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4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附件一:簡報




         1
2
附件二:小組討論
                     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
                    中四級通識教育科(小組討論)

學生姓名:                                班別:           (   )
日     期:                             組別:          __


探究問題一:以往人類如何理解疾病的成因?有關理解是否符合科學精神?

                  中世紀時期的公共衞生——黑死病

                        資料一:
                        科學家一般認為,黑死病源自中亞,至14世紀40年代
                        末傳至歐洲。歐洲當時的人口約1億,其中三分之一
                        以至一半死於黑死病。黑死病也傳播至其他地方,估
                        計引致全球7,500萬人死亡。




                         黑死病傳播範圍圖




資料二:
當時的人不知道黑死病的病因。有人以為是神的懲罰,也
有人歸咎於惡劣的空氣及受污染的井水等其他因素。雖然
醫生知道黑死病容易傳染,並設法控制疫情,但在惡劣的
衞生條件下疾病仍然迅速蔓延。




                                     教士為黑死病患者禱告



                       資料三:
                       黑死病患者首先會出現發燒、發冷及頭痛等病徵,並在
                       吐血和淋巴腺出現腫脹後的一周內死亡。腫脹部位會變
                       黑,患者身體因皮下出血而出現黑斑,「黑死病」之名
                       由此而來。




    黑死病患者身上長滿黑斑




                                                       1
資料四:
當時大部分的瘟疫醫生都是義工,職責只是探訪患者和確
定他們是否已經染病,但沒有能力治癒患者。

如確診後,患者會被隔離,以免他們把疾病傳染給其他
人。瘟疫醫生必須穿上覆蓋全身的衣服,戴上鳥嘴形面
具,並戴上闊邊黑帽,以作保護。


                                人們正清理瘟疫患者的屍體


                資料五:
                當時人們相信瘟疫醫生所穿戴的服裝和面具有兩大功能:
                (1) 當時歐洲人普遍相信瘟疫是由雀鳥傳播的。因此,他們相
                    信醫生打扮成雀鳥能夠把瘟疫從病人身上帶走,增加病人
                    對治癒的信心。
                (2) 瘟疫醫生覆蓋全身的服裝可保護他們免受感染。


 瘟疫醫生的服裝和面具


資料六:

                隔 離 檢 疫 與 瘟 疫
    人類很早便懂得隔離病患者,以保護健康的人。14世紀,在一些國家,從疫區進入
    非疫區的人,無論他有沒有患病,都會被隔離一段時期。此後數百年,很多國家都
    採用這種隔離檢疫政策。

    然而,瘟疫和其他傳染病仍然不斷發生,這證明了使用隔離措施成效不彰。在17世
    紀,所有前往倫敦的船隻必須在泰晤士河口停泊至少40天,但措施仍未能阻止瘟疫
    在英國造成慘重的傷亡。




資料七:
                   科 學 方 法
    科學運用對照方法發現及理解事物如何運作。科學方法是透過進行實驗,收集可觀
    察數據和證據,並以這些數據和證據為基礎去闡述、測試和證明假說。總括來說,
    科學方法具備以下元素:
     1. 描述特性(界定、觀察和量度)
     2. 假說(提出可能的解釋)
     3. 預測(以合乎邏輯的方法提出理由和思考問題)
     4. 實驗(測試以上各項)




                                                2
探究問題二:科學、科技如何為預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新解決方法?

                      科學與科技與公共衞生
資料一:
                流行病學三角模型的病原體、宿主和環境的特徵
                          生物性病原體:引致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
病原體——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
                           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
非微生物
                          化學性病原體:食物、毒物、藥物、化學毒素
                           (如水銀)
                          物理性病原體:幅射、噪音、熱、冷
                          心理性病原體:社會或心理壓力




 生蠔可能含有致病的微生物

                          年齡
                          性別
宿主——患病的生物(人類或動            種族
物)                        基因
                          生理狀況:懷孕、承受壓力
                          免痠力
                          舊患
                          人類行為:個人衞生、飲食和營養、吸煙、職
                           業、保健資源的使用、康樂、人際交往

                       宿主可以是患病的生物和動物帶菌者(包括昆蟲和
                       蚯蚓)。同一種微生物對不同的宿主可能有不同的
                       影響。每個人的基因構造、營養狀況、免疫系統和
                       行為(如吸煙)不同,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也不同。
 孕婦可以是容易患上疾病的宿主




