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第33卷第10期
2013年10月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Vol.33,No.10
October,2013
学科教学与教研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
陈柏华,高丹丹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课堂师生互动是在课堂情境中,师生之间的各种形式及各种程度的相互
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活动。本研究通过课堂现场观察,从提问中的互动和讨论中
的互动两个方面来分析两位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发现,两位教
师的课堂基本实现了语言教学的师生互动,并且教师的教学反馈受到了重视;但也
存在师生互动形式单一、教师对教材的过度依赖、师生互动中意义交际性不足等
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3)10-0070-05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教师教材观及对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CFA090103)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3-03-20;修回日期:2013-07-01
作者简介:陈柏华 (1974),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高丹丹 (1988),
女,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明
确指出:英语课程总目标既要体现英语学习的工
具性,又要体现其人文性;既要有利于学生发展
语言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1]
这些目标
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内容及其组
织形式。在外语教学领域,随着对交际语言教学
的逐渐重视,如何提高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成效
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
试图通过对两位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师生互动行
为的分析,来发现英语互动教学中的优点与问
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
一、研究问题
师生互动是 “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
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 作 用 和 相 互 影 响”,[2]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师生互动的类型划
分。如吴康宁等人从互动主体角度将其划分为师
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三种类型。[3]
亢晓
梅从师生关系的维度,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划分
为教师 命 令 式、 师 生 协 商 式 和 师 生 互 不 干 涉
式。[4]
另有学者如董明,则重视生生互动,他认
为这是最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5]
徐锦芬、曹忠
凯对1997—2009年国内外外语课堂互动的文献
分析后发现,已有研究更多把互动看作一种文本
活动,较少把它看成一种人际活动,而将互动看
成思维活动的几乎没有。[6]
由于英语学习不仅是
学习语言本身,还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以情
境、话题为中介的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本研究试
图从课堂提问中的互动行为和课堂讨论中的互动
行为两个方面,来分析师生互动的形式、内容及
其成效。其中提问中的互动行为包括发问主题、
问题类型、回答方式、反馈方式以及是否追问五
个方面,讨论中的互动行为包括讨论形式、参与
人数、反馈方式和讨论成效四个观察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提问中的互动和讨论中的互动两个
维度,对两位小学英语教师 (A 和 B)的两堂课
进行深入观察分析。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首先通
·07·
过采取课堂录像的方式记录课堂师生互动行为,
然后把它们转录成课堂文字实录,同时结合研究
者参与课堂现场观察的记录来分析这些互动行为。
其中,提问中的互动行为的 “发问主体”是
指师生互动中问题的发起者是谁,即问题是由谁
提出的,分为教师和学生; “问题类型”分为展
示性和参考性问题两类; “回答方式”一是指教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何种反馈,分为直接回答、
间接回答和忽视三种类型; “反馈方式”分为直
接反馈和间接反馈; “是否追问”主要是指深入
了解问 题 的 答 案 所 进 行 的 深 入 提 问, 包 括 是
与否。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围绕一个开放性的或高认知
水平的问题展开互动,不断呈现师生间的多边活
动,进而解决所探讨的问题。讨论与提问的不同在
于,讨论过程是教师与多个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言语互动;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或试图解决
复杂的、多元的、开放的高层次问题。[7]
而提问侧
重对一般知识性的问题作出回答。
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的 “讨论形式”包括
师组 (教师和小 组)、师 班 (教 师 和 整 个 班 级)
以及生生 (学生与学生); “参与人数”分为10
人以下、11-20人、21-30人以及31人以上四
个等级;“反馈方式”包括直接肯定、直接否定、
组织完善及启发引导; “讨论成效”是指通过讨
论,师生的最终收获。主要从通过讨论是否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理解、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
础上能否联系实际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教师能
