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键入文字]




   《居住区规划设计》



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组成员

 常江、陶勇、孙良、李明、顾贤光、王芳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建筑学系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组
    2011 年 5 月 1 日
1985 年我校创办建筑学专业伊始,就开设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创始人熊振教授

曾长期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作为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经过建筑学师生二十余年的共同努

力,《居住区规划设计》目前已经发展为一门教学手法多样、改革与创新并进,富有特色的课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产业化改革以及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的完善,时代发展给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提出新的要求,我校《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也相应进行调整、充实和提高,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时代需求、适应执业制度需求、切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近年来,更

是通过“中德联合教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专题研讨”和参加设计竞赛等多种手段深化教
           、          、

学改革。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方法逐步完善,课程信息量逐渐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以提升。其具体发展历程可总结如下:2000 年之前是《居

住区规划》课程的起步期,在熊振教授的带领下,借鉴清华大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理论教

学和设计指导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偏重于设计方法的传授;1998 版大纲实施以来,在教

学上开始试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把握;2000 版大纲实施以来,强

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向理论教学、社会调研和设计指导并

重的模式转变;2006 年 9 月开始尝试双语教学;2008 年通过中外联合课程设计的方式,外教参与

到设计指导之中;2007 年 9 月城市规划设计硕士研究生开设《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

科生教学中加入了专题研究的部分,并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课程在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住宅建筑

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相关教学环节,深化教学内涵、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拓宽学
   、

生视野、加强学生创新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教学队伍


1.1 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自评分 8 分)

  课程负责人常江教授自 2006 年回国以来,一直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承担了《城市规

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本科教学任务。并利用在国外
    、       、       、

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近年来先后邀请波恩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达穆斯塔

特大学建筑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们来校开展联合教学,不仅开阔了眼界,拓宽

了思维,而且同国外教授的直接接触,也锻炼了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




                                                 1
常江教授获 2008 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师德模范,

2008-2010 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具有丰富

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既注

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及科研能力,同

时也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教学团队其他主讲教师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经验

丰富,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主讲教师科

研能力较强,主持多项科研及工程设计项目,且发表

多篇教学和科研论文。并能够在教学中结合各自的科

研项目,深入浅出的讲解设计内容。教学团队中多人

曾在省部级建筑和规划设计竞赛中获奖,指导学生参

加各类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设计竞赛,并取得优异

成绩。

1.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自评分 4 分)

  由于《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建筑系为该课程配置了精

干的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由 1 名教授、2 名副教授、3 名讲师组成。团队具有博士 1 名、在读

博士 1 名、硕士 3 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 名、注册城市规划师 1 名。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合理,

学缘结构较好,教师分别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长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其中 50 岁以上

1 人,35 岁以下 3 人,能够很好地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教学团队教师注重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多

名教师有国内外学习和访问的经历。常江教授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规划专业,2006 年回国任教,

2009 年受邀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访问 3 个月。陶勇副教授 2004 年赴欧洲访问 1 个月。孙良副教授

2007 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短期学习,目前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

生(在职攻读)。顾贤光讲师 2009 年赴浙江大学进修。王芳讲师 2003 年赴同济大学进修。近年来,

教学团队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及一线建筑

师、规划师来校讲学或举办讲座,并结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开展中外联合课程教学。自

2006 年以来,每年均聘请国外专家来校,与我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




                                                    2
表-1 教学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和教学任务
    姓   名       职 称     学   位    出生年月           本课程任务      承担的相关课程
     常江         教授      博士       1968/08   整体协调,制定课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
                                           程规划           发展史、城市规划管
                                                         理与法规

     陶勇         副教授     学士       1957/05   制定课程规划,理      住宅建筑设计、高层
                                           论教学、设计指导      建筑设计、毕业设计
     孙良         副教授    博士在读      1975/11   理论教学、设计指      环境心理学、住宅建
                                           导、教材建设        筑设计、建筑设计基
                                                         础、毕业设计
     李明         讲师      硕士       1979/02   理论教学、设计指      城市更新设计、住宅
                                           导、教材建设        建筑设计
    顾贤光         讲师      硕士       1980/05   设计指导、实践教      建筑设计基础、特殊
                                           学、课程网站建设      构造、毕业设计
     王芳         讲师      硕士       1977/10   理论教学、设计指      城市规划原理、住宅
                                           导、资料库建设       建筑设计

                         表-2 参与本课程建设的外籍教师

     姓名          职称和单位          学位    出生年月       参与的教学活动
     Theo         教授            博士     1958/6    客座教授,2004、2005、2006 来校
    Koetter      波恩大学                            讲学,主讲可持续的城市规划
   Joergen        教授            硕士     1964/6    客座教授, 2006、2008 来校参与设
   Steffens     达姆斯塔特大学                          计指导“居住区规划快题设计”
   Wolfgang       教授            博士     1938/9    客座教授,2002-2009 来校参与设计
   Schueller    佛罗里达大学                           指导“建筑结构选型”
    Adrian        教授            硕士     1947/3    客座教授,2002-2009 来校参与设计
  Hoppenstedt   柏林工业大学                           指导“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
   Wolfgang       教授            博士     1970/8    2009 年在德国 DAAD 基金会的支持
     Wende      柏林工业大学                           下,指导中德学生完成联合课程设计
    Stefan        教授            硕士    1957/11    客座教授,2009、2011 年来校作系
    Schmitz     莱茵之华建筑设                          列专题报告“生态和低碳理念下的规
                  计集团                            划与设计”


1.3 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自评分 8 分)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随我校建筑学专业创建而开设的课程之一, 1988 年首次讲授
                                 于          (建

筑学 1985 级)。2000 版培养方案该课程为 64 学时,专业选修课。因该课程的重要意义,2004 版培

养方案将其调整为 80 学时,5 学分,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


                                                                      3
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使学生获得居

住区总体规划、住宅群设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景观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场地竖向设

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该课程的学习,是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工程设

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知识保证。

  为此,建筑学专业成立专门的教学团队承担《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讲授和建设工作。2008

年,在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评估的促进下,团队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研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逐步

形成了本课程的特色,创造性的提出了“五环节”的教学方法,即将课程划分为课堂教学、现状调

查、专题研讨、课程设计、设计辅导与汇报五个环节,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提高了教

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主持和参加多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表-3 课题组成员主持和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中德联合课程教学
                         德国 DAAD 基金会       2008.9
 (中德学生共同参与)
 土木工程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子课题——
                            教育部        2008.10-2010.5
 房屋建筑系列课组
 《城市规划原理》双语课程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         2005-2007
 《建筑学专业新增城市规划方向系列课程》
                          中国矿业大学         2005-2007
 建设项目

 网络影响下的社区邻里关系调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            2008

 徐州矿区棚户区改造策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煤矿工人村工农共享街区      中国矿业大学            2010

 城市设计
 《建筑法规》课程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       2005.9-2007.9

 《居住区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       2010.9-2011.9

 《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青年教师教改项目)    中国矿业大学       2010.9-2011.9
 “现代景观设计”本-硕联合设计
                         中国矿大力建学院          2010.5
 (中德教师联合指导)
 中德联合快题设计
                         中国矿大力建学院          2008.5
 (中德教师联合指导)




                                                        4
近几年,课程组获省级以上教学和设计成果奖励 10 项目,各类校级、市级教学奖励 6 项:

  常江老师 2010 年获得江苏省第四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陶勇、孙良老师 2010 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评选与观摩优秀作业奖(指导教师)

  顾贤光老师 2010 年获得江苏省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竞赛三等奖

  常江老师 2009 年获得江苏省第三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常江老师 2008 年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常江老师 2008 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师德模范

  顾贤光老师 2008 年获得徐州市土建学会大学生“城市•环境• 艺术”设计竞赛突出贡献奖

  常江老师 2007 年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

  常江老师 2007 年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荣誉成称号

  孙良老师 2007 年获得江苏省首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顾贤光老师 2007 年获得江苏省首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方案二等奖

  王芳老师 2007 年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作业评优优秀指导奖

  陶勇、孙良、王芳老师 2006 年获中国创新 90 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优秀奖(指导教师)

  孙良老师 2006 年获得院级教学质量奖

  常江老师 2006 年获得第三届中国威海国家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李明老师 2005 年获得徐州山水华美叠翠园居住小区设计 05 中国最佳生态环境社区奖

  课题组成员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10 余篇,科研论文 30 余篇

  顾贤光. 建筑防火教学初探,2009 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内会议) 2009.12
                                         ,

  王芳. 数字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2009 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国内会议),2009.10

  陈惠芳,王芳. 建筑教育的内涵建设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

  王芳.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双语课程改革方案.2008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

    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8.09

  孙良. 居住建筑教学课程整合与研究型教改试验[J].高等建筑教育,2007.01

  陶勇. 关于建筑设计中几种基本能力培养要求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6.12

  张一兵,顾贤光. 谈建筑法规课程对建筑学教学知识点缺失的补充. 2006 全国建筑教育学

    术研讨会,2006.10

  孙良. 居住建筑设计的整合教学策略.2006 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2006.10

  陶勇. 建筑学课程中数字化教学的尝试[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04

  陈惠芳,王芳.以三份方案为例探讨建筑教育中立意的多元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主义.


