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01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论文题目 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研究
学 科 专 业 国 际 政 治
学 号 201224120101
作 者 姓 名 Natalia Kosana Gołdysiak
指 导 教 师 祝小宁 教 授
分类号 密级
UDC 注 1
学 位 论 文
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研究
(题名和副题名)
Natalia Kosana Gołdysiak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祝小宁 教 授
电子科技大学 成 都
(姓名、职称、单位名称)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学科专业 国 际 政 治
提交论文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电子科技大学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注 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 UDC》的类号。
- 3 -
POLISH MERCHANDISE TRADE POLICY
TOWARDS CHINA
A Master Thesis Submitted to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Major: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uthor: Natalia Kosana Gołdysiak
Advisor: Prof. Zhu Xiaoning
School: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 4 -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论文使用授权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摘要
I
摘要
21 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崛起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波兰是与中
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1949 年),但在对华合作方面表现比西欧国家
差得很远。波兰对华贸易逆差从 1995 年 3.88 亿美元增长了到 2000 年的 7.6 亿美
元,2005 年的 20.38 亿美元,2010 年的 77.43 亿美元与 2013 年的 91.44 亿美元(展
贸易总额的 68%)。相比,法国对华贸易逆差占贸易总额 25%,匈牙利对华贸易逆
差占贸易总额的 57%,德国出了贸易顺差。此原因主要在于波兰没有世界知名度
很高的产品,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波兰出口潜力、缩小贸易逆差与促进中波合作,
合理的产品贸易政策十分重要。为了更了解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作者先介绍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分析自改革开放至今世界一些国家对华贸易的历史演变。在
这个基础上,作者通过学术文献、官方文献与大众媒体广播的分析来研究波兰对
华产品贸易的历史演变、波兰对华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与对华贸易政策执行方式,
并且找出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主要不足及其原因。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在政策制定
领域,对华合作的主要障碍包括议会员对中国的偏见、对今日地缘政治情况的不
了解、政治家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与各党党员对重选的追求。对华贸易政策执行的
主要问题有:波兰人对政府机构的信任水平低、政府机构的官僚现象、政府组织
员工的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水平不够高、政府机构的高度“政治化”与政府机构行动
的低效率。只有在政策制定缺乏党派竞争因素、追求重选因素、政治家思想的偏
差与西方中心主义,在政策执行缺乏裙带关系现象,在政府机构人员具有相关知
识、能力、创造性与工作动力,才会有合理的对外贸易政策。
关键词:中国,波兰,欧盟,产品贸易政策,出口鼓励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rise of Chinese economy has considerably
changed the world’s economic order. Although Poland is among the first countries to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o-Polish
cooperation falls behind when compared to bilate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Polish merchandise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has risen from 388
million US dollars in 1995 to 760 million US dollars in 2000, over 2 billion US dollars
in 2005, 7,7 billion in 2010 and over 9 billion US dollars in 2013, reaching 68% of total
bilateral trade value, one of the highest percentages among Western countries. In
comparison, total value of German exports to China surpasses the value of total imports
from China, French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amounts to only 25% of total trade value,
Hungarian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also one of the biggest in Europe, is still lower than
Polish, at 57%. The lack of internationally known Polish products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such situation, so reasonable trade policy is fundamental to fully take advantage of
the potential of Sino-Polish trade and minimize trade deficit.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Polish merchandise trade policy towards China, the author starts with
explaining basic trade policy theories and introducing main trade policy instruments.
Following, the author analyzes main trends in trade policy towards Chin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 in 1978 till now, focusing mainly on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countries. Basing on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trade
policy towards China and extensive study of scholarly literature, official reports and
mass media publications, the author researches Polish merchandise trade policy towards
China policy formulation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attempting to find their
main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for obstructions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in the field of policy formulation, the main barriers
in cooperation with China are popular stereotypes often seen among politicians, the lack
of strategic, geopolitical thinking, euro-centrism and never ending pursuit of re-election.
In the field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effectiveness are:
low level of trust of Polish people towards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beaurocracy, lack of
specialized knowledge, insufficient experience and lack of motivation of public servants,
highly politicized public sector and overall lack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Only if the
ABSTRACT
III
influence of 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re-election pursuit on policy-making can be
limited, if stereotypical, euro-centered thinking can no longer dictate the shape of trade
policy, if nepotism, beaurocracy and problems caused by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insufficient knowledge and low motivation of public servants can be eliminated, only
then can Poland fully utilize its potential in trade with China.
Key words:China, Poland, European Union, merchandise trade policy, export
support
目录
IV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问题提出 ................................................................................................................ 1
1.2 文献综述 ................................................................................................................ 4
1.2.1 国内研究状况.................................................................................................. 4
1.2.2 国外研究状况.................................................................................................. 6
1.2.3 文献评述.......................................................................................................... 7
1.3 研究思路 ................................................................................................................ 8
1.4 研究方法 ................................................................................................................ 9
1.5 研究价值 .............................................................................................................. 10
1.6 理论依据 .............................................................................................................. 12
1.6.1 对外贸易政策主要理论简介........................................................................ 12
1.6.2 对外产品贸易政策主要措施简介................................................................ 14
第二章 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 22
2.1 西方国家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 22
2.1.1 改革开放后至冷站结束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23
2.1.2 冷战后至中国入世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23
2.1.3 中国入世及其对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基本影响........................ 24
2.1.4 中国入世后至世界金融危机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26
2.1.5 世界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26
2.1.6 发展中国家对华贸易政策现状.................................................................... 28
2.1.7 对华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总结与重点........................................................ 29
2.2 波兰与中国产品贸易案例的代表性 .................................................................. 30
第三章 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 .................................................................................. 32
3.1 波兰对华政策发展历程 ...................................................................................... 32
3.1.1 二战至 1989 年波兰剧变波兰对华政策...................................................... 32
3.1.2 波兰剧变与经济改革期间波兰对华政策.................................................... 33
3.1.3 经济改革稳定后至波兰入欧波兰对华政策................................................ 34
3.1.4 波兰入欧至今波兰对华政策........................................................................ 37
3.1.5 总结................................................................................................................ 41
