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48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2014年
4月
第
十
期
来信投稿
jiushijiudumag@163.com
订阅杂志
发送“订阅”到 jiushijiudumag@163.com
我们会及时发送新刊PDF版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九十九度-杂志社新浪微博 @九十九度-杂志社
微信平台 jiushijiudumag
人人公共主页 “九十九度杂志社”
人人个人主页 “久久度 ”
主编的话
社 长
王民超
主 编
编辑部
视觉部
房媛媛 李若楠
吉星宇 陆 新 潘逸飞
孙 瑞 韦 晔 周程禕
柳 露 王 逸 顾亦滢
廖 键 姚昕璐 王丰一
余 翔 张亦文 郝维明
李琳瑶 张 可 冯宇嘉
李 杨 冯 玥 张渝笛
杨霏辰 程子美 钱 源
顾怡忻 谢光钰 武从文
刘郁希 王东源 王铨康
刘文晶 施天祥 夏亦婧
刘雨宸 许竞文 李雅琼
吴婉玲 林婧垚 罗 艺
“听说今年毕业论文质量有所下降,原因是‘爱问’被关了。”
当然,这是个笑话,毕业论文也与课程论文大不相同。不过,本科生的
论文大部分都很水,毋庸辩驳,这是个事实。一如社交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
句自嘲:“我们不生产论文,我们只是知网的搬运工。”尽管课程论文中亦
不乏精心准备、论点独到,而又反复打磨者,但这显然不是大多数人的情况。
现代学术研究以论文的多寡优劣为评判标准,论文写作自然应是“一流
研究型大学”的看家本领,而课程教学中布置有两篇篇幅适中的论文作业,
既可以引导学生学术素养的养成,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这“义”似乎有些偏题了。
论文写作渐趋演变成字数的军备竞赛,一个届届相传的秘诀教导道,要
想拿 A,请把老师要求的字数乘以 2,作为起平线来写论文。
字数在膨胀的同时,内容的生产也渐渐偏离原意,那种以创新性思考为
核心的论文写作不再常见,而以知网文献的拼凑为基础的“论文生产”占据
了主流。诚然学术的精进离不开即时文献的阅读,但是知网论文良莠不齐,
而学生参考的大部分文献,质量都十分低下,甚至本身就是拼凑产生的结果。
这样的“论文生产”,能生产出来什么样的产品呢?这对于学术素养、学术
创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种情况的产生,绝非学生一方之责。在论文写作指导不够的情况下,
直接要求学生写作长篇论文,这本身就值得商榷;而论文上交后的反馈环节
断裂,则更让学生无所适从。等于一次次的课程论文写作机会都白白浪费了。
事实上,反馈环节的断裂,与复旦师生比偏小、助教制度不完善亦有很大关
系。
此外,课程数量太多,这是饱受诟病的一条。相较于国外大学一学期个
位数的课程量,复旦大学,乃至全国各大高校,每学期学生平均需要选修的
课程数,基本都在十多门左右。课程数量的增多,势必导致每门课程的质量
下降,于学生则是花费在单门课上的精力减少。而国外高校,每门课程都辅
以多门导修课,在正常教学之余予以更多指导的课程设计,在复旦只能是奢
望。
如此这般,复旦大学的教学质量又何以提升?在今年学代会之前,杨玉
良校长在“校情咨文”中谈到教学改革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体系。
窃以为复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应当是系统性地完善每门课的流程,补强
课后反馈环节,扩充每门课的容量,减少应修课程数量。让学生扎扎实实地
上课,免受疲于奔命之苦。
如是,论文方能解困,复旦之教学亦能进步。
论文何以解困? 文 / 王民超
顾 问
张至楷 董恺伦 黄明婧
专
题
口述
历史
01
[ 校园摄影 ] 林花谢了春红
摄影 / 蔡毅 文 / 周程禕 09
[ 微话题 ] 你的微信群
主笔 / 陆新
13[ 封面故事 ] 是非“明星老师”
主笔 / 顾怡忻 记者 / 吉星宇 潘逸飞
20
[ 专访 ] 室友蒋昌建
主笔 / 顾怡忻 记者 / 吉星宇 23
[ 约稿 ] 韩昇:我在百家讲坛录节目
口述 / 韩昇 整理 / 吉星宇
26
[ 特写 ] 论文困境
主笔 / 顾亦滢 记者 / 武从文 周程禕 韦晔 3 1
[ 视点 ] 实验报告进化论
文 / 毛小旭
33 PT 解密
主笔 / 李杨 记者 / 刘郁希 武从文
40
食之说不尽也
文 / 梁仁 摄影 / 傅小敏
39
真刀鱼记
文 / 梁仁
目录 Contents 资
讯
专
栏
校园摄影 | 1
林
花
谢
了
春
红
摄
影
|
蔡
毅
文
|
周
程
禕
校园摄影 | 1
2 | 校园摄影
这
个
春
天
格
外
热
闹