                                                5
2003 建筑教育国际会议论文集,2003.12

孙良. 虚拟交往与社区虚拟重构[J],时代建筑,2009.4

顾贤光. 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模拟分析——以徐州中心时尚大道地下综合体为例,四川建

    筑科学研究[J],2010.3(中文核心)

Sun Liang. Study of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in China Urban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the Age of Internet, MASS 2009(EI 检索)

孙良. 网络应用与社区规划设计[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4(中文核心,CSSCI 检索)

孙良. 传统街区的生态位保护[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12(中文核心)

CHANG Jiang,etc. Die Wandlung von Grau in Grün Wiederherstellung und –nutzung

    der Bergbaufolgelandschaften in China, Chance: Post-mining-Landscape, 2010,4

Chang Jiang, etc. Reclam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st-mining landscape in

    China, Bulletin, 2010.2

 CHANG Jiang,etc. “Redevolopment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in Resource-exhausted

    Mining Area – In the Case of Mining Region of Jiawang”, 6th ICMST 2009. 10

常江 等. 工业废弃地——矿区复兴的潜在资源[J]. 城市建筑,2009.2

常江 等. 徐州矿区工人村现状调研及改造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09.5,
                                        (中文核心)

王卫,常江. 基于矿业城市边缘塌陷地的城市规划研究,第七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

    会论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10 (优秀论文)

张华,常江. 徐州市贾汪城区工业废弃地再利用探究,第七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论文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10

陈帅,常江. 意大利罗马城建筑及城市遗产的保护与修缮,第七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

    年会论文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10(优秀论文)

林祖锐,常江. 基于生态文明的苏北新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09.11(中文核心)

林祖锐,常江,王卫. 城乡统筹下徐州矿区塌陷地生态修复规划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10(中文核心)

Shanshan Feng,CHANG Jiang. “Strategy of Subsided Land Re-use based on Urban Spac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ake Xuzhou Mining Area for Example”, 6th ICMST,

    2009.10

张威,常江. 庞庄工业广场概念性更新改造方向探析[J]. 现代城市研究,2009.8. (中

    文核心)


                                                                                 6
冯姗姗,常江. 煤矿区工业遗迹的价值重构——以徐州矿区为例. 2008 年工业建筑专业

         年会暨第七届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会议,2008.10

     常江 杨波. 偏远型资源枯竭矿区土地再利用研究,2008 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会议光盘收

         录 2008.10

     常江,陈华. 作为产业类历史地段的工人村保护更新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9).

         (中文核心)

     常江,冯姗姗. 资源与负担的抉择——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策略研究[J]. 城市发

         展研究,2008.4(中文核心)

     冯姗姗,常江. 多方利益平衡下的城市矿区存量土地再开发—以徐州矿区为例. 2008 年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会议光盘收录,2008.10

     Isolde Roch, Jiang Chang. Ausgangsbedingungen und Ansatzmoeglichkeiten fuer die

         Entwicklung der Freiraeume, in Freiraum- und Wohnqualitaeten,Schaker verlag,

         Aachen, 2008.4

     Chang jiang, Yang Bo, Yuan Yanyong. The Study on the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
         architecture preservation of xuzhou, in the 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al interchanges in asia, Beijing, 2008.10

2.教学内容

2.1 课程内容(自评分 10 分)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的主要课程,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

人文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该课程学科综合性强,教学内容理论丰富,设计实践要求严格。

本课程系统讲授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有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

从事居住区规划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该课程的学习,是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从事建筑

与城市规划、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知识保证。

  针对上述目标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课堂讲授内容和设计实践内容。

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包括

  (1)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和编制程序,

  (3)居住空间的组织,

  (4)居住区建筑设计,

  (5)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

  (6)绿化系统和有关工程管线的综合,

                                                                                       7
(7)技术经济指标的核算等基本原理。

设计实践的教学内容包括

  (1)经典案例的评析,

  (2)居住小区的实地调研和讨论,

  (3)“真题假做”或“真题真做”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4)结合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专题性研讨。


2.2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自评分 6 分)

  教学团队成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能够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

科研项目,理论联系实际。为了适应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教学团队不断充实课

程内涵,扩大教学内容的涉猎面,从单纯的居住空间设计拓展到空间设计研究、城市更新与城市发

展研究、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并通过专题研究(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科前

沿讲座、教师设计工作室)的方式将低碳社区、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来。

  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环节、调查研究环节与设计实践环节三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教学从居住模式和空间组合入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理解并掌握居住空间布局的方

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规划结构和类型、用地和规模、总体

布局、公共建筑物规划、绿化系统、道路规划、竖向规划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等;

  (2)调查研究以居住需求、居住空间质量为重点。通过调研,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居住功能,
城乡居民对居住环境、住宅的需求和要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本课程的实践性;

  (3)设计实践以小区规划设计为主,在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方案设计,掌握居住区

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总平面设计、住宅选型和住宅组团布置,小区总体空间环境设计、

道路交通、公建配置、经济技术指标核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课堂教学从基本原理入手,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通

过联合设计或讲座的方式邀请国内外一线建筑师、规划师走入课堂,传经解惑。在设计指导方面,

注重对学生空间组织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利用手工模型以及 SketchUP、AutoCAD 等软件完成规划

设计和图纸表达。同时,注重数字模拟技术的应用,模拟居住区的光环境和风环境等。居住区设计

是综合性强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试图通过各个教学手段将各种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

知识体系。例如: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建设网站、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方案点评和互评,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2.3 实践教学(自评分 6 分)

  (1)加强实地调研、经典案例剖析,培养学生完成规划设计的分析能力

                                                   8
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

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

通,也有助于学生面对地块,根据实际情况和规

划设计要求,完成规划设计任务的能力培养。为

了达到应有的目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做到: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集中汇报和讨

论调研结果,从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启发学生评析调研小区,以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

划同城市发展、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关系。

  2)案例教学,让学生从案例教学法中学到

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有

目的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述能

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按组设置分

析案例专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设计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设计教学“提出问题—设计学习—讨论答辩

—图面表达”的教学程序,在设计任务书和设计

指导书的要求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逐步地由

浅入深地完成从初步方案构思到规划设计成图,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这一部分是“五环节”教学法最后两个部

分的体验,是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具体体现和

学生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型学习的转变,也是潜

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

过程。

  (3)结合中外联合教学、大学生科研训练

等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

新能力, 2006 年以来,
    自         加强了对外合作交流,

                           9
先后邀请国内外的建筑师、规划师直接参与课程设计的指导,如常江老师和陶勇老师联合德国达姆

斯达特大学建筑学院 Steffens 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德联合快题设计—徐矿大学地块规划设计》

(2008);常江老师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 Wende 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德联合课程

教学—夏桥工业广场更新规划》(2008);常江老师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坏境学院

Hoppenstedt 教授主持完成的《现代景观设计(本-硕联合设计)》
                                   (2010)等。此外结合本课程的教

学,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导师制,围绕居住区规划和城市住区更新,组织不同的科研小组,

为其提供独立研究、独立动手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讨和科研训练,如徐州矿

区棚户区更新设计研究(孙良)、网络时代社区虚拟交往调研与研究(孙良)、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设计方案评估(王芳) 中国威海第二届生态社区设计大赛
          、               (李明) 徐州商业步行街调研
                              、         (顾贤光)
                                            、

徐州户外儿童游乐场地调研(常江)、户部山民居保护(常江)等,形成了学以致用,创新争先的

观念和风气。

3.教学条件

3.1 教材及相关资料(自评分 7 分)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材的选用十分关键。本课程一直重视教材的建设。从

开设建筑学专业之初,熊振老师编写了《居住区规划》讲义,是学生一直以来主要的学习材料,此

外,选用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材料,如: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全书 38.9 万字,251 页。本书成书较早,但作者功力深厚,许多地方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启发

性。全书共 8 章,包括居住形态与居住区环境、住宅布置与居住环境、空间布置与社会环境、公共

建筑布置与生活环境、绿化布置与生态环境、道路布置与交通环境、建筑风格与景观环境、居住区

质量评价与居住区环境。本书理论充实、逻辑性强,并能结合大量的案例将问题说透说细,至今仍

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同济大学,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本书系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为同济大学周俭教授(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副院长)。全书 210 页,35 万字。本书以空间为主线,特别关注室外空间的布局和生成,延续了

同济“以空间为纲”的教学特色。全书共 9 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居民调查、空间、通路、设施、户外环境景观、规划指标。本书成书于 1999

年,主要供规划专业教学使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划基本理论基础。本书基本上涵盖了居住区

设计的各个要点,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惠劼,张倩,王芳编著,《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化工出版社,2005

  全书共 182 页,29 万字,共 6 章。全书主线清晰,内容简明扼要,有一定的创新。本书以住

                                                  10
区居民的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日常生活行为分析为基础,以“居民生活——物质构成——设计方法”

为线索,系统的讲解了住区设计的一般原理和设计手法。理论性强,讲解深入浅出,有着重要的参

考价值。

  重庆大学,胡纹主编,《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本书系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参编人数 15 人,涉及到重庆大学、北京建工、中规

院及哈工大等四个单位。全书 310 页,全书共 12 章,41.7 万字。是目前最为系统全面的教材,堪

称工具书。但内容稍显繁杂,针对型不够强。

  在多年教学成果积累的基础上,

课程组编写了《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讲义,在教学中使用,讲义简洁明了,

分析问题透彻。在本科生、硕士研究

生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中产生了良

好的教学效果。《经典案例集》总结

了国内外经典案例和教师个人作品,

并在教学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更

新、充实新内容,汇编成案例集,制

作成多媒体,通过讨论会的形式,组织学生点评和学习,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水平的

