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32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馬
 認識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戰地文化景觀
 全球冷戰時期文化遺產瑰寶

 祖             傅朝卿 著




                 1
2
序一

   「世界遺產」概念源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根源於 1972 年會員大會中通過的《世界
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由「世界遺產委員會」與「世界遺產基金」所推動的世界級文化遺產保
存大業。過去由於政治因素,臺灣未能主動參與。二十一世紀初,臺灣開始積極尋找在地稀世珍藏,
爭取列名其中而得與國際接軌,展現了我國強烈參與國際文化事務的企圖心。


   2009 年,「馬祖戰地文化」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列入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意謂著
馬祖文化資產已從國家風景區的層級,提昇至世界的脈絡中,更明確宣示馬祖軍事遺產擁有世界遺產
必要條件之「顯著的普世性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2010 年,馬祖戰地文化更脫離「金
馬戰地文化」,進一步成為獨立項目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事實上,馬祖軍事遺產的價值在過去曾一度
被與東西柏林間的柏林圍牆、南北韓之間的板門店,以及越南胡志明市之古芝地道相提並論,並且歸
類為具有歷史價值的軍事遺產,見證了當時的冷戰風雲。


   在臺灣十八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中,馬祖不僅有密度極高的島嶼軍事設施群,更有獨特的閩東聚落,
二者交織成綿密的文化遺產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 全球冷戰時期文化遺產瑰寶》即是以豐富的
軍事遺產為主題,將作為全球冷戰文化遺跡的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各項資料編纂成專書,藉以達成本處
推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目的。本書作者傅朝卿教授亦是臺灣推動世界遺產重要推手之一,研究世界遺
產超過二十年,實地走訪兩百多處世界遺產,過去三年來一直親身投入馬祖文化資產保存實際工作,
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未來能有更多有志之士,參與臺灣文化資產保存。


   發掘及保存「世界遺產」的推動將於 2012 年邁入第四十年,相信本書的編印,有助於讓更多人
得以細細品味馬祖動人的文化魅力與自然風貌,提高地方居民與全臺民眾對保存馬祖文化資產的認同
感及參與度,而更進一步投入馬祖推動申請登錄世界遺產行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




                                                              3
4
序二

  2009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馬祖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馬祖的角色從一處
離島戰地聚落與風景區,提昇到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層次。面對這種文化地位的改變,本府
與縣民都抱持著一種期待的心情,同時也開始思考馬祖未來可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時,新
的發展願景。


  在文建會的支持下,馬祖開啟了推動世界遺產的路,今年已經邁入第三年。積極的以
世界遺產的架構重新整理馬祖的文化資產資料,為日後正式申請世界遺產作準備,以及對
居民進行世界遺產知識的宣導是兩項最主要的工作項目。在 2010 年,馬祖一年一度的學術
盛會「馬祖研究研討會」也以世界遺產為主題,聚焦於馬祖作為世界遺產潛力點與文化景
觀、聚落保存、民俗活動、文化觀光與社區營造之間的關係等議題。另一方面,本縣連續
兩年參加了在澳門舉行的世界遺產與旅遊博覽會,對國際進行宣傳馬祖的世界遺產潛力。


  經過三年的努力,不管是本縣的公部門或鄉親,大家都已經對於世界遺產的概念與馬
祖作為世界遺產的核心價值,有了基本的了解與共識。當然,我們也深知邁向世界遺產,
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各種世遺相關資料的整理與出版更不可少。認識臺灣世界遺產潛力
點「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 全球冷戰時期文化遺產瑰寶」一書,不但深化馬祖作為世界遺產
的論述,更強化了馬祖作為世界遺產的內涵,是馬祖第一本有關世界遺產的專書,將會帶
領更多人清楚的了解馬祖這個美麗島嶼作為世界遺產的潛力所在。




                                連江縣縣長




                                          5
6
序三

  2007 年,我第一次踏上馬祖這一個美麗的島嶼。當飛機著陸踏出機艙,迎著海風吸到
第一口馬祖時,我仍然有些迷惑。雖然從許許多多的報導中,馬祖的點點滴滴我並不陌生,
不過因為缺乏實際的體驗,許多事物仍然有些隔閡。再加上第一次的馬祖行,就遇到了天
氣不佳飛機停飛的情況,最後只好搭上船艦一路搖晃回臺灣的窘境。然而這四年來,我卻
因緣際會的一次又一次的來到馬祖,內心也一次又一次的被馬祖豐沛的文化遺產所觸動。


  2009 年起連續兩年,我以一個外來學者的身份,自不量力的接下馬祖推動加入世界遺
產的計畫,逐一走訪馬祖每一處具有潛力的文化資產,參加了擺瞑與燒塔等重要的民俗活
動,更認識了許多對馬祖文化遺產,有著高度自信心的在地人。二十多年來,我一直關心
著世界遺產的發展,也到過為數眾多的世界遺產,更打從心中期盼臺灣有一天會擁有世界
遺產。馬祖與軍事相關的人事地物所構成的戰地文化景觀,讓我深覺這個期盼是有著實現
的可能性。作為是冷戰時期,自由世界對抗共產世界西太平洋防衛線中一處重要的據點,
馬祖的戰略地位在當時是與德國柏林圍牆、韓國板門店與越南的古芝地道齊名。從歷史物
證的角度來看,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卻是保存最完整,最具真實性的一處。從世界遺產的
角度來看,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更是符合多項標準,具有高度傑出普世性價值,展現獨特
的人與土地互動的結果。


  還有,馬祖人的熱情與熱心,是我雖然曾經被高粱與老酒灌的酩酊大醉,也曾歷經船
舶故障驚魂海上,仍然願意不辭路途遙遠,為馬祖盡一份心力的因素之一。因為,在地居
民的投入與參與,是世界各地近年來申請世界遺產成功的共同關鍵。《認識臺灣世界遺產
潛力點: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 全球冷戰時期文化遺產瑰寶》一書,是我四年來以世界遺產
的架構整理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一項階段性成果。希望此書的出版,能打動更多人的心,
共同為推動馬祖成為世界遺產而努力。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




                                          7
目錄




    序                       3


    前言:從軍事島嶼到世界遺產潛力點        10


    壹、什麼是文化景觀               14
        一、文化景觀的定義           16
        二、文化景觀的種類           17
        三、文化景觀與世界遺產         20
        四、臺灣文化景觀的發展         22


    貳、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形塑           24
        一、馬祖戰地文化遺產的文化景觀特質   26
        二、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構成要件     28


    參、馬祖戰地文化景觀構成元素          40
        一、軍事遺產              42
        二、與軍事相關的遺產          50


                            54
    肆、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價值基準
        一、臺灣文化景觀價值指認        56
        二、世界遺產價值指認          57




8
伍、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保存策略             62
 一、建立執行平台與組織功能              64
 二、公私部門攜手合作                 64
 三、賦予潛力點文化資產法定身份            65


陸、馬祖戰地文化景觀關鍵點個案介紹           66
 一 . 構造物                    68
 1. 戰備坑道                    68
 2. 海防據點與防空洞                80
 3. 指揮部、觀測所、軍營、靶場、山海一家      98
 4. 軍醫院、水庫、播音站、招待所、軍中娛樂場所   110
 二 . 景觀                     118
 1. 標語與雕塑                   118
 三 . 紀念物                    130
 四 . 聚落                     138
 1. 民宅群                     138
 2. 廟宇                      154
 3. 燈塔                      162


參考書目                        170


附錄:馬祖戰地文化景觀關鍵點位置圖           172




                                  9
從軍事島嶼到世界遺產潛力點
      馬祖列島位於中國大陸沿岸之外,面積 29.52            方面,國民政府也在馬祖各地興建了不同型態不
平方公里,由南竿、北竿、高登、亮島、大坵、                    同機能的軍事設施以防止人民解放軍的入侵。
小坵、東莒、西莒、東引、西引等十個島嶼所組
成,每一個島嶼與村落都有各自的特色。由於歷                      雖然臺灣的戒嚴令在民國 74 年(1985 年)
史脈絡及地理區位,馬祖成為東亞地區見證所謂                    7 月 15 日就已解除,而且動員戡亂時期也在民國
「冷戰」的最好案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                    80 年(1991 年)5 月 1 日結束,但金門、馬祖、
緊張情勢中,馬祖是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1954                  東沙與南沙卻仍然基於軍事考量而採取暫行的戒
年 8 月 11 日至 1955 年 5 月 1 日)及第二次臺灣        嚴措施直到民國 81 年(1992 年)11 月 7 日才完
海 峽 危 機(1958 年 8 月 23 日 至 1959 年 1 月 )   全解除戰地前線的角色。馬祖的戰地政務結束之
之主要焦點之一。在兩次危機中,中國大陸解放                    後馬祖隨即回歸於正常的行政運作,也開始受到
軍瘋狂的對金門展開射擊,長達數週,雖然馬祖                    更多的關注。民國 88 年(1999 年)11 月 26 日
只有少數零星的事件,但國民政府卻開始在馬祖                    馬祖國家風景區正式成立,為臺灣第六座國家風
強化軍備及增加軍力,以形塑馬祖成為一個軍事                    景區。戰爭和平紀念公園於民國 92 年(2003 年)
前線。一方面,國民政府在馬祖實施所謂的「戰                    開始進行規劃,93 年(2004 年)起花費鉅資進
地政務」,掌理了所有的軍事與一般行政。另一                    行第一期的整建工程,包括了 06 據點與展示館。


