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HIST 1121
(Lecture section 00002, Tutorial section: 10201)
中國文化與社會史
期終論文
題目: 《中國人的姓名文化》
姓名: 李冠良 LEE KWUN LEUNG VINCENT
學號: 06009913
主修: 視覺藝術系(二年級)
日期: 2007 年 11 月 25 日
1
古代俗諺有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1
。從本質來說,名字
是用於識別人類身份的一組文字符號,但中國人尤重將華夏傳
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寄寓其之上,並希望藉命名能為新生命創造
美好的將來;隨著文明程度提高,字彙種類愈繁多,中國人就
愈趨向文飾、高雅、優美的追求,中國的命名文化逐漸形成一種
藝術性、多樣性的文化素質體現,為世界各地所驚嘆。
中國的命名文化發展是先有「姓」,再有「氏」,後有「名」、
「字」等。在遠古時期,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展,當不同群體,
亦即是不同氏族的人們發生接觸時,就需要發展出相互區分的
群體標識 —「族名」,這就是「姓」的前身。
中國最初的「姓」,大多由地名轉化而來,或者是這一地域因
某姓氏族所居而得名;神農氏定居於姜水,他的族民自此把
「姜」字納入為他們的姓,虞舜定居姚墟後亦以「姚」為姓2
。據金
良年先生撰《姓名與社會生活》一著時所推測,3
一個氏族在延續
到相當時間後,就有可能產生分化;除種族繁衍而引起的人口
增殖之外,婚配的需要、 避傳染病的威脅、生活資料的匱乏、氏躲
1
哲學意義 王泉根著:《中國人名文化》。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2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國書店,1999 年 9 月第 1 版。
3
金良年著:《姓名與社會生活》。台灣:文津出版社,1989 年 12 月大陸初版。
2
族內部的衝突都有可能導致氏族的分化。分化出來的新支系會創
出新的姓,有些氏族會保持原有的姓,又再創出自己新識別的
符號,這就產生了「氏」。「氏」的定義,就是以身體特徵稱呼人,
如「夸父」意旨「大男人」,只能算是一種補充稱謂。
4
商周期間,中國的先人們大都有「名」,但那個名卻很類似
我們現在的「小名」,大都以生日或身體特徵來命名。東周時期的
姓氏多取「女」字旁的字,如齊國的「姜」、秦國的「 」、楚國的嬴
「 」,和越國的「姒」,那是因為氏族公社都經歷過母系氏族社羋
會,女性當時的尊貴仍留在族號中。
周代以後,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的,女性則隨著母系社會的
消逝而只會有姓,沒有名字。貴族才有權利享有姓,在各種社交
場合,他們則會互相稱呼對方的「氏」。
漢代以後,「名」漸趨普及化,人們開始在名中寄寓理想志向
「大名」變得典雅莊重,是注意「名」代表一個人「善」與「美」的開
始。
魏晉南北朝期間,外來語言文化傳入,漢人開始以漢語譯音
4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國書店,1999 年 9 月第 1 版。
3
引用外族的姓,如鮮卑族的「拓跋」、「慕容」、「宇文」和「禿發」流
傳迄今。唐朝成立前夕,中國人改名以單字為主,如姜尚、劉邦
隨著人口發展和知識份子增多,單字名的「重名」現象就愈來愈
多。
宋朝建國後定「趙」為國姓,國姓的觀念由此而生,並編定了
《百家姓》,引證出「錢」、「孫」、「李」、「周」、「吳」、「鄭」和「王」是當
時中原一帶的大姓,確立姓是用來區分宗族與厘定一個人縱向
血緣關係的功能性,亦即是道出了「同姓百年前三分親」的觀念。
《百家姓》亦確立了「子從父姓」、「同姓不婚」的觀念,婦女的稱謂
以姓為主,未嫁前娘家姓,出嫁後稱夫家姓,甚至會在 們的她
姓前加上丈夫的國名、謚號和受封的邑名,女人的名字只會以
「孟」、「伯」、「仲」、「叔」長幼稱謂來區分,可見婦女在中國仍處於
低下的社會地位。
明清以後,中國人取雙字名的潮流大為普及化,這是發揚唐
化以後掘興的「譜牒學」之傳統5
,就是說,普通百家姓的家譜對
每個人的命名有嚴格的規定,通常是名中第一個字已經規定好
了,所以 人只得再取一個字,構成雙名,以示區別,但求創眾
5
字輩譜文化 王泉根著:《中國人名文化》。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4
出細膩、生動和深層的意義。
在中國人的社會裏,名字佔著人生很大的重要性,既對外又
代表自己。父母在最初給孩子取名的時候,往往在名字中寄寓了
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在孩子懂事以後就告訴他們,而孩子也往
往重視自己名字的含義,所以名字的含義,會對個人產生一定
的教育作用,甚至引導或影響到他的人生方向。
