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大道續詮
目 錄
• 懿詔
• 欽差大臣諸葛上相 降
•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 第一章 正信與迷信
• 第二章 通神秘解
• 第三章 主宰
• 第四章 一貫信仰即力量
• 第五章 先天性,後天命
• 第六章  懺悔與祈禱之重要性
• 第七章 修天道應富救世精神
• 第八章 以水喻道
• 第九章 體用導引
• 第十章 打破內外差別
• 第十一章 斬荊斷欲
• 第十二章 心的分類(上)
• 第十三章 心的分類(下)
• 第十四章 如何超越天人合一及偏見
• 第十五章 潛能之鑰
• 第十六章 如何革除心齋的缺失
• 第十七章 心印的分類
• 第十八章 印心
• 第十九章 中
• 第二十章 無極
• 第二十一章 總論
• 跋
懿詔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6 年 6 月 24 日 歲次丁亥年五月
初十日
1
聖示:恭接無極懿旨暨金闕玉詔,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
外接駕,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欽差大臣董仙姑 降
詩曰:往來鸞輦不知秋,天上人間一箇愁,
   夜夢可曾還寄客,苔痕屐齒玉墀留
聖示:宣讀無極懿旨,神人持香恭立接旨,不得失儀!
    欽  奉
無極皇母大天尊懿旨曰:
嗟呼!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之,不可以為道也。靈兒降世,受氣稟
所拘,物欲所蔽,良知良能庶幾由明轉暗,導致異端蠭(ㄈㄥ)起,群
魔亂舞。娘恐迷子失足誤道,卅年來屢屢降鸞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以
文淺意明之道理,喚醒迷兒。如今,迷者愈迷,悟者自悟,徬徨左右者,
無圖索驥,離經叛道,誤入歧途。是以,毅然暫停《老母懿訓》之連載,
以續《天道奧義》、《道心祕藏》,另著《大道續詮》一書,訂自丁亥
年荔月初九日,每逢該月第四禮拜日降筆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為期二
年完成,作為凡間唯一「無極證道院」慶成二十五周年紀念書,更誌為
「鸞友雜誌」發行壽世四十周年之獎勵。至盼諸靈兒,體會素懷,一本
初衷,護持精進,早日悟道,理天團聚,以免老淚縱橫。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丁亥年蒲月旬日
欽差大臣諸葛上相 降
詩曰:大命皇皇直轄堂,三曹普度睹恩光,
   斯文牖世金篇著,勵志輸誠慰母娘。
聖示:宣讀玉詔,神人恭立接旨,不可失儀!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之為念。甫奉 天母至尊無極皇母懿旨,
提筆詔示,未語淚先流,乃深體 老母倚門倚閭,度原兒心切之殷盼。
並訂自丁亥年荔月初九日,開著無極天書《大道續詮》,懿駕親臨南天
直轄武廟明正堂,降鸞於正鸞聖化筆王生晟鑌,期以喚醒迷頑。然而無
極天書降世非比尋常,是以,敕命下列諸卿任護駕神,不得有誤。
2
敕命 精忠武穆王岳卿任正護駕司神
敕命 桓侯大帝張卿任副護駕司神,率領三千御林軍護衛
無極天書《大道續詮》頒著期間特再派命神祇
敕命 述聖子思任校正總司神
敕命 南海觀世音菩薩任賞善總司神
敕命 南宮孚佑帝君任罰惡總司神
敕命 豁落靈官王天君任督理鸞務總司神
敕命 九天司命真君任司禮神
敕命 南天福德正神任馳聘神
敕命 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關平太子任督理堂務總司神
 以上派命,務希各盡厥職,書成之日,論功昇賞,勿負
 朕意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丁亥年蒲月旬日
欽差大臣諸葛上相 降
詩曰:大命皇皇直轄堂,三曹普度睹恩光,
   斯文牖世金篇著,勵志輸誠慰母娘。
聖示:宣讀玉詔,神人恭立接旨,不可失儀!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之為念。甫奉 天母至尊無極皇母懿旨,
提筆詔示,未語淚先流,乃深體 老母倚門倚閭,度原兒心切之殷盼。
並訂自丁亥年荔月初九日,開著無極天書《大道續詮》,懿駕親臨南天
直轄武廟明正堂,降鸞於正鸞聖化筆王生晟鑌,期以喚醒迷頑。然而無
極天書降世非比尋常,是以,敕命下列諸卿任護駕神,不得有誤。
敕命 精忠武穆王岳卿任正護駕司神
敕命 桓侯大帝張卿任副護駕司神,率領三千御林軍護衛
無極天書《大道續詮》頒著期間特再派命神祇
敕命 述聖子思任校正總司神
敕命 南海觀世音菩薩任賞善總司神
敕命 南宮孚佑帝君任罰惡總司神
3
敕命 豁落靈官王天君任督理鸞務總司神
敕命 九天司命真君任司禮神
敕命 南天福德正神任馳聘神
敕命 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關平太子任督理堂務總司神
 以上派命,務希各盡厥職,書成之日,論功昇賞,勿負
 朕意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丁亥年蒲月旬日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6 年 7 月 22 日 歲次丁亥年六月
初九日
聖示:恭接 母娘懿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鐵騎三千護駕來。威儀四震六韜開。
   鋒藏尺劍君曾試。莫犯蒺藜賞賜該。
聖示:吾奉旨詔隨扈懿駕,再降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雖備有御林軍三
千,然而大命皇皇吾責非輕,是以,頒佈禁令、賞律,以期三曹共鑒,
勿犯!
禁令:
一、天母至尊無極老母自丁亥年荔月初九日起,懿駕降臨南天直轄武廟
明正堂,降筆著作《大道續詮》無極天書一部,方圓一百里內之眾神祇
如聞御林軍號角聲,應列班恭接與恭送懿駕,至是書著完為止,不得有
違,違者嚴罰。
二、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日時,方圓一百里內,邪神魔鬼不得進入,
觸犯慈顏,亦不得驚擾陽民,違者試嘗吾斬妖劍。
三、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日時,方圓一百里內,冤魂不得報冤,應化
干戈為玉帛,如經地方神祇查究,違者打落阿鼻地獄,永不超升。
4
四、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日時,方圓一百里內,陽民不得聚眾滋事,
違者消減其陽壽。
五、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日時,方圓一百里內,病魔不得殃民,俾使
患病者精神得以爽朗,共沐 老母慈暉,違者難逃降魔杵下。
賞律:
一、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日時,凡有犯過錯之世人,能衷誠悔改,自
新做人者, 老母准予抹其前過,並賜予善報。
二、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日時,特褒揚:國之忠臣、家之孝子,增添
其福祿壽算。
三、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日時,特准勤修天道者早日得道,靈性光明。
四、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日時,凡有孝心立願印贈《大道續詮》無極
天書,造功叩求其已故父母或其祖先之冥福者,一律准予超升,荐入無
極證道院潛修。
五、天母至尊無極老母降駕日時,凡世人立願印贈《大道續詮》無極天
書,造功立德叩求其父母康壽者,或叩求改運消業、解除病殃者,視其
輸誠酌予添福壽,解除業殃。
六、凡有叩求者,應向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立疏焚呈轉稟。
以上宣佈天下周知
又示:恭迎 老母親臨,神人俯伏,不得有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昨倚松窗日漸明。遙憐九六路難行。
   雪山海畔扶鸞輦。續演真銓語眾生。
又示:應運著造《大道續詮》今日為娘親臨作序。
自序
5
道乃形而上,不可以言語道盡,須由生活契入而體悟之,所謂「上士學
道體之於身,中士學道索之於言,下士學道求之於術,學者多而成者少,
良由道在邇而求諸遠也。」誠哉是言,修道即生活,即改善生活品質,
倘若一味追求方術,生活則易顛倒妄想,失去修道基本精神。
  《大道續詮》頒著旨欲以淺白文字,引領諸兒女契入「道」之最終
歸宿,由道之變化解脫肉體枷鎖,在數十寒暑中,透過環境之不安,人
心之浮動,邪說之異起,斷迷而生信,轉識而成智,倘若沉淪外惑,踐
履方術,則已遠離正道,遠離正道即與生活脫節,離群而劃地自限也。
  修道之謂教,教者即是將道加以修持,諸兒女既受氣稟所拘,難免
受物欲所蔽,因此非生而知之,是以故,應由學而知之趣入大道,此乃
