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3
賈西津




 “三味书屋”是一个知识的园地。我非常敬佩“三味书屋”能够持续自己的理念,在一个尽管不太大的
地方,提供一片优雅、安静的地方,在偌大的世界里,让我们可以静下来,想一些问题,谈论一些也许不
那么实用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感谢“三味书屋”,一是感谢“三味书屋”的邀请,更重要的是
感谢三位书屋提供这样一个场域,也可以叫做公共领域,这是公民社会很好的一个代表。




  在这几年,我们看到很多社会现象。比如 2007 年,有人把它称作是“公共事件元年”。在这一年里,
我们看到了很多公共事件,特别是网络参与的事件。比如,最牛钉子户,大家都记得,在一片空阔的拆迁
的广场上,唯一还有一个小小的房子上插了一面红旗,这被网民视为维护私权的典例;厦门的 PX 事件,
厦门的公众为了自己的利益,形成社会性运动,发明诸如“散步”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表达方式,并
被很多地方学习、借鉴,在上海的磁悬浮事件,还有其他一些公民表达之中,都看到了这种模式的复制;
再如“黑砖窑事件”,通过媒体传播,孩子父母联合,网络的参与,也成为公共视野中的话题;其他如周
老虎事件、彭宇诗案(因言获罪)等,许多案例以公共事件的形式进入人们视野。虽然类似的事件未必是新
鲜的,但是这种事件的参与方式和公民在其中的角色,显示出以前所不具有的特征,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把
它概括为公共事件元年。




  到了 2008 年,网络参与、公民参与的事件越来越多。2008 年有一件持续最久,也令大家最为关注的事
情——5.12 赈灾。四川地震后,很多公民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参与、捐助、帮助灾民,通过志愿者参与到
灾后重建的过程当中,公民意识、公民参与就一下子涌现出来。这也是有一些 NGO 人士把 2008 年定为 NGO
元年的原因之一。在此之前,NGO 的概念离我们还比较远,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赈灾过程中,NGO 突然出现
在我们的生活里,而且媒体注意到有很多的讨论:为什么我们的 NGO 缺席?讨论本身就隐含了一个意思,
就是我们现在对 NGO 有很大的需求。因为当你没有需求的时候,你就不会发现它是缺少的,而发现缺少恰
恰显示了我们公民的需求和 NGO 能够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差距。




  到了 2009 年,像网络这样的公民参与事件就更多了。比如,像 2009 年的开端——草根春晚或者山寨
春晚,除了 CCTV 的节目,出现这种公民自娱自乐的形式。2009 年有很多的山寨产品,在某种意义上,山寨
有戏谑的意思,甚至有一点贬义,不那么正式的,有一点偷偷摸摸的,但事实上在文化领域,我们看到,
山寨版本的活动、产品恰恰体现了一种草根精神。草根现象在 2009 年变得十分活跃。其后网上传播一份匿名
网民宣言,网民开始宣称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突破网络封锁,要求信息开放方面等方面,表达了自己
需求的声音。




  上述诸多现象使得我们出现很多“元年”的概念。“公共事件元年”、“公民参与元年”、“NGO 元年
”等,无论是什么元年,它都有一个含义,即是“新”的。到底我们这几年出现了一个什么“新的”现象?
到底什么如此之“新”,以至于我们要用“元年”来命名。
  从上述事件,我们看看社会的看法究竟有什么转变?比如,厦门的 PX 事件,钉子户,邓玉娇事件、黑
砖窑事件,在这些公共事件中,公民参与,特别是通过网络去议论公共事务,甚至说批评政府,是以前很
少看到的现象。在传统文化思维习惯里,有一个词,叫做“刁民”。与此相比,文化观念提倡做“良民”、
“顺民”。比如我们有一个调研,其中问到你有没有写信,参与过集体行动吗,会不会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权利等,有意思的是得到的答案往往并不是我还没有做,而是对方会很警惕地说,我怎么会干哪些事情,
我可是良民,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这说明我们对于什么是好价值是有不同判断的。这样的公民表达和
维护自己的权利等被视为“刁民”事件的事,现在有了一些新的含义。从“刁民”概念到“公民参与”,
这个理念的转换是新的观念。




  NGO 也是一样的,NGO 是非政府组织的英文缩写。在 20 年前甚至在 10 年前,我们在谈到非政府组织的
时候,人们的自然反应是非政府组织那一定是敌对的,反政府的,是一个政府之外的组织,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应该怎么样防止 NGO?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在 2009 年 5.12 震灾出现之后,很多媒体都
在讨论,我们怎样让 NGO 和公民社会更加活跃,起到更大的社会作用?对于民间组织,我们的观念从一个
反政府的、敌对的、政府外的势力开始转化,向一个公民自治的、自我参与、公民社会的良好目标转变。




  对于社会自治的理念也是一样的。我们往往担心公民的活跃性,比如说草根春晚,在一个 CCTV 之外还
有另外一台春晚,是不是会有失控、不统一的现象?我们也看到此次中央电视台表现了宽容的姿态,民间
办民间的,我们办好自己的就行了。从担心任何社会举动引发秩序混乱,转向到认可自娱自乐,公民社会
中有着不那么统一的秩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一个新的理念。




  在种种事件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观念在慢慢改变,有一些原来被认为是负面的价值现在被我
们意识到了,这些价值特别是活跃的公民,公民自治,私权利的观念。长期以来“私”一直被认为是很负
面的观念,所以提倡的榜样一定是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最高境界是把个人牺牲掉,似乎那才意味着“
公”,才是要去崇尚的。现在我们开始意识到“私”实际是公共精神的基础。公共是立基于私有,个人权利
的保护才出现了公共领域和公共精神,而不是反之。所以人们对于私权开始有了正确的认识,不再一味去
批评钉子户,说他不顾大局,那么多的网民去支持钉子户,支持他坚守自己的一块领地,其实它在心理上
反映的是社会对于私权的认知和维护诉求。另一方面,我们开始意识到公权力是需要限制的,公民不仅是
要服从公权力,更重要的是去监督政府,公权力是应该受到制约的。类似维护私权、公权力应该受到限制这
样的理念,就是“元年”概念的来源。




  中国社会是不是面对一个转型?我们先来分析社会的组成逻辑。大体上,我们的社会有两种不同的秩
序,或者说两种模式反应社会是怎样组织起来的?第一种,社会形成的基本出发点是个体权利,整个社会、
整个规则、公共价值、公共权力,是为了保护平等的私权而组建和产生的,个体权利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个
体权利如何实现?首先是个人责任,维护自己的权利;进一步最简单的方式是组织起来,也就是志愿性的
组织,包括非营利性的自愿结社,也包括营利性的自由市场的发展;再进一步说,有一些更加复杂的公共
事务,需要共识的规则,需要日常料理的代理人,这就是自治的政府,民主的政府,政府作为代理者来管
理公共事务,公民共同遵循有一套保护彼此私权的规则,就是法治的精神。康德所说的一个理想社会其实
是“普遍法治下的公民社会”,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无政府的治理--如果每个公民足够理性,这样的
规则足够完善,可以协调种种的社会关系,我们就不需要一个外在的权威。这就是法治之下公民社会的理
想模式。我们可以把这种社会称为自下而上的秩序,或者是自治秩序、公民社会。
  另外一种秩序跟上述逻辑恰恰相反。这个社会立基于某些集体目标,如一个群体的利益或者国家或民
族的价值,为了实现集体目标,需要一个权威、一个权力中心,这个中心建立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安排、
配置社会资源,控制公民的社会行为,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一个自下而上的秩序或者是他治秩序。