古代的中國人就很重視名字的「美教化,厚人倫」的教育作用
命名往往引經據典,斟字酌音6
,務求體現出人生理想或家族願
望。
7
中國人在擁有名字數量來說可說是世界之冠,因為中國人
尊重長輩的意志,又重視身份和場合,所以舊有名字不能丟,
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場合不斷起新的名字。一個人就可能擁有十幾
個甚至幾十個名字,有乳名、大名、學名、字、自號、封號、尊號、謚
號、綽號、藝名、筆名、洋名、化名;僧有僧名,道有道名,商有商
名,女子有閨名。當然到了現在,我們的名字就精簡得多了,很
6
改名問題 — 人名缺乏佳義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
國書店,1999 年 9 月第 1 版。
7
名字的重要性 — 對外又代表自己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
京:中國書店,1999 年 9 月第 1 版。
5
多人子除了小名以外,只有一個大名,但是那種追求個性的趨
勢卻有增無減。
中國人的姓氏
「氏」用以判斷一個人出身是否高貴,如是否另住他 、當了鄉
官、有了封地。秦漢以後,「姓」與「氏」逐漸合而為一,人們以「姓
氏」分宗族、定親疏,訂定一個人父系的祖先線索,其對倫理宗
法方面至今仍有巨大的作用:
一、承載宗族觀念
8
一個家庭,一個宗族乃至一個大的宗族,是靠同一個姓為
標誌聚集在一起;姓在個人心理上起到了宗族的歸屬感作用,
在社會上成為宗族的標誌,正所謂「認祖歸宗」就是這個含意。古
語有云:「五百年前是一家」,這個同一個祖先的意識使同姓的
人有一種凝聚力和親切感。受宗法意識影響,中國人認為「姓」是
不可侵犯的,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姓」添光添彩,光宗耀祖。
二、區分門第貴賤
9
東漢以來,土地高度集中,全國到處都是大財閥,漢朝的
8
, 9
秦漢姓氏合一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國書店,
1999 年 9 月第 1 版。
9
6
選官制度又主要是靠地方舉荐,因此政權也落在少數大族的手
中。到了魏晉時候,魏文帝曹丕頒 了七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佈
做不做官,全看品級,而這個品級,是由少數民族人物評定的,
實際上也是按照門第高低而評定,「門閥制度」就此形成。
晉到唐朝之間,朝廷、地方都不斷有人修訂世家大族譜籍,
把大族的姓氏登記在冊,作為選官依據。這樣,姓也有了貴賤之
分,這種貴賤超越了財富、官階和權勢之上,成為榮譽的象徵。
魏晉南北朝的大族,有江南的「王」、「謝」、「袁」、「蕭」等,皇
帝會藉著皇族與士族通婚以鞏固帝位。
三、區別婚姻
10
隨著姓氏圈內人口的增加和內部複雜的變化,「同姓不婚」
就已經從一種優生的需要轉變成為社會倫理道德的需要。「姻親」
成為了異姓家族之間最可能有的「門當戶對」的親密關係,社會
上的貴族乃至平民都用「姻親」來凝造聯系力量,擴大勢力,唐
君毅先生於《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一文中所述「夫婦可以合二姓之
好」正好解釋了這一點。
10
秦漢姓氏合一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國書店,1999
年 9 月第 1 版。
7
中國人的名
根據《禮記.內則》所記載11
,母親和保姆抱著嬰兒來到廳堂
見他的父親,並且要祭祖謝恩,父親或家族中輩份最高的人會
給孩子取名,然後把孩子抱回內室,把他的名字遍告親戚。父親
則把消息告訴朋友,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然後要孩子
經歷「過百歲」的風俗,可見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取名事宜關乎到
家族的聲望,要嚴謹對待。
取名的方式,可分為用典、托物和直言三種12
。此外,陰陽五
行之學說亦引入家族命名規律之上,代代相生。
「名」在中國人傳統上是比較謙卑的稱呼,只有長輩可以叫晚
輩的名,或上級叫下級的名。
宋朝以後,私塾學的塾師在民間有很高的地位,很多人送孩
子進學時會交給塾師替他們改「大名」。
中國人的別號
11
名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國書店,1999 年 9 月第 1
版。
12
無一字無來處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國書店,
1999 年 9 月第 1 版。
8
自取,也有別人贈與,用以表現個性、志趣的需要,也有對
避諱的反撥,也有以境遇遭際為依據,表現本人的生活處境。
中國人的尊號
出於封建社會裏社會交際的需要,強調身份的尊卑、等級,
藉以表達敬意,如對在世的皇帝,要叫「萬歲」、「聖上」、「今上」
等。
中國人的謚號
對死者的稱呼。
