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cessfully reported this slideshow.
Your SlideShare is downloading. ×

第十八章 形成橫貫舊大陸文明鏈帶的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Upcoming SlideShare
第二十章 帝國毀滅
第二十章 帝國毀滅
Loading in …3
×

Check these out next

1 of 59 Ad

More Related Content

Advertisement

Recently uploaded (20)

第十八章 形成橫貫舊大陸文明鏈帶的

  1. 1. 形成橫貫舊大陸文明鏈帶的 四大帝國與絲綢之路 世界通史講題18
  2. 2. 前221年,秦帝國統一華夏世界
  3. 3. 前138年至126之間,漢 遣使者張騫聯絡月支, 共擊匈奴,卻打通了與 西域各國的交往,替絲 綢之路奠下了基礎。
  4. 4. 公元前205—前202年間匈奴破月氏,此時月氏或已開始棄河西走廊向西遷 徙。公元前177或176年、前174—前161匈奴屢次擊敗月氏。月氏「西擊塞王。 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留在祁連山地區不走者稱小月氏。後匈奴 附庸烏孫「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後者和塞人般離棄伊犁地區向西南遷徙, 於140年前後進入希臘人的大夏王國。進一部擴張至北印度乃是後話。
  5. 5. 月氏人乃印度歐 羅巴語族群,希臘 記載中稱其領導 族群為吐火羅 (Tochari) ,又名亞 細亞尼(Asiani)。 Tocharian
  6. 6. 月氏 安息帝國 粟特 大宛 元前3-2世紀: 安息、大夏、塞人、月氏 芬匈族群
  7. 7. 粟特 大夏 大宛 元前100前後,為大月氏驅逐的塞人(Sakas或Sacaraucae)在大夏稍作停留後, 即進入今日西阿富汗、西南巴基斯坦、東伊朗之地,給該地留下Sakastan之 名,乃今東伊朗有Seistan省名之所本,成為塞人將進入印度的前進基地
  8. 8. 塞人終於從印度西北邊境這 個「缺口」進入印度。其王 茂育(Maues)侵佔在北印度的 大夏王國之地。其後另一王 阿澤斯一世(Azes I) 徹底消滅 了印度的希臘政權,其疆土從 犍陀羅至秣菟羅,史稱印度塞 人(Indo-Scythians)。 印度塞人的王國 茂育(元前85-60左右在位)之錢幣結合希臘與佛教符號阿澤斯一世(元前57-35左右在位)錢幣上用希臘字母與王者打坐像
  9. 9. 塞人後來在印度成 為大月氏建立的貴 霜王朝的附庸 印度塞人分支繁衍為27 個邦國, 總稱「西部諸 太守」, 歷時350年(35- 405), 多臣服於貴霜, 後 亡於印度的笈多王朝。 月氏 【貴霜】
  10. 10. 在塞人與貴霜王朝 入主北印度兩時段間, 還有一段印度安息王朝 的插曲,年代不詳, 約在公元一世紀 在呾叉始羅(Taxila)附近的希臘化廟 宇,被認為是印度安息時代的火壇 印度安息王朝的插曲
  11. 11. 印度安息王朝的插曲 Gondophares I (年代不詳)
  12. 12. 薩帕德彼澤(Sapadbizes, after 40 BCE, before 20 CE)乃佔據大夏西 部的月氏酋長,其錢幣由安息錢幣 改造而成,其屬地後被貴霜部併吞 赫來依敖(Heraios, r. 1-30 CE)乃月氏(支)人的 貴霜部酋,他開始從大夏進入印度。其錢幣顯 示他頭戴希臘王者頭飾,背面顯示希臘勝利女 神奈姬(Nike)為騎在馬上的王者戴上桂冠。
  13. 13. 貴霜王朝(公元1-3世紀)
  14. 14. 月支人建立的貴霜帝國(公元一至三世紀) Margiana Sogdiana Seistan Arachosia Gedrosia Hyrcania Media Persia Magadha Khwarezm Ferghana Gandhara Bactria Minnagara Mathura Purushapura Taxila Pataliputra Rajagriha Ujjain Bactra Kabul
  15. 15. 1993於阿富汗北部Surkh Kotal附近拉拔塔克遺址出土的岩刻文(The Rabatak inscription),乃用大夏文以希臘字母拼寫的貴霜帝國前四王的世系 「獻給曾祖父丘就卻(Kujula Kadphises)王、祖父閻高珍(Vima Taktu)王、父王維 馬‧卡特菲瑟斯(Vima Kadphises)以及其他本人迦腻色伽(Kanishka)王
  16. 16. 印度旁遮普省巴杏 達(Bathinda)市之 Qila Mubarak堡乃 迦腻色伽時代所建
  17. 17. 2世紀抹菟羅(Mathura)的貴霜服飾的禮佛者 3世紀大夏(Bactria)地區宙斯 -瑟拉比斯-奧爾馬茲達混合 神祇及其崇拜者之表象
