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More Related Content

Slideshows for you(20)

Similar to 20221102_中國大陸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及中長期展望(20)

Advertisement

Recently uploaded(20)

Advertisement

20221102_中國大陸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及中長期展望

  1. 2022.11.02 報告人:藍得彰 techanglan@itri.org.tw
  2.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目錄 壹 貳 參 肆 伍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背景說明 結語 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2 能源發展中長期展望
  3.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3 背景說明 壹 • 2020.9.22習近平主席於第75屆聯合國大會宣布: “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 現碳中和 ” (即雙碳目標)。 • 2021.10.24中國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 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為「雙碳」頂層設計方案 ,全方位擘劃在2060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前,需要進行的產業調整 和全面能源制度改革,極具重要性。 • 中國刻全面推動碳達峰和碳中和,將加快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電 力系統轉型升級。其中,能源系統的減碳對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有 決定性作用,電力更是扮演關鍵角色。
  4.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4 背景說明 壹 • 中國於2020.10發布「十四五規劃」(2021~2025)後,今(2022)年發布一 系列能源相關指導意見、實施方案、發展規劃、報告及行動計畫: 3.17 《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 3.21 《“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 3.22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 3.23 《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 4.02 《“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 6.01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 8.19 《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22)》 9.14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 9.20 《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畫》
  5.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5 背景說明 壹 •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GEIDCO)依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 務,結合自身在全球能源轉型、清潔發展、氣候環境、電網互聯等領 域的研究成果,發布《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 望》報告。 註:全球能源互聯網為中國倡議之國際性組織,超過1,300多家會員 2015.9.26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發展峰會倡議,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 2016年於北京成立”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 資料來源:GEIDCO官網。
  6.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6 貳 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 2020年GDP已超過1百兆人民幣,預計2020~2025年GDP年均增速約 5.5%, 至2050~2060年則下降至約2.5%左右。 • 中國人口將於2030年前後達到峰值,約14. 6億人,此後緩慢下降, 2050年降至約14億人左右, 2060年則為13.3億人。 GDP總量 GDP增速 增速 GDP(兆元人民幣) 人口(億人) 2000~2060年中國人口情況 2025~2060年GDP總量及增速預測 14. 6億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7.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7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中國於2022.3發布《“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共九章27節 一 、 發 展 環 境 與 形 勢 二 、 指 導 方 針 和 主 要 目 標 三 、 增 強 能 源 供 應 鏈 穩 定 性 和 安 全 性 四 、 加 快 推 動 能 源 綠 色 低 碳 轉 型 五 、 優 化 能 源 發 展 布 局 六 、 提 升 能 源 產 業 鏈 現 代 化 水 準 七 、 增 強 能 源 治 理 效 能 八 、 構 建 開 放 共 贏 能 源 國 際 合 作 新 格 局 九 、 加 強 規 劃 實 施 與 管 理
  8.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8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一、發展環境與形勢 (一)全球能源體系深刻變革 • 能源結構低碳化轉型加速推進 本世紀以來,全球能源結構加快調整,新能源技術水準和經濟性大幅提升 ,風能和太陽能利用躍升發展,規模增長了數十倍。 • 能源系統多元化蓬勃演進 能源生產逐步轉變為集中式與分散式併行發展,新型儲能和氫能有望規模 化發展並帶動能源系統變革 • 能源產業智慧化升級進程加快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技術加快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
  9.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9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一、發展環境與形勢 (二)中國正步入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新階段 • 能源安全保障進入關鍵期 “十三五”時期連續多年保持供需平衡發展,發電設備裝置容量達到22億 千瓦,“十四五”時期能源安全保障將進入關鍵的新階段。 • 能源低碳轉型進入重要窗口期 “十三五”時期,中國能源結構持續優化,低碳轉型成效顯著,非化石能 源發電裝置容量穩居世界第一。 “十四五”時期為力爭在2030 年前實現 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
  10.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10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能源發展成果 (標準煤熱量為7,000千卡/公斤)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