                          環境會影響宿主和病原體的接觸頻率及模式
環境——引致或容許疾病傳播的
                          自然環境:氣候、水、地理環境
外在因素
                          生物性環境:人口密度、病媒密度、衞生措施
                          社會和經濟環境:天然災害、擠迫程度、經濟
                           情況、信仰、文化規範




 擠迫的居住環境增加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3
疾病的媒介——疾病的傳播者              昆蟲(例如蚊傳播瘧疾)和動物(例如狗傳播
                            狂犬病)
                           病媒甚至可涵蓋物品(例如受愛滋病毒污染的
                            針筒可把病毒傳播開去)
                           病媒有時可被視為生物環境的部分,有些情況
                            下則不是


 伊蚊是傳播登革熱的病媒。




資料二:
   時期                         主要醫學發展
上世紀40年代         盤尼西林首次成功治癒病人。自此以後,很多細菌感染引致的疾病得以
                治癒。
上世紀50年代          成功研發很多疫苗以控制兒童疾病,如小兒麻痺症、麻疹、德國麻
                  疹。
                 發展超聲波技術以觀察胎兒。
                 大大改良冠狀動脈繞道技術以改善心臟的血液供應。
上世紀60年代          避孕丸和子宫環漸趨普及。
                 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
                 發展人造血管以改善血液循環。
上世紀70年代         利用磁力共振顯彰(MRI)和電腦掃描
                (CT)技術準確地檢驗疾病。




                               右圖為腦部的
                               磁力共振顯彰
上世紀80年代         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愛滋病(AIDS)。
1992年           甲型肝炎疫苗研製成功。
1993年           新的顯彰技術大大改善我們觀察人類腦部的能力。
1995年           發現人類乳突病毒(HPV)與子宫頸癌的關係。
1996年           透過互聯網播放微創外科手術(又稱針孔外科手術,即透過在身體上開
                小孔做手術的技術)的現場實況。




                                                   4
1999年   自動心臟去顫器(電擊器)廣
        泛應用於心臟病發病者,大大
        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右圖為醫生使用自動
                 心臟去顫器拯救病人

2000年    新的三維空間電腦顯彰,令醫生
          能夠觀察腸臟和檢查結腸癌。
         科學界成功繪製整個人類基因圖
          譜。




                右圖為人類腸臟的三維掃描圖


2001年   在魚類,如在三文魚體內發現的奧米加三脂肪酸,證實具有預防心臟病
        及中風的效用。
2003年   利用光纖光線殺死癌細胞,而不傷害普通細
        胞。




                    右圖利用光纖光線殺死癌細胞
2006年   預防子宫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首次研製成功。




                                          5
探究問題三:科學、科技是否真的能預防和控制疾病?

資料一:


       食 物 安 全 : 強 推 基 因 食 物 標 籤 你 點 睇 ? (改篇自15-11-2011《文匯報》)


                               今年9月,消委會在市面抽查50款預先包裝豆漿,結果
                             發現逾半數樣本含有基因改造的大豆成分。

                               港人對食物健康的關注 不斷提高,不少品牌豆漿以
                             「有機」或「無經基因改造」吸引顧客購買。不過,消委
                             會於今年9月測試市面50款預先包裝豆漿,在半數樣本驗出
                             基因改造的大豆成分,包括7款聲稱「有機」的豆漿,含量
                             低至0.1%;不過,另有兩款標明「非基因改造大豆製造」
                             的豆漿,亦被揭發含基因改造大豆的含量。事實上,我們
                             日常進食的番茄、粟米及馬鈴薯,不少都經基因改造。

 何謂基因改造食品?
   所有植物和動物都含有數以百萬計的細胞,每個細胞內都有一個核心,而每個核心內有多條脫氧核
 糖核酸(簡稱DNA),它們包含有關生物結構和功能的重要資料,也決定動物與植物的特性,如形態、
 構成成分等。科學家利用各種生物科技技術,將DNA序列在特定地方割開,然後選擇所需的基因加以處
 理。這個過程就是「基因工程」。任何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食物,或含有基因改造成分的食物,皆可稱
 為基因改造食物。

 基因改造利與弊
   基因改造技術令農作物更能適應不利的生長環境,減低農作物失收的可能性,同時亦能提高農作物
 產量。有科學家說基因改造技術能提高農作物產量達3倍之多。而透過基因改造殖入細菌基因可增強農作
 物對抗蟲害的能力,減少使用除蟲劑。基因改造技術更可改良農作物的營養成分,如增加稻米的蛋白質
 含量、消除食物的致敏成分等。有科學家說,這種技術甚至能製造含人類胰島素的食物,利好長期病患
 者的醫治進度。基因改造技術亦能改變農作物的特性,使其更易於加工、儲存,以減少浪費和降低生產
 成本,例如生產遲熟番茄,令番茄不會在運輸期間過早成熟。它亦能改良食物的外觀、味道和口感,讓
 消費者品嚐更高素質的食物。