  在这两种秩序之下,中国社会面临的是一个他治秩序向自治秩序的转型过程。这样的转型并不是到了
2007、2008 年才出现的新观念,基本上可以把这个时间追溯到晚清,由于外来的挑战,中国社会发生了巨
大的观念转型,这个转型直到现在仍然在延续。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存在着“民间社会”,但它和“官”的关系,官是统治者,民是被统治者。说到
“官”,就是“官家”,“大老爷”;说到“民”,总是“小民”、“小老百姓”,官民两者肯定是两类
不同的群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官员一定不属于民的一员,当你说我是“小民”时,
你肯定不是治理者;反之,做“官”的不是“民”的一员。民和官是两类群体。传统社会的“民间社会”,
比如,书社、文社、兴趣社、怡老社,宗教会社,朋党,互助合会,市肆,善堂,善会,秘密结社等等。这些
民间社会的特点始终是自娱自乐性的。相比而言,在西方的公民社会中,最发达的民间组织是学校,如哈
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最好的学校都是私立学校;或者医院、社会服务机构,社会生活最主体的公共事务,
医疗、教育、服务,都是通过这些组织来实现的。有一本书叫做《志愿城市》,书中考察了 17、 世纪早期工
                                            18
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现,城市规划、公共道路的建设,甚至法律、警察,社会的秩序,包括我们认为是
最不可能、也是最为典型的灯塔,全部都是私人机制提供的,即自愿机制提供的。这样的社会几乎可以说是
一种无政府的状态,政府只是起到一个很小的作用。相比而言,传统中国的民间社会的力量就局限于文人
墨客、自娱自乐,在距离社会生活比较远的领域。晚清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经济,更重要的是受西方理
念的影响,其中公民的概念甚为重要。不管是辛亥革命的民有、民治、民享,还是到 1949 年的革命要建立一
个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不同道路的选择,都朝向公民所有的国家,公民被视为了社会的主体。这样的
社会转型,从晚清以来就始终在延续,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晚清以来的社会里,我们看到一个波动性的发展。在晚清,是从立宪开始作为政治体制变革的切入点
的,结果最后革命替代了宪政改革;革命又从辛亥革命到 1949 年革命,有着很强的延续性。19 世纪 20 年
代到 30 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公民社会的发展高潮,体现在思想的活跃,出版,结社的发达,包括政
治性的结社、经济性的结社、慈善性的结社,公民的各种社团包括像沙龙、思想性的团体,非常丰富,非常
发达,领域广泛。我们现在看到八个民主党派,甚至共产党自身,都是兴起于当时的民间结社。除了民间结
社以外,对于政治体制的讨论,法治思想,宪政思想,中国整个政体转型,在理念上、制度上都有一定的
准备。我们可以看到,20 世纪的前期有一个公民社会发展的高峰。




  其后,随着 1949 年革命,新中国的建立,这个社会有一个特征叫做“总体性社会”,以国家全面控
制社会为特征。社会为什么会从公民社会的活跃走向了再一次的社会控制?这和当时社会对秩序的需求紧
密相关。20 世纪中期,基本上是动荡,从国外入侵,国内战争,人们始终处于一种战争的、非秩序的混乱
状态。当时对于秩序的需求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所有理念导向都转向如何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最有效的
方式肯定不是民主的讨论,而是一个权威的建立,有力的组织性的控制,这也是中国总体性社会建立的背
景。 年以后,即 1978 年改革开放,总体性的社会积累了一定的国力,但是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国家
  30
的发展和社会的福祉并不相匹配的,甚至说是在整体国家的建设理念之下,出现了反右、文革、大跃进、三
年灾害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倒退的状态。到了 1978 年,对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又累积到了一个高潮,人们
开始意识到,我们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性,需要有一定的发展,所以就开始了
30 年以发展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改革。




  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又经历了两次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公民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改
革是相匹配的,在市场经济发育、私权建立的过程中,已能看到思想领域的活跃。当时代表性作品《河殇》,
就非常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思维状况。现在,如果把《河殇》 《大国崛起》
                           和      这两部作品相比较,我们就会很
明显地感觉到当时的社会处在完全不同的思潮的状态中 河殇》
                        。
                        《   是非常奔放的、开放的,积极热情的,要 去
改变,有着极强反思性和内省批判性的作品。而到了《大国崛起》,显然更多借鉴国外有哪些国家是如何实
现国家富强,带有很强的中国已经开始崛起,要去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崛起的强国、大国的理念在内,
而对自己的反思和对体制转型的需求要远远弱于《河殇 。
                        》 这恰恰显示,中国在八十年代正处于一种思潮 涌
动,试图变革的状态。当时人们在结社、出版、沙龙,甚至对政治话题的讨论,各个领域都掀起了一个高峰。
到 1989 年以后,基本上有十年处于一个调整时期,这期间我们看到有很多法律的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
集会游行示威法》
       、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出台 。1997 年《出版管理条例》出台,在现行体制下,确立了对
集会、游行、示威、结社、出版等公民权利的审批原则。也就是说在这十年中,我们处于一个由思维活跃期、公
民活跃期转到一个调整、制度的重构期。