3.2 当前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主要内容 .............................................................. 42
3.2.1 波兰关税措施................................................................................................ 42
3.2.2 波兰非关税措施............................................................................................ 44
3.2.3 波兰出口鼓励................................................................................................ 45
3.2.4 总结................................................................................................................ 49
目录
V
第四章 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制定 .......................................................................... 50
4.1 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制定简介.............................................................................. 50
4.2 政策制定过程...................................................................................................... 50
4.2.1 欧盟政策制定过程....................................................................................... 51
4.2.2 波兰政策制定过程........................................................................................ 55
4.3 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制定现状不足的分析.................................................. 57
第五章 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执行 .......................................................................... 60
5.1 对华产品贸易政策执行简介 .............................................................................. 60
5.2 政策执行 .............................................................................................................. 60
5.2.1 主要行政机构................................................................................................ 60
5.2.2 具体政策执行................................................................................................ 61
5.3 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执行现状不足的分析 .................................................. 66
5.3.1 关税与非关税政策执行现状不足的分析.................................................... 66
5.3.2 出口鼓励政策执行现状不足的分析............................................................ 66
第六章 完善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建议与此对策的借鉴价值 .......................... 71
第七章 结论 .................................................................................................................. 76
致谢 ................................................................................................................................ 80
参考文献 ........................................................................................................................ 81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 9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
发展产生着深刻变化和巨大影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仅仅依靠国内产品与服务,
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努力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这样的国际秩序下,中国的综
合国力持续攀升,崛起步伐也逐步加快,渐渐成为了世界超级大国之一。拿破仑
曾讲到:“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让它睡吧。一旦醒来,世界会为之震动”。到
了二十世纪末期才醒了过来,而世界也确实为之震动了。高速成长了三十多年的
中国经济已经变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而且预计到 2030 年会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
在友好外交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对华贸易政策,不断寻找新合作机会,寻求与中
国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波兰虽然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交的国家之一(1949 年),但目前向中国
出口的总额却比西欧国家差得很远。自建交以来,中波两国关系遭遇了国际风云
变幻的影响。如图 1-1 所示,从 1991 年起,波兰共和国情况稳定后,两国关系由
此变得越来越密切,双边合作量大增,尤其是贸易等方面,得以不断巩固与加深。
据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数据显示,两国双边贸易总额从 1991 年的 1.44 亿美元增至
1996 年的 6.2 亿美元与 1999 年的 8.6 亿美元[1]
。
图 1-1 中国商务部中波双边贸易统计(亿美元)[1]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波兰对中国出口 波兰自中国进口 波兰对中国贸易余额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据波兰经济部统计,波兰贸易逆差更为严重,2006 年,波兰对中国商品出口
总额为6.069亿欧元,波兰自中国商品进口总额为61.691亿欧元,贸易逆差为55.622
亿欧元[2]
;2008 年,波兰对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为 8.67 亿欧元,波兰自中国商品进
口总额为 114.66 亿欧元,贸易逆差为 105.99 亿欧元[3]
;2010 年,波兰对中国商品
出口总额为 12.29 亿欧元,波兰自中国商品进口总额为 126.15 亿欧元,贸易逆差
为 113.86 亿欧元[4]
;2012 年波兰对中国商品出口总额为 13.579 亿欧元,波兰自中
国商品进口总额为 136.868 亿欧元,贸易逆差为 123.289 亿欧元[5]
。
图 1-2 波兰经济部中波贸易统计(亿欧元)
[2-6]
从图 1-2 所示的数据可见,波兰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而且波兰与中国贸易
逆差不断扩大。一般情况下,贸易逆差表明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
地位,在全球市场中本国商品处于劣势,导致国民收入流出国外,使本国经济出
现衰弱迹象。与波兰相比,其他欧盟国家对华贸易逆差没有这么严重。比如,2013
年波兰从中国进口产品总额为 112.61 亿美元,向中国出口产品总额为 21.17 亿美
元(波兰贸易逆差为 91.44 亿美元,贸易总额的 68%)[7]
;法国从中国进口产品总
额为 326.95 亿美元,向中国出口产品总额为 195.76 亿美元(法国贸易逆差为 131.19
亿美元,贸易总额的 25%)[8]
;德国从中国进口产品总额为 763.62 亿美元,向中
国出口产品总额为 893.63 亿美元(德国贸易顺差为 130.01 亿美元,贸易总额的 8%)
[9]
;匈牙利从中国进口产品总额为 68.10 亿美元,向中国出口产品总额为 18.65 亿
美元(匈牙利贸易逆差为 49.45 亿美元,贸易总额的 57%)[10]
;捷克从中国进口
产品总额为57.82亿美元,向中国出口产品总额为14.10亿美元(捷克逆差为43.72,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波兰对中国出口 波兰自中国进口 波兰对中国贸易余额
第一章 绪论
3
贸易总额的 61%)[11]
。
图 1-3 部分欧盟国家 2013 年对华贸易情况对比(亿美元)
[7-11]
从图 1-3 可见,波兰对华贸易逆差占贸易总额的比例比其他欧洲国家高。虽然
目前很大程度地限制从中国的进口是不可能的,但是波兰政府应该尽量促进波兰
向中国的产品出口,不断提高波兰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虽然很多影响贸易总额的因素是政府无法控制的(比如,自然资源),但每个
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管理可以运用很多工具,包括:各种关税、各种非关税措施、
出口鼓励各种财政措施(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税收减免
等等)与出口鼓励非关税措施(向企业提供信息、以各种方式促进企业国际化、
进行国家经济宣传等等)。
在作者看来,与其他国家相比,波兰贸易政策不但在制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
题,而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能发现很多不足的地方。根据 2010 年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OECD)对波兰经济的调查,按照波兰的条件,波兰向中国、美国与日本
的出口总额应该是当前总额的五倍[12]
。
在波兰的企业机构中,中、小与微小企业的比例相当大。这些企业在没有受
到国家支持的情况下是很难进入欧洲以外的市场的。因此,2011 年,波兰 77,8%
的出口产品,其出口对象是欧盟国家,8,4%是中东欧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
俄罗斯、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13]
。此外,波兰也没有针对向欧洲
以外国家出口的出口支持工具。
因此可见,为了充分利用波兰出口潜力、缩小贸易逆差与促进中波合作,波
21.17
893.63
195.76
14.1 18.65
112.61
763.62
326.95
57.82 68.1
-91.44
130.01
-131.19
-43.72 -49.45
-2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波兰 德国 法国 捷克 匈牙利
对中国出口 自中国进口 贸易余额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兰贸易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不足必须改正。作者希望通过对波兰贸易政策制定过程
与贸易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通过就波兰对华政策与其他国家对华政策所进行的
比较,能够指出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促进对中国出口、缩小
贸易逆差、提升波兰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并且不断增进波兰与中国的彼此了解
与友谊。克服存在的合作障碍的唯一个办法是调控对华贸易政策。作者希望,通
过本研究能够为波兰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提供一些改善建议,并且希望本文能够
对国际贸易政策理论的完善提供一种可能。
1.2 文献综述
该研究的文献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介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措施(用于研究
的理论依据)、研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第二章的依据与第四、第五章
的参考)、研究波兰对外产品贸易政策(用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章)与分析波兰对
华产品贸易政策(也用于第三、第四和第五章)。
以中波贸易关系为课题的学术文献挺少。中国知网检索“中国波兰”、“波兰
贸易”与“波兰政策”关键词均未能找到对应的分组数据。与波兰有关的资料大
部分是研究波兰历史与文学,研究波兰经济的文献都是 2005 年之前的,对本研究
贡献不大。中国知网上关于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文献有很多,但是以外国对
华贸易政策为研究焦点的综合文献未能找到,只有讲各国个别的政策。Google
Books 与 Google Scholar 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与研究波兰对外贸易的文献也较多,可
是以中波贸易关系为课题的资料也未能找到。
该研究的焦点是最近几年波兰对华贸易政策,范围很窄的,几乎没有以该课
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献。因此,作者以官方统计(主要来自波兰中央统计局与中
国商务部)、官方报告(波兰经济部报告)、PISM(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分析和
调查、PAIiIZ(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资料、KPMG(毕马威)报告)与官方政
府门户网站(如:经济部及其下属机构的网站、外交关系部网站、欧盟委员会网
站、驻华大使馆与领事馆网站、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网站等等)为主要参考文
献。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1.1 研究波兰对外贸易政策
在波兰研究波兰政府对外政策的学术资料很丰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H.
Ćwikliński 的《Polityka gospodarcza》(《贸易政策》),很仔细地研究经济政策的理
第一章 绪论
5
论与实践。H. Ćwikliński 对波兰 1989 年以后与加入欧盟以后经济政策的发展进行
了分析,进而剖析加入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对波兰经济
的影响。
E. Kawecka-Wawrzykowska 在《Zobowiązania taryfowe polski w WTO》(《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对波兰关税制度的要求》)仔细地介绍了波兰自 1995 年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以来对波兰关税制度的影响。研究加入欧盟对波兰对外贸易政策影响的文
献非常多,具有综合性的著作是 2012 年的《Poland in the European Union,
Adjustment and Modernisation: Lessons for Ukraine》(《波兰在欧盟,适应与现代化:
对乌克兰的教训与启示》)。这本文献集通过介绍波兰加入欧盟前后最大的成功与
挑战,分析加入欧盟对波兰经济与波兰人的影响,以波兰为欧盟一体化例子,给
乌克兰提供学习例子。那本书涉及到外贸政策的文章包括 A. Wróbel 的
《Mechanisms and instruments of EU Common Commercial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Poland》(《欧盟共同外贸政策措施与工具——对波兰的含义》)。Wróbel 研究欧盟