   不過,基因改造技術改變食物的構造,雖然增加食物的營養,但亦有機會產生新的致敏原,令部分
 人產生過敏反應。有研究更指出,有人可能因吃了含致敏原的基因改造食品而死亡。此外,基因改造改
 的植物雖具抗蟲能力,但有機會衍生出一些對農藥帶有抗體的超級害蟲,侵蝕農作物,屆時或要用更強
 力的殺蟲劑,對環境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壞。基因改造技術亦會擾亂生態平衡,因為一旦植入基因,將是
 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日後將難分辨基因改造食品。世界學術權威機構俄羅斯科學院的一項研究調查指
 出,孕婦若進食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危害胎兒。該院以母鼠為實驗對象,結果發現吃基因食品的母鼠,其
 初生嬰的夭折率為吃正常食物者的6倍,顯示對人類也可能帶來影響。也有研究顯示,經基因改造的粟米
 引入墨西哥後,其花粉污染本土粟米的基因,導致超過300種本土粟米因而滅絕。

 至今,人們對基因改造食物仍有不同見解,雖然如此,基因改造食物已悄悄地流入市場。為了保障大眾
 健康,政府是否應該強推基因食物標籤呢?




                                                                6
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
                                 中四級通識教育科
                                  小組匯報紀錄紙

學生姓名:                                                    班別:               (       )
日     期:                                                 組別:



 探究問題一:以往人類如何理解疾病的成因?有關理解是否符合科學精神?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住人類對疾病成因有何理解?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面對公共衞生的挑戰時,昔日人類以哪些對策應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何謂科學精神?試根據資料,解釋人們可如何運用科學方法控制疾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探究問題二:科學、科技如何為預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新解決方法?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試簡述流行病學三角模型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科學方法對公共衞生有何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醫學科技發展對公共衞生有何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探究問題三:科學、科技是否真的能預防和控制疾病?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提及甚麼技術?試簡述其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點列該項技術的利弊。

                       利                                     弊




4.   該項技術如何影響公共衞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
                       中四級通識教育科
                     小組匯報紀錄紙(教師版)

學生姓名:                               班別:        (      )
日     期:                            組別:            __

 探究問題一:以往人類如何理解疾病的成因?有關理解是否符合科學精神?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資料一指出黑死病對當時社會的影響;資料二指出以往人類對黑死病病因的理解;資料三說
     明黑死病的由來;資料四、五描述瘟疫醫生的工作及裝備;資料六指出當時人類應對瘟疫的
     策略;資料七描述科學方法。
2.   以住人類對疾病成因有何理解?為什麼?
     根據資料二,以往人類認為疾病是神的懲罰,也有人歸咎於惡劣的空氣及受污染的井水等其
     他因素。這些理解是基於他們對疾病的不理解而產生恐懼;教廷對當時人類的影響;當時科
     學、科技不發達和欠缺科學精神。
3.   面對公共衞生的挑戰時,昔日人類以哪些對策應對?
     面對公共衞生的挑戰時,昔日人類會隔離、防疫和檢疫。資料四、五指出當時人類已懂得隔
     離病患者,以保護健康的人。醫療人員亦會穿上覆蓋全身的衣物、戴上面具及闊邊黑帽防止
     受感染;資料六指出為免疫情向他國蔓延,當時人類規定任何從疫區進入非疫區的人,無論
     他有沒有患病,都會被隔離一段時期。
4.   何謂科學精神?試根據資料,解釋人們可如何運用科學方法控制疾病?
     科學精神是以務實的態度探究真理。科學方法是科學精神的根本。根據資料七,科學方法是
     透過進行實驗,收集可觀察數據和證據,並以這些數據和證據為基礎去闡述、測試和證明假
     說。總括來說,科學方法具備四種元素:(1) 描述特性(界定、觀察和量度);(2) 假說
     (提出可能的解釋);(3) 預測(以合乎邏輯的方法提出理由和思考問題);(4)   實驗(測
     試以上各項)。人們如使用科學方法控制黑死病,首先要收集大量患者數據,分析他們的共
     通點以判斷病源,並假設黑死病與老鼠的關係,接著設計減少人們接觸老鼠的方案及預測其
     成效,最後進行實驗以肯定方案可行。若方案不可行則須重新檢討假設。