目的。讲义和案例集反映了居住区规划与设计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工程实践与实例,内容

体系合理,并不断将近年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收编在内,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知识提供了有力

的保障。目前,以《居住区规划设计》讲义和《经典案例集》为基础的教材正在编写完善之中,将

于本年度出版。

  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和影像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直观的信息。在多年

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小组编制了有着完整体系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涉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绿地景观

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公共配套设施设计等各个方面,并且不断对课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保持体

系的先进性及合理性。


3.2 实践教学条件(自评分 6 分)

  建筑学专业历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建筑学专业拥有建筑与城市规划

研究所、数字模拟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 、建筑物理实验室、专业教室、实习基地等。其中数

字模拟实验室通过 CAD 实训,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 Ecotect 建筑物理模拟,指导学生进

行居住区内建筑采光、日照分析等,辅助设计方案,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实训知识。建筑模型实


                                                 11
验室拥有模型工作台、切割机、雕塑机等大型器械,方便学生制作居住区模型研究空间。

  此外建筑学有自备的图档室,收藏历届学生课程设计作业,部分学生优秀课程设计作业、优秀

毕业设计图纸、设计竞赛作品,供教师学生交流、示范使用。为保证建筑学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同

国内外 40 多个设计院、设计公司及事务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还在 16 个甲级设计单位建立了

教学实习基地,这些设计院、所建筑师和规划师经常被请进课堂,为学生授业解惑,达到了很好的

实践教学效果。

  同时,利用暑期和“十一”等节假日安排社会调研——住宅户型入户调查和住宅小区环境调研,

提高学生对生活时态和设计对象本身的认识。近 5 年来课程主讲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 40 余项,并

将居住区规划设计领域的新成果不断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来,并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导师制等

方式,指导学生科研训练 12 项,承担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 5 项。

  (1) 常江老师 2010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基于数字模拟技术的传统民居

     节能模式研究--以历史文化名村英谈村古民居为例”
                            (建筑学 2007 级李恒艳)

  (2) 孙良老师 2010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煤矿工人

     村工农共享街区城市设计”(建筑学 2007 级孙帅)

  (3) 顾贤光老师 2010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从徐州花园饭店改造看酒

     店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建筑学 2007 级董媞)

  (4) 顾贤光老师 2010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特朗伯墙技术原理研究与

     分析及其在旧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建筑学 2007 级李艾桦)

  (5) 常江老师 2009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徐州近现代影院(会堂)类

     建筑的现状调查及适宜性改造利用研究”(建筑学 2005 级邱恒才)

  (6) 孙良老师 2009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徐州矿区棚户区改造策略研

     究”(建筑学 2006 级翟鹏翔)

  (7) 常江老师 2009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徐州户部山古民居调研”

    (建筑学 2006 级赵亮)

  (8) 常江老师 2008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儿童游乐场地调研分析”(建

     筑学 2005 级李喜辉)

  (9) 常江老师 2008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徐州矿区工人村居民生活满

     意度调研” 建筑学 2005 级王胜男)
          (

  (10) 孙良老师 2008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网络影响下的社区邻里关系

     调查研究” 建筑学 2005 级张威)
          (

  (11) 顾贤光老师 2008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徐州市优秀历史建筑认


                                               12
知地图设计研究”(建筑学 2005 级葛藤)

  (12) 王芳老师 2007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云龙湖风景区资源评价”

      ( 建筑学 2007 级武益华)

3.3 网络教学环境(自评分 5 分)

  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和影像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直观的信息。在多

年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小组编制了有着完整体系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涉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绿地景

观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公共配套设施设计等各个方面,并且不断对课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保持

体系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与研究过程的影像记录。课程建设小组开发了基于网络

环境的教学平台用以辅助教学。将设计任务书、参考文献、住宅设计实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内容

网络化,为学生的课后温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的在线答疑也为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交流、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传配套学习案例及学科动态前沿,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增强互动性。网络教学投入使用以来,效果良好。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工作良好,具有完善细致的教学大纲,任课教师依据规定的教学大

纲选用适当的教材,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填写相应的教学日历,撰写完整的教案,教学过程中根据

各个专业的特点不同,某些章节的重点内容侧重不同,但一般不得随意删减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按照大纲要求,合理安排调研、案例评析、作业点评和学

生互评等环节,课程结束后,做好学生设计作业的评析和和课程小结工作,严格要求教师搞好各个

教学环节。

4.1 教学方法(自评分 7 分)

  在本课程教学中,课程组成员坚持教书育人,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

法,提高教学水平。

  1) 秉承“授人以渔”的理念,将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研究法、科研训练法结合起来,注重

     多方法的综合运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2) 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点评

     经典案例、实地调研报告会、学生互评作业、老师点评作业、优秀作业展品等方式,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3) 将封闭式校园教学变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一方面邀请产学研基地的有实践

     工作经验的中外建筑师、规划师走进课堂,参与学生的指导和作业的点评;另一方面,以

     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对身边的居住小区分专题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理论来自于实践

                                              13
的科研素养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制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精神;

  4)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全方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训练,潜心培养学

     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手段(自评分 5 分)

  1) 编制了课程的全部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使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 开通网络课堂,网上答疑、学科发展动态等及时上网和学科前沿讲座、专家讲学等方式,

     保证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前沿知识,帮助学生更

     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3) 探索性地开展双语教学和联合课程设计,在与外教联合教学期间,工作学习语言为英语,

     这种模式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走向世界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运用英

     语表达思想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4) 改革考核方式。将针对设计成果的考核改为全过程的控制和考核,把学生分析方案的能力、

     实地调研的汇报、设计的一、二、三草均纳入考核的范畴,将学生专业素质为考核重点,

     而不是以最终的作业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从而更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5) 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幻灯教学、影像教学、电子教案等多种先进

     的教学形式,赋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设计能力。

4.3 考试(自评分 5 分)

  本课程多年以来一直有严格规范的考核制度,根据“五环节”教学法,对学生的考评不仅仅是

对学生最后设计作品的评价,而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促和控制。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训练不同的

技能,学习不同的知识,环环相扣,从而保证了培养学生的质量。

5.教学效果

  本课程组师资结构合理,主讲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灵

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联系当前实际,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国内外一线建

筑师和规划师请进课堂,联合指导学生,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得到了校内外专家、校内同事、学校督导组和学生们的充分肯定。

5.1 同行评价(自评分 6 分)

  校内同事评价

  (1)建筑系副主任张一兵教授评价任课教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掌握全面,讲课

熟练,备课认真深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反映城市居住区发展的新动态和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

                                           14
的新要求。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讲课过程中注意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维,

讲课中采用教学互动、联动及经典案例评析、学生设计互评等方法,教师的讲解表达能力强,课堂

气氛生动活泼,教学手段先进。

  (2)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林祖锐副教授认为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充实、讲课条例清

晰,逻辑性强。几年来,本课程在建设和改革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

组师资结构合理,课堂教学效果好,各种教学文件齐备,任课教师多次获学校和力建学院的优秀教

学质量奖,是建筑学专业开设的较为成熟的课程之一。

  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1)江苏华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指出,我校建筑学毕业生在该公司完成了众多的小区规划项

目,设计水平突出、技术能力强,获得了单位和业主好评。这反映了我校建筑学专业在住宅和居住

区规划设计方面教学要求严谨,教学质量高,进而提出希望能为其提供更多的优秀毕业生。

  (2)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指出,我校毕业生丁茂华(98 级)和朱纪原(97 级)

参加设计的万科苏州金色家园项目及西霞建设苏州艾拉国际自由水岸项目在 2010 年度的江苏省优

秀勘察设计评选中获得省优一等奖和省优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体现了矿大建筑学专业在居住

区教学上的成果及水平,希望我校为设计院输送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

5.2 学生评价(自评分 6 分)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居住的需求和要求随之提

高,这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学

研究,根据教育部拓宽专业面、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课程组老师分析课程内容重点和

难点、研究教学模块、考察实践教学地点、探索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尝试双语教学和中外教师

联合指导。对整个教学体系、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修改

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精简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开

展启发式、研讨式、对话式、点评式和交叉式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实施

效果表明,教师对大纲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观念更加明确,教学效果和教学质

量得到显著提高,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均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5.3 能力培养(自评分 8 分)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城市规划、城乡规划与资源管理等专业

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关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
                       、《环境心理学》等,后继课程为《城市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等。该课程在本科教学环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训练学生从单体设

计能力到群体组织,从培养单纯空间形体想象到复杂空间技术综合转变的过程。同时,住宅是关系


                                              15
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居住区规划设计》肩负着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观念,树立“大建筑观”的任

务。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结合我国城市日新月异的特点,鼓励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融专题研讨、实地调研到课程中去,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在

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因材施教,组织指导我校学生参加全国性建筑和规划设计竞赛,获得优异成绩。

近年来在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相关竞赛获奖 6 项:

     (1)郝放同学 2009 年获得恒久集团办公楼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

     (2)何彩虹同学 2009 年获得恒久集团办

       公楼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

     (3)邱然同学 2009 年《幼儿园设计》获

       得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优秀

       设计评选三等奖

     (4)沈鹏同学 2008 年《私园·思源——

       住宅区设计》获得徐州市土木建筑学

       会建筑创作专委会一等奖;

     (5)阮维庆同学 2008 年《城市的点——

       居住建筑设计》获得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委会三等奖;

     (6)吴震同学 2006 年获得建设部中国创新 90 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鼓励奖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计划,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学习科研论文的写作,今年来学生已公开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1)谢德萍.城乡用地评定标准施行意义探索[J].山西建筑.2010.11

     (2)郭思凡.津城古韵[J].中外建筑.2010.08

     (3)张彤钰.两种新居住模式——SOHO&LOFT 的探讨[J].硅谷.2009.12

     (4)张威.庞庄工业广场概念性更新改造方向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9.8. (中文核心)

     (5)张威.建筑创作中的空间情节——水御堂空间情节与电影创作的关联性思考[J].华中建筑.

