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9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2014 年 4 月
ISSUE 04
贊助出版 :
英雄
今期文章 :
第二次生命
膽力過人,謂之雄
英雄,時勢也
費格遜管理之道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目錄 Content 2014年4月 • ISSUE 04
出 版: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社 長:利世民
編 輯:田佑珍
美 術:JK Design
說書人:利世民、颽思、柯景騰、謝毅、華少、戴雲露、
緩桓、Mr Grey、四斗米士、梁鑑倫
網 址: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索取《閱刊》,請電郵至 info@readmonthly.com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03
04
08
10
12
15
20
22
24
26
28
30
32
35
說書人自白 • 誰識英雄是白身
焦點 • 第二次生命
追過的股神 • 膽力過人,謂之雄
小說尋書 • 英雄背後
浮世話書 • 英雄,時勢也
親子思語 • LEGO Heros
男人的浪漫 • 現代游俠 Patrick Leigh Fermor
閱刊短篇 • 嬰鞋
性情中人 • 心想事成四部必讀書
企管人語 • 費格遜管理之道
我們都是說書人 • 興詞構訟 東西大不同
我們都是說書人 • 一代宗師
閱讀 crossover • 藝術界的貧富懸殊
同場加映 • Waiting for Superman
誰識英雄是白身
每
一次世上有革命性的創新,總會有英雄出現,
在背後的理念上作頑強的支持。我們一班說
書人,今期分別討論何謂英雄,並得出不同
的見解。
社長利世民崇拜的英雄特多,但對他生命影響最深的,
原來是他的兩個孩子。他在《All Joy and No Fun》一
文,表達自己從父親的角色中,重新經歷一次生命的
意義。
我們熟識的英國英雄費格遜退休了,並出了一本自
傳《Alex Ferguson: My Autobiography》,為他
的事業畫上完美的句號,說書人為你剖析他的成功
之道。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作 者 Joseph
Campbell 從古代以來的英雄故事發現,一個引人入勝
的故事,有其固定的框架。說一個動聽的故事,可改
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剛好今期還有《明報》前總編
輯 劉 進 圖 介 紹 過 的《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作者 Malcolm
Gladwell 是說故事的能手,通過講大量故事,帶出發人
深省的大道理。
華少
駐刊說書人
親子專欄作者颽思這次由玩具到教育,多層面地呈現
LEGO 的現象。謝毅寫的《藝術界的貧富懸殊》,以經
濟和藝術的「對立」角度,解構政府如何好心做壞事。
戴雲露推介的 Rhonda Byrne 四部著作,是近年個人自
我提升不可多得的暢銷作品。當然,也少不了追股神
不追女神的柯景騰,寫他心目中的商品大俠羅傑斯。
除了以上內容,今期我們最是雀躍,因為特選了兩位
讀者說書人的投稿,一篇推介侯吉諒老師的《筆法與
漢字結構分析》,另一篇是 Gary Slapper 的《Weird
Cases》。再次在這裡呼籲:〈我們都是說書人〉歡迎
各方來稿和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
真正的學習是在分享的一刻發生,所以,《閱刊》這
個平台不但期待各位賜稿,我們更加相信,只有讓這
個平台吸納更多有志之士,才是正途,出處不如聚處,
就是這麼一回事。
最後,我們在 4 月 26 日,也是當月最後的一個星期六,
將舉行《閱刊沙龍》,今次將會講《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書中以芬蘭、
波蘭、南韓作例子,探討最好教育的共通之處,詳情請
見第 23 頁,希望屆時可以見到大家,相互切磋。
說
書
人
自
白
此印刷品由環保紙製成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
此印刷品可循環再造 This product can be recycled 公開派發地點:
• 序言書室 • 天窗出版社
• 開益書店(銅鑼灣)• 樂文書店(銅鑼灣)
• 綠野仙蹤書店(銅鑼灣及旺角)
• 人民公社 • 書得起 • 博學軒春藤書坊
• 博雅小書店 • 田園書屋
贊助出版 :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5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5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焦
點
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主修人類
學。《New York Magazine》 專
欄作者,題目涵蓋政治、社會學
及心理學。
作者
Jennifer Senior
十
多年來,我寫過的文章大概有
五千多篇,字數加起來,應該
有三四百萬。但印象最深刻的,
始終是女兒出生後一晚,情感無法平復下
給她寫的一封信:
第二次生命
「假如你只剩下一年壽命,你會做些甚麼?」
沒有子女的人說:「享受人生,做從來都沒有做過的事。」
為人父母者說:「在自己的最愛身邊,平淡地過每一秒。」
為人父母者,生活享受不但有所犧牲,教養孩子的代價
更是愈來愈高,有民調反映,育有子女的成年人,快樂指
數平均低於沒有子女者;《New York Magazine》記者
Jennifer Senior 花了兩年時間,走訪全美國,目的就是為
了找一個簡單的答案:「明知代價這麼高,為何我們仍然
前仆後繼去生兒育女?」
書名就是答案:All Joy and No Fun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7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成長的歷程必然有起伏也有悲喜,但過後在我們的記憶中,剩下的是一
個新的身份。子女成長了,我們功德圓滿,喜悅過後是一種新的人生境
界,但也可能是一種新的寂寞。寫到這裡,我想到了 Whitney Houston
的《Greatest Love of All》的一段歌詞:
父母心想為子女創造天地,希望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但子女也給予
父母再次成長的機會,才是我們的英雄。李澄、李猷,很感激你倆為我
們人生記下的里程,也讓我們有理由去更圓滿。
轉瞬間,女兒也快 9 歲了。
九年來,我和太太有沒有放棄過甚
麼?我可以肯定地說,她所放棄
的,遠比我多。
九年前,她是個職業女性,當時她
的事業發展比我好;回想起來,她
除了為子女付出,當年願意嫁給
我,也是最大的信任。李澄出生後
一年多,小兒子李猷來到世上,其
後我們移居到美國,太太放棄了事
業,做全職主婦,我則繼續為生活
和志願頻撲。
不知底蘊的人,還以為太太在享福,
錯了,其實她付出了無數的光陰和
心血,她才是我們這一家的英雄。
孩子出生後,我們都變了另一個
人。子女的出現,是我們成長後最
重要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蛻變
的機會。
絕大多數講親子關係的書,著眼點
是父母要如何對待和教養孩子;
《All Joy and No Fun》卻將視點
逆轉,講子女如何令我們重新審視
人生。
英 語 中 的 Joy( 喜 悅 ) 經 常 和
Love 關連一起,意味是人與人之
間帶來的持久而平安的滿足。至
於 Happiness( 快 樂 ), 是 被 動
的,也是個人的一時快慰。作者認
為,親子關係中,可能沒有太多的
Happiness,又或者是 Fun,可是
卻充滿了 Joy。
養兒育女,為我們的生活重整了
新結構:每天為瑣碎事勞心勞力,
雖是累人,但也填充了生活。最
重要的,是從旁陪伴子女成長,
父母有機會重新一次經歷成長。
我們每個人,第一次的成長,都
在懵懂中度過,從子女的身上,
父母有了第二次的生命,這亦是
利世民
《閱刊》 社長。文史哲經管無一不好,尤好以經解經。
相信人生在世,除了參悟客觀世界的知識,還要洞悉
主觀的世界,尋找意義。
說
書
人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獨特之處。父
母和子女的獨特關係,亦是親子
關係的最大回報。
或許有些父母,將自己在成長中
所或缺的,統統傾注到子女身上,
結果是將子女變成自己心目中對
完美定義的複製品。可是,我們
很少會想到,一直以來其實是子
女讓我們身為父母的變得更長進
完美。
佛洛依德提出,每個人的「超我」,
也就是道德價格判斷,形象化去看
就是父母對子女行為的約束和評
價。然而,Jennifer Senior 在《All
Joy and No Fun》提出,子女出生
後,我們的道德價值判斷,加多了
一個視點:「子女會怎樣評價我們
的行為?」
沒有約束的評價,是道德更高層次
的昇華。
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9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9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追
過
的
股
神
膽力過人,謂之雄
美國著名投資者、經濟分析師、
大學教授及作家,曾與索羅斯共
同創立量子基金,以投資於商品
期貨聞名,有「商品大王」之稱。
作者
Jim Rogers
《閱
刊》社長利世民為今
期出題 —— 英雄,
對於這個以追股神為
樂的專欄,幾乎每一個大家認識的
股神、投資大師,都符合這個資格。
英雄是甚麼?古時認為「聰明秀出,
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現
代一般的理解,則是敢於救急扶危、
熱愛冒險、大膽創新,還有更重要
一點,就是是非之心特別強。
股 市 是 個 英 雄 地。 懂 得 炒 股 的
人,英雄感、是非觀都很重,立
場鮮明,否則下注的一刻會猶豫
不決。冒險、創新等精神都是不
可或缺。至於救急扶危,「當人
家恐慌時我進取」,背後的含義
是拯救一間垂危的公司,股市投
資在賺錢的同時,其實亦有俠義
的一面,當然,先決條件是自己
都要賺錢,畢竟救不了自己的,
還談甚麼當英雄。
柯景騰
追女神,可以令你傾家蕩產;追股神,跟風落注,
可以興家創業。作者細時追女神,大時追股神,無
黨無派,不信圖,又忌 fundamental,炒股彷彿回
到那些年,一起追過的股神。
說
書
人
後來,我騎上 BMW R100RT 1000CC,我的第
五部電單車,實現環遊世界的美夢。
Jim Rogers ─
《Street Smarts: Adventures on
the Road and in the Markets》
今期我選的英雄,是人稱「商品大
王」的羅傑斯(Jim Rogers),他
的自傳作品《Street Smarts》(台譯:
投資大師羅傑斯,人生、投資養成
的第一堂課)吸引我的,並不是他
的投資哲學──事實上書中故事比
投資理論多,而是他 37 歲時選擇
退休,騎電單車環遊世界,放低了
華爾街才俊的角色。
羅傑斯最為人所知的,是跟股壇大
鱷索羅斯創立量子基金,據他在書
中所言,索羅斯大他 12 年,成立
基金時想找個年輕人,在 70 年代
兩人一拍即合,索羅斯負責操盤,
他則主力研究,其間量子基金增長
42 倍。後來,他跟索羅斯在處事上
意見分歧,便毅然離開。退出的時
候他跟朋友說:「我退休了,這輩
子不必再工作了。」正確一點應該
是不必再為錢而工作,他後來亦當
過大學講師、財經節目主持,並繼
續投資。
書中戲肉,是他用了五年時間,環
遊世界兩次,一次騎電單車,另一
次則駕汽車。他告訴你如何了解一
個國家、在旅行時如何管理自己的
投資,以及恍如紀錄片《人在野》
般的食昆蟲情節,實現了很多本地
文藝青年的旅遊獵奇文化夢想。
近年香港流行獵奇文化旅行,不是
最傳統放假去旅行的一種,而是有
態度、有性格的流浪旅行,類似
60、70 年代的嬉皮士,穿梭「另
類國度」。這些「文化人士」,一
樣有英雄感,自覺開發新大陸,深
入拍攝鮮為港人所到之地,放上臉
書分享,以救贖那群只懂去「曼谷
東京巴黎」的消費遊客。
然而,這一類「文化人士」,總愛
宣稱自己是「窮風流」,靠一個慳
字,穿州過省,「捱」過一個又一
個行程。不過,旅行本是奢侈的事,
不論乘多麼便宜的廉價航空,睡在
哪個陌生人的沙發,一個人閒著沒
有收入、只有開支,必會耗用大量
資源。
從計劃行程的一刻,「文化人士」
沒有想過作出改變,一直維持無
法支撐自己生活的「離地浪漫」。
有些人雖聲稱以街頭賣藝賺取旅
費、睡在好客異鄉人的沙發、到
餐館討吃,以為這就是「金錢買
不到」的東西,實際他們只是以
「自由行」的身份吃了免費午餐,
由當地居民付鈔而已。甚至所賣
的「藝」其實沒有藝,不尊重觀
賞者,賣的便只是廉價同情心,
成為另類「飯民」。
我認為,英雄的一個重要的元素,
就是「放手」。有些人要奢侈、要
去旅行,卻不能放下身段去工作賺
錢換取旅費,反而高傲地宣稱「不
靠金錢」,結果將開支建立在當地
人的同情心上。
羅傑斯的夢想是環遊世界,但他沒
有叫你拿起背包靠山食山,反而先
改變自己,走入華爾街,到他不用
為生活煩惱時,又放下花花的金錢
世界,用自己的能力穿梭於現實與
夢想之中。承擔得起自己的夢想,
才可踏進那英雄的門檻。
承 擔 得 起 自 己 的 夢
想,才可踏進那英雄
的門檻。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11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11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小
說
尋
書
「只要時機到,所有人都可以是英雄。」
美國神學家、作家及大學教授。
主攻比較神學及比較宗教。
作者
Joseph Campbell
早
上 9 點 27 分,踏進公司
門 口。 師 傅 教 落, 上 樑
不正下樑歪,做上司的
遲到,下屬一定會怠工。你可以比
下屬遲回到公司,但你千萬不可以
遲到。一打開門,就聽到 Steven 大
聲說:「老大,你枱頭有新嘢。」
是一本英文書,《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作者是 Joseph
Campbell。打開第一版,見到熟悉
的 字 跡:「I wish you’ll like it.」
下 面 又 有 一 句「 P.S. Sushi Ta-ke,
9:30pm, I will see you on time.」
大小姐,你約人食飯又要即日通知,
萬一今晚要趕 proposal 怎辦?看來
今日為了準時放工,又要發揮我的
小宇宙了。
晚上 9 點 47 分,我飛到竹壽司,
Ally 已經在座,向我揮一揮手。甫
坐下,她劈頭第一句就問:「做乜
咁遲啊?」
「你玩嘢咩?臨急臨忙約人出來,
我現到身,你就應該偷笑,仲鬧番
我轉頭?!」當然,這些怨氣只能
吞回肚裡去,我和顏悅色地說:「唔
好意思,臨放工時個客先打嚟要改
proposal,所以遲咗少少。」幸好,
她沒有繼續追究下去,她說:「下
次唔好咁遲啦。係呀,知你鍾意食
拖羅,已經幫你落咗 order,我叫
咗海膽呀牡丹蝦同刺身拼盤,等陣
share 啦。」「好啊。」你講到咁,
難道我叫人取消再點嗎。
Mr. Grey
廣告人。豔羨前輩八面玲瓏,怨恨自己學藝未
精。無神論者,卻喜歡拿著聖經舊書新解。
說
書
人
「點啊?你鍾唔鍾意我送畀你本
書?」「 傻 豬 嚟 嘅, 有 邊 次 你 送
書畀我話唔鍾意?」Ally 雖然好港
女,不過因為鍾意睇書,就這一點
impress 到我,所以一齊。有人跟
我講過:Grey 少,你唔係講過最憎
港女咩?做乜同 Ally 一齊? Well,
Camus 講過,人只要找一個生存的
理由,就會繼續活下去。我諗我的
情況,應該係咁上下。
「咁你覺得本書最精采嘅地方係
乜嘢啊?」我都估到你會問。「本
書最正個位,係話畀我哋知,其實
自古而來,所有英雄都係一樣樣。
佢哋一開始都係凡人,不過因為
突如其來嘅情況,俾人捉咗去一
個新環境,面對新挑戰。我叫呢
種情況做『感召』。嗰個英雄去
到呢個新環境下,通常會發現自
己嘅 hidden potential,打贏一個
又一個強敵。不過一定係臨尾香,
俾最終大佬打低。咁個英雄,惟有
去跟高人潛心修練。
修練期間,就要面對內心嘅掙扎,
到底係返去原來世界,定係打埋大
佬先走?咁話明係英雄,當然係打
贏埋大佬先走,咁就成就一番大業,
成為英雄。」我有條不紊地,背誦
著搭車期間在維基百科看到的撮
要,再加上自己的感想,憑空發揮。
「嘩,你好叻啊!你點解次次都可
以咁短時間內睇晒本書嘅?」其實
我不相信 Ally 真的認為我把全書讀
完,不過既然她不深究,我都無謂
穿橋。「傻啦,你叫到,我梗係認
真啲,快手睇完佢啦。」
「話時話,點解你會送呢本書畀我
嘅?」Ally 之前送的,不是張愛玲就
是亦舒,今次點解有 180 度轉變?
「冇啊,上次我去見個客,佢好鍾意
古龍、金庸咁。嗰日去到,見到佢唔
擺《射鵰英雄傳》,反而擺咗呢本
書喺枱面,咁啱我聽日又要再見佢,
咪諗住同佢講下本書,impress 下佢
囉。你唔會介意呵?」「本書咁精采,
我又點會介意呢?」「嗱,我送咗
存在主義大師 Albert Camus 的一生,只能用「型」來概括。
金庸的一生,何嘗又不是一個英雄傳奇?
英雄背後
本書畀你,你幫手埋單,咁就當無數
啦!」Ally 甜笑回應。
家母有一次同我講:「男人,唔一
定要下下都食住個女人;如果有啲
位,佢可以食番住你,你就要好好
珍惜。」到現在,我都忘記不到老
竇聽到這句說話時的無奈樣,偏偏
此刻我臉上浮現的,是和老竇一樣
的表情。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31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31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衞一定敗北之際,大衞只用一條投
石索,以石子擊中歌利亞的額頭,
趁其倒地,再割下哥利亞的頭,取
得勝利。
世人一直誤解這是個「以弱勝強」
的故事。
正如 Gladwell 所說,哥利亞是重
步兵,大衞是遠程兵,遠程兵克制
重步兵,是兵家常識,只要配合天
時地利人和,優勢明顯傾向大衞。
就好像一個火槍手與葉問對戰,我
們總不能假設火槍手是弱方。
書中提到大量人物的成功故事,
他們的共通點是各有明顯缺陷。
他們在克服缺陷的過程中,卻建
立了一套屬於自己、一般正常人
不會擁有的獨門技能;例如許多
成功人士或跨國大公司老闆,也
有讀寫障礙。美國著名大狀 David
Boies,因自小多靠聆聽一途得到
資訊,故此訓練出過人的聆聽能
力和記憶力,獨門功夫助他成為
了當時得令的訴訟律師,後來更
打贏「政府對微軟反競爭案」這
世紀大案。
另一個人物 Gary Cohn,自小成績
不好,應該一世與華爾街這充滿精
英的地方無緣,卻由於自小被人看
浮
世
話
書
加拿大籍作家。到目前為止,
他 寫 了 五 部 書, 分 別 是《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What the Dog
Saw: And Other Adventures》、
《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 》,全部登上《The New
York Times》最暢銷書榜。
作者
Malcolm Gladwell
M
alcolm Gladwell 的
《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以
一場史上著名的單挑事件作引子,
重新定義英雄。
英雄,時勢也
這是個膾炙人口的聖經故事:大概
公元前 10 世紀,迦特與以色列打
仗,各派一員猛將單挑,一戰定勝
負。當時迦特派出巨人哥利亞,以
色列無人敢應戰,只有年紀輕輕的
牧羊少年大衞請纓。當大家以為大
不起,練得一身不怕「面懵」的性
格,年輕時膽粗粗,終在華爾街謀
得一職,之後扶搖直上,成為世上
最大投資銀行 Goldman Sachs 的
主席。
成功人士表面風光,其實在年少
時受過超乎常人能承擔的苦痛。
他們賴以成功的性格,往往是靠
一己的意志力,為克服自身缺陷
而長時間鍛鍊。這種獨特的、刻
意培養的能力,在不同時勢,發
揮 出 超 水 準 的 威 力, 遠 遠 拋 離
本來處於優勢的對手。孟子曰: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
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
實在之前的一本書《Outliers》,
Gladwell 提 出 的「 一 萬 小 時 法
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David and Goliath》 還 有 其 他
很多出奇制勝的故事,趣味盎然,
但縱觀全書,作者是想藉眾多例子
道出三個簡單的道理:
一、 有缺陷未必不能成功。
二、 時勢可造英雄。
三、 成功,不只是靠時勢,還需
苦幹。
美國著名大狀 David Boies
Gary Cohn,Goldman Sachs 主席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5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第
一次接觸 LEGO 是 8 歲。印象中,是一大
堆小塊小塊的膠積木,加上一本說明書,
跟著圖示步驟砌起就是。
砌積木,無疑是讓小朋友鍛鍊小肌肉、手眼協調、
建立對空間圖像理解能力,是提升耐性的上佳學
習 過 程。 近 年 美 國 教 育 十 分 重 視 發 展 S.T.E.M.,
所 謂 的 S.T.E.M., 即 是 科 學(Science)、 科 技
(Technology)、 工 程(Engineering) 及 數 學
(Mathematics); 在 美 國 的 高 小, 有 個 叫 First
Lego League(FLL)的組織。每年 FLL 都會設定一個
主題,讓 9 至 16 歲(即小四至高中)的學生自行組
織隊伍,在家長或老師的引導下,運用大會指定的
LEGO 組件及電腦程式,加上自行選擇的配件設計機
械人,以完成主題目標。
FLL 在美國本土及世界各地的合辦機構(香港的合辦單
位為香港青年協會)都有大型比賽,而每區的優勝隊伍
更有機會出席由 FLL 主辦的周年大會,印象中當年在香
港也有看過這個活動的新聞報道。
親
子
思
語
LEGO Heros
說
書
人
華少
職業雲遊四海,但求人生貴而不富,
各安天命。
《David and Goliath》中有如此的一個小節:
當年的納粹德軍,以為向倫敦亂投炸彈
便可以創傷英國人的精神。
殊不知倖存的英國人在超理性計算下,
竟然得出結論,認為炸彈既然沒有殺死自己,
再炸下去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德軍愈投得多炸彈,英國人愈冷靜。