  1998 年至今,公民社会的思潮又呈现了新的高峰。一方面是经过十年的调整,对于秩序的担忧开始逐
渐平复下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需求,对社会改革、政府改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
1998 年至今,公民社会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有几个很重要的时间段,一个是 1998 年,现行的对于
民间组织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对于结社所实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对结社的审批制延续至今。第二阶段点是
进入到 21 世纪之后,《行政许可法《物权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
                  、   》
                      、         的接连颁布,这些法规在思路上是    保
护私权,限制政府权力。尽管这样的法律只有很少的几部,但是这样的理念在中国的确立是非常了不起的,
就是我们要把物权、私权固定下来,作为一个正面的价值予以保护,这个所引起的社会观念的冲击是很强
的。对于政府也是一样的,对政府要求信息公开,政府的审批、许可是要受到限制的,这种观念对中国是非
常新的。虽然这样的法律还应用不多,甚至公民要求信息公开时,还被疑为别有用心,虽然观念的转化还
很缓慢,但是对通过法律,把这些观念固定下来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再有 2004 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
布,虽然影响面是非常小的,但是,这个条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规定了非公募基金会的设立。
在此之前,绝大多数基金会都是政府主办的,是政府向社会募集资金的渠道,而非公募基金会为个人或者
企业等社会途径设立基金会提供了可能性。这样的基金会是公民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代表着社会
资源由谁来进行再分配。如果说私有企业的设立意味着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到创造财富的领域,那么非公募
基金会的设立就意味着公民可以有选择权进入到财富再分配的领域,所以意义是很重要的。在条例颁布后,
确实出现了大量的企业家、名人、政界人士等进入到公共慈善领域。这个慈善不是狭义的,不仅是扶贫,而
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公共生活,比如李连杰的壹基金,利用李连杰这样一个名人效应筹集社会资金,再用
于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就构成了一个对公民参与到公共生活、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的渠道。在
此之后,慈善领域出现了强势群体参与慈善的现象,而在此之前,慈善的概念,在中国是一个济贫扶幼的
弱势群体。这样一个慈善观和国际上的慈善理念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国际上可以看到透明国际、记者无国
界、医生无国界、绿色和平都是慈善组织。而在中国,慈善组织就是一个福利院、一个残疾人救助中心。从弱
势慈善向强势慈善转变意味着志愿活动的扩大。2008 年 5.12 赈灾,唤起了公民意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公
民参与、NGO、志愿组织、公民自治这样的理念。这次赈灾尽管社会的参与性还不是非常广泛,但是在理念上
提出了一个新的需求。
  我下面显示的这些图是现在公民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大体概括有两类,一类是公民的自治组织、志愿组
织,它们是公民自治最核心的力量,公民的自治性生活根本上就是依赖于我们如何自我组织,自我治理。
目前在公民自治组织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组织模式变得越来越多,广泛性也在逐步地扩展,很多领域是
我们此前没有看到的,比如说:维权,对外来工的维权,对艾滋病患者的维权,对拆迁的维权,这样一些
公民权利维护的理念开始有 NGO 等组织在其中活动。再比如,像怒江水坝工程,最后温家宝总理批示工程
缓建,在整个博弈过程中,民间组织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基本上,怒江工程是由环保 NGO 和环保局联合
倡议之下,才形成了这个最后的结果。对于这个对经济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工程,还应该考虑到其他的公共
价值,比如环保价值,这是 NGO 的倡导性作用。我们还看到像社区的一些互益性的组织,这种利益团体在
中国也往往被加上一种负面性概念,其实利益群体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就是有共同利益的人结成的联盟。
我们结成联盟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利益,比如工会就是一个利益群体,因为工人有共同的利
益,农会也是一个利益群体,因为农民有共同的利益。我们说企业家的联盟也是一个利益群体,行业协会,
消费者组织,都是利益群体。所以这些利益群体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现象。但是之所以利益群体会产生
负面性概念,特别是提到利益群体即联想到社会不公平,贫富差距,关键是目前利益群体的发育是非常不
平衡的,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目前对利益群体的政策是不平衡的。比如说政策大力倡导企业家群体、行业
协会的发展,同时工人、农民、出租车司机是不可以结社的。对于某一些利益群体扶持,而对于另一些利益
群体压制非常容易形成社会上的利益差异。这不是利益群体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政策是否能够很公平
地对待每一人的权利,每个人有权结成自己的利益群体。如果政策是公平的,利益群体就会成为社会健康
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是表达自身权利的有力的工具。




  还有一些社会组织的创新模式,比如传统的扶贫、环保这些领域出现新概念。比如:绿色扶贫。绿十字
是一个环保组织,它开始到当地去倡导环保价值时,发现这里人们的第一需求是生存,在生存权受到侵犯
的时候,还没有要有一个良好环境的愿望;继而它发现,这个地方的农户以茶叶种植为生活来源,他们通
过试点,证实如果环境建设好了,有机茶的生产会使茶价变得更高,环保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相关联的。通
过这种模式把生存权、环保权等不同的价值结合起来,找到了当地经济发展价值和环保组织倡导的环保、可
持续发展价值的结合点,从而环保价值被当地农户自愿接受起来。社会企业也是现代一个新的领域,就是
企业家不仅仅关注到自己的企业,而是可以创立一些取向于公共价值的企业,通过企业运作解决某些社会
问题。这种社会企业在中国还很弱小,但正在兴起。英国是社会企业最早出现的地方,通过社会企业解决吸
毒、社区问题、青少年问题、服刑人员及其子女的问题,在众多的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他的一些社会组织比如说思想库,专门进行公共政策研究的独立的民间机构,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发出了民间的声音。另外如公民教育领域,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新公民教育,农村的新公民教育等,这种公
民性的学习是在一般的知识体系之外,公民性的学习。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量志愿性参与,如企业家参与到
公益组织中,基金会,NGO 的网络组织,这些都是在近五年出现的新的模式。模式和领域的扩展显示出公
民志愿性结社已经开始覆盖到社会生活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第二个方面,对于私权的认知和限制公权力的认知,恰恰是从完全信任和依赖政府,从作为一个顺民
转向维护个体私权,走向公民意识的过程。这些年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发以及在一些网络公共事件中所反馈
出来的声音,体现了从“大公无私”转向立基于私的公共性的思维转变。




  如何理解目前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状况?我们可以用自治秩序,自下而上的秩序来思考。其实公民社
会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组织或者是特定的状态,它可以是一种社会发展的逻辑,即自我组织的、自我生长、
自治的社会。从自治的角度来理解公民社会可能会更敏锐地捕捉到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公民社会
在逻辑上表述首先是公民,公民要对自己负责,懂得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利,有公民意识,所以公
民是公民社会的一个基石。公民如何形成社会生活?每个人的私权利如何去平衡?最基本的组织模式就是
志愿性的组织,结社或者是 NGO,这种 NGO 在充分多元发展以后就形成社会的自主组织体系,它在法律、私
权、公共空间的支持下,构成公民社会的生长路径。所以我们去看中国的公民社会,判断中国的公民社会处
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呢?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个发达的公民社会中,应该从公民到 NGO 到社会自治力,
所有的链条都是活跃的,那么在当前中国,我们能看到的现象是:第一,NGO 的公民参与的基础还十分薄
弱,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的一些志愿性的组织,但是这些组织和我们的生活还很远。对个人而言,觉得
NGO 是一类特殊的群体,是有善心的人,有爱心的人要去助人为乐,与公众社会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最
多就是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捐点钱,捐点物,做点好事,这是对 NGO 的理解观念。实际上一个志愿性的社会,
我们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是寻找 NGO,去寻求一些志愿性的组织来解决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在中
国现代的状况之下,NGO 公民参与的链条是非常疏远的。




  就社会上存在的 NGO 组织,现在注册组织有 40 万,其实大部分是政府组建的,是协助政府办事的机
构,尽管没有政府编制,没有权力,但是其社会功能主要还是为政府服务的,真正民间组建的组织仍然非
常稀少。有大量民间组织无法取得合法地位,所以中国出现一个很特色的现象,叫做法外生存或者法外
NGO,就是我们有大量的志愿结社是在合法性之外生存的,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 NGO 之间的连接非常少,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比如美国、英国,我们可以看到联盟、网络,
结点组织、伞状组织,代言组织,所有的这些组织是公民结社的再结社,就是公民形成了一些志愿社团,
这些社团会再次形成一个联盟。正如我们说企业要由家族企业到股份企业、跨国公司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如
果我们仅仅看到数量很多的家族企业,仍然不能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所以,现在自愿结社的领域里,类
似于家族企业繁荣的阶段,有很多小的组织出现,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组织体系,没有形成一个社会的自
治体系,特别是没有代言组织,或者组织联盟。NGO 之间的纽带是非常弱的。




