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cessfully reported this slideshow.
Your SlideShare is downloading. ×

【2019年地方能源治理課程】能源策略公參模式與實際案例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Check these out next

1 of 39 Ad

【2019年地方能源治理課程】能源策略公參模式與實際案例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本單元由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博士主講,說明能源領域公共政策導入公民參與之目的、設計要領、常見模式與應用案例。

本單元由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博士主講,說明能源領域公共政策導入公民參與之目的、設計要領、常見模式與應用案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2019年地方能源治理課程】能源策略公參模式與實際案例 (15)

More from 懂能源團隊 (20)

Advertisement

Recently uploaded (20)

【2019年地方能源治理課程】能源策略公參模式與實際案例

  1. 1. 能源公民參與的設計與實例 簡報製作: 李翰林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施佳良 政治大學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 執行長 2019年11月07日
  2. 2. 現職: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財團法人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責任科技與政策統合)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博士 經歷: 能源轉型白皮書能源治理小組民間主持人 曾任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監事 曾任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理事 講者介紹—李翰林
  3. 3. 為什麼需要公民參與?
  4. 4. 基本理念:公民參與的民主 讓所有受決策影響的人,均有機會參與政治過程 ,且有平等的權利來選擇議題並控制議程 讓所有參與者,根據充分資訊和良好理性,來對 眾人關心的公共事務,發展出清晰理解與主張 透過公共討論調解差異,尋求共同的價值與利益
  5. 5. 公民參與的思考課題 *好的公民參與需要有實質的內涵* 形式化的參與,會讓民眾更不信任政府
  6. 6. • 面對公共問題,進行問題對焦 – 釐清認知差異與問題,降低不同群體的衝突 – 透過對焦討論,讓政策更加完善 • 建立政府與民間的信任關係 – 直接面對「對於政策的無力感」,建立信任關係 – 讓彼此能夠相互理解 • 長遠的民主深化基礎工程 – 吸引多元且細緻的論述進場,開拓公共討論的空間 – 進行公民培力,跳脫以政治立場為主的判斷與態度,以理服人 公民參與的意義
  7. 7. 公民參與是什麼? 公共溝通 + 決策參與
  8. 8. 公民參與是什麼? 公共溝通 + 決策參與
  9. 9. 公民參與的溝通精神 審議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 在民主的過程中,支持或反對某項法律與政策的主張,必須提出論證來說 服他人;透過對話的過程,這些主張與論點,接受其他人的質疑與挑戰。參 與者經由說服和批評的討論過程,審慎衡量各種相關的訊息,評估各種可 行的方案,而尋求一個經過論理而獲致的有理由的同意(reasoned agreement)。 有品質的公共溝通的原則: 知情、論理、傾聽、理解、 相互說服、有理由的同意。
  10. 10. 審議民主的具體形式 • 世界咖啡館、 • 公民共識會議、 • 開放論壇、 • 願景工作坊、 • 審議式民調、 • 公民陪審團、 • 參與式預算、 • ……(族繁不及備載) 形式的差異,表現在: 討論目的 意見需要有共識? 或者是多 元呈現? 參與者特質 一般人、具代表性的公民、 利害相關人.. 參與深度 時間長度、議題資料深度、 議程設定 誰來決定討論什麼議題 ? 能 不能更動?
  11. 11. 公民參與是什麼? 公共溝通 + 決策參與
  12. 12. 政策的類型跟階段是什麼? 不同類型階段,需要不同設計
  13. 13. 公民參與的決策參與 對公民而言, 參加者的期待? 實際參與後有沒有落差? 公民控制 citizen control 完全參與授予權力 delegated power 夥伴 partnership 安撫 placation 象徵式參與諮詢 consultation 通知 informing 教化 therapy 無參與 操控 manipulation 對行政部門而言, 參與目的是什麼? 如何與政策程序鑲嵌? 如何回應來參與的民眾? S.R.Arnstein 【公民參與階梯模型】
  14. 14. 要素 內容 審議民主原則對應 資訊提供 政策的論述與相關依 據資訊 知情 討論設計 釐清問題,促成實質討 論 論理、傾聽、理解、相 互說服 政策連結 溝通內容與政策設計 相連結 有理由的同意 公民參與的設計要素
