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4
自然報告-太魯閣國家公園
六乙2B組 組長:成瑞祥
組員:莊佾璇 黃彥瑜 葉治醇
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
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1937-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國家級風景
區,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位於台
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台灣第一條
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最早可追
溯至日治時期。1937年12月27日,臺灣總督府國立公園委員會公告
「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成立,包括現今雪山及太魯閣等地,面積達27
萬公頃,但因日治時期結束而廢止。至1979年,行政院核定「臺灣地區
綜合開發計畫」,指定太魯閣地區、中橫公路大禹嶺、合歡山一帶及蘇
花公路為國家公園及國家道路公園,最終於1984年完成界定國家公園範
圍。1986年11月12日,太魯閣國家公園計畫正式公告實施,國家公園
範圍南北長約38公里,東西寬約41公里,面積共計92,000公頃。太魯閣
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景緻清幽。
太魯閣國家公園東臨太平洋,中央山脈北段通過園區,園區最高點為海
拔3,742公尺的南湖大山。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寒帶地區面積約占國
家公園範圍的7.2%,列名台灣百岳的山峰共27座。一千公尺至三千公之
溫帶山地地區約占全區78.4%,坡度55%以上地區約占園區面積44.7%。
水系大致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東側主要屬於立霧溪集水區,占國家公
園面積的65.7%,少部分屬於木瓜溪或三棧溪流域;西側則屬大甲溪或
濁水溪上游,兩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20%。全區南、北地勢均高,
中央地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以及太平洋西岸
亞熱帶颱風豪雨區,產生複雜的地質現象。持續進行的極速造山運動,
以及立霧溪的極速下切作用,形成奇特之高山、峽谷地形。太魯閣狹窄
呈U字型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
尺以上,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
太魯閣族人
• 過去人類學家把泰雅族分為泰雅亞族和賽德克亞族,其中賽德克亞族
又分為太魯閣群、道澤群、和德奇塔雅群三個群。
• 賽德克亞族的原來居住在中央山脈濁水溪的上游,現今的南投縣仁愛
鄉,因為人口增加、耕地不足或尋找新的獵區的因素,部分族人越過
中央山脈散居在花蓮縣的立霧溪、木瓜溪流域,日本統治時期,於太
魯閣事件之後對太魯閣族實施混居集團移住政策,將太魯閣族人遷移
至今日的秀林鄉、萬榮鄉及卓溪鄉繁衍後代,他們認同Truku Truwan 是
三個群共同的祖居地,所以自稱是「太魯閣族人」。
• 清領時期稱他們「大魯閣」,日治時代日本人稱他們為Taroko,居住地
也以Taroko稱之。戰後沿用日本人的稱呼,譯音為「太魯閣」,不論是
大魯閣、Taroko或太魯閣,三個稱呼都是來自Truku(太魯閣)的發音,連
後來「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名稱,也因為太魯閣族人居住於此而得名。
• 太魯閣族與同源同種的泰雅族,因為分居的年代久遠,生活環境不同,
在風俗習慣、文化、傳說、服裝、歌謠及語言,產生極大的變異。但
是不變的是「以山林為家、視土地為生命」的堅毅民族性格。經過族
人長期的努力,太魯閣族終於在民國93年(西元2004年)1月獲得官方
正名,成為全國第12個原住民族,從此族人可以大聲地說:「我是太
魯閣族人」。
太魯閣文化
• 太魯閣族是台灣原住民之一。
• 距今約250至300年間,原居於濁水溪上游的太魯閣族人在狩獵途中,
發現中央山脈東側的廣闊原野,於是相率越過群峰,進入立霧溪河谷
定居。截至目前為止,本園區發現的舊部遺址達79處,其社址分布遍
及立霧溪主流及支流兩岸。太魯閣族人居住環境則多選擇山腹小台地,
並成聚居的小村落。
• 在太魯閣族的文化傳統方面,其生計以山田焚墾的農業為主,兼有狩
獵、捕魚及採集。光復後,漢人引進水田稻作,但推廣成效不佳,今
部分山地保留地仍種植栗、黍、甘藷及陸稻。而紋面、獵頭是過去太
魯閣族的獨特習俗。紋面和拔齒皆具成年之意,但現今這些習俗都已
消失。
• 服飾方面,男女皆穿著自己紡織而成的白底混茶褐色條紋的麻布;並
配戴頭飾、耳飾、頸飾與腿飾等。太魯閣族的紡織、滕編、木器、製
革、結網的手工藝精巧細緻。
清水斷崖位於花蓮縣秀林鄉的海岸斷崖,是蘇花公路和仁至崇德路段著
名的旅遊景點。 約九百萬年前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發生碰撞,而且不
斷隆起,加上豐沛的雨水,上覆的岩層受風化侵蝕作用剝失,深處的大
理岩和片麻岩於是逐漸抬升露出地表。這些岩石的岩性均是緻密、堅硬
而不易崩落,故能維持陡峭壁立的山壁。加上台灣東部的地殼隆升快速,
造成在短距離內即急速拔升的情形。再受到強烈的海蝕作用,坡度極陡,
幾近垂直。這是清水斷崖形成的原因。
九曲洞步道原本是中橫公路舊道,為抒解