本書之義之旨也。深盼諸兒女莫因本書流於說理而煩枯燥,倘能字字咀
嚼,篇篇研味,時日漸久,必然如飲佳茗,回甘生津。
  本書之降世乃為墨仙子奉旨著造《天道奧義》、《道心秘藏》之後,
由其子聖化筆續傳慧命,克紹箕裘而為娘分憂解勞,傳佈大道福音,以
成修道學真之勝義妙諦,啟迪眾靈兒進道學修之契機,是以,著書之初,
聊述數語是為序。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序於 無極證道院武廟明正堂
天運丁亥年荔月初九日
第一章 正信與迷信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6 年 8 月 26 日 歲次丁亥年七月
十四日
聖示:恭接 母娘懿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迢迢雲路赴中州,護駕金湯未敢休,
   老母親臨揮玉筆,生花善誘解鄉愁。
聖示:恭迎 老母懿駕臨堂,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6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瓜藤豆蔓競疏棚,肆虐狂風未肯晴,
   雨霽蛙鳴催斷景,重溫濃密續金莖。
又示:開著《大道續詮》。
第一章 正信與迷信
無極老母曰:
道乃天地萬物之根本,孕育三才,觀之在前,卻神妙莫測,若非明師指
點玄竅,無法知其本來,而邁還原之路,所以明師之尋求,當以正信和
迷信以資判別。
信是一種力量,啟發之力量主要在「明」,所謂:明白四達,即以無為
為本,有用為用,大澈大悟,不啻於明鏡高懸,無一物可以藏匿,而達
到常明常覺的境界。然而如何啟信,則應知四點道理:
一、去蔽生信:每人都有蔽,比如:烏雲遮日,自然黯淡無光。蔽即是
欲,蔽重則其欲重,然則,蔽不容易消退,卻可能遮蔽良知,良知既隱,
黑白混淆,指鹿為馬,是非顛倒,不去蔽,如何啟信。
二、致知了義:每人都有良知,不過需要刺激及引導,才可以重新跳躍。
致良知當博學,如由古今聖賢的歷史和著作,研閱而得知識,學習其言
行規範,以知識及規範可以致良知,當然亦可由心之澄澈起始。
三、慎思無礙:對於宇宙人生的問題,當要慎思之。神秘的道理,不是
端憑一片模糊的梗概,就可稱之真知灼見。真理存在深遠的去處,它的
來龍去脈,必須沉潛的思慮,由靜中才可得到。
四、神啟恆明:神啟是一種靈感,靈感不是鬼神的專利,而是精神的一
種現象,到達某種程度自然有之。可能很快,可能很慢,亦有可能終無
神啟靈感,但有神啟者,其信心必是堅固的。
何謂迷,迷是糊塗,凡迷信之意識多屬不清楚,所以容易亂性。
迷是一種惑力,對於真理無法通澈了悟,因此易造成:
7
一、欺騙:欺騙即糢糊真理,佈教者應將真理事實傳遞,倘有欺騙之心
態,天地難容。
二、愚昧:佈教者無心欺騙,但是對於大道的勝義理諦,無法深邃知解,
所以對求道者支吾其詞或曲為解說,導致愚昧也。
三、災禍:歷史的洪流可以清楚見證,許多災禍起源迷信宗教,導致民
生凋零,民心失信,這些都是修道迷亂之結果。
宗教與修道有其密切關連,信則堅志,迷則意靡,是以修道要正信,不
迷信。
第二章 通神秘解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23 日 歲次丁亥年八月
十三日
聖示:恭接懿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其餘神
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號聲關道戌征人。蘆草空桑伴老臣。
   豪志堪誇平陣線。無因荒景患情貧。
又示:恭接 老母臨堂,神人俯伏,不得有違!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青公膏沐鳥鳴深。薄霧羞遮翠竹林。
   日出玉牆寒駕起。斜陽伴我舞鸞音。
又示:續著《大道續詮》。
第二章 通神秘解
無極老母曰:
  神是一種境界,是靈體,不是易敗易腐的肉體輕易可以遇見。因為
神脫離肉體已不受矛盾輪迴的支配而循其自然,故曰:「神者,伸也」,
莊子言之為「懸解」。每個人都可以通神,但如何成神,端憑修功累德
基礎而竟其功。
8
  道先天地而生,神、鬼、人不過是道的一種變化。老子云:「以道
蒞天下,其神不鬼。」天地萬物由「道」而衍,所以要反璞歸真,猶如
諸兒女一心意欲想回到母體的胞胎一般。因此應先認識通神的種類,所
謂易云:「原始要終」就是這個道理。
通神種類有四種:
一、靈感:靈感是靈性的溝通,比如對某事感到困惑,突然茅塞頓開,
瞭解其中道理,這是每人都有的靈感。因為靈感是自然的潛能,只要阻
隔假相及解脫時空的束縛皆有可有之。
二、啟示:啟示與靈感不同,靈感是每人與天俱來的天賦,啟示卻非人
人可得到,但只要「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因此欲得啟示,
應有靜功修養或於默禱、夢兆達於至誠之中才可得到,如文王、太公卜
卦之例。
三、神話:每人皆可與神對話,只是人為肉體,神為靈體,頻率不對稱,
所以只有單方面祈禱而得不到神話,若非透過信神或乩生心法,與神對
話的奇蹟並非垂手可得的。
四、顯神:不是每人都可以遇見神蹟,因為誠信篤直的意志不足,倘可
堅定志向,凡修練至某一境界,神亦可與之對面或直接顯示神蹟於人身。
譬如:耶穌復活於老人身,乃其靈性清明,意志強烈及靈訊對稱之故。
如何通神?這與修養及天命有關,但是天命不是人人皆有,所以要有透
過修養反璞歸真的意念,如道家真言、咒語、符籙亦可召感神靈,但欲
臻此境界仍須依法而修,始有其術可通。
那麼通神要修養什麼?修養貴在克己及救世。克己則明,救世則光大,
設若只克己而不救世,則其靈性雖明卻不遠大。
那麼通神該如何起始?即是將所學的道德「思想」化為實際「行動」,
並發大願心,庶可驚天地動鬼神。簡言之,則是力行內聖外王而已。
9
第三章 主宰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6 年 10 月 28 日 歲次丁亥年九
月十八日
聖示:恭接 母娘懿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世亂多愁阻道行。皇皇大命責非輕。
   三千士卒妖氛掃。護駕皇娘醒眾生。
聖示:恭迎 母娘懿駕,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詩心靜久淚潸然。寂憶靈兒幾個還。
   試撰天書頻教化。宏開覺路盼愁蠲。
又示:續著《大道續詮》。
第三章 主宰
無極老母曰:
  道是宇宙的主宰,乃因萬法歸宗,萬法歸道。宗者,道也,一也,
一即為主宰。然而萬法為何歸於主宰?則可由形象觀點與存在性兩方面
深論之。
一、形象觀點:諸兒女心理因各寺廟叢立神像,遂認為神是有形的。然
而溯自上古時期,都城中有「太廟」供奉神主牌;有「太社」立長石塊
象徵土地;有「太稷」埋穀類而祭祀;周朝立「尸」擇族中兒童,美其
衣冠,高居木桌,象徵祖先祭拜,都無有神像的存在。然而無有形象,
便否定神的存在?值得思量。迨至佛教東來影響,而欲以有形之像堅定、
安定眾生的信念,做為人之本體的「性」,成為道德見賢思齊的對象,
呈現永生、光明、平等的宗教意義,是以各教宗脈紛紛效尤,流傳至今,
便產生形象的觀點。偶者,二人,如其原神也。原來佛教不談宇宙主宰,
而其他各教均言主宰,如基督教之耶和華、回教之阿拉,所以眾生言主
宰有人形,但實非如此。老子云:「大象」,大象無象,如必須論象,
則應以宇宙之大,喻為主宰的形象。
10
二、存在性:易云:「神無方」,因其無所不在,如有所在則為有限,
有限則有空間論,但主宰無所不在,強論之可譬喻為網。老子云:「天
網恢恢,疏而不失。」孔子云:「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又云:「莫
見乎隱,莫顯乎微。」但皆只說明其廣大,仍無法囊括全貌。所以要明
無所不在的存在性,則需由宇宙的本體「道」來了解。道,無聲無味,
無形無象,在萬有之先,不可名卻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在無形中構成萬
物依循的軌跡。而以無極而論,無極是太極,是雞子,但這些名詞都是
假名,看似有,實則無,不過是象徵無邊的大虛空而已。唯識有云:諸
法無有,莫執法我,欲見真我,需了空寂,一切表象,俱非真相。但為
使眾生知所了義,乃施設名相,卻導致習氣成執。所以莫因印證主宰的
存在而產生依侍;亦莫因印證的名相為假象,而視之無有也。
  總而言之,主宰以無形、無象、無邊、無際的方式存在,為使修子
明白而歸有形,為使修堅信而歸於名。所以天道以「無極」與「大道」
連用,以「無極大道」喻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喻為修子信奉的主宰,都
是有其脈絡可循的。宇宙要有主宰,祂的變化才有規律,若宇宙無主宰,
則將毀滅。乃因宇宙間一定有不變者,而後才能變,如完全變,則不可
能再變。譬如:道家動靜、陰陽、相生相成即是此理,因此道不變,道
是神,是宇宙的主宰也。
第四章 一貫信仰即力量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6 年 11 月 25 日 歲次丁亥年十
月十六日
聖示:恭接懿駕,命本堂城隍五里外,命本堂福神十里外迎迓,其餘神
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護駕郊來駐馬觀。重樓林立欲爭瀾。