     南竿遠眺                                北竿遠眺




10
當年 11 月 6 日,邀請當時的副總統呂秀蓮親臨    處潛力點,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增加為 17 處 (18
馬祖主持「馬祖戰爭和平紀念公園- 08 據點展示     點 )。民國 99 年(2010 年),為展現金門及馬祖
館」開幕。由於公園內有真實的武器與各種軍用        兩地不同文化屬性特色,更能呈現地方特色及掌
車輛,且位於一個真實的戰地環境中,戰爭和平        握世遺普世性價值,文建會再次召開會議,決議
紀念公園漸漸地發展成為一個兼具教育與休閒機        通過將「金馬戰地文化」修改為「金門戰地文化」
能的場域。民國 98 年(2009 年),新的戰爭和   及「馬祖戰地文化」,因此,「馬祖戰地文化」
平展示館落成開放,展示陳列馬祖戰地時期的各        乃成為 18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中獨立的 1 處,
種文獻與物品。                      馬祖軍事遺產之保存策略明顯的有所改變。


  為使國人保存觀念與國際同步,行政院文化            「 世 界 遺 產 」(World Heritage) 是 聯 合 國
建設委員會於民國 91 年(2002 年)初起陸續徵   教 科 文 組 織(UNESCO) 根 源 於 1972 年 11 月
詢國內專家及函請縣市政府與地方文史工作室提        16 日於會員大會中通過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
報、推薦具「世界遺產」潛力點名單;其後召開        產保護公約》,由「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評選會選出 11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後來再增     Heritage Committee)與「世界遺產基金」(World
加玉山國家公園 1 處,成為 12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   Heritage Fund)於 1976 年運作後推動的世界級
力點。民國 98 年(2009 年)文建會召開「世界   文化保存成果。截至 2011 年 7 月為止,全世界
遺產推動委員會」時,將原「金門島與烈嶼」合        已經有 187 個國家簽署《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
併馬祖調整為「金馬戰地文化」,另建議增列 5       護 公 約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西引遠眺                        東引遠眺




                                                                       11
南竿北海坑道水道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依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世界
遺產分為三類,其分別是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 自 然 遺 產(Natural Heritage)
與 兼 有 二 者 之 複 合 遺 產(Mixed Cultural and
National Heritage)。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
審核通過的世界遺產至 2011 年 7 月為止已有
936 處之多了,其中文化遺產 725 處,自然遺
產 183 處,複合遺產 28 處,位居 153 個國家。
根據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       的精神,
地球上重要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都是人類
祖先所遺留下來的資產,是人類所共有,應妥
善保護,以傳後人。該條約也認定自然與文化
遺產應是一相輔相成的整體,因而制定有一個
標誌,其為外圓內方彼此相連的圖案,方形代
表人造物,圓形代表自然,也有保護地球的寓
意, 兩 者 線 條               世界遺產標誌

相 連 為 一 體,
代表自然與文
化 的 結 合。 從
國家風景區的
觀 光, 到 和 平
紀念公園的紀
念再到世界遺
產潛力點的保存,使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成為
兼容文化遺產與觀光吸引點的雙重身份,擁有
新的社會意義,文建會將馬祖列為世界遺產潛
力點的舉動再次宣示了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擁
有世界遺產必要條件之「傑出普世性價值」。


12
13
一線天據點遠眺




    14
壹
什麼是文化景觀




      15
文化景觀的定義
     依據臺灣新修訂的「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第三款,文化景觀被定義為:指神話、
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依此定義,
文化景觀最後的對象是「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而影響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是否得以成
為文化景觀的乃是「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而「神話、
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一定與「人」有關。換句話說,文化景觀
應被視為人類因為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而與土地互動所產
生的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


     文化景觀這個特定詞語的正式出現可以追溯到 1925 年西方學者索爾(Carl O. Sauer)
在討論「景觀形態學」(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時所提及的概念。他對文化景觀的經
典定義是 :


     文化景觀是某一文化群體利用自然景觀的產物。文化是驅動力,自然是媒介,而
     文化景觀則是結果。


     索爾的文化景觀之說對美國的地理學造成極大的影響,更建立起文化地理學的柏克萊
學派,而不同學者更發展出不同的定義。文化景觀之後漸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與討論,而
開始對文化景觀做出更進一步定義是 1992 年在美國舉行的第 16 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中,將
文化景觀新增於《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中。事實上,在該作業指南中,文化景觀
就有明確的定義:文化景觀是文化資產,同時代表著於《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
第一條所稱的「人類與自然結合之作」。文化景觀闡述了歷經歲月,人類社會與聚落的演
化。這些演化是受它們自然環境所提供的物質限制與(或)機會以及連續的社會、經濟與
文化內在與外在力量所影響。該作業指南也指出,文化景觀一詞包含了人類與其自然環境
互動多樣性的宣示。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National Park Service)美國國家歷史場所註冊處(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與文化景觀基金會(The Cultural Landscape Foundation)等,


16
對文化景觀也有相似的定義:一處文化景觀是一個地理上的地區,包括了與一個歷史事件、
活動或人相關或是展現其它文化價值或美學價值的文化資源(cultural resources)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有時候,文化景觀一個人或一群人與土地互動的結果;有些時候,
文化景觀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的一種理想,並且在當時所創造的結果。文化景觀可能大至數
千英畝的鄉村土地或者小至一戶人家不到一英畝的前庭。文化景觀包括有豪宅莊園、農場、
公共花園、公園、學院校園、墓園、風景優美的公路,甚至是工業場所。哈佛大學文化景
觀研究所(Institute for Cultural Landscape Studies)也清楚的指出:文化景觀不是意指一種
特別的景觀類型,而是意指對於強調歷經歲月人類與自然互動之景觀的一種對應方式。


文化景觀的種類
    在了解「文化資產保存法」與《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中對於文化景觀之定義
後,我們可以進一步來看,究竟那些空間及相關聯之環境可以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四條,正面列舉了數項文化景觀的類別,涵蓋神
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宗教景觀、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景觀、工
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由於過去
我國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中,並沒有文化景觀之概念,因此許多上述的類別在以前均被
以「古蹟」來指定,也造成了文化資產被過度「建築物」化的現象,文化景觀類別的出現,
將有助於不同文化資產之整合。


    《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中將文化景觀分為三種,分別是「人類刻意設計
及 創 造 的 景 觀 」(landscape designed and created intentionally by man)、「 有 機 地 演 變
的 景 觀 」(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 與「 聯 想 的 文 化 景 觀 」(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人類刻意設計及創造的景觀」是三者中最容易指認的,包括了人類為了美
學理由所建之花園或公園。這類的文化景觀經常(但並不必然)與宗教或是其它的紀念性
建築與整體有關。「有機地演變的景觀」乃是導致於一種自發性的社會、經濟、行政與(或)
宗教需要,同時已經藉由與其自然環境之關聯和回應,發展成目前的形式。「聯想的文化
景觀」是較為複雜的文化景觀,其評斷必須取決於與自然環境相關的有力量的宗教、藝術


                                                                            17
與文化聯想,而非是物質性的文化證物,因為這種文化證物可能意義不夠重大,甚且不存
在。


     另外,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文化景觀基金會則認知有四種文化景觀,其分別是「歷
史 場 所 」(Historic Sites)、「 歷 史 性 設 計 景 觀 」(Historic Designed Landscapes)、
「歷史性風土景觀」(Historic Vernacular Landscape)與「人種誌景觀」(Ethnographic
Landscape)。其中「歷史場所」指的是:在歷史事件、活動或人物相關性上具有重大意義
之景觀。「歷史性設計景觀」指的是:一處由景觀建築師、造園匠師、建築師或者是園藝
師依據設計原則有意識設計或規劃的景觀;或者是由一位業餘造園者以一種已被認定風格
所造之景觀。這種景觀可能與景觀建築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人物、趨勢或事件有關;或者闡
明了景觀建築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發展。美學價值在設計景觀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
類的實例包括有公園、校園與豪宅莊園。「歷史性風土景觀」指的是:一處經由人民活動
或是駐居演化而形塑之景觀。經由個人、家庭或社區之社會與文化態度,景觀反映了他們
日常生活上物質、生物與文化特色。機能在風土景觀上扮演著重大的角色。它們可以是像
農莊一樣的單棟資產,或者是像沿著河谷邊之歷史農場區。實例包括了農村、工業複合建
築與農業景觀。「人種誌景觀」指的是一種景觀,包含了與相關的民族所定義為遺產資源
的多樣性自然與文化資源。實例有當代的聚落、宗教聖域與巨大的地質結構物。小規模的
植栽群、動物、生計與儀式場所是常見的元素。這種分類雖然與世界遺產之稱法略有不同,
但就其本質而言,除了歷史場所之外,其餘三類與世界文化遺產中之文化景觀是類似的。


     在 單 一 國 家 方 面, 澳 洲 遺 產 委 員 會 國 家 房 地 產 註 冊 處 (Australian Heritage
Commission's (AHC) Register of the National Estate ) 將文化景觀分為下列幾類: (1) 聯想
的景觀,包含有宗教意義之景觀。( 即景觀其意義及重要性來自於和文化信仰或非物質傳
統,如藝術,文學,民俗,宗教 )、(2) 反映文化過程的景觀,且目前仍活躍中、(3) 和單
一歷史活動或時期相關聯的地區、(4) 表現出歷史堆積的地區、(5) 說明在自然系統下歷史
活動依賴之地區、(6) 線性景觀、(7) 按主題聯結一個景觀的地區、(8) 表現複合主題或複合
價值的地區。日本根據重要的文化性景觀之選定標準,文化審議會文化財分科會也定出幾
項文化景觀的類別,包括:(1) 水稻田、耕地等農業相關的景觀、(2) 茅野、牧野等種植牧


18
德國萊茵河上中游河谷葡萄園




           草和放牧的景觀、(3) 產業用林、防災林等森林利用的景觀、(4) 養殖筏、海苔篊等漁業相
           關的景觀、(5) 貯水池、灌溉水系、港口等水資源利用的景觀、(6) 礦場、採石場、工業區
           等採礦製造相關的景觀、(7) 道路、廣場等交通景觀、(8) 籬笆、圍欄等住家景觀。


