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cessfully reported this slideshow.
Your SlideShare is downloading. ×

李开复创新的故事2.0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Loading in …3
×

Check these out next

1 of 29 Ad

李开复创新的故事2.0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这是关于李开复创新故事的PPT,在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播放,以激发每一位同学的创新激情。

这是关于李开复创新故事的PPT,在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播放,以激发每一位同学的创新激情。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More Related Content

Slideshows for you (20)

Viewers also liked (20)

Advertisement

Similar to 李开复创新的故事2.0 (20)

李开复创新的故事2.0

  1. 1. 李开复创新的故事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2. 2. 公元 2009 年 9 月 4 日 Google 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李开复辞职
  3. 3. 李开复主持谷歌中国的变化
  4. 4. 他 把 Google 的 “平等、创新、快乐、无畏” 的精神带到中国
  5. 5. 他 离开了 Google
  6. 6. 三天后…
  7. 7. <ul><li>2009 年 9 月 7 日,李开复在北京宣布 : </li></ul><ul><li>他将在北京创办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的 </li></ul><ul><li>创新工场 </li></ul><ul><li>www.innovation-works.com </li></ul>
  8. 8. 李开复的故事
  9. 9. 李开复简史
  10. 11. <ul><li>“ 这种改变世界的感觉带来了心中的一股暖流,让我再次相信:只有发自内心的选择才能够支撑你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li></ul>
  11. 12. <ul><li>“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li></ul><ul><li>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li></ul><ul><li>一片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 </li></ul><ul><li>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人生的道路。” </li></ul>
  12. 13. <ul><li>李开复在解释创新工场的业务模式时表示 , </li></ul><ul><li>他希望做一个        创业者的黄埔军校 </li></ul>
  13. 14. 机会远比安稳重要、 事业远比金钱重要、 未来远比今天重要。 —— 李开复在南京三江学院的讲话, 2008
  14. 15. <ul><li>     我过去的 20 年职业生涯中,有过三次职业变动,但不变的是心中的一个追求、一个职业坐标,那就是: </li></ul><ul><li>     尽我所能,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 </li></ul><ul><li>——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开复 </li></ul><ul><li>在新闻发主会上的讲话, 2009 年 9 月7日 </li></ul>
  15. 16. <ul><li>大学生问: “李开复先生,如果给你一个重新读大学的机会,你会怎么做?” </li></ul><ul><li>李开复答: </li></ul><ul><li>我在大学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认识我的一个大学同学, </li></ul><ul><li>他的名字叫奥巴马。 </li></ul>
  16. 17. 中国崛起的时代,机会蕴藏在每一个创新的企业里。中国经济的复苏、中国人才的优秀、 3G 和云计算时代的来临…… 整个大环境都为创新工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李开复,创新工场理念, 2009
  17. 18. 创新工场:实现你未来的梦 www.innovation-works.com
  18. 19. 世界因你不同 创新是人生的梦想
  19. 20. <ul><li>《做最好的自己》 </li></ul><ul><li>《与未来同行》 </li></ul><ul><li>《一网情深》 三本畅销书作者 </li></ul>
  20. 21. 开复老师谈墓志铭 <ul><li>“ 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不是说李开复是科学家或企业家,而是说李开复是一个热心教育者,他在中国崛起的时代,经过写作、演讲、网站,帮助了中国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叫他开复老师。” </li></ul>
  21. 22. 我们不接受投资项目, 只接受你们的想法来投奔我们。
  22. 23. 期待你:明日创新领袖
  23. 24. 热身活动: <ul><li>1 、设计自己的创新项目计划: </li></ul><ul><li>- 创新项目概述 </li></ul><ul><li>- 实施方案 </li></ul><ul><li>- 受益分析 </li></ul><ul><li>- 风险分析 </li></ul><ul><li>- 项目日程 </li></ul><ul><li>2 、利用 Google 协作平台,设计项目网站 </li></ul><ul><li>3 、将创新项目网站连接到《教育技术史与论文选读》的“创新项目设计”栏目中。 </li></ul>http://sites.google.com/site/jiaoyujishushiyulunwenxuandu/home
  24. 25. “ Make a Difference” ——“ 让世界因我不同” 一直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哲学老师最为推崇的人生态度。 ——李开复, 2009
  25. 26. 云计算时代的教育呼唤 期待你为教育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26. 27. 模拟创新项目答辩: <ul><li>1 、设计自己的创新项目计划: </li></ul><ul><li>- 创新项目概述 </li></ul><ul><li>- 实施方案 </li></ul><ul><li>- 受益分析 </li></ul><ul><li>- 风险分析 </li></ul><ul><li>- 项目日程 </li></ul><ul><li>2 、分小组进行创新项目答辩练习 </li></ul><ul><li>3 、推选本组的选手参加全班赛 </li></ul>
  27. 28. 这 不是 再造一个 Google 的故事, 这是 将每一个中国青年 造就成 Google 的故事…
  28. 29.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 数理学院 教育技术系 上海市桂林路 100 号 邮编: 200234 E-Mail : [email_address] Blog : http://sites.google.com/site/jeast9/Home The End