中國男性的命名文化
受傳統習俗和觀念影響,男子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往往
要高於女子。家長們往往將厚望寄托在男孩身上,所以,男孩子
出生後,父輩對其命名往往非常認真,有的 書問典,有的求查
神乞卜,有的訪親請友。男性起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13
一、多用光宗耀祖的字
表示承先的,如繼祖。
表示 後的,如廣嗣。啟
13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國書店,1999 年 9 月第 1 版。
9
表示繼示的,如克武。
表示興宗的,如亮祖。
表示親家的,如念祖。
二、多用英武博大之字
表示報國救民抱負的,如澤民。
表示志向心願的,如景賢。
表示操守品德的,如克勤。
表示威武博大的,如天宇。
三、多選用陽剛之字
表示意志剛強,如志堅。
表示陽剛之氣,如浩天。
14
殷商時代,陰陽家與百家爭鳴,五行之說漸盛,用來替帝
王命名的天竿配合五行,便要考究如何就相生、避相剋,如何剛
柔相濟,陰陽調和,命名命字也必須符合這些條件。
先秦時期,男性命名常加上無意義的助語詞,如「思」、「願」、
「之」、「斯」等。
14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國書店,1999 年 9 月第 1 版。
10
兩漢時期,文武顯要人物以至知識份子,幾乎清一色為單名,
間有二名的,或為隱逸或藝人,為數很少,這種現象的出現原
來是出於王莽的倡導。王莽輔政,便實施了二字名之禁,而給某
人除去或恢復二字名,也成為當權者對這個人的獎賞與懲罰。這
就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使人民對二名存在著低賤的觀念。
故王莽的政權十幾年便下台,而去雙名的習慣一直維持了三百
年,便是魏晉以後,單名仍較雙名為多。
漢代人「命字」承受周俗,稱「伯」、「仲」、「字」、「父」,但他們
把這些排行字眼、尊老字眼、恭敬字眼配搭為二言的字,又變成
一種特殊的風格,而且命字不必與原名在意義上互相照應,如
司馬相如字長卿。漢代以後,男子的「命字」中出現了大量的美辭;
「道」、「德」、「聖」和「義」,屬「德性美辭」;「卿」和「君」,則屬「稱
謂美辭」。
魏晉南北朝時,「之」字是五斗米道的標識,五斗米道愈普遍
得到信仰,「之」字命名就愈泛濫。
五代人喜用「彥」命名。
宋朝時,老年人在中國社會地位崇高,「老」、「叟」、「父」、
11
「甫」、「翁」等字命名日益盛行。
明清時代,以建築名物命名的最為突出,如「堂」、「庵」、「軒」
受科舉影響,「奎」、「元」、「科」、「弟」等字也用得較多。清末男人
的名字,多標明自己的思想傾向和人生傾向,具有鮮明的政治
色彩,如康有為、黃遵賓、林覺民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人民做了國家的主人,由於內地
人對黨和國家很熱愛,以及新生活給人們所帶來的喜悅和希望,
出現了大量以「國」、「中」、「華」為核心的名字;「援朝」、「鳴放」、
「和平」、「超英」等反映了抗美援朝、大躍進等國內大事,反映文
革的則有「繼紅」、「擁軍」、「亦工」、「亦農」等。
中國女性的命名文化
15
女性方面,古代的女媧是第一個以女性字命名,還有黃帝
妃 祖,高辛氏妃娥,后稷母姜 等。「娘」、「女」、「姑」、「妹」等嫘 嫄
女性輩份稱謂會被用作命名之字,另外有形容姿色的字,如
「嬋」、「婉」、「 」、「娜」等,形容神態的則有「媚」、「嬌」、「婉」、妮
「 」、「娜」等。妮
15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中國書店,1999 年 9 月第 1 版。
12
花鳥字能顯示女性的陰柔之美,如「芷君」、「瘦菊」、「蓮珮」、
「碧荷」、「春梅」、「麗莎」、「碧茜」便是。潤物字則以首飾、服飾、化
妝品、閨閣零物為題材,如「雲裳」、「玉環」、「香蘭」、「閨秀」和「紉
蕙」。另外有珍寶字,如「婉珍」、「璧君」。彩艷字則有「黛美」、「碧
倩」。以歌頌女人德性的字也廣為現代人使用,例如「貞」、「淑」、
「端」、「嫻」、「靜」、「慧」、「巧」等。
男女尊卑的思想意識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在以男性為中心
的封建社會裏,女子的名字使用空間很窄,故稱閨名,只在閨
閣之間流行,而且當時男女固然授授不親,就是女人與女人之
間也沒有廣泛的交際,最大的範圍是親戚鄰里。出了閨門要給親
戚以外的人聽到認識到,除非是吃了官司。唯有婚姻大事,男家
攜雁鳥做見面禮去訪問女家之際,女人才不得不給未來夫君知
道名字。女人一出嫁, 的閨名仍只可留在父母之家使用,夫家她
不僅行不通,簡直是束諸高閣,秘而不宣,也許將來在神主牌
位置上、墓碑上仍可保留。稱呼則夫妻之間偶然會應用到,可是
中國人又有「至親無名」的習慣,最親愛的人,對面只稱「汝」,
對第三人稱妻子做「伊」,汝汝伊伊,也呼不出愛妻的名字。
名字在中國社會的深層意義
13
中國人命好名,與孔子所主張的「名教」原則16
