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95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数字时代 阅读报告
      第七期
  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专刊
    2011 年 7 月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辑团队



      (按拼音排序)                                             编辑团队
                       《信息方略》执行总编。
  丁晔      @北京          【jamesding@ziffdavis.com.cn】

                       上海交通大学传播学多年土著,研究生在读。一只在上海水浜里出身,喝过几
  禾玛      @上海          年英国水的大河马。      对媒介环境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目前开始关注传播网络和
                       云计算。【tracyjames@126.com】

                       媒介与传播研究者,关心数字媒体、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北京师范
  何威      @北京          大学教师,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ohmymedia.com        【x@ohmymedia.com】

                       上海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好读书不求甚解,好武侠虚度年华。
  慧声      @上海          【xiximi2003@hotmail.com】

                       香港大学法学院博士,目前的研究兴趣在电信法和互联网治理。
  胡凌      @香港          【hulingpku@gmail.com】

                       北大传播学硕士,伪文艺女青年,个人的几个关键词:自由、怀疑、理解、存
  立早      @北京          在主义、相对主义、非主流。目前对媒介环境学、互联网政治、新媒体技术抱
  www.lizaoo.com       有浓厚研究兴趣。【hopechoice@hotmail.com】

                       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跨学科研究爱好者。近
  刘阳      @香港          期对政治传播和社会网络研究感兴趣。
  t.qq.com/hammerlet   【doninhamlets@gmail.com】

                       南华早报(SCMP)社交媒体编辑,关注公民媒体、信息可视化、群体心理学、
  马金馨        @香港       互联网政治。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政治学学士。
  majinxin.com         【majinxin.cn@gmail.com】

                       美国康乃狄格大学传播学博士生。     研究兴趣为新媒体应用及效应,以及研究方
  牟怡      @美国 Storrs   法。【mouyi@mouyi.net】

                       《家庭》杂志记者,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课程博士候选人。媒介人类学者、
  任珏      @香港          书评人,学术兴趣聚焦于 ICT4D、互联网与性/性别、Civic Media、深度调查报
                       道等领域。【genderit@renjue.com】

                       网名黠之大者。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候选人,浸染于儒墨,爱好
  王成军        @香港       complexity science,以 SFI&NKS 为旨归。研究方向为网络舆论,多主体建模。
                       【wangchj04@gmail.com】


                                              I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辑团队


                        曾供职于多家网络公司,混迹互联网多年,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对一切数字
  魏武挥      @上海          化的互动媒体都抱有浓厚的观察、研究和批判的兴趣。
  weiwuhui.com          【weiwuhui@gmail.com】

                        本科毕业于清华人文学院,后获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哲学硕士        (M.Phil)
  王喆     @杭州            学位。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thethe.wang@gmail.com】

                        知识管理研究者,热爱企业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
  萧秋水      @深圳          互联网。《名博是怎样炼成的》         、《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 30 种实用技巧》
  www.xiaoqiushui.com   作者。【qsxiao99@gmail.com】

                        网名树子,    《互联网天地》编辑部主任,个人经历可用以下标签标示:长沙、
  袁楚     @北京            语音技术、伪文化人、美食、人文摄影、新媒体观察者、电子阅读抵制者。
                        【biz8341@gmail.com】

                        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体与文化分析博士。作过记者,作着学者,当前研究兴趣为
  章戈浩                   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CAQDAS 等。
  @英国 Milton Keynes     【zhanggehao@yahoo.com】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候选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与新媒体文学硕
  张昕之      @香港          士。关注新媒体与公民参与、政治与社会运动等。
                        【xzzhang2@gmail.com】




  * 封面中麦克卢汉诸照片围绕之图片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萧冰先生所设计,为该院纪念麦克
  卢汉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会标,特此致谢。




                                       II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最为动荡的百年,电力开始全面展示其威力,

  人类的活动空间因之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拓展。在这一时期,施拉姆从存在的角

  度看见了“信息”,发现了“传播”;而麦克卢汉则从结构出发看见了“技术”,

  发现了“媒介”,尽管传播活动与媒介现象自古即有,但是,二者从未像在这

  一百年里那样被如此频繁地提及,并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现象,仿佛某个

  古老秘密露出了它的冰山一角。其实仅从“传播”和“媒介”的词义上即很容

  易发现,“传播”和“媒介”是互文的,它们必定在共同说出点什么:或者是

  恒久的危机,或者是此刻变局的根源。

      很难在传播学与媒介研究间划清界限,施拉姆和麦克卢汉,前者是传播学

  的集大成者,后者是媒介研究的太上老君,这二人,可以说同是传播学和媒介

  研究历史上的双子星。依照我对二人生平的理解,他们分别像极了中国历史上

  的孔子和老子:孔子开山立制,广纳学徒,苦作春秋,韦编三绝,讲究敏于行

  而讷于言,施拉姆正好有点儿口吃的毛病,但他却编写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

  在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机构,授予了第一批传播学学位,将传播学学

  科化建制化,使之发展至今而蓬勃正盛;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留下了五千字

  真经,尔后,无人知其生死,据说历朝历代都有他的化身,后人读起《道德经》,

  往往一头雾水但又深感其学说之博大精深仿佛言中了某些天机,麦克卢汉的学

  说也正是一样,即便半个世纪后的今人读起来,也倍感莫名,却又总觉得这样

  的怪论必定有着常人难以揣知的大道在其中。麦克卢汉口才极佳,许多著作也

  都是口述完成的,然而,1967 年,麦克卢汉进行了一场北美医学史上历时最长

                    III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者的话


  的神经外科手术,结果记忆差不多被抹除掉,读的书忘得一干二净,从此以后,

  他大脑缺氧,多次中风,庞大的写作计划就此搁浅,思想的创造力再不如前,

  这让人不禁怀疑,真正的麦克卢汉或许借着那次手术人间遁形了,手术之后的

  麦克卢汉多半不过是一个替身而已。

      中国历史的两千年可以说是重儒而轻道的,大成至圣先师说的是孔子,孔

  门子弟,也个个备极荣光,封贤拜圣,后世唯读孔书方能实现个人理想或得到

  社会认可,而道士道经,往往被等同于巫祝方术,社会目为下流。殊不知中国

  最强盛的两个王朝,无不深受老子思想影响,汉高祖开国,首重黄老之术,唐

  代的君王更视老子为自家先祖,追封为玄元皇帝。这样的境况也正像极了施拉

  姆和麦克卢汉生前身后的待遇,施拉姆一直被封为传播学的开山鼻祖,后世的

  研究写作也必须依照他所开创的实证主义路线才容易被学术界认可,或案例,

  或统计,或实验,或其他,总之,必须有言之确凿的方法,必须有清晰明白的

  对象,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用语,唯有这样的研究过程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而

  像麦克卢汉那种汪洋恣肆、不拘一格、灵感顿悟式的,总之没有科学方法的写

  作和研究,则直接被划为异类,被斥之为“不专业”,然而,有趣的是,尽管

  至今也鲜有人完全读懂麦克卢汉,但是,五十年前的怪论却在这半个世纪里一

  个接一个地被印证,这就恰恰说明了,麦克卢汉的学说对人类文明,至少对当

  代社会的理解确有其深刻独到之处。

      其实,对麦氏的写作方式,我倒有这样一个理解:在迷宫之中,位置当然

  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方向,而人类文明正像一座迷宫,麦克卢汉的每一

  次写作其实就是一次对迷宫中走出路线的描绘,他的每一句格言就像路口抛出


                     IV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者的话


  的方向指示:向左还是向右。人们所不解的是格言与格言之间的留白,其实那

  不过就是路口与路口间一条只须直走的道路而已,在迷宫中,长亦可,短亦可,

  甚至无亦可,可人们却非认为,对于这样一条可有可无的道路,总必须说点什

  么才好,即便说五十年前这条小路的小树旁曾有小狗小便于此也是令人备感安

  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实证研究只关注细节和表面,并不是说实证研究没有

  价值,如果这样想,自然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况且,千万年前不为人知的一

  弹指或许就能解释如今那些引人注目的谜团。

      本专刊收录了与麦克卢汉之学术渊源相关的稿件共十五篇,为四篇书评、

  八篇论稿、两篇编译文和一篇荐书稿,其中尤其有幸的是,蒙何道宽先生赐稿

  三篇,他对麦氏学说的地位和麦克卢汉研究的现状做了系统的介绍,并提出了

  未来研究的出路,同时,何先生还推荐了新近译作《软利器》,作者为当代著

  名的媒介环境学者保罗·莱文森。澳门大学的吴玫女士回顾了麦克卢汉在中国

  语境下的解读方式与解读困境,并将之与近二十年来中国传播学的主流趋势相

  联系,令人深思。何威则探讨了唐宋时期雕版印刷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翟云霆

  分析了形式主义对麦克卢汉学说的影响。王成军则大胆地提出了“宇宙传播学”

  的创意,试图想象一种没有信息损溢的对话技术。周弛于冷热媒介之外提出了

  “温媒介”的概念,着实值得玩味。我则批评了针对形象的现代批评,提出了

  关于形象的“开放—封闭”的二分法。在三篇书评中,魏武挥从《技术垄断》

  中读出了一个“有老大哥的美丽新世界”,从《知媒者生存》中发现了修习媒

  介环境学的捷径,牟怡则直陈出《新新媒介》中莱文森延伸旧有理论尝试的部

  分失败,而我不过借读《理解媒介》之题发挥,认为媒介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症


                    V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者的话


  候,它说明的并非理解与沟通,而是隔阂、失落与无奈,恰在此刻,媒介研究

  正当时也。另两篇译文,一篇是何道宽先生介绍自己与麦克卢汉学说结缘的短

  文,一篇则是莱文森的博士论文前言,均是新鲜出炉,正宜阅读。

      最早向国内译介麦克卢汉的何道宽先生曾这样慨叹麦氏的遭遇:“奇人怪

  杰,为人嫉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感触之深,想必何老先生多半也

  有一番夫子自道于其中,然而,我等认为,万不能以“皆然”为正确,宽容怪

  才,尊重创新,推崇思想,这样的社会才会富有活力,这样的学术界才会有喷

  涌不止的活水源头,而要造就一个开放进取的时代,就断容不得封闭自锁的习

  气!因此,我们推出此专刊,以我们的绵薄之力、浅陋之识来纪念麦克卢汉,

  向思想致敬,向创造致意,向开放时代张开双臂。

                               本期责编:刘阳




                    VI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目录




                                                                目录
  编辑团队 .........................................................I

  编者的话 .......................................................III

  目录 ...........................................................VII

  书评 .............................................................1
     技术的异化
     读《技术垄断》/文:魏武挥 ................................................ 1
     修习媒介环境学
     从《知媒者生存》开始/文:魏武挥 .......................................... 6
     放逐年代:媒介研究的黄金时期
     读《理解媒介》/文:刘阳 ................................................. 14
     尚能饭否?
     读《新新媒介》/文:牟怡 ................................................. 20

  论说 ............................................................23
     为什么要纪念麦克卢汉/文:何道宽 ......................................... 23
     面向未来的麦克卢汉: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文:何道宽 ..................... 28
     “麦克卢汉密码”的中国解读/文:吴玫 ..................................... 34
     打造数字温媒介——数字出版:热媒介的冷延伸/文:禾玛 ..................... 38
     形式,结构与功能——对“媒介即信息”的一种分析/文:翟云霆 ............... 45
     从佛教到儒家——浅析唐宋时期雕版印刷与社会的互动/文:何威 ............... 50
     呓语与幻想:传播学疆界的扩张/文:王成军 ................................. 66
     形象的二分法:现代形象批评的认识论暗示/文:刘阳 ......................... 69

  编译 ............................................................74
     《人类进程的回放:关于媒介进化的一种理论》前言及目录/译:张振宇 ......... 74
     《麦克卢汉在中国》/译:禾玛 ............................................. 78


                                  VII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目录


  推荐 ............................................................83

  版权声明 ........................................................84

  关于我们 ........................................................85




                                 VIII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书评


                  技术的异化:读《技术垄断》

                           魏武挥 *



                            技术垄断
                            作者:尼尔·波兹曼
                            译者:何道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年 10 月




     异化这个词,是马克思的发明。事实上,我认为国内对马克思或神圣化或妖魔化,都是
  要不得的。我们应该还马克思一个伟大的社会学(当然还有哲学、经济学之类)学者的本
  来面目,而不是把他的话当成教义。
     异化就是一个相当精到的学术词语,它所描述的是人们创造发明某物本来为了让人们
  自己更好地工作生活,结果该物却成了人的主宰。在很多领域,都有异化的影子,比如宗
  教,比如官僚体系,当然,也包括技术。媒介环境学大师尼尔波茨曼这本《技术垄断:文
  化向技术投降》,在我看来,就是在讲技术的异化。而在一片为新媒体新技术歌功颂德的文
  字中,我们的确需要这样的“盛世危言”。
     《1984》是一本很有名的小说,奥威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老大哥无处不在的未来。而


   作者为本刊编辑,请参见“编辑团队”介绍。



                            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赫胥黎在以《美丽新世界》告诫我们,老大哥可能是不会存在的,但人们会“娱乐至死”
                                        (波
  茨曼另外一本书的书名就是这个),在狂欢中灭亡而不自知。波茨曼本人是倾向于赫胥黎的
  说法的,而我则以为,奥威尔的预言并不见得完全会落空。我们的未来,很有可能是奥威
  尔+赫胥黎式的。


  一.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我们今天已经生活在一个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中,到处都是“技术” 类似
                                       。 “只
  要能发明,就把它发明出来”乃是正确的这类笛卡尔主义四处可见。但波茨曼不这么看。
  在《技术垄断》中,他对我们整个社会的这根支柱提出了拷问:尼采说上帝已死,那么,
  技术是不是在上帝已死后,成为了一种新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比起信仰上帝来,又有多
  危险?
     事实上,当我们一旦听说某项事物是建立在高科技这三个字上,我们脸上和内心深处
  升起的敬畏,是不是和中世纪的人们听说这是以上帝之名之后一样的崇敬呢?面对高科技,
  我们会不会去问值得的吗?就象中世纪的主教告诉教徒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之后,有几个
  人会问:真的吗?
     对于技术这样东西,波茨曼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嗯,他称之为谦虚——的态度。
  他警告我们说:
        “技术竞争点燃的是全面的战争,新技术的影响不可能被控制在有限的人类
  活动的范围内。”因为站在媒介环境学的立场上,“将毛毛虫从它栖息的环境里清除掉,你
  得到的不是一个单纯减去毛毛虫的环境,而是一个新的环境:你重构了生存的条件。新技
  术不是什么东西的增减益损,它改变一切。”
     为了说明技术改变和社会改变之间的有机关系,波茨曼引用了一位荷兰社会学家的发
  现。当一个非洲部落引入火柴后,整个部落的通奸行为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为这个部
  落的人们在进行房事前需要熄火,房事后需要重新生火而不得不向邻居去借一根已经烧着
  的木棍。于是性事成为了一个公开化的事件而导致通奸难以掩盖。而火柴的引入,一切,
  便都变了,因为人们不再需要跑隔壁邻居家借那根烧着的火棍了。
     新技术的出现,所导致的结果,有时候会完全出乎发明人的意料。比如时钟这个技术。
  时钟的发明,本意是为了让教士更严格地去撞钟来服侍上帝。但是,商人们发现,时钟是
  赚钱的必备工具,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时钟能够帮助他们知道时间,从而提高效率。波


                      2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茨曼不无诙谐地写道:“在上帝和财神的这场终极对决中,钟表偏爱的是财神爷。”


  二.信息技术的威胁
     作者梳理了整个文明史,并提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统治文化阶段和
  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垄断文化阶段的标志是:装配线的出现(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
  猴子审判(判定真理的程序发生变化,注意,讨论的不是真理本身)以及科学管理(人听
  凭技艺和技术的摆布,
  人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低于机器时,社会就享受到最佳的服务)。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拼命
  地发明创造,但为何发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退居其次。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可以做,就
  值得做”。
     技术垄断阶段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铺天盖地的信息。我记得 Google Reader 里过去曾在
  页面标题上有“1000+”的标识,这表明我所订阅的信息源已经有超过 1000 篇文章没看了。
  这让我产生焦虑,我会尽力地去消除这个 1000+,以至于到了最后我的目的是去消除那个标
  识,而未必是阅读本身。今天的 GR 页面标题已经没有了,但在自己的分类背后还会出现
  我未读的数字:这个信息,是我日常会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苹果的 iPad 里有一个 app store
  的按钮,当 iPad 里的程序有新版本时,这个按钮上就会出现一个数字。我颇有几个朋友就
  是为了消灭这个数字而去更新,事实上,他们真需要获得新版本的程序么?
     波兹曼这样评价道:
             “随着信息供应量增加,信息控制机制就受到很大压力。为了对付
  新的信息,就要增补控制机制。而控制机制本身就是技术,又反过来增加信息的供应量。”
  而“失去效用之后的信息就成了混乱之源,而不是秩序之源。”铺天盖地的信息本来是为了
  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但最终变成了我们更加苦恼和困惑的根源。技术的异化,彰
  显无疑。
     技术垄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一切都可以计算。比如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就要计算此
  人的智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了解资本主义,就要看 ta 的论文是不是得到了 A。一项政策
  是否得到拥护,就看看有多少百分比的支持率(“我们逐渐相信这样
  的说法:民意测验的结果就是人们的信念,仿佛我们的信念可以被打包装进‘我同意’和
  ‘我不同意’的胶囊”。计算让电脑应运而生,因为它擅长这个。我们曾经用电脑去计算,
            )
  后来演变为电脑自行计算(比如语义处理分析)。电脑自行计算的结果是:“把人界定为信


                          3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息处理器,把自然定义为信息处理的对象。”
     于是,我们这样感慨:那些智商不高的家伙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比如哥白尼),可见
  后天的努力有多重要。浑然没有意识到,智商这两个字,本身有多么得荒谬!


  三.奥威尔的“老大哥”
     数字技术带有如下特征:易复制易搜索易传输。而这些特征,并非完全是带有正面意
  义的。举一个曾经被美国法学者莱斯格提及过的例子。
     在前数字时代,邮件基本上可视为私密。因为张三寄出一份信被李四收到后,这份信
  的内容只要他们愿意,的确可以做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便再无人知晓。拆开每一个公民的
  信件阅读并复制,这显然没有任何操作性可言。但到了电子邮件出现后,人们在享受通讯
  的便利之时,也意味着每份邮件不再具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私密等级了:邮件服务
  器上可能存在这份邮件的备份。而数字技术的易搜索(也就是易扫描)使得一份邮件在发
  送过程中,能够很轻而易举地被人截获并事先看过。公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其实已经不
  再象过去那般泾渭分明。按照莱斯格的说法,警察侵入个人电脑搜查一番可以悄无声息间
  完成,这和过去警察闯入你家中翻箱倒柜,是完全不同的。
     我倒并不认为有极权主义会在技术的帮助下死灰复燃,今人的民智会阻挡它。但商业
  公司却可能持有老大哥式的力量。戴维科顿曾写下《当公司统治世界》一书,而数字技术
  所带来的全产业链公司,已经开始浮出水面。事实上,google 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曾经有人利用 AOL 的搜索引擎做过实验。他们分析一个 IP 连续一段日子的搜索记录,
  然后根据这些记录去推测这个 IP 背后的人所持有的社会属性乃至生活习惯。最后当他们拿
  去和真人比对时,出现了惊人的一致。Google 今年出了一个广告片,片中不断地闪现着一
  个美国人的搜索记录,从“如何申请法国留学”,到“如何追上法国女孩”,再到“如何操
  办法国婚礼”,等等等等,google 在吹嘘自己无所不能的同时,可不就提示我们这样一点:
  你在干什么,你想干什么,google 全知道。


  四.一个有老大哥的美丽新世界:Matrix
     《Matrix》是一部系列科幻电影,上中下三本。但我从来没有把这个名为《Matrix》的
  三部曲看成是科幻片。很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哲学巨作,但我更倾向于把它看成是一种预


                            4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言,而且,这种预言的可能性,不幸的是,还很大:人类为智能机器所统治且浑然不知。
     这部机器会是谁?也许 google,也许 facebook。要知道,今天 facebook 上跑着几十万
  的应用,人们在 facebook 上已经不再需要跑到另外一个网站上就能使用到各种五花八门的
  服务。Facebook 正在成为互联网本身。
     我们当下所缺的,仅仅是 VR(虚拟现实)技术的大规模普及。而这一技术并非遥不可
  及。席美尔在 1900 年出版的《货币哲学》中已经发现,物质运动与意识状态,经由生理-
  心理学家之手,得以联通。既然是道路是通的,那人们就一定会去走,且认为:这是对的。
     这就是波茨曼痛加抨击的“唯科学主义”。技术的出现,本意是帮助我们去更好生活。
  然而,今天的技术发展,真的是这样么?
     波茨曼引用埃及法老塔姆斯的话说:
                    “我们的发明只不过是手段的改进,目的却未见改
  善”。而我则愿意这样写道:当手段上升为目的之时,一切意义,便将烟消云散。波德里亚
  谓之“后现代世界里不存在任何意义”,大概便根源于此吧。




                             5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修习媒介环境学:从《知媒者生存》开始

                           魏武挥 *



                            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
                            作者:李明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年 1 月