Editor's Notes

  • 李开复创新故事,黎加厚, 2009 背景音乐为: OneDay.mp3 ,需要将音乐文件与 PPT 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下面播放。 已经设置好幻灯片自动播放的时间。
  • 李开复简介 祖籍四川, 1961 年 12 月 3 日出生于中国台湾, 现居住美国西雅图。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苹果工作六年,主管多媒体部门。曾任 SGI 公司多媒体软件子公司总裁。 1998 年 7 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 11 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 2000 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 2005 年 7 月加盟 Google ,任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 李开复公布创新工场计划 2009-09-07   今天上午,刚刚辞去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职务总裁的李开复博士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创办“创新工场”。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指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用于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李开复将带领一批创业者和工程师博士,开创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 李开复在发布会上的发言稿全文 : ( 2009 年 9 月 7 日)   非常感谢各位出席今天的发布会。   大家上周肯定已经听到了我离职的消息。网上的说法很多,今天我想还是跟大家交流一下。另外,更重要的是,向大家详细说明我的下一步方向。    2009 年,是我职业经理人生涯的第 20 个年头。从苹果、 SGI 到微软和谷歌,我踏踏实实地走过了 20 年职业经理人生涯。但过去半年来,我的心中总有一种急迫感,心中常有个声音告诉自己:是开始职业人生新篇章的时候了。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在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大家都在追问我,为什么?其实,我过去的 20 年职业生涯中,有过三次职业变动,但不变的是心中的一个追求、一个职业坐标,那就是:尽我所能,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而过去 10 年来,我接近中国、接近中国青年的梦想越来越清晰。同时,我也希望用最可以掌控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可以说,“创新”、“中国”、“青年”是深深打动我的主旋律。所以,今天的变动看起来是一个转折,实际上却是一种自然的延续,一种跳跃中的传承。   今年 4 月,我与谷歌签订的四年合约期满。 4 月 20 日,公司首席执行官 Eric Schmidt 和我的直接上司 Alan Eustace 约我谈续约的事。总部对过去四年,谷歌中国取得的成绩深表满意。为了事业的稳步发展,公司自然希望中国领导层高度稳定。但对于我,公司正健康、稳步发展,功成身退,这是一个最佳时机。于是我非常坦诚地告诉他们,我可能不会续约。我的回答自然出乎他们的预料。但是,他们希望我能回去仔细考虑一下。   我原计划 6 月底到总部正式辞职,并且当面感谢 Eric 和 Alan 对我多年来的支持和关照。但 6 月 18 日,一件事情打乱了我的计划:谷歌中国碰到一个严峻的挑战,也就是大家都已经了解的“涉黄”案。我虽然有个人的时间表,但我也明理:绝不能在公司面临这么大危机时离开。我也坚信,我可以带领公司应对挑战。   于是,我们以最快速度过滤搜索结果里的相关链接。同时,最大程度地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 7 月中旬在和部委领导见面时,领导们一致肯定:谷歌中国在打击低俗内容方面态度认真,而且非常有效,通过了政府的测试。 7 月中旬开始,谷歌中国重新回到平稳发展的轨道上。   得到这个好消息后,我马不停蹄地带着团队做了一个新的品牌推广计划给总部,内容大致为:公司产品已经领先业界,万事俱备,必须在推广上下大力气、花大工夫。这份关键的报告得到批准并且开始运行之后,我才决定重提个人计划。 8 月初,我再次到总部和 Eric 、 Alan 和其他高管约谈我的离职计划。之前,他们已经给出了破例的条件挽留我,同时,他们看到我在六月危机时的超强度工作,以及在新推广计划设计上的呕心沥血,都以为我会接受续约的邀请。   但是,我对他们说:我非常感谢公司对我的安排。但我想我已经下定了决心,谷歌中国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个平稳的阶段,而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我想去弥补它。