聯系在一起,
反映他們對宗法制度社會、孝悌思想所延伸出來的審美理想,有
堅信性的追求。
一、文化意義
古語有云:「姓屬先天,名表後天」,名字跟身體一樣都是由
父母所給予,中國人長期採用的「字輩譜」命名方式,不但滲透
著父輩的文化心理,而且體現了數十代以前的列祖列宗對子孫
後裔的希望與期待 — 承先、 後、敬宗、延族的理想,突顯濃厚啟
的宗族色彩。
由開基祖訂定的「字輩譜」,可保證同宗血脈的一氣貫通,世
系井然而不致紊亂17
,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包括尊
孔崇儒的文化心態、重視倫理的道德說教、正直做人的古訓勸勉、
勸農勤耕的重農意識、積善積德的人文情懷、仁義禮智的儒者胸
襟,還有中庸和平、 土觀念和尋根報本的情結。鄉
根據王泉根先生在《中國人名文化》內所分析,中國人對人名
的這種巫術觀念,原是人類童年時期相信語言具有某種神奇功
16
為何要有人名 王泉根著:《中國人名文化》。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7
字輩說 王泉根著:《中國人名文化》。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4
能的原始反映,許多民族在其童年階段,都存有這種信仰,不
過,他們在文明進程中,已揚棄了這種人類的幼稚;而中國人
卻相反,中國人將這份天真幼稚,塗上了人類成熟思想的色彩,
將其納入自己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中國人往往根據生辰八字、
陰陽配合,來給孩子取名,所謂「有此名必有此命」18
,這種取名
方法,乃是受到中國本土的道教文化與方述文化的影響所致;
另外也有替生長發育中的嬰孩取賤名,以及換名更新的習俗,
反映中國人畏懼厄運從天而降的迷信心態。
二、哲學意義
孔子主張「名正」為「言順」、「事成」的前提,符合「修齊治平」
的思想,因為孔子認為名字雖然是一種符號,但這種符號卻反
映了人們的精神面貌,體現了民族精神的特質;漢儒董仲舒在
撰寫《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時,認為「名發天意」、「名寓褒貶」
(周代人主張名稱的等級順序從高至低為:子、字、名、人、氏、國
州19
),主張「深察名號」。
而中國古代的謚法,也是一種重名的觀念;中國人做官也好,
18
姓名與命運有關 張港著:《說名道姓》。北京:中華工高聯合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
19
禮義文化對人名的影響 — 名寓褒貶 王泉根著:《中國人名文化》。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5
做事也好,是要對後代負責,不但對這一輩子要負責任,對後
世仍然要負責任。
三、心理意義
根據王泉根先生在《中國人名文化》內所分析,人名具有專一
性、永久性的特點;一生中,姓名之暗示力,因其不斷的潛移默
化誘導催生,自會影響人名持有者本人;若是一個意義深刻、催
人向上的名字,例如「國棟」、「大任」和「光宇」,那多數就會在人
生中產生激勵、警策作用,亦即所謂「改名立志」了。
總結
張港先生曾在《說名道姓》中說過:「奮鬥三生不如取一佳名」
他又引述了戰國哲學著作《尹文子》中「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
以驗名」的觀念,充份地引證了徐建順和辛憲在《命名 — 中國姓
名文化的奧妙》中所說,中國人會把名字當作為他們生命的「第
二載體」,有個人、個性和專指的性質,這個「第二載體」之不朽
在於它是「生命超越肉體的時間性延續」,可拓展至更大的範圍。
所以,中國人尤重取含有美德、祝福和讚美的名字,但願下一代
的孩字成長後立下的功德與動聽的名字相輔相承地流傳萬世,
為他人所思念,道家要求人類對內、外均注重修身養性和自我完
16
善的主張20
,亦有在中國人對名字執著的思想中充份地兌現出來。
參考資料
20
人名的哲學意 義 王泉根著:《中國人名文化》。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17
 雷風行編著:《姓名與人生》。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
年 3 月第 1 版。
 徐健順、辛憲主編:《命名 — 中國姓名文化的奧妙》。北京:
中國書店,1999 年 9 月第 1 版。
 張港著:《說名道姓》。北京:中華工高聯合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
 王泉根著:《中國人名文化》。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 金良年著:《姓名與社會生活》。 台灣:文津出版社,1989
年 12 月大陸初版。
18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VincentKwunLeungLee