       2009.8

     (6)葛藤.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J].中外建筑.2009.7

     (7)杨羲,罗智星.关于数字模拟软件在设计中的应用和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07.6

     (8)罗智星,苏北矿区工业厂房改造再利用设计理念与技术[J].山西建筑.2007.24


 总自评分 97 分


                                                     16
6.课程特色

6.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社会

调查、建筑策划等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出开放包容的学科特征。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居住区规划设

计的核心内容——空间形体设计,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将传统

的“理论教学+设计指导”的模式同中外联合教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设计竞赛、生产实习等实践

教学环节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居住区规划为核心,集住区空间规划、居住环境分析、住宅设计、城

市社会问题研究等方面内容的复合教学体系。通过教学,逐步完成学生从单体建筑设计到群体空间

设计的转化,从单纯的空间设计手法到社会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

  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设计课程教学强调“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本课程创造性的采用了“五环节”的教学方法,即将课程划分为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专题研讨、

课程设计、设计辅导与汇报等五个环节,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贯彻“五环节”

教学过程。同时,教学团队还建设教学网站,完善师生互动版块,增强研讨教学单元,激发学生的

探索精神和研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潜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开展中外联合教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当前环境,

教学团队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封闭式校园教学变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动态教学。邀请

国内外一线建筑师、规划师走进课堂,通过联合教学和讲座的方式参与本科课程教学。自 2006 年

以来,每年均邀请国外知名建筑师和规划师来校参与联合课程教学(波恩大学 Koetter 教授、柏林

工业大学 Hoppenstedt 教授、Wende 教授、达姆斯塔特大学 Steffens 教授、佛罗里达大学 Schueller

等)。通过联合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启发创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国外专家

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思潮,逐步开拓国际视野,为学生未来

更好的适应职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6.2 本课程的创新点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采用了“五环节”的教学方法。即将课程划分为

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专题研讨、课程设计、设计辅导与汇报等五个环节,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创新点具体可总结如下:

   1)采用案例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采用分组调研和讨论法,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7
4)采用设计方案汇报、老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方案汇报能力、独立思

考和分析辩论能力。

     5) 采用课程教学和大学生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

     6)中外联合教学、双语教学,开阔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才,以适应国际社会的专业需要。

7.本课程建设的近一步规划

     随着学校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和加大投入,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工作,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学

专业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对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到

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在本课程前期

卓有成效建设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程的下一步建设发展规划,以规范和指导本课程今后一段时期的

建设工作。

     (1)根据课程建设需要,本年度出版《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材,2-3 年内出版相关辅助教材

2-3 部。教材内容符合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需求。

     (2)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加大多媒体教材建设的力度。在现有网站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教学课件建设,增强网络课件学习的人机互动功能,丰富网站内容,为学生自主性学习

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

     (3)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改革,进一步开发学校“211 工程”项目购置和建设的实验系统

与装置的功能,在本课程增加实验教学环节,持续的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在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

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不断参与和教师的正确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

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课程建设的规划要求,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和业务水平,通过两年的建设,教授由目前 1 人上升到 2 人,副教授由 2 人上升到 3 人,博士学历

人数由目前的 1 人上升到 2-3 人。同时加强教育思想的学习和交流,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用现代

教育思想指导工作,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不断推进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为此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和实践,力争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江苏省的优秀课

程,为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建筑学系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组


                                                 18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press release | 1º aniversário BNI Visa | dv | 2
press release | 1º aniversário BNI Visa | dv | 2press release | 1º aniversário BNI Visa | dv | 2
press release | 1º aniversário BNI Visa | dv | 2
bnivisa
 
Php Introduction
Php IntroductionPhp Introduction
Php Introduction
Amit Patil
 
The 3 Green Sins of IT; and how to get your halo back
The 3 Green Sins of IT; and how to get your halo backThe 3 Green Sins of IT; and how to get your halo back
The 3 Green Sins of IT; and how to get your halo back
ballyhero
 
Empresa tvm
Empresa tvmEmpresa tvm
Empresa tvm
Diego Silva
 
consumidors de productes de qualitat i duraders
consumidors de productes de qualitat i duradersconsumidors de productes de qualitat i duraders
consumidors de productes de qualitat i duraders
espefrau
 
Greg-Ferguson
Greg-FergusonGreg-Ferguson
Greg-Ferguson
greg ferguson
 
recommendation_Glenda
recommendation_Glendarecommendation_Glenda
recommendation_Glenda
Patricia Spicuzza
 
ISMI_Management Report
ISMI_Management ReportISMI_Management Report
ISMI_Management Report
Rilwan Damola Alli
 
Informaticainternet4
Informaticainternet4Informaticainternet4
Informaticainternet4
informaticainternet
 
PHP programmimg
PHP programmimgPHP programmimg
PHP programmimg
Sharbani Bhattacharya
 
Lean Startup: A Brief Introduction
Lean Startup: A Brief IntroductionLean Startup: A Brief Introduction
Lean Startup: A Brief Introduction
LaunchPath Innovation
 
WaterReijk Deelnemersbijeenkomst 2015
WaterReijk Deelnemersbijeenkomst 2015WaterReijk Deelnemersbijeenkomst 2015
WaterReijk Deelnemersbijeenkomst 2015
Alice Hulshof
 
Curso de Delphi - Lógica de Programacao
Curso de Delphi - Lógica de ProgramacaoCurso de Delphi - Lógica de Programacao
Curso de Delphi - Lógica de Programacao
José Araújo
 
Fundamentos de Sistemas de Informacao - Aula 5
Fundamentos de Sistemas de Informacao - Aula 5Fundamentos de Sistemas de Informacao - Aula 5
Fundamentos de Sistemas de Informacao - Aula 5
Ismar Silveira
 

Viewers also liked (15)

press release | 1º aniversário BNI Visa | dv | 2
press release | 1º aniversário BNI Visa | dv | 2press release | 1º aniversário BNI Visa | dv | 2
press release | 1º aniversário BNI Visa | dv | 2
 
Php Introduction
Php IntroductionPhp Introduction
Php Introduction
 
The 3 Green Sins of IT; and how to get your halo back
The 3 Green Sins of IT; and how to get your halo backThe 3 Green Sins of IT; and how to get your halo back
The 3 Green Sins of IT; and how to get your halo back
 
Empresa tvm
Empresa tvmEmpresa tvm
Empresa tvm
 
consumidors de productes de qualitat i duraders
consumidors de productes de qualitat i duradersconsumidors de productes de qualitat i duraders
consumidors de productes de qualitat i duraders
 
Greg-Ferguson
Greg-FergusonGreg-Ferguson
Greg-Ferguson
 
UC-JLVIXM1J
UC-JLVIXM1JUC-JLVIXM1J
UC-JLVIXM1J
 
recommendation_Glenda
recommendation_Glendarecommendation_Glenda
recommendation_Glenda
 
ISMI_Management Report
ISMI_Management ReportISMI_Management Report
ISMI_Management Report
 
Informaticainternet4
Informaticainternet4Informaticainternet4
Informaticainternet4
 
PHP programmimg
PHP programmimgPHP programmimg
PHP programmimg
 
Lean Startup: A Brief Introduction
Lean Startup: A Brief IntroductionLean Startup: A Brief Introduction
Lean Startup: A Brief Introduction
 
WaterReijk Deelnemersbijeenkomst 2015
WaterReijk Deelnemersbijeenkomst 2015WaterReijk Deelnemersbijeenkomst 2015
WaterReijk Deelnemersbijeenkomst 2015
 
Curso de Delphi - Lógica de Programacao
Curso de Delphi - Lógica de ProgramacaoCurso de Delphi - Lógica de Programacao
Curso de Delphi - Lógica de Programacao
 
Fundamentos de Sistemas de Informacao - Aula 5
Fundamentos de Sistemas de Informacao - Aula 5Fundamentos de Sistemas de Informacao - Aula 5
Fundamentos de Sistemas de Informacao - Aula 5
 

Similar to A3课程总结

B 22主讲教师-王磊
B 22主讲教师-王磊B 22主讲教师-王磊
B 22主讲教师-王磊dozer47528
 
2 b-2主讲教师-孙良
2 b-2主讲教师-孙良2 b-2主讲教师-孙良
2 b-2主讲教师-孙良dozer47528
 
B 23主讲教师-王倩
B 23主讲教师-王倩B 23主讲教师-王倩
B 23主讲教师-王倩dozer47528
 
1 b-2主讲教师-陶勇
1 b-2主讲教师-陶勇1 b-2主讲教师-陶勇
1 b-2主讲教师-陶勇dozer47528
 
5 b-2主讲教师-王芳
5 b-2主讲教师-王芳5 b-2主讲教师-王芳
5 b-2主讲教师-王芳dozer47528
 
课程负责人张一兵
课程负责人张一兵课程负责人张一兵
课程负责人张一兵dozer47528
 
08版教学大纲
08版教学大纲08版教学大纲
08版教学大纲dozer47528
 
B 1课程负责人
B 1课程负责人B 1课程负责人
B 1课程负责人dozer47528
 
3 b-2主讲教师-李明
3 b-2主讲教师-李明3 b-2主讲教师-李明
3 b-2主讲教师-李明dozer47528
 
B 21主讲教师-林涛
B 21主讲教师-林涛B 21主讲教师-林涛
B 21主讲教师-林涛dozer47528
 
00版教学大纲
00版教学大纲00版教学大纲
00版教学大纲dozer47528
 
精品课程申报表(2011.5.4)
精品课程申报表(2011.5.4)精品课程申报表(2011.5.4)
精品课程申报表(2011.5.4)dozer47528
 
土水博簡介New991129 (nx power lite)
土水博簡介New991129 (nx power lite)土水博簡介New991129 (nx power lite)
土水博簡介New991129 (nx power lite)宗誠 潘宗誠
 
