子。及后生,有赤光照室,器物盡明,家人怪之。巫言此女
光高,將有所妨,乃於水濱祓除之。
后幼明慧,善隸書 ,讀史傳。女工之事,無不閑習。宋後廢帝 將納爲后,齊初,安陸王 緬又欲結
婚,郗氏 並辭以女疾,乃止。齊建元末,嬪于武帝 ,生永興公主 玉姚、永世公主 玉婉、永康公
主 玉嬛。及武帝 爲雍州刺史雍州刺史 ,殂于襄陽 官舍,年三十二。其年歸葬南徐州 南東海 武進縣 東
城 里山。中興二年[532],武帝 爲梁公 ,齊帝詔贈后爲梁公 妃。及武帝 踐阼,追崇爲皇后 ,謚
曰德。陵曰脩陵。后父曄,贈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
后酷妒忌,及終,化爲龍入于後宮井,通夢於帝。或見形,光彩照灼。帝體將不安,龍輒激水騰涌。於
露井上爲殿,衣服委積 ,常置銀鹿盧金 瓶灌百味以祀之。故帝卒不置后。
武丁貴嬪 諱令光,譙國 人也。祖父 從官襄陽 ,因居沔北五女村,寓於劉惠明 廡下。貴嬪 生
於樊城 ,初產有神光之異,紫氣滿室,故以「光」爲名。相者云「當大貴」。少時與鄰女月下紡
績 ,諸女並患蚊蚋,而貴嬪 弗之覺也。鄉人魏益德 將娉之,未及成,而武帝 鎮樊城 ,嘗登樓以
望,見漢濱五采如龍,下有女子擘絖,則貴嬪 也。又丁氏因人以相者言聞之於帝,帝贈以金環,納
之,時年十四。貴嬪 生而有赤誌在左臂,療之不滅;又體多疣子,至是無何並失所在。德后酷忌,
遇貴嬪 無道,使日舂五斛,舂每中程,若有助者,被遇雖嚴,益小心祗敬。嘗於供養經案側,髣彿若
見神人,心獨異之。
天監元年[502]五月,有司奏爲貴人 ,未拜;其年八月,又奏爲貴嬪 ,居顯陽殿。及太子 定位,有司
奏曰:「皇太子 副貳宸極 ,率土咸執吏禮。既盡禮皇儲,則所生不容無敬。王侯妃主常得通信問
者,及六宮 三夫人 雖與貴嬪 同列,並應以敬皇太子 之禮敬貴嬪 。宋元嘉中,始興、武陵 國臣
並以吏敬敬王 所生潘淑妃 、路淑媛 。貴嬪 於宮臣雖非小君 ,其義不異,與宋泰豫朝議百官以吏
敬敬帝 所生,事義政同。謂宮僚施敬,宜同吏禮,詣神獸門奉牋致謁,年節 稱慶,亦同如此。且儲
妃作配,率由盛則,以婦踰姑,彌乖從序,謂貴嬪 典章,一與太子 不異。」於是貴嬪 備典章禮
數,同乎太子 ,言則稱令。
貴嬪 性仁恕,及居宮接馭,自下皆得其歡心。不好華飾,器服無珍麗。未嘗爲親戚私謁 。及武
帝 弘佛教,貴嬪 長進蔬膳。受戒日,甘露降 于殿前,方一丈五尺。帝所立經義 ,皆得其指歸,尤
精淨名經。普通七年[526]十一月庚辰,薨 ,移殯於東宮 臨雲殿,時年四十二。詔吏部郎吏部郎 張纘 爲
哀冊文 ,有司奏諡曰穆,葬寧陵 ,祔于小廟。簡文即位,追崇曰太后 。
貴嬪 父道遷 ,天監初,爲歷陽太守歷陽太守 。廬陵威王 之生,武帝 謂之曰:「賢女復育一男。」答曰:
「莫道豬狗子。」世人以爲笑。後位兗州刺史兗州刺史 、宣城太守宣城太守 。
文宣阮太后 諱令嬴 ,會稽餘姚 人也。本姓石。初,齊始安王 遙光 納焉。遙光 敗,入東昏
宮 。建康 城平,爲武帝 采女。在孕,夢龍罩其床。天監七年[508]八月,生元帝 于後宮。是日大
赦。尋拜爲修容,賜姓 阮氏 。嘗隨元帝 出藩。大同九年[543]六月,薨 于江州 正寢,時年六十
七。其年十一月,歸葬江寧縣 通望山,諡曰宣 。元帝 即位,有司奏追崇爲文宣太后 ,還祔小廟。
承聖二年[553],追贈 太后 父齊故奉朝請奉朝請 石靈寶 散騎常侍散騎常侍 、左衛將軍左衛將軍 、封武康縣侯 ,母陳
氏武康侯 夫人。
主 地 文 主 文
號 主
艺 號 主
名 號 主 主
主 號 文 地 地 地 地
地 號 主 主 號 主
文
军 名
主 地 亲 地 名 主
地
器 主 名 號 地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名
衙 词 主 主 主 地
主 主 名 主 礼
號 节
主 主 主
主
主 礼
號 主 词 仕
葬 衙 文 名
名 地 主
主 名 文 主 號
文 文
主 名 地 主 名 名
处 地 號 號
礼 名 號 葬 地
地 號 號 主
仕 主 文 地 文 武 主
主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簡文王皇后 諱靈賓 ,琅邪 臨沂 人也。祖儉 ,齊太尉太尉 、南昌文憲公 。父騫,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
南昌安侯 。后幼而柔明,叔父暕見之曰:「吾家女師也。」天監十一年[512],拜晉安王 妃。生哀太
子 大器、南郡王 大連 、長山公主 妙䂮。大通三年[529]十月,拜皇太子妃 。太清三年[549]三
月,薨 于永福省,時年四十五。其年,簡文即位,追崇爲皇后 ,諡曰簡 。大寶元年[550]九月,葬莊
陵。
元帝徐妃 諱昭佩 ,東海 郯人也。祖孝嗣 ,齊太尉太尉 、枝江 文忠公 。父緄,侍中侍中 、信武將信武將
軍軍 。妃以天監十六年[517]十二月拜湘東王 妃,生世子 方等、益昌公主 含貞。妃無容質,不見禮,
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爲半面粧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妃性嗜酒,多洪
醉,帝還房,必吐衣中。與荊州 後堂瑤光 寺智遠道人私通。酷妒忌,見無寵之妾,便交杯接坐。纔
覺有娠者,即手加刀刃。帝左右暨季江有姿容,又與淫通。季江每歎曰:「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
陽 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時有賀徽 者美色,妃要之於普賢尼寺,書白角枕爲詩相贈
答。既而貞惠世子 方諸母王氏 寵愛,未幾而終,元帝 歸咎於妃;及方等死,愈見疾。太清三
年[549],遂逼令自殺。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帝以屍還徐氏,謂之出妻。葬江陵 瓦官寺。帝制金樓
子 述其淫行。初,妃嫁夕,車至西州,而疾風大起,發屋折木。無何,雪霰交下,帷簾皆白。及長還
之日,又大雷震西州聽事兩柱俱碎。帝以爲不祥,後果不終婦道。
敬夏太后 ,會稽人也。普通中,納于湘東王 宮,生敬帝 。承聖元年[552]冬,拜晉安王 國太
妃 。紹泰元年[555],尊爲太后 。明年冬,降爲江陰國太妃 。
敬王皇后 ,琅邪 臨沂 人也。承聖元年[552]十一月,拜晉安王 妃。紹泰元年[555]十月,拜皇