否运用讨论结果自然引出新知三个方面进行分
析。另外,还要对讨论的时长进行记录。
三、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框架,下面就从课堂提问中的
互动行为及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两个方面来分
析两节小学英语课的师生互动行为。其中 A 教
师的教学主题 “We Love Animals”选自PEP小
学英语三 年 级 上 册 Unit 4,B 教 师 的 教 学 主 题
“Animals”选自剑桥小学英语 《Join in》第二册
Unit 7。
(一)课堂提问中的互动行为
从表1来看,两节课的发问主体均为教师,
发问次数分别为18次和21次,学生没有提出任
何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主要为展示性问
题,两节课共34次,占问题总数的87%,参考
性问题共 5 次,占 13%。在回答方式上,个别
回答29次,集体回答8次,启发回答0次,教
师提问学生未回答,教师忽视,继续进行教学的
2次。在反馈方式上,主要以肯定反馈为主,共
33次,否定反馈2次,补充完善和启发引导各2
次。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一步追问5次。
表1 课堂提问中的互动行为
 类
   型
次
 数
主   
题   
发问
主体
问题
类型
教
师
学
生
展
示
性
参
考
性
回答
方式
直接
回答
间接
回答
个
别
回
答
集
体
回
答
启
发
式
回
答
忽
视
反馈
方式
直接
反馈
间接
反馈
肯
定
否
定
补
充
完
善
启
发
引
导
是否
追问
是 否
We Love
Animals
18 0 16 2 12 5  0  1 15 1 2 0 3 15
Animals 21 0 18 3 17 3  0  1 18 1 0 2 2 19
合计 39 0 34 5 29 8  0  2 33 2 2 2 5 34
从这些数据来看,这两节课具有较多的师生
互动,互动形式主要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
问题类型上以展示性问题为主,这可能跟英语初
学者的语言水平不高有关,他们难以用英语来提
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展示性问题可以检测学
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练习和巩固新学的语言
知识,参考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需要将展示性问题和参
考性问题结合起来使用。在回答方式上,更多地
表现为个别回答,说明教师较为关注学生个体的
语言输出。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把个别回答和
集体回答结合起来,以便既能照顾个体学习的差
异性,又兼顾全体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就反馈而言,两位教师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
了反馈,反馈的方式包括直接肯定、直接否定、
补充完善和启发引导,并以积极肯定反馈为主。
如在 A 教师的课堂中,教师扮成孙悟空,让学
生与孙悟空打招呼时,一位学生与教师进行了如
下对话 (S指教师,T 指学生):
S:Good afternoon!Monkey King.
T:Oh,good afternoon!But its not after-
noon.Its morning.So can you say again?
·17·
S:Good morning!Monkey King.
T:Good morning!Ok.Sit down,please.
学生打招呼时选择的表达语结构是正确的,
但不符合当时的语境,A 教师在反 馈 时,提 醒
学生正确时间为 morning而非 afternoon。在追
问方面,两位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回答进行了追
问,但次数不多,这也可能跟英语初学者的语言
积累不够有关。因为追问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深
入提问,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基础,
追问次数太多,学生回答不出来,容易挫伤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也明确
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
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
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
学习动机。”因此,保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语
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两位教师课堂提问中的互动频率较多,
但仍存在如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发问的主体均为教师,学生未提出任
何问题。尽管对于语言初学者来说,他们提出问
题的能力还是比较弱,但是作为语言交际课堂,
学生也应该需要而且能够提出适量的问题。而为
了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努力
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向老师或同
伴提问。这样,课堂的师生互动才可能更为有效。
其次,教师所提展示性问题为主,参考性问
题相对较少,并且教师对展示性问题的答案在课
前都进行了预设。例如,在 A 教师的课堂中,A
教师快速在 PPT 上闪现狗和猫的身体部分,然
后提问: “Whose body is that?”,学生回答 “It
is dogs body.”,教师继续问: “Whose tail is
that?”学生回答:“It is cats tail.”这些展示性
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未知信息,而是单纯进
行语言操练,其实这种问题在真实交际环境中是
很少出现的。如 A 教师的课堂展示性问题过多,
占课堂提问的89%;在 B 教师的课堂中,展示
性问题亦高 达 86%。B 教 师 在 课 堂 中,先 让 学
生学习一篇关于 Pandas的短文,然后提问:
T:Where does panda live?
S:It lives in China.
T:What does panda eat?
S:It eats bamboo.
T:What color is the panda?
S:It is white and black.
T:How many panda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S:There are only 1000.