《土力学》精品课程申报表(周老师)
《土力学》精品课程申报表(周老师)《土力学》精品课程申报表(周老师)
《土力学》精品课程申报表(周老师)dozer47528
 

Similar to A3课程总结 (20)

B 22主讲教师-王磊
B 22主讲教师-王磊B 22主讲教师-王磊
B 22主讲教师-王磊
 
2 b-2主讲教师-孙良
2 b-2主讲教师-孙良2 b-2主讲教师-孙良
2 b-2主讲教师-孙良
 
B 23主讲教师-王倩
B 23主讲教师-王倩B 23主讲教师-王倩
B 23主讲教师-王倩
 
1 b-2主讲教师-陶勇
1 b-2主讲教师-陶勇1 b-2主讲教师-陶勇
1 b-2主讲教师-陶勇
 
5 b-2主讲教师-王芳
5 b-2主讲教师-王芳5 b-2主讲教师-王芳
5 b-2主讲教师-王芳
 
课程负责人张一兵
课程负责人张一兵课程负责人张一兵
课程负责人张一兵
 
08版教学大纲
08版教学大纲08版教学大纲
08版教学大纲
 
B 1课程负责人
B 1课程负责人B 1课程负责人
B 1课程负责人
 
3 b-2主讲教师-李明
3 b-2主讲教师-李明3 b-2主讲教师-李明
3 b-2主讲教师-李明
 
1王文顺
1王文顺1王文顺
1王文顺
 
7鄢晓非
7鄢晓非7鄢晓非
7鄢晓非
 
B 21主讲教师-林涛
B 21主讲教师-林涛B 21主讲教师-林涛
B 21主讲教师-林涛
 
00版教学大纲
00版教学大纲00版教学大纲
00版教学大纲
 
3王林秀
3王林秀3王林秀
3王林秀
 
4王莉
4王莉4王莉
4王莉
 
精品课程申报表(2011.5.4)
精品课程申报表(2011.5.4)精品课程申报表(2011.5.4)
精品课程申报表(2011.5.4)
 
Haiyang_Xu_CV
Haiyang_Xu_CVHaiyang_Xu_CV
Haiyang_Xu_CV
 
5倪国栋
5倪国栋5倪国栋
5倪国栋
 
土水博簡介New991129 (nx power lite)
土水博簡介New991129 (nx power lite)土水博簡介New991129 (nx power lite)
土水博簡介New991129 (nx power lite)
 
《土力学》精品课程申报表(周老师)
《土力学》精品课程申报表(周老师)《土力学》精品课程申报表(周老师)
《土力学》精品课程申报表(周老师)
 

More from dozer47528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dozer47528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dozer47528
 
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自我评价2011.5.4
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自我评价2011.5.4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自我评价2011.5.4
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自我评价2011.5.4dozer47528
 
土力学 小结与辅导
土力学 小结与辅导土力学 小结与辅导
土力学 小结与辅导dozer47528
 
2010 2011-1课程小结表xu
2010 2011-1课程小结表xu2010 2011-1课程小结表xu
2010 2011-1课程小结表xudozer47528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参考答案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参考答案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参考答案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参考答案dozer47528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dozer47528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参考答案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参考答案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参考答案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参考答案dozer47528
 
土力学 习题
土力学   习题土力学   习题
土力学 习题dozer47528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dozer47528
 
2010 2011-1教学日历
2010 2011-1教学日历2010 2011-1教学日历
2010 2011-1教学日历dozer47528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dozer47528
 
《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zer47528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dozer47528
 
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日历
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日历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日历
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日历dozer47528
 

More from dozer47528 (18)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
2010.9本科土力学课程 (pp tminimizer)
 
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自我评价2011.5.4
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自我评价2011.5.4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自我评价2011.5.4
矿山建设工程课程自我评价2011.5.4
 
土力学 小结与辅导
土力学 小结与辅导土力学 小结与辅导
土力学 小结与辅导
 
2010 2011-1课程小结表xu
2010 2011-1课程小结表xu2010 2011-1课程小结表xu
2010 2011-1课程小结表xu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参考答案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参考答案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参考答案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参考答案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b(08级)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参考答案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参考答案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参考答案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参考答案
 
土力学 习题
土力学   习题土力学   习题
土力学 习题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
2010 2011-1《土力学》试卷a(08级)
 
2010 2011-1教学日历
2010 2011-1教学日历2010 2011-1教学日历
2010 2011-1教学日历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土力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日历
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日历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日历
工程项目管理 教学日历
 