共同外贸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措施手段,欧盟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协调作用与欧盟共
同外贸政策对波兰外贸政策与对波兰进出口的影响。B. Góralczyk 的《Poland in the
New Global Economic Order》(《波兰在新世界经济秩序》),也发表在《Poland in the
European Union, Adjustment and Modernisation: Lessons for Ukraine》(《波兰在欧盟,
适应与现代化:对乌克兰的教训与启示》)中,提出波兰在新世界秩序的地位。其
他研究加入欧盟以后波兰贸易政策值得提出的文献是 M. Koszewska 的《Poland’s
Trade Policy and its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 Consequences
for the Protective Clothing Market》(《波兰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加入欧盟后的变化—对
保护性纸品市场的意义》)。在这篇文章中,她分析波兰采取欧盟共同对外贸易政
策带来的关税制度变化,也涉及到政策保护作用的变化。
E. Molendowski 与 W. Polan 在《Dyplomacja gospodarcza: rola i znaczenie w
polityce zagranicznej państwa》(《经济外交在国家对外政策的作用与意义》)是分析
外交措施对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与作用,进而分析波兰促进经济合作的外交模型。
分析波兰对外贸易政策有效性的主要文献有波兰出口者协会《Strategia
proeksportowego rozwoju gospodarki polskiej》(《波兰出口发展战略计划》)报告与
波兰波兹南经济大学教授 M. Bartosik-Prugat、H. Mruk 和 J. Schroeder 的
《 Wykorzystanie instytucjonalnych źródeł informacji w działalności polskich
eksporterów》(《波兰出口者采用政府机构信息来源分析》)。该文献通过调查从事
出口企业来研究波兰出口鼓励工具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属于该论文第四章和第五
章的关键文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此外,介绍波兰对外政策的主要信息来源还包括:波兰经济部及其下属机构
(如:波兰国家开发银行、出口信贷保险公司)门户网站、驻华贸易和投资促进
处网站、欧盟委员会税收和海关总司网站、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网站等等。
1.2.1.2 研究波兰对华贸易政策
研究波兰与中国贸易的文献主要是政府报告。B. Góralczyk 在《Miejsce Polski
w strategii gospodarczej i polityce zagranicznej Chin po przekazaniu władzy na XVIII
zjeździe KPCh》(《中国十八大权力转移以后经济战略与对外政策中的波兰地位》)
中研究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的国情及其对中国与西方、欧盟和中东欧
国家关系的影响。他也提出波兰与中国面对的问题与机会。在 2012 年七月份发表
介绍波兰与金砖国家合作前提的《Polska w wielobiegunowym świecie. Szanse i
perspektywy rozwoju stosunków Polski z głównymi mocarstwami wschodzącymi》(《多
极世界的波兰:波兰与新兴国家关系的机会与发展前景》)中,J. Szczudlik-Tatar
分析波兰与中国经济关系现状与主要障碍,而且提出相关的建议。她与 A.Gradziuk
在《Perspektywy rozwoju współpracy gospodarczej Polski z Chińską Republiką
Ludową》(《波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作发展前景》)中,更深刻地分析了中国
对外贸易模型、中波经济合作的状况与波兰对华贸易政策。研究波兰与中国公司
合作的现状与障碍的文献是 KPMG(毕马威)与 PISM(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于
2013 年发表的《Poland-China. Assessment of Polish Enterprises' Cooperation with
China》(《波兰——中国。波兰企业与中国合作评估》)。作者进行波兰与中国合作
企业的调查,通过该调查来介绍中波合作的主要障碍,评估波兰财政与非财政出
口支持工具的有效性与实用性,与分析该企业对政府机构的户主需求。该报告是
本论文第四与第五章的关健文献之一。
另外值得提出的学术文献是 P. Plecińska 的硕士论文,《Chinese and Polish Trade
Relations》。P. Plecińska 从在华留学波兰人的视角来研究中波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对本论文第三章具有使用价值。
研究中波贸易关系的学术资料不多,因此作者经常采用各种机构网站上的资
料,比如: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网站及其中文版、《走向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gochina.pl)及其中文版《走向波兰》(gopoland.gov.pl)、波中商会网站;官方统
计数据(主要是波兰中央统计局与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与大众媒体的信息。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2.1 贸易政策理论
第一章 绪论
7
研究贸易政策的学术文献特别多,并且提供的信息很丰富。综合介绍主要学
派与基本政策措施的主要文献包括:R. J. Carbaugh 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国
际经济》)、卜伟、刘似臣、李雪梅与张弼编辑的《国际贸易》、白远和范军编辑的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实务》、邓力平编辑的《国际税收学》、刘颖和邓瑞平的《国
际经济法》、鲁丹萍编辑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綦建红编辑的《国际投资学
教程》与徐盛华和章征文编辑的《新编国际贸易学》。该文献提供了必有的理论基
础,尤其是关于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与出口鼓励措施的领域。
1.2.2.2 研究各国对华贸易政策
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文献有很多,可是以对华产品贸易政策为研
究焦点的综合文献不好查找。本研究描述世界各国对华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主要
文献是《当代世界》杂志的《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在这篇文章中,鲍
红分析改革开放以后国际社会对华态度的演变趋势,并且把演变历程分为三个阶
段:70 年代至 1989 年、90 年代与自 2001 年起的阶段。本论文第二章的编写,作
者根据鲍红教授的分析进行对华政策发展历程的阶段分析。值得提出的英文文献
是 X. Li 的《China's geoeconomic strategy: China as a trading superpower》(《中国地
缘经济战略:中国作为贸易超强国》),比较简单地介绍从 1978 年至今的中国对外
贸易演变与对策。其他文献是研究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对华的贸易政策。这些包括
王孝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1979—1989 年美对华贸易政策》和
《1989—2001 年美对华贸易政策》、白大范的《2001 年以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文献综述》、左海聪教授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法律实施》、杨伟国的《利益诉
求——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变迁解析》、Chen Xin 的《Policy Evolution of the
China-EU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中欧经济贸易关系的政策演变》)、高
娜娜的《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宋志刚、韩丽丽与魏浩的《中
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张芳的《近年来日本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
与演变》、刘红梅的《论韩国货物贸易政策体系》、吕娜的《东盟国家对华经济政
策分析》与刘少华的《新加坡对华政策的演变》。
1.2.3 文献评述
当今,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每个国家均期待与其成为密切的贸易
伙伴,各国经济专家学者也将目光纷纷投向中国,中国的经济走向逐渐成为他们
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因此,介绍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国内外(尤其
是美国的)文献比较丰富,涉及范围、领域也比较广泛。不凡有许多学者详细地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描述与分析了中美、中欧、中日、中韩等贸易关系与本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发
展前景。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炉,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国家分别对华贸易政策的历史
演变。可是,他们只是分别刊发了本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一些期刊文章,且呈现出
研究不够深入、探讨不多、内容不丰富等特点,作者暂未找到全面的综述与比较
世界各国对华贸易政策发展趋势的相关文献。
波兰学者研究波兰对外贸易政策得到的成果很丰富、全面。有许多可靠的资
料(包括学术文献与官方文献)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进行波兰对外
贸易政策发展趋势的系统性研究。最近几年,以波兰加入欧盟为命题焦点,因此
分析波兰加入欧盟之前适应欧盟共同外贸政策时期与加入欧盟之后作为欧盟最东
边的国家对波兰经济与社会影响的文献特别多。
同时,也有一些针对波兰与其他国家国别贸易关系的文献(比如:波兰德国、
波兰俄罗斯、波兰美国等等贸易关系),或者从历史与文化方面研究波兰和中国的
关系,但具体到中波经济或贸易关系的文献特别少。作者找到的文献中没有学术
著作,仅有波兰经济、波兰国际事务研究所、波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等报告、政
府机构网站上的资料。虽然这些报告介绍的研究成果可靠准确,但不够全面,内
容比较短,不够丰富,不够详细,与其他欧美国家研究对华贸易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波兰对话产品贸易政策的相关数
据,对中波贸易关系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
论文的题目是《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虽然作者简介波兰对华政策演变历
程,该论文的重点是当前波兰对华产品贸易制定与执行。论文主要分析中波货物
(产品)贸易,不讲服务、信息等贸易,因此题目是《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
首先,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和基本学派与对外产品
贸易的主要措施。
然后,作者进行中国最重要贸易伙伴(主要美国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历史
演变的分析。该部分分为七个阶段:《改革开放至冷站结束对华贸易政策》、《冷战
至中国入世对华贸易政策》、《中国入世及其对华贸易政策的基本影响》、《中国入
世至世界金融危机西方国家对华贸易政策》、《世界金融危机至今西方国家对华贸
易政策》与《中国入世后发展中国家对华贸易政策》。
随后,作者介绍波兰对华贸易政策案例的特殊性、主要性与代表性。
接下来,作者描述波兰对华政策的发展历程。为了全面地介绍波兰对华政策
历史演变与 20 世纪下半叶波兰经济的变化,作者自两国建交关系以来开始描述波
第一章 绪论
9
兰政府对中国的政策。这个部分可以分为:《二战至 1989 年对华政策》、《波兰剧
变与经济改革期间对华政策》、《经济稳定后至波兰入欧对华政策》与《波兰入欧
至今波兰对华政策》。
在第三章的第二个部分,作者详细地描述当前的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内容。
由于本论文的题目是《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研究》,而且政策对华政策的方面非
常多,作者只试图介绍产品贸易方面。
在第四章,作者提出关于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制定的假设,然后通过分析
政策制定过程(包括制定系统、制定流程和制定结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假设
性的论证。
在第五章,作者首先提出关于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执行的假设,接下来介
绍波兰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然后,作者描述与产品贸易有关政策的主题能力、
执行行为的效果与偏差调整的方法。最后,作者分析政策执行过程(包括制定系
统、制定流程和制定效果)中表现出的主要不足,并且进行假设论证。
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最大的问题不是当前的政策内容,而是政策制定过程
与执行过程存在的问题导致的不足,因此本论文的重点便是作者试图分析政策制
定和执行的问题。
然后,作者试图展示波兰对华贸易政策主要障碍并不是特有的,并且也涉及
到其他国家贸易政策与导致对外贸易的许多障碍。
最后,作者评价这份研究对其他国家对华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和
启示。
1.4 研究方法
此研究是实证研究。研究过程的第一步是从确立研究主题为波兰对华产品贸
易政策。研究的下一个关键阶段是资料收集。作者采用许多文献,包括学术文献、
官方文献(国家政府报告、部门报告、国家统计、官方网站)与大众媒体广播(报
刊、杂志、网站、专家论坛)。
首先,作者介绍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基本学派(自由贸易主义、保护
贸易主义、管理贸易主义与战略贸易主义)。接下来,作者描述对外产品贸易的主
要措施。进行该部分的编写,作者主要采用国际贸易理论领域的学术文献。
介绍其他国家对华贸易政策,作者主要进行国别对华贸易的学术分析、大众
媒体资料(报刊、杂志、网站)与各国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比较研究,找出规律来
介绍对华贸易政策演变的主要趋势。然后,在这个背景下,分析波兰对华贸易政
策及其主要问题。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描述波兰对华政策发展历程时,作者主要依靠学术文献(尤其是介绍波兰剧
变与经济改革期间与波兰入欧带来的变化),波兰对华具体政策的有关研究,波兰
官方网站(波兰驻华大使馆网站及其他专门提供与中国有关信息的政府网站)。在
描述最近几年的国情与对华政策,由于暂时没有学术文献,作者只能依靠政府网
站与大众媒体提供的资料。
在第三章的第二个部分,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描述,作者主要采用从事
执行对华贸易政策政府机构的网站,包括波兰经济部网站、波兰外交关系部网站、
驻华贸易和投资促进处网站、欧盟委员会网站、欧盟委员会税收和海关总司网站、
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网站、波兰国家开发银行网站、出口信贷保险公司网站、波
兰信息与外国投资局网站等。
第四与第五章是实证研究的核心部分。在这两章作者首先提出假设,接下来
通过数据的分析试图找出波兰对华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该部分的文献基本上有
两种,一种是制定、执行对华贸易政策的相关机构网站。基于该网站的信息,作
者来描述政策制定过程(包括政策制定系统、流程与结果)与政策执行过程(包
括政策制定主体、客体、行为与监控系统)。另外一种主要文献来源是分析波兰对
外贸易政策与波兰对华贸易政策的官方报告(包括政府机构报告、研究所报告等)。
作者基于该报告的深度分析,再加上自己的观察与来自大众媒体的一些趋势,得
出研究的结果: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最后,作者综合研究结果与评价该结果的共性。