后 。明年,降爲江陰王 妃。父僉自有傳。
陳武宣章皇后 ,諱要兒 ,吳興 烏程 人。本姓鈕,父景明爲章氏所養,因改姓焉。后母蘇,嘗遇道
士以小龜遺己,光采五色,曰「三年有徵」。及期,后生,紫光照室,因失龜所在。
后少聰慧,美容儀,手爪長五寸,色並紅白。每有期功 之服,則一爪先折 。武帝 先娶同郡錢仲
方 女,早卒,後乃聘后。
后善書計,能誦詩及楚辭 。帝爲長城縣公 ,后拜夫人。永定元年[557],立爲皇后 。追贈 后父梁散散
騎侍郎騎侍郎 景明特進特進 、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加金章紫綬。拜后母蘇安吉縣君 。二年,安吉君 卒,與后父
葬吳興 。明年,追封 后父爲廣德縣侯 ,諡曰溫 。
武帝 崩 ,后與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蔡景歷 定計,秘不發喪 。時衡陽獻王 昌未至,召文帝 。及即位,尊
后爲皇太后 ,宮曰慈訓。廢帝 即位,后爲太皇太后 。
光大二年[568],后下令黜廢帝 爲臨海王 ,命宣帝 嗣立。太建元年[569],復爲皇太后 。二年三月丙
申,崩 于紫極殿,時年六十五。遺令喪事並從儉約,諸饋奠不用牲牢。其年四月,群臣上諡曰宣,祔
葬萬安陵 。
后親屬無在朝者,唯本族兄 鈕洽官至中散大夫中散大夫 。
文沈皇后 諱妙容 ,吳興武 康人也。父法深,梁安前中錄事參軍錄事參軍 。后年十歲餘,以梁大同中歸于文
帝 。武帝 之討侯景 ,文帝 時在吳興 ,及后並被收,景平,乃獲免。武帝 踐阼,后爲臨川
王 妃。文帝 即位,爲皇后 。追贈 后父法深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加金章紫綬,封建城縣侯 ,諡
曰恭 。追贈 后母高爲綏安縣君 ,諡曰定 。廢帝 即位,尊后爲皇太后 ,宮曰安德 。
主 名 地 地 名 武 主 文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主
葬 主 號
主 名 地 名 武 地 主 文
武 主 主 主
地 天
地 名
主 名 號
地
作
主 主 號 主
主 主 主
主 地 地 主
主 主
主 名 地 地
礼 词 號
名
作 主 主 仕
文 文 文 主 主
地 仕 主 號
號 葬 文 名 葬 主 號
主 主 主
主 主 號 主
葬
地
亲 文
主 名 名 武
號 號 名 號 地 號
主 號 主 仕 文 主
號 仕 主 號 主 主 地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時宣帝 與僕射僕射 到仲舉 、舍人舍人 劉師知 等,並受遺輔政。師知 與仲舉 恒居禁中,參決眾事,而宣
帝 爲揚州刺史揚州刺史 ,與左右三百人,入居尚書省 。師知 忌宣帝 權重,矯敕令還東府 理州務。宣
帝 將出,毛喜 止帝曰:「今若出外,便受制於人,如曹爽 願作富家公不可得也。」宣帝 乃稱疾,
召師知 留與語,使毛喜 先入,言之於后。后曰:「今伯宗年幼,政事並委二郎,此非我意。」喜又言
於廢帝 ,廢帝 曰:「此自師知 等所爲,非朕意也。」喜出報宣帝 ,帝因囚師知 。自入見后及帝,
極陳師知 之短。仍自草敕請畫,以師知 付廷尉廷尉 ,其夜於獄賜死。自是政歸宣帝 。
后憂悶,計無所出,乃密賂宦者蔣裕 ,令誘建安人張安國 使據郡反,冀因此圖帝。安國 事發被
誅,時后左右近侍左右近侍 頗知其事,后恐連逮黨與,並殺之。
宣帝 即位,以后爲文皇后 。陳亡入隋,大業初自長安 歸于江南 ,頃之卒。
后兄欽,襲爵 建城侯 ,位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僕射 。欽素無伎能,奉己而已。卒,諡曰成 。子觀嗣,頗有學
識,官至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
廢帝 王皇后 ,琅邪 臨沂 人也。天嘉元年[560],爲皇太子妃 。廢帝 即位,立爲皇后 。廢
帝 爲臨海王 ,后廢爲妃。至德中薨 。后生臨海嗣王 至澤。至澤,光大元年[567]爲皇太子 ,太建
元年[569],襲封 臨海嗣王 。陳亡,入長安 。后父固自有傳。
宣柳皇后 諱敬言 ,河東解縣 人也。曾祖 世隆 ,祖惲,父偃,並有傳。后九歲,幹理家事,有若
成人。侯景 之亂,后與弟盼往江陵 ,依梁元帝 ,帝以長城 公主 故,待遇甚厚,以配宣帝 。承
聖二年[553],后生後主 於江陵 。及魏剋江陵 ,宣帝 遷于關右,后與後主 俱留穰城 。天嘉二
年[561],與後主 還朝,后爲安成王 妃。宣帝 即位,立爲皇后 。后美姿容,身長七尺二寸,手垂過
膝。初,宣帝 居鄉里,先娶吳興 錢氏,及即位,拜貴妃 ,甚有寵。后傾心下之,每尚方 供奉物,
其上者皆推於貴妃 ,而己御其次焉。宣帝 崩 ,始興王 叔陵 爲亂,後主 賴后與吳媼救而獲
免。後主 即位,尊后爲皇太后 ,宮曰弘範。是時新失淮南 地,隋師臨江,又國遭大喪 ,後主 患
創不能聽政。其誅叔陵 ,供大行喪事,邊境防守及百司眾務,雖假後主 之敕,實皆決之於后。後
主 創愈,乃歸政焉。后性謙謹,未嘗以宗族 爲請,雖衣食亦無所分遺。陳亡,入長安 。隋大業十
二年[616],薨 於東都 ,年八十三。葬于洛陽 之芒山 。
後主沈皇后 諱婺華 ,吳興武 康人也。父君理 自有傳。后母即武帝 女會稽穆公主 ,早亡。時后
尚幼,而毀瘠過甚。及服畢,每歲時朔望,恒獨坐涕泣,哀動左右,內外敬異焉。太建元年[569],拜
爲皇太子妃 。後主 即位,立爲皇后 。
后性端靜,有識量,寡嗜欲,聰敏強記,涉獵經史,工書翰。後主 在東宮 ,而后父君理 卒,居憂
處別殿,哀毀逾禮。後主 遇后既薄,而張貴妃 有寵,總後宮之政,后澹然 未嘗有所忌怨。而身居
儉 約,衣服無錦繡 之飾,左右近侍左右近侍 纔百許人,唯尋閱圖史及釋典爲事。嘗遇歲旱,自暴而誦佛
經,應時雨降。無子,養孫姬子胤爲己子。數上書諫爭,後主 將廢之,而立張貴妃 ,會國亡不果,
乃與後主 俱入長安 。及後主 薨 ,后自爲哀辭 ,文甚酸切。
隋煬帝 每巡幸,恒令從駕。及煬帝 被殺,后自廣陵 過江,於毗陵 天靜寺爲尼,名觀音 。貞觀
初 卒。
張貴妃 名麗華 ,兵家女也。父兄以織席爲業。後主 爲太子 ,以選入宮。時龔貴嬪 爲良娣,貴
妃 年十歲,爲之給使。後主 見而悅之,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 深。後主 即位,拜爲貴妃 。性
聰慧,甚被寵遇。