                                                      10
探究問題二:科學、科技如何為預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新解決方法?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資料一是科學理論與公共衞生的理解;資料二是科技的發展對公共衞生的影響。
2.   試簡述流行病學三角模型原理。
     資料一顯示流行病學提出三大致病元素:病原體(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非微生物);宿主
     (患病的生物,包括人類或動物);環境(引致或容許疾病傳播的外在因素疾病的),透過
     病原體媒介(疾病的傳播者)在適當的環境下感染宿主。
3.   科學方法對公共衞生有何影響?
     科學方法,如流行病學三角模型,解釋了疾病,包括傳染病及非傳染病的成因和散播途徑,
     有助人們多個層面理解健康及預防疾病。
4.   醫學科技發展對公共衞生有何影響?
     醫學科技發展豐富了人類對疾病及其診斷方法的認識。新科技將協助病人處理多年來難以解
     決的醫療問題,使病人在個人護理及治療方面可以作出更可靠的選擇。




                                                11
探究問題三:科學、科技是否真的能預防和控制疾病?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資料一解釋何謂基因改造食品及其利弊。
2.   文中提及甚麼技術?試簡述其原理。
     基因改造技術。科學家利用各種生物科技技術,將DNA序列在特定地方割開,然後選擇所需
     的基因加以處理。這個過程就是「基因工程」。
3.   點列該項技術的利弊。
                利                        弊
     1.   基因改造技術減低農作物失收及提高農   1.   基因改造技術有機會產生新的致敏原
          作物產量                2.   基因改造改的植物有機會衍生出一些
     2.   基因改造技術可增強農作物對抗蟲害的        對農藥帶有抗體的超級害蟲,屆時要
          能力                       用更強力的殺蟲劑,對環境造成不可
     3.   基因改造技術改良農作物的營養成分         挽救的破壞
     4.   基因改造技術可製造含人類胰島素的食   3.   基因改造技術亦會擾亂生態平衡
          物,利好長期病患者的醫治進度
                              4.   基因改造技術可能危害胎兒
     5.   基因改造技術改變農作物的特性,減少
                              5.   基因改造技術導致本土農作物滅絕
          浪費和降低生產成本


4.   該項技術如何影響公共衞生?
     基因改造技術改變食物的構造,有機會產生新的致敏原,令部分人產生過敏反應,人們吃了
     含致敏原這些食品會死亡。基因改造食品會危害胎兒,有機會增加初生嬰的夭折率。




                                                      12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Tm 17112011

七上第二單元第二章傳染病的世界
七上第二單元第二章傳染病的世界七上第二單元第二章傳染病的世界
七上第二單元第二章傳染病的世界panolou
 
八上第一篇第二章遠離傳染病
八上第一篇第二章遠離傳染病八上第一篇第二章遠離傳染病
八上第一篇第二章遠離傳染病panolou
 
醫學教育現況介紹
醫學教育現況介紹醫學教育現況介紹
醫學教育現況介紹TZwayneH
 
美兆 Tbd Taa Tir Tfs
美兆 Tbd Taa Tir Tfs美兆 Tbd Taa Tir Tfs
美兆 Tbd Taa Tir TfsSean LiuXG
 
真原醫 21世紀的預防醫學
真原醫  21世紀的預防醫學真原醫  21世紀的預防醫學
真原醫 21世紀的預防醫學lys167
 
甲型H1 N1流行性感冒爆发 全球大流行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学院编译
甲型H1 N1流行性感冒爆发 全球大流行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学院编译甲型H1 N1流行性感冒爆发 全球大流行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学院编译
甲型H1 N1流行性感冒爆发 全球大流行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学院编译Alex Mou
 
EBM簡介及臨床應用 高醫 王程遠醫師
EBM簡介及臨床應用 高醫 王程遠醫師EBM簡介及臨床應用 高醫 王程遠醫師
EBM簡介及臨床應用 高醫 王程遠醫師pedgishih
 
全球健康國際會議(活動議題)
全球健康國際會議(活動議題)全球健康國際會議(活動議題)
全球健康國際會議(活動議題)dean
 
醫學小常識
醫學小常識醫學小常識
醫學小常識airliu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台灣常見食物中毒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family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台灣常見食物中毒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Tai selina
 
1052方案成果競賽評審獎第三名-第7組
1052方案成果競賽評審獎第三名-第7組1052方案成果競賽評審獎第三名-第7組
1052方案成果競賽評審獎第三名-第7組tmuishp
 