  第四个特点是我们对于私权的保护,对于政府权利的限制尽管已开始有所意识,但是还处于非常初级
的阶段。所以,在制度支持上,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仍然是非常薄弱的。以上就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
一个基本现状。




  自从进入到本世纪以来有很多的趋势,有意思的是,在这样一个线索上每一个纽带都出现了新的现象。
如第一,私权激励之下的公民参与,像厦门 PX 事件,业主维权,环保参与,人们所关注的是自己的权利,
而不是为了一个抽象的、很空洞的集体理念,对在私权激励下的公民参与开始发生。第二,NGO 的组织、模
式和领域开始生长,NGO 的支持性组织、联盟、孵化器,专业性的组织、代言组织、网络组织开始逐渐兴起。
这也是这几年来非常新兴的现象。第三,对于政府权力限制的立法,媒体构成的公共空间的扩展,也构成
对中国公民社会支持的现象。所以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公
民社会现在处于一个萌芽的时期,但是正在全面演进,在每一个链条上都在进行突破,都在看到有新的现
象和新的模式的出现,尽管这些新的现象还很少,但是新理念和新观念的确立意味着我们在向前推进。




  与此相对比,在公民社会的制度方面,基本的法律原则是维持未变的《宪法》
                                。   三十五条规定了公民 的
基本权利,但现行法律对公民权利全部是实行的审批制,也就是说公民权利是要通过政府批准来实现的。
当然与法律意义上实现结社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是有制度性的差距。所以,在法律环境层面上,出现
很多的法律、法规细节的改进,如对于慈善的促进,政府的购买,对 NGO 设立的备案制度的探讨,但是基
本原则还维持不变,还没有根本改变审批制度。所以,相比公民社会的全面演进而言,现存法律制度处在
界内改革的状态。界就是对公民权利的审批制度,界内的改革就是有一些具体细节的创新,有限的试点,
在税收上、人力资源上等对公民社会的支持。但是公民权利的制度性的边界,至今没有寻找到突破点――一
个根本转换的路径。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遇到的挑战,也源自自治秩序和他治秩序两种不同逻辑的张力。在苏联、东欧的变革
中,自上而下的秩序已经消失了,而自下而上的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就是一种剧巨变式变革,控制已经
取消了,但社会的自身力量需要时间和文化观念来培育,而没有这样一个演进过程,既没有自治秩序,又
没有他治秩序,就变成一种无序的状态;于是,人们非常自然的,生出对秩序的需求,一定要重建秩序,
重建秩序的过程中,最有效的重建秩序的路径又是建立权威,这是为什么在苏联剧变实现民主化后,现在
自由指数,公开透明指数又在回退,它显示了突然间公民获得自由,但是公民还不会使用这种自由,社会
还没有形成自治的规则和习惯,人们在寻求秩序重建的时候就非常自然地回退到权威性、控制性的秩序,
希望有一个强政府把社会统合起来。所以这样一个突变性的演进存在反复的可能性。对于中国近三十年而言,
我们走的是一条渐变性演进的路程,好的趋势是:公民意识的兴起,公民社会在全面演进,自下而上自治
性的演进正在逐渐生长;中国面对的挑战是:中国的制度性门槛还没有迈过去,它对于法治秩序,有限政
府、宪政理念的确立,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还没有落实到法律上和制度之中,所以中国必然面对着制度
转型的门槛。




  未来乐观的可能性是:公民社会不断递进性发展,政府有意识逐渐进行改革,缩小政府的权力,把公
权力边界划定出来,形成一个有限的政府,法治性的规则,从而自治性的秩序逐渐替代他治秩序。未来可
能面临的风险是:控制性秩序不能形成制度性的转化,公民自治需求和控制制度之间的张力必定会越来越
强,当这种张力增强到一定程度,加之某些外界因素冲击,比如经济危机、战争、秩序失控等不可预期的因
素出现,则有可能使社会的关注点再次集中于秩序的确立而不是社会发展,那么现有公民社会也可能被压
缩,甚至再次建立一个更加集权性、控制性的社会。这样的风险现在是存在的,而且风险性不低。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汲取经验和教训,推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法治是发展自治秩序,或者说公民
社会的核心要素之一。八十年代的时候,还经常谈法治的观念,但到近些年的改革,很遗憾,反而看到树
立“好法官”模式,要法官走进人民群众,去倾听人民的声音,而不再强调法治的理念,开始建立“好政
府”的实践模式。这些其实对中国未来发展而言,可以说是在累积社会张力的,是不利于中国自治秩序建
立的。法治制度挑战背后体现的是文化的深层次挑战。公民社会的发展,从“民”向“公民”的转化,最基
本的是个人权利的确认,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责任主体,个人权利是社会规则最基本的出发点,如果在观
念上不能建立以个人的权利为基础的认知,法治制度的确立必然难以支撑。所以,从观念上而言,从集体
性的理念到个体性的理念,从单中心秩序到多中心秩序,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之文化领域的挑战。




  我就想讲这些,希望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交流之中提出来,谢谢大家。




  提问交流部分
  提问 1:关于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作为学生会来说,更像一个他治性的组
织,而学生社团更像是一个学生的自治性的组织,社团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推动社会的发展转型中能
力不被削弱?




  贾西津:其实我觉得你们已经在推动社会的变革之中起到了作用,不一定非要追求什么结果。你们关
注到了社会的公共性的话题,本身就是在参与这种社会秩序的构建,社会公共事务的建设。但是你说到的
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法律上的问题,就是到底怎么样更聪明、更有效的实现行为的目标。法律其实是非常重要
的,包括法律如何维护受害者的权利,也包括如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你们作为志愿者,面临着一
定的风险和人生的威胁,能够用哪些法律来保护自己,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寻求一些跟专业人士相结合能够
帮助别人维护自己的权利。这个结果最后能不能做成?是取决于很多因素的,不能说是有能力就能够做成,
是不是我们能求助于司法程序,有没有专业的人士去代理,法官是不是能够秉公判决,最后的结果会取决
于很多的因素,但是对你们的行动而言,可以去改进,更好地运用法律的武器和其他专业人士的结合,你
们不用太在意结果,权利受到维护才觉得起到了作用,行为本身是最重要的,最后结果的改变取决于我们
共同的努力。




  提问 2:第一个问题是 NGO 理念的基础是利他的,利他的都有一个公同的悲剧。是不是 NGO 也是这样的?
第二个问题是既然 NGO 理念的基础是利他,公民社会的理念也是利他,市场经济和人权理念是利己的,这
个又如何解释?第三个问题是现在有利己性的 NGO,黑社会组织是否也是一种 NGO?将来的 NGO 是不是也
可能走向黑社会?




