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調查研究法(20)

Advertisement

Recently uploaded(20)

Advertisement

調查研究法

  1. 調查研究法 89971201 孫足承
  2. 定義 • 調查研究:研究者利用問卷 (questionnaire) 、訪談 (interview) 或觀察 (observation) 等技術,從母群體成員 蒐集所需資料,以決定母群體在一個或多個社會學或 心理學變項上的現況或其關係 ( 王文科, 2006) 。 • 教育方面的調查研究:有目的、有計畫的蒐集教育相 關實證資料,透過分析與解釋,正確的描述教育現象 或探討教育問題。 – 蒐集現況事實 – 瞭解教育人員態度 – 確立改進目標 • 明瞭實況與問題,確立改進標準 – 提供研究依據 • 調查研究發現的變項間的關係可作為其他研究假設的依據
  3. 特性 • 透過嚴格的抽樣設計來詢問並記錄受訪者,以探討社會現 象諸變數之間的關係。 • 透過母群體中選取具有代表性樣本予以研究 • 調查法是一種與研究對象實質接觸、溝通,以蒐集相關原 始資料之研究方法。 • 回收資料的品質非常依賴受訪者的合作程度、能力、及意 願。 • 資料品質受制於受訪者的合作意願與能力程度。 • 受訪者除了會拒絕接受訪談或對郵寄問卷置之不理,也可 能因為個人的理由排斥訪談、或認為訪問主題過於敏感。 • 即使受訪者能回答問卷,但亦有可能他們本身沒有具備我 們要探尋的知識、或是對於研究主題沒有自己的主見而出 現偏誤。
  4. 類別 - 依目標 • 描述性調查( descriptive surveys ) – 探究現狀( status quo ) – 試圖測量存在的事物 – 不質疑其存在的理由 – Ex: 國中理化課平均每節課的有效教學時間為何? • 解釋性調查( explanatory surveys ) – 屬事後回溯研究 – 搜集有關變項資料 – 解釋變相間存在的關係 – Ex: 國中導師的畢業科系與其學生的數學成績是否相關?
  5. 類別 - 依範圍、材料 • 普查 vs. 樣本調查 • 真實事物普查( census of tangibles ) – 母群體小且內容為具體變項時。 – Ex: 某一國小教師中具有數學相關科系學士學位者有多 少人? – 優點:無法反駁 – 缺點:某一時間對某一特定母體群的研究 • 構念普查( census of construct ) – 所處理的變項無法直接觀察,只能間接由量數中推論 。 – 關鍵 – 選擇或發展最適合於所涉構念之工具 – Ex: 基測,學測
  6. 類別 - 蒐集資料方法 • 問卷調查( questionnaire survey ) – 郵寄問卷 – 集體填表 – 網路問卷 • 訪問調查( interview survey ) – 電話訪問 – 面談 – 調查表調查 • 控制觀察( controlled observation ) – 最簡單的形式是從學校紀錄中取得所需要的資料,也 包含利用測量工具取的資料
  7. 類別 - 蒐集資料時間 • 橫斷式調查( cross-section survey ) – 指在某一時間,從選取的樣本蒐集所需的資料用以描 述當時某種母群體的狀況,且可用於決定研究當時諸 變項間的關係。 – 而對相同的研究問題,同時從兩種或更多母群體中選 取樣本而執行的研究稱為平行樣本設計,目的在比較 不同樣本間對研究問題的差異性。 • 縱貫式調查( longitudinal surveys ) – 蒐集被研究群體一段長時間,至少二次以上的時間點 蒐集資料以描述或解釋其變化之情形
  8. 類別 - 蒐集資料時間 • 趨勢研究( trend studies ) – 對一般母群體執行一段時期的縱貫式研究 • 同一團體研究( cohort study ) – 又稱同期群研究或時間數列研究( time series studies ) – 研究相同的特定母群體在一段時期間的變化 – 所研究的對象每次不盡相同 • 整組縱貫研究( panel studies ) – 又稱小組研究 – 在一段時間內研究某一群特定樣本