                                                       19
由以上世界遺產及不同組織與國   巴姆城泥磚建築群

家的定義可以了解,文化景觀的類別
主要可以區分成概念性的說明人和自
然互動的結果和明確指出文化景觀功
能性的產業、神話傳說、歷史事蹟等
兩大類。世界遺產在美國與澳洲的分
類上雖有些許不同,對於文化景觀皆
未有明確的產業或功能上的定義,然
而日本與臺灣對於文化景觀的態度比
較偏屬於功能性,皆對文化景觀做出
詳細的產業或使用功能定義。


文化景觀與世界遺產
     文化景觀是近年來特別受到重視
的世界遺產類別,因為它們表達了長      葡萄牙皮克島葡萄園文化景觀(王淳熙攝影)

久以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密切關係。
有些文化景觀反應的是一種保證生物
多樣性的永續土地使用模式,有些則
與社區的宗教信仰及傳統習俗有關。
為了讓人類與環境能更永續的發展以
維續更多樣的地球,世界遺產近年內
於是對於文化景觀特別關注。到目前
為止,世界遺產共有超過七十幾處場
所被認定為是文化景觀。


     菲律賓山系梯田可能是一般人
最熟悉的文化景觀,與菲律賓人的生
活生計密不可分,早在 1995 年就被


20
日本紀伊山地高野山墓塚群   列名世界遺產。德國「萊茵河上中游河谷」(Upper Middle
               Rhine Valley)所表達的是兩千年來人類對於自然的介入,如
               聚落、運輸的公共建設與土地使用的持續維持平衡發展結果,
               於 2002 年成為世界遺產。伊朗巴姆城(Bam)雖然被 2003 年
               一場地震嚴重損壞,但世界遺產委員會還是肯定整個巴姆城泥
               磚建築在人與酷熱自然氣候互動的結果,2004 年將其以「巴
               姆城與其文化景觀」(Bam and its Cultural Landscape)列名
               為世界遺產。同樣也是 2004 年列名世界遺產的葡萄牙「皮克
               島葡萄園文化景觀」(Landscape of the Pico Island Vineyard
               Culture)見證了從 15 世紀以來因為葡萄酒釀造所衍生的特殊
               地景,包括葡萄園、酒窖、防風牆與莊園等。


                  日本「紀伊山地之靈場與參詣道」包括熊野三山、吉野 /
               大峰、高野山三個靈場(Sacred Sites,聖域)及通往古都奈
日本石見銀山礦坑遺址     良的朝聖古道,也包括了祭典及植栽,是日本宗教氛圍非常濃
               烈的地方,高野山數十萬個墓塚的場域更令人震憾,於 2004
               年被列名為世界遺產。日本「石見銀山遺址與其文化景觀」
               於 2007 年登錄世界遺產,為亞洲首次登錄的礦業文化景觀。
               石見銀山位於日本本州西南方、約 600 公尺高的山脈,並被
               河谷分割散置,遺留有 16 到 20 世紀的礦脈、熔煉與精煉的
               考古遺跡、礦業聚落,以及橫跨山腳下起伏平原的運輸銀礦路
               線、運輸銀礦至中國與韓國的港口城市,於 2007 年一起以「石
               見銀山遺址與其文化景觀」之名義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英國於 2009 年列名世界遺產的「朋特西斯特水道橋與運河」
               (Pontcysyllte Aqueduct and Canal)位於威爾斯東北部,是水
               利工程的傑作,也強烈的表現了人與土地的互動。2011 年的
               世界遺產名單中,也有多處屬於文化景觀,其中中國杭州「西
               湖文化景觀」更將神話傳說加入了文化景觀之思考中。


                                                            21
英國朋特西斯特水道橋與運河              中國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臺灣文化景觀的發展                      景觀、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
      2005 年,臺灣在「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加入   施及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
了文化景觀,使文化景觀正式成為臺灣的法定文
化資產類別。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3 條第          六年來,臺灣各縣市也陸續展開文化景觀的
3 款,文化景觀被定義為:指神話、傳說、事蹟、        普查工作,已經被登錄的案例也超過 30 處。在這
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          些案例中,以農林漁牧、工業地景、及水利設施
相關連之環境。依此定義,文化景觀最後的對象          數量最多,其中以七美雙心石滬與烏山頭水庫暨
應該是「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而影響空間及          嘉南大圳水利系統最具代表性,也反映了目前國
相關連之環境是否得以成為文化景觀的乃是「神          際上文化景觀發展的趨勢。人類為了生計,而發
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          展出來的各種經濟生產行為,有些不同土地使用
為」。而「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          模式的介入,使得原來的土地產生變化,因而出
生活或儀式行為」一定與「人」有關。換句話說,         現特殊之景觀,此即文化景觀中的「農林漁牧景
文化景觀應被視為人類因為神話、傳說、事蹟、          觀」,其與世界遺產中的「有機演變的景觀」與
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而與土地互動所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之「歷史性風土景觀」之概
產生的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根據「文化資產保          念十分類似。在臺灣,本為一個傳統社會,因此
存法施行細則」第 4 條之條文,臺灣文化景觀的        原來存在著不少較傳統之農林漁牧景觀,如各地
類別包括了「神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          之梯田、特殊作物之農作區(如茶園、菸田、蔗
宗教景觀、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魚牧          田等)。另一方面,臺灣由於是個海島,漁業及

22
養殖業是一大特色,澎湖「七美雙心石滬」也因而被登錄為文化景      嘉南大圳水利系統(王淳熙攝影)

觀。


     工業遺產在近幾年已逐漸成為臺灣文化資產論述及實踐中的一
部份,各地的鹽場、酒廠、水廠或各種具有特色之工廠,如果空間
完整,而廠房或相關設施保存狀況不錯,都可能具有文化景觀之潛
力,臺灣已經登錄的文化景觀中,橋頭糖廠就是一例。在臺灣的鄉
村景觀中,經常可以看到不少水利設施,它們包括有水庫、水圳、
陂塘等。與自然河川湖泊所不同的是,它們均為人工所建造或開
鑿,亦是人類與自然互動所產生之景觀。過去這些水利設施較少成
為文化資產所關注的對象,主要的原因乃是它們除了水壩之外,比
較少有實體而且精緻的建造物,所以受人忽視。然而臺灣部份水利
設施,如各地的水庫、陂塘與水圳,對於當地的社會與經濟發展,
具有深遠的影響,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已被登錄為文化
景觀。由於軍事設施也是臺灣文化景觀的類別之一,馬祖豐富的戰
地遺產將來必然會成為臺灣文化景觀中重要的一部份。


澎湖七美雙心石滬                  橋頭糖廠




                                                     23
馬祖地貌多變的海岸




   24
貳
   馬祖戰地
文化景觀的形塑




      25
馬祖戰地文化遺產的文化景觀特質
     在馬祖被指定為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後,馬祖有價值的軍事遺產如何以世界遺產的
架構來分類並進行保存維護的推動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依臺灣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
的內容,文化資產可分為七類,在第三條中有詳細定義,文化資產,指具有歷史、文化、
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古蹟、歷史建築、聚落(第一類)、 遺址(第二類)、
文化景觀(第三類)、 傳統藝術(第四類)、 民俗及有關文物(第五類)、 古物(第六類)
及自然地景(第七類)。「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二條更進一步定義文資法第三條
第一款所定古蹟及歷史建築,「為年代長久且其重要部分仍完整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
包括祠堂、寺廟、宅第、城郭、關塞、衙署、車站、書院、碑碣、教堂、牌坊、墓葬、堤閘、
燈塔、橋樑及產業設施等」;聚落「為具有歷史風貌或地域特色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
包括原住民部落、荷西時期街區、漢人街庄、清末洋人居留地、日治時期移民村、近代宿
舍及眷村等。」依上述定義,古蹟及歷史建築比較偏向是單棟的構造物,馬祖面狀的軍事
遺產並不適於歸於此類,而聚落又偏向於以常民生活為導向的建築群,馬祖的軍事遺產雖
然是一種群體的分佈,但在屬性上也不適合歸於此類。若是勉強將馬祖的軍事遺產歸類於
古蹟、歷史建築或聚落,也被造成了軍事遺產被過度「建築物」化的現象。


     事實上,若將馬祖的軍事遺產提高到國際的視野,從世界遺產傳統分類的觀點來看,
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相容的可能性。依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世界遺產分為
三類,其分別是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兼有二者之複合遺產。根據條約第一條之定義,文
化遺產包含「文化紀念物」(monuments)、「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與「歷史場所」
(sites)。


     「文化紀念物」一詞指「建築作品、紀念性的雕塑作品與繪畫、具考古特質之元素或
遺構、碑銘、穴居地以及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觀點來看,具有傑出普世性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物件之組合」。應包含從歷史、藝術、建築、科學或是人類學的觀點來看,
具有價值之所有的構造物及其環境、相關的裝置與內涵。依此定義,文化紀念物應包含紀
念性雕塑與繪畫作品、考古地之元素或構造物、碑碣、穴居與上述特徵之所有組合物。「建
築群」一詞指「因為其建築特色、均質性、或者是於景觀中的位置,從歷史、藝術或科學


26
前納粹德國奧斯維辛 - 比克瑙集中營(來源:UNESCO 網站)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原爆遺址)(來源:UNESCO 網站)