6杨建平
6杨建平6杨建平
6杨建平
 
2周建亮
2周建亮2周建亮
2周建亮
 

A3课程总结

  • 1. [键入文字] 《居住区规划设计》 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组成员 常江、陶勇、孙良、李明、顾贤光、王芳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建筑学系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组 2011 年 5 月 1 日
  • 2. 1985 年我校创办建筑学专业伊始,就开设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专业创始人熊振教授 曾长期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作为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经过建筑学师生二十余年的共同努 力,《居住区规划设计》目前已经发展为一门教学手法多样、改革与创新并进,富有特色的课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产业化改革以及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的完善,时代发展给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提出新的要求,我校《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也相应进行调整、充实和提高, 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时代需求、适应执业制度需求、切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学体系。近年来,更 是通过“中德联合教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专题研讨”和参加设计竞赛等多种手段深化教 、 、 学改革。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方法逐步完善,课程信息量逐渐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以提升。其具体发展历程可总结如下:2000 年之前是《居 住区规划》课程的起步期,在熊振教授的带领下,借鉴清华大学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理论教 学和设计指导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偏重于设计方法的传授;1998 版大纲实施以来,在教 学上开始试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把握;2000 版大纲实施以来,强 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向理论教学、社会调研和设计指导并 重的模式转变;2006 年 9 月开始尝试双语教学;2008 年通过中外联合课程设计的方式,外教参与 到设计指导之中;2007 年 9 月城市规划设计硕士研究生开设《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课程, 本 科生教学中加入了专题研究的部分,并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本课程在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住宅建筑 设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相关教学环节,深化教学内涵、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拓宽学 、 生视野、加强学生创新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教学队伍 1.1 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自评分 8 分) 课程负责人常江教授自 2006 年回国以来,一直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承担了《城市规 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等本科教学任务。并利用在国外 、 、 、 的学习和工作经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近年来先后邀请波恩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达穆斯塔 特大学建筑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们来校开展联合教学,不仅开阔了眼界,拓宽 了思维,而且同国外教授的直接接触,也锻炼了学生国际交流的能力。 1
  • 3. 常江教授获 2008 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师德模范, 2008-2010 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具有丰富 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既注 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及科研能力,同 时也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教学团队其他主讲教师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经验 丰富,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主讲教师科 研能力较强,主持多项科研及工程设计项目,且发表 多篇教学和科研论文。并能够在教学中结合各自的科 研项目,深入浅出的讲解设计内容。教学团队中多人 曾在省部级建筑和规划设计竞赛中获奖,指导学生参 加各类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设计竞赛,并取得优异 成绩。 1.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自评分 4 分) 由于《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在建筑学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建筑系为该课程配置了精 干的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由 1 名教授、2 名副教授、3 名讲师组成。团队具有博士 1 名、在读 博士 1 名、硕士 3 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 名、注册城市规划师 1 名。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合理, 学缘结构较好,教师分别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长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其中 50 岁以上 1 人,35 岁以下 3 人,能够很好地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教学团队教师注重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多 名教师有国内外学习和访问的经历。常江教授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规划专业,2006 年回国任教, 2009 年受邀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访问 3 个月。陶勇副教授 2004 年赴欧洲访问 1 个月。孙良副教授 2007 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短期学习,目前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 生(在职攻读)。顾贤光讲师 2009 年赴浙江大学进修。王芳讲师 2003 年赴同济大学进修。近年来, 教学团队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及一线建筑 师、规划师来校讲学或举办讲座,并结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开展中外联合课程教学。自 2006 年以来,每年均聘请国外专家来校,与我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 2
  • 4. 表-1 教学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和教学任务 姓 名 职 称 学 位 出生年月 本课程任务 承担的相关课程 常江 教授 博士 1968/08 整体协调,制定课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 程规划 发展史、城市规划管 理与法规 陶勇 副教授 学士 1957/05 制定课程规划,理 住宅建筑设计、高层 论教学、设计指导 建筑设计、毕业设计 孙良 副教授 博士在读 1975/11 理论教学、设计指 环境心理学、住宅建 导、教材建设 筑设计、建筑设计基 础、毕业设计 李明 讲师 硕士 1979/02 理论教学、设计指 城市更新设计、住宅 导、教材建设 建筑设计 顾贤光 讲师 硕士 1980/05 设计指导、实践教 建筑设计基础、特殊 学、课程网站建设 构造、毕业设计 王芳 讲师 硕士 1977/10 理论教学、设计指 城市规划原理、住宅 导、资料库建设 建筑设计 表-2 参与本课程建设的外籍教师 姓名 职称和单位 学位 出生年月 参与的教学活动 Theo 教授 博士 1958/6 客座教授,2004、2005、2006 来校 Koetter 波恩大学 讲学,主讲可持续的城市规划 Joergen 教授 硕士 1964/6 客座教授, 2006、2008 来校参与设 Steffens 达姆斯塔特大学 计指导“居住区规划快题设计” Wolfgang 教授 博士 1938/9 客座教授,2002-2009 来校参与设计 Schueller 佛罗里达大学 指导“建筑结构选型” Adrian 教授 硕士 1947/3 客座教授,2002-2009 来校参与设计 Hoppenstedt 柏林工业大学 指导“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 Wolfgang 教授 博士 1970/8 2009 年在德国 DAAD 基金会的支持 Wende 柏林工业大学 下,指导中德学生完成联合课程设计 Stefan 教授 硕士 1957/11 客座教授,2009、2011 年来校作系 Schmitz 莱茵之华建筑设 列专题报告“生态和低碳理念下的规 计集团 划与设计” 1.3 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自评分 8 分)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随我校建筑学专业创建而开设的课程之一, 1988 年首次讲授 于 (建 筑学 1985 级)。2000 版培养方案该课程为 64 学时,专业选修课。因该课程的重要意义,2004 版培 养方案将其调整为 80 学时,5 学分,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 3
  • 5. 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人文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使学生获得居 住区总体规划、住宅群设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景观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场地竖向设 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该课程的学习,是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从事建筑与城市规划工程设 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知识保证。 为此,建筑学专业成立专门的教学团队承担《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讲授和建设工作。2008 年,在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评估的促进下,团队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研讨,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逐步 形成了本课程的特色,创造性的提出了“五环节”的教学方法,即将课程划分为课堂教学、现状调 查、专题研讨、课程设计、设计辅导与汇报五个环节,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提高了教 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主持和参加多项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表-3 课题组成员主持和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中德联合课程教学 德国 DAAD 基金会 2008.9 (中德学生共同参与) 土木工程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子课题—— 教育部 2008.10-2010.5 房屋建筑系列课组 《城市规划原理》双语课程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 2005-2007 《建筑学专业新增城市规划方向系列课程》 中国矿业大学 2005-2007 建设项目 网络影响下的社区邻里关系调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 2008 徐州矿区棚户区改造策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煤矿工人村工农共享街区 中国矿业大学 2010 城市设计 《建筑法规》课程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 2005.9-2007.9 《居住区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 2010.9-2011.9 《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青年教师教改项目) 中国矿业大学 2010.9-2011.9 “现代景观设计”本-硕联合设计 中国矿大力建学院 2010.5 (中德教师联合指导) 中德联合快题设计 中国矿大力建学院 2008.5 (中德教师联合指导) 4
  • 6. 近几年,课程组获省级以上教学和设计成果奖励 10 项目,各类校级、市级教学奖励 6 项: 常江老师 2010 年获得江苏省第四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陶勇、孙良老师 2010 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评选与观摩优秀作业奖(指导教师) 顾贤光老师 2010 年获得江苏省公共租赁住房优秀设计方案竞赛三等奖 常江老师 2009 年获得江苏省第三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常江老师 2008 年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常江老师 2008 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师德模范 顾贤光老师 2008 年获得徐州市土建学会大学生“城市•环境• 艺术”设计竞赛突出贡献奖 常江老师 2007 年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 常江老师 2007 年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荣誉成称号 孙良老师 2007 年获得江苏省首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 顾贤光老师 2007 年获得江苏省首届建筑师杯优秀建筑设计方案二等奖 王芳老师 2007 年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作业评优优秀指导奖 陶勇、孙良、王芳老师 2006 年获中国创新 90 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优秀奖(指导教师) 孙良老师 2006 年获得院级教学质量奖 常江老师 2006 年获得第三届中国威海国家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李明老师 2005 年获得徐州山水华美叠翠园居住小区设计 05 中国最佳生态环境社区奖 课题组成员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10 余篇,科研论文 30 余篇 顾贤光. 建筑防火教学初探,2009 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内会议) 2009.12 , 王芳. 数字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探索. 2009 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国内会议),2009.10 陈惠芳,王芳. 建筑教育的内涵建设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12 王芳.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双语课程改革方案.2008 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 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8.09 孙良. 居住建筑教学课程整合与研究型教改试验[J].高等建筑教育,2007.01 陶勇. 关于建筑设计中几种基本能力培养要求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6.12 张一兵,顾贤光. 谈建筑法规课程对建筑学教学知识点缺失的补充. 2006 全国建筑教育学 术研讨会,2006.10 孙良. 居住建筑设计的整合教学策略.2006 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2006.10 陶勇. 建筑学课程中数字化教学的尝试[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04 陈惠芳,王芳.以三份方案为例探讨建筑教育中立意的多元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主义. 5
  • 7. 2003 建筑教育国际会议论文集,2003.12 孙良. 虚拟交往与社区虚拟重构[J],时代建筑,2009.4 顾贤光. 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模拟分析——以徐州中心时尚大道地下综合体为例,四川建 筑科学研究[J],2010.3(中文核心) Sun Liang. Study of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in China Urban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the Age of Internet, MASS 2009(EI 检索) 孙良. 网络应用与社区规划设计[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4(中文核心,CSSCI 检索) 孙良. 传统街区的生态位保护[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12(中文核心) CHANG Jiang,etc. Die Wandlung von Grau in Grün Wiederherstellung und –nutzung der Bergbaufolgelandschaften in China, Chance: Post-mining-Landscape, 2010,4 Chang Jiang, etc. Reclam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post-mining landscape in China, Bulletin, 2010.2 CHANG Jiang,etc. “Redevolopment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in Resource-exhausted Mining Area – In the Case of Mining Region of Jiawang”, 6th ICMST 2009. 10 常江 等. 工业废弃地——矿区复兴的潜在资源[J]. 城市建筑,2009.2 常江 等. 徐州矿区工人村现状调研及改造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09.5, (中文核心) 王卫,常江. 基于矿业城市边缘塌陷地的城市规划研究,第七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 会论文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10 (优秀论文) 张华,常江. 徐州市贾汪城区工业废弃地再利用探究,第七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论文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10 陈帅,常江. 意大利罗马城建筑及城市遗产的保护与修缮,第七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 年会论文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10(优秀论文) 林祖锐,常江. 基于生态文明的苏北新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09.11(中文核心) 林祖锐,常江,王卫. 城乡统筹下徐州矿区塌陷地生态修复规划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10(中文核心) Shanshan Feng,CHANG Jiang. “Strategy of Subsided Land Re-use based on Urban Spac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ake Xuzhou Mining Area for Example”, 6th ICMST, 2009.10 张威,常江. 庞庄工业广场概念性更新改造方向探析[J]. 现代城市研究,2009.8. (中 文核心) 6