Similar to Tm 17112011 (20)

1 3
1 31 3
1 3
 
七上第二單元第二章傳染病的世界
七上第二單元第二章傳染病的世界七上第二單元第二章傳染病的世界
七上第二單元第二章傳染病的世界
 
八上第一篇第二章遠離傳染病
八上第一篇第二章遠離傳染病八上第一篇第二章遠離傳染病
八上第一篇第二章遠離傳染病
 
醫學教育現況介紹
醫學教育現況介紹醫學教育現況介紹
醫學教育現況介紹
 
美兆 Tbd Taa Tir Tfs
美兆 Tbd Taa Tir Tfs美兆 Tbd Taa Tir Tfs
美兆 Tbd Taa Tir Tfs
 
真原醫
真原醫真原醫
真原醫
 
真原醫
真原醫真原醫
真原醫
 
真原醫
真原醫真原醫
真原醫
 
真原醫
真原醫真原醫
真原醫
 
真原醫
真原醫真原醫
真原醫
 
真原醫 21世紀的預防醫學
真原醫  21世紀的預防醫學真原醫  21世紀的預防醫學
真原醫 21世紀的預防醫學
 
真原醫
真原醫真原醫
真原醫
 
真原
真原 真原
真原
 
甲型H1 N1流行性感冒爆发 全球大流行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学院编译
甲型H1 N1流行性感冒爆发 全球大流行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学院编译甲型H1 N1流行性感冒爆发 全球大流行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学院编译
甲型H1 N1流行性感冒爆发 全球大流行迫在眉睫 北京协和医学院编译
 
EBM簡介及臨床應用 高醫 王程遠醫師
EBM簡介及臨床應用 高醫 王程遠醫師EBM簡介及臨床應用 高醫 王程遠醫師
EBM簡介及臨床應用 高醫 王程遠醫師
 
全球健康國際會議(活動議題)
全球健康國際會議(活動議題)全球健康國際會議(活動議題)
全球健康國際會議(活動議題)
 
醫學小常識
醫學小常識醫學小常識
醫學小常識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台灣常見食物中毒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台灣常見食物中毒
台灣常見食物中毒
 
1052方案成果競賽評審獎第三名-第7組
1052方案成果競賽評審獎第三名-第7組1052方案成果競賽評審獎第三名-第7組
1052方案成果競賽評審獎第三名-第7組
 