1.5 研究价值
本研究从与中国合作视角来分析研究波兰对外贸易政策的案例,介绍波兰对
华产品贸易制定流程与执行系统,并且试图寻找政策的不足、和中国合作的障碍
与主要制动因素。作者希望本研究成果对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在进行资料收集过程中,作者未找到综合研究波兰对华政策及其问题的学术
文献。该领域找到的资料只有政府机构报告、研究所报告、研究所调查等等。因
此,在作者看来,该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到现在为止没有有关波兰在全世界对华
贸易政策的大背景下研究波兰对华政策发展历程、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主要障碍
的综合因素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研究。
此外,目前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是很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对华贸易
及其促进的方式是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尤其是对波兰来说,遭遇很多历史风雨的
国家,虽然加入了欧盟,但经济实力还不如西欧,采取合理、有效性的对华政策
是一次历史性的选择与机会。因此,该研究不只具有创造性与时代性,但也提出
第一章 绪论
11
一些对波兰而言十分重要的问题。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1.6 理论依据
1.6.1 对外贸易政策主要理论简介
从国际贸易历史来看,对外国际政策可归纳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
大类型。
1.6.1.1 自由贸易政策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经济竞争力大大增强,对贸易的研究越来越多。19 世纪
自由贸易政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有非常大贡献的学者。亚当•斯密认为,在于各国商
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
天的生产条件。按照各国绝对的优势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这样
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与让各国获得最大利益。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他认为国家
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国际贸易
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国家为了以能够通过出口获得利益,只需在该
产品的生产上出比较优势而不一定要绝对优势。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就可以通过
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
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是古典自由贸易的基础与前提,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际
分工可按各国的绝对或比较优势无条件进行,世界市场是在各国不干预自由竞争
的条件下形成与发展。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为了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彼此放松了贸易壁垒,扩大了出口。
贸易自由化导致了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产品的自由流动与跨国公司的迅速
兴起。虽然二战之后的自由贸易政策与 19 世纪的自由贸易政策具有不同性,可是
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对国际贸易活动不干预或者尽可能不干预立场,对商品进口
不设置障碍,商品出口不实行优待,使商品能够自由地实行竞争。
1.6.1.2 保护贸易政策
一种早期的保护贸易政策是重商主义。15-17 世纪欧洲国家积极推行国家干预
在对外贸易的做法,采取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政府直接垄断对外贸易模型。早
期重商主义学者以为,只有货币才有财富,国家追求的目标是在国内积累货币财
富。晚期重商主义国家的目标是用更多的出口来获取贸易顺差和金银进口。
第一章 绪论
13
保护贸易政策发展的下一个主要阶段是“超保护贸易政策”。19 世纪末至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垄断替代了自由竞争,成为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有些国家
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国外市场开始实行极端保护措施(“超保护贸易政策”)。
二战以后在贸易自由化世界市场竞争中美国是日益面临着日本和欧共体国家
的挑战。因此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为了保护国内市场美国政府转向贸易保护
主义,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得以蔓延和扩张。新保护贸易政策主义的手段与传统保
护贸易政策的手段有很大的区别,但主要目标没改变。它的作用包括平衡国际收
支、改善贸易条件、增加政府收入、保护国内市场、国内生产与国内企业、维护
社会公平等、限制国外商品和国外企业竞争。
1.6.1.3 管理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是 20 世纪 80 年代在世界经济联系日渐深化条件下产生的,它
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对外贸易法规与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口贸易发展的管理;
通过签订各种贸易条约协调与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促进对外贸易,保护国内企
业并维持国际贸易秩序的良好发展。管理贸易政策是介于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
易政策的一种协调。它遵循适应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原则,又实行保护贸易的制
度化、法律化、进口管制等政策。
1.6.1.4 战略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是由布兰德(J. A. Brander )、
斯潘塞(B. J. Spencer )、克鲁格曼(P. R. Krugman )等人发展起来,对国际贸易
理论体系以及许多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种新的贸易政
策理论。该理论突破了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传统自由贸易学说,强调国家政府可
以采取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战略贸易政策的焦点是
政府运用各种补贴政策工具来扶持本国的高科技、研究开发等具有战略性的产业,
使这些产业较快地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扶持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国家可以增强
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
分为两大类。一是“出口补贴”:通过研究或出口补贴,支持本国企业从事高科技生
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本国产品在国内外竞争中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是“进
口保护”:通过进口关税与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增加外国产品进口成本,削弱外
国企业的竞争力,将垄断利润从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1.6.1.5 总结
主流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是最有效率的,但是也有理论认为保护贸易在有些
情况下更有效率。这些理论除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也包括“最佳关税论”与“市场
失灵论”。“最佳关税论”认为,如果一国的进口或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高
的比重时,通过征收适当的进出口税提高本国的福利。“市场失灵论”认为,当市场
扭曲的情况时,适度的政府干预能够纠正并增加本国的福利水平。实践中,贸易
保护政策措施成为各国保护本国市场与产业,获得更多贸易利益的主要措施。
1.6.2 对外产品贸易政策主要措施简介
对外贸易政策是各个国家经济政策与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贸易政策通
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国内企业的经济发展、保护国内市场、增加就业、
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与发展国际
间的关系。对外贸易是由三个有密切联系的层次构成的。对外贸易总政策是指一
个国家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与指定的经济、政治战略长期实行
的对外贸易政策。另一种是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是指根据世界经济形势和对不同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关系,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
第三个层次,商品进出口政策,是国家按照国内市场情况与产业发展政策,限制
或者鼓励某些商品的进出口[14]
。
可是国家也不是随意地制定关税政策。二次大战之后,国际经济严重萧条,
国际贸易秩序混乱。为了通过减少国际贸易壁垒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国际
贸易,1947 年美国、英国、法国等 23 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1995 年 1 月 1 日起,世界贸易
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取代了 GATT(卜伟, 刘似臣, 李雪梅 et al.
2006:266-269),目前已有 159 国家或地区是国际贸易组织成员,所覆盖的贸易份
额占世界贸易总额 95%以上。
WTO 协定为国际商务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基础,在一定的范围内限制各国
政府将的贸易政策。《建立 WTO 协定》强调:各成员国在处理经济关系发展方面,
应该关注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扩大生产和贸易,坚持可持续发展
和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
式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相适应的份
额[15]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成员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都需要循着 WTO 的相关规定。
第一章 绪论
15
1.6.2.1 关税措施
关税是现代国际贸易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进出口货物通过一国关
境时, 由该国政府所设立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收。有一些国家在国境
内设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不属于关境范围之内的经济特区(关
境小于国境)。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这些国家的领土称为统一的关境(关境大
于国境)。关税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协调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与保护国内企业与市场
(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与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财政关税在财政收入中的重要性减低了,比如美国 20 世纪末
关税权站政府全部财政的 1%左右[15]
。关税能够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特别是高关
税可以减少有关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使进口产品的价格增加,减弱进口产品对国
内产品的竞争,保护国内产业。但是,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加入 WTO 并达成关税
减让表协议,关税的这一作用大大减弱。比如,目前不按贸易量或贸易额加权,
仅按关税税号的百分比计算,发达、发展中、转型经济国家的约束关税的比例分
别为 99%、73%、98%。在农产品领域,100%的产品为约束关税[15]
。
按照商品的流向关税可以分为进口税(import duties)、出口税(export duties)
和过境税(transit duties,也称为通过税)三种。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
商品进入时对该商品征收的关税。进口国通过关税率可以提高外国进口商品的价
格,提高国内商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如果进口国与出口国签订了 MFN 条款的
贸易协定,出口国家的商品享受优惠关税,最惠国税率比普通关税率低。出口税
是出口国家海关对本国输往国外商品所征收的关税。出口税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成
本,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减少产品出口。目前征收出口税的国家主要是发张
中国家,目标是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本国资源、保障国内需要与供给(国际贸易
理论与实务,王胜华)。过境税是对自另外国家通过某国家关境运往其他国家的产
品所征收的关税。过境税对本国市场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商品在国际市场价格与
消费者负担的增加,减少国际贸易量,所以目前各国都免征过境税。而且,免征
过境税会吸引更多的过境货物,从而增加运费、加工费收入。
按照征税的计算标准,关税可以分为从量税(specific tariff),从价税(ad valorem
tariff),混合税(compound tariff)、选择税(alternative tariff)与差额税(variable levy)。
从量税是以商品的计量单位(重量、数量等)作为征税标准。从量税计征手段很
简单,但有时候税负不合理。由于一税目下商品的税额一样,不能随物价涨落而
增减,物价低时,保护作用比较大;物价高时,保护作用比较小。以商品价格为
标准计征的关税是从价税,表现为货物价格的百分率。从价税的税负合理,质量、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价格高的商品税额也高,质量差,价格低的商品税额也低,税额随商品价格上涨
而增加,既可增加财政收入,又能够起到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的作用。从价
税的主要缺点是确定进口商品的价格比较复杂,费人费时。决定完税价格,就是
经海关作为计征关税依据的货物价格,大体有三个标准。中国与欧盟国家采用以
CIF 价(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包括运费与保险费的价格)作为征税价格标准,
美国与加拿大以 FOB(Free on Board,装运港船上交货的价格)价格作为征税价格
标准,第三个标准是以法定价格为征税价格标准。第三个征税计算标准,混合税,
是指对同一商品同时采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征收的一种方法。混合税率应用与耗用
原材料比较多的工业制成品,它的优点在于,当商品价格高涨时,征税额比一单
从量税多;当价格下降时,征收额比单一从价税高,增加水管的保护度。混合税
的主要缺点是从价税与从量税之间的比例难以确定,手续复杂,成本费用高。选
择税是对于同一种商品同时订有从价税和从量税,在征税时选择其中一种计算应
征税款。一般按税额较高的一种征税,对高价商品选择从价税,对廉价商品选择
从量税。选择谁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条件的变化、政府关税目的与国别贸易政