號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號 文 衙 名 號 衙
號 名 名 號
名 名
主 主 名 號 名
名 名 文 號
名 名 名
文
號 主 地 地
仕 主 文 號
文
主 名 地 地 主 主 主
主 主 葬 主 主
仕 主 地
主 名 地 亲 名
名 地 號 处 主 號
主 地 地 號 主 地
主 主 號 主
號 地 主 衙
主 號 葬 主 名 主
主 主 地 礼 主
名 主
主 亲 地
葬 地 地 地
主 名 名 名 號 主
主 主 主
主 衙 名
主 主 名
名 地 文
主 主
主 地 主 葬 葬
號 號 地 地 地
地
主 名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後主 始以始興王 叔陵 之亂,被傷,臥于承香殿。時諸姬並不得進,唯貴妃 侍焉。而柳太后 猶居柏
梁 殿,即皇后 之正殿也。而沈皇后 素無寵於後主 ,不得侍疾,別居求賢殿。
至德二年[584],乃於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 、望仙三閣,高數十丈,並數十間。其窗牖 、壁帶、縣
楣、欄檻之類,皆以沈檀 香爲之,又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內有寶床寶帳,其服玩
之 屬,瑰麗皆近古未有。每微風暫至,香聞數里,朝日 初照,光映後庭。其下積石爲山,引水爲
池,植以奇樹,雜以花藥。後主 自居臨春閣,張貴妃 居結綺 閣,龔、孔二貴嬪 居望仙閣,並複道
交相往來。又有王、季二美人,張、薛二淑媛 ,袁昭儀昭儀 、何婕妤 、江修容等七人,並有寵,遞代
以游其上。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捨等爲女學士 。後主 每引賓客,對貴妃 等游宴,則使諸貴人 及女
學士 與狎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豔麗者,以爲曲調,被以新聲。選宮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數,
令習而歌之,分部迭進,持以相樂。其曲有玉樹 後庭花、臨春樂等。其略云:「璧月夜夜滿,瓊
樹 朝朝新。」大抵所歸,皆美張貴妃 、孔貴嬪 之容色。
張貴妃 髮長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鑑 。特聰慧,有神彩,進止閑華,容色端麗。每瞻視眄睞,光
彩溢目,照映左右。嘗於閣上靚粧,臨于軒檻,宮中遙望,飄若神仙。才辯強記,善候人主顏色。薦諸
宮女,後宮咸德之,競言其善。又工厭魅之術,假鬼道以惑後主 。置淫祀於宮中,聚諸女巫使之鼓
舞。
時後主 怠於政事,百司啟奏,並因宦者蔡臨兒、李善度進請,後主 倚隱囊,置張貴妃 於膝上共決
之。李、蔡所不能記者,貴妃 並爲疏條,無所遺脫。因參訪外事,人間有一言一事,貴妃 必先知白
之,由是益加寵異,冠絕後庭。而後宮之家,不遵法度,有絓於理者,但求恩於貴妃 ,貴妃 則令
李、蔡先啟其事,而後從容爲言之。大臣有不從者,因而譖之,言無不聽。於是張、孔之權,熏灼四
方,內外宗 族,多被引用,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閹宦便佞之徒,內外交結,轉相引進。賄賂公
行,賞罰無常,綱紀 瞀亂矣。及隋軍剋臺城 ,貴妃 與後主 俱入井,隋軍出之,晉王 廣命斬之
於青溪 中橋 。
論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聖人順于人情而爲之度。王宮六列,士室二等,皆隨事升降,以立
節文。若夫義篤閫闈,政刑邦國,古先哲王有以之致化矣。夫后妃 專夕,配以德升 ,姬嬙並御,進
非色幸,欲使情有覃被,愛罔偏流,專貞內表,妖蠱外息,乃可以輔興君德,燮理 陰政。
宋氏因晉之舊典,聘納有方,俔天作儷,必四岳之後。自元嘉以降,內職稍繁,所選止於軍署,徵引極
乎廝皁,非若晉氏采擇,濫及冠冕者焉。而愛止帷房,權無外授,戚屬餼賚,歲時不過肴漿,斯爲美
矣。及文帝 之傾惑潘嫗,謀及婦人;大明之淪沒殷姬,並后匹嫡,其爲喪敗,亦已甚矣。
齊氏孝、昭二后,並有賢明之訓,惜乎早世,不得母臨萬國。有婦人焉,空慕周 典,禎符顯瑞,徒
萃徽名 。高皇受命,宮禁貶約,衣不文繡,色無紅采,永巷貧空,有同素室。武帝 嗣位,運藉休
平,壽昌前興,鳳華 晚構,香柏文檉,花梁繡柱,雕金鏤寶,照燭房帷,趙瑟吳趨,承閑奏曲,事由
私蓄,無損國儲。明帝 統業,矯情儉陋,奉己之制,曾莫云改。東昏 喪道,侈風大扇,哲婦傾城,
同符殷、夏,可以垂誡,其在斯乎。
梁武志在約己,示存宮掖,雖貴嬪 之徽華早著,誕育元良,唯見崇重,無聞正位。徐妃 無行,其殲
滅也宜哉。
陳武撫茲歸運,奄開帝業。若夫儷天作則,燮隆王化,則宣太后 其懿焉。文、宣宮壼,無聞於喪
德;後主 嗣業,實敗于椒房椒房 ,既曰牝晨,亦唯家之索也。
主 主 名 主 主
名 主 主 主
地 地
名
名 礼
主 主 地 主
名 文 主
名 主 主 主
名
然
名 主 主
主 名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礼
词 地 主 主 主
地 地
主 名
名
號
名
名 號
地
號 地
主 主
主
主 文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13 卷十三 列傳第三 宋宗室及諸王上→目錄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宋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禮二十六 凶禮二
宋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禮二十六 凶禮二宋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禮二十六 凶禮二
宋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禮二十六 凶禮二
helloiac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helloiac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helloiac
 