  贾西津:NGO 不是利他的,NGO 是利己的。只是说,这个利己不是说是利我,而是一个平等的个人权利,
所以 NGO 和公民社会的理念基础恰恰不是利他的、大公无私的,而是每个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同样也尊重
他人的权利。就是康德说的,什么是以人为目的?人只能被作为目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作为手段;第
二句话就是他人是同样的目的。所以,以人为目的的概念就是每个个体都是最后的目的,而这种个体之间
是平等的,所以是一个平等个人权利的概念,既不是我的概念,不是说我可以损人利己;又不是抛开了个
体的“大公”的概念,而是平等个人权的概念。所以 NGO 和公民社会的基础是个人基础,不是自我基础,
也不是利他基础,而是个人权利的观念。权利是一个共进性的,就是伏尔泰说的,我坚决不同意你说每一
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体现的就是公民的精神。因为就权利本身,你有说话的权利,我有说
话的权利,我要捍卫说话的权利,不管是你说话还是我说话,不管是朋友说话还是敌人说话,说的什么是
不关键的,关键是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权利。昨天我见到一位老先生,他是商务部的一个退休官员,养了一
条狗,被收了很多税,但是又不知道这些税是用于什么?于是他就向政府要求公开狗税的用途,但是他发
现没有办法得到政府的信息公开,于是,他就去发帖子,在网上讨论,但是他发现他的帖子被删除、屏蔽
了。管理员说是因为有不良因素,他把这些证据都留了下来,在展现这些证据的时候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
就是哪怕他是一个现任政府的官员也无能为力。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公民的表达权,谁都没有,不意味着一
个有权有势者有,依靠权势实现的不是权利,因为它随时可能因失去权势或者被更高的权势所剥夺。权利
本身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去维护,我们每人都会享有,如果不去维护,每个人都会受到损害。这是 NGO 理念
的基础。




  说到公共物品的悲剧,搭便车的问题,NGO 强调的是志愿性的组织,每个人要去做某些事情,去关心
某些公共事务并不是出于利他的目的,就好像环保 NGO 倡导环保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我们需要健康,而是他
首先认为他自己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不管其他人有没有享受到好的环境,对他自己而言环境是重要的。
这是一个基础,如果他认为环境根本就不重要,我只是为了保护你的健康去做,这样肯定是做不下去的 。
NGO 的理念中不应该有舍己为人的东西,不应该有抛弃了自己仅仅是为了一个抽象的他人的东西。 的价
                                             NGO
值是共享,共同提升。




  公民社会跟黑社会之间的区别就是志愿性。NGO 其实就是自治性的理念,就是当我有事的时候首先想
到是我的事,我的责任,而不是想政府应该帮助我们想,是不是别人欠我的什么,出发点是从个人出发,
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不推卸,也不侵占他人。如果这种志愿性加入了强制性的因素,如我要去建立
一个组织,我要做这个组织的老大,你们谁加入进来要听从我的,要给我上供,出去以后要金盆洗手,要
受到惩罚,这时候你已经不是在做 NGO,不是在遵循公民社会的理念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无论是政府,
还是 NGO 本身,志愿性本身是公民社会运作中最基本的原则。如果我们遵循的是自由的意志,志愿的理念,
个人平等的权利,是不会走向一个黑社会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愿的选择。




  提问 3:第一个问题是我非常认同公共精神立基于“私”这个理念,基于这个角度,胡书记在十七大
提到不折腾,我一直在琢磨这个词的背景语境,与我们这个 NGO 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寄希望于政治精
英是主流的一种方式,我不知道这方面结合的怎样?第二个问题是我非常认同私权激励下的 NGO 的参与,
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出路。按照我以前的理解,就是一些搞艺术的,有一腔热血,有理想主义精神才去做
一些 NGO 的事情,不过像厦门的 PX 具有非常强的典型性,引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私权激励下的公民 NGO
参与的模式有没有一些设计?谁来倡导?谁来组织?我一直在关注上海的孙仲介断指,其实是上海市委书
记批示了,然后浦东新区道歉了,他是一个强势的寄托于几个政治精英去督导这个事。另一方面他最近又
收到一些利益既得者——钓鱼者的威胁,像孙仲介这种本身很分散的弱势个体,没有一种私权激励,也不
可能像厦门 PX 事件,说到市政府门口去散步,您认为在操作层面上的私权激励有什么好的措施去推动?




  贾西津:谢谢您。对于“不折腾”一词也确实是难坏了我们的翻译,也有无数的学者在阐释这个“不
折腾”是什么意思,我想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不能去阐释,说胡锦涛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可以提出我自己
的理解,我觉得这个话语的背景是表示我们现在的利益分化是如此的多元化,就像我们在中国看到的,从
极左到极右,你都能够找到相关的言论,都能够找到支持者,都能够找到利益的既得者。在这样一个非常
复杂的利益博弈的格局之下,作为政府而言,希望大家暂且不要去争论这种理念或者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以稳定、发展、平稳的更加稳健的发展路径为取向。所以我可以理解“不折腾”的背景恰恰表明我们利益在
多元化,观念在多元化。作为一个政治口号,在提出以后,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到,不折
腾,大家问出来的是谁不折腾?对于网民而言,说我们不想折腾,政府的官员也不要再折腾老百姓了;而
对于某些执政者来说,他认为既然不折腾,作为老百姓你就该老老实实听话,不要做麻烦的制造者了,这
还是“良民”、“顺民”的概念,别做“刁民”。不同人对不折腾有不同的理解。差异就在于把主语换成是
谁?所以,我觉得在比较良性环境下,我们应该去正视这种多元分化的利益格局,并且要真正公开、开放
地进行讨论,逐渐将现在的利益格局制度化,这就是一个多中心的秩序。我们说公民社会不是一个一元的,
而是多元的。所以现在多元利益格局在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件坏事,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可能
性。当然,如果各种利益之间都不能够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相互尊重,不能对话,每一方都想灭了对方,
这就变成了战国时期。这就有可能我们又产生了一个老大,不管这个老大是由哪里产生的,是由谁来做,
对秩序而言仍然是一个控制性的秩序,没有区别。所以最关键的是多元本身是很美的,是需要对话和各方
妥协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您说的非常对,现在弱势者在表达上有更多的障碍。在任何制度的社会里,弱势者
的表达都会有障碍。但是在中国,我想我们的制度之中确实有很多的问题,我们更多抑制弱势者表达,如
果说作为一种公权力,公权力的行使方向是使得强势更强势,弱势更弱势是会加剧这种社会问题的。现在
像出租车司机并不是说他真的是非常弱势,找不到像厦门 PX 事件的市民一样的利益群体,关键是我们的
制度,像出租车司机是禁止结社的,是不可以联合行动的。我想这样的制度的出发点是希望我们有一个秩
序,不要形成动乱,但是这样的政策本身确实需要反思,因为抑制弱势者的表达,最后一定会积累社会矛
盾,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很多社会冲突从一些利益性的冲突向非利益的冲突演化。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非直
接利益相关性冲突。比如说街上一个挑担的撞了一个人,引起一个上千人的群体性事件,最后把县政府砸
了,毫无关系嘛!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利益表达的机制,普通日常沟通的机制十分缺乏,社
会张力越来越多,当寻找到一些出口,恰恰变成社会动荡的原因。所以我觉得,一方面要有一些群体来帮
助弱势群体,比如说律师为司机来维权。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政策制定者确实需要反思,要给弱势群体提供
一个平等的表达机会。