  18. 18. 安息帝國 (Parthian Empire) 247 BCE - 224 CE
  19. 19. 安息龍興之地: 帕提亞在塞琉古帝國內的位置
  20. 20. Arsaces I (c. 250-246/211?) 元前250左右,塞琉古 帝國的帕提亞太守 安特拉哥拉斯叛離, 建立獨立王國,東伊朗 的帕爾尼(Parni)族 乘機起來造反,殺 安特拉哥拉斯, 奪取帕提亞,擺脫 馬其頓人的統治 Andragoras (?-238 BCE) 當時帕爾尼人的領袖 是阿爾薩息,可能有 塞人血緣。其名成為 安息的帝號,如羅馬 之「凱撒」焉。 ,中國史書中的「安息」即來自其名之發音
  21. 21. Arsaces II, 亦名Artabanus I (211–191 BCE) Antiochus III the Great, (c. 241–r. 222-187 BCE) 塞琉古的安 提奧卡斯三 世平定了安 息與大夏等 地的叛離,第 二或第三代 安息王阿爾 薩息二世重 新降為附庸 地位(前209 年)。但不久 安提奧卡斯 與羅馬人作 戰失利。
  22. 22. 密瑟拉達提一世乃「帝國」的 真正建立者,他向東南西三方 開疆闢土,至今日阿富汗之赫 拉特(Herat)、今伊朗西北之米 底亞、南部之波斯以及今伊拉 克境內之巴比倫尼亞。前139 年他俘擄了塞琉古皇帝德米提 烏斯,從此塞琉古疆土只限於 敘利亞。 Demetrius II (??-125 BCE) 在今胡澤斯坦Xong-e Ashdar的 密瑟拉達提一世的山岩浮雕像 卻保留古波斯帝國的風格 Mithridates I (195?-r. ca. 171-138 BCE) 密瑟拉達提一世積極贊助希臘 化,他在安息錢幣上首先應用 希臘式畫像,其上之銘文自稱 「希臘人的朋友」 (Philhellene) 。
  23. 23. 元前63 年,羅馬帝國消滅塞琉古王朝,直接與安息帝國接壤
  24. 24. 安息的後繼者薩珊帝國常批評它的希臘化傾向,非波斯正統,今歷史學家有人 認為「希臘化」乃其公關手段,如無波斯認同,實無法凝合舊波斯境域。
  25. 25. 首都因時轉移: Nisa, Hecatompylos, Ecbtabana, Cteisphon (Cteisphon) 原前3-2世紀的安息歷史十分模糊,史料主要依靠錢幣,紅點為其製幣廠的場址
  26. 26. 察拉森尼乃「濱海之地」之義,於元前 127年為前塞琉古太守所建,與安息共存 亡,享祚四個世紀,與安息一起亡於薩珊 安息位極人臣的蘇然 家族(House of Suren) 往印度發展,形成 「印度安息」政權 埃拉邁伊斯大半乃 古代依藍人的後代 阿迪亞本尼乃兩河上游一半 獨立之亞述王國,其統治者 於一世紀時皈依猶太教 阿托魯帕特尼乃亞歷山 大繼承人戰爭時代的遺 留,佔米底亞之一部,乃 今日阿塞拜疆之前身,至 三世紀才為安息所併吞 安息帝國直接統 治的是塞琉古舊 疆,卻讓四周的 小邦繼續存在, 其結構較古代波 斯帝國與後繼的 薩珊帝國鬆散 安息對波斯地區 的控制微弱,該地 自前150-100年間 即稱王, 後來顛 覆安息的薩珊王 朝將興起於此 阿美尼亞乃一獨立王國, 依違於安息與羅馬之間
  27. 27. 安息帝國的 騎射手 安息帝國的 重裝騎兵 (cataphract)
  28. 28. 安息時代祆教的歷 史十分模糊,似乎與 希臘化宗教混雜,政 府並沒有積極保存 將流失的祆教典籍 安息浮雕上的穆護
  29. 29. 安息帝國與今日的國界
  30. 30. 通過安息帝國絲綢之路(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
  31. 31. 薩 珊 波 斯 帝 國
  32. 32. 岩雕顯示阿護拉馬茲達神 授與阿耳達錫爾以王權 取代安息王朝的薩珊王朝自 稱「伊朗王國」(Ērānshahr, 224-651),視其前任為塞琉古王 國一丘之貉,不算波斯正統,它 發動較強烈的伊朗認同運動 建國者阿耳達錫爾(Ardashir)於209在波斯省境內建築的「處女堡」遺址
  33. 33. 薩珊王朝也比較中央集權,成為羅馬的勁敵,圖示其亦併吞了貴霜的西疆
  34. 34. 500年前後的薩珊帝國陷入兩面受敵: 東有嚈 噠人,西有東羅馬,但在7世紀初,它乘東羅馬內 亂西征,幾乎恢復了舊波斯帝國的地中海疆域
  35. 35. 羅馬帝國
  36. 36. 帝國曾於元前12冒 進日爾曼,為蠻族大 敗,於公元9年因三 個羅馬軍團被殲滅, 被迫棄守,留下禍根
  37. 37. 公元14年 奧古斯都 去世至117 年的羅馬 帝國疆域 公元14年的羅馬帝國 至公元117年增添的省份
  38. 38.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Julio-Claudian Dynasty) 提庇留Tiber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 原名 Tiberius Claudius Nero (42 BCE–r. 14-37 CE) 加利古拉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12-r. 37–41)