北史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北史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北史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北史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helloiac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helloiac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helloiac
 
宋書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宋書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宋書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宋書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helloiac
 
漢書 071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漢書 071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漢書 071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漢書 071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helloiac
 
陳書 01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上
陳書 01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上陳書 01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上
陳書 01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上
helloiac
 
明史 231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明史 231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明史 231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明史 231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helloiac
 
新唐書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新唐書 006 卷六 本紀第六新唐書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新唐書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helloiac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helloiac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helloiac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helloiac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helloiac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helloiac
 
明史 059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
明史 059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明史 059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
明史 059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
helloiac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helloiac
 
後漢書 036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後漢書 036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後漢書 036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後漢書 036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helloiac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What's hot (20)

宋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禮二十六 凶禮二
宋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禮二十六 凶禮二宋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禮二十六 凶禮二
宋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志第七十六 禮二十六 凶禮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北史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北史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北史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北史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宋書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宋書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宋書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宋書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隱逸
 
漢書 071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漢書 071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漢書 071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漢書 071 卷五十九 张汤传第二十九
 
陳書 01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上
陳書 01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上陳書 01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上
陳書 01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上
 
明史 231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明史 231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明史 231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明史 231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新唐書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新唐書 006 卷六 本紀第六新唐書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新唐書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宋史 468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第二百二十七 宦者三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明史 059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
明史 059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明史 059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
明史 059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禮十三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北史 016 卷十六 列傳第四
 
後漢書 036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後漢書 036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後漢書 036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後漢書 036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Similar to 南史 12 卷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helloiac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helloiac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helloiac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helloiac
 
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helloiac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helloiac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helloiac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helloiac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helloiac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helloiac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helloiac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helloiac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helloiac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helloiac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helloiac
 
漢書 084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漢書 084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漢書 084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漢書 084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helloiac
 
史記 009 本纪第九 吕太后本纪
史記 009 本纪第九 吕太后本纪史記 009 本纪第九 吕太后本纪
史記 009 本纪第九 吕太后本纪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58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
北史 058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北史 058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
北史 058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
helloiac
 