陆
陆
续
续
地

从
三
月
到
五
月

复
旦
的
众
花
们
开
开
谢
谢

片
刻
未
歇

行
走
间

一
抬
眼

回
头
时
…
…
你
不
得
不
承
认

被
春
意
包
裹
着

实
属
幸
事

哪
怕
终
究
留
不
住

能
够
记
下
这
一
刻

大
概
也
是
让
人
餍
足
的

日
升
月
沉

形
影
相
对

2 | 校园摄影
校园摄影 | 33 | 校园摄影
慎
重
地
开
满
了
花

朵
朵
都
是
前
世
的
盼
望

校园摄影 | 3
4 | 校园摄影4 | 校园摄影
校园摄影 | 5
我
独
自
走
过
你
身
旁

并
没
有
话
要
对
你
讲

我
不
敢
抬
头
看
着
你

噢

脸
庞

比
起
高
悬
半
空

我
更
情
愿
贴
近
大
地

做
一
株
小
小
的
花

为
自
己
而
开
放
. 校园摄影 | 5
6 | 校园摄影6 | 校园摄影
校园摄影 | 7
野
有
蔓
草

零
露
漙
兮

草
色
烟
光
里
,
无
言
凭
阑
意

校园摄影 | 7
8 | 校园摄影8 | 校园摄影
微话题 | 9
你的微信群
主笔 / 陆新
“总算把今天凌晨的 200 多条微信记录给看完了”,13 级的徐磊坐在食堂里,一手拿着早饭,另一只手
的食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嘟哝:“一群丧失的人类。”平时只在食堂里坐 5、6 分钟的他,今天用了 13
分钟。
微信自 2011 年推出之后,迅速成长为现象级的应用,在复旦,大部分学生也渐渐开始使用微信联络同学、
老师、亲友。而微信应用里,微信群功能允许最多 40 人(如果升级的话可以达到 100 人)一起聊天,这
也容易发生刷屏现象,一会儿没有关注微信群,就是 99+ 的未读信息。
10 | 微话题
【九十九度】你们怎么认识的?
【徐磊】我们是高中同学,入学的时候老师
座位排得比较近,所以就认识了。
【九十九度】那你还记得你对她们的第一印
象是什么吗?
【徐磊】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当时也没想到
现在关系那么好。
【九十九度】为什么会取名为“读书交流会”?
【徐磊】群名与内容无关。
【九十九度】你们平时最喜欢聊的话题是什
么?
【徐磊】有时会聊各自在新环境下的学习生
活、感情生活之类的,大家跨着不同时区聊天,
三个没谈过谈恋爱的人还特别喜欢在一起聊
怎么谈恋爱。有的时候特别喜欢互黑、挖苦,
刺激对方去减肥、祛痘啊什么的。可以说是
无话不聊吧。
【九十九度】你是否认可男闺蜜这个角色?
【徐磊】已经习惯了,但是我才不承认哪。
【九十九度】你觉得你成为她们的男闺蜜的
原因是什么?
【徐磊】她们觉得我比较善解人意,而且好
像我从小女生缘就比较好,但是我也不知道
怎么就成了妇女之友了啊!
【九十九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们。
【徐磊】搞基。在高中的时候,每天中午五
个人就围坐在一起聊天,那时候就戏称为“搞
基”了。后来有一天,A 一刷微信,问:“200
多条你们在做啥”,B 就立马回复“搞基”。
往后,“搞基”取代了一些词,比如说聊天啊,
见面啊,一起吃饭之类的。
【九十九度】你们平时最喜欢聊的话题是什
么?
【吴振雄】我们比较喜欢分享一些讲座信息、
志愿者活动之类的,也会有平时自己出去玩
的经历。还有大家各自说自己上什么课,然
后说着说着就扯到了部门负责人又不来上课
了。(笑)
【九十九度】你记得一开始是谁先开始发“楼
上是我儿子”、“楼上是我女儿”之类的图
片吗?
【吴振雄】一个平时很喜欢聊天、活动也积
极参与的妹子。
【九十九度】我发现群里的人都很喜欢保持
群名:读书交流会
四个闺蜜之外,还有一个男闺蜜:徐磊
群名:超凡 SIDA
盖楼,刷队形
我们常常三个姑娘已经躺在床上了,但是想到什么好玩的
事情和话题还会在微信群里和渣渣一起聊得很 high,都能
听到隔壁床上各自的笑声。
”
“
微话题 | 11
队形。
【吴振雄】小老百姓们就很喜欢保持评论的
队形,来调戏部门负责人。(笑)一般情况下,
刷的队形都是针对他们的。
【九十九度】你喜欢在微信群里盖楼吗?
【吴振雄】我还是挺喜欢的,这样挺有趣的。
还可以搜集到很多逗的图片,然后在跟室友
聊天的时候去坑一下室友,偶尔来一张“楼
上是我儿子”的图。(笑)
【九十九度】你就不怕室友投毒吗?
【吴振雄】当然不怕,我们都不学化学啊医
药什么的,没机会拿到毒药呀!(笑)
【九十九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部门里面
共事的同学。
【吴振雄】没有合适的词吧。可以用一句话
吗?就是,我们一直游走在有节操和没节操
的界限之上,但也偶尔打个擦边球。
【九十九度】你们怎么认识的?
【大头】我和渣渣很早前就是一个社团认识
的。
【楠楠】我和渣渣是因为都是班委就认识了。
转专业后我们和 12 级的人一起上专业课,他
们之间相互认识,我们却不熟悉他们。在课
程 pre 的时候我们就自然抱团了。
【九十九度】你们为什么会组建这个微信群?
【渣渣】因为旅游学原理这门课的 pre 建了
微信群。
【九十九度】微信群的活跃程度怎么样?
【楠楠】因为群里面只有一个男孩子,其他
三个人都在一个宿舍,但是为了沟通感情,
就算三个人都在宿舍里也会发微信群聊天。
我们常常三个姑娘已经躺在床上了,但是想
到什么好玩的事情和话题还会在微信群里和
渣渣一起聊得很 high,都能听到隔壁床上各
自的笑声。
【九十九度】你们平时最喜欢聊的话题是什
么?
【楠楠】因为只有一个男孩子,他就成了很
多话题的中心。大家会时不时表达自己对他
的“爱意”,他也“照单全收。最常见的内
容是三个妹子假装因为渣渣而吃醋,问的最
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午一起吃饭嘛?”
【九十九度】你觉得大家抱团紧密的原因是
什么 ?
【小样】是因为我们对渣渣共同的喜爱。
【大头】大家还挺合拍的呀!估计是因为渣
渣是个好闺蜜。
【楠楠】因为相同的转专业降级经历,相同
群名:路途遥远就一起唱歌
转专业降级,经常一起上专业课
12 | 微话题
的对旅管的热爱,相同的逗比搞笑气质。但
是四个人的个性非常不一样,渣渣很学霸,
大头是女神,小样很温柔,楠楠略逗比,依
旧能够相互理解。
【小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渣渣很帅,
我们能带他出去一起玩,然后他带着三个妹
子做 pre 也超级有成就感。
【九十九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们这些
人。
【大头】逗比。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就比较逗比,
感觉像是有化学反应一样,但这说不定就是
大家的本质。
【楠楠】实际上,我们也都是很靠谱的人,
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很有效率各司其职,搭
配非常好。
【九十九度】你们一般讨论什么话题?
【萨尔】黑人,哭穷,谈论十八禁话题。
【九十九度】你们为什么要成立这个微信群?
【萨尔】一开始叫“大家一起玩耍”,用来
约喝酒。后来成员为了黑复旦某致力于互相
吹捧,跪添各种高薪行业的凤凰男协会,就
把群名改成了这个,简称 FSX。
【九十九度】这个简称是什么含义?
【萨尔】就是群名缩写的拼音。
【九十九度】群里的成员都有谁?
【萨尔】一个是我的发小,不是复旦的。当然,
我和地球上所有人都是发小,因为从我们出
生开始,我们就和这个世界一起老去。还有
复旦知名的萌且贱的男神,人称“国事精英”;
有酒量非常好,永远可以在我们喝醉后照顾
我们的会长和嘴特别贱的我,另外还有 6 个
人,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九十九度】微信群的活跃程度怎么样?
【萨尔】最活跃的时候一晚上可以刷四百多
条高质量回复,平均两百条。
【九十九度】成员有线下聚会吗?
【萨尔】有,喝酒!还有,一起到一个城市
去旅游,全程国宾级待遇。隔三差五和部分
成员通宵打 dota 和唱 AKB48 的歌。
【九十九度】你觉得大家可以玩得这么融洽
的原因是什么?
【萨尔】无欲无求,大家没有利害关系,也
都不是计较的人。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人名为化名)
群名:复旦丧失协会
黑想黑的人
封面故事 | 13
是
非
「
明
星
老
师
」
主
笔
/
顾
怡
忻
记
者
/
吉
星
宇
潘
逸
飞
蒋
昌
建
表
示
,
他
的
重
心
一
直
在
学
校
,
他
说
道
:
“
我
不
喜
欢
明
星
老
师
这
个
概
念
,
因
为
这
会
让
别
人
误
解
:
我
是
不
是
不
来
上
课
。
”
14 | 封面故事
“真会往脸上贴金。”
3 月 21 日,周五。看完《南方人物周刊》
最近一期的报道《蒋昌建这 20 年》,2013 级
社会科学实验班的张逸文这样吐槽道。
那天晚上十点整,这位复旦大学国际关
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后简称国务学院)的副
教授,与最近在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中
饰演“都教授”走红的韩国明星金秀贤一起,
站在江苏卫视综艺节目《最强大脑》的舞台上。
这一天,该节目收视率达到 2.584%,是当晚
省级卫视晚间节目中收视最高的。
张逸文的愤懑是有原因的。这学期,她
选了蒋昌建开设的“国际关系导论”课程,
蒋昌建在第一周的课上,对课程内容作了简
单介绍,并告知学生,这门课由他和另一位
老师共同授课。之后,他便连续五周没有来
上课。
课后有不少同学表示埋怨,甚至有同学
后悔:“早知道就不选这门课了。”
4 月 10 日,复旦校历第七周的周四下午
一点半,蒋昌建终于再次出现在“国际关系
导论”的课堂。虽然同学们已从他一周前群
发的邮件中获知,他将在当天开始上课,“担
当余下大半程的课程讲授任务,直到学期结
束”;但课前仍有许多同学在议论着,“从
神情看,同学们都很期待蒋老师的出现。”
张逸文告诉《九十九度》记者。
那天的课程比往常延长了近两个小时,
蒋昌建在课间给每位同学分发了一个面包,
给他们“垫垫饥”这令同学们有些兴奋。同
样选了这节课的王炜拿到面包后,拍了一张
照片晒在微信朋友圈中说:“给蒋男神点个
赞。”
封面故事 | 15
“我与节目组协商的先决条件是,节目
录制必须安排在周末,不影响教学工作。”
蒋昌建向《九十九度》记者表示,《最强大脑》
节目的录制与课程的调整毫无关系。
蒋昌建称,他开设的这门“国际关系导论”
一直以来都被安排在周一下午,因此,他“在
年前就根据以往的时间惯例做好了整个学期
的交流出访、学术研讨和重大国事活动的宣
传等相关计划”。
新学期伊始,他才发现授课时间被安排
在了周四,为了解决时间上的冲突,在与同
院教务部门商议后,这门课暂时安排由蒋昌
建和朱杰进两位老师主讲。
2013 级社会科学实验班的陆涵同学也选
了这门课,她说根据课程表上的信息,当初
选课时本以为这门课由蒋昌建一人讲授,而
到第一节课上才得知此课为合开课程。
对此,蒋昌建解释道:“我在第一节课
时就把课程由两位老师担当的这一情况和同
学们做了交待。”
与蒋昌建共同授课的朱杰进老师,是去
年 12 月来到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工作的。他告
诉《九十九度》记者,他和蒋昌建并非按总
课时平分课程,而是依据专题,结合自身研
究领域进行分工。
课程的前半部分着重于历史和理论这些
基础性内容,先由他来讲授;后半部分则侧
重于国际时事,根据专题分类,分配给两位
老师来讲授。据朱杰进老师的说法,“蒋老
师着重研究大众传媒与电子政府,属于应用
性领域,后半部分我们会再进行分工。”而
后半部分专题教学的具体安排,朱杰进则表
示尚未完全确定,此后“会根据国际形势的
发展做很多调整”。
然而,即便蒋昌建老师一个月没来上课,
二人也会经常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针对课
程进行交流,“我们平时沟通还是很多的。”
朱杰进说。
按照复旦大学教务规定,每位老师每个
学期至少开授两门课程。除了被安排在周四
的“国际关系导论”课,蒋昌建本学期的另
外一门课程“大众传媒与外交政策”被安排
在周一,由他一人讲授。
蒋昌建开设的课,很难抢到。张逸文同
学表示,她在第一轮选课时“就被踢了”,
等到第二轮时才选上这门课。“第一节课课前,
就有同学在教室座位上议论着蒋老师,课上
还有同学拿着手机照相。”那天提早来到教
室的陆涵同学回忆道。
而到了 4 月 10 日,“国际关系导论”课
堂上,同学们在见到久未露面的蒋老师后,
似乎也难抑兴奋,同为 2013 级社会科学实验
班的胡昕同学在课前说道:“终于能听到蒋
男神的课了,心里还有些小激动呢。”
实际上,蒋昌建“出名”早已不是新鲜事。
20 年前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上,蒋昌建获得“最
佳辩手”称号,一夜成名。据他读博时的室友、
现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威海回忆,当时
有很多学生慕名来宿舍找蒋昌建。
“他有时会请一堆人到学校的茶座和咖
啡厅聊一聊”,但通常会有些不堪其扰,王
威海形容他:“经常躲在外面,到晚上才回
寝室睡觉”。
20 年后,这位曾经的最佳辩手,因跨界
当主持人,又再度走红。网络上,粉丝们用“智
慧男神”、“性感大叔”来称呼他。三月由
其参与的“创意发声”讲座更是刷新了当代
艺术博物馆小剧场到场人数的纪录。
谁来上课?
16 | 封面故事
“教师应该在本领域站稳脚跟后,再考
虑跨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冯玮教授这样
说道。
他认为,每个人所做的选择都有得有失,
“教师跨界上节目,他得到的,也许是提高
了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收入,而他所失去的,
就是在学术方面变得边缘化。”冯玮进一步
解释:“有些教师在社会上名气很大,但在
专业学科领域却得不到承认。”
事实上,冯玮老师自己也频频现身电视
屏幕,他曾参与录制东方卫视的《子午线》、
湖北卫视的《长江新闻号》、云南卫视的《新
视野》、广东卫视的《直播全球》等节目。
但他强调,他只会选择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
的专业性节目。
微博上,拥有近 8 万粉丝的“复旦大学
冯玮”也是经过身份认证的“大 V”, 他的微
博大都是关于日本的时政评论,而他微博认
证的第一个身份即是:“著名日本问题专家”。
“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声音,是社会所需
要的。”他认为,教师做学术讲究经世致用,
也就是要“为社会现实和发展服务”。
同样经常在媒体面前发声的复旦大学图
书馆前馆长葛剑雄教授也表示:“在不影响
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媒体发表意见、
传播知识、扩大影响是好事,同时是知识分
子应起的作用。”
冯玮觉得,把真相传递给大众是身为学
者的责任。“现在电视上的一些人,什么都
不懂还乱讲,成天只会喊打喊杀,简直瞎搞。”
他希望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掌握的准
确信息,来纠正错误的言论。4 月 10 日晚五
该跨界吗?
封面故事 | 17
点半,东方卫视《环球交叉点》栏目的官方
微博就发布了这样一条:“@ 宋忠平北京和
@ 复旦大学冯玮在节目里吵起来了?”到了
八点多,冯玮也在微博下评论:“俺跟忠平
场上必吵,场下友好。”
在他看来,上节目评论时政和学术研究
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没写过文章,没有
对问题进行过追踪、分析和深入研究,你说
的话肯定是掺水的,不会有实质性的内容。”
他相信自己的专业。“即使被喷也无所谓,
到最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面对争议,
他自信地说。
而蒋昌建没有止步,他曾对媒体表示:“一
旦跨越了专业领域,你就是一只菜鸟。所以,
任何对我的挑战,我都准备接受。”
他要接受的挑战,就是他人的质疑,并
非所有人都坦然接受蒋昌建老师的跨界行为。
张逸文同学表示,她并不赞同教师参加过多
校外活动,她认为,教授被邀请去电视台做
时事评论,这是他们职业所长,无可厚非,“但
是主持节目跨界太过。”
亲近蒋昌建的人并不这么认为。
曾担任他上学期助教、2012 级国际政治
系研究生的江天骄则表示,他眼中的蒋昌建,
是一个“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永远和年轻人
一样充满活力”的人。
而在昔日室友王威海眼中,蒋昌建却是
一个“随遇而安、依天性而活”的人。他回
忆道,蒋昌建在狮城舌战一举成名后“曾有
很多机会出去赚钱”,但仍选择了留校任教,
原因之一便是学校的时间安排较为自由、灵
活。
蒋昌建则称,自己“并非在工作时间跨
界”,而是在“能够完成学院和学校要求的
工作及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周末时间
录制节目。蒋昌建告诉《九十九度》记者,《最
强大脑》属于季播节目,在这一季节目结束后,
自己将不会继续参与。
除了主持《最强大脑》,蒋昌建也是中
央电视台唯一一位在北京之外的特约评论员,
经常参与录制央视新闻频道、综合频道和中
文国际频道的时政评论节目,“对重大国事
活动和国际事件进行评论。”蒋昌建认为:“央
视看重的也是我的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的专业
背景。”
他反复强调,他只参与教育科普评论有
关的节目,“要避免留给人工作和专业跨界
的印象。”
而在昔日室友王威海眼中,蒋昌建却是
一个“随遇而安、依天性而活”的人。
18 | 封面故事