这些问题的答案均能在课本中找到。小学生
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适量的展示性问题是
需要的,然而过多的展示性问题可能不利于学生
交际能力的发展。为了使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
教师应适当多提一些参考性问题。因为参考性问
题才具有 “信息差”,有信息差的交流和语言输出
才更为真实。Brock的研究表明,参考性问题可
以使学习者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语言输出,从而有
利于语言学习。[8]
Nunan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
参考性问题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更为复杂和真实,
更加接近真实环境中的话语。[9]
Thornbury也认
为多提参考性问题更有助于交际课堂的形成。[10]
教师在提问时,需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平衡参
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的比重。
再次,反馈用语相对单一。在反馈方式上,
以教师肯定反馈为主,否定反馈、补充完善和启
发 引 导 很 少。 教 师 的 肯 定 反 馈 用 语 主 要 有
“Yes,good./Oh,good.” 等 固 定 短 语。 而 在
英语作为母语的美国和英国,课堂肯定反馈语更
多使用 “Good job.” “Well done.” “Cool.”等
积极词汇。因此,教师在给予肯定回答时,可以
适当变化方式,增加目的语国家的常用语言,同
时可借助表情、动作等来促进语用的丰富性。
在否定反馈上,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
错误。Hendrickson的研究表明,纠错可以提高学
习者的外语水平。[11]
Swain & Lapkin认为,经过
修正后的可理解输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语言习得
的过程。[12]
所谓修正后的可理解输出,指的是学生
为了响应教师的纠正反馈语而产生的比前一个输出
更正确、更接近目标语的输出。[13]
因此,在小学英
语课堂中,在不影响交际的流畅性前提下,教师需
要在课堂中适时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二)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
如前所述,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主要是师
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高水
平的认知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语言
表达能力的提高。在上述两节课中,只有 “We
·27·
Love Animals”这节课体现了课堂讨论中的互动
行为,其讨 论 话 题 为 “Kung Fu Panda”。下 面
就这一互动行为进行分析。
表2 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
类
 型
话  
题 
讨论
形式
参与人数 反馈方式
师生
讨论
师
组
师
班
生
生
讨
论
10
人
以
下
11
人
至
20
人
21
人
至
30
人
31
人
以
上
直
接
肯
定
直
接
否
定
组
织
完
善
启
发
引
导
讨论
时长
讨论成效
归纳
小结
深化
理解
联系
实际
灵活
运用
引出
新知
自然
过渡
其他
Kung
Fu
Panda
√ √ √
1分
40秒
√
从上表来看,A 教师这堂课有一些讨论互动,
讨论的形式为师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关于 Kung
Fu Panda,教师将同学们分为四人一小组,其中
一人扮演张艺谋导演,然后大家讨论出谁最适合
去参加 “张艺谋导演”新电影 Kung Fu Panda II
的拍摄。该讨论话题与学生生活中喜爱的一部电
影 Kung Fu Panda I相联系,学生较为感兴趣,大
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该讨论。据笔者现场观察,
该班级共45名同学,有40名同学参与了讨论。
学生讨论时,语言输出主要包括:I am a Kung Fu
Cat/ Rabbit/Duck/Monkey/Cat   You are
number one.教师对展示讨论结果的小组都给予
了肯定反馈。尽管在讨论呈现环节,部分学生将
I am a Kung Fu错误地表述为I have a Kung
Fu 教师并没有对此进行纠错反馈。由于本
节课属于词汇课,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动物
名称的英文表达法。通过该讨论环节,教师不仅
检测了学生对各种动物名称的掌握程度,而且让
学生能够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完整句子的输出,达
到了与同学相互交际的目的。总之,该讨论环节
让教师检测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灵活
语言运用能力,达到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
生活情境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同伴之间用英语进
行交际与合作的能力。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互动只在 A 教师的课
堂中出现,B教师课堂中的互动形式均为教师的
单向提问,无 其 他 互 动 形 式。另 外,A 教 师 课
堂中讨论互动时间比较少,不到两分钟,学生未
能充分参与讨论。由于受时间限制,A 教 师 只
参与到部分小组的讨论,对于一些语言基础相对
薄弱的小组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发现,笔者得出了如下几点结
论,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结论
其一,在英语 课 堂 中 师 生 间 具 有 较 多 的 互
动。两位教师都意识到互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
重要作用,并主要通过提问来实现课堂的师生互
动。在这两节课中,两位教师分别提了二十个左
右的问题。学生对大部分问题能进行积极回答,
两位教师也对学生的作答给予了及时反馈。这都
有助于提高学生语用的准确性和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大都给予了积极反
馈。两位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基本能给予积
极肯定反馈。在课堂中也出现了教师没有对个别
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如她们各忽视了学生回答
一次。积极地反馈有益于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从
而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第三,师生互动形式过于单一,且主要表现
为教师提问。在这两节课中,师生互动形式基本
停留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课堂讨论较少,且
只出现在 A 教师的课堂中,但讨论时间不足以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事实上也就难以达
到真实意义交际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
有效方式之一,但若这种互动仅表现为教师提
问,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也就难以融入到课堂情境中去学习语言。
第四,师生互动中的意义交际性不足。师生
间的问答大部分是源于课本内容的机械问题,答
案全部可以从课本中找到。除了在新知呈现部分
主要是师生机械问答外,在课堂的拓展延伸部