Tm 17112011

  • 2. 2
  • 3. 附件二:小組討論 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 中四級通識教育科(小組討論) 學生姓名: 班別: ( ) 日 期: 組別: __ 探究問題一:以往人類如何理解疾病的成因?有關理解是否符合科學精神? 中世紀時期的公共衞生——黑死病 資料一: 科學家一般認為,黑死病源自中亞,至14世紀40年代 末傳至歐洲。歐洲當時的人口約1億,其中三分之一 以至一半死於黑死病。黑死病也傳播至其他地方,估 計引致全球7,500萬人死亡。 黑死病傳播範圍圖 資料二: 當時的人不知道黑死病的病因。有人以為是神的懲罰,也 有人歸咎於惡劣的空氣及受污染的井水等其他因素。雖然 醫生知道黑死病容易傳染,並設法控制疫情,但在惡劣的 衞生條件下疾病仍然迅速蔓延。 教士為黑死病患者禱告 資料三: 黑死病患者首先會出現發燒、發冷及頭痛等病徵,並在 吐血和淋巴腺出現腫脹後的一周內死亡。腫脹部位會變 黑,患者身體因皮下出血而出現黑斑,「黑死病」之名 由此而來。 黑死病患者身上長滿黑斑 1
  • 4. 資料四: 當時大部分的瘟疫醫生都是義工,職責只是探訪患者和確 定他們是否已經染病,但沒有能力治癒患者。 如確診後,患者會被隔離,以免他們把疾病傳染給其他 人。瘟疫醫生必須穿上覆蓋全身的衣服,戴上鳥嘴形面 具,並戴上闊邊黑帽,以作保護。 人們正清理瘟疫患者的屍體 資料五: 當時人們相信瘟疫醫生所穿戴的服裝和面具有兩大功能: (1) 當時歐洲人普遍相信瘟疫是由雀鳥傳播的。因此,他們相 信醫生打扮成雀鳥能夠把瘟疫從病人身上帶走,增加病人 對治癒的信心。 (2) 瘟疫醫生覆蓋全身的服裝可保護他們免受感染。 瘟疫醫生的服裝和面具 資料六: 隔 離 檢 疫 與 瘟 疫 人類很早便懂得隔離病患者,以保護健康的人。14世紀,在一些國家,從疫區進入 非疫區的人,無論他有沒有患病,都會被隔離一段時期。此後數百年,很多國家都 採用這種隔離檢疫政策。 然而,瘟疫和其他傳染病仍然不斷發生,這證明了使用隔離措施成效不彰。在17世 紀,所有前往倫敦的船隻必須在泰晤士河口停泊至少40天,但措施仍未能阻止瘟疫 在英國造成慘重的傷亡。 資料七: 科 學 方 法 科學運用對照方法發現及理解事物如何運作。科學方法是透過進行實驗,收集可觀 察數據和證據,並以這些數據和證據為基礎去闡述、測試和證明假說。總括來說, 科學方法具備以下元素: 1. 描述特性(界定、觀察和量度) 2. 假說(提出可能的解釋) 3. 預測(以合乎邏輯的方法提出理由和思考問題) 4. 實驗(測試以上各項) 2
  • 5. 探究問題二:科學、科技如何為預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新解決方法? 科學與科技與公共衞生 資料一: 流行病學三角模型的病原體、宿主和環境的特徵  生物性病原體:引致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 病原體——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 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 非微生物  化學性病原體:食物、毒物、藥物、化學毒素 (如水銀)  物理性病原體:幅射、噪音、熱、冷  心理性病原體:社會或心理壓力 生蠔可能含有致病的微生物  年齡  性別 宿主——患病的生物(人類或動  種族 物)  基因  生理狀況:懷孕、承受壓力  免痠力  舊患  人類行為:個人衞生、飲食和營養、吸煙、職 業、保健資源的使用、康樂、人際交往 宿主可以是患病的生物和動物帶菌者(包括昆蟲和 蚯蚓)。同一種微生物對不同的宿主可能有不同的 影響。每個人的基因構造、營養狀況、免疫系統和 行為(如吸煙)不同,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也不同。 孕婦可以是容易患上疾病的宿主  環境會影響宿主和病原體的接觸頻率及模式 環境——引致或容許疾病傳播的  自然環境:氣候、水、地理環境 外在因素  生物性環境:人口密度、病媒密度、衞生措施  社會和經濟環境:天然災害、擠迫程度、經濟 情況、信仰、文化規範 擠迫的居住環境增加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3
  • 6. 疾病的媒介——疾病的傳播者  昆蟲(例如蚊傳播瘧疾)和動物(例如狗傳播 狂犬病)  病媒甚至可涵蓋物品(例如受愛滋病毒污染的 針筒可把病毒傳播開去)  病媒有時可被視為生物環境的部分,有些情況 下則不是 伊蚊是傳播登革熱的病媒。 資料二: 時期 主要醫學發展 上世紀40年代 盤尼西林首次成功治癒病人。自此以後,很多細菌感染引致的疾病得以 治癒。 上世紀50年代  成功研發很多疫苗以控制兒童疾病,如小兒麻痺症、麻疹、德國麻 疹。  發展超聲波技術以觀察胎兒。  大大改良冠狀動脈繞道技術以改善心臟的血液供應。 上世紀60年代  避孕丸和子宫環漸趨普及。  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  發展人造血管以改善血液循環。 上世紀70年代 利用磁力共振顯彰(MRI)和電腦掃描 (CT)技術準確地檢驗疾病。 右圖為腦部的 磁力共振顯彰 上世紀80年代 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愛滋病(AIDS)。 1992年 甲型肝炎疫苗研製成功。 1993年 新的顯彰技術大大改善我們觀察人類腦部的能力。 1995年 發現人類乳突病毒(HPV)與子宫頸癌的關係。 1996年 透過互聯網播放微創外科手術(又稱針孔外科手術,即透過在身體上開 小孔做手術的技術)的現場實況。 4