Similar to 南史 12 卷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20)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宋書 052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漢書 084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漢書 084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漢書 084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漢書 084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史記 009 本纪第九 吕太后本纪
史記 009 本纪第九 吕太后本纪史記 009 本纪第九 吕太后本纪
史記 009 本纪第九 吕太后本纪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58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
北史 058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北史 058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
北史 058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南史 12 卷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 1. 文档信息  南史  12 / 80  45 段 5653 字  329 种 540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南史 12 卷十二 [唐]李延壽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13 卷十三 列傳第三 宋宗室及諸王上→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南史 / 12 卷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太建元年[569] 3 天監元年[502] 2 承聖二年[553] 2 太清三年[549] 2 承聖元年[552] 2 紹泰元年[555] 2 普通七年[526] 1 天監七年[508] 1 地点 江陵 4 長安 4 吳興 4 人物 後主 26 貴嬪 18 貴妃 11 皇后 11 張貴妃 8 廢帝 8 師知 7 公主 5 文官 金紫光祿大夫 3 光祿大夫 2 左右近侍 2 武官 太尉 2 左衛將軍 1 信武將軍 1 其他 武帝 16 宣帝 14 文帝 7 薨 6 追贈 5 元帝 4 目錄 0 1 2 3 4 5 6 卷十二 列傳 第二 后妃 下 梁文獻張皇后 武德郗皇后 武丁貴嬪 武阮修容 簡文王皇后 元徐妃 敬夏太后 敬王皇后 後主沈皇后 張貴妃 梁文獻張皇后 諱尚柔 ,范陽 方城 人也。父穆之 娶文帝 從姑而生后。后以宋元嘉中嬪於文 帝 ,生長沙宣武王 懿、永陽昭王 敷,次生武帝 。方孕,忽見庭前昌蒲 花,光采非常,驚報,侍 者皆云不見。后曰:「常聞見昌蒲 花者當富貴。」因取吞之,是月生武帝 。將產之 夕,后見庭內 若有衣冠陪列焉。次生衡陽宣王 暢、義興昭長公主 令嫕。后宋泰始七年[471]殂於秣陵縣 同夏里舍, 葬晉陵 武進縣 東城 里山。 天監元年[502]五月甲辰,追上尊號 爲皇后 ,諡曰獻 。 穆之 字思靜,晉司空華 六世孫也。少方雅,有識鑒。初爲員外散騎侍郎員外散騎侍郎 ,深被始興王 濬引納。穆 之 鑒其禍萌,求爲交阯太守交阯太守 ,政有異績。宋文帝 將以爲交州刺史交州刺史 ,會病卒。子弘籍 字真藝,齊 初爲鎮西參軍,卒於官。梁武踐阼,追贈 穆之 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加金章紫綬。贈弘籍 廷尉卿廷尉卿 。弘 籍 無子,從父 弟弘策 以子纘嗣,別有傳。 作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名 地 地 名 號 號 主 主 號 名 名 號 名 主 主 地 地 地 地 礼 主 號 名 名 文 主 名 文 號 文 名 仕 名 文 名 文 名 亲 名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武德郗皇后 諱徽,高平金鄉 人也。祖紹,宋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領東海王 師。父曄,太子舍人太子舍人 ,早卒。后 母宋文帝 女尋陽公主 也,方娠,夢當生貴子。及后生,有赤光照室,器物盡明,家人怪之。巫言此女 光高,將有所妨,乃於水濱祓除之。 后幼明慧,善隸書 ,讀史傳。女工之事,無不閑習。宋後廢帝 將納爲后,齊初,安陸王 緬又欲結 婚,郗氏 並辭以女疾,乃止。齊建元末,嬪于武帝 ,生永興公主 玉姚、永世公主 玉婉、永康公 主 玉嬛。及武帝 爲雍州刺史雍州刺史 ,殂于襄陽 官舍,年三十二。其年歸葬南徐州 南東海 武進縣 東 城 里山。中興二年[532],武帝 爲梁公 ,齊帝詔贈后爲梁公 妃。及武帝 踐阼,追崇爲皇后 ,謚 曰德。陵曰脩陵。后父曄,贈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 后酷妒忌,及終,化爲龍入于後宮井,通夢於帝。