分,教师也未能很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
学生之间的信息差来设计语言教学任务。这样,
语言学习就变成了就语言来学习语言的活动,不
符合当前英语语言教学的情境性、意义性和生成
性的主张。
第五,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在师生互动中的作
用。教师设置的问题大部分是源于教材的展示性
问题,课外的参考性问题很少涉及,这在 B 教
师的课堂中尤为明显。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教材在
·37·
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仅仅依赖
教材来进行课堂教学,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单向
知识的传授过程,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建议
课堂师生互动作为课堂教学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针对
上述研究结论,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师生
互动形式,增加 (如课堂讨论等)不同的互动环
节,并注意互动时间要能让学生充分参与语言的
交际。
第二,教师要适当拓展课程教学资源。教师
在合理利用已有教材 (课本)的基础上,要根据
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适当拓展课外教学资源,
包括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以便弥补语言
教材本身的不足,提高英语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提高师生互动的交际性。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更多的真实语
言情境,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学得和习
得语言。同时,教师在提问中可适当增加参考性
问题,以便产生更多的语言信息差,让学生在积
极思考中学习语言和发展认知能力。另外,教师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
的真实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者
语用能力和综合语言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育 部.义 务 教 育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2011年 版) [S]. 北 京: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12. 
[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J].教育
研究,2001 (4):30—34.
[3]吴 康 宁.课 堂 教 学 的 社 会 学 研 究 [J].教 育 研 究,
1997 (2):64—71.
[4]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 [J].
比较教育研究,2001 (4):42—46.
[5]董明.大学英语课 堂 生 生 互 动 模 式 初 探 [J].外 语
与外语教学,2004 (5):30—33.
[6]徐锦 芬,曹 忠 凯.国 内 外 外 语/二 语 课 堂 互 动 研 究
[J].外语界,2010 (3):57.
[7]崔允漷.有效教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162.
[8]Brock C A.The Effect of Referential Question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 [J].TESOL Quarterly,
1986,20 (1):47—59.
[9] Nunan 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aking It Work [J].ELT Journal,1987,41
(2):136—145.
[10]Thornbury S.Teachers Research Teacher Talk
[J].ELT Journal,1996,50 (4):279—289.
[11]Hendrickson J.Error Corre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cent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78 (62):
387—398.
[12]Swain M,Lapkin S.Problems in Output and Cog-
nitive Proces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
ond  Language  Learning [J ]. Applied
Linguistics,1995 (16):371—391.
[13]Schehadeh A.Non-native SpeakersProduction of
Modified Comprehensible Output and Second Lan-
guage Learning [J].Language Learning,1999,
49 (4):627—675.
(责任编辑:付 蕾)
A Study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
CHEN Bohua,GAO Dandan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Zhejiang315211,China)
Abstract: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refers to variously interactive activitie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during the class.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two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question-raising interaction and discussing interaction.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two teachers have conducte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their classes and reacted to the feedbacks.However,some problems have also
emerged,such as the monotonous form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the inadequacy of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 and teachersoverdependence on textbooks during interaction.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English;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47·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陈柏华

基础英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基础英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基础英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基础英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education research section
 