   幾人識得皇娘意。勤把真銓普世刊。
聖示: 母娘臨堂,神人俯伏,不得有違!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閒賦詩情遣意聊。鳥窺戶牖笑塵驕。
11
   案敲枝末驚千翅。想是知心詣聖朝。
又示:娘今日續著《大道續詮》,待書締著完竣滿望諸兒女廣為普化,
方不白費為娘之苦心。
第四章 一貫信仰即力量
無極老母曰:
  信仰是精神及思想集中一點而來的,信仰之所以不是迷信,乃因有
它的目標及歷史背景,透過理論上的實踐,而達成外在遵循道德之軌跡,
內在澈底澄淨自己的生命。然則一貫之信仰誠非易事,蓋因信仰是鍛鍊
成道的力量,而將此力量集中成為至誠,方可以清白生命反璞歸真,亦
即返回無極天家也。
  諸兒女在修道的過程,遇有魔考而易生信心動搖之現象,乃因其信
仰的力量不足的關係。力量為何不足?蓋因諸兒女認為信仰充其量不過
是一時的熱忱,而不是一貫的信仰,所以當熱情消失,則無法轉變信仰
的力量為至誠,進而成道。信仰為何要轉變?蓋因信仰如迴圈,迴圈就
是要修持圓滿道德為最終目標,當迴圈一旦缺角,即是因信仰的衝動消
失或者修持執著於德目的學習,則無法實踐道,使生命圓滿,終因缺角
而退志也。因此諸兒女要有一認知,信仰宗教的對象是道而不是人,道
沒有私心,更沒有衝突。
  世間有諸多法門,道理也是千宗萬脈,莫衷一是,倘若因信仰法門
而挑三揀四,則不易成道。同理而言,若因千宗萬脈而博採群倫,終將
流於不能精通而疏誤、抵觸,功虧一簣,難以成道。所以信仰不可以複
雜,要至誠專一而訓練為成道的力量。娘今特以《列子.黃帝篇》為例
證,開悟修道的諸兒女:
  春秋時期,有范子華者,性俠義且好廣交,一日,其二名門客出遊
寄宿於商丘開之農厝,閒談及其主子華,聲威及好義心腸如何了得。商
氏聞之即興起投靠的想法,洽詢門客卻遭譏諷自不量力,且戲謔商氏,
因而要求由高台躍下,以證明投靠之節決心,不料商氏竟從之,且無有
受傷。爾後尚要求商氏入水淵,出火窟竟皆毫髮無傷,旁人聞訊皆道商
氏有法術護身,商氏駁而言其無有法術護身,僅以一心投效為念,心無
旁鶩,因此不受偽物所傷。但如今回想水火無情,心生恐懼,害怕喪命,
勝於至誠,竟將水火視若最懼怕之物。
12
  商氏之所以高台躍下而不傷,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乃其心達精誠
而不為外物所囿。換言之,諸兒女入道修持,倘若效習商氏精誠一貫,
打破障礙,必有奇蹟產生;蓋因心一則神凝,神凝則至誠,所謂至誠如
神,即已接近無極天鄉之境界也。
第五章 先天性,後天命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6 年十 12 月 23 日 歲次丁亥年
11 月 14 日
聖示:恭接 母娘懿駕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
迓,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森森斧鉞列班前,赫赫軍威震陌阡,
   降筆明堂扶大雅,發聾啟聵澤無邊。
聖示:恭迎 母娘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孤松勁節向誰邀,啼鳥棲枝迭噪囂,
   傲對虛名沽不屑,榮枯至性淡然超。
又示:續著《大道續詮》。
第五章 先天性,後天命
無極老母曰:
  天所賦予人之生命是一樣的,不過生命不能使人為善或去惡,如果
使人都為善,世界上便沒有善惡可言,然則世界上確實有善惡之分別,
當可由太極之動看出端倪。
  太極之動有兩種力量,一為陰,一為陽,所謂:「一陰一陽之謂
道」,又「反者,道之動」。是以,以陰陽統天地而論,道動必有矛盾,
如果沒有矛盾,宇宙則庶幾止息也。譬如:「乾坤其易之蘊矣,乾坤成
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乾坤或幾乎息
矣。」乾坤即陰陽,為二大矛盾,然則其本質上無有善惡可言,其之所
13
以有善惡,乃「意」之用所致。意,就像一個點,稍一不慎,則容易淪
為惡途。
  生命彷彿「核心」,外圍有其「意子」,人之一切思想,猶如意子
的排列而產生善惡,比如誠意、正心、修身即是意子良善的排列,由點
而線再面,點是意、線是心、面是身。然則在其生命的本質之中並無善
惡,善惡之由來乃由外力使核心失控所致。比如:內分泌及腦電波跟人
身的關係,內分泌因外感而分泌,腦電波亦因外感而放射,雖然都是反
射作用,但是外感卻佔其重要的影響。是以生命核心失去作用乃受極大
外感而破壞,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也。就是因此,諸兒女對於性命
之本質及生命的活動,經常混淆,而有性善、性惡之辯。
  性命是先天道之靈性,生命是後天道之肉體,皆是由意產生生命的
善惡。所以修其性善須由性命雙修起始,而性命雙修貴乎一心,心不在
內亦不在外,是無所不在,且心不是形體,亦非原始就有,而是隨
「化」而生。化之範圍有力、境、感、習。力之大小;境之優劣;感之
內外;習之短長,在在是化為「心地」善惡的變數。所以要使生命純靜、
性命至善,非由修持天道不可得其妙也。
第六章  懺悔與祈禱之重要性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27 日 歲次戊子年 十
二月二十日
聖示:恭接 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日漸四垂冑甲輝,妖氛平靖志無違,
   恭隨母駕明堂降,慈語蒼生句有機。
聖示:恭迎 母娘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松窗遠眺木扶疎,誰道寒霜朽翠株,
   堅志安貧修德業,熱腸亮節煖歸途。
14
又示:著書,述「懺悔與祈禱之重要性」。
第六章  懺悔與祈禱之重要性
無極老母曰:
  人自何處來,便想往何處去,語云:未生之前我是誰,來生之後誰
是我。所以諸兒女皆想以神人合一,由見素抱璞之至誠方式回歸無極仙
家。不過人身皆有患,所以對於定、靜、安、慮、得之虔誠信仰,持恆
日課,發心救人的目標,往往三分鐘熱度即又懶性復萌。因此為娘藉今
日乃丁亥年最後降筆,以「懺悔與祈禱之重要性」,作為迎新去舊之勉
語。
  宇宙是一大生命體,人居其中為小體,生命體之運行必須按其軌道,
所以一旦離經叛道便要立即矯正,而這矯正的動力便是懺悔。懺悔不可
流於形式,而須自覺忘我,乃因一切阻礙不是由外界產生,而是在執我。
有我便自私,自私則易受物欲所役,既然視假為真又如何回歸正軌,找
回真我呢?因此懺悔是真性流露,擺脫自我而新生。為何要新生呢?蓋
因人乃帶業轉生,倘若無法擺脫夙業枷鎖,豈有自由可言,所以至誠勇
猛懺悔者,必然因為解脫痛苦得到喜悅,喜極而泣;不過,懺悔後新生
則如初生嬰兒般,必須養成,而這養成階段就是祈禱的重要性了。
  祈禱是修養「定」的簡易方法,一個至誠祈禱者,在其祈禱時必然
心無雜念,且聽不到外界的聲音,這與靜坐的目的相同,皆是達到萬籟
俱寂、一心澄空的境界,只是方式簡易多了。祈禱又如何應驗呢?主要
依專誠一念而感應。何謂感應?依科學論感應如磁力及萬有引力,當電
的陰陽產生感應,便有作用力發生;不過這一作用力之大小因人而異,
抱負大、修養深、志趣堅定者感應則大,且淨化心靈之程度深;乃因至
誠通神,心念動,神靈感而遂通,那麼祈禱者何敢再作惡,所以心靈因
祈禱隨之淨化也。
  總而言之,虔誠懺悔與祈禱者沒有不虛心的,懺悔是自己認過而深
切反省,而祈禱是減罪的手段;但是懺悔是知過能改,所以早上懺悔,
晚上作惡,懺悔與祈禱,便易加深罪業有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15
第七章 修天道應富救世精神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2 月 24 日 歲次戊子年正月
十八日
聖示:恭接 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恭接懿駕,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郊堤花艷鬧紅塵。蝶舞爭妍語四鄰。
   明正鸞堂迎母駕。普施兩露喜逢春。
聖示:恭迎 母娘降鸞,神人伏俯,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管城幾筆畫春華。萼瓣香連獨脫枒。
   冶艷離枝終敗落。客鄉修子莫驕誇。
又示:續著《大道續詮》。
第七章 修天道應富救世精神
無極老母曰:
  克己在於明明德,能夠達到克己的功夫者,其德近於聖賢,但是仍
未達到化境,乃因克己僅略符合後天道之道心,必須輔佐救世精神,才
可由人道、地道進階於天道也。
  救世是盡其一己之力幫助他人,也就是說自己需要先培養一定的能
耐,否則救世欲登天梯之程序則本末倒置,意即須先勤修人道方可晉級
天道。例如:一個經濟困窘的修子,雖然念茲再茲皆是大道,但卻執著
於財施功德,所以經常怨嘆大道坎坷難行,這個例子就好比修道無法按
步就班,由人道起始而欲逕由天道開始,如此修法可否成道?答案呼之
欲出。所謂人道,乃善盡道德,以及現實面之圓滿。修道救世雖然是種
犧牲奉獻,不過不可超越自己的能力底限,只要秉持「盡己最大的努
力」則可。
  修道是精神的鍛鍊,克己是使精神淨化的動力,救世乃兼化精神的
泉源,由淨化再兼化之功德才能廣大。那麼如何使淨化及兼化都俱備呢?