     国内学者对于媒介环境学的研究专著是很稀少的。在我视野所及,一本是王冰所著的
  《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想像》,另外一个就是这本由李明伟所著的《知媒者生存——媒介
  环境学纵论》。这两本书都是在做媒介环境学的介绍,前者注重理论根源,后者注重整体描
  述,相对来说,对于初学者而言,后者更适合入门。


  一.什么是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又被不是那么恰当但也的确指出了它诞生地地称为“多
  伦多学派”,是当今传播学三大学术流派之一(另外两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学派和以美
  国为代表的行政研究学派)。但这门学科在中国的确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有误解;其二、
  研究并不兴旺。
     先看这个误解。李明伟在本书中也提到了所谓“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之辩。
  这其实完全是两种研究旨趣。李氏在书中论述甚多,我这里不再做太多的展开。不过我倒
  是愿意用下图来表示这两者的区别:


   作者为本刊编辑,请参见“编辑团队”介绍。



                            6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也就是说,媒介环境学着力点在于媒介(或者说媒介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可能是正
  面也可能是反面的),而国内的媒介生态学在关注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媒介运作的。在变量
  安排上,两者正好相反。媒介生态学把现存的社会看成媒介所处的环境——故而有一句名
  言:媒介是条鱼;而媒介环境学,则把媒介看成我们生活的两大环境之一(另外一个是自
  然环境)。故而有所谓:媒介即环境的说法。
     在澄清了误解之后,解释了什么不是媒介环境学之后,就有必要解释什么才是媒介环
  境学了。李氏在书中提出了他的看法,我这里则结合华裔学者林文刚一篇题为《媒介环境
  学的思想沿革初探》的论文来说说我的认识。
     媒介环境学做为一个学派,或者说一门学科,就必然需要具备学科存在的必需条件。
  按照穆雷的说法是,理解一个学派有两个模式,一谓功能主义模式,一谓冲突模式(革命
  性对连续性)。对于前者而言,就是一个严密的学派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好的理念、思
  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后者则是学派之间互相冲突的论断:范式是否转移?
     那么,什么是好的理念呢?
     麦克卢汉和波斯曼都有一个共同的旨趣: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理解媒介和文化。这个视
  角认为,媒介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形式上和环境上,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则是由
  业已内化的主导性的传播模式塑造的。波斯曼关注文化与教育如何受大范围的社会环境变
  革的冲击,这样的变革似乎是由于印刷技术向电子技术的转变而引起的。对于媒介环境学
  而言,波斯曼的定义是:媒介环境学就是对媒介环境的研究。
     看看范式上的创新。
     经典的传播学派(范式)是管理学派(又称经验学派或行政学派)和批判学派。前者


                      7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主要关注点是媒介影响研究(效果研究),特点是定性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实证主义。比
  如关注媒介内容对使用者或消费者的影响,验证媒介对人的短期行为的影响(可以翻阅《大
  众传播研究的里程碑》一书,那本书里都是这个学派的经典研究案例)。批判学派则部分源
  自法兰克福学派,后来产生所谓的新马克思主义,着重研究的是大众媒介的政治经济学,
  尤其是媒介的所有权,另外一个重点则是政治和公司对媒介的控制,以及它们如何在媒介
  内容的生产、销售与获取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媒介环境学关注的则是媒介和技术对文化和社会在形式上和根本问题上的冲击。学者
  威廉昆斯在《后工业世代的先知》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传播是环境的。他还提出这样一个
  问题:电视基本上是传播媒介呢,还是一种环境现象?
     在昆斯所列的七位先知(学者)中,可以看出有三个分支:以芒福德为代表的机器的
  蚕食是一脉(我称之为悲观派),以富勒为代表的技术繁育乌托邦是另外一脉(我称之为乐
  观派),最后则是伊尼斯和麦克卢汉代表的媒介决定文化论。
     媒介环境学的最终确立是在 1968 年,波斯曼介绍时说,媒介环境学的任务就是“试图
  揭示(媒介作为一个复杂的讯息系统)隐含的、固有的结构,揭示它们对人的感知、理解
  和感情的影响。媒介作为感知环境,它是我们观看社会的一面镜子(媒介不是社会)。我们
  通过媒介感知或“构建/重构”的“现实”,是现实的一种翻版,这种翻版是透过媒介的感知
  特征过滤的。翻版的“现实”乃是插入周围环境和我们之间的一种东西。
     媒介同时又是一种符号环境,我们凭借各种感觉去感知世界,又从媒介的符号世界内
  容去思考。对于作家而言,世界就像一本书,对于电影制片人而言,世界就像一连串的现
  象和声音——符号本身是带有偏见的。
     互联网之所以成为一个很复杂的研究对象,就在于它是个多重媒介环境:多媒介的感
  知-符号环境。它一部分是文字,一部分是图像,一部分是声音,一部分是电脑,一部分是
  电话。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符号环境,这种新语言的密码尚待破解。
     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新媒体(其实我更愿意用互动媒体)更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因
  为我们已身处媒介的符号结构之中,我们“参与”到媒介中去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社会学
  中,把客厅、俱乐部或卧室看成一种媒介,就会形成社会-符号环境。但在互动的网络世界
  中,这种社会-符号环境又带上了一层“虚拟的”神秘面纱,的确非常有趣。
     对于“媒介即环境”而言,林文刚给出了三个基本理论命题。


                        8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其一,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么信息被编码
  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这个重要的理论命题的主张是:界定信息性
  质的是媒介的结构。林氏顺便提到了小说和改编电影的不可比较性,因为它们根本是两种
  媒介结构。
     其二,不同传播媒介中固有的不同的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预先就设定了相应的不同
  偏向。伊尼斯写过一本名著《传播的偏向》。其实这在互联网上也常见,同样一篇文章,以
  门户新闻页的形式出现,以 BBS 的帖子里出现,以 Blog 的博文形式出现,以及作为帖子回
  复的形式出现,对人的影响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其三,传播技术如何影响文化的。这个理论命题是有个假设的:技术带有固有的偏向。
  ——这个假设在波斯曼的《技术垄断》一书里有充分的诠释。


  二.媒介环境学的诸位大家
     李明伟在书中用代际传承作为章节标题,向读者介绍了四位这个学派的著名学者,分
  别是伊尼斯、麦克卢汉、梅罗维茨和莱文森。最为名闻遐迩的当然是麦克卢汉。不过,这
  个学派真正最关键的人物,在我看来,非梅罗维茨莫属(李氏在书中也如是写道:梅罗维
  茨不仅为媒介环境学贡献了最有体系的理论,而且其扎实、具体的研究也改变了媒介环境
  学之前大而空的理论形象)。
     正如李氏所说,梅罗维茨点到了麦克卢汉的软肋。麦克卢汉天马行空地预言式方式,
  着重于“媒介——感官——行为”三变量的前面一组关系,确实未就感官变化如何引起行
  为改变做出充分的解释。换句话说,麦克卢汉被判为“天马行空”不是没有道理的。而梅
  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研究作品,李明伟写道,
                                “梅罗维茨把媒介环
  境学推进到了社会变化的微观层面。与前辈所研究的宏大多主题变奏不同,梅罗维茨全神
  贯注于社会行为和角色扮演这样更微观的层面”——此话十分确然。
     相对而言,莱文森这位“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则弱了一点。梅罗维茨的研究——以
  《消失的地域》为代表——基本上到电子媒介时代就嘎然而止,麦克卢汉更是没见过互联
  网这玩意儿。莱文森则开始向数字世界进军。但与麦克卢汉相比,他的思想性的确不如,
  与梅罗维茨相比,又不够扎实。莱文森提出了“媒介进化论”的观点,但这个观点其实并
  没有多大的洞见。为了彰显思想的深刻,莱文森用了“理性”一词来说明人们如何选择媒


                        9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介从而形成媒介的发展动力。李明伟的评判是,这一步既大且空——我更愿意用“大而无
  当”一词。
     现在来说说波斯曼,这位可能是中国人熟悉程度仅次于麦克卢汉的学术重镇。他的《娱
  乐致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非常有名。李明伟在代际传承中并没有把波斯曼置
      、      、
  入其中,理由是他可能更偏向于批判学派的立场。波斯曼自称是麦克卢汉不听话的孩子,
  而他的两位学生梅罗维茨和莱文森,似乎也不太认同他属于媒介环境学的宗师。这里面涉
  及到一个研究的性质问题:解释性研究还是规范性研究?
     梅罗维茨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立场,他只是解释电子媒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究竟何
  在,至于这个影响是好是坏,如何影响法才是好的影响,他并不过多涉及。莱文森是热情
  洋溢的乐观派,觉得总体而言,媒介对社会影响偏于正面,且这种正面属于应有之意而无
  需多加评判。而在我看来,波斯曼其实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任何一种进步(技术的推
  进)都是进步(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么?如果这的确是个问题的话,那么,下一个问
  题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什么样的进步,才是进步的呢?——这就是规范性研究的立场。
     所以,波斯曼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命题:对媒介环境的保护。正如我们发明了各种
  各样进步的技术来改造自然却在今天发现这些改造未必可以接受的一样,媒介环境面临同
  样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波斯曼处在更高的层级上,本书作者李明伟将他从代际传承中去
  除,是值得商榷的。
     不过,我也的确认同这样一点,波斯曼的质问,有时候有点过于激进(激进的保守主
  义)。他的论述,有时候会让我莫名想起老子的小国寡民哲学:回到过去,一切都是好的。
  但考虑到今天这个欢呼一切新技术诞生的时代,这样一种矫枉过正式的批判,还是有其意
  义的。结合波斯曼著名的“恒温器观点”,就可以理解他为何如此保守了。
     另外需要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詹姆斯凯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林文刚的三大
  命题最后一个涉及到文化的问题,而凯利,就是一个寻求文化平衡的学者。不同于波斯曼
  认为“媒介是技术”,凯利认为“媒介是文化”。故而,其实他是一个文化论者,他对文化
  的关切是他一切研究的核心,从精神上保存公共文化的任务始终贯穿在他的著作里。
     另外一个他和波斯曼不同的地方是,相对于波斯曼的慷慨激昂和言辞凿凿,凯利显得
  更为温和。他的这个温和其实是一种更整合更包容的路子。
                           “我同意你们大家的意见,虽然
  你们彼此不同意”——这句话不是说他捣浆糊活稀泥,而是他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摸


                      10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象的盲人。
     凯利也在寻求媒介的平衡。他认为,传播垄断的形成过程,既非自然而然,也不是不
  可避免的,而是具体的权力结构产生的结果。为了反对这些垄断,就必须寻求媒介的平衡。
     既然他是一名文化论者,那么,在寻求媒介的平衡时,就必然要涉及到文化研究。对
  于法兰克福式的批判大众文化的态度,他持同情的观点,但他回避这个问题。他拒绝狭隘
  的“品味”观念,认为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意义王国,文化就存在于
  人的行为中。
     客观事实是,文化是经由传播创建起来的。所以这位文化论者就很自然地走出了从媒
  介到文化到传播的研究路子。他回顾了麦克卢汉的研究突破,即麦克卢汉批驳的一个概念:
  传播问题仅仅是传输信息的问题。凯利要我们考虑,传播有一个仪式的问题,仪式的功能
  和传播信息的功能同样重要。实际上,我们的一切传播行为都有一个超越传输功能的意义。
  许多意义可以叫做仪式,比如我们交换和共享讯息以便重申友谊和归属感时,就是在进行
  仪式性的交流。仪式性传播既是世俗的,也是精神的,是人们共享的润滑剂,并不限于宗
  教仪式里的涂油仪式。
     凯利也同样关注技术与社会的问题。芒福德是从技术乐观派转向悲观派的,芒福德的
  毁灭感提醒了凯利如何去看待技术。他着重研究了电报这项技术。
     凯利论证说,电报将运输和通讯明显地区别开来,电报的空间控制导致了美国地方时
  间的死亡,期货交易人取代了倒卖差价的经纪人,这样就使知识竞争成为可能——结果就
  导致了知识垄断。18 世纪资本主义开创了商品使用和商品价格的分离,到了 19 世纪中期,
  电报引起的知识垄断进一步加速了这个分离的势头,马克思从这个势头从获得灵感,构建
  了他的商品化理论。


  三.技术决定论与媒介环境学的缺陷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挖苦说:日文太啰嗦,二战打败,跟其文字传送太慢有关。按照媒
  介环境学学派把语言也看成是一种媒介技术的前提,这句话倒是蛮有点媒介环境学的意思。
  但是,问题也来了。二战日本战败就是因为日文太罗嗦么?
     媒介环境学最遭人诟病的就是这类“技术决定论”,国内外有无数学者发表过类似的看
  法:媒介环境学至少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李明伟在本书中,先是阐释了究竟什么叫“技


                       1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术决定论”,然后再来剖析媒介环境学到底是不是技术决定论。
     我们回到丘吉尔的那句话。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不会真得去同意他这句玩笑话,但
  是,你也不可否认,这可能真的是因素之一。而在我看来,媒介环境学就有点这个意思:
  你既不能赞同这样的观点:社会的变化就是由媒介技术变化而变化的,但你也的确不能否
  认,后者的变化的确会导致前者的变化。
     传播技术影响文化是一个理论连续体,也就是说,一端是“软决定论”:人的能动性是
  对决定性的因素;另一端是“硬决定论”:技术是必然的社会的变革的首要决定因素。连续
  体的中部则是“文化/技术共生论”:人的文化和技术是不断互动向前发展的。
     无论是伊尼斯还是麦克卢汉,在他们的文字中,都表露出过“非技术决定论”的意思,
  李明伟已经在此书中寻章摘句地抄录了一些以做证明。但退一万步讲,即便媒介环境学带
  有技术决定论的影子,都不是这个学派的致命缺点。它真正值得后来者需要警惕的是:毫
  无规范可言的拍脑袋,还美名曰“思辩研究”。
     李明伟写道,
          “在传播学里面,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贡献最为突出。但是,这绝不意味着
  媒介环境学特别是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研究在方法规范上值得所有后来人效仿。他们提出
  或使用的很多重要概念没有严格而明确的界定。他们提出的理论命题多不是形式逻辑层面
  的事实判断。他们的论证缺乏严密周全的逻辑推理,结论往往是从一大堆来源极广且支离
  破碎的材料中直接得出”。
     事实上,波斯曼也有同样的问题。他被翻译为中文的三部曲,有点随感杂谈式,与其
  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畅销书的写法。这是媒介环境学早期也是最著名的三位学者
  的缺陷,而未经严格学术训练的初学者,又会极易被这种激扬文字的风格所吸引,甚至情
  不自禁地效仿起来。所幸的是,无论是凯利,还是梅罗维茨,都在努力地纠正这个学派从
  诞生之初就落下的这个毛病。
     故而,最后我向读者们推荐如下的读书进路,来学习媒介环境学。初学者可以从本书
  入手,做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可以看《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想像》,做理论根源探究。
  再往下,可以读林文刚主编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做更深入的研究。
  原典专著上,建议选读梅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以及凯利的《作为文化的传播》。至于麦
  克卢汉和伊尼斯,他们的书较为有名,就不再罗列了。
     今天的媒介技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发展得史无前例得轰轰烈烈。而媒介环境学,


                       12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这一关注媒介、技术、社会、文化互动的学术流派,是有其用武之地的。国内这一块,大
  部分研究偏向于文头提到的“媒介生态学”,而非媒介环境学,故而还是大有可为的。




                     13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放逐年代:媒介研究的黄金时期

                    ——读《理解媒介》

                           刘阳 *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
                            译者:何道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0 年 10 月




  一.学之术:词语概念化
     在对学术研究的批评中,一个典型的观点认为,所谓的学术,不过是学者们通过创造
  并使用一系列有别于日常用语的术语来构筑起属于他们的小圈子而已。因此,在这些批评
  者看来,学术不过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由于那些术语的含义一般不同于基于字面的理解,
  甚至根本无法从字面被理解,因此,术语就被认为类似于某种黑话,它们建筑了学术圈的
  围墙,在围墙之内,照样瓜分利益,攫取财富。
     且不说学术场所化的后果,学术本是可以去场所的。古雅典城中的市民,不论是修鞋
  匠还是理发师,他们都愿意并可以同苏格拉底谈上一阵,
                          《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亦曾风靡全
  球成为畅销书,在上世纪的中国,
                《共产党宣言》和马恩的其他著作是工人阶级寻求自我解
  放的宝典,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本萨特晦涩的小说则可以在男军人和女纺织工间擦出
  火花。但凡学术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一部分之时,必是人类精神最为活跃,社会最富于创


   作者为本刊编辑,请参见“编辑团队”介绍。



                            14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造力的时刻,而学术一旦场所化,学术活动不得不依赖大学才能生存,术语就会变得益加
  艰深难懂,不容置疑或置疑也无效的学术权威便应运而生,其实这都很好理解,愈加艰深
  的行话是用于砌起高墙自我保护的砖石,而学术权威则是一种复杂社会的简单化机制,他
  们首先是对外的代表。但是,这谈论的是学术圈(场),而非学术本身。
     术语之有别于常用语在于日常用语多是支离破碎的,而术语则有意识地彼此相关,所
  谓学术,它的一个核心工作就是“词语概念化”。我们所说的概念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词语,
  从它出发有一系列彼此逻辑相关的用语,这些用语以一套富于自我意识的规则和排列指向
  我们生活的世界。什么是概念?我可以打一个这样的比方:我们有木材、玻璃板、铁钉、
  铁栓、铁锯、铁锤、还有划玻璃专用的玻璃刀等,他们就像表征着不同现象的词语,学者
  用锯子将木材削成若干条,用铁钉把它们订成边框,用玻璃刀把玻璃板划成合适大小安装
  上去,再订上铁栓,这样,一扇窗户就做好了。什么是概念?概念不是木材不是玻璃不是
  铁钉,概念就是这扇窗户。从这个窗户里,我们可以看世界,从不同的窗户,我们看到同
  一个世界的不同样貌,因此,我历来认为,概念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一个概念就是一种世
  界观。学术工作的任务是思考词语间的联系,将之系统化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概念,
  学术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尽量避免制造新词语的前提下创造新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奥
  康姆剃刀”或“除非必要,毋增实体”的真义。不过学术用语的繁复却自有其道理,譬如,
  为了方便将玻璃划成合适大小,我们就必须使用专门的玻璃刀,难不成非要我们用钢锯去
  切玻璃吗?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学术用语之所以难以理解,并不在于词语含义本身艰深
  难懂,而在于概念指涉的相关用语间复杂的逻辑关系难于在一时间理清,也因此,如果真
  有什么就词义本身即难以理解的所谓新概念出现的话,我想,那多半就不是出于学术的目
  的(即认识世界的目的),而几乎可以肯定是另有所图了,譬如市场的需要或者政治原因。


  二.理解媒介:泛媒视角
     在当代的日常用语中,言及媒体(媒介),人们首先想到到的多半是电视、广播、报纸
  等,这其实都是大众媒体,而以《理解媒介》为集中代表,在麦克卢汉那里,岂止是电话
  电报、照片广告,连服饰、汽车、道路、城市、住宅、货币、武器都被视为媒介,这种将
  媒介外延泛化的做法成为后世学人诟病麦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如果凡物皆可视作媒介,
  那么,如何定义媒介?媒介研究的边界何在?它该如何学科化?如我这般的学术匠人该如


                      15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何分疆裂土、推举出自己的君王(权威)?但其实,麦克卢汉的研究一直是跨学科式的,
  麦氏学说之所以富于阐释力和开创性,也正在这种被指摘为定义不明的泛媒介视角。
     不同时代,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学科的发展也因此与时代紧密相关,所谓“文章合
  为时而著”。由于工业革命,
              “经济”成为理解世界的方式,
                           《国富论》因此成为经典,而在
  此前,这一方式是“政治”《君主论》故也流传至今。西方的《战争论》和中国的《孙子
             ,
  兵法》都诞生于形式上的“国际战争”时期,前者是法国大革命,后者是春秋混战,战争
  是那时谈论最多的主题。
            《理解媒介》尽管有时人和后世的诸多非议,但仍令我等常读常新,
  富有如此长久的魅力,恰也在于它提出的媒介概念击中了现代社会的要害,这一要害就是
  ——流动性。


  三.流动与延伸:重新部落化
     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二十世纪的理论家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中都发现了这一
  点,包括卡斯特尔对信息社会的研究(流动的空间) 梅洛维茨对电视的研究
                         ,          (消失的地域)
                                          ,
  鲍曼对现代性直接展开的理论分析(流动的现代性),他们发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像游
  牧民族,麦克卢汉称之为“重新部落化”,依照他的冷热论,这是一个过热后开始降温的冷
  时代,不过他没能看到冷战结束后文明又开始升温,尤其是近年来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说
  明新一轮内爆正在发生。事实上,关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马克思在两百年前即有预见,
  当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四处觅工的无产阶级时,马克思即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这其实不过是“一切都流动起来了”的另一种说法,不过,不得不承认,这种流动说的彻
  底性远甚于二十世纪提出的各种理论,包括麦克卢汉的学说。依照我的理解,流动在麦氏
  的表述里其实差不多就是“延伸”。不论是“延伸”还是“重新部落化”,这里头都有十分
  鲜明的主体在,不论这个主体被表述为“中枢神经”还是“人”。而当发现,在现代社会中,
  流动已经成为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不仅是单纯的社会现象,主体本身也流动起来而难以捉摸
  时,从主体出发展开论述就意味着客观性再难保证,因为论述者(写作者)与被论述的主
  体不辨你我了,现象学方法的运用在最后一关即主体处因为对自我的仁慈而止步了。