照片中男孩在瓦礫堆中氣定神閒地閱讀《倫敦史》,
可能不是因為英國人特別優秀,
而是德國的戰術有誤,
沒有製造到預期的效果。
《LEGO 英雄傳》在 2014 年 2 月於香港上映。
戰火下的倫敦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71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曾任職金融機構高層。為了下一代,
2011 年毅然舉家移居美國,專注家庭,
閒時在學校圖書館當義工,並研究教育
和兒童發展心理學。
專
欄
作
者
颽思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romHKtoUS
Aimee
最愛的圖書系列之2
even though we are living in a world with rules,
we shouldn’t be afraid of thinking big and being
different, right?
電影裡的意義和符號,實在多得不能盡錄。在一個基
督徒的眼中來看,內裡蘊含了許多宗教意識和道理:
主角 Emmet 只是一個平凡人,一直樂於生活在既定
模式中,他心中的創意,早已在不自覺間被埋沒了。
但只要他憑著一份信念,不怕走出命運的框框,就算
不是大眾心目中的英雄,一樣可以改變世界。
Emmet 跟其他英雄不同之處,是他擁有因經歷規範
生活而培養出來的謙卑。無限的創意和沒有標準的
世界,跟只有規限而無法創新自由的國度,兩個極
端都是行不通的。
學校,是讓孩子學習規範、建立知識基礎的地方,現
今很多父母相當依賴學校向子女傳授知識。然而我相
信,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做、也必須要做的,就是帶
孩子走出規範的世界,鼓勵讓孩子多思考多嘗試多發
揮。只有這樣,孩子方可勇於創作,做與別不同的事。
砌出創意
小朋友都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要把創
作具體執行,不論是藝術或是科學,都
必然先具備一定技術基礎。而基礎的建
立,莫過於給孩子空間和機會,去接觸、
觀察、學習、嘗試。
《The LEGO Ideas Book》不是一本教小
朋友按圖砌 LEGO 的書,而是讓孩子看
看用 LEGO 磚可以自由地組合出甚麼模
型來。書中也提及很多玩 LEGO 的技巧,
由 計 劃(Planning) 到 分 類(Sorting)
到建設(Building),是一本適合父母跟
孩子一起讀的 LEGO 入門書。
孩子們由構想到建設同演示都必須分工合作,建立團隊精神。
在競爭極之激烈的維珍尼亞州 Fairfax 郡,LEGO
更是一股潮流,就連公立圖書館,也會舉辦活動讓
小朋友一起交流切磋。女兒 Aimee 由小二開始,
就在學校的推介下認識及參加了 Junior First Lego
League。Junior First Lego League 是 First Lego
League 的預備版,小二及小三的學生可自組參加。
相同之處是圍繞同一主題,由孩子自行資料搜集、
設計、組裝、演示及解釋其作品;不同之處是沒有
正式比賽,所用的 LEGO 組件亦是相對簡單的摩打、
齒輪、滑輪等。
LEGO 機械人比賽 讓孩子發揮創意
First Lego League 不似一般砌積木,沒有任何標準
步驟,要求小朋友自行發揮。當然,小朋友必須對
LEGO 積木的組合有一定基礎,懂得簡單機械(simple
machines)如齒輪、槓桿的運作,自己一手一腳把構
想組織起來。
兩年多以來,Aimee 和另外三個小女孩組成的 LEGO
小組,每星期聚會一次,我們幾位媽媽充當指導
(coach),引導孩子一步一步達成目標。我們一起
參觀展覽做資料搜集,從女兒們天馬行空的發表自己
的構想,然後她們合作一起用 LEGO 砌出模型,經歷
多次失敗、氣餒、嘗試,到終於成功做出她們心中構
想的一刻,她們臉上展露出那份成功的喜悅,相比只
跟著說明書按指定動作得到標準模型,可說是完全不
同層次的學習歷程。
Aimee 是個內斂的孩子,當我看到她在芸芸照片中,
選擇了她們 LEGO 小組一張四位成員面露喜悅之色的
照片作為她 Facebook 大頭照,我就知道,那一份成
功感,對她的意義有多大。
規範與創意 兩者缺一不可
最近LEGO電影上映,兩個寶貝孩子早就嚷著要去看;
看罷電影,感覺喜出望外。在小兒子的眼中,這套電
影是色彩繽紛的 LEGO 英雄大戰壞蛋,是小人物成為
大英雄的故事。而 Aimee 看完電影後跟我說:Mom,
每年 First Lego League 都會訂立主題,讓孩子發揮創
意,用 LEGO 為問題建議解決方案。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91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創藝童樂樂」為在學兒童提供「其他學習經歷」(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s),從學習、欣賞、體驗及實踐等多
方面,推動兒童的全人發展。是項計劃邀請本地藝術工
作者走訪多間小學,透過分享和學習讓小學生了解表演
藝術,並派發新地贊助的藝術導賞小冊子,讓較少機會
接觸文化藝術的兒童,初步認識藝術。
開拓兒童視野 學生表演盡顯天份
該計劃更特別安排部分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兒童,參與音
樂或舞蹈工作坊,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嘗試創作,學習
以藝術表現自我,新地亦送贈樂器及舞衣以示鼓勵。「創
藝童樂樂」更於二月底在天際 100 香港觀景台舉行最後
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第三排左一)及香港藝術節協會主席夏佳理(第三排右一),與參加「創
藝童樂樂」學生表演的兒童,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圖中的小一至小六學生分別表演牧童笛及舞蹈。
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第三排左一)及香港藝術節協會主席夏佳理(第三排右一),與參加「創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第三排左一)及香港藝術節協會主席夏佳理(第三排右一),與參加「創
藝童樂樂」學生表演的兒童,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圖中的小一至小六學生分別表演牧童笛及舞蹈。
階段的學生展演,讓參與計劃的小學生向逾百名嘉賓及
家長展示學習成果,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及香
港藝術節協會主席夏佳理亦出席為表演兒童打氣。參與
展演的兒童在舞台上展現出自信的笑容,精采的表演獲
在場的嘉賓及家長一致讚賞。
助兒童譜成長樂章 感受多元藝術文化
郭炳江表示:「我很高興『創藝童樂樂』可讓一班來自
不同背景的兒童,親身感受多元藝術文化。藝術是兒童
豐富生活、平衡身心的最好活動之一,希望他們能夠從
不同藝術體驗和學習中,發掘興趣和潛能,得到課堂以
外的全面發展,最終在成長路上達至全人發展。」
新鴻基地產(新地)一向積極為本港兒童及青少年提供發揮潛能、拓展視野的機會,今年再度與香港藝術節
合作,透過 2014「創藝童樂樂」的一系列活動,包括巡迴藝術教育講座、音樂及舞蹈工作坊,欣賞香港藝
術節的世界級樂團及舞蹈演出等,讓來自舊區或基層家庭的兒童體驗多元藝術文化,啟發他們的創意思維。
該計劃自去年第一屆推行至今,受惠小學生逾 3,500 名。
以心建家 多方位回饋社會
新地在用心發展優質物業之餘,更透過推動閱讀及全人發展、
宣揚健康及可持續生活,以及關懷弱勢社群,積極履行社會責
任,並動員集團員工服務社會,為社區創造長遠價值。
嶄新平台推廣閱讀
兒童及青年是社會未來的棟樑,新地深明推動全人發展的重
要,故透過贊助及支持不同項目,培育年輕一代全面發展。除
「創藝童樂樂」外,新地多年來積極舉辦不同活動,對推廣閱
讀不遺餘力。
去年成立的「新閱會」獲得不少政商界、藝術及學術界名人支
持,透過每月活動、免費贈送之導讀雜誌《閱刊》及《悅閱》
等,讓更多人細味書本的樂趣,培養輕鬆、愉悅的閱讀習慣。
為推動閱讀,新地更連續多年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資
助基層兒童參與書展活動、推出探討香港人閱讀風氣的「新地
喜『閱』指數」,以及公開講座等。
鼓勵年輕一代作全面發展
新地亦與本地大專院校及團體合作,包括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
「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將諾貝爾獎得
獎學人的宏觀思維和經驗帶來香港,亦與突破機構合辦「師徒
創路學堂」協助年輕人探索前路。「新界西精英學生培訓計劃」
則旨在助中小學校改善教學設備、推行多元教學模式,亦設有香
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獎學金為培育優秀人才盡一分力。
好
書
推
介
《100 Ideas that Changed Art》
(中譯:改變藝術的 100 個觀念)
《L'Art Pour Comprendre Le Monde》
(中譯:藝術有什麼用? ─ 認識藝術的第一堂課)
作者:Michael Bird
麥可柏德
譯者:吳莉君
出版:臉譜出版社
作者: Véronique Antoine-Andersen
維荷尼克 • 安端安德森
譯者: 賴慧芸
出版: 先覺出版社
「創藝童樂樂」四部曲
第一章 : 藝術講座
第二章
工作坊:舞蹈及音樂工作坊
第三章:觀賞演出
第四章:展演
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右一)細心欣賞兒童的即場示
範,更大讚他們充滿音樂天份。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12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12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新上榜 • 必讀選新上榜 • 必讀選男
人
的
浪
漫
職業是軍人和作家,也被譽為
20 世 紀 最 偉 大 的 旅 行 作 家。
1933 年,徒步由荷蘭走到土耳
其君士坦丁堡。二戰時,曾參
加英軍在南歐作戰,並獲頒授
勳銜。戰後,繼續遊歷並將見
聞 寫 成 書。2011 年 於 英 國 逝
世,臨終前一晚,堅持在餐桌
前端正地吃完最後的晚餐。
作者
Patrick Leigh Fermor
現代游俠
Patrick Leigh Fermor
1
933 年 12 月, 被 譽 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旅行作家,18
歲 的 Patrick Leigh Fermor
由荷蘭出發,徒步走到土耳其的君
士坦丁堡。整個歷程花了 1 年 22
天。他曾經堅持叫那個地方做君士
坦丁堡而不叫伊斯坦堡,想必是出
於對大英帝國情懷的一份忠心。
話說當年出發之前,Leigh Fermor
是 貴 族 學 校 King’s School 的 學
生,一次被校方見到他與一位雜
貨店東主的女兒在公眾地方手牽
手, 因 而 被 逐 出 校, 履 歷 上 寫
下 的 評 話 是: 既 有 涵 養 但 又 莽
撞 的 危 險 混 合 體(a dangerous
mixture of sophistication and
recklessness)。
40 年之後,將屆耳順之年,他出
版了這段旅程的回憶錄第一部曲
《A Time of Gifts》;其時,他已
經是一個享負盛名的作家。9 年之
後,他出版了第二部曲《Between
the Woods and the Water》。
等待超過四分一世紀,第三部曲
一 直 未 能 成 稿。2011 年,Leigh
Fermor 以 96 歲 高 齡 離 世; 傳 記
作家 Artemis Cooper 和旅行作家
Colin Thubron, 合 力 整 理 Leigh
Fermor的手稿和筆記,將遺作《The
Broken Road》編輯成刊。
我向來對經年累月沉澱而成的作品
有偏好,也對後維多利亞時代的人
和事有份莫名其妙的好奇,不過
Leigh Fermor 最令我著迷之處,是
他既是一名作家,也是一位有功勛
在身的軍人。
當年 20 歲不到的 Leigh Fermor,
旅途的最後一站是希臘,他留了
下來,為馬其頓的保皇軍對抗共
和軍。這場戰役之後,他在雅典
結 識 了 羅 馬 尼 亞 裔 貴 族 Balasha
Cantacuzène 公 主。 兩 人 墜 入 愛
河,在鎮外的一個水磨坊住了下
來;女的作畫,男的寫書,一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二戰時,Leigh Fermor 加入了英軍
的愛爾蘭衞隊,並回到希臘服役,
協助當地人武裝抗爭納粹德軍;有
兩年時間,他裝扮成牧民在山區
抗戰。戰事尾聲,Leigh Fermor 和
Stanley Moss 兩人綁架了當地的納
粹德軍指揮官 Heinrich Kreipe,在
希臘的克里島今天仍然有關於這件
事的紀念碑。
戰 後,Leigh Fermor 繼 續 遊 歷。
1950 年, 他 將 加 勒 比 海 島 國 的
所 見 所 聞, 寫 成《The Traveller’s
Tree》,大獲好評,並啟發了他的
好友 Ian Fleming 寫成占士邦小說
《Live and Let Die》。
後維多利亞時代的知識分子,像
Leigh Fermor, 一 方 面 承 襲 了 貴
族的傳統和風氣,執著榮耀感,
但同時游弋於新的世界,階級變
得平坦,世界變得更大。時代的
轉角處,往往是文化蛻變最熱鬧
的日子;我們這一代人要承先啟
後,不得不了解 20 世紀精采的上
半葉。
1965 年,Leigh Fermor 重 遇 失
散 多 年 的 Cantacuzène 公 主。
原來當年他們兩人因戰亂分開,
Cantacuzène 公 主 在 避 禍 時 沒 有
帶走甚麼,幾十年來卻留下了情
人 的 手 記。 到 1977 年, 他 才 寫
成《A Time of Gifts》,記載當年
旅程在歐陸經歷了納粹德國的冒
起;1986 年 出 版《Between the
Woods and the Water》,旅程才
完成了三分之二。
剛 出 版 的 遺 作《The Broken
Road》,憶述旅程最後三分一預
視了蘇維埃的鐵蹄、南歐的分裂,
以至種族仇恨的見聞。其時 20 歲
不到的 Leigh Fermor,處處都是羅
曼蒂克的經歷,但在一個半隻腳踏
進了天堂的老人筆下,卻再見到歷
史洪流的波瀾壯闊。
對 比 之 前 兩 部 回 憶 錄,《The
Broken Road》少了拘束,多了自
在,更接近 Leigh Fermor 的真我。
瀟灑,是做一個真男人的唯一條
件。無錯,男人的浪漫,就是自在
地以文字道出豪邁的少年輕狂。
利世民
《閱刊》 社長。文史哲經管無一不好,尤好以經解經。
相信人生在世,除了參悟客觀世界的知識,還要洞悉
主觀的世界,尋找意義。
說
書
人
《型銷》是徐緣的第一本個人作品。作
者以幽默輕鬆的筆觸,分享世界各地超
過 200 個過癮啜核的廣告案例,以及
生活中有趣的營銷啟示,讓大眾體會一
流營銷背後的「型」與「美」。這 一
部介紹新奇點子的營銷書籍,固然要
帶點新穎元素,為此特別邀請了專業
Augmented Reality (AR) 科技公司 Simbo
Intech 幫忙,為《型銷》一書製作專屬
Android App「型銷 AR」,讓讀者親身
體會 AR 科技應用在廣告印刷品上的不
平凡,而《型銷》順理成章成為「華文
世界首本應用 AR 技術的營銷專書」。
傳統營養學教我們要避免吃蛋黃、紅
肉,多吃五穀雜糧,以防止身體吸收
太多膽固醇。此書卻指出這些概念很
可能是食品公司的廣告宣傳手法,令
我們選擇人工食物,結果是現代人出
現很多都市病。作者帶我們看看,幾
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究竟選擇甚麼食物,
加上現代科學的經驗,建議我們應該
吃「真正的食物」。
《型銷》徐緣
《Eat the Yolks》
Liz Wolfe
年輕的 Patrick Leigh Fermor 與 Balasha Cantacuzène 是一對璧人。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32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本刊將舉辦讀書會,說書人與愛書的你討論交流。
《閱刊》說書人沙龍
有興趣參加的朋友,請上我們的 Facebook 專頁登記。
《閱刊》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日期:2014 年 4 月 26 日
時間:3pm - 5pm
地點:北角渣華道 8 號威邦商業中心 1008 室
閱
刊
短
篇
如閣下有好書介紹,請與其他讀者分享,題材字數不限。
來稿一經刊登,本報將付上豐厚酬金。
稿件請投至 info@readmonthly.com。
來稿者請註明文題、筆名、個人資料及作者簡介。
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
據說,上面的六隻字,是世界上最短篇的小說。
「是誰賣這雙小鞋?鞋子的小主人怎麼了?」
世上最好的小說作家,是讀者。
留白,才是最高層次的創作。
《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
作者 : Amanda Ripley
好書推介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52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52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性
情
中
人
作者
Rhonda Byrne
是澳洲電視工作者,有一年不幸經
歷人生低潮,無意中從華勤斯 • 華
特斯(Wallace D. Wattles)的《The
Science of Getting Rich》(致富經
典)獲得啟發,家庭和事業中的困
難一一克服。其後她開始鑽研古今
各經典及歷史名人的傳記,發現原
來他們也理解這個生命的重大秘
密,於是寫成《The Secret》、《The
Power》、《The Magic》以及《The
Hero》四本書。
心想事成
四部必讀書
還
記 得, 開 始 接 觸 New
Thought Movement 的
書 是 三 年 前 的 事。New
Thought Movement 的核心總共有
四點:一、構建想像力;二、釋放
良好感覺;三、定立理想;四、精
神態度。前後練習了三年,筆者至
第二年才掌握了要訣──感恩。
Rhonda Byrne 的《The Secret》、
《The Power》、《The Magic》
以及《The Hero》,指出了心想事
成的生命法則,讓你成為自己心中
的英雄。《The Secret》談及人與
宇宙的關係;《The Power》舉出
方法讓你意識自己的力量;《The
Magic》讓你運用魔法得到心中所
想;而《The Hero》指出成為英雄
的方法。「感恩」這兩個字,足以
為 Rhonda Byrne 的四本書作總結。
寫這篇文前,筆者作了一個小測試
──凡事感恩。為把書中理論貫徹
實行,筆者每天一有空閒時間就會
感恩,在這兩個星期,我發現平時
毫不起眼的事物也能找到它的好處
優點,感覺的確好奇妙。
愛的吸引力法則
Rhonda Byrne 的招牌,是「吸引
力法則」,也就是愛。每個人,就
像一部發射塔,接收器 24 小時在
運轉。先談感覺,感覺就是你所感
“I am enough of an artist to draw freely
upon my imagination.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Knowledge is
limited. Imagination encircles the world.”
受的情緒,常見的正面感覺有愛、
感恩、喜悅、熱誠和希望等;負面
的感覺則包括仇恨、失望、恐懼、
擔憂等。
要有快樂的人生,首先要不斷輸出
正面的感覺,而因為正面和負面的
感覺不能同時存在,正面的感覺最
終會慢慢取代負面的感覺。舉例來
說,對於一個漠不關心身邊事物的
人來說,他只是缺乏愛;若他不斷
付出愛,他就會感受到喜悅、和諧
及豐足等情緒。
Rhonda Byrne 指出,接收和付出
是成正比的,感覺是一切動力的燃
料,當一個人充滿愛心,自然會感
到喜悅。同時,你付出了甚麼樣的
感覺,就得到相關的事物,繼而得
到相關事物的結果。
透過想像達成心願
現代人往往忽略了想像力的作用。
Rhonda Byrne 指出,宇宙間是無
盡地豐足,只要你心中渴求,內心
的渴望就會成真。方法首先是把理
想中想得到的環境(人際關係、理
想生活、財富等)釐清,然後用愛
心注入情感、感受想像中的環境如
何令你更快樂,最後這種愛的力量
會無形間帶給你期望的事物。
感恩的力量
「凡有感恩的,還要加給他,叫他
有餘;凡沒有感恩的,連他所有的,
也要奪去。」這是 Byrne 在《The
Magic》中所寫的。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與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的原理一樣,事情的好壞,
往往取決於自己的看法。感恩的目
的,就是為自己擁有的作出感謝;
感謝後他又能獲得更多。感恩能夠
令一個人意識自己的力量,並建立
起自信,全因感恩能把注意力集中
在「獲得」身上。
心想事成的法則
筆者的功夫近年開始到家,開始能
夠掌握自己的想像、思想和感覺,
每天收放自如。每一天很如意,沒
有煩惱,只有喜樂。我發現已經掌
握人生的生命秘密,再也不會設限
給自己。
現實世界,從來是內心世界的反
映。只要內在世界感到豐足和力
量,則會呈現在現實世界上。成為
自己心中所想的英雄吧。我內心的
英雄,是亞當斯密,我想成為一個
道德倫理學家,想寫一本現代版的
道德情操論。
戴雲露
鍾情亞當斯密,
著重情感互通,心靈交流,
夢想成為道德倫理學家。
說
書
人
–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The Hero》
《The Secret》
《The Power》
《The Magic》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72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72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企
管
人
語
作者
Alex Ferguson
費格遜
管理之道
近
代最廣為大眾認識而又
忽略的人事管理案例,曼
聯的前領隊費格遜可說
是其中之一。
費格遜帶領的球員,很多都是腰纏