老子曰:「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什麼是為眾人之所惡呢?就是
16
損己利人。倘若諸兒女皆可以損己利人之功夫修道,勞苦越大,其精神
的擴展也越大,欲成仙為佛則不難矣。
  既知損己利人的救世精神,更該探討如何使救世精神宏大,其實其
基礎建立在良能之上,良能乃本來固有,只是諸兒女不解啟發之法,良
能主動、尚力,其鑰匙在於堅定的願心。 以古昔岳飛及文天祥為例,彼
等忠臣義士,立志於忠義,而忠義乃道德之一,有此志趣方有捨身就義
之動力,所以道德是舖平良能道路的基石,這就是啟發良能之法。換言
之,即樹立志向激起良能前進,而志向的標的在道德,志的本身有良能
在其中,所以循其志向邁進,良能自然啟發。
  精神為良能之一部份,但不代表全貌,所以精神的修養是肉體的放
射線,不是良能的修養;良能的修養在於先克己而後救世,意即先人道、
地道而後天道也。
第八章 以水喻道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3 月 23 日 歲次戊子年二月
十六日
聖示:恭接 母娘懿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後駕!
御林軍副主帥張 降
詩曰:金戈鐵馬四方征。氣壯外仇孰與爭。
   依舊山河名誌史。功勳莫若母娘聲。
聖示:恭迎 母娘,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東風拂面醉人心。日暖群芳萬里林。
   柳岸閒鷗雲翅舞。招來春水潤元音。
又示:著書《大道續論》。
第八章 以水喻道
無極老母曰:
17
  逝者如斯,不捨晝夜,乃孔子於川上興嘆流水不息,一去一返,無
始無終,反覆循環,萬物相與之而生生不息。水德不捨日夜猶如道體之
運行,所差別者乃水可目睹,道以體察,但一隱一現,其理同也。
  道與水在天地間不息運行,舉凡富、貴、貧、賤者均離不開水的孕
育。既然道與水跟生活息息相關,則應徹底了解其特性,今提二點與諸
兒女討論之:
一、水之波浪:水之運行難免遇有風吹或阻礙而興波浪,這就好比諸兒
女生活在道中有其吉凶休咎之關係,不過吉凶休咎都是幻象,乃因波浪
起伏是無常;然而有者欲擺脫痛苦,逐漸受殘酷的波浪吞噬了人性,淹
沒了道德,所以明智者視吉凶休咎於無物,自然安貧樂道也。
二、水不止息:開天闢地以來,水即不息流行,諸兒女在其中載浮載沉,
難免受因果干擾,所以易興發出世的想法而尋求休息。但是出世並無法
擺脫輪迴因果的巨輪,因為人在道中,道與水不停流轉,寒去暑來運轉
不止,那麼如何解脫呢?俗云:抗拒它不如接受它。
娘再舉二項深論之。
一、天人合一:以日月星辰為耳目,以大地山河為肢體,藏天下於天下,
天下既都是我,又何有生死和利害之憂呢?
二、民胞物與:宇宙是一整體,眾生在其中就是同胞,同胞則應以慈悲
心、博愛心兼容並蓄;再加上天人合一的概念,萬民是我,萬物亦是我,
愛萬物、萬民皆是愛我,如此一來,自私和慾望從何而生之?
  水流入大海,有其歸宿,浮沉於大道洪流的諸兒女亦當尋一歸宿,
有歸宿才能解釋痛苦。試思水與大海合而為一,受海之包容;靈自道衍,
亦須歸於大道,受之孕育涵養。不過道在何處呢?所謂有名萬物之母,
又者無名天地之始,道先天地而生。是以與虛無合便可知「道」所在,
萬有都是從虛無而來,而虛無的境界便在理天也。
18
第九章 體用導引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4 月 27 日 歲次戊子年三月
廿三日
聖示:恭迎 老母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橫貫重山渡百川。欣逢麗日執軍鞭。
   昇平四海妖氛靖。心靜勤將寶筏研。
聖示:恭迎 母娘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眾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體用循環一似圓。專誠導引自當然。
   光煇生命心臻善。合以修行啟道詮。
又示:為娘今日以「體用導引」為題,探討生命的光輝。
第九章 體用導引
無極老母曰:
舉凡心志堅定且注重行事過程者,做任何事都可以獲得力量,原因在於
除了己身的意念及體力外,尚有神靈的力量默默加持。然則,許多諸兒
女卻無法感知神靈的力量,原由在其心志未達「至誠」的境界,所謂至
誠通神也。那麼如何達到至誠的境界呢?當然得由擺脫心靈的桎梏做起,
亦即擺脫私欲。但是克服私欲不是空口白話便可做到,是需要志心於修
道的。而進修大道應由天、地、人三方面著手,人道在克己,以明明德
為主;地道在救世,要有兼善天下的襟懷;天道在知天順時,以天人合
一作為最終目的。
  其實天、地、人在開天闢地之時,人們皆可按軌道遵行,但是受到
塵垢污染,卻逐漸離經叛道,找不到源頭,好比說,廣播頻道,如果調
不到正確的波率,如何接聽節目呢?調整波率即是使生命呈現光輝,進
而契合先天道。「生命」已於《天道奧義》詳述之,今以另一方向闡述
以續其妙諦。
  生命的種籽生於道,道者混元,不生不滅,既降生,則有動能,動
使生命興起,生命興起猶如水流需要渠道導引,導引生命的精神止於道
19
德規律的範圍,由外在的道德行為影響內心,使之徹底澄淨,內心既澄
淨則易受滋潤而成長,而此滋潤的養分即是「善」也。善使生命滋潤而
生長,更使生命的流水導引向正道歸宿「真宅」也。
  生命既受善的養分滋潤漸呈光輝,則必須以兼愛的擴展為念,生命
才能昇化且永恆,生命需要滋潤,然則,講生命的光輝無須從「有、
無」講起,應由「自然」起始,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虛與靜
是克制「我與物」的二大利器。當然也可從「體中有用,用中有體,體
用合一」說起,比如:一者體也,一生萬物,意即體中有用;萬物者用
也,一藏納其中,意即用中有體也;如果將體與用合而為一,即是諸兒
女修行的過程。體悟修行的過程,從中逐漸產生光輝,又何必在乎「有、
無」的生老病死、賤貴窮通?換言之,即諸兒女注重修道的過程,即是
使生命澄淨發光達到解脫的境界也。
第十章 打破內外差別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5 月 25 日 歲次戊子年四月
廿一日
聖示:恭迎 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馬嘶故土面全非,人歎狂瀾倒噬威,
   淚串吞心悲切忍,緊將護駕責軍旂。
聖示:恭迎 母娘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倚欄遠眺斷殘流。濕鬢長嗟落葉愁。
   春水漣漪勞似燕。劫餘孤客夢當抽。
又示:不忍浩劫臨凡,但機鋒運定,諸兒女理當打破差別隔閡,捐輸而
做救濟之工作,是以今日為娘以「打破內外差別」為題,以勉勵諸兒女。
(編按:時值汶川大地震)
第十章 打破內外差別
20
無極老母曰:
  內外差別是什麼?以人體構造而論,諸兒女必然以為五官屬外,內
臟屬內;再將範圍擴大到個人與環境,一定又認為個人屬內,環境屬外;
若再將範圍擴大到宇宙而言,個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五官百骸是人體的
一部分,以邏輯推論之,個人與五官百骸皆為宇宙的一部分,那麼又如
何區分內外差別呢?所以修道要打破差別。打破差別,在國則可避免侵
略及異族的問題;在家則可袪除鄰里衝突及家人紛亂;在人則沒有富、
貴、貧、賤的區別。
  修道者沒有打破內外差別則難以成道,如果注重外在只求救世,然
則己之不修,會主動發揚救世精神的,恐怕寥若晨星;設若著重在內,
只求修身,修身固然是好事,是做人基本的條件,但要達到「天人合
一」的境界,卻是不容易的。打破內外差別須注意「習慣」及「矛盾」。
習慣易使人產生差別,古云:「男主外女主內」。但經過時間的洗刷,
習慣便已改變,換言之,習慣是由人身習氣影響心態的;另外何謂矛盾?