的觀點來看,具有傑出普世性價值之分散的或是                    Nazi Concentration and Extermination Camp) 與
連續的一群建築」。「歷史場所」一詞指「存有                    1996 年列名世界遺產的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
人造物或者兼有人造物與自然,並且從歷史、美                    (原爆遺址)」。納粹德國奧斯維辛 - 比克瑙集
學、民族學或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具有傑出普世                    中營戒備森嚴,四周圍滿佈電網,設有哨所看臺、
性價值之地區」。依照這些定義,馬祖的燈塔、                    絞形架、毒氣殺人室和焚屍爐等,現場展現了納
民間信仰廟宇、考古出土遺構及碑碣都是屬於文                    粹德國在此集中營,也就是納粹第三帝國最大的
化紀念物的範圍,聚落是屬於建築群,考古遺址                    滅絕營中執行種族滅絕政策的狀況。奧斯維辛是
為歷史場所。不過包含不同元素的軍事遺產卻不                    二十世紀人類對其同類進行殘酷虐殺的見證。世
適合被單獨地歸於上述三種傳統的分類中。                      界遺產將此集中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最主
                                         要的目的無非是要提醒世人戰爭與仇恨的可怕。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戰爭是一種具有毀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是 1945 年 8 月 6 日廣島原子
滅性的行為,但卻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事。近年來,                   彈爆炸區留下的唯一一處遺留下的真實歷史見
世界各國有一種將戰爭之災難與仇恨,轉化為具                    證。戰後,在許多人(包括身受其害的廣島市民)
體的文化遺產加以紀念之趨勢。最有名的當然是                    努力之下,這個遺址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一直
1979 年列名世界遺產的波蘭「前納粹德國奧斯維                 保持著遭受原子彈襲擊後的樣子。作為世界遺產,
辛 - 比克瑙集中營」(Auschwitz Birkenau -German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不僅是人類歷史上創造的最具


                                                                                   27
文化紀念物    建築作品                   燈塔、民間信仰廟宇
              紀念性的雕塑作品               大型公共藝術或雕像
              紀念性的繪畫
              具考古特質之元素或遺構            考古出土遺構
              碑銘                     碑碣
              穴居地
 世界           歷史、藝術或科學傑出普世性價值物件之組                     馬祖
 文化           合                                       文化
 遺產 建築群       分散的或是連續的一群建築           聚落、產業設施          遺產

     歷史場所     存有人造物或者兼有人造物與自然,從歷史、
              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具有傑
              出普世性價值之地區
     文化景觀     從文化相關觀點,發生過或影響人類歷史的 軍事設施與戰地生活相關的其他類文化
              地景,特別是人與自然互動的結果。    資產
     文化路徑     一種文化活動發生過程中行經之處與周邊環
              境

                    世界文化遺產與馬祖文化遺產分類對照表



毀滅性力量的象徵,而且體現了全世界人們追求         整體。也就是說,馬祖的戰地化景觀因為涉及到
和平,最終全面銷毀核武器的願望。              大量的人與土地互動的結果,從世界遺產的分類
                              基準來看,是一種文化景觀。不過這並不意謂著
     臺灣由於時空背景特殊,也經歷了幾次戰爭,     馬祖的軍事設施等同於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因
尤其在前線的金門與馬祖,更留下許多與戰爭相         為文化景觀是一種整體性及包容性的文化遺產概
關之設施,這些設施因為金馬地區過去實施戰地         念,因此可以擴大到與戰地生活相關的其他類文
政務,因此大部分得以被保存下來,成為一種相         化資產。
當特殊之空間元素,有成為文化景觀之潛力。如
果依臺灣 2005 年於「文化資產保存法」新增訂      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構成要件
「文化景觀」的定義來看,馬祖的「軍事設施」           作為一種整體性的文化遺產概念,文化景觀
毫無疑問的應是被歸類於文化景觀,成為「馬祖         必須包含有「人」、「事」、「地」、「物」四
戰地文化景觀」。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是因為         項構成要件及時間因素。也就是文化景觀必須有
人類為了軍事的需求,與馬祖的土地產生互動的         「人物」或「人民」的要件,有「事件」或「活

28
便是軍人的數量大幅減少,但因為馬祖面積也小,
            文化景觀            所以處處仍然可以見到軍人的身影,軍人因而成
                            為戰地文化景觀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要件。

        整體性文化遺產                在百姓方面,馬祖的開發可以追溯到元朝,
                            當時與大陸福州沿海往來密切,大約明清之時曾
                            有倭寇盤據,明末清初開始有福州沿海漁民移居
                            常住。直至清嘉慶年間,連江縣居民看中馬祖島
   人     事        地   物
                            嶼豐富的漁產資源,開始離鄉背景移民於此,民
                            國初年又一波移民自福建長樂縣渡海定居,為便
                            於捕漁作業,以灣澳為原點,發展出一澳一村的
              時             聚落模式,也為島上帶來閩東文化及信仰。現有
                            居民共有 89 姓,以陳、林、曹、王、劉姓人口最
           文化景觀構成要件         多。截至 2011 年 7 月,馬祖設籍人口共有 9991
                            人;其中南竿最多,有 5909 人;北竿次之,有
動」的要件,有「環境」或「土地」的要件及有       1937 人;莒光與東引分別有 1168 人與 1077 人。
「構造物」或「文物」的要件,而且還必須累積       馬祖也是全臺灣地區唯一以福州話為主要語言的
一定的時間。換句話說,文化景觀的形塑是「人」      縣市,當地人多稱為「平話」或「馬祖話」。從
為了「事」,長「時」間與「地」互動後,形成
的一種景「物」。                     軍人是馬祖戰地文化景觀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要件(採自《馬
                             祖民俗文物館老照片徵集》)


(一)人-軍人與百姓
  人是文化景觀的首要構成要件,包括軍人與
當地百姓。在軍人方面,從 1949 年的反共游擊軍
到韓戰爆發後大量軍隊的進駐,再到 1993 年馬祖
終止了全面軍管,大量國軍從島嶼各個角落撤出,
不同時期的軍人數量變化很大。在最高峰,馬祖
的駐軍曾達五萬人之多,現在則只剩數千人。即


                                                         29
軍人的背影已是馬祖聚落中的一部份             軍人形塑了馬祖戰地氛圍




     戰地政務時期軍人協助居民耕作情形(採自《馬祖民俗文物   參與節慶活動的馬祖居民
     館老照片徵集》)




過去戰地政務時期國軍經常協助百姓各種事務,             活動、信仰宣導活動、民間社會在軍事化影響下
軍民共體時艱的生活到現在多樣發展的生活,馬             的生活,以及其它活動,活動的對象包括軍人與
祖的居民一直是馬祖戰地文化景觀中的核心元              百姓。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是因為特殊時空下
素。                                的政策,使大量軍隊和武器到臨到一個原本純樸
                                  的小島上,開啟了島嶼數十年來的戰地宿命。
(二)事-軍事行動與戰地生活
      人類活動,也就是「事」,是形塑文化景觀           1. 軍事行動
的構成要件之一,這些人類活動大致可分為軍事               軍事行動是形塑出馬祖戰地文化景觀最主要


30
的人類活動,不但塑造出軍事景觀的有形元素,也
發展出無形的戰地文化。因為馬祖未曾有大規模的
戰爭發生,馬祖的軍事活動乃指以防衛為主要考量
的軍事演練及軍事業設施構築為主所進行的活動及
其他與軍事相關的活動。在成為中華民國的前線島
嶼之後,馬祖由於實施戰地政務並帶來大量的軍事
活動,島上人們的生活開始與軍事化息息相關。由
於馬祖土地貧脊、天然資源不足,為維持駐軍生活
                          以軍事為主的行動是馬祖戰地政務時期頻繁的活動(採
所需,開山造林、廣植經濟作物,終於讓馬祖擺脫    自《馬祖民俗文物館老照片徵集》)
過去童山濯濯的樣貌,成為綠意盎然的島嶼,人類
活動也漸漸從初期利用海洋及沿海為主,發展而成
為整體島嶼的土地資源。為了建構堅固的防禦工
事,除了在島上各個擁有戰略價值的地點興建地上
工事之外,也利用自然環境挖掘花崗岩石構築地下
據點及坑道,並建立連結各點之間的軍事活動的交
通運輸系統,軍事活動改變了原有馬祖的地貌。


  軍方進行的軍事活動對地景造成較大變化者包    馬祖昔日童山濯濯樣貌(採自《馬祖民俗文物館老照片
括開墾土地造林、建水庫、炸山並挖鑿地下化設施、   徵集》)
                          馬祖今日處處綠意盎然景象
鋪設戰備道路和建立防禦工事,處處展現「人定勝
天」的精神,完完全全改變了馬祖原有的自然景觀。
然而這些為了軍事目地而採取的行動,多數是順應
既有地形地貌和自然環境,保有自然與具體元素共
存的景象,成為戰地文化景觀的必要條件。民間進
行的軍事活動除了配合軍方建造軍事設施外,所居
住的環境也受到軍事化影響,聚落轉型成戰鬥村和
村落中與軍事相關的設施的出現都是民間軍事活動
的結果。


                                                 31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1 matsu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Jaing Lai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Ryan Hsu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Yvonne 99
 
世界文化與遺產せかいいさん World Heritage Site
世界文化與遺產せかいいさん World Heritage Site世界文化與遺產せかいいさん World Heritage Site
世界文化與遺產せかいいさん World Heritage Sitexilin peng
 
World Heritage 世界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世界文化遺產World Heritage 世界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世界文化遺產Rita Hsu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Jaing Lai
 
World heritage
World heritageWorld heritage
World heritagepsjlew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Jaing Lai
 
世界遺產 周劍生World Heritage Site せかいいさん
世界遺產 周劍生World Heritage Site   せかいいさん世界遺產 周劍生World Heritage Site   せかいいさん
世界遺產 周劍生World Heritage Site せかいいさんxilin peng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meikochen
 
Zhou jiansen unesco worldheritage
Zhou jiansen unesco worldheritageZhou jiansen unesco worldheritage
Zhou jiansen unesco worldheritageRay-Hsin Chang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lys167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Jaing Lai
 
潇洒走世界 联合国推荐一定要去28个地方
潇洒走世界 联合国推荐一定要去28个地方潇洒走世界 联合国推荐一定要去28个地方
潇洒走世界 联合国推荐一定要去28个地方He Yan
 