或見形,光彩照灼。帝體將不安,龍輒激水騰涌。於 露井上爲殿,衣服委積 ,常置銀鹿盧金 瓶灌百味以祀之。故帝卒不置后。 武丁貴嬪 諱令光,譙國 人也。祖父 從官襄陽 ,因居沔北五女村,寓於劉惠明 廡下。貴嬪 生 於樊城 ,初產有神光之異,紫氣滿室,故以「光」爲名。相者云「當大貴」。少時與鄰女月下紡 績 ,諸女並患蚊蚋,而貴嬪 弗之覺也。鄉人魏益德 將娉之,未及成,而武帝 鎮樊城 ,嘗登樓以 望,見漢濱五采如龍,下有女子擘絖,則貴嬪 也。又丁氏因人以相者言聞之於帝,帝贈以金環,納 之,時年十四。貴嬪 生而有赤誌在左臂,療之不滅;又體多疣子,至是無何並失所在。德后酷忌, 遇貴嬪 無道,使日舂五斛,舂每中程,若有助者,被遇雖嚴,益小心祗敬。嘗於供養經案側,髣彿若 見神人,心獨異之。 天監元年[502]五月,有司奏爲貴人 ,未拜;其年八月,又奏爲貴嬪 ,居顯陽殿。及太子 定位,有司 奏曰:「皇太子 副貳宸極 ,率土咸執吏禮。既盡禮皇儲,則所生不容無敬。王侯妃主常得通信問 者,及六宮 三夫人 雖與貴嬪 同列,並應以敬皇太子 之禮敬貴嬪 。宋元嘉中,始興、武陵 國臣 並以吏敬敬王 所生潘淑妃 、路淑媛 。貴嬪 於宮臣雖非小君 ,其義不異,與宋泰豫朝議百官以吏 敬敬帝 所生,事義政同。謂宮僚施敬,宜同吏禮,詣神獸門奉牋致謁,年節 稱慶,亦同如此。且儲 妃作配,率由盛則,以婦踰姑,彌乖從序,謂貴嬪 典章,一與太子 不異。」於是貴嬪 備典章禮 數,同乎太子 ,言則稱令。 貴嬪 性仁恕,及居宮接馭,自下皆得其歡心。不好華飾,器服無珍麗。未嘗爲親戚私謁 。及武 帝 弘佛教,貴嬪 長進蔬膳。受戒日,甘露降 于殿前,方一丈五尺。帝所立經義 ,皆得其指歸,尤 精淨名經。普通七年[526]十一月庚辰,薨 ,移殯於東宮 臨雲殿,時年四十二。詔吏部郎吏部郎 張纘 爲 哀冊文 ,有司奏諡曰穆,葬寧陵 ,祔于小廟。簡文即位,追崇曰太后 。 貴嬪 父道遷 ,天監初,爲歷陽太守歷陽太守 。廬陵威王 之生,武帝 謂之曰:「賢女復育一男。」答曰: 「莫道豬狗子。」世人以爲笑。後位兗州刺史兗州刺史 、宣城太守宣城太守 。 文宣阮太后 諱令嬴 ,會稽餘姚 人也。本姓石。初,齊始安王 遙光 納焉。遙光 敗,入東昏 宮 。建康 城平,爲武帝 采女。在孕,夢龍罩其床。天監七年[508]八月,生元帝 于後宮。是日大 赦。尋拜爲修容,賜姓 阮氏 。嘗隨元帝 出藩。大同九年[543]六月,薨 于江州 正寢,時年六十 七。其年十一月,歸葬江寧縣 通望山,諡曰宣 。元帝 即位,有司奏追崇爲文宣太后 ,還祔小廟。 承聖二年[553],追贈 太后 父齊故奉朝請奉朝請 石靈寶 散騎常侍散騎常侍 、左衛將軍左衛將軍 、封武康縣侯 ,母陳 氏武康侯 夫人。 主 地 文 主 文 號 主 艺 號 主 名 號 主 主 主 號 文 地 地 地 地 地 號 主 主 號 主 文 军 名 主 地 亲 地 名 主 地 器 主 名 號 地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名 衙 词 主 主 主 地 主 主 名 主 礼 號 节 主 主 主 主 主 礼 號 主 词 仕 葬 衙 文 名 名 地 主 主 名 文 主 號 文 文 主 名 地 主 名 名 处 地 號 號 礼 名 號 葬 地 地 號 號 主 仕 主 文 地 文 武 主 主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簡文王皇后 諱靈賓 ,琅邪 臨沂 人也。祖儉 ,齊太尉太尉 、南昌文憲公 。父騫,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 南昌安侯 。后幼而柔明,叔父暕見之曰:「吾家女師也。」天監十一年[512],拜晉安王 妃。生哀太 子 大器、南郡王 大連 、長山公主 妙䂮。大通三年[529]十月,拜皇太子妃 。太清三年[549]三 月,薨 于永福省,時年四十五。其年,簡文即位,追崇爲皇后 ,諡曰簡 。大寶元年[550]九月,葬莊 陵。 元帝徐妃 諱昭佩 ,東海 郯人也。祖孝嗣 ,齊太尉太尉 、枝江 文忠公 。父緄,侍中侍中 、信武將信武將 軍軍 。妃以天監十六年[517]十二月拜湘東王 妃,生世子 方等、益昌公主 含貞。妃無容質,不見禮, 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爲半面粧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妃性嗜酒,多洪 醉,帝還房,必吐衣中。與荊州 後堂瑤光 寺智遠道人私通。酷妒忌,見無寵之妾,便交杯接坐。纔 覺有娠者,即手加刀刃。帝左右暨季江有姿容,又與淫通。季江每歎曰:「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 陽 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時有賀徽 者美色,妃要之於普賢尼寺,書白角枕爲詩相贈 答。既而貞惠世子 方諸母王氏 寵愛,未幾而終,元帝 歸咎於妃;及方等死,愈見疾。太清三 年[549],遂逼令自殺。妃知不免,乃透井死。帝以屍還徐氏,謂之出妻。葬江陵 瓦官寺。帝制金樓 子 述其淫行。初,妃嫁夕,車至西州,而疾風大起,發屋折木。無何,雪霰交下,帷簾皆白。及長還 之日,又大雷震西州聽事兩柱俱碎。帝以爲不祥,後果不終婦道。 敬夏太后 ,會稽人也。普通中,納于湘東王 宮,生敬帝 。承聖元年[552]冬,拜晉安王 國太 妃 。紹泰元年[555],尊爲太后 。明年冬,降爲江陰國太妃 。 敬王皇后 ,琅邪 臨沂 人也。承聖元年[552]十一月,拜晉安王 妃。紹泰元年[555]十月,拜皇 后 。明年,降爲江陰王 妃。父僉自有傳。 陳武宣章皇后 ,諱要兒 ,吳興 烏程 人。本姓鈕,父景明爲章氏所養,因改姓焉。后母蘇,嘗遇道 士以小龜遺己,光采五色,曰「三年有徵」。