开题报告(Cindy)
开题报告(Cindy)开题报告(Cindy)
开题报告(Cindy)
reachcindy
 
39.英語課堂聽寫活動的反饋研究 22正擁
39.英語課堂聽寫活動的反饋研究 22正擁39.英語課堂聽寫活動的反饋研究 22正擁
39.英語課堂聽寫活動的反饋研究 22正擁
ungian iunn
 
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
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
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
qualied
 
National curriculum
National curriculumNational curriculum
National curriculumWu Heping
 
ch46 基於英語課堂語料庫的詞彙教學課段分析
ch46 基於英語課堂語料庫的詞彙教學課段分析ch46 基於英語課堂語料庫的詞彙教學課段分析
ch46 基於英語課堂語料庫的詞彙教學課段分析
ungian iunn
 

Similar to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陈柏华 (7)

基础英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基础英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基础英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基础英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开题报告(Cindy)
开题报告(Cindy)开题报告(Cindy)
开题报告(Cindy)
 
39.英語課堂聽寫活動的反饋研究 22正擁
39.英語課堂聽寫活動的反饋研究 22正擁39.英語課堂聽寫活動的反饋研究 22正擁
39.英語課堂聽寫活動的反饋研究 22正擁
 
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
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
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語文政策反思
 
National curriculum
National curriculumNational curriculum
National curriculum
 
Bit
BitBit
Bit
 
ch46 基於英語課堂語料庫的詞彙教學課段分析
ch46 基於英語課堂語料庫的詞彙教學課段分析ch46 基於英語課堂語料庫的詞彙教學課段分析
ch46 基於英語課堂語料庫的詞彙教學課段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陈柏华

  • 1. 第33卷第10期 2013年10月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Vol.33,No.10 October,2013 学科教学与教研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 陈柏华,高丹丹 (宁波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课堂师生互动是在课堂情境中,师生之间的各种形式及各种程度的相互 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活动。本研究通过课堂现场观察,从提问中的互动和讨论中 的互动两个方面来分析两位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发现,两位教 师的课堂基本实现了语言教学的师生互动,并且教师的教学反馈受到了重视;但也 存在师生互动形式单一、教师对教材的过度依赖、师生互动中意义交际性不足等 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3)10-0070-05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教师教材观及对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CFA090103)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3-03-20;修回日期:2013-07-01 作者简介:陈柏华 (1974),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高丹丹 (1988), 女,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明 确指出:英语课程总目标既要体现英语学习的工 具性,又要体现其人文性;既要有利于学生发展 语言运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1] 这些目标 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内容及其组 织形式。在外语教学领域,随着对交际语言教学 的逐渐重视,如何提高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成效 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 试图通过对两位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师生互动行 为的分析,来发现英语互动教学中的优点与问 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 一、研究问题 师生互动是 “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 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 作 用 和 相 互 影 响”,[2]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师生互动的类型划 分。如吴康宁等人从互动主体角度将其划分为师 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三种类型。[3] 亢晓 梅从师生关系的维度,将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划分 为教师 命 令 式、 师 生 协 商 式 和 师 生 互 不 干 涉 式。[4] 另有学者如董明,则重视生生互动,他认 为这是最有效的课堂互动方式。[5] 徐锦芬、曹忠 凯对1997—2009年国内外外语课堂互动的文献 分析后发现,已有研究更多把互动看作一种文本 活动,较少把它看成一种人际活动,而将互动看 成思维活动的几乎没有。[6] 由于英语学习不仅是 学习语言本身,还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以情 境、话题为中介的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本研究试 图从课堂提问中的互动行为和课堂讨论中的互动 行为两个方面,来分析师生互动的形式、内容及 其成效。其中提问中的互动行为包括发问主题、 问题类型、回答方式、反馈方式以及是否追问五 个方面,讨论中的互动行为包括讨论形式、参与 人数、反馈方式和讨论成效四个观察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提问中的互动和讨论中的互动两个 维度,对两位小学英语教师 (A 和 B)的两堂课 进行深入观察分析。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首先通 ·07·