  11.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11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二、”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目標 (一)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 • 國內能源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 億噸標準煤以上 • 原油年產量回升並穩定在2億噸水準 • 天然氣年產量達到2,300 億立方公尺以上 • 發電裝置總容量達到約30 億千瓦
  12.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12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二、”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目標 (二)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 碳排放密度五年累計下降18% • 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 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39%左右 • 電氣化水準持續提升,電能占終端能源比重達到30%左右
  13.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13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二、”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目標 (三)能源系統效率大幅提高 • 能源密集度五年累計下降13.5% • 靈活調節電源占比達到24%左右 • 電力需量反應能力達到尖峰負載的3%~5% (四)創新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 能源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 • 新增關鍵技術突破領域達到50 個左右 遠景目標: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 2035年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主體電源
  14.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14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三、”十四五”時期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能源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聯合新聞網。 遠景目標:2030 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達到12億千瓦
  15.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15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四、”十四五”時期能源領域技術路徑圖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能源局,《“十四五” 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 2021 2025 2030 風 力 發 電 技 術 技術突破 示範試驗 推廣應用 深遠海域離岸風電開發及超大型離岸風電機組研發 技術 退役風電機組回收及與再利用技術 2024年開展深水區域漂浮式風電機 組基礎設計與施工示範試驗 2025年完成風電機組退役關鍵技術 示範,轉入推廣應用 2025年掌握15百萬瓦級大功率海上 風電機組研發技術
  16.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16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四、”十四五”時期能源領域技術路徑圖 2021 2025 2030 太 陽 能 發 電 及 利 用 技 術 技術突破 示範試驗 推廣應用 新型光電系統及關鍵零件技術 2022年矽晶電池轉換效率達到 23.5%以上,鈣鈦礦電池初步具 備量產能力 2025年矽晶電池轉換效率達到 24.5%以上,單結鈣鈦礦電池量 產效率達到20% 2030年鈣鈦礦電池實現商業化 生產 高效鈣鈦礦電池制備與產業化生產技術 高效低成本光電電池技術 矽晶光電組件回收處理與再利用技術 太陽熱能發電與綜合利用技術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能源局,《“十四五” 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
  17.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17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四、”十四五”時期能源領域技術路徑圖 2021 2025 2030 技術突破 示範試驗 推廣應用 生質能轉化與利用技術 2025年突破生質能特種燃料產品製 備技術,完成萬噸級油脂熱化學法 生產高品質生質柴油技術示範,實 現低能耗生質燃氣 2025年掌握中深層高溫儲熱關鍵技 術,2030年完成規模化示範 2030年建成多模式複合取熱及乾熱 岩型地熱資源綜合利用的規模化示 範 2025年完成多台單機1MW波浪能 裝置陣列化併網供電示範 地熱能開發與利用技術 海洋能發電及綜合利用技術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能源局,《“十四五” 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
  18.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18 參 能源發展形勢與規劃 四、”十四五”時期能源領域技術路徑圖 2021 2025 2030 氫 能 及 燃 料 電 池 技 術 技術突破 示範試驗 推廣應用 氫氣製備關鍵技術 2023年完成大功率質子交換膜 制氫電解槽樣機研制 2025年實現加氫站關鍵零件國 產化 2025年建成產氫比例3%~20% 最大摻氫量200Nm3/h的摻氫提 燃氣管道示範項目 2025年實現固定式燃料電池發 電系統示範 2025年實現再生能源-氫能綜合 系統示範工程應用 氫氣儲運關鍵技術 氫氣加注關鍵技術 燃料電池裝備級系統集成關鍵技術 氫安全防控及氫氣品質保障技術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能源局,《“十四五” 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
  19.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19 肆 能源發展中長期展望 • 初級能源需求持續增長, 2035年前達峰(61億噸標準煤) • 次級能源消費於2030年達峰 (40億噸標準煤) ,早於一次能源,電氣 化水準逐年提升,至2060年電能占比達66%。 初級能源消費(億噸標準煤) 清潔能源消費占比 初級能源消費總量及結構 次級能源消費總量及結構 次級能源消費(億噸標準煤) 電能占次級能源消費占比 一、能源消費中長期預測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20.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20 肆 能源發展中長期展望 化石能源消费2028年达峰,清洁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二、化石能源消費平均約2028年達峰,清潔能源消費快速增長 • 煤炭:預計2030年降為25億噸。 • 石油:預計2030年左右達峰, 約7.41億噸。 • 天然氣:預計2035年左右達峰, 約5,000億立方公尺。 • 清潔能源:2020 ~ 2030年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清潔能源占初級 能源比重2030年達到31%、2060年超過90%。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21.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21 肆 能源發展中長期展望 三、電力需求預測 • 用電量:由2020年、2021年的7.5兆度、8.1兆度,增長至2060年17兆度。 • 電力需求增速放緩、電力彈性係數逐步降低:  2020 ~ 2025年用电量年均增速約4.2%,電力彈性係數0.79。  2050 ~ 2060年用電量年均增速下降為0.6%,電力彈性係數降至0.24。 用電量(兆度) 增速 彈性係數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22.