提到此次跨界主持所引发的争议,王威
海说:“以蒋的性格,如果觉得做这件事很
累很勉强,那他是不太愿意去做的,他应该
是乐在其中吧。”对于名利,王威海觉得,
这并非蒋昌建跨界主持的主要原因。
尽管也强调名利并非自己“抛头露面”
的主要原因,但冯玮坦承成名是很多教师的
愿望:“在粉丝经济社会,知名度与经济收
益是正相关的。”
作为正教授,冯玮每月一万元左右的税
后工资,他说,相比于担任教职的基本工资,
他通过撰文和录制节目所得的额外收入要高
出许多。
据他透露,稿费收入根据媒体和所写文
章长度而异,少则五百元一篇,多则能达
三五千元,其中部分是定期撰稿,部分是媒
体临时约稿。
除了撰写文章,冯玮也经常作为特约嘉
宾参与时政类电视节目,有时他自己前往电
视台录制节目,有时电视台派人前来采访或
者电话连线。此类节目的收入也因电视台和
节目长短而异,少则几百元,多则两三千元
一集。但不论具体收入如何,冯玮老师坦言:
“上节目其实不怎么费时间,也就一至两个
小时,相比于参加其它活动,这个收入不算
低。”
蒋昌建则表示,“博名声、赚外快”并
非他参与电视节目的初衷。“名声也不用现
在博。”其参与新闻评论节目所得收入要“远
低于在校内上一些课的课时费”,至于《最
强大脑》的报酬,他说:“折成课时费,略
高于在校内上一些课的课时费”。
外文学院英文系的朱绩崧老师在网络上
也人气颇高,他告诉《九十九度》记者,自
己经常接到媒体约稿,每月会撰稿五至六篇,
除了有关英语的研究,日常生活中对理财颇
有心得的他还会写这方面的约稿。他每月所
得的额外收入大约有五千元左右,这与他担
任教职的基本工资差不多。对于这些收入,
朱绩崧则表示:“不多不少,可有可无。”
除了授课与写文,朱绩崧还运营着自媒
体平台。2010 年 10 月 6 日,他创建了名为“文
冤阁大学士”的微博帐号,如今粉丝已经超
过了 74000 人。2013 年 5 月 1 日,他创建了“魔
都晨曦来临”的微信公众平台,目前粉丝已
达 24000 多人。
朱绩崧说他早期是利用自媒体来分享心
得感受,现在则更多地通过自媒体来认识社
会的变化,扩大交际圈。
朱绩崧发现,自从他创办了微信公号,
“明星心理学”
封面故事 | 19
自己人气提升不少,慕名前来采访的人也随
之增加。“这让我感到自己还不是完全没有
价值。”本来只是想在网上“混个存在感”
的他,这样描述心理变化。
至于通过微信公号实现盈利,他表示自
己从没想过,“怎么盈利?即使我想,也没
法立刻靠它盈利啊。”
而在冯玮老师看来,名与利是相互促进
的,就像个良性循环。“在媒体上的曝光率
增加,收入增长的机会就会增加,”冯玮老
师解释道,“比如会有一些企业和单位请你
去做学术讲座。”
不过,相比于上节目,冯玮则更喜欢在
学校上课,他觉得上课是一种乐趣。他说:“那
会让我比较放松。”
蒋昌建也表示,他的重心一直在学校。4
月 10 日的“国际关系导论”课后,一位同学
来到讲台前询问课程相关问题。蒋昌建拿起
粉笔,微微仰视着比他高出几公分的同学,
又开始在黑板上圈圈划划,滔滔不绝。此时,
他的夹克衫上满是粉笔的灰尘。
学生散去后,蒋昌建把教材塞入公文包
中,将背包跨在右肩,拎起尚未分光的面包袋,
一步步缓慢地走出教学楼。
离开前,他对《九十九度》记者说道:“我
不喜欢明星老师这个概念,因为这会让别人
误解:我是不是不来上课。”
(应当事人要求,张逸文、王炜、陆涵、
胡昕均为化名)
20 | 专访
室友蒋昌建 主笔 / 顾怡忻
记者 / 吉星宇
蒋昌建,1993 年首届国际大专
辩论“最佳辩论员”。现为复旦
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
士、副教授,最近跨界担纲江苏
卫视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节
目主持人。
王威海,复旦大学政治学研究
生、博士,现任复旦大学社会发
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有的人并不愿意成名,很多老师不愿意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
因为成名很累。
1993 年,王威海于复旦大学攻读政治学
系博士学位,与同年入学的蒋昌建成为室友。
正是在那一年,蒋昌建凭借“狮城舌战”,
一举成名。
毕业后,王威海与蒋昌建同时选择留校
任教。
直至今日,两人相识已有二十载。
当被要求谈谈这位昔日的室友时,王威
海向《九十九度》记者表示:“我们已经好
久没聊过了。”而后,他又笑着回忆起年轻
时候的蒋昌建:“那时候,他就是个最最普
通的学生。”
然而,即使蒋昌建的身份变了,在王威
海的眼中,他身上那些“很自然、很可爱的
东西”却从未改变,就如同他年轻时一样。
专访 | 21
【九十九度】蒋昌建老师在“狮城舌战”一
举成名后的生活有何变化?
【王威海】蒋昌建在参加了当年的辩论赛后,
一下子非常火。当时很多学生会慕名到我们
宿舍来找他,我那时候就有点不堪其扰。有
次我跟他说,你这样都影响我的生活了。他
做教师时已经不算那么出名了,那时候的他
比现在还厉害。
【九十九度】蒋昌建老师年轻的时候是怎样
的一个人?
【王威海】他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
并非很异类的那种人。他被选中参加辩论赛
并不完全因为他特别敏捷。其实他的口才不
是最突出的,只能算是可以,也就是中等吧。
他年轻的时候声音非常好听,唱歌也很好听。
他没事的时候常常在我们宿舍里唱歌,就是
自娱自乐的那种。
【九十九度】他当时如何处理粉丝的事情?
【王威海】他有时候会把一堆人都请到学校
的茶座、咖啡厅里去聊一聊。但他也经常躲
在外面不回来,到晚上才回来睡觉。所以成
名其实也是一件蛮烦的事。
【九十九度】您觉得相比年轻时,现在的他
有什么变化吗?
【王威海】我现在也吃不准他。现在的他等
于一半是教师,一半是媒体人吧。以前他在
电视台帮忙,我是知道的。然后他就突然接
了《最强大脑》这个节目。
【九十九度】您和蒋昌建老师最近见过面吗?
【王威海】见过一次,在电梯里碰到的,打
个招呼而已,因为他也是社会上有兼职嘛,
匆匆忙忙,事情比较多。不过以前还是经常
碰到的。我们见面什么都聊,就聊聊最近的
事情啊、生活啊,或者聊聊我们以前共同的
同学的事儿。
【九十九度】在学校的空余时间里,他一般
会干些什么?
【王威海】他经常呆在办公室,包括现在他
还是都呆在办公室,他在办公室时会看书啊,
打打电话啊,处理处理事情。其实他最近还
是经常回学校,只是我碰到他的机会可能少
一点。
【九十九度】他最近会显得很疲惫吗?
【王威海】疲惫倒不会,他可能还是比较乐
在其中的,以他的个性,如果主持《最强大脑》
让他觉得疲惫,他不会参加的。
【九十九度】您觉得蒋昌建现在符合“明星
教师”的概念吗?
【王威海】“明星教师”可能就是名气比较
大,会参加很多校外活动的老师。但其实在
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明星教师”的概念
一般都是一个“好的教师”,包括教学、科研、
为人处世这些方面。
  其实复旦的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具备了很
多出名的潜质,包括思维敏捷啊,口才好啊,
但可能他们没有碰到像蒋昌建这样的机会。
我觉得机会还是最重要的。而且有的人并不
愿意成名,很多老师不愿意成为公众关注的
对象,因为成名很累。
一举成名之后 “成名很累”
22 | 专访
【九十九度】他私下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威海】他的性格还是属于比较随和的,
比较容易相处。他的性格里面有一些很自然、
很本性、很可爱的东西,会让人很容易去亲近。
  他也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当初成名之
后,他有很多机会去赚钱,但他选择了留校,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觉得在学校比较
自由,时间安排比较方便。
【九十九度】您觉得他为什么会担任《最强
大脑》的主持人?
【王威海】很多人都跟我讲蒋昌建做这个节
目是半娱乐的一个性质。但他做这个节目不
像做嘉宾这种是去玩玩的,他是签一档节目,
还是要有很高参与度的;也有人说他做这个
节目是为了钱。我觉得,名利可能是一个原因,
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以他的性格,如果他
觉得做这件事情很累的、很勉强,他是不太
愿意去做的。
【九十九度】您曾说蒋昌建老师很随性,这
体现在什么方面?
【王威海】他的随性呢其实就是一种不太上
进的特点,或者可以说是随遇而安。毕业以
后他留在学校里,我就从来没有听说他跟谁
有什么冲突,他不会在学术上和别人有什么
争执。
  总的来说,他是个很可爱、很有意思的人。
他的天性里有很多不加修饰的东西,一直以
来依照自己的天性而活,这也是他能抓住机
遇的原因。
“很可爱、很有意思的人”
约稿 | 23
韩
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东亚国际关系史
和魏隋唐史的研究,出版专著《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海东集——
古代东亚史实考论》、《东亚世界形成史论》等,在隋炀帝时期南方官僚集团
的崛起、古代中国前往日本的移民等问题上有突破性研究成果。去年其录制的
《盛唐的背影》等系列节目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
我前年开始录《百家讲坛》,去年在央
视开始播出。我现在已经做了三个系列,前
两个系列《盛唐的背影》和《寻找曹操》已
经播完了,马上要播第三个系列——《盛唐
治国》,也已经录制完毕。
我录制《盛唐的背影》花了一年多时间,
录制地点在北京,当时每个月都会去,但是
录制的时间不长,一个月就去一到两天。
三个序列录制完后,我目前不打算再录
制其它系列节目,因为很多东西我只是想尝
试一下,让自己的人生丰富一些。尝试过了
之后,就需要回过头来,静下来想一想,思
考一下它对我本人的科研工作、教学方法的
影响和帮助。
很多人担心录制节目会影响教学,但我
觉得完全不会,二者并不冲突。教师考核结
果显示,我一直都是满工作量的,而且我今
年还拿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所以我可
以说,我的教学、科研一项都没落下。
但我确实会比较繁忙。我只能自己去挤
我在
百家讲坛
录节目
口述 / 韩昇 整理 / 吉星宇
24 | 约稿
时间,以至于把自己搞得很辛苦,没有私人
的娱乐空间。
谈到教学科研和《百家讲坛》的关系,
我不得不提到清代史学大家章学诚,他曾指
出文献的比对与考订,这些都不是历史,历
史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与社会密切相连
的。对这点我很赞同。象牙塔里的学者是与
社会隔断的,对社会没有什么意义。我觉得,
历史就像电脑的硬盘,这硬盘里是全社会的
各种记忆,这个记忆必须让全社会了解,否
则这个民族就是失忆的民族,是可笑的民族。
所以历史应该是活生生的、触摸可及的。
我觉得,中央电视台就是个很好的平台,
这个节目以前多是由中学老师来讲授,但是
现在,它的严肃性和学术性都进一步提高。
此 外, 它 的 受 众 很
广, 除 了 一 般 民 众
和 百 姓, 很 多 企 业
家、官员也都在看。
《百家讲坛》是要
用大家听得懂的语
言把历史还给全社
会。 我 很 认 同 这 一
点, 这 可 能 也 是 历
史学一个非常重要
的方面,不容轻视。
实 际 上, 本 来
我 也 不 愿 意 去《 百
家 讲 坛》。 因 为 起
初我和大家的想法
一 样, 一 是 觉 得 它
娱 乐 性 比 较 强, 二
是觉得自己研究工
作 分 不 了 身。 但 他
们 一 直 来 找 我, 这
样拖了两三年,后来导演又来找我,让我先
去试讲看看。我想,也许《百家讲坛》正是
一个把历史交还给大众的机会,所以我就去
了,想先试试看。
去了之后,我才发现真不一样。有些骂
百家讲坛的人曾经去试讲过,却不成功。我
如果把试讲的名单公布一下,就会对它有所
改观了。
而且我发现,录节目还能考验自己,也
算是一种锻炼。首先,那么多灯对着你,下
面却没有观众。第二个呢,这个地方是一句
都不能讲错的,你要是有压力就会讲不好。
我后来看自己的节目,都觉得不满意,和我
在课堂的表现差远了,因为课堂另我比较放
松。
除了《百家讲坛》,
我不参加其他类型的节
目。很多地方电视台也
邀请过我,但我觉得娱
乐性太强,就不参加了。
至于纪录片,我是愿意
去的,比如最近上海电
视台录制关于“徐州狮
子山汉墓”的节目,请
我去对谈,我觉得这是
很有意义的。
现在《百家讲坛》
的系列节目比较多,讲
得好的也很多,当然,
哗众取宠的情况也存
在。我认为,你自己讲
的东西一定要真正吃
透,有所领悟,而不是
去那边“玩噱头”。总
而言之,我觉得不能误
约稿 | 25
了观众。讲错是正常的,但你完全不了解就
不能瞎说。这是一个关乎社会责任的事。
《百家讲坛》对我的教学方式也有一定
的影响和帮助。我以前上课比较注重历史的
理性的分析,但历史注重事实和细节,如果
没有事例的分析,就会有点像哲学,同学不
见得听得进去。而且今天中国的教育是有问
题的,当今的应试教育,使得考试必须有唯
一的答案,可历史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我告
诉学生说没答案,他会说不可能,没答案怎
么考试呢?所以他们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
的思维。
因此,我也在改变我的教学方式。我不
要你背,而要你建立一个正确的史观,一种
分析的方法。一个人,比如曹操,你说他好
或是坏都可以,但关键是看你的分析,以及
你的思维过程。
我意识到,我们上课要变得更生动,要
把很多历史细节放进去。同时我也特别注重
让同学去发掘历史细节背后的东西。
什么是通过细节分析?比如说中国的赤
壁之战,以前我们会讲双方军事力量、形势、
作战过程、谋划……这些讲一通,已经非常
好了,学生喜欢得不得了。
但这两年我不这么讲了,因为很多人没
有注意到赤壁之战首先是一个谈出来的联盟。
退长坂坡之前有两个细节,一个是隆中对。
诸葛亮说刘备现在只有两个可能,一把刘表
取代,二把刘璋搞掉。刘备拒绝了他,因为
刘表对他有恩。我就问同学为什么呢?同学
会说因为刘备虚伪,其实不是的。是因为那
个时代:那是一个阳刚的时代,什么是阳刚
呢?讲规矩,讲规则,讲道义,如果刘备这
么做了,他有可能成功,但在这个世界没有
立足之地了。这个细节体现出其实刘备相比
诸葛亮,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第二个是长坂坡败了之后,刘备溃不成
军。这个时候鲁肃来了,鲁肃虽然总是被我
们骂,但其实是个真正的谋略家。他提出来
联合刘备抗曹,他到了之后在乱军中找到刘
备,问他到哪去,刘备说到湖南去。湖南是
蛮荒之地啊,他一旦去了就再无东山再起的
可能。鲁肃就告诉他那里不能去,你去了就
完了。鲁肃劝他和孙权联合抗曹,联合这两
个字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代表平起平坐,这
是什么样的气魄!刘备一听当然喜出望外。
那这个决定是鲁肃做的吗?错!他有这个权
力吗?当然是孙权的气魄!孙权有这样的胸
怀在这里就体现了。
所以为什么三国的形势会出现,而且是
在刘备溃败之后出现的,主要是孙权的原因。
所以我觉得,历史在于细节中。这里的“细
节”不是讲故事,而是分析里面的每一次活动,
包括人物的心理。我想达到两个目的,一个
是让同学注意最精妙的细节。忽略了这些的
历史就是一堆空谈,要不就是哲学的空论。
第二,我想让同学学会分析的方法。
对于历史,我们只能仰望,而现在,我
们都是在俯看。
自己讲的东西一定要真正吃透,有所
领悟,而不是去那边“玩噱头”。总
而言之,我觉得不能误了观众。讲错
是正常的,但你完全不了解就不能瞎
说。这是一个关乎社会责任的事。
26 | 特写
搞得跟军备竞赛一样,这是个问题,
并不是说写得越长一定越好。
“
”
哲学学院郁喆隽老师的期中论文会规定字数上限
论文困境主笔 / 顾亦滢
记者 / 武从文 周程禕 韦晔
特写 | 27
“我们不是去说什么话,而是我们有话
要说。”谈到理想的课程论文,哲学学院开
设“单向度的人”课程的老师鲁绍臣引用了
海德格尔的名言。
他认为:“要培养同学所谓的批判性思
维的话就一定要通过论文的方式,它既能覆
盖知识点,又能促进思考。”
但这样的理想,似乎和现实有点距离。
“流程多、周期长,认真完成的话还要
筛选大量资料,还是准备考试容易得多。”13
级自然科学试验班的陈旭道出了许多同学的
心声,就是这些原因让他没有选择任何一门
以论文为考核方式的课程。13 级新闻学院的
郁小堂说起自己的论文时,也压低了声音:“说
实话,也就是糊弄老师而已。”
可被问起一般论文的字数时,郁小堂说:
“也就八九千。”
他介绍了自己论文写作的流程:确定了
框架之后,每个框架下分出小的部分,部分
中分出小节,小节中有自己的观点,为了印
证自己的观点,他会去知网上找文献。把参
考文献填充进去之后,“字数就会比较多一
点。”他觉得知网的文献筛选很有用,输入
自己想要检索的关键词,就能找到一两篇非
常切合论文的材料,“仔细钻研这两篇就好
了,至于是不是名家文献其实不是很关心。”
用这样的方式,他的“国际关系导论”课论
文给他带来了 A 的成绩。
当然,也有学生写论文并非“为多而多”
的,11 级新闻学系专业绩点第一的朱稼楠坦
言:“(发现)已经写了很多了但是框架里
面需要填充的还没有填充完,就会考虑怎么
调整框架的。”在她看来,“删论文也是个
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不过,更多人还是在纠结于字数爬不上
去。有坊间流传的苦涩段子道:妹子写 3000
字论文到 2900 时实在爬不上去了,学霸支招:
“教你一秒让字数统计爆表:在文末打‘啊
啊啊啊’一千遍,字体改成白色。”
而老师们对论文字数的态度其实也不尽
相同。
鲁绍臣说他见过“有同学写了一万字上
来,两万字也有”,他觉得,“从态度上来说,
不管出于功利还是真的有很多想法,他们都
付出了心血,对他们也要持肯定的态度。”
但是字数多并非就能所向披靡——“搞
得跟军备竞赛一样,这是个问题,并不是说