  • 2. 过采取课堂录像的方式记录课堂师生互动行为, 然后把它们转录成课堂文字实录,同时结合研究 者参与课堂现场观察的记录来分析这些互动行为。 其中,提问中的互动行为的 “发问主体”是 指师生互动中问题的发起者是谁,即问题是由谁 提出的,分为教师和学生; “问题类型”分为展 示性和参考性问题两类; “回答方式”一是指教 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何种反馈,分为直接回答、 间接回答和忽视三种类型; “反馈方式”分为直 接反馈和间接反馈; “是否追问”主要是指深入 了解问 题 的 答 案 所 进 行 的 深 入 提 问, 包 括 是 与否。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围绕一个开放性的或高认知 水平的问题展开互动,不断呈现师生间的多边活 动,进而解决所探讨的问题。讨论与提问的不同在 于,讨论过程是教师与多个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言语互动;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或试图解决 复杂的、多元的、开放的高层次问题。[7] 而提问侧 重对一般知识性的问题作出回答。 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的 “讨论形式”包括 师组 (教师和小 组)、师 班 (教 师 和 整 个 班 级) 以及生生 (学生与学生); “参与人数”分为10 人以下、11-20人、21-30人以及31人以上四 个等级;“反馈方式”包括直接肯定、直接否定、 组织完善及启发引导; “讨论成效”是指通过讨 论,师生的最终收获。主要从通过讨论是否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理解、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 础上能否联系实际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教师能 否运用讨论结果自然引出新知三个方面进行分 析。另外,还要对讨论的时长进行记录。 三、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框架,下面就从课堂提问中的 互动行为及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两个方面来分 析两节小学英语课的师生互动行为。其中 A 教 师的教学主题 “We Love Animals”选自PEP小 学英语三 年 级 上 册 Unit 4,B 教 师 的 教 学 主 题 “Animals”选自剑桥小学英语 《Join in》第二册 Unit 7。 (一)课堂提问中的互动行为 从表1来看,两节课的发问主体均为教师, 发问次数分别为18次和21次,学生没有提出任 何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主要为展示性问 题,两节课共34次,占问题总数的87%,参考 性问题共 5 次,占 13%。在回答方式上,个别 回答29次,集体回答8次,启发回答0次,教 师提问学生未回答,教师忽视,继续进行教学的 2次。在反馈方式上,主要以肯定反馈为主,共 33次,否定反馈2次,补充完善和启发引导各2 次。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一步追问5次。 表1 课堂提问中的互动行为  类    型 次  数 主    题    发问 主体 问题 类型 教 师 学 生 展 示 性 参 考 性 回答 方式 直接 回答 间接 回答 个 别 回 答 集 体 回 答 启 发 式 回 答 忽 视 反馈 方式 直接 反馈 间接 反馈 肯 定 否 定 补 充 完 善 启 发 引 导 是否 追问 是 否 We Love Animals 18 0 16 2 12 5  0  1 15 1 2 0 3 15 Animals 21 0 18 3 17 3  0  1 18 1 0 2 2 19 合计 39 0 34 5 29 8  0  2 33 2 2 2 5 34 从这些数据来看,这两节课具有较多的师生 互动,互动形式主要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 问题类型上以展示性问题为主,这可能跟英语初 学者的语言水平不高有关,他们难以用英语来提 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展示性问题可以检测学 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练习和巩固新学的语言 知识,参考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因此,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需要将展示性问题和参 考性问题结合起来使用。在回答方式上,更多地 表现为个别回答,说明教师较为关注学生个体的 语言输出。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把个别回答和 集体回答结合起来,以便既能照顾个体学习的差 异性,又兼顾全体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就反馈而言,两位教师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 了反馈,反馈的方式包括直接肯定、直接否定、 补充完善和启发引导,并以积极肯定反馈为主。 如在 A 教师的课堂中,教师扮成孙悟空,让学 生与孙悟空打招呼时,一位学生与教师进行了如 下对话 (S指教师,T 指学生): S:Good afternoon!Monkey King. T:Oh,good afternoon!But its not after- noon.Its morning.So can you say again? ·17·
  • 3. S:Good morning!Monkey King. T:Good morning!Ok.Sit down,please. 学生打招呼时选择的表达语结构是正确的, 但不符合当时的语境,A 教师在反 馈 时,提 醒 学生正确时间为 morning而非 afternoon。在追 问方面,两位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回答进行了追 问,但次数不多,这也可能跟英语初学者的语言 积累不够有关。因为追问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深 入提问,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基础, 追问次数太多,学生回答不出来,容易挫伤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利于他们的语言学习。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也明确 指出:“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 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 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 学习动机。”因此,保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语 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两位教师课堂提问中的互动频率较多, 但仍存在如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发问的主体均为教师,学生未提出任 何问题。尽管对于语言初学者来说,他们提出问 题的能力还是比较弱,但是作为语言交际课堂, 学生也应该需要而且能够提出适量的问题。而为 了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努力 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向老师或同 伴提问。这样,课堂的师生互动才可能更为有效。 其次,教师所提展示性问题为主,参考性问 题相对较少,并且教师对展示性问题的答案在课 前都进行了预设。例如,在 A 教师的课堂中,A 教师快速在 PPT 上闪现狗和猫的身体部分,然 后提问: “Whose body is that?”,学生回答 “It is dogs body.”,教师继续问: “Whose tail is that?”学生回答:“It is cats tail.”这些展示性 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未知信息,而是单纯进 行语言操练,其实这种问题在真实交际环境中是 很少出现的。如 A 教师的课堂展示性问题过多, 占课堂提问的89%;在 B 教师的课堂中,展示 性问题亦高 达 86%。