矛盾是陰陽,不過在宇宙創始之初,並無陰陽之區分,可從「靜者恆靜,
動者恆動」看出端倪,陽屬動,陰屬靜,既然恆久不變則沒有陰陽,陰
陽之所以動、靜乃是外力挹注造成。
  打破內外差別即是返回宇宙創始之初,意即達到「無差別相」的境
界,什麼是無差別相呢?無差別相是「混元」,是宇宙的根源,萬有從
此而出,老子說得好,欲達此境界要:
一、挫及銳:銳者猶言尖刀之鋒利,以事物論之,舉凡色相皆有斲傷靈
明的可能。
二、解其紛:紛者擾也,應以「生—不有,為—不侍,功成—弗居」處
世,因為有生則有死,有為則有失,居功則成敗也。
三、和其光:意即莫使光芒太露,老子曰:「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
敢天下先」,不敢天下先便是欲跳脫陰陽。
  有內外則困於軀殼,精神無法光大;有差別則易有情欲,難尋歸宿。
但是諸兒女皆執著之而欲以天人合一,返回歸宿,是以更當打破親、疏、
利、害、貴、賤的差別,因為這些差別都是形而下的感情作用,而道卻
21
是形而上的。換言之,即是要將心性符合玄同(道),符合玄同,自可
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而恢復先天的境界。
第十一章 斬荊斷欲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6 月 22 日 歲次戊子年五月
十九日
聖示:恭接 母娘懿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鐵騎長奔直轄堂,鳴鞭端為闢康莊,
   無辭戾氣塵彌世,大命皇皇鎮八荒。
聖示:恭迎 老母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已將紅葉送殷勤,門閭苔高擁樹雲,
   兒女應知娘意切,斬荊斷欲德功耘。
又示:今日為娘以「斬荊斷欲」為題。
第十一章 斬荊斷欲
無極老母曰:
  修天道應喚醒良能,喚醒良能當由良知下手,修良知需少私寡欲,
所以修天道者必須遵守少欲寡欲的原則。那麼什麼是欲?欲即是阻礙,
即是魔鬼。有說有上帝則有魔鬼,但是上帝既然創造萬物,又何必叢生
魔鬼產生戰爭、疫癘及災禍呢?這一問題可以從易學中得到解釋。上帝
猶如太極,本來寂然不動,不過太極既動則須平衡,而且太極創造萬物
不是如單細胞生物以分裂方式創造,因為分裂即破壞也,所以太極之動
是利用左旋、右旋的方式創造萬物。太極動則為兩儀,有陰陽、有乾坤、
有矛盾、有後天善惡、有上帝與魔鬼。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簡
言之,欲之生如物自腐,而後蟲蝕之。
  在後天的變化中,陰陽之所以動,必有外力旳挹注,陰陽既動為力
求平衡,故須減少外力的干擾。誠如人身需要均衡的營養,才有健康的
22
體魄一般,所以產生了陰為惡、陽為善的矛盾,皆為使太極平衡而生。
不過若果太極處於混元最切的狀態,則無須論及善惡也。如春、夏、秋、
冬之輪替是無有情感的;但世人因為肉身需求,欲望挹注,所以有生、
長、收、藏的區別。然則四季並不會隨人之欲望起舞而紊亂時序,因此
欲是後天之性,與先天無關,這道理可從孟子思想的小體耳目之官得到
理解,也可以從老子所云:人身大患中得到解釋。
  欲是後天之性,儒家云:「性善」,專指先天之性;墨家云:「染
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乃以後天的習染而立說。習染可以改變後天
的氣質,卻無法改變先天的本性,乃因欲望是氣質的積結,是瞬息萬變
的,故曰:「人心惟危」。欲既是後天氣質習染而成,所以經過陶冶則
可改善,而發揚先天的本性。
  總之,欲是什麼?欲是違反道德,一切壞事都可以統括之,比如朱
熹所言:飲食不是欲,追求美食才是欲。所以修天道者不僅需要少私寡
欲,還需要使先天善性發揚光大,達到修持平衡,意即達到內聖(克己
制欲)外王(救世止欲),方可使良知喚醒良能,相輔成道。
第十二章 心的分類(上)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7 月 26 日 歲次戊子年六月
廿四日
聖示:今夜恭接 母娘,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排班候駕沐慈暉,大道續詮濟四圍,
   無極天來宣至理,期將九六渡同歸。
聖示:恭迎 老母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闊別靈園憶舊時,紅花翠柳逞芳姿,
   夜來驟雨驚酣夢,拽杖休言蝶意痴。
23
又示:靈兒沉迷苦海,不識歸途,已歷無數元會,娘雖望穿秋水,廣設
津粱,期盼母子團圓,怎奈大羅天中頻見兒女受苦、物慾蔽障、因果糾
纏。是以為娘不忍而運籌降下懿命,於上蒼畀重之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關卿,籌劃興建理天僅有凡間唯一之「原靈園」,以期靈兒植栽靈樹,
清朗靈性,解脫浩劫,更可配合數本無極天書,冀達內聖外王,早日回
鄉。
又示:娘以「心的分類」為題。
第十二章 心的分類(上)
無極老母曰:
  心是變化的樞機,天道修子欲求盡興,必須由心下手,乃因人心千
變萬化,欲利叢生,因此老子云:「常無欲,以觀其妙」,此妙字即是
變化,即是心。但心若缺乏制衡的力量,往往遭受欲利箝制,所謂擒賊
須先擒王,如若深入了解心的變化,克欲則可臻其效。但是須知變化不
是三言兩語便可說盡,因此娘以二章節分述之。
一、心之源:萬物變化皆有起源,比如木有根,水有源。心的活動當然
也是如此,那麼心之源是自動的還是被動的呢?其實二者皆有,心之所
以自動,則如先天道之道心;心之所以被動,則如後天道之人心。當先
天道的道心賦予人時,則如孟子云:「不學而知是謂良知,不學而能是
謂良能」,但良知、良能一旦泯滅,那麼趁虛而入的就是利欲,利欲使
心源不再純潔,所以要還本復初,若非修道,實難完好如初。
二、心之意:意如一個點,語云:誠其意,這意也是一個點,但是一個
點無法形成一個概念,不過卻是修道方向的關鍵。比如:廣播電台,需
要許多基地台為據點,方可使電波傳播長遠,否則收訊必然接收斷續,
遑論一完整的訊號。修道著重「點」的原因,乃需使心之意誠而心正,
日後方可漸進修程,所以修道、修心注重「意」。
三、心之索:意是點,二個點則成線,線則是索,索則為概念之雛型。
如比上例而論,雖有點與點的聯結,但多點的結合必然會有誤解的曲線。
所以修道注重心之索,便是要截彎取直,使思想觀念一貫,亦即專精一
致。
24
四、心之境:心之境是由源、意、索所構成的面,既是諸多質素構成,
那麼心之境必是複雜的,不過心境複雜,卻是外緣的幻化,比如:「心
似有境,亦似無境,我在境中,境也是我」,所以修心是在抽絲剝繭,
將複雜的心境修理分明。
  心由總體而論,只在一念之間―念善則天堂,念惡則地獄。為娘之
所以將「心」剖析分類,乃欲諸兒女由分類中獲得真我而修持,以期他
日回鄉團聚。
第十三章 心的分類(下)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24 日 歲次戊子年七月
廿四日
聖示:今日恭接 老母著書,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
迓,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護駕無辭苦與辛,攤箋願把墨常新,
   續詮婉勸迷途輩,緊悟慈音反璞真。
聖示:恭迎 老母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雲車轆轆到明堂,經韻篆煙暫歇忙,
   執筆開迷揚至理,願期了悟邁仙鄉。
又示:著書述「心的分類」。
第十三章 心的分類(下)
無極老母曰:
  人生可以用許多層面分割,有以哲理而分,比如孔子云:「吾十有
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
欲不踰矩」;有以身體狀況而分,比如:幼年、青年及至老年等等。所
以劃分十分複雜,甚至可分到斷月、斷時,不過再細分到最小單位,則
為當下的心,因此將當下的心架構起來,便成為井然有序的思想。
25
  有肉體在正常的情況下,必然會經歷生、老、病、死,且閱歷越多,
心的變化必有正向且絕對關聯。為此娘將續上章之述論,整理出三點心
的分類,啟迪諸兒女。
一、心之所:心之所為何?比如:現代的數位相機,將外景顯現於螢幕
之上;又如人身有視覺神經、聽覺神經等等,各神經系統皆有細部主管。
如果心境是一個圓,心之所則是四分之一圓,甚至更小,所以為了拼湊
心境完整清晰,心之所則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何使心之所清晰
無瑕呢?以老子言最恰當:「清靜為天下正」,清則無我,靜則無物,
我物兩絕,則可使心之所清晰。
二、心之緣:緣有外感的意思,比如:參加婚喪喜慶,人心易因當下的
情境而有情緒不同的反應;不過修道者必須以「喜怒哀樂之未發,發而
皆中節」為底蘊,方不失中道。那麼人心為何會攀緣變化呢?原因在於,
宇宙是大磁場,人體有小磁場,互相吸引排斥,其中有氣,氣即動能,
可干預欲望,所以道家修者注重制氣修鍊,欲將心合於氣而契合至正至
剛的浩然正氣。
三、心之君:心之君是統合林林總總的心王,亦即四質「體、心、氣、
神」的關鍵。不過心之君不可偏執,設若注重肉體求真我,必然落空;
修心齋者,突破人間世的阻礙,放下一切,這也不過是後天道的修持;
注意理氣而不知氣的變化,也是徒勞;注重神而失體、心、氣,則如車
子只有引擎,仍無法跑動,所以心之君是將所有心的分類綰合,而發揮
最大的作用,促成天人合一,符合先天大道。
  總言之,心的變化,非自己修持內涵無以達到心境圓融,為娘以二
篇章詳述心的分類,滿盼諸兒女研閱而有所體悟,踐行於生活。
第十四章 如何超越天人合一及偏見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10 月 5 日 歲次戊子年九月
初七日
聖示:恭迎 老母臨堂,命本堂城隍五里外,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恭接懿
駕,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26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道魔齊降滿塵寰,難辨正邪世道鞎,
   老母慈悲揮木筆,闡揚至理醒冥頑。
聖示:恭接 老母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秋日微風袖拂埃,鸞台勉爾德功培,
   堪憐世道狂瀾盛,勒馬懸崖幾個回。
又示:著書,述「如何超越天人合一及偏見」。
第十四章 如何超越天人合一及偏見
無極老母曰:
  天人合一是修道的最終目標,天是上帝、自然、宇宙的代名詞,靈
兒皆想與之鎔鑄為一體,達到超生了死;不過絕多數僅做到口上勤修,
卻鮮有真修實作,因此能夠天人合一的並不是多數。那麼達到這境界的
又是怎麼修持的呢?答案其實很簡單,不過是立志遠大的真修實作。比
如:莘莘子一心只求滿分,卻不幸失察考了九十九分,雖未能達成理想,
但對於目標只求六十分者,總是遙不可及。情同此理,修道者如只冀望
壽終正寢,那麼所下的功夫必有限度,想達到天人合一豈又垂手可得?