策进行选择。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与加强国内市场保护可以选择高税额的方法,为
了鼓励进口与基于某特定国家进口的优惠可以按税额较低的税率征收关税。由于
选择税的标准经常的变化,它会导致出口国难以预知,容易引起争议。差额税(差
价税)是国内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进口产品的进口价格时征收的关税,目的在于
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差额税是按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计征的[15]
。
按照征税待遇,关税可以分为普通关税,优惠关税与进口附加税三种分类。
普通关税是指对从没有与本国签订贸易互惠协定的国家进口产品时征收的非优惠
性关税。优惠关税是对来自特定国家进口的产品给予的优惠待遇(税率低于普通
关税税率)。优惠关税有三种:最惠国关税(MFN, Most Favored Nation)、普遍优
惠制(GSP, 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和特定优惠关税。最惠国待遇是指
是两个(或几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享
受某些特权等方面的一项制度。最惠国待遇下的关税比普通关税率低,两者税率
差幅经常很大。例如,美国对玩具征收 MFN 税率为 6.8%,GSP 关税率为 70%。
二战后,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加入 GATT (现在的 WTO)或签订了双边贸易
条约或协定,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15]
。
普遍优惠制(也称为普惠制)是指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符合一定标
准的商品给予的一种关税优惠待遇,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提供反向优惠。普惠制
的目的是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促进工业化[16]
。可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
和产业,有些情况给惠国可以限制或取消关税优惠待遇。这些情况包括:受惠进
第一章 绪论
17
口商品量增加到对本国同类产品生产者造成损害,在一定的时期内受惠品超过先
定的限额或者受惠国生产水平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优惠关税的最后一种是特定优惠关税(特惠税),是指对从某个国家进口的全
部或部分商品给予优惠待遇(互惠或非互惠的)。本来是宗主国为保护其商品在殖
民地市场的优势地位,迫使附属国对宗主国输入的商品按低税率征收关税。二战
后实行特惠税最主要是签订《洛美协定》的国家。第一份《洛美协定》是 1975 年
签订的,它主要内容是欧州经济共同体(西欧共同市场)对来自非洲、加勒比与
太平洋的发展中国家的全部工业品和 94%的农产品免征进口关税,而欧共体向这
些国家出口的产品不享受反向的关税优惠待遇。
有些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正常的进口关税外,还会根据某种需要再征收额外
的关税(进口附加税)。它不同于正常关税,一般是临时性调节贸易平衡、限制某
个商品进口数量的措施,在一段时间内或某情况时征收,针对特定国家的特定产
品。进口附加税主要有两种:反倾销税(AD, anti-dumping duty)与反补贴税(CVD,
countervailing duty)。为了维护国际贸易秩序,WTO 允许进口国家对符合一定条件
的倾销商品(价格低于正常价、能够夺取进口国国内市场的进口商品)征收一笔
进口附加税,其目的是使这些商品不能廉价销售,保护进口国国内市场。征收反
倾销税的主要条件是进口商品以廉价进行倾销,并且对进口国家的同类产业造成
损害。反补贴税是为抵消进口商品接受的各种补贴而征收的进口附加税。它一般
不超过补贴数额,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出口补贴对本国造成的影响。国际贸易中一
般认为对出口商品采取补贴方式与国际市场的自由竞争原则相违背,因此征收反
补贴税作为进口国抵御不公平贸易的正当措施。
1.6.2.2 非关税措施
非关税措施是指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在 1929—1933 年大危
机之后,各国的关税水平很高,非关税措施作为贸易壁垒并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
随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回合的推进,关税总体水平得到大幅度下降
(比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从 40%下降到了 3.8%),政府干预进出口的
主要工具越来越弱。可是,自 1995 年 WTO 建立以来,非关税措施并没有受到像
关税措施一样严格的限制,因此发达国开始采用非关税措施来限制进口。到 20 世
纪 70 年代非关税措施成为了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各国的贸易政策中占据较重
要的位置[15]
。
非关税措施的灵活性大于关税措施。关税一旦定下来公布于世难以改变,调
整税率必须通过一定立法的程序,反之制定与实施非关税措施通常采用行政措施,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手段比较简单,可以随时针对某国的某种商品采取相应措施。而且,非关税措施
更容易能够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因为比关税措施更直接地限制进口。非关税措
施其他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很复杂,透明度很低,经常变化,使出口商难以适
应。因此非关税措施具有歧视性,有些就是针对某些国某些产品设置的。
非关税措施可以分为直接限制进口数量或金额与以各种严格标准或公共政策
等为限制进口工具的间接非关税措施。直接限制商品进口措施包括进口配额制
(import quotas system)、自动出口配额制(voluntary export quotas system)与进口
许可证制(import license system)。进口配额制是一国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与
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的限制。配额有两种:关税配额(对超过进口配额的
进口征收高关税)与绝对配额(超过就不准进口)。绝对配额有两种:全球配额(进
口对来自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与国别配额(进口国在总配额内按照
国别和地区分配固定的配额)。“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家在进口国的要求
或压力下,“自动”地限制对该国的出口量。进口配额制与“自动”出口配额制定
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由进口国直接控制进口配额,后者是由出口国直接控制出
口配额。出口国如不自动限制出口,进口国采取限制进口措施就会更严重地损害
或威胁本国工业。第三个直接非关税限制进口的措施,进口许可证制,是指进口
国家规定某些商品进口获取许可证后,才可进口,否则一律不准进口。从与进口
配额的关系来看,进口许可证可以分为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在规定配额(数量
或金额)的限度内根据进口商的申请发放许可证)和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与进
口配额不结合,颁发进口许可证是不公开的,在个别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给正常
贸易带来更大困难)。按照进口商品的许可程度可以分为公开的与特种的。属于公
开许可证的商品,进口商只要填写公开许可证后就可获准进口,实际上与自由进
口没区别。特种进口许可进口商必须向政府有关机构提出申请,经过政府审批后
才能进口。这种许可,多数指定进口国别。
通过增加进口成本来限制进口的非关税措施主要包括进口押金制(advance
deposit)、进口最低限价制,关税估价与国内税。进口押金制是指货物达到以前,
进口商按进口金额的一定比率,在银行存入一笔现金后,才能进口商品。经过一
定时期后存款才还给进口商。这种措施通过提高进口成本来限制进口,也是政府
获取无息信贷的方法。最低价是指进口国对某个商品进口是规定一个最低价格,
价格低于改价的商品不准进口或征收附加税(税额为进口价与最低价的差额)。与
最低价制有点相似的措施是海关估价制,就是征收从价税时海关根据国家的规定
来确定完税价,以这个价格作为计征关税的基础。另外一种增加进口成本的措施
是国内税制。有些国家采取比关税更灵活、不受贸易条约约束的国内税制(属于
第一章 绪论
19
本国的政府机构或地方政府机构),征收消费税、增值税、临时附加税等。
通过政府政策与相关的法令来限制部分商品的进口、保护国内市场的主要手
段是包括国家垄断与歧视性的政府。国家垄断措施是指政府管理一些商品对外贸
易。在发达国家商品的范围较少,一般包括军火、烟酒与粮食,在战争或经济萧
条时期,垄断的范围有可能扩大。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是政府支持国内产业的
措施,是指国家通过法令和政策规定政府机构在采购商品时必须优先购买本国商
品或服务。限制进口其他的方法还有通过设置复杂、国外商品难以适应对商品的
条件来限制进口。
另外十分重要影响对外贸易的措施是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是
指一国政府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对外汇买卖实行限制。外汇
与对外贸易关系密切,如果实行外汇管制,进口商和消费者不能自由兑换外汇,
不可能自由进口。汇率的变动能够改变一国的贸易差额,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外
汇管理使本币低估(外汇倾销,exchange dumping),可以降低本国商品以外币表
示的价格,增强本国商品的竞争力,促进出口与限制进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非关税壁垒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各国把目前
有关税壁垒与传统非关税壁垒转向以制定各种标准为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工业
商品的技术性壁垒、环境性壁垒、劳工标准等等。技术标准以维护消费安全及人
民健康为理由,通过杂的规定,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比如,法国规定,果汁饮
料中不得加入葡萄糖,这项规定是为了抵抗美国货而制定的,因为美国的果汁一
般加入葡萄糖。技术性壁垒主要包括工业制成品的技术标准、食品、饮料、药品、
化妆品等的卫生检疫规定、包装和标签规定(增加进口的成本)与信息传递手段
的信息技术规定等。环境性壁垒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目标的
贸易壁垒。该措施是通过制定十分严格的标准,限制或禁止进口达不到这些标准
的商品。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对
进口产品和本国产品采取不同的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商品难以进入发达国家的
市场。环境性贸易壁垒主要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检疫、环境许可、绿色环境标
志、绿色关税、环境贸易制裁与强制性措施。劳工标准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与经
济效益的两个方面。伦理道德包括劳动者的权力(自由权、罢工权、谈判权)、人
格尊严(禁止强迫)、劳动者的工作条件(环境安全等)与禁止童工与禁止劳动歧
视(如性别、种族、肤色、宗教的歧视)等与人权有关的问题。经济效益包括最
低工资标准、保障合理收入与基本生活条件等等。最主要劳工标准是基于国际劳
工组织宪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与世界人权宣言而制定的社会责任国际标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主要生产与出口技术密集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向发展中国家,劳工低成本成为了
这些国家的最大比较优势。因此 SA8000 大大削弱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1.6.2.3 出口鼓励
鼓励出口是国际贸易政策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无论是以世界市场为背景
的发达国家,还是奉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都非常重视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鼓励出口措施有各种各样的,主
要包括金融措施(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出口信用保险)、财政措施(出
口补贴、生产补贴)、组织措施和经济特区措施。
出口信贷是国家通过银行对本国商品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所提供的信贷自助。
卖方信贷是向本国出口商(卖方)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
资金较大、时间较长,进口商需要采用延期贷款的方法。买方信贷是直接向外国
进口商(买方)或进口方的银行提供的贷款,帮助解决进口商资金不足,刺激国
外消费者购买本国出口商品。买方信贷是约束性信贷,所有贷款向必须用于购买
出口国的商品。提供出口信贷的商业银行可以申请国家担保。出口信贷国家担保
制是政府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专业银行,为本国出口商或银行提供的信贷予以担保。
当外国债务人拒绝付款时,该结构按承保的金额给予补偿。承保范围主要涉及到
政治风险(政变、战争、革命、暴乱等原因的禁运、限制对外支付等)与经济风
险(汇率异常变动、进口商的破产等)的项目。很相似的制度是出口信用保险,
是指各国政府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本国企业在出口贸易与对外投资等活动中提
供非盈利性风险保障的一种措施。它承保由于买房破产、丧失偿付能力、汇兑限
制、等经济与政治风险导致的出口商的直接经济损失,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
保证出口商因出口所受到的损失能得到绝大部分补偿。
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ies )是一国政府为了使出口商品在价格方面具有较
强的竞争能力,在出口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各种支持。出口补贴可分为两种: 直
接补贴(direct subsidies),政府直接付给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与间接补贴(indirect
subsidies),是指政府给予财政上的各种优惠,如退还或减免出口商品的直接税或
间接税、提供优惠运费等。许多国家反补贴税法抵制补贴行为,其中不少国家滥
用反补贴措施, 使其从一种保证公平贸易的手段蜕化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其结
果是,补贴与反补贴措施扭曲或损害了贸易各国的利益,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健康
发展。为了约束、规范补贴和反补贴措施,乌拉圭回合经过艰苦的谈判,在东京
回合时将补贴分为禁止使用的补贴、可申诉的补贴和不可申诉的补贴。另外一种
出口鼓励的财政措施是生产补贴。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除出口补贴以外的
第一章 绪论
21
补贴” 都是生产补贴,是指政府对某些产业生产的所有产品(不管是针对国内还
是国际市场)都进行补贴(资助、税收减免、低息贷款、优惠价提供土地或电力
支持、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开发项目等),来降低生产成本。在出
口补贴受到《补贴与反补贴协议》限制的情况下,不少国家的政府通过生产补贴
等产业政策支持本国的出口行业。
出口鼓励的另外一个措施是采取各种组织,比如它主要包括:设立国际商会
或贸易中心(为出口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商事仲裁、商业情报、产地证、检
验证、代理贸易诉讼、法律服务、价格协调);设立贸易促进委员会(通过举办展
览、宣传信息、提供情报、组织出国商贸团体等来鼓励出口);建立为出口企业服
务的商业情报网;进行组织贸易代表团出访和接待来访;进行对出口厂商施以精
神鼓励与出口商的评奖活动等等。
值得提出的出口鼓励措施还有经济特区,就是政府对本国领土上的部分经济
区域内实行特殊政策,通过降低地价、减免关税提供各种服务等优惠方法吸引外
国商人发展转口贸易,或鼓励和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加工制造业,以