從圓山貝塚到人類世地層140825
從圓山貝塚到人類世地層140825從圓山貝塚到人類世地層140825
從圓山貝塚到人類世地層140825四朵 孫
 

Similar to 1 matsu (17)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與遺產せかいいさん World Heritage Site
世界文化與遺產せかいいさん World Heritage Site世界文化與遺產せかいいさん World Heritage Site
世界文化與遺產せかいいさん World Heritage Site
 
World Heritage 世界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世界文化遺產World Heritage 世界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World heritageWorld heritage
World heritage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遺產 周劍生World Heritage Site せかいいさん
世界遺產 周劍生World Heritage Site   せかいいさん世界遺產 周劍生World Heritage Site   せかいいさん
世界遺產 周劍生World Heritage Site せかいいさん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
 
Zhou jiansen unesco worldheritage
Zhou jiansen unesco worldheritageZhou jiansen unesco worldheritage
Zhou jiansen unesco worldheritage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121 pdfsam mastu
121 pdfsam mastu121 pdfsam mastu
121 pdfsam mastu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Rev1)
 
景美發展與本次爭議大事記
景美發展與本次爭議大事記景美發展與本次爭議大事記
景美發展與本次爭議大事記
 
潇洒走世界 联合国推荐一定要去28个地方
潇洒走世界 联合国推荐一定要去28个地方潇洒走世界 联合国推荐一定要去28个地方
潇洒走世界 联合国推荐一定要去28个地方
 