  9. 調查研究實施步驟 • 提出問題 • 參閱有關文獻 • 確定研究目的 • 取得標的母群體 • 選取蒐集資料的方法與工具 • 抽樣 • 進行正式調查 • 資料處理 • 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10. 郵寄問卷調查法-優點 • 成本低 • 無訪問者偏見 • 匿名性高 • 可經過思索後回答問題 • 蒐集資料的時間短 • 問題敘述一致 • 可包含的地理範圍較廣 • 應答者可依據個人的時間作答
  11. 郵寄問卷調查法-缺點 • 問題簡單 • 應答者作答順序無法 • 無法近一步詢問 掌控 • 不易了解應答者之背 • 未答題比例可能偏高 景 • 作答時間無法掌控 • 回收率低 • 無法得知未回收之問 • 缺乏彈性,無法解釋 卷其情形為何 題意 • 時效性的掌控 • 無法控制答題情境 • 問卷題目之限制 • 樣本偏差
  12. 當面調查優、缺點 優點 • 缺點 • 回收率高 • 僅適用於可集合的團體 • 可解釋說明 • 無法在自由氣氛下填寫 • 可確定填寫者 • 受委託實施者可能影響結果 • 節省時間與經費 • 受試者可能缺乏代表性
  13. 問卷調查法 - 步驟 • 確定調查目的 • 決定研究對象 • 問卷初稿 • 問卷預試 • 分析問卷信度、效度 • 寄發問卷或當面實施問卷 • 催收問卷 • 實施統計分析 • 驗證假設 ( 研究目的 )
  14. 問卷編製的原則 • 清楚且簡地敘述問題中的名詞,以免造成誤解 • 以明確的字詞來代意義不一致的描述性形容詞與 副詞 • 避免採用雙重否定的問題 • 設法避免不當或無法周延的答案 • 避免採用含有雙重目的的問題或包含兩個觀念以 上的問題 • 在特別要強調的字詞旁邊或底下劃線 • 當要求評定等級或比較時,需要有一個參照點 • 避免不當的假定
  15. 問卷編製的原則 • 敘述的問題應適合於所有的應答者 • 設計可得到完整答案的問題 • 準備將答案做有系統的量化處理 • 該考慮的是研究者自已可能採取歸類答案的方式 ,而不是應答者選擇的答案類別 • 描述問題的字詞應顧及應答者的教育程度 • 避免採取具有導引性的問題 • 僅發問重要的問題 • 一般性問題宜擺在特定問題之前 • 各個答案間要互斥不要包含
  16. 訪問調查法 • 訪問調查法:採錄音、攝影、得到第一手資料, 質性研究最為常用。 • 特性 – 有機會發現新問題 – 可用於有閱讀困難或不善於文字表達之受訪者 – 可協助澄清變項、關係、假設、步驟、或幫助解事由 觀察與統計的資料 – 補充其他研究法的不足
  17. 訪問調查法 - 類型 • 就受訪問人數的多寡分兩類 – ( 1 )個別訪問 – ( 2 )團體訪問 • 就訪問工具可分為兩類 – ( 1 )電話訪問 – ( 2 )電腦輔助電話訪問
  18. 訪問調查法 - 類型 • 依訪談的結構區分 – 非結構性訪問 -閒談 – 半結構性訪問 -訪談大綱 – 結構性訪問 -排序法/累積分類
  19. 非結構性訪問 (unstructured interview) • 特徵 – 一個開放的情境,鼓勵受訪者自由表達觀點,僅以少許問題來導引談論 的方向。 – 訪問者可能講述研究者未曾考慮/關注的內容 – 為臨床心理學及精神病學採用 (client-centered approach) • 優點 – 受訪者常在不自覺下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致有所顧慮而隱瞞自己的觀點。 – 對於心理上深受壓力及不易表達的人較為可行。 • 限制 – 在搜集資料過程中,缺乏一致性的程式,不易比較各次訪問所得資料。 – 高度主觀及費時,如無充分的經驗或專門的訓練,不宜採行。
  20. 結構性訪問 (structured interview) • 特徵 – 訪問者只能講述研究者考慮/關注的內容。 – 過程嚴格要求標準化與正式化。 – 訪問開始與結束的用語,也作嚴格的規定。 – 在結構上等同問卷,按相同方式與順序向受訪者提出相同 的問題,只有固定的答案,或從一組答案中選擇。 • 優點 – 統一答案 – 容易比較各訪問的資料。 • 限制 – 無法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答案的背後原因。