写的越长一定越好。”哲学学院郁喆隽老师
的期中论文会规定字数上限:“A4,3 页纸,
小四号字,1.5 倍行距,不能超。”
他给出的理由是:“文科许多同学的问
题是有时候词不达意,没想清楚就写了,之
所以堆砌,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还有
更值得玩味的考量:“在学校里也好,工作
了到社会上也好,能够给你展现观点的,不
管是口头还是书面都是有限的。”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乐英红则对《九十九
度》记者说:“有人开玩笑说我改论文是用
天平称的,谁的重,谁的分数就高,简直一
派胡言,否则我这个老师也太好当了。”事
实上,他上课时就常对同学们强调:“不要
认为分数和字数成正比。”
对于以论文为考核方式的课程而言,给
分一直是个难题。
“以前经常有学生会来跟我争论,说为
什么我是 A-,为什么不给我 A。‘因为在我
”
字数军备竞赛
给分难题
28 | 特写
的心里你还没达到完美’,我只能这么说。”
提到给分的客观性,乐英红老师也有些无奈,
“客观只能说相对的,90 分和 80 分在别人
看来是一样的,80 分比 90 分可能还稍微好
一点。”
为了尽量消解学生对论文给分不好的耿
耿于怀,他把课程评分中论文的比例下调到
了 40%:“作业占的比例大了,作业有好多次,
相对来说比较能体现认真程度啊。”
郁喆隽认为:“六模课老师的问题在于,
他一定最后要把成绩给出去,没有一个东西
来检测老师给分是不是公平。” 他打分方式
是:“我的论文总分 30 分,十分给例子,例
子只要说清楚了 10 分就拿到了,10 分是给
理论,理论分析的差距会比较大,还有 10 分
是给行文——通不通顺啊,有没有美感,是
不是能抓住我来读啊。”
而且,复旦大学大多数论文课程的“一
交定终分”,这取消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
的可能性。美国高校的论文在最终提交终稿
评分之前大都一改再改,UCLA 的 Writing Ⅰ
是专门的论文写作课,教授会给学生的论文
草稿提出修改意见,而进入 Writing Ⅱ的学
习后,课程主要教授研究方法,学生可以通
过预约在 Writing Centre 得到修改帮助,包
括用句措辞,引用规范的指导。
郁喆隽觉得,没有反馈的论文考核是有
问题的,很多时候,来自老师的一两句话都
会让学生“感觉好些,就算写的不好他也知
道了哪里写的不好。”
2010 年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职回到复旦
的哲学学院教授白彤东告诉《九十九度》记
者:“很多老师到了期末,考一次试,写一
次大论文,也不把评语发下来,这对学生就
像赌博一样,因为你不知道老师喜欢什么东
西。这种作法对学生的写作也明显地没什么
帮助。”
白彤东觉得:“小论文写作(培训)是
教书育人很重要的一个手段。上哲学课的学
生将来不一定要做哲学,但是写哲学小论文,
能帮助一个人学会反思和系统表达,这对学
生总是有用的。”
也因此,白彤东在每篇课程小论文上交
后都会给出评语和评分。他告诉《九十九度》
记者,通识课 100 多人,是助教判的作业,
但每次判作业他都会抽查,如果有三次作业,
每次他就抽查三分之一,这样一个学期下来
他就能保证都看过一遍。但他也提到,如果
是哲学学院的课,七八十个人上课,还没有
助教,他就会极端辛苦。
但他还是不会改变及时将评语与分数反
馈给学生的做法,只是把小论文的数量从 4
篇减少到 3 篇,他说:“这是真正能培养学
生的方法。”
另一个问题在于,论文的写作规范也没
有得到足够重视。
采访中,当提起“复旦除了毕业论文之
外几乎没有辅导课”时,朱稼楠的反应和大
多数同学一样:“是的,复旦居然没有!”
“开个课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些研究生
进来还不知道怎么破题怎么立论,” 鲁绍臣
觉得,从一开始就训练,“就可以把那些有
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引领到正确道路上。”
须知,引用规范和论文格式在学术领域
均为重中之重,在评分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
的角色。“形式上不美的东西,别人是不愿
意去读的。”郁喆隽笑称自己是个“格式控”,
他提到,国外的大学,“有时不用上课,但
规范?规范!
特写 | 29
一进去会给你一个手册,告诉你论文的规范。”
有些同学一篇文章中有三四种征引方式“一
看就是缺少训练,对欧美学者来说是不可能
的。”
确 实, 除 了 UCLA 的 Writing Ⅰ, 港 大
的论文规范是在大英课 CAES 上教授的,香
港大学法律系一年级的樊亦称:“CAES 在港
大不仅一年级要学,二年级也要学。一年级
时侧重的是 tutorial discussion、essay、
report 这 三 个 港 大 经 常 作 为 assessment
的 方 式( 的 指 导)。 除 了 这 些 上 课 讲 的
speaking 和 writing 技巧,它也有专门的网
站,上面有需要自主完成的任务,包括语法
练习、词汇联系、课程笔记联系,这些最后
也会进入成绩,只是比例比较小。”
此外,内地的北大清华也有类似的课程,
清华的英语课程中,“英语读写Ⅲ”是文献
综述课,“英语读写Ⅳ”则教授论文写作,
而北大的《论文写作学术规范》则是通选课程。
事实上,近年来复旦大学很多院系、学
生组织以及图书馆都开始意识到了学生的需
求,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填充这一块空白。
哲学学院已经开设了“哲学阅读与写作”
课程,课程中会布置能得到反馈的作业,同时,
哲学学院老师还编纂了一本《哲学学院征引
规范》,其电子版在社交网络上广为流传。
化学学院也有面向本专业学生的文献检索课
程和专业英语课程。
这学期团委青年创新中心举办了“那些
年大咖们的论文”讲座,分理科和文科专场,
30 | 特写
邀请包括吴以义、夏洞奇、彭慧胜、张轶等
老师分析论文写作。青年科创中心的李亦阳
不无骄傲地说:“我觉得我们的讲座就是复
旦的辅导课了。”
此外,图书馆在学期初提供关于文献检
索的讲座,前来听讲的学生甚至挤到了理科
图书馆电脑房的外面。
朱稼楠说自己第一次写论文的时候说:
“满锉的,是用百度文库和校外那个很锉的
知网写成的。”
团委青年创新中心主管李亦阳在谈起办
论文写作讲座的初衷时也说:“同学从高中
到大学对论文都不熟悉,都是自己摸索,也
不知道去哪里找文献。上学期我们请了五个
老师来讲论文规范论文技巧之类的,结果发
现效果不好。其实现在大家都没有真的很花
心思地写论文啊,但是写文章其实是很体现
一个人水准的事情,我觉得我们的讲座很大
程度上就是说希望大家还是在上面多花时间,
不是就混混。”
而学生们对这些课程、讲座的态度则因
人而异。
“我觉得一个引导蛮必要的,但是变成
一个学期的课程就不必要了。”朱稼楠称她
非常认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
她在大一下就参加了一个团学联办的 50 人
左右规模的小讲座:“讲座把框架、如何下
载论文这些基础步骤都告诉你了,剩下的就
需要你自己实践中调整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了。”
也有人觉得这些讲座离现实论文写作还
是太远。在那次“那些年大咖们的论文”讲
座的提问环节,有学生问的是:“老师你分
析的论文都离我们比较远,要靠很多的积累,
有什么迅速获得史料的办法?”而讲座中,
吴以义老师的回答仅仅是简单的:“慎重、
慎重再慎重,不要糊弄。”
13 级新闻学院的林萧园谈起大一上参加
的班级组织的论文写作心得分享会时说:“其
实我一直在刷手机,没怎么听。不是说写之
前要看一百篇文献嘛,太夸张了吧,怎么可
能呢。”
在采访的最后,郁喆隽告诉《九十九度》
记者:“现在写作趋同,但其实好东西是没
有各有各的好,只有差的才会都差不多,”
同时他鼓励同学,“要有自信,自己的观点
可以真的打动别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郁小堂、陈旭、
李亦阳、樊亦、林萧园均为化名)
如何破局?
视点 | 31
实验报告
进化论
文 / 毛小旭
视点 | 31
11 级化学系学生
32 | 视点
你真没抄过实验报告?我才不信。
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
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像我所在的化学系学生,从大一下的基础物
理实验开始,到大四上学期,每周一两篇实
验报告在所难免。
在复旦大学“基础物理实验”课程中,
一篇标准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
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思
考题和结果讨论,我们从头说起。
从“实验目的”到“实验步骤”的部分,
一般由学生从实验教材上全文抄录。抄录篇
幅之长,仅举一例:某实验老师曾表示:“可
用自己的话将实验原理部分进行缩减,将其
篇幅控制在两页以内。”当年选了理科就以
为可以不用写那种一道题两三百字的简答题,
结果现在肠子都悔断了。
而化学系大多数实验教程是在上世纪
七十年代末编纂的,所以在“数据处理”部
分还会要求用坐标纸与铅笔作图得出结论。
不幸的是,到了 40 年后,我们还在坚持
使用铅笔和坐标纸,甚至还有老师觉得:“手
工作图比电脑拟合准确。”即使笔者的“数
据处理”里,从来都写着用电脑计算得到的
数据,最后也必须附上一张纯手工制作的图
纸。
而“思考题”和“结果与讨论”则是比
较发散性的部分。
但所谓“抄实验报告”现象,一般也发
生在这一部分。
有个老梗:实验报告就像生物的进化。
总有那么几份祖先级的报告,然后大家都去
抄,这叫遗传。为了不被发现是抄的,大家
都会做出一定改动,这叫变异。有些抄完的
报告得了更高的分数并传给下一代学弟学妹,
就叫进化。
有时候你跟你抄的那份报告写的一字不
差,但老师给他写了个“good”,却给你写了“还
需改进”,那就叫漂变(指由于偶然发生的
变动而造成下一代的基因频率不同于这一代
的现象)。
对,实验报告,就是一部微缩的生命起
源史。
说到进化,人类社会出现后,不常会有
大批人因为什么基因缺陷而饿死或被捕食,
从而使得人类进化方式从“生态选择”(“有
钱人终成眷属”),逐渐向“性选择”(学
名“看脸”)转变。
实验报告也是这样,在实验内容一样的
情况下,报告的学术水平不可能有什么本质
差异。两份实验报告之间,其实主要还是看字。
好了,我还有实验报告要写,不多说啦。
文科生在纠结论文,论文课相对较少的理科
生,则陷在实验报告的难题中,难以自拔。
这位理科生想来聊聊实验报告的困境,他说:
“对,实验报告,就是一部微缩的生命起源史。”
口述历史 | 33
PT 解密
主笔 / 李杨
记者 / 刘郁希 武从文
在张毅看来,建设 PT 就是为了让大家便捷获取资
源,如果校园网络已经可以让你不需要挂种就能获
取到资源、或者随时点播,那么 PT 自然而然会被
时代淘汰,这是不可避免的。
  38912 名注册用户,56680 个种子——截止 2014 年 3 月
28 日晚 9 点,成立 4 年多的复旦 PT 保持着多项“万数量级”。
  而在 PT 平台的水版上,“万能的 PT 神父”、“威武啊!
我大 PT !”、“自从有了 PT,哥的上网费用不完了”类似
的帖子也屡见不鲜。PT 丰富的资源、10M/s 的下载速度、无
需连接外网的便捷性让学生们交口称赞。
  PT,是“Private Tracker”的缩写,意为私有种子服务器,
是一种流行于国内各大高校的资源下载方式。在交大,PT 站
点取名叫“葡萄”,而在 2010 年 9 月,复旦 PT 也征集过官
方站名:复 down、蟠桃、白金(Pt)、扑嗵、3108、普天同
庆等百来个名字成为候选;但最后,这些名字都没有被采用,
一直以来,它的官方名字被直接叫做 PT@Platform,我们习
惯就称之为 PT。
34 | 口述历史
▍ PT 前传:FTP 联盟的兴衰
  然而在2010年初,PT最早使用过的名字:
“FDUPT”,对绝大部分的复旦师生还是一个
陌生的名字,当时,大家更耳熟能详的则是
日月光华 BBS 上的 FTP 联盟。
  FTP 也是一种资源下载方式,也就是大
家把资源上传到服务器,供用户下载。采访中,
技术人员向《九十九度》记者打比方:“FTP
的工作原理就像是有一群学生,大家有什么
题目不会做都去问老师,老师一个个分别给
他们解答。”
  而 FTP 联盟,顾名思义,是以十数计的
FTP 个人站点的集合。
  “早在大二的时候,就看到很多 FTP 站
点使用 dhs.org 这个后缀域名,后来得知是
北大 FTP 联盟,很受触动,”后来成为 FTP
联盟核心成员的绿洲(BBS 昵称)是复旦 00
级的本科生,他觉得成立复旦的校内 FTP 联
盟并不是一件很遥不可及的事情,同时联盟
的成立对整个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宽的有效
利用、查找的方便快捷都会带来巨大的提高。
“所以即使会遇到一些困难,完成这样一件
工作也是非常值得的。”
  2002 年初 FTP 联盟成立,在短短不到一
年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为复旦校内最大规模的
非官方团体——越来越多的校内学生在 FTP
服务器上进行资源下载。
  2003 年 1 月,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用户
需求,在通过和信息办的协商以及校方批准
的前提下,信息办为 FTP 联盟提供了一台专
用服务器,长期为校内同学提供学习和娱乐
资源——FTP 联盟由此盛行一时。
  但 FTP 的局限显而易见。FTP 服务器存
在着“中心化”现象,资源在少数几台 FTP
服务器上,这种传统的服务器下载方式,速
度取决于个人的带宽和服务器分给个人的带
宽。一旦求资源的用户过多,就会直接导致
用户“排队”等着下载,“排队”越长,下
载速度越慢,甚至可能发生乱序的情况。大
约从 05、06 年开始,学生对资源下载的需求
进一步增加,FTP 联盟的缺陷加速暴露,因
此也就逐渐陷入萧条,大量站点接连宣布关
闭。
▍ PT 诞生
  FTP 联盟的时代过去了,但资源下载的
需求反而愈发膨胀。
  直到 2009 年末,之前在 FTP 联盟工作的
06 级力学系学生 Xe 找到了和他有过合作的
信息办老师张毅。作为当年 FTP 联盟的老人,
又正好张毅也对建立新的校内资源共享平台
一事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开始着手
建立复旦 PT。
  与 FTP 不同的是,PT 基本实现了“去中
心化”。PT 是一种改良自 BT 的资源下载方式,
它只是一个平台,本身不储存资源。每个人
电脑里的资源通过这个站点进行互传,从而
形成上传和下载。这就类似有一群学生,大
家有什么题目不会做都去问老师,老师先教
会了第一个学生第一道题,教会了第二个学
生第二道题,以此类推。然后这些学生就可
以互相教、互相问。
  由于 BT 的下载方式减轻了服务器的负
荷,同时加快了客户端的下载速度,也就是
在基于 BT 的资源下载平台上,下载的人越多,
速度越快。
  而 PT 的“升级”,体现在既可以进行私
密范围下载,还能统计每个用户的上载及下
口述历史 | 35
载量,也就是可以限定学生的范围,老师还
能统计每位学生教了别人、以及问了别人多
少题。
  “PT 的资源传输方式比 FTP 更加适合多
用户并行下载。”PT 现任站长之一,06 级化
学系博士生的 windsarrived 介绍道。
  经过为期 11 天的站点测试,2010 年 1
月 15 日,复旦 PT 对外开放注册。
  不过,站点的开发并非一帆风顺,中间
经历了多次选型、推倒重来,“在最初,PT
基本就只有我和张毅老师两个人,也没有具
体分工,但是张毅老师承担了主要的早期开
发工作。”Xe 这样说道。
  在 PT,为了保证用户体验,会设置一系
列规定。比如迅雷、快车、比特彗星等下载
客户端均被禁止用于 PT 资源的下载和上传,
新手推荐使用的是 μtorrent;而且一旦发
生一人持有多个帐号、盗取他人帐号、流量
作弊、攻击论坛及服务器、挑战管理员、长
期未使用帐号(一般一年以上没活动将被清
理)等情况中的任意一项,管理员都会将账
号持有者封禁;由于管理员的用户名叫“不
高兴”,也因此,PT 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
不高兴出现的时候,大家就真的要不高兴了。”
  最初一批PT管理员人数一共不到20人,
基本都是当年一批和 Xe 熟识的 FTP 管理员,
另外也有他同专业的同学——这是一个学生
团队,但当时并没有申请成为学生社团。“大
家都对这样一个平台有兴趣,就加入了进来。”
随后,Xe 和张毅老师成为了站长,同时还设
立了技术组、上传组、版主等岗位分工。
  2010 年 1 月 12 日,张毅上传了全站第
一个种子——由许鞍华导演的香港电影《天
水围的日与夜》。然而时隔两月,根据后来
PT 管理员 lubio 回忆:“当时 PT 资源确实
不多,欧美电影只有 10 多页,日韩电影 2 页,
音乐区更是少的可怜。”
  为了鼓励用户积极性,PT 管理员团队在
这一阶段出台了许多优惠措施:包括学雷锋
日面向全体用户、妇女节面向标记为女性用
户的激活 ID 的 50G 可用流量放送、以及为期
近一个月“全站下载按30%、上传按100%计算;
同时,种子原始上传者的上传流量按照 150%
计入可用流量”的优惠条例。此外,每周用
户还会收到 30G 的固定流量——3 倍于现在
的流量数值。
   仅 仅 在 2010 年 3 月 份 这 一 个 月 内,
PT 就 新 增 用 户 3094 名, 当 月 浏 览 次 数 达
复旦 PT 资源下载排行榜
36 | 口述历史
1369863 次,种子体积达到 14.69T,用户总
计上传突破 160T。2010 年 6 月 8 日——不到
半年的时间,PT 注册用户过万。
  