达到开拓出口货物、增加外汇收入、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第二章 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2.1 西方国家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后,中国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
济体。如图 2-1 所示,从 1978 年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而且使世界各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按照《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演变可以
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段是从 1978 年到 1989 年,第二段是 20 世纪九十年代,
第三段是从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
图 2-1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变化(1978-2013)(亿美元)
[17]
第二章 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发展趋势
23
2.1.1 改革开放后至冷站结束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在 70 年代末至 1989 年的阶段中,美国还处在冷战时期,为了减少敌对者的
威胁,开始逐步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主动与中国发展政治和战略关系,将中国
作为亚洲战略的重要盟友。美国采取了几乎无条件支持中国的政策,开始积极地
推进对华贸易关系,给予中国一定的优惠政策(最惠国待遇),逐步放宽了对华贸
易管制与支持本国企业对华贸易和投资。可是,此时美国并未从正常国家关系的
角度看待对中国的关系,而是在美、苏、中之间的“大三角”战略态势中以加强与中
国的战略沟通为共同对付苏联扩张战略的合作基础。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极大地
影响了其他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趋势[18]
。
1975 年欧州经济共同体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8 年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
相互给予 MFN 待遇。七年后同意在农业、运输、能源、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进
行合作[19]
。澳中关系也进入了良好阶段,1973 年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
大利亚政府贸易协定》,主张反对苏联扩张,发展全面的合作,深化双边贸易。中
澳双边贸易从1972-1973年的1.127亿澳元增长了到1981-1982年的8.9 亿澳元[20]
。
1972 年以后,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对华采取的
贸易政策是以本国利益为前提,支持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70 年代末期,受到
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日本也采取了抗苏联,支持中国的政策,而且放宽了对华
出口的限制。在日本积极地推进与中国的贸易关系,1985 年中日贸易额达到了 190
亿美元,是 1980 年的两倍(89.1 亿美元),1972 年的 18 倍(10.4 亿美元)[21]
。
西方抵抗苏联支持中国的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几乎同步,改革开放政策
的带动和影响,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让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与中国建立
关系的重要性。
2.1.2 冷战后至中国入世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可是美国错解了中国改革开放战略,以为中国社会是向西式民主方式发展。
因此,冷战前后,两极格局结束,东欧国家发生民主化浪潮时,中国被西方认作
“少数几个集权主义强权国家之一”,人权问题成为了中西关系的核心,国际社会
对中国的看法到了第二个阶段。西方国家开始实施“以压促变”对华战略,与中
国关系遭遇严重的危机,尤其是 1989 年。1989 年六四事件后绝大多数国家,包括
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为了表达对中国政府的谴责与要求中国政府尊重人
权开始实施多项的经济制裁,主要表现为停止对中国进行贷款与投资活动,禁止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武器、酒、烟草以及枪炮,大程度限制向中国出口等[18]
。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
尽管 1989 年以后国际社会对待中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国市场
巨大吸引力日益增加的时局下,极大地限制对华贸易对西方国家经济带来了十分
不利的影响。因此,1990 年下半年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开始逐渐松动。美
国开始恢复同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关系,可是也没有回到 80 年代的友
好状况。到 1988 年,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每年基本上得到顺延,而且从 1990 年以
来,最惠国待遇问题被与中国人权状况联系起来的,美国国会对中国给予最惠国
待遇试图附加各种条件,包括与人权问题有关的条件。这样,同时受到反对与中
国合作人权组织与追求促进中美合作工商业利益集团双边影响和压力的美国国会,
在通过给予 MFN 待遇确保中美贸易关系正常进行的同时,通过各种贸易条件对中
国在政治人权等领域施加压力,试图获得双倍利益。可是,面对中国经济快速发
展与中国政府反对附加与贸易无关的条件,克林顿政府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不得
不宣布无条件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
90 年代欧洲国家对华政策发展趋势与美国对华政策相似。面对中国市场吸引
力的快速增长,1990 年 10 月欧共体决定取消对中国采取的限制措施,中欧关系
1989 年到 1990 年的冻结时期结束了。根据这个国际形势,1989 年多数国家,如
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尼、新加坡等政府都制定了对华制裁措施,然后 1990 年跟
着美国与西欧国家开始逐渐放宽采取的限制,改善对华的关系。1990 年下半年欧
共体,经过自身利益的考虑,改变了“以中国改善人权为前提”的对华政策,主
张贸易与人权问题的脱钩。由于其他西方国家开始实施相似的政策,对华贸易除
了飞跃的增长,比如中国澳大利亚双边贸易从 1989 年的 15.6 亿美元上升了到 1994
年的 39.4 亿美元[20]
;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总额从 1990 年的 22 亿美元增长到 1999
年的 85.6 亿美元[2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国际社会上的地位也提高了,多数
国家逐渐开始以对华政策为贸易政策焦点,并且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欧
贸易突飞猛进,1984 年到 2000 年间,中欧贸易总额增长了近 12 倍[19]
。
2.1.3 中国入世及其对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基本影响
到 21 世纪,由于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也受到国
际社会的重视。在提出申请 15 年后的 2001 年中国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入
世”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待到了第三个阶段,中国从国际体系的“参与者”成
为“建设者”的阶段,也表明 21 世纪缺少中国参与的世贸组织就无法做为真正意义
上的全球性组织。加入 WTO 中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达到其成员国的要求,做出了
修改和废止一批与 WTO 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的承诺,而且在贸易政策方面承诺
下调关税总水平(到 2005 年,把 15%的平均关税水平降到 10%,见图 2-2)与减
第二章 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发展趋势
25
少和取消非关税壁垒。而且,入世后中国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包括:给予其他成
员国最惠国待遇、扩大货物和服务市场准入程度、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增
加贸易政策透明度与按争端解决机构与其他成员国解决贸易摩擦等等。可是,加
入 WTO 以后,中国也可以享受与其他成员国一样的权利,终于能够参加公平的国
际竞争。入世意味着中国的产品、服务与知识产权在所有成员中享有多变的、永
久性的最惠国待遇,中国不再需要依靠美国 MFN 待遇的延长;出口到许多发达国
家的一些中国产品会享受普惠制待遇;此外也可以通过各种 WTO 成员项目促进本
国的经济发展;并且通过争端解决机构可以合理、客观地解决贸易摩擦。
图 2-2 中国平均关税变化 1978-2012
[23]
中美入世谈判时,中国做了重大让步,承认自己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给予其
他 WTO 成员国巨大贸易保护的措施。WTO 没有肯定也没否定中国是一个市场经
济国家,而是把中国当作一个“经济转型国家”,并规定了 15 年的转型期。可是,
当前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巴西、阿根廷等许多国家都没有正
式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特别在双反问题上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使
中国对外贸易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害[15]
。
国际贸易中发生倾销行为时,进口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会发起反倾销调
查,并被采取反倾销措施。按照世贸组织《反倾销协定》的规定,产品正常价值
和出口价格的比较是确定倾销存在的关键因素。出口国享受市场经济地位情况下,
反倾销调查以本国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或生产成本为正常价值。可是,如果出口
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正常价值的确定成为更复杂的问题。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能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
使用本国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而只能采取“替代国”国内同类产品价
格。按照世贸组织《反倾销协定》的规定,替代国是由进口国来选定的。这样,
进口国政府对为了证实“倾销”的存在,会选择生产成本较高的替代国同类产品价格,
从而确定中国出口产品倾销成立,对中国出口采取不利的反倾销措施。如果中国
被视为市场经济国家,反倾销调查是根据与中国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如果确实倾
销没有发生,进口国就不会证明倾销是存在的[24]
。
2.1.4 中国入世后至世界金融危机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
变
入世不仅对中国国内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对世界经济总体起了巨大
推动作用与对其他国家对华贸易政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可是欧美国家对华贸易
政策并不会因为中国的入世而变得宽松,相反,由于过去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消
失或减弱,会更加强化对 WTO 规则所允许的保护贸易政策工具,主要表现为反倾
销、反补贴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越来越多国家注意到中国国内市场的潜
力,开始采取鼓励对华出口与吸引中国投资的政策[18]
。
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面临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欧美国家不得不继续在政
策上支持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9·11”事件之后,美国开始以“接触”为主要手段
拉拢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加入 WTO,并允许中国在过渡期内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同一年,欧盟委员会提交了《欧盟对华战》文件,制订了对华政策的短期目标:
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强调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华格外重要;支持中国在尊重人
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
直到 2006 年过渡期结束之前,美国对中国采取了等待的态度,允许中国逐步
开放国内市场。2006 年以后,随着美中贸易的严重失衡,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进行
了调整,通过建设中国执行事务工作组与增加驻华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商务工作人
员增加美国政府机构对华的针对性。同时,美国也开始进一步限制中国对美国的
出口,在 WTO 对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关税措施、出口补贴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提出
申诉;进而持续对中国实施反补贴调查,并实施了相当数量的反补贴措施。一直
从 2003 年,美国国会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要求中国停止低估人民币,让人民币升
值。在两国贸易关系中,美国贸易保护政策趋势越来越明显[25]
。
2.1.5 世界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崛起”?》提出了国际社会对华看待的三个阶段: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到冷战的结束、从六四事件到中国入世与从中国入世以后受到
第二章 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发展趋势
27
国际社会善意回应的第三个阶段。可是,该文章是 2009 年发表的文章,在作者看
来,2008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第四个阶段的开始:欧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呈
现愈演愈烈趋势的时段。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家经济实力削弱了、失业率居提高
了、经济持续低迷、市场需求不振、产品竞争力下降,发展中国家不断遭到来自
欧美的贸易制裁摩擦与西方对华贸易转硬的主要原因。
奥巴马政府对国际经济失衡现象十分重视,以解决中美贸易巨大逆差为核心
问题,不得不在对华贸易方面采取进一步的保护主义措施。2010 年 1 月,奥巴马
提出会支持 200 万个新增工作岗位的“五年出口倍增”目标,举政府全力实施“国
家出口计划”(National Export Initiative):在帮助本国企业打开国外市场的同时,
以“公平贸易”和“世界经济均衡增长”为由,保护国内市场。作为全世界最有
潜力的中国市场,美国开始采取促进对华出口的措施,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谈判。
奥巴马对华政策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以公平贸易为由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措施,
主要包括不断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向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措