  四:流浪与流放:家园·私有制·囚徒
     在主体问题上的仁慈恰是对麦克卢汉的另一个重要批评所在,在我看来,与前面提及


                      16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的对麦氏泛媒视角的指摘相比,这一批评才是切中要害而富有价值的,即麦克卢汉的研究
  差不多仍自认为是资本主义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麦克卢汉的思考停止在了基于私有制的
  “我”前,这一“我”不被批评为主体的牢笼,反倒成了自由的象征。
     麦氏所谓“重新部落化”指向的“部落”与远古时代的部落终究大不相同,在麦克卢
  汉类似的表述中,譬如“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我们身披全人类”中,这种几近无限延伸
  的说法差不多快可以表述远古的公有制社会形态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经历了一
  系列私有制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将私有制渗透成现代生活的全部,
                               “私”成为现代人类精
  神的公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强大最顽固的意识形态后,起码从形式上,人类有了流动的起
  点和终点,而远古游牧民族(或刀耕火种的民族)的流动则更像某种流浪,无所谓起点,
  亦无所谓终点,流动成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没有漂泊无根之感,因为从未落地生根,
  无所谓家园,亦无所谓远方。而现代社会,
                    “我”总是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从一
  种身份流动为另一种身份,地方与地方,身份与身份,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关系,直到现
  代社会,我们的心中才有了一幅“地图”,标志出了种种私有物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不仅包
  括区域间的地理关系,也包括阶级、性别、种族、国家等指向的各种身份间的关系,远方
  与家园同时出现,意义也被看见了,并被意识为必需品。
     言及“家园”,又不得不从远古社会说起,家园并不指身体,亦不指住宅,亦不指村舍,
  家园并不指这些场所,而指世界,如果非要以现代的用语表述远古的话,我们可以说:一
  个人的家园就是他心中的世界,没有私,即没有限制,世界都是无限的,唯无限者是家园。
  佛家致力于“无我”和道家自修的“忘我”都是在私有制下回归家园的探索,没有“我”,
  主体就有了“家园”。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发展至今,不仅用“我”限制主体,更将“我”
  的外延不断压缩,
         “我”甚至可以不在家庭关系之中,
                        “我”居然可以只是“我自己”,只是
  “身体”,只是身体的欲望,这时,在现代的表述中,家就成了避风港湾,而不是自由飞翔
  的天地,这样,家园就瓦解了,只剩下了远方。这就是形式主义诞生的时代逻辑,无怪乎
  麦克卢汉曾这样言到“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这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何其相似,
  二十世纪的理论家们都在概叹意义的沦陷,都在概叹虚无,而马克思和尼采等哲学家在十
  九世纪即已见微知著:“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上帝已死”
                           ,     ,如能深解其意,它
  们至今就仍都是振聋发聩历史来声,而并非明白如话。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悲观的看法:当家园浮出,家园就行将灭亡;当意义裸露,意义就


                      17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必要沦丧,人类就像沙加的眼睛,一切被看见的,都注定随风磨灭。但且先不多说这些,
  既然电子文明将“我”压缩成身体,既然差不多只下了远方,我们都是从远方向远方去,
  那么,奔波就成了现代人的命运,流动就成了生活方式,人类就成了大海里的鲨鱼,可怜
  而残忍,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生无其所,生无所息。我们有了起点,也有了终点,但他
  们都是无意义的场所,是虚无的容器,这就是现代流动与远古流动的差别,远古的流动是
  一种意义充盈弥漫的状态,我们看不见意义却身在意义之中,每一个毛孔都充满着意义,
  没有形式,也没有界限。而现代的流动却不过是从一个远方向另一个远方去,从虚无步向
  虚无。因此,我更愿意把远古的流动称作“流浪”,将现代的流动称作“流放”:从音乐中
  我们就能感受到两种不同流动的差别,不论牧歌唱出的是多么悲伤的故事或心绪,那歌声
  也仍是高亢的,向着天空向着宇宙唱开去的,心越唱越大,一切都是无限的;而在现代社
  会里,我们便只能浅吟低唱,无限的只有哀愁,那歌者和听众都失魂落魄,仿佛丧家狗般,
  成了悲苦的行吟诗人,其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已被从家园逐出,不同于牧民,现代人是一
  群流放者,他们首先是囚徒。


  五.媒介与群岛:从虚无出发
     不过正是从虚无的形式出发,从基于私有制的远方出发,媒介才被日渐突出出来,成
  了现代社会的症候,其实,它是最为核心的症候。作为概念的媒介正是一扇窗户,直接指
  示出远方与远方的鸿沟,因此,媒介并不在说明沟通与理解,而在说明隔阂、失落与无奈,
  因此,麦克卢汉对媒介外延的扩展不仅不是其研究的瑕疵,恰是其研究对人类思想与学术
  最大的贡献,这一泛化的媒介概念成为现代社会最清晰的透镜,最为直接地指示出现代社
  会的真实面貌——群岛:桴浮于海,孤苦无依。
     前文已言,麦克卢汉是保守的,他的发言仍是资本主义的一部分,电子文明的压迫性
  大多数时候被他有意忽略,而在“我”面前,他更“明智”地就此收手。但是,他天才地
  去繁就简,拨开迷雾发现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症候——媒介,要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即要理
  解虚无,就无法回避直接指示出现代社会群岛结构的媒介,就不得不从媒介出发,只不过,
  我们的理论必须往前更走一步,即走进“我”,走向解放,唯此,或能从虚无出发,找回家
  园,修改我那个悲观的论调。毕竟,与持年久远的原始社会相比,仅有几千年的私有制着
  实是个新鲜事,
        “私”与“我”的诞生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还真说不定它们只是人类历史大


                      18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合唱里的一个小插曲呢!




                  19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尚能饭否?

                        ——读《新新媒介》

                                 牟怡 *




                                   新新媒介
                                   作者:保罗·莱文森
                                   译者:何道宽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年 3 月




     保罗·莱文森作为麦克卢汉的朋友和门徒,继承与发扬着麦氏的思想;也体验着麦克卢
  汉没能体验的新媒介时代和新新媒介时代。在其最新著作《新新媒介》里,莱文森再次延
  续了麦克卢汉的观点。然而,这些努力翻新麦氏思想的尝试也每每透出牵强和无奈。
     所谓“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是相对“旧媒介”和“新媒介”而言。按照书
  中的定义,新新媒体指的是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其具有以下八大特征:1)消费者即生
  产者;2)生产者多为非专业人士;3)消费者可以按兴趣爱好进行选择;4)服务一般免费;
  5)新新媒介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6)服务功能社交化;7)无自上而下的控制;8)使得
  人人可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书中列举的新新媒体包含博客(blog),优视网
  (YouTube),维基网(Wikipedia),掘客网(Digg),聚友网(MySpace),脸谱网(Facebook),推
  特网(Twitter),第二人生(Second Life),播客(podcast)等。



   作者为本刊编辑,请参见“编辑团队”介绍。



                                   20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在《新新媒介》一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一一解释了各个新新媒体的使用方式。
  例如在描述“第二人生”的运行机制时,莱文森详细描写了在第二人生里发生的一场讨论
  会,一位天文学家的第二人生故事等等。在介绍脸谱网时,他一面以自己使用脸谱网的经
  历为例介绍脸谱网的一般社交功能,一面以奥巴马总统选举中脸谱网小组给予的支持为例
  探讨脸谱网小组作为社会政治力量的作用。甚至莱文森在介绍博客时,不厌其烦地教起来
  如何测算你的博客读者人数。这样迅速有效的实践总结显示了莱文森深厚的技术背景和兴
  趣。
     与此同时,莱文森也试图将应用于新媒体,乃至传统媒体的理论延伸到新新媒体上,
  却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老师哈罗德·伊尼斯提出,一切媒介都具
  有时间约束性(time-bind)或空间约束性(space-bind)。如传统电视节目的播出,只能在特
  定的时间和区域进行。而新新媒体上的信息超越了时空的束缚,若非互联网监控等原因,
  大可以在世界各地任何时间搜索到。再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全身心浸淫”(total immersion)
  的观点,即使用一种媒介时,无论你怎么想或正在做什么,都会完全被它吞没(McLuhan &
  Fiore, 1967)。而事实上,我们看到太多多线程工作(multi-tasking)的状态,有多少人会专心
  致志的上网?!谁不是电脑上多线程进行,甚至多种媒介中随意切换?哪怕是在莱文森提
  出的千方百计给我们造成“全身心浸淫”幻觉的第二人生中,也没法完全做到 100%的沉
  浸:就算电脑因为第二人生程序运行的特点不得不独霸电脑,可还有手机,电视,报纸,
  其他游戏机的干扰吧?!至于莱文森提出的麦克卢汉是超前的微博人,他的警句格言分明
  就是微博的观点,就非常具有无厘头之感了。
     基于新新媒体和传统理论的差异,莱文森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我们这种感觉(指新
  新媒介是我们的延伸的感觉)是多么强烈,信心媒介都不完全是我们的延伸”(p.132)。
  这些媒体既是我们的延伸,又属于它们自己。
     通观整本《新新媒介》,一方面让人佩服莱文森能紧紧跟踪媒介发展最前沿(这一点
  并非每个媒体研究学者所能做到的),另一方面让人提出基于传统媒体和 web 1.0 媒体发展
  出来的理论“尚能饭否”的疑问。本文写作之时,正值 Google+上线。Google 凭借其资深
  优势带来新的概念挑战 Facebook。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 Google 之前试图挑战 Twitter 的不
  成功的尝试 Google Buzz,以及初始吸引众多眼球,后来却门庭冷落的 Google Wave。这次
  的 Google+立足信息加上圈子(circle)的概念,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圈子里分享的信息不


                             2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一样,使得较之 Facebook 对待所有朋友均等的做法更有优势,或许会在新新媒介时代里杀
  出一条血路来。新媒体,新新媒体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里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看得眼花
  缭乱好不热闹。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精彩纷呈才使得新媒体新新媒体研究更加困难。
     麦氏一派的观点着眼于技术发展的历史,试图以技术决定论解释与媒介相关的问题。
  然而须知,媒介技术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受社会经济甚至人自身的因素影响呢?如莱文森所
  言,“新新媒介的固有属性是社交”(p.4)。伴随着社交这一属性,多少非技术因素汇集新
  新媒体,这岂是单一技术决定论能说得明道得清的?!
     除此之外,麦氏一家的观点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大起大落,这与他的言论晦涩难懂不无
  关系。这些微博文字似的观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理解方式。而这一千种理解方式里,
  又有多少合乎麦氏的初衷?!难怪在麦克卢汉生平唯一一次触电的伍迪·艾兰的《安妮·霍》
  电影中,麦克卢汉严厉指责谈论他的观点者“完完全全不懂我的观点“。这种情形和社会
  科学里的理论的普适意义是南辕北辙的。难怪乎,有人做过统计,追随麦氏的大多数是学
  术圈子之外的人,例如商人,广告代理人,新闻记者,诗人,嬉皮士等等(刘钢,2005)。
     新新媒介的诞生给历史不长的传播学研究带来空前的挑战。传统的理论失灵,对有着
  和传统媒介完全不一样特性的新媒体和新新媒体鞭长莫及。随之而来的是机遇。媒体研究
  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创建新理论的时代正在展开。从这个角度说,这
  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光。




                       22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论说

                     为什么要纪念麦克卢汉

                              何道宽 *


  一.谁是麦克卢汉?
       2011 年 7 月 21 日是马歇尔·麦克卢汉百年诞辰,全世界都在纪念他。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
  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被誉为 20 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
                             、   、   。以“地球村”
  和“媒介即是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
       “麦克卢汉学”已然成为世界范围的显学。随着 2011 年世界各地麦克卢汉 100 周年
  诞辰纪念活动的展开,第三次的麦克卢汉热已经形成。他的思想跨越国界、跨越学术边
  界,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代表作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谷登堡星汉》《媒介定律》等。
                     、      、      、
  《机器新娘》《理解媒介》和《麦克卢汉精粹》《麦克卢汉如是说》《麦克卢汉书简》
        、              、        、
  已经引进国内。研究他的著作比如《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数字麦克卢汉》和《麦
                             、
  克卢汉与虚拟实在》已在国内出版。
       他是真正的思想大师,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得不用他指出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我们发
  现,他的许多“预言”,比如“地球村”“意识延伸”已然成为事实。他的确是 20 世纪
                    、
  “鬼聪明”的怪杰之一。


  二.麦克卢汉热的三次浪潮
       第一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遍及全球;因其 1964 年的代表作《理
  解媒介》的出版而起,又因其思想的超前而短命。麦克卢汉像一颗巨星,以其独特的媒
  介理论照亮传播学晦暗的一隅,他又像一颗短命的彗星,于 20 世纪 70 年代,黯然消逝。

   作者为深圳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本文节本刊于深圳《晶报》2011 年 7 月 14 日 B09 版,本刊刊载足本,感谢作者赐
  稿。



                                 23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第二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因互联网而起。
     第三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1 世纪 10 年代,因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
  而起,又借其百年诞辰的东风而势头更猛。
     在这个阶段,国外的主要成果首推林文刚(Casey Man Kong Lum)编辑并撰写的《媒
  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这本书是媒介
  环境学的小百科全书,以纪传体的方式介绍了该学派的十余位代表人物,是该学派划时
  代的成就。媒介环境学派已经进入自觉反思、系统总结、清理遗产、推陈出新、问鼎主
  流的新阶段。
     在第三个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两本书是:特伦斯·戈登编辑的《理解媒介》
                                      (增订
  评注本,译林,2011 年 6 月)和罗伯特·洛根(Robert K. Logan)的专著《理解新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洛根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在世不多的权
  威人士之一,这本书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权威解读和最新发展。


  三.国内的纪念活动
       2011 年 6 月 13 日,为纪念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
  -1980)诞辰 100 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麦克卢汉与全球传播”学术研讨会在
  上海举办。纪念性与学术性并重、国际化程度高、跨学科性强,是本次研讨会的三大特
  点。
     2011 年 6 月 24~25 日,第九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跨文化交
  际学会、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美国中华传播研究学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承办。纪念
  麦克卢汉自然成为研讨会的内容之一。
     2011 年 6 月 26 日,新闻传播界的著名学术网站“紫金网”推出“纪念麦克卢汉百
  年诞辰‘媒介环境学专辑’。专辑第一部分是国外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的网站网址及
              ”
  相关学术活动介绍,第二部分是林文刚、陈世敏、何道宽、胡翼青、李明伟、秦州、魏
  武挥等一批媒介环境学研究学者的论文与相关文章共 20 多篇,并将适时补充新的论文与
  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国际新闻界》2011 年第七期推出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专辑。




                                24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译林出版社 2011 年 6 月中旬推出麦克卢汉名著《理解媒介》的增订评注本。编者特
  伦斯·戈登呕心沥血,加上了大量的评注,弘扬了麦克卢汉的思想,显然更容易理解,
  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麦克卢汉研究,是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的最佳献礼。


  四.海外的纪念热潮
     http://figure/ground.ca 辑刊了五六十位著名传播学家的访谈录。
     http://mcluhanconference.blogspot. 内容丰富,介绍纪念活动,发表纪念博文,
                                                          “会期”
  整整一年。
     http://www.mcluhancentennial.eu (布鲁塞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哲学”研讨会,10
  月下旬)。
     麦克卢汉遗产管委会(The Estate of Corinne & Marshall McLuhan)推出纪念“麦克
  卢汉百年诞辰”的官方网站(MMXI,Commemorate 100 years of McLuhan),排出了一个
  日程,简单介绍全球各地的 40 余场论坛、讲演等纪念活动。
     以上网站仅仅是纪念活动的主要信息源头。其他值得重视的源头有:多伦多大学的
  “麦克卢汉计划”,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和斯多达特出版社(Stoddart Publishing)
                                                   ,
  美国的金科出版社(Gingko Press)和汉普顿出版社(Hampton Press),德国的彼得·朗
  出版社(Peter Lang Publishing)
                           。
     兹将麦克卢汉遗产管委会提供的信息摘要介绍如下。
     在 10 月下旬布鲁塞尔的“麦克卢汉的媒介哲学”研讨会上,主题讲演人有麦克卢汉
  的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Eric McLuhan)、罗伯特·洛根、保罗·莱文森、格雷厄姆·哈
  尔曼(Graham Harman)和彼得-保罗·维比克(Peter-Paul Verbeek)。这将是一场跨学
  科的思想碰撞会。
     其他值得注意的研讨会有:斯洛伐克 3 月份的“媒介大趋势”
                                 (Megatrends & Media:
                                  ,布达佩斯三四月间的“麦克卢汉在匈牙利”
  From Classroom to Global Village)                  (McLuhan
  in Hungary Workshops) 奥斯陆 4 月间的
                       ,         “重访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Revisited),
  多伦多 5 月间的“数字时代的外观-背景迁移”
                        (Figure-Ground Shifts in the Digital Age),
  德国玛堡 5 月中旬的“地球村的今天:媒介与讯息的跨洋对话”
                               (McLuhan’s Global Village
                                                         ,罗马五六月间的《理解今天的
  Today: Transatlantic Perspectives on Medium and Message)


                                    25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媒介》
    (Understanding Media Today),渥太华 7-10 月的“媒介融合”论坛(Media Mix:
  Communications in the Age of McLuhan),多伦多 11-12 月的“麦克卢汉的昨天,今天和
  明天”论坛(McLuhan: Then,Now,Next)等。


  五. 麦克卢汉在传播学三个学派里的地位
     学界大体分为三类: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几十年来的历史证明:经
  验学派一派独大,批判学派在欧洲有市场,在美国“水土不服” 媒介环境学派长期在美
                              ,
  国受经验学派排斥。我深感有必要矫正传播学圈子失衡的缺憾,我非常希望批判学派和媒
  介环境学派能够问鼎北美传播学的主流圈子。
     从哲学高度俯瞰这三个学派,其基本轮廓是:经验学派埋头实用问题和短期效应,重
  器而不重道;批判学派固守意识形态批判,重道而不重器;媒介环境学着重媒介的长效影
  响,偏重宏观的分析、描绘和批评,缺少微观的务实和个案研究。
     在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先成气候的是经验学派。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式诞生,
  由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勒温(Kurt Lewin)
                                       、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与
  霍夫兰(Carl Hovland)等四位先驱开拓,战后由“祖师爷”威尔伯·施拉姆钦定,具有
  明显的热战背景和冷战背景,其首要关怀是宣传、说服、舆论、民意测验、媒介内容、受
  众分析和短期效果,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其方法论是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
  其研究对象是宣传、广告和媒体效果,其服务对象是现存的政治体制和商业体制。、哈罗
                                      )
  德·拉斯韦尔(该学派称霸美国传播研究达数十年,其根源在于美国文化里根深蒂固的实
  用主义和“崇美主义”。它骨子里抗拒和恐惧马克思主义,鄙视兴起于北美的媒介环境学。
     后起的批判学派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批判学派的代表有德
  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学派。法兰克福
  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突出代表,对美国传播学产生影响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阿多诺
                 、   (Theodor w. Adorno) 马尔库塞
                                        、    (Herbert Marcuse) 席勒
                                                              、 (Herbert
  Schiller)、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等。这些学派对既存的美国体制产生强大的冲击,
  它们高扬意识形态的旗帜,因不服水土,故只能够在高校和文人的圈子里产生影响。




                                    26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真正摆脱服务现存体制、解放传播学的却是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北美传播学的第三学
  派——媒介环境学派。该学派有强烈的人文关怀、道德关怀、社会关怀,具有明显的批判
  倾向。
     1951 年,麦克卢汉用《机器新娘》对美国文化的种种弊端和广告的“洗脑”本质进行
  辛辣的鞭笞。20 世纪 60 年代,他又以唐吉诃德的勇武单挑美国的主流传播学,把传播学
  从体制和书斋里解放出来。
     尼尔·波斯曼、保罗·莱文森、林文刚等媒介环境学高扬人文主义和道德关怀的旗帜、
  深刻反思当代美国社会的弊端、高扬美国传播学的批判意识。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技
  术垄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经引进国内,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新
      、                                、
  新媒介》《软利器》和林文刚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等已经在国内问世。
      、
     7 月 21 日是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世界各地都在纪念他。他是地球村和互联网的预言家,
  只要互联网不灭,人们就会怀念他。他是媒介研究的信使,只要媒介演化还在继续,人们
  对他的研究就不会停止。




                        27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面向未来的麦克卢汉: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

                             何道宽 *


  一.麦克卢汉热的三次高潮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
  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被誉为 20 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
                             、   、   。以“地球村”
  和“媒介即是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
     “麦克卢汉学”已然成为世界范围的显学。随着 2011 年世界各地麦克卢汉 100 周
  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展开,第三次的麦克卢汉热已经形成。他的思想跨越国界、跨越学术
  边界,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代表作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谷登堡星汉》《媒介定律》等。
                    、     、      、
  《机器新娘》《理解媒介》和《麦克卢汉精粹》《麦克卢汉如是说》《麦克卢汉书简》
        、              、        、
  已经引进国内。研究他的著作比如《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数字麦克卢汉》和《麦
                             、
  克卢汉与虚拟实在》已在国内出版。
     他是真正的思想大师,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得不用他指出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我们发
  现,他的许多“预言”,比如“地球村”“意识延伸”已然成为事实。他的确是 20 世纪
                    、
  “鬼聪明”的怪杰之一。
     第一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遍及全球;因其 1964 年的代表作《理
  解媒介》的出版而起,又因其思想的超前而短命。麦克卢汉像一颗巨星,以其独特的媒
  介理论照亮传播学晦暗的一隅,他又像一颗短命的彗星, 20 世纪 70 年代,
                           于            黯然消逝。
     第二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因互联网而起。
     第三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1 世纪 10 年代,因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
  而起,又借其百年诞辰的东风而势头更猛。
     第一波的麦克卢汉热令人震撼,标志很多,难以尽述。择其要者有:1966 至 1967
  年,北美的全部宣传机器似乎都开足马力为他鼓吹;主流的和通俗的媒体发表了数以百
  计的评论、报导和访谈录;《理解媒介》的封面赫然印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评论文