從圓山貝塚到人類世地層140825
從圓山貝塚到人類世地層140825從圓山貝塚到人類世地層140825
從圓山貝塚到人類世地層140825
 

1 matsu

  • 1.
  • 2. 馬 認識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戰地文化景觀 全球冷戰時期文化遺產瑰寶 祖 傅朝卿 著 1
  • 3. 2
  • 4. 序一 「世界遺產」概念源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根源於 1972 年會員大會中通過的《世界 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由「世界遺產委員會」與「世界遺產基金」所推動的世界級文化遺產保 存大業。過去由於政治因素,臺灣未能主動參與。二十一世紀初,臺灣開始積極尋找在地稀世珍藏, 爭取列名其中而得與國際接軌,展現了我國強烈參與國際文化事務的企圖心。 2009 年,「馬祖戰地文化」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列入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意謂著 馬祖文化資產已從國家風景區的層級,提昇至世界的脈絡中,更明確宣示馬祖軍事遺產擁有世界遺產 必要條件之「顯著的普世性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2010 年,馬祖戰地文化更脫離「金 馬戰地文化」,進一步成為獨立項目的世界遺產潛力點。事實上,馬祖軍事遺產的價值在過去曾一度 被與東西柏林間的柏林圍牆、南北韓之間的板門店,以及越南胡志明市之古芝地道相提並論,並且歸 類為具有歷史價值的軍事遺產,見證了當時的冷戰風雲。 在臺灣十八處世界遺產潛力點中,馬祖不僅有密度極高的島嶼軍事設施群,更有獨特的閩東聚落, 二者交織成綿密的文化遺產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 全球冷戰時期文化遺產瑰寶》即是以豐富的 軍事遺產為主題,將作為全球冷戰文化遺跡的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各項資料編纂成專書,藉以達成本處 推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目的。本書作者傅朝卿教授亦是臺灣推動世界遺產重要推手之一,研究世界遺 產超過二十年,實地走訪兩百多處世界遺產,過去三年來一直親身投入馬祖文化資產保存實際工作, 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未來能有更多有志之士,參與臺灣文化資產保存。 發掘及保存「世界遺產」的推動將於 2012 年邁入第四十年,相信本書的編印,有助於讓更多人 得以細細品味馬祖動人的文化魅力與自然風貌,提高地方居民與全臺民眾對保存馬祖文化資產的認同 感及參與度,而更進一步投入馬祖推動申請登錄世界遺產行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任 3
  • 5. 4
  • 6. 序二 2009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馬祖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馬祖的角色從一處 離島戰地聚落與風景區,提昇到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層次。面對這種文化地位的改變,本府 與縣民都抱持著一種期待的心情,同時也開始思考馬祖未來可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時,新 的發展願景。 在文建會的支持下,馬祖開啟了推動世界遺產的路,今年已經邁入第三年。積極的以 世界遺產的架構重新整理馬祖的文化資產資料,為日後正式申請世界遺產作準備,以及對 居民進行世界遺產知識的宣導是兩項最主要的工作項目。在 2010 年,馬祖一年一度的學術 盛會「馬祖研究研討會」也以世界遺產為主題,聚焦於馬祖作為世界遺產潛力點與文化景 觀、聚落保存、民俗活動、文化觀光與社區營造之間的關係等議題。另一方面,本縣連續 兩年參加了在澳門舉行的世界遺產與旅遊博覽會,對國際進行宣傳馬祖的世界遺產潛力。 經過三年的努力,不管是本縣的公部門或鄉親,大家都已經對於世界遺產的概念與馬 祖作為世界遺產的核心價值,有了基本的了解與共識。當然,我們也深知邁向世界遺產, 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各種世遺相關資料的整理與出版更不可少。認識臺灣世界遺產潛力 點「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 全球冷戰時期文化遺產瑰寶」一書,不但深化馬祖作為世界遺產 的論述,更強化了馬祖作為世界遺產的內涵,是馬祖第一本有關世界遺產的專書,將會帶 領更多人清楚的了解馬祖這個美麗島嶼作為世界遺產的潛力所在。 連江縣縣長 5
  • 7. 6
  • 8. 序三 2007 年,我第一次踏上馬祖這一個美麗的島嶼。當飛機著陸踏出機艙,迎著海風吸到 第一口馬祖時,我仍然有些迷惑。雖然從許許多多的報導中,馬祖的點點滴滴我並不陌生, 不過因為缺乏實際的體驗,許多事物仍然有些隔閡。再加上第一次的馬祖行,就遇到了天 氣不佳飛機停飛的情況,最後只好搭上船艦一路搖晃回臺灣的窘境。然而這四年來,我卻 因緣際會的一次又一次的來到馬祖,內心也一次又一次的被馬祖豐沛的文化遺產所觸動。 2009 年起連續兩年,我以一個外來學者的身份,自不量力的接下馬祖推動加入世界遺 產的計畫,逐一走訪馬祖每一處具有潛力的文化資產,參加了擺瞑與燒塔等重要的民俗活 動,更認識了許多對馬祖文化遺產,有著高度自信心的在地人。二十多年來,我一直關心 著世界遺產的發展,也到過為數眾多的世界遺產,更打從心中期盼臺灣有一天會擁有世界 遺產。馬祖與軍事相關的人事地物所構成的戰地文化景觀,讓我深覺這個期盼是有著實現 的可能性。作為是冷戰時期,自由世界對抗共產世界西太平洋防衛線中一處重要的據點, 馬祖的戰略地位在當時是與德國柏林圍牆、韓國板門店與越南的古芝地道齊名。從歷史物 證的角度來看,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卻是保存最完整,最具真實性的一處。從世界遺產的 角度來看,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更是符合多項標準,具有高度傑出普世性價值,展現獨特 的人與土地互動的結果。 還有,馬祖人的熱情與熱心,是我雖然曾經被高粱與老酒灌的酩酊大醉,也曾歷經船 舶故障驚魂海上,仍然願意不辭路途遙遠,為馬祖盡一份心力的因素之一。因為,在地居 民的投入與參與,是世界各地近年來申請世界遺產成功的共同關鍵。《認識臺灣世界遺產 潛力點: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 全球冷戰時期文化遺產瑰寶》一書,是我四年來以世界遺產 的架構整理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一項階段性成果。希望此書的出版,能打動更多人的心, 共同為推動馬祖成為世界遺產而努力。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 7
  • 9. 目錄 序 3 前言:從軍事島嶼到世界遺產潛力點 10 壹、什麼是文化景觀 14 一、文化景觀的定義 16 二、文化景觀的種類 17 三、文化景觀與世界遺產 20 四、臺灣文化景觀的發展 22 貳、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形塑 24 一、馬祖戰地文化遺產的文化景觀特質 26 二、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構成要件 28 參、馬祖戰地文化景觀構成元素 40 一、軍事遺產 42 二、與軍事相關的遺產 50 54 肆、馬祖戰地文化景觀價值基準 一、臺灣文化景觀價值指認 56 二、世界遺產價值指認 57 8
  • 10. 伍、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保存策略 62 一、建立執行平台與組織功能 64 二、公私部門攜手合作 64 三、賦予潛力點文化資產法定身份 65 陸、馬祖戰地文化景觀關鍵點個案介紹 66 一 . 構造物 68 1. 戰備坑道 68 2. 海防據點與防空洞 80 3. 指揮部、觀測所、軍營、靶場、山海一家 98 4. 軍醫院、水庫、播音站、招待所、軍中娛樂場所 110 二 . 景觀 118 1. 標語與雕塑 118 三 . 紀念物 130 四 . 聚落 138 1. 民宅群 138 2. 廟宇 154 3. 燈塔 162 參考書目 170 附錄:馬祖戰地文化景觀關鍵點位置圖 172 9
  • 11. 從軍事島嶼到世界遺產潛力點 馬祖列島位於中國大陸沿岸之外,面積 29.52 方面,國民政府也在馬祖各地興建了不同型態不 平方公里,由南竿、北竿、高登、亮島、大坵、 同機能的軍事設施以防止人民解放軍的入侵。 小坵、東莒、西莒、東引、西引等十個島嶼所組 成,每一個島嶼與村落都有各自的特色。由於歷 雖然臺灣的戒嚴令在民國 74 年(1985 年) 史脈絡及地理區位,馬祖成為東亞地區見證所謂 7 月 15 日就已解除,而且動員戡亂時期也在民國 「冷戰」的最好案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 80 年(1991 年)5 月 1 日結束,但金門、馬祖、 緊張情勢中,馬祖是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1954 東沙與南沙卻仍然基於軍事考量而採取暫行的戒 年 8 月 11 日至 1955 年 5 月 1 日)及第二次臺灣 嚴措施直到民國 81 年(1992 年)11 月 7 日才完 海 峽 危 機(1958 年 8 月 23 日 至 1959 年 1 月 ) 全解除戰地前線的角色。馬祖的戰地政務結束之 之主要焦點之一。在兩次危機中,中國大陸解放 後馬祖隨即回歸於正常的行政運作,也開始受到 軍瘋狂的對金門展開射擊,長達數週,雖然馬祖 更多的關注。民國 88 年(1999 年)11 月 26 日 只有少數零星的事件,但國民政府卻開始在馬祖 馬祖國家風景區正式成立,為臺灣第六座國家風 強化軍備及增加軍力,以形塑馬祖成為一個軍事 景區。戰爭和平紀念公園於民國 92 年(2003 年) 前線。一方面,國民政府在馬祖實施所謂的「戰 開始進行規劃,93 年(2004 年)起花費鉅資進 地政務」,掌理了所有的軍事與一般行政。另一 行第一期的整建工程,包括了 06 據點與展示館。 南竿遠眺 北竿遠眺 10
  • 12. 當年 11 月 6 日,邀請當時的副總統呂秀蓮親臨 處潛力點,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增加為 17 處 (18 馬祖主持「馬祖戰爭和平紀念公園- 08 據點展示 點 )。民國 99 年(2010 年),為展現金門及馬祖 館」開幕。由於公園內有真實的武器與各種軍用 兩地不同文化屬性特色,更能呈現地方特色及掌 車輛,且位於一個真實的戰地環境中,戰爭和平 握世遺普世性價值,文建會再次召開會議,決議 紀念公園漸漸地發展成為一個兼具教育與休閒機 通過將「金馬戰地文化」修改為「金門戰地文化」 能的場域。民國 98 年(2009 年),新的戰爭和 及「馬祖戰地文化」,因此,「馬祖戰地文化」 平展示館落成開放,展示陳列馬祖戰地時期的各 乃成為 18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中獨立的 1 處, 種文獻與物品。 馬祖軍事遺產之保存策略明顯的有所改變。 為使國人保存觀念與國際同步,行政院文化 「 世 界 遺 產 」(World Heritage) 是 聯 合 國 建設委員會於民國 91 年(2002 年)初起陸續徵 教 科 文 組 織(UNESCO) 根 源 於 1972 年 11 月 詢國內專家及函請縣市政府與地方文史工作室提 16 日於會員大會中通過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 報、推薦具「世界遺產」潛力點名單;其後召開 產保護公約》,由「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評選會選出 11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後來再增 Heritage Committee)與「世界遺產基金」(World 加玉山國家公園 1 處,成為 12 處臺灣世界遺產潛 Heritage Fund)於 1976 年運作後推動的世界級 力點。民國 98 年(2009 年)文建會召開「世界 文化保存成果。截至 2011 年 7 月為止,全世界 遺產推動委員會」時,將原「金門島與烈嶼」合 已經有 187 個國家簽署《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 併馬祖調整為「金馬戰地文化」,另建議增列 5 護 公 約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西引遠眺 東引遠眺 11
  • 13. 南竿北海坑道水道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依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世界 遺產分為三類,其分別是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 自 然 遺 產(Natural Heritage) 與 兼 有 二 者 之 複 合 遺 產(Mixed Cultural and National Heritage)。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 審核通過的世界遺產至 2011 年 7 月為止已有 936 處之多了,其中文化遺產 725 處,自然遺 產 183 處,複合遺產 28 處,位居 153 個國家。 根據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 的精神, 地球上重要的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都是人類 祖先所遺留下來的資產,是人類所共有,應妥 善保護,以傳後人。該條約也認定自然與文化 遺產應是一相輔相成的整體,因而制定有一個 標誌,其為外圓內方彼此相連的圖案,方形代 表人造物,圓形代表自然,也有保護地球的寓 意, 兩 者 線 條 世界遺產標誌 相 連 為 一 體, 代表自然與文 化 的 結 合。 從 國家風景區的 觀 光, 到 和 平 紀念公園的紀 念再到世界遺 產潛力點的保存,使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成為 兼容文化遺產與觀光吸引點的雙重身份,擁有 新的社會意義,文建會將馬祖列為世界遺產潛 力點的舉動再次宣示了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擁 有世界遺產必要條件之「傑出普世性價值」。 12