萬貫的球場英雄及萬人迷,也是地
球上最難管理的一群;有向球迷起
飛腳的法國國家隊隊長簡東拿,也
有曾經只顧與辣妹拍拖及拍廣告的
碧咸,又或者在青春期只會扮靚及
充滿個人主意的 C 朗拿度。
不同的年代都有很多不同足球天才
誕生,為甚麼他們都稍縱即逝?
費格遜的成功,不只在發掘天才球
星,而是其全面的人事管理策略。
在自傳中他提出,球星們一瞬即逝
的問題是出於他們所屬球會的領隊
太短視,追求以天才球員為重心的
即食戰術。在球員正值「當打」時,
球會便耗盡他們的精神及體力,卻
無法協助球員們建立真正的人生價
值觀,使他們不是受盡傷患困擾,
就是沉溺花天酒地而提早結束球
員生命。費格遜在書中慨歎,無法
親手拯救加斯居尼及奧雲的足球生
涯,是其執教以來的兩大遺憾。
費格遜的用人哲學與速食領隊們剛
剛相反,會先考慮球隊及球員雙方
的長遠雙贏回報作用人準則,並不
急於建立短時間的成功,選擇球員
時亦不看重球員的名氣,只根據球
隊發展需要作用人首要條件。
訓練球員時,費格遜非常強調灌輸
正確的比賽態度,最後才針對球員
的個人技術及所長作培訓。所以由
他親手培訓的足球巨星們,球員生
涯遠比同期的天才球星長,如碧咸
及 C 朗拿度等。
雖說現代足球是速食及金錢主導的
遊戲,但只有建立長久的球隊和球
員關係,才能為球會建立正面的品
牌形象和長遠收入貢獻。曼聯每年
都能位處世界最賺錢球會的首三位,
正好說明費格遜管理哲學的成功。
像費格遜般,將機構發展和人的發
展連成一線的人事管理,才是王
道。畢竟要成就大事不能單靠個人
力量,只有知人善用才可達成目
標;管理人要審視公司長遠發展,
根據目標再設計團隊安排。由理想
到目標,中間那條路,其實就是由
你我身邊的人去鋪成。
There’s an art to not exposing the
weaknesses of your team, which is
always your first priority.
無論如何,永遠不要讓團隊露餡。
The one thing I could never allow
was loss of control, because
control was my only saviour.
我不能接受失控,因為自控是我
的救贖。
I had to go and look for
someone to talk to; enter their space.
In management you have to face
that isolation.
管理層無法避免面對那份孤獨,
所以我要去找人傾訴,進入別人的世界。
If you expect a player to go through a season
without infringing the laws of game, you’re asking
for miracles.
期待球員能在整個球季不犯規,那跟期朌奇蹟
不無兩樣。
誰要看
• 管理人
• 曼聯迷
為何要看
• 如何建立和管理新團隊
• 如何在大企業生存及上位
不同盃賽冠軍
(曼聯)
38項
英格蘭超級足球
聯賽冠軍
13次
緩桓
遊走新舊媒體之間的大企業小高層,鄙視只用財
富肯定成就,但積極累積財富的偽中產。
說
書
人
歐洲聯賽
冠軍盃
2次
帶領同一球會超
過 26 年 7 個月
(曼聯,球會史
上最長)
26年
要成功總需要得到公司元老支持,旁為曼聯第
一代名宿卜比 •
查爾頓(Bobby Charlton)。
費SIR
威水史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92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92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新上榜 • 必讀選新上榜 • 必讀選
說
到古怪案件,「Liebeck v.
McDonald's Restaurants
(1994)」(有婦人自己
倒翻熱咖啡燙傷,涉事快餐店被
判賠近 300 萬美元)、「Pearson
v. Chung(2007)」( 洗 衣 店 遺
失客人褲子,被索償逾 6,000 萬
美元)這些名案深入民心,但其意
義往往只限於龐大的賠償金額。
這 本《Weird Cases: Comic and
Bizarre Cases from Courtrooms
Around the World》著重於案件情
節,以幽默的筆觸、簡短的篇幅和
我
們
都
是
說
書
人
興詞構訟
東西大不同
易於理解的文字,勾畫出一個意想
之外的法律世界:
一,有兒子在過去兩年半不停收到
母親電話(最多一天 49 次),
弄得神經緊張,控告母親纏擾。
二,有公司解僱三位非吸煙人士,
改聘吸煙者取而代之,因此被
控告不合理解僱。公司總裁的
理由是︰「非吸煙者總是投訴
其他人吸煙。我不喜歡他們老
發牢騷。」「他們傾向在社交
四斗米士
70 億分之一,好讀書,餘無足道。
說
書
人
作者
Gary Slapper
法律專欄作家,紐約大學教授。著
有多本關於法律書籍,散文則見於
Times online 專欄。
活動中遠離煙民,對團隊精神
毫無建樹。」
三,有愛護動物團體要求法庭將一
頭 黑 猩 猩 判 定 為 法 人(legal
person),因為黑猩猩與人類
的 DNA 有 99.4% 是一樣的。
這些連西方人也嘖嘖稱奇的「奇
案」,在華人看來就更覺新奇。中
國人從不以訴訟為榮,史書稱頌賢
能的地方官時,每視「斷獄大減」、
「軍吏斂跡,無訟獄」、「自是無
訴者」為政績之一,而社會亦崇尚
息訟息爭,鄙薄導人爭訟之徒。根
據宋律,開班傳授撰寫辭訟文書的
懲罰是「杖一百」,而宋人黃震說
得更明白︰「訟乃破家滅身之本,
骨肉變為冤讎,鄰里化為仇敵,貽
禍無窮,雖勝亦負,不祥莫大焉。
但世俗惑於一時血氣之忿,苦不自
覺耳。」
與中國人的取態相比,在本書現
身的芸芸眾生就正好位處另一極
端, 大 開 我 們 眼 界。 作 者 Gary
Slapper 開宗明義說︰
法庭是個上演鬧劇的地方。有些事
荒謬透頂,連電視劇監製也不會用
作橋段,可是法庭就要通過平靜的
討論,在無數法律條文限制下為之
作出合理的結論。
除了荒謬透頂的案件,作者也沒有放
過其他法庭中人的「懿言嘉行」 :
一,許多人為求豁免出任陪審員,
可以編造出無數天馬行空的理
由,其中一個如下︰「我是專
業的通靈者;在審訊之先,我
已經知道誰有罪。」
二,有法官退休在即,清理文件
時竟發現一宗案件雖然積壓多
年,自己卻仍未裁決,因為法
官辦公室、辯方律師和控方律
師都忘記了跟進。
三,有陪審團退庭商議後,認為被
告無罪。法官隨即要求他們再
次認真考慮,「務求結論與案
情更接近」,因為被告在此之
前已被處決。
一邊是 Gary Slapper 編集的荒誕
故事,另一邊是儒家「無訟」思
想,兩相權衡,不免就要慶幸東風
沒有壓倒西風,倒令世界變得更有
趣了。
《Go: A Kidd's Guide to Graphic
Design》實際上是一本小朋友書,書中
講解設計的元素:形狀、線條、顏色、
大小、字型等,還有如何利用它們的特
性創作。Chip 將設計這一門高深的學
問,顯淺地解釋給小朋友認識,可見他
的功力之深。除了小朋友,在設計行業
的朋友也可參考一下。
讀心術、記憶記錄、心靈感應、思想控
制等不再是科幻小說的超能力,而是已
經存在世上的科學成果。作者帶領讀者
探索世上最先進的實驗室,了解他們利
用神經科學和物理學,研究結構極度複
雜的大腦,所得出的最新成果。將來人
類只需要一粒藥丸,就可以變得更聰
明,又或者植入記憶晶片,再用心靈控
制機械人發號司令。
《Go: A Kidd's Guide to
Graphic Design》
Chip Kidd
《The Future of the Mind: The
Scientific Quest to Understand,
Enhance, and Empower the Mind》
Michio Kaku
麥當勞咖啡杯的警告字句,源自燙傷人所致的二千萬港元訴訟。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13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13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新上榜 • 必讀選新上榜 • 必讀選
遊
高雄逛誠品,瞥見《侯吉諒
書法講堂(一)筆法與漢字
結構分析》這本書,令久未
買實體書的筆者毫不猶豫買下來。
那些年,一名中四理科學生就是
要學書法,他的老師開口不是說
要「臨」這個帖或「摹」那位名
家的字,反而先教授如何「讀」
我
們
都
是
說
書
人
一代宗師
書法 —— 先從結構入手,筆法為
次,多看字帖,甚至店舖招牌上
的字也要留心。講到結構,又引
導用力學的角度看筆畫的佈局。
人文導入數理,又或藝術中見科
學,也許是耶穌會的教育特色。
侯吉諒此書的驚人之處,正是將這
種賞析方法解釋得詳盡。雖然到最
「所有字的結構在他(歐陽詢)心裡已經有了特
定的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書法之美』之所以發
生的原因。」
台灣文學書畫家侯吉諒
梁鑑倫
數理底,電訊業,人文心。深信科技再進步、
經濟再繁榮,沒有人的故事和感情,一切皆
徒然,因此好研掌故軼事,喜見文化承傳。
說
書
人
作者
侯吉諒
台灣嘉義人;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
畢業。師承江兆申先生。曾獲三次
「時報文學獎」、「國軍文藝金像
獎」、空軍「藍天美展」書法獎、全
國優秀青年詩人獎、1997 年年度
詩人獎等。兼擅現代文學、書畫篆
刻創作,並長期致力筆墨、紙張的
材料研究,以及書法教學。在台灣、
日本、美國舉行多次個展,已出版
詩集《交響詩》等 7 本;散文集《神
來之筆》等 16 本;畫冊《畫品與
紙品》、《台灣山林行旅》等 7 本。
為推廣書法教育不遺餘力,以數學、
幾何、物理、力學解構書法觀念及
技巧,並將書寫秘技公開於《如何
寫書法》,期望讓更多喜愛書法的
人建立正確的基本概念,進而享受
寫書法的樂趣。
後仍然跑不掉傳統書法之道,開
口就說沒有十年八載不會有成就,
他自己則有三十年教書法的資歷,
有點像王家衛《一代宗師》提及
葉問之類的大師,一生可能只習
一套武功,但每一招半式的苦練
時間都是以「年」甚 至「十年」
來做單位。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和一個人相
處、在一家機構工作、持一個身份或
做一件事超過十年,已代表這在幾十
年人生裡很重要。究竟是在一段關係
裡、一個人的生命裡、一家公司的業
績還是一個休閒活動留下甚麼影響、
功績或痕跡,還是倒過頭來那些人和
事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的學習
機會也可能只有一次,這是我的
經驗,我也因此這樣要求自己和
我的學生。」侯吉諒如是說。而
當年教理科生書法的那位老師,
大學時期已經不識時務,為求真,
畢業論文就是論證「時間」一詞
毋須硬性正音為「時奸」,分明
不給當紅教授面子,升碩士班?
真是想也別想。
大學畢業後回母校任教中國文史,
一晃眼就三十年。他沒有補習天王
的名氣,但詩詞、書法和棋藝的造
詣甚高,只是沒有給包裝好一點來
借殼上市。除了教學,他課餘也致
力保存和推廣詩詞,包括暑期辦
講座(非聯校故此沒有女生的活
動),也協助將一位九十餘歲旅美
老詩人的佳作編集成書,留傳後
世。對詩文和書藝的堅持和熱忱,
就是他的本質。
葉問既為一代宗師,但他也沒有豐
功偉績,名氣是後來從弟子李小龍
而來,這個世界直到那個時候才知
道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用大半生
時間忠於自己的良知、才華和職分
來行事,已經是一種成就。
Ben Horowitz 在書中分享自己的創業心
得,指出創業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從
開始、營運、管理、買賣,逐一道出自
己的經驗。Ben 結合實際和理論的營運
智慧解決公司的難題,在大學應該找不
到。有心創業的朋友,要知道創業基金
老闆的想法?這本書值得參考。
最近興起一陣華爾街風:電影有《The
Wolf of Wall Street》,講老狼玩財技;
而《Young Money》就是作者在八年金
融海嘯後,用三年時間記錄八個初出茅
廬的新人(入行主要是為了要還清讀大
學欠下的學費債),在華爾街打滾的
心路歷程。有意入行投資銀行界的大學
生,不妨參考。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Building a Business When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
Ben Horowitz
《Young Money: Inside the Hidden
World of Wall Street's Post-Crash
Recruits》
Kevin Roose
葉問與李小龍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33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33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
讀
crossover
藝術界的
貧富懸殊
有無本事踢職業足球,18 歲前已經約略知道了,
但同樣情況並不適用於藝術系學生。
作者
Hans Abbing
畫家、攝影師暨經濟學家,現以
經濟學家的身份任教於 Erasmus
University 的歷史與藝術學院。
上
期介紹 Norman Lebrecht
的《誰殺了古典音樂》,
講政府資助如何扭曲市
場,令經理人公司及大牌明星有機
可乘,損人自肥,最後扼殺了古典
音樂的生存空間。今期繼續,介紹
《為甚麼藝術家那麼窮》;作者
Hans Abbing 認 為, 政 府 資 助 藝
術,原意是好,結果適得其反,令
藝術家更難謀生,最後淪為無法脫
離救濟行列的貧民。
Abbing 是荷蘭人,身兼兩職,一
為視覺藝術家,行內頗有名堂,另
一職竟然是教經濟!夠矛盾吧!藝
術家是感性的,講心不講金;經濟
學家相反,no money no talk,根
本是兩個世界的人。難得 Abbing
頭腦清晰,又充滿好奇心:「點解
十個藝術家,九個係窮鬼?」而經
濟學的訓練令他知道,答案離不開
「供過於求,價格下降,反之亦然」
這條千古不變的需求定律。
Abbing 在書中一人分飾兩角,先
從藝術家的身份出發,提出老掉牙
的立場,例如「藝術是神聖不可侵
犯」、「藝術家都是無私奉獻」、
「藝術創作應該不惜工本」、「政
府有責任資助藝術」云云。但轉個
頭,Abbing 又化身為經濟學家,
嚴謹推論,旁徵博引,把上述立場
全部推翻。如此 crossover 式對話,
是此書最大的賣點。
為甚麼藝術家那麼窮?不一定,回
顧歷史,藝術家也有過風光歲月,
那是 19 世紀以前的事了。因為當
年有行會(guilds),類似今日的
「卡特爾」,嚴控入行門檻,有時
還負責定價,保障藝術家的收入。
例如法國,皇家學院(Académie
Royale)一直是壟斷企業,強制所
有畫家加入,同時規範「畫風」,
由專人教授。到 19 世紀末,藝術
界吹起了一股不羈的風,藝術家不
願再受行會約束,喜歡特立獨行,
入行人數直線上升。藝術界一向是
「贏家通吃」,一旦開放市場,競
爭更加激烈,除非天賦異稟,平庸
之輩根本難以生存。
藝術創作一如釀酒,
時間愈長愈香醇。
為 甚 麼 是 贏 家 通 吃? Abbing 解
釋,藝術鑑賞牽涉高昂的訊息費
用,一般人未必應付得來,所以大
眾的注意力永遠只會集中於少數的
名家大師,一來省時便利,二來朋
友之間也較易有共同話題。
理論上,市場會自我調節,適者生
存,供求好快會回復平衡,但實情
不然。雖然大家都知道,藝術創
作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但前仆後
繼者依然多的是。何解? Abbing
再次從訊息費用的角度解釋:「有
無本事踢職業足球,18 歲前已經
約略知道了,但同樣情況並不適
用於藝術系學生,他們對自己的
能力所知太少,容易高估自己,
甚至盲目樂觀。」事實上,藝術
創作一如釀酒,時間愈長愈香醇,
所以藝術界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
萬事起頭難,搞藝術尤甚,但這
個「起頭難」,不但沒有嚇怕後
來者,反而加深了「艱險我奮進,
困乏我多情」的迷思。
不過,市場始終是市場,即使訊息
傳遞有誤,自我調節依然發揮作
用。假設政府沒有補貼,藝術家自
負盈虧,抱負再大也要吃飯,或兼
職或轉行,現實的考慮某程度上也
限制了供應。
好可惜,市場僅餘的這個調節功
能,也被好心做壞事的政府破壞。
例 如 荷 蘭 在 1949 年 起, 為 視覺
藝術家度身訂做了一項補貼計劃
── RKB,但凡收入低過某一標準
的藝術家,可以把作品賣給政府,
再由後者借給有興趣的市民裝飾家
居。難得政府豪爽,替藝術家封
了蝕本門,結果可想而知。據統
計, 參 與 RKB 的 人 數 由 1960 年
的 200 餘 人, 增 加 至 1983 年 的
3,780 人,而報讀藝術系的學生,
跟同期的職訓學校入學率比較,高
出六成以上!
藝術鑑賞一向是小眾喜好,就算政
府大開水喉,小眾依然是小眾,需
求不會有大變,但供應不斷增加,
後果只有一個:頂爛市!當然,名
家大師可以繼續「吊高來賣」,反
觀那些初出茅廬的,只好割價促
銷。不要忘記,在荷蘭,市民甚至
可以分毫不給,直接問政府借藝術
品,如此一來,還有誰會花錢去市
場買呢?
走筆至此,大家應該明白,藝術家
之所以貧富懸殊,政府絕對責無旁
貸。問題是,窮有甚麼不好?不是
講笑,認真的,藝術界不是有「窮
而後工」的講法嗎?況且,現代
社會物慾橫流,大眾品味愈來愈
cheap,若無政府資助,精緻藝術
恐怕早就被淘汰了。講到尾,社會
不能沒有藝術家,寧濫勿缺!
以前沒有政府資助,
藝術家又不及現在多,
為何反而天才輩出?
Abbing 的回應好精采。首先,他
認同資助的重要性,但過猶不及,
太多資助,卻會令藝術界(尤其表
演藝術)養成奢侈風氣,即所謂
「成本病」。他舉例:「聖桑的歌
劇《參孫與大利拉》在倫敦上演
時,有一隊大型合唱團,成員都穿
上昂貴的絲質戲服。有一次,飾演
大利拉的女主角投訴她的戲服被合
唱團比下去,主辦者於是將所有絲
質戲服放入洗衣機蹧蹋,讓女主角
獨領風騷。」
《Head》, Amedeo Modigliani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Damien Hirst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53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謝毅
書蟲,主修歷史,副修心理,自修經濟,
愛音樂,好軍事;以文會友,自得其樂;
人生無所求,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
說
書
人
至於寧濫勿缺,言下之意是「先做
大個 pool」,只要人夠多,天才就
較容易出現,這是機會率問題,而
政府資助是做大個 pool 的最直接
方法。Abbing 反問:「以前沒有
政府資助,藝術家又不及現在多,
為何反而天才輩出?」
事實上,有別於現代政府,舊時
歐洲的統治者是直接「消費」藝
術,例如教會請畫家為教堂粉飾,
或貴族請音樂家表演娛賓,都是
一買一賣。即使是資助,也有特
定對象,不像今日政府,經常慷
納稅人之慨,推出各類補貼計劃,
任人申請。
綜觀全書,Abbing 客觀論事,不
帶半點主觀的價值判斷,集中分
析資助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以及
有無副作用或後遺症等。Abbing
透過講事實,擺道理,讓大家知
道,縱有良好意願,不得其法也
是枉然。這是經濟規律,任何人
也改變不了。
D
avis Guggenheim 曾經拍製
《An Inconvenient Truth》
將全球暖化加熱,成為全球
話題。
2010年Guggenheim製作了《Waiting
for Superman》。兩年前接受時代
雜誌訪問,他說:「這套片的主題
很簡單,就是家長為孩子尋找好學
校的故事。」
美國公立教育之不濟,舉世聞名。
不過,曾幾何時,美國教育是世界
最好的,也是中產上流的動力。可
是,由 60、70 年代開始,美國的
公立教育開始走樣。
資源投入不夠嗎?原來,當制度
都有問題,怎樣增加資源都沒有
用;將資源投進黑洞,只會令黑
洞的質量更大。過去幾十年來,
美國各級政府花在教育的錢,一
點也不少,開支的增長也高於平
均經濟增長,為甚麼教育的表現
卻偏偏落後?
貧富懸殊和種族問題嗎?在美國,
愈是貧困的社區,愈多有色人種,
學校也愈差。
「小時候,我以為真的有超人。到
了某天,媽媽跟我說,這個世界沒
Waiting for Superman
有超人。我很害怕,我怕沒有人
來拯救我們。」出身於黑人單親
家庭,成長於 60、70 年代紐約市
Bronx 貧民區的 Geoffrey Canada
如是說。
不過到最後,Geoffrey Canada
一樣成功上了大學,更加在哈佛
完成了教育碩士學位。90 年代,
他帶領改革 Harlem Children’s
Zone(HCZ),建立了一個嶄新
的教學模式,針對特別有需要家
庭的兒童,讓他們融入社會,自
力更生。HCZ 的成效得到全美認
同,連聯邦政府也嘗試將模式複
製到其他地區,成為美國教育改
革的藍圖。
教師發揮的機會和空間,是教育
成敗的關鍵。優質的教育跟任何
有價值的服務一樣,當政治取代
經濟,資源和誘因錯配,結果永
遠是供應失衡,有志者不能一展
所長,有需要者得不到服務;可
是當教育也成為了政治籌碼,社
會流動性受阻,最大的不公義,
是貧者愈貧。
《Waiting for Superman》還有其
他為了改變教育而奮鬥故事;背景
雖然在美國,但香港人看到,肯定
有共鳴。
片名:《Waiting for Superman》
導演:Davis Guggenheim
監製:Lesley Chilcott
片長:102 分鐘
藝術鑑賞的訊息費用
Abbing 指出,藝術鑑賞牽涉高昂的訊息費用,這個費用,在
當代藝術尤其驚人,因為太抽象,莫說鑑賞,就連入門都不
知從何入手,例如 Yves Klein 的《Blue Monochrome》(見附
圖),整幅畫都是藍色,沒有其他,大家知道作者想表達甚
麼嗎?
反觀傳統藝術,評論的標準較為客觀,訊息費用也較低,加
上有行會限制供應,藝術家的收入有保障,不像現在,1% 的
藝術家賺了整個市場 99% 的收入,堅尼系數之高,應該破世
界紀錄。
《Blue Monochrome》
同
場
加
映
Read Monthly April Issue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102.11.00 b1-職場與溝通-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科-詹翔霖教授
102.11.00 b1-職場與溝通-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科-詹翔霖教授102.11.00 b1-職場與溝通-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科-詹翔霖教授
102.11.00 b1-職場與溝通-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科-詹翔霖教授翔霖 詹
 