▍流量哪里来?
  PT 的下载流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是用户自己“挣”来的流量,通过用户上传
量乘以做种比例来计算,当然也包含用户赠
送和生日、节日赠送流量;剩下的则是每周
六凌晨 2 点发送的固定流量,目前为 10G。
用户在下载时,可用流量会随着下载而减少,
优先消耗固定流量,再使用“挣”来的流量。
根据现阶段的规定,如果“挣”来的流量低
于 -5G,用户就将无法下载。
  与“挣”来的流量不同,固定流量不做
累计,LOGOZHANG(PT 管理人员)把固定流
量形象地比喻成救济粮,“这个礼拜不吃完
就要馊掉扔掉的,因为你没有冰箱。想要永
远有东西吃,就慢慢干活做种吧。”
  所谓种子,事实上就是资源的地址,例
如服务器地址、服务器使用端口等信息,当
我们使用 PT 下载客户端打开种子后,软件就
会自动读取种子中保存的地址信息,然后到
相应的地址去下载数据。
  而做种就是提供资源给他人下载,在你
完成了你的下载后不关闭任务 , 那就是在做
种,为了保证种子资源合乎规范,PT 平台规
定 Level4 及其以下的用户必须现在候选区发
布候选种子,其他用户可以对该种子进行投
票,超过 15 票且种子合乎发布规范,该种子
才可以被 PT 用户下载。
  与此相对的,PT 上另一常用概念则是“保
种”:即资源下载完成之后不关闭下载客户端、
也不将任务停止或删除,并在看完后保留资
源一段时间,同时保持开机状态,这时种子
状态为“做种中”,这一过程就是保种。
  如果说做一个享用二手资源的保种人士
相对省力的话,做种对于新手来说就并不是
一件太容易的事。“第一个资源是火影忍者,
制作种子和供源的问题我就是按照候选区的
介绍帖《如何上传种子》一步步搞定的。”
后来成为候选区版主的 lubio 回忆说,“但
是在过了候选区的投票之后就被做掉了……”
  但他觉得这次经历是个很好的学习。
“毕竟我们在遇到一个新环境时,首先就要
去适应它,虽然 PT 并不是很大很复杂,但它
毕竟是由每个同学构成的,大家达成一致的
方法就是去适应规则。”在新手上路版版主
bzfdu 看来:“有了第一次做种经验,以后
就驾轻就熟了。”
  不论是保种还是做种,都是赚取流量奖
励的一种手段。此外,发帖也是常见的方式
之一。除了群聊区之外,复旦 PT 有一个地方,
叫做水版,一个可以发主题帖,聊天灌水的
地方,类似于贴吧。
  和用户等级一样,水版也有水版的等级
设置。从“刚注册呢”到“俺是个传说”,
中间横亘着不小于四位数的发帖数量。由此
衍生出了一类常见的主题帖——哥今晚即将
成为传说……
  水在 PT,几乎成为了一个传统。逾 45
万的帖子数、逾 16000 个主题,水版迄今为
止拥有超过 600 页的帖子,并在持续向 700
靠拢。每到毕业季,水版上会陆续有一些用
户开主题帖,对回复的用户放送积分奖励。“曾
经真的水得一塌糊涂,一个莫名其妙的主题
都可以水好几十页。”现在就读研究生二年级,
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林非感慨道。
  “水版是个百花齐放的地方,各种帖子
口述历史 | 37
都有。不过九曲十八弯才是水帖的第一奥
义,也许有的帖子刚开始讨论的是蛮正经的
东西,后来就不知道歪到哪去了。”后来成
为全站最大党派、官方组织“灌水党”主席
的 bzfdu 回忆说,“可能这正是水版的魅力
和乐趣所在吧。”
  