  • 14. 13
  • 17. 文化景觀的定義 依據臺灣新修訂的「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第三款,文化景觀被定義為:指神話、 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依此定義, 文化景觀最後的對象是「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而影響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是否得以成 為文化景觀的乃是「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而「神話、 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一定與「人」有關。換句話說,文化景觀 應被視為人類因為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而與土地互動所產 生的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 文化景觀這個特定詞語的正式出現可以追溯到 1925 年西方學者索爾(Carl O. Sauer) 在討論「景觀形態學」(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時所提及的概念。他對文化景觀的經 典定義是 : 文化景觀是某一文化群體利用自然景觀的產物。文化是驅動力,自然是媒介,而 文化景觀則是結果。 索爾的文化景觀之說對美國的地理學造成極大的影響,更建立起文化地理學的柏克萊 學派,而不同學者更發展出不同的定義。文化景觀之後漸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與討論,而 開始對文化景觀做出更進一步定義是 1992 年在美國舉行的第 16 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中,將 文化景觀新增於《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中。事實上,在該作業指南中,文化景觀 就有明確的定義:文化景觀是文化資產,同時代表著於《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 第一條所稱的「人類與自然結合之作」。文化景觀闡述了歷經歲月,人類社會與聚落的演 化。這些演化是受它們自然環境所提供的物質限制與(或)機會以及連續的社會、經濟與 文化內在與外在力量所影響。該作業指南也指出,文化景觀一詞包含了人類與其自然環境 互動多樣性的宣示。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National Park Service)美國國家歷史場所註冊處(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與文化景觀基金會(The Cultural Landscape Foundation)等, 16
  • 18. 對文化景觀也有相似的定義:一處文化景觀是一個地理上的地區,包括了與一個歷史事件、 活動或人相關或是展現其它文化價值或美學價值的文化資源(cultural resources)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有時候,文化景觀一個人或一群人與土地互動的結果;有些時候, 文化景觀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的一種理想,並且在當時所創造的結果。文化景觀可能大至數 千英畝的鄉村土地或者小至一戶人家不到一英畝的前庭。文化景觀包括有豪宅莊園、農場、 公共花園、公園、學院校園、墓園、風景優美的公路,甚至是工業場所。哈佛大學文化景 觀研究所(Institute for Cultural Landscape Studies)也清楚的指出:文化景觀不是意指一種 特別的景觀類型,而是意指對於強調歷經歲月人類與自然互動之景觀的一種對應方式。 文化景觀的種類 在了解「文化資產保存法」與《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中對於文化景觀之定義 後,我們可以進一步來看,究竟那些空間及相關聯之環境可以被登錄為文化景觀?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四條,正面列舉了數項文化景觀的類別,涵蓋神 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宗教景觀、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景觀、工 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由於過去 我國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中,並沒有文化景觀之概念,因此許多上述的類別在以前均被 以「古蹟」來指定,也造成了文化資產被過度「建築物」化的現象,文化景觀類別的出現, 將有助於不同文化資產之整合。 《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中將文化景觀分為三種,分別是「人類刻意設計 及 創 造 的 景 觀 」(landscape designed and created intentionally by man)、「 有 機 地 演 變 的 景 觀 」(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 與「 聯 想 的 文 化 景 觀 」(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人類刻意設計及創造的景觀」是三者中最容易指認的,包括了人類為了美 學理由所建之花園或公園。這類的文化景觀經常(但並不必然)與宗教或是其它的紀念性 建築與整體有關。「有機地演變的景觀」乃是導致於一種自發性的社會、經濟、行政與(或) 宗教需要,同時已經藉由與其自然環境之關聯和回應,發展成目前的形式。「聯想的文化 景觀」是較為複雜的文化景觀,其評斷必須取決於與自然環境相關的有力量的宗教、藝術 17
  • 19. 與文化聯想,而非是物質性的文化證物,因為這種文化證物可能意義不夠重大,甚且不存 在。 另外,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文化景觀基金會則認知有四種文化景觀,其分別是「歷 史 場 所 」(Historic Sites)、「 歷 史 性 設 計 景 觀 」(Historic Designed Landscapes)、 「歷史性風土景觀」(Historic Vernacular Landscape)與「人種誌景觀」(Ethnographic Landscape)。其中「歷史場所」指的是:在歷史事件、活動或人物相關性上具有重大意義 之景觀。「歷史性設計景觀」指的是:一處由景觀建築師、造園匠師、建築師或者是園藝 師依據設計原則有意識設計或規劃的景觀;或者是由一位業餘造園者以一種已被認定風格 所造之景觀。這種景觀可能與景觀建築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人物、趨勢或事件有關;或者闡 明了景觀建築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發展。美學價值在設計景觀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 類的實例包括有公園、校園與豪宅莊園。「歷史性風土景觀」指的是:一處經由人民活動 或是駐居演化而形塑之景觀。經由個人、家庭或社區之社會與文化態度,景觀反映了他們 日常生活上物質、生物與文化特色。機能在風土景觀上扮演著重大的角色。它們可以是像 農莊一樣的單棟資產,或者是像沿著河谷邊之歷史農場區。實例包括了農村、工業複合建 築與農業景觀。「人種誌景觀」指的是一種景觀,包含了與相關的民族所定義為遺產資源 的多樣性自然與文化資源。實例有當代的聚落、宗教聖域與巨大的地質結構物。小規模的 植栽群、動物、生計與儀式場所是常見的元素。這種分類雖然與世界遺產之稱法略有不同, 但就其本質而言,除了歷史場所之外,其餘三類與世界文化遺產中之文化景觀是類似的。 在 單 一 國 家 方 面, 澳 洲 遺 產 委 員 會 國 家 房 地 產 註 冊 處 (Australian Heritage Commission's (AHC) Register of the National Estate ) 將文化景觀分為下列幾類: (1) 聯想 的景觀,包含有宗教意義之景觀。( 即景觀其意義及重要性來自於和文化信仰或非物質傳 統,如藝術,文學,民俗,宗教 )、(2) 反映文化過程的景觀,且目前仍活躍中、(3) 和單 一歷史活動或時期相關聯的地區、(4) 表現出歷史堆積的地區、(5) 說明在自然系統下歷史 活動依賴之地區、(6) 線性景觀、(7) 按主題聯結一個景觀的地區、(8) 表現複合主題或複合 價值的地區。日本根據重要的文化性景觀之選定標準,文化審議會文化財分科會也定出幾 項文化景觀的類別,包括:(1) 水稻田、耕地等農業相關的景觀、(2) 茅野、牧野等種植牧 18
  • 20. 德國萊茵河上中游河谷葡萄園 草和放牧的景觀、(3) 產業用林、防災林等森林利用的景觀、(4) 養殖筏、海苔篊等漁業相 關的景觀、(5) 貯水池、灌溉水系、港口等水資源利用的景觀、(6) 礦場、採石場、工業區 等採礦製造相關的景觀、(7) 道路、廣場等交通景觀、(8) 籬笆、圍欄等住家景觀。 19
  • 21. 由以上世界遺產及不同組織與國 巴姆城泥磚建築群 家的定義可以了解,文化景觀的類別 主要可以區分成概念性的說明人和自 然互動的結果和明確指出文化景觀功 能性的產業、神話傳說、歷史事蹟等 兩大類。世界遺產在美國與澳洲的分 類上雖有些許不同,對於文化景觀皆 未有明確的產業或功能上的定義,然 而日本與臺灣對於文化景觀的態度比 較偏屬於功能性,皆對文化景觀做出 詳細的產業或使用功能定義。 文化景觀與世界遺產 文化景觀是近年來特別受到重視 的世界遺產類別,因為它們表達了長 葡萄牙皮克島葡萄園文化景觀(王淳熙攝影) 久以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密切關係。 有些文化景觀反應的是一種保證生物 多樣性的永續土地使用模式,有些則 與社區的宗教信仰及傳統習俗有關。 為了讓人類與環境能更永續的發展以 維續更多樣的地球,世界遺產近年內 於是對於文化景觀特別關注。到目前 為止,世界遺產共有超過七十幾處場 所被認定為是文化景觀。 菲律賓山系梯田可能是一般人 最熟悉的文化景觀,與菲律賓人的生 活生計密不可分,早在 1995 年就被 20
  • 22. 日本紀伊山地高野山墓塚群 列名世界遺產。德國「萊茵河上中游河谷」(Upper Middle Rhine Valley)所表達的是兩千年來人類對於自然的介入,如 聚落、運輸的公共建設與土地使用的持續維持平衡發展結果, 於 2002 年成為世界遺產。伊朗巴姆城(Bam)雖然被 2003 年 一場地震嚴重損壞,但世界遺產委員會還是肯定整個巴姆城泥 磚建築在人與酷熱自然氣候互動的結果,2004 年將其以「巴 姆城與其文化景觀」(Bam and its Cultural Landscape)列名 為世界遺產。同樣也是 2004 年列名世界遺產的葡萄牙「皮克 島葡萄園文化景觀」(Landscape of the Pico Island Vineyard Culture)見證了從 15 世紀以來因為葡萄酒釀造所衍生的特殊 地景,包括葡萄園、酒窖、防風牆與莊園等。 日本「紀伊山地之靈場與參詣道」包括熊野三山、吉野 / 大峰、高野山三個靈場(Sacred Sites,聖域)及通往古都奈 日本石見銀山礦坑遺址 良的朝聖古道,也包括了祭典及植栽,是日本宗教氛圍非常濃 烈的地方,高野山數十萬個墓塚的場域更令人震憾,於 2004 年被列名為世界遺產。日本「石見銀山遺址與其文化景觀」 於 2007 年登錄世界遺產,為亞洲首次登錄的礦業文化景觀。 石見銀山位於日本本州西南方、約 600 公尺高的山脈,並被 河谷分割散置,遺留有 16 到 20 世紀的礦脈、熔煉與精煉的 考古遺跡、礦業聚落,以及橫跨山腳下起伏平原的運輸銀礦路 線、運輸銀礦至中國與韓國的港口城市,於 2007 年一起以「石 見銀山遺址與其文化景觀」之名義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英國於 2009 年列名世界遺產的「朋特西斯特水道橋與運河」 (Pontcysyllte Aqueduct and Canal)位於威爾斯東北部,是水 利工程的傑作,也強烈的表現了人與土地的互動。2011 年的 世界遺產名單中,也有多處屬於文化景觀,其中中國杭州「西 湖文化景觀」更將神話傳說加入了文化景觀之思考中。 21
  • 23. 英國朋特西斯特水道橋與運河 中國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臺灣文化景觀的發展 景觀、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 2005 年,臺灣在「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加入 施及其他人類與自然互動而形成之景觀」。 了文化景觀,使文化景觀正式成為臺灣的法定文 化資產類別。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3 條第 六年來,臺灣各縣市也陸續展開文化景觀的 3 款,文化景觀被定義為:指神話、傳說、事蹟、 普查工作,已經被登錄的案例也超過 30 處。在這 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 些案例中,以農林漁牧、工業地景、及水利設施 相關連之環境。依此定義,文化景觀最後的對象 數量最多,其中以七美雙心石滬與烏山頭水庫暨 應該是「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而影響空間及 嘉南大圳水利系統最具代表性,也反映了目前國 相關連之環境是否得以成為文化景觀的乃是「神 際上文化景觀發展的趨勢。人類為了生計,而發 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 展出來的各種經濟生產行為,有些不同土地使用 為」。而「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 模式的介入,使得原來的土地產生變化,因而出 生活或儀式行為」一定與「人」有關。換句話說, 現特殊之景觀,此即文化景觀中的「農林漁牧景 文化景觀應被視為人類因為神話、傳說、事蹟、 觀」,其與世界遺產中的「有機演變的景觀」與 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而與土地互動所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之「歷史性風土景觀」之概 產生的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根據「文化資產保 念十分類似。在臺灣,本為一個傳統社會,因此 存法施行細則」第 4 條之條文,臺灣文化景觀的 原來存在著不少較傳統之農林漁牧景觀,如各地 類別包括了「神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 之梯田、特殊作物之農作區(如茶園、菸田、蔗 宗教景觀、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魚牧 田等)。另一方面,臺灣由於是個海島,漁業及 22