  • 7. 1999年 自動心臟去顫器(電擊器)廣 泛應用於心臟病發病者,大大 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右圖為醫生使用自動 心臟去顫器拯救病人 2000年  新的三維空間電腦顯彰,令醫生 能夠觀察腸臟和檢查結腸癌。  科學界成功繪製整個人類基因圖 譜。 右圖為人類腸臟的三維掃描圖 2001年 在魚類,如在三文魚體內發現的奧米加三脂肪酸,證實具有預防心臟病 及中風的效用。 2003年 利用光纖光線殺死癌細胞,而不傷害普通細 胞。 右圖利用光纖光線殺死癌細胞 2006年 預防子宫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首次研製成功。 5
  • 8. 探究問題三:科學、科技是否真的能預防和控制疾病? 資料一: 食 物 安 全 : 強 推 基 因 食 物 標 籤 你 點 睇 ? (改篇自15-11-2011《文匯報》) 今年9月,消委會在市面抽查50款預先包裝豆漿,結果 發現逾半數樣本含有基因改造的大豆成分。 港人對食物健康的關注 不斷提高,不少品牌豆漿以 「有機」或「無經基因改造」吸引顧客購買。不過,消委 會於今年9月測試市面50款預先包裝豆漿,在半數樣本驗出 基因改造的大豆成分,包括7款聲稱「有機」的豆漿,含量 低至0.1%;不過,另有兩款標明「非基因改造大豆製造」 的豆漿,亦被揭發含基因改造大豆的含量。事實上,我們 日常進食的番茄、粟米及馬鈴薯,不少都經基因改造。 何謂基因改造食品? 所有植物和動物都含有數以百萬計的細胞,每個細胞內都有一個核心,而每個核心內有多條脫氧核 糖核酸(簡稱DNA),它們包含有關生物結構和功能的重要資料,也決定動物與植物的特性,如形態、 構成成分等。科學家利用各種生物科技技術,將DNA序列在特定地方割開,然後選擇所需的基因加以處 理。這個過程就是「基因工程」。任何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食物,或含有基因改造成分的食物,皆可稱 為基因改造食物。 基因改造利與弊 基因改造技術令農作物更能適應不利的生長環境,減低農作物失收的可能性,同時亦能提高農作物 產量。有科學家說基因改造技術能提高農作物產量達3倍之多。而透過基因改造殖入細菌基因可增強農作 物對抗蟲害的能力,減少使用除蟲劑。基因改造技術更可改良農作物的營養成分,如增加稻米的蛋白質 含量、消除食物的致敏成分等。有科學家說,這種技術甚至能製造含人類胰島素的食物,利好長期病患 者的醫治進度。基因改造技術亦能改變農作物的特性,使其更易於加工、儲存,以減少浪費和降低生產 成本,例如生產遲熟番茄,令番茄不會在運輸期間過早成熟。它亦能改良食物的外觀、味道和口感,讓 消費者品嚐更高素質的食物。 不過,基因改造技術改變食物的構造,雖然增加食物的營養,但亦有機會產生新的致敏原,令部分 人產生過敏反應。有研究更指出,有人可能因吃了含致敏原的基因改造食品而死亡。此外,基因改造改 的植物雖具抗蟲能力,但有機會衍生出一些對農藥帶有抗體的超級害蟲,侵蝕農作物,屆時或要用更強 力的殺蟲劑,對環境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壞。基因改造技術亦會擾亂生態平衡,因為一旦植入基因,將是 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日後將難分辨基因改造食品。世界學術權威機構俄羅斯科學院的一項研究調查指 出,孕婦若進食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危害胎兒。該院以母鼠為實驗對象,結果發現吃基因食品的母鼠,其 初生嬰的夭折率為吃正常食物者的6倍,顯示對人類也可能帶來影響。也有研究顯示,經基因改造的粟米 引入墨西哥後,其花粉污染本土粟米的基因,導致超過300種本土粟米因而滅絕。 至今,人們對基因改造食物仍有不同見解,雖然如此,基因改造食物已悄悄地流入市場。為了保障大眾 健康,政府是否應該強推基因食物標籤呢? 6
  • 9. 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 中四級通識教育科 小組匯報紀錄紙 學生姓名: 班別: ( ) 日 期: 組別: 探究問題一:以往人類如何理解疾病的成因?有關理解是否符合科學精神?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住人類對疾病成因有何理解?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面對公共衞生的挑戰時,昔日人類以哪些對策應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何謂科學精神?試根據資料,解釋人們可如何運用科學方法控制疾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10. 探究問題二:科學、科技如何為預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新解決方法?