Sumling's art conoisseurship at Fujita Museum
Sumling's art conoisseurship at Fujita MuseumSumling's art conoisseurship at Fujita Museum
Sumling's art conoisseurship at Fujita Museum
VincentKwunLeungLee
 
Disputes on HKADC Art Awards - depreciation on painting elites
Disputes on HKADC Art Awards - depreciation on painting elitesDisputes on HKADC Art Awards - depreciation on painting elites
Disputes on HKADC Art Awards - depreciation on painting elites
VincentKwunLeungLee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VincentKwunLeungLee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VincentKwunLeungLee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VincentKwunLeungLee
 
A research on Jin Nong
A research on Jin NongA research on Jin Nong
A research on Jin Nong
VincentKwunLeungLee
 
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
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
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
VincentKwunLeungLee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VincentKwunLeungLee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VincentKwunLeungLee
 
The Myth of Lo Ting
The Myth of Lo TingThe Myth of Lo Ting
The Myth of Lo Ting
VincentKwunLeungLee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VincentKwunLeungLee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VincentKwunLeungLee
 
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
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
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
VincentKwunLeungLee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VincentKwunLeungLee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VincentKwunLeungLee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VincentKwunLeungLee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VincentKwunLeungLee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VincentKwunLeungLee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VincentKwunLeungLee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VincentKwunLeungLee
 

More from VincentKwunLeungLee (20)

Sumling's art conoisseurship at Fujita Museum
Sumling's art conoisseurship at Fujita MuseumSumling's art conoisseurship at Fujita Museum
Sumling's art conoisseurship at Fujita Museum
 
Disputes on HKADC Art Awards - depreciation on painting elites
Disputes on HKADC Art Awards - depreciation on painting elitesDisputes on HKADC Art Awards - depreciation on painting elites
Disputes on HKADC Art Awards - depreciation on painting elites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A research on Jin Nong
A research on Jin NongA research on Jin Nong
A research on Jin Nong
 
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
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
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The Myth of Lo Ting
The Myth of Lo TingThe Myth of Lo Ting
The Myth of Lo Ting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
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
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Surname and first-name culture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