  提问 4:我听您说公民社会在中国不同时期是渐进发展的,从建国起到 1989 年是一个成长时期,1989
年大家都知道有个标志性的事件,从 1989 年的低潮后有一个复兴,1998 年是否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贾西津:1998 年并不是像 1989 年是非常断然性的,基本上说我们经过了一个十年的调整期以后,在
1990 年代中期已经开始恢复了。比如说现在非常活跃的组织,比如说环保 NGO,就是 1993、1994、1995 年开
始成立的,但是 1998 年对于中国 NGO 管理体制上确实是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我们现行的几个重要的 NGO
的管理制度,包括民间组织管理局对于 NGO 管理的政府部门都是在 1998 年设立的,1998 年之所以作为一
个界限就是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一系列相关管理体制的确立,意味着我们从管理思路上开始成型。在此
之前,1990 年代中后期以后,NGO 就已经开始上升了,如果你看 NGO 在数量发展上 1989 年以后是下行的,
到 1992、1993 年以后下行的趋势逐渐开始减少,到了 1994、1995 年以后就慢慢开始增长,但 1998 年以后
确实增长的比较快,公民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提问 5:我有一个非常大的困惑,我们要建立一个公民社会,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还在。文化挑战的
底线在哪里?公民社会很多理念是与我们文化格格不入的,到底什么东西我们是可以摒弃的?什么东西是
我们可以保留的?




  贾西津: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讨论的,就是有没有普世价值?中国是不是应该实行美国式的民主?美
国式的自由?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和自由?其实,即使中国现在想全盘西化,现在就是真的
决策层说中国现在就把美国的制度都拿过来,中国实现的还不是美国的民主。这是必然的。因为任何一个政
治制度背后是靠着文化的支撑,就像我们 1949 年建国时,在《宪法》中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的权利和
地位,而现在大家总是说人民代表大会是个橡皮图章。为什么会成为橡皮图章?并不是说在法律上规定了
只能做橡皮图章,而是说每个代表本身如何认可自己的位置,他如何看待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如何看待作
为一个代表的身份,这个就是人的理念。所以人的理念决定了制度的运行。这也就是说中国不可能实现美国
式的民主,其实是一句不需要说的话。即使我们全盘端美国的制度,中国也不是美国的民主,但是,有哪
些东西是我们需要借鉴?或者说有没有一些普世性的价值?我觉得这就基于我们对于人性的理解。现在流
行一句说法叫“我乐意”,其实就是说我有我的自由意志,不管这件事情别人怎么看,但是如果我愿意,
是我的选择,这就是我要办的事情,没有人说我就是喜欢做我不乐意的事情,这根本是逻辑矛盾的。所以,
“我乐意”是一个非常直白的表达,就是中国人表述自由意志的观念,当然这种“我”的意志如何形成社
会制度基础,还需要前面说到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不能建立在干涉他人自由意志的基础上。无论如何,个
人的自由意志便是普世价值的基础。我想在这点上和中国文化并不冲突。传统中国在政治制度里面确实有很
多与个人自由相冲突的观念,比如说“三纲五常”“忠君”思想,这种政治制度文化,是中国在转型中要
去更多借鉴西方的、国际的智慧之处;除了政治文化之外,中国很多在人文的,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天
的关系上,有很多非常精辟的,非常精巧的体悟,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也会对社会生活
有着积极的贡献。至于说到中国要不要从他治秩序向自治秩序转轨,中国是否一定要建立这种自治秩序呢?
我想这又和社会的发展相关。现代技术的发展,一个封闭的权威是不大可能再延续的,因为皇权统治一定
是在紫禁城之内,必须在一个神秘的、紫色笼罩的、封闭的紫禁城之内才可能出现一个单一的权威,而现代
社会这种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本身的技术性就使得人更加平等、开放,更加容易沟通。如果我们的政治
制度硬是要逆此而行,建立一个单一的权威,每个人作为一个执行点,你会看到它和我们的生活规则是相
违背的。在这个意义上,建立一个自治性的秩序、一个公民自我负责的社会,是中国的需求。基于人固有的
自由意志,我们怎么样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中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对天的理解的文化观念结合
起来,这可能是中国可以去走的一个路径。




  提问 6:他治社会是基于人类共同的理想,现在已经出现了异化的现象,利用公权力来徇私,实际上
不是为了公共利益,和黑社会也好,和商人勾结也好,中国未来应该是怎样一个发展?




  贾西津:我能够理解这种集体的目标如何真的为了一个国家的利益或者民族的利益,共产主义社会物
质也是极大丰富的,其实也是一个自由的状态,听起来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我觉得这两种目标的差
异并不是人类追求的美好价值的差异,而是一个实现路径的差异。如果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个人负责的基
于个体权利的社会,我们真的可能实现这样一个乌托邦吗?如果每个人自己都不能够为自己负责,从自治
出发,我们会走向天堂吗?大跃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相信参加公共食堂的人没有人希望自己挨饿,
他选择的是每天吃饱饭,以前自家天天吃稀饭,现在可以三餐吃干饭,当然他选择的目标肯定是吃得饱,
穿得好,住到一个好的房子里面,而不是相反。但是为什么会走向饥饿结果?我们看历史就很清楚,中国
农民对土地感情如此深厚,他是非常清楚作物能出多少粮食,这个粮食怎么吃,在一年中如何分配?春夏
秋冬如何节省着吃?我要吃一点稀的以至冬天还有饭吃,他是很清楚自己的。但是当进入到一个公共食堂
时,可以看到很多的访谈,当时农民相信国家一定会解决我们的问题的,难道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共产主
义国家能看着我们受饿吗?现在知道粮库的粮食只能吃两个月,但是仍然吃,为什么呢?就是相信当我们
没有粮食的时候,难道政府会看着我们挨饿吗?这个时候农民是相信一个虚的集体的力量、国家的力量,
相信“国家”会来帮他。但事实上,你会发现如果每个人都放弃自己的理性选择、理性计算,依赖“国家”
的时候,其实那个“国家”没有能力让你一天吃三顿的干饭,这个承诺是实现不了的。所以我觉得并不是
吃饱,每个人都吃得好、穿得好,并不是这种乌托邦的理想不好,而是这个路径不基于个人的责任,这个
路径不现实。你一定会发现,最终走向的不是你追求的目标。