小說選讀報告-西遊記
小說選讀報告-西遊記小說選讀報告-西遊記
小說選讀報告-西遊記lollip0p
 
天策小妖
天策小妖天策小妖
天策小妖lanse413
 
告白警察小幫手
告白警察小幫手告白警察小幫手
告白警察小幫手夢 希
 
104.09.11 工作願景與工作倫理-正修科大-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d1-詹翔霖教授
104.09.11 工作願景與工作倫理-正修科大-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d1-詹翔霖教授104.09.11 工作願景與工作倫理-正修科大-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d1-詹翔霖教授
104.09.11 工作願景與工作倫理-正修科大-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d1-詹翔霖教授文化大學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Jaing Lai
 
職業大搜尋
職業大搜尋職業大搜尋
職業大搜尋戴雨涓
 
20180709讀人俱樂部-為自己而戰:打造你的人生長尾效應
20180709讀人俱樂部-為自己而戰:打造你的人生長尾效應20180709讀人俱樂部-為自己而戰:打造你的人生長尾效應
20180709讀人俱樂部-為自己而戰:打造你的人生長尾效應bookfans
 
103.10.14 職場人生紅樓夢一場-新營就業站-詹翔霖教授
103.10.14 職場人生紅樓夢一場-新營就業站-詹翔霖教授103.10.14 職場人生紅樓夢一場-新營就業站-詹翔霖教授
103.10.14 職場人生紅樓夢一場-新營就業站-詹翔霖教授文化大學
 
穿越gl小说:笑红尘-凤崎舞著
穿越gl小说:笑红尘-凤崎舞著穿越gl小说:笑红尘-凤崎舞著
穿越gl小说:笑红尘-凤崎舞著lanse413
 

What's hot (17)

102.11.00 b1-職場與溝通-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科-詹翔霖教授
102.11.00 b1-職場與溝通-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科-詹翔霖教授102.11.00 b1-職場與溝通-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科-詹翔霖教授
102.11.00 b1-職場與溝通-大仁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科-詹翔霖教授
 
Read Monthly August Issue
Read Monthly August IssueRead Monthly August Issue
Read Monthly August Issue
 
小說選讀報告-西遊記
小說選讀報告-西遊記小說選讀報告-西遊記
小說選讀報告-西遊記
 
情緣聊齋
情緣聊齋情緣聊齋
情緣聊齋
 
天策小妖
天策小妖天策小妖
天策小妖
 
告白警察小幫手
告白警察小幫手告白警察小幫手
告白警察小幫手
 
104.09.11 工作願景與工作倫理-正修科大-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d1-詹翔霖教授
104.09.11 工作願景與工作倫理-正修科大-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d1-詹翔霖教授104.09.11 工作願景與工作倫理-正修科大-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d1-詹翔霖教授
104.09.11 工作願景與工作倫理-正修科大-時尚生活創意設計系-d1-詹翔霖教授
 