  天、人是三才之列,本是一體的、通暢的,但為何產生阻礙而無法
溝通呢?原因在於「偏見」,偏見是什麼呢?偏見是無常的、相對的,
是修執,有生之物,有形之體,無時都在變化當中,「方生方死,方死
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都是偏見。雖然偏見與道之陰陽一
樣,都是矛盾的,但其二者卻不是相爭的,所謂反者道之動,偏見及陰
陽是為了平衡道才會產生的。
  後天的一切,掌握在陰陽,偏見亦在其中,那麼諸兒女要如何克服
它呢?有者恐怕會說「打破它」,但陰陽即是父母,又誰可破呢?既然
打不破,就超越它。昔時老成子學幻於尹文先生,三年不就,而產生退
意,於是尹文先生便與老成子言告誡:「有生之氣,有形有狀,盡幻也,
造化之始,陰陽之變,謂之生、謂之死…」,老成子依此而自覺了「存
亡自在」的道理。人生盡是幻又何必學幻呢?由此可知老成子不僅學會
了幻,更超越了幻。
27
  存亡自在即已達到自然,所以諸兒女在面對超越偏見時,應該擺脫
後天私利的束縛,想達到天人合一則應將標準立於其上,方免修法執法、
修天道執天道。
第十五章 潛能之鑰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10 月 26 日 歲次戊子年九
月廿八日
聖示:恭接 老母懿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鐘聲磬韻貫雲宵,一掃烏煙瘴氣潮,
   振筆塗鴉伸逸興,謳歌伴母影逍遙。
聖示:恭迎 老母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聖道宏揚遍大千,靈兒被沐養心田,
   潛能激發無耽誤,景運開來邁理天。
又示:著書,述「潛能之鑰」。
第十五章 潛能之鑰
無極老母曰:
  每種物命皆有一股潛在的力量,如可適時激發,則可知前、可觀後、
可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同參;不過諸兒女的潛在靈性多數遭受慾望所
封鎖了,實在可嘆!那麼欲是怎麼來的呢?欲是由物習染產生,是人生
最大的阻礙,是善的對抗者,所以基督教稱之為「原罪」,佛教亦可稱
之為「無名」。不過人之初、性本善,可知欲是後天習染,因為如此,
原來天人合一的境界,破裂成一道很深的溝渠,潛能之鑰便落入其中。
  諸兒女必須先尋得這把鑰匙,鑰匙在何方呢?鑰匙當在「中」取得,
中是不陰不陽、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內不外,因此要斷定方位很難
有結果,但可以從遮表得知。何謂遮表?經云:「遮餘法以表其相」,
28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莫可明狀,且一說便又
錯了,所以只好旁敲側擊,由擴散再聚焦得之。譬如:要介紹遠方某人,
必須從其行業、外表、年齡等等象徵描述推知,且說法越精細則越接近
他原來的模樣。
  人人皆想打開潛能而得三寶,三寶者在人身是精、氣、神;在佛曰
佛、法、僧;在一貫大道為明師指點玄竅。其實三寶即道也,是我本自
有,只是七情六欲的窒礙使得無以返本歸真。因此一貫大道有明師指竅,
但點竅不過是指引鑰匙的所在,若非自取,恐難得之,意即先得而後仍
須修。
得道成功的路徑應注意數點:
一、識己:識己為原靈子,有道根。但道根須要磨練才會茁壯,也就是
說避免後天肉體受七情六欲的泯滅,有此體悟才可接續其他的功夫。
二、克己:因有肉體,所以需要克己來淨化,克己即自己立法,自己效
法,但這法必須符合道德規範,才可使生命澈底澄淨。
三、外鑠:外鑠即救世、即外王、即兼善天下,如此才能將德化之光發
揚,感染他人,若只自己淨化,是無法得道的。
四、無我:凡修子必須要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完成大我後再
昇化無我,無我則無所不是我,是我無所不在。
打開潛能並非難事,難處在於尋得正確的鑰匙。舉一例:運動員從發掘
有天份,亦須經教練指導,自己勤加練習,條件具備後,才有可能得獎。
修道子也是一樣,需要有恆毅的精神,在道程修鍊遇難不退,才可入寶
山得到圓滿成就。
第十六章 如何革除心齋的缺失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7 年 11 月 23 日 歲次戊子年十
月廿六日
29
聖示:今日恭接 老母懿駕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
外迎迓,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炎涼世態逞機鋒,欲利薰心日益濃,
   普照慈暉黎庶拯,天書研閱度嚴冬。
聖示:恭迎 老母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圖謀遠志早萌芽,龐學宏修意似麻,
   莫若精神歸一統,至誠成聖入仙家。
又示:今日娘以「如何革除心齋的缺失」為題。
第十六章 如何革除心齋的缺失
無極老母曰:
心齋的目的在明,在建立與「道」的渠道,其功夫分四段,即抱一、專
氣、守神、還虛,即所謂:「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
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以待物者也,唯
道即虛,虛者心齋也」。
修持天道為何需要心齋呢?因為心齋就是定功,是修天道心法的一環;
不過有的靈兒認為,茹素即心齋的方法,其實邏輯沒錯,但是如果只是
口上齋戒而心不齋,口誦仁義而心不軌的話,這樣的修子不過是假道學,
所以想達到天人合一距離還是很遠。
心齋與靜坐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靜坐雖可革肉體上、精神上的窒礙,
但要達到反璞歸真的境界,卻不容易,所以心齋須注意下列幾項缺失:
一、輕鬆:心齋當放鬆周身筋脈,如果精神及肉體緊繃,則易使頭部頓
塞,精神無法一致。
二、清醒:心齋不可進入催眠的狀態,雖然表面上入定,斷欲止念,卻
手舞足蹈,如此修子,即是進入迷惘的狀態,非心齋的現象。
30
三、自然:心齋以自然為主,自然而然的進入天地無私的狀態,不用靜
坐的導引,方法可習《天道奧義》―解脫生死的「修專氣之法」漸進之。
四、飽足精神:心齋不是枯木死灰,一般習坐者,因為精神頹靡,一入
坐便昏昏欲睡,如此的靈兒修持連抱一、專氣都不及,遑論守神、還虛
呢?