▍从水版到版聚
  “ 很 多 人 通 过 水 版 熟 识 了, 随 后 在
dearkaka 和 windsarrived 的带领下水版一
发不可收拾,曾经也是从早水到凌晨,之后
每天上上 PT 就成了习惯了。”lubio 在帖子
里这样写道。
  bzfdu 感慨说,“现在想来或许是活跃
在这里的人给了我失去已久的灌水热情。”
  第一次版聚变得顺理成章。
  2010 年 5 月 30 日, 时 任 水 版 版 主 的
dearkaka 在水版发布了题为“我们版聚吧
~~PT 站内人士皆可参加 ~~”的帖子,开启了
第一次版聚序幕。在最终确认版聚时间地点
的帖子下面,引来了 761 楼的围观。
  6 月 26 日下午两点左右,邯郸路的藏宝
海湾桌游室里笑声阵阵,林非走进桌游室,
给负责联系的 windsarrived 打了个电话。
  “在这里。”
  “风大(windsarrived 的外号)!”
  顺利得找到了组织;经过彼此简单的自
我介绍之后,大家就开始玩了起来。20 个人
左右,“就是后来经常在一起玩儿的一批人。”
林非告诉记者。
  晚上在东区后面的利邸吃了饭,一群人
聚完了餐跑去围观 nengzhezhu——当天没有
出现在版聚现场的水版活跃分子。时已入夏,
晚风都夹杂着阵阵热意。10 来个人,在女生
宿舍楼下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也打了相同
时长的电话,windsarrived 在电话里跟迟迟
不下楼的 nengzhezhu 说:“楼下的他(她)
们,是一帮可爱的朋友,你下来看看吧!”
  “但她不为所动。不过这个不要紧;现
在看来,那时候,等的过程已是美好的回
忆。”windsarrived 回忆道。
  “因为第一次版聚,大家就从二维变成
三维来往认识了。”林非这样说道。
  同样是在 2010 年那个热起来快要逼近
40 度的毕业季,晚上在复旦南区的活动室里,
一群因 PT 而结缘的朋友围坐在大屏幕旁看南
非世界杯,一边吃西瓜一边调侃。即使考试
将近,即使睡意朦胧。
  这个夏天,Xe、bzfdu 等一批 06 级的本
科生毕业了,windsarrived 直博,PT 管理员、
同时也是 Xe 的室友 leo_fxz 行将出国。7 月
23 日晚上——leo_fxz 生日的前一天,一群
人从南区的罗森出来,挥手说再见。
  或许就像 jacie 在毕业之际说的那样,
“爱 PT,不因为它让我第一次见识到 10M/S
是什么东西,第一次知道 720P 是什么东西,
第一次知道上传保种什么东西。爱 PT,因为
它让我第一次参加版聚,第一次通宵看世界
杯,第一次集体看恐怖片,第一次和前一刻
还是陌生人的一帮人,好好热恋了一把。”
  