施(从 1995 年至 2010 年 6 月美国发起了 101 起是针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采
取了 79 项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从 2006 年 11 月到 2010 年
12 月美国对中国发起 26 起调查案件)与根据 337 节实施的措施(从 2003 年到 2010
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 101 起针对中国产品的调查)[26]
。
与美国相似,欧盟对华政策的特点是总体政策与具体政策的分离。虽然总体
政策很积极,双方签署了各种方面合作的协议、进行了许多促进合作的活动,可
是为了增加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限制从中国的出口,缩小贸易逆差,具体
政策措施越来越苛刻。由于欧洲国家发展水平高,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检验检疫
标准也高于国际标准,使中国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技术标准主
要涉及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业产品安全、劳保标准、环保标准等,有效地限
制中国商品出口,保护欧盟同类的商品。
随着中国对欧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中欧“双反战争”掀起了一个高潮。主
要的案例包括欧盟委员会对中国铜版纸企业征收双反税、对中国有机涂层钢板征
收的反倾销税与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的的反倾销税。与欧盟发起对中国的“双反”
调查相比,中国虽然可谓克制得多,可是中国政府也开始运用相关手段来保护国
内利益,比如 2009 年对欧盟碳钢紧固件的反倾销调查与临时反倾销;2011 年对从
欧盟马铃薯淀粉的临时反补贴税与 2013 年对欧盟葡萄酒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
查[27]
。从此可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处理贸易问题的经验积累,中国不仅学
会了有效地使用世贸组织机构,而且开始日趋熟练地采取保护贸易措施,维护国
内行业。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8
除了限制中国出口,西方国家采取积极出口鼓励政策。上述的奥巴马《国家
出口战略》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出口跨越活动与出口支持项目(如 export.gov 网站、
进出口银行的“Exports Live!”行动、为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推广出口服务、
联邦出口援助(Federal Export Support Program)、增加出口信贷、增加政府贸易代
表团的数量[26]
。属于美国商务部的美国驻华使领馆商务处的宗旨在于促进中美之
间的贸易往来,帮助美国企业来华寻找合作伙伴与有意进口或代理美国产品和服
务的中国企业配对合适的美方企业,促进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为中国企业提
供丰富的商务资讯等等。欧盟许多国家采取相关的政策,比如英国的英中贸易协
会、中国英国商会(各种支持中英合作与英国出口的项目)与中国工作特别小组;
西班牙的外贸局(ICEX)项目;德国的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ermany Trade & Invest)
项目与 HERMES 出口信贷结构或捷克的商务处(提供捷克商务伙伴搜索服务,支
持捷克出口商进入国外市场与进入捷克市场外国公司)等等[28]
。
此外,2008 年新西兰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是第一个与中国建
立自由贸易关系的发达国家。根据新西兰统计,2007 年 20 亿新元的向中国产品出
口总额与 56 亿新元从中国产品进口总额分别增加到了 2008 年的 25 亿新元与 64
亿新元,2010 年的 48 亿新元与 68 亿新元,2011 年的 59 亿新元与 74 亿新元[29, 30]
。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向中国出口总额从 2008 年的 18 亿美元增加了到 2010 年
的 35 亿美元,2012 年的 56 亿美元与 2013 年的 82 亿美元。从中国进口总额从 2008
年的 42,5 亿美元增加了到 2010 年的 49 亿美元,2012 年的 62,5 亿美元与 2013 年
的 68 亿美元[31-34]
。
2014 年 7 月 1 日中国-瑞士与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实施。根据该协
议,瑞士将对中国 99.7%的出口产品(包括 76,3%农产品)立即实施零关税,中国
将对瑞士 84.2%的出口产品最终实施零关税。冰岛对中国工业品和水产品实施零关
税。除了关税下降以外,中瑞与中冰协定也涉及许多新规则和新议题,具有一定
的示范效应,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展现中国加快建设成为十八大
时提出的“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决心[35]
。
2.1.6 发展中国家对华贸易政策现状
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经济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
快,同时贸易增速也高于全球平均贸易水平。新兴经济体国家主要包括巴西、俄
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也称“金砖国家”(BRICS: 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South
Africa)。随着新兴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国制定了与对外贸易有关的限制进口措施
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对来自中国产品的进口限制更加苛刻。
第二章 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发展趋势
29
巴西是中国第八大进口市场与第九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巴西第一大的出口目
的地,第一大贸易伙伴与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按 2011 年的统计,中国对巴西、俄
罗斯与南非的贸易处于贸易逆差,比如 2011 年,中国对巴西出口总额为 318,5 亿
美元,自巴西进口总额为 526,4 亿美元;对俄罗出口总额是 389 亿美元,自俄罗斯
进口总额为403,5亿美元;对南非出口总额为133,7亿美元,自南非进口总额是161,4.
中国对印度贸易处于顺差,对印度出口总额为 505,43 亿美元,自印度进口总额为
233,75 亿美元。中国是巴西与南非的第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巴西、俄罗斯、
印度与南非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与西方国家一样,为了保护国内企业,新兴市场也经常采用进口限制措施。
比如,在巴西中国低价格服装、皮包、运动鞋等轻工产品销量增长很快,因此巴
西 2012 年宣布目前实施的从价税变为从量税,对具体的产品征收固定的关税。这
个措施有利于保护国内纺织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大程度限制低价产品进口。
印度为了限制中国纺织品与服装的贸易主要采用反倾销措施。中国和印度是
全世界遭受反倾销调查较多的国家,但中国不只是遭受世界各国反倾销较多的,
而且也是遭印度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尤其是金融危机后,针对中国纺织品的
贸易保护主义案件中,绝大多数则是由印度发起的。按 WTO 统计,1995 年到 2013
年对中国发起的 989 件反倾销调查中有 161 件是印度发起的,反中国倾销采用的
717 个措施之中有 129 是印度采用的。
俄罗斯 2012 年加入 WTO,入世前被要求降低关税和开放市场。因此,近年
来,俄罗斯对纺织品与儿童用品的卫生健康环保性标准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同,
南非也采用相当严格的服装尺码统一标准、标签要求与对公共部门纺织品采购的
100%本地化要求。而且,BRICS 国家之中,只有南非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36]
。
相反,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尽量促进对华贸易。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是巴基斯坦。
作为友好邻国与“好兄弟”国家,2005 年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逐渐消除双边贸
易的壁垒。对巴基斯坦而言,这个协议的代价是贸易逆差的增长。由 2006 年的 52
亿美元增加了到 2012 年的 124 亿美元,其中巴基斯坦向中国出口总额从 2006 年
的 10 亿美元增加了到 2012 年的 31 亿美元。目前,巴基斯坦对华贸易政策的重点
是通过出口产品多样化与适应中国市场要求缩小对华贸易逆差[37]
。
2.1.7 对华贸易政策历史演变的总结与重点
最近几十年西方国家对华贸易政策趋势出了很大的变化。演变过程可以分为
四个阶段。第一段是从 1978 年到 1989 年,就是冷战时西方国家开始逐渐放宽对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0
华贸易管制与支持国内企业对华贸易和投资。第二段,20 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快
崩溃,两极格局结束时西方不再需要中国作为亚洲盟友,开始限制中国低价产品
进口,并且表达对中国政府的谴责与要求中国政府尊重人权开始实施多项的经济
制裁。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第三段的开始。那时候中国成为了世界经
济体系的重要成员国,对外贸易开始日益增长。由于入世前针对中国的关税与非
关税贸易壁垒消失或减弱,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允许的保护贸易政策工具(反倾
销、反补贴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变成了许多西方国家对华贸易政策核心。同时,
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潜力,开始积极采取鼓励对华出口与吸引中国投
资的政策。第四段是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实力日益增长,西方国家经济实力下降
的时段,也是中欧与中美“双反战争”的时段。在这同时,西方国家持续在政治
方面表示对中国的友谊,并且尽量促进对华出口。该时段也是发展中国家(尤其
是“金装”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大的时段。有些发展中国家与许多西方国家
相似,在促进对华合作过程中试图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也有许多国家(比如巴
基斯坦)尽量维持于中国友好的关系。
根据新现实主义学派,决定对外政策的因素是某个国家的自身利益,主要包
括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比如,面对苏联威胁时,西方国家支持对华贸易的主要
原因是满足安全利益,因此需要亚洲的大国盟友。苏联解体后不再有危险,中国
对西方国家不再起作用,因此对华的政策变了。可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西方国家不得不支出对华合作。
2.2 波兰与中国产品贸易案例的代表性
波兰对华贸易政策在欧美国家对华贸易政策之中具有典型性,但也具有独特
性。虽然二战以后属于东方集团(也称为苏联集团),波兰转向西方的趋势很明显。
它是东欧剧变最早出现的国家,换言之,波兰就是中东欧国家由斯大林模式社会
主义制度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动力。1989 年摆脱苏联共产统治以后,
波兰成为了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并且越来越向西方靠拢。
波兰加入西方国际组织很明确地反映它从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到西方国家逐渐转
变的历程:波兰是世界贸易组织与民主共同体(CD)的创始成员国,1991 年加入
欧洲委员会,1996 年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9 年加入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NATO),2004 年加入欧盟,2007 年加入申根区。从此可见,从 1989 年
以后,波兰对华贸易政策在西方国家对华贸易政策之中具有典型性。
可是,在作者看来,波兰不只是西方最东边的国家,也是东方最西边的国家。
从 1945 年到 1989 年属于东方集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波兰的政治与经济有一
第二章 西方国家对华产品贸易政策发展趋势
31
定的影响,使波兰与美国和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波兰的案例十分特殊,
非常有趣,并且它不仅对西方国家具有启示性,而且对全世界各国对华贸易政策
也会有价值。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2
第三章 波兰对华产品贸易政策
3.1 波兰对华政策发展历程
3.1.1 二战至 1989 年波兰剧变波兰对华政策
中波两国的历史十分相似。和中国作为历史上世界强国相似,波兰 14、15 世
纪出现鼎盛时期,16 世纪成为欧洲强国,只是到 18 世纪才开始衰落。1772、1793
和 1795 年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从地图上被消灭,1918 才恢复独
立。二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年前,社会主义的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
无怪,波兰与中国,虽然两国的地理距离很长,表面上完全不同,但始终相互尊
重,友谊关系的历史悠久。可以说,波兰是新中国的老朋友。
波兰 1949 年 10 月 5 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首批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之一。两天后,10 月 7 日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从此以后,波兰一直是新中
国在中东欧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50 年代,中波各个方面加强合作,尤其是文化
合作与积极高层访问进入到顺利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经济合作方面具有代表性的
例子是 1951 年 6 月 15 号成立的中波轮船公司(CHIPOLBROK),到今天繁荣发展
成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从 50 年代末起,随着中苏关系逆转与中国开始实施“大跃进”政策,中波关
系也日渐疏远。可是,波兰仍坚持反对“两个中国”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
法席位的立场,中国仍坚持支持波兰维护主权的立场。到了 60 年代伊始,随着中
国“大跃进”政策造成国内问题的提升,中波高层往来与中波贸易逐步中断。波
兰政府,尤其是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对华国内政策的批评很严重,两国在经济、
社会与外交政策的立场完全不同。中国进入文化大革命以后暂停了所有对外关系,
1967 年波兰大使被撤职。
70 年代初,中波关系有所松动,恢复了大使级关系,可是到毛泽东去世之前
(1976 年),没有大的改变。直到 1978 年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政策出现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波关系又开始走向正常化。
80 年代初波兰发生反对苏联式共产政府统治的“团结工联”全国罢工浪潮以
后,1981 年 12 月 13 日波兰总理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颁布了戒严令。波兰面对
苏联军事干涉危险时,中国是主张波兰问题应在符合波兰人民利益的基础上,由
波兰人民自己解决,坚决反对苏联干预。1981 年以来,美国开始对波兰人民共和
国实行经济制裁,中国三次以长期无息贷款方式向波兰提供猪肉和以低息贷款方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Proceso lectoescritor
Proceso lectoescritorProceso lectoescritor
Proceso lectoescritorNai Von Cake
 