  39. 39. The Death of Tiberius by Jean-Paul Laurens, depicting the Roman emperor about to be smothered under orders of Naevius Sutorius Macro 禁軍(Praetorian Guard) 成為廢立羅馬皇帝的 一股力量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Julio-Claudian Dynasty)
  40. 40. Virgilio Mattoni de la Fuente : The Court of Caligula 加利古拉的自大狂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Julio-Claudian Dynasty)
  41. 41. 禁軍殺死加利古拉,推 舉他的叔父克勞狄繼位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Julio-Claudian Dynasty) Lawrence Alma-Tadema : Gratus proclaims Claudius emperor (1871)
  42. 42.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Julio-Claudian Dynasty) 克勞狄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10 BCE-r.42-54) 尼祿Nero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 (36-r. 54-68)
  43. 43. 64年的羅馬大火,尼祿雖 開放宮殿容納災民,但不 久卻在夷為平地的災區上 建築「金屋」(Domus Aurea),成為最大的縱火嫌 疑犯,為了尋找替罪者,他 將罪責推到基督徒身上。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Julio-Claudian Dynasty)
  44. 44.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Julio-Claudian Dynasty) A Christian Dirce, by Henryk Siemiradzki 尼祿在競技場中用極殘酷的手法處死基督徒
  45. 45. The Remorse of Nero after Killing his Mother (1878), by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68年,在高盧與西班牙總督起 兵討伐尼錄、禁軍倒戈、元 老院宣布他是「人民公敵」 的形勢下,自殺身亡。
  46. 46. 四帝爭位時代
  47. 47. 首次由地方軍團擁立的 費拉維王朝(Flavian Dynasty, 69-96) 衛西佩息安(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 or Vespasian, 9–r. 69-79) 提多(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 or Titus, 39–r. 79-81) 多米先(Titus Flavius Domitianus or Domitian, 51–r. 81-96)
  48. 48. The Triumph of Titus, by Sir Lawrence Alma-Tadema 提多敉平第一次猶太 人叛亂(66–73),焚毀猶 太第二聖殿,凱旋慶功
  49. 49. 衛西佩息安於77 年任命阿格里柯 拉為不列顛總督。 他曾一度推進至 今蘇格蘭北部。 在他8年任內,羅馬 對不列顛的統治 才算真正地建立。 Gnaeus Julius Agricola (40–93)
  50. 50. 79年,拿不勒斯附近的維 蘇威火山爆發,活埋龐貝 (Pompeii)與赫庫蘭尼翁 (Herculaneum)二城
  51. 51. 聶爾瓦(Nerva, 96–98) 圖拉真(Trajan, 53–117) 哈德良(Hadrian, 117-138) 安敦(Antoninus Pius, 138-161) 奧理略(Marcus Aurelius, 161-180) 五賢君時代: 聶爾瓦-安敦王朝 Nerva-Antonine Dynasty
  52. 52. 皇帝與元老院共治的體制至117年仍 可見,圖示「皇帝省」與「元老院省」 圖拉真時代,羅馬疆 土擴張至兩河流域 與今羅馬尼亞
  53. 53. 羅馬航海誌所載的海陸國際商道
  54. 54. 希羅文 明的地 理學家 托勒密 繪製的 東南亞 地圖 恆河灣 印度島嶼 大 中 國 海 中 南 半 島
  55. 55. 四大帝國在歐亞非大陸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