我可能去创办一个帮助中国青年创业的创新工场,和中国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术奇迹,我想用自己的主动性做一个掌控全局的工作,我想,我已经到了这个人生阶段,再不去做,我真的很怕来不及了。这也是我从心的选择。   我得到了他们真诚的祝福。今天,我仍然感谢谷歌让我学到了很多,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在我热爱的土壤上,创办了这么一个有朝气、有创意的公司。我也非常舍不得这些员工。我对过去四年,对于公司,对于我的领导们充满感激、感恩。但是新使命的召唤,让我作出了新的选择,我必须继续向前。   我的创业计划得到好友,美国中经合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宇环先生( Peter Liu )的大力支持。他执掌的中经合集团是中国风险投资的鼻祖。虽然目前整个经济依然没有走出阴影,但他爽快地投入了五百万美金,作为创新工场的启动资金。过去几周,除了刘宇环先生之外,我们还获得了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陈士骏等业界精英的投资,确保了我们在未来 5 年中用 8 亿人民币打造创新工场的计划。同时,我也非常荣幸,获得北京市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的支持。今天,苟仲文副市长能亲临现场,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   下面,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新事业 —— 创新工场这个新模式。   目前,在中国,创业者通常要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缺少创业和管理经验、欠缺初期启动资金、难以吸引卓越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使得创业实际成功率并不高。而美国硅谷这个创业者的摇篮,已经形成了从天使投资到中、后期风险投资的完整的、流水线式的体系。一个好的想法哪怕是在概念验证期都可以获得 10 ~ 50 万美元天使资金的支持。而天使投资人又往往是前成功创业者或公司高管,有着深厚的业界经验和背景,除了资金之外能够给创新公司带来他们的视野和业界关系,导入专业人员和管理经验,之后风险投资会对天使项目后期跟进。 2008 年,美国的天使投资占风险投资总体盘子的 40% 至 50% ,共有 26 万多个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和组织。然而在中国,虽然 2000 年以来风险投资快速发展,但是天使投资群体还未成熟,天使投资领域仍是一大块空白。风险投资苦于找不到足够多的、后期的好项目,创业者苦于找不到足够的早期支持。   像美国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天使投资群体在中国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创新工场的诞生就是要填补这个空白,带来规模化、产业化的天使投资,用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甄选出最优秀的创意、创业者、工程师,把每一个创业环节和资源进行最佳整合,帮助创业者,确保其初期的良性发展。我们希望开创出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加以研发和市场运营。当项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剥离母公司成为独立子公司,直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我希望能够建立“天使投资 + 创新产品构建”这样一个全新的创业投资模式。   创新工场将立足信息产业最热门领域: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选择相关技术作为创业起点。   创新工场的主要预期分为三部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在我们的帮助下实现梦想、创造奇迹;从公司商业运作的角度,希望每年能够孵化出 3-5 个成熟的公司,看到他们一天天的成长;从投资者的角度,我们希望在几年之后就能够有对投资者有优厚的回报。   我相信,我的技术背景、我过去 20 年职业经理人生涯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产业关系、我在业内人才中的影响力、国际化的视野和沟通能力能够很好的帮助创业者建立团队、建立团队文化、提升领导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这也是我们创建创新工场的初衷。   提出离职后,我给潜在的投资人做过几场有关创新工场商业模式的报告。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仅仅一个月就完成了这么大型的融资,获得了业界这么多知名人士的鼎力支持。当然,这一方面表明投资者对我的信任,但更重要的,反映的是他们对创新工场这个商业模式是看好的,是充满信心的。这样的认可,对于我和创新工场是莫大的鼓舞。   说到创新工场,我觉得,我有太多太多想跟大家分享。今天时间有限,我先介绍到这里。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特别感谢各位过去多年来对我持续的关注、支持和帮助。