   作者为深圳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本文节本刊于 2011 年 7 月 11 日《文汇报》,本刊刊载足本,感谢作者赐稿。



                                28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字,宣告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
  的思想家……”;1969 年 3 月号的《花花公子》以超乎寻常的篇幅发表了几万字的《麦
  克卢汉访谈录》,称他为“高级祭司”“北方圣人”
                   、     ;各界的要求应接不暇;几所大学想
  用诱人的高薪挖走他,纽约的福德姆大学以首位“施韦策讲座教授”特聘他工作一年,
  其年薪高出一般教授好几倍;欧洲的麦克卢汉迷创造了 mcluhanism, mcluhanist 等词汇;
  日本人几乎翻译了麦克卢汉的全部著作,所谓“麦克卢汉学”随之而起。
     20 世纪 90 年代,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
  速使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
     新媒体的喉舌《连线》
              (Wired,1993)在创刊号的刊头上封他为“先师圣贤” patron
                                          (
  saint),表露了新一代电子人的心声,创办者坦承麦克卢汉是《连线》的教父。他那 20
  世纪 60 年代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胡说八道的东西,到了 90 年代末,都明白如话了。
     第二波的热,以 1994 年麻省理工学院版的《理解媒介》为标志之一,这就是我翻
  译的第二版《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该译作入选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最具
  影响力的 300 本书”。推动这次热潮的还有专著、专刊、专题研讨会和麦克卢汉传记。
     研究麦克卢汉的译作有:
               《数字麦克卢汉》
                      (保罗·莱文森,1999)《虚拟现实与麦
                                   、
  克卢汉》(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2000)。
     这个阶段的麦克卢汉传记有十来种,单就我收藏和涉猎的,至少有七八种:《用后
  视镜看未来》、
        《麦克卢汉:轻轻松松读懂他》、
                      《麦克卢汉入门》、
                              《谁是麦克卢汉?》、
                                       《麦
  克卢汉:其人其讯息》《媒介是后视镜:理解麦克卢汉》《虚拟麦克卢汉》《麦克卢汉:
            、              、       、
  媒介及信使》,最后这一种已有中译本(何道宽译,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此间,论麦克卢汉的专辑有 1998 年《加拿大传播学季刊》夏季号,含两篇专论,
  还有 2000 年春季号的《澳大利亚国际媒介》专辑,含 8 篇文章,撰稿者交口称赞,几
  无批评。麦克卢汉“复活”啦!
     第三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010 年前后,以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为高潮。
  国外的主要成果首推林文刚(Casey Man Kong Lum)编辑并撰写的《媒介环境学:思想
  沿革与多维视野》
         (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这本书是媒介环境学的小百科
  全书,以纪传体的方式介绍了该学派的十余位代表人物,是该学派划时代的成就。媒介
  环境学派已经进入自觉反思、系统总结、清理遗产、推陈出新、问鼎主流的新阶段。


                            29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在第三个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两本书是:特伦斯·戈登编辑的《理解媒介》(增
  订评注本,译林,2011)和罗伯特·洛根(Robert K. Logan)的专著《理解新媒介:延
  伸麦克卢汉》
       (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洛根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在世不多的权威
  人士之一,这本书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权威解读和最新发展。


  二.中国大陆的麦克卢汉研究
     在第二波的麦克卢汉热中,大陆学者的成果数以十计,择其要者有:大学学报和其
  他刊物数以十计的论文,出版社出版的麦克卢汉著作、传记、讲演录和研究麦克卢汉的
  著作达十余种。
     以我个人为例,我主持、参与或主译的“大师经典译丛”
                             (人民大学出版社)“麦克
                                      、
  卢汉研究书系”
        (人大)“媒介环境学译丛”
            、       (北京大学出版社)等译丛相继问世。
                                    《机器
  新娘》《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麦克卢
     、     、       、       、        、
  汉书简》《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等相继出版。此外,与麦克卢汉研究相关的其他译
      、
  作有:
    《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      、         《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
                                       、
  《莱文森精粹》《新新媒介》和《软利器》
         、           。
     我发表了研究麦克卢汉及其“媒介环境学派”十余篇论文。其他学者发表的论文数
  以十计。
     更可喜的是,国内学者研究麦克卢汉及其学派的专著问世了,已知的有四种:
                                      《媒介
  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2002) 《媒介的直观:论麦克卢汉传播学研究
                         、
  的现象学方法》
        (范龙,2008)《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
                 、             (李明伟,2010)《媒
                                         、
  介现象学: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研究》(范龙,2011)。张咏华是国内研究麦克卢汉学派的
  先驱,李明伟的书是全面论述媒介环境学的第一部专著,范龙的两本书是将麦克卢汉与
  现象学嫁接的可贵尝试。张咏华的书是国内第二波麦克卢汉热的重要成果,其余的三本
  书为国内的第三波麦克卢汉热推波助澜。
     胡翼青的《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
                       (2004)和《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
  学派传播思想》
        (2007)提醒学界注意传播学的平衡发展,追溯了媒介环境学的芝加哥社
  会学派源头。




                          30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在第三波的麦克卢汉热中,媒体和学界给予他特殊的关注。我译介了“数字时代的
  麦克卢汉”保罗·莱文森论媒介演化的姐妹篇《新新媒介》
                           (New New Media)
                                         (2011)和
  《软利器》(Soft Edge)(2011),这两本书进入了“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的启动篇。
  《新新媒介》介绍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软利器》是媒介演化史最权威的著作之一,
  论述人类从古到今波澜壮阔的媒介演化,始于最古老的口语,直到 20 世纪末的互联网。


  三.媒介环境学在中国
     该学派滥觞于 20 世纪初,定名于 20 世纪后半叶,有两个中心:多伦多和纽约。伊
  尼斯和麦克卢汉是多伦多学派的双星,麦克卢汉是其精神领袖。尼尔·波斯曼是纽约学
  派的精神领袖和旗手。1970 年,他在纽约大学创建媒介环境学博士点,培养了一百多位
  博士生、四百多位硕士生。他的诸多学生已经成为媒介环境学会的领导和学术骨干。
     中国大陆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以 2007 年为界,此前的研究多半“见树
  不见林”,是对学派个别人物比如麦克卢汉和伊尼斯的研究,此后才转向对整个学派的研
  究。
     分界点的标志之一是林文刚教授编著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
     从 2007 年到 2010 年,由我操刀的北大“媒介环境学译丛”出了四种:
                                          《媒介环境学:
  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技术垄断》《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     、          、
  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
     从 2006 年到 2007 年,我发表了评介媒介环境学的五篇论文:
                                      《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
  (《深圳大学学报》,2006 年第六期)《媒介环境学辨析: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二》《国际
                      、                  (
  新闻界》,2007 年第 1 期;
                  《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谱系: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三》
                                       (南京大学新
  闻传播学前沿课题研讨会,2007 年 5 月)《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媒介环境学评论之四》
                         ;
  (中国传播学高端学术研讨会,2007 年 8 月,南昌)《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
                              ;
  与阐释: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五》《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
                (          ,2008 年第一期)。


  四.深化麦克卢汉研究
     我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供同仁参考。




                         3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1. 扬弃“技术决定论”一说,采用林文刚教授的“文化/技术共生论”,既不接受“硬”
  技术决定论,又有条件地接受“软”技术决定论。
     在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上,媒介环境学派内部有三种倾向:麦克卢汉偏向“硬”决定论,
  莱文森偏向“软”决定论,林文刚主张“文化/技术共生论”。现在看来,林文刚的主张比
  较合理、更加成熟。
     2. 开拓麦克卢汉研究的新路子。我们再也不能只满足于“老三论”(延伸论、讯息论
  和冷热论)。早在 1999 年的《数字麦克卢汉》里,保罗·莱文森就用 14 条麦克卢汉语录
  作为题解、分 14 章阐述麦克卢汉的 14 条理论。
     罗伯特·洛根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是对麦克卢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
  期待着尽快将其介绍给华人读者。
     3.在传播学三个学派的比较研究中推进麦克卢汉研究。
     从哲学高度俯瞰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其基本轮廓是:经验学派埋头
  实用问题和短期效应,重器而不重道;批判学派固守意识形态批判,重道而不重器;媒介
  环境学着重媒介的长效影响,偏重宏观的分析、描绘和批评,缺少微观的务实和个案研究。
     经验学派的首要关怀是宣传、说服、舆论、民意测验、媒介内容、受众分析和短期效
  果,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其方法论是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其研究对象是
  宣传、广告和媒体效果,其服务对象是现存的政治体制和商业体制。
     批判学派的代表有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和法国
  结构主义学派。这些学派对既存的美国体制产生强大的冲击,它们高扬意识形态的旗帜,
  因不服水土,故只能够在高校和文人的圈子里产生影响。
     真正摆脱服务现存体制、解放传播学的却是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北美传播学的第三学
  派——媒介环境学派。该学派有强烈的人文关怀、道德关怀、社会关怀,具有明显的批判
  倾向。
     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以及尼尔·波斯曼的《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和《技术
                                、
  垄断》都深刻而犀利地批判了美国文化里的消费至上、娱乐至上和技术至上。
     波斯曼在《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的序文里说:“麦克卢汉不是本世纪的朋友,而
  是下一个世纪的朋友。他是一个主张改良的人、面向未来的人、预言希望的人。”




                         32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2011 年 7 月 21 日是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世界各地都在纪念他。他是地球村和互联网
  的预言家,只要互联网不灭,人们就会怀念他。他是媒介研究的信使,只要媒介演化还在
  继续,人们对他的研究就不会停止。




                         33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麦克卢汉密码”的中国解读

                                      吴玫 *


  作者按:1990 年,我在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媒介研究硕士班上,首

  次接触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当时的感觉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它颠覆了我

  们之前对传播的固有理解,将媒介技术的影响力以夸张的语言概括出来。加拿大是英尼斯

  与麦克卢汉的故乡,媒介技术学派既是该国传播学的骄傲也是那里的主流。硕士博士学习

  的八年中,每门课,都会有涉及英尼斯与麦克卢汉的内容。20 多年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

  论一直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我的教学与研究,使我受益匪浅。然而一直没有机会将自己对麦

  克卢汉的这份感激总结出来。恰逢今年是麦克卢汉百年诞辰,国际上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其中包括 2011 年 6 月 23-25 日在西班牙巴塞罗纳举行的麦克卢汉百年纪念国际研讨会

  “McLuhan Galaxy:Understanding Media, Today”。主旨演讲者包括国际知名新媒体及麦克卢

  汉研究学者:Manuel Castells, Paul Levinson, Derrick de Kerckhove, Robert Logan 等。值此机会,

  做了篇论文“McLuhan Galaxy and New Media Ecology in China”在研讨会上宣读。回来后将

  文章整理为中文,定名《中国传播界对“麦克卢汉密码”的解读》
                              (吴玫、杨姣,2011)
                                         ,收

  录在即将出版的《西方理论与本土经验: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传播学”会议论文集》中(复

  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因得知《数字时代阅读报告》要出专辑纪念麦氏,特摘录论

  文中的前言与讨论部分与青年读者分享。


      麦克卢汉的同事、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的著名物理学家及媒介生态学家罗伯


   作者为澳门大学副教授,感谢作者赐稿。



                                        34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여보세요견본원본한국어Korean
여보세요견본원본한국어Korean여보세요견본원본한국어Korean
여보세요견본원본한국어KoreanQuickoffice Test
 
Мысль №12 о проект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учащихся
Мысль №12 о проект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учащихсяМысль №12 о проект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учащихся
Мысль №12 о проект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учащихсяrasparin
 
Lampiran permendagri-no.-37-tahun-2012 137-2
Lampiran permendagri-no.-37-tahun-2012 137-2Lampiran permendagri-no.-37-tahun-2012 137-2
Lampiran permendagri-no.-37-tahun-2012 137-2Nandang Sukmara
 
Convivência 1 bianca & hillary g. s.
Convivência 1     bianca  &  hillary g. s.Convivência 1     bianca  &  hillary g. s.
Convivência 1 bianca & hillary g. s.infoleo
 
Buku 7 panduan pemberian dana batuan untuk biaya operasional smp terbuka
Buku 7  panduan pemberian dana batuan untuk biaya operasional smp terbukaBuku 7  panduan pemberian dana batuan untuk biaya operasional smp terbuka
Buku 7 panduan pemberian dana batuan untuk biaya operasional smp terbukaNandang Sukmara
 
Pp 12 2002 pengangkatan pns
Pp 12 2002 pengangkatan pnsPp 12 2002 pengangkatan pns
Pp 12 2002 pengangkatan pnsNandang Sukmara
 
เก็บมาฝาก(2)
เก็บมาฝาก(2)เก็บมาฝาก(2)
เก็บมาฝาก(2)taweesak supanan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 программ проф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 программ профобразования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 программ проф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 программ профобразованияAtner Yegorov
 
Αλάτι και καθρεφτισμός
Αλάτι και καθρεφτισμόςΑλάτι και καθρεφτισμός
Αλάτι και καθρεφτισμόςKrokus kokkus
 
Bcbl nanzih, kaohsiung, taiwan (final work)
Bcbl nanzih, kaohsiung, taiwan (final work)Bcbl nanzih, kaohsiung, taiwan (final work)
Bcbl nanzih, kaohsiung, taiwan (final work)British Council
 
Daniels Residence Sketchup View #2
Daniels Residence Sketchup View #2Daniels Residence Sketchup View #2
Daniels Residence Sketchup View #2Bruce Ruggles
 

Viewers also liked (16)

여보세요견본원본한국어Korean
여보세요견본원본한국어Korean여보세요견본원본한국어Korean
여보세요견본원본한국어Korean
 
Мысль №12 о проект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учащихся
Мысль №12 о проект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учащихсяМысль №12 о проект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учащихся
Мысль №12 о проектн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учащихся
 
Lampiran permendagri-no.-37-tahun-2012 137-2
Lampiran permendagri-no.-37-tahun-2012 137-2Lampiran permendagri-no.-37-tahun-2012 137-2
Lampiran permendagri-no.-37-tahun-2012 137-2
 
Convivência 1 bianca & hillary g. s.
Convivência 1     bianca  &  hillary g. s.Convivência 1     bianca  &  hillary g. s.
Convivência 1 bianca & hillary g. s.
 
Buku 7 panduan pemberian dana batuan untuk biaya operasional smp terbuka
Buku 7  panduan pemberian dana batuan untuk biaya operasional smp terbukaBuku 7  panduan pemberian dana batuan untuk biaya operasional smp terbuka
Buku 7 panduan pemberian dana batuan untuk biaya operasional smp terbuka
 
Pp 12 2002 pengangkatan pns
Pp 12 2002 pengangkatan pnsPp 12 2002 pengangkatan pns
Pp 12 2002 pengangkatan pns
 
Marketing 2.0
Marketing 2.0Marketing 2.0
Marketing 2.0
 
เก็บมาฝาก(2)
เก็บมาฝาก(2)เก็บมาฝาก(2)
เก็บมาฝาก(2)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 программ проф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 программ профобразования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 программ профобразования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 программ профобразования
 
Αλάτι και καθρεφτισμός
Αλάτι και καθρεφτισμόςΑλάτι και καθρεφτισμός
Αλάτι και καθρεφτισμός
 
Bcbl nanzih, kaohsiung, taiwan (final work)
Bcbl nanzih, kaohsiung, taiwan (final work)Bcbl nanzih, kaohsiung, taiwan (final work)
Bcbl nanzih, kaohsiung, taiwan (final work)
 
тбо
тботбо
тбо
 
La historieta
La historieta La historieta
La historieta
 
Daniels Residence Sketchup View #2
Daniels Residence Sketchup View #2Daniels Residence Sketchup View #2
Daniels Residence Sketchup View #2
 
Arrapaketan
ArrapaketanArrapaketan
Arrapaketan
 
saudi call
saudi callsaudi call
saudi call
 

Similar to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武挥 魏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Lonson Huang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Gordon Knox
 
大夏人文
大夏人文大夏人文
大夏人文sugeladi
 
科技物社會性與加速度出路
科技物社會性與加速度出路科技物社會性與加速度出路
科技物社會性與加速度出路Shih-Chieh Li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Dr Sue Thomas
 
Privacy, Trust and Networked Public Culture
Privacy, Trust and Networked Public CulturePrivacy, Trust and Networked Public Culture
Privacy, Trust and Networked Public Culture威 何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Liwei Ren任力偉
 
突圍:從資訊角度重訪社會設計
突圍:從資訊角度重訪社會設計突圍:從資訊角度重訪社會設計
突圍:從資訊角度重訪社會設計Shih-Chieh Li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sugeladi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Mooi Hsieh
 
身體社會學第八講:身體的媒介與科技
身體社會學第八講:身體的媒介與科技身體社會學第八講:身體的媒介與科技
身體社會學第八講:身體的媒介與科技camduck
 
Week4我們都是科學記者(E)
Week4我們都是科學記者(E)Week4我們都是科學記者(E)
Week4我們都是科學記者(E)hsiumining
 
Oj01 new.media.&.journalism
Oj01 new.media.&.journalismOj01 new.media.&.journalism
Oj01 new.media.&.journalismdodo5189
 
李瑋國老師-淺談華文出版現況
李瑋國老師-淺談華文出版現況李瑋國老師-淺談華文出版現況
李瑋國老師-淺談華文出版現況Abram Shen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Joe Carter
 

Similar to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20)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
 
3
33
3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
 
大夏人文
大夏人文大夏人文
大夏人文
 
科技物社會性與加速度出路
科技物社會性與加速度出路科技物社會性與加速度出路
科技物社會性與加速度出路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
 
跨領域設計
跨領域設計跨領域設計
跨領域設計
 
Privacy, Trust and Networked Public Culture
Privacy, Trust and Networked Public CulturePrivacy, Trust and Networked Public Culture
Privacy, Trust and Networked Public Culture
 
使用者經驗演講簡報2013 07-19 - 複製
使用者經驗演講簡報2013 07-19 - 複製使用者經驗演講簡報2013 07-19 - 複製
使用者經驗演講簡報2013 07-19 - 複製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思维
 
突圍:從資訊角度重訪社會設計
突圍:從資訊角度重訪社會設計突圍:從資訊角度重訪社會設計
突圍:從資訊角度重訪社會設計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TEDxNanjing
TEDxNanjingTEDxNanjing
TEDxNanjing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身體社會學第八講:身體的媒介與科技
身體社會學第八講:身體的媒介與科技身體社會學第八講:身體的媒介與科技
身體社會學第八講:身體的媒介與科技
 
Week4我們都是科學記者(E)
Week4我們都是科學記者(E)Week4我們都是科學記者(E)
Week4我們都是科學記者(E)
 
Oj01 new.media.&.journalism
Oj01 new.media.&.journalismOj01 new.media.&.journalism
Oj01 new.media.&.journalism
 
李瑋國老師-淺談華文出版現況
李瑋國老師-淺談華文出版現況李瑋國老師-淺談華文出版現況
李瑋國老師-淺談華文出版現況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城市的成熟 Maturation of the City (Chinese)
 

More from 武挥 魏

公民2.0 by Pew Internet,中文编译版
公民2.0 by Pew Internet,中文编译版公民2.0 by Pew Internet,中文编译版
公民2.0 by Pew Internet,中文编译版武挥 魏
 
全美2011年4季度在线广告市场报告(英文版)
全美2011年4季度在线广告市场报告(英文版)全美2011年4季度在线广告市场报告(英文版)
全美2011年4季度在线广告市场报告(英文版)武挥 魏
 
2011comScore社交网络十大要点 中文注释版
2011comScore社交网络十大要点 中文注释版2011comScore社交网络十大要点 中文注释版
2011comScore社交网络十大要点 中文注释版武挥 魏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眼中的互联网趋势,201110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眼中的互联网趋势,201110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眼中的互联网趋势,201110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眼中的互联网趋势,201110武挥 魏
 
Socialmediaaroundtheworld2011
Socialmediaaroundtheworld2011Socialmediaaroundtheworld2011
Socialmediaaroundtheworld2011武挥 魏
 
友盟:2011年q2 中国ios用户行为研究数据报告
友盟:2011年q2 中国ios用户行为研究数据报告友盟:2011年q2 中国ios用户行为研究数据报告
友盟:2011年q2 中国ios用户行为研究数据报告武挥 魏
 
Sns社交媒体广告监测研究报告 by 尼尔森
Sns社交媒体广告监测研究报告 by 尼尔森Sns社交媒体广告监测研究报告 by 尼尔森
Sns社交媒体广告监测研究报告 by 尼尔森武挥 魏
 
2011年上半年中国公司美国ipo研究报告
2011年上半年中国公司美国ipo研究报告2011年上半年中国公司美国ipo研究报告
2011年上半年中国公司美国ipo研究报告武挥 魏
 