▍ PT 往哪里去?
   伴 随 着 06 级 一 批 学 生 的 毕 业,PT 的
管理员团队迎来了新一轮的换血。Xe 接受
《九十九度》记者采访时说道:“管理团队
在不断的变化,更多的是希望吸纳愿意做事
情的同学进入。”
  这学期初的百团大战,PT 团队也出现在
38 | 口述历史
了招新现场;既是为了自身宣传,同时也是
为了招募美工。在 2010 年 7 月的一个帖子里,
PT 管理员 revlis 坦言,交大葡萄的美工相
比复旦 PT 做的好很多。
  然而美工还并不是 PT 面临的最棘手的问
题,所有的 PT 和它之前的 FTP 一样都面临着
无法回避的版权困境。
  “ 人 人 为 我 我 为 人 人”, 这 是 在 FTP
联 盟 时 代 就 曾 被 反 复 提 及 的 宗 旨。PT 将
此 称 为“FreeShare”, 在 PT 现 任 站 长
windsarrived 看来,这是“FTP 给 PT 的借鉴”。
  但在 PT 的新手上路帖中有这样一句话,
“所有资源仅做宽带测试使用,请在下载后
24 小时内删除,如果喜欢,请您购买正版资
源!”
  PT 上 影 视 资 源 的 抢 先 版 一 般 都 是
DVDscr、iTunes 上或者电视上播的,正规
的片源则是蓝光光碟发售之后压制出来的。
一手片源均来自顶级压制组,比如 DON,
CtrlHD,WiKi 等等。压制组先将片源发布在
自己所驻的 PT,然后复旦 PT 的 Uploader(上
传组)负责将资源拖下来——PT 上现在所拥
有的资源,很大一部分都渊源于此。
  付费获取资源,大部分学生承受不起;
学校用低廉的费用进行整体解决,目前在国
内不可实现;因而即使没有 PT,盗版资源的
私下传递依然不可禁止。
  版权保护问题在现在的高校环境下,基
本如空中楼阁。
  此外,PT 平台本身也面临危机。在近 4
万名的注册用户当中,有将近一半是 below
zero 用户。这就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用户分
享率不达标,很多种子面临无人保种的窘境。
  相比交大“没有流量的用户(即上传 /
下载数据都为 0),且连续 30 天没有登录的
用户将被删除帐号”,复旦的封禁规则则是“长
期未使用帐号(一般一年以上没活动将被清
理)”;同样,对于分享率的要求、分享率
过低用户的限制,交大葡萄相对也要严厉得
多。
  然而作为 PT 建站站长之一的 Xe 有他的
看法,“这是一个校园平台,我们的目的自
然也是希望资源能够尽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
利益。在现有的环境下,限制 BZ 基本用户的
使用只会使一些用户离开本站,对解决保种
问题的帮助基本没有。”张毅也承认,“保
种效果相对较弱”是 PT 的硬伤;同时和点播
平台比起来,PT 的便捷程度也要弱上很多。
  更重要的是,PT 的出现让网络的瓶颈更
容易地被暴露出来。“对内网来说,PT 促进
了很多的网络改建。”张毅告诉记者,“PT
免费时会对校园网络造成压力,尤其宿舍网
络,主要是园区的设备偏弱,容易受到大流
量影响;无线访问接入点带宽也有限,举个
例子:你用内网下 PT 资源,导致的就是原本
50 个用户可用来收发邮件的带宽都被一个人
占用了。”
  而复旦的内网跟外网兼容性很差,外网
基本连不上内网的用户。这个问题,到目前
为止也并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  
  但在张毅看来,建设 PT 就是为了让大家
便捷获取资源,如果校园网络已经可以让你
不需要挂种就能获取到资源、或者随时点播,
那么 PT 自然而然会被时代淘汰,这是不可避
免的。
  他说:“我们建设 PT 这个平台不是为了
PT 本身,而是为了让大家便捷获取资源。”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林非和张毅是化名)
专栏 | 39
吃东西的某个境界是要知道吃它的什么。
刀鱼,食其肉如白雪也。
各地水土有异,生得刀鱼大小不一,但
得承认,曾经号称“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
已经不能在长江地区吃了,都是饲养鱼,即
使难得有野生的、价钱被炒得天高也不值吃,
点解?水脏。
刀鱼不是肉鱼而是脂鱼,白而肥美者,佳。
在我看来,凡以肥为美的鱼,产地首选北方。
原因一字记之曰“寒”,因寒而生。地道的
吃法呢,烤,烤能激发刀鱼中的油脂。在北方,
秋寒时分,炭火烤着刀鱼,趁热从中间咬断,
一时间热气蒸腾,鱼肉绵润,鲜硕的鱼肉满
足了人对食物最原始最自然的需求,多么豪
迈的美。
黄河一带的人们有质朴的骨性,那里的
人们吃干炸刀鱼,这种做法更为家常,估计
是很多山东人孩童时的记忆。不知道为什么,
干炸刀鱼,永远是儿媳妇做的没有婆婆做的
好吃,不知诸位是否同意?
南至珠江、东南亚,也有刀鱼,但是吃
法不同北方,那里人最厉害是蒸鱼,尤其是
广东、香港一带,蒸鱼厉害得堪称一种功夫。
蒸鱼讲究足汽,时间不用长,可以保留原鲜。
蒸和其他所有烹饪做法相比,保留了鱼皮原
本的模样——绵薄如银。
上海守着长江口,如今却因为过去人的
食鱼无度和工业带来的污染搞得吃不到好鱼,
真是太可惜了。但长江一带自古以来有才子
佳人风雅,生活中讲究含蓄矜持之美,所以
饮食上追求“吃鱼不见鱼”。老半斋的刀鱼
汁面就是一个代表。正宗的刀鱼汁面的做法
会让一些年轻人费解——明是吊鱼汁,却要
用鸡肉和猪油作一番“混搭”。其实看过之
前那篇《食说不尽也》的人应该会明白其中
的道理。另外,鱼肉和鸡肉的组合并不鲜见,
尤其是河刀味浅、不比海刀,单用刀鱼吊汤,
吊不出浓稠得可以配面的汤汁。而且,在我
看来,已经用鱼汁“混搭”上面条了,又何
妨再多一味鸡吖。
真刀鱼记 文 / 梁仁
专栏 | 39
40 | 专栏
在我幼年关于烹饪的印象里,有这样一
句话:我写的菜谱从来不告诉人哪一步骤用
多少时间,因为每个炉灶的火差很多,我们
要有功力根据自己感观来判断。
从那时我就隐约悟到做菜是一门模糊的
艺术。
总的来说,食物优劣厨艺高下,是由三
个层次的因素决定的,认知差别、技术差别
和情感差别。这很好理解,基本上菜鸟首先
得知道合理的烹调方法(注意是合理而不是
正确),然后是练出纯熟的技法,而最终到
了高手对决,恐怕比的就是心了,这里需要
的情感也包括对一种地域文化体认程度,你
会发现四川人比较容易做出好吃的鱼香肉丝,
外国大厨——哪怕他米其林三星——做的红
烧肉就是不对劲。
我可以把这篇文章写得很煽情很矫情,
只要我重点讲讲最后那层境界,这也似乎特
别像我能干出来的事儿。但是生活嘛,还是
要有些趣味性的东西,说一些大家不一定那
么了解的又饶有乐趣的事也很好。
说到有乐趣,在这里强烈建议大家去看
看日本厨师做蛋炒饭的样子,那真的是能让
人会心一笑的:绝不是你常见的大厨们的那
种居高临下的架势。他们颠锅的频率比较快,
幅度偏小,手腕压低,身体离锅也近一些。
如果以上拙劣的描写没办法让你有所联想话,
那我换个说法,就是他们炒饭的样子会让你
脑中立刻浮现“卖力”二字。受日本大厨的
启发,我自己也尝试做了炒饭,结果大获成功,
可见奇招往往有奇效(请另见拙作《Unchained
Rice:黄金炒饭的呼唤》)。
怎么样成为一个懂吃的人呢。其实首先
解释什么是不肤浅的“懂吃”就够我写本书了,
因为饮食界素来有两派:求繁复和求简单。
比起其他上层建筑里的鉴赏之事,饮食的特
别之处在于它来自人类生存本能的需要,所
以衡量它的标准就矛盾了,粗饱派的可以大
食之说不尽也 文 / 梁仁
摄影 / 傅小敏
40 | 专栏
专栏 | 41
言不惭地抨击精细派的虚伪。但是不管遵循
何种标准,都比没有标准的吃货要好,没有
标准的吃货是极其需要鄙视的。打着品美食
的旗号吃着拙劣的食物,如果遇到行家戏谑,
又反过来说自己只是追求生活的简单淳朴。
我曾经见过一男人把自己煎得狗屁不通一块
牛肉照了张照片放到网上,配的说明里昭然
若揭着一种“我是在用最简单的方法做菜,
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夸我厨艺很好”的心态,
窃以为滑稽可笑。
现在这个社会情况,真正美味又讲究的
料理越来少了,我们唯一能挽留的就是一些
没什么内涵但又有一种肤浅满足感的食物而
已。说到这儿就觉得住在上海的人是可怜的。
现在保持着二、三十年代鼎盛时期上海传统
的上海菜几乎绝迹,懂得传统上海美食标准
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受着异地文化的冲
击,反而迷失了本地文化里对吃的坚持。
现在上海年轻人喜欢吃辣,喜欢吃香味
浓郁的甜点,喜欢标榜着健康主义的快餐。
这些放在几十年前都是贻笑大方的。有位显
赫了几代的老贵妇跟我说过,过去上海的太
太们常相聚打牌,打牌也是暗自攀比家里厨
师水平的时机,如果哪家的厨师端出一道辣
味浓郁的菜,便会被认为是自身手艺不精,
才以刺激的辣来糊弄人,除非这辣味的菜可
以做到层次丰富且不失原材的本味,不然这
位厨师回去就要被太太骂了。另外有个令人
惋惜的事,就是猪油入菜。上海菜的特点是
什么,如果你的回答是“甜”,我建议你还
是不要继续读这一篇吧。上海菜其实讲究浓
油赤酱,不懂的人看到这四个字,肯定会直
摇头,但事实的确是这样的。解释浓油赤酱
之前,我想先说说对待“酱”的态度。
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为什么
男人爱摸女人的胸部?因为男人的手缺水,
而女人胸部富含水分。这种追溯到人类本性
的思考方法甚是奇妙。对于酱料的态度,也
可以回溯到历史中去。各式各样的酱料,味
道用法多如恒河沙数,不管哪一种,酱料的
哲学就是浓缩的哲学,用一勺酱汁承载起多
种食物味道的精华。人类花了几万年的时间
走到食物链顶端,进化出越来越挑剔的味觉。
对酱料的执着实则透露出人对自然的膜拜。
而且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越是历史悠久
文化沉淀深厚的地方,人们对酱料细微的差
别就越讲究,这里请自行对号入座。爱好酱
汁的人不管多么强调革新和向前看,骨子里
┃我们唯一能
挽留的就是一些没什么内涵但又有一
种肤浅满足感的食物而已
42 | 专栏
都渴望一种靠向故乡母亲的回归。
这样就可以解释“浓油赤酱”了,思维
定势里口味清淡的上海菜里,如果少了写满
了食物历史的酱料,怎能不让人唏嘘嗟叹?
另外,经典美食的传统近年来受到所谓
健康主义的挑战。可我觉得真正健康的饮食
态度就是少吃或者不吃。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们可以想象吗,盛产美女的二三十年代的
大上海,猪油入菜是极其常见的。像绿豆糕
这样的东西,如果不用猪油做还能吃吗,我
是很怀疑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一提起猪
油就惊恐万分,说它肥说它腻说它不利于健
康,但你看看,这样的糕饼喂大了多少风华
绝代的女人。关键在于欲望的享受和克己自
约之间把握住平衡。懂得美食真谛的人会潜
心体会各种美妙,所以极少量就足够了。另
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去的食物都不是像
现在是量产的,自然养育的食物里充满了自
然对人的眷顾。而大规模工厂化的畜养是不
能做到的。想想那里宰杀动物时的冰冷场面
吧,那样出产的东西会产生大量带有负面情
绪的毒素,无论用怎样号称健康的烹调方法
都无法拯救。
所以现在地道的上海菜在外边的餐馆很
少见,许多倒不如主妇的作品了,现在的酒
店老板多是商人,商人图的是利,更无暇深
究食物精髓,传统厨艺因为不能大量获利而
渐渐失去了传人,尤其在生活艰难的上海。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前一阵子和朋友们关于烹
饪的讨论。总的来说我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
心意很重要,有爱的料理永远完胜无爱的食
物,此言不虚。
所以写到这儿,这篇文章其实是乐趣里
夹带着悲情的,时间的车轮轰隆隆地驶过去,
留下渺小又短暂的世人远望现在变成过去,
远望过去变成渐行渐远的历史。传统的东西
不是完美,也不是绝对正确,只是因为它是
一个太珍贵的东西,因为传统不会改变,却
可以在模糊的传承中走向悲情的灭绝。
梁仁,生于大连,复旦大学 2010
级学生,因散文和短篇小说受到关
注。
性格静则温暖慰人、动则犀利鬼
马。她立志做一个浪漫的文青翘楚,
毕业后却跑去做了私募投资经理,
她自己说,这是要“拥抱红尘”。
┏
┛
┃有爱的料理永远完胜
无爱的食物
42 | 专栏
讲
述
有
腔
调
的
复
旦
故
事
关
注
有
质
量
的
复
旦
生
活
九十九度·第10期:是非明星教师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我如何看待自己
我如何看待自己我如何看待自己
我如何看待自己Kenny Kuo
 