1010
10101010
1010
 
校園類
校園類校園類
校園類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職業大搜尋
職業大搜尋職業大搜尋
職業大搜尋
 
Read Monthly July Issue
Read Monthly July IssueRead Monthly July Issue
Read Monthly July Issue
 
20180709讀人俱樂部-為自己而戰:打造你的人生長尾效應
20180709讀人俱樂部-為自己而戰:打造你的人生長尾效應20180709讀人俱樂部-為自己而戰:打造你的人生長尾效應
20180709讀人俱樂部-為自己而戰:打造你的人生長尾效應
 
103.10.14 職場人生紅樓夢一場-新營就業站-詹翔霖教授
103.10.14 職場人生紅樓夢一場-新營就業站-詹翔霖教授103.10.14 職場人生紅樓夢一場-新營就業站-詹翔霖教授
103.10.14 職場人生紅樓夢一場-新營就業站-詹翔霖教授
 
穿越gl小说:笑红尘-凤崎舞著
穿越gl小说:笑红尘-凤崎舞著穿越gl小说:笑红尘-凤崎舞著
穿越gl小说:笑红尘-凤崎舞著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Read Monthly November, 2014 Issue
 
Kg
KgKg
Kg
 

More from 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11)

Read Monthly July, 2015 Issue 19
Read Monthly July, 2015 Issue 19Read Monthly July, 2015 Issue 19
Read Monthly July, 2015 Issue 19
 
Read Monthly June, 2015 Issue 18
Read Monthly June, 2015 Issue 18Read Monthly June, 2015 Issue 18
Read Monthly June, 2015 Issue 18
 
Read Monthly May, 2015 Issue 17
Read Monthly May, 2015 Issue 17Read Monthly May, 2015 Issue 17
Read Monthly May, 2015 Issue 17
 
Read Monthly March, 2015 Issue
Read Monthly March, 2015 IssueRead Monthly March, 2015 Issue
Read Monthly March, 2015 Issue
 
Read Monthly January, 2015 Issue
Read Monthly January, 2015 IssueRead Monthly January, 2015 Issue
Read Monthly January, 2015 Issue
 
Read Monthly October, 2014 Issue
Read Monthly October, 2014 Issue Read Monthly October, 2014 Issue
Read Monthly October, 2014 Issue
 
Read Monthly December Issue
Read Monthly December IssueRead Monthly December Issue
Read Monthly December Issue
 
Read Monthly June Issue
Read Monthly June IssueRead Monthly June Issue
Read Monthly June Issue
 
Read Monthly May Issue
Read Monthly May IssueRead Monthly May Issue
Read Monthly May Issue
 
Read Monthly Jan & Feb Issue
Read Monthly Jan & Feb IssueRead Monthly Jan & Feb Issue
Read Monthly Jan & Feb Issue
 
Read Monthly March Issue
Read Monthly March IssueRead Monthly March Issue
Read Monthly March Issue
 