五、四質合一:四質即體、心、氣、神,四質合一者即是入定的狀態,
縱使身在八荒之外,有感我者,我必知之。
總而言之,心齋即忘我、忘物、忘掉一切,斷欲止念進入自然宇宙。心
齋之法於諸多經典皆有詳論,比如:孔門的「止、定、靜、安、慮、
得」則是,莊子的「坐忘」亦是。因此諸兒女不必徬徨心齋之法不可得,
僅需革除心齋之弊,距離解脫生死、天人合一的境界便不遠了。
第十七章 心印的分類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8 年 1 月 17 日 歲次戊子年十二
月廿二日
聖示:今夜恭迎 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
迓,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厲秣通關降聖堂,傲威載德拯炎涼,
   慈懷垂憫輕車騎,雲路臨凡濟義方。
聖示:吾奉命護駕 母娘臨堂降鸞,已歷乙年有餘,今礙於鸞期暫停而
提前一週降鸞,實乃 老母慈憫懸念,是以至盼群賢上體 娘恩,更加
精進且認真修道,不負慈恩為荷。
又示:恭接 母娘降鸞,神人俯伏,不得有違!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霜鐘響處駕臨凡,凍燕簷前語又喃,
   歲律共期還暖日,甦靈化蝶換仙衫。
31
又示:際值戊子年歲末,為娘降鸞述「心印的分類」,期將心印做一完
整闡述。
第十七章 心印的分類
無極老母曰:
中庸的功夫在至誠,所謂至誠如神,至誠即心神歸於一統,達到大定的
境界,如此一來,天幕則可如朗朗明鏡,萬象畢陳。然則諸兒女稟氣而
生,降於後天真性已迷惘,比如:喜、怒、哀、樂等一切情感,本是屬
於外在的氣質,氣質可強言為物品,物品可以隨意搬動並轉嫁,但是諸
兒女卻佔為己有,導致七情六欲興發之後,無法隨當事人離去,且又轉
移到他人身上,這就是遷怒他人的道理;是本心受氣質之性縈繞的道理;
是天幕時明時晦的道理。所以修學行持要利用心印證覺心法,去除氣質
之性而復明原本。
心印既是修學行持的要點,諸兒女便應該以之為目標,以期達到天人合
一的境界;但卻不可因集心印之大成,偶有應驗而汲汲嚮往,所謂:
「唯神也,故不急而速,不行而至。」心印全由心出發,不假方術及理
論。因此為讓靈兒們清楚辨識,故將心印分條再深論之:
一、直觀心印:心是人的本體,從善則善,種何因,得何果,所以應該
誠意正心,並以慎獨為基礎,處事正直不偏不阿,便可令天幕明朗,洞
見萬象;誠如射箭,瞄準了標的,便不失之毫釐。但這種境界是需要持
恆的精神專一,若否,則不可如正覺的禪師或宗師預見圓寂時刻。簡而
言之,即精神無法擺脫物質,而受氣質累心。
二、旁觀心印:諸靈兒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經驗,只不過大多是偶然現象,
譬如:應驗夢境,就是屬於旁觀心印的一種。心印在至誠,至誠是最深
沉的寧靜,一旦人欲絆身,則如電波絕緣,因此旁觀心印的諸兒女當以
克制欲望為首要功夫。
三、主觀心印:這是至上的道理,也是「允執厥中」的道理,靈兒們皆
想回鄉與娘團聚,所以研習道理學習方術,導致失去真我,回鄉者少如
晨星。其實道在邇不求諸遠,是在認清真我並不需其他的佐助,且是需
去除氣質之性,進而契合天地之性。所以主觀心印的道理和直觀心印道
理雷同,只是境界上的分別。
32
綜合言之,修學行持不要假於諸般名相及方術,而是躬身實行。但如何
行呢?修於儒則儒,學於佛則佛,行於道則道,只貴於心神專一而已。
第十八章 印心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8 年 2 月 22 日 歲次己丑年正月
廿八日
聖示:恭迎 老母懿駕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
迓,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彌蓋慈暉遍大千,引迷入悟費心田,
   不辭雲路親扶筆,勸化元元共返天。
聖示:恭接 老母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空寂妙無勝義成,印心心印在圓明,
   若能悟理甚除礙,直上雲天步道程。
又示:今日著書娘以「印心」為題旨。
第十八章 印心
無極老母曰:
印者,有印契、印相等說,意即用手指做種種之形,以為性德的標誌,
比如:五指分別代表地、水、火、風、空之五大,左手為定,右手為慧,
修子結印以彰顯法界性德。印心,佛家語。宗禪無立文字,如何傳承法
脈?即是利用印心的做法。印―易於師授而依樣畫葫蘆,但印心卻是傳
承思想教義,所以結印與印心的工夫雖同為師授而發揚,不過難度上卻
是天壤之別。
眾所周知,慧能傳承禪宗衣缽的典故,慧能不識文字卻能以「本來無一
物,何處惹塵埃」勝出,此即印心的道理。換句話說,印心不假文字及
學識,而是修子深體妙諦,而經法門宗師證量的印可無誤,方始傳法。
33
然則,印心己被浮濫運用,譬如:有靈兒鑽研經典,有所體悟,便自詡
與前賢或仙佛印心了;或有靈兒習於禪坐,在偶然坐忘間,接受仙佛靈
訊神通,便以為與神佛印心了。其實這都是誤謬的思想,因為如此的印
心,只是印證了有為法;而真正的印心,卻是需印證無為法,意即應拋
棄一切執妄,自然而然與道(佛)契合,自我解脫,有如此內涵,並得
到宗師的印可,這樣的修為方可稱之。
印心與心印是同源異相,印心多了一分責任及外在印可,但都是有修有
德的修者,方可受宗師的印可、認證,及觀察是否認識真我,真心悟道
了,才予以承認。換言之,道不可言,一說便錯了,因此若執於文字,
迷於枯坐,無有心印又何來印心,又如何修證無所得的心呢?
心印少了且拋棄了外在的印可,然則印心雖多了外在宗師證量的印可,
卻是使法脈永續賡傳的法度及無量功德。又者,如今印心雖被廣泛運用,
卻也幫助了徬徨無依的靈兒,重拾堅定的信仰;不過仍然應注意印心的
實質內涵,無論是天人合一、見性成佛、印心或心印,若非經過真修實
練,都還是虛妄的。
第十九章 中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8 年 3 月 22 日 歲次己丑年二月
廿六日
聖示:今日恭迎 老母懿駕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
外迎迓,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風通香氣影無來,隨性薰陶妙趣開,
   緣滅緣生憑自悟,草花亦道莫疑猜。
聖示:恭接 老母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長堤遠眺見孤帆,若蟻攀爬上翠巖,
   高志無辭辛與苦,尋津渡岸換仙衫。
又示:今日娘以「中」為題。
34
第十九章 中
無極老母曰:
形而上是道、是神、是主宰;形而下是氣、是器、是形而上的發展。所
以不論形而上或形而下,統通包含歸於一總體,娘稱之為「無極」或
「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但是中不內、不在外,而是無方、無所,
玄妙不測的,道、神、人以至於萬有一切都從之而出,所以修道要允執
厥中,也就是說符合形上與形下的理,確實的守中修持。
中是總體,萬有從之而出,那麼中在何處呢?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環是循環不斷的迴圈,指其起點亦是終點,無始無終。情
同此理,中確實是虛無的存有,只是指出便無法中 (ㄓㄨㄥ ˋ)的 (ㄉㄧ
ˋ),因而有從發展論的「太極」,從本體論的「道」,不過這些亦只是
雖不中亦不遠的接近理論。然則修道須立訂目標,名相既龐雜,靈兒大
可不用執迷之,謹要認知―神與人是一體的,人可成神,神亦可降生為
人,神人同體,差異於人受肉體限囿,諸欲叢生,所以得借假修真,令
靈光發輝,感而遂通。
老子講玄同,認為宇宙中形形色色,都是虛的,透過「塞其兌、閉其
門」,則可擺脫感官的差別概念,得到解脫。換言之,意即拋去差別,
無親、疏、利、害、貴、賤,便可邁進「中」的坦途。
莊子講齊物,齊物是大平等,也就是說齊物沒有時間、空間,宇宙萬象
不時變化,更無所謂的有無,質量不滅,能量亦不滅,中無矛盾,亦符
合齊物。
所以從同、從齊都可以看到中的輪廓,中生萬有,萬有從中而出。因此
人也是中的一部分,中既落於人身,即成所謂的玄關一竅,修子修持便
應從開竅起始;但開竅僅是起點,如何修回「中」便以道德實踐為宗旨,
依迴圈從竅修中,方是回鄉面母之道。
35
第二十章 無極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8 年 4 月 26 日 歲次己丑年四月
初二日
聖示:恭接 老母懿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雲浪驚途似履平,醉心不覺雨斜棚,
   洪慈欲拯迷津客,廣設瑤台夕繼明。
聖示:恭迎 老母懿駕臨堂,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東風撫柳擺瓊姿,一路尋幽亮鳳儀,
   廣渡靈兒輕蝶舞,孤魂大赦慰相思。
又示:為娘今日以「無極」為題,論及總體與分體的道理。
第二十章 無極
無極老母曰:
  道可分為先天和後天道,意即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分別。形而上不是
枯木死灰的寂滅,而是神妙不測且又寂然不動的存有;形而下是形而上
具象化的分流演進。但不論形而上或形而下皆統歸於無極,因而有無極
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無極是總體,以著相的觀念剖析,不論政治、經濟乃至於人身知覺,
都是歸於總體。換言之,總體包含分體,分體沒有成見,總體亦不會擅
獨,如此一來才有道的軌跡不致紊亂,比如:家庭和樂無比,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即是呈現無極的環境。
  萬有一切,始出於無極,第一粒種籽即是太極,太極動左旋為陽,
右旋為陰,從此以後才有先天與後天的差異。然則諸兒女口中的先天道
場與後天道場,其實都是著相的以為,先天不代表無極,後天亦然,之
所以有如是分別,僅可觀其修持的工夫,是否符合無極海容萬有的襟懷。
  無極之所以稱為總體,是因為包容了形而上的無限量,及形而下的
無限量,無限量不代表無涯際,靈兒之所以誤認為無涯際,是因為思想
36
有限,所以姑且從之。比如:往昔認為地球是平面的,如今卻不然;又
如目前的所知,太陽系之外,尚有星系的存在,都是應運一一顯知的。
因此思想既不可完全信任,那麼生存有何意義呢?生存的意義在追求生
命的一點靈明,因為靈明近乎道,而道近乎無極。靈有速、變的作用,