Yourself
YourselfYourself
YourselfAlex Hu
 
您怎麼看自己
您怎麼看自己您怎麼看自己
您怎麼看自己Amy Yeh
 
你怎麼看自己
你怎麼看自己你怎麼看自己
你怎麼看自己lys167
 
數位創作設計 第二次進度
數位創作設計 第二次進度數位創作設計 第二次進度
數位創作設計 第二次進度clairenr32
 
善待身你的姻緣
善待身你的姻緣善待身你的姻緣
善待身你的姻緣Jaing Lai
 
How to Review Yourself
How to Review YourselfHow to Review Yourself
How to Review YourselfAlex Mou
 
數位創作設計 第三次進度
數位創作設計 第三次進度數位創作設計 第三次進度
數位創作設計 第三次進度clairenr32
 
逆境是一種祝福
逆境是一種祝福逆境是一種祝福
逆境是一種祝福Yvonne 99
 
吃朋友讀書報告 簡報
吃朋友讀書報告 簡報吃朋友讀書報告 簡報
吃朋友讀書報告 簡報Emily
 

What's hot (11)

我如何看待自己
我如何看待自己我如何看待自己
我如何看待自己
 
Yourself
YourselfYourself
Yourself
 
您怎麼看自己
您怎麼看自己您怎麼看自己
您怎麼看自己
 
你怎麼看自己
你怎麼看自己你怎麼看自己
你怎麼看自己
 
數位創作設計 第二次進度
數位創作設計 第二次進度數位創作設計 第二次進度
數位創作設計 第二次進度
 
善待身你的姻緣
善待身你的姻緣善待身你的姻緣
善待身你的姻緣
 
How to Review Yourself
How to Review YourselfHow to Review Yourself
How to Review Yourself
 
數位創作設計 第三次進度
數位創作設計 第三次進度數位創作設計 第三次進度
數位創作設計 第三次進度
 
salt
saltsalt
salt
 
逆境是一種祝福
逆境是一種祝福逆境是一種祝福
逆境是一種祝福
 
吃朋友讀書報告 簡報
吃朋友讀書報告 簡報吃朋友讀書報告 簡報
吃朋友讀書報告 簡報
 

Viewers also liked

Viewers also liked (13)

Portfolio_waraporn_59_13
Portfolio_waraporn_59_13Portfolio_waraporn_59_13
Portfolio_waraporn_59_13
 
Zain Ul Abideen_281116
Zain Ul Abideen_281116Zain Ul Abideen_281116
Zain Ul Abideen_281116
 
Fase de ejecución actividad colaborativa grupo10
Fase de ejecución actividad colaborativa grupo10Fase de ejecución actividad colaborativa grupo10
Fase de ejecución actividad colaborativa grupo10
 
Health
HealthHealth
Health
 
Transformers
TransformersTransformers
Transformers
 
Learning
LearningLearning
Learning
 
Sistema operativo
Sistema operativoSistema operativo
Sistema operativo
 
여우알바, 유흥알바, 칠공주알바,악녀알바는 칠공주알바와
여우알바, 유흥알바, 칠공주알바,악녀알바는 칠공주알바와여우알바, 유흥알바, 칠공주알바,악녀알바는 칠공주알바와
여우알바, 유흥알바, 칠공주알바,악녀알바는 칠공주알바와
 
Optimizacion yohan
Optimizacion yohanOptimizacion yohan
Optimizacion yohan
 
"Fourth voyage of Gulliver's travel"
"Fourth voyage of Gulliver's travel""Fourth voyage of Gulliver's travel"
"Fourth voyage of Gulliver's travel"
 
20161125 diapo goblet
20161125   diapo goblet20161125   diapo goblet
20161125 diapo goblet
 
"Feminist approach in play Hamlet"
"Feminist approach in play Hamlet""Feminist approach in play Hamlet"
"Feminist approach in play Hamlet"
 
Role playing on my favorite person
Role playing on my favorite personRole playing on my favorite person
Role playing on my favorite person
 

九十九度·第10期:是非明星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