B 教 师 在 课 堂 中,先 让 学 生学习一篇关于 Pandas的短文,然后提问: T:Where does panda live? S:It lives in China. T:What does panda eat? S:It eats bamboo. T:What color is the panda? S:It is white and black. T:How many panda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S:There are only 1000. 这些问题的答案均能在课本中找到。小学生 处于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适量的展示性问题是 需要的,然而过多的展示性问题可能不利于学生 交际能力的发展。为了使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 教师应适当多提一些参考性问题。因为参考性问 题才具有 “信息差”,有信息差的交流和语言输出 才更为真实。Brock的研究表明,参考性问题可 以使学习者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语言输出,从而有 利于语言学习。[8] Nunan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 参考性问题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更为复杂和真实, 更加接近真实环境中的话语。[9] Thornbury也认 为多提参考性问题更有助于交际课堂的形成。[10] 教师在提问时,需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平衡参 考性问题和展示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的比重。 再次,反馈用语相对单一。在反馈方式上, 以教师肯定反馈为主,否定反馈、补充完善和启 发 引 导 很 少。 教 师 的 肯 定 反 馈 用 语 主 要 有 “Yes,good./Oh,good.” 等 固 定 短 语。 而 在 英语作为母语的美国和英国,课堂肯定反馈语更 多使用 “Good job.” “Well done.” “Cool.”等 积极词汇。因此,教师在给予肯定回答时,可以 适当变化方式,增加目的语国家的常用语言,同 时可借助表情、动作等来促进语用的丰富性。 在否定反馈上,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 错误。Hendrickson的研究表明,纠错可以提高学 习者的外语水平。[11] Swain & Lapkin认为,经过 修正后的可理解输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语言习得 的过程。[12] 所谓修正后的可理解输出,指的是学生 为了响应教师的纠正反馈语而产生的比前一个输出 更正确、更接近目标语的输出。[13] 因此,在小学英 语课堂中,在不影响交际的流畅性前提下,教师需 要在课堂中适时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二)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 如前所述,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主要是师 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高水 平的认知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语言 表达能力的提高。在上述两节课中,只有 “We ·27·
  • 4. Love Animals”这节课体现了课堂讨论中的互动 行为,其讨 论 话 题 为 “Kung Fu Panda”。下 面 就这一互动行为进行分析。 表2 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 类  型 话   题  讨论 形式 参与人数 反馈方式 师生 讨论 师 组 师 班 生 生 讨 论 10 人 以 下 11 人 至 20 人 21 人 至 30 人 31 人 以 上 直 接 肯 定 直 接 否 定 组 织 完 善 启 发 引 导 讨论 时长 讨论成效 归纳 小结 深化 理解 联系 实际 灵活 运用 引出 新知 自然 过渡 其他 Kung Fu Panda √ √ √ 1分 40秒 √ 从上表来看,A 教师这堂课有一些讨论互动, 讨论的形式为师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关于 Kung Fu Panda,教师将同学们分为四人一小组,其中 一人扮演张艺谋导演,然后大家讨论出谁最适合 去参加 “张艺谋导演”新电影 Kung Fu Panda II 的拍摄。该讨论话题与学生生活中喜爱的一部电 影 Kung Fu Panda I相联系,学生较为感兴趣,大 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该讨论。据笔者现场观察, 该班级共45名同学,有40名同学参与了讨论。 学生讨论时,语言输出主要包括:I am a Kung Fu Cat/ Rabbit/Duck/Monkey/Cat   You are number one.教师对展示讨论结果的小组都给予 了肯定反馈。尽管在讨论呈现环节,部分学生将 I am a Kung Fu错误地表述为I have a Kung Fu 教师并没有对此进行纠错反馈。由于本 节课属于词汇课,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动物 名称的英文表达法。通过该讨论环节,教师不仅 检测了学生对各种动物名称的掌握程度,而且让 学生能够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完整句子的输出,达 到了与同学相互交际的目的。总之,该讨论环节 让教师检测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灵活 语言运用能力,达到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 生活情境的目的,同时增强了同伴之间用英语进 行交际与合作的能力。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互动只在 A 教师的课 堂中出现,B教师课堂中的互动形式均为教师的 单向提问,无 其 他 互 动 形 式。另 外,A 教 师 课 堂中讨论互动时间比较少,不到两分钟,学生未 能充分参与讨论。由于受时间限制,A 教 师 只 参与到部分小组的讨论,对于一些语言基础相对 薄弱的小组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发现,笔者得出了如下几点结 论,并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结论 其一,在英语 课 堂 中 师 生 间 具 有 较 多 的 互 动。两位教师都意识到互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 重要作用,并主要通过提问来实现课堂的师生互 动。在这两节课中,两位教师分别提了二十个左 右的问题。学生对大部分问题能进行积极回答, 两位教师也对学生的作答给予了及时反馈。这都 有助于提高学生语用的准确性和学习积极性。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大都给予了积极反 馈。两位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基本能给予积 极肯定反馈。在课堂中也出现了教师没有对个别 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如她们各忽视了学生回答 一次。积极地反馈有益于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从 而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第三,师生互动形式过于单一,且主要表现 为教师提问。在这两节课中,师生互动形式基本 停留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课堂讨论较少,且 只出现在 A 教师的课堂中,但讨论时间不足以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事实上也就难以达 到真实意义交际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 有效方式之一,但若这种互动仅表现为教师提 问,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也就难以融入到课堂情境中去学习语言。 第四,师生互动中的意义交际性不足。师生 间的问答大部分是源于课本内容的机械问题,答 案全部可以从课本中找到。除了在新知呈现部分 主要是师生机械问答外,在课堂的拓展延伸部 分,教师也未能很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 学生之间的信息差来设计语言教学任务。这样, 语言学习就变成了就语言来学习语言的活动,不 符合当前英语语言教学的情境性、意义性和生成 性的主张。 第五,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在师生互动中的作 用。教师设置的问题大部分是源于教材的展示性 问题,课外的参考性问题很少涉及,这在 B 教 师的课堂中尤为明显。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教材在 ·37·