中国互联网市场的2010与2011 by 易观
中国互联网市场的2010与2011 by 易观中国互联网市场的2010与2011 by 易观
中国互联网市场的2010与2011 by 易观武挥 魏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六期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六期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六期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六期武挥 魏
 
Kpcb:2011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
Kpcb:2011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Kpcb:2011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
Kpcb:2011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武挥 魏
 
企业Facebook营销最佳实践指南
企业Facebook营销最佳实践指南企业Facebook营销最佳实践指南
企业Facebook营销最佳实践指南武挥 魏
 
以客户端为中心
以客户端为中心以客户端为中心
以客户端为中心武挥 魏
 
传播法制建设30年to刘
传播法制建设30年to刘传播法制建设30年to刘
传播法制建设30年to刘武挥 魏
 
2010 2011年广告主媒体投放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
2010 2011年广告主媒体投放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2010 2011年广告主媒体投放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
2010 2011年广告主媒体投放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武挥 魏
 
2011社交媒体营销行业调研报告 英文版
2011社交媒体营销行业调研报告 英文版2011社交媒体营销行业调研报告 英文版
2011社交媒体营销行业调研报告 英文版武挥 魏
 
tablet survey by Google Ad mob
tablet survey by Google Ad mob  tablet survey by Google Ad mob
tablet survey by Google Ad mob 武挥 魏
 
英国启动诽谤法改革
英国启动诽谤法改革英国启动诽谤法改革
英国启动诽谤法改革武挥 魏
 
Distimo insights into apple app ecosystem comparing mac i pad and iphone
Distimo insights into apple app ecosystem comparing mac i pad and iphoneDistimo insights into apple app ecosystem comparing mac i pad and iphone
Distimo insights into apple app ecosystem comparing mac i pad and iphone武挥 魏
 
解读苹果软件生态环境
解读苹果软件生态环境解读苹果软件生态环境
解读苹果软件生态环境武挥 魏
 

More from 武挥 魏 (20)

公民2.0 by Pew Internet,中文编译版
公民2.0 by Pew Internet,中文编译版公民2.0 by Pew Internet,中文编译版
公民2.0 by Pew Internet,中文编译版
 
全美2011年4季度在线广告市场报告(英文版)
全美2011年4季度在线广告市场报告(英文版)全美2011年4季度在线广告市场报告(英文版)
全美2011年4季度在线广告市场报告(英文版)
 
2011comScore社交网络十大要点 中文注释版
2011comScore社交网络十大要点 中文注释版2011comScore社交网络十大要点 中文注释版
2011comScore社交网络十大要点 中文注释版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眼中的互联网趋势,201110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眼中的互联网趋势,201110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眼中的互联网趋势,201110
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眼中的互联网趋势,201110
 
Socialmediaaroundtheworld2011
Socialmediaaroundtheworld2011Socialmediaaroundtheworld2011
Socialmediaaroundtheworld2011
 
友盟:2011年q2 中国ios用户行为研究数据报告
友盟:2011年q2 中国ios用户行为研究数据报告友盟:2011年q2 中国ios用户行为研究数据报告
友盟:2011年q2 中国ios用户行为研究数据报告
 
Sns社交媒体广告监测研究报告 by 尼尔森
Sns社交媒体广告监测研究报告 by 尼尔森Sns社交媒体广告监测研究报告 by 尼尔森
Sns社交媒体广告监测研究报告 by 尼尔森
 
2011年上半年中国公司美国ipo研究报告
2011年上半年中国公司美国ipo研究报告2011年上半年中国公司美国ipo研究报告
2011年上半年中国公司美国ipo研究报告
 
中国互联网市场的2010与2011 by 易观
中国互联网市场的2010与2011 by 易观中国互联网市场的2010与2011 by 易观
中国互联网市场的2010与2011 by 易观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六期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六期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六期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六期
 
Kpcb:2011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
Kpcb:2011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Kpcb:2011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
Kpcb:2011年全球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
 
企业Facebook营销最佳实践指南
企业Facebook营销最佳实践指南企业Facebook营销最佳实践指南
企业Facebook营销最佳实践指南
 
以客户端为中心
以客户端为中心以客户端为中心
以客户端为中心
 
传播法制建设30年to刘
传播法制建设30年to刘传播法制建设30年to刘
传播法制建设30年to刘
 
2010 2011年广告主媒体投放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
2010 2011年广告主媒体投放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2010 2011年广告主媒体投放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
2010 2011年广告主媒体投放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
 
2011社交媒体营销行业调研报告 英文版
2011社交媒体营销行业调研报告 英文版2011社交媒体营销行业调研报告 英文版
2011社交媒体营销行业调研报告 英文版
 
tablet survey by Google Ad mob
tablet survey by Google Ad mob  tablet survey by Google Ad mob
tablet survey by Google Ad mob
 
英国启动诽谤法改革
英国启动诽谤法改革英国启动诽谤法改革
英国启动诽谤法改革
 
Distimo insights into apple app ecosystem comparing mac i pad and iphone
Distimo insights into apple app ecosystem comparing mac i pad and iphoneDistimo insights into apple app ecosystem comparing mac i pad and iphone
Distimo insights into apple app ecosystem comparing mac i pad and iphone
 
解读苹果软件生态环境
解读苹果软件生态环境解读苹果软件生态环境
解读苹果软件生态环境
 

Recently uploaded

JAWAPAN BUKU AKTIVITI BAHASA CINA TAHUN 3.pptx
JAWAPAN BUKU AKTIVITI BAHASA CINA TAHUN 3.pptxJAWAPAN BUKU AKTIVITI BAHASA CINA TAHUN 3.pptx
JAWAPAN BUKU AKTIVITI BAHASA CINA TAHUN 3.pptxCHANSUITNEEMoe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bairnshajjes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PriscilleXu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 (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 (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sardinesaying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ggbob1
 
我了解到黑客在某些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系统漏洞方面。在当前的情境下,如果我想要改变我的毕业成绩,他们的帮助或许是我唯一可行的选择。【微 t...
我了解到黑客在某些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系统漏洞方面。在当前的情境下,如果我想要改变我的毕业成绩,他们的帮助或许是我唯一可行的选择。【微 t...我了解到黑客在某些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系统漏洞方面。在当前的情境下,如果我想要改变我的毕业成绩,他们的帮助或许是我唯一可行的选择。【微 t...
我了解到黑客在某些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系统漏洞方面。在当前的情境下,如果我想要改变我的毕业成绩,他们的帮助或许是我唯一可行的选择。【微 t...黑客 接单【TG/微信qoqoqdqd】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gravestomas0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shanshanhui1
 
GPA低怎么办? | 身份黑后回复方案 | 出入境激活 身份恢复美本GPA太低了怎么办黑客服务,黑客修改大学成绩,黑客改成绩单,黑客入侵教务系统,找黑客修...
GPA低怎么办? | 身份黑后回复方案 | 出入境激活 身份恢复美本GPA太低了怎么办黑客服务,黑客修改大学成绩,黑客改成绩单,黑客入侵教务系统,找黑客修...GPA低怎么办? | 身份黑后回复方案 | 出入境激活 身份恢复美本GPA太低了怎么办黑客服务,黑客修改大学成绩,黑客改成绩单,黑客入侵教务系统,找黑客修...
GPA低怎么办? | 身份黑后回复方案 | 出入境激活 身份恢复美本GPA太低了怎么办黑客服务,黑客修改大学成绩,黑客改成绩单,黑客入侵教务系统,找黑客修...黑客 接单【TG/微信qoqoqdqd】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ggbob1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学位记/录取通知书可以制作吗/补办马来西亚大学文凭/CIA证书定制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学位记/录取通知书可以制作吗/补办马来西亚大学文凭/CIA证书定制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学位记/录取通知书可以制作吗/补办马来西亚大学文凭/CIA证书定制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学位记/录取通知书可以制作吗/补办马来西亚大学文凭/CIA证书定制kathrynalvarez364
 

Recently uploaded (11)

JAWAPAN BUKU AKTIVITI BAHASA CINA TAHUN 3.pptx
JAWAPAN BUKU AKTIVITI BAHASA CINA TAHUN 3.pptxJAWAPAN BUKU AKTIVITI BAHASA CINA TAHUN 3.pptx
JAWAPAN BUKU AKTIVITI BAHASA CINA TAHUN 3.pptx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
加急代办一个日本鹿儿岛纯心女子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仿制荷兰大学毕业证🌈日语JLPT证书定制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
Grade 6 Lesson 7 Environment Protection.pptx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 (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
【創業簡報練習】當一個人吃飯會想起誰: (A)I-DOLL 陪吃娃娃|科技創業與營運實務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
30T.ppt【国外大学文凭样本】TWU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西三一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证,TWU硕士毕业证,TWU研究生毕业证,文凭...
 
我了解到黑客在某些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系统漏洞方面。在当前的情境下,如果我想要改变我的毕业成绩,他们的帮助或许是我唯一可行的选择。【微 t...
我了解到黑客在某些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系统漏洞方面。在当前的情境下,如果我想要改变我的毕业成绩,他们的帮助或许是我唯一可行的选择。【微 t...我了解到黑客在某些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系统漏洞方面。在当前的情境下,如果我想要改变我的毕业成绩,他们的帮助或许是我唯一可行的选择。【微 t...
我了解到黑客在某些领域拥有卓越的技术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系统漏洞方面。在当前的情境下,如果我想要改变我的毕业成绩,他们的帮助或许是我唯一可行的选择。【微 t...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
未毕业在线购买日本熊本县立大学学位记🏆学习成绩单电子版定制🏆克隆爱尔兰大学文凭🏆CFA证书定制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
003 DSKP KSSR SEMAKAN 2017 BAHASA CINA TAHUN 3.pdf
 
GPA低怎么办? | 身份黑后回复方案 | 出入境激活 身份恢复美本GPA太低了怎么办黑客服务,黑客修改大学成绩,黑客改成绩单,黑客入侵教务系统,找黑客修...
GPA低怎么办? | 身份黑后回复方案 | 出入境激活 身份恢复美本GPA太低了怎么办黑客服务,黑客修改大学成绩,黑客改成绩单,黑客入侵教务系统,找黑客修...GPA低怎么办? | 身份黑后回复方案 | 出入境激活 身份恢复美本GPA太低了怎么办黑客服务,黑客修改大学成绩,黑客改成绩单,黑客入侵教务系统,找黑客修...
GPA低怎么办? | 身份黑后回复方案 | 出入境激活 身份恢复美本GPA太低了怎么办黑客服务,黑客修改大学成绩,黑客改成绩单,黑客入侵教务系统,找黑客修...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
【国外大学文凭样本】多大毕业证认证Q/微:892798920办多伦多大学毕业证留信留服使馆公公证,多大硕士毕业证,U of T研究生毕业证,文凭,改U o...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学位记/录取通知书可以制作吗/补办马来西亚大学文凭/CIA证书定制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学位记/录取通知书可以制作吗/补办马来西亚大学文凭/CIA证书定制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学位记/录取通知书可以制作吗/补办马来西亚大学文凭/CIA证书定制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学位记/录取通知书可以制作吗/补办马来西亚大学文凭/CIA证书定制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七期(麦克卢汉专刊)