  • 24. 養殖業是一大特色,澎湖「七美雙心石滬」也因而被登錄為文化景 嘉南大圳水利系統(王淳熙攝影) 觀。 工業遺產在近幾年已逐漸成為臺灣文化資產論述及實踐中的一 部份,各地的鹽場、酒廠、水廠或各種具有特色之工廠,如果空間 完整,而廠房或相關設施保存狀況不錯,都可能具有文化景觀之潛 力,臺灣已經登錄的文化景觀中,橋頭糖廠就是一例。在臺灣的鄉 村景觀中,經常可以看到不少水利設施,它們包括有水庫、水圳、 陂塘等。與自然河川湖泊所不同的是,它們均為人工所建造或開 鑿,亦是人類與自然互動所產生之景觀。過去這些水利設施較少成 為文化資產所關注的對象,主要的原因乃是它們除了水壩之外,比 較少有實體而且精緻的建造物,所以受人忽視。然而臺灣部份水利 設施,如各地的水庫、陂塘與水圳,對於當地的社會與經濟發展, 具有深遠的影響,烏山頭水庫暨嘉南大圳水利系統已被登錄為文化 景觀。由於軍事設施也是臺灣文化景觀的類別之一,馬祖豐富的戰 地遺產將來必然會成為臺灣文化景觀中重要的一部份。 澎湖七美雙心石滬 橋頭糖廠 23
  • 26. 馬祖戰地 文化景觀的形塑 25
  • 27. 馬祖戰地文化遺產的文化景觀特質 在馬祖被指定為臺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後,馬祖有價值的軍事遺產如何以世界遺產的 架構來分類並進行保存維護的推動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依臺灣現行「文化資產保存法」 的內容,文化資產可分為七類,在第三條中有詳細定義,文化資產,指具有歷史、文化、 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古蹟、歷史建築、聚落(第一類)、 遺址(第二類)、 文化景觀(第三類)、 傳統藝術(第四類)、 民俗及有關文物(第五類)、 古物(第六類) 及自然地景(第七類)。「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二條更進一步定義文資法第三條 第一款所定古蹟及歷史建築,「為年代長久且其重要部分仍完整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 包括祠堂、寺廟、宅第、城郭、關塞、衙署、車站、書院、碑碣、教堂、牌坊、墓葬、堤閘、 燈塔、橋樑及產業設施等」;聚落「為具有歷史風貌或地域特色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 包括原住民部落、荷西時期街區、漢人街庄、清末洋人居留地、日治時期移民村、近代宿 舍及眷村等。」依上述定義,古蹟及歷史建築比較偏向是單棟的構造物,馬祖面狀的軍事 遺產並不適於歸於此類,而聚落又偏向於以常民生活為導向的建築群,馬祖的軍事遺產雖 然是一種群體的分佈,但在屬性上也不適合歸於此類。若是勉強將馬祖的軍事遺產歸類於 古蹟、歷史建築或聚落,也被造成了軍事遺產被過度「建築物」化的現象。 事實上,若將馬祖的軍事遺產提高到國際的視野,從世界遺產傳統分類的觀點來看, 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相容的可能性。依據《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世界遺產分為 三類,其分別是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兼有二者之複合遺產。根據條約第一條之定義,文 化遺產包含「文化紀念物」(monuments)、「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與「歷史場所」 (sites)。 「文化紀念物」一詞指「建築作品、紀念性的雕塑作品與繪畫、具考古特質之元素或 遺構、碑銘、穴居地以及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觀點來看,具有傑出普世性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物件之組合」。應包含從歷史、藝術、建築、科學或是人類學的觀點來看, 具有價值之所有的構造物及其環境、相關的裝置與內涵。依此定義,文化紀念物應包含紀 念性雕塑與繪畫作品、考古地之元素或構造物、碑碣、穴居與上述特徵之所有組合物。「建 築群」一詞指「因為其建築特色、均質性、或者是於景觀中的位置,從歷史、藝術或科學 26
  • 28. 前納粹德國奧斯維辛 - 比克瑙集中營(來源:UNESCO 網站)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原爆遺址)(來源:UNESCO 網站) 的觀點來看,具有傑出普世性價值之分散的或是 Nazi Concentration and Extermination Camp) 與 連續的一群建築」。「歷史場所」一詞指「存有 1996 年列名世界遺產的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 人造物或者兼有人造物與自然,並且從歷史、美 (原爆遺址)」。納粹德國奧斯維辛 - 比克瑙集 學、民族學或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具有傑出普世 中營戒備森嚴,四周圍滿佈電網,設有哨所看臺、 性價值之地區」。依照這些定義,馬祖的燈塔、 絞形架、毒氣殺人室和焚屍爐等,現場展現了納 民間信仰廟宇、考古出土遺構及碑碣都是屬於文 粹德國在此集中營,也就是納粹第三帝國最大的 化紀念物的範圍,聚落是屬於建築群,考古遺址 滅絕營中執行種族滅絕政策的狀況。奧斯維辛是 為歷史場所。不過包含不同元素的軍事遺產卻不 二十世紀人類對其同類進行殘酷虐殺的見證。世 適合被單獨地歸於上述三種傳統的分類中。 界遺產將此集中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最主 要的目的無非是要提醒世人戰爭與仇恨的可怕。 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戰爭是一種具有毀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是 1945 年 8 月 6 日廣島原子 滅性的行為,但卻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事。近年來, 彈爆炸區留下的唯一一處遺留下的真實歷史見 世界各國有一種將戰爭之災難與仇恨,轉化為具 證。戰後,在許多人(包括身受其害的廣島市民) 體的文化遺產加以紀念之趨勢。最有名的當然是 努力之下,這個遺址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一直 1979 年列名世界遺產的波蘭「前納粹德國奧斯維 保持著遭受原子彈襲擊後的樣子。作為世界遺產, 辛 - 比克瑙集中營」(Auschwitz Birkenau -German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不僅是人類歷史上創造的最具 27
  • 29. 文化紀念物 建築作品 燈塔、民間信仰廟宇 紀念性的雕塑作品 大型公共藝術或雕像 紀念性的繪畫 具考古特質之元素或遺構 考古出土遺構 碑銘 碑碣 穴居地 世界 歷史、藝術或科學傑出普世性價值物件之組 馬祖 文化 合 文化 遺產 建築群 分散的或是連續的一群建築 聚落、產業設施 遺產 歷史場所 存有人造物或者兼有人造物與自然,從歷史、 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具有傑 出普世性價值之地區 文化景觀 從文化相關觀點,發生過或影響人類歷史的 軍事設施與戰地生活相關的其他類文化 地景,特別是人與自然互動的結果。 資產 文化路徑 一種文化活動發生過程中行經之處與周邊環 境 世界文化遺產與馬祖文化遺產分類對照表 毀滅性力量的象徵,而且體現了全世界人們追求 整體。也就是說,馬祖的戰地化景觀因為涉及到 和平,最終全面銷毀核武器的願望。 大量的人與土地互動的結果,從世界遺產的分類 基準來看,是一種文化景觀。不過這並不意謂著 臺灣由於時空背景特殊,也經歷了幾次戰爭, 馬祖的軍事設施等同於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因 尤其在前線的金門與馬祖,更留下許多與戰爭相 為文化景觀是一種整體性及包容性的文化遺產概 關之設施,這些設施因為金馬地區過去實施戰地 念,因此可以擴大到與戰地生活相關的其他類文 政務,因此大部分得以被保存下來,成為一種相 化資產。 當特殊之空間元素,有成為文化景觀之潛力。如 果依臺灣 2005 年於「文化資產保存法」新增訂 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構成要件 「文化景觀」的定義來看,馬祖的「軍事設施」 作為一種整體性的文化遺產概念,文化景觀 毫無疑問的應是被歸類於文化景觀,成為「馬祖 必須包含有「人」、「事」、「地」、「物」四 戰地文化景觀」。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是因為 項構成要件及時間因素。也就是文化景觀必須有 人類為了軍事的需求,與馬祖的土地產生互動的 「人物」或「人民」的要件,有「事件」或「活 28
  • 30. 便是軍人的數量大幅減少,但因為馬祖面積也小, 文化景觀 所以處處仍然可以見到軍人的身影,軍人因而成 為戰地文化景觀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要件。 整體性文化遺產 在百姓方面,馬祖的開發可以追溯到元朝, 當時與大陸福州沿海往來密切,大約明清之時曾 有倭寇盤據,明末清初開始有福州沿海漁民移居 常住。直至清嘉慶年間,連江縣居民看中馬祖島 人 事 地 物 嶼豐富的漁產資源,開始離鄉背景移民於此,民 國初年又一波移民自福建長樂縣渡海定居,為便 於捕漁作業,以灣澳為原點,發展出一澳一村的 時 聚落模式,也為島上帶來閩東文化及信仰。現有 居民共有 89 姓,以陳、林、曹、王、劉姓人口最 文化景觀構成要件 多。截至 2011 年 7 月,馬祖設籍人口共有 9991 人;其中南竿最多,有 5909 人;北竿次之,有 動」的要件,有「環境」或「土地」的要件及有 1937 人;莒光與東引分別有 1168 人與 1077 人。 「構造物」或「文物」的要件,而且還必須累積 馬祖也是全臺灣地區唯一以福州話為主要語言的 一定的時間。換句話說,文化景觀的形塑是「人」 縣市,當地人多稱為「平話」或「馬祖話」。從 為了「事」,長「時」間與「地」互動後,形成 的一種景「物」。 軍人是馬祖戰地文化景觀中不可或缺的構成要件(採自《馬 祖民俗文物館老照片徵集》) (一)人-軍人與百姓 人是文化景觀的首要構成要件,包括軍人與 當地百姓。在軍人方面,從 1949 年的反共游擊軍 到韓戰爆發後大量軍隊的進駐,再到 1993 年馬祖 終止了全面軍管,大量國軍從島嶼各個角落撤出, 不同時期的軍人數量變化很大。在最高峰,馬祖 的駐軍曾達五萬人之多,現在則只剩數千人。即 29
  • 31. 軍人的背影已是馬祖聚落中的一部份 軍人形塑了馬祖戰地氛圍 戰地政務時期軍人協助居民耕作情形(採自《馬祖民俗文物 參與節慶活動的馬祖居民 館老照片徵集》) 過去戰地政務時期國軍經常協助百姓各種事務, 活動、信仰宣導活動、民間社會在軍事化影響下 軍民共體時艱的生活到現在多樣發展的生活,馬 的生活,以及其它活動,活動的對象包括軍人與 祖的居民一直是馬祖戰地文化景觀中的核心元 百姓。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是因為特殊時空下 素。 的政策,使大量軍隊和武器到臨到一個原本純樸 的小島上,開啟了島嶼數十年來的戰地宿命。 (二)事-軍事行動與戰地生活 人類活動,也就是「事」,是形塑文化景觀 1. 軍事行動 的構成要件之一,這些人類活動大致可分為軍事 軍事行動是形塑出馬祖戰地文化景觀最主要 30
  • 32. 的人類活動,不但塑造出軍事景觀的有形元素,也 發展出無形的戰地文化。因為馬祖未曾有大規模的 戰爭發生,馬祖的軍事活動乃指以防衛為主要考量 的軍事演練及軍事業設施構築為主所進行的活動及 其他與軍事相關的活動。在成為中華民國的前線島 嶼之後,馬祖由於實施戰地政務並帶來大量的軍事 活動,島上人們的生活開始與軍事化息息相關。由 於馬祖土地貧脊、天然資源不足,為維持駐軍生活 以軍事為主的行動是馬祖戰地政務時期頻繁的活動(採 所需,開山造林、廣植經濟作物,終於讓馬祖擺脫 自《馬祖民俗文物館老照片徵集》) 過去童山濯濯的樣貌,成為綠意盎然的島嶼,人類 活動也漸漸從初期利用海洋及沿海為主,發展而成 為整體島嶼的土地資源。為了建構堅固的防禦工 事,除了在島上各個擁有戰略價值的地點興建地上 工事之外,也利用自然環境挖掘花崗岩石構築地下 據點及坑道,並建立連結各點之間的軍事活動的交 通運輸系統,軍事活動改變了原有馬祖的地貌。 軍方進行的軍事活動對地景造成較大變化者包 馬祖昔日童山濯濯樣貌(採自《馬祖民俗文物館老照片 括開墾土地造林、建水庫、炸山並挖鑿地下化設施、 徵集》) 馬祖今日處處綠意盎然景象 鋪設戰備道路和建立防禦工事,處處展現「人定勝 天」的精神,完完全全改變了馬祖原有的自然景觀。 然而這些為了軍事目地而採取的行動,多數是順應 既有地形地貌和自然環境,保有自然與具體元素共 存的景象,成為戰地文化景觀的必要條件。民間進 行的軍事活動除了配合軍方建造軍事設施外,所居 住的環境也受到軍事化影響,聚落轉型成戰鬥村和 村落中與軍事相關的設施的出現都是民間軍事活動 的結果。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