  现在这种公权力不受制约甚至产生了权钱结合,以公权谋取个人私利,恰恰正是因为我们的制度没有
形成充分基于个人的、充分限制公权力的制度体系。我觉得靠个人的素质其实是不可靠的,就像随便哪国的
人到中国做生意,照样也会贿赂。并不是说西方人的素质高,美国或者其他国家政府很廉洁,并不是政府
的官员很可靠,而是因为制度制约办不到。就像西方电影所描述的,并不是总统不想去干预,不想让自己
的权利施及各地,问题是总统没有这个权利,他做不到。在那个制度体系里,他根本就没有办法这样做,
这是最重要的,不能靠人的素质,而要靠有效的制度制约权利,以至于在权利职位上的人想去损害公共利
益,他也没有办法,这才是个好制度。就好像你在猫面前放一条鱼,然后告诉猫一定不能吃鱼,为什么不
能吃鱼,时时刻刻对它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吃了就不是一只好猫。最后,你一转眼,发现鱼还是没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在猫面前放一条鱼。这是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




  提问 7:我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大学老师一直在讲政府是管理人民的。但是根据我所学的,
政府是应该体现人民意志的组织,为人民的意志而服务的。可否这么说,一个有完善体制,可以很好的体
现公民意志,能够维护公民的权利,而 NGO 也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利。可否这样理解,正是因为政府不能
很好地行使这个职能而导致 NGO 的出现,NGO 是对政府维护公民权利的一个补充品?未来到底消失的是政
府还是 NGO?




  贾西津:首先我们可以从现实上看,美国公民社会的 NGO 是非常发达的,英国也是,每 100 个人中就
有 1 个 NGO 组织。你可以看到,英国、美国的政府和 NGO 之间是什么关系?并不是说,因为英国、美国的政
府是一个民主政府,就没有 NGO。恰恰相反,在民主国家里面,NGO 都是最发达的,朝鲜就没有 NGO。在现实
上 NGO 与民主的关系恰恰不是相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从逻辑上又怎么解释民主社会的 NGO 反而会更多呢?
其实,我想对民主政府的一个最好的表述是,民主政府就是一个最大的 NGO。当然,这个词语上有一点错
误,因为 NGO 是非政府组织,但如果用另一个词就易于理解,我们说志愿组织或者公民结社。民主的自治
政府就是一个最大的公民结社,只不过 NGO 是由某些人群组成的,而政府是由全体公民授权的。所以,全
体公民授权经过一个制度固定下来,就是政府,它是一个代理者,并不是管理人民的,而是人民管理自己
的。如何实现这种管理?需要很多方法,需要结成组织,NGO,还需要有一些更制度化的,就是我不要去天
天结社,我每年交固定的钱,雇佣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每四年一次,选个好的负责人,一个我信任的人,
让他在这四年里做公共决策,这就是一个民主的政府的产生。并不能说 NGO 是政府的补充品,而恰恰相反,
在公民社会里,民主的自治政府就是全体公民授权的一个最大的志愿组织。而法治理念在一个理想的状态
之下,充分的公民理性和充分的法治就是无政府的治理,其实现代也有提出这种理念。当然我们没有看到
任何一个现实国家是无政府的治理,至于说以后政府会不会消失,人们有没有可能实践完全法治下的自治,
这是未来可以去探讨的问题。至少在此之前,曾经有过这样的志愿城市,城市化的初期是存在过类似无政
府或者最小政府状态的。




  主持人: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公民话题无疑也是一个西方概念,在我们国家尤其是上层有着强烈的不
搞西方那一套的意识,理由就是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冲突,甚至某位领导坚决表示我们决不搞西方那
一套。让我们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是真正与西方冲突?我们用几个事实来印证一下。首先,我们的国家
在海外生活着上千万海外华人,远的可以追溯到 100 多年前,几代人在海外生活,大部分生活在西方的体
系下,从生存状态看,普遍比我们生活得要好。基本上,中国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都是有海外亲属的华
侨来补贴我们国内的亲属,没有见到国内生活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我们去补助流浪海外的亲属。从这个意
义上说,也没有看到这上千万海外华人与哪个国家的西方文化、政治体制有冲突。相反,他们都很好的融入
了当地社会,这是一个例子。第二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香港好几百万人,他们是真正的炎黄子孙,
而且是生活在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体制下,不管是从经济到政治,基本上是在正规的西方体制下生活,香
港人的生存状态和大陆 13 亿人的生存状态对比,也没有见香港和西方文化有什么冲突,影响了他们的发
展,相反,我们的改革恰恰是这些海外华人尤其是香港大量的投资才带动了大陆改革的局面。更典型的例
子是台湾,台湾不但是炎黄子孙,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保持的最好的,好过于我们的大陆,台湾也是进行
了社会变革,简单说,也是实行了西方那一套,也没有见台湾跟西方文化有什么真正的冲突。相反我们今
天所搞的改革开放也好,其实我们引进的都是西方那一套,从资金、技术到市场,我们无一不是在利用西
方,怎么能说我们坚决不搞西方那一套呢?如果进一步追溯,共产主义的理论也是来源于西方。所以,讲
这话的人如果说不是因为无知,就是一种对文明变革恐惧的反应。所以我想说,文化冲突并不是像我们想
象的,今天是我们反对西化的借口,说到今天的主题关于公民社会的建设,我想补充一点我个人的体会,
当然如何实现社会的转型要靠学者们去做很多学理上的探讨,但是普通人也是有些事情可以做的。如何从
一个普通人,过去叫臣民也好,顺民也好完成向公民的转化,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去做。首先要改
变五官的用途,第一从眼睛开始,我们要改变仰视的习惯,应该培养平视的能力,不要事事都乞求上方,
向上看,一定要把信心放在自己的身上。第二,要使用两个耳朵来听,不要只听一面之词,才不会被欺骗,
才不会被洗脑,才不会被毒害,才能获得多方面信息来做判断。第三,要开动自己的头脑,多年以来,我
们没有形成公民社会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是不允许我们有个人的
思想,现在要充分调动头脑的积极性,要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经过自己思考,多问一些为什么?形成
自己独立的观念和见解,这样才能保证对公民权利的实践。另外,也要改变我们嘴的功能,要把你想说的,
要表达的意思大胆地讲出来,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说这个能讲吗?那个让讲吗?不要别人界定,要靠自
己。只有每个人把自己心中所想充分表达出来,才能形成社会舆论,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有了这些还
是不够的,还要把我们的身体调动起来,我说身体不是指肉体,是指凡你认识到的要身体力行,不要等,
不要看着别人去做。实际上,每个人开始去做的那一天就是公民社会由我开始实现的那一天。这是听了贾老
师讲座后的一点体会,也谢谢大家的广泛参与,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演讲人审阅,如有疏漏,敬请谅解。整理者:李红




转自: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67398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L'intervento di via Ventotene a Roma
L'intervento di via Ventotene a RomaL'intervento di via Ventotene a Roma
L'intervento di via Ventotene a RomaSaccomandiSrl
 
Mikepconway Construction Marketing 2010
Mikepconway Construction Marketing 2010Mikepconway Construction Marketing 2010
Mikepconway Construction Marketing 2010Camargue
 