在我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候,经常得到你们真诚的支持和鼓励。有时,面临互联网上的谣言,因为有你们这些专业的、正直的媒体的存在,让我感到温暖,感觉未来是有希望的。我希望以后你们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我和我的工作。我们的友情是永远的。   诸位肯定已经看见了,资料袋里有我特别赠送的珍藏版新书《世界因我不同 – 李开复自传》。书中真实记录了我 20 年来从业的心路历程、我的信念、我对未来的期许。这本书会在 9 月中旬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今天提前送给大家先睹为快,也表示我对大家的一个特别感谢!   谢谢大家!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开复 新闻背景资料:创新工场——让天使投资走向规模经济 “ 财” +“ 才” – 开辟中国风险投资新模式    2009 年 9 月,“创新工场”一跃成为中国产业界和投资界的一大热词。   “创新工场”其实是曾在微软、谷歌担任高管的李开复博士近日创办的一个公司,用他们自己的定义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乍看起来,它无非是一个风险投资公司的新案例而已,但“创新工场”成为热词的一大重要原因是,李开复博士首次在中国,将天使投资的模式带到了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境界。   天使投资( Angel Investment )最早起源于 19 世纪的美国,通常指自由投资者或非正式风险投资机构对原创项目或小型初创企业进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资, 他们和机构风险投资一起构成了美国的风险投资产业。自 2000 年以来,中国的风险投资快速发展,但绝大多数投资公司喜欢选择短、频、快的项目,因此比较成熟的大型项目(如接近上市的公司)融资相对容易。但风险系数相对高, 更需要全方位的扶持的创业型企业,较难获得支持。   其实在美国硅谷这个创业者的摇篮,已经形成了从天使投资到中、后期风险投资的完整的、流水线式的体系。因此,创新企业无论处于种子期、导入期,还是成长期、成熟期,只要有潜力,都能获得相应的帮助。如果创业者只有一个好的创意,他可以找到 5 万美元左右、专注于启动资金投资的天使俱乐部或天使投资人的帮助;如果他有了一个早期版本的产品和启动团队,他就可能从天使俱乐部或天使投资人得到 10-50 万美元的种子基金;如果企业开始商业运营并有了正式客户,它可能从早、中期风险投资基金获得 200 万 -500 万美元左右的融资;再接下来就是中晚期风险投资。   以目前市值已达 1450 亿美元的 Google (谷歌)为例, 11 年前,当谢尔盖 布林和拉里 佩奇仅有企业创意,公司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得到了天使投资人 Andy Bechtolsheim 提供的 10 万美元的支票。   财务投资体系之外,在美国硅谷,一些投资人还给不同阶段的创始企业提供附加价值。早期的天使投资人往往是成功的创业者或前大公司高管、行业资深人士,他们往往能给创始人带来经验、判断、业界关系和后继投资者。在企业成长期,高附加值的风险投资还会帮助引领创业企业进入更正规的运营架构和管理模式,甚至帮助企业配备后续发展所需的专业团队。企业发展到上市或购并阶段,风险投资又会提供相应的助力。因此,创业公司在不同阶段,其投资人就像跑接力一样,通过传承、培养,使一个概念生根、发芽、开花、成长。   迈克 马库拉( Mike Markkula )就是一位天使伯乐。苹果创立之初,马库拉不仅自己投入 92000 美元,还筹集到 69 万美元,外加由他担保从银行得到的 25 万美元贷款,总额 100 万美元。 1977 年,苹果公司创立,马库拉以平等合伙人的身份,正式加盟苹果公司,并出任副董事长,乔布斯担任董事长。马库拉更推荐了迈克尔 · 斯科特出任苹果公司首任首席执行官。马库拉在苹果公司任董事长,直到 1997 年离开。   由于具备比较完整的创新体系,许多硅谷的人才也非常愿意在创始企业工作。不同类型的人才,根据其技能、喜好、风险承担预期的不同,可以参与创业企业不同阶段的工作。有专注于创建企业的连环创业者,也有喜欢在企业从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过程中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也有擅长于将公司从几百人扩大到更大规模的管理人员。创业公司在不同阶段,很容易匹配到不同类型的人才,甚至更换管理层。   可以说,天使投资是美国早期创业的和创新主要支柱。在美国,目前的天使投资能够占风险投资总体盘子的 40% 至 50%.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下属的创业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表明, 2008 年,美国共有 26 万多个活跃的天使投资人,除此之外,还有多个天使投资组织。他们为 55480 个创业企业提供了总额为 192 亿美元的投资。而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报告, 2008 年,美国的后期风险投资共投入了 280 多亿美元资助了 3700 个投资项目。