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試簡述流行病學三角模型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科學方法對公共衞生有何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醫學科技發展對公共衞生有何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11. 探究問題三:科學、科技是否真的能預防和控制疾病?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提及甚麼技術?試簡述其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點列該項技術的利弊。 利 弊 4. 該項技術如何影響公共衞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 12. 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 中四級通識教育科 小組匯報紀錄紙(教師版) 學生姓名: 班別: ( ) 日 期: 組別: __ 探究問題一:以往人類如何理解疾病的成因?有關理解是否符合科學精神?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資料一指出黑死病對當時社會的影響;資料二指出以往人類對黑死病病因的理解;資料三說 明黑死病的由來;資料四、五描述瘟疫醫生的工作及裝備;資料六指出當時人類應對瘟疫的 策略;資料七描述科學方法。 2. 以住人類對疾病成因有何理解?為什麼? 根據資料二,以往人類認為疾病是神的懲罰,也有人歸咎於惡劣的空氣及受污染的井水等其 他因素。這些理解是基於他們對疾病的不理解而產生恐懼;教廷對當時人類的影響;當時科 學、科技不發達和欠缺科學精神。 3. 面對公共衞生的挑戰時,昔日人類以哪些對策應對? 面對公共衞生的挑戰時,昔日人類會隔離、防疫和檢疫。資料四、五指出當時人類已懂得隔 離病患者,以保護健康的人。醫療人員亦會穿上覆蓋全身的衣物、戴上面具及闊邊黑帽防止 受感染;資料六指出為免疫情向他國蔓延,當時人類規定任何從疫區進入非疫區的人,無論 他有沒有患病,都會被隔離一段時期。 4. 何謂科學精神?試根據資料,解釋人們可如何運用科學方法控制疾病? 科學精神是以務實的態度探究真理。科學方法是科學精神的根本。根據資料七,科學方法是 透過進行實驗,收集可觀察數據和證據,並以這些數據和證據為基礎去闡述、測試和證明假 說。總括來說,科學方法具備四種元素:(1) 描述特性(界定、觀察和量度);(2) 假說 (提出可能的解釋);(3) 預測(以合乎邏輯的方法提出理由和思考問題);(4) 實驗(測 試以上各項)。人們如使用科學方法控制黑死病,首先要收集大量患者數據,分析他們的共 通點以判斷病源,並假設黑死病與老鼠的關係,接著設計減少人們接觸老鼠的方案及預測其 成效,最後進行實驗以肯定方案可行。若方案不可行則須重新檢討假設。 10
  • 13. 探究問題二:科學、科技如何為預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新解決方法?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資料一是科學理論與公共衞生的理解;資料二是科技的發展對公共衞生的影響。 2. 試簡述流行病學三角模型原理。 資料一顯示流行病學提出三大致病元素:病原體(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非微生物);宿主 (患病的生物,包括人類或動物);環境(引致或容許疾病傳播的外在因素疾病的),透過 病原體媒介(疾病的傳播者)在適當的環境下感染宿主。 3. 科學方法對公共衞生有何影響? 科學方法,如流行病學三角模型,解釋了疾病,包括傳染病及非傳染病的成因和散播途徑, 有助人們多個層面理解健康及預防疾病。 4. 醫學科技發展對公共衞生有何影響? 醫學科技發展豐富了人類對疾病及其診斷方法的認識。新科技將協助病人處理多年來難以解 決的醫療問題,使病人在個人護理及治療方面可以作出更可靠的選擇。 11
  • 14. 探究問題三:科學、科技是否真的能預防和控制疾病? 1. 試寫出匯報組別的資料概要。 資料一解釋何謂基因改造食品及其利弊。 2. 文中提及甚麼技術?試簡述其原理。 基因改造技術。科學家利用各種生物科技技術,將DNA序列在特定地方割開,然後選擇所需 的基因加以處理。這個過程就是「基因工程」。 3. 點列該項技術的利弊。 利 弊 1. 基因改造技術減低農作物失收及提高農 1. 基因改造技術有機會產生新的致敏原 作物產量 2. 基因改造改的植物有機會衍生出一些 2. 基因改造技術可增強農作物對抗蟲害的 對農藥帶有抗體的超級害蟲,屆時要 能力 用更強力的殺蟲劑,對環境造成不可 3. 基因改造技術改良農作物的營養成分 挽救的破壞 4. 基因改造技術可製造含人類胰島素的食 3. 基因改造技術亦會擾亂生態平衡 物,利好長期病患者的醫治進度 4. 基因改造技術可能危害胎兒 5. 基因改造技術改變農作物的特性,減少 5. 基因改造技術導致本土農作物滅絕 浪費和降低生產成本 4. 該項技術如何影響公共衞生? 基因改造技術改變食物的構造,有機會產生新的致敏原,令部分人產生過敏反應,人們吃了 含致敏原這些食品會死亡。基因改造食品會危害胎兒,有機會增加初生嬰的夭折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