及期,后生,紫光照室,因失龜所在。 后少聰慧,美容儀,手爪長五寸,色並紅白。每有期功 之服,則一爪先折 。武帝 先娶同郡錢仲 方 女,早卒,後乃聘后。 后善書計,能誦詩及楚辭 。帝爲長城縣公 ,后拜夫人。永定元年[557],立爲皇后 。追贈 后父梁散散 騎侍郎騎侍郎 景明特進特進 、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加金章紫綬。拜后母蘇安吉縣君 。二年,安吉君 卒,與后父 葬吳興 。明年,追封 后父爲廣德縣侯 ,諡曰溫 。 武帝 崩 ,后與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蔡景歷 定計,秘不發喪 。時衡陽獻王 昌未至,召文帝 。及即位,尊 后爲皇太后 ,宮曰慈訓。廢帝 即位,后爲太皇太后 。 光大二年[568],后下令黜廢帝 爲臨海王 ,命宣帝 嗣立。太建元年[569],復爲皇太后 。二年三月丙 申,崩 于紫極殿,時年六十五。遺令喪事並從儉約,諸饋奠不用牲牢。其年四月,群臣上諡曰宣,祔 葬萬安陵 。 后親屬無在朝者,唯本族兄 鈕洽官至中散大夫中散大夫 。 文沈皇后 諱妙容 ,吳興武 康人也。父法深,梁安前中錄事參軍錄事參軍 。后年十歲餘,以梁大同中歸于文 帝 。武帝 之討侯景 ,文帝 時在吳興 ,及后並被收,景平,乃獲免。武帝 踐阼,后爲臨川 王 妃。文帝 即位,爲皇后 。追贈 后父法深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加金章紫綬,封建城縣侯 ,諡 曰恭 。追贈 后母高爲綏安縣君 ,諡曰定 。廢帝 即位,尊后爲皇太后 ,宮曰安德 。 主 名 地 地 名 武 主 文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主 葬 主 號 主 名 地 名 武 地 主 文 武 主 主 主 地 天 地 名 主 名 號 地 作 主 主 號 主 主 主 主 主 地 地 主 主 主 主 名 地 地 礼 词 號 名 作 主 主 仕 文 文 文 主 主 地 仕 主 號 號 葬 文 名 葬 主 號 主 主 主 主 主 號 主 葬 地 亲 文 主 名 名 武 號 號 名 號 地 號 主 號 主 仕 文 主 號 仕 主 號 主 主 地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時宣帝 與僕射僕射 到仲舉 、舍人舍人 劉師知 等,並受遺輔政。師知 與仲舉 恒居禁中,參決眾事,而宣 帝 爲揚州刺史揚州刺史 ,與左右三百人,入居尚書省 。師知 忌宣帝 權重,矯敕令還東府 理州務。宣 帝 將出,毛喜 止帝曰:「今若出外,便受制於人,如曹爽 願作富家公不可得也。」宣帝 乃稱疾, 召師知 留與語,使毛喜 先入,言之於后。后曰:「今伯宗年幼,政事並委二郎,此非我意。」喜又言 於廢帝 ,廢帝 曰:「此自師知 等所爲,非朕意也。」喜出報宣帝 ,帝因囚師知 。自入見后及帝, 極陳師知 之短。仍自草敕請畫,以師知 付廷尉廷尉 ,其夜於獄賜死。自是政歸宣帝 。 后憂悶,計無所出,乃密賂宦者蔣裕 ,令誘建安人張安國 使據郡反,冀因此圖帝。安國 事發被 誅,時后左右近侍左右近侍 頗知其事,后恐連逮黨與,並殺之。 宣帝 即位,以后爲文皇后 。陳亡入隋,大業初自長安 歸于江南 ,頃之卒。 后兄欽,襲爵 建城侯 ,位尚書左僕射尚書左僕射 。欽素無伎能,奉己而已。卒,諡曰成 。子觀嗣,頗有學 識,官至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 廢帝 王皇后 ,琅邪 臨沂 人也。天嘉元年[560],爲皇太子妃 。廢帝 即位,立爲皇后 。廢 帝 爲臨海王 ,后廢爲妃。至德中薨 。后生臨海嗣王 至澤。至澤,光大元年[567]爲皇太子 ,太建 元年[569],襲封 臨海嗣王 。陳亡,入長安 。后父固自有傳。 宣柳皇后 諱敬言 ,河東解縣 人也。曾祖 世隆 ,祖惲,父偃,並有傳。后九歲,幹理家事,有若 成人。侯景 之亂,后與弟盼往江陵 ,依梁元帝 ,帝以長城 公主 故,待遇甚厚,以配宣帝 。承 聖二年[553],后生後主 於江陵 。及魏剋江陵 ,宣帝 遷于關右,后與後主 俱留穰城 。天嘉二 年[561],與後主 還朝,后爲安成王 妃。宣帝 即位,立爲皇后 。后美姿容,身長七尺二寸,手垂過 膝。初,宣帝 居鄉里,先娶吳興 錢氏,及即位,拜貴妃 ,甚有寵。后傾心下之,每尚方 供奉物, 其上者皆推於貴妃 ,而己御其次焉。宣帝 崩 ,始興王 叔陵 爲亂,後主 賴后與吳媼救而獲 免。後主 即位,尊后爲皇太后 ,宮曰弘範。是時新失淮南 地,隋師臨江,又國遭大喪 ,後主 患 創不能聽政。其誅叔陵 ,供大行喪事,邊境防守及百司眾務,雖假後主 之敕,實皆決之於后。後 主 創愈,乃歸政焉。后性謙謹,未嘗以宗族 爲請,雖衣食亦無所分遺。陳亡,入長安 。隋大業十 二年[616],薨 於東都 ,年八十三。葬于洛陽 之芒山 。 後主沈皇后 諱婺華 ,吳興武 康人也。父君理 自有傳。后母即武帝 女會稽穆公主 ,早亡。時后 尚幼,而毀瘠過甚。及服畢,每歲時朔望,恒獨坐涕泣,哀動左右,內外敬異焉。太建元年[569],拜 爲皇太子妃 。後主 即位,立爲皇后 。 后性端靜,有識量,寡嗜欲,聰敏強記,涉獵經史,工書翰。後主 在東宮 ,而后父君理 卒,居憂 處別殿,哀毀逾禮。後主 遇后既薄,而張貴妃 有寵,總後宮之政,后澹然 未嘗有所忌怨。而身居 儉 約,衣服無錦繡 之飾,左右近侍左右近侍 纔百許人,唯尋閱圖史及釋典爲事。嘗遇歲旱,自暴而誦佛 經,應時雨降。無子,養孫姬子胤爲己子。數上書諫爭,後主 將廢之,而立張貴妃 ,會國亡不果, 乃與後主 俱入長安 。及後主 薨 ,后自爲哀辭 ,文甚酸切。 隋煬帝 每巡幸,恒令從駕。及煬帝 被殺,后自廣陵 過江,於毗陵 天靜寺爲尼,名觀音 。貞觀 初 卒。 張貴妃 名麗華 ,兵家女也。父兄以織席爲業。後主 爲太子 ,以選入宮。