  • 1. 数字时代 阅读报告 第七期 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专刊 2011 年 7 月
  • 2.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辑团队 (按拼音排序) 编辑团队 《信息方略》执行总编。 丁晔 @北京 【jamesding@ziffdavis.com.cn】 上海交通大学传播学多年土著,研究生在读。一只在上海水浜里出身,喝过几 禾玛 @上海 年英国水的大河马。 对媒介环境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目前开始关注传播网络和 云计算。【tracyjames@126.com】 媒介与传播研究者,关心数字媒体、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北京师范 何威 @北京 大学教师,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访问学者。 ohmymedia.com 【x@ohmymedia.com】 上海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好读书不求甚解,好武侠虚度年华。 慧声 @上海 【xiximi2003@hotmail.com】 香港大学法学院博士,目前的研究兴趣在电信法和互联网治理。 胡凌 @香港 【hulingpku@gmail.com】 北大传播学硕士,伪文艺女青年,个人的几个关键词:自由、怀疑、理解、存 立早 @北京 在主义、相对主义、非主流。目前对媒介环境学、互联网政治、新媒体技术抱 www.lizaoo.com 有浓厚研究兴趣。【hopechoice@hotmail.com】 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跨学科研究爱好者。近 刘阳 @香港 期对政治传播和社会网络研究感兴趣。 t.qq.com/hammerlet 【doninhamlets@gmail.com】 南华早报(SCMP)社交媒体编辑,关注公民媒体、信息可视化、群体心理学、 马金馨 @香港 互联网政治。香港大学新闻学硕士、政治学学士。 majinxin.com 【majinxin.cn@gmail.com】 美国康乃狄格大学传播学博士生。 研究兴趣为新媒体应用及效应,以及研究方 牟怡 @美国 Storrs 法。【mouyi@mouyi.net】 《家庭》杂志记者,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课程博士候选人。媒介人类学者、 任珏 @香港 书评人,学术兴趣聚焦于 ICT4D、互联网与性/性别、Civic Media、深度调查报 道等领域。【genderit@renjue.com】 网名黠之大者。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候选人,浸染于儒墨,爱好 王成军 @香港 complexity science,以 SFI&NKS 为旨归。研究方向为网络舆论,多主体建模。 【wangchj04@gmail.com】 I
  • 3.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辑团队 曾供职于多家网络公司,混迹互联网多年,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对一切数字 魏武挥 @上海 化的互动媒体都抱有浓厚的观察、研究和批判的兴趣。 weiwuhui.com 【weiwuhui@gmail.com】 本科毕业于清华人文学院,后获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哲学硕士 (M.Phil) 王喆 @杭州 学位。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thethe.wang@gmail.com】 知识管理研究者,热爱企业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 萧秋水 @深圳 互联网。《名博是怎样炼成的》 、《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 30 种实用技巧》 www.xiaoqiushui.com 作者。【qsxiao99@gmail.com】 网名树子, 《互联网天地》编辑部主任,个人经历可用以下标签标示:长沙、 袁楚 @北京 语音技术、伪文化人、美食、人文摄影、新媒体观察者、电子阅读抵制者。 【biz8341@gmail.com】 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体与文化分析博士。作过记者,作着学者,当前研究兴趣为 章戈浩 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CAQDAS 等。 @英国 Milton Keynes 【zhanggehao@yahoo.com】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候选人,香港城市大学传播与新媒体文学硕 张昕之 @香港 士。关注新媒体与公民参与、政治与社会运动等。 【xzzhang2@gmail.com】 * 封面中麦克卢汉诸照片围绕之图片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萧冰先生所设计,为该院纪念麦克 卢汉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会标,特此致谢。 II
  • 4.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最为动荡的百年,电力开始全面展示其威力, 人类的活动空间因之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拓展。在这一时期,施拉姆从存在的角 度看见了“信息”,发现了“传播”;而麦克卢汉则从结构出发看见了“技术”, 发现了“媒介”,尽管传播活动与媒介现象自古即有,但是,二者从未像在这 一百年里那样被如此频繁地提及,并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现象,仿佛某个 古老秘密露出了它的冰山一角。其实仅从“传播”和“媒介”的词义上即很容 易发现,“传播”和“媒介”是互文的,它们必定在共同说出点什么:或者是 恒久的危机,或者是此刻变局的根源。 很难在传播学与媒介研究间划清界限,施拉姆和麦克卢汉,前者是传播学 的集大成者,后者是媒介研究的太上老君,这二人,可以说同是传播学和媒介 研究历史上的双子星。依照我对二人生平的理解,他们分别像极了中国历史上 的孔子和老子:孔子开山立制,广纳学徒,苦作春秋,韦编三绝,讲究敏于行 而讷于言,施拉姆正好有点儿口吃的毛病,但他却编写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 在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机构,授予了第一批传播学学位,将传播学学 科化建制化,使之发展至今而蓬勃正盛;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留下了五千字 真经,尔后,无人知其生死,据说历朝历代都有他的化身,后人读起《道德经》, 往往一头雾水但又深感其学说之博大精深仿佛言中了某些天机,麦克卢汉的学 说也正是一样,即便半个世纪后的今人读起来,也倍感莫名,却又总觉得这样 的怪论必定有着常人难以揣知的大道在其中。麦克卢汉口才极佳,许多著作也 都是口述完成的,然而,1967 年,麦克卢汉进行了一场北美医学史上历时最长 III
  • 5.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者的话 的神经外科手术,结果记忆差不多被抹除掉,读的书忘得一干二净,从此以后, 他大脑缺氧,多次中风,庞大的写作计划就此搁浅,思想的创造力再不如前, 这让人不禁怀疑,真正的麦克卢汉或许借着那次手术人间遁形了,手术之后的 麦克卢汉多半不过是一个替身而已。 中国历史的两千年可以说是重儒而轻道的,大成至圣先师说的是孔子,孔 门子弟,也个个备极荣光,封贤拜圣,后世唯读孔书方能实现个人理想或得到 社会认可,而道士道经,往往被等同于巫祝方术,社会目为下流。殊不知中国 最强盛的两个王朝,无不深受老子思想影响,汉高祖开国,首重黄老之术,唐 代的君王更视老子为自家先祖,追封为玄元皇帝。这样的境况也正像极了施拉 姆和麦克卢汉生前身后的待遇,施拉姆一直被封为传播学的开山鼻祖,后世的 研究写作也必须依照他所开创的实证主义路线才容易被学术界认可,或案例, 或统计,或实验,或其他,总之,必须有言之确凿的方法,必须有清晰明白的 对象,必须有科学严格的用语,唯有这样的研究过程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而 像麦克卢汉那种汪洋恣肆、不拘一格、灵感顿悟式的,总之没有科学方法的写 作和研究,则直接被划为异类,被斥之为“不专业”,然而,有趣的是,尽管 至今也鲜有人完全读懂麦克卢汉,但是,五十年前的怪论却在这半个世纪里一 个接一个地被印证,这就恰恰说明了,麦克卢汉的学说对人类文明,至少对当 代社会的理解确有其深刻独到之处。 其实,对麦氏的写作方式,我倒有这样一个理解:在迷宫之中,位置当然 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方向,而人类文明正像一座迷宫,麦克卢汉的每一 次写作其实就是一次对迷宫中走出路线的描绘,他的每一句格言就像路口抛出 IV
  • 6.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者的话 的方向指示:向左还是向右。人们所不解的是格言与格言之间的留白,其实那 不过就是路口与路口间一条只须直走的道路而已,在迷宫中,长亦可,短亦可, 甚至无亦可,可人们却非认为,对于这样一条可有可无的道路,总必须说点什 么才好,即便说五十年前这条小路的小树旁曾有小狗小便于此也是令人备感安 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实证研究只关注细节和表面,并不是说实证研究没有 价值,如果这样想,自然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况且,千万年前不为人知的一 弹指或许就能解释如今那些引人注目的谜团。 本专刊收录了与麦克卢汉之学术渊源相关的稿件共十五篇,为四篇书评、 八篇论稿、两篇编译文和一篇荐书稿,其中尤其有幸的是,蒙何道宽先生赐稿 三篇,他对麦氏学说的地位和麦克卢汉研究的现状做了系统的介绍,并提出了 未来研究的出路,同时,何先生还推荐了新近译作《软利器》,作者为当代著 名的媒介环境学者保罗·莱文森。澳门大学的吴玫女士回顾了麦克卢汉在中国 语境下的解读方式与解读困境,并将之与近二十年来中国传播学的主流趋势相 联系,令人深思。何威则探讨了唐宋时期雕版印刷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翟云霆 分析了形式主义对麦克卢汉学说的影响。王成军则大胆地提出了“宇宙传播学” 的创意,试图想象一种没有信息损溢的对话技术。周弛于冷热媒介之外提出了 “温媒介”的概念,着实值得玩味。我则批评了针对形象的现代批评,提出了 关于形象的“开放—封闭”的二分法。在三篇书评中,魏武挥从《技术垄断》 中读出了一个“有老大哥的美丽新世界”,从《知媒者生存》中发现了修习媒 介环境学的捷径,牟怡则直陈出《新新媒介》中莱文森延伸旧有理论尝试的部 分失败,而我不过借读《理解媒介》之题发挥,认为媒介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症 V
  • 7.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编者的话 候,它说明的并非理解与沟通,而是隔阂、失落与无奈,恰在此刻,媒介研究 正当时也。另两篇译文,一篇是何道宽先生介绍自己与麦克卢汉学说结缘的短 文,一篇则是莱文森的博士论文前言,均是新鲜出炉,正宜阅读。 最早向国内译介麦克卢汉的何道宽先生曾这样慨叹麦氏的遭遇:“奇人怪 杰,为人嫉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感触之深,想必何老先生多半也 有一番夫子自道于其中,然而,我等认为,万不能以“皆然”为正确,宽容怪 才,尊重创新,推崇思想,这样的社会才会富有活力,这样的学术界才会有喷 涌不止的活水源头,而要造就一个开放进取的时代,就断容不得封闭自锁的习 气!因此,我们推出此专刊,以我们的绵薄之力、浅陋之识来纪念麦克卢汉, 向思想致敬,向创造致意,向开放时代张开双臂。 本期责编:刘阳 VI
  • 8.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目录 目录 编辑团队 .........................................................I 编者的话 .......................................................III 目录 ...........................................................VII 书评 .............................................................1 技术的异化 读《技术垄断》/文:魏武挥 ................................................ 1 修习媒介环境学 从《知媒者生存》开始/文:魏武挥 .......................................... 6 放逐年代:媒介研究的黄金时期 读《理解媒介》/文:刘阳 ................................................. 14 尚能饭否? 读《新新媒介》/文:牟怡 ................................................. 20 论说 ............................................................23 为什么要纪念麦克卢汉/文:何道宽 ......................................... 23 面向未来的麦克卢汉: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文:何道宽 ..................... 28 “麦克卢汉密码”的中国解读/文:吴玫 ..................................... 34 打造数字温媒介——数字出版:热媒介的冷延伸/文:禾玛 ..................... 38 形式,结构与功能——对“媒介即信息”的一种分析/文:翟云霆 ............... 45 从佛教到儒家——浅析唐宋时期雕版印刷与社会的互动/文:何威 ............... 50 呓语与幻想:传播学疆界的扩张/文:王成军 ................................. 66 形象的二分法:现代形象批评的认识论暗示/文:刘阳 ......................... 69 编译 ............................................................74 《人类进程的回放:关于媒介进化的一种理论》前言及目录/译:张振宇 ......... 74 《麦克卢汉在中国》/译:禾玛 ............................................. 78 VII
  • 9.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目录 推荐 ............................................................83 版权声明 ........................................................84 关于我们 ........................................................85 VIII
  • 10.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书评 技术的异化:读《技术垄断》 魏武挥 * 技术垄断 作者:尼尔·波兹曼 译者:何道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年 10 月 异化这个词,是马克思的发明。事实上,我认为国内对马克思或神圣化或妖魔化,都是 要不得的。我们应该还马克思一个伟大的社会学(当然还有哲学、经济学之类)学者的本 来面目,而不是把他的话当成教义。 异化就是一个相当精到的学术词语,它所描述的是人们创造发明某物本来为了让人们 自己更好地工作生活,结果该物却成了人的主宰。在很多领域,都有异化的影子,比如宗 教,比如官僚体系,当然,也包括技术。媒介环境学大师尼尔波茨曼这本《技术垄断:文 化向技术投降》,在我看来,就是在讲技术的异化。而在一片为新媒体新技术歌功颂德的文 字中,我们的确需要这样的“盛世危言”。 《1984》是一本很有名的小说,奥威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老大哥无处不在的未来。而  作者为本刊编辑,请参见“编辑团队”介绍。 1
  • 1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赫胥黎在以《美丽新世界》告诫我们,老大哥可能是不会存在的,但人们会“娱乐至死” (波 茨曼另外一本书的书名就是这个),在狂欢中灭亡而不自知。波茨曼本人是倾向于赫胥黎的 说法的,而我则以为,奥威尔的预言并不见得完全会落空。我们的未来,很有可能是奥威 尔+赫胥黎式的。 一.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我们今天已经生活在一个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中,到处都是“技术” 类似 。 “只 要能发明,就把它发明出来”乃是正确的这类笛卡尔主义四处可见。但波茨曼不这么看。 在《技术垄断》中,他对我们整个社会的这根支柱提出了拷问:尼采说上帝已死,那么, 技术是不是在上帝已死后,成为了一种新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比起信仰上帝来,又有多 危险? 事实上,当我们一旦听说某项事物是建立在高科技这三个字上,我们脸上和内心深处 升起的敬畏,是不是和中世纪的人们听说这是以上帝之名之后一样的崇敬呢?面对高科技, 我们会不会去问值得的吗?就象中世纪的主教告诉教徒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之后,有几个 人会问:真的吗? 对于技术这样东西,波茨曼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嗯,他称之为谦虚——的态度。 他警告我们说: “技术竞争点燃的是全面的战争,新技术的影响不可能被控制在有限的人类 活动的范围内。”因为站在媒介环境学的立场上,“将毛毛虫从它栖息的环境里清除掉,你 得到的不是一个单纯减去毛毛虫的环境,而是一个新的环境:你重构了生存的条件。新技 术不是什么东西的增减益损,它改变一切。” 为了说明技术改变和社会改变之间的有机关系,波茨曼引用了一位荷兰社会学家的发 现。当一个非洲部落引入火柴后,整个部落的通奸行为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为这个部 落的人们在进行房事前需要熄火,房事后需要重新生火而不得不向邻居去借一根已经烧着 的木棍。于是性事成为了一个公开化的事件而导致通奸难以掩盖。而火柴的引入,一切, 便都变了,因为人们不再需要跑隔壁邻居家借那根烧着的火棍了。 新技术的出现,所导致的结果,有时候会完全出乎发明人的意料。比如时钟这个技术。 时钟的发明,本意是为了让教士更严格地去撞钟来服侍上帝。但是,商人们发现,时钟是 赚钱的必备工具,因为“时间就是金钱”。时钟能够帮助他们知道时间,从而提高效率。波 2
  • 12.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茨曼不无诙谐地写道:“在上帝和财神的这场终极对决中,钟表偏爱的是财神爷。” 二.信息技术的威胁 作者梳理了整个文明史,并提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统治文化阶段和 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垄断文化阶段的标志是:装配线的出现(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 猴子审判(判定真理的程序发生变化,注意,讨论的不是真理本身)以及科学管理(人听 凭技艺和技术的摆布, 人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低于机器时,社会就享受到最佳的服务)。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拼命 地发明创造,但为何发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退居其次。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可以做,就 值得做”。 技术垄断阶段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铺天盖地的信息。我记得 Google Reader 里过去曾在 页面标题上有“1000+”的标识,这表明我所订阅的信息源已经有超过 1000 篇文章没看了。 这让我产生焦虑,我会尽力地去消除这个 1000+,以至于到了最后我的目的是去消除那个标 识,而未必是阅读本身。今天的 GR 页面标题已经没有了,但在自己的分类背后还会出现 我未读的数字:这个信息,是我日常会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苹果的 iPad 里有一个 app store 的按钮,当 iPad 里的程序有新版本时,这个按钮上就会出现一个数字。我颇有几个朋友就 是为了消灭这个数字而去更新,事实上,他们真需要获得新版本的程序么? 波兹曼这样评价道: “随着信息供应量增加,信息控制机制就受到很大压力。为了对付 新的信息,就要增补控制机制。而控制机制本身就是技术,又反过来增加信息的供应量。” 而“失去效用之后的信息就成了混乱之源,而不是秩序之源。”铺天盖地的信息本来是为了 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但最终变成了我们更加苦恼和困惑的根源。技术的异化,彰 显无疑。 技术垄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一切都可以计算。比如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就要计算此 人的智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了解资本主义,就要看 ta 的论文是不是得到了 A。一项政策 是否得到拥护,就看看有多少百分比的支持率(“我们逐渐相信这样 的说法:民意测验的结果就是人们的信念,仿佛我们的信念可以被打包装进‘我同意’和 ‘我不同意’的胶囊”。计算让电脑应运而生,因为它擅长这个。我们曾经用电脑去计算, ) 后来演变为电脑自行计算(比如语义处理分析)。电脑自行计算的结果是:“把人界定为信 3
  • 13.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息处理器,把自然定义为信息处理的对象。” 于是,我们这样感慨:那些智商不高的家伙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比如哥白尼),可见 后天的努力有多重要。浑然没有意识到,智商这两个字,本身有多么得荒谬! 三.奥威尔的“老大哥” 数字技术带有如下特征:易复制易搜索易传输。而这些特征,并非完全是带有正面意 义的。举一个曾经被美国法学者莱斯格提及过的例子。 在前数字时代,邮件基本上可视为私密。因为张三寄出一份信被李四收到后,这份信 的内容只要他们愿意,的确可以做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便再无人知晓。拆开每一个公民的 信件阅读并复制,这显然没有任何操作性可言。但到了电子邮件出现后,人们在享受通讯 的便利之时,也意味着每份邮件不再具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私密等级了:邮件服务 器上可能存在这份邮件的备份。而数字技术的易搜索(也就是易扫描)使得一份邮件在发 送过程中,能够很轻而易举地被人截获并事先看过。公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其实已经不 再象过去那般泾渭分明。按照莱斯格的说法,警察侵入个人电脑搜查一番可以悄无声息间 完成,这和过去警察闯入你家中翻箱倒柜,是完全不同的。 我倒并不认为有极权主义会在技术的帮助下死灰复燃,今人的民智会阻挡它。但商业 公司却可能持有老大哥式的力量。戴维科顿曾写下《当公司统治世界》一书,而数字技术 所带来的全产业链公司,已经开始浮出水面。事实上,google 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曾经有人利用 AOL 的搜索引擎做过实验。他们分析一个 IP 连续一段日子的搜索记录, 然后根据这些记录去推测这个 IP 背后的人所持有的社会属性乃至生活习惯。最后当他们拿 去和真人比对时,出现了惊人的一致。Google 今年出了一个广告片,片中不断地闪现着一 个美国人的搜索记录,从“如何申请法国留学”,到“如何追上法国女孩”,再到“如何操 办法国婚礼”,等等等等,google 在吹嘘自己无所不能的同时,可不就提示我们这样一点: 你在干什么,你想干什么,google 全知道。 四.一个有老大哥的美丽新世界:Matrix 《Matrix》是一部系列科幻电影,上中下三本。但我从来没有把这个名为《Matrix》的 三部曲看成是科幻片。很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部哲学巨作,但我更倾向于把它看成是一种预 4
  • 14.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言,而且,这种预言的可能性,不幸的是,还很大:人类为智能机器所统治且浑然不知。 这部机器会是谁?也许 google,也许 facebook。要知道,今天 facebook 上跑着几十万 的应用,人们在 facebook 上已经不再需要跑到另外一个网站上就能使用到各种五花八门的 服务。Facebook 正在成为互联网本身。 我们当下所缺的,仅仅是 VR(虚拟现实)技术的大规模普及。而这一技术并非遥不可 及。席美尔在 1900 年出版的《货币哲学》中已经发现,物质运动与意识状态,经由生理- 心理学家之手,得以联通。既然是道路是通的,那人们就一定会去走,且认为:这是对的。 这就是波茨曼痛加抨击的“唯科学主义”。技术的出现,本意是帮助我们去更好生活。 然而,今天的技术发展,真的是这样么? 波茨曼引用埃及法老塔姆斯的话说: “我们的发明只不过是手段的改进,目的却未见改 善”。而我则愿意这样写道:当手段上升为目的之时,一切意义,便将烟消云散。波德里亚 谓之“后现代世界里不存在任何意义”,大概便根源于此吧。 5
  • 15.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修习媒介环境学:从《知媒者生存》开始 魏武挥 * 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 作者:李明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年 1 月 国内学者对于媒介环境学的研究专著是很稀少的。在我视野所及,一本是王冰所著的 《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想像》,另外一个就是这本由李明伟所著的《知媒者生存——媒介 环境学纵论》。这两本书都是在做媒介环境学的介绍,前者注重理论根源,后者注重整体描 述,相对来说,对于初学者而言,后者更适合入门。 一.什么是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又被不是那么恰当但也的确指出了它诞生地地称为“多 伦多学派”,是当今传播学三大学术流派之一(另外两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学派和以美 国为代表的行政研究学派)。但这门学科在中国的确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有误解;其二、 研究并不兴旺。 先看这个误解。李明伟在本书中也提到了所谓“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之辩。 这其实完全是两种研究旨趣。李氏在书中论述甚多,我这里不再做太多的展开。不过我倒 是愿意用下图来表示这两者的区别:  作者为本刊编辑,请参见“编辑团队”介绍。 6
  • 16.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也就是说,媒介环境学着力点在于媒介(或者说媒介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可能是正 面也可能是反面的),而国内的媒介生态学在关注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媒介运作的。在变量 安排上,两者正好相反。媒介生态学把现存的社会看成媒介所处的环境——故而有一句名 言:媒介是条鱼;而媒介环境学,则把媒介看成我们生活的两大环境之一(另外一个是自 然环境)。故而有所谓:媒介即环境的说法。 在澄清了误解之后,解释了什么不是媒介环境学之后,就有必要解释什么才是媒介环 境学了。李氏在书中提出了他的看法,我这里则结合华裔学者林文刚一篇题为《媒介环境 学的思想沿革初探》的论文来说说我的认识。 媒介环境学做为一个学派,或者说一门学科,就必然需要具备学科存在的必需条件。 按照穆雷的说法是,理解一个学派有两个模式,一谓功能主义模式,一谓冲突模式(革命 性对连续性)。对于前者而言,就是一个严密的学派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好的理念、思 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后者则是学派之间互相冲突的论断:范式是否转移? 那么,什么是好的理念呢? 麦克卢汉和波斯曼都有一个共同的旨趣: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理解媒介和文化。这个视 角认为,媒介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形式上和环境上,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组织则是由 业已内化的主导性的传播模式塑造的。波斯曼关注文化与教育如何受大范围的社会环境变 革的冲击,这样的变革似乎是由于印刷技术向电子技术的转变而引起的。对于媒介环境学 而言,波斯曼的定义是:媒介环境学就是对媒介环境的研究。 看看范式上的创新。 经典的传播学派(范式)是管理学派(又称经验学派或行政学派)和批判学派。前者 7
  • 17.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主要关注点是媒介影响研究(效果研究),特点是定性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实证主义。比 如关注媒介内容对使用者或消费者的影响,验证媒介对人的短期行为的影响(可以翻阅《大 众传播研究的里程碑》一书,那本书里都是这个学派的经典研究案例)。批判学派则部分源 自法兰克福学派,后来产生所谓的新马克思主义,着重研究的是大众媒介的政治经济学, 尤其是媒介的所有权,另外一个重点则是政治和公司对媒介的控制,以及它们如何在媒介 内容的生产、销售与获取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媒介环境学关注的则是媒介和技术对文化和社会在形式上和根本问题上的冲击。学者 威廉昆斯在《后工业世代的先知》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传播是环境的。他还提出这样一个 问题:电视基本上是传播媒介呢,还是一种环境现象? 在昆斯所列的七位先知(学者)中,可以看出有三个分支:以芒福德为代表的机器的 蚕食是一脉(我称之为悲观派),以富勒为代表的技术繁育乌托邦是另外一脉(我称之为乐 观派),最后则是伊尼斯和麦克卢汉代表的媒介决定文化论。 媒介环境学的最终确立是在 1968 年,波斯曼介绍时说,媒介环境学的任务就是“试图 揭示(媒介作为一个复杂的讯息系统)隐含的、固有的结构,揭示它们对人的感知、理解 和感情的影响。媒介作为感知环境,它是我们观看社会的一面镜子(媒介不是社会)。我们 通过媒介感知或“构建/重构”的“现实”,是现实的一种翻版,这种翻版是透过媒介的感知 特征过滤的。翻版的“现实”乃是插入周围环境和我们之间的一种东西。 媒介同时又是一种符号环境,我们凭借各种感觉去感知世界,又从媒介的符号世界内 容去思考。对于作家而言,世界就像一本书,对于电影制片人而言,世界就像一连串的现 象和声音——符号本身是带有偏见的。 互联网之所以成为一个很复杂的研究对象,就在于它是个多重媒介环境:多媒介的感 知-符号环境。它一部分是文字,一部分是图像,一部分是声音,一部分是电脑,一部分是 电话。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符号环境,这种新语言的密码尚待破解。 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新媒体(其实我更愿意用互动媒体)更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因 为我们已身处媒介的符号结构之中,我们“参与”到媒介中去达到交流的目的。在社会学 中,把客厅、俱乐部或卧室看成一种媒介,就会形成社会-符号环境。但在互动的网络世界 中,这种社会-符号环境又带上了一层“虚拟的”神秘面纱,的确非常有趣。 对于“媒介即环境”而言,林文刚给出了三个基本理论命题。 8