可以说,假如没有天使投资,后期风险投资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中国投资界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风险投资是看一盘菜,这盘菜好买单拿下,不好就不要了。而成熟的天使投资人会说,这个菜不错,但是缺了两个辣椒,配两块豆腐。这个菜谁来配呢?天使来配。天使会说,这盘菜不错,但是大厨不好,我们找一个大厨,或者说大厨不错,菜不是那样的,我们再烧一烧。   相比之下,虽然风险投资在中国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但天使投资却身影寥寥。   据清科集团提供的数据,由于看好中国市场,风险投资大规模涌入中国, 2008 年上半年,中、后期风险投资共募集资金 493.02 亿美元,比 2007 年同期增长 190% ,有 348 家企业获得了中、后期风险投资,投资总额达 73.83 亿美元,比 2007 年同期增长 50%. 可与此同时,天使投资却难觅身影。从 2006 年数据来看,国内天使投资的规模大约仅在 5 亿 -10 亿人民币之间。   难怪在 2008 年的一次风险投资会议上,中国风险投资界人士断言,国内天使投资要想真正达到一定的规模,估计至少需要十年时间。业界人士说,与美国的情况相对应的是,在中国,天使投资作为一个产业链还没有形成。   创新工场的诞生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相比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创新工场更加“亲力亲为”。创新工场将从招聘工程师、创业者开始,打造多个精英团队,在李开复博士的带领下,开创出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分团队对不同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直至项目成熟,剥离母体成为独立子公司,甚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创新工场掌门人李开复博士表示,希望通过创新工场这一新模式,帮助在中国建立‘财’ +‘ 才’的全新风险投资模式“。   在风险投资界 20 多年、被称为“亚裔创投教父”的刘宇环( Peter Liu )说:“开复领军的创新工场将在中国把天使投资的模式带到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境界。我一直认为风险投资公司应该扮演教练、导师的角色,摆脱单纯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成为一个更积极的技术推进者;因为风险投资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追逐新的投资个案,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资金,让本地化的工业能够升级和茁壮成长。”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风险投资,更多只是扮演财务投资人的角色,并不太多参与投资项目运营。创新工场的特点是,在帮助创业人和投资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整个行业发现、聚集、培养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所谓‘工场’,就是说它有高效克隆的能力,能规模化、产业化地将最佳创意最有效地市场化。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说:“李开复先生曾经在中国的谷歌、微软都做过领导工作,既有领导的实践经验,又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他来用创新工场这种新的模式开展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励。”   而李开复对前沿科技的准确把握、丰富的管理经验、深厚的产业关系、对业内人才的巨大感召力、国际化的视野和超强的沟通能力,正是创新工场获得包括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陈士骏等多位大佬级人物在内的投资人青睐的原因。短短一个半月,创新工场就确立了未来五年投入 8 亿人民币的蓝图。   刘宇环说:“从 60 、 70 年代到现在,风险投资造就了从硅谷,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今天很多的大陆公司。中经合集团一直以来的投资哲学是:选择会对未来发展产生导向的新型科技创业公司。创新工场无疑属于这样的公司。创新工场让我在中国看到了一个‘财’ +‘ 才’的风险投资新模式,也是天使投资 + 创新产品的高度规模化的风险投资新模式。我相信,开复一定能成功实践出未来中国风险投资企业,特别是天使投资企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模式。我相信这个模式能启发整个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研发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甚至影响整个技术类公司的在中国的创新成长模式。”   附录:李开复博士简历   李开复博士于 2009 年 9 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帮助中国打造一批新一代高科技公司。