Read Monthly April Issue

  • 1. 2014 年 4 月 ISSUE 04 贊助出版 : 英雄 今期文章 : 第二次生命 膽力過人,謂之雄 英雄,時勢也 費格遜管理之道
  • 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目錄 Content 2014年4月 • ISSUE 04 出 版: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社 長:利世民 編 輯:田佑珍 美 術:JK Design 說書人:利世民、颽思、柯景騰、謝毅、華少、戴雲露、 緩桓、Mr Grey、四斗米士、梁鑑倫 網 址: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索取《閱刊》,請電郵至 info@readmonthly.com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03 04 08 10 12 15 20 22 24 26 28 30 32 35 說書人自白 • 誰識英雄是白身 焦點 • 第二次生命 追過的股神 • 膽力過人,謂之雄 小說尋書 • 英雄背後 浮世話書 • 英雄,時勢也 親子思語 • LEGO Heros 男人的浪漫 • 現代游俠 Patrick Leigh Fermor 閱刊短篇 • 嬰鞋 性情中人 • 心想事成四部必讀書 企管人語 • 費格遜管理之道 我們都是說書人 • 興詞構訟 東西大不同 我們都是說書人 • 一代宗師 閱讀 crossover • 藝術界的貧富懸殊 同場加映 • Waiting for Superman 誰識英雄是白身 每 一次世上有革命性的創新,總會有英雄出現, 在背後的理念上作頑強的支持。我們一班說 書人,今期分別討論何謂英雄,並得出不同 的見解。 社長利世民崇拜的英雄特多,但對他生命影響最深的, 原來是他的兩個孩子。他在《All Joy and No Fun》一 文,表達自己從父親的角色中,重新經歷一次生命的 意義。 我們熟識的英國英雄費格遜退休了,並出了一本自 傳《Alex Ferguson: My Autobiography》,為他 的事業畫上完美的句號,說書人為你剖析他的成功 之道。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作 者 Joseph Campbell 從古代以來的英雄故事發現,一個引人入勝 的故事,有其固定的框架。說一個動聽的故事,可改 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剛好今期還有《明報》前總編 輯 劉 進 圖 介 紹 過 的《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作者 Malcolm Gladwell 是說故事的能手,通過講大量故事,帶出發人 深省的大道理。 華少 駐刊說書人 親子專欄作者颽思這次由玩具到教育,多層面地呈現 LEGO 的現象。謝毅寫的《藝術界的貧富懸殊》,以經 濟和藝術的「對立」角度,解構政府如何好心做壞事。 戴雲露推介的 Rhonda Byrne 四部著作,是近年個人自 我提升不可多得的暢銷作品。當然,也少不了追股神 不追女神的柯景騰,寫他心目中的商品大俠羅傑斯。 除了以上內容,今期我們最是雀躍,因為特選了兩位 讀者說書人的投稿,一篇推介侯吉諒老師的《筆法與 漢字結構分析》,另一篇是 Gary Slapper 的《Weird Cases》。再次在這裡呼籲:〈我們都是說書人〉歡迎 各方來稿和大家分享閱讀的心得。 真正的學習是在分享的一刻發生,所以,《閱刊》這 個平台不但期待各位賜稿,我們更加相信,只有讓這 個平台吸納更多有志之士,才是正途,出處不如聚處, 就是這麼一回事。 最後,我們在 4 月 26 日,也是當月最後的一個星期六, 將舉行《閱刊沙龍》,今次將會講《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書中以芬蘭、 波蘭、南韓作例子,探討最好教育的共通之處,詳情請 見第 23 頁,希望屆時可以見到大家,相互切磋。 說 書 人 自 白 此印刷品由環保紙製成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 此印刷品可循環再造 This product can be recycled 公開派發地點: • 序言書室 • 天窗出版社 • 開益書店(銅鑼灣)• 樂文書店(銅鑼灣) • 綠野仙蹤書店(銅鑼灣及旺角) • 人民公社 • 書得起 • 博學軒春藤書坊 • 博雅小書店 • 田園書屋 贊助出版 :
  • 3.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5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5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焦 點 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主修人類 學。《New York Magazine》 專 欄作者,題目涵蓋政治、社會學 及心理學。 作者 Jennifer Senior 十 多年來,我寫過的文章大概有 五千多篇,字數加起來,應該 有三四百萬。但印象最深刻的, 始終是女兒出生後一晚,情感無法平復下 給她寫的一封信: 第二次生命 「假如你只剩下一年壽命,你會做些甚麼?」 沒有子女的人說:「享受人生,做從來都沒有做過的事。」 為人父母者說:「在自己的最愛身邊,平淡地過每一秒。」 為人父母者,生活享受不但有所犧牲,教養孩子的代價 更是愈來愈高,有民調反映,育有子女的成年人,快樂指 數平均低於沒有子女者;《New York Magazine》記者 Jennifer Senior 花了兩年時間,走訪全美國,目的就是為 了找一個簡單的答案:「明知代價這麼高,為何我們仍然 前仆後繼去生兒育女?」 書名就是答案:All Joy and No Fun
  • 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7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成長的歷程必然有起伏也有悲喜,但過後在我們的記憶中,剩下的是一 個新的身份。子女成長了,我們功德圓滿,喜悅過後是一種新的人生境 界,但也可能是一種新的寂寞。寫到這裡,我想到了 Whitney Houston 的《Greatest Love of All》的一段歌詞: 父母心想為子女創造天地,希望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但子女也給予 父母再次成長的機會,才是我們的英雄。李澄、李猷,很感激你倆為我 們人生記下的里程,也讓我們有理由去更圓滿。 轉瞬間,女兒也快 9 歲了。 九年來,我和太太有沒有放棄過甚 麼?我可以肯定地說,她所放棄 的,遠比我多。 九年前,她是個職業女性,當時她 的事業發展比我好;回想起來,她 除了為子女付出,當年願意嫁給 我,也是最大的信任。李澄出生後 一年多,小兒子李猷來到世上,其 後我們移居到美國,太太放棄了事 業,做全職主婦,我則繼續為生活 和志願頻撲。 不知底蘊的人,還以為太太在享福, 錯了,其實她付出了無數的光陰和 心血,她才是我們這一家的英雄。 孩子出生後,我們都變了另一個 人。子女的出現,是我們成長後最 重要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蛻變 的機會。 絕大多數講親子關係的書,著眼點 是父母要如何對待和教養孩子; 《All Joy and No Fun》卻將視點 逆轉,講子女如何令我們重新審視 人生。 英 語 中 的 Joy( 喜 悅 ) 經 常 和 Love 關連一起,意味是人與人之 間帶來的持久而平安的滿足。至 於 Happiness( 快 樂 ), 是 被 動 的,也是個人的一時快慰。作者認 為,親子關係中,可能沒有太多的 Happiness,又或者是 Fun,可是 卻充滿了 Joy。 養兒育女,為我們的生活重整了 新結構:每天為瑣碎事勞心勞力, 雖是累人,但也填充了生活。最 重要的,是從旁陪伴子女成長, 父母有機會重新一次經歷成長。 我們每個人,第一次的成長,都 在懵懂中度過,從子女的身上, 父母有了第二次的生命,這亦是 利世民 《閱刊》 社長。文史哲經管無一不好,尤好以經解經。 相信人生在世,除了參悟客觀世界的知識,還要洞悉 主觀的世界,尋找意義。 說 書 人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獨特之處。父 母和子女的獨特關係,亦是親子 關係的最大回報。 或許有些父母,將自己在成長中 所或缺的,統統傾注到子女身上, 結果是將子女變成自己心目中對 完美定義的複製品。可是,我們 很少會想到,一直以來其實是子 女讓我們身為父母的變得更長進 完美。 佛洛依德提出,每個人的「超我」, 也就是道德價格判斷,形象化去看 就是父母對子女行為的約束和評 價。然而,Jennifer Senior 在《All Joy and No Fun》提出,子女出生 後,我們的道德價值判斷,加多了 一個視點:「子女會怎樣評價我們 的行為?」 沒有約束的評價,是道德更高層次 的昇華。 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 5.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9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9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追 過 的 股 神 膽力過人,謂之雄 美國著名投資者、經濟分析師、 大學教授及作家,曾與索羅斯共 同創立量子基金,以投資於商品 期貨聞名,有「商品大王」之稱。 作者 Jim Rogers 《閱 刊》社長利世民為今 期出題 —— 英雄, 對於這個以追股神為 樂的專欄,幾乎每一個大家認識的 股神、投資大師,都符合這個資格。 英雄是甚麼?古時認為「聰明秀出, 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現 代一般的理解,則是敢於救急扶危、 熱愛冒險、大膽創新,還有更重要 一點,就是是非之心特別強。 股 市 是 個 英 雄 地。 懂 得 炒 股 的 人,英雄感、是非觀都很重,立 場鮮明,否則下注的一刻會猶豫 不決。冒險、創新等精神都是不 可或缺。至於救急扶危,「當人 家恐慌時我進取」,背後的含義 是拯救一間垂危的公司,股市投 資在賺錢的同時,其實亦有俠義 的一面,當然,先決條件是自己 都要賺錢,畢竟救不了自己的, 還談甚麼當英雄。 柯景騰 追女神,可以令你傾家蕩產;追股神,跟風落注, 可以興家創業。作者細時追女神,大時追股神,無 黨無派,不信圖,又忌 fundamental,炒股彷彿回 到那些年,一起追過的股神。 說 書 人 後來,我騎上 BMW R100RT 1000CC,我的第 五部電單車,實現環遊世界的美夢。 Jim Rogers ─ 《Street Smarts: Adventures on the Road and in the Markets》 今期我選的英雄,是人稱「商品大 王」的羅傑斯(Jim Rogers),他 的自傳作品《Street Smarts》(台譯: 投資大師羅傑斯,人生、投資養成 的第一堂課)吸引我的,並不是他 的投資哲學──事實上書中故事比 投資理論多,而是他 37 歲時選擇 退休,騎電單車環遊世界,放低了 華爾街才俊的角色。 羅傑斯最為人所知的,是跟股壇大 鱷索羅斯創立量子基金,據他在書 中所言,索羅斯大他 12 年,成立 基金時想找個年輕人,在 70 年代 兩人一拍即合,索羅斯負責操盤, 他則主力研究,其間量子基金增長 42 倍。後來,他跟索羅斯在處事上 意見分歧,便毅然離開。退出的時 候他跟朋友說:「我退休了,這輩 子不必再工作了。」正確一點應該 是不必再為錢而工作,他後來亦當 過大學講師、財經節目主持,並繼 續投資。 書中戲肉,是他用了五年時間,環 遊世界兩次,一次騎電單車,另一 次則駕汽車。他告訴你如何了解一 個國家、在旅行時如何管理自己的 投資,以及恍如紀錄片《人在野》 般的食昆蟲情節,實現了很多本地 文藝青年的旅遊獵奇文化夢想。 近年香港流行獵奇文化旅行,不是 最傳統放假去旅行的一種,而是有 態度、有性格的流浪旅行,類似 60、70 年代的嬉皮士,穿梭「另 類國度」。這些「文化人士」,一 樣有英雄感,自覺開發新大陸,深 入拍攝鮮為港人所到之地,放上臉 書分享,以救贖那群只懂去「曼谷 東京巴黎」的消費遊客。 然而,這一類「文化人士」,總愛 宣稱自己是「窮風流」,靠一個慳 字,穿州過省,「捱」過一個又一 個行程。不過,旅行本是奢侈的事, 不論乘多麼便宜的廉價航空,睡在 哪個陌生人的沙發,一個人閒著沒 有收入、只有開支,必會耗用大量 資源。 從計劃行程的一刻,「文化人士」 沒有想過作出改變,一直維持無 法支撐自己生活的「離地浪漫」。 有些人雖聲稱以街頭賣藝賺取旅 費、睡在好客異鄉人的沙發、到 餐館討吃,以為這就是「金錢買 不到」的東西,實際他們只是以 「自由行」的身份吃了免費午餐, 由當地居民付鈔而已。甚至所賣 的「藝」其實沒有藝,不尊重觀 賞者,賣的便只是廉價同情心, 成為另類「飯民」。 我認為,英雄的一個重要的元素, 就是「放手」。有些人要奢侈、要 去旅行,卻不能放下身段去工作賺 錢換取旅費,反而高傲地宣稱「不 靠金錢」,結果將開支建立在當地 人的同情心上。 羅傑斯的夢想是環遊世界,但他沒 有叫你拿起背包靠山食山,反而先 改變自己,走入華爾街,到他不用 為生活煩惱時,又放下花花的金錢 世界,用自己的能力穿梭於現實與 夢想之中。承擔得起自己的夢想, 才可踏進那英雄的門檻。 承 擔 得 起 自 己 的 夢 想,才可踏進那英雄 的門檻。
  • 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11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11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小 說 尋 書 「只要時機到,所有人都可以是英雄。」 美國神學家、作家及大學教授。 主攻比較神學及比較宗教。 作者 Joseph Campbell 早 上 9 點 27 分,踏進公司 門 口。 師 傅 教 落, 上 樑 不正下樑歪,做上司的 遲到,下屬一定會怠工。你可以比 下屬遲回到公司,但你千萬不可以 遲到。一打開門,就聽到 Steven 大 聲說:「老大,你枱頭有新嘢。」 是一本英文書,《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作者是 Joseph Campbell。打開第一版,見到熟悉 的 字 跡:「I wish you’ll like it.」 下 面 又 有 一 句「 P.S. Sushi Ta-ke, 9:30pm, I will see you on time.」 大小姐,你約人食飯又要即日通知, 萬一今晚要趕 proposal 怎辦?看來 今日為了準時放工,又要發揮我的 小宇宙了。 晚上 9 點 47 分,我飛到竹壽司, Ally 已經在座,向我揮一揮手。甫 坐下,她劈頭第一句就問:「做乜 咁遲啊?」 「你玩嘢咩?臨急臨忙約人出來, 我現到身,你就應該偷笑,仲鬧番 我轉頭?!」當然,這些怨氣只能 吞回肚裡去,我和顏悅色地說:「唔 好意思,臨放工時個客先打嚟要改 proposal,所以遲咗少少。」幸好, 她沒有繼續追究下去,她說:「下 次唔好咁遲啦。係呀,知你鍾意食 拖羅,已經幫你落咗 order,我叫 咗海膽呀牡丹蝦同刺身拼盤,等陣 share 啦。」「好啊。」你講到咁, 難道我叫人取消再點嗎。 Mr. Grey 廣告人。豔羨前輩八面玲瓏,怨恨自己學藝未 精。無神論者,卻喜歡拿著聖經舊書新解。 說 書 人 「點啊?你鍾唔鍾意我送畀你本 書?」「 傻 豬 嚟 嘅, 有 邊 次 你 送 書畀我話唔鍾意?」Ally 雖然好港 女,不過因為鍾意睇書,就這一點 impress 到我,所以一齊。有人跟 我講過:Grey 少,你唔係講過最憎 港女咩?做乜同 Ally 一齊? Well, Camus 講過,人只要找一個生存的 理由,就會繼續活下去。我諗我的 情況,應該係咁上下。 「咁你覺得本書最精采嘅地方係 乜嘢啊?」我都估到你會問。「本 書最正個位,係話畀我哋知,其實 自古而來,所有英雄都係一樣樣。 佢哋一開始都係凡人,不過因為 突如其來嘅情況,俾人捉咗去一 個新環境,面對新挑戰。我叫呢 種情況做『感召』。嗰個英雄去 到呢個新環境下,通常會發現自 己嘅 hidden potential,打贏一個 又一個強敵。不過一定係臨尾香, 俾最終大佬打低。咁個英雄,惟有 去跟高人潛心修練。 修練期間,就要面對內心嘅掙扎, 到底係返去原來世界,定係打埋大 佬先走?咁話明係英雄,當然係打 贏埋大佬先走,咁就成就一番大業, 成為英雄。」我有條不紊地,背誦 著搭車期間在維基百科看到的撮 要,再加上自己的感想,憑空發揮。 「嘩,你好叻啊!你點解次次都可 以咁短時間內睇晒本書嘅?」其實 我不相信 Ally 真的認為我把全書讀 完,不過既然她不深究,我都無謂 穿橋。「傻啦,你叫到,我梗係認 真啲,快手睇完佢啦。」 「話時話,點解你會送呢本書畀我 嘅?」Ally 之前送的,不是張愛玲就 是亦舒,今次點解有 180 度轉變? 「冇啊,上次我去見個客,佢好鍾意 古龍、金庸咁。嗰日去到,見到佢唔 擺《射鵰英雄傳》,反而擺咗呢本 書喺枱面,咁啱我聽日又要再見佢, 咪諗住同佢講下本書,impress 下佢 囉。你唔會介意呵?」「本書咁精采, 我又點會介意呢?」「嗱,我送咗 存在主義大師 Albert Camus 的一生,只能用「型」來概括。 金庸的一生,何嘗又不是一個英雄傳奇? 英雄背後 本書畀你,你幫手埋單,咁就當無數 啦!」Ally 甜笑回應。 家母有一次同我講:「男人,唔一 定要下下都食住個女人;如果有啲 位,佢可以食番住你,你就要好好 珍惜。」到現在,我都忘記不到老 竇聽到這句說話時的無奈樣,偏偏 此刻我臉上浮現的,是和老竇一樣 的表情。
  • 7.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31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31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衞一定敗北之際,大衞只用一條投 石索,以石子擊中歌利亞的額頭, 趁其倒地,再割下哥利亞的頭,取 得勝利。 世人一直誤解這是個「以弱勝強」 的故事。 正如 Gladwell 所說,哥利亞是重 步兵,大衞是遠程兵,遠程兵克制 重步兵,是兵家常識,只要配合天 時地利人和,優勢明顯傾向大衞。 就好像一個火槍手與葉問對戰,我 們總不能假設火槍手是弱方。 書中提到大量人物的成功故事, 他們的共通點是各有明顯缺陷。 他們在克服缺陷的過程中,卻建 立了一套屬於自己、一般正常人 不會擁有的獨門技能;例如許多 成功人士或跨國大公司老闆,也 有讀寫障礙。美國著名大狀 David Boies,因自小多靠聆聽一途得到 資訊,故此訓練出過人的聆聽能 力和記憶力,獨門功夫助他成為 了當時得令的訴訟律師,後來更 打贏「政府對微軟反競爭案」這 世紀大案。 另一個人物 Gary Cohn,自小成績 不好,應該一世與華爾街這充滿精 英的地方無緣,卻由於自小被人看 浮 世 話 書 加拿大籍作家。到目前為止, 他 寫 了 五 部 書, 分 別 是《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What the Dog Saw: And Other Adventures》、 《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 》,全部登上《The New York Times》最暢銷書榜。 作者 Malcolm Gladwell M alcolm Gladwell 的 《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以 一場史上著名的單挑事件作引子, 重新定義英雄。 英雄,時勢也 這是個膾炙人口的聖經故事:大概 公元前 10 世紀,迦特與以色列打 仗,各派一員猛將單挑,一戰定勝 負。當時迦特派出巨人哥利亞,以 色列無人敢應戰,只有年紀輕輕的 牧羊少年大衞請纓。當大家以為大 不起,練得一身不怕「面懵」的性 格,年輕時膽粗粗,終在華爾街謀 得一職,之後扶搖直上,成為世上 最大投資銀行 Goldman Sachs 的 主席。 成功人士表面風光,其實在年少 時受過超乎常人能承擔的苦痛。 他們賴以成功的性格,往往是靠 一己的意志力,為克服自身缺陷 而長時間鍛鍊。這種獨特的、刻 意培養的能力,在不同時勢,發 揮 出 超 水 準 的 威 力, 遠 遠 拋 離 本來處於優勢的對手。孟子曰: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 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 實在之前的一本書《Outliers》, Gladwell 提 出 的「 一 萬 小 時 法 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David and Goliath》 還 有 其 他 很多出奇制勝的故事,趣味盎然, 但縱觀全書,作者是想藉眾多例子 道出三個簡單的道理: 一、 有缺陷未必不能成功。 二、 時勢可造英雄。 三、 成功,不只是靠時勢,還需 苦幹。 美國著名大狀 David Boies Gary Cohn,Goldman Sachs 主席
  • 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5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第 一次接觸 LEGO 是 8 歲。印象中,是一大 堆小塊小塊的膠積木,加上一本說明書, 跟著圖示步驟砌起就是。 砌積木,無疑是讓小朋友鍛鍊小肌肉、手眼協調、 建立對空間圖像理解能力,是提升耐性的上佳學 習 過 程。 近 年 美 國 教 育 十 分 重 視 發 展 S.T.E.M., 所 謂 的 S.T.E.M., 即 是 科 學(Science)、 科 技 (Technology)、 工 程(Engineering) 及 數 學 (Mathematics); 在 美 國 的 高 小, 有 個 叫 First Lego League(FLL)的組織。每年 FLL 都會設定一個 主題,讓 9 至 16 歲(即小四至高中)的學生自行組 織隊伍,在家長或老師的引導下,運用大會指定的 LEGO 組件及電腦程式,加上自行選擇的配件設計機 械人,以完成主題目標。 FLL 在美國本土及世界各地的合辦機構(香港的合辦單 位為香港青年協會)都有大型比賽,而每區的優勝隊伍 更有機會出席由 FLL 主辦的周年大會,印象中當年在香 港也有看過這個活動的新聞報道。 親 子 思 語 LEGO Heros 說 書 人 華少 職業雲遊四海,但求人生貴而不富, 各安天命。 《David and Goliath》中有如此的一個小節: 當年的納粹德軍,以為向倫敦亂投炸彈 便可以創傷英國人的精神。 殊不知倖存的英國人在超理性計算下, 竟然得出結論,認為炸彈既然沒有殺死自己, 再炸下去也沒有甚麼大不了。 德軍愈投得多炸彈,英國人愈冷靜。 照片中男孩在瓦礫堆中氣定神閒地閱讀《倫敦史》, 可能不是因為英國人特別優秀, 而是德國的戰術有誤, 沒有製造到預期的效果。 《LEGO 英雄傳》在 2014 年 2 月於香港上映。 戰火下的倫敦