  • 8. 冯姗姗,常江. 煤矿区工业遗迹的价值重构——以徐州矿区为例. 2008 年工业建筑专业 年会暨第七届工业建筑学术研讨会会议,2008.10 常江 杨波. 偏远型资源枯竭矿区土地再利用研究,2008 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会议光盘收 录 2008.10 常江,陈华. 作为产业类历史地段的工人村保护更新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9). (中文核心) 常江,冯姗姗. 资源与负担的抉择——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再开发策略研究[J]. 城市发 展研究,2008.4(中文核心) 冯姗姗,常江. 多方利益平衡下的城市矿区存量土地再开发—以徐州矿区为例. 2008 年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会议光盘收录,2008.10 Isolde Roch, Jiang Chang. Ausgangsbedingungen und Ansatzmoeglichkeiten fuer die Entwicklung der Freiraeume, in Freiraum- und Wohnqualitaeten,Schaker verlag, Aachen, 2008.4 Chang jiang, Yang Bo, Yuan Yanyong. The Study on the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 architecture preservation of xuzhou, in the 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rchitectural interchanges in asia, Beijing, 2008.10 2.教学内容 2.1 课程内容(自评分 10 分)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的主要课程,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 人文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内容。该课程学科综合性强,教学内容理论丰富,设计实践要求严格。 本课程系统讲授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有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 从事居住区规划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该课程的学习,是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从事建筑 与城市规划、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知识保证。 针对上述目标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课堂讲授内容和设计实践内容。 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包括 (1)居住区的基本概念, (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和编制程序, (3)居住空间的组织, (4)居住区建筑设计, (5)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 (6)绿化系统和有关工程管线的综合, 7
  • 9. (7)技术经济指标的核算等基本原理。 设计实践的教学内容包括 (1)经典案例的评析, (2)居住小区的实地调研和讨论, (3)“真题假做”或“真题真做”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4)结合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专题性研讨。 2.2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自评分 6 分) 教学团队成员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能够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 科研项目,理论联系实际。为了适应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教学团队不断充实课 程内涵,扩大教学内容的涉猎面,从单纯的居住空间设计拓展到空间设计研究、城市更新与城市发 展研究、绿色与生态建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并通过专题研究(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科前 沿讲座、教师设计工作室)的方式将低碳社区、棚户区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来。 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环节、调查研究环节与设计实践环节三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教学从居住模式和空间组合入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理解并掌握居住空间布局的方 式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规划结构和类型、用地和规模、总体 布局、公共建筑物规划、绿化系统、道路规划、竖向规划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等; (2)调查研究以居住需求、居住空间质量为重点。通过调研,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居住功能, 城乡居民对居住环境、住宅的需求和要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本课程的实践性; (3)设计实践以小区规划设计为主,在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方案设计,掌握居住区 规划设计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总平面设计、住宅选型和住宅组团布置,小区总体空间环境设计、 道路交通、公建配置、经济技术指标核算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课堂教学从基本原理入手,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通 过联合设计或讲座的方式邀请国内外一线建筑师、规划师走入课堂,传经解惑。在设计指导方面, 注重对学生空间组织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利用手工模型以及 SketchUP、AutoCAD 等软件完成规划 设计和图纸表达。同时,注重数字模拟技术的应用,模拟居住区的光环境和风环境等。居住区设计 是综合性强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试图通过各个教学手段将各种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 知识体系。例如: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建设网站、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方案点评和互评,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2.3 实践教学(自评分 6 分) (1)加强实地调研、经典案例剖析,培养学生完成规划设计的分析能力 8
  • 10. 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 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 通,也有助于学生面对地块,根据实际情况和规 划设计要求,完成规划设计任务的能力培养。为 了达到应有的目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做到: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集中汇报和讨 论调研结果,从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 启发学生评析调研小区,以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 划同城市发展、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关系。 2)案例教学,让学生从案例教学法中学到 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有 目的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述能 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按组设置分 析案例专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设计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设计教学“提出问题—设计学习—讨论答辩 —图面表达”的教学程序,在设计任务书和设计 指导书的要求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逐步地由 浅入深地完成从初步方案构思到规划设计成图,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 能力。这一部分是“五环节”教学法最后两个部 分的体验,是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具体体现和 学生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型学习的转变,也是潜 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 过程。 (3)结合中外联合教学、大学生科研训练 等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 新能力, 2006 年以来, 自 加强了对外合作交流, 9
  • 11. 先后邀请国内外的建筑师、规划师直接参与课程设计的指导,如常江老师和陶勇老师联合德国达姆 斯达特大学建筑学院 Steffens 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德联合快题设计—徐矿大学地块规划设计》 (2008);常江老师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 Wende 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德联合课程 教学—夏桥工业广场更新规划》(2008);常江老师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坏境学院 Hoppenstedt 教授主持完成的《现代景观设计(本-硕联合设计)》 (2010)等。此外结合本课程的教 学,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导师制,围绕居住区规划和城市住区更新,组织不同的科研小组, 为其提供独立研究、独立动手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讨和科研训练,如徐州矿 区棚户区更新设计研究(孙良)、网络时代社区虚拟交往调研与研究(孙良)、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设计方案评估(王芳) 中国威海第二届生态社区设计大赛 、 (李明) 徐州商业步行街调研 、 (顾贤光) 、 徐州户外儿童游乐场地调研(常江)、户部山民居保护(常江)等,形成了学以致用,创新争先的 观念和风气。 3.教学条件 3.1 教材及相关资料(自评分 7 分) 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材的选用十分关键。本课程一直重视教材的建设。从 开设建筑学专业之初,熊振老师编写了《居住区规划》讲义,是学生一直以来主要的学习材料,此 外,选用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材料,如: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全书 38.9 万字,251 页。本书成书较早,但作者功力深厚,许多地方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启发 性。全书共 8 章,包括居住形态与居住区环境、住宅布置与居住环境、空间布置与社会环境、公共 建筑布置与生活环境、绿化布置与生态环境、道路布置与交通环境、建筑风格与景观环境、居住区 质量评价与居住区环境。本书理论充实、逻辑性强,并能结合大量的案例将问题说透说细,至今仍 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同济大学,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本书系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为同济大学周俭教授(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副院长)。全书 210 页,35 万字。本书以空间为主线,特别关注室外空间的布局和生成,延续了 同济“以空间为纲”的教学特色。全书共 9 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居民调查、空间、通路、设施、户外环境景观、规划指标。本书成书于 1999 年,主要供规划专业教学使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划基本理论基础。本书基本上涵盖了居住区 设计的各个要点,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惠劼,张倩,王芳编著,《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化工出版社,2005 全书共 182 页,29 万字,共 6 章。全书主线清晰,内容简明扼要,有一定的创新。本书以住 10
  • 12. 区居民的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日常生活行为分析为基础,以“居民生活——物质构成——设计方法” 为线索,系统的讲解了住区设计的一般原理和设计手法。理论性强,讲解深入浅出,有着重要的参 考价值。 重庆大学,胡纹主编,《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本书系高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教材。参编人数 15 人,涉及到重庆大学、北京建工、中规 院及哈工大等四个单位。全书 310 页,全书共 12 章,41.7 万字。是目前最为系统全面的教材,堪 称工具书。但内容稍显繁杂,针对型不够强。 在多年教学成果积累的基础上, 课程组编写了《居住区规划与设计》 讲义,在教学中使用,讲义简洁明了, 分析问题透彻。在本科生、硕士研究 生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中产生了良 好的教学效果。《经典案例集》总结 了国内外经典案例和教师个人作品, 并在教学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更 新、充实新内容,汇编成案例集,制 作成多媒体,通过讨论会的形式,组织学生点评和学习,从而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水平的 目的。讲义和案例集反映了居住区规划与设计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工程实践与实例,内容 体系合理,并不断将近年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收编在内,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知识提供了有力 的保障。目前,以《居住区规划设计》讲义和《经典案例集》为基础的教材正在编写完善之中,将 于本年度出版。 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和影像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直观的信息。在多年 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小组编制了有着完整体系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涉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绿地景观 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公共配套设施设计等各个方面,并且不断对课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保持体 系的先进性及合理性。 3.2 实践教学条件(自评分 6 分) 建筑学专业历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建筑学专业拥有建筑与城市规划 研究所、数字模拟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 、建筑物理实验室、专业教室、实习基地等。其中数 字模拟实验室通过 CAD 实训,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过 Ecotect 建筑物理模拟,指导学生进 行居住区内建筑采光、日照分析等,辅助设计方案,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实训知识。建筑模型实 11
  • 13. 验室拥有模型工作台、切割机、雕塑机等大型器械,方便学生制作居住区模型研究空间。 此外建筑学有自备的图档室,收藏历届学生课程设计作业,部分学生优秀课程设计作业、优秀 毕业设计图纸、设计竞赛作品,供教师学生交流、示范使用。为保证建筑学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同 国内外 40 多个设计院、设计公司及事务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还在 16 个甲级设计单位建立了 教学实习基地,这些设计院、所建筑师和规划师经常被请进课堂,为学生授业解惑,达到了很好的 实践教学效果。 同时,利用暑期和“十一”等节假日安排社会调研——住宅户型入户调查和住宅小区环境调研, 提高学生对生活时态和设计对象本身的认识。近 5 年来课程主讲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 40 余项,并 将居住区规划设计领域的新成果不断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来,并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导师制等 方式,指导学生科研训练 12 项,承担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 5 项。 (1) 常江老师 2010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项目“基于数字模拟技术的传统民居 节能模式研究--以历史文化名村英谈村古民居为例” (建筑学 2007 级李恒艳) (2) 孙良老师 2010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煤矿工人 村工农共享街区城市设计”(建筑学 2007 级孙帅) (3) 顾贤光老师 2010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从徐州花园饭店改造看酒 店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建筑学 2007 级董媞) (4) 顾贤光老师 2010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特朗伯墙技术原理研究与 分析及其在旧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建筑学 2007 级李艾桦) (5) 常江老师 2009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徐州近现代影院(会堂)类 建筑的现状调查及适宜性改造利用研究”(建筑学 2005 级邱恒才) (6) 孙良老师 2009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徐州矿区棚户区改造策略研 究”(建筑学 2006 级翟鹏翔) (7) 常江老师 2009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徐州户部山古民居调研” (建筑学 2006 级赵亮) (8) 常江老师 2008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儿童游乐场地调研分析”(建 筑学 2005 级李喜辉) (9) 常江老师 2008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徐州矿区工人村居民生活满 意度调研” 建筑学 2005 级王胜男) ( (10) 孙良老师 2008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网络影响下的社区邻里关系 调查研究” 建筑学 2005 级张威) ( (11) 顾贤光老师 2008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徐州市优秀历史建筑认 12