中橫公路交通及讓遊客便於欣賞峽谷景觀,
維護遊客安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擬
定人車分道計畫。民國85年九曲洞隧道開
通,讓車輛行駛隧道,原中橫路段則改成
人行步道,使遊客能在沒有車輛的干擾下,
悠閒地欣賞太魯閣峽谷景色。九曲洞隧道
全長1220公尺,是中橫公路最長的隧道。
全長二公里的九曲洞步道,是太魯閣峽谷
最精華的路段,步道緊倚著高山深壑,向
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
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讚嘆震懾。
除了峽谷之外,大理石岩壁上的斷層、節
理、褶皺等地形,以及在峭壁上絕地逢生
的岩生植物,都是值得觀察的重點。九曲
洞步道路面寬闊平緩是一條大眾化的遊憩
步道,和戶外地質教室。
沿著中橫公路到達燕子口,立霧溪峽
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從這裡向西延
伸到慈母橋,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
口的一段。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
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
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而靳珩
公園是為了紀念中橫公路開闢期間,
不幸犧牲的靳珩段長所建,公園中有
靳珩段長塑像、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
紀念碑、及小型商店,而商店外的觀
景平台,則是欣賞印地安酋長岩最佳
的位置。燕子口步道可說是一條兼具
地形、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燕子
口步道現有簡易的人車分道設施,惟
路面狹窄,經常造成交通擁塞情況,
因此太管處便在這個路段,新開鑿兩
座隧道,及興建一座橋樑,讓車輛行
駛隧道,舊公路則改成人行步道,工
程完成後,步道可延伸到錐麗斷崖,
讓遊客能在步道上自由欣賞峽谷景
觀。
從中橫公路178K上隔溪對岸是錐麓斷崖,而公路一側,與錐麓隔溪壁立
對峙的是福磯斷崖,是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之稜所形成的,兩斷崖相距
僅有20多公尺,這是立霧溪百萬年來精雕細琢的壯觀成果。斷崖下的公
路有一段寬闊的路面,可以停車賞景。在此仰望斷崖,幾乎看不到斷崖
頂端。倒是兩岸峽谷頂端線條所透出的天空,由西向東看起來像極了台
灣的外形。錐麓斷崖和福磯斷崖,全是由大理石岩塊構成,由於地勢不
斷隆起,加上立霧溪侵蝕下切作用強盛,切穿了三角錐山東南稜而大理
岩不易崩落,才形成陡峻的斷崖。
錐麓古道位在錐麓斷
崖上方,約3、4百公
尺處,有一條小徑,
是中橫公路未開通前
唯一的交通孔道。古
道自,巴達岡起,至
合流慈母橋止,全長
10.3公里,修築在海
拔750~780公尺之間,
平緩順暢,居高臨下,
視野遼闊,是古道中
最精華的一段。
旅遊指南
交通
• 從台灣北部出發:
– 路線1:
• 沿台9線從新店出發,通過宜蘭和蘇澳可到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 路線2:
• 沿台2線從瑞芳出發,經宜蘭,然後接台9線(蘇花公路)到太魯閣國家公園。
– 路線3:
• 沿國道5號從南港或木柵到蘇澳,然後接台9線(蘇花公路)到達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
心。(最快的路線)
• 從台灣南部出發:
– 路線1:
• 沿台9線從東到太魯閣國家公園。(較快)
– 路線2:
• 沿台11線從台東到花蓮,然後接台9線(蘇花公路)可至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沿
海岸線風景秀麗)
• 從台灣西部出發:
– 路線1:
• 沿台63線(中投公路)從台中出發,經台63甲到草屯,轉台14線 到埔里,接台14甲至
大禹嶺,最後沿台8線(中橫公路) 到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 路線2:
• 沿國道3號從台中出發,自草屯接台14線到埔里,經台14甲至大禹嶺,最後沿台8線(中
橫公路) 到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約需5.5 〜 6.5個小時。(最快)
住宿資訊
• 立霧客棧03-8610769
http://liwu.hoseo.tw
• 太魯閣旅店03-8611558
http://www.taroko-hotel.com.tw
• 立德布洛灣-山月村03-8610111
http://tw.leaderhotel.com/leadervillage/
• 太魯閣晶英酒店03-8691155
http://taroko.silksplace.com.tw/
• 天祥青年活動中心03-8691111
http://www.cyctsyac.com.tw/index1.htm
• 觀雲山莊04-25991173
http://www.cyctsyac.com.tw/kuanyun.htm
• 合歡山-松雪樓04-25229696
http://tsfs.forest.gov.tw
節錄於
http://www.taroko.gov.tw/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Google圖片
THE END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Steve Yang