  • 18.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其一,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么信息被编码 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这个重要的理论命题的主张是:界定信息性 质的是媒介的结构。林氏顺便提到了小说和改编电影的不可比较性,因为它们根本是两种 媒介结构。 其二,不同传播媒介中固有的不同的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预先就设定了相应的不同 偏向。伊尼斯写过一本名著《传播的偏向》。其实这在互联网上也常见,同样一篇文章,以 门户新闻页的形式出现,以 BBS 的帖子里出现,以 Blog 的博文形式出现,以及作为帖子回 复的形式出现,对人的影响应该是完全不同的。 其三,传播技术如何影响文化的。这个理论命题是有个假设的:技术带有固有的偏向。 ——这个假设在波斯曼的《技术垄断》一书里有充分的诠释。 二.媒介环境学的诸位大家 李明伟在书中用代际传承作为章节标题,向读者介绍了四位这个学派的著名学者,分 别是伊尼斯、麦克卢汉、梅罗维茨和莱文森。最为名闻遐迩的当然是麦克卢汉。不过,这 个学派真正最关键的人物,在我看来,非梅罗维茨莫属(李氏在书中也如是写道:梅罗维 茨不仅为媒介环境学贡献了最有体系的理论,而且其扎实、具体的研究也改变了媒介环境 学之前大而空的理论形象)。 正如李氏所说,梅罗维茨点到了麦克卢汉的软肋。麦克卢汉天马行空地预言式方式, 着重于“媒介——感官——行为”三变量的前面一组关系,确实未就感官变化如何引起行 为改变做出充分的解释。换句话说,麦克卢汉被判为“天马行空”不是没有道理的。而梅 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研究作品,李明伟写道, “梅罗维茨把媒介环 境学推进到了社会变化的微观层面。与前辈所研究的宏大多主题变奏不同,梅罗维茨全神 贯注于社会行为和角色扮演这样更微观的层面”——此话十分确然。 相对而言,莱文森这位“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则弱了一点。梅罗维茨的研究——以 《消失的地域》为代表——基本上到电子媒介时代就嘎然而止,麦克卢汉更是没见过互联 网这玩意儿。莱文森则开始向数字世界进军。但与麦克卢汉相比,他的思想性的确不如, 与梅罗维茨相比,又不够扎实。莱文森提出了“媒介进化论”的观点,但这个观点其实并 没有多大的洞见。为了彰显思想的深刻,莱文森用了“理性”一词来说明人们如何选择媒 9
  • 19.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介从而形成媒介的发展动力。李明伟的评判是,这一步既大且空——我更愿意用“大而无 当”一词。 现在来说说波斯曼,这位可能是中国人熟悉程度仅次于麦克卢汉的学术重镇。他的《娱 乐致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非常有名。李明伟在代际传承中并没有把波斯曼置 、 、 入其中,理由是他可能更偏向于批判学派的立场。波斯曼自称是麦克卢汉不听话的孩子, 而他的两位学生梅罗维茨和莱文森,似乎也不太认同他属于媒介环境学的宗师。这里面涉 及到一个研究的性质问题:解释性研究还是规范性研究? 梅罗维茨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立场,他只是解释电子媒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究竟何 在,至于这个影响是好是坏,如何影响法才是好的影响,他并不过多涉及。莱文森是热情 洋溢的乐观派,觉得总体而言,媒介对社会影响偏于正面,且这种正面属于应有之意而无 需多加评判。而在我看来,波斯曼其实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任何一种进步(技术的推 进)都是进步(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么?如果这的确是个问题的话,那么,下一个问 题就很自然地出现了:什么样的进步,才是进步的呢?——这就是规范性研究的立场。 所以,波斯曼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命题:对媒介环境的保护。正如我们发明了各种 各样进步的技术来改造自然却在今天发现这些改造未必可以接受的一样,媒介环境面临同 样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波斯曼处在更高的层级上,本书作者李明伟将他从代际传承中去 除,是值得商榷的。 不过,我也的确认同这样一点,波斯曼的质问,有时候有点过于激进(激进的保守主 义)。他的论述,有时候会让我莫名想起老子的小国寡民哲学:回到过去,一切都是好的。 但考虑到今天这个欢呼一切新技术诞生的时代,这样一种矫枉过正式的批判,还是有其意 义的。结合波斯曼著名的“恒温器观点”,就可以理解他为何如此保守了。 另外需要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詹姆斯凯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林文刚的三大 命题最后一个涉及到文化的问题,而凯利,就是一个寻求文化平衡的学者。不同于波斯曼 认为“媒介是技术”,凯利认为“媒介是文化”。故而,其实他是一个文化论者,他对文化 的关切是他一切研究的核心,从精神上保存公共文化的任务始终贯穿在他的著作里。 另外一个他和波斯曼不同的地方是,相对于波斯曼的慷慨激昂和言辞凿凿,凯利显得 更为温和。他的这个温和其实是一种更整合更包容的路子。 “我同意你们大家的意见,虽然 你们彼此不同意”——这句话不是说他捣浆糊活稀泥,而是他充分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摸 10
  • 20.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象的盲人。 凯利也在寻求媒介的平衡。他认为,传播垄断的形成过程,既非自然而然,也不是不 可避免的,而是具体的权力结构产生的结果。为了反对这些垄断,就必须寻求媒介的平衡。 既然他是一名文化论者,那么,在寻求媒介的平衡时,就必然要涉及到文化研究。对 于法兰克福式的批判大众文化的态度,他持同情的观点,但他回避这个问题。他拒绝狭隘 的“品味”观念,认为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意义王国,文化就存在于 人的行为中。 客观事实是,文化是经由传播创建起来的。所以这位文化论者就很自然地走出了从媒 介到文化到传播的研究路子。他回顾了麦克卢汉的研究突破,即麦克卢汉批驳的一个概念: 传播问题仅仅是传输信息的问题。凯利要我们考虑,传播有一个仪式的问题,仪式的功能 和传播信息的功能同样重要。实际上,我们的一切传播行为都有一个超越传输功能的意义。 许多意义可以叫做仪式,比如我们交换和共享讯息以便重申友谊和归属感时,就是在进行 仪式性的交流。仪式性传播既是世俗的,也是精神的,是人们共享的润滑剂,并不限于宗 教仪式里的涂油仪式。 凯利也同样关注技术与社会的问题。芒福德是从技术乐观派转向悲观派的,芒福德的 毁灭感提醒了凯利如何去看待技术。他着重研究了电报这项技术。 凯利论证说,电报将运输和通讯明显地区别开来,电报的空间控制导致了美国地方时 间的死亡,期货交易人取代了倒卖差价的经纪人,这样就使知识竞争成为可能——结果就 导致了知识垄断。18 世纪资本主义开创了商品使用和商品价格的分离,到了 19 世纪中期, 电报引起的知识垄断进一步加速了这个分离的势头,马克思从这个势头从获得灵感,构建 了他的商品化理论。 三.技术决定论与媒介环境学的缺陷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挖苦说:日文太啰嗦,二战打败,跟其文字传送太慢有关。按照媒 介环境学学派把语言也看成是一种媒介技术的前提,这句话倒是蛮有点媒介环境学的意思。 但是,问题也来了。二战日本战败就是因为日文太罗嗦么? 媒介环境学最遭人诟病的就是这类“技术决定论”,国内外有无数学者发表过类似的看 法:媒介环境学至少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李明伟在本书中,先是阐释了究竟什么叫“技 11
  • 2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术决定论”,然后再来剖析媒介环境学到底是不是技术决定论。 我们回到丘吉尔的那句话。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都不会真得去同意他这句玩笑话,但 是,你也不可否认,这可能真的是因素之一。而在我看来,媒介环境学就有点这个意思: 你既不能赞同这样的观点:社会的变化就是由媒介技术变化而变化的,但你也的确不能否 认,后者的变化的确会导致前者的变化。 传播技术影响文化是一个理论连续体,也就是说,一端是“软决定论”:人的能动性是 对决定性的因素;另一端是“硬决定论”:技术是必然的社会的变革的首要决定因素。连续 体的中部则是“文化/技术共生论”:人的文化和技术是不断互动向前发展的。 无论是伊尼斯还是麦克卢汉,在他们的文字中,都表露出过“非技术决定论”的意思, 李明伟已经在此书中寻章摘句地抄录了一些以做证明。但退一万步讲,即便媒介环境学带 有技术决定论的影子,都不是这个学派的致命缺点。它真正值得后来者需要警惕的是:毫 无规范可言的拍脑袋,还美名曰“思辩研究”。 李明伟写道, “在传播学里面,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贡献最为突出。但是,这绝不意味着 媒介环境学特别是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研究在方法规范上值得所有后来人效仿。他们提出 或使用的很多重要概念没有严格而明确的界定。他们提出的理论命题多不是形式逻辑层面 的事实判断。他们的论证缺乏严密周全的逻辑推理,结论往往是从一大堆来源极广且支离 破碎的材料中直接得出”。 事实上,波斯曼也有同样的问题。他被翻译为中文的三部曲,有点随感杂谈式,与其 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畅销书的写法。这是媒介环境学早期也是最著名的三位学者 的缺陷,而未经严格学术训练的初学者,又会极易被这种激扬文字的风格所吸引,甚至情 不自禁地效仿起来。所幸的是,无论是凯利,还是梅罗维茨,都在努力地纠正这个学派从 诞生之初就落下的这个毛病。 故而,最后我向读者们推荐如下的读书进路,来学习媒介环境学。初学者可以从本书 入手,做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可以看《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想像》,做理论根源探究。 再往下,可以读林文刚主编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做更深入的研究。 原典专著上,建议选读梅罗维茨的《消失的地域》以及凯利的《作为文化的传播》。至于麦 克卢汉和伊尼斯,他们的书较为有名,就不再罗列了。 今天的媒介技术,以数字技术为代表,发展得史无前例得轰轰烈烈。而媒介环境学, 12
  • 22.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这一关注媒介、技术、社会、文化互动的学术流派,是有其用武之地的。国内这一块,大 部分研究偏向于文头提到的“媒介生态学”,而非媒介环境学,故而还是大有可为的。 13
  • 23.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放逐年代:媒介研究的黄金时期 ——读《理解媒介》 刘阳 *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作者:马歇尔·麦克卢汉 译者:何道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0 年 10 月 一.学之术:词语概念化 在对学术研究的批评中,一个典型的观点认为,所谓的学术,不过是学者们通过创造 并使用一系列有别于日常用语的术语来构筑起属于他们的小圈子而已。因此,在这些批评 者看来,学术不过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由于那些术语的含义一般不同于基于字面的理解, 甚至根本无法从字面被理解,因此,术语就被认为类似于某种黑话,它们建筑了学术圈的 围墙,在围墙之内,照样瓜分利益,攫取财富。 且不说学术场所化的后果,学术本是可以去场所的。古雅典城中的市民,不论是修鞋 匠还是理发师,他们都愿意并可以同苏格拉底谈上一阵, 《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亦曾风靡全 球成为畅销书,在上世纪的中国, 《共产党宣言》和马恩的其他著作是工人阶级寻求自我解 放的宝典,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本萨特晦涩的小说则可以在男军人和女纺织工间擦出 火花。但凡学术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一部分之时,必是人类精神最为活跃,社会最富于创  作者为本刊编辑,请参见“编辑团队”介绍。 14
  • 24.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造力的时刻,而学术一旦场所化,学术活动不得不依赖大学才能生存,术语就会变得益加 艰深难懂,不容置疑或置疑也无效的学术权威便应运而生,其实这都很好理解,愈加艰深 的行话是用于砌起高墙自我保护的砖石,而学术权威则是一种复杂社会的简单化机制,他 们首先是对外的代表。但是,这谈论的是学术圈(场),而非学术本身。 术语之有别于常用语在于日常用语多是支离破碎的,而术语则有意识地彼此相关,所 谓学术,它的一个核心工作就是“词语概念化”。我们所说的概念其实不仅仅是一个词语, 从它出发有一系列彼此逻辑相关的用语,这些用语以一套富于自我意识的规则和排列指向 我们生活的世界。什么是概念?我可以打一个这样的比方:我们有木材、玻璃板、铁钉、 铁栓、铁锯、铁锤、还有划玻璃专用的玻璃刀等,他们就像表征着不同现象的词语,学者 用锯子将木材削成若干条,用铁钉把它们订成边框,用玻璃刀把玻璃板划成合适大小安装 上去,再订上铁栓,这样,一扇窗户就做好了。什么是概念?概念不是木材不是玻璃不是 铁钉,概念就是这扇窗户。从这个窗户里,我们可以看世界,从不同的窗户,我们看到同 一个世界的不同样貌,因此,我历来认为,概念不仅仅是一个词语,一个概念就是一种世 界观。学术工作的任务是思考词语间的联系,将之系统化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概念, 学术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尽量避免制造新词语的前提下创造新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奥 康姆剃刀”或“除非必要,毋增实体”的真义。不过学术用语的繁复却自有其道理,譬如, 为了方便将玻璃划成合适大小,我们就必须使用专门的玻璃刀,难不成非要我们用钢锯去 切玻璃吗?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学术用语之所以难以理解,并不在于词语含义本身艰深 难懂,而在于概念指涉的相关用语间复杂的逻辑关系难于在一时间理清,也因此,如果真 有什么就词义本身即难以理解的所谓新概念出现的话,我想,那多半就不是出于学术的目 的(即认识世界的目的),而几乎可以肯定是另有所图了,譬如市场的需要或者政治原因。 二.理解媒介:泛媒视角 在当代的日常用语中,言及媒体(媒介),人们首先想到到的多半是电视、广播、报纸 等,这其实都是大众媒体,而以《理解媒介》为集中代表,在麦克卢汉那里,岂止是电话 电报、照片广告,连服饰、汽车、道路、城市、住宅、货币、武器都被视为媒介,这种将 媒介外延泛化的做法成为后世学人诟病麦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如果凡物皆可视作媒介, 那么,如何定义媒介?媒介研究的边界何在?它该如何学科化?如我这般的学术匠人该如 15
  • 25.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何分疆裂土、推举出自己的君王(权威)?但其实,麦克卢汉的研究一直是跨学科式的, 麦氏学说之所以富于阐释力和开创性,也正在这种被指摘为定义不明的泛媒介视角。 不同时代,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学科的发展也因此与时代紧密相关,所谓“文章合 为时而著”。由于工业革命, “经济”成为理解世界的方式, 《国富论》因此成为经典,而在 此前,这一方式是“政治”《君主论》故也流传至今。西方的《战争论》和中国的《孙子 , 兵法》都诞生于形式上的“国际战争”时期,前者是法国大革命,后者是春秋混战,战争 是那时谈论最多的主题。 《理解媒介》尽管有时人和后世的诸多非议,但仍令我等常读常新, 富有如此长久的魅力,恰也在于它提出的媒介概念击中了现代社会的要害,这一要害就是 ——流动性。 三.流动与延伸:重新部落化 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二十世纪的理论家们在各自领域的研究中都发现了这一 点,包括卡斯特尔对信息社会的研究(流动的空间) 梅洛维茨对电视的研究 , (消失的地域) , 鲍曼对现代性直接展开的理论分析(流动的现代性),他们发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更像游 牧民族,麦克卢汉称之为“重新部落化”,依照他的冷热论,这是一个过热后开始降温的冷 时代,不过他没能看到冷战结束后文明又开始升温,尤其是近年来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说 明新一轮内爆正在发生。事实上,关于现代社会的流动性,马克思在两百年前即有预见, 当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四处觅工的无产阶级时,马克思即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 这其实不过是“一切都流动起来了”的另一种说法,不过,不得不承认,这种流动说的彻 底性远甚于二十世纪提出的各种理论,包括麦克卢汉的学说。依照我的理解,流动在麦氏 的表述里其实差不多就是“延伸”。不论是“延伸”还是“重新部落化”,这里头都有十分 鲜明的主体在,不论这个主体被表述为“中枢神经”还是“人”。而当发现,在现代社会中, 流动已经成为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不仅是单纯的社会现象,主体本身也流动起来而难以捉摸 时,从主体出发展开论述就意味着客观性再难保证,因为论述者(写作者)与被论述的主 体不辨你我了,现象学方法的运用在最后一关即主体处因为对自我的仁慈而止步了。 四:流浪与流放:家园·私有制·囚徒 在主体问题上的仁慈恰是对麦克卢汉的另一个重要批评所在,在我看来,与前面提及 16
  • 26.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的对麦氏泛媒视角的指摘相比,这一批评才是切中要害而富有价值的,即麦克卢汉的研究 差不多仍自认为是资本主义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麦克卢汉的思考停止在了基于私有制的 “我”前,这一“我”不被批评为主体的牢笼,反倒成了自由的象征。 麦氏所谓“重新部落化”指向的“部落”与远古时代的部落终究大不相同,在麦克卢 汉类似的表述中,譬如“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我们身披全人类”中,这种几近无限延伸 的说法差不多快可以表述远古的公有制社会形态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经历了一 系列私有制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将私有制渗透成现代生活的全部, “私”成为现代人类精 神的公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强大最顽固的意识形态后,起码从形式上,人类有了流动的起 点和终点,而远古游牧民族(或刀耕火种的民族)的流动则更像某种流浪,无所谓起点, 亦无所谓终点,流动成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没有漂泊无根之感,因为从未落地生根, 无所谓家园,亦无所谓远方。而现代社会, “我”总是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从一 种身份流动为另一种身份,地方与地方,身份与身份,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关系,直到现 代社会,我们的心中才有了一幅“地图”,标志出了种种私有物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不仅包 括区域间的地理关系,也包括阶级、性别、种族、国家等指向的各种身份间的关系,远方 与家园同时出现,意义也被看见了,并被意识为必需品。 言及“家园”,又不得不从远古社会说起,家园并不指身体,亦不指住宅,亦不指村舍, 家园并不指这些场所,而指世界,如果非要以现代的用语表述远古的话,我们可以说:一 个人的家园就是他心中的世界,没有私,即没有限制,世界都是无限的,唯无限者是家园。 佛家致力于“无我”和道家自修的“忘我”都是在私有制下回归家园的探索,没有“我”, 主体就有了“家园”。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发展至今,不仅用“我”限制主体,更将“我” 的外延不断压缩, “我”甚至可以不在家庭关系之中, “我”居然可以只是“我自己”,只是 “身体”,只是身体的欲望,这时,在现代的表述中,家就成了避风港湾,而不是自由飞翔 的天地,这样,家园就瓦解了,只剩下了远方。这就是形式主义诞生的时代逻辑,无怪乎 麦克卢汉曾这样言到“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这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何其相似, 二十世纪的理论家们都在概叹意义的沦陷,都在概叹虚无,而马克思和尼采等哲学家在十 九世纪即已见微知著:“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上帝已死” , ,如能深解其意,它 们至今就仍都是振聋发聩历史来声,而并非明白如话。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悲观的看法:当家园浮出,家园就行将灭亡;当意义裸露,意义就 17
  • 27.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必要沦丧,人类就像沙加的眼睛,一切被看见的,都注定随风磨灭。但且先不多说这些, 既然电子文明将“我”压缩成身体,既然差不多只下了远方,我们都是从远方向远方去, 那么,奔波就成了现代人的命运,流动就成了生活方式,人类就成了大海里的鲨鱼,可怜 而残忍,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动,生无其所,生无所息。我们有了起点,也有了终点,但他 们都是无意义的场所,是虚无的容器,这就是现代流动与远古流动的差别,远古的流动是 一种意义充盈弥漫的状态,我们看不见意义却身在意义之中,每一个毛孔都充满着意义, 没有形式,也没有界限。而现代的流动却不过是从一个远方向另一个远方去,从虚无步向 虚无。因此,我更愿意把远古的流动称作“流浪”,将现代的流动称作“流放”:从音乐中 我们就能感受到两种不同流动的差别,不论牧歌唱出的是多么悲伤的故事或心绪,那歌声 也仍是高亢的,向着天空向着宇宙唱开去的,心越唱越大,一切都是无限的;而在现代社 会里,我们便只能浅吟低唱,无限的只有哀愁,那歌者和听众都失魂落魄,仿佛丧家狗般, 成了悲苦的行吟诗人,其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已被从家园逐出,不同于牧民,现代人是一 群流放者,他们首先是囚徒。 五.媒介与群岛:从虚无出发 不过正是从虚无的形式出发,从基于私有制的远方出发,媒介才被日渐突出出来,成 了现代社会的症候,其实,它是最为核心的症候。作为概念的媒介正是一扇窗户,直接指 示出远方与远方的鸿沟,因此,媒介并不在说明沟通与理解,而在说明隔阂、失落与无奈, 因此,麦克卢汉对媒介外延的扩展不仅不是其研究的瑕疵,恰是其研究对人类思想与学术 最大的贡献,这一泛化的媒介概念成为现代社会最清晰的透镜,最为直接地指示出现代社 会的真实面貌——群岛:桴浮于海,孤苦无依。 前文已言,麦克卢汉是保守的,他的发言仍是资本主义的一部分,电子文明的压迫性 大多数时候被他有意忽略,而在“我”面前,他更“明智”地就此收手。但是,他天才地 去繁就简,拨开迷雾发现了现代社会的核心症候——媒介,要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即要理 解虚无,就无法回避直接指示出现代社会群岛结构的媒介,就不得不从媒介出发,只不过, 我们的理论必须往前更走一步,即走进“我”,走向解放,唯此,或能从虚无出发,找回家 园,修改我那个悲观的论调。毕竟,与持年久远的原始社会相比,仅有几千年的私有制着 实是个新鲜事, “私”与“我”的诞生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还真说不定它们只是人类历史大 18
  • 28.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合唱里的一个小插曲呢! 19
  • 29.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尚能饭否? ——读《新新媒介》 牟怡 * 新新媒介 作者:保罗·莱文森 译者:何道宽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年 3 月 保罗·莱文森作为麦克卢汉的朋友和门徒,继承与发扬着麦氏的思想;也体验着麦克卢 汉没能体验的新媒介时代和新新媒介时代。在其最新著作《新新媒介》里,莱文森再次延 续了麦克卢汉的观点。然而,这些努力翻新麦氏思想的尝试也每每透出牵强和无奈。 所谓“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是相对“旧媒介”和“新媒介”而言。按照书 中的定义,新新媒体指的是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其具有以下八大特征:1)消费者即生 产者;2)生产者多为非专业人士;3)消费者可以按兴趣爱好进行选择;4)服务一般免费; 5)新新媒介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6)服务功能社交化;7)无自上而下的控制;8)使得 人人可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书中列举的新新媒体包含博客(blog),优视网 (YouTube),维基网(Wikipedia),掘客网(Digg),聚友网(MySpace),脸谱网(Facebook),推 特网(Twitter),第二人生(Second Life),播客(podcast)等。  作者为本刊编辑,请参见“编辑团队”介绍。 20
  • 30.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在《新新媒介》一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一一解释了各个新新媒体的使用方式。 例如在描述“第二人生”的运行机制时,莱文森详细描写了在第二人生里发生的一场讨论 会,一位天文学家的第二人生故事等等。在介绍脸谱网时,他一面以自己使用脸谱网的经 历为例介绍脸谱网的一般社交功能,一面以奥巴马总统选举中脸谱网小组给予的支持为例 探讨脸谱网小组作为社会政治力量的作用。甚至莱文森在介绍博客时,不厌其烦地教起来 如何测算你的博客读者人数。这样迅速有效的实践总结显示了莱文森深厚的技术背景和兴 趣。 与此同时,莱文森也试图将应用于新媒体,乃至传统媒体的理论延伸到新新媒体上, 却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老师哈罗德·伊尼斯提出,一切媒介都具 有时间约束性(time-bind)或空间约束性(space-bind)。如传统电视节目的播出,只能在特 定的时间和区域进行。而新新媒体上的信息超越了时空的束缚,若非互联网监控等原因, 大可以在世界各地任何时间搜索到。再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全身心浸淫”(total immersion) 的观点,即使用一种媒介时,无论你怎么想或正在做什么,都会完全被它吞没(McLuhan & Fiore, 1967)。而事实上,我们看到太多多线程工作(multi-tasking)的状态,有多少人会专心 致志的上网?!谁不是电脑上多线程进行,甚至多种媒介中随意切换?哪怕是在莱文森提 出的千方百计给我们造成“全身心浸淫”幻觉的第二人生中,也没法完全做到 100%的沉 浸:就算电脑因为第二人生程序运行的特点不得不独霸电脑,可还有手机,电视,报纸, 其他游戏机的干扰吧?!至于莱文森提出的麦克卢汉是超前的微博人,他的警句格言分明 就是微博的观点,就非常具有无厘头之感了。 基于新新媒体和传统理论的差异,莱文森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我们这种感觉(指新 新媒介是我们的延伸的感觉)是多么强烈,信心媒介都不完全是我们的延伸”(p.132)。 这些媒体既是我们的延伸,又属于它们自己。 通观整本《新新媒介》,一方面让人佩服莱文森能紧紧跟踪媒介发展最前沿(这一点 并非每个媒体研究学者所能做到的),另一方面让人提出基于传统媒体和 web 1.0 媒体发展 出来的理论“尚能饭否”的疑问。本文写作之时,正值 Google+上线。Google 凭借其资深 优势带来新的概念挑战 Facebook。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 Google 之前试图挑战 Twitter 的不 成功的尝试 Google Buzz,以及初始吸引众多眼球,后来却门庭冷落的 Google Wave。这次 的 Google+立足信息加上圈子(circle)的概念,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圈子里分享的信息不 21
  • 3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书评 一样,使得较之 Facebook 对待所有朋友均等的做法更有优势,或许会在新新媒介时代里杀 出一条血路来。新媒体,新新媒体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里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看得眼花 缭乱好不热闹。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精彩纷呈才使得新媒体新新媒体研究更加困难。 麦氏一派的观点着眼于技术发展的历史,试图以技术决定论解释与媒介相关的问题。 然而须知,媒介技术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受社会经济甚至人自身的因素影响呢?如莱文森所 言,“新新媒介的固有属性是社交”(p.4)。伴随着社交这一属性,多少非技术因素汇集新 新媒体,这岂是单一技术决定论能说得明道得清的?! 除此之外,麦氏一家的观点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大起大落,这与他的言论晦涩难懂不无 关系。这些微博文字似的观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理解方式。而这一千种理解方式里, 又有多少合乎麦氏的初衷?!难怪在麦克卢汉生平唯一一次触电的伍迪·艾兰的《安妮·霍》 电影中,麦克卢汉严厉指责谈论他的观点者“完完全全不懂我的观点“。这种情形和社会 科学里的理论的普适意义是南辕北辙的。难怪乎,有人做过统计,追随麦氏的大多数是学 术圈子之外的人,例如商人,广告代理人,新闻记者,诗人,嬉皮士等等(刘钢,2005)。 新新媒介的诞生给历史不长的传播学研究带来空前的挑战。传统的理论失灵,对有着 和传统媒介完全不一样特性的新媒体和新新媒体鞭长莫及。随之而来的是机遇。媒体研究 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创建新理论的时代正在展开。从这个角度说,这 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光。 22