  21. 半結構性訪問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 特徵 – 最初向受訪者發問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然後採用開放性問 題作深入探究 , 並因應回答內容發出相關問題,以獲致更 完整的資料。 – 訪問問題可分為開放式與封閉式。 – 適用於教育研究領域,可獲得較有價值的資料。 • 優點 – 能對資料作有系統的比較 – 允許受訪者充分反映己見 • 限制 – 在搜集資料過程較費時。 – 需要一定的訪問經驗或訓練
  22. 訪問調查程序 • 擬定訪談計畫 • 進行文獻探討 • 編製訪談問卷或綱要 • 選擇訪談樣本 • 選拔並訓練訪問員 • 試談與修改問題 • 安排訪談時間 • 進行訪談 • 整理訪談資料
  23. 訪問調查法 - 實施技巧 • 建立友善的關係 • 傾聽受訪者的話語 • 依序訪問 • 觀察 • 記住受訪者談話重點 • 善用引導技巧
  24. 編擬訪問問題的原則 • 避免模棱兩可的詞句。 • 避免使用導引性問題。 • 擬訂訪問程式,並作預試。 – 預試可以找出具有威脅性的問題(多數人極不容易談 論)。 – 有 20% 的人認為該題極不易談論,予刪除或修正
  25. 編擬訪問問題的原則 • 可試用各種訪問方式,以求其完美。 • 若受訪者不願採合作態度 , 即反映採用方式無 法與他們建立和睦的關係。 • 評鑒記錄訪問資料方法、記錄資料是否妥善、 記錄方法是否打斷訪問的進行、報告的結構是 否需要改良等。
  26. 擬訂訪問問題內容須知 • 現象描述。 • 擬定訪問目的及對象。 • 對現象的各種成因作出不同假設。 • 依據有關假設列出須搜集的資料類別。 • 決定那些類別用開放式問法,那些用封閉式問 法及說明決定的原因。 • 就各資料類別,擬定問題。
  27. 應用調查研究法的注意事項 • 謹慎選題 – 研究目的或領域應尋找大家有興趣、重要的、有原創 性、對學術理論或實務應用有顯著的貢獻者 • 找尋支撐的理論基礎 – 調查法旨在發現或精緻化某理論模式,因此研究者所 「懷疑」的研究假設背後要有理論「依據」 • 發展紮實、清楚、簡約的研究模式及研究假設 – 建立研究假設時應將其相關的理論依據清楚交待,以 「支持」假設的建立。 – 研究假設要清楚、簡約。
  28. 應用調查研究法的注意事項 • 小心衡量工具的設計、嚴謹的測量 ( 衡量什 麼?如何衡量? ) – 量表選擇最可靠的方式 • 直接採用現成的測量工具 • 研究者自己設計測量工具 – 要有充份的文獻支持 – 先歷經多位專家的前測 – 再小樣本的預測 – 最後才大樣本的後測,來確保該量表的信度 ( 內部 一致性 ) 、效度 ( 內容效度、建構效度、效標效 度)。
  29. 應用調查研究法的注意事項 • 儘量建立多元化的研究設計 – 以個案法做探索性深度研究之後,再配合調查法 做廣度之驗證性研究。 – 考量時間因素,做多次的調查研究。 – 資料的收集能搭配問卷、訪談、觀察、文件內容 分析,來互相做比對驗證。 • 選擇具代表性的樣本 ( 框架 ) 及抽樣方法 – 研究抽樣部份要交待樣本框架、及如何抽樣?一 般樣本數至少在 200 以上,統計分析較不會違反 其統計假說
  30. 應用調查研究法的注意事項 • 選擇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 • 要提出值得後人參考的研究結果及內容 – 詮釋研究發現與前人文獻的對照 – 研究結果與理論做驗証比較,若兩者有所不同, 要判斷並交待到底是研究情境、研究對象、領域 …那一個因素不同所造成 – 差異的原因分析 – 研究有何新發現,是否要修正 / 精緻化原來理論 模式 – 對學界、實務界的建議、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31. 簡報完畢 敬請指教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