More from Steve Yang (20)

六己2 a:墾丁國家公園
六己2 a:墾丁國家公園六己2 a:墾丁國家公園
六己2 a:墾丁國家公園
 
六己1 b:陽明山國家公園
六己1 b:陽明山國家公園六己1 b:陽明山國家公園
六己1 b:陽明山國家公園
 
六己1 a:金門國家公園
六己1 a:金門國家公園六己1 a:金門國家公園
六己1 a:金門國家公園
 
六戊5 a: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六戊5 a: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六戊5 a: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六戊5 a: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六戊4 b:台江國家公園
六戊4 b:台江國家公園六戊4 b:台江國家公園
六戊4 b:台江國家公園
 
六戊4 a: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六戊4 a: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六戊4 a: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六戊4 a: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六戊3 a:金門國家公園
六戊3 a:金門國家公園六戊3 a:金門國家公園
六戊3 a:金門國家公園
 
六戊2 b:陽明山國家公園
六戊2 b:陽明山國家公園六戊2 b:陽明山國家公園
六戊2 b:陽明山國家公園
 
六戊2 a:墾丁國家公園
六戊2 a:墾丁國家公園六戊2 a:墾丁國家公園
六戊2 a:墾丁國家公園
 
六戊1 b:玉山國家公園
六戊1 b:玉山國家公園六戊1 b:玉山國家公園
六戊1 b:玉山國家公園
 
六戊1 a:雪霸國家公園
六戊1 a:雪霸國家公園六戊1 a:雪霸國家公園
六戊1 a:雪霸國家公園
 
六丁5 b:哈盆自然保留區
六丁5 b:哈盆自然保留區六丁5 b:哈盆自然保留區
六丁5 b:哈盆自然保留區
 
六丁5 a:金門國家公園報告
六丁5 a:金門國家公園報告六丁5 a:金門國家公園報告
六丁5 a:金門國家公園報告
 
六丁4 b:玉山國家公園
六丁4 b:玉山國家公園六丁4 b:玉山國家公園
六丁4 b:玉山國家公園
 
六丁4 a:陽明山國家公園報告
六丁4 a:陽明山國家公園報告六丁4 a:陽明山國家公園報告
六丁4 a:陽明山國家公園報告
 
六丁3 b:雪霸國家公園
六丁3 b:雪霸國家公園六丁3 b:雪霸國家公園
六丁3 b:雪霸國家公園
 
六丁2 b: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六丁2 b: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六丁2 b: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六丁2 b: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六丁2 a:墾丁國家公園
六丁2 a:墾丁國家公園六丁2 a:墾丁國家公園
六丁2 a:墾丁國家公園
 
六丁1 a: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六丁1 a: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六丁1 a: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六丁1 a: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六乙6 b:哈盆自然保留區
六乙6 b:哈盆自然保留區六乙6 b:哈盆自然保留區
六乙6 b:哈盆自然保留區
 

六乙2 b:太魯閣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