  • 32.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论说 为什么要纪念麦克卢汉 何道宽 * 一.谁是麦克卢汉? 2011 年 7 月 21 日是马歇尔·麦克卢汉百年诞辰,全世界都在纪念他。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 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被誉为 20 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 、 、 。以“地球村” 和“媒介即是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 “麦克卢汉学”已然成为世界范围的显学。随着 2011 年世界各地麦克卢汉 100 周年 诞辰纪念活动的展开,第三次的麦克卢汉热已经形成。他的思想跨越国界、跨越学术边 界,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代表作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谷登堡星汉》《媒介定律》等。 、 、 、 《机器新娘》《理解媒介》和《麦克卢汉精粹》《麦克卢汉如是说》《麦克卢汉书简》 、 、 、 已经引进国内。研究他的著作比如《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数字麦克卢汉》和《麦 、 克卢汉与虚拟实在》已在国内出版。 他是真正的思想大师,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得不用他指出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我们发 现,他的许多“预言”,比如“地球村”“意识延伸”已然成为事实。他的确是 20 世纪 、 “鬼聪明”的怪杰之一。 二.麦克卢汉热的三次浪潮 第一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遍及全球;因其 1964 年的代表作《理 解媒介》的出版而起,又因其思想的超前而短命。麦克卢汉像一颗巨星,以其独特的媒 介理论照亮传播学晦暗的一隅,他又像一颗短命的彗星,于 20 世纪 70 年代,黯然消逝。  作者为深圳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本文节本刊于深圳《晶报》2011 年 7 月 14 日 B09 版,本刊刊载足本,感谢作者赐 稿。 23
  • 33.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第二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因互联网而起。 第三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1 世纪 10 年代,因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 而起,又借其百年诞辰的东风而势头更猛。 在这个阶段,国外的主要成果首推林文刚(Casey Man Kong Lum)编辑并撰写的《媒 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这本书是媒介 环境学的小百科全书,以纪传体的方式介绍了该学派的十余位代表人物,是该学派划时 代的成就。媒介环境学派已经进入自觉反思、系统总结、清理遗产、推陈出新、问鼎主 流的新阶段。 在第三个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两本书是:特伦斯·戈登编辑的《理解媒介》 (增订 评注本,译林,2011 年 6 月)和罗伯特·洛根(Robert K. Logan)的专著《理解新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洛根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在世不多的权 威人士之一,这本书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权威解读和最新发展。 三.国内的纪念活动 2011 年 6 月 13 日,为纪念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 -1980)诞辰 100 周年,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麦克卢汉与全球传播”学术研讨会在 上海举办。纪念性与学术性并重、国际化程度高、跨学科性强,是本次研讨会的三大特 点。 2011 年 6 月 24~25 日,第九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跨文化交 际学会、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美国中华传播研究学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承办。纪念 麦克卢汉自然成为研讨会的内容之一。 2011 年 6 月 26 日,新闻传播界的著名学术网站“紫金网”推出“纪念麦克卢汉百 年诞辰‘媒介环境学专辑’。专辑第一部分是国外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的网站网址及 ” 相关学术活动介绍,第二部分是林文刚、陈世敏、何道宽、胡翼青、李明伟、秦州、魏 武挥等一批媒介环境学研究学者的论文与相关文章共 20 多篇,并将适时补充新的论文与 文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国际新闻界》2011 年第七期推出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专辑。 24
  • 34.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译林出版社 2011 年 6 月中旬推出麦克卢汉名著《理解媒介》的增订评注本。编者特 伦斯·戈登呕心沥血,加上了大量的评注,弘扬了麦克卢汉的思想,显然更容易理解, 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麦克卢汉研究,是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的最佳献礼。 四.海外的纪念热潮 http://figure/ground.ca 辑刊了五六十位著名传播学家的访谈录。 http://mcluhanconference.blogspot. 内容丰富,介绍纪念活动,发表纪念博文, “会期” 整整一年。 http://www.mcluhancentennial.eu (布鲁塞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哲学”研讨会,10 月下旬)。 麦克卢汉遗产管委会(The Estate of Corinne & Marshall McLuhan)推出纪念“麦克 卢汉百年诞辰”的官方网站(MMXI,Commemorate 100 years of McLuhan),排出了一个 日程,简单介绍全球各地的 40 余场论坛、讲演等纪念活动。 以上网站仅仅是纪念活动的主要信息源头。其他值得重视的源头有:多伦多大学的 “麦克卢汉计划”,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和斯多达特出版社(Stoddart Publishing) , 美国的金科出版社(Gingko Press)和汉普顿出版社(Hampton Press),德国的彼得·朗 出版社(Peter Lang Publishing) 。 兹将麦克卢汉遗产管委会提供的信息摘要介绍如下。 在 10 月下旬布鲁塞尔的“麦克卢汉的媒介哲学”研讨会上,主题讲演人有麦克卢汉 的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Eric McLuhan)、罗伯特·洛根、保罗·莱文森、格雷厄姆·哈 尔曼(Graham Harman)和彼得-保罗·维比克(Peter-Paul Verbeek)。这将是一场跨学 科的思想碰撞会。 其他值得注意的研讨会有:斯洛伐克 3 月份的“媒介大趋势” (Megatrends & Media: ,布达佩斯三四月间的“麦克卢汉在匈牙利” From Classroom to Global Village) (McLuhan in Hungary Workshops) 奥斯陆 4 月间的 , “重访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Revisited), 多伦多 5 月间的“数字时代的外观-背景迁移” (Figure-Ground Shifts in the Digital Age), 德国玛堡 5 月中旬的“地球村的今天:媒介与讯息的跨洋对话” (McLuhan’s Global Village ,罗马五六月间的《理解今天的 Today: Transatlantic Perspectives on Medium and Message) 25
  • 35.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媒介》 (Understanding Media Today),渥太华 7-10 月的“媒介融合”论坛(Media Mix: Communications in the Age of McLuhan),多伦多 11-12 月的“麦克卢汉的昨天,今天和 明天”论坛(McLuhan: Then,Now,Next)等。 五. 麦克卢汉在传播学三个学派里的地位 学界大体分为三类: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几十年来的历史证明:经 验学派一派独大,批判学派在欧洲有市场,在美国“水土不服” 媒介环境学派长期在美 , 国受经验学派排斥。我深感有必要矫正传播学圈子失衡的缺憾,我非常希望批判学派和媒 介环境学派能够问鼎北美传播学的主流圈子。 从哲学高度俯瞰这三个学派,其基本轮廓是:经验学派埋头实用问题和短期效应,重 器而不重道;批判学派固守意识形态批判,重道而不重器;媒介环境学着重媒介的长效影 响,偏重宏观的分析、描绘和批评,缺少微观的务实和个案研究。 在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先成气候的是经验学派。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式诞生, 由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勒温(Kurt Lewin) 、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与 霍夫兰(Carl Hovland)等四位先驱开拓,战后由“祖师爷”威尔伯·施拉姆钦定,具有 明显的热战背景和冷战背景,其首要关怀是宣传、说服、舆论、民意测验、媒介内容、受 众分析和短期效果,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其方法论是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 其研究对象是宣传、广告和媒体效果,其服务对象是现存的政治体制和商业体制。、哈罗 ) 德·拉斯韦尔(该学派称霸美国传播研究达数十年,其根源在于美国文化里根深蒂固的实 用主义和“崇美主义”。它骨子里抗拒和恐惧马克思主义,鄙视兴起于北美的媒介环境学。 后起的批判学派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批判学派的代表有德 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学派。法兰克福 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突出代表,对美国传播学产生影响的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阿多诺 、 (Theodor w. Adorno) 马尔库塞 、 (Herbert Marcuse) 席勒 、 (Herbert Schiller)、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等。这些学派对既存的美国体制产生强大的冲击, 它们高扬意识形态的旗帜,因不服水土,故只能够在高校和文人的圈子里产生影响。 26
  • 36.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真正摆脱服务现存体制、解放传播学的却是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北美传播学的第三学 派——媒介环境学派。该学派有强烈的人文关怀、道德关怀、社会关怀,具有明显的批判 倾向。 1951 年,麦克卢汉用《机器新娘》对美国文化的种种弊端和广告的“洗脑”本质进行 辛辣的鞭笞。20 世纪 60 年代,他又以唐吉诃德的勇武单挑美国的主流传播学,把传播学 从体制和书斋里解放出来。 尼尔·波斯曼、保罗·莱文森、林文刚等媒介环境学高扬人文主义和道德关怀的旗帜、 深刻反思当代美国社会的弊端、高扬美国传播学的批判意识。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技 术垄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经引进国内,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新 、 、 新媒介》《软利器》和林文刚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等已经在国内问世。 、 7 月 21 日是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世界各地都在纪念他。他是地球村和互联网的预言家, 只要互联网不灭,人们就会怀念他。他是媒介研究的信使,只要媒介演化还在继续,人们 对他的研究就不会停止。 27
  • 37.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面向未来的麦克卢汉:纪念麦克卢汉百年诞辰 何道宽 * 一.麦克卢汉热的三次高潮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 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被誉为 20 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 、 、 。以“地球村” 和“媒介即是讯息”等论断名震全球。 “麦克卢汉学”已然成为世界范围的显学。随着 2011 年世界各地麦克卢汉 100 周 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展开,第三次的麦克卢汉热已经形成。他的思想跨越国界、跨越学术 边界,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麦克卢汉的代表作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谷登堡星汉》《媒介定律》等。 、 、 、 《机器新娘》《理解媒介》和《麦克卢汉精粹》《麦克卢汉如是说》《麦克卢汉书简》 、 、 、 已经引进国内。研究他的著作比如《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数字麦克卢汉》和《麦 、 克卢汉与虚拟实在》已在国内出版。 他是真正的思想大师,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得不用他指出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我们发 现,他的许多“预言”,比如“地球村”“意识延伸”已然成为事实。他的确是 20 世纪 、 “鬼聪明”的怪杰之一。 第一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遍及全球;因其 1964 年的代表作《理 解媒介》的出版而起,又因其思想的超前而短命。麦克卢汉像一颗巨星,以其独特的媒 介理论照亮传播学晦暗的一隅,他又像一颗短命的彗星, 20 世纪 70 年代, 于 黯然消逝。 第二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因互联网而起。 第三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1 世纪 10 年代,因互联网的第二代媒介即“新新媒介” 而起,又借其百年诞辰的东风而势头更猛。 第一波的麦克卢汉热令人震撼,标志很多,难以尽述。择其要者有:1966 至 1967 年,北美的全部宣传机器似乎都开足马力为他鼓吹;主流的和通俗的媒体发表了数以百 计的评论、报导和访谈录;《理解媒介》的封面赫然印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评论文  作者为深圳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本文节本刊于 2011 年 7 月 11 日《文汇报》,本刊刊载足本,感谢作者赐稿。 28
  • 38.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字,宣告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 的思想家……”;1969 年 3 月号的《花花公子》以超乎寻常的篇幅发表了几万字的《麦 克卢汉访谈录》,称他为“高级祭司”“北方圣人” 、 ;各界的要求应接不暇;几所大学想 用诱人的高薪挖走他,纽约的福德姆大学以首位“施韦策讲座教授”特聘他工作一年, 其年薪高出一般教授好几倍;欧洲的麦克卢汉迷创造了 mcluhanism, mcluhanist 等词汇; 日本人几乎翻译了麦克卢汉的全部著作,所谓“麦克卢汉学”随之而起。 20 世纪 90 年代,第二波麦克卢汉热兴起。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 速使人赫然顿悟:原来麦克卢汉是对的! 新媒体的喉舌《连线》 (Wired,1993)在创刊号的刊头上封他为“先师圣贤” patron ( saint),表露了新一代电子人的心声,创办者坦承麦克卢汉是《连线》的教父。他那 20 世纪 60 年代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胡说八道的东西,到了 90 年代末,都明白如话了。 第二波的热,以 1994 年麻省理工学院版的《理解媒介》为标志之一,这就是我翻 译的第二版《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该译作入选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最具 影响力的 300 本书”。推动这次热潮的还有专著、专刊、专题研讨会和麦克卢汉传记。 研究麦克卢汉的译作有: 《数字麦克卢汉》 (保罗·莱文森,1999)《虚拟现实与麦 、 克卢汉》(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2000)。 这个阶段的麦克卢汉传记有十来种,单就我收藏和涉猎的,至少有七八种:《用后 视镜看未来》、 《麦克卢汉:轻轻松松读懂他》、 《麦克卢汉入门》、 《谁是麦克卢汉?》、 《麦 克卢汉:其人其讯息》《媒介是后视镜:理解麦克卢汉》《虚拟麦克卢汉》《麦克卢汉: 、 、 、 媒介及信使》,最后这一种已有中译本(何道宽译,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此间,论麦克卢汉的专辑有 1998 年《加拿大传播学季刊》夏季号,含两篇专论, 还有 2000 年春季号的《澳大利亚国际媒介》专辑,含 8 篇文章,撰稿者交口称赞,几 无批评。麦克卢汉“复活”啦! 第三波的麦克卢汉热兴起于 2010 年前后,以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为高潮。 国外的主要成果首推林文刚(Casey Man Kong Lum)编辑并撰写的《媒介环境学:思想 沿革与多维视野》 (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这本书是媒介环境学的小百科 全书,以纪传体的方式介绍了该学派的十余位代表人物,是该学派划时代的成就。媒介 环境学派已经进入自觉反思、系统总结、清理遗产、推陈出新、问鼎主流的新阶段。 29
  • 39.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在第三个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两本书是:特伦斯·戈登编辑的《理解媒介》(增 订评注本,译林,2011)和罗伯特·洛根(Robert K. Logan)的专著《理解新媒介:延 伸麦克卢汉》 (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洛根是麦克卢汉思想圈子在世不多的权威 人士之一,这本书是对麦克卢汉思想的权威解读和最新发展。 二.中国大陆的麦克卢汉研究 在第二波的麦克卢汉热中,大陆学者的成果数以十计,择其要者有:大学学报和其 他刊物数以十计的论文,出版社出版的麦克卢汉著作、传记、讲演录和研究麦克卢汉的 著作达十余种。 以我个人为例,我主持、参与或主译的“大师经典译丛” (人民大学出版社)“麦克 、 卢汉研究书系” (人大)“媒介环境学译丛” 、 (北京大学出版社)等译丛相继问世。 《机器 新娘》《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麦克卢汉如是说》《麦克卢 、 、 、 、 、 汉书简》《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等相继出版。此外,与麦克卢汉研究相关的其他译 、 作有: 《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 、 《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 、 《莱文森精粹》《新新媒介》和《软利器》 、 。 我发表了研究麦克卢汉及其“媒介环境学派”十余篇论文。其他学者发表的论文数 以十计。 更可喜的是,国内学者研究麦克卢汉及其学派的专著问世了,已知的有四种: 《媒介 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2002) 《媒介的直观:论麦克卢汉传播学研究 、 的现象学方法》 (范龙,2008)《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 、 (李明伟,2010)《媒 、 介现象学: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研究》(范龙,2011)。张咏华是国内研究麦克卢汉学派的 先驱,李明伟的书是全面论述媒介环境学的第一部专著,范龙的两本书是将麦克卢汉与 现象学嫁接的可贵尝试。张咏华的书是国内第二波麦克卢汉热的重要成果,其余的三本 书为国内的第三波麦克卢汉热推波助澜。 胡翼青的《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 (2004)和《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 学派传播思想》 (2007)提醒学界注意传播学的平衡发展,追溯了媒介环境学的芝加哥社 会学派源头。 30
  • 40.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在第三波的麦克卢汉热中,媒体和学界给予他特殊的关注。我译介了“数字时代的 麦克卢汉”保罗·莱文森论媒介演化的姐妹篇《新新媒介》 (New New Media) (2011)和 《软利器》(Soft Edge)(2011),这两本书进入了“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的启动篇。 《新新媒介》介绍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软利器》是媒介演化史最权威的著作之一, 论述人类从古到今波澜壮阔的媒介演化,始于最古老的口语,直到 20 世纪末的互联网。 三.媒介环境学在中国 该学派滥觞于 20 世纪初,定名于 20 世纪后半叶,有两个中心:多伦多和纽约。伊 尼斯和麦克卢汉是多伦多学派的双星,麦克卢汉是其精神领袖。尼尔·波斯曼是纽约学 派的精神领袖和旗手。1970 年,他在纽约大学创建媒介环境学博士点,培养了一百多位 博士生、四百多位硕士生。他的诸多学生已经成为媒介环境学会的领导和学术骨干。 中国大陆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以 2007 年为界,此前的研究多半“见树 不见林”,是对学派个别人物比如麦克卢汉和伊尼斯的研究,此后才转向对整个学派的研 究。 分界点的标志之一是林文刚教授编著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 从 2007 年到 2010 年,由我操刀的北大“媒介环境学译丛”出了四种: 《媒介环境学: 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技术垄断》《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 、 、 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 从 2006 年到 2007 年,我发表了评介媒介环境学的五篇论文: 《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 (《深圳大学学报》,2006 年第六期)《媒介环境学辨析: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二》《国际 、 ( 新闻界》,2007 年第 1 期; 《媒介环境学的思想谱系: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三》 (南京大学新 闻传播学前沿课题研讨会,2007 年 5 月)《三代学人的薪火传承:媒介环境学评论之四》 ; (中国传播学高端学术研讨会,2007 年 8 月,南昌)《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 ; 与阐释: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五》《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 ( ,2008 年第一期)。 四.深化麦克卢汉研究 我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供同仁参考。 31
  • 4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1. 扬弃“技术决定论”一说,采用林文刚教授的“文化/技术共生论”,既不接受“硬” 技术决定论,又有条件地接受“软”技术决定论。 在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上,媒介环境学派内部有三种倾向:麦克卢汉偏向“硬”决定论, 莱文森偏向“软”决定论,林文刚主张“文化/技术共生论”。现在看来,林文刚的主张比 较合理、更加成熟。 2. 开拓麦克卢汉研究的新路子。我们再也不能只满足于“老三论”(延伸论、讯息论 和冷热论)。早在 1999 年的《数字麦克卢汉》里,保罗·莱文森就用 14 条麦克卢汉语录 作为题解、分 14 章阐述麦克卢汉的 14 条理论。 罗伯特·洛根的《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是对麦克卢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 期待着尽快将其介绍给华人读者。 3.在传播学三个学派的比较研究中推进麦克卢汉研究。 从哲学高度俯瞰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其基本轮廓是:经验学派埋头 实用问题和短期效应,重器而不重道;批判学派固守意识形态批判,重道而不重器;媒介 环境学着重媒介的长效影响,偏重宏观的分析、描绘和批评,缺少微观的务实和个案研究。 经验学派的首要关怀是宣传、说服、舆论、民意测验、媒介内容、受众分析和短期效 果,其哲学基础是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其方法论是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其研究对象是 宣传、广告和媒体效果,其服务对象是现存的政治体制和商业体制。 批判学派的代表有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和法国 结构主义学派。这些学派对既存的美国体制产生强大的冲击,它们高扬意识形态的旗帜, 因不服水土,故只能够在高校和文人的圈子里产生影响。 真正摆脱服务现存体制、解放传播学的却是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北美传播学的第三学 派——媒介环境学派。该学派有强烈的人文关怀、道德关怀、社会关怀,具有明显的批判 倾向。 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以及尼尔·波斯曼的《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和《技术 、 垄断》都深刻而犀利地批判了美国文化里的消费至上、娱乐至上和技术至上。 波斯曼在《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的序文里说:“麦克卢汉不是本世纪的朋友,而 是下一个世纪的朋友。他是一个主张改良的人、面向未来的人、预言希望的人。” 32
  • 42.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2011 年 7 月 21 日是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世界各地都在纪念他。他是地球村和互联网 的预言家,只要互联网不灭,人们就会怀念他。他是媒介研究的信使,只要媒介演化还在 继续,人们对他的研究就不会停止。 33
  • 43.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七期 2011 年 7 月 论说 “麦克卢汉密码”的中国解读 吴玫 * 作者按:1990 年,我在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媒介研究硕士班上,首 次接触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理论,当时的感觉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它颠覆了我 们之前对传播的固有理解,将媒介技术的影响力以夸张的语言概括出来。加拿大是英尼斯 与麦克卢汉的故乡,媒介技术学派既是该国传播学的骄傲也是那里的主流。硕士博士学习 的八年中,每门课,都会有涉及英尼斯与麦克卢汉的内容。20 多年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 论一直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我的教学与研究,使我受益匪浅。然而一直没有机会将自己对麦 克卢汉的这份感激总结出来。恰逢今年是麦克卢汉百年诞辰,国际上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其中包括 2011 年 6 月 23-25 日在西班牙巴塞罗纳举行的麦克卢汉百年纪念国际研讨会 “McLuhan Galaxy:Understanding Media, Today”。主旨演讲者包括国际知名新媒体及麦克卢 汉研究学者:Manuel Castells, Paul Levinson, Derrick de Kerckhove, Robert Logan 等。值此机会, 做了篇论文“McLuhan Galaxy and New Media Ecology in China”在研讨会上宣读。回来后将 文章整理为中文,定名《中国传播界对“麦克卢汉密码”的解读》 (吴玫、杨姣,2011) ,收 录在即将出版的《西方理论与本土经验: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传播学”会议论文集》中(复 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因得知《数字时代阅读报告》要出专辑纪念麦氏,特摘录论 文中的前言与讨论部分与青年读者分享。 麦克卢汉的同事、曾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的著名物理学家及媒介生态学家罗伯  作者为澳门大学副教授,感谢作者赐稿。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