明有光、澈的外形,生命的價值及生存的意義,以光、澈、速、變而概
括,因為靈性澄澈,不論是由心而影響四端或因外在道德規範感染心性,
都可依之修持返原。
  人既為無極(中)的一部分,且又為萬物的靈長,所以靈明程度最
接近無極,所以應以「得悟、功果、內性」,拋去包袱,精進道程,如
此一來,則可依分體的能量不滅、質量不滅的定理返回無極,所謂原始
返終也就是這個道理。
又示:為娘之所以將「大赦天下孤魂」殊勝要務,經玉皇親裁降命爾堂
院,因明正堂乃鸞門之牛耳,且神人用心護持大道之功績豐碩,因而再
降成命,盼諸兒女完成使命,早渡原靈以回無極,以慰娘倚門乞盼之懷。
第二十一章 總論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8 年 5 月 24 日 歲次己丑年閏五
月初一日
聖示:恭迎 老母懿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旌旗虎虎又生風,朞月揮鸞護駕躬,
   教化文光常普照,善心德範早圓融。
聖示:恭迎 老母降鸞,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二載文耕一筆收,扶疏但願解鄉愁,
   續詮普化頑靈輩,大道恆修萬世流。
又示:距離《大道續詮》著作完功日已近在眼前,為娘今日以「總論」
為題,作為最末篇章,滿盼付梓之日,諸兒女發心助印,廣為贈閱,以
達收圓良效。
37
第二十一章 總論
無極老母曰:
  「我」不僅止侷限於肉體,尚有真我―靈的存有。軀殼內的我,不
過是應付食、衣、住、行的生理,因此既著於假體,終將有毀滅的一日。
那麼如何使真我永垂不朽呢?唯有以認清天道,專志修行可以達成。
  修道要先確立明白宏大圓滿的目標,所謂先立其大也,這個宏大圓
滿的目標,即是以清澄的本性回歸無極,待目標明確,爾後才能在生理
變化中,無限延展至善的精神,以明真的良能感化他人。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
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此即明確目標後,
所應行的一種擴張救世之工夫。那麼為何要救世呢?原來諸兒女降世已
久,夙世累業隨身而轉,若非透過救世功德,無以消弭業障,業障既擾,
何以用清澈的本性反璞歸真呢?所以要能擴張真我,實踐救世工夫,才
可更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這個境界不是閉目靜坐,或齋戒茹素就
可以達到的。
  靈既知當清澄,但諸兒女擁有血肉大患,畢竟是不爭的事實,有軀
殼生理成長,則有經驗,有經驗則有蔽障,有蔽障則生煩惱,煩惱的由
來,是因為超過道德規範或踰越了自然。例如:追求長生不老,煩惱則
生;又如從古至今,諸多研讀聖賢書者,既知德目,但追求的卻是一舉
成名天下知,而罔顧義理實踐的真正目標,所以在「義」與「利」間,
立志於利,已然謬誤,煩惱隨之而生,當然無法避免。
  要如何突破蔽障呢?其實以實踐已知的真理,實際而行則可。要如
何救世呢?老子云:「處眾人之惡,故幾於道」,他人搪塞推諉之事我
來做,以如此善性循環,便可擴張救世的工夫。要如何認識天道而實踐
呢?有說以「格物」,有說以「自覺」,其實二者都沒錯,只是要視其
後天客觀環境,而改變染有習氣的修持。格物即是認清事物的條理,窮
理則可治人,治人得宜,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同樣可以造立豐功成證
道果,只是關鍵在於莫執於私;自覺同樣可以認清天理,比如:目不識
丁的人,秉持真性,直道而行,一樣可以頓覺天理,只是關鍵在於是否
任其自然。
38
  總而言之,條條道路通羅馬,不論貧、富、貴、賤,只要有專心於
道的修持志向,人人都可以真性返回無極。如所云:儒聖以中庸之道,
而大治天下。諸兒女在修道如能以不偏不倚的精神,實踐道德規範,摒
除所知、所執,距離返本還原,復性真如之日必然不遠。
跋
本堂主席關恩師 登台   中華民國 98 年 6 月 28 日 歲次己丑年閏五
月初六日
聖示:恭迎 玉帝降鸞,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迎迓,
其餘神人及本院眾修士排班候駕!
御林軍主帥岳武穆王 降
詩曰:主率御林氣象雄,妖氛喪膽盡臣躬,
   恩威遠播仁心治,四海昇平化育功。
聖示:恭接御駕降堂扶筆,神人俯伏,不得失儀!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降
玉示:諸賢卿及眾賢生免禮,賜坐。
詩曰:旗鼓飄揚繫孝思,應機豈可任延遲,
   凱旋歌奏天書就,從此流通慰母慈。
又示:朕逢麗日降筆,特為《大道續詮》作跋,以盡孝忱。
跋
修道必需秉以至誠,至誠者,其心則不混雜,靈性則可長生久視,永不
毀滅。所謂「至誠則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
博厚則高明。」此話即為至誠的應驗,而此應驗又與靈性不滅、漸次修
明同理,所以世之修者,豈可離至誠而妄稱修道,離至誠遠則非道也。
誠的外在表現是「明」,所謂:「自誠明之謂性;自明誠之謂教,誠則
明,明則誠。」性是頓悟,教是啟悟,關鍵則在學而知之,靜坐修鍊也
是學,窮理致之也是學,內誠則外明。那麼什麼是外明?簡而言之,明
是亮光,可以燭照一切空間,無有隔閡,而明的功夫,以踐行道德規範
為宗旨,意即德因誠而明,便可與至正至剛的天德契合,達到天人合一
39
的境界,因為誠者天之道,誠之者為人之道,即是以道德實踐,彰顯且
澄澈生命的靈性也。
老母經歷二載星霜,親臨爾堂,繼《天道奧義》,《道心秘藏》而著造
《大道續詮》,無非欲將大道至理細鉅闡明,裨使眾生認道知修,修而
有成。可惜世人利欲薰心,以致未觸及道,便已沉淪,所以莫怪天之不
憫,惟世人自招而淪落苦海。如今喜見無極天書告竣,因此喜而降筆,
以勉世人秉誠而行,知道、修道、再成道,以慰 老母依門閭淚垂苦候
之慈懷,付梓日後更期眾生踴躍將此天書遠播,方不負 老母櫛風沐雨,
著書拯渡原靈之襟懷。
無極天書完著,略述幾語以為跋。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跋文 於台疆武廟明正堂武聖殿
天運己丑年閏五月初六日
40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得獎賞與得救 天上的賞賜,因我;辱罵;逼迫; 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 屬神的, 必須要先得救,忠心良善, 基督的僕人
得獎賞與得救 天上的賞賜,因我;辱罵;逼迫;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 屬神的, 必須要先得救,忠心良善, 基督的僕人得獎賞與得救 天上的賞賜,因我;辱罵;逼迫;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 屬神的, 必須要先得救,忠心良善, 基督的僕人
得獎賞與得救 天上的賞賜,因我;辱罵;逼迫; 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 屬神的, 必須要先得救,忠心良善, 基督的僕人
franktsao4
 
心如倉庫一般,能儲藏一切善惡種子
 心如倉庫一般,能儲藏一切善惡種子 心如倉庫一般,能儲藏一切善惡種子
心如倉庫一般,能儲藏一切善惡種子Gloria091959
 
12 成聖/敬畏 分別為聖(肉體, 錢財, 言語 ) 敬畏神(行為, 富足,朋友)
12 成聖/敬畏 分別為聖(肉體, 錢財, 言語 ) 敬畏神(行為, 富足,朋友)12 成聖/敬畏 分別為聖(肉體, 錢財, 言語 ) 敬畏神(行為, 富足,朋友)
12 成聖/敬畏 分別為聖(肉體, 錢財, 言語 ) 敬畏神(行為, 富足,朋友)
franktsao4
 
勞苦擔重擔/到基督裏, 避免竪立牆,行人不能行的道, 得人的讚賞,順應世界的潮流
勞苦擔重擔/到基督裏, 避免竪立牆,行人不能行的道, 得人的讚賞,順應世界的潮流勞苦擔重擔/到基督裏, 避免竪立牆,行人不能行的道, 得人的讚賞,順應世界的潮流
勞苦擔重擔/到基督裏, 避免竪立牆,行人不能行的道, 得人的讚賞,順應世界的潮流
franktsao4
 

What's hot (6)

2015/05/31 作主門徒:雅各書
2015/05/31 作主門徒:雅各書2015/05/31 作主門徒:雅各書
2015/05/31 作主門徒:雅各書
 
得獎賞與得救 天上的賞賜,因我;辱罵;逼迫; 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 屬神的, 必須要先得救,忠心良善, 基督的僕人
得獎賞與得救 天上的賞賜,因我;辱罵;逼迫;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 屬神的, 必須要先得救,忠心良善, 基督的僕人得獎賞與得救 天上的賞賜,因我;辱罵;逼迫;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 屬神的, 必須要先得救,忠心良善, 基督的僕人
得獎賞與得救 天上的賞賜,因我;辱罵;逼迫; 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 屬神的, 必須要先得救,忠心良善, 基督的僕人
 
心如倉庫一般,能儲藏一切善惡種子
 心如倉庫一般,能儲藏一切善惡種子 心如倉庫一般,能儲藏一切善惡種子
心如倉庫一般,能儲藏一切善惡種子
 
2014/6/29 當跑的路要跑盡
2014/6/29 當跑的路要跑盡2014/6/29 當跑的路要跑盡
2014/6/29 當跑的路要跑盡
 
12 成聖/敬畏 分別為聖(肉體, 錢財, 言語 ) 敬畏神(行為, 富足,朋友)
12 成聖/敬畏 分別為聖(肉體, 錢財, 言語 ) 敬畏神(行為, 富足,朋友)12 成聖/敬畏 分別為聖(肉體, 錢財, 言語 ) 敬畏神(行為, 富足,朋友)
12 成聖/敬畏 分別為聖(肉體, 錢財, 言語 ) 敬畏神(行為, 富足,朋友)
 
勞苦擔重擔/到基督裏, 避免竪立牆,行人不能行的道, 得人的讚賞,順應世界的潮流
勞苦擔重擔/到基督裏, 避免竪立牆,行人不能行的道, 得人的讚賞,順應世界的潮流勞苦擔重擔/到基督裏, 避免竪立牆,行人不能行的道, 得人的讚賞,順應世界的潮流
勞苦擔重擔/到基督裏, 避免竪立牆,行人不能行的道, 得人的讚賞,順應世界的潮流
 

大道續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