  • 9.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71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曾任職金融機構高層。為了下一代, 2011 年毅然舉家移居美國,專注家庭, 閒時在學校圖書館當義工,並研究教育 和兒童發展心理學。 專 欄 作 者 颽思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fromHKtoUS Aimee 最愛的圖書系列之2 even though we are living in a world with rules, we shouldn’t be afraid of thinking big and being different, right? 電影裡的意義和符號,實在多得不能盡錄。在一個基 督徒的眼中來看,內裡蘊含了許多宗教意識和道理: 主角 Emmet 只是一個平凡人,一直樂於生活在既定 模式中,他心中的創意,早已在不自覺間被埋沒了。 但只要他憑著一份信念,不怕走出命運的框框,就算 不是大眾心目中的英雄,一樣可以改變世界。 Emmet 跟其他英雄不同之處,是他擁有因經歷規範 生活而培養出來的謙卑。無限的創意和沒有標準的 世界,跟只有規限而無法創新自由的國度,兩個極 端都是行不通的。 學校,是讓孩子學習規範、建立知識基礎的地方,現 今很多父母相當依賴學校向子女傳授知識。然而我相 信,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做、也必須要做的,就是帶 孩子走出規範的世界,鼓勵讓孩子多思考多嘗試多發 揮。只有這樣,孩子方可勇於創作,做與別不同的事。 砌出創意 小朋友都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要把創 作具體執行,不論是藝術或是科學,都 必然先具備一定技術基礎。而基礎的建 立,莫過於給孩子空間和機會,去接觸、 觀察、學習、嘗試。 《The LEGO Ideas Book》不是一本教小 朋友按圖砌 LEGO 的書,而是讓孩子看 看用 LEGO 磚可以自由地組合出甚麼模 型來。書中也提及很多玩 LEGO 的技巧, 由 計 劃(Planning) 到 分 類(Sorting) 到建設(Building),是一本適合父母跟 孩子一起讀的 LEGO 入門書。 孩子們由構想到建設同演示都必須分工合作,建立團隊精神。 在競爭極之激烈的維珍尼亞州 Fairfax 郡,LEGO 更是一股潮流,就連公立圖書館,也會舉辦活動讓 小朋友一起交流切磋。女兒 Aimee 由小二開始, 就在學校的推介下認識及參加了 Junior First Lego League。Junior First Lego League 是 First Lego League 的預備版,小二及小三的學生可自組參加。 相同之處是圍繞同一主題,由孩子自行資料搜集、 設計、組裝、演示及解釋其作品;不同之處是沒有 正式比賽,所用的 LEGO 組件亦是相對簡單的摩打、 齒輪、滑輪等。 LEGO 機械人比賽 讓孩子發揮創意 First Lego League 不似一般砌積木,沒有任何標準 步驟,要求小朋友自行發揮。當然,小朋友必須對 LEGO 積木的組合有一定基礎,懂得簡單機械(simple machines)如齒輪、槓桿的運作,自己一手一腳把構 想組織起來。 兩年多以來,Aimee 和另外三個小女孩組成的 LEGO 小組,每星期聚會一次,我們幾位媽媽充當指導 (coach),引導孩子一步一步達成目標。我們一起 參觀展覽做資料搜集,從女兒們天馬行空的發表自己 的構想,然後她們合作一起用 LEGO 砌出模型,經歷 多次失敗、氣餒、嘗試,到終於成功做出她們心中構 想的一刻,她們臉上展露出那份成功的喜悅,相比只 跟著說明書按指定動作得到標準模型,可說是完全不 同層次的學習歷程。 Aimee 是個內斂的孩子,當我看到她在芸芸照片中, 選擇了她們 LEGO 小組一張四位成員面露喜悅之色的 照片作為她 Facebook 大頭照,我就知道,那一份成 功感,對她的意義有多大。 規範與創意 兩者缺一不可 最近LEGO電影上映,兩個寶貝孩子早就嚷著要去看; 看罷電影,感覺喜出望外。在小兒子的眼中,這套電 影是色彩繽紛的 LEGO 英雄大戰壞蛋,是小人物成為 大英雄的故事。而 Aimee 看完電影後跟我說:Mom, 每年 First Lego League 都會訂立主題,讓孩子發揮創 意,用 LEGO 為問題建議解決方案。
  • 1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191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創藝童樂樂」為在學兒童提供「其他學習經歷」(Other Learning Experiences),從學習、欣賞、體驗及實踐等多 方面,推動兒童的全人發展。是項計劃邀請本地藝術工 作者走訪多間小學,透過分享和學習讓小學生了解表演 藝術,並派發新地贊助的藝術導賞小冊子,讓較少機會 接觸文化藝術的兒童,初步認識藝術。 開拓兒童視野 學生表演盡顯天份 該計劃更特別安排部分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兒童,參與音 樂或舞蹈工作坊,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嘗試創作,學習 以藝術表現自我,新地亦送贈樂器及舞衣以示鼓勵。「創 藝童樂樂」更於二月底在天際 100 香港觀景台舉行最後 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第三排左一)及香港藝術節協會主席夏佳理(第三排右一),與參加「創 藝童樂樂」學生表演的兒童,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圖中的小一至小六學生分別表演牧童笛及舞蹈。 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第三排左一)及香港藝術節協會主席夏佳理(第三排右一),與參加「創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第三排左一)及香港藝術節協會主席夏佳理(第三排右一),與參加「創 藝童樂樂」學生表演的兒童,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圖中的小一至小六學生分別表演牧童笛及舞蹈。 階段的學生展演,讓參與計劃的小學生向逾百名嘉賓及 家長展示學習成果,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及香 港藝術節協會主席夏佳理亦出席為表演兒童打氣。參與 展演的兒童在舞台上展現出自信的笑容,精采的表演獲 在場的嘉賓及家長一致讚賞。 助兒童譜成長樂章 感受多元藝術文化 郭炳江表示:「我很高興『創藝童樂樂』可讓一班來自 不同背景的兒童,親身感受多元藝術文化。藝術是兒童 豐富生活、平衡身心的最好活動之一,希望他們能夠從 不同藝術體驗和學習中,發掘興趣和潛能,得到課堂以 外的全面發展,最終在成長路上達至全人發展。」 新鴻基地產(新地)一向積極為本港兒童及青少年提供發揮潛能、拓展視野的機會,今年再度與香港藝術節 合作,透過 2014「創藝童樂樂」的一系列活動,包括巡迴藝術教育講座、音樂及舞蹈工作坊,欣賞香港藝 術節的世界級樂團及舞蹈演出等,讓來自舊區或基層家庭的兒童體驗多元藝術文化,啟發他們的創意思維。 該計劃自去年第一屆推行至今,受惠小學生逾 3,500 名。 以心建家 多方位回饋社會 新地在用心發展優質物業之餘,更透過推動閱讀及全人發展、 宣揚健康及可持續生活,以及關懷弱勢社群,積極履行社會責 任,並動員集團員工服務社會,為社區創造長遠價值。 嶄新平台推廣閱讀 兒童及青年是社會未來的棟樑,新地深明推動全人發展的重 要,故透過贊助及支持不同項目,培育年輕一代全面發展。除 「創藝童樂樂」外,新地多年來積極舉辦不同活動,對推廣閱 讀不遺餘力。 去年成立的「新閱會」獲得不少政商界、藝術及學術界名人支 持,透過每月活動、免費贈送之導讀雜誌《閱刊》及《悅閱》 等,讓更多人細味書本的樂趣,培養輕鬆、愉悅的閱讀習慣。 為推動閱讀,新地更連續多年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資 助基層兒童參與書展活動、推出探討香港人閱讀風氣的「新地 喜『閱』指數」,以及公開講座等。 鼓勵年輕一代作全面發展 新地亦與本地大專院校及團體合作,包括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 「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將諾貝爾獎得 獎學人的宏觀思維和經驗帶來香港,亦與突破機構合辦「師徒 創路學堂」協助年輕人探索前路。「新界西精英學生培訓計劃」 則旨在助中小學校改善教學設備、推行多元教學模式,亦設有香 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獎學金為培育優秀人才盡一分力。 好 書 推 介 《100 Ideas that Changed Art》 (中譯:改變藝術的 100 個觀念) 《L'Art Pour Comprendre Le Monde》 (中譯:藝術有什麼用? ─ 認識藝術的第一堂課) 作者:Michael Bird 麥可柏德 譯者:吳莉君 出版:臉譜出版社 作者: Véronique Antoine-Andersen 維荷尼克 • 安端安德森 譯者: 賴慧芸 出版: 先覺出版社 「創藝童樂樂」四部曲 第一章 : 藝術講座 第二章 工作坊:舞蹈及音樂工作坊 第三章:觀賞演出 第四章:展演 新地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右一)細心欣賞兒童的即場示 範,更大讚他們充滿音樂天份。
  • 11.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12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12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新上榜 • 必讀選新上榜 • 必讀選男 人 的 浪 漫 職業是軍人和作家,也被譽為 20 世 紀 最 偉 大 的 旅 行 作 家。 1933 年,徒步由荷蘭走到土耳 其君士坦丁堡。二戰時,曾參 加英軍在南歐作戰,並獲頒授 勳銜。戰後,繼續遊歷並將見 聞 寫 成 書。2011 年 於 英 國 逝 世,臨終前一晚,堅持在餐桌 前端正地吃完最後的晚餐。 作者 Patrick Leigh Fermor 現代游俠 Patrick Leigh Fermor 1 933 年 12 月, 被 譽 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旅行作家,18 歲 的 Patrick Leigh Fermor 由荷蘭出發,徒步走到土耳其的君 士坦丁堡。整個歷程花了 1 年 22 天。他曾經堅持叫那個地方做君士 坦丁堡而不叫伊斯坦堡,想必是出 於對大英帝國情懷的一份忠心。 話說當年出發之前,Leigh Fermor 是 貴 族 學 校 King’s School 的 學 生,一次被校方見到他與一位雜 貨店東主的女兒在公眾地方手牽 手, 因 而 被 逐 出 校, 履 歷 上 寫 下 的 評 話 是: 既 有 涵 養 但 又 莽 撞 的 危 險 混 合 體(a dangerous mixture of sophistication and recklessness)。 40 年之後,將屆耳順之年,他出 版了這段旅程的回憶錄第一部曲 《A Time of Gifts》;其時,他已 經是一個享負盛名的作家。9 年之 後,他出版了第二部曲《Between the Woods and the Water》。 等待超過四分一世紀,第三部曲 一 直 未 能 成 稿。2011 年,Leigh Fermor 以 96 歲 高 齡 離 世; 傳 記 作家 Artemis Cooper 和旅行作家 Colin Thubron, 合 力 整 理 Leigh Fermor的手稿和筆記,將遺作《The Broken Road》編輯成刊。 我向來對經年累月沉澱而成的作品 有偏好,也對後維多利亞時代的人 和事有份莫名其妙的好奇,不過 Leigh Fermor 最令我著迷之處,是 他既是一名作家,也是一位有功勛 在身的軍人。 當年 20 歲不到的 Leigh Fermor, 旅途的最後一站是希臘,他留了 下來,為馬其頓的保皇軍對抗共 和軍。這場戰役之後,他在雅典 結 識 了 羅 馬 尼 亞 裔 貴 族 Balasha Cantacuzène 公 主。 兩 人 墜 入 愛 河,在鎮外的一個水磨坊住了下 來;女的作畫,男的寫書,一直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二戰時,Leigh Fermor 加入了英軍 的愛爾蘭衞隊,並回到希臘服役, 協助當地人武裝抗爭納粹德軍;有 兩年時間,他裝扮成牧民在山區 抗戰。戰事尾聲,Leigh Fermor 和 Stanley Moss 兩人綁架了當地的納 粹德軍指揮官 Heinrich Kreipe,在 希臘的克里島今天仍然有關於這件 事的紀念碑。 戰 後,Leigh Fermor 繼 續 遊 歷。 1950 年, 他 將 加 勒 比 海 島 國 的 所 見 所 聞, 寫 成《The Traveller’s Tree》,大獲好評,並啟發了他的 好友 Ian Fleming 寫成占士邦小說 《Live and Let Die》。 後維多利亞時代的知識分子,像 Leigh Fermor, 一 方 面 承 襲 了 貴 族的傳統和風氣,執著榮耀感, 但同時游弋於新的世界,階級變 得平坦,世界變得更大。時代的 轉角處,往往是文化蛻變最熱鬧 的日子;我們這一代人要承先啟 後,不得不了解 20 世紀精采的上 半葉。 1965 年,Leigh Fermor 重 遇 失 散 多 年 的 Cantacuzène 公 主。 原來當年他們兩人因戰亂分開, Cantacuzène 公 主 在 避 禍 時 沒 有 帶走甚麼,幾十年來卻留下了情 人 的 手 記。 到 1977 年, 他 才 寫 成《A Time of Gifts》,記載當年 旅程在歐陸經歷了納粹德國的冒 起;1986 年 出 版《Between the Woods and the Water》,旅程才 完成了三分之二。 剛 出 版 的 遺 作《The Broken Road》,憶述旅程最後三分一預 視了蘇維埃的鐵蹄、南歐的分裂, 以至種族仇恨的見聞。其時 20 歲 不到的 Leigh Fermor,處處都是羅 曼蒂克的經歷,但在一個半隻腳踏 進了天堂的老人筆下,卻再見到歷 史洪流的波瀾壯闊。 對 比 之 前 兩 部 回 憶 錄,《The Broken Road》少了拘束,多了自 在,更接近 Leigh Fermor 的真我。 瀟灑,是做一個真男人的唯一條 件。無錯,男人的浪漫,就是自在 地以文字道出豪邁的少年輕狂。 利世民 《閱刊》 社長。文史哲經管無一不好,尤好以經解經。 相信人生在世,除了參悟客觀世界的知識,還要洞悉 主觀的世界,尋找意義。 說 書 人 《型銷》是徐緣的第一本個人作品。作 者以幽默輕鬆的筆觸,分享世界各地超 過 200 個過癮啜核的廣告案例,以及 生活中有趣的營銷啟示,讓大眾體會一 流營銷背後的「型」與「美」。這 一 部介紹新奇點子的營銷書籍,固然要 帶點新穎元素,為此特別邀請了專業 Augmented Reality (AR) 科技公司 Simbo Intech 幫忙,為《型銷》一書製作專屬 Android App「型銷 AR」,讓讀者親身 體會 AR 科技應用在廣告印刷品上的不 平凡,而《型銷》順理成章成為「華文 世界首本應用 AR 技術的營銷專書」。 傳統營養學教我們要避免吃蛋黃、紅 肉,多吃五穀雜糧,以防止身體吸收 太多膽固醇。此書卻指出這些概念很 可能是食品公司的廣告宣傳手法,令 我們選擇人工食物,結果是現代人出 現很多都市病。作者帶我們看看,幾 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究竟選擇甚麼食物, 加上現代科學的經驗,建議我們應該 吃「真正的食物」。 《型銷》徐緣 《Eat the Yolks》 Liz Wolfe 年輕的 Patrick Leigh Fermor 與 Balasha Cantacuzène 是一對璧人。
  • 1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32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本刊將舉辦讀書會,說書人與愛書的你討論交流。 《閱刊》說書人沙龍 有興趣參加的朋友,請上我們的 Facebook 專頁登記。 《閱刊》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日期:2014 年 4 月 26 日 時間:3pm - 5pm 地點:北角渣華道 8 號威邦商業中心 1008 室 閱 刊 短 篇 如閣下有好書介紹,請與其他讀者分享,題材字數不限。 來稿一經刊登,本報將付上豐厚酬金。 稿件請投至 info@readmonthly.com。 來稿者請註明文題、筆名、個人資料及作者簡介。 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 據說,上面的六隻字,是世界上最短篇的小說。 「是誰賣這雙小鞋?鞋子的小主人怎麼了?」 世上最好的小說作家,是讀者。 留白,才是最高層次的創作。 《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 作者 : Amanda Ripley 好書推介
  • 13.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52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52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性 情 中 人 作者 Rhonda Byrne 是澳洲電視工作者,有一年不幸經 歷人生低潮,無意中從華勤斯 • 華 特斯(Wallace D. Wattles)的《The Science of Getting Rich》(致富經 典)獲得啟發,家庭和事業中的困 難一一克服。其後她開始鑽研古今 各經典及歷史名人的傳記,發現原 來他們也理解這個生命的重大秘 密,於是寫成《The Secret》、《The Power》、《The Magic》以及《The Hero》四本書。 心想事成 四部必讀書 還 記 得, 開 始 接 觸 New Thought Movement 的 書 是 三 年 前 的 事。New Thought Movement 的核心總共有 四點:一、構建想像力;二、釋放 良好感覺;三、定立理想;四、精 神態度。前後練習了三年,筆者至 第二年才掌握了要訣──感恩。 Rhonda Byrne 的《The Secret》、 《The Power》、《The Magic》 以及《The Hero》,指出了心想事 成的生命法則,讓你成為自己心中 的英雄。《The Secret》談及人與 宇宙的關係;《The Power》舉出 方法讓你意識自己的力量;《The Magic》讓你運用魔法得到心中所 想;而《The Hero》指出成為英雄 的方法。「感恩」這兩個字,足以 為 Rhonda Byrne 的四本書作總結。 寫這篇文前,筆者作了一個小測試 ──凡事感恩。為把書中理論貫徹 實行,筆者每天一有空閒時間就會 感恩,在這兩個星期,我發現平時 毫不起眼的事物也能找到它的好處 優點,感覺的確好奇妙。 愛的吸引力法則 Rhonda Byrne 的招牌,是「吸引 力法則」,也就是愛。每個人,就 像一部發射塔,接收器 24 小時在 運轉。先談感覺,感覺就是你所感 “I am enough of an artist to draw freely upon my imagination.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Knowledge is limited. Imagination encircles the world.” 受的情緒,常見的正面感覺有愛、 感恩、喜悅、熱誠和希望等;負面 的感覺則包括仇恨、失望、恐懼、 擔憂等。 要有快樂的人生,首先要不斷輸出 正面的感覺,而因為正面和負面的 感覺不能同時存在,正面的感覺最 終會慢慢取代負面的感覺。舉例來 說,對於一個漠不關心身邊事物的 人來說,他只是缺乏愛;若他不斷 付出愛,他就會感受到喜悅、和諧 及豐足等情緒。 Rhonda Byrne 指出,接收和付出 是成正比的,感覺是一切動力的燃 料,當一個人充滿愛心,自然會感 到喜悅。同時,你付出了甚麼樣的 感覺,就得到相關的事物,繼而得 到相關事物的結果。 透過想像達成心願 現代人往往忽略了想像力的作用。 Rhonda Byrne 指出,宇宙間是無 盡地豐足,只要你心中渴求,內心 的渴望就會成真。方法首先是把理 想中想得到的環境(人際關係、理 想生活、財富等)釐清,然後用愛 心注入情感、感受想像中的環境如 何令你更快樂,最後這種愛的力量 會無形間帶給你期望的事物。 感恩的力量 「凡有感恩的,還要加給他,叫他 有餘;凡沒有感恩的,連他所有的, 也要奪去。」這是 Byrne 在《The Magic》中所寫的。 這就是吸引力法則,與作用力和反 作用力的原理一樣,事情的好壞, 往往取決於自己的看法。感恩的目 的,就是為自己擁有的作出感謝; 感謝後他又能獲得更多。感恩能夠 令一個人意識自己的力量,並建立 起自信,全因感恩能把注意力集中 在「獲得」身上。 心想事成的法則 筆者的功夫近年開始到家,開始能 夠掌握自己的想像、思想和感覺, 每天收放自如。每一天很如意,沒 有煩惱,只有喜樂。我發現已經掌 握人生的生命秘密,再也不會設限 給自己。 現實世界,從來是內心世界的反 映。只要內在世界感到豐足和力 量,則會呈現在現實世界上。成為 自己心中所想的英雄吧。我內心的 英雄,是亞當斯密,我想成為一個 道德倫理學家,想寫一本現代版的 道德情操論。 戴雲露 鍾情亞當斯密, 著重情感互通,心靈交流, 夢想成為道德倫理學家。 說 書 人 –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The Hero》 《The Secret》 《The Power》 《The Magic》