创新工场立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每年尝试 20 个新的创意,并拆分出 3-5 个独立运营公司。   在创业之前,从 2005-2009 年他在谷歌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在谷歌中国的四年,李博士在大中华区建立了约 700 人的精英团队,将谷歌中国在华市场份额从 2006 年的 16.1% 已经提高到 2009 年的 31.0%. 李开复博士带领的中国团队一直专注产品开发,把谷歌中文搜索和其他中文产品做到业界领先水平。同时,谷歌地图、谷歌手机地图、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在 2009 年成为中国使用率最高的相关软件。   在加盟 Google 之前,从 2000-2005 年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 .Net 方面的研发工作,在服务器软件、 Windows 、 Office 里面都有着李博士团队开发出的技术。在晋升全球副总裁之前,李博士于 1998 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极短时间内创建了一个国际一流的计算机研究院,曾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为“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   从 1996-1998 年,李博士在 SGI 公司担任互联网部门副总裁兼总经理,负责多个产品系列的发展方向和公司互联网策略的制定。在 SGI ,李博士带领的团队开发出一年营业额达 2 亿美元的互联网服务器业务。同时他也兼任 Cosmo 软件公司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方面的研发工作。   李博士于 1990–1996 年在苹果公司服务。他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中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其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这个团队奠定了苹果在多媒体方面的领先优势,并开发出 QuickTime 、 QuickDraw 3D 、 QuickTime VR 、 PlainTalk 等产品。   在加入苹果公司之前,李开复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两年。他 1988 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 1988 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黑白棋)人机对弈系统,因为 1988 年击败了人类的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和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的副会长。   除了在科技领域的成就,李博士十分关心中国青年学生的成长。他先后写了七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出版《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等三本畅销书,并且每年在高校做数十场演讲。他办的“我学网”现在已有 50 万注册用户,还有 50 位专家和他一起在网上帮助中国青年学生。
  • http://www.innovation-works.com
  • “ 我们不接受投资项目,只接受你们的想法来投奔我们。‘创新工场’会从应聘团队中挑出最优秀的人,再分团队对不同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直至项目成熟,剥离母体成为独立子公司,甚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 “ 我们一年可能会有几百个梦想,这几百个梦想可能会经过投票和筛选和我个人的选择选出 20 个构思。这 20 个构思里可能会再选 10 个成为项目,最后 10 个可能有 5 个能够出炉成为公司。”李开复说。
  • http://sites.google.com/site/jiaoyujishushiyulunwenxuandu/home
  • “ Make a difference” ——“ 让世界因我不同”,一直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哲学老师最为推崇的人生态度。
  • 我们建设的中国云计算辅助教学网站: http://sites.google.com/site/chinaccai/
  •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 数理学院 教育技术系 上海市桂林路 100 号 邮编: 200234 E-Mail : [email_address] Blog : http://sites.google.com/site/jeast9/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