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22 肆 能源發展中長期展望 三、電力需求預測(續) -長期電制氫、電動汽車是電力需求增長的關鍵推動因素 • 清潔電力制氫技術經濟性不斷提升:電制氫等電制燃料用電量逐年 提高, 2060達到2.8兆度,占總用電量16%。 • 電動汽車產業大規模發展:2060年電動汽車用電量達9,000億度, 占總用電量5.3%。 用電量(兆度) 電制燃料、電動汽車用電量及占總用電量比重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23.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23 肆 能源發展中長期展望 四、發電設備中長期展望 (一)清潔能源將成為主要電源 • 2025年發電設備裝置容量達29.5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占57.5%; 2025~2030 年新增電力需求全部由清潔能源滿足。 (單位:億千瓦) 2020~2060年發電設備裝置容量及占比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24.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24 四、發電設備中長期展望 (二)長期清潔能源占比超過90% • 2050年:裝置容量達75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68.7億千瓦, 占92%;風電、太陽 光電裝置占比超過75%、發電量超過65%。 • 2060年:裝置容量達80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占比增至96% ; 風電、太陽光電裝 置近80%,發電量超過70%。煤電退出市場,燃氫機組2億千瓦,儲能7.5億千瓦。 2050~2060年電源裝置容量及占比 2050~2060年電源發電量及占比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25.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25 風電資源分布 四、發電設備中長期展望 (三)風力發電 – 大力發展陸上風電、穩步推進離岸風電 • 加快西部北部大型陸上風電基地、東南沿海離岸風電基地和東中部分散式風電建設。 • 2060年西部、北部風電共21座基地,占比約57%。 • 重點開發7座大型離岸風電基地,2060年總裝置規模達到1.59億千瓦。 (單位:億千瓦)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26.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26 太陽光電資源分布 四、發電設備中長期展望 (四)太陽光電– 同步發展集中式及分布式太陽能發電 • 加快西部北部大型太陽能發電基地、東中部分布式光電建設。 • 2060年西部、北部太陽光電共18座基地,占比約60% 。 • 在東中部地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屋頂廠房、園林和水塘,發展分布式太陽光電, 2060年達到11 億千瓦。 (單位:億千瓦)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27.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27 四、發電設備中長期展望 (五)水力發電– 發揮水電基礎保障作用,加快抽蓄水電建設 • 重點開發西南地區水電基地:2060年慣常水電規模達到5 .8億千瓦,其中西南地區 水電占44.4%。 • 抽蓄水電主要分布於東中部地區:2060年抽蓄水電規模達到1.8億千瓦,其中東中 部地區占73.5%。 慣常水電規劃 抽蓄水電規劃 (單位:億千瓦) (單位:億千瓦)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28.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28 四、發電設備中長期展望 (六)核電– 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 • 核電為穩定的清潔能源,在未來能源系統將占有重要地位。 • 截至2022年10月底,商轉中核電機組達54部(0.56億千瓦)、新建中23部,合計77部( 全球第一)。 • 兼顧安全性和經濟性,重點加快建設沿海核電。至2060年核電裝置容量將達到2.5億 千瓦,其中東中部地區占89%。 裝置容量(億千瓦)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29.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29 四、發電設備中長期展望 (七)煤電 - 逐步退出 • 中國煤電規模大、碳排放量高、轉型難度大, 化解煤電結構性風險迫在眉睫。 • 2030年前, 嚴控東中部煤電新增規模並淘汰落後產能、開展煤電改造。2025年裝 置容量達到峰值11億千瓦, 2030年東中部煤電占比降至50%。 • 2030年後, 煤電加快轉型, 逐步有序退出。2050年減少到3億千瓦,透過加裝 CCS/CCUS,實現碳近零排放;2060年完全退出。 裝置容量(億千瓦)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30.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30 四、發電設備中長期展望 (八)氣電 – 燃氣機組承擔調節作用,燃氫機組將作為季節性調峰電源 • 2050年、2060年氣電規模分別達到3.3億、3.2億千瓦。新增機組主要分布在氣源較 充足、電價承受力較高的東中部地區,占比達83%。 • 隨著電制氫規模大幅增長,將部分煤電機組改造成燃氫機組, 2050年、2060年燃 氫機組容量將分別達到1 億、2億千瓦。 中國氣電裝置規劃及分布 裝置容量(億千瓦) 資料來源: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
  31.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結語 1. “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重點: • 增強能源供應鏈安全性和穩定性:2025年能源生產能力達到46億噸標準煤以上。 • 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方式綠色低碳變革: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 • 提升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準:發揮科技創新引領,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 2. “中長期”能源發展展望: • 電力供應高度清潔化: 2060年中國電源裝置容量將達80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 77億千瓦,占比達96%。煤電2025年達到峰值11 億千瓦, 2060年退出。 • 能源消費高度電氣化: 電能加快成為能源主要形式,中遠期電制氫、電動汽車是 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2060年總用電量達到17兆度,電氣化率達到66%。 • 以特高壓電網為引領:加快構建西部北部清潔能源基地特高壓外送通道和東部、 西部同步電網格局, 2050年前全面建成中國能源互聯網。 31 伍
  32.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32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
  33. Copyright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資料來源: 1. 中國國家能源局,《“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2022/3/2。 2. 中國國家能源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2022/6/1。 3. 中國國家能源局,《“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2022/4/2。 4. GEIDCO,《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2021/3。 5. 聯合新聞網, “大陸2025綠電占比 拚達33%”,2022/6/2。 33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