Para Mejorar A Mexico
Para Mejorar A MexicoPara Mejorar A Mexico
Para Mejorar A Mexicoguzmanorozco
 
Atlantikoko irlak eta baltikoko estatuak
Atlantikoko irlak eta baltikoko estatuakAtlantikoko irlak eta baltikoko estatuak
Atlantikoko irlak eta baltikoko estatuakumandi6
 
Apologo sull’onestà nel paese dei corrotti
Apologo sull’onestà nel paese dei corrottiApologo sull’onestà nel paese dei corrotti
Apologo sull’onestà nel paese dei corrottiGaetano Zappulla
 
Historia de la educación
Historia de la educaciónHistoria de la educación
Historia de la educaciónsara93npk
 
Convert jpg-to-pdf.net 2014-09-30-13-23-29
Convert jpg-to-pdf.net 2014-09-30-13-23-29Convert jpg-to-pdf.net 2014-09-30-13-23-29
Convert jpg-to-pdf.net 2014-09-30-13-23-29Surbhi Dubey
 
Huayi brief-201105
Huayi brief-201105Huayi brief-201105
Huayi brief-201105many2011
 
L'uso dei Social Network per l'e-learning
L'uso dei Social Network per l'e-learningL'uso dei Social Network per l'e-learning
L'uso dei Social Network per l'e-learningMichele Quartucci
 

Viewers also liked (16)

Origen del internet
Origen del internetOrigen del internet
Origen del internet
 
L'intervento di via Ventotene a Roma
L'intervento di via Ventotene a RomaL'intervento di via Ventotene a Roma
L'intervento di via Ventotene a Roma
 
E6 radio pro log
E6 radio pro logE6 radio pro log
E6 radio pro log
 
Hardware
HardwareHardware
Hardware
 
Mikepconway Construction Marketing 2010
Mikepconway Construction Marketing 2010Mikepconway Construction Marketing 2010
Mikepconway Construction Marketing 2010
 
Educar despacio
Educar despacioEducar despacio
Educar despacio
 
Para Mejorar A Mexico
Para Mejorar A MexicoPara Mejorar A Mexico
Para Mejorar A Mexico
 
Atlantikoko irlak eta baltikoko estatuak
Atlantikoko irlak eta baltikoko estatuakAtlantikoko irlak eta baltikoko estatuak
Atlantikoko irlak eta baltikoko estatuak
 
Apologo sull’onestà nel paese dei corrotti
Apologo sull’onestà nel paese dei corrottiApologo sull’onestà nel paese dei corrotti
Apologo sull’onestà nel paese dei corrotti
 
Historia de la educación
Historia de la educaciónHistoria de la educación
Historia de la educación
 
English
EnglishEnglish
English
 
Radioterapia en CaCu
Radioterapia en CaCuRadioterapia en CaCu
Radioterapia en CaCu
 
Convert jpg-to-pdf.net 2014-09-30-13-23-29
Convert jpg-to-pdf.net 2014-09-30-13-23-29Convert jpg-to-pdf.net 2014-09-30-13-23-29
Convert jpg-to-pdf.net 2014-09-30-13-23-29
 
Huayi brief-201105
Huayi brief-201105Huayi brief-201105
Huayi brief-201105
 
Yoper
YoperYoper
Yoper
 
L'uso dei Social Network per l'e-learning
L'uso dei Social Network per l'e-learningL'uso dei Social Network per l'e-learning
L'uso dei Social Network per l'e-learning
 

Similar to 賈西津談公民社會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Joe Carter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zazhong
 
思考.何 新着.第一卷
思考.何 新着.第一卷思考.何 新着.第一卷
思考.何 新着.第一卷wrx1001001
 
Td29
Td29Td29
Td29mh99
 
希望 媒体 政府 社会贤达人士 关注生命禅院
希望 媒体 政府 社会贤达人士 关注生命禅院希望 媒体 政府 社会贤达人士 关注生命禅院
希望 媒体 政府 社会贤达人士 关注生命禅院Baishen Cao
 

Similar to 賈西津談公民社會 (6)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201109 Library Book Fair
201109 Library Book Fair201109 Library Book Fair
201109 Library Book Fair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思考.何 新着.第一卷
思考.何 新着.第一卷思考.何 新着.第一卷
思考.何 新着.第一卷
 
Td29
Td29Td29
Td29
 
希望 媒体 政府 社会贤达人士 关注生命禅院
希望 媒体 政府 社会贤达人士 关注生命禅院希望 媒体 政府 社会贤达人士 关注生命禅院
希望 媒体 政府 社会贤达人士 关注生命禅院
 

More from CSO Programe,Oxfam China

10月31日农学院讲座预习资料 从植物的肥料到人体的“保鲜剂”
10月31日农学院讲座预习资料 从植物的肥料到人体的“保鲜剂”10月31日农学院讲座预习资料 从植物的肥料到人体的“保鲜剂”
10月31日农学院讲座预习资料 从植物的肥料到人体的“保鲜剂”CSO Programe,Oxfam China
 
一周新闻剪辑2010年9月26日 2010年10月15日
一周新闻剪辑2010年9月26日 2010年10月15日一周新闻剪辑2010年9月26日 2010年10月15日
一周新闻剪辑2010年9月26日 2010年10月15日CSO Programe,Oxfam China
 
西部阳光基金会青海玉树4.14救灾简讯
西部阳光基金会青海玉树4.14救灾简讯西部阳光基金会青海玉树4.14救灾简讯
西部阳光基金会青海玉树4.14救灾简讯CSO Programe,Oxfam China
 

More from CSO Programe,Oxfam China (20)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5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5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5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5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4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4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4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4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3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3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3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3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2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2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2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2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1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1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1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1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0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0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0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10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9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9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9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9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8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8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8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8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7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7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7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7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6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6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6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6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5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5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5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5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4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4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4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4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2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2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2
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資料2
 
香港
香港香港
香港
 
10月31日农学院讲座预习资料 从植物的肥料到人体的“保鲜剂”
10月31日农学院讲座预习资料 从植物的肥料到人体的“保鲜剂”10月31日农学院讲座预习资料 从植物的肥料到人体的“保鲜剂”
10月31日农学院讲座预习资料 从植物的肥料到人体的“保鲜剂”
 
我木有敌淫
我木有敌淫我木有敌淫
我木有敌淫
 
China challenge
China challengeChina challenge
China challenge
 
一周新闻剪辑2010年9月26日 2010年10月15日
一周新闻剪辑2010年9月26日 2010年10月15日一周新闻剪辑2010年9月26日 2010年10月15日
一周新闻剪辑2010年9月26日 2010年10月15日
 
Alnap lessons earthquakeschinese
Alnap lessons earthquakeschineseAlnap lessons earthquakeschinese
Alnap lessons earthquakeschinese
 
西部阳光基金会青海玉树4.14救灾简讯
西部阳光基金会青海玉树4.14救灾简讯西部阳光基金会青海玉树4.14救灾简讯
西部阳光基金会青海玉树4.14救灾简讯
 

賈西津談公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