  • 14. 知地图设计研究”(建筑学 2005 级葛藤) (12) 王芳老师 2007 年指导的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云龙湖风景区资源评价” ( 建筑学 2007 级武益华) 3.3 网络教学环境(自评分 5 分) 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图片和影像资料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直观的信息。在多 年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小组编制了有着完整体系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涉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绿地景 观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公共配套设施设计等各个方面,并且不断对课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保持 体系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与研究过程的影像记录。课程建设小组开发了基于网络 环境的教学平台用以辅助教学。将设计任务书、参考文献、住宅设计实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内容 网络化,为学生的课后温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便利条件。教师的在线答疑也为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交流、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上传配套学习案例及学科动态前沿,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增强互动性。网络教学投入使用以来,效果良好。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各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工作良好,具有完善细致的教学大纲,任课教师依据规定的教学大 纲选用适当的教材,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填写相应的教学日历,撰写完整的教案,教学过程中根据 各个专业的特点不同,某些章节的重点内容侧重不同,但一般不得随意删减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按照大纲要求,合理安排调研、案例评析、作业点评和学 生互评等环节,课程结束后,做好学生设计作业的评析和和课程小结工作,严格要求教师搞好各个 教学环节。 4.1 教学方法(自评分 7 分) 在本课程教学中,课程组成员坚持教书育人,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 法,提高教学水平。 1) 秉承“授人以渔”的理念,将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研究法、科研训练法结合起来,注重 多方法的综合运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2) 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点评 经典案例、实地调研报告会、学生互评作业、老师点评作业、优秀作业展品等方式,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3) 将封闭式校园教学变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一方面邀请产学研基地的有实践 工作经验的中外建筑师、规划师走进课堂,参与学生的指导和作业的点评;另一方面,以 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对身边的居住小区分专题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学生理论来自于实践 13
  • 15. 的科研素养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制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精神; 4)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全方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训练,潜心培养学 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手段(自评分 5 分) 1) 编制了课程的全部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中使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 开通网络课堂,网上答疑、学科发展动态等及时上网和学科前沿讲座、专家讲学等方式, 保证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前沿知识,帮助学生更 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3) 探索性地开展双语教学和联合课程设计,在与外教联合教学期间,工作学习语言为英语, 这种模式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走向世界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运用英 语表达思想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4) 改革考核方式。将针对设计成果的考核改为全过程的控制和考核,把学生分析方案的能力、 实地调研的汇报、设计的一、二、三草均纳入考核的范畴,将学生专业素质为考核重点, 而不是以最终的作业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从而更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5) 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幻灯教学、影像教学、电子教案等多种先进 的教学形式,赋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设计能力。 4.3 考试(自评分 5 分) 本课程多年以来一直有严格规范的考核制度,根据“五环节”教学法,对学生的考评不仅仅是 对学生最后设计作品的评价,而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促和控制。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训练不同的 技能,学习不同的知识,环环相扣,从而保证了培养学生的质量。 5.教学效果 本课程组师资结构合理,主讲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灵 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联系当前实际,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国内外一线建 筑师和规划师请进课堂,联合指导学生,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得到了校内外专家、校内同事、学校督导组和学生们的充分肯定。 5.1 同行评价(自评分 6 分) 校内同事评价 (1)建筑系副主任张一兵教授评价任课教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掌握全面,讲课 熟练,备课认真深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反映城市居住区发展的新动态和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 14
  • 16. 的新要求。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讲课过程中注意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维, 讲课中采用教学互动、联动及经典案例评析、学生设计互评等方法,教师的讲解表达能力强,课堂 气氛生动活泼,教学手段先进。 (2)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林祖锐副教授认为主讲教师的授课内容充实、讲课条例清 晰,逻辑性强。几年来,本课程在建设和改革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 组师资结构合理,课堂教学效果好,各种教学文件齐备,任课教师多次获学校和力建学院的优秀教 学质量奖,是建筑学专业开设的较为成熟的课程之一。 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1)江苏华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指出,我校建筑学毕业生在该公司完成了众多的小区规划项 目,设计水平突出、技术能力强,获得了单位和业主好评。这反映了我校建筑学专业在住宅和居住 区规划设计方面教学要求严谨,教学质量高,进而提出希望能为其提供更多的优秀毕业生。 (2)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指出,我校毕业生丁茂华(98 级)和朱纪原(97 级) 参加设计的万科苏州金色家园项目及西霞建设苏州艾拉国际自由水岸项目在 2010 年度的江苏省优 秀勘察设计评选中获得省优一等奖和省优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体现了矿大建筑学专业在居住 区教学上的成果及水平,希望我校为设计院输送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 5.2 学生评价(自评分 6 分)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居住的需求和要求随之提 高,这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学 研究,根据教育部拓宽专业面、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课程组老师分析课程内容重点和 难点、研究教学模块、考察实践教学地点、探索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尝试双语教学和中外教师 联合指导。对整个教学体系、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修改 了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精简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开 展启发式、研讨式、对话式、点评式和交叉式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实施 效果表明,教师对大纲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观念更加明确,教学效果和教学质 量得到显著提高,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均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5.3 能力培养(自评分 8 分)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城市规划、城乡规划与资源管理等专业 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关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 、《环境心理学》等,后继课程为《城市设计》、 《高层建筑设计》等。该课程在本科教学环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训练学生从单体设 计能力到群体组织,从培养单纯空间形体想象到复杂空间技术综合转变的过程。同时,住宅是关系 15
  • 17. 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居住区规划设计》肩负着培养学生形成社会观念,树立“大建筑观”的任 务。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结合我国城市日新月异的特点,鼓励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融专题研讨、实地调研到课程中去,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在 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因材施教,组织指导我校学生参加全国性建筑和规划设计竞赛,获得优异成绩。 近年来在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相关竞赛获奖 6 项: (1)郝放同学 2009 年获得恒久集团办公楼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 (2)何彩虹同学 2009 年获得恒久集团办 公楼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 (3)邱然同学 2009 年《幼儿园设计》获 得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优秀 设计评选三等奖 (4)沈鹏同学 2008 年《私园·思源—— 住宅区设计》获得徐州市土木建筑学 会建筑创作专委会一等奖; (5)阮维庆同学 2008 年《城市的点—— 居住建筑设计》获得徐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专委会三等奖; (6)吴震同学 2006 年获得建设部中国创新 90 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鼓励奖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计划,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学习科研论文的写作,今年来学生已公开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1)谢德萍.城乡用地评定标准施行意义探索[J].山西建筑.2010.11 (2)郭思凡.津城古韵[J].中外建筑.2010.08 (3)张彤钰.两种新居住模式——SOHO&LOFT 的探讨[J].硅谷.2009.12 (4)张威.庞庄工业广场概念性更新改造方向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9.8. (中文核心) (5)张威.建筑创作中的空间情节——水御堂空间情节与电影创作的关联性思考[J].华中建筑. 2009.8 (6)葛藤.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J].中外建筑.2009.7 (7)杨羲,罗智星.关于数字模拟软件在设计中的应用和思考[J].山东煤炭科技.2007.6 (8)罗智星,苏北矿区工业厂房改造再利用设计理念与技术[J].山西建筑.2007.24 总自评分 97 分 16
  • 18. 6.课程特色 6.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开放式教学体系的建设: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社会 调查、建筑策划等一系列的问题,体现出开放包容的学科特征。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居住区规划设 计的核心内容——空间形体设计,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将传统 的“理论教学+设计指导”的模式同中外联合教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设计竞赛、生产实习等实践 教学环节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居住区规划为核心,集住区空间规划、居住环境分析、住宅设计、城 市社会问题研究等方面内容的复合教学体系。通过教学,逐步完成学生从单体建筑设计到群体空间 设计的转化,从单纯的空间设计手法到社会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 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设计课程教学强调“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本课程创造性的采用了“五环节”的教学方法,即将课程划分为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专题研讨、 课程设计、设计辅导与汇报等五个环节,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贯彻“五环节” 教学过程。同时,教学团队还建设教学网站,完善师生互动版块,增强研讨教学单元,激发学生的 探索精神和研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潜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开展中外联合教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我国住宅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当前环境, 教学团队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封闭式校园教学变为产学研相结合的动态教学。邀请 国内外一线建筑师、规划师走进课堂,通过联合教学和讲座的方式参与本科课程教学。自 2006 年 以来,每年均邀请国外知名建筑师和规划师来校参与联合课程教学(波恩大学 Koetter 教授、柏林 工业大学 Hoppenstedt 教授、Wende 教授、达姆斯塔特大学 Steffens 教授、佛罗里达大学 Schueller 等)。通过联合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启发创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国外专家 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思潮,逐步开拓国际视野,为学生未来 更好的适应职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6.2 本课程的创新点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和互动教学方法的应用。采用了“五环节”的教学方法。即将课程划分为 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专题研讨、课程设计、设计辅导与汇报等五个环节,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创新点具体可总结如下: 1)采用案例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采用启发式教学,以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采用分组调研和讨论法,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7
  • 19. 4)采用设计方案汇报、老师点评、学生互评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方案汇报能力、独立思 考和分析辩论能力。 5) 采用课程教学和大学生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 6)中外联合教学、双语教学,开阔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才,以适应国际社会的专业需要。 7.本课程建设的近一步规划 随着学校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和加大投入,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工作,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学 专业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对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到 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在本课程前期 卓有成效建设的基础上,制定本课程的下一步建设发展规划,以规范和指导本课程今后一段时期的 建设工作。 (1)根据课程建设需要,本年度出版《居住区规划设计》教材,2-3 年内出版相关辅助教材 2-3 部。教材内容符合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需求。 (2)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加大多媒体教材建设的力度。在现有网站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教学课件建设,增强网络课件学习的人机互动功能,丰富网站内容,为学生自主性学习 创造良好环境与条件。 (3)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改革,进一步开发学校“211 工程”项目购置和建设的实验系统 与装置的功能,在本课程增加实验教学环节,持续的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在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 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不断参与和教师的正确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 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课程建设的规划要求,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和业务水平,通过两年的建设,教授由目前 1 人上升到 2 人,副教授由 2 人上升到 3 人,博士学历 人数由目前的 1 人上升到 2-3 人。同时加强教育思想的学习和交流,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用现代 教育思想指导工作,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不断推进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为此我们将更加努力工作,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和实践,力争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江苏省的优秀课 程,为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建筑学系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组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