  • 5. 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仅仅依赖 教材来进行课堂教学,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单向 知识的传授过程,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建议 课堂师生互动作为课堂教学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针对 上述研究结论,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师生 互动形式,增加 (如课堂讨论等)不同的互动环 节,并注意互动时间要能让学生充分参与语言的 交际。 第二,教师要适当拓展课程教学资源。教师 在合理利用已有教材 (课本)的基础上,要根据 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适当拓展课外教学资源, 包括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以便弥补语言 教材本身的不足,提高英语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提高师生互动的交际性。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更多的真实语 言情境,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学得和习 得语言。同时,教师在提问中可适当增加参考性 问题,以便产生更多的语言信息差,让学生在积 极思考中学习语言和发展认知能力。另外,教师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 的真实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者 语用能力和综合语言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育 部.义 务 教 育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2011年 版) [S]. 北 京: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12.  [2]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J].教育 研究,2001 (4):30—34. [3]吴 康 宁.课 堂 教 学 的 社 会 学 研 究 [J].教 育 研 究, 1997 (2):64—71. [4]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 [J]. 比较教育研究,2001 (4):42—46. [5]董明.大学英语课 堂 生 生 互 动 模 式 初 探 [J].外 语 与外语教学,2004 (5):30—33. [6]徐锦 芬,曹 忠 凯.国 内 外 外 语/二 语 课 堂 互 动 研 究 [J].外语界,2010 (3):57. [7]崔允漷.有效教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162. [8]Brock C A.The Effect of Referential Question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 [J].TESOL Quarterly, 1986,20 (1):47—59. [9] Nunan 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aking It Work [J].ELT Journal,1987,41 (2):136—145. [10]Thornbury S.Teachers Research Teacher Talk [J].ELT Journal,1996,50 (4):279—289. [11]Hendrickson J.Error Corre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cent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78 (62): 387—398. [12]Swain M,Lapkin S.Problems in Output and Cog- nitive Process They Generate:a Step Towards Sec- ond  Language  Learning [J ]. Applied Linguistics,1995 (16):371—391. [13]Schehadeh A.Non-native SpeakersProduction of Modified Comprehensible Output and Second Lan- guage Learning [J].Language Learning,1999, 49 (4):627—675. (责任编辑:付 蕾) A Study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s CHEN Bohua,GAO Dandan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Zhejiang315211,China) Abstract: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refers to variously interactive activitie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during the class.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two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question-raising interaction and discussing interaction.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two teachers have conducte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their classes and reacted to the feedbacks.However,some problems have also emerged,such as the monotonous form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the inadequacy of meaningful communication and teachersoverdependence on textbooks during interaction.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English;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