Primer dia de clase escolar 2014
Primer dia de clase escolar 2014Primer dia de clase escolar 2014
Primer dia de clase escolar 2014Eiarcoiris
 
Semiotics
SemioticsSemiotics
Semioticsydouieb
 
IPS Amazônia : Personal Rights
IPS Amazônia : Personal RightsIPS Amazônia : Personal Rights
IPS Amazônia : Personal Rightssocprog
 
Batman picture slideshare
Batman picture   slideshareBatman picture   slideshare
Batman picture slidesharekendellburgess
 
Kode akses 4bc6cf
Kode akses    4bc6cfKode akses    4bc6cf
Kode akses 4bc6cfAbee Dhyy
 
Yoga Teacher Training in India
Yoga Teacher Training in IndiaYoga Teacher Training in India
Yoga Teacher Training in IndiaApar Yoga
 
Presentación 1º retos matemáticos
Presentación 1º retos matemáticosPresentación 1º retos matemáticos
Presentación 1º retos matemáticosrebkblanco
 
Web 2.0 wieland escobar.cmap
Web 2.0 wieland escobar.cmapWeb 2.0 wieland escobar.cmap
Web 2.0 wieland escobar.cmapWielandEscobar
 
Apresentação movimento solidário - TICCP
Apresentação movimento solidário - TICCPApresentação movimento solidário - TICCP
Apresentação movimento solidário - TICCPMarta Redondo
 
Terminos referencia Encargado de Comunicación
Terminos referencia Encargado de ComunicaciónTerminos referencia Encargado de Comunicación
Terminos referencia Encargado de ComunicaciónAlexander Perdomo
 
Convocatoria nivel básico 2 inglés septiembre 2014
Convocatoria nivel básico 2 inglés septiembre 2014Convocatoria nivel básico 2 inglés septiembre 2014
Convocatoria nivel básico 2 inglés septiembre 2014eoihelen
 
Pp gráficos marta redondo
Pp gráficos  marta redondoPp gráficos  marta redondo
Pp gráficos marta redondoMarta Redondo
 
Afiche 19 07-14
Afiche 19 07-14Afiche 19 07-14
Afiche 19 07-14doctorando
 

Viewers also liked (20)

Quantas vezes
Quantas vezesQuantas vezes
Quantas vezes
 
Test coaching
Test coachingTest coaching
Test coaching
 
Proceso lectoescritor
Proceso lectoescritorProceso lectoescritor
Proceso lectoescritor
 
Primer dia de clase escolar 2014
Primer dia de clase escolar 2014Primer dia de clase escolar 2014
Primer dia de clase escolar 2014
 
Semiotics
SemioticsSemiotics
Semiotics
 
IPS Amazônia : Personal Rights
IPS Amazônia : Personal RightsIPS Amazônia : Personal Rights
IPS Amazônia : Personal Rights
 
computacion
computacioncomputacion
computacion
 
Batman picture slideshare
Batman picture   slideshareBatman picture   slideshare
Batman picture slideshare
 
Datos sobre el TI
Datos sobre el TIDatos sobre el TI
Datos sobre el TI
 
Kode akses 4bc6cf
Kode akses    4bc6cfKode akses    4bc6cf
Kode akses 4bc6cf
 
Yoga Teacher Training in India
Yoga Teacher Training in IndiaYoga Teacher Training in India
Yoga Teacher Training in India
 
Presentación 1º retos matemáticos
Presentación 1º retos matemáticosPresentación 1º retos matemáticos
Presentación 1º retos matemáticos
 
Web 2.0 wieland escobar.cmap
Web 2.0 wieland escobar.cmapWeb 2.0 wieland escobar.cmap
Web 2.0 wieland escobar.cmap
 
Fundo background 2
Fundo background 2Fundo background 2
Fundo background 2
 
O patrimônio
O patrimônioO patrimônio
O patrimônio
 
Apresentação movimento solidário - TICCP
Apresentação movimento solidário - TICCPApresentação movimento solidário - TICCP
Apresentação movimento solidário - TICCP
 
Terminos referencia Encargado de Comunicación
Terminos referencia Encargado de ComunicaciónTerminos referencia Encargado de Comunicación
Terminos referencia Encargado de Comunicación
 
Convocatoria nivel básico 2 inglés septiembre 2014
Convocatoria nivel básico 2 inglés septiembre 2014Convocatoria nivel básico 2 inglés septiembre 2014
Convocatoria nivel básico 2 inglés septiembre 2014
 
Pp gráficos marta redondo
Pp gráficos  marta redondoPp gráficos  marta redondo
Pp gráficos marta redondo
 
Afiche 19 07-14
Afiche 19 07-14Afiche 19 07-14
Afiche 19 07-14
 

Natalia Kosana Goldysi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