  • 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72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72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企 管 人 語 作者 Alex Ferguson 費格遜 管理之道 近 代最廣為大眾認識而又 忽略的人事管理案例,曼 聯的前領隊費格遜可說 是其中之一。 費格遜帶領的球員,很多都是腰纏 萬貫的球場英雄及萬人迷,也是地 球上最難管理的一群;有向球迷起 飛腳的法國國家隊隊長簡東拿,也 有曾經只顧與辣妹拍拖及拍廣告的 碧咸,又或者在青春期只會扮靚及 充滿個人主意的 C 朗拿度。 不同的年代都有很多不同足球天才 誕生,為甚麼他們都稍縱即逝? 費格遜的成功,不只在發掘天才球 星,而是其全面的人事管理策略。 在自傳中他提出,球星們一瞬即逝 的問題是出於他們所屬球會的領隊 太短視,追求以天才球員為重心的 即食戰術。在球員正值「當打」時, 球會便耗盡他們的精神及體力,卻 無法協助球員們建立真正的人生價 值觀,使他們不是受盡傷患困擾, 就是沉溺花天酒地而提早結束球 員生命。費格遜在書中慨歎,無法 親手拯救加斯居尼及奧雲的足球生 涯,是其執教以來的兩大遺憾。 費格遜的用人哲學與速食領隊們剛 剛相反,會先考慮球隊及球員雙方 的長遠雙贏回報作用人準則,並不 急於建立短時間的成功,選擇球員 時亦不看重球員的名氣,只根據球 隊發展需要作用人首要條件。 訓練球員時,費格遜非常強調灌輸 正確的比賽態度,最後才針對球員 的個人技術及所長作培訓。所以由 他親手培訓的足球巨星們,球員生 涯遠比同期的天才球星長,如碧咸 及 C 朗拿度等。 雖說現代足球是速食及金錢主導的 遊戲,但只有建立長久的球隊和球 員關係,才能為球會建立正面的品 牌形象和長遠收入貢獻。曼聯每年 都能位處世界最賺錢球會的首三位, 正好說明費格遜管理哲學的成功。 像費格遜般,將機構發展和人的發 展連成一線的人事管理,才是王 道。畢竟要成就大事不能單靠個人 力量,只有知人善用才可達成目 標;管理人要審視公司長遠發展, 根據目標再設計團隊安排。由理想 到目標,中間那條路,其實就是由 你我身邊的人去鋪成。 There’s an art to not exposing the weaknesses of your team, which is always your first priority. 無論如何,永遠不要讓團隊露餡。 The one thing I could never allow was loss of control, because control was my only saviour. 我不能接受失控,因為自控是我 的救贖。 I had to go and look for someone to talk to; enter their space. In management you have to face that isolation. 管理層無法避免面對那份孤獨, 所以我要去找人傾訴,進入別人的世界。 If you expect a player to go through a season without infringing the laws of game, you’re asking for miracles. 期待球員能在整個球季不犯規,那跟期朌奇蹟 不無兩樣。 誰要看 • 管理人 • 曼聯迷 為何要看 • 如何建立和管理新團隊 • 如何在大企業生存及上位 不同盃賽冠軍 (曼聯) 38項 英格蘭超級足球 聯賽冠軍 13次 緩桓 遊走新舊媒體之間的大企業小高層,鄙視只用財 富肯定成就,但積極累積財富的偽中產。 說 書 人 歐洲聯賽 冠軍盃 2次 帶領同一球會超 過 26 年 7 個月 (曼聯,球會史 上最長) 26年 要成功總需要得到公司元老支持,旁為曼聯第 一代名宿卜比 • 查爾頓(Bobby Charlton)。 費SIR 威水史
  • 15.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92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292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新上榜 • 必讀選新上榜 • 必讀選 說 到古怪案件,「Liebeck v. McDonald's Restaurants (1994)」(有婦人自己 倒翻熱咖啡燙傷,涉事快餐店被 判賠近 300 萬美元)、「Pearson v. Chung(2007)」( 洗 衣 店 遺 失客人褲子,被索償逾 6,000 萬 美元)這些名案深入民心,但其意 義往往只限於龐大的賠償金額。 這 本《Weird Cases: Comic and Bizarre Cases from Courtrooms Around the World》著重於案件情 節,以幽默的筆觸、簡短的篇幅和 我 們 都 是 說 書 人 興詞構訟 東西大不同 易於理解的文字,勾畫出一個意想 之外的法律世界: 一,有兒子在過去兩年半不停收到 母親電話(最多一天 49 次), 弄得神經緊張,控告母親纏擾。 二,有公司解僱三位非吸煙人士, 改聘吸煙者取而代之,因此被 控告不合理解僱。公司總裁的 理由是︰「非吸煙者總是投訴 其他人吸煙。我不喜歡他們老 發牢騷。」「他們傾向在社交 四斗米士 70 億分之一,好讀書,餘無足道。 說 書 人 作者 Gary Slapper 法律專欄作家,紐約大學教授。著 有多本關於法律書籍,散文則見於 Times online 專欄。 活動中遠離煙民,對團隊精神 毫無建樹。」 三,有愛護動物團體要求法庭將一 頭 黑 猩 猩 判 定 為 法 人(legal person),因為黑猩猩與人類 的 DNA 有 99.4% 是一樣的。 這些連西方人也嘖嘖稱奇的「奇 案」,在華人看來就更覺新奇。中 國人從不以訴訟為榮,史書稱頌賢 能的地方官時,每視「斷獄大減」、 「軍吏斂跡,無訟獄」、「自是無 訴者」為政績之一,而社會亦崇尚 息訟息爭,鄙薄導人爭訟之徒。根 據宋律,開班傳授撰寫辭訟文書的 懲罰是「杖一百」,而宋人黃震說 得更明白︰「訟乃破家滅身之本, 骨肉變為冤讎,鄰里化為仇敵,貽 禍無窮,雖勝亦負,不祥莫大焉。 但世俗惑於一時血氣之忿,苦不自 覺耳。」 與中國人的取態相比,在本書現 身的芸芸眾生就正好位處另一極 端, 大 開 我 們 眼 界。 作 者 Gary Slapper 開宗明義說︰ 法庭是個上演鬧劇的地方。有些事 荒謬透頂,連電視劇監製也不會用 作橋段,可是法庭就要通過平靜的 討論,在無數法律條文限制下為之 作出合理的結論。 除了荒謬透頂的案件,作者也沒有放 過其他法庭中人的「懿言嘉行」 : 一,許多人為求豁免出任陪審員, 可以編造出無數天馬行空的理 由,其中一個如下︰「我是專 業的通靈者;在審訊之先,我 已經知道誰有罪。」 二,有法官退休在即,清理文件 時竟發現一宗案件雖然積壓多 年,自己卻仍未裁決,因為法 官辦公室、辯方律師和控方律 師都忘記了跟進。 三,有陪審團退庭商議後,認為被 告無罪。法官隨即要求他們再 次認真考慮,「務求結論與案 情更接近」,因為被告在此之 前已被處決。 一邊是 Gary Slapper 編集的荒誕 故事,另一邊是儒家「無訟」思 想,兩相權衡,不免就要慶幸東風 沒有壓倒西風,倒令世界變得更有 趣了。 《Go: A Kidd's Guide to Graphic Design》實際上是一本小朋友書,書中 講解設計的元素:形狀、線條、顏色、 大小、字型等,還有如何利用它們的特 性創作。Chip 將設計這一門高深的學 問,顯淺地解釋給小朋友認識,可見他 的功力之深。除了小朋友,在設計行業 的朋友也可參考一下。 讀心術、記憶記錄、心靈感應、思想控 制等不再是科幻小說的超能力,而是已 經存在世上的科學成果。作者帶領讀者 探索世上最先進的實驗室,了解他們利 用神經科學和物理學,研究結構極度複 雜的大腦,所得出的最新成果。將來人 類只需要一粒藥丸,就可以變得更聰 明,又或者植入記憶晶片,再用心靈控 制機械人發號司令。 《Go: A Kidd's Guide to Graphic Design》 Chip Kidd 《The Future of the Mind: The Scientific Quest to Understand, Enhance, and Empower the Mind》 Michio Kaku 麥當勞咖啡杯的警告字句,源自燙傷人所致的二千萬港元訴訟。
  • 16.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13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130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新上榜 • 必讀選新上榜 • 必讀選 遊 高雄逛誠品,瞥見《侯吉諒 書法講堂(一)筆法與漢字 結構分析》這本書,令久未 買實體書的筆者毫不猶豫買下來。 那些年,一名中四理科學生就是 要學書法,他的老師開口不是說 要「臨」這個帖或「摹」那位名 家的字,反而先教授如何「讀」 我 們 都 是 說 書 人 一代宗師 書法 —— 先從結構入手,筆法為 次,多看字帖,甚至店舖招牌上 的字也要留心。講到結構,又引 導用力學的角度看筆畫的佈局。 人文導入數理,又或藝術中見科 學,也許是耶穌會的教育特色。 侯吉諒此書的驚人之處,正是將這 種賞析方法解釋得詳盡。雖然到最 「所有字的結構在他(歐陽詢)心裡已經有了特 定的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書法之美』之所以發 生的原因。」 台灣文學書畫家侯吉諒 梁鑑倫 數理底,電訊業,人文心。深信科技再進步、 經濟再繁榮,沒有人的故事和感情,一切皆 徒然,因此好研掌故軼事,喜見文化承傳。 說 書 人 作者 侯吉諒 台灣嘉義人;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 畢業。師承江兆申先生。曾獲三次 「時報文學獎」、「國軍文藝金像 獎」、空軍「藍天美展」書法獎、全 國優秀青年詩人獎、1997 年年度 詩人獎等。兼擅現代文學、書畫篆 刻創作,並長期致力筆墨、紙張的 材料研究,以及書法教學。在台灣、 日本、美國舉行多次個展,已出版 詩集《交響詩》等 7 本;散文集《神 來之筆》等 16 本;畫冊《畫品與 紙品》、《台灣山林行旅》等 7 本。 為推廣書法教育不遺餘力,以數學、 幾何、物理、力學解構書法觀念及 技巧,並將書寫秘技公開於《如何 寫書法》,期望讓更多喜愛書法的 人建立正確的基本概念,進而享受 寫書法的樂趣。 後仍然跑不掉傳統書法之道,開 口就說沒有十年八載不會有成就, 他自己則有三十年教書法的資歷, 有點像王家衛《一代宗師》提及 葉問之類的大師,一生可能只習 一套武功,但每一招半式的苦練 時間都是以「年」甚 至「十年」 來做單位。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和一個人相 處、在一家機構工作、持一個身份或 做一件事超過十年,已代表這在幾十 年人生裡很重要。究竟是在一段關係 裡、一個人的生命裡、一家公司的業 績還是一個休閒活動留下甚麼影響、 功績或痕跡,還是倒過頭來那些人和 事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的學習 機會也可能只有一次,這是我的 經驗,我也因此這樣要求自己和 我的學生。」侯吉諒如是說。而 當年教理科生書法的那位老師, 大學時期已經不識時務,為求真, 畢業論文就是論證「時間」一詞 毋須硬性正音為「時奸」,分明 不給當紅教授面子,升碩士班? 真是想也別想。 大學畢業後回母校任教中國文史, 一晃眼就三十年。他沒有補習天王 的名氣,但詩詞、書法和棋藝的造 詣甚高,只是沒有給包裝好一點來 借殼上市。除了教學,他課餘也致 力保存和推廣詩詞,包括暑期辦 講座(非聯校故此沒有女生的活 動),也協助將一位九十餘歲旅美 老詩人的佳作編集成書,留傳後 世。對詩文和書藝的堅持和熱忱, 就是他的本質。 葉問既為一代宗師,但他也沒有豐 功偉績,名氣是後來從弟子李小龍 而來,這個世界直到那個時候才知 道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用大半生 時間忠於自己的良知、才華和職分 來行事,已經是一種成就。 Ben Horowitz 在書中分享自己的創業心 得,指出創業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從 開始、營運、管理、買賣,逐一道出自 己的經驗。Ben 結合實際和理論的營運 智慧解決公司的難題,在大學應該找不 到。有心創業的朋友,要知道創業基金 老闆的想法?這本書值得參考。 最近興起一陣華爾街風:電影有《The Wolf of Wall Street》,講老狼玩財技; 而《Young Money》就是作者在八年金 融海嘯後,用三年時間記錄八個初出茅 廬的新人(入行主要是為了要還清讀大 學欠下的學費債),在華爾街打滾的 心路歷程。有意入行投資銀行界的大學 生,不妨參考。 《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Building a Business When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 Ben Horowitz 《Young Money: Inside the Hidden World of Wall Street's Post-Crash Recruits》 Kevin Roose 葉問與李小龍
  • 17.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33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332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閱 讀 crossover 藝術界的 貧富懸殊 有無本事踢職業足球,18 歲前已經約略知道了, 但同樣情況並不適用於藝術系學生。 作者 Hans Abbing 畫家、攝影師暨經濟學家,現以 經濟學家的身份任教於 Erasmus University 的歷史與藝術學院。 上 期介紹 Norman Lebrecht 的《誰殺了古典音樂》, 講政府資助如何扭曲市 場,令經理人公司及大牌明星有機 可乘,損人自肥,最後扼殺了古典 音樂的生存空間。今期繼續,介紹 《為甚麼藝術家那麼窮》;作者 Hans Abbing 認 為, 政 府 資 助 藝 術,原意是好,結果適得其反,令 藝術家更難謀生,最後淪為無法脫 離救濟行列的貧民。 Abbing 是荷蘭人,身兼兩職,一 為視覺藝術家,行內頗有名堂,另 一職竟然是教經濟!夠矛盾吧!藝 術家是感性的,講心不講金;經濟 學家相反,no money no talk,根 本是兩個世界的人。難得 Abbing 頭腦清晰,又充滿好奇心:「點解 十個藝術家,九個係窮鬼?」而經 濟學的訓練令他知道,答案離不開 「供過於求,價格下降,反之亦然」 這條千古不變的需求定律。 Abbing 在書中一人分飾兩角,先 從藝術家的身份出發,提出老掉牙 的立場,例如「藝術是神聖不可侵 犯」、「藝術家都是無私奉獻」、 「藝術創作應該不惜工本」、「政 府有責任資助藝術」云云。但轉個 頭,Abbing 又化身為經濟學家, 嚴謹推論,旁徵博引,把上述立場 全部推翻。如此 crossover 式對話, 是此書最大的賣點。 為甚麼藝術家那麼窮?不一定,回 顧歷史,藝術家也有過風光歲月, 那是 19 世紀以前的事了。因為當 年有行會(guilds),類似今日的 「卡特爾」,嚴控入行門檻,有時 還負責定價,保障藝術家的收入。 例如法國,皇家學院(Académie Royale)一直是壟斷企業,強制所 有畫家加入,同時規範「畫風」, 由專人教授。到 19 世紀末,藝術 界吹起了一股不羈的風,藝術家不 願再受行會約束,喜歡特立獨行, 入行人數直線上升。藝術界一向是 「贏家通吃」,一旦開放市場,競 爭更加激烈,除非天賦異稟,平庸 之輩根本難以生存。 藝術創作一如釀酒, 時間愈長愈香醇。 為 甚 麼 是 贏 家 通 吃? Abbing 解 釋,藝術鑑賞牽涉高昂的訊息費 用,一般人未必應付得來,所以大 眾的注意力永遠只會集中於少數的 名家大師,一來省時便利,二來朋 友之間也較易有共同話題。 理論上,市場會自我調節,適者生 存,供求好快會回復平衡,但實情 不然。雖然大家都知道,藝術創 作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但前仆後 繼者依然多的是。何解? Abbing 再次從訊息費用的角度解釋:「有 無本事踢職業足球,18 歲前已經 約略知道了,但同樣情況並不適 用於藝術系學生,他們對自己的 能力所知太少,容易高估自己, 甚至盲目樂觀。」事實上,藝術 創作一如釀酒,時間愈長愈香醇, 所以藝術界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 萬事起頭難,搞藝術尤甚,但這 個「起頭難」,不但沒有嚇怕後 來者,反而加深了「艱險我奮進, 困乏我多情」的迷思。 不過,市場始終是市場,即使訊息 傳遞有誤,自我調節依然發揮作 用。假設政府沒有補貼,藝術家自 負盈虧,抱負再大也要吃飯,或兼 職或轉行,現實的考慮某程度上也 限制了供應。 好可惜,市場僅餘的這個調節功 能,也被好心做壞事的政府破壞。 例 如 荷 蘭 在 1949 年 起, 為 視覺 藝術家度身訂做了一項補貼計劃 ── RKB,但凡收入低過某一標準 的藝術家,可以把作品賣給政府, 再由後者借給有興趣的市民裝飾家 居。難得政府豪爽,替藝術家封 了蝕本門,結果可想而知。據統 計, 參 與 RKB 的 人 數 由 1960 年 的 200 餘 人, 增 加 至 1983 年 的 3,780 人,而報讀藝術系的學生, 跟同期的職訓學校入學率比較,高 出六成以上! 藝術鑑賞一向是小眾喜好,就算政 府大開水喉,小眾依然是小眾,需 求不會有大變,但供應不斷增加, 後果只有一個:頂爛市!當然,名 家大師可以繼續「吊高來賣」,反 觀那些初出茅廬的,只好割價促 銷。不要忘記,在荷蘭,市民甚至 可以分毫不給,直接問政府借藝術 品,如此一來,還有誰會花錢去市 場買呢? 走筆至此,大家應該明白,藝術家 之所以貧富懸殊,政府絕對責無旁 貸。問題是,窮有甚麼不好?不是 講笑,認真的,藝術界不是有「窮 而後工」的講法嗎?況且,現代 社會物慾橫流,大眾品味愈來愈 cheap,若無政府資助,精緻藝術 恐怕早就被淘汰了。講到尾,社會 不能沒有藝術家,寧濫勿缺! 以前沒有政府資助, 藝術家又不及現在多, 為何反而天才輩出? Abbing 的回應好精采。首先,他 認同資助的重要性,但過猶不及, 太多資助,卻會令藝術界(尤其表 演藝術)養成奢侈風氣,即所謂 「成本病」。他舉例:「聖桑的歌 劇《參孫與大利拉》在倫敦上演 時,有一隊大型合唱團,成員都穿 上昂貴的絲質戲服。有一次,飾演 大利拉的女主角投訴她的戲服被合 唱團比下去,主辦者於是將所有絲 質戲服放入洗衣機蹧蹋,讓女主角 獨領風騷。」 《Head》, Amedeo Modigliani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Damien Hirst
  • 18.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3534 閱刊 Read Monthly • APR 2014 謝毅 書蟲,主修歷史,副修心理,自修經濟, 愛音樂,好軍事;以文會友,自得其樂; 人生無所求,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 說 書 人 至於寧濫勿缺,言下之意是「先做 大個 pool」,只要人夠多,天才就 較容易出現,這是機會率問題,而 政府資助是做大個 pool 的最直接 方法。Abbing 反問:「以前沒有 政府資助,藝術家又不及現在多, 為何反而天才輩出?」 事實上,有別於現代政府,舊時 歐洲的統治者是直接「消費」藝 術,例如教會請畫家為教堂粉飾, 或貴族請音樂家表演娛賓,都是 一買一賣。即使是資助,也有特 定對象,不像今日政府,經常慷 納稅人之慨,推出各類補貼計劃, 任人申請。 綜觀全書,Abbing 客觀論事,不 帶半點主觀的價值判斷,集中分 析資助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以及 有無副作用或後遺症等。Abbing 透過講事實,擺道理,讓大家知 道,縱有良好意願,不得其法也 是枉然。這是經濟規律,任何人 也改變不了。 D avis Guggenheim 曾經拍製 《An Inconvenient Truth》 將全球暖化加熱,成為全球 話題。 2010年Guggenheim製作了《Waiting for Superman》。兩年前接受時代 雜誌訪問,他說:「這套片的主題 很簡單,就是家長為孩子尋找好學 校的故事。」 美國公立教育之不濟,舉世聞名。 不過,曾幾何時,美國教育是世界 最好的,也是中產上流的動力。可 是,由 60、70 年代開始,美國的 公立教育開始走樣。 資源投入不夠嗎?原來,當制度 都有問題,怎樣增加資源都沒有 用;將資源投進黑洞,只會令黑 洞的質量更大。過去幾十年來, 美國各級政府花在教育的錢,一 點也不少,開支的增長也高於平 均經濟增長,為甚麼教育的表現 卻偏偏落後? 貧富懸殊和種族問題嗎?在美國, 愈是貧困的社區,愈多有色人種, 學校也愈差。 「小時候,我以為真的有超人。到 了某天,媽媽跟我說,這個世界沒 Waiting for Superman 有超人。我很害怕,我怕沒有人 來拯救我們。」出身於黑人單親 家庭,成長於 60、70 年代紐約市 Bronx 貧民區的 Geoffrey Canada 如是說。 不過到最後,Geoffrey Canada 一樣成功上了大學,更加在哈佛 完成了教育碩士學位。90 年代, 他帶領改革 Harlem Children’s Zone(HCZ),建立了一個嶄新 的教學模式,針對特別有需要家 庭的兒童,讓他們融入社會,自 力更生。HCZ 的成效得到全美認 同,連聯邦政府也嘗試將模式複 製到其他地區,成為美國教育改 革的藍圖。 教師發揮的機會和空間,是教育 成敗的關鍵。優質的教育跟任何 有價值的服務一樣,當政治取代 經濟,資源和誘因錯配,結果永 遠是供應失衡,有志者不能一展 所長,有需要者得不到服務;可 是當教育也成為了政治籌碼,社 會流動性受阻,最大的不公義, 是貧者愈貧。 《Waiting for Superman》還有其 他為了改變教育而奮鬥故事;背景 雖然在美國,但香港人看到,肯定 有共鳴。 片名:《Waiting for Superman》 導演:Davis Guggenheim 監製:Lesley Chilcott 片長:102 分鐘 藝術鑑賞的訊息費用 Abbing 指出,藝術鑑賞牽涉高昂的訊息費用,這個費用,在 當代藝術尤其驚人,因為太抽象,莫說鑑賞,就連入門都不 知從何入手,例如 Yves Klein 的《Blue Monochrome》(見附 圖),整幅畫都是藍色,沒有其他,大家知道作者想表達甚 麼嗎? 反觀傳統藝術,評論的標準較為客觀,訊息費用也較低,加 上有行會限制供應,藝術家的收入有保障,不像現在,1% 的 藝術家賺了整個市場 99% 的收入,堅尼系數之高,應該破世 界紀錄。 《Blue Monochrome》 同 場 加 映