  15. 15. 公民參與的設計--參與者
  16. 16. 圖片來源:黃于玻 參與對象的來源 通常機關都只會碰到內圈 的兩類人。 但「生產、生活與生態」三 種關連團體的態度,常是 輿論風向的關鍵。 怎麼找到這些人?
  17. 17. 資料來源:黃于玻
  18. 18. ●常來參與的人是? ○ 政務官 ○ 公務員 ○ 民意代表 ○ 專家委員 ○ 企業、公會 ○ 社會團體(NGO) ○ 工會 ○ 地方民眾 這些人會來參與的原因是? 考試院舉行「公教人員年金改革案公聽會」,一群 退伍軍人社團代表不滿被切割處理,前往公聽會 現場嗆聲。 聯合報記者胡經周/攝影 哪些人常常來參與?
  19. 19. 不同人各自在意的價值是什麼: 1. 公平 2. 效率 3. 安全 4. 自由 5. 風險 6. …… 如何理解不同的利害關係人?
  20. 20. 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公平 ● 蛋糕怎麼分配才公平? ● 簡單定義: 一人一份大小相同 ● 這是最公平的方法嗎? 圖片來源:https://pixnio.com
  21. 21. 需要釐清的三個問題: 面向 主要提問 接受者 誰可以獲得? 如何界定接受者的身份、為什麼? 項目 分配什麼? 對分配項目、方式的定義 程序 如何分配? 決定分配的社會程序是什麼? (自由競爭、公平機率、投票) 公共政策的價值目標:公平
  22. 22. 面向 議題 困境 接受者 成員 不平等邀約/平等切片 以階層為基礎的分配 平等階層/平等切片 不平等階層/不平等切片 以團體為基礎的分配 平等集團/不平等切片 項目 項目的界線 平等餐食/不平等切片 項目的價值 平等價值/不平等切片 程序 競爭 平等叉子/不平等切片 抽籤 平等機運/不平等切片 投票 平等選票/不平等切片 躲在「公平」背後的不同想像
  23. 23. 公民參與的設計--資訊提供 辨識問題背後的價值及憂慮
  24. 24. 對風險問題的認知, 多來自於過去的 生活、經驗、資訊
  25. 25. 沿海居民對於太陽光電的疑慮 清洗太陽板時可能造成的水污染:雖然業者表示清洗太陽能板是用 清水,但實際上在沿海一帶的太陽能板清洗,由於鹽分或是其他環 境因素,其實用清水清洗可能有困難。聽說實際上還是有用其它清 潔劑清洗,會不會造成土地污染? 太陽能板若遇破裂,若矽相關化學原料沒處理好,也會對土地和水 質造成嚴重污染.當環境污染越嚴重,養殖業者得需抽更多的地下 水或是用更多的藥去飼養,造成惡性循環,或是最後只好放棄養 殖... 圖片來源:農傳媒
  26. 26. 隱藏在背後的焦慮是什麼?
  27. 27. 公民參與的設計--資訊提供 整理議題爭議與資訊
  28. 28. 如何籌畫公民參與?
  29. 29. 公民參與的前後台 前台 後台溝通對象 民眾、利害相 關人、團體... 資訊 政策程序 作為介面的公民參與
  30. 30. 公民參與的前後台 前台: 公共溝通層面 如何設計參與場合? ● 先決定目的: 建構問題或政策討論 ● 主持團隊 ● 參與對象 事前需要做好那些準備? (知情) ● 收集主要輿論意見,進行歸納 ● 爭點整理及利害關係人分析 ● 政策內容、初步回應 後台: 決策、政策銜接層面 如何處理會議意見? ● 意見轉譯 ● 結構化的歸納 ● 意見無法處理的原因 如何回饋到政策? ● 政策調整、法規修改、標準設定
  31. 31. 公民參與的設計要素 • 透明知情 – 事前盡可能讓越多人知道與參與公共辯論 – 事先整理已經在台面上浮現的議題爭議點 – 提供清楚、完整、易取得的政策資訊 – 記錄下每一位發言者的意見。 • 論證 – 必須提出主張背後的思考與論據,以拓展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 言說技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清楚明白 • 意見平等 – 不論任何地位(包括官員、民代),都以平等地發言與對待
  32. 32. 等等要模擬演練什麼?
  33. 33. 制度性問題: 1. 地面型太陽光電大部分不需要環評,也沒有區位審核機制,設置程序按「土地分 區」由不同機關主管,程序差異很大。 2. 設置程序,普遍缺乏環境與社會檢核、資訊公開設計,也沒有在地公民參與(同意 權)和社區利益共享機制,無法建構在地認同、解決衝突及面對破壞生態質疑。 3. 案例:特定專用區(鹽業用地)--內政部區委會;一般農業區(養殖用地、嚴重地層 下陷區)--農委會、地方政府;水庫--水利署;埤塘--農田水利會。 4. 不同土地適合的設計形式與規模,欠缺科學研究支持(例:魚電共生)。 地面光電爭議的關鍵制度問題
  34. 34. 濕地 非重要濕地 免環評 重要濕地 目前認定(第29條) 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只有 位於重要濕地才需做環評 環評 非重要濕地的生態價值是否就較低? 35 環評真的能解決區位問題? 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
  35. 35. 2018/5/1 經濟部能源局能技字第10704088000號函 僅有抽象的景觀原則,缺乏生 態評估與後續追蹤,無法解決 問題 程序缺少資訊公開及公民參與 ,無法讓大眾瞭解情況及表達 意見
  36. 36. 怎麼讓光電「放對地方」?
  37. 37. 「環境與社會檢核」的想像
  38. 38. Q&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