時龔貴嬪 爲良娣,貴 妃 年十歲,爲之給使。後主 見而悅之,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 深。後主 即位,拜爲貴妃 。性 聰慧,甚被寵遇。 號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號 文 衙 名 號 衙 號 名 名 號 名 名 主 主 名 號 名 名 名 文 號 名 名 名 文 號 主 地 地 仕 主 文 號 文 主 名 地 地 主 主 主 主 主 葬 主 主 仕 主 地 主 名 地 亲 名 名 地 號 处 主 號 主 地 地 號 主 地 主 主 號 主 號 地 主 衙 主 號 葬 主 名 主 主 主 地 礼 主 名 主 主 亲 地 葬 地 地 地 主 名 名 名 號 主 主 主 主 主 衙 名 主 主 名 名 地 文 主 主 主 地 主 葬 葬 號 號 地 地 地 地 主 名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後主 始以始興王 叔陵 之亂,被傷,臥于承香殿。時諸姬並不得進,唯貴妃 侍焉。而柳太后 猶居柏 梁 殿,即皇后 之正殿也。而沈皇后 素無寵於後主 ,不得侍疾,別居求賢殿。 至德二年[584],乃於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 、望仙三閣,高數十丈,並數十間。其窗牖 、壁帶、縣 楣、欄檻之類,皆以沈檀 香爲之,又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內有寶床寶帳,其服玩 之 屬,瑰麗皆近古未有。每微風暫至,香聞數里,朝日 初照,光映後庭。其下積石爲山,引水爲 池,植以奇樹,雜以花藥。後主 自居臨春閣,張貴妃 居結綺 閣,龔、孔二貴嬪 居望仙閣,並複道 交相往來。又有王、季二美人,張、薛二淑媛 ,袁昭儀昭儀 、何婕妤 、江修容等七人,並有寵,遞代 以游其上。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捨等爲女學士 。後主 每引賓客,對貴妃 等游宴,則使諸貴人 及女 學士 與狎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豔麗者,以爲曲調,被以新聲。選宮女有容色者以千百數, 令習而歌之,分部迭進,持以相樂。其曲有玉樹 後庭花、臨春樂等。其略云:「璧月夜夜滿,瓊 樹 朝朝新。」大抵所歸,皆美張貴妃 、孔貴嬪 之容色。 張貴妃 髮長七尺,鬒黑如漆,其光可鑑 。特聰慧,有神彩,進止閑華,容色端麗。每瞻視眄睞,光 彩溢目,照映左右。嘗於閣上靚粧,臨于軒檻,宮中遙望,飄若神仙。才辯強記,善候人主顏色。薦諸 宮女,後宮咸德之,競言其善。又工厭魅之術,假鬼道以惑後主 。置淫祀於宮中,聚諸女巫使之鼓 舞。 時後主 怠於政事,百司啟奏,並因宦者蔡臨兒、李善度進請,後主 倚隱囊,置張貴妃 於膝上共決 之。李、蔡所不能記者,貴妃 並爲疏條,無所遺脫。因參訪外事,人間有一言一事,貴妃 必先知白 之,由是益加寵異,冠絕後庭。而後宮之家,不遵法度,有絓於理者,但求恩於貴妃 ,貴妃 則令 李、蔡先啟其事,而後從容爲言之。大臣有不從者,因而譖之,言無不聽。於是張、孔之權,熏灼四 方,內外宗 族,多被引用,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閹宦便佞之徒,內外交結,轉相引進。賄賂公 行,賞罰無常,綱紀 瞀亂矣。及隋軍剋臺城 ,貴妃 與後主 俱入井,隋軍出之,晉王 廣命斬之 於青溪 中橋 。 論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故聖人順于人情而爲之度。王宮六列,士室二等,皆隨事升降,以立 節文。若夫義篤閫闈,政刑邦國,古先哲王有以之致化矣。夫后妃 專夕,配以德升 ,姬嬙並御,進 非色幸,欲使情有覃被,愛罔偏流,專貞內表,妖蠱外息,乃可以輔興君德,燮理 陰政。 宋氏因晉之舊典,聘納有方,俔天作儷,必四岳之後。自元嘉以降,內職稍繁,所選止於軍署,徵引極 乎廝皁,非若晉氏采擇,濫及冠冕者焉。而愛止帷房,權無外授,戚屬餼賚,歲時不過肴漿,斯爲美 矣。及文帝 之傾惑潘嫗,謀及婦人;大明之淪沒殷姬,並后匹嫡,其爲喪敗,亦已甚矣。 齊氏孝、昭二后,並有賢明之訓,惜乎早世,不得母臨萬國。有婦人焉,空慕周 典,禎符顯瑞,徒 萃徽名 。高皇受命,宮禁貶約,衣不文繡,色無紅采,永巷貧空,有同素室。武帝 嗣位,運藉休 平,壽昌前興,鳳華 晚構,香柏文檉,花梁繡柱,雕金鏤寶,照燭房帷,趙瑟吳趨,承閑奏曲,事由 私蓄,無損國儲。明帝 統業,矯情儉陋,奉己之制,曾莫云改。東昏 喪道,侈風大扇,哲婦傾城, 同符殷、夏,可以垂誡,其在斯乎。 梁武志在約己,示存宮掖,雖貴嬪 之徽華早著,誕育元良,唯見崇重,無聞正位。徐妃 無行,其殲 滅也宜哉。 陳武撫茲歸運,奄開帝業。若夫儷天作則,燮隆王化,則宣太后 其懿焉。文、宣宮壼,無聞於喪 德;後主 嗣業,實敗于椒房椒房 ,既曰牝晨,亦唯家之索也。 主 主 名 主 主 名 主 主 主 地 地 名 名 礼 主 主 地 主 名 文 主 名 主 主 主 名 然 名 主 主 主 名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礼 词 地 主 主 主 地 地 主 名 名 號 名 名 號 地 號 地 主 主 主 主 文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13 卷十三 列傳第三 宋宗室及諸王上→目錄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150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